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调查问卷

2024-05-12

社区矫正调查问卷(通用9篇)

篇1:社区矫正调查问卷

您的姓名:

您的年龄:

1、请问您听说过“社区矫正”这项工作吗?(若选C项,终止访问)

A.听说过,且比较了解B.听说过,但不太了解C.没听说过

2、请问您是通过以下哪种途径了解“社区矫正”这项工作的?(可多选)

A.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B.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宣传

C.朋友或邻居的介绍D.其他

3、请问您对“社区矫正”这项工作持什么态度?

A.赞成B.不赞成C.无所谓

4、假如有社区服刑人员在您所在的社区,您会接受吗?

A.接受B.不接受C.无所谓

5、假如有社区服刑人员在您所在的社区,您会采取下列哪种方式对待他?

A.关注他,并主动给予帮助B.关注他,但无实际行动

C.漠不关心D.视情况而定

E.消极对待F.其他

6、请问您所在社区有参与矫正工作的志愿者吗?

A.有B.没有C.不清楚

7、如果社区招募志愿者参加矫正工作,你愿意参加吗?

A.愿意B.不愿意C.视情况而定

8、如果有社区服刑人员在您所在的社区,会给您带来哪些影响?

A.增加心理负担,提高防御意识B.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C.没什么影响D.其他

9、请问您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满意度是: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不太满意D.不满意E.不清楚

10、相对“监狱服刑”的方式来说,请问您认为“社区矫正”这种新型方式有哪些利弊?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篇2:社区矫正调查问卷

先生/女士,您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迄今已逾10年,社会各界对于矫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我们编制了这套问卷,希望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感受,对问卷做真实回答。本问卷不需填写您的姓名,所得资料仅作为研究分析使用,希望您能看清题目后如实回答,一切作答内容绝对保密。感谢您的合作!“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课题组

填答说明: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打“√”,不明之处询问施测人员。您所在 省 市 区(县)司法所

1、您所在司法所工作人员 名。

2、您所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历普遍为 层次? A.中专 B.大专 C.本科 D.研究生或以上

3、您所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是。

A.法学 B.管理学 C.教育学 D.心理学 E.社会学 F.其他。

4、您所在司法所是否聘请社会工作者参加社区矫正工作?A.是 B.否 如果聘请,大约 名。

5、您所在司法所是否聘请社会志愿者(义工)参加矫正工作?A.是 B.否

如果聘请志愿者,下列那些成员是主要部分?

A.知名学者、专家 B.离退休干部 C.教师D.机关的工作人员

E.村(居)委会成员 F.矫正对象家属 G.高等院校学生 H.其他。

6、您所在司法所办公硬件设施(电脑、打印机等)上的配备情况 A.高 B.中 C.低 D.没有

7、您所在司法所是否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社区矫正培训或学习?A.是B.否。如果组织,一年大约 次。

8、您所在司法所现接收 名(大约)社区矫正人员。

9、您所在司法所是否有社区矫正专项经费?A.是B.否 如果有,每名社区矫正人员每年的平均矫正费用 元左右。

10、司法所是否接受过法院(监狱)委托的社会适应性调查?A.是B.否

11、您所在司法所是否开展矫正人员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A.是 B.否 如果开展,具体形式是。

12、您所在司法所是否建立矫正人员社区服务(劳动)基地?A.是 B.否

13、您所在司法所是否建立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A.是 B.否

14、您所在司法所是否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异地委托管理制度?A.是 B.否

15、您所在司法所是否建立社区矫正人员风险评估机制?A.是 B.否

16、您所在司法所是否建立矫正人员矫正效果评估机制?A.是 B.否

17、您认为所在社区居民对待社区矫正人员的态度总体上是。A.完全接受 B.基本接受 C.不接受 D.完全不接受

18、您所在司法所目前开展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措施哪些?(可多选)A.按时报到 B.手机定位 C.定期走访 D.亲属监督

E.分类管理 F.严格的迁居、会客、请销假制度 G.考核奖惩

19、您所在司法所目前开展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措施有哪些?(可多选)A.集体教育 B.个别教育(包括个别感化)C.社会帮教 20、您所在司法所目前开展哪些方面的教育?(可多选)

A.权利义务教育 B.认罪悔罪教育 C.法制教育 D.文化教育E.心理健康教育 F.思想道德教育 G.形势政策教育 H.适应生活教育 I.职业技术培训 J.安置帮教教育 L.其他。

20、您所在司法所目前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帮困扶助措施有哪些?(可多选)A.最低生活保障 B.临时就助 C.法律援助 D.心理帮困

E.落实责任田 F.职业技术培训 G.帮助入学 H.帮助就业 I.其他。

21、您认为制约当前社区矫正工作推进的关键因素是。(可多选)A.重刑观念根深蒂固 B.法律法规不完善 C.矫正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D.部门的工作配合不畅 E.矫正经费保障尚不到位 F.矫正制度不健全 G.社区资源匮乏 H.其他。

23、您所在司法所是否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职业培训?A.是 B.否 如果组织职业培训,具体形式有:。

24、您所在司法所是否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就业指导?A.是 B.否 如果组织就业指导,具体形式有:。

25、您认为当前制约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篇3:社区矫正调查问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 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达到2. 02亿,其中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达到1亿,可见,老年人健康问题已经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完全依靠老年保障制度提供的“外在” 援助解决问题显然不切实际,因为客观上缺乏足够的经济资源支撑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保健等支出。转变思路,能不能提前预防或控制老年人疾病呢? 从近十几年来国外 ( 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 关于社会资本与健康关系的经验研究结果看,许多研究肯定了社区参与在提升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1,2,3,4,5]。

我国的社区参与研究尽管成果显著,但从研究的学科范式看,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其中: 政治学对社区参与的研究路径主要是基于对西方民主、自治精神的思考,因而公民参与理论往往成为研究社区参与的理论范本,研究立意重在讨论社区参与如何培育公民精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6]; 社会学对社区参与的研究路径主要是出于对社会共同体解体、 机械团结代替有机团结的一种担忧,因而社会整合理论往往成为研究社区参与的理论范本,研究立意重在讨论社区参与如何能加强社会融合,消除社会排斥。总体来看,针对国内的社区参与研究在内容辐射面向上缺乏对参与成员身心健康影响的足够关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仅有的、为数不多的一些围绕社会资本与健康关系的经验研究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社区参与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伊普( Yip) 等对我国山东农村居民的研究发现,农民是否参与农村社区组织对自身健康没有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社会政策不重视培育和鼓励农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和行为所致[7]。伊普的研究结论意指社区参与能够促进健康。孙晓杰( Xiaojie Sun) 等对我国西宁和银川两个城市的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参与社区组织和群体的广度、频率对健康没有影响[8],最近的、利用2005年CGSS数据的一项研究也指出,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社区参与与健康没有关系[9]。然而黄乾对农民工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指出,关系网络、社区参与对农民工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些城里朋友多、与本地居民交往多、常参加居住地活动的农民工的健康好[10]。王江蓉、张拓红也指出,那些经常参与社会组织、 人际交往越频繁者,自评健康状况越好[11]。但也有个别学者指出,居民的社区参与不一定对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社区参与需要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这种消耗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12]。

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关心的问题是: 究竟社区参与对我国老年人健康有没有影响? 如果有,是正向促进还是负向影响? 假如可以证实社区参与的确能促进老年人健康,那对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资料来自于南京大学社会福利课题组于2012年进行的关于“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问卷调查。调查地点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了南京、天津、兰州、成都4个城市。参照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中55岁以上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分布,此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在每个城市抽取的两至三个社区中完成了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家庭基本情况、社会价值观念、生活保障、社会优待、社区参与等五个方面对55岁以上的女性、60岁以上的男性老年人( 不含残疾人) 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共计收回1228份有效问卷。去除本文分析变量中含有缺失值的数据,适用于本文的有效问卷为1210份,其中: 南京328份、天津299份、兰州286份、成都297份。所有变量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所有变量赋值情况见表1。

2.1因变量:健康

国外关于健康的研究指出,自评健康是测量健康的一种可靠而且有效的方法,因为自评健康并不仅仅依赖当前的健康诊断情况,它是个人基于对早期疾病、当前健康状况以及与健康相关联资源的综合评价,所以通过自评测量可以实现对健康的有效预测[13]。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结果也指出“自评健康与客观健康测量之间存在着持续的正相关关系”[14],“在衡量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时,可以使用简单的健康自评问题进行健康状况分析,在花费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准确的健康信息”[15]。基于此,本文对健康的测量也用自评健康代替。问卷中对应的问题是“您觉得您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对应的回答依次分为“很不健康”、“比较不健康”、“一般”、“比较健康”、 “很健康”5项。山冈( Yamaoka) 对东亚国家的自评健康研究表明,相比较于欧美国家,东亚人健康自评更加内敛[16]。所以, 在不影响统计分析的情况下,将“很不健康”和“比较不健康” 合并为“不健康”,将“一般”与“比较健康”和“很健康”合并为 “健康”。

2.2自变量:社区参与

国内的一些研究认为,社区参与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及社区公共事务的行为和过程[17,18]。相比而言,国外对于社区参与的内容界定比较宽泛,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去政治化”特点,诸如朋友间的交往、邻里交往、扩大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参与兴趣活动、宗教活动等都属于社区参与[19]。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本文主要在两个层面考察老年人社区参与,即组群参与和邻里交往。其中,组群参与主要从老年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志愿活动参与两个方面综合测量,问卷中对应的问题是: “您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吗?”、“您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吗”,备选回答均为“从不参加”、“不太参加”和“经常参加”,在统计分析中将后两项合并,意为参与社区活动。邻里交往的测量选取问卷中的问题“您平时得到邻居的日常生活帮助和照顾有哪些( 可以多选) ”,备选有7项,数字越大,说明老年人与邻里的交往越频繁,表示由邻里交往所测量的社区参与程度越高。

2.3控制变量

已有的经验研究表明,年龄、性别、教育、婚姻、收入都会影响个人自评健康。因此,本文将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评社会阶层、上年家庭收支、家庭是否接受过低保、家庭是否接受过救助等作为控制变量。

3研究结果

从表2看,24. 1% 的老年人自评不健康,75. 9% 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社区组群参与方面,过半以上老年人参与社区文体、 志愿活动,并且参与文体活动、志愿活动的老年人自评健康比率均高于75. 9% ,这说明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可能会促进健康。对于其它自变量,男性自评健康比率为78. 3% , 女性自评健康比率为73. 7% ; 总体上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自评健康; 在婚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高于非在婚老年人; 社会阶层越高,自评越健康,并且在所有的控制变量中,处于社会上层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比率最高( 90. 5% ) ; 家庭经济条件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方面,收支盈余越多的家庭老年人自评越健康,相应的那些未接受低保、临时生活救助家庭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比率高,而且家庭接受过临时生活救助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比率最低( 56. 3% ) 。

为了进一步检验以上各自变量对健康的影响,根据因变量的二分类特征进行了logit回归分析。模型( 1) 显示,个体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地位对自评健康状况均有统计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 年龄越大,老年人自评不健康的可能性越大; 女性老年人自评不健康的几率是男性老年人的1. 4倍; 处于社会下层的老年人自评不健康的几率是处在上层老年人的4. 9倍。与国外已有的研究相比,老年人个体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对自评健康没有统计显著影响,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对自评健康的影响趋势与上述国外研究结论相一致。模型( 2) 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入不敷出家庭的老年人自评不健康的几率是收支有盈余家庭老年人的3. 4倍; 相比于家境殷实的老年人,接受临时生活救助家庭的老年人自评不健康的几率是前者的2倍。控制了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之后,模型( 3) 表明,老年人邻里交往的频繁程度对自评健康没有统计显著关系,而老年人是否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对自评健康具有统计显著影响,比较而言,从不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老年人自评不健康的几率是有时参与或经常参与社区文体活动老年人的1. 5倍。另外,老年人是否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对自评健康没有影响。同时,在模型 ( 1) 和模型( 2) 中作为控制变量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家庭经济等仍对因变量具有统计显著影响。综上说明,老年人自身的社会经济特征、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社区参与程度均会影响其自评健康状况。

输 为 数 数 ( OR) ; 括 内 标 误;*p < 0. 05,**p < 0. 01,***p<0. 001

4结论、讨论与建议

统计描述结果和logit回归分析模型一致表明: ( 1) 老年人自身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对自评健康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年龄越大、女性、社会阶层地位低的老年人更倾向于自评不健康; ( 2) 家庭经济条件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来看,家庭经济条件越好,越倾向于自评健康; ( 3) 控制了老年人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后,老年人参与社区文体活动与自评健康之间具有统计显著关系,与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老年人相比,那些从不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老年人更倾向于自评不健康。

为什么老年人参与社区文体活动会提升其健康水平。直观的原因是文体活动起了一种类似锻炼健体的作用,改善了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但这种解释路径存在循环论证的局限性,因为也可以将身体健康与否看成是老年人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原因。究竟应该怎样解决这一解释困境呢? 或许也可以从社会资本的视角予以回答。

近年来,在关于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中,社会资本测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社会参与,用以反映社会资本所有者的“获取”能力,结果表现为社会参与频率越高、范围越广,越能促进参与者健康。这是因为利用网络关系,健康信息或促进健康的行为能够在网络成员间实现共享,并且,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也缓解了人们的各种心理不适。如果将社区参与置于社会参与的范畴,其解释路径似乎也适用于解释老年人社区参与对健康的影响。国内关于社区参与的经验研究指出,老年人社区参与较多,并且在文化娱乐活动上参与程度最高[20]。如果社会资本是基于交往关系网络,那么老年人参与社区文体活动自然会增加其社会资本,进而促进健康。对于邻里交往为什么没能促进健康,这或许是因为邻里交往结构的封闭性所致,因为邻里关系结构内参与主体的同质性较强,同质性交往越频繁,异质性交往所产生“弱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少,而那些健康信息或抑制异常行为的社会规范恰恰在“弱关系”中传递的最多、最快。

篇4:社区矫正调查问卷

关键词:社区矫正 调查评估 前置程序 研究 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由此可见,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以下简称调查评估)不是适用社区矫正的必经程序,而是由有关职能机关根据“需要”决定。但什么情况下属“需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未作进一步明确。

如果委托调查评估的弹性较大,不仅会给检察机关正常有效开展对有关行为是否合法的监督带来极大难度;另外实践中一旦出现办案时间紧、管理不严或者办案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情况,很容易导致是否委托调查评估的随意,不仅为腐败提供了温床,还会产生应当经过调查评估而没有经过调查评估的大量案件存在,使一些主观恶性较大的罪犯被适用社区矫正后置于社区服刑,进而给社会带来潜在或者现实的危害。因此,笔者认为,分析研究引入前置程序,探索适用社区矫正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的可行性及补救措施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重要意义

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首先可以避免是否调查评估的随意而为。另外,在适用社区矫正前进行调查评估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使刑事裁判的理由更加充分、更有说服力,有利于提高量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为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供条件,严把社区矫正的“入口关”,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社会治安隐患和重新违法犯罪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提升群众对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满意度、接受度以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四是帮助委托机关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同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降低因居住地存在争议等原因造成脱漏管现象发生;五是为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督、教育和帮助措施奠定基础,有利于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

二、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个性化分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8条的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四种罪犯。既然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存在诸多优势,那么对上述四种对象是不是在适用前都应当进行调查评估。笔者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后作出适当的选择。

(一)适用缓刑、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

第一,适用缓刑、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是正确执行《刑法》规定的必然要求。根据《刑法》第72条、第81条的有关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时,应当将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作为适用条件;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如何界定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程度,属于办案人员自由心证的内容,为防止办案人员主观臆断,应当以事实为根据,那么应当以哪些事实为根据判断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程度,《刑法》未作具体规定,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2款规定:“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由此可见,该规定可以作为判断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程度应当调查内容的依据,而刑事侦查所形成的案卷材料和根据犯罪分子在监狱、看守所服刑期间的表现形成的材料不可能涵盖上述应当调查了解的所有信息,必须结合专门的调查评估程序收集的相关材料,才能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假释会不会对其所居住社区的安全、秩序和稳定带来不良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判断。

第二,适用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已得到体现。根据该解释第450条第1款的规定,“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是执行机关提请人民法院对罪犯裁定假释时应当移送审查的材料之一。由于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假释时均应当考虑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既然人民法院审理假释案件应当审查“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那么对拟适用缓刑的被告人,人民法院也应当审查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这样才能相互协调、体现公平。又由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应当审查上述调查评估报告,当然形成该报告的调查评估就必不可少,故该解释第450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不相协调,前者更加符合《刑法》关于适用假释的立法精神,为避免冲突,有必要对后者进行修改。

(二)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能否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探索

1.对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不宜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刑法》、《刑事诉讼法》未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考虑其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也就是说对是否要考虑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没有作出硬性规定。如果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时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就相当于对法律进行了扩充解释。在我国,扩充解释不是也不能任意扩大法律的内容,它是为更好地实现法律条文文字未能包含的立法意图而设定的解释方法。[1]管制属于轻刑,一般来说被判处管制的罪犯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小,其中部分犯罪情节轻微的罪犯适用社区矫正后明显不会对所居住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而暂予监外执行适用于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且不能被宣告缓刑的罪犯,一般来说社会危害性大,但其中包括确有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且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病危罪犯,如果对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势必对其中那些明显不会对所居住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拟适用管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那些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上述病危罪犯也应当进行调查评估,很显然,这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降低刑事诉讼的效率。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并不符合立法意图。

2.排除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情形适用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后应当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考虑到被判处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毕竟是被置于“社区”这一相对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教育改造,且不同罪犯在犯罪情节的轻重、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适用不当仍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为减少是否委托调查评估的随意性,提高可操作性和适用社区矫正的效果等,笔者认为,应当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中的“需要”予以进一步明确或者作出细化规定,并制定岗位职责促使有关执法司法人员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例如:区分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形态、犯罪性质的不同以及有无赔偿被害人损失和悔改表现,是否初犯、偶犯,身体状况等情形采取量化评分的方法确定是否需要委托调查评估,对应当启动调查评估程序而不启动的情况如何处理,等等。

三、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规范有序开展调查评估工作的建议

为使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确保调查评估在量刑建议、刑罚执行方式选择和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不仅需要在立法层面对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建立健全有关配套制度,还需要有关国家机关在工作中正确履行职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需要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调查评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共同为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制度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对此,笔者以适用缓刑、假释的情况为例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严格规范适用缓刑前的调查评估和审查程序。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前,对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拟向人民法院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时,应当委托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且无论是否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均应当将收到的调查评估材料在提起公诉时作为量刑依据移送人民法院审查,如果人民检察院未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且未委托调查评估,但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适用缓刑的,应当委托调查评估,并允许控辩双方针对调查评估材料的内容发表意见,以便于查明事实和判断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程度。

第二,做好提请假释及审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监狱、看守所对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已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罪犯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且已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的罪犯,除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假释的情况外,如果认为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在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前,应当委托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如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应当将收到的调查评估材料提交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应当将调查评估材料中可以公开的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认真履行调查评估职责。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的委托,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报告同时附相关调查材料复印件,若在调查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居住地不属于本县(市、区)的,应当立即告知委托机关,并退回委托函件,同时说明理由,委托机关应当酌情重新核实其居住地,并向核实后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委托函件,若受委托机关认为其居住地存在争议的,应当尽快层报共同的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决定,由决定后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与委托机关协商办理变更委托手续,并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第四,切实解决审理期限较短与调查评估需要时间的矛盾。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可能对被告人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并拟适用社区矫正的案件时,存在审理期限较短与委托调查评估需要时间的矛盾,如果出现案情变化、调查评估工作复杂等因素,极易造成调查评估材料未到可审理期限已届满等情况发生,使调查评估流于形式,也严重影响审判的公正性和司法公信力。针对该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审查案件材料,在遵循《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有关调查事项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已经掌握的情况和案件特征,梳理出需要调查了解的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调查事项和要求,并在委托函件中注明,以便于调查人员在进行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时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其次,要严格规范调查评估的期限,对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调查评估的期限应当缩短,各地可以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或者会签文件的形式对期限等予以明确或者在已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其予以细化,如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调查评估的时限分别为10日和7日,等等;最后,由于邮寄委托函件和调查评估材料需要一定的在途时间,如果在发件、收件环节发生差错,还有可能导致其不能在正常时间内送达,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对决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尽快决定是否委托调查评估,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具备派专人快速送达的条件,为节省时间委托机关和受委托机关可以先行采取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对方发送委托事项和反馈意见,并通过电话加强沟通联系。

第五,完善调查评估制度和强化法律监督。一是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者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条款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调查评估的法律地位、适用范围、启动程序、工作衔接以及违反规定的责任后果等内容,增强调查评估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和实效性。二是人民检察院应当积极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主动介入和加强对调查评估以及适用社区矫正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同步监督,包括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公诉部门委托调查评估工作以及行使适用缓刑量刑建议权的内部监督,对法律监督工作中发现的不按规定委托调查评估或者不委托调查评估明显不合理等问题,要区别情况提出检察建议或者纠正意见并督促整改纠正,对人民法院适用缓刑错误的,要及时提出抗诉等,保证调查评估和适用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注释:

篇5:社区矫正调查评估

时间:地点: 调查人:被调查人: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职业或职务

联系方式单位或住址调查情况:

调 查 人(签名):

调 查 人(签名):

被调查人(签名):

篇6:社区矫正审前调查填表说明)

一、家庭背景栏填写:调查对象家庭成员及与调查对象相处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住房条件、经济债务、家庭负担等)、未成年对象情况(对家人的态度、父母是否离异、父母监护情况)。

二、个性特点栏填写:调查对象的生理情况(健康状况、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性格类型(内向型、外向型、独立型、顺从型)、心理特征、爱好特长等。

三、犯罪前表现栏填写:调查对象工作或学习表现(单位、学校里的一贯表现)、业余生活情况、邻里关系(与邻里是否和睦)、社会交往(交友范围、经常出入的活动场所)、违纪违法情况(是否受到治安处罚、学校记过处分或党纪处分等)等。

四、悔罪表现栏填写:调查对象对犯罪行为的认识、悔过态度;附加刑及附带民事赔偿履行情况和履行能力等。

五、社会反响栏填写:被害人或其亲属的态度、社会公众的态度,调查对象所在村(居、社区)群众或单位职工对调查对象的评价,对调查对象实行社区矫正的意见。

六、监管条件栏填写:调查对象家庭成员的态度(对调查对象犯罪危害性的认识、配合政法部门工作的态度、是否有 具体的帮教措施、调查对象能否服从家庭管教等)、经济生活状况及环境是否有利于实施社区矫正、村(居、社区)或学校(单位)等组织对调查对象实行社区矫正的意见及帮教能力等。

七、辖区公安派出所意见栏填写:调查对象实行社区矫正是否具备监管条件等。

八、司法所意见栏填写:对调查情况签署意见。

篇7: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专用介绍信

编号:(20)号

兹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司法局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共人),前往省(自治区)市(县)通过乡(镇)村组调查拟适用社区矫正相关情况,请予协助为盼。

20〕号

社区矫正调查专用介绍信

编号:(20)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特派营山县司法局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人)前往省(自治区)市(县),通过乡(镇)村组调查适用社区矫正相关情况,请予协助为盼。

此致

四川省营山县司法局

二〇年月日

篇8:社区矫正调查问卷

一、社区矫正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再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广义的理解指在生活的急剧转变中, 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 也可以是被迫的、强制的。狭义的理解则专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1]。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 再社会化的过程都需要一个人去纠正和克服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病态与社会失范问题, 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罪犯改造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形式。但是, 人们一般把这种再社会化理解为由全控机构实施的再社会化, 如在监狱进行的再社会化, 而忽略了由社区实施的再社会化形式[2]。其实, 再社会化除了狭义的压制性形式外, 还应包括参与性形式, 即把罪犯放在社会中进行监督改造, 从而使罪犯融入社会之中。罪犯社区矫正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1.从再社会化的概念来看, 对罪犯的改造不能脱离社会进行。再社会化仍然是一种社会化, 而不是非社会化, 所以需要在社会的基础上进行, 不能脱离社会。首先, 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社会性动物, 必须参与到一定社会关系中去。把罪犯放在与世隔绝的监狱进行改造, 本身就意味着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 个人与社会之间被设置了一道墙, 个人与社会难以同步发展。其次, 作为罪犯, 虽然他的犯罪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并且具有人身危险性, 但这并非意味着罪犯没有社会需求。与外界隔绝的监狱矫正方式实际上很大程度地限制或剥夺了罪犯的社会需求, 这虽然能够发挥惩治罪犯的作用, 但教育改造效果并不明显。从监狱矫正的实践来看, 很多罪犯在刑满释放以后, 因为不能适应社会, 不久又会重新走向犯罪道路。

2.从再社会化的效果分析, 社区矫正的效果优于监禁矫正。监禁矫正使罪犯丧失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使罪犯社会化的速度迟滞于正常社会成员, 质量也劣于其他社会成员。罪犯社会化的不足, 势必影响其重新回归社会后对社会的适应, 在一定意义上讲, 意味着罪犯可能被社会淘汰。显然, 监禁矫正与促进社会成员终身社会化的社会发展要求与趋势存在着矛盾。

犯罪行为产生于社群, 也应在社群里得以矫正。社区矫正对象就在社区当中接受教育改造管理, 并没有脱离社会生活。而且, 社区矫正可以塑造一种与正常社会生活相仿的矫正环境, 努力促进罪犯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而达到矫正其犯罪心理与行为恶习的目的。这既符合再社会化的要求, 又能够满足人性化需要。通过社区矫正, 不仅能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 也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

二、社区矫正具有社会建构的意义

社区矫正具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并在实施矫正的同时, 对社会进行了重构。所以, 社区矫正制度是集人本主义价值观念与社会建构于一体的复合性制度, 社区矫正具有重构社会的功能。

1.社区矫正基本上克服了监禁刑存在的各种弊端, 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矫正的任务除了惩罚罪犯之外, 还要帮助罪犯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 只有当他们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 才能真正回归主流社会。在这个意义上, 监禁矫正不是立足于恢复犯罪人员的社会功能, 恰恰相反, 监禁矫正通过隔离的方式, 把罪犯从社会中分离出去, 不仅没有恢复罪犯的社会功能, 反而破坏了罪犯的社会功能, 其矫正效果自然难以理想。社区矫正不是简单地把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员放在社区, 而是要通过各种矫正措施使矫正对象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区, 成为社区中的一员, 在社区正常生活。社区矫正超越了刑法制裁的边界, 使犯罪人员的矫正成为一种社会行动。这意味着社区矫正已由以往的以矫正工作人员为本转变为在坚持社区矫正制度的大背景下以矫正对象需求为本, 具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2.社区矫正在实施矫正的同时, 对政府和社会的功能进行了重构, 具有建构意义。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来看, 在中国很难自发生成社会的自我治理体系。因此, 中国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安排社会的一切, 监禁矫正日益暴露出的某些弊端也能说明这一点。在政府主导建设社会的过程中, 社会自身的利益会逐渐觉醒并反映出来。因此, 中国社会建设将在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中进行, 即这个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社区矫正本质上属于政府的责任, 但政府很难在社区设置机构、派遣政府人员。因此, 政府只能通过在社区组建社区矫正团体, 承担政府矫正犯罪人员的工作。由此, 关键的问题转变为政府与矫正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团体主要都是“政府与民间二重性团体”, 政府并不给社会团体编制, 也不直接给社会团体拨付经费, 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完全属于社会团体聘任的工作人员, 而社会团体经费的获取则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团体服务的方式进行。上海的实践证明, 该类关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且有利于社会团体自主地开展矫正工作[3]。

三、社区矫正研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当代社会学不仅要关注理论问题, 而且要通过社会学范式分析, 及时全面有效地帮助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当代社会学的使命[4]。社区矫正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这种探究活动中, 离不开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

(一)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矫正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特定视野

社区矫正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离不开社会学的特定视角。而“社会学想象力”则可以说是社会学特定视角的最集中概括。社会学想象力中最为重要的观点是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结合起来分析。“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 不同时了解这二者, 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5]这种特定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局部环境中的个体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在我们探讨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种具体现象和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将个体行为与社会整体结构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 将个体变量与结构变量同时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中, 这样才可能真正揭示现象和行为的本质。

(二) 遵循科学研究规范, 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活动, 我们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遵循科学研究规范的思想, 在对社区矫正进行具体研究的过程中, 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研究包括四种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 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 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6]。研究中应根据四种研究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研究条件、研究者掌握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 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处理好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许多不成熟的研究者往往会去寻求最好的方法, 但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不存在最好的方法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能够回答研究者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在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是否合适的问题, 我们应该寻求的是最合适的方法, 而不是最好的方法。

2. 处理方法的科学性与研究结论正确性之间的关系。

每一种特定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都有特别擅长的方面, 同时也都有无能为力的方面。要保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无论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还是具体的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 其方法本身并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关键还在于使用方法的人。所以, 作为社区矫正研究者即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使自己在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具有一种超出普通常识的理论意识, 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 以保证社区矫正研究的科学性。

社会学的深层理念是“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从这一视角看, 推动社区矫正有利于减少和缩小社会代价, 增加和促进社会进步。当然, 在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已全面试行的今天, 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方面, 要想保证社区矫正健康发展, 不仅需要思想上的正确认识, 更需要实际行动中的客观与科学。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社区矫正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社区矫正具有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矫正的同时, 具有重构社会的功能。社区矫正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133.

[2]程琥, 孙霞, 吴丽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J].中国监狱学刊, 2004, (4) .

[3]张昱, 费梅苹.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学视野[J].广东社会科学, 2005, (2) .

[4]张传伟.中国社区矫正京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 2009, (1) .

[5]郑杭生.社区矫正与当代社会学的使命[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5) .

[6]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与社会组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4.

篇9:社区矫正调查问卷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包括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和社区矫正辅助人员两大部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指在社区矫正中负责刑罚执行事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于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并行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所以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担负具体的刑罚执法职能,负责办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手续,监督和控制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落实法律规定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因此本文只针对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进行相关分析。

一、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统筹安排,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专业结构不匹配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和保持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员,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我国由于社区矫正在开展时间不长,诸多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缺乏统筹安排,缺少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即使在短期目标的规划上也存在着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供给不足,在工作所需专业结构上不匹配的问题,无法实现专业化分工。

根据我们的调查,厦门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数量不足,而且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工作,这不但使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制约,也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基层司法所具有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社区矫正以及基层维护稳定等职责九项职能,工作内容复杂繁重,工作强度大,机动性强,工作人员不仅身兼数职,还通常由于某项工作的紧迫,一人被挪作他用或者因工作需要内部调整更换岗位,这就更难保证矫正队伍的专业化。

从调查结果看,厦门地区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虽然都具有本科学历,但都是单一的法学专业背景,对于兼具刑罚执行和特殊社会管理性质的社区矫正,缺乏一定的刑罚执行、社会工作、沟通技巧、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二)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缺乏专业工作人员招聘标准

人员招聘是根据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科学选拔技术,为不同岗位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以实现人、岗和组织的最佳匹配,最终达到因事设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互赢目标。它是选拔、任用合格员工的基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是实现社区矫正专业化的重要保证。据我们调查,司法所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在招聘中是按照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的招聘标准招录的,大部分与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的人员在数量上、专业结构上都存在差距,这种现状不利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岗前培训不到位,任内业务培训随意性大

对于新进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并胜任工作,对于在岗工作人员,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并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潜能,而对于社区矫正工作,培训工作会让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水平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作为基层司法公务员队伍中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职业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基层司法所对司法工作人员并无进行矫正工作业务能力的专门岗前培训、分工,不同特长的人均从事同一工作,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培训时间不固定、内容也不系统,多为应急性的事务培训。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大部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都没有进行岗前培训就进入工作岗位,任内培训虽然规定每年组织相应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进行72个学时的培训。没有确定时间,根据工作内容随机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审前调查及社区服刑人员笔录采集、电子腕带试点、入矫教育规范、分类教育等。然而根据调查,培训计划的落实却不那么尽如人意,每年真正开展的培训为一到三次,时间并未达到72个学时。

(四)沒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标准和相关制度

绩效考核是激励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手段 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制度,以及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资福利支付和奖惩措施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出色完成矫正任务。将绩效视为调职、晋升、降职的依据,使他们在公平的环境中良性竞争。绩效考核先设立考核目标,并辅以具体的考核细则。当目标设置科学合理时,能使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绩效,还能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多数地区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和方法。加之在工作中缺乏监督,使得队伍中一些人责任心不强,积极向上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专业素养难以提高,影响了整个矫正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矫正工作的功效。

(五)薪资待遇同比较低

“激励”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核心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薪酬制定得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根据我们的调查,司法所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资在每月5000左右,低于监狱、劳教民警6000左右的工资。同工不同酬使一些人产生了消极思想,工作不安心,也有些人只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暂时性的工作,整个队伍的人心不稳,造成一定的流动性,不利于保持和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根据问卷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司法所中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作年限大部分不超过3年。

(六)劳动关系缺乏法律保障

劳动关系规定了组织与工作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工作开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明确的劳动关系既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使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的双赢。可是由于立法滞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具体职责、权利和义务等没有法律规定,只有两高、两院的《通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也没有相关细则,这种法律体系上的漏洞极有可能导致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滥用权利、消极不作为和难作为的情况发生,社区矫正功效很发挥,是社区矫正在实践中面临的一大瓶颈。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执法过程中,由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执行刑罚的职权缺乏法律依据,加之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司法所工作人员,服刑人员出现不服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时,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嚴重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

二、美国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模式

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已历经一百七十年的历史了,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组建模式和工作人员的配备模式方面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

美国在州一级中没有类似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下设的司法厅(局),它有专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政府部门——矫正局,下设矫正官,总体负责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改造活动③。

在美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由具有执法权的假释官和缓刑官、准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缓刑官和假释官,是根据工作职能不同进行的分类,是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帮助的享有执法权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他们的身份是公务员,缓刑官和假释官的工作内容丰富,工作量大。一方面他们要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要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和服务。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都有更为细化的分工,目的是能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更为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美国,缓刑官和假释官有着严格的招聘和培训制度。招聘要求应聘者应该至少具有学士学位,最好具有至少1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或全日制的矫正领域的经历④。主要包括以下专业的学士学位:刑事执法、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具有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学历或从事咨询工作的经历。在选任缓刑官和假释官的过程中,往往对应聘者经过严格的测试项目,内容包括笔试、心理测试、身体的测试、以及全身检查和联邦调查局的询问等。对新招募假释官和缓刑官还规定了非常细致的培训制度,包括基本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等。为了进一步提高缓刑和假释工作者的素质,在20世纪末的30多年中,美国的一些国家委员会提议在高等教育中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又形成了缓刑官和假释官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以及在服务期内的训练项目。

在美国,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准入标准一般都高于公安和监狱警察的标准。根据2001年的统计,缓刑工作者工资幅度(年收入)是在2.89-5.15万美元,假释工作者的工资幅度(年收入)是在3.15-4.77万美元,缓刑假释工作者是在2.67-4.95万美元,三者的平均年收入是2.84-4.96万美元。 而监狱警察的平均年工资幅度是2.36-3.82美元⑤。

三、我国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

(一)加快立法步伐,为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尽快出台社区矫正法,制定社区矫正的法规和规章以及相关制度,使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有法可依。建立一只专业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社区矫正官。依法规定社区矫正官的设置、职责、权利、义务、任职资格及相关招聘、考核制度等。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应具备一定的执法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社区矫正官要善于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尤其要发动矫正对象自身力量,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开展工作,使外在的教育帮助能够通过内力吸收、转化而达到矫正效果。

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矫正官的职业素质能力和社区矫正具体工作的性质与内容等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分工,定岗定编,同时还要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人数的增加、社区矫正工作内容的繁杂程度及时调整人员数量。

(二)建立严格的招聘制度,适合的培训制度,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衡量,矫正效果就难以保证。所以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需要,像教师、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职业招聘一样,建立社区矫正官的职业资格准入、招聘制度。鉴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法律性要求较高,要求应聘人员应该具备下列相应专业的学士以上学位资格: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刑事执法、法学,社区矫正等。此外,还要有相应的工作经验。

加强社区矫正专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是社区矫正工作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关键,对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培训应贯穿整个矫正工作的始终。除了岗前培训以外,我们还需制定一个长期、定期的入职再培训计划,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与理论培训相结合,不断取得专业化突破,真正落实宽严相济的社区矫正工作。

首先,鼓励和倡导专职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资格证的培训和考试,以考促学,并与工资和职称挂钩;其次,与高校和社会工作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委托培训,利用假日轮训,对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开展实训,提高对罪犯的心理行为矫正的能力;最后,通过成人教育的途径,参加专业培训,既可以提高专职工作者的学历层次,也可以促进工作者更新知识,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预期目标⑥。

(三)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保证合理的薪资报酬

制定合理明确的绩效指标、程序和方法,明确考核、晋升、奖惩等制度,科学有效进行绩效评估,及时进行绩效反馈。通过“奖优罚懒”调动社区矫正官的工作的积极性,稳定队伍,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可以一定程度地上调社区矫正官的薪资标准,即使不高于监狱民警,也应与之持平。这样对提高队伍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队伍专业化建设会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①胡松.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13-15(171).

②2015年司法行政改革亮点颇多值得期待全面深化狱务公开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李娜,2015-02-12.http://www.chinacourt.org/ article/detail/2015/02/id/1555117.shtml.

③胡松.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13-15(172).

④Abadinsky, Howard. 2003. Probation and Parole:Theory and Practi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340)

⑤Camp, Camille Graham and George M. Camp. 2002. The Correctiona Yearbook. Criminal Justice Institute, Inc. Middletown, Connecticut.(226).

⑥繆文海: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思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 3(43).

参考文献:

[1]翁炬,王姝丽.《借鉴美国经验反思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构建模式》.中国监狱学刊,2012年第六期.

[2]刘强.《对美国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借鉴与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周爱萍,孔海娥.社区矫正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刘强.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6).

作者简介:

林晓芹、崔畅、王嘉丽、康鹏、黄磊,均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矫正教育系13级社会学专业学生。

上一篇:网络工程师的个人简历参考模板下一篇:安利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