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置管护理

2024-05-11

深静脉置管护理(精选九篇)

深静脉置管护理 篇1

关键词:不同封管护理,血透置管,感染相关性

对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而言替代治疗是维持其长久生存的唯一手段, 鉴于腹透对家庭护理及生活环境的限制, 血液透析仍然是当前肾脏替代疗法的主要选择[1]。但肾功能衰竭为慢性疾病, 患者常为高龄老年且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并发症, 这类患者中很多并不具备良好的血管通路, 因此中心静脉置管透析也成为部分患者的临时或阶段期选择, 以其适用广泛、在未行透析时不增加心脏负荷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不过受导管类别、保留时间等因素影响, 患者时常会有发生感染及血栓塞的风险, 因此做好透析前后封管护理至关重要, 本研究将两种不同方式封管护理进行观察对比,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丹东市中心医院血透中心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 行中心静脉置管血透患者患者116例, 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58例,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6例;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 (48.67±12.33) 岁;发病及透析时间3~18年, 平均 (6.31±2.46) 年;对照组58例,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29例;年龄34~70岁, 平均年龄 (46.35±11.43) 岁;发病及透析时间3~17年, 平均 (7.61±3.14)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称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对症治疗, 插管时均采用局麻下经颈内静脉置管, 所有患者均在透析下机后行封管护理。其中对照组采用纯肝素封管护理, 观察组采用头孢唑啉或庆大霉素联合纯肝素封管, 对1年内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感染或血栓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3评价标准:透析后出现感染的判断标准为, 患者出现畏寒、寒战、高热等感染性全身不适体征, 同时血培养发现细菌阳性;对所有患者1年内行血透过程前后出现的血栓塞进行统计并记录将每3个月的感染及栓塞率做统计。

1.4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0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16例患者中实验室查血培养细菌阳性患者共23例, 其中对照组19例, 观察组4例;其中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12例, 人葡萄球菌亚种患者11例;经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或哌拉西林抗炎治疗后, 患者感染畏寒高热等不适症状减退甚至消失;可见抗炎加纯肝素联合封管护理方式对感染预防药显著优于单纯肝素封管组, P<0.05;116例患者中出现血栓栓塞患者共7例, 其中对照组3例, 观察组4例,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抗生素联合纯肝素封管护理方式对患者发生栓塞无实质影响。

3讨论

研究表明[2]严重心力衰竭及感染为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两大并发症同时也是肾功能衰竭血透患者最主要的两大死亡因素。而血透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管通路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护理时选择合适的封管液, 在封管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无菌操作, 封管前将导管内残留液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可以保证导管内壁清洁, 预防细菌为微生物滋生, 同时在封管时运用纯肝素联合抗生素可有效发挥抗炎作用, 进一步降低感染发生率。本研究中, 对照组58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感染, 而观察组中感染患者4例, 可见肝素联合抗生素封管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发生率, 这与卢春秀[3]等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同时发现, 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导管发生感染的概率要比置管早期明显增多, 这可能跟导管的固定以及长时间接触外界空气物质产生污染有关, 这要求护理人员频换药勤清洁导管处,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教育, 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避免私自打开导管造成导管外源性感染。在1年观察期内116例患者出现导管内血栓塞共7例, 临床护理时多采用尿激酶UK进行溶栓, 将1万单位尿激酶溶于3 m L生理盐水中, 于导管动静脉端各分别推注2 m L后保持约半小时后将其吸回, 同时抽除导管内溶栓后产生的纤维蛋白及残留血块, 重复操作3次以上。本研究中7例导管栓塞患者经溶栓治疗后, 均得到有效治疗。本研究中, 对照组纯肝素封管护理与观察组肝素联合抗生素封管组, 患者出现导管内血栓塞并无显著差异, P>0.05。可见, 联合抗生素与否并不影响导管栓塞的发生, 但是联合抗生素却可以有效的遏制置管血透过程中感染的发生, 值得临床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华, 冯丹, 赵晓琴, 等.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帽在长期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1) :1040-1041.

[2]李柳英, 徐映君, 曾漫瑜, 等.静脉导管正压封管的试验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9) :1756-1757.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 3 篇2

【置管前准备】

1、签得知情同意书,选择合适穿刺部位及患者体位。

2、备好所需物品及药品。

3、穿刺者准备,行颈内静脉穿刺时,应让患者去枕平卧,颈背下垫一小枕,使穿刺点向前挺出,穿刺侧上肢外展90°,头转向对侧45°~60°,头低足高20°,以吸气末可见颈内静脉充盈为妥,有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患者,可行半卧位或坐位穿刺置管。

4、心理护理 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置管中配合】

1.协助医生进行皮肤消毒及插管等操作。

2.置管过程中的护理 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手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尽量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3.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协助置管者清理用物。【置管后护理】 1.输液的管理:

1)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应每班检查导管的深度,为置管患者做其他操作(尤其是翻身叩背及其他生活护理)时,应避免导管脱出或推入在输液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输液速度,避免

管路打折及脱落,保证液体顺利输入。,防止液体输空,造成空气栓塞。

2)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入脂肪乳、氨基酸等高能营养物质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输血制品的输液器每次用完后应立即给予更换,微量泵输注特殊药物(如多巴胺、硝普钠等)空针及连接管三通接头应每日更换,减少高能营养物质在导管内的残留,降低感染率。

3)局部刺激性强的药物由中心静脉输入 4)尽量避免由中心静脉输入血液制品

5)血管活性药物应单独通道泵入,保持通道上其他液体速度基本匀速,避免快速扩容等。2.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护理。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正确连接,保持管路连接紧密内无气泡。

3)保持导管在位,管路通畅,使用加压袋肝素盐水持续冲洗,保持测压系统密闭。

4)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换能器置于正确位置(平卧位腋中线第四肋间),测压前调零。

5)再次检查测压系统与中心静脉导管是否通畅,观察记录测得的中心静脉压,观察变化趋势。

3、接头护理

现临床多选择可来福接头连接,在使用前应以碘酒、酒精消毒

后连接使用。据相关统计,可来福接头封管较肝素盐水封管留置时间长、阻管率低、感染率低,而且正压可来福接头内含有一种新研制的抗凝物质,可防止回流的血液凝固,现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如用肝素帽,因其材质特殊,其表面较粗糙,细菌容易寄居,因此,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才能连接输液器。长期输液时反复穿刺肝素帽,给细菌留下了潜在的入侵通道,因此肝素帽每3天更换一次,穿刺频繁要缩短更换时间,输液结束封管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并固定,减少细菌的入侵,降低感染。

4、局部护理:

1)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局部有分泌物污染可能优先选择透明贴膜、渗液较多者可选择无菌纱布。透明贴膜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必要时及时更换。防止发生局部穿刺处感染 置管期间穿刺伤口应每日换药,用2%的碘酊和75%的酒精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再用无菌贴膜固定。同时观察伤口周围是否有红肿、触痛、液体外渗及导管脱出,以便及时处理。若出现伤口红肿,应及时报医生,必要时拔管及做管头培养,以免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局部换药消毒使用碘伏,自然待干。

3)观察穿刺点出现红肿、脓性分泌物等时及时提醒,留取培养标本,必要时拔除导管。

5、导管的固定 导管的固定要牢固,应每班检查导管的深度,为置管患者做其他操作(尤其是翻身叩背及其他生活护理)时,应避免导管脱出或推入。

6、预防感染:

1)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必要时更换敷料。2)保持测压系统密闭。

3)接触导管手卫生处置,输液或静脉注射前后严格消毒。4)输注营养液和血制品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5)尽量避免由中心静脉管内抽血。

7、拔管后护理:

1)遵医嘱留取培养标本送检。

2)拔管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有出血倾向者、导管留置时间长或存在其他出血可能者加长按压时间。3)停止按压后,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辅料,继续关注局部止血效果。

【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

1、感染 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进行静脉营养的主要问题,一般感染主要来源于导管本身、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营养液、导管插入部分与皮肤出口处的接触等。这与不规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目前通常使用肝素帽来封闭导管的末端。由于肝素帽的特殊材质,使其表面较粗糙,细菌容易寄居,因此,必须严格对输液接口(肝素帽)进行严格消毒,才能连接输液器。护理时应佩戴手套(灭菌或清洁皆可),这也避免了操作人员手上的细菌进入导管的可能。当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时,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可考虑有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必要时可拔除导

管。

2、心律失常、心绞痛

心律失常及心绞痛主要是因为钢丝及导管的不良刺激引起。应避免钢丝和导管置入过深,一般置入深度为12~13cm,ECG异常者,可在ECG监测下进行穿刺术。

3、管腔堵塞 导管管腔堵塞是长期应用静脉治疗或遇到的又一重要问题,常常因此而需要换管或重新穿刺。一般认为引起导管堵塞的原因包括血块、纤维素血栓形成或药物沉积。

4、导管脱出、裂断 由于颈部活动度大,出汗易致贴膜失去黏性,穿衣和睡眠中不慎易将导管拉出等均是导管脱出的原因。因此,长期化疗或营养的患者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出皮肤的出口处可用丝线缝合双道结扎固定在皮肤上,不仅护理方便,且患者活动的受限制程度降低,避免了导管的脱出。

5、预防发生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中心静脉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正常的成人平静吸气末胸腔内的压力为0.43~0.69kPa,平静呼气末胸腔内的压力为0.69~1.43kPa,最大吸气末可达4.3kPa,一旦输液装置脱离,空气将随着患者的呼吸快速进入血液,造成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巡视,尤其当应用肝素帽及三通时要衔接牢固。

6、预防血栓形成 中静脉置管期间,血栓形成多因长期深静脉置管,血液浓缩及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导致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

深静脉置管护理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62-01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建立一条高质量的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更可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也避免血管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刺激,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护理体会;

1 留置导管是一种又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输液、配液、更换敷料等操作时,都要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

2 穿刺部位护理 穿刺部位应每2天消毒处理更换贴膜1次,置管口先用1.5cm×2cm无菌纱布覆盖,再将7cm×11cm穿刺粘贴膜对折在中心处用剪刀开口0.5cm×0.5cm置于纱布上方。同时观察穿刺点皮肤情况,如有红肿、分泌物,则有局部感染的可能,应加强护理。护理穿刺部位时,要注意消毒双手,严格按常规操作,局部以0.05%碘伏棉球消毒,消毒面积超过敷料覆盖面积,注意待皮肤上的消毒液自然风干后再加盖敷料,换药时敷料向心方向撕开。

3 导管固定 导管一定要妥善固定,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外露长度,严防折断、脱落,当患者睡眠、翻身、更衣、活动时严加注意。

4 导管冲洗 每次输液结束后用肝素盐水稀释液【1;100】5ml作正压封管,配置好的肝素盐水稀释液置冰箱冷藏可以保存24h,封管时严格一针一管。在输注血制品、高浓度药物如脂肪乳、完全胃肠外营养后,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单独使用推注泵,应同时配有维持液。一旦发生堵塞可抽取少量肝素盐水冲管,同时尽可能往外吸,以免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形成血管内血栓。

5 管末端接肝素帽,输液前用碘伏消毒后接头皮针或連接输液接头,输液装置每24h更换1次。

6 拔管 协助患者平卧然后轻轻、缓慢地拔管,切忌过快过猛,拔管时用棉球按压穿刺点3--5分钟后再覆盖无菌敷料。

7 心理护理 神志清楚的病人在置管、留置期间及拔管时均要告知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

小结

深静脉置管应用非常广泛,但成功的穿刺置管后也离不开细致前面的护理,因此,做好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是保证病人治疗抢救、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深静脉置管护理 篇4

1 操作前的准备

1.1 导管的选择

聚氨酯、硅树脂的材料的导管发生血栓的危险性比聚氯乙烯、聚乙烯低, 所以我们临床长用的都是聚氨酯、硅树脂。

1.2 血管的选择

最佳静脉是肘正中静脉, 其次是贵要静脉, 再次是头静脉 (常用于儿童和上臂肿胀的肥胖患者, 条件是血管是否有硬化 (弹性不好) 、触痛感, 如果没有方可使用。

1.3 物品准备

导管穿刺包、5mL注射器、10mL注射器、剪刀、已备好的肝素液、利多卡因。

2 穿刺步骤[1]

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时勿施滑石粉以防滑石粉落入导管引起静脉炎。

2.2 用生理盐水 (肝素溶液) 冲洗导管并用无菌剪刀修整到患者相适

的长度 (从穿刺点到右侧第二、第三肋间隙之间) , 儿童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侧胸骨旁线与第二肋间交点的长度即为插管的长度, 剪导管时不要剪导管中的导丝, 卧位是仰卧位, 穿刺侧手臂外展和躯体成90°, (儿童穿刺上肢与躯干成45°) , 穿刺时可用或不用麻药。但穿刺部位必须用碘伏消毒, 面积为15cm, 扎止血带, 铺无菌巾, 通过观察及触摸来评估想要穿刺的静脉, 摘去针套以15°~30°进针, 见回血后继续进针0.5cm, 已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向前推进插鞘入血管, 将导管插入鞘中, 松开止血带, 将导管送入中心静脉预定的深度, 此时要求患者将头部转向穿刺侧肢体, 下额贴进穿刺侧肩部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 插入PICC导管后, 将插管鞘移出PICC固定导管, 将导丝从导管中撤出, 以确定插入的位置 (一般进入上腔静脉的下1/3处) , 用10mL的生理盐水冲洗各个官腔, 并妥善固定, 穿刺点盖上纱布, 然后覆盖透明贴, 固定导管时将未进入血管的导管以环形固定, 末端用肝素帽拧紧。

3 置管后护理

3.1 敷料更换的护理

更换敷料时切忌牵拉, 以防损坏导管, 用碘状棉球擦去旧的血迹, 方向从穿刺部位擦向导管注射座, 方式为从穿刺点开始螺旋式向外消毒, 消毒范围为穿刺点上下10~15cm, 让消毒自然干燥, 然后覆盖敷料, 妥善固定导管及延长装置, 并记录敷料更换日期, 每周消毒换药两次。

3.2 导管的冲洗

大多数PICC导管的末端是开放的, 为了预防导管末端发生血液凝固有以下几种冲洗措施: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管, 于每次使用后或不使用12h内, 用每毫升10单位的肝素溶液5mL冲洗导管, 如果抽取血样后先用20mL 0.9%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后再用肝素溶液冲洗, 注射最后0.5~1cm时已正压封管。

3.3 拔管

备齐用物 (无菌和清洁手套各一付、封闭性敷料、消毒夜、纱布、计量卷尺) , 操作前嘱患者排尿, 解释拔管的过程, 并鼓励患者拔管过程中有任何的不适症状应告诉操作者。将患者置于仰卧位 (此体位可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 , 戴清洁手套, 将旧敷料取下, 评估穿刺点是否有感染的征象, 摘下清洁手套洗净双手, 将固定的相关装置移开 (注意不要损坏导管) 消毒液消毒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并使之干燥, 戴无菌手套, 要求患者堵鼻鼓励法深吸气, 当患者屏气时轻轻将导管拔出, 然后在用碘伏消毒穿刺点, 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 起局部压迫止血的作用, 并可防止空气进入, 此时患者可以开始正常呼吸。检查导管末端的完整性, 测量导管的长度, 并与穿刺后所记录的长度做比较, 若有差异应通报医师。拔管后24h更换一次敷料, 直至穿刺部位上皮形成结痂为止。

4 静脉置管的并发症

4.1 气、血栓塞:

它的主要原因多见于医护人员违反操作规程, 不熟练, 由于中心静脉多呈负压, 尤其是低血容量患者, 静脉内负压更为明显, 空气极易吸入血管内, 而造成空气栓塞。预防气血栓塞的最好方法, 就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在留置导管的过程中, 应注意防止空气进入静脉, 当取下导管接口的注射器时, 应当用左手拇指堵住接口, 防止空气进入, 接上注射器时应常规回抽, 导管留置过程中应每24h冲洗一次, 如果遇到血液凝固阻塞时, 应当用注射器抽凝固物, 且不可用注射器推注液体, 控制输液速度, 可在三通管的另一接口接上肝素帽, 必要时可用溶栓药, 如果发生空气栓塞时, 应将患者的上半身抬高30°~45°, 使空气停留于心房的上方, 让其逐渐吸收, 必要时可在彩超下行心脏穿刺抽吸空气。

4.2 血肿:

主要原因穿刺易引起动脉穿透伤或撕裂, 动脉因压力差而渗入组织引起血肿, 所以置管术应密切观察局部情况, 一旦发生血肿, 应立即用纱布压迫止血, 防止血肿扩大。

4.3 感染:

分三种类型即局部感染、遂道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因此静脉置管时, 要严格无菌技术操做, 选择合适和消毒剂和消毒方法。选择合理的敷料敷盖导管部位。对可疑有感染的征兆时, 应行细菌培养, 必要时拔除导管。

5 护理[2]

5.1 术前心理护理:

深静脉穿刺术操作简单, 但仍属于有创性操作, 需局部麻醉, 故需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置管的必要性、优越性以及注意事项, 做好宣教工作。

5.2 术前常规履行告知签字手续: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签同意书, 使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据可查, 规范化、程序化。

5.3 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

正确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确的体位便于操作, 提高置管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

5.4 准确定位:

熟练掌握解剖知识, 准确定位, 严格进针方向及角度, 避免盲目穿刺, 误伤动脉及神经等。

5.5 防止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 且要等到自然风干再行穿刺, 否则消毒剂可以沿穿刺点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置管时勿将带手套的手直接接触导管, 避免手上的滑石粉颗粒附着于导管壁上进入血管, 引起静脉炎。每周更换敷料1~2次, 敷料卷边潮湿或污染时, 应及时更换。

5.6 防止脱管:

妥善使用导管固定翼, 确保导管崁入固定翼内。换药时敷料贴应向心方向揭开, 并注意观察穿刺点至固定翼是否保持在3cm处。

5.7 防止堵管、正确冲管[3]:

合理安排输液速度, 如持续长时间输注黏稠性液体时, 中间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脂肪乳类的高浓度液体不要最后滴注。正确的冲管和封管, 冲管时采用脉冲式动作, 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 清洁和漂净导管。

5.8 预防气栓、血栓形成:

严格检查输液装置及导管有无损坏或脱落, 严防液体输空及接头脱开等, 长期置管者, 可经皮形成遂道, 在拔管时空气进入, 故拔管时需封闭穿刺部位24h。5.9提高穿刺者技术水平: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娴熟的操作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保证置管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沈建英.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0) :785-786.

[2]杨桂玲.30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江苏医药, 2006, 26 (5) :598.

深静脉置管护理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在ICU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护理病历16份, 经过预调查修改为正式问卷。2008年1月—2008年7月对ICU100份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的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

1.2 方法

采用病历统计调查法。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及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而成。问卷共设3个部分:①与置管相关护理人员基本资料;②病人一般资料;③中心静脉置管情况, 主要包括中心静脉置管常规护理记录项目7条, 中心静脉置管动态监测护理记录项目4条, 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评价记录项目2条。问卷由笔者对照病历填写。资料收集后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与置管相关护理人员基本资料

与置管相关的护理人员共19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 (10.53%) , 主管护师4人 (21.05%) , 护师9人 (47.37%) , 护士4人 (21.05%) ;置管工作经验9.63年±4.62年。

2.2 病人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00例, 男60例, 女40例;年龄56.08岁±20.22岁;病情均为急危重症;置管时间11.6 d±3.2 d。

2.3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记录情况及分析

2.3.1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记录情况 (见表1)

2.3.2 分析

①本调查显示, 对中心静脉置管常规记录内容中仅其中的置管部位和管道内容物记录完整, 封管液75 U/mL肝素生理盐水只写淡肝素, 置管类型记录率低, 其余内容认为是属于护理常规执行的均未作详细记录。而护理常规是相对于一定时段而言的, 对目前一些探索中的 “护理常规”, 也不可省略不写。从以上护理病历记录中可以反映出护士对与置管相关知识认识不足, 对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本调查显示, 局部敷料常规更换频率每天1次, 当敷料潮湿、松动、污染立即更换。局部敷料更换频率越多, 细菌在其周围感染几率越大,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 (INS) 要求敷料每2 d更换1次[1]。对堵管后的处理及换管次数、原因不明确。③本调查显示, 评价记录不明确见于拔管后没有描述关于置管部位情况以及拔管原因是基于目标达到还是感染后拔管没有说明。

3 对策

3.1 加强相关知识学习

科室护理管理人员组织护士学习并规范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知识对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知识的了解深度与其护理记录书写呈正相关。建议组织学习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新知识, 完整、统一的护理记录是科研的重要原始资料, 特别是对回顾性科研更有参考价值, 同时也为循证医学提供实证, 它是卫生管理机构制订相关卫生法规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各医院都是按自行设计的护理病历书写, 全国尚无统一的护理病历书写格式规范[2]。一份完整、标准、规范的护理文书能反映一个医院护理质量的管理及学术技术水平。但无论各医院怎样设计护理病历, 都应遵循这几大原则:①反映专科病人护理记录的特点;②完整性;③科学性;④规范化。

3.2 设计符合科室病人情况的统一中心静脉置管病历记录单, 明确书写内容

本调查提示, 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中心静脉置管病历记录格式是科室护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建议充分学习相关知识后, 在原有病历基础上, 自行设计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病历格式, 可将常规内容设计成标准表格式, 只需勾画即可, 做到既不增加护士记录时间, 也不会缺失一些连续、重要的记录。一份标准、完整和规范的护理记录往往能体现出护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是护理教学的临床素材。同时也为各班次护理人员在传递病人信息、维持护理的连续性、完整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3 建立合理的护患比例, 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各级管理者要真正支持、重视护理工作, 解决护士的严重缺编问题, 使护士从繁多的杂务中解放出来, 回到病人的身边;另外, 就是合理安排人员, 可以让年资高有经验的护士监督护理记录的质量, 实行弹性排班。护理记录需要有丰富的业务理论知识指导, 护士不仅需要有医学方面的知识, 而且要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倡导“慎独”精神, 提高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自觉性[3]。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护士不但必须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充实, 培养临床思辨能力,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根据专科护理特点, 实施并书写护理措施时要强调为病人制订个体化方案, 对护理记录存在的共性问题要组织学习并指导正确的书写。

摘要:[目的]了解ICU护理人员在中心静脉置管病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00份我院ICU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护理病历。[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护理记录中常规记录、动态记录和评价记录完整性尚欠缺。[结论]ICU护士尚需系统学习与中心静脉置管常规护理、动态监测、评价知识及相关记录知识。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病历,ICU,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于卫华.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3, 17 (1A) :22.

[2]范学工.病案规范书写手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98-99.

深静脉置管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I C 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9 6例, 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患者:男性患者2 7例, 女性患者2 1例, 年龄在2 1~7 6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 (6 3.9±4.1) 岁, 置管直接在1周~1个月之间。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2 6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在22~78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 (48.5±3.4) 岁, 置管时间在7~10 d左右。所有患者中有肿瘤患者2 7例, 颅脑外伤患者31例, 心肌梗死患者10例, 脏器衰竭患者19例, 脑血管意外患者9例。置管部位主要分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保持环境舒适度、合理帮助患者活动、做好每日监测、输液工作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提高各方面工作质量、专门培训相关护理人员、成立护理小组等。

1.2.1培训护理人员

通过开设各种培训课程、讲座及操作演练等来丰富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 完善其技能。此外, 做好普及感染预防的相关知识十分重要, 加强护理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和无菌操作自觉度。

1.2.2成立质控组

首先选取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 教导和检查相关护理人员。通过讲解实例、及时指正错误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定期的检查和严厉的纠正可以逐渐提高护理质量。

1.2.3设定监控员

通过设定监控员来检测医院感染情况, 记录相关数据并且进行统计和分析。实时准确的数据可以为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步骤。

1.3 效果评定

观察和记录穿刺局部皮肤状况、患者的体征以及血常规数据[3]。诸如皮肤红肿、渗液情况, 有无畏寒、发热表现等。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应该遵循卫生部颁发的指南进行判断, 包括患者身体发热、导管和血培养细菌相同、拔管后体温恢复等。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集到的所有数据都经由S P S 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感染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此外,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导管存在时间的增加, 患者感染的几率会相应增大, 性别因素产生的影响不大。实验组置管时间 (27.6±3.8) d, 对照组 (24.1±3.2)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外, 股静脉下置管患者的感染率明显比锁骨下和颈内静脉患者的感染率高。见表1。

3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沿着血管走向至腔静脉处, 达到治疗效果[4]。它在血液透析、心血管疾病治疗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然而, 由于它侵入到患者血管, 故易引起感染而加重患者病情、给治疗带来不便。据报道, 常规护理方法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有10%左右的感染率[5]。该院研究的护理干预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则将感染率降低至4.17%, 明显改善护理效果。

引起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有很多, 诸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其所处环境等, 故护理人员应从多方面注意, 尽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血液感染率还受留置导管时间的影响[6]。护理人员无法改变患者的机能、年龄等影响因素, 但是可以从置管消毒、维护等方面着手消除感染。首先, 患者应该对病患情况作全面了解, 制定相应的预防感染方案。其次, 应做好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配备专业知识丰富、操作熟练的护理工作者。熟练的操作可以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痛苦, 丰富的经验可以妥善处理紧急情况。然后, 置管的消毒工作应及时做到位, 换药的次数不宜过频繁或过稀少。对穿刺周围皮肤的妥当处理十分重要, 应严格控制局部感染的发生。整个过程中都应详细记录各项基本数据和资料, 便于后续分析和处理。

常规护理仅从表层对患者进行照顾和检测, 护理干预从更深层次来为患者考虑、满足患者需求、改善护理效果。首先, 护理人员会给予患者心理辅导, 缓解其紧张感, 让其更易接受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其次, 严格的筛选流程保障了护理人员的高素质高质量, 她们在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上都更专业。然后, 护理干预工作人员会进行准确的穿刺、及时换药、仔细记录, 尽可能完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此方法对导管留置时间>1周的患者效果更显著[7]。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能够有效减少感染率, 适合在临床上推广施行。

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来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2月我院中心静脉置管患者96例,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之上再行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结果 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感染率, 提升护理效果, 减轻患者疼痛感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干预,感染控制

参考文献

[1]龚光明, 周红芳, 倪杰, 等.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3) :1668-1670.

[2]焦丽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4) :1548-1549.

[3]Gunst M, Matsushima K, Vanek S, 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may lower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 patients in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J].Surgical infections, 2011, 12 (4) :279-282.

[4]唐芳, 蔡建芬.医院感染监控护士在手术室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8) :1795-1796.

深静脉置管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者均为颅脑损伤, 且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其中:主要表现为嗜睡的浅意识障碍患者有32例, 主要表现为不言不动, 甚至不吃不喝的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25例, :对外界刺激的阈限增高, 反应迟钝处于意识混浊状态的患者有10例, 意识完全丧失, 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的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有3例。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及精神病家族史, 符合研究标准。

使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5例, 其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龄在21~69岁, 平均为 (43.25±6.52) 岁;其中硬膜外血肿患者28例, 颅内血肿患者7例。试验组患者35例, 其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龄在23~69岁之间, 平均为 (43.04±6.97) 岁;其中硬膜外血肿患者29例, 颅内血肿患者6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患者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血肿情况等差异均不显著,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导管护理措施, 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采用常规的维护。导管固定采用常规固定方法, 在导管处用蝶形固定夹, 且覆盖3M透明贴, 外露导管用胶布蝶形固定。固定结束后给予患者健康教育, 防止活动中牵拉。

试验组采用强化防脱管管理, 主要措施包括: (1) 专人维护: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小组, 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护士进行导管的置管和护理。 (2) 消毒:以穿刺点作为中心, 使用乙醇和安尔碘分别消毒三次, 其中顺时针一次、逆时针一次、顺时针一次。范围要扩大到穿刺点上下直径的20 cm, 两侧要到达患者臂缘。消毒后待干3 min, 再贴好敷贴。 (3) 导管固定:将外留的导管拉到水平且与手臂成垂直的位置, 再向斜下方拉直, 以增加导管进出的阻力, 且减少手臂屈曲和肌肉牵拉的影响。使用思乐扣配套皮肤保护剂对固定部位进行擦拭, 完全干燥后, 将思乐扣箭头向上, 安装固定垫, 并将缝合孔安装在支柱上, 按住固定垫导管, 锁死固定器[2]。 (4) 敷贴:选择合适的敷贴能够有效地防止导管的移动和脱出。通过临床经验我们发现, 单纯使用透明敷贴, 皮肤的热量不能向外侧发散, 且汗液和油脂会降低敷贴的粘性。因此试验组患者, 护士在敷贴选择时, 首先在消毒结束后使用康乐宝皮肤保护膜涂抹[3], 以减少皮肤瘙痒;随后使用纱布敷料覆盖固定的导管, 再利用透明敷贴固定。每日三次观察患者的敷贴情况。 (5) 敷贴更换:对纱布敷料的患者常规给予48 h更换一次。如敷料出现潮湿和松脱, 要立即更换。在敷贴更换时, 要首先使用乙醇棉球对四周皮肤进行消毒, 将透明贴周边1 cm左右撕开, 一边擦拭乙醇棉球, 一边解开, 直至干净。在揭开到固定线时, 要慢慢地揭开透明贴, 从下到上, 顺着导管方向。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导管滑脱的比例, 对比患者的舒适度和焦虑程度。患者舒适度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 10分为满分, 为患者感觉到非常舒适, 0分为最低分, 为非常不舒适。焦虑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和焦虑程度为计量资料, 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两组患者导管滑脱比例为计数资料, 组间通过χ2检验对比。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0.05为检验水准, 可信区间范围为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 其导管滑脱率降低, 患者舒适度提高, 焦虑程度降低,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差异十分明显,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舒适度方面, 经数字评分法统计, 感到非常舒适的患者试验组有26例, 占74.29%, 对照组有18例, 占45.71%, 差异有显著性,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已经日趋广泛, 其携带方便, 患者留置安全其痛苦小, 尤其适用与危重患者。而导管脱出是颅脑外伤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常见并发症, 不但会影响患者治疗, 还会导致导管非正常拔管的发生[4]。

中心静脉导管发生脱出的原因较多, 主要为穿刺部位的选择不当、导管固定不当, 肢体活动过度和患者缺少对导管保护知识有关[5]。而由于临床护士高度重视健康教育, 由于肢体活动过度和患者缺少保护知识所引起的导管脱出在临床已经逐渐减少。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 试验组患者进行了强化防脱管护理。使用专人维护, 且对消毒、导管固定、敷贴使用和敷贴更换均进行了改良。通过这些方法, 对患者能够起到较好的导管固定作用, 且有效地避免了导管的牵拉, 防止敷料的松脱和潮湿, 且及时更换敷料以避免了感染。从表1中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没有1例发生导管滑脱。而同时, 护士强化导管护理后, 患者的敷贴更粘贴更好, 导管固定更牢固, 使患者对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更认可, 对患者的活动影响更小, 因此试验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提高, 患者焦虑程度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强化防脱管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滑脱预防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其能够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强化防脱管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滑脱的预防效果,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 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 试验组患者采用我院强化防脱管护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 其导管滑脱率降低, 患者舒适度提高, 焦虑程度降低,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差异十分明显,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化防脱管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滑脱预防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其能够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 值得应用。

关键词:颅脑外伤,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脱管

参考文献

[1]唐正利.不同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5) :562-564.

[2]李美和, 邓洁英, 李卫明, 等.中心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优势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23) :65-66.

[3]周萍, 张庆国.颅脑手术中中心静脉置管测压的监测与配合[J].上海护理, 2012, 12 (1) :45-47.

[4]游小梅, 曾丽媚.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颅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1) :11-12.

PICC置管护理现状研究进展 篇8

1 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1.1 临床应用范围

PICC置管术由于其操作方便、患者易耐受、并发症低以及维护便捷、可带管出院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1)恶性肿瘤病人的化疗;(2)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但需短时间静脉治疗的;(3)需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4)危重患者的抢救,有实验证实:将PICC管应用于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中,比较PICC置管组与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发现两组在导管留置时间上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2];(5)胸腹腔的引流和治疗。

1.2 操作方法

PICC常用穿刺部位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其中贵要静脉以直、粗、静脉瓣少为特点,因此宜作为首选穿刺静脉。罗奕[3]将PICC置管患者分为贵要静脉组和头静脉组,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2.3%和57.1%,两组留管时间大于30d的分别有14例和3例。结果显示,贵要静脉组比头静脉组的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

2 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2.1 穿刺部位出血

穿刺部位出血常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反复刺激血管壁、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以及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为渗血,凝血时间延长,护理对策如下。

2.1.1 明胶海绵止血法

PICC置管均由具有操作资质的护士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将吸收性明胶海绵在严格无菌情况下取出,由置管护士折成2cm×2cm大小,浸入无菌生理盐水中,轻揉使其湿透,挤尽液体后待用。置管成功后,在穿刺针眼处外敷折好的吸收性明胶海绵,予3m透明贴膜妥善固定,压迫穿刺点5~10min,嘱3天内避免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3]。

2.1.2 云南白药加压包扎止血法

在穿刺点处洒适量云南白药粉,小方纱覆盖后再用透明膜固定,并用弹力绷带包扎,松紧度以塞进两个手指为宜,压迫时间1.5h。经研究证实,穿刺后渗血的患者经上述处理后均得到有效止血[4]。

2.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美国平均CRBSI感染率为5.3/1 000导管留置日,感染患者中,平均死亡率为12%~25%[5],采用改良换药方法可降低发热和置管局部皮肤红肿的发生。换药方法介绍如下:(1)准备专用PICC换药包,(内有止血钳3把,镊子1把,弯盘2个,小药杯2个,棉球12个,纱布5块,治疗巾1块)。拆包后分别先倒出75%酒精和0.5%碘伏于2个小药杯,护士戴无菌手套,垫无菌治疗巾于患者手臂下,用无菌纱布包裹肝素帽及PICC接头。(2)先用75%酒精消毒3次,第1次按顺时针方向消毒,第2次按逆时针方向消毒,第3次再按顺时针方向消毒。换止血钳和无菌纱布后,用0.5%碘伏同法消毒3次,消毒范围上下直径达20cm,左右达臂缘。(3)再次更换止血钳,夹取1块无菌纱布蘸75%乙醇,用揉搓法消毒肝素帽及接头,时间15s以上。消毒液待干后,覆盖10cm×12cm施乐辉防过敏敷帖。据文献报道:采用改良换药方法可减少皮肤细菌沿静脉导管侵入的可能,有效的减少病原体感染率[6]。

2.3 机械性静脉炎

常见原因有导管、药物在血管内刺激,加之患者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痛、疼痛而发生静脉炎。在置管前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正中静脉,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且弯曲,操作时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静脉炎的易患因素[7],护理措施如下。

2.3.1 热疗、芦荟外敷法

更换贴膜前先用QK-C02DZ型全科治疗仪行穿刺侧肢体局部热照射治疗,以穿刺点上方沿置管静脉走向10cm处为照射野中心,能量发生器距照射部位10~20cm,并与照射部位平行,温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标准,一般被照射的皮肤温度在35℃~50℃,每日2次,每次40min。照射完毕按PICC常规维护方法消毒并更换透明贴膜,然后外敷芦荟。方法如下:将新鲜芦荟洗净擦干,取其中间剖开部位约长15cm,宽6~8cm,厚0.5cm,将新鲜芦荟叶片在穿刺点上方2cm处沿穿刺静脉走向外敷于透明贴膜上方,避开穿刺点,用纱布或绷带固定,每次使用1块,2h更换1次,保持局部湿润,夜间暂停。此方法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消炎止痛的作用[8]。

2.3.2 食盐热敷法

用纯棉布料制成10cm×6cm的棉布袋,将1 000g食盐倒入其中。封口于微波炉中用中高火加热2min取出,轻轻晃动使棉布袋温度(50.0±5.0)℃,覆盖于PICC穿刺点上3cm至肱三角肌下缘,亦可根据静脉炎走向直接覆盖于静脉上,2次/天,2~3小时/次。通过热敷可使静脉变软,疼痛红肿减轻,有效率达85.7%[9]。

2.4 导管内回血

2.4.1 导管内回血的原因

临床常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血液的流体动力学作用导致PICC导管随血液流动的方向在体内延伸,致使导管头端超过第四肋以下,离心脏的距离缩短。由于心脏运动的收缩压力,使导管头端的活瓣而打开,造成血液的回流,更甚者可造成血液堵管;另一种是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失误,导致导管活瓣的功能丧失,不能起到“自动门”的作用。例如:长期从导管内抽血、封管时注射器小于20ml,这些都可导致导管活瓣的功能丧失。

2.4.2干预措施

在进行导管维护时,如发现导管露于体外的一端有向内延伸的迹象,一定要在无菌的情况下将导管向外拉出至正常长度,露于体外的长度一般为5~7cm。封管时使用的注射器一定不能小于20ml,封管的生理盐水不能少于8ml,采用脉冲式正压冲管。以上要点均有效防止导管活瓣损伤的发生[10]。

2.5 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是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为红斑、丘疹,重者可出现水泡、渗出伴有局部瘙痒感、烧灼感。病致因素有内环境的不稳定,如肿瘤化疗导致的胃肠道反应、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病情变化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11];外源性因素常为伤口敷料刺激或粘贴敷料时张力过大所致。治疗方法:首先去除透明膜,用0.9%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将地塞米松注射液1支(5mg)涂于皮肤上,再用无菌方纱包扎,最后用弹性绷带固定,一天一次,直至局部皮肤过敏症状消褪[12]。粘贴敷料时确保皮肤平整无皱褶,受力均匀。

2.6 堵管

临床表现为液体输入速度减慢或完全停止,常与与输入液体的成分、封管方法及患者血液粘稠度有关。

2.6.1 处理原则

以防止堵管的发生为根本,不建议反复用溶栓药冲管。PICC管腔细,强行冲管极易使管腔前端断裂漂浮在血管内,溶栓药物反复进入体内会带来出血倾向的隐患,这些都会让患者承担很高的治疗风险。

2.6.2 干预措施

(1)适时冲管、正确封管:输入高糖、脂肪乳剂、胃肠外营养液及血浆后及时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冲管两次后再接其他晶体液输入冲管。(2)不经导管采血,尽量不用导管输血。(3)中药防治:对血液粘稠度高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复方丹参滴丸,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减少堵管的发生[13]。(4)如发生堵管时:用20ml注射器从PICC管腔内抽出血液后弃之,再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如管腔还未通畅,应立即拔管,重新留置[14]。禁止向PICC管腔内强行推注液体,不建议采用溶栓再通治疗方法。

3 小结

深静脉置管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2-09~2013-12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 本组39例, 其中男26例, 女15例, 年龄38~72岁, 平均55岁, 一般在术后第3d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 对39例患者采用了PICC置管护理技术, 置管时间为10~125d。

1.2 材料与方法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模式PICC导管, 管长60cm, 型号为4F。插管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插管的目的、方法、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准备用物,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静脉, 同时测量置管的长度,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以防感染, 将PICC导管尖端经插管鞘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 用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导管体外部分和连接口处[2]。

2 结果

39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PICC置管均一次性成功插入上腔静脉, 置管期间无1例脱落, 无1例并发症发生, 平均置管时间为38d。

3 护理

3.1 置管前的护理

置管前的健康宣教与评估。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评估患者的病情, 穿刺部位血管皮肤情况, 是否有血管禁忌症, 进行血常规检查, 介绍PICC置管的优点及操作方法,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 签订知情同意告知书, 操作护士必须具有PICC的专职资质,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首选是贵要静脉, 因贵要静脉直、粗且静脉瓣少,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右侧肢体肘窝下两横指处为最佳穿刺点, 穿刺点过高过低可导致神经、淋巴系统损伤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3.2 置管中的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穿刺部位要充分暴露, 建立无菌区, 彻底消毒,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多意识不清或出现躁动, 应遵医嘱给予应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操作, 患者去枕平卧, 穿刺的上肢外展90度。同时注意保暖。当穿刺导管插入患者肩部时, 将患者的头部转向穿刺点处, 以防将导管误插入颈静脉内。同时给予患者床边常规X线检查, 确定PICC导管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3.3 置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的管道维护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置管24h后更换敷贴, 并由专人给予置管患者进行肝素帽及敷贴的更换, 预防穿刺部位出现肿胀和静脉炎的发生, 在静点输入高渗液体药物时, 在输液结束后, 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在输入其他液体, 防止液体黏稠附着在管壁上, 造成管腔堵塞。在护理置管患者期间, 如果患者烦躁不安躁动, 要在穿刺部位用弹力绷带固定, 预防患者自行拔管或翻身更换体位时导管扭曲发生意外。在治疗后期, 患者一般由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治疗, 要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 同时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管道的安全性, 保证患者置管治疗期间的顺利进行。

4 讨论

4.1 PICC导管的使用有点

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采用的是医用高等级硅胶材料制成的, 其性能非常柔软, 使用时不受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的限制, 长时间置管不会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 不易发生静脉炎或血栓的形成, 同时选择肘部静脉穿刺, 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 外观易看到或扪到, 特别是高血压术后PICC置管后, 在输入高渗性、黏稠性、刺激性药物时, 药物通过PICC导管直接进入中心静脉后, 迅速被血液稀释, 避免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刺激, 保护了外周血管。

4.2 置管时间和部位的选择

选择置管的时间我们的体会是应在术后3d, 因其可准确评估患者是否有偏瘫, 这样我们可选择健侧肢体进行穿刺, 保留患侧肢体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如果无偏瘫, 常规选择右上肢置管, 贵要静脉置管时无特殊要求, 肘正中静脉置管时应在肘上56cm处进针穿刺, 防止因患者躁动时肘部活动而导致管道移位。

4.3 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感染危险

自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应用以来, 其操作方法简单, 医护人员于易掌握, 不但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同时又消除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保护其血管, 操作创伤小, 降低了感染的危险, 解决了输注的药物外渗、药物性疼痛等问题, 尤其适用于输液时间长、输入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及每日有时间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的临床抢救的治疗中, 置管前, 要评估患者置管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操作者应具备专职的PICC护士资质。置管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避免感染, 常规拍胸片, 确定导管位置。置管后妥善固定导管, 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红肿及患者的全身情况, 保证导管的通畅, 局部敷料保持清洁干燥, 减少局部皮肤的细菌污染, 做好记录如导管名称、长度、置管的时间及患者的情况, 同时做好置管后的健康宣教。

总之,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PICC置管技术, 具有操作简便, 留置时间长、使用安全、患者痛苦小, 降低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在减轻了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能提高护理质量, 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通道。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PICC置管,护理

参考文献

[1]欧阳燕.PICC置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11.9:145-146

上一篇:财务杠杆原理下一篇:创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