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2024-04-15

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精选6篇)

篇1: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实行市场经济会对道德建设起何作用”的讨论大致形成三种主要的观点,虽各有道理,但也各有可疑之处和不足之处;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的变化,总是由该社会的`大众行为的变化构成,因此应考察市场经济对人的行为的根本影响,并给以必要且可行的行为导向.

作 者:黄炳线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23(1)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大众行为   行为导向  

 

篇2: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把种种不道德或归于市场经济,或归于社会环境,或归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归于学校教育不得力,或归于个人自我修养差,等等,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个人认为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没有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繁荣”的局面,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拿来”。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了的人民更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商品供应匮乏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有一道铜墙铁壁似的防线,以传统的和时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分析,而是以自己工作、学习、感觉上的需求,简单而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并迅速地从一种单纯的思想进入另一种单纯的思想,而且带着这样的思想又一次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可以说,这一次,中国人民打了一场思想上的无准备之仗,结果也付出惨重的道德代价。学校德育教育滞后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教育界吹来一股浓浓的芳香,10年中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如火山岩浆迸发而出,校园沸腾了,又安静了。教师学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攻克高考这座堡垒。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说

透了,实际上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更明确。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温总理以 “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来总结痛惜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无疑既一针见血,又振聋发聩。这种“道德严重滑坡”本身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如“掺毒”“造假”等,早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不检点,更是严重冲决基本道德人伦底线的行为——不仅是严重的不德,更是严重的非法侵权犯罪。

不难发现,严重滑坡中“道德”,其实并不是一种孤立片面的一般道德,如商业商人道德,而是一个更广泛层面的系统道德。除了人品意义上的道德之外,它至少还应包括一个法治化的公共道德体系,如政府部门的监管道德、行政道德,以及支撑维系规范这些道德的公共管理制度本身内蕴的道德,比如,能够真正充分实现“奖善罚恶”功能的法律道德,能确保高效运转、无缝监管的行政制度道德。

就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人类社会中道德系统其实也是环环相扣、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无论个人道德还是团体道德,商业道德还是职业道德,都既不可能独自孤立地生长养成,也不可能孤立地滑坡沦陷。而在这其中,政府公共服务、行政监管道德,及其背后法治化的制度本身的道德,显然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道德力量——对于整个社会道德系统的维系、凝聚、繁茂,具有如土壤、阳光、雨露之于自然生态一样的基础性保障、栽培、引领作用。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目前我们的这种基础性道德还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相反倒是不乏一些悖反的情况。在几乎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事前失灵、近乎“形同虚设”的行政监管,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缝隙丛生的监管运行体系。而在法律制度方面,虽然《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近年来也增加一些严厉性,但显然还远没有完全实现公众期待中的充分“奖善罚恶”的作用。比如,因为生产经营伪劣食品,而真正倾家荡产的商家还十分少见;因为监管不力涉嫌渎职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政府监管人员,同样少之又少。

篇3: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道德之间不断的摩擦也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 也使人们形成了积极意识、竞争意识、高效意识等一系列进步观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一些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导致道德迷失, 在利益驱动下把市场经济原则辐射到一切生活领域, 使道德领域出现了利己主义、诚信缺失、腐败腐化等诸多负效应。为了确保能够平稳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净化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刻不容缓, 任重而道远。

一、加强道德建设,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民主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 在依靠法制的同时, 也不可忽视道德的力量。因为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有人参与的、而人的行为又无不受道德观念的支配。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 它能够指导和约束公众的行为, 通过道德这个纽带使人们团结奋斗,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正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地球上不会有哪个国家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是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进行的。新加坡值得我们借鉴的治国理念就是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 十分重视道德建设, 使其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形成高度的社会文明风尚。坚持同那些损人利己、违法乱纪、贪污腐化的丑恶行为作斗争, 营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加强道德建设, 正确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关系, 发挥道德的制约作用

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被人们疯狂追求, 而道德会提醒人们如何正确理性地获取利益。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些人在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上产生了误区, 认为道德和利益是相互背驰的。似乎只有不讲道德, 才能够获得利益, 讲道德就是吃亏。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之下, 在一些人当中, 不讲道德, 反而成为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 在他们日常生活交往当中的一种常态, 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当中道德上出现了失范等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社会化、市场化需要达到一种文明有序的程度。通过社会内部的协作、分工, 使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紧密联系。而对利益的追求必须接受道德的制约和调节。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 努力做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统一。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集体主义, 这一原则并不排斥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获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方面他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 个人应先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 服务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为一切出发点, 以集体利益为基础, 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 去实现个人利益, 防止个人主义泛滥。社会主义道德对人们用正当方式获取个人利益的, 应该给予肯定、支持, 对以腐败贪污、欺骗诱诈等不正当方式获取个人利益的, 将给予严厉打击。

道德跟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不可能完全离开经济利益而存在。但道德也有相对独立性, 使它并不总是与经济利益相联系。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当他为社会、为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的时候, 他不会事先去考虑要获得多少回报, 否则也就不会有当年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 更不会有如今的孙茂芳、龚全珍、菊美多吉等一系列道德楷模了。因此,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须处理好道德与利益之间关系,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大繁荣, 提高国人思想道德修养。

三、加强道德建设, 完善道德教育体系, 发挥道德的导向作用

道德教育不应只在学生中进行, 而应该是个体社会成员从小到老的终身教育。提升人们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 需要道德精神的注入。这样, 才能在市经济条件下使人们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高尚的道德精神, 首先需要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提倡无私奉献精神, 解决目前人们的道德信仰危机;同时开展道德模范教育、使雷锋等精神得到发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人们敬业、奉献精神;还要加强公德教育, 形成一种乐于助人、和谐友善、互敬互爱的新常态人际关系。这些教育要互相渗透、互相依存, 不可顾此失彼。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每一位公民应该主动接受并积极学习的, 同时不断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 起到积极地榜样作用, 做到廉洁慎独、自律自省、能够影响群众, 特别是青少年。

道德导向通过社会舆论发挥作用。首先政治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 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 千方百计制造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社会舆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能看到, 许多有违道德的事情借助大众媒体的曝光, 就能够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可见, 社会舆论是弘扬社会正气, 鞭挞邪恶, 净化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次, 还要发挥道德的“扬善”和“惩恶”功能。通过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 表彰见义勇为的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 来激发全社会的正能量, 增强人们同一切不道德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四、加强道德建设, 增强法律制度的约束力

道德与法律二者相辅相成。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是维护道德的手段。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 是很难被人们尊重和遵守的。守法者的法律观念、道德意识的加强, 执法者职业道德的提升, 这些对法律的实施都会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说, 道德是法律的衡量标准和推动力量, 更是法律的有益补充。道德相对于法律这种外化的硬约束而言, 它则是一种软约束, 是人们内心的法。道德与法律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充分发挥道德作用, 让道德的力量充分展现, 使无形变有形。通常而言, 符合道德的行为也是符合社会法律的行为, 道德所褒扬的既是法律所肯定的。例如我们道德中提倡的“诚实守信”原则就与我国法律中的”诚实守信、公序良俗”原则等同。主流的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法律制度的一种表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下, 法律更需要道德的配合与协助。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范,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更多的在于其外部强制性, 而道德更注重对内部的原则规范, 弥补了法律的强制调整, 只有道德与法律的密切配合, 才能以内外方式协调人们的行为。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在社会某些生活领域, 虽然应由法律作出调整, 但是由于暂行法律没有做出相应的明确规定, 而进行道德补充就显得是格外重要, 通过道德的约束方式来弥补法律暂时的空白。如, 有些领导干部的行为还不能为法律所调控, 同时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缺乏完备的立法, 此时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法律的不足,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只有道德不断发展, 整个社会风气上升了, 法律才能够要求社会成员遵守其更符合高标准道德的制度, 否则, 将会使得社会大部分成员不能理解并遵守, 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 这无疑是脱离当时社会道德而制定出来的法律的重大悲哀。因此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方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有序的进行。

篇4: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 教师 职业道德建设

[作者简介]陈华新(1960-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处。(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特别是进入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首要任务。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涉及整个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紧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由教师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丰富思想、复杂感情、个性鲜明,却又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教师劳动的手段则是教师个体内化了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心理品质。教师把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精神作为手段,去影响、感化、教育劳动对象,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变化。教师的劳动就是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和智慧去陶冶、塑造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教师的心态比以往更加复杂。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价值取向等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冲击教育领域,使教师队伍在师德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1.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不安心教学工作。主要表现在:(1)弃教从商。由于教师职业收入比较少,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过低,使部分意志薄弱的教师弃教从商,或创办企业,或投身股市,或从事信息咨询服务,有的甚至摆摊设点,拼搏于商海之中。也有些下海者受到挫折后重新回到学校,但是并不安于现状。这使得教师队伍处于一种不安和躁动之中。(2)开辟“第二职业”。有的教师虽然不离开教师岗位,却以开辟“第二职业”的办法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目前,在国家还不能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来增加收入,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有的教师把“第二职业”变成“第一职业”,把学校当做自己的栖身之地或后退之路,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赚钱上。(3)“跳槽”。有的教师则采取“跳槽”的办法来解脱自己,认为这是从经济上向高收入看齐,从自我实现上向最有利的地方挪动的好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合理流动无可厚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是,有的地方,农村教师到乡镇,乡镇教师到县城,县城教师到城市,致使城市教师大量超编,农村学校严重缺编。有条件的教师则离开教师队伍,调入企事业单位。“跳槽”已经造成了教师队伍严重不稳定,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学校甚至无法开课。(4)以教谋私。有的教师淡忘了教书育人的天职,利用履行教师职责之便为个人谋取私利,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从教不廉、以教谋私的现象。

2.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奉献精神。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竞争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是一种提高社会效益的合理机制,也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新机制,竞争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是,市场经济竞争也有两面性,其负面效应也影响到教师队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私欲膨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奉献精神,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而不顾教育工作的需要。如有的人在承担工作任务时,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与学校讨价还价;有的人在职称、职务、住房、奖金等待遇上只为自己打算,为了获取好处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或损害集体的利益,不顾及同事之间的团结。二是不安心教学和科研。治学不严谨,急功近利,为了达到某種目的,甚至不惜造假。三是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人际关系恶化。所有这些,都是与师德要求背道而驰的。

3.依法执教、敬业爱生意识淡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八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把依法执教、敬业爱生放在了首要位置,这说明两者的重要性。有的教师受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影响,瞧不起教师职业,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不能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民主性原则,有的甚至无视学生人格,随意讽刺、挖苦学生,随意让违规学生停课反省,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不管学生犯多大的错误,责令他们停课反省,就是变相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是违法行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是违犯了教育法规。有的教师忘记自己的身份,违背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生活上、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上课时间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有旷课的现象,有损人民教师的形象。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影响到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迫切要求。面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根据市场经济社会的特点,探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重新强调尊师重教,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新时期以来,尊师重教得到了大力提倡。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趋利性的利益观和价值观逐渐充斥社会,再加上教育领域出现的腐败现象,人们尊师重教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有部分人对教师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家长对教师不理解,不尊重、不支持教师的劳动和工作。社会上轻视甚至污辱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打击了教师的自尊心和职业荣誉感,也冲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重新强调尊师重教,在整个社会营造尊敬教师、重视教育的氛围,非常有必要。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要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从政策上切实解决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教师的工作,让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2.创建宽松环境,发挥学校师德建设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师德建设的主阵地,要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形成学校领导带头,全体师生关心师德建设的局面。首先,学校要从制度上保障师德建设,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不予聘用。其次,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师德培养环境,在学校管理上贯彻民主原则,以人为本,关心爱护每一个教师。要在教师队伍中倡导团结合作、严谨求实、积极上进的工作作风,建立既有制度保障,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关系。再次,学校要把为人师表作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一要求,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多为教师的进步着想,为教师成长创造宽松环境,尽可能为教师争取各种进修和提高的机会。最后,学校党团组织、教代会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从生活、工作和思想上多关心教师,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师德建设。

3.加强自我修养,把师德建设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搞好师德建设,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教师自己。因此,强调教师自我修养,把师德建设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提高,切实增强以下几方面的职业道德:(1)无私奉献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是以“为学生服务”为最高目标,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己任,不计报酬,不图名利,乐于奉献,以教为荣,以教报国的精神;是人民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如果教师缺乏奉献精神,就不会热爱教育事业,就不能立足讲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2)实干与创新精神。传统的师德,要求教师要有优良的学风,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知识上不断扩充,脚踏实地地做好教学工作,这些都是要继续保持的。同时,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这就是创新精神。因为,只有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的形势下,教师应当以超前的姿态领先或者跟上改革的步伐,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断开拓创新。(3)师生民主平等意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建设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要关爱学生,因为没爱就没有教育;要对学生负责,教育是一种责任,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学会欣赏学生,因为学生的自信是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习惯是在欣赏中形成,优良的品质是在欣赏中发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教师,师生关系才能更加和谐、融洽,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加和谐发展。(4)法律法规意识。坚持依法執教,依法管理学生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认真学习党纪国法,尤其是要加强对《教育法》《教师法》的学习,要履行“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和提高水平”义务,真正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代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人才,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建立法治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奋斗,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善于继承与创新,勇于应对现代教育的挑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卫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师德建设工作[EB/OL].http://news.sohu.com/20060411/n242749610.shtml,2006-04-11.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313.htm,2001-05-29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2419.htm,2005-01-13.

篇5: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党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理论指导.只要我们坚持贯彻执行<纲要>的`基本精神,把工作做到实处,就可以更好地发挥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做到德法并举、标本兼治,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 者:周迎香 Zhen Ying-chun 作者单位:安徽省冶金技工学校,安徽,合肥,230011刊 名: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年,卷(期):20021(3)分类号:B822.1关键词:《纲要》 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篇6: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摘要】市场经济的经济性、信息性、规则性给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在市场经济下进行社会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融汇和吸收人类一切的优秀道德精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道义支持。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解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是市场自身存弱点和消极的方面,如趋利性,反应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将阻碍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应该: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传统似江河之水,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经验。它的精华部分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动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在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引导下自觉、积极、规范地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经过长期的发展,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三)恪守公民道德基本道德规范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基本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的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公民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公民道德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社会主义道德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新的矛盾面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道德体系,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这要求我不断的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所以恪守公民道德基本道德规范吸收一切人类优秀道德精神是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六年级品社期中试卷下一篇:蜂胶中医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