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情景教学

2024-04-30

高中物理情景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物理情景教学 篇1

一、物理情景与情景转换解析

在物理教学中, 问题情境所体现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 其一是呈现问题的情境, 其二是发现问题的情境。这两种问题体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呈现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采用一些科学的教学手段, 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 或直接利用教材向学生提出问题;而发现问题情境一般是针对学生而言, 在教师不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解答, 而针对后者, 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注重给学生创造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 虽然这只是学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然而教师必须要做到能够揣摩学生的心理, 知道他们心中所想的是什么。总体而言, 物理情景是指书面解答物理课题或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具体过程。而情景转换, 则指的是我们在解决一项研究课题时, 采用想象、转换、类比、推演等科学的手段把一项较为复杂的难题进行转化, 或采用这种转化思路, 或采用化繁为简的具体手法, 使其成为更容易使我们理解并从容解答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问题解答方法

确定正确的思路是解决任何科学难题的首要条件。在高中物理课堂上, 尤其是对于高一的学生们来说, 由于他们刚刚步入高中, 其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所奠定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 关系着他们当前的学习和成长。受学生知识面所限, 面对高中物理课堂上的一些较为复杂的课题, 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 而这时, 就需要教师首先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指正, 让他们学会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课堂难题。如高一物理必修1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这是学生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堂物理课程。开课前作者首先通过一则历史故事, 让学生们来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答物理课题, 故事选用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曹冲称象”的典故。这虽然是一则人人都耳熟能详并且内容浅显的故事, 其中却蕴涵了深刻的科学道理, 即解决问题时的思路转换与情景转换。因此,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多种学习方法,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够变得事半功倍;同时, 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更多的问题解答方式, 是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们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

三、情景转换在物理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以必修1教材中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进行问题导入, 即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 作者看到了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大都一知半解, 更多的是采用笔录与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对于问题的解答, 更是做不到完整准确。基于此, 笔者拿出准备好的实验道具:质量相同的道具小车、光滑的水平板、砝码、细绳以及夹子等, 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过程, 笔者在一旁做教学指导。在实验过程中, 笔者鼓励学生尝试着通过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验证解答, 而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验证物体运动的状态以及找到导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从而对定律内容进行验证, 即: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 而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通过这一堂课,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们在验证了思路转换与情景转换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分析能力以及掌握了更多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变得更加简单, 教学质量得到快速地提升。

高中物理情景教学 篇2

很多教师认为随着物理教学的深入,概念的抽象化和复杂化使得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精心创设物理情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引导性情景

引导性情景一般适用于授课的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等为主,目的在于设疑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玻璃杯装满水并用一硬纸片盖住杯口,然后将玻璃杯倒转过来,用手托住硬纸片,并提问“同学们猜猜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等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拿开托住硬纸片的手,学生会惊奇的发现硬纸片和杯中的水不会掉下来。这个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递进性情景

递进性情景一般适用于讲授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如讲“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怎样运动”时,做第一次实验: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并在水平轨道的毛巾表面上运动,提问“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怎样?运动距离怎样?”,再做第二次实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并在水平轨道的纸板表面上运动,提问“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怎样?运动距离怎样?”,再做第三次实验:仍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并在水平轨道的玻璃表面上运动,提问“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怎样?运动距离又怎样?”,此时立即创设情景:当小车在水平轨道上不受摩擦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比较三次实验很容易得出结论:“当小车在水平轨道上不受摩擦力作用时将一直运动下去(作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对“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怎样运动”认识就比较深刻。

三、随机性、求异性、强化性情景

这一般也适用于讲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变换角度,使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但要注意创设这些情景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请同学们拿出两张纸平行靠近放置,用嘴向两纸之间吹气,观察两纸是相互分开还是相互靠拢;在“密度计的原理”教学中,弄懂是飘浮条件的应用之后,接着提问“密度计在测不同液体密度时,什么是相等的,什么是不同的”通过试验和分析可知浮力相等、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再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浮力是否相等,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再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以下情景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承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这些情景可以强化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情景创设应注意:

1、教师要把握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创设情景。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景,而且必须巧妙解决创设情景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情景的创设 篇3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人入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起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老师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一根线提!”老师不动声色地用一根线颤颤巍巍地提起了重物,故意举得高一些,学生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而接下来用两根线稳稳地提起重物的时候,学生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以至于老师不断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这样一个细节动作,学生毫无防备,突然间线断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啊!”的惊讶声。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这时可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两根线提反而断了呢?一开始就断吗?什么时候开始断?为什么会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蓄足了力量。

二、创设活动情景——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了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一课时,由于力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较难把握,因此,从力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如果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就能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突破这一学习难点。

学生小实验1: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让手掌缓慢倾斜到使书下滑。(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到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重物压紧斜面,二是使重物沿斜面下滑,从而按实际作用效果将重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

学生小实验2:每两个学生一组,在原座位上,一人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然后交换,体会拉力对两个手臂产生的作用效果。(通过安排这一小实验,使学生对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支架产生的作用效果有了切身体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创设想象情景——升华知识

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新旧知识和科学概念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的头脑“插上翅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例如,学习了重力(或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没有重力(或摩擦力)的世界;研究了单摆的运动规律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将单摆放到两极或月球上或宇宙飞船中,运动规律将如何变化?介绍了超失重现象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的生活情景。

四、创设开放情景——发散思维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新课教学之后,简单地布置作业或机械地“一课一练”,往往会使学生加重疲倦的心态。此时如果能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再接再厉地完成迁移训练,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新课教学结束时,针对教材上有关飞机扔炸弹的例题可以创设如下的开放情境:炸弹落在地上的弹坑是如何分布的?如果目标是移动的,该怎样投弹才能命中目标?若炸弹是斜抛出去的,又该如何研究呢?(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课堂重又活跃起来了,在积极地思维、深入地探讨与争论之后,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再如,学习了超失重现象之后,可以创设这样的发散情境:在塑料可乐瓶的底部和侧壁分别打几个小孔,灌满水后一拎起来,水花四溅,当提着瓶子向上加速运动时,水喷射得更厉害(超重现象),而向下加速运动时则情况相反(失重现象)。接着再问:如果自由下落呢?(先让学生思考,再用实验验证。)追问:如果将瓶子竖直上抛又会怎样?(对照前面向上加速的情况,学生普遍认为水会喷射得更厉害,演示结果:滴水不漏!强烈的反差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同时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顺势再问:将瓶子竖直下抛或斜抛出去呢?(这时,可以叫一位同学上台,来个师生对抛“水球”的表演,只见“水球”接在手上水花四溅,抛在空中滴水不漏。 “触景生情”,在欢声笑语中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篇4

情景教学设计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生活经验设计情景;利用实验设计情景;利用图形图像设计情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不同的手段有不同的作用, 适合不同的情况。

1.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景

物理学的原理、规律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真实的情景是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最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的情景。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情景, 学生在进入物理学习之前, 对这些情景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 为物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对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情景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有利条件, 巧妙的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设计情景,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从未思考过的物理问题, 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自主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 引出物理原理, 定律, 并继续用于探究并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讲授选修3-4《光的折射定律》一课时, 在引入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景:走在清澈的小溪边, 可以看到各色的小石子在溪底, 当伸手去拿时, 却发现拿到的小石子并不是想拿的那一块;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也会出现此类的问题。原因何在?这样的情景, 在生活中经常发生, 学生也有此类的经验, 却可能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原因。

2. 善于利用物理实验, 创设物理情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中学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大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物理情景。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演示实验, 教师都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上能成功演示给学生, 同时, 还应根据条件不断地改进演示实验。如:在分析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桌面的弹力作用时,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 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接触面应存在弹性形变, 但是它们之间的形变量微小, 人眼是看不到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产生弹力的条件, 让学生亲眼看得到。我们可以把桌面改为水平薄木片, 木块放在薄木片上时, 木片发生弹性形变而弯曲, 人眼就看得到了, 显示水平面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物理情景。

3. 利用物理图形图像优化物理情景

利用物理要领和物理规律的图像表示来培养学生的直觉, 从而培养高层次的形象思维, 建立关于规律的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与R的关系图, 就反映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情景。如固体的熔解曲线, 布郎运动图, 楞次定律中的一组图等。又比如仪表的内部结构图, 使学生能顺利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过程, 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图片运用科学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描述物理插图, 把教学内容以生动, 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把枯燥乏味的知识, 变为生动活泼的情景,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容易, 更透切。

4. 利用多媒体模拟物理情景

中学物理里, 有很多抽象的物理过程, 物理模型, 平面的示意图也无法形象的进行描述。教师在讲解这些物理过程及模型时就很难让学生形象的感悟到这种模型, 理解上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情景教学设计中能够利用电化教学、录像、微机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情景, 通过动态的画面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课堂教学中不便演示的实验现象物理图景, 物理过程展示出来, 再现物理情景,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 使视觉参与思维, 促进对问题的感知与探究。如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追赶、牛顿第一定律、波的干涉、电流的形成, 粒子散射实验等过程, 都可用电脑模拟再现物理情景, 都可将物理教学中许多“死”的, 抽象的、微观的, 再现为“活”的, 形象的, 宏观的物理情景, 使得学生一看就能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在此基础上也就有了发现问题, 探究的形象模型。

5.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 寻找物理情景

要解决物理问题, 就得把物理问题和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紧密相连。讲习题、做练习, 如果能画出题目里的物理现象所处的物理情景, 那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许多学习用品往往可以用来模拟物理过程, 创设物理情景。书、文具盒等可以用来模拟物体的运动,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铅笔、钢笔等可以用来模拟通电直导线, 笔尖指向表示为电流的方向, 用于分析磁场及安培力等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解题前养成先画图的良好习惯。每一道题, 不仅要根据题意, 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还应画出过程草图, 明确物体的运动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各个过程中的联系有哪些?以此寻找物理问题所涉及的物理情景, 进行有序的分析, 充分挖掘隐含条件, 抓住关键词, 找出临界条件, 找出相应的物理规律。教师在讲解习题, 解答问题时, 也应该画出示意图, 配以文字或口头说明, 将题目所描述的物理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问题分析清楚, 学生才容易听得明白。

情景教学中的物理实验论文 篇5

但在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课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而没有对实验课有更多的功能要求。有相当多的实验是由老师当堂演示,学生仅当观众,而且教师学生都只关注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不予重视。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有些验证性的实验,教师以一句“经多次实验已验证了此定律”。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极大弱化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在实验的众多环节中缺少亲自参与、体验、思考的机会。实验变得枯燥,学生成为老师思维的执行者。被动的学习,实验的作用不能显现出来,有意无意培养了一群盲目崇拜者或盲从者,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危险的。

要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我认为可根据各个实验的特点,从以下几点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一、创设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有些物理概念,规律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生动的演示实验能象磁石吸铁般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时,一般都以在电梯向上或向下做加速运动时电梯上的人重量发生变化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但有许多没有坐过电梯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补加一个用塑料瓶来观察失重现象的实验,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在底部开有小孔,盛有水的塑料瓶在静止时水从小孔向外射出,作自重落体运动时没有水流出的现象会深刻理解失重的物理含义。

二、增设疑问,激发发现

宋代张子厚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张载也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动量定理》一课时,教师手拿一个鸡蛋高高举起,突然失手落在地面上的“纸盒中”,在学生“破了”的惊呼声中,教师迅速接住反弹出来的鸡蛋,让学生看到鸡蛋完好无损,之后揭开谜底,原来纸盒中放有一层厚厚的海绵。教师再问,为什么跳高跳远要在沙坑中进行?学生带着新奇的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先做“筷子提米”实验,学生头脑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诸如筷子为什么能把米提起?用什么质地的筷子最好?塑料筷子行吗?学生带着诸多问题听讲,就会保持浓厚的兴趣学习。

以上三个例子,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能产生好奇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疑开始”。这对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是极有帮助的。一个善教者,不仅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条思维发展的正确道路前进。

三、设计实验,引导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行实验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手脑紧密联系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将设计实验的过程交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规律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首先应当向学生介绍在多种因素影响单摆周期的情况下,为了判断周期与某因素的具体关系,较为简便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并加以“同时比较”,即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情况下,将某一物理量量值不同的两个单摆放在一起摆放,比较振动快慢,从而得到周期与摆球质量以及振幅无关,这样研究的重点就转移到判断周期与摆长的关系上来,至于对有一定难度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学生想到可在摆动的铁球下放一排磁铁(同极向上),来增加重力加速度值,进而比较周期。

四、改进实验,开阔思路

教材中的实验并非个个都十全十美,即使是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和卡文迪许的钮秤实验也并非很完美。其中有的实验在取材、原理、步骤、可信度上存在不足缺陷。对不够完善的实验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对于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做受迫振动演示时,可先按教材做一遍,学生发现振子难以达到稳定状态,教师提问学生,做好这个实验的关键在哪里,有什么办法改进吗?学生进行探讨后,教师再取出一只带有水的烧杯,将振子浸没在水中以增加阻尼,这时摇动手柄,振子就会较快进入稳定振动状态,这一简单改进,不仅使实验现象变得明显,也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的热情。

情景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篇6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价值

一、什么是情景法

情景法来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以通过有意义的情景强化教学目的与基本结构练习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认为,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可以理解为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是外在情景作用于人的内在感官而产生的。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表达,效果也更好。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处在真实的环境或特定的模拟情景中,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从分启发,从而对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物理原理和各种信息进行透彻理解。所谓触景生情,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具体的场所,建立生动的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从分调动他们的智力以外的一切非智力因素,进而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情景教学法的灵魂与要求是其内在的情景化,可以适应我国目前广泛开展的物理教学改革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师这一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物理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有效途径,进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选择的问题素材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难易程度要适宜,力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精彩教学情境。

二、创设新课导入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引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新课的导入就是为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创设的诱发情境,旨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精彩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快速进行课题思考。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个性特征精心创设导人情境,为提高课堂质量做好铺垫。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师提问、实验演示、习题解答、物理学史介绍等。

以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通过“铁球碰鼻”的实验导入新课。重铁球通过细线挂在天棚上,形成钟摆,请一名学生把铁球拉到鼻尖处静止释放,台下的同学观看球摆动时学生的反应,出现学生躲避的实验现象。接着教师操作摆球实验:于竖直板上,画一条直线,让摆球从水平线处释放,目测摆球运动时在两侧达到的高度,发现两侧的高度相同。再请另外一位同学重复第一个实验,发现这位同学不再躲避。通过实验演示了动能和势能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为进行机械能守恒定理的讲解做好铺垫。再如,在讲解机械波时,利用视频导人新课:几位学生在河边踢球时,不小心将球踢进了水里。有位同学突发奇想,向水中投掷石头,希望通过水波将球冲到岸边。教师紧接着抛出问题:球是否会被冲到岸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导入新课。讲解完机械波的含义和性质之后,继续播放视频,给出问题的答案:一段时间后,球还在水中,并没有被冲回岸边。这样的试验加深了学生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材重点,设计一些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特征,且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情境,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获取、理解知识。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组成了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思维发展水平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具有很大的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的本质规律等方面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指明方向。

以讲解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的刹车为例。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货车在高速公路上以l0m/s的速度向前行进,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货车以10m/s的加速度减速运动,则刹车后6s内的位移为多少。学生进行求解,预期出现两种解决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对两种解决方法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刹车的关键,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

四、创设课外探究情境,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

物理概念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物理现象,进行自主归纳总结,逐渐形成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的观察是对物理现象的直接感知,回到课堂上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通过情景展现出来,是对物理现象本质规律的探究。从课外的感知、观察到课内的深层次探究,也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远距离输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水力发电站。观察大坝、发电机组、发电机组和大坝的位置关系、升压变压器,邀请管理人员对大坝的运作原理进行讲解,回来的路上顺便参观输电路线和变压站。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画出远距离输电的流程图。这种教学情境将参观所获得的情景体验转变成抽象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五、创设探究式实验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形式。高中物理教材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其中探究性实验是为探索物理概念、规律提供感性材料和根据。它主张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研究分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规律。这种实验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把“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分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体积和物质是什么关系,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实验,并为小组同学提供多种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和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要求各组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通过对所得出的比值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物质和比值只是物质特征的外在表现,进而得出结论:同种物质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理解了密度和体积的比例关系。可见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情境,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总之,教师应该谨记一点,不管创设何种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在物理教學实践中。不断寻求新方法,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路少军.构建合理的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教学[J].科技文汇,2013,21(246):135-136.

高中物理情景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情景教学法,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创设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师这一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物理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有效途径, 进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 选择的问题素材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难易程度要适宜, 力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精彩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能够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可见, 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创设新课导入情境, 调动学习积极性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 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引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 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新课的导入就是为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创设的诱发情境, 旨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顺利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精彩的教学情境,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快速进行课题思考。因此, 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个性特征精心创设导入情境, 为提高课堂质量做好铺垫。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 如教师提问、实验演示、习题解答、物理学史介绍等。

以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 通过“铁球碰鼻”的实验导入新课。重铁球通过细线挂在天棚上, 形成钟摆, 请一名学生把铁球拉到鼻尖处静止释放, 台下的同学观看球摆动时学生的反应, 出现学生躲避的实验现象。接着教师操作摆球实验:于竖直板上, 画一条直线, 让摆球从水平线处释放, 目测摆球运动时在两侧达到的高度, 发现两侧的高度相同。再请另外一位同学重复第一个实验, 发现这位同学不再躲避。通过实验演示了动能和势能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为进行机械能守恒定理的讲解做好铺垫。再如, 在讲解机械波时, 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几位学生在河边踢球时, 不小心将球踢进了水里。有位同学突发奇想, 向水中投掷石头, 希望通过水波将球冲到岸边。教师紧接着抛出问题:球是否会被冲到岸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导入新课。讲解完机械波的含义和性质之后, 继续播放视频, 给出问题的答案:一段时间后, 球还在水中, 并没有被冲回岸边。这样的试验加深了学生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围绕教材重点, 设计一些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特征, 且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情境, 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获取、理解知识。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组成了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思维发展水平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具有很大的关联。在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的本质规律等方面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指明方向。

以讲解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的刹车为例。教师首先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货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向前行进, 从某时刻开始刹车, 在阻力作用下货车以大小10m/s的加速度减速运动, 则刹车后6s内的位移为多少。学生进行求解, 预期出现两种解决方法, 将学生分成两组对两种解决方法进行辩论,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刹车的关键, 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

三、创设课外探究情境, 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

物理概念来源于社会生活, 是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物理现象, 进行自主归纳总结, 逐渐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的观察是对物理现象的直接感知, 回到课堂上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通过情景展现出来, 是对物理现象本质规律的探究。从课外的感知、观察到课内的深层次探究, 也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例如, 在学习远距离输电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水力发电站, 观察大坝、发电机组、发电机组和大坝的位置关系、升压变压器, 邀请管理人员对大坝的运作原理进行讲解, 回来的路上顺便参观输电路线和变压站。上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画出远距离输电的流程图。这种教学情境将参观所获得的情景体验转变成抽象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创设探究式实验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形式。高中物理教材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其中探究性实验是为探索物理概念、规律提供感性材料和根据。它主张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研究分析, 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规律。这种实验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把“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分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体积和物质是什么关系, 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实验, 并为小组同学提供多种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和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 要求各组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 计算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通过对所得出的比值进行对比, 学生会发现物质和比值只是物质特征的外在表现, 进而得出结论:同种物质比值相同, 不同物质比值不同。通过实验, 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 理解了密度和体积的比例关系。可见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情境, 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总之, 教师应该谨记一点, 不管创设何种教学情境, 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 不断寻求新方法, 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深入分析物理问题,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情景创设原则与策略的探讨 篇8

1 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

1.1 激励性原则

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景, 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 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景中沉思, 在情境中领悟真谛。

1.2 趣味性原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 兴趣在是入门的阶梯, 兴趣孕育着愿望, 兴趣滋生动力。为此, 教师必须“投其所好”, 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 把物理学中一些比较抽象、枯燥、易混淆、难理解的概念用比喻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客观现象。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1.3 探究性原则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前,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 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已成为一种共识, 因为探索未知是物理学的生命线。

1.4 有效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景要注意有效性, 不能把简单的、易理解的问题搞得复杂了、难理解了。要力争通过创设情景使原来陌生的问题变成熟悉的东西, 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 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只有这样彩更有利于提供课堂教学效果。

1.5 适应性原则

只有问题情景的创设触及到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 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参与学习, 如果问题太简单, 就会使人无所用心, 索然寡味, 不能启迪思路;如果问题情景创设太难, 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 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无所追求。因此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量力而行。

2 情景创设的基本策略

2.1 在物理实验中创设情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要突出物理科学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高中物理中涉及到很多演示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重要意义。而且自己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全反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 把一个旧铁球蜡烛烧黑, 在铁球周围形成以层炭曾把它放入中时候就会看起来明亮。在空气中乌黑的铁球在水中就变成了明亮的铁球这样就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求知欲。再如在讲授新教材《光的颜色色散》现象中观察白光的干涉色散光谱 (新教材把含有多种颜色的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色散) 中怎样观察使学生在教师中直接看到白光干涉条纹。我设计把实验室干涉实验仪器改进一下, 光源单分缝不变, 把遮光筒何屏幕去掉, 在后面枝节接上实物投影仪, 这样就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十分清晰的干涉彩色条, 和书中彩图一样 (图1) 。再如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为了是学生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同以直线上时, 我拿来了两个小磁针, 一个放在桌面上另一个围绕它转, 很明显砍到异名磁极的两个小磁针作用力在一条直线上。在物理教学上一定要凸出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能演示演示的实验一定要演示, 能让学生分组实验的一定要让学生亲子动手通过实验创设真实情景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2.2 在实际生活中创设情景

家庭、学校、社会上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些物理模型和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一些物理规律概念。

例如在教授学生离心运动与向心运动时候理解物体做离心运动与向心运动时:

F提=F需物体做圆周运动

F提〉F需物体做向心运动

F提〈F需物体做离心运动

我就用生活中常见的溜狗来比喻 (图2) :

当然绳子拉狗的力等于狗需要的向心力F向=mv2/r狗做圆周运动

当然绳子拉狗的力小于狗需要的向心力F向=mv2/r狗做离心运动

当然绳子拉狗的力大于狗需要的向心力F向=mv2/r狗做向心运动

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有一种真实地感受,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物体为什么做离心向心运动。比如在讲解金属的导电原理时, 把金属的结构比喻成在一个小树林中有一群小朋友在捉谜藏, 树木相当于带正电原子核, 微风吹过树木晃动好像原子核在自己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小朋友相当于自由电子。比如在讲超重和失重问题时, 可以结合生活中坐电梯情景进行讲解。在从一楼到五楼过程中, 向上启动时是超重, 中间运动过程是不超重不失重, 在停止过程是失重过程。再比如晴朗的的天空为什么到是蔚蓝色?傍晚为什么橙红色的?常见的桥为什么是凸的?在汽车转弯的时候为什么要限速?如果不限速呢?我们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中如果汽车突然刹车人向那个方向倾斜?等等通过具体生活事例创建物理情景。

2.3 从新闻事件中创设情景

要培养学生用物理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 学会物理的思考。从我们身边的媒体中、新闻事件中创设情景。2007年10月25日作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象征, 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在讲授万有引力内容时正是“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设计情景如下: (图3)

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被月球引力“俘获”后, 成为月球卫星。通过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通过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200公里, 远月点1700公里, 周期3.5小时的轨道, 其中相切点为近月点M, 远月点为N, 进入轨道正常运行时通过M, N点时速率分别为V1, V2, ;当卫星某次通过M点时, 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 卫星进入周期为127分钟, 高度为200公里的环绕月球南、北极的极月圆形轨道, 这时卫星通过P点时的速率为V3, 比较卫星在M, N, P三点正常运行时 (不包括点火减速阶段) 的速率大小和加速度大小,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又如在讲授《天然放射性现象衰变》时, 在以一则新闻报道中引入:1994年8月, 美国考古学家在阿拉斯加州一处地窖中发现一具女童尸体, 在无史料记载可考证的情况下, 考古学家却能坚定出这名女童大约死于公元1200年。你知道考古学家是怎样测量古尸的年代的吗?其实这是用了现在考古学家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鉴年法。那么什么叫放射性呢?……

2.4 从类比猜想创设情景

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开普勒曾说过:“我珍视类比胜过任何东西, 它是我最信赖的老师, 它能揭示自然的秘密, 在物理学里它是最不容忽视的。”在理解一些抽象概念的时候我们往往用类比的方法。在讲授《电势能电势电势差》先引入重力势能概念复习具体如下: (图4)

(1) 把一小球可看成质点放在A点从静止释放, 空气阻力不计, 小球将做什么运动?小球的动能是那里来的?什么力做功了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

(2) 把一个点电荷+q放到点电荷-Q的上方从静止开始释放 (不计重力作用) +q将做什么运动?动能那里来的?什么力作功?那么电场力作功是否与重力做功相似呢?

通过重力做功与电场力做相似得出重力势能与电势能相似性来理解电势能。

再如在理解电磁感应定律中感应电动势大小E=△准/△t与加速度a=△v/△t l类比在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与库仑定律类比F=kq1q2/r2形式上类比在理解电场中每一点电势差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理解电场中每一点电场强度由电场本身决定类比, 理解电势能是相对的势能差是绝对的与重力势能是相对的重力势能茶是绝对的类比等等

2.5 从古典物理学史中创设情景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倡体现物理的文化价值, 通过物理文化专题系列的教学, 可以揭示五里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寻求物理进步的历史轨迹, 激发物理创新原动力, 领会物理学美学价值, 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熏陶。例如在讲授《行星的运动》时就从

地心说代表人物: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第谷

日心说代表人物: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

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来阐述各种学说观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们都喜欢听故事, 把物理学家发生的小故事引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喜欢物理课。

2.6 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创建情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教学活动中, 我们在构建情况的时候如果给同学一个直观的视觉听觉那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视频音频动画文件如果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问题。例如在讲《多普勒效应时》我们可以现播放一段火车和汽车驶过前后我们听到声音的变化, 这样就情景符合生活常识学生容易接受。在讲授《电磁波谱》的过程我引入一段特种部队在夜间作战片断, 里面的特种兵都带着也视仪, 这样就讲解红外应用。比如在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小船过河问题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是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生动理解问题。还有像追击问题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二者速度距离等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还有再学习两个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 波动图像随时间变化关系时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是学生很好理解周期性和重复性。特别是一些微观领域的问题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使学生理解问题, 比如其他压强微观解释、布朗运动、玻尔理论, 粒子散射实验等等高中阶段可以应用多媒体动画的地方不胜枚举。

总之, 我们创建物理情景的方法有很多, 上面就是举出种常见的方法, 创建优良的物理教学情景是我们很好的实施物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策略之一, 远我们我们驾驶“情境”之舟, 共同驶向理想教育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物理课堂情景教学模式探讨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景创设,主动学习

人们常常说“触景生情”, 景对人们的感官会形成一定刺激, 进而产生各种情感。在教学领域, “触景生情”同样适用, 如果将一些知识置于一定的情景中, 学生的感官就会受到这些情景的刺激, 产生喜爱、疑惑等各种情绪, 在这些情绪的激励下, 学生会产生探究思考的欲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通过创设教学情景,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我们就称为情景教学模式。作为教师, 能否构建出恰当而有趣的情景直接反应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构建出有趣、有效的情景, 让情景服务于教学目标呢?

一、利用实验活动创设情景

在物理课堂上, 最活跃的环节往往就是实验活动的环节了, 这个环节往往也是最受学生欢迎, 学生反应最热烈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实验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丰富视觉刺激的景象, 在各种有趣的实验现象的刺激下, 学生自然会对实验背后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利用实验活动来创设情景是物理课堂上最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例如, 我在讲“光的反射”时, 就在讲台上给学生表演了一段魔术:首先拿来一块茶色的玻璃板, 然后将它竖直放好, 接下来再将一个玻璃杯放在玻璃板后面, 杯子中有一根点燃的蜡烛, 这时候, 我拿出水壶向玻璃板后的杯子中不停倒水, 然而, 令学生感到惊奇的是, 杯中的蜡烛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被浇灭, 依然熊熊不断地燃烧着。看到令自己不解的现象以后, 学生下意识地反应就是要弄清楚原因, 这样一来, 学习的积极性立马就被提起来了。经过了解, 学生最后发现, 原来玻璃板后面并没有蜡烛, 学生看到的蜡烛仅仅是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虚像而已, 就这样, 有关“光的反射”知识就被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二、利用电教工具创设情景

在情景教学模式中, 情景创设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生动直观, 因为越是生动的情景越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相对来说, “触景生情”的效果也会更好。说到生动直观, 相信任何教具都不如电教工具的效果好。电教工具不仅能够给学生呈现出画面、声音, 还能传输影像视频资料, 在生动直观性上优势非常显著,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电教工具来创设教学情景, 效果自然会非常好。例如, 在讲“速度”的概念时,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在运动, 这样才能更直观地看到“快与慢”, 于是, 我就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两段视频:一段视频是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说话做事情都非常缓慢的树懒, 看到树懒不紧不慢的滑稽样子, 学生纷纷愉快地笑了起来, 接下来, 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刘翔奥运会跨栏夺冠的视频。两段一快一慢的视频对比, 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速度的概念, 接下来, 我又把第二段视频再播放了一遍, 在刘翔跑步途中将画面点击暂停, 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时候谁跑得快?为什么?”“刘翔跑得快, 因为他在队伍的最前面”。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 接下来, 我让视频继续播放, 直到跑过终点, 计时器上显示出了每个参赛队员的成绩后, 又再一次按下了暂停键, 然后重复刚才的问题, 虽然这次学生依然回答的是刘翔最快, 但判断他最快的理由有了一些变化, 有学生根据刘翔用的时间最少来判断他跑得最快。这样一来, 比较速度的两个方法就在学生观察视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总结了出来。这种以电教工具创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思考气氛之中,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情景

物理是一门从生活中走来的学科, 很多物理问题的提出都源于对生活的实践和思考, 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让物理教学工作回归生活始终是这门学科重要的目标。一旦学生懂得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就会用更加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周边的事物, 这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与总结归纳后的物理知识相比,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往往更加生动鲜活,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景, 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会大有帮助的。例如, 在讲“蒸发”的问题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这样一个十分常见的生活场景:冬天非常冷的时候, 人们会忍不住张大嘴巴向手中哈气, 每当这时, 手就会感受到阵阵的温暖;而当你手里捧着很热的东西, 感觉很烫手的时候, 会向手吹气, 但这时候手感到的却是阵阵凉爽。想一想, 同样是从嘴巴里吹出的气, 为什么一次的感觉是温暖, 而一次的感觉是凉爽呢?想一想, 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听到教师描述的这两个熟悉的生活场景, 学生立刻感同身受, 有学生忍不住开始做起来实验, 向自己的手吹气。就这样, 围绕着这个常见的生活情景,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有关“蒸发”的知识学习中来。

在物理课堂上, 情景的创设途径多种多样, 除了以上列举的三种, 还有很多有趣的方式, 如利用游戏创设情景、利用讲故事创设情景、利用悬念设置来创设情景等等, 各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教师, 我们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来合理选择情景创设的方法和途径, 努力用有质量的情景来促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窦秋凤.情景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 (教研) , 2011年05期

[2]李光荣.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创设[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年05期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 篇10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 常遇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 小学成绩很优秀, 为啥到了初中特别是初二增开设物理课后, 就老是回家说:"好难学"。这种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个优秀生, 对学习功课感到比较轻松, 可是进入初中后, 尤其是从初二年级开设物理课开始, 情况就逐渐不同了, "难"的感觉开始产生, 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功课越来越有压力。这种现象的产生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对物理语言的认识和熟练过程快慢、小学的教学方法和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的区别等等。小学阶段的功课, 不管是课本的设计, 还是教法的设计上, 多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玩中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很切实际的轻松自然, 也就乐于学了。到了初中物理课中的许多知识开始变的抽象起来。再也不像小学课本那样直观易懂, 学习时精力易分散, 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压力, 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压力长久得不到缓解, 就会产生懒学, 厌学情绪。所以,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物理课本增加了许多插图、小实验和问号设计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这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我认为, 要让学生不再感到"难"学, 除了书本的改革外, 最重要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知识、技能, 以及接受多少,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方向和学习态度。

创设教学情景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要找准最易引起学生好奇, 学生最感心趣的问题, 找准了切入点,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心趣,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 我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主要有: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 带着疑问去学习, "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因。

例如:讲杠杆时, 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 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 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 地球那么大, 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 一定能。学生就会想:邢老师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如课题:杠杆。

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心趣。

二、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 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 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 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 请同学们把铅笔拿出来, 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 用力挤压, 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 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 再由老师讲解, 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 先用弹称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 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 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 结果铁块下沉, 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 然后再做实验, 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运用实验创设情景应注意, 实验应简单精练, 直接。有新奇感。实验过繁, 反而会使学生不知师所云。

三、通过"表演"来实现创设情景

教师们之间经常这样戏谈:"戏演完了" (下课了) 。同年级, 同科教师之间会说:"今天唱哪台戏" (今天上哪节内容) 。可见教师的表情、态势、语言等都可以配合实验或问题创设情景。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关于上课的艺术也说过:"上课像演戏一样, 要进入角色"。可见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实现。例如:"当同学回答正确时, 送上一很赞美的话,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的微笑和"请坐下, 下次努力"会帮助同学消除紧张, 鼓励他积极思考。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 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恰当的手势及其身体语言, 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 就用手在讲台上推粉笔盒前进, 用手托着粉笔左右水平移动;教师从讲台上下来又上去, 等等边做动作, 边配合手势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中小民营外贸企业下一篇:年级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