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护理干预

2024-05-03

联合护理干预(精选十篇)

联合护理干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60例非药物性镇痛分娩者, 且均为单胎、头位、无高危因素, 60例非药物性镇痛分娩者年龄22~35岁, 平均 (25.50±2.00) 岁, 孕周37~41周, 体重48~78 kg、平均 (66.00±1.00) kg, 新生儿体重2.60~4.00 kg、平均 (3.52±0.90) kg, 文化背景:高中及以下16例, 大专以上44例;将此60例非药物性镇痛分娩者作为观察组, 另外再随机选取40例自然分娩且给予常规护理者作对照组, 两组产妇年龄、体重、文化背景等一般资料及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 精神疾病、语言沟通障碍; (2) 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合并严重并发症; (3) 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 (4)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障碍; (5) 存在麻醉禁忌证; (6) 依从性差等原因退出本次研究。

1.3 护理干预方法

观察组产妇给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且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其中镇痛方法采取乐蓓尔分娩镇痛仪1型[低频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 (RZ-1) ], 即医务人员对已正式临产的产妇加以判断, 通常宫口开3 cm (产程进入活跃期) 时给予镇痛, 直至第二产程时结束。综合性护理: (1) 产前护理干预, 例如指导孕妇每日利用温开水对外阴及大腿内外侧反复清洗以保持清洁, 同时注意休息、合理运动以增强体力, 保证子宫和腹肌的收缩力;另外临产前可给予肉类、红糖、蛋类和西瓜、蜜桃等糖分较多水果以保证产妇分娩时足够的营养和热量。 (2) 心理护理干预, 多数产妇对分娩均存在有恐惧、紧张等负性心理, 因此分娩前应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 提高产妇对分娩的耐受性、树立分娩自信心, 同时告知产妇非药物性镇痛分娩具有安全高等优点, 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以消除产妇负性心理, 使其能积极配合各项护理, 以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 (3) 产时护理干预, 产妇分娩时应给予产妇极大精神安慰且正确指导用力, 以及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如果产妇分娩时间过长, 可给予产妇饮水、擦汗护理;尤其第二产程, 指导产妇仰卧屏气, 双腿屈曲, 双足撑于产床上, 两手拉住床旁把手, 当子宫收缩时, 嘱产妇深吸气, 随着子宫收缩节奏屏气用力;同时在产妇分娩期间, 可给予轻松舒缓的音乐以使得产妇精神放松、肌肉放松等。在上述护理时, 由于镇痛使得护理人员难以判断病情, 所以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提高主观能动性, 例如第一产程, 在镇痛后, 应持续对产妇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胎心加以持续监测, 一旦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同时鼓励产妇进行合理活动和进食, 期间加强安全护理以免摔伤;另外护理人员可将手置放于产妇腹部宫底部以便感受宫缩 (例如宫缩持续时间、强度和间歇时间) , 同时对产妇宫口扩张情况加以检查, 在第二产程时, 停止使用镇痛仪, 指导产妇正确应用腹压;另外在镇痛护理期间, 应及时告知产妇排空膀胱以免出现尿潴留;第二产程, 同样应积极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其正确应用腹压;第三产程, 密切观察出血量, 必要时, 遵医嘱给予子宫收缩药物。 (4) 镇痛后护理干预, 继续监测产妇出血量和血压以及产后感觉恢复等情况, 同时告知产妇进行肢体活动。

对照组产妇给予自然分娩和常规护理, 需行会阴侧切者可利用1%利多卡因10 ml进行会阴神经阻滞麻醉, 分娩时给予常规护理, 例如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1.4 镇痛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疼痛护理效果加以评价, 即Ⅰ级:完全无痛;Ⅱ级:轻度疼痛, 但可耐受;Ⅲ级:中度疼痛, 产妇无合作意识;Ⅳ级:重度疼痛, 无法耐受且拒绝合作。有效:Ⅰ~Ⅱ级;无效:Ⅲ~Ⅳ级[3]。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分析, 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取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则给予U检验, 计数资料则采取X2检验, 将检验标准设定为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镇痛护理效果对比

给予两组产妇相应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镇痛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产妇产程对比

给予两组产妇相应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短 (P<0.05) , 见表2。

min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对比

给予两组产妇相应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 (9.30±1.00) 分, 对照组 (9.05±0.50) 分, 二者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分娩疼痛是影响产妇分娩的关键因素, 常常使得产妇紧张恐惧, 从而干扰了正常的产程进展且可引起产妇交感神经兴奋致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进而导致子宫血管收缩、宫缩受到抑制, 最终延长产程, 甚至引起胎儿窘迫等并发症[4]。所以积极给予相关护理干预以及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对提高分娩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5]。

鉴于此种情况, 笔者本次将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非药物性镇痛运用于分娩产妇中, 以期探寻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护理模式以提高分娩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等。从表1结果可知, 本次护理干预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达93.33%, 优于传统分娩方式和护理方法;同时表2产妇产程对比结果, 也从侧面印证了本次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能明显促进产妇产程进展, 从而对缓解产妇疼痛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 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例如宫内窘迫和产后出血等) , 且与传统方法相比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 (表3) , 因此该组数据也验证了表1及表2数据的有效性及真实性。

总之, 结合上述数据以及以往护理经验, 笔者认为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能明显促进产妇分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对控制剖宫产发生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蕾.无痛分娩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9) :82-83.

[2]徐燕谊.无痛分娩及其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 2013, 21 (3) :59-60.

[3]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8.

[4]朱淑平, 李惠明, 黄绍芳, 等.非药物性镇痛分娩对分娩结局影响的探讨[J].江西医药, 2014, 49 (8) :727-729.

联合护理干预 篇2

【关键词】 护理干预;脑梗死;抑郁;帕罗西汀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13-02

抑郁是脑梗死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使脑梗死患者主动康复的愿望明显降低,以致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致残率上升[1]。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们采用护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符合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80例,无精神病史及语言沟通障碍,其中男46例、女31例,年龄50-75岁,平均(64.78±8.2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0例、中学文化21例、大学及以上19例。城市患者31例、农村患者49例。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二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抗抑郁药物应用帕罗西汀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043),20mg/次,每日1次,早晨服用,疗程4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认知干预。利用宣传册、讲座、录像及板报等多种方式,向患者讲解脑梗死及抑郁的基本知识,帮助患者调整认知结构,从而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正确的认知。②心理干预。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前提,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层次、个性特征、身体感觉等,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引导患者重新认识自我,恢复自信,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观念,向患者介绍有效的早期康复措施,使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患者易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告诉患者早期康复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应根据疾病及肢体功能锻炼情况制定适宜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2]。阳性强化法:让患者明白早期康复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增强实施早期康复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执行医嘱的依从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悲观情绪。③生活干预。首先,让患者了解饮食对脑梗死的重要性,要限制脂肪、胆固醇及食盐的摄入量,适量增加蛋白质,可食用瘦肉、鱼肉等。脑梗死患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活动量锐减,易发生便秘,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利于通便。其次,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协助患者料理个人卫生。最后,鼓励患者阅读书报、看电影等,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减少孤独感及失落感,有利于消除负性情绪。④用药干预。脑梗死后药物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医嘱,指导及监督患者口服药物应用情况,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⑤家属干预。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保持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患者感受家的温暖。⑥康复干预。急性期如不进行康复训练,则会发生废用综合征,阻碍机体功能恢复。加强患者康复训练教育,增强康复训练意识,从而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大限度的恢复机体功能。

1.3 效果评价 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D-24)评价抑郁程度,该量表包括7个因子[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入组时观察组及对照组HAMD-24评分分别为(28.15±3.90)分、(28.31±3.8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HAMD-24评分为(12.08±2.77)分,对照组为(18.42±2.90)分,两组HAMD-24评分较入组时均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梗死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75%-80%,由于脑组织损伤,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因而易产生心理障碍,其中抑郁的发病率高达40%[4]。脑梗死后抑郁是对一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劳动能力丧失、负性生活事件和缺乏社会支持等危险因素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在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的同时,加用护理干预,4周后HAMD-24评分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为:①认知干预帮助患者调整认知结构,从而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②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消除负性情绪,从而以最佳的心态面对疾病及治疗。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及实用技术运用于脑梗死后抑郁的护理中,从心理角度入手给予护理干预,避免了传统护理只重视躯体护理的弊端。③康复干预,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坚持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④生活干预增加患者的适应性行为,减轻患者的心身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用药干预通过指导及监督,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奠定了临床治疗效果。另外,医务人员、家属的积极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以减轻脑梗死后抑郁的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露远,孙晓江.脑卒中后抑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2):2279-2281.

[2] 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3] 叶渊,柳贵明,张跃坤.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764,2833.

联合护理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0月-2016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患者中选择126例为研究对象, 排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严重精神疾病及患有恶性肿瘤、妊娠等患者。将所有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63例, 对照组中男33例, 女30例, 年龄20~80岁, 平均 (52.5±8.9) 岁;观察组男31例, 女32例, 年龄21~82岁, 平均 (49.7±7.4)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2]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式:检查中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及指导其进行检查前准备和检查后相关注意事项[2]。

1.2.2 观察组

患者接受全程护理干预方式。

1.2.2. 1 检查前

(1) 详细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史, 包括各个重要脏器的功能评估、麻醉史、药物过敏史等, 并进行呼吸、循环等功能的评估, 掌握患者的饮食和排便情况。 (2) 向患者详细讲述此次检查的过程、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并加强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 增加患者对其信任。 (3) 认真核对患者信息, 并依照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评估患者, 嘱咐其做好检查前准备 (禁水4 h, 禁食12 h) 。

1.2.2. 2 检查时

协助医生和麻醉师摆好患者的检查体位, 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呼吸和循环的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 应立即停止检查, 及时进行抢救。

1.2.2. 3 检查后

送患者至复苏室, 此时也应该继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并保证患者处于侧卧位体位, 保持其气道的通畅, 待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水平与术前无异, 且神志清醒, 步态稳健, 无明显的检查后的不良反应 (腹痛、恶心、呕吐等) , 可在家属的陪同下离开医院[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检查时的血压 (舒张压和收缩压) 、脉搏水平, 并进行对比分析。并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两种护理方法的满意度, 满意度为基本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检查时血压和脉搏水平对比

在检查中, 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胃镜和肠镜检查已经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诊断, 其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式, 患者在接受检查时感觉较为痛苦, 有明显的不适感, 有些患者甚至无法耐受[3]。现在医院逐渐引用无痛胃镜和肠镜, 即在检查前给患者用麻醉药, 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 但是对其护理工作仍为重点中工作之一[4]。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在检查中, 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对于全程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提示了:全程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患者的心理状况, 改善护患关系。

全程护理, 即对无痛胃镜和肠镜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进行全程的护理干预[5]。专业的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可使患者对于检查的过程、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有个详细全面的了解, 其有助于缓解患者面对检查的焦虑恐惧感, 减轻其心理压力, 使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检查, 增加其耐受程度, 有利于检查中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 使检查顺利进行, 提高检查的质量[6,7]。在整个检查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状况, 并严格检查患者有无禁忌证, 及评估其适应证, 并在检查后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也降低了检查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8]。

综上所述, 在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中采用全程护理方法进行干预, 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减轻其心理压力, 促进检查的顺利进行。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中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全程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 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3%,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中采用全程护理干预, 有助于缓解患者检查前的紧张心理, 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无痛胃镜,肠镜,全程护理

参考文献

[1]麦英明, 唐晓华, 罗捷, 等.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5) :1390-1391.

[2]龚洁.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 2016, 29 (20) :166-167.

[3]朱红, 荣加.无痛胃镜和肠镜连续检查11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4) :3408-3409.

[4]江雪琴.无痛胃镜和肠镜连续检查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6, 29 (20) :155-156.

[5]王慧.全程护理干预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17 (10) :58-60.

[6]孙培洁.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96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2) :92-93.

[7]章绵华, 冯柳娜, 罗小清, 等.全程护理干预对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21) :5028-5029.

联合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 PICC置管;结直肠癌;化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42-02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肿瘤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在我国所有常见肿瘤中居于第三位。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结合术后放化疗。术后放化疗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其复发和转移的概率[2],是术后行辅助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现在多采用普通的外周静脉给药,而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和局部组织的破坏都较大,所以本研究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了观察及总结[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结肠癌手术后的患者72例。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结合常规PICC置管术,所有患者均为结直肠癌术后需进行化疗药物治疗,其中观察组实行护理干预联合PICC置管后X胸片定位,而对照组。观察组: 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2.56±6.6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87±1.28)年,其中升结肠癌 15例,降结肠癌患者8例,直肠癌患者 6例,横结肠癌患者7例。对照组:36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51.87±5.15)岁,病程1~10年不等,平均病程(3.92±1.37)年,其中升结肠癌 16例,降结肠癌患者7例,直肠癌患者 5例,横结肠癌患者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癌症类型等一般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置管方法 在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首先要向患者说明该置管方法的适应症、优点及所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同时,要消除病人的焦虑感。其次嘱咐患者签署同意书。在完善置管前的沟通工作后,由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的护士按照规范操作进行PICC置管。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嘱患者平卧,手臂外展并与躯干呈 90°,选定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如图1所示。②测量穿刺长度及臂围,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穿刺过程顺利结束后并记录导管型号、名称、编号、置入长度,穿刺日期及臂围。观察组患者在顺利进行置管后均进行了X胸片上的重新定位,如图2所示。确保导管在上腔静脉内,且判断导管是否通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包括置管前护理、置管中护理、置管后护理和穿刺点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精细的人性化护理干预,由于患者长期饱受疾病的痛苦,生理及心理负担都较重,往往心理问题较多,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较大影响。在置管之前,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紧张等情绪。置管11d后需对敷料进行更换,为保持敷料的干净,此后需1周更换1次敷料。密切观察穿刺点是否有疼痛、皮下血肿、红肿及导管脱出等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换药时应彻底消毒,且在撕开贴膜时要沿导管的方向自下而上进行,同时要保持体外导管弯曲部分固定以避免将导管拔出。操作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且每次化疗结束后需用肝素盐水脉冲式封管。且在每周期的化疗结束后,嘱咐患者出院期间,需在门诊或当地医院进行每周的维护,除常规消毒外还需进行回抽血液,同时进行生理盐水的注射以判断导管是否通畅,后用肝素盐水脉冲式封管。且嘱咐患者注意保持敷料干燥,在导管脱落时,不得自行将导管送入,需及时向医务人员说明。

1.4 化疗药物 两组患者顺利进行PICC置管后均使用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具体方案如下:在第1d,分别将奥沙利铂(50mg,产于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140126)以85mg/m2溶于100ml葡萄糖液体中2h内滴完,400mg/m2的氟尿嘧啶(0.25g∶10ml,产于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40218)进行静脉注射,400mg/m2的亚叶酸钙(100mg,产于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40343)进行静脉滴注2h内滴完,然后总量以2400mg/m2持续静脉滴注46h。每2周重复,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期。

1.5 疗效评价 ①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导管异位、导管脱落等异常情况的变化;②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概率的大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导管异位、导管脱落、导管断管、导管阻塞人数比较 观察组的导管异位、导管断管、导管阻塞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详见下表1。

2.2 两组置管后常见并发症比较 两组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下表2。

3 讨论

PICC是经手臂外周静脉置入的长期通路装置,具有安全、操作简单、适应人群广、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广泛使用,常用于肿瘤周期化疗、全胃肠外营养长期输液等患者[5]。PICC避免了反复的静脉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解决了由于化疗药物外渗所引起的对周围组织以及血管的损伤[4]。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并推广PICC[6],PICC提供了无痛治疗途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随着近年来PICC不断推广及使用,护理人员也越来越关注由于长时间的导管留置引起并发症的情况,且导管相关并发症可发生在留置PICC任何时期[7]。PICC置管后的胸片定位能够进一步观察置管后的情况,确保导管的位置和有无折断等等异常情况,进一步减少其并发症的产生。据国外研究表明,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导致的提前拔管的比例非常高[8],如在Liu Y等[9]的研究中311名患者参与研究,有160名患者发生了静脉血栓,比例达到了(51.4%),其中87例患者出现了静脉血栓的症状。目前,许多研究指出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大多发生在置管后的1个星期内[10]。同时有研究指出PICC留置时间与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关关系。早期识别以及妥善处理导管相关并发症可以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在结直肠癌术后的综合治疗中也越来越重要。化疗周期一般持续4~6个周期,反复浅静脉穿刺是目前传统的用药途径。而使用PICC置管的患者一方面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另一方面了消除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护理工作人员应给予精细化的人性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减少肿瘤病人的心理焦虑、紧张等等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配合度,减少人为的感染等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精细的护理工作,密切的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且处理,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的出现。

本研究中,观察组进行了置管后的胸片定位以及精细化护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结合常规的PICC置管术。这是由于置管后的胸片定位,不仅确保了导管的位置的准确性,又能够及时发现导管阻塞等异常情况,再加上精细化的人性化护理干预,使患者在治疗期间配合度大大增加,减少了不必要的人为感染因素。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方法结合PICC置管后X胸片定位在结直肠癌术后的化疗中,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刘艳茹,王雪,赵秀玲,等. PICC在大肠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2,19(1):107-108.

[2]张娅娅,宋彩芳,董米连.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2013,51(9):83-85.

[3]Xiao-xia Qiu,Yan Guo,Hong-bin Fan,et al. Incidence,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pontaneous dislodgment in oncology patien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14 ,(51):955–963.

[4]刘静.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体会[J].北京医学,2013,35(1):62-63.

[5]叶中慧.PICC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452-453.

[6]邱昊,彭娜.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4,12(3):5-8.

[7]潘玉燕,周霞,洪慧.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3):4392-4393.

[8]陶风英,尚超.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21(10):92-93.

[9]Liu Y1,Gao Y2,Wei,et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thrombosis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cancer patients: a double-center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Ther Clin Risk Manag,2015,11(5):153-60.

[10]曾莉芳,姚治豹,吴爱萍,等.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1,5(2):68-70.

联合护理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2009 - 2013 年我院麻风反应患者30例, 所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并经传统方法治疗, 其中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37 ~ 58 岁, Ⅰ型麻风反应患者11 例, Ⅱ型麻风反应患者19 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16 例与对照组14例, 2 组性别、年龄、病程、皮损数目及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风反应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由患者自已按《麻风病联合化疗手册》的方法自行护理麻风反应。试验组由护理人员按《麻风病联合化疗手册》中“麻风反应的护理”方法护理麻风反应患者。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 主动与患者沟通, 关心、体贴、安慰患者, 耐心讲解麻风病的知识, 以及有关麻风反应的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 使患者认识麻风反应经早期规则治疗能有效控制, 预防畸残的发生, 消除顾虑,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心理和生理上处于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最佳状态[3、5]。

1. 2. 2 皮肤反应护理: 仔细观察皮损的颜色、大小、数目、部位, 每个病例均详细记录变化情况, 连续6 个月定期拍摄照片进行对照。对颜面等暴露部位的皮损避免太阳暴晒, 每天用温水清洗保持清洁; 四肢和躯干的皮损要穿宽松柔软的衣服, 勤洗勤换, 更衣时注意避免刺激。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 必要时使用退热剂, 嘱患者卧床休息, 多饮水, 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及床上用品, 防止着凉; 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和易消化的膳食, 注意口腔卫生; 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

1.2.3神经痛的护理:关心、安慰患者, 详细询问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 观察疼痛肢体的皮肤颜色及有无肿胀。向患者解释:神经痛主要是急性神经炎引起, 皮质类固醇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纤维和免疫抑制作用, 能较快地减轻炎性反应及组织水肿, 改善神经轴浆流及血液循环, 从而恢复神经功能, 因此嘱患者要按时按量使用皮质类固醇;用冰袋冷敷可缓解神经痛;肢体予以吊带、石膏或支架固定, 使之处于休息状态。在疼痛减轻或消失后, 指导患者主动或被动锻炼, 避免关节僵直和挛缩。

1.2.4麻风溃疡伤口的护理:用3%双氧水和0.9%氯化钠溶液清洗创面, 刮去硬皮, 清除脓性分泌物。根据伤口创面情况, 每天换药1次;如渗出多, 敷料变湿, 每天换药2次, 以保持创面干净, 利于伤口愈合;有感染的溃疡伤口, 应局部或全身用抗生素。溃疡面可敷些促进伤口营养和愈合的药物如美宝湿润膏等疾[6]。如为足部溃疡, 则卧床休息, 抬高下肢, 尽量减少走路。每个病例均详细记录溃疡大小、部位、渗液、组织坏死及肉芽情况。观察2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 (1) 神经炎恢复情况; (2) 溃疡面愈合情况; (3) 皮损愈合情况。

1. 3 疗效判定标准 ( 1) 神经炎疗效判定标准: 在完成6 个月激素治疗后疾, 根据患者神经疼痛和功能恢复等判定疗效:以单条神经神经功能判定。神经疼痛、单纯性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为治愈; 神经疼痛较初期有所减轻、单纯性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 50% 判为有效; 神经疼痛较反应初期未减轻或加重、单纯性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较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 ( 2) 溃疡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 创面完全愈合; 有效: 创面有肉芽组织生长, 创面有一定的愈合; 无效: 无肉芽组织生长与治疗初始一样, 或创面扩大、渗液明显; ( 3) 皮损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 皮损全部消失; 有效: 皮损部分消失; 无效: 皮损治疗与初始一样, 或增加。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16 例Ⅰ型麻风反应患者中7 例红斑全部消失。Ⅱ型麻风反应中急性神经炎患者5 例受损神经11 条, 神经疼痛消失8 条, 明显减轻3 条; 9 例麻风结节全部消失; 麻风溃疡患者4 例9 个溃疡灶, 治愈6 个, 好转3 个。对照组14 例, Ⅰ型麻风反应患者4 例, 患者红斑全部消失。Ⅱ型麻风反应患者10例, 急性神经炎患者3 例受损神经7 条, 神经疼痛消失3 条, 明显减轻4 条; 8 例麻风结节全部消失, 2 例好转; 麻风溃疡患者6 例11 个溃疡灶, 治愈6 个, 好转5 个。见表1。试验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 讨论

麻风反应是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突然发生症状活跃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病变, 原有的皮疹红肿、扩大, 或者出现很多新的皮疹, 浅神经干肿胀、疼痛, 原有麻木区扩大, 又出现新的麻木区, 同时伴有恶寒、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7]。它是一种变态反应炎症变化的过程, 常同时发生周围神经的损害, 若不早发现并且早治疗, 损害就会逐渐加重, 并且出现一些不可逆性损害及残疾。因此, 一旦发生了麻风反应, 除了医疗上要用皮质类固醇或沙利度胺治疗, 并继续使用麻风联合化疗的同时, 积极的进行护理至关重要[8]。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 由护理人员按《麻风病联合化疗手册》中“麻风反应的护理”方法, 对个体病例从心理、皮肤反应、神经痛、麻风溃疡伤口等进行系统的精心的护理[5、9], 麻风反应患者治疗疗效显著, 治愈率高, 其成功率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耐心督导有重要关系。而让患者自行护理, 本身他们就行动不方便、缺乏耐心而未坚持到底, 使得伤口等的护理效果差, 因此对麻风反应患者积极的专业地进行护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包夏, 王颖, 李进岚, 等.贵州省1997-2006年新发现麻风患者情况调查分析[J].贵州医药, 2008, 32 (8) :743.

[2]杨谦, 李季, 汤少开, 等.广州市2006-201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治策略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 (10) :748.

[3]陈贤义, 李文忠, 陈家琨.麻风病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19-121.

[4]杨忠礼.麻风反应的形成机理及抗麻风反应的研究[J].地方病译丛, 1992, 13 (2) :6-8.

[5]孙玉凤.麻风病及其反应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2.

[6]卢海洪.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麻风溃疡疗效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 29 (10) :671.

[7]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64.

[8]苏志华.28例麻风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 (11) :50.

联合护理干预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科置入PICC出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过敏反应的患者48例, 其中男22例, 女26例, 年龄37~67岁, 平均52岁。于置管后1个月左右出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过敏反应, 按出现过敏反应的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4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营养状况方面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处理方法

1.2.1 对照组 (1) 按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局部轻度瘙痒的患者予以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症状严重的除口服抗过敏药物外, 另予以肌内注射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 (2) 局部处理:轻度过敏者加强换药次数, 隔日1次, 无菌纱布覆盖, 纸胶布加弹力绷带外固定;中、重度过敏者, 换药1次/d, 无菌纱布覆盖, 纸胶布加弹力绷带外固定。

1.2.2 观察组除按医嘱抗过敏治疗外, 另外给予以下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发生过敏反应时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 给予积极的心里安慰和支持。 (2) 局部处理:轻度过敏者加强换药次数, 隔日1次, 无菌纱布覆盖, 纸胶布加弹力绷带外固定;中、重度过敏者, 每天换1次药, 消毒后局部用无极膏薄层涂抹、无菌纱布覆盖、纸胶布加弹力绷带外固定。 (3) 健康教育: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注意休息, 减少户外活动, 以免出汗过多, 局部瘙痒者嘱其勿用手抓破, 以防感染。 (4) 饮食护理: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 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1.3 疗效评估标准

在1周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有效:局部瘙痒消失, 皮疹、水疱减少;无效:局部瘙痒无明显减轻或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20例, 无效4例, 3~7d治愈;对照组有效15例, 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PICC导管柔软性和其生物相溶性好, 可在血管内长期留置, 避免患者因每天注射所带来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药物给血管带来的刺激性损伤, 但因PICC留置时间长, 穿刺点局部皮肤反复受碘伏、乙醇刺激, 皮肤粘膜保护屏障能力下降[1], 加上3M透明敷贴透气性差, 使部分患者皮肤对透明敷贴上的粘胶过敏, 易出现过敏性皮炎症状[2], 长时间不愈合, 增加患者的痛苦, 甚至要求拔管。

无极膏系复方制剂, 其中主要成分为薄荷脑、冰片、丙酸倍氯米松, 具有消炎、镇痛、止痒、抗菌、抗过敏等作用;使患者瘙痒减轻, 感觉舒适。

重视心理护理, 因为过敏反应时皮肤的瘙痒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影响其休息和睡眠, 护士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及早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使其尽早康复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和饮食知识宣教,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其生存质量。护理干预联合无极膏涂抹, 疗效较好, 可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杜国琴, 透明敷贴所致皮肤问题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0) :35.

联合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病人137例,其中,男79例,女58例;年龄33岁~72岁(48.7岁±9.5岁)。病例纳入标准:所有病人均行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确诊;均行全身麻醉,且术式为开腹手术。病例排除标准: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者,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术后出现大出血、吻合口水肿及瘘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49.5岁±10.1岁;行胃癌根治术26例,肠癌根治术45例。对照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48.4岁±9.2岁;行胃癌根治术23例,肠癌根治术43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术式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为避免两组病人术后干预措施相互影响,观察组病人术后均进入1号、2号病房,对照组病人术后均进入3号、4号病房,两组病人术后病房装备等硬件条件均相同。对照组病人于术前24h对病人及陪护家属进行常规护理宣教,告知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对病人及家属存在的疑虑及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术后采取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常规护理措施,给予病人禁食、补液、止血、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病人则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治疗:①术前干预措施:护理人员术前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对相关注意事项及医学知识进行宣教,并告知病人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病人进行术前心理疏导,缓解术前紧张、焦虑情绪。②术后护理要点:术后加强与病人进行沟通,及时解答病人疑虑,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缓解病人焦虑情绪,病人拔除胃管后,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让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③术后四肢主动运动措施:于术后6h开始让病人在床上主动进行翻身、四肢运动及缓慢深呼吸,监督病人每3h~4h进行1次;于病人术后不能下床运动期间进行特殊功能锻炼,包括上肢:双上肢及十指同时握拳、伸直,屈腕、转腕;下肢:双十趾并拢、伸直,屈踝、转踝,伸膝、屈膝;要求:每个动作反复进行4次,动作要慢,力度要尽量大,注意力要集中,每天3次~5次;④穴位治疗措施:病人于术后第1天开始将100mg维生素B1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每天1次,同时利用穴位电疗仪对足三里穴、内庭、内关、合谷等穴位进行电疗,每天2次,用至病人排气为止。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手术一般情况,记录两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出院时对护理过程满意度,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值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护理过程满意度

观察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而病人对护理过程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腹痛、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腹胀及胃肠道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3 讨论

胃肠肿瘤根治术作为创伤比较大的手术,术中操作及全身麻醉药物作用,均会对病人胃肠道功能产生影响,使病人术后胃肠蠕动被抑制,出现术后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恢复[3],但如果病人术后胃肠蠕动被长时间抑制,则会增加腹胀的发生,不仅导致病人不适,影响切口愈合,而且会增加腹腔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风险[4],不利于病人预后,亦有研究指出,若胃肠手术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前,则可实现提前进食,有利于病人早期营养供应,可促进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治疗措施有助于病人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分析原因,术后6h开始便让病人在床上主动进行翻身、四肢运动及缓慢深呼吸,这些早期主动运动有助于机体血液循环,加速手术过程中机体产生的应激、炎性因子的代谢[6],而呼吸运动则有助于膈肌上下运动从而带动腹肌运动,可起到按摩胃肠道的作用,而四肢的特殊功能训练,尤其是下肢的运动,则可增加腹肌及内脏的运动,从而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7],同时,维生素B1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电疗不同穴位,则不仅可促进血液循环,而且人体足部存在与腹腔脏器一致的反射区[8],对足部穴位的刺激按摩可实现对内部脏器的刺激,从而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而病人对护理过程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观察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尽早恢复及术前、术后注重对病人心理干预有关,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可促进病人术后康复,从而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费用,加之,对病人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从而增加了病人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腹胀及胃肠道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观察组病人术后对穴位进行电疗,而足三里穴、内庭穴、合谷穴则可辨证治疗腹胀、胃痛、呕吐、便秘、腹泻等胃肠症状,内关穴则可调节胃液分泌及胃肠蠕动[9],同时,对穴位针灸可对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进行调节,也有助于胃肠功能的调节,从而减少了腹胀及胃肠道总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治疗应用于胃肠肿瘤根治术病人,有助于病人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腹胀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术后经济负担,提高病人对护理过程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邢加迪,杨宏,陈蕾,等.全结肠系膜切除应用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3):268-271.

[2]王紫英,刘巧凤.中药穴位贴敷干预胃肠道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59-160.

[3]吴日英,黄英隆,黄静芳,等.护理干预对胃肠肿瘤术后病人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781-2783.

[4]林雪梅,全小明,庞秀霏,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根治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2B):543-546.

[5]黄国连,许小青,李小兰.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7):142-143.

[6]倪剑武,谷志飞,胡一迪,等.时钟节律对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327-330.

[7]李修英,潘雨利,邵立平,等.早期运动护理在结肠癌根治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7):3464-3466.

[8]陈改平,杨郁文,汪永坚,等.足部穴位艾灸对妇科全身麻醉病人术后寒战和足温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0):1236-1238.

联合护理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90例声带病变患者进行研究, 选取时间为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 均确诊为声带病变, 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 一组为对照组 (45例) , 一组为观察组 (45例) 。

对照组:本组患者中男性有28例, 女性有17例, 年龄最小的25岁, 最大的62岁, 平均 (43.16±3.18) 岁, 其中声带息肉患者15例、慢性喉炎患者17例、声带结节患者13例。观察组:本组患者中男性有27例, 女性有18例, 年龄最小的26岁, 最大的62岁, 平均 (43.88±3.94) 岁, 其中声带息肉患者16例、慢性喉炎患者15例、声带结节患者1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声带病变患者资料对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可对比。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治疗, 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 将喉镜连接摄像头和显示器, 然后导入, 将患者声门区暴露于显示器, 并采取支撑架将喉镜固定, 置入鼻内镜, 当探查到患者声带部位的息肉或结节时, 将息肉用息肉钳取出, 残余部分采用剪刀修整, 直至声带呈光滑状, 然后用吸管将分泌物和血迹吸出, 观察患者的手术部位是否有残留及出血状况, 必须确保手术后患者声带光滑, 无出血和残留, 手术完成后, 清点手术器械, 待患者清醒后, 送回病房安排患者休养[2]。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如告知患者手术基本流程, 术后给予患者常规临床护理措施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如下。 (1) 术前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 包括血常规、心电检查和胸片检查, 术前通过对患者的各种情况仔细询问, 排除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 对患者手术部位存在炎症及肿胀的情况给予抗生素防感染治疗。 (2) 给予患者必需的心理护理, 增加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知晓患者存在的顾虑, 并帮助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 对患者进行安慰与鼓励, 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3]。 (3) 患者经过手术后, 帮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或侧卧位, 减少患者出现误吸或窒息发生的可能性, 若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出现少量出血, 告知患者不必紧张, 此为正常现象, 嘱咐患者轻轻吐出, 切勿咽下。 (4) 患者手术后, 需注意嗓音的休养, 在与家属或护理人员沟通中, 可采取手势或书写等方式进行, 做好同时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可采取抗生素或地塞米松等帮助患者减轻声带水肿现象[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声带病变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以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进行判定。满意度= (满意例数+一般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用“%”表示两组声带病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采用χ2检验, 所有数据经审核无误后, 均录入SPSS20.0软件处理, 当P<0.05时, 表示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数据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 出现低热患者2例, 出现轻度咽痛患者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对照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2例、低热5例、轻度咽痛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 两组数据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 (满意21例、一般23例、不满意1例) ,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78% (满意14例、一般21例, 不满意10例) ,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3 讨论

声带病变导致嗓音出现障碍的发病率正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 该疾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人群, 目前人们对于嗓音的运用越来越多,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职业主要以用声为主, 导致声带病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5]。在对声带病变的临床治疗中, 采取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经研究发现, 在治疗期间, 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6]。

声带病变患者在手术治疗前, 对其进行系统地检查, 能够确保患者是否适合于手术治疗, 减少患者手术治疗可能出现的意外;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缓解其不良情绪, 患者若能够以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无形中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7];在患者手术治疗后, 对其进行预防并发症的相应护理,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嘱咐患者在术后注意嗓音的休息, 尽量地少用嗓音, 在日常的交流和沟通中采取手势及书写等方式, 能够加速患者的术后恢复, 具有重要意义[8]。

本次研究中, 两组声带病变患者均采取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治疗, 在其治疗期间, 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其中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6.67%和97.78%, 其数据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对比, 均存在显著优势,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综上所述, 在对声带病变患者的治疗中, 采取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其治疗中,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而且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萍, 李莉, 陈媛, 等.全麻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手术前后护理流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 19 (4) :290-293.

[2]赵敏.支撑喉镜声带息肉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3) :101.

[3]王道平, 孙莉.全麻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声带良性病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 (2) :75-76.

[4]黄美琴, 黄曼华, 许笑华, 等.电子喉镜下声带肿物摘除的围术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4) :3148-3149.

[5]沈艳丽.声带良性病变术后患者嗓音康复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4) :3119-3120.

[6]刘彩凤, 王立红, 孙玉梅, 等.鼻咽纤维镜诊治的护理配合[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9) :103-104.

[7]帕提姑丽·木沙, 迪丽拜尔·吐逊.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4) :139-139.

糖尿病足护理干预 篇9

糖尿病足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截肢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避免糖尿病足发生,精心的护理治疗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把糖尿病防治的主动权交给患者自己,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消除足部隐患,预防糖尿病足的复发,降低截肢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对通辽经济开发区50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糖尿病患者108例,男59例、女49例,并发糖尿病足10例,医护人员对这1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精心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使10例患者均得到治愈。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而感染则会使糖尿病加重,导致恶性循环,致使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临床表现有下肢麻木和疼痛、双足痛、温、触觉障碍,受伤后足部易破溃,抗感染力下降,伤口愈合慢,容易形成坏疽,导致无法愈合而截肢致残。因此,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消除足部隐患,降低截肢致残率。对于糖尿患者来说,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保护其足部不受到所有相关的伤害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检查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消除已知的危险因素:①既往有足溃疡史(与从事职业密切相关)。②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足部麻木、触觉或痛觉减退或消失、足部发热、皮肤无汗、肌肉萎缩、腹泻、便秘、心动过速);或缺血性血管病变(运动引起的腓肠肌疼痛或足部发凉)。③周围血管病变(足部发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④糖尿病的其他慢性并发症(严重肾脏病变,特别是肾功能衰竭以及视力严重减退或失明)。⑤足部畸形(如鹰爪足、压力点的皮肤增厚、夏柯关节病)和胼胝。⑥个人因素(肥胖、吸烟、酗酒、社会经济条件差、独居生活的老人、糖尿病知识缺乏和不能进行有效的足保护)。⑦鞋袜不合适。

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应控制在餐前160~180mg/dl,餐后200mg/dl,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身体抵抗力变差,较易感染,所以应通过以下方法控制好血糖。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分为四大类,即黄脲类、双胍类药、a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科学的综合治疗,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须坚持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保证健康的生活。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无法继续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出现急、慢性并发症,应激状况或糖尿病病情加重时,胰岛素是最有效的治疗。②饮食疗法:任何一种类型的糖尿病,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都需要进行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合理的选择膳食,把握食物的量,安排好进餐时间,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饮食,保持健康的心态来实现积极、自由、正常的人生。糖尿病足患者饮食要注意控制总热量,建立合理饮食结构。均衡营养,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定食定量、少食多餐,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高纤维饮食,利于控制血糖、减肥和通便。饮食清淡,低脂少油,少糖少盐。适量饮酒,坚决戒烟。③运动疗法:运动可以改善葡萄糖的利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保持正常体重,有利于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但运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年龄、身体条件和不同的病情采取适当的运动。运动时应注意:不要在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作用高峰时进行运动。热身以及慢慢结束可以帮助免受运动损伤,并常检查足部。如果条件允许,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注意常饮水。④糖尿病教育: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重视患者的情绪反应,向患者说明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认识糖尿病是一终身性疾病[1],但绝非不治之症。⑤血糖的监测:坚持长期糖尿病监测,了解自己的病程,掌控糖尿病治疗的主动权,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很有效的,可定制专门的糖尿病监测日记,动态记录。定期与保健医生联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进行足部护理:由于神经性病变会导致恶劣的后果,就要每天严格地观察双足,当一个糖尿病患者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和足部护理方法,就能减少患严重足部疾病的危险。①每天睡前用温水(最好是38℃左右)浸泡双脚15~20分钟,检查双足是否有水疱、伤口、划痕等,并检查脚趾之间,仔细擦干。②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天,要穿棉袜、棉鞋,患者洗脚要先下手,后下脚,手是敏感的,而腳对热已经不敏感了。③购买新鞋新袜时,一定要宽松、舒适,避免过紧,最好能穿专门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糖尿病治疗鞋”,其内衬柔软平滑,鞋头空间大,鞋底衬垫可以分散压力,能避免局部皮肤组织承受巨大压力,防止溃疡的发生。④剪脚趾甲时,不能剪得太秃,剪刀要平着剪,不能往里剪,以免合并甲沟炎,易感染也不容易好。对于易于干燥的脚,可使用薄薄的一层润滑油脂,例如婴幼儿润肤露。⑤避免在脚边使用电暖气、热水袋等,以免烫伤。⑥不要随意修剪脚上的鸡眼或结痂,应该找医生,糖尿患者脚的任何问题都应慎重,否则后果严重。⑦糖尿病患者每晚临睡前都应自查脚底,如果已发生足部溃疡时,应上医院进行治疗,可先用2% PVP液消毒局部皮肤,然后用红外线照射15~20分钟,再涂上面得邦软膏和珍珠粉少许,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2次/日。

参考文献

联合护理干预 篇10

关键词:颈椎病,护理,中药离子导入

颈椎病为多种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病变的统称,可出现一系列刺激或压迫性的临床症状、体征[1]。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病以保守治疗为主。中药离子导入作为颈椎病的中医独特疗法,可提高止痛效果。其结合中药、穴位刺激及电流物理作用,将药液直接导入局部病灶,提高局部病灶的药物浓度,可充分发挥药效,缓解患者疼痛。由于颈椎病患者对病情的认知度不高,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的理论知识普及不够,导致颈椎病患者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期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相关研究表明,中药离子导入联合护理干预治疗颈椎病,可协同提高止痛效果[2,3]。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颈椎病的止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7.5~67.8岁,平均年龄(52.9±4.5)岁;病程1.5~12.6年,平均病程(7.8±3.5)年;类型:颈型32例,神经根型10例,椎动脉型6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6.9~68.2岁,平均年龄(51.7±4.2)岁;病程1.4~12.3年,平均病程(7.6±3.4)年;类型:颈型31例,神经根型10例,椎动脉型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采用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将桃红四物汤液(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组成,随症加减)浸湿的小药垫置于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的两电极处,并将电极贴附于取穴表皮,进行离子导入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耐受程度,调节离子导入强度。取穴:以病灶节段的颈夹脊穴为主穴,配以风池、肩井、天宗、大椎穴,每次选用2穴进行离子导入治疗,20min/次,1次/d,持续治疗14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中药离子导入护理:评估患者取穴表皮对电极贴的耐受情况,选择合适材料的电极贴;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病灶局部恢复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治疗结束时将电极贴取下,用0.9%氯化钠溶液擦洗取穴表皮。(2)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案,积极疏导、宣泄不良情况,鼓励患者倾诉不良情绪;了解患者对颈椎病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的认知需求,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病情及治疗方法的认知程度,纠正错误观念。(3)康复护理:患者采取端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两手的大鱼际部由颈上部滚推至肩部,再用双拇指揉按患者的天柱穴及风池穴,用拇指及示指拧捏颈椎病灶处的阿是穴,至表皮肤变红及发热;使用牵引带对下颈段进行间断性牵引治疗,牵引重量由小逐渐增大,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颈项部生理形态结构及体质强弱,适当调节牵引强度及牵引时间。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临床疗效。以VAS评分评估患者止痛效果,VAS评分0~10分。无痛为0分;轻微疼痛,可耐受为1~3分;中度疼痛,且影响睡眠,可耐受为4~6分;剧烈疼痛,不能耐受为7~10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4]。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增加>90%,可恢复正常工作,且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增加60%~90%,基本恢复正常工作,且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增加30%~59%,恢复部分工作,且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可疑阳性;无效:临床症状症状体征积分增加<30%,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36,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痹证”范畴,以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瘀滞,不通则痛。此外,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慢性劳损等均可导致痹证。颈椎病的中医病机为颈部积久劳损、风寒湿外袭,导致颈部气血瘀滞,呈本虚标实型。中医以养血活血、化瘀止痛为颈椎病患者止痛的治疗原则[5]。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病与颈椎间盘退变、局部机械压迫、炎性反应密切相关,而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与局部循环障碍、炎症具有相关性[6]。本研究以中药离子导入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将中药液、穴位及电流相互结合,将离子化的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治疗穴位,发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通过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将治疗药液离子化,在直流电场的介导下,穿透表皮组织,导入治疗穴位,保持较高药物浓度,并进一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全身性药理作用。

本研究中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是以桃红四物汤为离子化药液,具有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桃红四物汤主要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组成,随症加减。方中以桃仁、红花为君药,发挥强劲的活血化瘀的功能;以甘温的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柔肝止痛,配合川芎可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上述诸药合用,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可协同发挥化瘀止痛的效果[7,8]。通过中药离子导入颈夹脊穴、风池、肩井、天宗、大椎穴,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络止痛。大量研究表明,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将桃红四物汤液有效渗入病变部位,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流动力学,减轻炎性反应,对于缓解疼痛具有积极作用。此外,有文献报道,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的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可协同提高临床疗效[9,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观察组患者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以中药离子导入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康复护理为主的护理干预,可协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中药离子导入疗效,同时康复护理可进一步巩固颈椎病的疗效,缓解局部炎性反应,改善局部血流动力学[6]。

上一篇:建筑施工中的电气施工下一篇:京万红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