中医药传统知识

2024-05-21

中医药传统知识(精选十篇)

中医药传统知识 篇1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目的和意义

经过认真调查, 较好掌握吉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现实情况, 做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档案创建工作, 并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伴随着对传统知识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 国际知识产权名录和数据库中已经将传统知识涵盖其中, 从而使中医药传统知识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为其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使民间药物传统知识、民间药和中药的发掘迈上一个新台阶, 使药物的综合应用以及中药资源的科学保护得到不断提升, 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调查方式

各市 (州) 成立工作组, 负责组织协调管理督导, 各县 (市、区) 成立调查组, 具体深入实地调查走访, 要求各县 (市、区) 中医药管理局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为调查组提供便利工作条件, 确保调查工作质量, 努力做到不遗漏。按比例配备了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实施“政府一条线, 技术一条线”的管理模式, 为推动调查工作奠定了管理基础。

1.3 调查地点

吉林省, 主要包括长春地区 (长春市、九台、双阳、德惠、榆树) 、通化市、延边自治州、吉林市、白城市、四平市、白山市、辽源市以及松原市等。

2 调查结果

经过基础调查, 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走访, 省内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城市等10个市、州, 共收到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表468份, 认真核对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对传承年代的考究性、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重点关注, 强调已经公开刻印的医学典籍不能作为文献资料, 以家庭医案、笔记、病例作为佐证, 及时发现指出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对持有人进行技术指导, 对质量达标的项目进行确认, 针对审查和实地调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 专家现场考核, 确定了186项通过, 并已经全部录入工作平台。

3 调查数据分析与总结

此次调查发现, 共有将近200种药方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留下的文献实物有各种手抄本和各个年代遗留下来的文物, 通过这次调查能有效保护我国遗留下来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 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西医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促进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3.1 药材

调查结果显示, 吉林省共有180余种传统知识用到了川朴、麦冬、神曲、当归、川芎、生地、红花、山药、土鳖虫、三七、补骨脂、没药、儿茶、乳香、龙骨、马钱子粉、黄瓜籽、自然铜、琥珀、冰片等上千种中药。其中持有人准确掌握了药物的禁忌及用量、毒副作用等特性。

3.2 疗效

通过调查了解到一些民间秘方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上有显著疗效, 有部分患者在医院救治无效果, 但是使用了传统秘方症状明显好转甚至痊愈。调查时了解到治愈的疑难杂症有乙肝大三阳、肺结核、男女不孕不育、烧烫伤等, 证明了这些民间秘方有一定的疗效, 具有挖掘保护价值。

3.3 来源

药方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1) 通过师承传于后代; (2) 民间老人口头传于后人; (3) 祖先无意中获得; (4) 祖传; (5) 由祖辈整理研究所得。

4 国内外形势分析与发展思路

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药物种类达20 000多种,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过调查, 如今草药在全世界的交易量达400多亿美元, 每年还以10%左右的速度不断提升。在全世界范围内, 传统疗法所带来的价值可以达到几百亿美元。所以, 在对传统中医药进行保护, 不仅蕴含较大的经济效益, 还关乎中医药的长远发展。如今, 中医药传统在中国现有的产权机制中得不到较好的保护, 需要创建符合中医药现实情况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要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和保护, 使各种传统资源不断发扬光大, 使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进行调查和探究的过程中, 主要针对以下几点内容开展: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形式和策略、划分好中医药传统知识权益范围、创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储备库以及做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分类等。

吉林省作为我国医药资源大省, 一定要做好传统中医药的整理和挖掘工作, 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认真调查, 做好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和保护名录建设工作, 完善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档案建设工作, 使中医药传统知识得到保护;要对中医药的转化和评估进行科学规划, 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做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推广、转化、研发和评估工作, 使其不断发展进步。

摘要:中医药传统知识隶属于医药卫生知识的范畴, 对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医药知识进行了不断的继承和发扬, 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和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类型比较多, 比如药物知识、方剂知识、针灸知识、疗法知识、诊法知识、疾病知识、养生知识以及生命知识等。介绍了吉林省中药传统知识调查工作的目的与意义、调查方法、民间秘方的大致组成与功效等。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知识,吉林,调查研究,民间秘方

参考文献

[1]李波.中药资源普查简讯[J].中药材, 1988, 6 (1) :56.

[2]刘春辉.中医传统知识调查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中医药报, 2014-10-13 (1) .

[3]田晓玲.论中国传统知识的保护——以传统医药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29 (11) :234.

中医药传统文化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曲黎敏教授谢的一本书,叫《中医与传统文化》,那么这本书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读的。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作者的相关信息,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顾问。她既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主张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上才有意义,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对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灵有着充分认知和反省的时候,才有可能拥有对中华之道的觉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那么她的主要著作:《中医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

那么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呢,主要是关于曲黎敏教授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解读,他有一个观点即是: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反之,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原始生命观、人文之光、道教和医学、中国佛学与医学、《黄帝内经》天道观、医道观和另眼看中国等8个部分予以阐述,分析了医学观念的发生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的融合与分别,剖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指出了医道是中国文化集中的体现,而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那么刚才也说了,这本书一共有八章,这个第一章,讲的就是中医的起源问题。作者从巫文化和史文化入手,展示了一系列中医起源的学说,从而归纳了中医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包括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中医学产生的人文背景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医文化的特征(包括强烈的历史意识、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有机的自然主义、超越语言四个方面)。不仅说了中医的起源,还总结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深化,告诉我们中医学是多元化的产物,并从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大统一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揭示了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包括中医学是人的学说、道的学说两个方面)。这个第二章呢,主要讲的是原始生命观,作者从远古时代的神话文化入手,分析了龟甲蓍草的意义及远古时代仪式的意义,总结了原始思维的特征(包括集体表象、神秘互渗律、原逻辑的思维三个方面),引出了远古时代的图腾文化,作者将它分为混沌初期、人首蛇身、从蛇文化到龙文化三个时期来进行表述,也从蛇文化到龙文化过渡到中国文化的倾向问题,这也就牵涉道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说道表达方式,中国自然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汉字,从而作者就汉字文化与医学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说道中国的古代文化,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说道中国的儒释道精神,所以接下来的三四五章,作者就主要阐述了儒释道思想与医学的渊源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第三章,第三章主要讲的是儒家思想与中医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开门见山的直接讲了儒家与医学的渊源,从最初对儒的解释道儒家精神对医学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有好有不好的。紧接着就讲述了道家与医学的关系,这里要解释一下,这章主要家的是儒家,所以要明白道家与道教的区别,这里先按下不提。作者从道家思想渊源道老庄思想讲了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当然,第四章就是紧接着上一章的道家,阐述了道教和传统医学的关系问题。从道教的开创开始告诉我们道教的来源、道教流派,以道教的形成发展当背景,讲述了道教的生命观,从而引出道教与中医之间的渊源问题。

从第四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道教与佛学的不解之缘,座位一个接受外来思想而又参酌了传统思想的东西,作者先说明了这个文化接受佛学的立场,也就是佛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从而向我们说明了佛教生命观及佛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大家都知道,儒释道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自然,作者也在这一章的结果给我们理了理这儒释道三家的辩证关系,对儒释道三家就本身和对传统医学之间的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比较。

讲完了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自然该过度到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上,所以,第六章主要就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天道观,作者从《内经》与古代天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中医基本概念与天文学之间的关联,这一章,注重于说明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论述,同时也阐述了《内经》中的天地结构论和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地结构的各种学说作了辩证分析,从而引出《内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观念。最后就天人合一观念展开了详尽的解说。

接下来,这个第七章,主要讲的是医道,作者从传统文化与医学精神的本质的一致性展开了论述,从而说明了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包括独特的内向认知、重视意象的知觉、形式上的齐合性三个方面),从我们独特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中医对人体、疾病的基本认识,正是因为我们的基本认识与西方医学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近代西医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似乎陷入了困境,作者就这个问题,从中医近代的发展、内在外在等各种因素分析了中医陷入困境的原因,也简单对比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性与联系。

说了中西医之间的碰撞,淡然我们就要明白我们的发展路线,在第八章当中,作者列举了利玛窦、莱布尼兹等人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做出的贡献,进一步说明了中西医发展的背景差异,同时也告诉我们中西医之间融合的必要性。

讲完了大概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就将我认为的这本书的主要看点象大家简单展示一下。

首先是中医的起源发展,也就是我们的第一章,关于中医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大致有:

1、本能说

2、劳动说

3、大脑结构进化说

4、巫术说

5、圣人说等,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医学是经过漫长的错综复杂演化过程,才逐渐形成自身完整的医术体系。那么为什么中医会产生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再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弱智的问题,如今看完,竟是自己无知了。这本书上提到了三个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人文背景,当然有这样的背景,自然是会成就中医文化的特征,包括强烈的历史意识、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有机的自然主义、超越语言。

其次就是儒释道对医学的影响,先看一下儒家。

1、儒家精神对医学的良性影响 道德教育和伦理政治使儒生大量介入医学事业。理性精神使医家弃巫祝用医药。大统一的社会制度重视对医籍的统一整理、保护。

2、儒家思想对医学的不良影响 尊经崇古造成了医学的停滞不前。

伦理及实用的作风也妨碍了中医学的发展,使中医理论实用化、经验化。儒医重理义不重实修的风格淡化了我国医学内向认知体系,从而形成医学义理的蔚然大观,而内向认知体系则彻底地并入道教。

在来看一下道教的,在这首先要了解一下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思想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而道教则是汉魏以后把“道”人格化为神,并将老子神化的一种宗教。道家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之一,而道教是中国民间传统思潮的主流。

区分了道家与道教,我们先看一下,道教于医学的意义在于,它吸纳了道家思想的悟道、证道理念,和方技神仙家的实证、实修,从而超越了普通医学的范围。

研究中医理论绝不能绕过道教,从医家上讲,道医对医学的贡献显然大大的超过了儒医,尤其是宋以前的道医,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道医多讲究实修,重视实践,他们讲气脉、经络、方药等往往见解独到,出人意表。其经络理论多从气功导引来,重“奇经八脉”。又因其避之于山野,针药不俱之时,便以按摩导引为其首选,可以真正做到“手到病除”。在重视保健养生的今天,道医的一些方法值得钩陈光大。我们重点看一下一下这几个方面,1、《太平经》与中医学 ①《内经》重平衡,《太平经》重交感

阴阳观是《太平经》的自然观,虽然也讲阳尊阴卑,但它重视阴阳的交感和合,这一点使它超越了汉代经学及《内经》。②五行学说“尚火抑金”

《太平经》主张天地由四时五行构成,天理以气为语言,表现为四时;大地则以五行为象。

③神仙系统的创立 ④守五脏神法

⑤“反向而行”的修炼原则

2、葛洪的医学 ①葛洪的仙药

a、金石矿物类药

b、五芝(灵芝、石芝、草芝、肉芝、木芝)

c、具有滋补作用的草本药 ②葛洪论辟谷

单独辟谷不可以长生。③葛洪论胎息

胎息,是因人处在胎息状态下,像胎儿在母腹中那样,能不以口鼻呼吸而得名。④葛洪论房中

3、《黄庭经》与中医学 ①三田与九宫

三田,即上丹田(脑),中丹田(心),下丹田(关元)。

三田学说是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理论,被认为是精、气、神、能量转化的重要场所,称之为“田”,与医家的“穴”有

很大的不同,“穴”是点,而“田”是面,“田”可耕种,并可养育生苗成熟。

九宫,是道教对头部的人为划分,包括: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泥丸宫)、流珠宫、天庭宫、极真宫、丹玄宫、太皇宫。

②脏腑有主神说

《黄庭经》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共有二十四真(神)。诸神的名号根据该脏器的形态功能取意,或根据对这些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而相应撰造,对中医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佛学对医学的影响,学佛者当学五明,即声明、因明、工巧明、内明、医方明。医方明包括医论、医术、方药、卫生保健、咒禁等,它们都对中国医学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

实际上儒释道三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互动、互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医互补的文化,正是儒释道医四者的文化合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儒、释、道、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

关于儒释道三家的相互比较,作者从人文观、生死观、性论三方面做了分析,大家可以简单看一下。

至于《黄帝内经》天道观这一块,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句话,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的现代医学,目前还难以全面的评价并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文化。所以,我们有足够自信的资本。

即是说道了这里,就简单说说中西医之间的问题。

先来看看,社会上对中医危机的认识。现代关于中医存废而形成的流派主要有:

①剥离派:将那些巫术、哲学等非科学成分丢弃。②改造派: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医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③补天派:立身于中医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不足的地方给予修补。④重认派:重新认识医学的目的,重构医学的价值系统。⑤重构派: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⑥中西医结合派⑦现代化派

中医: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的相互关联的学说,它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谐为宗旨,强调生命的动态的统一与和谐,即形气相感,形神合一。a、它是治人的医学,以病人为本; b、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 c、治疗方法强调身心互动;

d、在其分支道教医学中,讲究充分调动人的念力; e、重视人文关怀。

西医:是关于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的学说。它人为的分裂了精神和肉体,它的治疗观时切除病灶,改变病理,取代和干扰人的生命活动,是讲究定性、定量、定位的学问。西医治疗学存在的四个难题: a、病人不是主体,医生是主体;

b、以确认疾病为前提,误诊率越来越高; c、大量使用抗生素;

d、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古老的中医与年轻的西医都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如何实现医学的跨文化沟通,如何在21世纪,是中医大有所为,是伟大的中医医道复兴、昌盛,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走近传统中医药 篇3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药学是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和科学背景下形成的医学体系,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以古代中国哲学元气论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式,从整体的、连续的、运动的角度分析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即已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可以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中医药学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有其合理性。西学东渐以来,不少人认为中医药学“不科学”,是封建残余,要予以取缔和改造。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人开始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以及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出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重新重视传统医学的潮流。所以说中医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容质疑的。中医的辨证施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望闻问切,针灸骨科等等,都是有科学道理和根据的,是经过我们的祖先千百次用身体试验、临床试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得来的药性药理、诊断经验。

浅谈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4

(一) 传统中医药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历届政府和领导人极其重视中医药工作, 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被庄严的写入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并明确把“中西医并重”确定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自2003年10月1日起, 我国便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此条例为传统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使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着同等的法律地位, 在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 共同承担着人民的卫生保健服务[1]。

(二) 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在传统中医药知识保护的法律机制中, 传统中医药知识借助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进行保护。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有《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 行政法规有《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药条例》等, 以及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有关规章。

上述列举的法律法规中, 只有《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医药条例》是专门针对中医药而制定的。事实上, 目前这些法律制度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并没有发挥出其预期的效用。法律作为一种实现社会控制的工具, 在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实生活中中医药传统知识在渐渐流失, 中医药大部分内容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并没有纳入现代法律制度的保护视野中[2]。

二、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近10年我国中药的专利申请中, 职务发明申请比例过小,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药企业和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 还没有充分运用专利这一有力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很多老中医对于自己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秘而不宣, 致使一些宝贵的疗法和技术得不到推广, 甚至失传。目前, 仍有一些秘方流传民间, 一旦失传, 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3]。

(二)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不健全

随着我国司法、卫生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 尤其在加入WTO以后,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体系的各项法律法规正在日臻完善并与国际医疗卫生制度接轨之中。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能够将宪法原则具体化的中医药法律, 并且现行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对中医药起到保护作用, 未能形成系统的可以切实保护传统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必将影响传统中医药更进一步地发展。

(三) 现行专利制度难以起到保护作用

在专利制度框架下, 已经公开的传统医药被归为“公有领域”, 不能得到专利保护。对中药分离纯化, 得到单一药效成分, 然后申请专利保护, 是拥有尖端技术的发达国家的长项, 因此, 中医药的一些精华, 往往变成了发达国家手中的专利。几年前, 一种地道的中药“青蒿素”在国外被抢先注册, 就令许多国内中医药人士痛心不已。而日本在中药“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 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在“牛黄救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 一个品种的产值也接近1亿美元。[4]中医药特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不在专利法保护的范围内;专利保护的期限性不适宜中医药等传统知识的要求;单纯的中药组方难以得到专利的有效保护。

不仅如此, 传统知识的特点, 也难以适用专利制度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悠久的历史, 文献化程度很高, 很难满足专利法要求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要求;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现行专利制度把疾病的诊疗方法排除在外, 使很大一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无法申请专利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而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专利技术必须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 专利制度的保护作用对于中医药文化来说是微乎其微。

三、加强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针对当前中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 以及所面临的中药现代化、国家化的强劲走势, 首先要考虑如何采取得力措施, 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 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 使企事业单位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从而达到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目的。

(二) 加强传统中医药的商业秘密保护

中医药属于我国的特有文化, 且有许多民族稀有的珍贵秘方。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2年7月6日发布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行业国家秘密及其具体范围的规定>的说明》, 它界定了中医药工作中国家秘密的范围。由此可见, 商业秘密性对于我国中医药来说及其重要。为避免在专利申请后所面临的商业秘密被公之于众的问题, 中医药企业若采用申请专利的方式加以保护, 便不能起到保护其秘密的作用。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关法律和TRIPS对“未公开信息的保护”的相关规定, 作为企业的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将我国独有的中医药信息划入到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即通过扩大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以使得商业秘密的所有者即权利人有权制止他人未经许可而披漏、获得或使用有关的信息。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立法, 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的规定都散布在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 这些法律法规很难保证内容上的统一性和体系上的完整性, 尤其对传统中医药商业秘密的保护更是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 我国中医药商业秘密主要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加以保护。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还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 对商业秘密的规定过于严格。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的规定,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由于商业秘密的条件过于严格, 这样便不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保护传统中医药。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定义可以得出, 我国的商业秘密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和采取保密措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条件越多, 符合保护条件的主体就越少。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法律予以扩展, 使中医药领域的商业秘密可以切实得到法律的保护, 也为中医药商业秘密的权利人的利益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5]。

(三) 加强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却频频遭到侵害。发展中国家较早地通过国内法的方式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1966年突尼斯颁布《文学与艺术产权法》, 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保护民间文学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的国家。[6]

1. 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 如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都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制度, [7]比如传承人国家命名制度、政府专项财政支持制度、“重要文化财产保有者”的职责和义务制度等。[8]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最可取的选择莫过于建立并完善本国相关的法律。这样一旦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讼, 我国保护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便有法可依。另外, 通过法律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人也是进行诉讼的前提。应该看到, 国际上许多公约主要是强调成员方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义务,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非法利用如何保护则不明确, 只能求助于国内法。[9]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于2010年6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将立法保护国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 中国的立法机构和国务院的有关部门包括文化部在内, 都在推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近年来, 为了让民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价值, 有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 举办相关的展览、演出、讲座、论坛和培训等活动, 让普通人走进、了解并热爱那些古老、传统的艺术和习俗。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已经出台, 意见还在征集中, 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即将到来。因此, 建立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制度, 特别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 是保护中医药信息不被泄露、侵害的有效途径。

2. 通过国际条约的方式来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应该坚持用国际条约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发达国家, 如美国和日本都认为没有必要通过国际条约来保护这些资源。因为条约是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 违反条约将承担相应的国际法律责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利益追求的程度和范围差距颇大。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其先进的高科技所形成的优势地位来夺取更多的知识产权利益, 从而进一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印度等国家在WTO成立时就已经提出在WTO的框架内保护“传统知识”。然而, 美国等发达国家却反对建立国际框架, 主张从国家的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前文所描述, 国外将我国的中医成分略加改动, 便注册成为其本国的新产品, 而我国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束手无策。因此, 通过国际条约来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是对抗发达国家掠夺无形资源最有效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确定了国家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这样一旦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讼, 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便有法可依。另外, 还可以通过国际环境法、国际人权法方面的条约保护我国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通过法律途径应该如何保护我国的传统中医药资源, 期盼达到保护传统中医药不被侵害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中医药,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邓琼华.论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中医药.2007 (08) :28.

[2]迟芬芳.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EB OL].http://www.zwlawyer.com/orac.jsp.

[3]凌子平, 陈英华.关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报.2005 (129) .

[4]陈虹伟, 温泉.科学性争议犹存中医药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迫在眉睫[EB OL].http://www.legaldaily.com.cn/zmbm/content, 2009.07.09.

[5]唐新华.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EB OL].http://www.docin.com/p-78560168.html, 2008.04.04

[6]王鹤云, 高绍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154.

[7]黄玉烨.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8]李晓秋、齐爱民.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 2007 (7) :38-40

李继明: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共生共长 篇5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主任对于中医药和传统文化建树颇深,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如同他认为最高明的中医师应该“悟道”,他自己也颇有些仙风道骨。而谈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时候,他言语中则透露出几分担忧,诚然,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期。就像传统文化讲“出世”和“入世”,担负重任的李继明们也将在精英和大众的平衡间努力。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

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

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

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

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医药与文化无法割裂开来,它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生共长。

“这种共生表现在对宇宙世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教授讲述道:“中国传统文化用太极理气来讲述宇宙自然变生的根本,用阴阳五行来说明有形世界的变化,中医与之一脉相承。”

它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人们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内部环境发生变化而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导致内外失衡,而思想、情趣、起居、行为等很多事情都在干预人体的内部环境。中医文化中提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传统文化还认为“天生一物,必有一物相克”,这就是中医用药的依据。

这种共生还表现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形式与路径上。其中,医学与哲学、文学的关系颇值得玩味。

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往往博采众长,横跨多个学术领域。宋代大文豪来自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就有着丰富的医学知识,著有《苏学士方》,还与《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的医学典籍合编为《苏沈良方》。“医文相通”的案例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上不胜枚举。

因此,在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李继明主任非常注重历史文献的阅读。“不要局限于中医学专业,各个领域的古籍都要有所涉及,中医的源头就是文化。通过广泛阅读,才能融会贯通,对中医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着重讲的是圣贤之学,何为“圣贤”?就是发现并掌握自然规律的人。中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

记者(以下简称记):一直有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对此您怎么看?

李继明(以下简称李):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用对“科学”的迷信来反对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运用。其实古人对宇宙世界、自然规律有一整套很合理的看法。但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就不承认它了。

现代科学也是有局限的。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能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医源性疾病越来越多,由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影像诊断、抗生素滥用等。

记:现在,中医和西医互相交流、借鉴是大的趋势。

李:是的,因为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只是切入点有所不同。西医围绕“实证”,所见即所得;中医讲求“悟”,通过读书和临症两种方式来达到对人体、健康这些自然规律的掌握。

当然由于文化土壤和理论体系的不同,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因为面对同一个目标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某些病因明确的疾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文化需要找到更好的传播方法

记:如今国内以及四川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如何?

李:中医药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效果并不好。但从区域来说,四川比北方一些地区要好,川内的中医药市场、对中医的信任度以及中医药承担的医疗任务都比较可观。

但是在传播的途径、力度、方式上都还不够,这造成了很多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很模糊、很片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如今体系培养的很多中医,他们本身对中医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精准,或一味迎合病人,这些都导致了中医药的效果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对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喜欢给病人用贵药、用猛药,再加上商业广告宣传的狂轰滥炸,这都对人们产生了误导。

记:那么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文化中心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李:首先,通过讲座交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今年4月我们中心就和省科技馆合作举办了“天府科普大讲堂——中医文化引领健康之路”的讲座。但这种形式毕竟参加人数有限,影响不大。

然后,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我们正在考虑创作中医药科普作品和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社区。

最后,与企业合作,创办文化公司,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公司一个重要业务就是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的打造建设。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已打造出雕塑墙,展示中医药发展历程和文化故事。同时还正在修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广场,建成之后会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记:是的,如今很多中药企业也很注重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宛西制药的“仲景文化”,东阿阿胶的“阿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它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李:企业标榜的文化头衔只是形式,背后的实质性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

东阿阿胶专门建造了阿胶博物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就阿胶这一味中药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进行全方位地展示,阿胶观光旅游更取得了文化和经济上的双赢。

记:中医药文化中心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着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和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项目的研究。

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研究代表了一种态度——对中医药保护传承和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药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

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很实用的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教授人们以正确观念认识健康、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合适的方法处理疾病。它包括了一整套身体、心灵、精神的观念,会让人十分受益。

中医药传统知识 篇6

一、中医药在国际社会发展现状

随着国际医学交流的不断深入, 中医药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 中医医疗机构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学真正成为了惠及全人类的医学。

二、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地位概述

在亚洲, 正式将传统医学列为法定医疗体系的有韩国、朝鲜、越南等国。韩国很重视医药的规范化, 韩国政府颁布法令:自1996年7月1日起, 韩国海关对药材进口实行更加严格的检查措施, 并规定36种中药必须由有资格的韩国制药公司进行包装。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政府有限度地承认中医药的地位。

在欧洲诸国, 针灸疗法发展尤为迅速, 早在1952年法国医学科学院就承认了针灸疗法的是一种医疗行为, 德国民间和政府对针灸多持肯定态度。在英国, 政府管理部门把针灸、推拿纳入生理疗法范畴, 气功纳入了心理治疗措施中。中医药、针灸被归入了“补偿疗法”一列, 不属于免费医疗的范畴, 需要患者自费治疗。

在美洲地区, 中医药发展相对滞后。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美国, 所有的传统医学都被视为“非常规学”, 中医疗法也不例外。目前中医药在美国仅针灸是以州法律形式确定的一种医疗手段, 尽管各州对针灸立法的规定不尽相同, 但总体来说针灸已为美国卫生部门所接受, 并批准为公众合法医疗保健手段。在美国官办或者民办的医院中没有中医设施, 中医大多在私人诊所进行。

在大洋洲, 中医药在澳大利亚至今没有取得完全合法的地位, 没有进入主流医学的领域。政府对于中医的管理很松散, 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 只是由各个学术组织管理。但是对于中药的进口管理却是非常严格。

在非洲地区, 各国医疗卫生事业普遍落后, 传染病频发。自建国以来, 我国援非医疗队一直活跃于非洲各国, 为中医中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目前非洲各国对于中医药的管理缺乏系统的法规。对于中药贸易, 大多数非洲国家没有成文法规定, 很多国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 药厂数量极少, 而且规模较小, 所需药品全靠进口。近几年来, 我国所生产的中药制品、保健品, 如十滴水、牛黄上清片、红花油等畅销于非洲各国。

三、制约中医药在国际社会获得法律地位的原因分析

(一) 诸多国家之所以默认中医药的治疗作用, 但并没有给予中医药应有的法律地位, 从根本上来说, 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并未被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无法用科学手段验证或检测。

(二) 很多从事中药类产品开发的公司对国际传统药品管理法规、出口国的法律。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并不了解。有些中医药产品在国内使用时并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但是出口到国外时, 发生了部分患者出现肾衰竭, 甚至是死亡的情况, 一些媒体和学者推波助澜, 对此大做文章, 严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 这也从侧面告诫我们中药的出口也要因地制宜, 做好实地调研, 对出口地区的饮食生活等作出评估, 产品的配方作出适应的改变。

四、对策建议

(一) 虽然我国有专门管理中医药的机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但是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我国国内的机构在处理有关中医药的国际事务时有很大的限制与不便。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发起成立“国际中医药发展管理委员会”, 在中医药国际交流发展中发挥协调作用。同时在”国际中医药发展管理委员会”中设置“国际中医药管理应急组”, 以便及时处理各国发生的有关中医药的不良事件, 及时控制解决。

(二) 加大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宣传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人员把一些公开的著名中医药文献翻译成多语言版本, 让其他国家的民众了解中医中药。建立一个官方的全面系统科学的中医药网站, 这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侃, 金鑫.中医药在国外法律地位概述[J].中国卫生法制, 2001 (06) .

中医药传统知识 篇7

1. 1“互联网+ ” 的提出

“互联网+ ”是在2012 年举行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先生提出。“互联网+ ”高度概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它是由创新2. 0 时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 0 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李克强总理所提的 “互联网+ ”有所不同,是在互联网企业讨论 “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1. 2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的定义有很多种,通常分为: 狭义的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EC) 和广义的电子商务( Electronic Business,EB) 。WTO对电子商务是这样定义的: 电子商务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的活动,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业和贸易机会的商业活动。

电子商务按交易对象来划分的话,可将它分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B2B) 、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B2C) 、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C2C) 3 种类型。在2012 年,电子商务又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就是线上筛选服务,线下比较、体验后有选择地进行消费,线下支付,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O2O模式的诞生与发展,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2“互联网+ ” 给中医药行业带来的机遇

2. 1药价有望下降

截至2015 年4 月14 日,我国网上药店的数量已达到292 家。网上药店的强势入侵,加大了药店之间的竞争。在2014 年年末,京东商城也终于拿到了期待已久的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证书; 今年年初,阿里健康与广药合作,强力打造医药电商。到目前为止,三家传统的电商大鳄阿里、京东和1 号店,都可以在网上销售药品,均已拿到网上药品销售第三方平台资质。对于药企来说,砍掉中间转手的环节,对药品进行自产自卖,所以药价有望大大降低。

2. 2潜力很大的消费市场

截至2014 年6 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 32 亿,手机网民达到5. 27 亿,消费者网购的习惯已形成,为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13 中国医药电商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网上药店在2011 年的销售总额不超过4 亿元,而在2012 年销售总额大有提高,增长到16 亿元,增速成四倍; 2013 年销售总额39 亿元,增速也超过两倍。美国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已经占到整体销售规模的30% 左右,日本为17% ,而相比之下,中国不足0. 5% 的数字显然预示着市场潜力巨大。

2. 3移动医疗蓄势待发

网上已有很多移动客户端可以门诊预约,可以对医生进行图文和电话咨询,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问医生等。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 年深圳全年预约挂号人次达700 万,预约的总量和2013 年相比增长了90% 。上海医药作为全国最大的医药集团之一,在今年的3 月份宣布,已投资建上药大健康云商股份有限公司,明确提出把电子商务作为业务范围,该公司将着力打造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为患者提供处方药O2O销售和健康管理的服务及贸易型的电商。

2. 4政策相继出台

继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的 “互联网+ ” 思路后,在3 月30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 年) 》,预计在未来五年,我国将开展健康中国云的服务计划,来推动惠及全民的智慧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服务,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将服务模式逐渐转变。

3“互联网+ ” 形式下中医药行业面临的挑战

3. 1网上药店的物流配送不规范

很多特殊的商品对物流有着特殊的要求,药品也是这样,有的药品对温度非常敏感,必须冷链配送。网上药店一般没有自己专业的配送机构,而我国目前具有药品配送资质的第三方物流屈指可数,现在网上药店基本上采用门店送货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方式,对药品进行配送。

3. 2信息技术设施不完善

信息技术在我国发展还不够完善,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网络速度、网络管理等都亟待提高,现在付费主要依靠网上支付,网络信息技术不跟上,这种支付方式就很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患者的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只有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熟,才能有效地解决医药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和在线支付问题。

3. 3网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网络医院可以有效分流门诊病人,推进医药分开,使医生的诊疗行为、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利益、药店药品销售量三者之间脱钩,但目前网络医院的盈利模式还很模糊,如果涉及财政资金支出的话,有必要在网络医院 “大跃进”的推广落地之前,审慎地考虑清楚。

3. 4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医药电商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存在较多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国家没有将互联网交易提高到法律层面,对互联网交易的监管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现在我国药监部门只能通过制定的部门规章和发布行政命令对医药互联网交易和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些法规仅有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 《商务部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等,这些对于医药电商很好的运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3. 5尚未与医保政策接轨

医保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用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定点的医疗机构看病住院,条件符合的话可以按照比例对费用进行报销,而且消费者在医保定点的实体药店购药时也可用医保卡刷卡并进行报销。但是目前医保政策尚未与网上药店进行对接,网上药店不在医保定点的范围内,在购药进行支付时还不能使用医保卡进行支付,因此很多消费者宁愿选择去实体药店刷医保卡也不愿意在网上药店购药。将来如果能将网上药店、移动医疗与医保政策衔接上,必定会大大促进医药电商的发展,也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真真正正的实惠。

4结论

“互联网+ ”正给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带来一场伟大的革命,医药行业纷纷与电商合作,全力打造医药电子商务,这既是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国家相关部门也会慎重对待它。

摘要:现阶段,随着“互联网+”口号的提出以及电子商务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给传统中医药行业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当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移动医疗APP逐渐的增多,为医院实现了分诊,但是医药电商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如药品的物流配送方面不达标,患者的信息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在线支付的安全没有完全得到保障,网络医院本身的盈利模式还很模糊等。文章旨在探讨这些机遇与挑战,供传统中医药行业及医药电商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传统中医药行业,互联网+,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移动政务实验室.互联网+“引领创新2.0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EB/OL].(2015-03-06).http://www.mgov.cn/complexity/info150306.htm.

[2]互联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 QVKsr5B-DLi Bg D6RF3jn Pki WBg Qp SAKjmq NKd YC6Cccp Ar7 Fjk NBVRRFq9w KTXr DFi K-f N9wxt1j28xs At V4K#1.

中医药传统知识 篇8

有理相僧, 只要我们坚持在传承中充分汲取养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传统医药的学术繁荣和实效将充分展现, 或许再过十年、二十S我们将传统医药更大的辉煌!2015年8月

'i*·) -f i A|令裝I寸聰糾, 1"&手1軸鍵令, 卞to Ol Zkr^a Zi Axe KU0 iri/j·‘vf.<t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教授十周年寄语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全喜教授贺信.5^^《亚太传统医药》创刊·^|2005-2015|1周年

中医药传统知识 篇9

民族传统体育的各种运动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不断发明创造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行为,是各民族创造的并流行到今天的一切体育活动的总称。各民族传统体育的习惯性、民俗性、健身性、审美性、娱乐性和普及性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1982年6月28日由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确定中医院校体育课增加传统保健体育。《通知》为中医院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学校体育教育做出了明确的批示。为了检阅中医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成果,推动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1985年8月,“全国中医学院首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在辽宁中医学院举行。自此,一项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竞赛创立,在三年一届的运动会上坚持开展学术研讨会,“运动会”的举办推动了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院校的开展。2001年《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教材的正式出版,为传统体育规范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大众已不满足于有病治病,而是追求无病健身。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是完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传统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多年来,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工作者,继承传统保健体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模式,在有关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一定的交流。但是,针对整个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现状,近几年没有人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在教学模式方面,各院校大多数采用体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以套路教学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预防疾病、病后康复及养生和健身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现行的教学模式能否适应新时代要求,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和“终生体育”观,以及中医院校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否运用传统保健体育原理和方法进行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这些都需要传统保健体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系统、深入的调研。尤其是针对当前社会的需求,即健身中心和专业康复机构应用传统保健体育的状况,很少有人进行调研。因此,在确定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综上所述,全面剖析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体育教学现状,运用新体育观,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终生健身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健身的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保健知识,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已经成为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亟待研究的课题。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选取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3级、2004级、2005级中医、针推、中药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的相关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2.2.2 问卷调查法

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3级、2004级、2005级中医、针推、中药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0份,有效率为95%。

2.2.3 专家访谈法

对上述四所院校从事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训练的教师、中医养生方面的专家、已经毕业的学生、专业康复机构的医务人员及健身中心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5软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课程设置

根据数理统计的分析结果得出,目前,中医院校主要将传统保健体育设置为必修课,并且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占总数的74.8%;也有一些院校在大二或大三期间开设专项选修课或选修课,分别占总数的18%和7.3%。(见图1)开设的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课时占体育教学总课时的50%以上,73.5%的院校每周开设2学时的传统保健体育课,24%的院校开设4学时的传统保健体育课,2.2%的院校每周开设6学时的传统保健体育课。(见图2)

由此说明,我国中医院校把传统保健体育作为体育教学必修课程,通常是学校指定安排学习的内容。由于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有些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了解得不多,学校通常安排一些简单的学习项目,从管理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早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但是,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学校的统一安排,开设的课程是否真的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虑。

另外,通过调查发现,有53%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传统保健体育课课时较少,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要求;41.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传统保健体育课课时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见图3),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适量增加传统保健体育课的课时,增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2 教学内容、教材选择

目前,绝大部分中医院校面对一年级学生安排的教学内容包括:24式太极拳、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初级三段长拳、一段长拳等。对二年级学生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精通保健体育理论与功法,并能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增加了八段锦和易筋经的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得出,68.8%的学生认为,结合自己的专业还应该开设更多的教学内容,包括:五禽戏、二段长拳、42式太极拳、棍术等。

在教材方面,由于教师的专长不同,各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存在明显的差异。

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各个院校的针推、中药、中医三个专业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内容差别不显著,说明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没有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通过我们对在校生的调查得出,接近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后准备从事医生的职业,排在第二位的是选择在专业康复机构工作或是健身中心工作(见表1)。从总体比例上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准备从事与医务行业相关的职业,这就要求我国中医院校的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内容应该适应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学有所用,在未来的岗位上得到更好的发挥。

3.3 教学方法

从目前全国中医院校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来看,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虽然有一部分院校已经认识到传统保健体育的实际运用价值,应该更多地传授给学生健身、养生的方法,但是,在传授过程中仍是以套路教学为指导中心。这一点从各个院校的考核上可以体现出来,多数院校的期末考核集中在套路考试,有些会结合理论考试,只有极少数的院校把平时考查作为期末考核指标之一,尽管纳入了考核指标,其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小。

3.4 教学手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传统保健体育课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次是采用观看课程相关的录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知识,也有一少部分院校采用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辅助手段向学生传递有关传统保健体育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锻炼和学习。但同样可以看出的是,有32.5%的院校没有采用任何的辅助手段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对此提出了质疑。(见图4)

3.5 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保健体育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基础,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结合工作的特点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

校园文化存在于传统保健体育课以外的活动,通过调查得出,大部分院校每年举行一次校际的传统保健体育比赛,占总数的57%;举行一次的占总数的22.4%;两次以上的占8.6%;没有举行过比赛的院校占总数的11.9%(见表3)。这些数据说明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目前的课外活动内容较少,通过比赛不仅可以增加交流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中可以获得很多在书本、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45.8%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喜欢参加社团锻炼;有28.6%的学生喜欢个人进行锻炼;有25.5%的学生需要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辅导练习。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更多的学习社团,使学生能够进行交叉学习,共同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从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传统保健体育课的设置上来看,面向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必修课,由学校确定开设项目,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保健体育的性质与特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专项选修课,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但是开设选修课的院校由于师资、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所设置的教学项目较少,没有提供较大的空间供学生选择。另外,目前多数院校每周开设2学时的传统保健体育课,部分院校开设4学时的传统保健体育课,总体来看,课时数量较以往有一定的增加。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八段锦、24式太极拳、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初级三段长拳、一段长拳等教学内容在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中推广较为普及,特点就是动作简单易学,作为学习传统保健体育的基础。根据专业特点有些院校还安排了五禽戏、二段长拳、42式太极拳、棍术等教学内容。但从毕业生信息反馈中看,这种教学安排的学习内容少,知识掌握不牢固,毕业后使用较困难。大多数学生包括毕业生反映不满足只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希望学到更多的保健体育知识。

另外,目前传统保健体育课采用的教材不规范,由于教师的专长不同,各个中医院校所选择的教材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院校没有任何教材,有的院校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由教师指定教材。

(3)从教学方法来看,仍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模仿为主,传授过程中仍是以套路教学为指导中心。多数院校的期末考核集中在套路考试上,有些会结合理论考试,只有极少的院校把平时考查作为期末考核指标之一,尽管纳入了考核指标,其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小。

(4)从教学手段来看,为了培养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数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音乐进行教学,以此缓解学生学习中的枯燥情绪。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些院校把网络资源引进课堂,采用多媒体网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5)发展校园文化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途径。通过组织校际间的比赛,促进交流,加深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的认识。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社团的形式进行课余练习,这种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喜爱,通过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2 建议

4.2.1 改善课程结构

在选修课阶段,学校应该设置更多的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进行补充和进一步提高。适量增加课时数,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较复杂,更多的时间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练习,有了基础,学生们才愿意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所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多学、多看、多练,时间为技能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证。

4.2.2 丰富教学内容

各专业在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在二、三年级开设的内容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教学应向与临床结合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把学习传统保健体育、练习传统保健体育、运用传统保健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应安排一些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结合性别特点的项目,如女生可以增加瑜伽、舞蹈的教学内容;男生可以同球类项目结合起来,动静结合使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枯燥、烦闷。

4.2.3 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传统保健体育课的质量,要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应通过教学当中的具体手段把学生的客体意识转化为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保健体育项目的锻炼习惯,提高其兴趣及能力,变被动为主动,使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

4.2.4 提高科研水平,形成教材系统化

应组织力量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各类功法的健身功效及致病机理,进一步研究探讨,使保健体育得以充分挖掘和迅速发展。定期组织科学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教学水平。同时,建议组织专家编写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较强的传统保健体育教材,有助于指导学生的课上学习和课外锻炼,提高和增强学习与锻炼的科学性及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编写组.民族体育集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3]何启君.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4]毕世明.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5]赵秋菊,苏长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香港:现代出版社,2003.

[6]吕宏,孙洪洋,张晔.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J].中医教育,1999(4).

[7]于勇.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体会[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3).

[8]韦军湘.关于构建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

中医药传统知识 篇10

不同批次药物质量稳定

中成药的有效成分稳定性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条件。麝香保心丸中含有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为了保证麝香保心丸有效成分质量控制的稳定性,研究者分别建立了高效液相及气相的标准指纹图谱,发现不同批次麝香保心丸指纹图谱相似度高,说明不同批次的药物中各种化学物质成分稳定。

麝香保心丸中的苏合香酯、冰片有减慢心率、解除冠脉痉挛的作用;麝香提取物有扩张血管、强心的功效;人参皂甙有抗氧化、正性肌力、调降血脂的作用;蟾酥有强心的效果。研究者从麝香保心丸中共分离得到95个纯化合物,其中4个为新发现的化合物。主要结构类型有人参皂苷、胆汁酸、强心甾等非挥发性组分和麝香酮类、香脂酸等挥发性组分。

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UV)检测,对麝香保心丸的入血成分色谱峰和空白血清、标准色谱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麝香保心丸有28个入血成分,其中11个为原形成分,17个为代谢产物。其入血成分的明确,为进一步了解这些物质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奠定了基础。采用2.85 mm微粒丸技术,将麝香保心丸每粒成分控制在(22.5±3.375)mg以内,使其在湿热等环境中也不会发生有效成分析出,确保了药物的质量。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药理作用

麝香保心丸是目前芳香温通的一个代表中药。经过多年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麝香保心丸的作用机制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管壁炎症和稳定易损斑块等有关。

1 保护血管内皮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结构的完整性是维持正常动脉功能的主要因素,内皮损伤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扳机因素。罗心平等通过对高脂模型动物的研究证明,麝香保心丸可增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保护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完整、抑制胶原纤维和内膜增生,并对血管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贾连旺等通过颈动脉超声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麝香保心丸治疗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逐渐变薄,动脉舒缩反应性改善,说明麝香保心丸有较好的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 扩张冠状动脉 临床观察表明,麝香保心丸的最快起效时间为30秒,55.2%的患者服药后3分钟内起效,86.3%在5分钟内起效。麝香保心丸主要通过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扩张冠状动脉,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变。

3 抑制动脉壁炎症 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脂质成分进入血管内膜后,激发血管壁炎症反应。同时,已经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冠状动脉在炎症作用下,可能发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有研究给予112例ACS患者麝香保心丸治疗30天后显示,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ime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同时心绞痛症状和缺血性心电图表现得到明显改善,说明麝香保心丸有一定抑制ACS患者炎症反应的作用。

4 稳定易损斑块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可降解几乎所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有研究对4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自身交叉对照研究显示,联合使用麝香保心丸和西医常规治疗,患者MM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在培养的巨噬细胞中也发现,麝香保心丸可抑制这种炎症介质的分泌和表达。

5 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 近年来,随着对麝香保心丸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也得到不断扩展。在体动物实验研究中,有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能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增加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但不增加甚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血管生长和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在不同的动物疾病模型和双模型(同一动物兼有心肌缺血和动脉硬化)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一发现对临床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缓解症状 改善预后

麝香保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血流灌注的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治疗并显示有较好的疗效。有研究对25篇文献2 577例患者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改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

韩国杰及李旭丰等报告了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和梗死后早期二级预防的作用。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可明显改善室壁运动指数、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防治左心室重塑,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发生率。罗海明等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麝香保心丸可明显缓解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保护心肌、增加血流灌注、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此外,麝香保心丸还具有一定的辅助调脂、降糖、降压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应用麝香保心丸

当确定麝香保心丸组方时,研究者去掉了原方中的青木香(含马兜铃酸)、朱砂(含硫化汞)。方中蟾酥的强心作用与洋地黄相似,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其半衰期很短,患者每天三次的间隔服药可保持有效物质浓度却不会蓄积中毒。这为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提供了科学依据。临床前急毒、长毒实验显示,麝香保心丸基本无明显毒性作用;上市后评价监测了2182例长期使用者,也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密切观察其中部分连续服药一年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不良改变。2007年国家药监局的监测报告显示,麝香保心丸安全性好,所致不良反应少,仅少部分舌下含服者有舌麻感,未发现过敏、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青光眼、糜烂性胃炎等不良反应。

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联合应用麝香保心丸会产生更好疗效。但对有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并正在应用抗凝药者,应谨慎选择用药,以免导致严重的出血。对于长期服用中成药尤其是老年患者,更需密切关注中成药的安全性,以做出科学评价,指导临床安全应用。

上一篇:英雄主义培养下一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