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附属绿地

2024-05-12

道路附属绿地(精选五篇)

道路附属绿地 篇1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 在欧美发达国家, 其城市道路附属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所占的比率很小, 其正是因为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前期城市规划到位, 将大量的城市公园、街头小游园等公共绿地城市绿化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城市中。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缺乏城市整体规划的前瞻性, 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保留足够的土地空间来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公园, 为了提高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故要求在建设城市道路时必须同步实施道路附属绿地建设, 其绿化面积不得低于道路总面积的20%。

2 十堰市道路附属绿地养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模式较为复杂, 人员流动性大, 水平层次不齐

目前十堰市道路附属绿地养护管理模式还是处于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和企业市场化运作两种机制并轨的状态, 未能充分发挥养护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绿地养护管理经费和效率的提升。同时, 各养护企业由于业务量得不到提升, 缺乏企业竞争力, 不能维持稳定的养护队伍。

目前绿化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性, 对于不同植物该如何处理, 植物出现哪种情况需要上报管理系统, 他们一窍不通。

2.2 养护地域散而小, 养管难度大, 机械化程度落后

道路附属绿地由于其自身特点往往呈现带状分布, 其点位具有小而散, 多而杂等问题, 这些都造成了其养管难度大的困难, 同时, 很多区域都无法采用机械化养护, 进一步加大了养护难度。

2.3 考核标准不完善, 监督体制不健全

由于养护运行制度不够合理、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考核人员工作不够到位、考核标准不够精细化等原因都制约着绿地景观效果的维持。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机构, 如果拿不出套完整的制度就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在去评判一个养护单位养护效果的好与坏, 更加谈不上促进和培育相关行业, 行业内的企业得不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整个行业如同一盘散沙, 养护人员的素质也更难提高。

3 意见与建议

3.1 建立市场化养护体制, 稳定养护工作队伍

首先, 企业人员经费相对于政府部门正式编制的员工就要显得低廉很多, 这就造成了同样的养护经费, 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单位就能雇佣更多的养护工人;其次, 市场化运作更能提高养护人员的积极性, 不会像政府部门员工一样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养护效果直接和养护经费挂钩, 赏罚分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后, 更能提高部分养护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从而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 企业有了发展的空间和充足的资金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养护队伍, 要知道长期从事养护工作的人员素质和刚刚开始养护工作的新手在养护水平上是存在巨大差距的。

3.2 制定完善统一的养管标准

无论是采用哪种绿地养护模式, 都需要一个统一规范的养护标准, 其中需要明确养护、绿地环境、质量要求、安全与文明作业和监督管理。养护标准的表述必须精确到位, 避免出现“植物生长良好, 无病虫害”这样模凌两可的语句, 针对绿地中每一种植物品种制定相应的养护要求。

3.3 分级化管理, 实施全面考核

道路附属绿地其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往往取决于所属道路的重要性, 分级管理制度能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在确保重要路段沿线景观带的同时, 也能兼顾整个城市道路绿地的整体效果。此外, 无论是采用政府部门直接养护管理还是市场化运作或者两者兼之, 都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监督考核机制。首先, 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能及时地发现绿带中存在养护问题, 如:植物死亡、病虫害、缺水缺肥、杂草旺盛、垃圾凌乱、附属设施破损等各类问题;其次, 完善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监管养护人员, 从长远来说能评价出一个养护单位的养护力量的强弱, 这样在下一轮市场化招标时对投标单位进行综合评判十分有利。

3.4 强化业务培训

定期开展对绿地养护企业及养护人员进行绿化养护、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向其推广新的养护技术、养护机械、养护方法, 并针对上述培训工作举办各类行业比武竞赛, 选拔出优秀的企业及员工代表进行表彰, 进一步起到行业示范作用。

3.5 健全的养护基础设施

要求在道路附属绿地建设时同步实施沿线的灌溉系统或设置充足的绿地浇灌取水口, 同时配置足够的养护机械, 进一步提升养护效率及养护效果。

4 结语

城市道路附属绿地的养护管理是一项常态化、精细化的工作, 其行业市场环境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培育、养护人员素质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来提高。本文所提出的部分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政府职能部门在对绿地养护行业管理中提供部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韦少华.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探析[J].现代园艺, 2013 (4)

道路附属绿地 篇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作为城市中最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近来年城市居民的车辆保有率不断攀升,政府为了缓解越来越大的交通拥堵问题不断地建设或改建拓宽道路,使得道路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在城市总体面积中的比率越来越大,尤其是像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其城市道路所占面积已达到城市总面积的20%以上。城市道路中行驶车辆所造成的废气、噪音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而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附属绿地,其对提升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最关重要的作用。

2. 道路附属绿地概述

2.1 道路附属绿地的主要作用

2.1.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卫士”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生态灾害越来越威胁到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生活,PM2.5、雾霾、沙尘暴、城市内涝等问题给居民带来诸多影响,尤其是城市大气污染加重了众多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情,时刻威胁老人和孩童的身体健康。布局合理、植物品种搭配完善的城市道路附属绿地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做造成的噪音、扬尘、废气、光污染等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例如:部分植物的枝叶能吸附周边空气中悬浮颗粒(PM2.5),而这些悬浮颗粒所携带的各种细菌和病毒正是引发呼吸道疾病的真正原因;成列成片种植的高大乔木能有效地阻隔噪音、减轻光污染;而合理布局的道路绿地起到分流、吸收、迟滞雨水的功能,正是目前国家全力推广和试点的完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所在。

2.1.2 代表城市整体形象的“舞台”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会选择在假期举家前往别的城市休闲度假,而进入城市所需要经过的道路及其附属绿带的景观效果成为了彰显城市魅力,展示城市风采的最佳“舞台”。一条美丽的道路所带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整个游览的旅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点对于像青岛、大连、烟台这种海滨旅游度假城市尤为重要。

2.1.3 连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廊道”

由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的局限性,大部分绿地都是零星地分布在街头巷尾。而城市道路附属绿地就好像它们的“红娘”,将遍布于城市的零星绿地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以城市中心公园为核心,向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不断衍生,从而形成了一条条生态廊道,促进城市小环境与城郊大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3. 城市道路附属绿地景观改造实例——烟台市滨海路

3.1 滨海路附属绿地景观改造项目实施背景及概况

烟台市位于山东省东部,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拥有神秘的北纬38°黄金海岸,凭借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滨海资源与人文历史,成为我国经济20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魅力城市等,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近来来随着我国“海洋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兴起,烟台市作为东部沿海著名的发达城市进行了“中提升”策略。在此背景下,为改善城市品质、打造滨海休闲娱乐黄金岸线,烟台市重点开展了滨海路景观改造提升工作。

烟台市滨海路贯穿芝罘区、莱山区与牟平区,是烟台滨海重要的景观道路,是烟台以观海为主线的综合风景旅游区。滨海路附属绿地景观提升工作全长15公里,沿途经过银河怡海山庄、滨海广场、第二海水浴场、文明林以及烟大东门等重要的节点,着力将滨海路打造成一条集海景游览、历史文化游览、休闲活动体验于一身的景观大道。

3.2 滨海路附属绿地景观改造理念

3.2.1 统一景观基调

烟台市滨海路由于建设分为数期实施,其间遍布的公园、沙滩等各类现有公共绿带景观风格各异,景观效果也是层次不齐,为确保滨海路景观效果上的统一性,如何将沿线原本较为独立的绿带景观串联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景观内涵上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改造以重要节点为轴心,以道路沿线景观为纽带,串联起原有景观亮点。

3.2.2 突出布局重点

漫长的滨海路沿线分布众多景观已成型的节点,如金沙滩海滨公园、烟台山景区、烟台滨海广场等,在提升其景观性的同时,积极融入烟台城市所特有的滨海文化,起到了彰显城市地域性。

3.2.3 贯通慢行体系

滨海路北侧为美丽的大海,而驾车往往不能够欣赏到烟台迷人滨海风景。为此,景观改造的重点就是将慢行系统贯穿整个滨海景观带,让游客能自由自在地漫步在美丽的海滨,欣赏着怡人的景色、呼吸着沁人的海风,同时又免于各类车辆骚扰,可谓醉人。

3.2.4 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烟台市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烟台市也受到了城市内涝的困扰,为提升城市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减少“全城看海”的可能性,在景观提升的同时注意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大面积绿地对雨水“蓄、渗、留”的能力,体现项目的低影响开发。

3.3 滨海路附属绿地景观改造方案

3.3.1 突出重要节点,集中式展示滨海文化

虞美人广场位于滨海中路中段,临近第二海水浴场及渔人码头,建成于2002年,为全绿化铺装广场,占地约3.5万平方米,是滨海一线唯一的大型绿化铺装广场,也是滨海景观带的一处重要景观节点。一直以来,因广场地势低洼平缓,绿地常年内涝严重,景观植物长势不佳,同时道路系统及配套设施不够合理完善,整个绿地广场的生态效果、景观效果及民生参与效果无法满足滨海景观带的功能要求。改造项目实施前,烟台市园林管路部门实验性地在公园部分裸露地空地中种植了少量的郁金香,结果受到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踊跃好评。为此,在景观改造中通过对公园地形的重新塑造,回填了部分种植土以改善园内土壤物理结构,并种植了大量苗木,引入“绿道”理念,建设了合理贯通的自行慢道,配套休闲广场、休憩桌椅等园艺小品,大幅提高了景观参与性。重点部位预留了大面积、整地块的花卉展示区,以便种植郁金香、风信子及国庆菊等特色花卉。由于目前国内大规模的郁金香展多要向游客收取昂贵的门票,如杭州西湖的太子湾公园、上海郁金香展等,而虞美人广场内的郁金香却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了烟台周边城市居民前来观赏,使得广场在“五一”期间成为烟台市热门旅游景点之一。

3.3.2 针对景观带特殊的地理条件,打造独特景观空间。

在漫长的道路两侧除去部分重要节点,剩下的道路中央或两侧场地面积狭长的绿带景观改造工作也尤为重要。将烟台市滨海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海波浪、海洋生物等符号融入改造工作,利用对局部地形的调整,布置具有象征意义的模纹景观带,以此来展示滨海城市独特的魅力,打造具有韵律感和海洋文化特征的线型道路景观空间。

3.3.3 贯通慢行体系,彰显人性化体验。

城市慢生活是近些年兴起的生活模式,在繁忙的大都市中生活的民众,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的焦虑、作息的紊乱、饮食的不规律等等极易造成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城市慢生活模式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而广受世人欢迎。慢行体系的贯通有利于市民更加深入、更加直接地体验滨海路景观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将滨海文化融入其中,让游人可以体验烟台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使得整个慢行体系既能够满足普通烟台市民日常的休闲游览,也可以让游客在其中漫步、观海、赏花,亲身感受烟台的滨海休闲文化。

3.3.4 因地制宜,营造饱含城市文化的植物景观。

烟台市所也有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造就了其独特的植物品种和生长环境。为保护滨海路沿线原有的生态环境,在改造中尽量保留原有长势较好的植物,通过对地形的重新塑造和植物配置空间的重新布局,充分利用烟台本地的乡土植物和景观性较小的植物品种进行景观营造。例如:在迎宾路至银河怡海山庄之间主要选择秋景树种,打造“知秋园”主题。同时,利用局部微地形的处理,增加道路界面观赏面,展示线型模纹种植图案。这段路中路口所形成的两个小型游园也以秋景为主题,展示了较为丰富的秋色树种。新星北街到新城南街路段,以植物与石景的结合为主题,沿街展示了不同的石材与观赏植物之间的搭配,取名为“木石恋”。保留并规整原有的生长较为杂乱的火炬树,同时补植烟台乡土树种与观赏树种,并与石材搭配,形成不同的植物组团群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特色的景观,才能够使烟台避免淹没于同质化严重的中国众多城市之中。

4. 总结

“因海而兴、因海而名”,烟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同时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滨海文化。道路附属绿地在展现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小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道路附属绿地又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和纽带,贯通和连接着市民生活区与城市公园。滨海路附属绿地景观改造充分彰显了烟台的滨海文化,又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慢行体系应用于改造实施,成为了我国滨海城市景观提升的典范,为其他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工作提供了些许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摘要:如何打造功能齐全、适合市民休闲游憩的景观带成为业界众多学者所研究的新兴课题。本文以烟台市滨海路附属绿地景观改造工作为例,初步探索和研究了其改造理念、原则以及方案等,期望为其他城市景观建设工作带来启示。

关键词:道路附属绿地,滨海文化,景观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洪成,金文海.烟台市滨海路环境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5:25-26.

[2]王增良.烟台滨海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表达——以滨海路改造工程景观设计方案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11:70-71.

[3]孙旭光,祁丽艳,聂彤,张洪恩.基于多元需求的滨海休闲空间构建——烟台市滨海西路周边景观改造提升规划方案鉴析[J].规划师,2015,12:107-113.

兰州市七里河区附属绿地现状及建议 篇3

七里河区位于兰州市中南部, 区内依山傍水, 滔滔黄河从其身旁穿过, 南、北两山夹于其间, 地势南高北低, 东接城关、榆中, 南与临洮、永靖相连, 西邻西固, 北与安宁隔河相望。南北长33km, 东西宽21km, 全区总面积397.49km2, 建城区面积23.39km2。区境内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绝大多数农村属于干旱半干旱山区, 山大沟深,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条件恶劣, 海拔1521~3124m, 年平均气温7.8℃, 平均降雨量334~594mm, 蒸发量1499.4mm, 无霜期154~172d。年平均降水量400mm, 平均气温6℃以下, 无霜期120d左右。

多年以来, 通过广大园林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 七里河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形成了以南滨河路和西津东西路为主轴;以敦煌路、瓜州路等其他城市主次干道为骨架;以小西湖公园、百合公园、西部欢乐园、游园为精品, 以居住区、学校等社会单位庭院绿地为依托的城市园林绿地格局。城市园林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市民生活环境和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奠定了该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基础。

截至2012年底, 七里河区共有附属绿地254hm2, 占该区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的64%。主要分布于该区建成区范围内的七个街道办事处 (建兰路街道、小西湖街道、龚家湾街道、西站街道、龚家湾街道、西园街道、敦煌路街道) 及两个镇政府 (八里镇政府、彭家坪镇政府) 。其中居住绿地占48hm2、工业绿地占32hm2、仓储绿地占25hm2、道路绿地占50hm2、公共设施绿地 (学校、部队、医院、机关事业单位绿地) 占10hm2、对外交通绿地占0.8hm2、特殊绿地占17hm2。附属绿地在该区绿地里的比重最大, 指标最高, 占建城区绿地率10.9%, 绿化覆盖率12.8%, 已经成为该区城市绿化的主力军。但同时存在绿地分布、规模不均衡、养护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的状况, 从整体上讲,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㈠大专院校、居住区、国有大企业绿地率高, 而中小学、老社区、民营企业较低如兰州理工大学绿地27hm2、兰州公交集团职工培训中心绿地9.9hm2、兰州军区陆军总医院绿地7hm2、金港城小区绿地5.2hm2、兰石集团绿地5.3hm2;而兰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兰州毛条厂家属院的绿地面积分别只有0.0042hm2、0.0427hm2。

㈡新建地区、新建单位绿化较好, 旧城区、老单位较差如彭家坪工业园区、百合家园、仁恒·美林郡、兰州卷烟厂等近年来建成的单位绿地面积普遍较大, 绿地率高、景观效果非常显著。而兰州通用机械厂、青岛啤酒 (甘肃) 农垦股份有限公司、兰石敦煌路小区、长征厂社区等老单位由于当初建筑设计间距小、密度大, 再加之效益差、投入资金不足等原因, 大多存在绿地率低, 绿地管护不到位、植物生长不良、绿地观赏效果较差的现象。

㈢部队机关、效益好的企业绿化较好、效益较差的工厂企业绿化较差如兰州军区陆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八0二三部队、兰州兽研所、兰石集团、兰州市殡仪馆等单位庭院绿地领导重视、投入充足、管护到位、景观丰富, 营造了小环境良好的生态系统。而兰州通用机械厂、兰驼集团有限公司、兰州真空设备厂等单位绿地普遍投入不足、管理粗放, 绿地植物缺株断档、枯死斑秃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七里河区附属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绿地占用现象严重随着七里河区城市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因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变更要求改变绿地用途、占用已建成绿地和砍伐园林树木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占用建成绿地, 直接减少了园林绿地的实际保有量, 对园林绿化景观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影响也很大, 是维护现有绿化成果最大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小区, 私自改变绿地用途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依据《兰州市城市绿线及绿地建设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居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30%, 七里河区大多数住宅小区在建成验收时都能达标, 但在房屋出售入住后, 有些住宅小区存在将绿地硬化为停车场、道路等。

㈡部分单位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认识不到位、单位效益滑坡等原因, 七里河区部分单位在绿化工作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绿化建设和绿地管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例如兰州市烈士陵园绿地面积15.2hm2, 由于经费不足, 不能满足需要, 致使养护管理设备缺乏、设施落后, 老化的设备无法更新, 更谈不上购置或安装先进的绿化设施, 苗木补栽费、浇灌水费、车辆运行、肥料费、植保打药等所需费用无从支付, 严重影响着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兰驼集团有限公司、兰州真空设备厂、兰州商通锅炉厂等厂区绿地率都能达到20%以上, 就是由于管护经费不足, 绿地植物处于一种自然生长状态。

㈢老厂区、居民家属院内对绿地管护重视不足散生于一些老厂区、小街巷、老居民院落的树木、绿地, 普遍存在无人管护, 病虫害严重, 枯死、倾斜, 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生长状态。厂区绿化人员反映“领导忙于抓经济, 厂区绿化无暇顾及, 再说绿化要投资, 领导就更加不愿搞了”。另外, 有些老工厂等待搬迁, 绿地管护处于停滞状态, 有些老工厂等待破产改制, 绿地无人管护。老居民家属院内绿地无人管护, 花木枯死, 草地干枯, 有些绿地被居民开拓成自己的“农场”。树木因长期缺水、病虫危害、人为破坏等出现枯死现象普遍存在。

㈣人为破坏绿地严重主要指盗取绿地花木、攀摘花木枝叶、在园林树木上钉钉、挂牌等以及向园林绿地内倾倒各种污水和践踏绿地等行为, 这类情况在七里河区的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商业门店等地相当严重。

㈤单位搬迁带来的问题兰西机务段、兰西工务段、兰西车辆段等铁路单位整体搬迁, 一些大树、大灌木也随单位搬迁, 多年形成的单位绿地格局被挖得七零八落。

三、对七里河区附属绿地的发展建议

㈠严格依法管理绿化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务院以及省市政府颁布实施的各项法规条例进行绿化管理, 特别是近年新发布的《兰州市城市绿线及绿地建设管理办法》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绿色图章审批制度的通知》精神, 加强新建项目的“绿线”管理, “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 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按照《城市绿化条例》《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对各种破坏园林植物和园林设施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和给予处罚, 并且为绿地养护立法, 做到依法治绿和依法养绿。

㈡继续发展立体绿化, 屋顶绿化、拆墙透绿等措施, 扩大绿地范围这项工作七里河区政府, 七里河林业区、七里河各街道及社区已经在持续地做这方面的工作, 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兰州军区陆军总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市一医院等一些大医院, 重视环境, 近年来改扩建, 增绿效果明显;还有一些大专院校, 如兰州理工大学、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兰州公交集团职工培训中心等增绿、护绿意识强, 绿化管理比较好。

㈢保障绿化经费投入尤其像兰州市烈士陵园、兰驼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通用机械厂、兰州商通锅炉厂等一些大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保障绿地管护经费投入, 使多年形成的绿地得以可持续发展。绿地养护的支出是对环境资本的再投入, 是实现绿地养护质量标准的保障条件。

㈣加大老社区绿化改造力度, 重点抓好改制、搬迁单位内的绿化管护工作居住区绿化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针对很多老社区绿量少、绿化差的现状,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市民建绿, 结合老城区棚户拆迁, 在老社区见缝插绿, 增加绿量, 补栽大树, 丰富景观, 提升社区绿化档次, 着力推进惠民型园林绿化建设。

附属绿地养护和附属绿地建设同样重要。要摒弃“重建轻养”的观念, 由于绿化成果渐进性和绿化功能累进性的特点, 长期养护所形成的绿化格局、艺术景观、环境功能可能在人为的搬迁过程中瞬间会荡然无存。而搬走的树木在新的环境里不一定能枝繁叶茂, 体现它应有的功能, 因此搬绿一定要慎重。

道路附属绿地 篇4

关键词:昌吉市,庭院绿化,现状,存在问题

1 引言

昌吉市自2008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河夹两城”的城市格局已初具规模, 建成区不断扩大, 人口不断增长, 房地产业也随大势更是兴旺发达, 一座座办公楼、一栋栋居住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其配套附属绿地面积也在城市绿地面积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成为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庭院绿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谈几点看法。

2 昌吉市庭院绿化现状

昌吉市庭院绿化一直走在全疆的前列, 在庭院绿化管理上更是多措并举, 建管并重, 使庭院绿地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各类绿地的增长速度, 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截至2012年底, 昌吉市庭院绿地面积402.18hm2, 有“绿化合格单位”227个, “花园式单位”127个, “园林式小区”65个。

3 存在的问题

3.1 设计不规范、不专业、缺乏人性化

许多庭院单位和房地产开发居住区绿化设计, 未经园林部门审核, 设计单位不具备绿化规划设计资质, 设计中忽视对原有绿地树木的保护、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不在乎人的需求、植物选择搭配不科学、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等, 使庭院绿化美化工作起步不高。

如:许多新建居住区绿化设计忽视对原有树木的保留利用;有的庭院还种上一些不耐或不能踩踏的草坪, 使居民远离绿地, 中看不中用;一些配套设施 (停车场、商业配套设施) 跟不上, 为了缓解矛盾, 就毁绿建房, 建车棚、停车场等, 挤占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常用园林树种贫乏, 轻视乡土树种;没有把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庭院绿地性质功能和园林艺术有效结合。

3.2 建设中重植草、轻种树、施工队伍不专业

经济条件有限;思想不重视, 只是为创建文明单位或为应付园林局检查;为今后再建时减少资金投入等问题, 造成部分庭院单位在绿化建设过程中为降成本、见效快, 出现重植草、轻种树现象。同时所聘施工单位未经园林部门审核, 不具备绿化施工资质, 并非专业队伍, 影响了庭院绿化美化建设水平。

3.3 “绿线”的权威性不强, 依法治绿尚未形成

城市绿线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边界线, 虽然规划局、园林局对大部分建设单位 (庭院单位或居住区开发商) 的规划设计方案经过评审、公示, 并划定绿线, 但有些建设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私自改变了部分规划绿地属性, 因个别领导的绿化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较差, 造成管理部门的管理办法实施不到位, 无形中助长了侵占、蚕食、破坏绿地的行为, 使庭院绿化美化管理“依法治绿”工作举步维艰。

3.4 政策性优惠支持力度不够

自昌吉市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改制以后, 庭院绿化用水优惠政策及取消排污费收取迟迟未得到落实。庭院绿化用水价格是根据单位性质确定的, 这样造成大多数企业单位庭院绿化用水达2.6元/m3, 不但增加了绿化成本,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单位绿化的积极性, 许多单位和小区在日常绿地的养护中采取减少浇水次数、拉长时间间隔等方法以此降低绿化养护管理成本, 导致绿地草坪干枯、树木在生长季节出现黄落叶等现象, 增加了庭院绿化管理工作难度。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全民爱绿护绿意识

要坚持不懈地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报纸、报刊及展板、咨询站等形式对各类绿化法规进行大力宣传, 教育和引导市民自觉积极地投身到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当中,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爱绿护绿植绿, 不断提高市民爱绿护绿的自觉性。

4.2 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

庭院绿化设计要结合现状、切合实际、以人为本, 在植物选择上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活习性 (抗逆性强、抗酸碱、抗旱、抗涝、抗瘠薄、抗烟尘及有害气体等) , 利用乔灌花草产生的生态效益大小, 合理搭配出优美、经济、实用的景观绿化, 要以降低绿化养护成本、建设节约型绿地为目标, 营造出不同的庭院绿化效果 (学校、医院、养老院、行政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等) 。聘请有施工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绿化建设,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规范的施工, 确保工程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 强化施工中、施工后的养护管理措施, 最终达到绿化设计的最佳效果。

4.3 充分发挥绿化资金的有效使用率

绿化建设经费投入不均、养护经费投入不均是造成绿化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资金渠道, 是提高庭院绿化美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因此应加大绿化建设管理资金的投资力度。政府及园林行业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单位和开发商有效使用绿化设计、建设、管理资金, 通过政府引导、行业部门管理等有效措施,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4.4 加大政策优惠支持力度

(1) 庭院绿化用水按居民生活用水价格进行收费, 并对已命名的 “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合格单位”的绿化用水分别给予一定 (50%和20%) 的优惠。可由园林局对庭院、居住区绿化面积进行核查, 根据不同绿地类型及树木花草需水量进行核定绿化用水, 以此为标准进行优惠。

(2) 庭院绿化用水免收排污费。

4.5 多措并举, 加大绿地监管力度

(1) 依法行政,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控制树木伐移行政审批手续;凡尚未达标的单位庭院, 一律从严审批开工项目;凡挤占破坏绿地的一律限期让出绿地, 从而有效保护绿化成果。

(2) 项目公示, 有效发挥公众监督。

凡新建单位、居住区项目经审批后, 在开工实施前应通过网站、公示栏或报刊进行公示 (时间最少应15d) , 接受群众及行业部门监管, 可减少规划考虑不全、实施中不按规划进行及后期随意变更绿地等行为发生, 有力推进规划建绿工作。

(3) 发挥媒体作用, 扩大覆盖面。

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媒体对审批项目分批进行跟踪随访, 进一步扩大依法建绿、依法治绿、依法护绿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6 建立健全庭院绿化奖罚机制

对绿化建设好、养护管理好, 单位领导、小区开发商重视绿化工作及老城区管理难度大的示范区, 政府及行业部门应分不同层面, 通过组织观摩学习会、经验交流会或绿化工作安排部署会以“以奖代补”形式进行表彰。对绿化建设应付差事、养护管理不到位, 单位领导、小区开发商不重视绿化工作等不好的现象, 通过大会做检查或限期整改、媒体曝光等形式进行处罚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同时激发单位和小区开发绿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陈久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2]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3]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设计初探 篇5

追逐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今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有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道路,道路有生气城市也就有了生气,道路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在城市道路空间中,可观的文化表象多体现在道路照明设施、标识构筑物、景点指示牌、指路标志、公交车站、电话亭、雕塑、邮筒、报刊亭、垃圾箱、公共艺术品等道路附属设施方面,其整体形象应与城市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

一、城市道路景观附属设施特点与分类

(一)道路景观附属设施特点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落实于城市道路附属设施之上,也就是说,城市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设计原则的统一与整合,将最终表现为城市道路景观的可视度。在城市道路空间中,室外景观的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从不同方面直至纵观历史来说,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重要性不容轻视,它们本身也有着显著的、共同的特点。

1. 文脉、艺术性

城市道路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设施往往给人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为道路和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主要体现在道路设施上的历史文脉性和艺术性,就要求我们发掘真正的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道路附属设施。

2. 连续、整体性

城市道路景观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包含了植物的生长、水的流动、景观的历史变迁等许多方面。它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将道路景观作为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城市道路家具、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

3. 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道路及其相关设施设计的基本功能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对道路设施的造型、色彩、体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来增加道路的可识别性。比如可以以景观铺装中的色彩、构成形式、材质以及上升与下沉等手段来区划交通,界定人行道与车行道边界,提示步行街范围。

4. 公共性

城市道路周围的公共设施与私有设施不同,其被设置于最引人注目和最有可能被人们利用的地点,鼓励人们参与其中,因此而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道路公共设施和街道小品应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闲甚至游赏娱乐等多种使用需求,因体积小、外形美、用才巧、种类繁多、实用性强而体现出变化多样的造型而被人们任可,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赞扬。

(二)道路景观附属设施分类

按照道路附属设施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把道路附属设施分为道路照明设施(功能照明设施、景观照明设施)、道路标识设施(标识构筑物,景点指示牌、指路标志等)、人车分离设施(护柱、护栏、路墩等)、街道家具及其他(公交车站、电话亭、休息椅凳、雕塑、邮筒、报刊亭、垃圾箱、公共艺术品和电力电信设备等)。不论是哪种设施,在设计的时候,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优美而有特色的造型,为城市道路景观增添亮点。

二、城市道路景观附属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好的景观反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和谐美的概念;景观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表达某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是人类理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然而,目前的城市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设计并没有完整地体现出景观的内涵,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城市历史的国家,不同的城市有其各自的文化特点,然而大多数城市的道路景观附属设施都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风貌。

(一)与城市的整体文化不相适应,缺乏个性,生态功能缺失

我们现在对不同地区的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设计,忽略了与周围空间的融合,无法展现道路的个性和传统文化,道路景观的差异性很小,城市道路建设缺乏文化个性。麦克哈格在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指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2]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没有处理好其生态属性,造成很多环境问题,如街头绿化系统不健全,整体性较差等。

(二)“以人为本”的严重缺失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使之很多空间呈现出“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也使之城市变的沉闷和没有朝气。所以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一向“以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很少考虑市民的生活性需求,单纯注重交通功能的实现,道路附属设施不够,人们在城市道路上找不到叮以安全停留、休息和交流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多彩的活动。景观设施轻功能,城市道路景观的部分节点设计不详细,没有充分考虑行人需求,如侧分带绿化带随意打开,并设置一些行人铺砖,会导致行人斜穿马路,在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同时也对过街行人的安全性造成很大的隐患。[3]

(三)道路景观附属设施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一般只考虑道路红线范围的设计,而忽略了与周围空间的融合;一般只考虑规划道路本身的线形景观,而不研究与之相交口的衔接,如道路平,立交叉口、广场节点等。立法的不健全以及各专业学科间分离等,造成设计缺乏整体性,风格不统一,设计思想模糊,景观凌乱,一点反映不出时代气息。

三、城市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设计内容

道路设施的设置要在以人为“尺度”的基础上应保证行人通行不受影响,各类道路设施的形式、色彩、材质宜与整个道路景观相适应,在多样性中体现统一性、功能性、艺术性,除了作为艺术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体现双向互动。

(一)城市道路照明设施

1. 道路照明设施的功能要求

随着经济的繁荣,照明已发展成为集照明、装饰功能于一体,并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构成了城市夜晚环境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 道路照明设施的设计原则

灯光照明可以塑造道路绚丽多彩的夜景,照明设计时可以考虑道路照明、建筑物泛光照明、广场绿地照明的综合照明效果。照明灯具的灯柱选择除满足亮度要求外,造型非常重要,各取所用,从不同视觉角度刺激人们的目光,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价值。[4]

如功能照明灯具,应该有足够的照度、亮度、防眩度以及良好的照明诱导性;对于景观照明,作为广告灯箱,店招等商业设施的照明色彩可以丰富多彩、鲜艳夺目。

(二)道路标识设施

1. 标识设施的功能要求

标识设施主要指的是一些跨街标识构筑物,景点指示牌、指路标志等,主要功能是方便人们判断自己在城市道路中的位置,它应设置在人们易于观察到的场所。道路标线和标志、标牌,可对道路上运行车辆的方向和边线起引导作用,使其进行有序的运行,从而可减少车辆的冲突和减轻交警的工作强度,保证行车的安全与畅通。

2. 标识设施设计要则

交通标识是道路上通过文字、符号等表达的视觉信息,标识的设计关键是使人容易辨认标牌上的文字和符号,包括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等。

在设置标识时,尽量与其它视觉信息设施整合设置。支柱的造型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采用单纯或突出醒目的设计。

(三)人车分离设施

1. 人车分离设施功能要求

许多城市因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为划分活动区域、引导人流,防止车辆和行人进入彼此的区域以确保人车安全,需要设置人车分离设施。

2. 人车分离设施设计原则

道路上的人流、车流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观赏街景,又由于各自交通目的和交通手段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征,所以对这些设施设计中要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护柱和隔离护栏必须坚固并给人以安全感,质感、色彩应与周围设施环境相协调;隔离护栏的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道路而有所区别,并给人行道足够的宽度。机动车流量大的道路的隔离护栏要考虑快速行驶和远观的效果,造型宜简洁,封闭性宜强;市中心的商业街如需设置隔离护栏,则应考虑步行速度近观时的效果,图案、构件宜精致、通透,并且不应在视觉上突出隔离护栏的存在,在色彩的选择上注意颜色的明度、色相对城市道路景观带来的影响。隔离护栏亦可与绿化盆栽组合设置,以美化道路景观。

(四)街道家具及其他

1. 街道家具设施功能要求

道路中的街道家具,如公交车站、电话亭、垃圾箱、座椅、雕塑、报刊亭、公共艺术品等,由于设计上的自由度较具弹性,故可透过这些道路设施的设计来表现道路个性。通过共架、集约化、代用、兼用,改用等方法对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进行整合。公交车站是乘坐公共汽车时的停留空间,其配置应考虑行人的使用,并提供安全、方便、易于辨识、可休憩的人性化候车空间。卫生设施的功能主要是保持城市道路的干净整洁。休憩设施功能主要是供行人休憩之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性,一般布置在林荫道或街边。欣赏性设施主要是道路小品,浮雕、花架等,主要功能是美化城市空间,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把城市的特色展示给人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

2. 街道家具设施设计原则

街道家具设施应采用能与自然素材结合的设计及材质,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并尽量采用合并设计的方式,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设施统一整合;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道路、广场或休憩地点,都可积极地给予造型上的表现,并以能代表当地的风土、人文特色者为佳。具体实例如:

公交车站应根据道路线路的状况进行分配,避免设置于交叉路的转弯处,应设置引人注目的标志,候车亭的设计应采用单纯简单的形式,并在形式和色彩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电话亭宜设置于设施带和休息带内,一定要以不妨碍行人行走为前提,一般靠路牙放置。电话亭的造型及其基座与路面铺装应能与周边环境协调。

座椅多设在城市广场、街旁游园、步行街内,应尽量设置在向阳、避风处,采用无靠背式或是平面式椅凳为佳,应选择光滑、少尘、防水、防晒的材料作为座椅材料。

对于垃圾桶,应尽量不使其在路面上显得过于显眼,最好是根据道路上配套设施一体化设计,注意色彩和自身造型的设计,应跟其他设施相一致。

结论

美国著名学者培根说:“由于设计是一件艺术品,因此对身临其境者在每一瞬间,从每个视点产生的印象,必须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和谐的”。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城市意象”,好的意象其实就是空间安排与心理体验两者良性互动而形成的,而构成城市意象的元素是道路、边缘、节点、区域和标志。[6]纵观历史发展,不难看出,现代城市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设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涉及景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道路美学、园林绿化、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的综合问题,只有把道路空间环境当做人们的室外起居空间,来把握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设计,将人、车、路、景高度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道路发展策略,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文历史情况才能构造出良好的交通空间,才能建设出融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城市道路景观环境,拓展和深化城市道路景观的外延和内涵,最终实现道路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营造出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景观和谐的城市环境系统,从而使城市更加适于人类居住和发展。这不仅是道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现代人们审美的多重期望与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梁伟, 谷晓旭, 孙海涛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初探[M].陕西建筑, 2007 (3) .

[3] (美)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4]张彦军, 朱丽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2006 (12) .

[5]谭志威.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 2005 (8) .z

上一篇:足球运动队下一篇:课程大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