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

2024-05-20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精选十篇)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 篇1

一、关于对诚信与企业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取信于人, 对他人给予信任。企业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基础, 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的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 企业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微观经济主体, 必须把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 以诚信为荣, 以失信为耻, 将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诚信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基础。诚信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 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 发展之源泉。诚信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企业对内、对外的每一次行为, 都体现着企业的信用, 并逐渐累计构成了企业的信誉。一个企业对诚信守法的认识及行为, 将直接影响企业内外对企业的评价, 并最终决定企业的兴亡。

诚信是企业公平竞争的准则。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也是诚信经济, 遵循市场信用秩序和诚信规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诚信是公平竞争的准则, 是通行于市场经济领域的“绿卡”, 谁践踏了诚信, 违背信誉原则, 谁就践踏了公平、践踏了自己。诚信准则的建立不仅需要制度来强制约束, 更要把诚信转化为自律行为。企业有企业经营的准则, 与做人有做人的道德标准是一个道理。企业到任何时候都有它的生存发展规律、办事准则, 谁违背了这些要求谁就将受到惩罚。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竞争, 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所做出的一切必须以尊重社会、尊重消费者为前提, 惟此, 才能实现尊重自己, 获取更大的市场效应。

诚信是企业无形的品牌。商标是产品的标签, 让人一目了然, 但产品的质量、性能则是内在的, 人们往往看不见摸不着, 它实际上就是产品诚信的内在含义。一个好企业、好品牌、好商标之所以给人的记忆是永远的, 甚至可以永远牢记, 代代相传, 就是因为它不但有好的产品, 更是因其有良好的信誉。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 对于企业而言, 诚信是一块金字招牌, 是企业的基础和生命线。只有实现诚信基础上的客户认同感, 企业才能长期受益。在西方有“信誉就是金钱”的理念, 可见讲诚信是企业潜在价值最大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诚信声誉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诚信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 必须将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义务严格履行。正像著名管理学家沃尔顿所说的, 企业应被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仅仅是赚钱的机器。诚信使企业在经营行为中时刻受到约束, 要求企业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努力, 在诚信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二、近年来企业诚信的现状

近几年, 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诚信缺失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因诚信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减少1个~2个百分点;诚信缺失造成企业交易成本提高, 在近几届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 很多企业宁愿放弃订单也不肯采用信用结算, 欧美国家企业间的信用支付已占到80以上;诚信缺失造成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上升, 在发达市场经济中, 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 而我国高达5%以上。

相反, 大浪淘沙, 那些坚守诚信这一信念的企业, 都得到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国内外多数成功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均以实践表明, 只有靠诚信、勤奋、智慧和机遇才能稳定发展。例如久盛不衰的著名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株事会社, 就是以诚实和信用闻名遐迩的, 它那“宁舍弃利润也不丢信誉”的经营原则至今仍被国际企业界所称道。

想当年自张瑞敏当众砸掉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后, 海尔人便把企业诚信作为企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在那个“用纸糊一个冰箱都能卖出去”的供不应求的年代, 扩产增量是当时国内电冰箱企业的一致做法。但海尔追求的不是有形的产量, 而是无形的信誉, 并明确提出“先卖信誉, 再卖产品”。靠着这种信念, 海尔不仅能迅速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而且使企业赢得了长久不衰的市场认同、品牌价值, 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今海尔已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品牌价值达786亿元, 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三、当前企业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是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些原本就是劣质企业, 经营动机不纯, 掠夺社会财富是其唯一目标, 蒙骗欺诈是他们的卑劣手段。有些原本是合法经营的企业, 由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 加上低价格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充斥于市, 企业无正常利润可得, 以至亏损时, 一些企业就往往选择诚信缺失的办法。再一类是只有满足服务对象的“特殊需要” (如上市公司为了圈钱要求会计事务所行业做假报表) 才能接到任务, 企业出于生存目的而往往违心地作假。

二是生产、财务诚信缺失。许多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认证,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 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 采用了非法生产方式;有的即使有了质量管理体系, 但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让路于现实的短期利益。财务诚信缺失是企业诚信缺失的一个突出点。大量的企业都曾提供过虚假的财务报告, 企业为了逃税避税, 制造虚假的财务数据, 少纳税或者不纳税;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虚设分公司, 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 以达到其套利的目的。

三是市场监管不到位。虽然企业诚信缺失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然而就某个地区、某个部门而言, 它一时能刺激经济发展, 带来财政收入, 增加就业, 这对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无疑是有利的, 由此, 一些地方政府在查处企业诚信缺失问题上表现得积极性不高。同时, 客观上政府部门监督体系和制度还不能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还不能及时遏制企业的不正常、不正当的失信行为。

四、提高企业诚信的措施和对策

建立企业诚信体系,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的努力。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的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软件方面就是加强思想教育、完善企业文化, 将诚信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潜意识之中, 形成一种自发的职业行为;硬件方面就是完善法制、法规和制度建设, 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和企业主体功能的作用。

一是将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从长远考虑, 企业若想建立诚信体系, 必须将诚信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营造企业的诚信理念, 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诚信在企业中广泛建立, 持久发展。企业要想将诚信落到实处, 把诚信贯彻到企业当中的每一个环节, 就必须要在组织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

二是健全企业诚信制度。当前, 企业要建立健全并实施合同管理制度, 严格履行订货合同;建立资金信誉管理制度, 严守对金融机构的诚信承诺;建立与消费者及供应商的合作制度, 及时沟通信息, 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感。特别是要把保证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 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服务宗旨。建立以客户满意为理念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服务体系:并对产品质量实行跟踪服务。确立起“产品百分之百合格, 用户百分之百满意”的经营理念, 依靠创建优质品牌来赢得市场、赢得用户。

三是提升企业信息的透明化。企业交往中需要诚信, 它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发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从事交易的双方总是预期对方在谈判时提供有关交易的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而且在达成协议后信守承诺。公众对企业的信息了解得越多, 就越能够有效地监督企业的诚信执行情况, 从而约束企业的行为。

四是打造社会诚信体系。政府应努力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具有权威性、范性的、覆盖所有企业的社会诚信体系;信息是经济与社会得以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根本点, 还应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 促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采取积极措施,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推动企业诚信建设。同时, 健全监管体系, 严格依法监管, 规范企业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 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摘要: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如果企业失去了诚信, 市场经济就没有秩序可言。在当今社会, 企业的失信行为已经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本文对我国当前企业在市场上的失信行为、企业的诚信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做了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晓敏谢蕾冯甦中: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构的双向效应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03期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 篇2

阿拉木汉(2012-04-21)

一、学习型文化: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学得快学的多 改

进得快 改进得好,谁就是强者,在市场竞争中就是胜利者

二、和谐型文化:改革开放后人力资源已经打破了各种所有制形式,而全面高度世行化,即人才的双向选择和用人的双向选择,企业没有和谐、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员工缺乏归宿感和凝聚力,管理上应当是柔性为主、制度化的刚性管理为辅

三、人本之上的文化:企业的核心是什么,是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人或没有

适合企业的人,企业一刻也活不下去,因此,民企应当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经营

四、创新型文化: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创新,随时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创新

就意味着争取更大的市场资源,为客户创许可更多的价值

五、服务型文化:企业为客户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企业为员工服务很多人不一定能

接受。因为没有员工的创造,企业什么也没有,因此服务客户、服务员工应当是并驾齐驱的事情

六、价值型文化:企业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就要被客户淘汰,企业不能为社会创造价

值,企业迟早就会淘汰,企业不能为员工创造价值,企业也存活不下去,因此,企业必须把价值创造放在生死攸关的战略上来考虑

七、包容性文化:国企是长官文化、民企是老板文化,这反应了眼前的现实,民营企业

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广泛吸纳各个方面的人在,包容其各个方面。人才来自五湖四海,各自成长经历、学历、知识、技能、性格、气质等等千差万别,如果仅仅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其优劣,人才会分分离去,企业会走向灭亡

八、共享型文化:员工与企业共成长,企业与员工同甘苦。员工为企业创效益,企业为

浅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文化

建设

0引言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使企业员工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纵观中外成就斐然的企业,无一不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如何建设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应该引起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员工思想道德风貌的升华。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员工人文素质得以优化,从而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为此,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2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6个方面:

2.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2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种软约束,不但可以降低企业员工对制度约束的逆反心理,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奋进的组织氛围。

2.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员工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相连,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4激励功能。优秀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优秀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从而激励企业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目标而不断进取。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激励变革和超越自我的环境,为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条件o

2.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很有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6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实力是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我们要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现代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经营管理,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

3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如从企业识别系统来看,一些企业还停留在低级视觉识别系统的层面,即只是将有关标志、标准色等基本要素规范应用于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等方面,而在最关键的理念和行为识别系统方面差距很大,即在经营哲学、行为准则和活动领域,特别是企业精神等的理念识别系统方面还刚刚起步:在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培训、行为规范、公共关系、营销活动和公益事业中体现并贯彻企业精神等行为识别系统方面还几乎是空白。事实表明,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是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基础相当薄弱。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应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4.1要重视历史传承与自身发展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建设企业文化,就应从那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撷取那些闪闪发光的历史明珠。例如我国古代的孔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就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欧美的企业管理理论、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重要领域。同时,还应对本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的管理理念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就是一种体现着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结晶。海尔集团就是凭借着这一超群的理念,使自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飞速成长为国内家电业的龙头,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4.2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大师们创建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研究的对象小至生产工人的每一个生产操作动作,大至整条生产线的科学组建,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种管理理论至今仍在广泛应用。但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把工人等同于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员工的创造力,其结果必定影响企业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在企业中牢固树立人本观念,要让企业的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性地工作,去坚持不懈地研究如何更好地工作,而不是在现有的制度、规范的制约下不思进取地被动劳动。

4.3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必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上世纪中叶,日本汽车在欧美汽车大国强

势登陆,并很快得到用户的青睐,其中的主要奥妙在于日本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节能这一社会效益,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这种节能理念早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节能是关呼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汽车燃油的节约,不但为车主节省了燃油费用,同时意味着尾气排放的减少,对于环境的保护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日本汽车产业界重视社会效益的理念,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无数事例证明,那些只顾企业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能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良好服务的企业,必将被消费者所唾弃,被时代所淘汰。

5企业文化建设要求

5.1企业文化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决策者要高度重视、不失时机地搞好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学习借鉴优秀企业文化的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员工为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管理科学、企业文化优秀、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而努力奋斗。

5.2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文化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在市场中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3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培育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为核心。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需要创建文化设施,适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员工文化生活,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要注意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使员工与企业同生存共忧患,为企业发展竭尽全力。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使其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篇4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有企业都会遵循“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的原则,制定、倡导并信奉本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认真实施。这种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追求的企业文化,它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和行动中。这种其他企业难以移植和模仿的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亲和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自身的文化建设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中,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如果企业仍然拘泥于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显然是滞后于整个时代发展进程的。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管理变革,这就涉及到深层次的方面,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诸多方面根源于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深处,要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种现代人性化管理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生产者。实行企业文化理念化管理的企业,不再单纯依靠具体的规章制度约束员工,企业文化精神理念会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心底,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自己,从而将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我国,新兴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性化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形势。

2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弊端

虽然,企业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同,并且很多企业正热情百倍地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但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建设中的弊端,主要体现在:

2.1 企业文化建设口号化、文体化、表象化,呈现出的是一派僵化现象

以“口号化”为例,很多企业注重喊口号。有一些人认为,有了这些口号,企业文化建设就很丰富了,其实未必。这实际上是对企业文化的肤浅认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创造和发展。文化要有底蕴、有根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和发展的轨迹,由此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特点。一个企业文化的优秀与否,不仅要看昌盛期,更要看困难期,还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内涵,重在实质,而且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创新,符合社会和时代的特征。

2.2 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个人价值认识和发挥不足

虽然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增强企业职工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支持力的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但是却不能忽视其中的个人价值。有些企业着力强调集体统一性,重视企业文化的趋向一致性,而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认识和发挥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有效保持,使员工潜力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还挫伤员工积极性。在新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员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丰富现有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多样化,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将企业文化推向更高的层次。

3 采取得力措施使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促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良性循环,应该从两个层次的原理考虑。

第一原理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将崇高的理想和组织成员沟通,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致的价值观,最终形成和推动企业文化;第二个原理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理解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主要性,从小事做起,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好企业文化。这两个原理看起来简单,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很不容易,它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3.1 积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等同的理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理念的系统包含了企业精神和宗旨,也造就了企业文化的种类和形态。在企业共同的理念系统中,首先要设计好企业的未来,即企业朝什么方向发展,从而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企业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有什么样的企业目标,就会决定企业塑造何种形式的企业文化。

3.2 扎根社会现实,重视和发挥企业经营者的重要作用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家起着创造者、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示范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往往决定企业文化的类型,特别是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现有体制下形成的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旧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果得不到及时克服和修正,经营机制的转换就难以顺利进行,文化的障碍只能用文化的武器去克服。当然,文化是多元的,因此评价企业文化也没有唯一的尺度,尤其不可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衡量。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的个人信仰往往与企业文化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海尔张瑞敏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等企业文化都有可借鉴之处。

3.3 夯实企业管理基础,规范和协调企业员工行为

企业要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首先要有自己的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它体现了企业的基本性质、结构和体系。通过市场竞争发展企业,通过多个方面的协调实现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当然,这需要摒弃僵化刻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动作方式,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主动献身与创新精神。

4 结语

总结以上所谈到的观点,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理念,实现管理变革;在结合信息化管理上,实现企业文化的提升;同时企业领导者应该直面人才竞争,重视营造爱才氛围;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发展后劲;企业应该重视文化冲突,建设“合金”文化。相信通过持之不懈的努力,在企业文化的巨大推动力作用下,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将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深深熔铸在国有企业的生命力之中。文章论述了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作用的问题。

围绕经济建设 抓好党员管理 篇5

根据局党委组织部的文件安排,我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全处党员教育管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我处现有3个党总支、35个党支,其中,生产一线党支部12个,三产业党支部10个,辅助生产及后勤单位党支部9个,机关党支部3个,其它党支部1个;全处有党小组230个,其中,生产经营党小组189个,机关党小组35个,退养职工党小组4个,家属党小组2个;共有党员946人,其中,在职职工党员636人,退养党员250人,家属党员56人,其它党员4人。这次调查,局里抽察了我处5名同志,我们按照要求组织大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上交率100%。根据这次调研的情况和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看,我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的情况是好的。从党委的角度来看,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高度重视,制度落实,重点突出。处党委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鲜明的共识,党委主要领导多次讲,“越是深化改革,越是走向市场,越要加强党的建设,没有一支过硬的党员队伍和职工队伍,**闯市场的路子只能是越走越窄”。因此,这几年,不管市场多么残酷,人员多么分散,处党委始终坚持党员管理不放松,抓教育、抓活动;在促进党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方面,狠抓了各项教育管理制度的落实,在坚持一些常规制度的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和管理力度,基本上做到了“一月一例会、一季一督促、半年一考评、全年一总结、年终一排位”。今年7月,处党委根据全处机构改革后支部书记新手多的实际,举办了全处党支部书记脱产培训班,用“三个代表”武装党支部书记的头脑,强化支部书记业务技能的学习,还制订出台了《**处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条例》;工作中,把重点放在如何采取最佳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特别是在队伍外出施工过程中把党员推向施工生产和经济领域的前沿阵地,冲锋陷阵,疑聚了队伍、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

从基层的现状看,党员教育管理突出表现为党员轮训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费收交制度、党员考核分析制度、党员评优选模制度、发展党员制度以及党员责任区活动、“三创三争”活动等,坚持的比较好。据统计,成效好的党支部有18个,占51.4%;一般化的党支部有17个,占48.6%。

二、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作法及特点

近两年,我处在加大外出揽活力度,求得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党员队伍越来越分散,全处每年有近600名党员分布在山东、**、荆门、鄂西等几十个施工点上施工,高度分散流动是我们**处最为显著的行业特色。在抓好外出施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有四点:

一是从组织管理抓起,突出灵活性。主要是坚持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外出施工党员队伍达到什么规模,党的组织就建到什么规模。比如,鄂西项目部、**项目部是我处近两年在外施工中两个比较大的项目部。职工有好几百,党员占了100多人,参加这两个项目部施工的队伍中有成建制的党支部,也有从机关、后勤单位抽调的部分党员,为了便于管理和对外揽活。我们在这两个施工前线分别设立了临时党总支,让他们全面负责项目部施工单位的党建工作和施工生产管理;对分散在枝江化肥厂、湖北双环等零星施工点上的党员,我们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党小组。现在,全处在外施工的大小项目部有7个,有4个项目部成立了临时党总支,有3个项目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党小组。

为了加大外出施工项目部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我们本着配力配强的原则选配思想素质过硬,管理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大项目部里的书记由项目经理和处里的领导兼任,专职副书记全由科级干部担任,班子里的其它成员都是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工作期间,如果班子成员岗位发生了变化,我们及时进行增补,党员有了变动,项目部之间及时开具党员证明信,由于及时合理地在外出施工项目部设置了党组织,配齐配力了党组织的负责人,从组织上为外出施工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保证。

二是在思想管理上下功夫,突出整体性。主要是建立党员约束机制,树立好外出施工党员的先锋战士形象。这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处党组织先后建立和落实了《外出施工党员党风廉洁合同书》、党员轮训制度、外出施工党员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民主生活会制度等等,基本形成了教育、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从教育上讲,每年队伍出征前,要对党员进行一次政治轮训,轮训的内容重点放在“双武装双提高上”。即,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要求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素质;用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业务知识武装头脑,提高党员“双带”的实际本领,比如今年一季度,施工作业五处党支部在队伍没有上前线之前,抓住活不饱满职工多半在家的时机,扎扎实实地开展党员轮训,还请局处领导进行专题辅导,支委们轮流讲课,通过结合实际组织党员搞专题讨论,使党员们对**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机遇有了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坚定了做开拓市场先锋战斗的信念。8月初,新疆中标后,队伍士气相当高涨,施工处里的党员干部多次到处里请求,把进军新疆的任务交给他们,处党委研

究同意后,从设备调遣保养到人员的合理搭配,到最后出发,他们只用了一星期时间。与此同时,各施工作业处党支部还充分利用施工间隙和雨天时间组织党员学习。从管理上讲,各施工项目部除了执行局处党委的一些管理规定外,还结合实际搞了一些土政策,如**项目部党总支制订了《职工五不准》制度、山东项目部制订了《党员六带头》制度。在监督方面,处党委坚持在全处科以上干部中开展“当公仆、创一流、作表率”活动和评选“十佳廉洁明星”活动,要求党员带头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做改革的表率、做廉洁奉公的表率、做勤政务实的表率、做联系群众的表率、做倡扬新风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以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对照检查。由于教育管理比较得力,党员队伍中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党员在外出施工整体形象发挥好。

三是贴近生产开展活动,突出针对性。作为完全靠揽活创效的劳务输出型单位,我们**处从上到下都感到市场竞争十分残酷,遇上骨头工程是司空见惯的事,从调查的情况看,各级党组织都能把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点,认真规划、狠抓落实,体现出了党员管理的针对性。比如,山东项目部是我处最大的一个项目经理部,是全处产值大户,在我们内部号称“黄金项目部”,为了在胜利油田打出我们江汉**人的信誉,前线项目部党总支在队伍中开展了“三创一争”活动,即:创最高产值、创优质工程、创最低成本、争最佳效益。每承担一项工程都坚持抓好战前动员、战中鼓动、战后表彰三个环节,每年都在党员中评选“十大效益先锋战士”,并让这些先进人物戴大红花、照光荣像、坐主席台,在项目部内营造了一种当党员光荣、当先进荣耀的氛围,调动了党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党员带领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多次创造新的施工纪录,这个项目部的党员连续三年获局“十佳先锋战士”(**)称号。又如,鄂西项目部党总支在承担建万管线施工时针对山高路险,施工机具用不上,施工环境恶劣等困难,组织开展“党员工程”活动,开工前,党总支给党员突击队授旗,重新组建施工机组,配备能力强、技术硬的党员机组长,施工中,哪里最险、最苦、最难,党员就出现在哪里,把**共产党员吃苦奉献的形象牢牢地树在鄂西山区,为参战职工树立了榜样。近两年,各基层党组织先后成立了12支党员突出队,完成了十几项党员工程,我处开展“党员工程”活动的党建成果受到了局党委组织部的表彰。

四是改进管理方式方法,突出实效性。主要是改变以往全处同一个模式的管理办法,围绕党员流动性、分散性想办法,变管住管死为管好管活,多给基层党支部下“自主权”,具体办法是:管好“两头”,放活“中间”。管好“两头”主要是处党委每年年初根据局下达的党建目标和全处的经济任务,给每个项目部党总支及各单位党支部下达党员管理的目标,年终严格考核,硬兑现。放活“中间”就是各基层党支部和项目部党总支根据自己党员队伍实际,自行安排活动,自主实施抓落实,使党员管理真正见到实际效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各基层党组织抓党员管理尤其是开展党内活动的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强项。如,山东项目部党总支坚持以主题活动统揽党建各项工作,推动了党员管理的落实;**项目部把党员管理的重头戏放在党员责任区活动上,坚持每项工程给党员责任区下达一次重点工作,结合阶段性生产总结对党员责任区进行讲评,效果明显;荆门项目部和沙市制管厂项目部党组织针对施工点在城市,党员管理难度大的实际,从严格管理制度入手,强化了党员的先锋作用。

三、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我处的党员教育管理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和上级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1、少数基层党务干部工作责任没完全到位。从主观上看,表现出畏难情绪重。少数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职工下岗,企业效益不佳等情况下,对抓好党员管理、落实教育任务缺乏信心。**公司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说,市场经济,教育抓的再好,不请不送照样揽不到活。有的还说,生存问题都困难,还谈什么教育。从客观上看,表现出精力集中困难。特别是基层施工作业处里的党支部书记,既要协助主任抓生产,又要管施工处里百十号人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完成上级党、政、工、团组织和生活后勤、治安保卫、计划生育等工作。尤其是在队伍高度分散,施工点多面广战线长的情况下,书记常常要顶好几个人用,有很多精力投入到抓生产上去了。

2、部分党员受社会上负面作用冲击大。调查中,基层反映,党员队伍中存在两种思想倾向。一是有的党员先锋意识弱化,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学习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有的党员说,工人主要是干活,拿不到工资奖金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学习。二是对下岗、贫富两极分化和党风感到忧虑和不满。有的党员公开讲,什么义务、权利、标准?吃亏的总是老百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奋斗不出劲来了。有的党员公开说,讲义务、讲权利,不如发点钱“实惠”。

3、党员教育管理整体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是:前线党支部好于机关党支部,主力施工单位好于三产业单位党支部,尤其是家属党员的教育管理没落实好,退养职工党员的管理力度还要加大。

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功夫去克服。为此,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来真的,动硬的,着实把中央关于“从严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比如,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组织处理问题必须严格对号入座,把出口搞畅通。对于触犯了党的纪律的同志和有背于党员称号的党员,无论是谁,犯了哪一条就按哪一条来处理,决不能心慈手软。调查中,基层反映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在严字上下功夫,队伍中的许多问题就不好解决。有很多问题不能只喊在嘴上,不落实到行动上。如,中纪委早就规定党员参与赌博要开除党籍,但实际上党员赌博就全国而言已经很普遍了。造成这种

局面就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严格地抓,所以现在解决起来就困难了,不仅如此,还有其它一些制度党员就不自觉地执行。

2、加大责任体系的工作力度,真正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创造好的质量和效益。在新的形势下,不能就党员管理抓党员管理,要在同经济领域的结合上下功夫,搞好相关部门(人员)分工负责制。具体讲,党委组织部门抓规划、抓指导,基层党支部抓措施、抓落实。现在,从组织网络上形成了党委成员抓片(项目部),党委部门管面(落实挂点单位),党支部书记抓点(具体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格局,但工作成效还是有差距的,下一步要围绕生产经营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规划、布置、检查、总结、表彰上“五同步”多想办法,真正在保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生产经营相互渗透、同步推进方面做出新的成绩来。

3、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方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随着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内容和方法都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更新。作为全局劳务输出的大单位,闯市场的多变性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难点,因此,我们拟定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探讨本单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研究解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尤其要探寻流动党员、内不愿上进的行为员、家属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出台一些具体的硬杠杠供基层操作。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道德建设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的特点

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方式。它是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来构架经济流程。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表现在伦理方面,就是人的功利意识、功利观念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观念。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必然表现为自身特殊利益的功利追求,从而导致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在功利追求上产生矛盾,部分经济利益主体利益的增值,往往意味着其他人利益乃至社会利益的减少。为此,协调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功利性追求矛盾,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协调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功利性追求矛盾方面,法制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有效手段,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法制的手段和范围毕竟是有限的,有必要通过加强企业道德建设来加以协调,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发达、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条件下,充分运用企业道德的社会功能,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谓企业道德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总结和凝炼出来的,是一种群体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不是被颁布、制订或规定出来的,而是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法规的补充,是企业文化的集中表现。企业道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企业道德和其他道德一样同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企业道德的本质要求。

2.具有历史继承性。企业道德是在一定的历史件下形成的,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它是本企业在历史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了一定的企业道德,不会因企业经营者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企业道德形成过程中,也会继承各个不同时代企业的优秀道德,吸取其精华。

3.具有可操作性。企业道德不是空洞无物的抽象意识,而是企业经营的准则和规范,要把它运用到企业经营实际中,通过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行为示范来引导企业员工行为,还可以通过把内在的企业道德外化为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对企业行为加以约束,使企业行为符合企业道德要求。

4.具有理想性。企业道德是人们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一般说来,企业道德是生产、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既来自于企业活动,又必然影响企业活动。企业道德是人们期望的最佳意识状态,并非人们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而是人们努力争取达到的行为目标,适合于企业发展追求目标。正因为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具备这种理想性,才使得它们对企业实践产生显著的指导作用。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的功能

1.约束功能。企业道德具有道德的一般属性,它是企业的长期发期过程中形成的,通过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的。企业道德既是一种他律,又是一种自律,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组织,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同时,要受到企业基本道德的约束,不能损害其他社会利益,至少要做到“利己不损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没有良好的道德加以自律,仅仅依靠法制层面来约束,那么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如制假售假、破坏环境、掠夺资源、拖欠账款、违约、贸易和金融欺诈等等。

2.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有利于调节企业内部的关系。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中,在企业道德使全体员工形成共同企业理念和共同的企业信念,使员工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这种道德信念的支配下,员工自觉调节自己的各种行为,更好地协调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有利于调节企业外部的关系。企业不仅要处理自身内部的关系,同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同外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原材料需要社会提供,产品要销售市场,企业道德同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相连,企业道德是调节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一种资源。具有良好的道德的企业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人们的心目中得到良好的信用,有利于吸引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3.导向功能。企业道德可以对其他道德规范产生导向作用,从整个社会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总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形象,同时也是把企业道德规范和企业文化向社会推广的过程,人们在接受企业产品的同时,无形中受到企业道德规范的影响,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受的企业,人们在接收它的产品的同时,无形中也会接受种道德规范,给其它社会道德产生示范作用,相反,企业如果不讲诚信,在经营过程中弄虚作假,对社会的其它道德产生不良的作用。特别是个别企业以经营过程中如果不讲道德,甚至违法生产和经营一些低级趣味的、对人们身心不健康的产品,其害处更大,如有的影视生产企业,为了谋取最大利益,不讲道德,宣扬暴力等,对人们特别的青少年的道德影响更大。

4.激励功能。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是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情况密切相关的,如果企业具有能促进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的企业道德,企业就有可能经营得好,取得好的成绩。日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企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许多企业实行了人性化经营,在许多企业中实行雇员终身制,企业关心职工,职工关心企业发展,职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在企业中注重集体主义道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激励职工把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道德建设途径

当前,我国在企业道德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企业不讲诚信,社会信用关系遭到破坏;故意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通过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欺骗客户;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故意贬低同行;惟利是图,不讲社会公德,严重污染环境;不重视劳动安全,损害职工利益;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把大量的利润主要用来满足个人的奢侈甚至是畸形消费。这说明我国当前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要加强企业道德建设,主要做到如下几点:

1.营造完善企业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企业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必须要有适当的社会道德环境。所谓社会道德环境,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制约和影响道德建设的各种因素和道德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人们的文化素质、社会道德状况等物质与精神条件构成的综合体。它对企业生产道德建设的影响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良好的道德环境能促使企业积极向上、富有进取心,引导企业尊重和信守法律,遵守伦理规范,富有社会责任感,形成崇高的企业道德,恶劣的道德环境则易使企业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管理观念落后,肆意践踏法律和道德规范,缺乏社会责任感,必然导致企业整体素质和能力低下,从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崇尚以德为本、优化企业道德环境是重建企业经营道德的重要条件。

2.提高企业职工的道德素质。企业道德是通过员工的道德体现出来的,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是企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在企业内部对员工加强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员下的道德素质,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自主意识、平等观念、诚实守信、责任感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企业员工,因此,必须制定明确的诚信经营准则,制定全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要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使职工树立起敬业爱岗、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抵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对道德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因素。

3.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道德与法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法制是基本社会公德的规范化、秩序化,是个体和社会群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既是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的核心价值观。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安排是加强企业道德建设的关键,一方面使不讲道德的企业受到法律的惩罚,影响其市场声誉,使其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使讲道德的企业受到市场的褒奖,从面获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郦宏东王和:关于企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1,(11):73~74

[2]庄汉武: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8~110

[3]刘国伦:略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道德建设 [J].湖南党史,2000,(1):58~59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7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形成机制,建设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 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其形成和发展, 首先是从生产实践出发, 经归纳总结再用于安全生产实践。因此, 它在企业建设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现代企业的大规模发展, 更为企业的安全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制

所谓文化, 即人们的习俗、习惯、价值观。安全文化, 就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习俗、习惯和安全理念, 是人们价值观在安全方面的一种反映和体现。人们有什么样的文化, 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行为;文化影响思想, 思想指导行为, 行为产生后果;所以文化建设十分重要。近年来, 有远见的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搞安全工作, 亦不例外, 必须重视安全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 才会把“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才能使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 安全的行为成为习惯, 安全的氛围处处呈现, 安全的环境促进安全。

企业安全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企业 (或行业) 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和遵循的, 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意识、安全作风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和企业安全进取精神应包括: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 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 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之总和。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安全文化的主要分支。它不仅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 即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 还包括职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企业安全激励精制安全的精神因素。一般认为, 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 (代表词汇:安全帽) , 即表现为物质实体的文化, 主要是指企业中色各类安全工器具, 为提高安全系数设计的各类安全保护装置、设备、设施等;二是行为层 (代表词汇:安全行为) , 即员工的安全行为文化, 是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是安全理念和价值观的动态体现;三是制度层 (代表词汇:安规) , 即通过安全管理制度表现出来的制度文化, 主要包括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等员工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四是精神层 (代表词汇:安全意识) , 是企业员工的意识形态领域所体现的安全精神文化, 在整个安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主要包括安全理念、企业安全管理思想、员工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和生命价值观等。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过程中, 对处于核心层的精神层面的挖掘是关键。

安全文化建设, 有利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实际工作中, 往往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即无章可循;二是制度定得很全面, 但难以落实或落实得不够, 即有章不循。无论是建章立制, 还是制度落实, 说到底就是一种责任感, 而责任感来源于观念。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解决观念问题, 观念变了责任感也就会增强, 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 制度建设也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

尽管国内外许多企业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安全文化建设是最终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但国内不少企业对安全文化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专家通过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调研, 还归纳出了多种企业安全文化模式, 如企业安全文化形象模式、企业安全文化精神模式、安全生产标兵企业或精神激励模式、企业安全效益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科学技术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模式、企业安全文化文明道德模式、企业安全行为模式、企业全员安全活动模式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这些都说明企业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实践虽然有所思考, 但基本上还处于粗浅认识和简单归纳阶段, 甚至仍存在不少误区。

1.安全文化的类型

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笔者认为, 要顺利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安全观念, 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管理问题。企业应该将安全文化建设看作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阶梯, 而并非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才不得不进行的面子工作。对那些具有远见卓识企业家所引领的优秀企业来说, 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凝聚人心、发展壮大的关键成功要素。安全文化建设不仅不妨碍企业的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 而且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又是企业内增凝聚力、外增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 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 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以安全价值为核心、以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安全绩效为导向创建本质安全型的安全文化, 应倡导的安全文化有以下特点:

(1) 本质型的安全文化。对传统的安全管理进行辨证扬弃, 使企业安全管理以“事”和“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行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真正树立起“人是安全的动力, 人是安全的主体, 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 进而塑造本质型安全人, 最终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2) 卓越型的安全文化。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追求卓越的安全生产成效和成果, 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生产职工不满足于行业一般的安全管理水平, 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准和安全目标。

(3) 全员型的安全文化。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能够自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危机和风险, 能够主动地并不断地去识别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逐步形成“安全生产, 我的责任”、“安全生产, 人人去管”的良好氛围。

(4) 公正型的安全文化。企业承认人人都有可能出现差错, 可以理解差错, 但是不能忍受故意违章。操作者清楚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 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并且与企业达成一致。生产者完全有权拒绝进行任何不安全的生产与作业活动。

(5) 报告型的安全文化。鼓励人人都来发表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管理部门对于获得的每一份安全报告都给予认真的对待和分析, 不管是否需要采取行动都应反馈信息给报告者, 甚至对有益的报告要予以公开表扬与奖励。

(6) 学习型的安全文化。鼓励人人学习、研究并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提高组织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 企业依靠各种管理手段不断更新和充实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所有的安全报告都应向职工公布, 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教训并体现在各自的本职岗位之中。

2.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

(1) 抽象概括———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途径。抽象和概括, 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引用到企业安全文化上, 是指企业安全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安全生产环境的变化, 结合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企业安全生产理念或价值体系, 以之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和原则。这些安全生产的理念、价值、方针和原则的总和构成了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来源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 又高于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措施, 它的形成离不开企业安全管理者的抽象概括。

抽象概括在企业安全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决不是偶然的。首先,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使企业内外部安全生产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引起企业安全管理对象和安全管理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企业安全管理的角度看, 传统的“物化”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企业安全管理者必须从繁琐具体的安全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 由以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 由对员工具体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约束, 转变为安全观念的交流与沟通。必须善于整合企业内外、行业内外、国内外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等信息, 并通过抽象思维和理性概括, 形成个性化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工作思路。其次, 在工业经济时代, 企业关注的主要是资本、劳动生产率、销售额、利润率, 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对物的调节与控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更为关注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市场价值以及品牌价值, 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由对物的控制转到对人的管理, 由物化安全管理转到价值安全管理上来。这就是说, 企业安全管理已由具体管理上升为抽象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者需要运用企业安全价值观整合安全管理措施, 使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安全管理行为中, 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运用抽象概括的方式, 总结安全管理经验, 确立企业安全生产价值观念, 探索和建立安全价值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建立企业安全文化, 是安全管理者的必然选择。

(2) 传播案例———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之路。通过抽象概括形成企业安全文化, 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从企业安全文化到安全生产管理实践, 有诸多路径和方式可以选择, 事故案例传播则是最为有效和实用的方式之一。所谓事故案例传播, 就是利用事故案例传播安全文化。具体来说, 就是企业安全管理者, 根据安全生产工作实际, 有针对性选择影响较大、涉及面广、意义深刻的事故案例, 来诠释企业的安全生产战略选择和安全管理制度安排, 贯彻企业的安全管理方针和原则。事故案例传播是抽象概括的逆向运动形式。从表面上看, 它仅仅实现了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回归;其实质则是企业安全文化发展到更高层面上的创造性回归, 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再次提升和第二次飞跃。

事故案例传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是由企业安全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特点决定的。第一, 企业安全文化内涵的自然性, 要求表现形式的自然性。同其他管理科学相比, 企业安全文化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来, 与企业员工密切关联, 更加贴近实际。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符合企业员工的安全要求。要求形式上的自然性, 而事故案例传播就适应了这一要求。第二, 企业安全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强化了事故案例传播的导向性。企业安全管理者所拥有的人格魅力, 使其处于企业安全管理的中心位置。企业安全管理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事故案例进行剖析和解说, 无形中就传播了安全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思想观点和安全管理价值理念。第三, 事故案例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决定了它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事故案例一般都有清晰明了且较完整的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 具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印象深刻等特点, 因而感染力强, 传播速度快。企业安全管理者利用事故案例, 把抽象的企业安全价值观进行艺术处理, 使之形象化, 有利于企业安全文化得到员工的理解、认同。事故案例传播还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桥梁。通过事故案例, 企业员工可以了解企业安全管理者的有关安全战略选择、安全管理制度安排和安全生产中的文化背景、文化导向。企业安全管理者还可以了解员工的安全思想和行为, 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和管理。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 就像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

1.加强宣传教育, 创造提高职工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 职工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 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 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 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 完善安全理念渗透机制, 提高安全文化的层次。企业安全文化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员工认可认同, 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各种安全理念渗透的效果。各种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的安全理念在挖掘提炼推广渗透之前, 只是被企业少数人全面掌握;而要变成全体员工的共识, 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理念渗透机制和措施。

2.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 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 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入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词语, 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 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3.把行为文化建设作为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关键

人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 提高人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 要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必须不断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如某采矿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牢固树立“安全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的思想, 加强对全矿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 针对当前安全生产任务繁重、职工人员紧张的实际, 采取灵活多便的学习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在技术培训上, 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实施培训计划。对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培训;对安全管理人员及要害工种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被培训人员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为了加强对特殊岗位职工、新分职工、劳务工和转岗职工人员的培训, 该企业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进行, 并明确规定培训学习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不准上岗, 切实增强了培训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薄弱人物, 还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 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 从而使职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另外, 基层区队为了提高职工技术素质, 还坚持利用周二、周五职工安全学习, 组织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操作规程等有关现场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 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业务素质, 筑牢了安全生产的思想根基。

4.基层班组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主战场”

员工在企业内所处的小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 基层班组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因此不能忽视班组文化的作用。通过加强团队建设, 发扬班组的优良传统,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消除员工之间的冲突, 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氛围。良好的班组氛围能使员工有归属感, 提高对组织的忠诚度, 增强职业安全感, 进一步促进队伍的稳定, 使员工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 同步提高文化素质、业务素质, 提高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建立良好的环境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 应关注各种环境的影响。在企业中, 应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 为安全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对于员工而言, 不仅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 还要注意员工稳定的家庭建设, 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班组内的硬件环境也很重要, 如整洁、有序、规范的班组环境等, 对员工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影响, 安全工作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6.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 提高安全文化的执行力

安全文化的建设, 从根本上讲, 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严格讲, 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 员工不执行、干部不监督不落实, 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严肃性。长此以往, 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养成习惯, 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可能。因此, 在加强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 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

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 要通过建设实践才能得以实现。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要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基础之上, 不断创造提高职工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并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 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凯峰等.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J].煤炭技术, 2007, (5) .

[2].王锐.人员素质与安全文化建设[J].电力安全技术, 2007, (4) .

[3].王世娟.以人为本建设石化企业安全文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J], 2007, (5) .

[4].司马俊杰等.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及其评价[J].企业安全, 2006, (9) .

[5].廖萍蓉, 叶青.论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 (12) .

[6].马茂冬, 杨红梅.浅析企业安全文化构建[J].企业经济, 2004, (12) .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 篇8

所谓企业伦理, 亦称“公司伦理”是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本, 是人力资本的精神力量和实物资本的价值体现, 是指以企业为行为主体, 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 企业在处理内、外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总和。

1. 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问题是一个系统概念, 其中蕴涵了诸多因素, 通常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然而, 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技术, 技术来源于管理, 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 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伦理, 因此归根结底企业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企业伦理。一个企业要想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 如果不重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 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 因为今天的企业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谋求新的发展动力, 特别是源自于内部文化建设而形成的发展驱动力。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 它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 企业重视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而最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精髓, 它是由企业领导人所倡导和精心培育的, 并为员工群体认同的反映企业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支柱。企业伦理道德作为企业文化之根本, 它以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善与恶、诚实和虚伪等原则为标准来评价员工的行为。企业伦理使员工产生对企业使命、宗旨、目标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心;企业伦理使员工产生使命感和意志力, 鼓舞员工协同整合, 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企业伦理是员工自觉在思想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 在付诸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了标准, 因而自觉践行伦理道德规范, 并与企业的目标、传统习惯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

3. 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企业的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 使企业成员产生心里共鸣, 继而达到行为的自觉控制, 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伦理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员工们在企业伦理的制约下, 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 依照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 在其思想认识、思维过程、心理情感、伦理道德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感, 使员工明确了工作意义, 使员工在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时能够自觉维护整体利益。

二、市场经济下企业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企业伦理缺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遵守应有的道德法则和规范, 而造成的一种道德丧失现象。中国企业在三十年来的经济转型中一方面带来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伦理缺失的许多尴尬, 如诚信缺失、环境污染、虚假广告、农民工的权利受到侵害、家族企业文化缺失, 甚至某些名牌企业也出现了道德失范问题。这些企业道德缺失问题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规范、法制环境的营造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企业伦理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 本文仅对以下五个方面做简要探讨。

1. 社会监督约束机制环节薄弱。

与国外消费者相比, 中国的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 舆论监督的力度不够, “消协”等中介机构的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 “消协”解决问题的周期长, 有效成果达不到消费者的期望。

2. 企业缺少伦理领导。

著名学者波斯特认为, “一个公司的行为是伦理的还是非伦理的, 管理者是关键性因素之一。作为主要决策的制定者, 管理者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为公司建立伦理形象。”美国学者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了什么是影响员工道德水准的最重要的因素, 结果表明“上司的行为”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一个因素。可见, 缺少伦理领导, 是中国企业伦理缺失的一个内在原因。

3.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道德形象的树立。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方向标。如果一个企业文化中, 企业经营的目标简单, 就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那么企业在遇到问题需要选择的时候就会把利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 而将其他方面放在一边。

4. 中国目前复杂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信念影响着企业伦理建设的选择。

社会文化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这个社会的企业伦理或企业经营管理的道德价值观。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伦理背景下进行的, 离开了伦理而单纯地强调人的经济理性只会减弱经济学的预测能力。”就现阶段来说, 中国企业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一小部分传统文化以及地区差异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的环境中, 每一种文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伦理建设的选择。

5. 企业员工伦理观念淡薄。

一些企业员工基于追逐利益的驱使, 在加上目前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 责任意识淡薄, 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 怠于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甚至有员工为谋取私利故意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

三、改善中国企业伦理问题的对策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出现了严重的企业伦理缺失问题, 影响了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因此, 解决企业伦理缺失问题,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势在必行。本文认为, 目前可以从以下途径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

1. 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增强立法和执法的公正性。

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 伦理建设要有法律建设保驾护航。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会对企业行为形成强制约束, 并逐渐升华成为企业的道德选择, 从而有效地抑制企业的伦理缺失, 提升企业伦理水平, 并促使企业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另外, 要增强立法和执法的公正性。通过加强对立法公正意识的培养, 有针对性地制定和修改相应的法律, 确实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加大对执法机构的监督力度, 减少其执法不公正的机会, 提高执法的普遍性和公正性。

2.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约束企业行为。

为更好地约束企业行为, 应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可从环境监督、消费者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三个方面进行。环境监督是检验企业是否履行道德义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 会使有损道德的行为得以发生, 严格的环境监督则能够防患于未然, 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消费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真正持久的企业通常都有一个简单的目标, 就是让他的客户群满意。消费者是评价企业行为是否道德、抵制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力量。企业自我监督是完善监督体系的内在动力。道德行为最终要靠具体的行为个体来完成, 每个道德主体都要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义务, 用健康的道德理念来指导其社会行为。企业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对照、反省、监督下, 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 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市场经济主体。

3. 加强企业内部伦理建设。

(1) 企业应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传统美德中注入时代的精神, 使继承和创新有效结合, 带动企业伦理水平的提高。比如, 努力做到树立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确企业价值观、加强企业民主建设、塑造并发扬团队精神等。 (2) 企业内部管理应该制度化。把企业伦理的准则规范化, 形成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 则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制度可以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工作规范、工作态度、责任的具体要求, 便于把握和执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加强企业伦理教育及培训。一是加强员工的企业伦理教育, 通过有关企业伦理的培训, 提高伦理的敏感度。目前中国企业的员工教育训练偏向管理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伦理的教育训练, 必须切实加以改变。二是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加强自身的伦理修养, 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 以着力塑造其伦理人格。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是企业伦理规范的制定者、监督者和实施者, 经营者的伦理水平决定了员工的伦理水准, 决定伦理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4) 设置伦理机构, 配备专门的负责人———伦理主管。企业伦理对企业非常重要, 企业在其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和活动都涉及伦理问题, 因此企业有必要设置伦理机构, 并且同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处理企业发生的各种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淑芹.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对立统一的条件性[J].道德与文明, 2000, (3) .

[2]余玉花.探寻中国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J].江汉论坛, 2000, (9) .

[3]高兆明, 管华.企业经济行为选择中的道德边际[J].学术研究, 2000, (11) .

[4]过聚荣.企业伦理的时代价值[J].学海, 2000, (3) .

[5]谢翠蓉.企业非伦理行为透视[J].滨州学院学报, 2007, (4) .

[6]迟爱敏, 李慧珍.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与发展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7]夏绪梅.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8]邹继伶.现阶段中国企业伦理建设初探[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5.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管理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需要电力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 逐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目前, 随着企业管理层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正被广泛地得到认识, 人才在电力企业竞争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电力企业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发挥电力企业中员工的作用, 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充满活力和竞争力。 然而, 人力资源培训是帮助电力企业员工更好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是电力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改变电力企业的现状, 需要电力企业不断改善培训体系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内涵

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并谋求发展壮大, 就必须进一步改进并完善人才工作, 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坚持走人才强企支路, 这也是电力企业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服务是毋庸置疑的。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 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要有前瞻性, 并通过科学的途径和手段将人才凝聚起来, 以此来推动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以其自身独有的功能优势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已成为必然使命。 电力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行为表现, 这就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优秀的劳动绩效, 不断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而这些也正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任务。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完善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处于基础阶段, 一些相应的管理理念并不十分完善,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当前社会经济竞争的重要资源之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仅仅重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 但是未能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缺少对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 并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缺乏工作的动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

很多电力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 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教育培训工作就意味着使电力企业损失很大一笔培训费用, 会大幅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 影响企业的周转资金。 而接受过正规培训教育的员工又非常容易辞去现有的工作, 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白白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此外, 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而言, 在进行员工教育培训时, 没有将实际培训内容与员工自身的长期发展状况结合起来, 其培训总纲和计划缺乏一定的长期性, 只关注眼前所需要的资源, 没有将长期发展战略应用到培训工作中去。

3.3 缺乏培训需求分析过程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 使得企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没有将公司发展目标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仔细设计和主动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这必然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3.4 培训效果缺乏激励措施

由于电力企业的垄断性质, 其僵化的管理机制使得企业中一些员工缺乏竞争意识、自我提升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抱有应付的态度, 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 而企业设立的培训机制中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对员工培训参与程度的考核、奖惩体系。 员工参加培训的效果、培训期间表现十分优秀并不能与其待遇产生关联, 致使一些员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无法全神贯注地参与到培训之中, 吸收培训的内容。

4 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策略探讨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电力企业管理中需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贡献者, 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方面需要为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发展提供培训的机会, 电力企业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得到认可, 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结合员工的实际需要, 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 加强员工的培训, 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 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 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电力企业除了为员工提供工作的机会之外, 同时还是员工的主要管理者, 在员工管理中需要增加人文关怀, 解决员工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2 强化企业培训观念, 加强人才转型建设

电力企业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方案, 要不断对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观念进行强化和更新, 从本质上重视教育培训工作。 电力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能够对企业以后的竞争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企业应该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市场发展策略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 现代发电厂大都面临着市场转型, 向低能减排方向不断进行转变, 因此, 电力企业应该将如何引进低碳化设备作为作为发展的核心环节, 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 要重点灌输低碳节能思想, 加大力度培训技术型电力人才, 提高电力企业基础设施的转型效率, 为企业实现减排、低碳化发展模式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4.3 企业要注重分析培训需求并制订科学培训计划

培训需求分析是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得从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培训需求的征询与确定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 充分体现企业想要的、所缺的, 员工想要的、所缺的。 在制订培训计划时, 要考虑规范且实用。 科学的培训计划要兼顾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方向、培训需求、培训预算等各方面的因素, 这样既能保证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也能使员工对培训活动有个清晰的认识, 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4.4 建立培训效果考核评估体系

一些电力企业管理者认为, 培训课程结束了就意味着整个培训过程完成了。 其实不然, 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也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得到培训人员的重视和落实。 在培训之初制订培训计划的同时就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措施, 以确保培训效果, 防止员工和培训老师敷衍了事。 常用的措施是设立奖励机制, 对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良好或在培训结束的培训效果测验中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对于在某些培训上表现特别优秀的员工, 可以专门研究为其安排更适合其发展的工作岗位。 对于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还有助于企业完善培训体系, 优化培训课程, 了解员工的不足和欠缺之处, 并据此不断调整培训内容, 以便在今后的培训课程中加以强化。 员工则能通过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5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加, 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工作, 提升其竞争力。 人力资源作为当前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为员工制定相对完善的职业规划,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电力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榕芬.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4, 12:197~199.

[2]贾正源, 张刚.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电力企业环境责任新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6) :57~58.

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探究 篇10

1 企业一体化经济管理概念

所谓经济现象, 实质上是通过社会群体与个体所体现的一种经济行为, 其属于个体经济行为的聚合与沉淀。企业自身的经济行为过程基本上都与经营活动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 其属于一个具有连续性特征的行为, 关系到企业大多数业务流程, 而相应的经济信息则主要在业务流程当中产生。依照系统论的有关理论, 企业所进行的经济管理行为主要指的是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以及人员流共同融合组成的整体系统, 而这个系统当中的要素存在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关系, 在共同作用下来推动经济系统实施持续的改进与发展。

一体化经济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 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来针对企业当前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实施处理, 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针对企业全部的业务数据与财务信息实施标准化处理。如此, 才能够促使企业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使用、信息管理以及业务流程等各项经济业务整合为一体。针对当前企业财经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的调配、整合, 使得企业能够真正形成物流、资金流、工作流、人员流以及信息流有效统一的目标, 与此同时, 经济管理一体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资金分配、使用、收入以及使用效果的透明度,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 促使企业各项信息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2]。

经济管理一体化具备相应的系统性、动态性以及集成性,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其能够有效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制约力度, 有效缩减核算进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更为透明, 从而有效防止企业经济管理进程中发生信息孤岛的现象。将经济管理一体化模式应用于企业, 使得决策层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 从全局层面着手, 针对企业各项日常经济管理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 保障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切实保障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2 构建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2.1 理念渗透

企业实施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 应当将企业内部全部员工进行有效的整合, 进一步加大对员工之间各项经济事项监管力度, 使得各个员工在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能够针对各个经济事项引起高度的重视, 通过理念的渗透, 使得企业广大员工能够将自身未来发展与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企业各项经济细节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针对各项经济交易信息、个人经济事项等信息资源实施深层次的研究分析, 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的公开化与透明化。针对企业内部员工必须要实施相关理念与思想的培训教育, 保证各个员工都能够将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来开展, 使得内部员工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督促, 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从上至下得到有效落实[3]。

2.2 构建统一经济管理机构

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并非只是建设一个全新的体系, 其必须要综合考量各个企业自身的业务活动特征与现状, 包含信息数据的搜集、传输以及运输等措施, 通过采用针对性的策略, 针对业务流程进行设计, 建设一个动态的设计平台, 促使企业经济业务逐步转变为财务会计信息化, 切实改变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下, 企业财经管理与业务活动脱节的现象。通过构建统一的经济管理机构, 比如当前许多企业建设的经济管理中心, 可以针对企业各项业务实施综合性的精细管理与核算。该经济管理中心能够依照业务范畴分为核算机构、预算机构以及结算机构, 各个机构分别负责对应的资金划拨;员工工资与各类福利奖金;资金收取与银行往来的业务。此外, 还能够根据职能分为财务管理机构与计划管理机构。财务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在于企业物资核算、资金核算以及成本核算, 计划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在于企业内部审计与监控管理。

2.3 提升监督审核能力

针对企业大多数会计事项来说, 要想加强管理, 就必须要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监督, 政府与企业本身都必须要针对经营活动的整个进程当中各项会计内容实施严格的检查与监管。政府在针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 必须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并且在企业内部也必须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双重监管体系的保障, 使得企业内部有关的经济事项能够实施科学合理的掌控, 并通过对应的经济审核标准针对企业有关的经济业务实施审核, 通过有效的动态监管保障企业会计事项当中的所有环节都能够在科学的监管下开展。此外, 政府与企业还必须要针对会计事项当中一些重点内容实施研究分析, 定期组织会计记账、会计账目等相关事项的检查工作, 保障企业所有经济业务当中的相关事项信息数据都能够被有效的展现出来, 依照凭证当中数额来计算企业当中的有关经济条款, 一旦计算出问题, 应当立即上报有关部门,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实施二次改进, 从而有效避免企业经济事项当中出现遗漏或者错误的现象。

2.4 整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

在针对企业日常经济活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应当整改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保障企业上下的经济行为更为统一、规范。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管理离不开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管理体系, 使得企业内部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审核计算、审核记录以及经济统计体系, 使得内部员工之间能够针对彼此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情况进行相互监督, 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当中的关键环节更为透明。除此之外, 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进程当中的各个发展事项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主动探究企业日常经济行为与活动当中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不足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不断地积累与完善, 保障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成效[4]。

2.5 注重人才培养

要想有效保障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就必须要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经济统计技术、核算技术等专业技能, 从而有效保障相关人员在遇到不同经济交易的时候能够有效应对。这就需要企业通过专家讲座、委培、在职培训等方式针对会计人员、经济管理人员以及审核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使得他们能够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 并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 保障其在遇到重点经济问题的时候敢于承担, 把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来做, 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切实保障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现[5]。

3结语

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各个行业面临的不仅是挑战, 同时也是机遇。这就需要企业正视各种挑战的同时, 牢牢掌握机遇, 通过采用一体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保障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建设需要企业广大经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要让企业内部员工意识到经济管理一体化内容的重要性, 并且要正确认知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监督、审核、管理、会计以及体制等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通过构建统一的经济管理机构, 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体系, 持续优化并丰富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内容, 从而有效推动企业经济不断前进, 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革, 面对当前这个竞争白热化、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 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 大多数企业传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一体化经济管理模式。鉴于此, 本文主要针对一体化经济管理概念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进行探究, 旨在为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企业,一体化,经济管理,建设

参考文献

[1]白晓明, 赵曙明, 赵宜萱.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八届 (2014年南京) 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管理, 2014 (10) .

[2]任毅, 丁黄艳.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率的比较研究——基于规模效率、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 2014 (01) .

[3]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 (理论月刊) , 2011 (05) .

[4]梁钟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企业研究, 2013 (22) .

上一篇:男幼师下一篇:“语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