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导入法

2024-05-19

小学新课导入法(精选十篇)

小学新课导入法 篇1

一、实物导入法

借助有关实物、玩具或剪纸等具体形象以及直观性强的东西作辅助手段,让学生直接形象感知,从而很快掌握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我在教学第一册语文《菜园里》时,我就把各种新鲜的蔬菜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观察认识各种蔬菜的样子,再学习课文。又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先用课件出示月牙形的图,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请学生认真观察,想想月牙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导入: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形状像小小的船的月牙。

二、歌曲导入法

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唱歌,先让学生欣赏或唱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录音,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先让学生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师导入,是啊!有妈的孩子真幸福,但有群小朋友却在找他们的妈妈,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找的,找到妈妈了吗?学生都很想知道结果。我就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样导入,很好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又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听后,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想知道吗?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很快进入课堂。

三、猜谜语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我在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师请小朋友认真听,师: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学生猜后,师板书:电视。师生谈话,你喜欢看电视吗?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你知道你的家人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出示挂图,看看这是谁的家呢?这家人看电视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四、谈话导入法

课前教师与学生谈话,学生会无拘无束。他们会把想说的说出来。如我在教学《画家乡》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学生说后,我接着说,老师带你去认识几位小朋友,看看他们的家乡和我们的家乡有什么不同,好吗?请小朋友赶快读读课文吧。又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我问学生见过雨吗?见过春天的雨吗?你们知道春雨的颜色吗?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五、开门见山导入法

教学开始时,教师利用和学生自然谈话的方式运用简明语言直接地交待课文方面的内容,并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教师直接要求学生思考:读了这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见过“井”吗?想知道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吗?读了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谈话设问,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六、提问导入法

课前提问导入,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教学《月亮的心愿》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愿望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老师希望你们的愿望都能实现,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姐姐(板书:月亮),她也有一个心愿(板书:心愿),那么她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月亮的心愿),学了就明白。提问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能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教学《称象》时,教师先讲故事《聪明的徐文长》,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徐文长真聪明)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位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想认识吗?(生:想)学了课文就知道了。又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指名学生讲故事,学生讲完后,师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小灰免没有白菜吃,而只拿了菜子的小白免却有吃不完的菜,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这样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将有趣的情境与有用的知识联系起来,产生了问题情境,很好地引入课题。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选的故事一定要简单易懂,说理性强的,在故事的讲述上,要注意到生动、精练、有启发性,否则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和本班的学生采取新课的导入方法,由于课前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得及时适度,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小学新课导入法 篇2

所谓课堂导人是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导入,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新知识之前,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导性语言、动作,借助某种教学技巧,巧妙地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音乐教学氛围中来,或从前一教学内容过渡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因此,课堂导人是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说,不论是课前的导人还是教学环节中环环相扣导人的设计和运用,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的原则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应当遵循客观规律。我们在设计新课导入时,也要遵循一些原则:

1.1要有实际性:教学导人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设计。材料与教学内容相扣,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

1.2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学生只有对其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打开思维和想象,进入对知识的探究与渴求世界中。

1.3要有启发性:坚持启发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2.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的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人作为前奏。一个精彩的导人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人法的设计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2.1情境导入法。

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境导人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例如:在《长江之歌》的欣赏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情景教学:播放影音材料《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江河万古流》,使学生进入氛围,再初次欣赏《长江之歌》,并设计问题。这样,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讨论热烈起来,学生对长江有了具体的认识。这样,利用视觉冲击,充分的展示了长江的宽广与博大,而课堂上的这些内容包括老师设置的问题都是歌词里的内容,紧扣教学任务,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内心对长江无比深切的赞美和依恋之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2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即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一开场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欣赏完整个乐曲后,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

2.3歌唱导入法。

歌唱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组织学生演唱英语歌曲,引导学生进人喻快的心境。例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因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非常激情。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显得自然贴切,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2.4多媒体导人法。

初中音乐课堂的导入设计也可借助多媒体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构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即将讲解的内容,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中,为保证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奠定基础。以张千一作词作曲的《走进西藏》为例,在课堂伊始,可通过多媒体将西藏的代表――布达拉宫先行展现,继而播放一些西藏民俗,使学生对于西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法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

其次,良好的课堂导人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引发思考,进而实现音乐的教化作用、认识功能。新课标要求音乐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徜徉音乐的海洋,体验美的所在。因此,教师开启学生学习思维,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培养观察力,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

再次,良好的课堂导人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突出教材重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接受新知识。通过以故引新,学新联旧,以旧启新,新旧相连。这样,学生的知识就会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不但能温习旧知识,而且能快速掌握新知识。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法举隅 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法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识别第一课时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小明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装饰物,其中一块被打碎了,妈妈让小明到玻璃店配一块回来,大家能否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配出合适的玻璃?

这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后,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A:把另一块好的玻璃取下来,拿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

师生共同分析并达到共识:此法可行,但比较麻烦,且不安全。有无其简便、安全的方法?

B:测出好的这块三角形玻璃的三条边、三个角,把这些数据告诉玻璃店的工人师傅即可。

师生共同分析其可行性(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肯定其简洁性、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再提问:现在要测6个量,能否少测几个量呢?

学生议论纷纷,我把他们的各种想法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这样罗列后显得有点凌乱,启示学生按所测量的个数分分类,这样既涉及到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又为后面的按条件个数讨论做好准备。

二、“故事”导入法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 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才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终极追求。通过讲有趣经典的故事往往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造福民族的雄心。

三、设疑导入法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新课开始,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产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

四、逆向导入法

首先揭示问题的结论,概括或点明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及方法,然后讲授新课。例如,在学习了“指数方程及其基本解法”知识后,在进行“对数方程及其基本解法”一节课的教学时,导言可以设计成:“指数里可能含未知数,同样,对数符号后也可能含有未知数。我们把在对数符号后面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对数方程。这类方程也有三种基本解法,关键是如何将对数方程化为代数方程。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它的求解问题。”

五、以“动”导入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所谓以“动”导入,就是充分地动手与动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动手,不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巩固学生的记忆。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开始阶段,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致在极短的时间内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立即可从实践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并且对这一结论印象深刻。

六、“生活”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而生活实例又活泼又具体。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比较抽角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潜意识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性越大,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越浓。因此课堂导入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上课的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法浅析 篇4

一、新课导入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营造令人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利用旧知、复习导入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见, 复习有巩固旧知识和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的作用。就一般教学过程而言, 复习是新授课前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由于复习处于一堂课的起始阶段, 它在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温习旧知识、明确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 巧用素材、故事引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开始, 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 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 生动描绘, 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

(三) 联系生活、巧妙导入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教学《确定位置》时, 师: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 请大家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片, 快速、正确入座。卡片有“第2组第3号”“第5组第1号”……特别是“第x组第4号”“第x组第x号”结果有人未找到座位。师:未写明都知道一下子不能确定座位, 看来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写明第几组第几号。从而揭示课题。又如教学《面积的认识》, 师:现在城市的发展很快,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许多人住上了新房子, 谁来说一说, 你家房子有多大?师:像这样“××平方米”, 就是房子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

(四) 动手操作、启发导入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 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 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 想中学”, 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 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厘米、分米的认识》前, 设计了如下动手操作活动: (1) 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找出1分米有多长?数一数1分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2) 拿一把直尺, 指出10厘米的长度。再看家中的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3) 量一量家中的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通过课前动手操作,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上升为理性认识, 进入新知识学习提供了捷径。

(五) 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 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 今天咱们倒过来让你们来考老师, 好吗?你们可以举出一个最简分数, 老师马上可以告诉你们, 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于是这些“小老师”举出不少分数, 教师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入两个集合圈内﹙能化成有限小数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开始他们感到怀疑, 经过检验, 结果确认答案无误。这样引入新课, 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盎然, 事半功倍。

二、运用新课导入法的体会

导入新课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导入新课, 可以巧妙地拉开知识的序幕, 吸引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竞相前往, 主动获取知识。下面我结合自己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 新课导入设计的方法必须具有“吸引力”

由于小学生好动、好奇, 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 因此教师要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教学环节, 设计适当的方法, 在极短的时间内, 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采用“巧设悬念”导入法, 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并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然后让几个学生说出各自量的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我马上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这样可使学生急着想知道老师的“秘招”, 从而引入新课。

(二) 新课导入设计的方法必须具有“趣味性”

只有对所学产生兴趣, 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喜学。我认为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引入阶段采取的方法必须具有趣味性。如:“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创设情境”、“竞赛引入”、“编讲故事”等。例如:教学“圆环面积计算”时, 我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剪去内圆, 留下外圆, 这样就得到了圆环。然后让学生讲述操作过程, 经整理后得到:一个圆面在剪去一个同圆心的内圆后, 就得到了圆环。接着进一步引导:“怎样求圆环的面积?”这样新知识的引入已经水到渠成。

(三) 新课导入设计的方法必须具有“针对性”

根据小学心理特征, 新课导入设计必须针对所教年级、所教教材, 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适当方法, 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旧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导入新课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综上所述, 设计新课导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但是,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 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本身产生兴趣,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学”、“学会”, 这种引入方法就是有效的。恰当导入新课, 可以巧妙地拉开知识序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夏逢梅.浅析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三溪教育, 2010.1.9.

[2]施勤, 柴林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12.

[3]小学数学新授课新课导入十法[M].教育论文, 2010-08-18.

小学新课导入法 篇5

上饶市十一小 王艳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要求,不断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使教育科研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教科处的帮助下,我确定了以“小学音乐新课导入方式的研究”为课题。为了对此进行研究,我尝试着对于同一年级中各班级的同一课时内容,找灵感、进行同课多构,设计运用多种形式的导入,然后时刻紧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热情程度,课后与学生进行交谈,并及时做好反思与笔记等资料的收集。那么,如何使小学音乐新课导入在方式和技巧上“巧”、“活”和而又“实”?以下是我对所选课题研究的做法和浅薄认识。

一、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状况新课导入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 音乐课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没办法上好。”等等。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小学音乐新课导入体验中的几点认识与收获

1、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众多优秀教学经验中所提出的多种导入方式方法中,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导入环节。

2、小学的音乐教师,大部分担任多个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我也不例外。因此,我坚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导入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的去套用所谓的模式,导入方式要有针对性,哪怕是语气或是肢体语言上的细微变化,学生的接受程度都是有区别的。比如:我在二年级学生表演唱《音乐小屋》这一课时,讲课前,我针对这一课时在同年级的两个班级的音乐教学中,设计了两种的导入方式:我在一班运用的是对学过歌曲进行复习。学生对学过的歌曲都会唱,很有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还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我在二班运用的是情境导入法。我设计让学生跟随轻快的音乐,做飞行的动作来到音乐小屋(多媒体课件出示音乐小屋的音乐和画面),然后让学生参加一场快乐的音乐会导入新课展开教学。对于二年级两个班的同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我的两种导入方式,学生参与积极,也很投入。

再比如:在观摩课题组成员老师执教的《小乌鸦爱妈妈》歌曲教学中,吴老师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此故事制作成flash动画进行新课的导入,学生对于新课的内容容易理解接受、乐于接受。在同一年级的另一个班级授课时,吴老师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故事始终有着很强的“诱惑力”,饶有兴趣的故事情节和教师配合以丰富的表情动作,深深的吸引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维,从教学效果来看,至今让学生讲起故事来都记忆犹新,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

又如:在欣赏《森林的歌声》时,我以神秘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很快的融入课中,积极参与、体验音乐。

本学期,学校教科处开展了“善学”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充分展示自己,可以是语文课上的课外小阅读,数学课上的计算小达人,音乐课上的才艺大比拼等等。我一想,这和我的导入课题的研究非常契合,于是我就在音乐课上尝试起来。在教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曲时,课前,我找了班上几位爱唱歌的孩子,请他们在音乐课上演唱歌曲《吉祥三宝》,几位孩子非常认真,分别在家练习并扮演爸爸、妈妈、宝贝这几个角色进行演唱。课中,三位孩子上台展示、演唱,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充分肯定,我看着孩子们在欣赏他们的表演时眼里流露出的喜悦、好奇、兴趣,信心倍增!接着,我就趁热打铁,问道:刚才他们唱的那首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孩子们都响亮地回答我:《吉祥三宝》,是蒙古族的歌曲。无疑这已经是一个成功地导入,良好的开端了,接着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他们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学唱蒙古族的歌曲,了解蒙古族的舞蹈,整堂课学生都异常兴奋,兴趣盎然,在他们身上真正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我尝到了甜头,在不同班级也进行这样的导课,比如,在教唱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请有舞蹈才艺的学生上台展示傣族舞蹈;在教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时,请节奏感强的孩子上台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学生练习节奏等等,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在不断研究探索的同时还经常学习其他老师、专家的经验,一次在观摩网上成功案例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唱《粉刷匠》这首歌的时候,因为很多学生在幼儿园里已经对这首歌比较熟悉了,当课前老师播放歌曲时,孩子们却随着音乐边唱边拍手,并且随着音乐节拍做出各种各样劳动场面的动作,表现出自己的成就感,真是可爱极了。这样的情形在音乐课堂中,尤其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经常发生,可见孩子们天生喜欢随着音乐做动作。所以舞蹈律动的导入能与学生达到共鸣,唤起学生好动,爱表现的天性。三、新课导入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灵活运用

浅谈牛津初中英语新课多元导入法 篇6

一、情境导入、触景生情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起步教学中再现现实情境,初步营造生机勃勃的教学氛围,学生因此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好说。譬如,我教方位词时,就按照教学实际采用导语: “Zhang Hui is in front of Li Xiao, and Li Xiao is behind Zhao Meimei. Xia Fang is beside Zhang Hui. There is a blackboard above the desk, and there is a ball below the desk, and I’m in the classroom now.” 学生主动举手介绍自己的方位。又如:针对牛津初中英语8AU6 “Natural Disasters” 的Reading部分来设计,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台湾省小男孩Timmy在1999年的大地震中被困瓦砾堆下的惊险经历,或讲述汶川大地震的真实故事,以此进行阅读导入,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媒体反复出现的场景:2008年5月13日早晨,在北川灾区还在冒烟的废墟上,一个左手臂严重受伤的小男孩躺在临时自制的担架上,抬起右手向八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学生深受感染,至真至情地投入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去。

二、音乐导入、增色切题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对音乐的神奇作用作了如此描述:“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而音乐确实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音乐源流,使无数文人墨客为此陶醉。因此,初中英语新课堂导入时采用音乐导入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之精神振奋,迅速进入自主探究的主人翁角色,效果显著,针对上午第四节课或下午第一节课更为适合、有效。譬如:牛津初中英语8BU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Reading部分的教学以采访的形式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奥比斯医生的平凡故事,用杜丽莎和林子祥合唱的奥比斯的主题曲 《Through your eyes》 生动导入,结合歌词“Take away light, never ending dream...”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关于国际慈善组织奥比斯的介绍中去。

三、游戏导入、激趣兴行

初中生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一般喜欢各种有意义的游戏。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采用游戏导入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牛津初中英语8A “Sports” 导入时,先请了五个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分别默读纸条上的一个短语,诸如: Play football, Run very fast, Play basketball, Swim in the river...,接着让他们一一表演上述动作。台下学生观看台上的表演后能正确说出相应的短语,表演者的动作很到位;假如大部分学生不明白其动作表演的意思,那就请表演者改进动作后继续表演,再问其他学生“Which sports do you like best?”并以此问顺理成章地转入正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四、趣题导入、减压激情

利用趣味化话题导入新课,不仅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阅读学习和认知感悟过程,而且能提高学生精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采取趣味化话题导入法,导入新课,细心了解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点和社会感知源,逐步让他们能切身体验阅读就在身边的内涵。譬如:我在执教初中牛津英语8AUnit1 “Friends” 的Reading A部分,进行“Best friends”导入时,先运用多媒体播放由成龙主演的《真心英雄》Flash画面,要求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讨论有关影视明星星成龙的话题,然后,我再简述成龙与周华健、李宗盛等明星的有趣轶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展示 “Who is your favorite friend?” 和 “What do you want to play with?” 等话题,来集中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注意力。

五、设疑导入、问以致解

导入历史新课的联想法 篇7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教师在讲课时, 都是用教过的旧知识去复习提问、探讨导入新知。如果学生对历史不太感兴趣, 就很难引起高度重视。正像一首曲子, 优美的前奏固然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起到令人愉悦的作用, 但对于不会或不能欣赏的人来说却是毫无用处。因此导入新课不容轻视, 教师对这一过程巧妙处理,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注意力很快转入课堂。

请看下面两个导入新课的例子。例一:“我给大家朗读一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同学们知道这是描写的什么事件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老师可以顺水推舟地引出红军长征的主题。例二:有教师要介绍美洲的灿烂文化, 是先从马铃薯、西红柿谈起的。老师像话家常地说:“上海人把马铃薯叫做洋山芋, 把西红柿就做番茄。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名称上为什么被加上‘洋’、‘西’、‘番’字呢?”同学们很快猜出:“是不是这些东西从国外传过来的呢?”这样, 古老而遥远的美洲历史就被引了出来。

上面两位老师的新课开头, 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他们反映:“挺新鲜, 有情调。”“很亲切, 与生活有关, 对我们有吸引力。”“感觉各科知识是相连的, 不枯燥了。”上面的两个例子是利用学生从其它学科所获得的知识, 以及生活的经验与课本内容相连, 起到了引“生”入胜的作用, 而且紧扣教学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开场白至关重要。它在一节历史课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几句话, 作用却很大。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注意力, 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接下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 学生除了在历史课本上学到历史知识外, 还通过政治、外语、音乐、美术、地理等学科, 以及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电影戏剧、媒体新闻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现在的学生生活接触面很广, 各种知识和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因此, 很多新课内容并不全“新”, 它们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结合点。无论是中国的、世界的, 还是古代的、现代的历史, 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只要我们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就能找到这个连接点。古人云:“寓教于乐。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乐者, 心之动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怎么才能导入新课, 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 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导入必须针对教学任务和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引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 不能脱离主题。

2. 吸引性原则。

中学生注意力时间不长, 再加上课间休息的情绪惯性, 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 把他们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必须找到他们懂得的知识或感兴趣的内容, 激起学生的满足感和兴奋度。

3. 趣味性原则。

要开启思维, 诱发思考。教育家巴班斯基说:“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笑声或耗费精力, 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教师要在导入中让学生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参与学习过程。

4. 灵活多变, 新颖, 不千篇一律。

孟子说:“教也, 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因此不会是固定不变的模式, 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 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 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如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的图片, 可以引出奥运会的由来, 讲述古代希腊的历史和神话故事;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通过听歌导入改革开放, 等等。

5. 教师通过接触学生, 了解他们所学到的各科知识, 以及

学生在特殊年龄段关注的问题和爱好等, 使各科知识形成一张交错的网。教师要放开思维, 不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善于在启发学生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善于发现各科知识与历史的相通之处。

经过多年的实践, 笔者发现与传统方法相比, 跨学科的导入法具有更明显的时效性。

1. 令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的学生产生好奇, 激起求知欲,

扭转“历史等于死记硬背”的概念, 改变呆板、陈旧的教学课堂, 有利于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开展。

2. 引导学生用已经会的其它学科知识去思考, 可以开启思维, 拓宽视野。

教师可以较快地发现学生擅长的学科, 激发他们的兴奋感和满足感。教师更加具有亲和力,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 有利于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地展现历史面貌。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对各学科的辐射, 更好地体现历史精髓与存在价值。

浅谈数学新课导入法 篇8

那么, 什么是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时,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成功的导入, 关键在于有效激发学生, 让学生对导入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下将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学习上来。导入成功与否, 根本在于导入前的设计。

一、导入设计涉及的内容

1. 导入材料

导入材料要有趣味性, 妙趣横生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切忌老生常谈, 刻板乏味, 但是也不能故弄玄虚, 哗众取宠。导入材料要有可接受性,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能力储备, 深浅适中, 以保证学生听得清楚, 看得明白, 想得透彻。

2. 导入内容

导入内容要有针对性, 紧贴题目。一般来说, 导入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出发, 结合课题, 围绕教学重难点, 为新课的教学开道铺路。

3. 导入过程

导入过程要有导向性。导入不仅为学习内容定向, 还要为学生的思维定向, 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教学所需要的状态。因此导入设计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以便以旧拓新,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4. 导入语言

导入语言要精当简练。导入只是引路, 不是正式讲授新课, 因此, 应该简洁明快, 精当流畅, 以一泻千里之势迅速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 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导入效果。

二、数学新课导入的设计思路

学科不同, 新课导入设计的思路也不同。

数学新课导入的设计, 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 并根据数学符号语言的特点来进行。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导入方法。

三、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活”导入呢?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对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探索, 总结了以下七种导入方法:

1. 背景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例如,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 他有一个伟大的猜想,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被证明是否正确。在数学界, 人们把他的猜想称为“数学皇冠的明珠”。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几年前, 英美两家出版社悬赏100万美元, 限期两年求证“哥德巴赫猜想之解”。那么, 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点击课件, 出示“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让学生齐声读。师:就是这么一句话, 你有什么不解的吗?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教学。

2. 以旧引新导入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数学知识是系统连贯的,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接受新知识,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忘记了, 或模糊不清, 接受新知识就会有困难。因而, 教师要善于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以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

3. 设疑式导入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 就会引起悬念, 心里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 巧妙设疑, 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 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在教学“什么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让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分数, 教师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它能不能化为有限小数, 这样学生便被教师料事如神的本领而折服, 头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就判别出来”的疑问, 使他们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迫切想知道这种判别方式, 然后教师再顺利导入课题。

4. 演示操作导入法

从生活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当教师把实物或教具拿出来向学生展示时, 学生就会自觉停止其他活动, 将注意力集中到实物或教具上。教师可利用实物、课件、教具的直观作用引出新课题。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 在活动中思考。例如, 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 我从让学生拼七巧板的游戏导入新课, 让学生用一副七巧板拼一个最喜欢的图案, 并说说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这样的导入新奇有趣, 而且为本课难点的突破埋下伏笔, 既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又有助于对新课内容的掌握。

5. 生活实例导入法

大量的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备加高涨;因此, 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 体验和理解数学。如, 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 我与学生进行飞镖比赛, 算一算谁是投镖能手, 从而导出百分数的认识。

6. 游戏导入式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 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心栽的小竞赛。如, 教学“秒的认识”时可让学生以猜谜的形式导入, 这样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 寓教于乐。

7. 矛盾冲突导入式

近期的一种心理学观点认为, 人的心理矛盾冲突应是工作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起到有益、更新及创新的作用, 是“功能性”的。这一理论, 在数学教学上也是加以应用的。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我先是出示了一个正方形, 给出边长, 让学生求面积;接着, 把正方形转化为长方形, 给出长和宽, 求面积;然后, 再把正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尝试求面积。这时, 学生受原知识迁移的影响, 会用两条邻边相乘求面积。教师趁热打铁, 出示一个与原图形的边长都相等、但面积相差很多的平行四边形, 提出:这两图形的面积的大小不一, 可用大家的方面求出来的面积为什么却是相等的呢?这个导入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导入的原则

各种不同的导入方法, 在设计和实施中, 应尽量符合下列要求, 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导入采用什么方法和类型, 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 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 不能喧宾夺主, 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内容。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 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学什么?为什么要学?

2. 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能激发动机, 启迪智慧, 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实验为依托, 引入新知。设问与讲述要求能做到激其情, 引其疑, 发人深思。

3. 关联性原则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 温故知新。

4. 艺术性原则

导入要有情趣, 有新意, 能引人入胜, 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认识的兴趣。

5. 机智性原则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化的环境。因此, 要善于根据课堂的心理气氛、学生的即时状态以及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改变, 运用教学机智, 调整教学的行为方式。

教无定法, 导入更无定法。总之, 设计课堂导入贵在灵活自如, 紧扣课堂教学中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宽学生思路, 开阔学生视野, 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数学的内在美。

摘要:数学新课的导入将直接影响本堂课的教学效果。从导入的内容、导入的材料、导入的方法、导入的原则对数学新课的导入进行论述。

探讨“物理课的新课导入法” 篇9

一、问题悬念法

在新编初中物理课本 (人教版) 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小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会随着一节课的展开而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 八年级上册第19页《运动的快慢》这一节, 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校运动会上, 短跑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1. 在比赛过程中, 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2.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 裁判员是怎样计算成绩的?你与裁判员所用的方法一样吗?为什么?

3. 小聪同学的100m跑的成绩为17s, 小明同学的50m跑的成绩为8s, 要知道他俩谁跑快, 应该怎么办?”

又如, 《生活中的透镜》一节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看过电影, 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 它们很小, 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激发了学生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 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小问题进行“包装”, 甚至进行艺术加工而推向课堂那效果会更好。

二、温故而知新, 承前启后法

前一章节的内容与后面的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了旧课后可能还有许多疑点, 急需老师解决, 老师可以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如, 《光的折射》一章新课导入如下:上一章我们研究的是光的反射, 同学们回忆一下, 什么是光的反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 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 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在这里我们说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 那么另一部分光呢?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 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 比如, 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 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 这就是我们这章开始要研究的光的折射问题。还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58页《汽化和液化》的引入, 可以提问:水变成冰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冰变成水呢?生活中地上水一会又不见了, 变成了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呢?

三、实验导入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单是演示实验就贯穿整个初中物理课本的始终。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 效果也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 其好处不但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引起兴趣, 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有许多节我们都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本内容上来。

比如, 八年级下册第49页《浮力》可以通过将倒立的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口放一个兵乓球, 再在上边倒入水, 兵乓球并不浮上来, 而将瓶口用手一堵住再倒入水时, 兵乓球立即上浮了, 用这个实验来引入浮力, 会使同学们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如“电能”可以这样引入: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砝码上升) 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 (学生答:电动机) 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 (学生答:因为电动机通电, 电动机转动起来, 所以把砝码提起来) 问:此实验表明什么? (学生答:表明电流可以做功) 教师指出:此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 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 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 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 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 (学生举例)

②能量转化情况。问:砝码上升过程中, 机械能如何变化? (学生答:增加) 问: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里来的? (指出:因为电动机消耗了电能, 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 师生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③教师小结: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之产生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 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电流做了多少功, 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又如“电荷”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用塑料式或钢笔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几下, 再靠近碎纸屑能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纸屑被吸引) 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与之有关的问题。要在课堂上演示成功, 在课前必须先做一次或几次, 才能发现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不成功的原因, 适当地改进和增加实验才不至于课堂上失败或手忙脚乱。

四、小故事导入法

在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中, 都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物理故事,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导入新课。“磁现象”的引入如下:我国是用文字记载磁现象最早的国家之一。秦始皇为了防备刺客行刺, 曾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阙门, 以防止身带刀剑的刺客入内。医书上还谈到用磁石吸铁的作用, 来治疗吞针。但磁现象早期应用方面, 最光辉的成就是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这也是我国对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国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体的指南性。最早指南的磁石是勺状的, 叫司南, 它的灵敏度虽很低, 但却给人以启示:有一种地磁存在, 磁石可以指向。到北宋时期, 制成新的仪器————指南鱼。我国指南针的发明, 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也为地磁三要素创造了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学习磁现象。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很受学生欢迎。

五、生活现象导入法

采用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也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 讲“压强”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想一个问题, 人在烂泥地上走和在烂泥地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 两种情况下, 陷入泥里的深浅是否相同?为什么?从而提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又如, 讲“惯性”的时候, 可以举出钢笔出水不畅时, 甩一下, 墨水就出来了;赛跑时运动员不能及时停下来, 汽车起动、制动、拐弯时乘客有倾倒现象等事例, 来导入新课。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物理现象来导入新课的好处, 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 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 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六、误结论导入法

生活中的结论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 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结论来导入新课, 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是错误的, 但学生常常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结论被假象所迷惑。例如, 静止的车, 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 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 脚踢它才滚, 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 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结论给予否定时,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 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这样就巧妙的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的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 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 学生对原有感性知识作一番完整的分析, 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七、诗句导入法

唐诗是我国古代的瑰宝, 不仅脍炙人口, 而且蕴含着的物理知识也很丰富。用唐诗引入, 可以创造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中, 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引入;在《声现象》中用:“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来引入。在《光现象》中:“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来引入。这样可以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也能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让学生懂得学科之间的密切关联。

探究中学历史教学之新课导入法 篇10

研究发现, 学生对于新课的学习多数持有抵触情绪, 因此如何合理巧妙的应用新课导入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成为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应用好新课导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并可以改变学生对于历史课程陌生、枯燥的印象。在中学历史新课导入法教学中, 教师可以概括一下总体的知识, 让学生对知识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后再进行深层次的讲解, 或是可以引用与新课相关的历史小故事, 并设置一些悬念, 以吊起学生的对于新课的寻找历史真相的探索心理。

二、中学历史新课导入法教学

(一) 故事导入法

在历史新课讲解以前, 教师可以查阅与新课相关的历史故事, 或是一些与新课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介绍,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力。

例如, 在人教版第三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新课的讲解时, 由于学生对于国家外交相关的事项不太关注, 因此学生表现出比较消极的听课状态。若教师可以巧妙的应用新课导入法, 讲解一些新中国的外交成的小故事, 则会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故事一:我们新中国在刚成立时, 由于各项科学技术较落后, 常遭到一些外国记者的歧视。又一次, 在一个外国记者招待会上, 一名美国记者看见我们的周总理在使用他们国家生产的钢笔, 于是想借此机会羞辱一下我们中国, 以显示他们国家的强大。于是他当众多记者的面, 带着嘲笑大声的口吻询问周总理:“你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你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为什么使用我们国家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笑了一笑, 很友好的对这名记者说:“你或许不知道这钢笔的来历, 它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我国缴获的一件战利品, 原来是你们国家生产的啊?”这时, 美国记者灰溜溜的走开了。

故事二:由于当时城市道路修建的等级较差, 外国记者想借此羞辱一下。有一次, 在记者招待会上, 一名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你们国家走的路称之为马路呢, 而我们国家修建的路称之为公路?”我们的周总理诚恳的对他说:“因为我们中国走的不是资本主义道路, 而是前途一片光明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二) 多媒体导入法

在历史新课教学时, 由于多数学生对新课的内容知之甚少, 常常表现出一脸的不厌烦。因此, 在历史新课课堂教学中, 可以借用多媒体导入法, 播放一段与新课相关的视频。由于多媒体课堂教学是集声音、文字、动画、图像与一体, 不仅可以生动现象的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而且还可以将抽象、较难理解的历史事件直观的表现出来,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教师在讲解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一课时, 可以播放《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然后教师简单介绍《七子之歌》的内涵, 以及是哪“七子”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旅顺大连) 。此时教师趁着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 开始引出关于祖国统一的历史, 讲述我们伟大的共产党通过哪些重重困难, 最后收复了香港、澳门, 以及对于未收复的台湾, 我国领导人又是采取什么的方针政策, 这样逐渐的导入新课中。

学生通过对《七子之歌》视频的欣赏, 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 从而调动学生认真听课的积极性, 这样不仅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且提高了教师对于新课的教学效果。

(三) 情景剧导入法

在对一些具有人物特色的历史新课讲解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 以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 演一场历时人物短剧, 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从而更深层次的体味历时人物的情感、思想, 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以便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例如, 在讲解大一统的汉朝时, 教师可以再现汉高祖刘邦与各位大臣一起讨论当时秦朝为什么会灭亡的场景。在人物扮演时, 首先选一名思维敏捷的学生扮演刘邦, 再找一名学生扮演陆贾, 剩下的一些学生扮演其他大臣。

(场白) :汉高祖刘邦坐在讲台上, 各位大臣左右站立着。

陆贾:陛下, 现在国家日渐昌盛, 您应该多读读四书五经, 这样可以帮助陛下很好的治理国家, 可以帮助国家昌盛繁荣。

汉高祖刘邦:朕的江山是骑马打下来的, 还用读什么四书五经吗?

陆贾:臣以为, 陛下可以在马上打江山, 但是不可以在马上治理国家。我们需要深思秦朝为什么会很快衰败, 并灭亡的原因, 这就是一个鲜明的反例啊!

汉高祖刘邦:爱臣说的言之有理, 那就由你来总结一下秦朝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 并撰写本书。

陆贾:陛下, 各位大臣都在议论秦灭的原因, 您为什么不听听他们的见解呢?

汉高祖:各位大臣有谁来谈谈秦朝灭亡的原因呢?

此时其他学生可以发言。

通过这次短剧表演后, 教师可以引出秦朝迅速衰败的原因, 并介绍汉朝以历史为教训, 从而避免了重演秦朝灭亡的悲剧。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又对新课的继续学生产生了无限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在中学历史课程的新课讲解中, 需要根据新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新课导入法, 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对于新课的抵触情绪, 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而吸引学生注意的关键环节则是合理地应用导入法教学。文章主要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的应用新课导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中学历史,注意力,新课导入法

参考文献

[1]韩久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考试周刊, 2011 (29) 20-22.

上一篇:思想政治网站下一篇:盲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