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入语设计

2024-04-30

小学语文导入语设计(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导入语设计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

沧县兴济镇冀春学校 宋燕

【摘要】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关键词】课堂 兴趣 导入语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篇2:小学语文导入语设计

摘要

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生动的导语配合妙趣横生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会产生一个像巨大的磁场,使学生倍受吸引,激发学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欲望。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而导入就能很好的做好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关键词

导入 设疑 感染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入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书籍和他们的教学案例,我从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断,或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在课前导入这个细节中,更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环节。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生动的导语配合妙趣横生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会产生一个像巨大的磁场,使学生倍受吸引,激发学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欲望。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而导入就能很好的做好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

二、导入的要求

课前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但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同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只是教学的桥梁。对它的安排,应全盘考虑,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1、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应发挥自身的睿智,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创设行之有效的导入语,关注课前导入的细节,把这些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我们的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着重于渲染“情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着重于身边事,平常事,理性地唤起生活经验,去认识事物、去感知事物,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如《家乡的桥》,在学生的记忆里,家乡只有极普通的水泥桥,由“桥”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家乡各种桥的名称、特点等,进而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2、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上课导入的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一点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3、新课导入的设计,除了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校的设备、媒体的功能等因素作整体考虑,进行有效组合和调整。媒体的适当运用犹如“强心剂”,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智烧敌舰》一文,用投影仪出示阿基米德的图象,“这样一个人,就能烧掉敌人的战舰?”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势导入新课。

三、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太阳花》一课的导入:打开视频,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一大片五颜六色的太阳花竞先开放。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在这片花地里追蝴蝶,然后打开音频,出现课文朗读。孩子们在不自觉间走进老师设置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不用枪,不用箭你可以把它打下来吗??

生:不可能„„

师: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

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篇3:小学语文导入语设计

一、导语愉悦,带领学生进入文本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有效导入犹如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进入智力振奋状态等作用。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段优美怡人的画面,也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巧设这“投石激浪”的导语,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迸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信心。

如教学《雨点》一课,介绍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这些字面上的意识,学生一读就明白了。但其蕴涵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课文精髓,提出了几个很有质量的疑问:(1)为什么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不一样呢?(2)雨点活动的方式与所在的地方有什么联系?(3)同样都是水,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揣摩想象、思考探究,不但弄清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而且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道理。可见,巧妙的质疑对于学生阅读及探索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促使学生期待进入文本。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导入

孔子说“:温古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我们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例如我执教的《秦兵马俑》一课就采用了此法,效果很好。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秦兵马俑》,谁愿意来说一说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一句子。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兵马俑的世界,仔细看一看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秦兵马俑。(读课题)

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名人。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出示:我认识了:

( )的林则徐

( )的李时珍

( )的竺可桢

学生交流。

师:你能换一种说法再来说说吗?

出示:我从本单元的课文中认识了富兰克林,他( );

认识了李时珍,他( );

还认识了竺可桢,他( )。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哥伦布。

出示:哥伦布头像。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师:简介哥伦布:

哥伦布是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板书:发现新大陆)

可见,用复习的方法设计导语,既能回忆学过的课文,又能对新学的课文激起浓厚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三、激情渲染,导入新课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就注意媒体燃情,促情境期待的生成。上课伊始,随着惊心动魄的画面,学生就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就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文本中,使自己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熏陶、升华。接下来学生在饱满的激情中反复读文,发自肺腑的表白,使情境期待得以爆发。一曲《为了谁》,让孩子们千言万语的期待心理留在纸上,流进了心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摘要:“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篇4: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摘 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80-01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本文拟对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进行探讨。

一、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自身的一段游历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青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此时此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二、悬念导入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情境导入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又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可以这样导入: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为家人开垦了一片菜园,他的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且是一生的启迪。是什么启迪呢?请小朋友快速阅读课文《父亲的菜园》。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直接导入法

四、谈话导入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教学案例《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但是也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否则还没上课就离题万里了。谈话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然会影响课堂结构的层次,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

五、谜语(游戏)导入法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是高年级谜语导入我采用得比较少。

篇5: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

宁化县民族学校 池生球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好的设计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但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入语,本人结合自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趣味式导入语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如《论语十则》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们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则》的兴趣就高了。

二、激情式导入语

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激情式导入的作用不仅仅是落实语言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道德观、审美观的熏陶和提高。

三、解题式导入语

教师针对隽永、含蓄的课文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讲解与分析,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读七年级下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导入方式,我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黑板上为老师应如何板书这个课题设计一翻,并谈谈自己的设计理念。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要的点评后,引用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四、悬念式导入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我在教读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一首乐章,有快乐,也有悲伤,童年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好奇,也有抱怨。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生命中的最初快乐,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一个无忧无虑的时光,一个天真浪漫的时光。每个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大作家鲁迅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的呢?在回忆童年时光时,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这个谜吧!

五、多媒体式民导入语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多媒体出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时,课前先让学生用心欣赏一段印度舞蹈视频和几张印度舞蹈者的图片,欣赏完后让学生从印度舞者的动作、服饰和神情等方面谈谈对印度舞蹈的初步认识,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提前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六、引述性导入语

引述性导入语是教师引用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文赋等学生熟知的资料构成的导入语。这种导入的方式可以渲染气氛,创设一种氛围,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1986年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一篇电视讲话,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里根总统高度称赞的英雄是谁?这些英雄有哪些丰功伟绩能得到当时总统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里根总统的这篇电视讲话稿,去寻找英雄的足迹,感受作者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七、故事性导入语

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语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中学生年龄尚不太大,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听教师讲故事自然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上运用故事性导入语,还是非常合适的。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这一现代文时,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然后引言导入新课:“一年相会一次,虽然他们的生活有点悲惨,不很完美。但是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为我们写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诗《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一起拜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看看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民间故事中的原型有何不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民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要向读表达什么?”

设计这种导入语,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且对学生而言要颇具吸引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这种导入语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种导入语时,一定要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合适的语速,多变的语调,再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必然会使你的导入语娓娓动听、真切自然,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八、“比兴”式导入语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语文课堂中,就是指先讲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另一件事从而引出教学主题。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竹影》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丰子恺的几幅漫画(《瞻瞻的脚踏车》、《瞻瞻的黄包车》以及《要》等),教师引导学生从漫画的主人公及漫画所要表现的主题方面赏析,学生很容发现这些漫画都是以儿童为主人公,漫画中都表现了浪漫的童心童真与童趣,在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漫画创作特点的同时,顺势引出丰子恺不仅漫画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童心与童真,他的文学作品中同样融注着浪漫的童心与童趣,今天所学的《竹影》就是一篇很典型的作品,同学们以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此类的句子好好品一品。

此外,还有过渡式导入语,就是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课文与知识,由旧课旧知识过渡到新课新知;联系实际导入语,指的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来设计的导入语,青少年对谈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对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所以,采用这种导入语,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引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谜语式导入语、导游解说式导入语等等。

篇6: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的情.趣.疑

一、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莫不如此。“情”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若要学生的心,教师必要先动情,如:在教学《十理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十理长街送总理”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如诉如泣,极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师发言:“同学们,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令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理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堂的需要精欣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干瘪了。

二、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一篇生动有趣的解说词,画了一幅桂林山水图。上课时,让学生根据我的解说词扮演导游,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游览,适时还对学生进行饶有兴趣的点拨,在语情、语态上也进行了渲染,学生顿感欢乐,兴趣盎然。这时候,我趁机吟颂了自写诗──《醉了,桂林》“桂林是一窖陈酒╱不小心╱落在大地的杯中╱山醉了╱水醉了╱我也醉了……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着,接着,我唱起了韩晓的《我想去桂林》,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迸发无限神往的渴盼之心。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老师说得唱得都好听,下面不如跟着老师在课本中去寻觅桂林的美吧。

三、疑

疑就是设置疑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着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比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迷》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近期正在电视播放的科幻片《外星人的故事》接着,巧借学生好奇心,提出了系列他们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宇宙是无限的吗?你还知道那些星球?

问题二:动、植物要生存,需要那些条件?

问题三:“天上人间”“天堂”究竟在什么地方?

问题四:“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是真的吗?能不能说出他们在哪里?

问题五:假设火星上有生命,说说其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存在?

让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在学习中,要求他们多思多想,也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篇7:语文教案导入语 (800字)

《鸟的天堂》导入语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七根火柴》导入语

导语:在我们的城市里,很少用火柴了,我们只要拧一下旋钮,煤气燃起来了;摁一下键,打火机出火苗了。火柴,成了少见的稀罕物,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可是,在1934年到1936年间的长征途中,它是个与生命相关的重要东西。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七根火柴》。

《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入语

教师自编一段导语,深情地引导学生回忆1998年的特大洪灾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如何奋不顾身投入抗洪救灾的情景,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多少舍己救人的英雄,具体可举高建成式的典型例子。教师深情地赞颂:“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愧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那么,老一代最可爱的人是谁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这样导入课文以后,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有条件的学校可放映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的有关部分,将视听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描述变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从而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情动于中。看完录像后,教师还可指出本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因为文中所写的志愿军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也因为作者怀着对志愿军战士无比崇敬爱戴的感情写作此文。从此,我国人民就以“最可爱的人”誉称人民解放军战士。《爱莲说》导入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爱莲说》,顾名思义是一篇与莲花有关的课文,觉得莲花美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能够感受到花美的人,心一定也是很美的,下面就请大家带着你们美丽的心先来观赏几幅莲花图。(欣赏多媒体)莲花美吗?其实莲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文人墨客,还写下过许多颂莲的名句,大家能回想起来吗?我觉得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最后一课》导入语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

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篇8:语文导入语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学尤为显著。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里的开端就是导入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何谓导入语?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它往往有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下面讲述五种常见的导入方式:

一、故事式

用讲故事或介绍作品梗概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愉悦或不知不觉进入新境界。如在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时老师问:同学们,听说过六月下雪的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且在下面议论纷纷:“六月怎么会下雪呢?我们这里只有冬天才下雪,近年来雪越来越少”,老师说:“我给大家讲个六月下雪的故事。”接着便介绍《窦娥冤》的故事梗概,学生兴趣很浓。然后老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戏的第三折-----六月飞雪。”又如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时,例举一两个关于母爱的经典故事,穿插我院弘扬孝道文化引领校园文化的思脉,简述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诗歌式

诗歌式是指在教学内容开始时,根据教学内容引用古诗词,且最好是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给学生创设意境美。比如在讲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时,这样导课:“同学们,我给大家吟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子思乡名诗,这首诗小学学过,用它开头,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诗人由床前的月光想到了故乡的月光,抒发了思乡的深情,置学生于对故乡的思念之中。现在我们来看远在台湾的一位作家,他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提问式

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提问——设置悬念。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比如在上《我的空中楼阁》时,在课前提了一个问题,“你想拥有一所什么样的房子呢?”同学们讨论着,并有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的样式。然后老师说:“同学们描述的都很好,希望你们用你们的知识靠你的双手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台湾作家李乐薇理想中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如教《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四、抒情式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注重以情感人,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学生们年纪幼小,对我们课本上的许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其时不能了解,他们学习课文有时只是依照老师的讲解强迫接受,所以此时情感的引导尤为重要。如教《背影》时,讲述父母对儿女的深情厚意,为子女的无私付出,让学生说说他与父亲或者母亲之间最感动的一件事。我曾经在旁听一位教师讲授这节课时,谈到自己对母亲的深情,那动人的话语,感人的情节让在座的很多学生流下了泪水。如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友谊是人类感情中非常珍贵的感情。比如李白和杜甫的友谊被传为佳话,鲁迅和瞿秋白的友谊也被后人传诵。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友谊被列宁称为“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个人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所致的悼词,看看恩格斯是怎样评价他最密切的战友的。

五、标题式

通过解析文章标题导入新课,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阐述“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它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此导入,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又如教《冬夜杂咏》一课时,让学生联系《咏柳》说说“咏”的意思,然后再谈谈“杂咏”是什么意思,接着请学生听一听课文“咏”了那些事物,这样学生对课文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实质上,课堂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导语的设计也花样万千,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得更好,轻松自然地进入角色。如果导入成功,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精力,调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康,中学语文教学论(M)天地出版社,2001年7月

上一篇:尖山农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下一篇:农村土地联合经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