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

2024-05-06

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精选6篇)

篇1: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下面结合中考题关于如何把握意旨谈谈看法,以期有所帮助。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但也可以按照诗歌的特点,找到一些规律,大体上思想感情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破阵子》。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石壕吏》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望江南》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赤壁》。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方法指导:

1、第一个方法:看题目。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诗,一题目中有送字,一题目中有忆字,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句,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再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中可以紧紧抓住喜这个字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第二个方法:抓作者。也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要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如学李白的诗,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诗人,他生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活的几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

(1)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也有集中表现他追求和幻灭,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矛盾斗争的,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部分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强烈反抗封建秩序与道德的叛逆精神,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

(2)强烈要求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充分。

(3)还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如,《塞下曲》六首则热情歌颂边疆将士抗敌御侮的战斗精神,是一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但直接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数不多。总之,李白是以清新飘逸为基本风格的。

3、第三个方法:明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如《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诗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

几个意象表现了秋天郊外凄凉之景,烘托作者的愁思之情。如:《天净沙· 秋思》《渔家傲·》

小技巧:归纳古诗词中一些特定的景物表达特定的情感。菊-高雅 莲-高洁 柳-惜别 月光-思念 落日-惆怅 春风-得意 浮云-飘零 落叶-失意 秋雨-忧愁 流水-叹惋 松:坚贞高洁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吹笛、笙箫:离别之苦,乡思之情,内心孤独。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理解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个字、一个句子运用得好,绝妙异常,可以给整篇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理解诗歌语句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语句,让学生去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与圆两字妙在何处?再如盐城卷《渡荆门送别》第一小题: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这一小题考查考生对诗句中重点字的品味,也就是品味用词的精妙。再如06年南京市中考题考查《饮酒》一诗,题目是这样的: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其中第1题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类型来解答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答案很简单是恬淡心境。而第2题是一道语言品味题。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二是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这些诗句一般描写优美,考生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从整体进行扩充描写。比如06年泰州市试题(B)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其中题干就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句,考生要适当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如: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二)品味诗歌的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的创作中,一些著名的诗人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有关语言方面的评价关键词主要有: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朴实无华、风趣幽默、简洁生动、绚丽华美等。

四、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一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

1.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间接而储蓄的抒情方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托物言志。像刘禹锡的《陋室铭》,借陋室衬托自己品德的高尚。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方式。此外还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束部分,就直接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上面讲到的06年成都市中考题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其中的抒情方法即是直抒胸臆的方式。

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反衬),有以人衬人的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的反映来烘托秦罗敷的漂亮,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用典。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虚实。如曹操的《观沧海》。

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等。

3.修辞 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五、解答鉴赏题的注意事项: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篇2: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

诗歌标题,往往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显示或暗示出诗歌的内容或作者主要思想感情。

例如,看王维的《使至塞上》,从诗题就能了解出本诗描写了作者出使西北边塞的情景。读张籍的《秋思》,抓住诗题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又如唐代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从表面看,写了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长辈时的紧张与不安心情。如果不分析诗题,鉴赏本诗就很容易出现偏差。但结合诗题分析,实际上“近试”是指临近进士考试之时。诗人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把它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显得贴切生动,委婉含蓄。

二、注意诗序

许多古诗词前面常有“序”,有的交代创作年代,有的交代创作背景,有的交代创作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经过,有的为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微的提示。

三,审读注释

在中考缜密的试题设计里,绝不会提供无用的信息资料,所以试题里的另一信息——“注释”不可忽视,它能帮助我们读通诗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注释包括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所用典故、难懂的字词以及古人名、官名、地名、物名等。注释虽短,却是命题者给我们的暗示。如介绍作者,那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如介绍写作背景,那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暗示作者写本诗时的心情、目的,据此可推知其感情基调;如介绍相关诗句,那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因此,我们一定要仔细审读注释,联系文本,针对问题,正确作答。

例如,20xx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诗歌鉴赏题李白的《秋登宣城》

江城 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3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胱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题目中的注释①可以看出本诗写作的背景,由谢朓、谢朓北楼的简介和“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可以顺利地解答第三道题目,推知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却无人理解,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注释②⑧对江城、两水的解释,尤其是注释中的“水如明镜”,为我们说出第二题中的“两句诗好在何处”拨开了云雾、指点了迷津。

四、寻觅“意象”

古诗词中,作者用一些事物表达主题思想、情感,这些事物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被称为诗歌的意象。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有:用冰雪晶莹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用流水、春雨、鹧鸪鸟等抒愁写恨:用月、长亭、鸿雁等引发思乡怀亲之情:用折柳、晓风等表伤别;用红豆等寄托时光不再岁月无常的情怀:用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不怕挫折的形象:用菊花、松柏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用莲表达不同流合污的节操:用蝉喻高沽品行:用梧桐、子规(杜鹃鸟)等象征凄凉悲伤……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五、品味意境

意象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品味意境,往往得感知意象,意境往往通过意蒙来表现出来。

例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显然,此处的意境主要是通过凉床、月影、梧桐等意象表现出来的。

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六、体味诗眼

“诗眼”就是诗词中最能提挈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它常常成为解读诗词的钥匙。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口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心远”把全诗的“退隐后,超脱尘世的心境”这个主旨非常明朗化了。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思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最爱”,都是“诗眼”,这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大有裨益。

七、了解常用典故

占诗词常用典故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高山流水”、“乘风破浪”等。

篇3:浅谈中考古诗鉴赏题的复习策略

一、掌握技巧, 记牢术语

结合具体题目, 向学生讲明白古诗词赏析的技巧和术语, 同时老师提供相关的赏析技巧和术语, 要求学生记牢。赏析诗词语言, 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 体会其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答题时, 要结合诗词的主题及写作背景, 反复揣摩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和隐含意义, 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比如, 《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 “惶恐”和“零丁”一词就有着两种意思。

二、识记方法, 掌握技巧

1. 分析景物的特点, 联想组成的画面, 领悟诗歌的情感赏析诗词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 主要是指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完成这类题目, 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比如, 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 我们不仅要体会诗中表达的被贬谪的辛酸之情, 更应该看到诗中所表现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 赏析表达技巧。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比如, 杜牧的《赤壁》一诗就是借古代的一件兵器, 引起了对当时自己生活的联想, 表达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 评价思想内容。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可以抓住主旨句、情感句进行分析, 可以从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 还可以就诗词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进行分析。

4. 赏析语言特色。

赏析语言特色应是针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 而不是某一句诗。我们可以先看这句诗中有没有修辞, 如果没有我们可以找出句子中生动的形容词和动词进行赏析。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掌握以上对策的基础上, 老师再选择一些历年的中考试题, 通过强化练习, 达到在练习中巩固, 在巩固中提高, 在提高中形成技能, 在技能中形成能力, 确保在中考古诗词这一部分得分较高, 为保证语文取得高分奠定基础。

摘要:古诗词鉴赏不仅是应考的需要, 更是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认真复习, 要准确把握考点要求, 明确考查方向, 掌握鉴赏技巧。

篇4:中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一、要学会掌握诗词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抒发的感情的技巧

(一)要了解诗词中作者所抒何情

1.杀敌报国之志,思乡之情。如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将士们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当二者矛盾时,依然是杀敌立功战胜思乡之情。2.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抒发了友情;《诗经》中《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发了爱情。3.或悲或喜的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种孤独忧伤的思乡之情;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抒发了听到官军胜利后急迫回家欣喜的思乡之情。4.陶醉山水田园之情。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发了自己陶醉于山水田园,忘我之情。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如曹操在《观沧海》抒发了统一中原,吞吐日月之豪情。辛弃疾《破阵子·赋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的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如杜牧在《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抒发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之情。如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8.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要会去赏“情”

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不幸遭遇,悲苦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陆游屡遭排挤打击,忧国忧民,但又报国无门的愤慨。李清照经受的国破、家亡、夫死、身疾忧伤之苦。二是通过诗词的题目来判断作者的情感。如“送”表达的是友情:“塞上塞下”表达的是边塞之苦和将士报国之志;“秋”则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等。三是通过诗词中所描写的意象来确定作者的情感。如“秋”表达愁苦之情;“月”“大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花落”、“霜”、“雪”多表达感慨老之将至,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柳”“丝”则表达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要仔细品味,抓住意象,欣赏意境,领悟情感。

二、要学会如何鉴赏诗词所表达的技巧

(一)要掌握表达诗词抒情方式的技巧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游子孤寂忧伤的愁苦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作者不愿阿谀奉承,谄媚付势,巴结权贵,与统治阶级不同流合污的人格尊严和高洁品质。间接抒情就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寓情于事,寓情于议。即写景式,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通过大自然中湖水的清澈明净,鸟儿婉转悦耳的叫声抒写了作者心静如水,陶醉于大自然的愉悦心情;托物式(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含蓄地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于品德高尚的人,他们无需自己做表白,也不许外界的说辞和传送,自能声名远播;叙事式(寓情于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通过作者观看老百姓收麦时劳苦而紧张的场面,穷妇人拾麦的可怜情景,作品揭露了造成人民贫困之源是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自己无功无德不劳懂且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之情;议论式(寓情于议),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通过议论,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残酷统治和压迫,兴盛便大兴土木,荒淫奢侈,横征暴敛,百姓们受苦;战争,让老百姓家破人亡,民不聊生,老百姓更受苦。

(二)诗词在表达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和“归雁”喻作者孤寂飘零,无所依靠。双关,如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零丁洋”“惶恐滩”中的“零丁”“惶恐”在这里使用了双关语 。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惶恐和零丁两个词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无依的样子,感慨自己孤军勇战、孤立无援的处境。还有拟人,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一个“割”字使泰山的巍峨跃然纸上;夸张,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用浪漫的色彩,极尽夸张,可见愁思该有多么深重,这一句自答,语势跌落,情绪转为悲凉。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无力地低下了白头,还有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鲜明。

(三)常用的表现手法

有烘托渲染、虚实相对、动静结合、联想想象、借古讽今。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作者用她的穿戴、首饰,使用的工具正面描写渲染了其美丽同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观沧海》中的虚实结合;《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动静结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四)抓住关键词语的巧妙运用来赏析

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悠然望南山”中的“望”字等,这些字都是作者反复锤炼的足以表达主题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词,需要仔细品味。

掌握了这些技巧,平常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仔细揣摩表达方式,就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诗词表达的主题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中考时也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成绩。

篇5:中考古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之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2、《蒹葭》—周《诗经》

【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3、《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4、《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思想内容】写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真意”就是自然的意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

【名句赏析】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远离官场的黑暗、尘世的喧嚣浮华而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关键词:①见——“见”字之妙,主要在于无心、不经意,幽美的自然和自由平静的心灵融为一体;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名句赏析】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6、《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思想内容】记叙了这次出使的经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名句赏析】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想内容】表现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名句赏析】后两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8、《行路难》—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想内容】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名句赏析】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希望被明主发现,在政治上大干一番事业,体现了坚定乐观的信念。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③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后人用此句表达美好祝愿:终有一天会成功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篇6:古诗词鉴赏复习资料

陈保侯

2008.10 高考考点:

1、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2、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3、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三: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有多种分类,这里把它分为抒情、描写和修辞三种。

(一)抒情

1、借景或借物抒情(间接抒情)

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景物:松、竹、菊、梅、柳、沙漠、大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抒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及野草顽强生命力的感叹。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间接含蓄抒情)将感情融合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国家忧感,对亲人思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为细无声。”饱含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接抒发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4、托物言志

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

5、托物寓理

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韩愈)问:后两句令人咀嚼,有景有悟,请简述你的理解。答:杨花榆荚虽缺色少香,却勇于创造,形成“漫天雪飞”的美景,给春天增色。寓含这样的哲理:缺乏才能的人,只要勇于创造,也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6、用典抒情

援引史实,使用典故。用典: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贬,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7、叙事抒情

《琵琶行》 《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借古讽今(讽喻诗)

《兵东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以乐景衬表情或以哀衬乐

如:《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介子推。”

(二)描写

1、渲染

国画一种方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浓形象的方法就是渲染。诗歌中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容。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析: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出的美酒,微黄绿色,上面还有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在红泥抹的小炉上温着,天快黑了,又要下雪了。经过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得到突出。

2、烘托

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涂抹,使物像明显突出。诗歌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正面渲染,侧面烘托。

举例:①“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山园小梅》

林逋)

问:这首诗表现了梅花的高洁和自己的喜爱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首、颈联写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颔联写霜禽和彩蝶对梅花的喜爱,烘托自己的喜爱。

尾联说只有诗人的低声吟可以与之相配,用不着世俗的歌舞宴饮来作伴,表达梅花的高洁和自己的喜爱之情。②《陌上桑》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烘托琵琶女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哀衬乐)

利用事物间相近似的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现所要表现的文物。相似——正衬 相对立——反衬 例:

①“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高适)

析: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寒灯”的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描绘出孤寂冷清的意境。②反衬:“朱门酒肉臭,有冻死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出”“月出惊山鸟”(以闹衬静)

③“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 岑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 韦庄)注:梁园,西汉梁武帝所建设,曾盛极一时。析:前诗以春花反衬梁园之萧条;后诗以烟柳反衬古城的空寂

4、抑扬

把贬抑(否定),赞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突出其中一方面,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方式:先扬后抑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李商隐《贾生》(贾生,指贾谊,被驱逐的臣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析;汉文艺帝在宣室夜如愿风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访逐臣”写文帝求贤心切,“更无伦”写贾谊才华出众,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是听取什么治国安民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他政治上的昏愦无能,这是抑。

5、对比,照应

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对立的事物,前后相叙,比增强艺术效果。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析: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色彩对照。霜天的明亮与渔火的明亮对比,霜天的清淡与的残月的朦胧对比,这些对照营选出一种孤寂、飘零的意境,增强了感染力。照应,指对前后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例略。

6、虚实结合又叫联想和想象

朦胧、模糊性,留下想像余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实: 有据 客观 具体 显者 当前 已知 虚: 无据 主观 抽象 隐者 未来 未知

例:将发(李贺)“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实)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虚)” 析:诗人收拾停当,即将登程。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说,诗人是写了眼前的景: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手没有尽头。(表达前途的迷惘,羁旅的漂泊无依之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这种写法又叫以景结情。)又如: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析:边愁叫不尽,散不去,该如何呢?诗人岩开一笔,转入景物描写,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巷巷的景象,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使诗情得到升华。而这一意境的创造,使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含蓄而深刻。

7、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明月松间照,清字石上流。竹林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动一静,雄浑开阔)此例很多,不一一列举。

8、多角度描写(由远近、上下、远望、近观)

(三)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互文、1、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租尔,三岁食贫。

析:以桑为兴,先言桑树的叶子落与未落的情况。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自己的处境遭遇。同时桑,又是比喻,喻青春美丽和年长色衰。

2、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3、夸张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又如“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甫)

4、互文

上文里省了在下文里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相互成文,合而见义。特点与作用: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如:①“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鬃,当窗对镜贴花黄。)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长城在秦汉时修筑,故谓“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关,关塞,这里指长城。)

5、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用典的方法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种类。读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字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正用指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反用则是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意思,即反其意而用之;借用是借典故的字面来表达与典故实际无关的事物。但要懂得常见的典故,如“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这三个典故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还有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

举例说明:如《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明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暗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是正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反用,“接孟氏之芳邻”是借用(它不是说“择邻而居”或比喻母教等意思,而是表示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在毛泽东笔下,不是指男女艳情,而是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用来展望祖国水利建设的前景,就是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一般来说,反用比正用更耐人寻味。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分析鉴赏】: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①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6、比喻

如:写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比喻”,生动地写出瀑布的色彩和形态。又如“千里澄江似练”:“春来江水得如蓝” 7.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仿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8.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9、双关

词句有字面含义,又有隐藏含义,一语双关,传情委碗而含蓄。

如《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析:女子采莲,若有所思地拿着莲子把玩;清香的莲子使她想起所爱的人,不由珍惜地置莲怀袖中。这首诗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写一位女子对情郎的执著相思。如“莲子”之谐“怜(爱)子(你)”,“莲心”之谐“怜(爱)心”,“清如水“说其情,纯洁如清水,“彻底红”说爱得相为浓烈。这就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

古诗词鉴赏三:表达技巧(答题模式)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具体体现;(3)此手法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关键: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说错了,后面答题“满盘皆输”。例:“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 陈与义)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第二步)

两处反衬都突现出诗人出行之早,表现出诗人由早行飘泊而引起的孤寂寂寞之情。(第三步)

又如《三维设计》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第二步)这种比喻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步)

表达皇帝受奸臣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第四步)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上一篇:精选励志小故事,快乐很简单,放弃多余的包袱就行了下一篇: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