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2024-05-11

《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共13篇)

篇1:《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赏读此诗,要突出两点:

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形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虽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不同凡响的.高大形象。接着叙述王昭君悲壮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写出昭君“关山度若飞”的气概,“独留”表现了昭君孤苦孑然的哀伤。“画图”句揭示了造成她悲剧的原因,“环佩”句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最后,人们从琵琶声里听到昭君悲苦的申诉,禁不住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不幸的遭际,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二是诗人借古抒怀。这首诗表面看,是写昭君的遭遇,写昭君的怨恨,实际上是借咏古迹以感己怀。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园,处境和昭君相似。作者写昭君“环佩空归月夜魂”,字面上固然是赞叹昭君对故土的依恋,实际上也是写自己“身在夔州,魂归故园”。杜甫一生的遭际也与昭君相似。昭君才华卓立,美貌超群,因汉元帝昏庸,不得不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济世之才甚异,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还因疏救房?,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郁郁辞官,漂泊西南。“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置身明妃村中,瞻仰前人遗址,思想自己身世,怎能不老泪纵横,而心有戚戚焉。

篇2:《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①明妃:指王昭君。

②去:离开

篇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理解诗歌的含义,掌握理解和翻译诗歌的方法。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学习主人公的高尚品质。

教学设计:

一、以杜甫的“三吏”、“三别”导入。

二、释题:

1、咏怀古迹:咏,咏叹。怀,有感抒怀。古迹,历史事件。咏怀古迹,针对历史事件有感而发。

2、古迹,所指的事件是当年汉代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很多宫中女子为了入选而贿赂画工,自恃貌美的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所以王昭君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很多画工。王昭君远嫁匈奴,也一直不得回故乡。

三、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自由读,体会情感。

2、教师范读。

3、小组选出代表全班阅读交流。

四、理解诗歌,翻译诗歌,注意下列问题:

1、群山万壑这些固定的景物为什么会奔赴荆门?

明确:这也许是作者坐在船中行路,两岸青山扑面而来,感觉像是群山万壑在移动——即相对运动的原理。

2、词语的理解

尚有:还有。

连朔漠:连,连绵不尽,望不尽。

省:曾经

千载:千年以来

曲中论:论,诉说

3、翻译、理解诗句,注意诗歌翻译的两个基本方法——调整语序和添加词语。

明确: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着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五、拓展探究:情感的分析体会。

1、诗歌都寄寓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对王昭君的同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分明怨恨曲中论”等。

(2)、对昭君的赞美

“春风面”——美貌“作胡语”——多才多艺

不肯贿赂画工——正直

(3)、对汉元帝的批判——“画图省识”

2、作者只是为了回忆昭君、咏怀历史吗?

明确:除了回顾历史,更是有感而发——作者从荆门的昭君村经过,想起这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在想到自己在晚年悲凉的境遇,不禁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所以回忆昭君也是在感叹自己,都是怀才不遇,都是处境凄凉。

3、根据以上内容总结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开篇的“群山万壑”句表现出大气磅礴之感,中间两联多是对昭君的同情,语句中应该表现出哀叹与怜惜之情,尾联通过音乐作结,语速应慢,表现出无限的思索。

七、总结本节内容

篇4: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课型:讲授课、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境:传统课堂。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杜甫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 明妃(fēi)朔(shuò)漠 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点评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根据本节课所分析的内容,将《咏怀古迹》改写为一篇4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篇5: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3、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A、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其三》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

2.内容:缅怀王昭君;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 明妃(fēi)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四)、诗歌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

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明确:“怨恨”

2、诗歌分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明确:

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3、“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④紫台:指汉宫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的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⑩“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确:“ 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六,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七、课后作业

篇6:《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四川省平昌中学 饶贵平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正确理解诗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把握诗意,赏析诗句、领悟情感。[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

诵读、品读鉴赏、点拨引导。[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中华大地孕育了无数的巾帼英雄,她们是铿锵玫瑰,她们是灿烂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2000多年前,巴山楚水就孕育了一位倾城倾国的女子,她只身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用柔弱的双肩扛起沉重的民族大义。她的功绩丝毫不让须眉,她墓碑上的诗这样写道:“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古人登临必赋。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羁旅半生,历尽沧桑。在漂泊西南时,他来到了这位女子的故乡,看着那小小的村庄,诗人有何感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咏怀古迹(其三)》,去一探究竟吧。(投影)

二、朗读诗歌,把握诗意

1、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抽学生一联一联说出诗句意思。

3、老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大意。重点词句:尚、一去、画图、省、空、夜月魂、作胡语、分明。

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这里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还在。一人离开汉室皇宫,去到北方沙漠,身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不能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夜晚月光下她美丽的幽魂不能归来。千年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三、朗读诗歌,分析思想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思考: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咏史,那么它咏的是何人何事?昭君。出塞。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怨恨

2、抽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怨恨的情感来。思考:昭君怨恨什么?找到对应的诗句进行分析。被迫远嫁、客死他乡、画工无耻、幽魂空归、皇帝昏庸(昭君悲剧的根本原因)。

3、学生朗读诗歌,讨论:作者只是在写昭君的怨恨吗?为什么?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 3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空归,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明]王嗣奭《杜臆》)。同时,作者在揭示昭君悲剧原因时,也有对统治者的讽谏。

小结:咏史(怀古)诗常表现的思想情感(1)借古伤今,抒古今变化、昔盛今衰的感慨。

(2)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喻今,借用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

(3)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独特的见解。

(4)借古伤己,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5)赞美大好河山。

四、赏析句子

1、学生朗读诗歌。

讨论:“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一起句就不凡,请简要赏析。

①赴,奔赴,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作者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②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③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的奇伟形象,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对文同义,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天地无情,青冢有恨啊!它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环珮空归月夜魂”中那一个字用得精妙,请简要分析。

空,与上文的“省”相对应,应该义为“没有”,“环珮空归月夜魂”与上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相对应,义为“骨留青冢,今晚幽魂也不能回归”,可见“怨恨”之深。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

咏怀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 3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也要看看注释。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总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以及对统治者深沉讽谏。

六、同学们一起背诵诗歌。附:拓展阅读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昭君 李白

篇7: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

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

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

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知人论世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

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

3、知识的归纳整合。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

(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

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

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

(四)文本把握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

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

(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教师一起串讲诗歌,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文白互换。

(4)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师生通力合作,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最终达到背诵诗歌的目的

(五)品读感悟(多媒体呈现问题)

1、找出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2、文本赏析(采取知识问题化的模式,以问题形式+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

3、这首律诗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首联写景用意何在?

②、颔联主要写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样的命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鉴赏。

③、赏析颈联中的“空”字,并思考昭君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④、尾联的“怨恨”点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到底是谁的“怨恨”?请说明理由。

4、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品读感悟进行小结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审读题干,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完成教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2)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逐个发言,互相学习,打开思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代表小组发言

(4)针对小组发言,全班进行讨论整合,形成合理恰当的认知

(5)学生对品读感悟环节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将知识进行问题化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对诗歌进行有效解读。

注:

1、本环节基本无预设答案,由学生个人、小组探讨交流归纳整理,适当时教师可予以引导点拨。

2、知识问题化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引导,倡导学生自提问题,在课堂设置中给学生预留提问时间,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总结)

问题:题为咏怀,可诗歌通篇只写昭君,似乎并无作者个人情怀,是不是诗歌本身与标题不符?小组探究,把握诗歌寓意设置问题,由表及里,了解诗歌通过咏史怀古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教师以合作探究为契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咏史诗这一诗歌类型,并对其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类型,掌握咏史诗的涵义以及鉴赏步骤。使得学生从具体的咏史诗出发,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知识,并能以此指导咏史诗的鉴赏

(八)课堂实战

教师设置同类咏史怀古诗《蜀相》,多媒体展现诗歌以及设置的问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对知识进行巩固

五、板书设计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被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辨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教学反思

篇8:《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学科:高一语文

编写人:陆贞穆

审核人:韩娟

咏怀古迹(其三)

参考答案 达标体验

1.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2.解析 例句为借代手法。刀尺:指代裁剪新衣。A.比喻,春风面:比喻昭君貌美;B.借代。胡语:指代胡人的乐曲;C.比喻,繁霜鬓,比喻愁苦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D.比喻,猛虎、长蛇:比喻叛乱的人。

答案 B 拓展提能 3.(1).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时应从时局、个人遭遇、所含感情几个角度入手,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年暮,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中不难看出“烟尘”“鼓角”为借代修辞,指代战争;“请缨”属用典,答题时分别指出来,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时局的艰危。

篇9:《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篇10:《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全文

2.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四》原文鉴赏

3.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4.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一》赏析

5.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诗意赏析

6.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的诗意赏析

7.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的诗意赏析

8.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9.杜甫《咏怀古迹》

篇11:《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诗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重点)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难点)教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朗读及整体感知:

1、诗体:从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七言律诗;

2、内容: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这组诗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在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4、听示范朗诵,学生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三、解析诗文: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点明出生地:昭君村)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尚”:还有。“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2.赏析“赴”字之妙。

篇12:《咏怀古迹其三》古诗词鉴赏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 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课文分析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课文分析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课文分析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课文分析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课文分析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课文难点讨论 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① 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

② 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 课文相关评论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 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回翔万状之言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研习与思考 1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感情 2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曲江二首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咏怀古迹 杜 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2012年上学期 制作 0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其一 人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

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

篇13: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五》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五》

作者: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文学鉴赏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上一篇:沈阳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记(2011)下一篇:2022高二朝花夕拾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