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2024-05-14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精选十篇)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1

1、体育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

1.1、学科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

运动人体学科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属于实验科学范畴, 学习过程是由感性向理性过度, 从形象到抽象过度的认识过程, 此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问题实质的探究性, 故大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坚持杜绝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 单纯的PPT屏幕演绎法, 或者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应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例如: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法、对话法等, 具体实施方案如:以讲授法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的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性的命题或假说;尝试利用情景法设计实验的基本流程;接着运用引领方式的对话法与学生一起探究活动, 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运用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 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最后发现事物规律和本质。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实际具体经验到总结为一般原理、归纳概念的认识过程, 此类课程的最大特征是建构性的, 故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应贯穿“建构学习”的逻辑观念。在教学过程中, 坚决杜绝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在整个课堂中只有自己从头讲到尾的现象, 积极采取“合作建构”的教学手段, 在讲授新事物时, 首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感知、理解、思考、表达、小组间讨论、纠正、共享, 通过小组之间的观点疑问、辩论、共识,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评价, 这样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都保留了充足的自我学习和归纳空间, 从而共同求得知识本质并取得进步。

1.2、术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术科类泛指在体育运动中的各个项目, 此类学科属于技术性课程。术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从模仿、练习、掌握、最后到应用自如的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最大特征是本体感受性, 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和依照体育运动项目技能的形成规律。依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常用的班级授课制和同一班级学生的专项项目水平不想当的现象, 课堂教学方法应逐渐转向“分组学习”, 也就是说将本班中技能水平相当的学生分为一组;在感知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动作之后, 引发学生对技能动作的尝试冲动愿望, 在学习动作之初理解其结构;接着采用语言以及行为启发学生感悟技术原理, 采用讨论、质疑、对话等方式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过程和学习成果, 逐步引领其得到技能上的提升。

1.3、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实践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实训、实习中的实践操作性科目, 属于应用性学习范畴。此类学习的特征是亲身体验性的, 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基础, 然后通过一定的学习和练习逐渐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 在逐渐把认知知识转化为正确的实训操作过程。因此在开展此类课程时一定要紧扣学习项目的根本任务, 根据此项目学习的特点, 确定基本操作了流程和结构、制定实施目标和计划、实施教学活动、完成实践作品、交流和讨论成果、评价项目价值。

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发展趋向

2.1、教学方法设计从专业步入综合学科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过程中, 必须要关注新课表对中小学教师的能力诉求和需要。而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中, 要将子追求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和素质发展, 例如学习态度、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逐步培养成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

2.2、教学方法选用从单一走向多元混合

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要从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法, 向着探究式、对话式、讨论式、分组教学式, 切实做到“建构学习”、“体验学习”“项目学习”的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针, 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借助网络、媒体技术、板书等形式, 在发展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和表达。

2.3、教学研究选择“教法与学法”相融合

组成课堂的整个教育过程是由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共同构成的, 为了与该理论体系发展相一致, 故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也应将“学法”维度和“教法”维度有机融合, 进而构建完整的教学研究体系。

摘要:本文从新课标背景的视角出发, 在综合考虑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现状的前提下, 探讨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通过对四种具体课程改革的方法进行探讨, 最后指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向和改革路向, 为广大教育者提出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2

【摘 要】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本文根据新课标下的体育课要求和本人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小学有效教学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有效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

对策分析

一、前言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启蒙阶段,是长身体,学做人,增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体育以其实践性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顺应孩子活泼好动天性的特点,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素质。我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以运动成绩来考核的评价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体育教学要求,必须采用新的有效教学理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有效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我要学"的学习观念;其次,有效教学要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

新课程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许多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比较、从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从新课 1 程崭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变等方面来看,都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说,新课程的实施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所以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加强自身素养,实现专业化发展。

三、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在小学教学中,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此动态系统中,任何一个子因素的量变、协调配合程度、重新排列组合等都会影响有效小学教学系统的良性运行。因此,认真研究分析影响有效教学的诸多因素,探求有利于有效小学教学的策略,对不断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有效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教学主体即有效的教师和学生。首先是教师的因素,教师综合素质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从事的是“以人育人”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学生,因此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在运动、兴奋中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情感与情绪表现得比较激烈,教师与学生更容 易接近.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要有拼搏、敬业、奉献精神,有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微笑、智慧、健康的心理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其次是学生的因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体素质也是直接影响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的理解程度有效课堂的效果,师生配合不够默契。身体素质较差影响动作技术的完成,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等。

(二)教学客体即课程、教材。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选择也是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如教材选择难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学生的完成效率,体育课选择教材的关键,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素质合理弹性的安排运动量、负荷、强度等。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2 故对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

(三)有效教学中介即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该年龄段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讲,把教材内容融入到体育游戏的中,并实施情景教学的创设,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将是很大的提高。也就是新课标提倡的快乐体育的理念。

四、实施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无论是教学行为还是管理行为都应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学生“仰卧起坐”考核时,教师讲解考核方法,示范一次,接着让学生模拟一遍,然后分组考,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课堂结果反馈情况较好,这样既达到了考核目的,又让学生学到了裁判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另外,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活动必须全体参与;二是根据个体差异有弹性地参与。

(二)转变观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任何形式的变革都是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变革的每项具体内容都和教师息息相关,要改变传统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现状,就要求教师要摒弃陈旧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和反思,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建立全面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笔者认为,健康第一至少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康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培养健康意识,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要注意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交流的快乐。通过安排克服障碍 3 和经受与战胜适度挫折的训练,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我们的体育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在教学目的上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运动负荷、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则要考虑到个体的具体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能乐意学习。

(三)运用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是同一模式: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可运用以下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思路,来培育和发展学生。

1、教学方式的游戏化

教学内容游戏化不但能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身体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且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接受能力、合作能力等也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尤其是小学生。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游戏化,但这需要教师对各个教学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加工,如我在二年级的一节以发展下肢弹跳能力为目的的课上,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和接受能力设计了“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在创设游戏情景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可自由组合),利用铁圈(荷叶)轮换移动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一次以“石头、剪子、布”作胜负,胜的一方可跳下一荷叶,以最先到终点者为胜(15米)。方法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学生玩得却相当投入,教学效果相当好。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体育源于生活,体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接近学生的经验,学生就越有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体育课结合起来,挑选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利用投掷教学内容,我在中、低年级教学中创设了《勤劳的一天》情4 景,通过“劳动模仿操——播种——丰收”等情节的贯穿,创设快乐的田间劳动情景,使学生不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同时也能用心灵去感悟劳动人的可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体育课中根据年级不同,设计不同程度、难度的障碍跑,通过一些攀、爬、钻、跳、绕等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内容的设置,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

3、教学内容的社会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关注其附属的教育意义。体育新课程目标不仅仅是培养身体健康的人,还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我们应该发挥体育课的特点,在适应社会目标这些方面给予加强,教学内容安排时适当设计一些社会中的教育内容,比如环保方面、交通规则等内容,通过这些社会化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方面、环保等知识。如:在低年级体育课中安排“红、绿灯”的游戏,在这有形的游戏中,学生无形中受到了交通安全教育,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激发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感的树立。

(四)多用语言艺术性进行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语言艺术性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教师是靠“嘴”吃饭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人们往往认为只有进行思想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才讲求语言的艺术性,可我认为只要是一名教师就应该讲求语言的艺术性,这是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而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环境开阔,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不仅要用适当的模仿动作和与此伴随的适当而富于表情的手势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用爽朗干脆、亲切感人、充满活力、铿锵有力的语言艺术去感染、鼓励、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评价多面化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提 5 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我在课堂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语言评价(表扬的语言)、行为评价(微笑、抚摸、握手等)、物质评价(糖果、小星星、学习用品等),同时还让学生相互评价。

在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必须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测什么教什么,爱什么就教什么。体育教师应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将新大纲中健身体育、愉快体育、民族体育以及与体育密切相关的营养、保健、生理、心理健康的知识,都应向学生传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晋裕: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探讨[J].体育学刊 2001(1)。

[2]古亚玲 徐浩瀚:新课标下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师友2007(5)。[3]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 2006(9)。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校体育桩学的现状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合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处理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与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关系,经常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因此,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不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随着中职学校的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很大比例的中职学生不仅文化课基础差,体育基础也差。部分体育教师不了理解学情,仍然按统一难度的教学内容授课,这就违背了中职学生的个体发展特点,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有些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不再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继续实施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中职体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滞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授式”的旧教学方式己经严重制约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部分体育教师虽然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但有的老师只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却没有其真正内涵。这种出现偏差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中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和体育技能的学习。

二、新课标形势下当代体育课教学与改革的思路

(一)突出一个教学指导思想和增强两种意识。首先,要突出一个教学指导思想。中职校体育应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两种意识分别是指服务意识与健身意识。一方面,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调整课程教学,要以实用、够用、好用为原则,体现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因为增加了劳动实践,明确只有身体好了,学习和工作才有保障和提高。学校要增设健身理论课,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

(二)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首先,在确定体育教学内容时,确定多种多样的体育内容。要增加一些娱乐性的内容,这样能提高教学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的学习当中。其次,要注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养成,开展一些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用的项目。最后,教学时老师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对增加的教学内容也要有目的性,是学生能够充分适应,如健美操、瑜伽等,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体型得到健美,还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

(三)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因材施教,有效地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是改革的出发点。放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愉悦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不同形式的、新颖的、多变的、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如,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体育语言艺术.通过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述教学技巧。在进行篮球投的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NBA投篮大赛.通过这种情景教学使学生充满投篮的兴趣.跃跃欲试,在体育教学中选择、编创一些体育游戏。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可进行“传球”、“接力”、“打点”、“绕物”、“对抗赛”等游戏练习;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接力”、“跑城”、“你追我赶”等游戏练习。课堂中插入游戏可以使学生“乐学”、“爱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体育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影响了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的电脑软件有PPT课件、图片软件、视频软件等,综合运用各种软件向学生们展示各项体育运用的工作要领与注意事项。比如在向学生讲述100m与200m短跑时,可以用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奥运会与世界锦标赛中的冠军赛比赛视频,让学生了解正规的起跑准备和奔跑过程中的肢体调节;在讲述网球的技术要诀时,可以播放李娜参与网球比赛,让学生领会发球、接球以及合理运用臂力的技巧。

(五)丰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实施快乐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社会生活审美性的主观反映。体育审美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体育活动的审美特征进行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人们在体育审美过程中,时常会激起一种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美感。用美好的体育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人类蕴含于体育中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其次,要在充满赞许与鼓励的体育氛围中有效激发中学生的成就感。

快乐的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基础,是体育审美功能以及认知、教育功能发生作用的前提。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艺术表现的动机,通过感知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发现于生活、探索于生活、表現于生活,引发中学生的外在体育兴趣向内在体育兴趣转化,使学生逐步了解并热爱各民族的体育文化。

(六)确立科学合理的新课程评价体系。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评价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考核的比重。在具体实践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训练参与性、学习态度、教师评定、学生评定、学生互评,阶段考核、个别考核、开卷考试、操作技能考试等等。考核的过程化、多样化和灵活化,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实际,从而做到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以形成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韦毅华.浅议新课标下中职体育课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学校体育学,2014,04(18)

[2]莫俊强.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职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教改创新,2012,12(26)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4

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和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在过去,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基本上是教师教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唱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也和其他文化课一样,表现为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教授的乐理知识、 发声训练、视唱练耳等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机械的、枯燥的。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作品,没有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唱了主角,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二、国外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

纵观国外,从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到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再到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 以及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这些教学模式,虽然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

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国外的教学模式的比较中, 不难发现,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教学主体的不同。 确立学生在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改革当下音乐课堂的最重要的切入点。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育成果,但又不能机械照搬,而应该结合具体国情,特别是充分考虑我国音乐的历史文化因素, 在总结音乐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去探索出适合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之路。

( 一) 改革学生音乐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 一改“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被动、机械、接受式的教学局面, 课堂充满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大胆地改革音乐学习方式,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无拘无束地展现自己。要充分尊重儿童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主的音乐学习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不仅要增强改变传统音乐学习方式的意识,更要加强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引导,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学生的音乐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 二) 优化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但这并没有否定教师在驾驭整个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引导作用。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首先得归功于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孩子们对那种完全无拘无束的、没有干预的活动, 在一定时间内会有一些新鲜感,但是,这种新鲜感保持不了多久。一旦没有了新花样互动的课堂学生会做“逃跑的观众”。那么,这时候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 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就会削减。当然,教师的及时引导作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也应是含而不露的。为了让学生对小学音乐课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依据小学生音乐的实践性规律,根据儿童生性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把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儿歌、 游戏、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枯燥的音乐知识点、音乐技能训练变成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让他们快乐地动口、动手、动脚、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例如在《迷人的火塘》合唱课上,教师播放《侗族大歌》视频,根据教学设计有歌伴舞环节,学生之间讨论热烈,相互推荐优秀学生,表现欲望被激发出来。 纵使动作不那么流畅,但通过参与这种唱歌、表演活动, 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经过活动之后,学生会理解每一手段的作用,并且认可此类活动,由无意识活动变为有意识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也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使情感体验得以转化为理性认识。

( 三) 利用地方音乐资源,拓宽音乐教学渠道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地方音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对于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丰富音乐的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宿松本土剧种——黄梅戏,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它是集演唱与表演于一身的艺术。 把黄梅戏引进小学课堂,让学生去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 继承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从小树立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精神。课堂上,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与黄梅戏有效结合,增加学生的兴趣。如吴琼演唱的《对花》就是流行歌曲与黄梅戏的完美结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给学生展示戏剧服装,让学生试穿并表演,大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热爱黄梅戏,更主要的是通过流行音乐与黄梅戏的结合,能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还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宿松文南词,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对落实某些知识点和音乐技能的教学时,适时地引入文南词,可以使之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对增强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实效性无疑大有裨益。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 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得到启示,从研究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入手,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情境,尽可能使每一节课都充满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让音乐课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音乐,让美好的音乐甘泉滋润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入手,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方式带来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指导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并对规范小学音乐教学行为和普及音乐教学理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

[3]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国音乐教育[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2001.4.

[6]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5

1.根据课程标准,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许多不同的提法: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又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有的甚至将师生关系定位为利益关系,即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店主”。其实,这是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体育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多变平等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启发点拨、情感互动、引领指正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体育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案例:水平一(二年级)合作跑(开火车)

师:同学们好!你们想不想去旅行啊?

生:想。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旅行!

生:真的?(兴奋,惊讶!)

师:对呀!那我们可以乘哪些交通工具呢?

生:轮船!

生:汽车!

生:火车!

„„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坐火车去旅行!(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及注意事项。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于是教师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按照规则玩一次。结果,有一个小组的男生不仅“车厢”脱节,还不绕“站台”一圈,不管“旅客”的安危,快速地到达了终点站。教师请同学们再次温习游戏规则及方法。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违规行为。)

第一次比赛结束了,违规小组速度最快,他们得意洋洋,马上有小组抗议: 生:(气愤地)老师,他们犯规了!

生:老师这不公平!

师(笑笑):谁来说说他们哪些地方犯规了?(学生七嘴八舌地指出学生的违规行为,那组学生由开始的嬉皮笑脸,到后来的不好意思,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说的非常好。请问我们去旅行最重要的要注意什么? 生(齐声):安全!

师:对了。所以火车司机一定要对我们的旅客负责。当然旅客也要对我们的火车负责。(学生们点头称是)„„

这时教师不仅做到了知识的引导者,而且还成为了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促进者,让学生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2.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古人云:“排阵五常法,运用之妙,存手一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讨论有效的教学组织内容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及“三维目标”。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的强调步调一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由于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所以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情思跃动、想象丰富、运动活跃、生命力得以张扬,及时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优美的音乐及各种舞蹈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如果能把音乐和舞蹈恰当地运用体育教学组织中,那种单调紧张的体育教学,就变成了既动作优美、生动活泼又愉悦身心的课堂了。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体育教学三维目标的完成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上课时,根据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准备部分适时有选择地设计了优美的乐曲进行伴奏,带领孩子做各种舞蹈练习,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进行热身运动。

3.根据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

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看得十分重要,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它们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反之,亦然。

3.1感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好奇求知欲强、善于表现自我的心里特点,融入了小游戏、小奖励、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小故事等,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学的功能。例如:水平三(五年级)蹲居式跳远,我采用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进行了导入,小故事与以往的不同点在于比赛中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由于乌龟会游泳而小兔子不会游泳,小兔子怎样顺利过河呢?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刻的讨论体验。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说“搭桥”,还有的说:“渡船”,„„老师在一边强调比赛规则,很快就有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要学习的内容——蹲居式跳远。通过这种讲小故事的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产生了轻松愉快、乐观的心境,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2创设情境

好的情境氛围会给人以好的心情,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和形象的情感共鸣。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表演体会情景,以语言描述情景,以实物演示情景,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一堂以接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形式,把学生带入到抗震救灾场上,每位学生都是抗震救灾骨干,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跃跃欲试,同学们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肩负重任的抗震救灾抢险员,有的同学生争着说:“我要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4.根据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评价“多元化”

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公正的评价。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老师评价、随堂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在体育

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评价,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尝试建立情感、态度、能力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扩展到参与态度,交往态度和情绪态度等方面,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1促进学习的催化剂——教师激励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在充满激励的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会不断地进取。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再接再厉,对后进生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小组活动评价中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等次评比与评语激励相结合等形式。在教学中灵活地使用多种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某位同学看到老师及同学们对他鼓励赞美时,无不神采奕奕,这就激发了他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学生评价教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评价手段等的影响。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教师不宜唱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而应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生评价老师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发表独特见解。如:在学习“前滚翻”时我用了三课时,每一课时对于器材的摆放都有所不同,并且摆放都是师生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在学习完后,学生互评时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老师的动作示范非常优美!”有的说:“老师的语言表达简单易懂,还编成了顺口溜。”有的说:“如果老师能„„”,多向交流、评价体现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4.3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之间的互评便是其中一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进行评价,既要赞赏同学们的优点,又要客气的指出不足。如:在学习“快速跑技术”时,我问:“同学们通过今天上课有什么收获?”有同学回答:“今天这节课,我知道了加速跑中步长和步频的变化”,“特别是第四组同学在画“小卫士”接力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说明他们全组同学团结协作的非常好,还有第二组画的‘小卫士’特别形象,逼真,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他们的发言博得了在场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另有同学是这样说的:“这堂课我收获很大,以前,我不怎么懂得爱护环境,不想运动,通过今天上课,我感觉到运动挺有乐趣的,我要经常的运动!” 在同学们的互评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学会了从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认识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阅读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习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他们思维的扩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写”的能力比较注重,而其他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使得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不能落到实处。二是由于学生学习的负担较重,各个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学习,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来进行阅读训练,教师也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三是如果仅仅只从教材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视野太窄,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改革可以让小学生的知识丰富起来,通过广泛的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变得更加聪明,智力层次得到上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锻炼了信息接收、理解和分析能力,形成自己对事物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都是阅读对他们带来的改变和进步。阅读还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精神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将让他们终身受益。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有责任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断优化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阅读水平的进步。

(一)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特别注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要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掌握和了解更多语文知识的愿望,进而开始尝试更多的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本领

不少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本领就是让他们多朗读、背诵,其实不然。真正的阅读本领需要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赏析和评价。学生不仅应该能够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还应该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所感悟,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本领,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三)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文章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四)阅读课堂有生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和学生之间建立沟通。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法,让课堂变得有活力。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的内容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故事,体会生活,从而增强对语文知识的感知和感悟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水平。有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是因為学生对作者生活的背景不够了解,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工具为学生讲授文章背景,缩短学生和作者心灵的距离,引导学生站在时代背景下深刻体会文章。

(五)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和重点,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探讨。阅读具有开放性,学生除了在语文课堂进行阅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外、图书馆等也要进行有效的阅读,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更灵活的运用语言。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的本领,在课堂教学上语文教师要给予课堂生命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重视学生阅读感受的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阅读的素材,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九木草.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6).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7

一、培养集体意识, 加强团队合作

构建和谐社会, 离不开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有机统一的关系。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课中, “集体”是师生互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尤其是学生的室外训练活动大部分在集体的氛围中完成的。但是,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小组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接触往往是很频繁的, 学生一般对集体 (小组) 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因此,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 正确把握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譬如, 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编队、分组等途径让他们加深对集体观念的理解, 并且通过集体行动“四面转法”、“齐步走———立定”等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使他们进一步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有时候, 还可以采取男女分组“拔河”和球类比赛等方法,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从而加深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识, 更加热爱自己的文明班集体。

二、挖掘德育素材, 实现因“材”施“德”

体育有别于思想品德学科, 不管是规范使用的统一教材, 还是自编的校本教材, 作为教师都必须善于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素材, 达到因“材”施“德”的目的, 在践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务必抓住如下环节:

首先, 瞄准新教材中描述我国体育成就的修饰词语进行德育教育。譬如:我在执教室内理论基础知识的活动课中, 为了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开辟足球运动项目, 就在黑板上板书“最早”一词, 并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学生感悟到一个真谛:“最早”一词说明了中国“足球”运动历史悠久, 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然而, 由于受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影响, 我国的足球事业停滞不前, 甚至销声匿迹, 导致当今的国足一直处在世界的“二流水平”, 不能扬我国威。此时, 大家纷纷表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为建成体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爱国情感自然得到锤炼。

其次, 结合我国的体育盛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际中, 结合我国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来渗透德育教育, 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譬如: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奖牌榜: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100枚奖牌。其中, 获得的51枚金牌数首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在学生瞪大眼睛看着这个令人兴奋奖牌榜同时, 我还穿插播放了《国歌》,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中国奥运健儿获得金牌第一感到骄傲和自豪, 德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 结合校本教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校在最近几年的各级篮球比赛中蝉联冠军, 为了掀起篮球运动的新高潮, 自编了一套篮球操校本教材, 此项创造性的活动, 既有原理和规格, 又包含着个人的不同表现风格, 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自己对篮球的理解。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篮球操活动中, 让他们逐步感悟体育强身的道理,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驾驭教学细节, 培养劳动观念

教师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细节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正如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一定要注重细节, 把小事做细”。可见,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从细节入手, 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众所周知:目前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劳动观念、爱护公物观念淡薄。而小学体育教学主要以操场为课堂, 每一堂课都有大量的场地器材准备工作, 这既是上好课的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又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培养劳动观念、爱护公物教育的最佳时机。为此,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对体育器材要轻拿轻放、不拖不摔, 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同时, 鼓励学生自觉参加搬运器材, 洒水扫地, 自己动手, 亲身参与, 以利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和奉献精神。譬如:我建立了体育课布置场地器材的轮流制度, 每个月评比一次, 及时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 逐步培养学生爱劳动、勤劳动、会劳动的良好习惯。总之, 甘于平谈, 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 效果会不期而至, 这就是细节的无限魅力, 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只要我们注意细节, 重视细节, 那就一定会给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丰收。

四、优化体能训练, 锻炼坚强意志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让儿童在活动中更多的尝试成功与失败, 才能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 勇于向更大的困难挑战。为此, 我们在优化学生体能训练的时候, 一定要合理渗透意志品质教育。诸如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的过程中, 可以适度增加一定的距离, 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支撑跳跃训练中, 我们除了灵活提高器械的高度, 还可以加长起跳的距离, 从而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当学生圆满完成一个动作时, 教师应予口头表扬表彰, 或者投去赞赏的目光, 并提出一些更高的目标, 促使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勇往直前。

五、注重审美教育, 提高鉴别能力

体育运动包含的审美因素主要是引导学生塑造匀称的体态, 有力、娴熟、敏捷优美的动作, 以及坚强的性格、豁达的胸襟和纯洁的情愫。教师在体育课上应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营造以美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氛围。譬如:我在队列训练中灵活渗透礼仪教育,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行、走、跑等身体姿势, 而且要求学生做到站立挺直、坐姿端正、行走轻盈。因此,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才能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8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校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然而, 在调研中发现重视更多的是城市学校音乐教育, 在地域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 绝大多数地方的学校音乐教育未到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一) 重视程度不够, 意识观念淡薄。

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到今日, 仍有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 受到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 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 认为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乃一时形势需要, 因此, 消极对待, 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艺术活动, 如培养音乐兴趣小组活动、艺术展演、讲座等, 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缺乏正确的认识, 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 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艺术活动, 形式主义极为严重。而音乐课堂更是形同虚设, 大部分的音乐课都是学生自习、做作业的最佳时机。此种倾向是当前至今后影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真正全面发展的最为消极的危害。

(二) 教学设备简陋缺乏, 许多音乐教学活动无法开展。

据调查显示, 在许多农村学校里, 整个学校不具备一架钢琴、电子琴等基本教学乐器, 条件稍好的只有一个录音机, 更没有任何的音乐教室。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 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由于教学设备的匮乏, 极大地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教师教学质量低下, 根本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使得素质教育成效不明显。

1、重视不够, 课时不足。

(1) 、思想上不重视。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重智轻德, 重语数、轻艺体的现象依然突出, 导致音乐课课时不足, 甚至部分年级不设音乐课 (也有师资不足的原因) 。

(2) 、过程管理上不重视。学校对音乐课缺乏指导, 管理缺失, 音乐教师不备课, 无教案上课成了潜规则。 (3) 、考核评价上不重视。部分学校甚至根本不考核音乐教师的工作情况, 放任自流, 音乐教学成了一个良心活, 想做多少就做多少, 想怎样教就怎样教。

2、教学模式单一, 把音乐教学等同于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是音乐艺术中最易为学生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贯彻音乐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但它并不是音乐教学的唯一内容。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唱歌教学, 这有失偏颇。我们知道, 音乐教学包括唱歌教学、器乐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识谱知识与视唱听音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等。但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 由于师资水平不高, 设施设备不完善, 以及受教学理念的局限, 目前的现状是教学模式单一, “音乐课=唱歌课”, 器乐教学、欣赏教学、乐理知识学习和音乐活动成了音乐教学的盲区。对学生全面地认识、感受音乐非常不利, 甚至造成误导。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 端正思想认识, 摆正音乐教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普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启蒙教育。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其它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 音乐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 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 与其他的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谈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 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 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理由。通过音乐教育, 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并在音乐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 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 加强宣传力度, 促进当地政

府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由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受到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限制, 如:歌唱的音调对语言声调的训练需要通过乐器加以辅助教学, 舞台表演的训练需要演出场所、灯光、音响效果等。而通过借助这些音乐训练与活动, 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和谐发展, 团体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培养。因而基础的教学设备与教学场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的中小学, 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扶持与投入, 使得许多中小学无法开展正常的音乐教学活动, 从而也无法达到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1、创造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比赛, 宣传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 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开拓方面, 思想仍不解放, 认识仍较模糊, 执行仍不坚决, 措施仍不过硬。他们不主动地为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想, 也不积极地为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所急, 致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处于较为落后而不能让人满意的状况。因而大力宣传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组建合唱队、舞蹈队、音乐兴趣小组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定期开展各种比赛有等。以各种形式突出中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展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为主题来吸引有关部门进行参与、观看,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还能通过比赛在当地引起一定的反响, 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从而促进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

2、积极开发本土的音乐资源, 有效吸引其他外来资金投入。

在我国相当部分农村, 当地政府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本地的经济发展本来就不尽如人意, 因而光靠当地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显然不够。吸引其他外来的资金投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如:在广西的平果、田东等县有一种民歌体裁——嘹歌, 是壮族的民歌的原生态文化。嘹歌有一万多首, 广为流传的有《三月歌》等。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等各种客观原因, 使得此原生态民歌面临衰亡。我们可以利用该民族传统文化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成为民族文化商品经济的核心。例如举办嘹歌学术研讨会、举办平果嘹歌文化艺术节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而演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节庆文化, 成为吸引游客、招商引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打造文化品牌, 是培育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这些举措, 不仅可以保留、传承民族文化,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只有当地的经济、生产力得到发展, 才能谈得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三) 转变音乐课堂教学理念, 积极转换课堂教学方式。

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中, 多年来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死板不活泼, 只注重教师讲授, 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 只注重教学结果, 不注重教学愉悦过程。首先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关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人的客观外在世界和主观内心世界的创造性发展, 是人类生生不息、永往直前的本质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因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最终实现了什么, 而在于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构等方面要有所更新和创新。

其次, 因地制宜巧设艺术课。农村学校的音乐课, 大部分的教育者忽视了音乐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真正含义。音乐课仅仅成为单纯的教唱课, 其课堂内容枯燥、乏味,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习, 造成学生“不爱上音乐课爱唱歌”的局面。因此,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动手型和研究型转变;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视唱、听记能力、乐器和舞蹈的培养。因地制宜地开展艺术课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好途径之一, 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 而且还弘扬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再次, 让简单的乐器进入各农村中小学课堂。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器乐进课堂”, 通过简易乐器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素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必须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 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器乐教学和声乐教学一样都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农村的音乐课堂里我们提倡自制简易乐器。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经济投入来说, 可以减轻负担。在一定程度上, 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搞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 不只是学校的事业, 是全民的事业,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应关心和支持这项事业, 让这项事业更好地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新课改革下小学体育 篇9

1 教育的本源和拓展训练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说, 教育的本源在于回归。教育在让所有学生回归于生活、游戏、自然过程中, 起到了一种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作用。通过教育的过程让所有学生通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或者行为, 获得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 从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和发展, 促使其主体地位形成。鉴于目前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现状, 现在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期盼一种针对性强、参与性高、效果明显的教育新思路, 并希冀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可以加快实现。拓展训练在国内学校中的探索性出现和尝试性开展让众多体育教师们看到了希望。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Bound”, 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3]。创办初期目的是训练年轻海员的海上生存能力和求生技巧。战争结束后, 拓展训练因独特的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认可并不断被推广, 训练对象日益扩大, 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管理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 到现在已有很多学校尝试在校内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

其主要特征为: (1) 以综合体能活动为考量的出发点, 加强对学生体能的锻炼, 以强健其体魄; (2) 重视心理挑战, 充分利用提前预设的项目的困难与障碍, 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以锻炼其内心; (3) 侧重合作意识, 创新思维, 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性、自信心、执行力, 以促使其成就感的生成。

2 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2.1 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怀特海“主张教育应充满生气与活力, 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应让学生躬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获得积极的体验, 使学生意志发展不囿于被动和消极, 而趋向生机勃勃”[4], 而拓展训练恰好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使其融入了感情的心灵体验达到心灵相通、互相理解[6]。这体现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手段大都经过巧妙设计, 容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比如手指操, 可以使同学们在活动手指的情况下健身、益智, 强化了大脑功能, 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这一特定形式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 注重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 使学习者更加主动、积极, 上课状态调整得更好。

2.2 有利于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拓展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这首先体现在拓展训练可以满足小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共同需要。从学生的属性来看, 随着实践活动的展开, 作为成长中的人, 学生主体将在自身所处的认知情境或亲身体验活动中产生一系列心理和思想的激活效应及其相关情绪状态, 比如随之而来的情绪感受、意义感悟、道德价值判断等体验, 并且需要加以整合做出合乎伦理和社会尊崇的道德选择, 从而学会克制和战胜自我, 在这一系列激烈的情感和思想冲突中锻炼道德意志, 形成自我认同, 有利于小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一过程的情绪体验对其主体地位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3 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达成

拓展训练实现了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些特殊需要, 满足其个体化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人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五个阶层的需求[5]。拓展训练中, 学生必须亲身体验、接受挑战、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项目结束后, 拓展老师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并将学生的认知感受进行科学总结, 将其情感与理解进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通过与他人和群体的互动交往和道德实践, 不断进行选择和突破, 形成适应本人社会发展需求的抵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对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破除陈规勇于创新能力、为团队利益勇于奉献精神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团队中的位置, 有利于学生产生与其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成就感, 满足自我需求。

2.4 有利于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拓展训练中, 从场景的预设到与解决问题相关联的知识都是常规课堂中很少涉及到的。对整个过程而言, 教师自始至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出现, 积极引导, 对于学生而言, 始终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主动遵循规则, 从行为和态度上去参与, 自主体验、感悟, 分析、内省及批判, 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及概念并将其内化于自我中[6]。这一先行后知的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提高。

2.5 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拓展训练的环境和项目器材是随着任务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任务的难易程度、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学生们本身能力的大小使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这种非固定模式的存在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创造力的前提。随着情景的出现和教师的有力激励和引导, 学生们在高涨的热情和信念驱使下, 潜能会一次次被激发出来, 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提高了创新能力。

2.6 有利于小学生左右脑智力的开发

目前的小学教育, 大都注重左脑功能开发。语言功能、逻辑分析功能、数字处理和记忆等每天都在不同程度的刺激左脑。而对于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其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决定直观表象的学习方式比特定的抽象思维学习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 积极地参与, 先体验, 后领悟, 有助于左右脑潜能的开发, 更好地发挥大脑两个半球协调活动的整体优势, 促进小学生智力开发。

2.7 有利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提升

拓展训练的一些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 使学生们必须克服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表现出勇于挑战的精神。比如“高空断桥”, 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8m的高空从断桥的一段跨越到另一端, 学生们从中要体验到自信、勇敢、顽强, 这本身就需要他们付出一定的的意志努力才可以完成。通过这个项目的体验, 其果断、自信、勇敢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坚韧的意志品质的养成。

3 结语

拓展训练作为先行后知的学习方式, 适应了现代教育的需求。在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中, 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等功能。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作用, 不断加深认识, 全面挖掘其蕴含的价值, 以便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对新课标理念下, 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育功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如下功能: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主体地位的形成, 个性化需求的达成, 动手能力的提高, 创新思维的养成, 潜能智力的开发, 意志品质的提升等功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梅苏蔓.重视道德情感教育, 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J].科技信息, 2010 (6) :353-354.

[3]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2-5.

[4]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3, 13.

[5]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西安: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174-175.

[6]张定华.拓展训练——高校学生德育新途径教育与职业[J].德育研究, 2008 (36) :87-88.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篇10

一、转变观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新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明确指出, 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课程体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 实现全面发展。具体要求:①正确处理好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当心理健康时会使生理产生更大的健康价值。作为学校可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到正规的课程设置之中, 积极拓宽学生的体育项目与体育领域, 引导学生从模糊的、不健康的观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 更好地适应社会。②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其中不仅包括硬环境, 还包括软环境, 尤其是和谐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人际关系。③体育教学要与卫生保健、医务监督密切结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不同健康状况学生的监控, 防止课堂意外情况的发生, 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优化教法, 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和“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实践表明,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形、声、色的应用, 通过融入小新闻、小游戏、小图片、小舞蹈、小竞赛、小奖励、小谜语等, 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 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如此对于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在每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 教师可选择与体育课内容有关, 较为典型、具体、生动的情景故事进行教学, 这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一位老师教学“立定跳远”一节内容时, 运用谜语导入:两手用力摆, 双腿迅速蹬, 展体似雄鹰, 落地如青蛙。谜语一出, 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 同学们争抢着回答问题。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之中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再如, 一位老师教学“投掷”一节内容时, 采用情境教学形式, 把学生带入到“抗洪抢险场”上, 让每位学生成为了“抗洪抢险骨干”。如此情境设置, 孩子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既强化了投掷技术的训练, 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合作交流,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这种交流显得更为方便。实践表明,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合作交流进行各项活动, 其意义远远超出活动本身, 它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灵感, 得到更好的体验, 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达成体育学习目标。因此,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 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 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储备, 根本无法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由此会造成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作为教师, 在上课之前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对象进行认真思考。例如, 笔者教学“前滚翻接抛来的球、快快跳起来”一课前, 紧扣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短绳自主创编准备活动。在学生的自主创编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跳绳, 如踩绳、绳绞车、绳操、抛绳等。创编方法之多令人惊讶, 兴趣之高出乎意料, 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讲授方法。再如, 一位老师教学“过障碍”一课内容时, 教者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创编游戏活动, 让学生利用体操垫设计几种有关跑、跳、绕、爬相结合的游戏方法。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 同学们互相合作, 互相交流, 创造出了搬运接力、跳过立垫、绕过立垫、钻过地道等方法。具体练习时, 同学们奋勇争先, 积极练习, 将教学推向高潮,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科学评价, 促进学习评估的多元发展

上一篇:肺心病并呼吸衰竭下一篇:生产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