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就业压力

2024-05-07

缓解就业压力(精选十篇)

缓解就业压力 篇1

术企业。自2001年8月成立以来, 在追求企业快速发展并实现国际化的同时, 从来没有忘记对国家、对社会、对员工应担负的责任, 坚持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一肩挑, 不仅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得到增强, 而且促进了就业, 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2003年8月, 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山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荣获山西省“十五”技术中心建设成就奖。同时, 通泽重工还是山西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山西省知识产权百强企业培育工程第一批企业、太原市创新型示范企业。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实现企业稳步、健康、跨越式发展

通泽重工将公司定位为科技创新型和服务型企业, 以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 以产品和技术研发为核心, 以装备成套、工程集成为手段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供坚实的支撑。用科技创新与个性化解决方案开拓市场, 用全过程服务使客户的后续需求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紧紧抓住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和客户服务两端, 以强有力的营销和推介手段, 创建自己的品牌。在掌握核心技术, 有效控制核心零部件及整机总装调试质量和保护公司知识产权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资质的现代制造企业, 按照通泽重工的技术与标准进行加工制造, 不仅促进了就业, 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也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泽重工坚持高起点持续创新,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共申报专利83项, 其中发明专利34项, 已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38项。正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通泽重工实现了稳步、健康、跨越式发展。

依靠人才战略, 保障企业创新发展动力

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通泽重工坚持“人才为本、创新为魂、崇尚奉献”的发展战略和“引进与培养并举, 重在培养”的人力资源储备原则, 把人才视作企业发展的动力, 不断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 并将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公司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陋习, 不拘一格使用和培养青年人才, 培育了一支敢想敢为、敢于创新的青年技术骨干队伍, 为通泽重工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目前, 公司拥有由200余名机械、电气、液压、软件专业科技人员组成的学科齐全的研发团队, 聘请了国内钢管技术领域仅有的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众多的资深专家担任技术顾问。

通泽重工的高管始终认为, 员工把聪明才智贡献给了企业, 企业对员工同样承担着一份责任。特别是在这个经济严冬时期, 公司董事长“通泽重工不裁员、不减薪”的承诺, 安定了员工特别是研发设计人员的情绪, 为员工打造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依靠自身发展实力, 肩负国家社会责任

企业不论大小, 都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衡量企业的标准, 不能只看向国家上缴了多少税收, 还应该看是否对国家, 对社会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每一个优秀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应该主动地去塑造、维护国家的形象。通泽人长期专注于无缝钢管成套装备及技术的研发, 要将“通泽牌”变成国际品牌, 用通泽的品牌, 用通泽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人的形象, 要向世界证明中国的企业也可以是最优秀的企业!吸纳人才, 促进社会就业, 是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之一。通泽重工虽然规模不大, 论资产总额不过3亿多元, 论产值不过2亿元, 但从未忘记社会赋予的责任。八年来, 公司聘用的大学生总计超过1 200多人, 目前在公司工作的大中专学生有200余名。2009年, 公司又主动为国家分忧, 为大学生解难, 先后派出高级管理人员到重点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 到太原市几所大学组织专场招聘, 多次参加省、市人才市场招聘活动。至今, 已有50多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来公司参加面试, 其中已有20余名面试合格者被正式聘为公司员工。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之一

总结近年来招聘毕业生的经验, 通泽重工高管认为,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之一。因此, 对大学生来说, 在学生时代就应当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所学专业培养实践技能, 使自己在增长知识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 增强择业竞争力。对高校来说, 要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增加一些真正有效的培训和实践机会。这样, 既可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又可提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社会以及自己创业的能力, 达到提高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目的。

缓解就业压力 篇2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如何积极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是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中,充分就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四大目标(充分就业、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之一。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认清我国就业面临的新形势,确立适合发展市场经济新时期就业特点的就业新战略,解决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就业;现状;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都使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中国就业现状

(一)城镇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新增就业劳动力不断增加。我国的就业工作同时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00~400万人需要安置;农村上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相当一部分将进入城镇务工;国有企业中现有的2000多万富余职工需要分流,其中企业自身无法进一步消化的部分将逐步走向社会。而从需求方面看,国有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从整体上看,已趋于饱和,甚至超负荷;城镇集体经济用人也呈减少的趋势;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吸纳就业人数近些年快速增长,但容量有限,目前尚远不足以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几年,从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看,失业人员逐年递增。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失业率可能还会有所上升。

(二)总体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1.劳动者(特别是待业青年)的择业愿望、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趋突出。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很快,但适应其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不能满足需要;而一些传统行业(如纺织、煤炭、机械等行业)普遍招工难,迫使部分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不得不大量招用农民工。这使得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企业存在富余人员与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结构性矛盾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2.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失业率不断攀升。失业人员再就业及特殊群体的就业难。再就业的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技能单一,竞争能力比不上新成长的劳动力(即待业青年),再就业难的问题突出。

3.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强调企业富余人员以企业内部消化为主,并不是不愿落实企业自主权,更多地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的:一是大量企业富余人员流向社会后,目前承受能力很弱的失业保险基金无法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在社会就业压力本已很大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其再就业问题,极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

1.确立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加的积极就业战略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而这就需要确立有利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利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就业战略。通过企业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整个经济规模的扩大、就业岗位的增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在现

阶段,具体地说,就是适应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需要,实现就业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以安置待业青年为主,转向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同时,重点加强和做好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和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促进和扩大就业中的责任。

2.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这个大前提。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的升级,是解决中国现代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惟一出路。从目前要急于解决就业问题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重点主要是应该发展大中城市。因为大中城市更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远高于小城镇,更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而且应该为大城市配套服务,以形成城市体系。加快城市化建设,须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而且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保障程度。要使每个失业者在失业期间不仅可以继续得到生活来源,而且可以在失业期间进行必要的再就业培训,能够较为从容地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使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覆盖到非国有企业、从城镇覆盖到农村的全体公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起步迟、困难多,只有当农村居民能和城市居民一样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受益者的时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有序转移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可以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社会稳定和增加就业的双重效应。

4.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大军的整体素质,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及技术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训练,使劳动者的技术、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减少因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根据就业需求的变化,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搞好创业培训,组织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带动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卢玮.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J].经济纵横, 2004,(3)

[2]郑冬晓.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特点分析[J].经济论坛,2004,(2)

[3]张守德.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4,(1)

缓解就业压力 篇3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团体咨询

当前。由于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冲击,大学生就业困难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主要以中小企业、民办企业为就业方向的高职生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更是首当其冲,其就业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团体咨询活动对缓解高职生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方面有着重要功能和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的团体咨询引导高职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作好充分就业准备,以实现成功就业。

一、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高职生心理压力大的主要表现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是指高职生对就业有明显的压力感,且这种压力感严重影响高职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的高职生,他们的心理、行为和生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压抑、担忧、无助感和缺少安全感;行为上的易激动、行为冲动、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丧失学习热情、对生活没有信心、消极行为增多;生理上的失眠、头痛和肢体的疼痛。就业心理压力已成为困扰高职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现象在不同年级的学生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首先,高职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心理压力。某高校一次新生心理调查中发现,就业压力不仅仅笼罩在毕业生身上,25%的新生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但不少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认为高职院校的学历文凭不高,不好就业。不少高职生入学后对是选择回去复读考取本科院校还是留下而犹豫不决,或把三年后升本作为奋斗目标。过重的学习压力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导致一些高职生在大一阶段就开始感到焦虑、迷茫,难以适应,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其次,“考证热”导致大二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大二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适应及专业学习教育后,基本能稳定下来,专心学习,积极攻考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但当前高职生热衷考各种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现象,同样折射出高职生在严峻和紧张的就业形势下所面l临的压力。有的高职生为了多渠道就业。把精力放在考取多门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上,这种竞争无形中也加大了其他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后,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尤为突出。一方面,高职毕业生要直面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接受用人单位的严格挑选。而他们在学历方面自信心不足。另一方面,高职生在大学期间投入教育成本较高,因而通过就业回收教育投资成本的心理期望值较大。一旦工作岗位不理想或工作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心理压力往往与日俱增。甚至对未来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加之近年高职院校激增,许多专业在学生入学时还是抢手专业,到学生毕业时却求职者众。成为垃圾专业,这也导致不少毕业生对前景感到迷惘困惑,进而怀疑自我。对就业陷入恐慌。

(二)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我国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求职年龄结构的变化,青年失业增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属于教育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没有学校和学历优势,就业就更加困难。

2主观因素。首先,部分高职生不能客观认识、评价自己,盲目乐观,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大企业、国家机关、大单位。而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其次,有的毕业生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准备,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在择业时随波逐流,缺乏自主性。最后,部分高职生自信心不足,缺乏就业应试技巧。这些不正确的择业心理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通畅。

二、开展团体咨询缓解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

缓解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开展团体咨询是一种较好且切实有效的行为方式。团体咨询一般由1—2名咨询师与若干名(10—20名)有类似心理问题或共同心理需求的咨询对象组成一个咨询小组,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促使组员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团体咨询强调咨询活动的互动效果。省时省力,活动效率高,形式灵活多样,活动丰富多彩,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由于侧重于解决诸如缓解情绪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交际技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团体咨询有着个别咨询所无法代替的优势。高职院校就业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认知偏差、缓解压力、提高交际技巧、增强自信的问题,开展团体咨询无疑是改善高职生不良就业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健康身心素质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团体咨询活动可以完善高职生的自我认知,促使其构建合理的生涯规划

高职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应不断完善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构建合理的生涯规划。高职生新生阶段开始就应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适应范围以及胜任职业应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我,从而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为自己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高职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认识自我,构建合理生涯规划的良好时期。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来说,新生正处于探索阶段,这是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阶段。新生进入大学后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可能出现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现象。通过团体咨询活动可使高职新生在第一年顺利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与未来生涯的关系,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充实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例如,可开展“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这是一个帮助新生了解自己、寻找发展目标、主动规划未来、积极把握大学生活的团体咨询活动。该活动可招募学生自愿参加,组成一个20人左右团队,活动开展8周,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可设计团队建立、生涯觉察、自我探索、生涯兴趣、生涯技能、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生涯初步规划8个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信心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對参加学生进行施测,活动结束后再测,活动开展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活动结束后再运用上述手段进行测评。团体咨询结束后教师的总的评估主要依据学生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自信心测试、焦

虑自评量表(SAS)前测和后测,学生的作业可作为有效补充。该活动在主题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成员的心理活动特征,生涯技能探索中应突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性,注意提升成员对自己和职业院校自信心。

(二)通过团体咨询活动可以指导高职生学会自我调适、放松心情,进而成功就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求职阶段心理压力尤其大。高职生带着压力求职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过大的心理压力又会影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其实在求职中,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高职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的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针对毕业阶段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成功就业”的团体咨询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第一阶段,征集15—20名毕业生,向参加者介绍心理咨詢和团体咨询的有关知识以及本次活动要采用的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人格因素测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参加活动的高职生进行前期测试。第二阶段,与参与咨询的学生制定活动目标及活动步骤,活动开展5~8周,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指导教师可制定就业探索、自画像、自我与职业需求、角色扮演一应聘、就业技能及心理探索、情绪放松训练、成功迈入社会等主题活动。第三阶段,实施后期测试,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感受,收集咨询活动中学生的课后作业。第四阶段,活动评估。活动结束后,再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人格因素测量、焦虑自评量有(SAS)进行后期测试,并在活动中制作调查问卷,获取参与学生对咨询内容、成员关系、目标达到的意见,并参考团体成员的作业,以作为咨询有效的补充材料。该活动主题设计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成员就业取向的正确认知,建立合理的自我职业定位;培养成员有效的就业情绪调控。懂得合理宣泄,做情绪的主人;训练提高成员的求职应聘交际技巧,纠正不良的沟通方式,提高求职就业抗挫能力。

缓解就业压力 篇4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原因较为复杂, 但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主要表现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有些滞后, 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 以及大学生难以准确获取就业信息等;另外, 高校专业设置较为偏窄, 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距离, 以及高校缺乏完备的就业指导机构等。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期望值过高, 以及自身素质欠佳等。其中, 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根源。现就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进行一些分析。

(一) 功利化倾向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扭曲, 使得他们的求职择业呈现功利化的倾向。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为了他们的就业标准;进机关, “官本位”成了他们的就业目标;东南沿海、大城市成了他们的就业方向。大学生就业功利化倾向, 很容易与国家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发生冲突, 而使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

(二) 期望值过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出身, 他们身体健康、思维活跃、乐观自信、富有个性, 都经受过“十年寒窗”的磨练, 对自己都较为自信, 对未来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在“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过程中, 他们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容易出现一些不一致, 而让他们产生心理压力。

(三) 实践能力弱

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佼佼者, 因为他们是从广大的高中生中脱颖而出。经过中学学习, 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完成专业学习, 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大多显得相对薄弱, 这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因为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尽管我国高等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实,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实践能力的薄弱, 平添了大学生太多的就业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对策

(一) 内在———逐步调整与完善

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反应, 不难看出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和冲突时, 有的焦虑急躁, 有的自备怯懦, 有的退让逃避, 甚至走向极端———憎恨人生和社会。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 他们对目前的就业市场、就业环境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 既不利于就业, 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甚至影响整个人生。作为在就业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需要积极调整思路, 转变认识观念, 全方位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 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 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找到如愿的工作。

1. 客观评价自我,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要注意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 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同时, 要做好角色转变, 树立起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应具有发展的眼光和对未来的预见性, 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 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 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 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 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做好全面的准备, 积极增进职业适应, 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 正确对待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 切不可因此而自卑。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 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 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 有的人心情烦躁, 精神不振, 甚至产生自卑感, 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 逆境中更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支撑。面对求职失败, 应该认真反思, 吸取经验教训, 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3. 科学建构知识, 逐步增强应变能力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努力培养塑造自己,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增强应变性, 提高竞争力, 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 外在———积极辅助与支持

1. 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和教育

一方面, 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另一方面, 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具体做法包括: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改变不良心态, 消除心理问题, 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创新力、主动参与竞争意识、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加强个性塑造, 克服自负、自卑、焦虑和依赖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 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面前, 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 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 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 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缓和紧张, 释放压力, 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 也需要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或教育实习, 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 减少不合适、不正确的就业选择, 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

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

目前, 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或类似的机构, 对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但事实上由于一些原因,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完善, 在用人单位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因此,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服务范围从集中毕业生扩展到面向全校学生, 逐步建立起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拓宽与外界的联络, 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就业前的各项准备。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 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树立远大的理想, 培养良好的品质, 磨练坚强的意志, 多方面体验社会生活,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 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 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 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走出就业误区, 顺利就业, 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

摘要: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愈演愈烈。如何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并为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 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董文强, 谭初春.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缓解就业压力 篇5

[摘要]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上升,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压力策略

一、引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绝大多数毕业生存在焦虑、压抑等就业心理压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根源

“心理压力”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而形成的持续紧张的综合心理状态,它的产生取决于压力源及个体意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是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困境时产生的持续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压力的产生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给人才需求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此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设置专业及扩大招生规模,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2.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乐观自信,对未来满怀憧憬,都怀有很高的期望。而面对“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现实,大学生的高期望与现实社会的低接纳容易产生矛盾,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3.毕业生就业观念过于狭隘,追求的就业目标也过于集中。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没有与时俱进,片面追求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城市环境,更多地看好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却不愿到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去。这样导致在大城市、大企业的人才过剩,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基层却人才不足,也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加大。

4.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相对不充足,造成部分学生素质下降。尽管不少院校都三年尽量完成四年的学习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到大四都忙着找工作,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性技能培养训练,导致实际就业能力培养不足。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起源于各种因素,但是压力的产生关键在于大学生本身如何认知压力来源。大学生想要减轻就业心理压力,就必须靠自身不懈努力改变对当前就业困境的认知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学生要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抓住机遇。抓住机遇需要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若过高估计自己,会错失良机。大学生要冷静面对现实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安心踏实工作。同时也要看到

地区间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当代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选择未来的就业环境,避免只看眼前利益而产生盲目恐慌心理。调整好就业心态,积极主动争取各种机会,乐观又谨慎地抓住机会,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我。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大学生个人努力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勇于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培养合理恰当的就业期望值,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将大学生本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的社会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调整好就业心态到中小城市、农村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第三,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将个人就业目标及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确保提高就业成功几率。

3.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大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客观清楚地分析环境,正确选择未来职业,积极采取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难障碍,最终实现美好的理想。大学四年是学生不断地探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机。大学生要创造和利用一切机会全面了解社会和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认识自我,明确目标,刻苦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就业的挑战性,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正视自己的劳动者身份,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环境。大学生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平和放松的心态从容面对就业。大学生也要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断历练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乐观自信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妙方缓解还贷压力 篇6

随着房价频频攀高,不少都市人事业刚起步就背上了沉重的房贷包袱。由于明年元旦开始将按新的利率还贷,“供房族”的压力将加大不少。是筹钱提前还贷,还是用这些钱去投资生利,这是“供房族”现在必须思考的问题。

提前还贷省息17万元

去年最后一次加息,让房贷(5年期以上)基准利率定格在6.84%,优惠15%后的利率为5.814%;而经过今年的5次加息,房贷利率拉高至7.83%,优惠15%后的利率为6.6555%。这意味着,按年调整的房贷,在明年元旦将一次性上涨近1个百分点。

刘先生去年在北京草桥附近买了一套商品房,贷款50万元,期限20年,去年12月起等额还贷。按当时优惠利率5.814%,每月还款3528.71元,假设期间利率无变化,20年还贷本息合计846890.68元,其中利息346890.68元。假设今年不再加息,明年元旦起,刘先生的月供就将增至3773.78元,一下涨了245.07元。

假设刘先生手头有闲钱,建议其选择提前还贷。假如提前还款10万元,按目前利率计,提前还贷后,还款本金余额约38.52万元。这种情况下,银行理财专家为刘先生设计了3种提前还贷方案:

A、还款额不变,缩短还款期限。每月还款3530.51元,剩余还款期168期(月),14年左右。等还清贷款,总利息支出约23899.24元。该方式好处是利息明显减少,在新还款计划下,利息将锐减近17万元。

B、减少每月还款额。总还贷期仍为20年,剩余还款期约19年,但由于提前还贷后本金余额已减至38.52万元,调整后每月供款额仅需2981.14元。等还清贷款,刘先生利息总支出约32.56万元。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每月负担减轻了。

C、既增加每月还款额又缩短期限。该方案最节省利息支出,但专家指出其缺点也同样明显,即还贷压力会随之加大,不适合大部分“工薪供楼族”。专家介绍,对工薪市民来说,“月供不变、缩短还款年限”方案,是相对最划算的选择,因每月还贷压力不会增大,需支付利息却减少很多;而“减少月供、还款期不变”方式则减轻了月供负担,但节省利息的程度最低。

选产品缓加息压力

如果缺少宽裕资金用来提前还贷,也有房贷产品可缓解压力。如某银行推出的“气球贷”产品,可让借款人实贷30年按揭,而本金却只需按5年期房贷利率计息还款。

也就是说,“供房族”可与银行约定以5年为期,将30年的房贷分成6段来还,那么利率将只有现行的5年期基准利率(可打8.5折)执行,这样其月供负担将相对于30年期房贷而言更低、还款总额也更低。

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去年申请了50万元“气球贷”,分段贷款期限5年,与银行约定按30年月供计算期限。月供为2841元,月利率4.59%,第5年末贷款余额463068元;而按30年期普通贷款计,月供2938元,月利率4.845%,第5年末贷款余额464875元。相比之下,“气球贷”比普通房贷要节省更多利息。

另外,现在多数银行都提供房贷“双周供”,从每月还款一次改为两周还款一次,每次还款额为原月供一半。可大大减少利息负担并有效缩短还款期限。如一笔去年50万元30年按揭贷款,假设按6.12%计息,“双周供”可比月等额还款节省利息115186元,比例达19.42%;缩短还款期64个月,即30年的月供还款年限将缩至24年8个月。银行理财专家指出,“气球贷”、“双周供”等还款方式,适合于收入较稳定且均衡的贷款者。

还有一些产品提供了自主安排还贷方式的机会。对很多年轻“供楼族”来说,选择上述产品,可在贷款初期(一年左右)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度过资金紧张期后,再采用等额还贷方式还本付息。

3+1投保转嫁风险

对于负债家庭,运用“风险转嫁”策略,借助于保险产品的稳定、保障功能,也可平衡家庭的财务风险。“负翁一族”面临的最大财务风险就是房贷债务风险,所以购买保险产品应该确保房贷的主要供款人的平安无事。寿险、重疾险、意外险,构成了“负翁”保障的“铁三角”。此外,正在办理房贷手续的“准负翁”还可考虑房贷险。

央行频频加息让身背50万元房贷的伍先生感到十分不安,虽然作为一名外企的部门主管,伍先生的月收入过万元,月供负担也不太重,但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责任的加重,他常常有这样一种担心:为了照顾孩子,妻子做起了专职太太,万一自己发生什么大病或意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就会陷入困境。

眼下房价节节上涨,不少都市“负翁”都有着伍先生这样的困惑。理财专家认为,这些房贷“负翁”大多工作稳定,且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未来收入看涨,虽然眼下每月数千元的房贷负担不重,但都是建立在“平安无事”的基础上,一旦发生人身意外,这类家庭的财务风险就会暴露。

对于负债家庭,要善于运用“风险转嫁”策略,最好是借助于保险产品的稳定、保障功能,平衡家庭的财务风险。对“负翁一族”来说,目前所面临的最大财务风险就是房贷的债务风险。所以购买保险产品应该确保房贷的主要供款人的平安无事,因此,寿险、意外险、重大疾病险,构成了“负翁”保障的“铁三角”。

寿险保额应与房贷匹配

对房贷“负翁”来说,应首先考虑寿险,做好房贷主要还款人的身故和生存保障,这样,一旦还款人发生身故或残疾,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房贷不至于断供。目前市场上的寿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返还型寿险,一种是纯消费型的定期寿险,前者可以返本,但保费高;后者保费便宜,但保费不返还。由于房贷占了生活中的很大一笔支出,对于房贷一族来说,低保费、高保障的定期寿险是个较为实际的选择。

对于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贷款的家庭,最好双方都选择投保寿险,两人的寿险保额应不低于二人剩余的房贷额度,保障期限一般应与还款期限相匹配,至少为10年。

由于伍先生的房贷额度为50万元,房贷期限为20年,且伍先生是惟一供款人,考虑到贷款额度将逐年下降,伍先生寿险保额应在30-50万元之间,保险期最好在10年以上。对于夫妻双方共为贷款人的家庭,如果夫妻双方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也相同,双方应各自投保25万元的寿险(即房贷的50%)。假设伍先生和妻子的收入比例为3:2,那么,伍先生的保障可提高至30万元,伍太太则降至20万元,总之,要保障家庭经济支柱不发生风险,不影响正常还贷。

大病健康保障应达20万

在房贷“负翁”们的保险规划中,重大疾病险等健康保障也是必不可少。平安人寿广东省分公司越秀支公司总监林少谦认为,重疾险保额最好与当地的医疗水平挂钩,目前,广州地区的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平均在20-30万元,因此,重疾保障最好能达到这一额度。

目前,由于市场尚未有真正的消费型重疾险推出,投保和寿险捆绑在一起的重疾险保费支出又比较高,因此,伍先生夫妻不妨考虑缴费灵活的万能险,在前一两年缴足保费后,只要账户中的资金够抵缴保费,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可以缓缴或不缴保费,保单利益不受影响。

缓解就业压力 篇7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

1. 学习因素

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并非主动地去学习, 而是被动地为了完成学业去学习, 对于知识的了解并不深刻, 这样就会造成专业知识上的缺失。另外, 因为大学中的学习多样化, 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种多样, 外语过级、计算机过级、职业资格证书等都让大学生学业负担加重, 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产生考试恐惧、怯场等心理压力, 从而对就业问题产生回避。

2. 就业动机因素

就业动机过强, 对部分大学生来说, 为了收回自己的教育成本减轻家庭的负担或证明自己, 往往会急于求成, 没有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就去盲目投放简历, 当没有收到自己期待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就业压力。就业动机过弱,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以及自身的认识不够, 在前期对自己的工作问题考虑较少, 导致就业时, 就业环境与自身不相适应, 产生就业压力。

3. 自身价值观因素

价值观上, 在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诸多例子中, 因自身心态不佳而产生就业压力的为数不少。由于大学生对工作、社会的整体认知不够成熟, 容易被误导或陷入迷茫, 且社会存在对工作岗位认知的不良导向, 造成一些大学生形成急功近利、贪图享受的价值观。一些学生性格不够完善, 当面对就业时, 不能主动适应激烈的竞争和难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面对就业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悲观情绪, 并容易消极归因, 而不是吸取失败经验继续努力奋斗,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4. 认知观因素

认知指个体在认识事物时从感觉、记忆、思维到想象的一系列过程。大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 不能很好地思考自己就业的各项指标, 导致盲目就业, 事后后悔;有些学生则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对校园中的事关心甚少, 就业随意性较大, 失败概率也大。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缓解建议

1. 高校应对措施

第一, 各高校应每年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就业辅导和职业规划教育, 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一个目的性的了解和准备。还应开辟职业训练课程, 从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 从而为他们的受聘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第二, 高校对招生数量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控制, 使在校生数量维持在可控的目标内;由于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与能力的优秀教师忙于科研, 其精力不能完全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使得优秀教师的优秀思想不能很好地传递到学生那里。因此, 高校应完善教师责任制度及绩效制度的考核或引进年轻的、有创新能力的讲师, 优化教师结构。

2. 政府应对建议

第一, 人事改革。大学生就业是政府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严峻, 调控各单位企业对于高校学生的招聘制度, 控制人事招聘中的不适宜体制和观念, 如性别歧视、专业歧视等。

第二, 增长经济水平。保持国家地方经济水平平稳上升, 经济大环境发展较好, 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企业来中国建立子公司, 以及促使大型企业的增员计划, 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多, 职位需求大, 就能更好地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问题。

3. 家庭关怀

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子女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想法, 及时想办法调整子女的心态;对还未就业的子女不要口头责罚, 不要对子女施加太多压力, 为子女创造一个温馨、平和的环境, 鼓励子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并讨论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建议性话题, 帮助子女克服就业难题。

4. 自我调节

第一,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社会存在一些负面的认知方式, 包括畏难心理、极端化心理, 大学生要转变自身概念, 接受其他就业方式, 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 做好就业前相关心理与知识准备。就业压力很大一方面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够, 一个人必须在就业准备期的时候就开始选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正确评价自己, 并为之开始进行行为、言语、知识的训练。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进行耐力及忍耐力的训练, 摆脱急于求成的思想束缚, 让大学生觉得自己准备得足够充分, 提高了自身的自信心, 降低对就业的恐惧等心理。

众所周知,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和未来力量,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 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改革大局的发展, 否则, 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必将引发各种矛盾。因此,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蒋晓蓉、李随成.论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缓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2)

缓解就业压力 篇8

一、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抽取河南某高校的380名毕业班学生为被试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就业方面感受到的压力较小, 故只测量毕业生班的学生) , 由分管毕业班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利用课间发放、回收问卷,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49份, 有效回收率为91.84%, 其中男生173人, 女生176人;学生干部70人, 非学生干部279人;农村学生241人, 城镇学生108人。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测量工具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 用于评估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发展水平 (胡艳红, 2004) 。该量表共23个项目, 由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社会支持、职业信息收集、学绩和目标设定6个因子组成。采用五点评分标准, 对每个项目按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分, 择业效能感总分为6个因子的均分, 得分范围为1-5分, 得分越高, 表示择业效能感发展水平越高。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从职业素质、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乏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六个方面评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水平 (陈宇红, 2009) 。该问卷共包含59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无压力到压力很大5个等级记分, 就业压力总分为6个因子的均分, 分数越高, 说明体验到就业压力越大。

三、研究结果

(一)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的现状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发展水平并不高, 处于中等水平 (M=3.44, 稍高于理论中数3, 在比较成熟的4分以下) 。通过频数统计发现, 低分组 (低于3分) 48人, 占总人数的13.75%, 中间组 (3分-4分) 为270人, 占总人数的77.36%, 高分组 (高于4分) 为31人, 占总人数的8.88%, 基本成正态分布。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发现, 三组被试的就业压力感受水平 (F=5.14, p<0.01) 存在显著差异 (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 ,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层级分布差异显著。

表1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各因子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均值都在4分以下) , 他们在择业效能感上的信心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目标设定、职业信息收集、学绩、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进一步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择业效能感各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发展不均衡。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力的平均数为2.20, 稍低于理论中数3, 处于中等水平。从引起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来源的排序来看, 排在首位的是就业心理预期, 其次是职业素质评价和缺乏求职帮助, 排在后三位的是求职竞争、自我认识与定位和专业供求矛盾。

(三) 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的关系

为探讨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采用相关分析发现,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在-0.110和-0.528之间, P<0.05) , 这不仅体现在总体上, 也体现在各个因子上。然后根据总体择业效能感的平均分, 将被试分为高低两组,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择业效能感高分组学生在就业压力各因子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低分组 (t=-3.21, P<0.01)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越高, 所体验的就业压力就越少。

最后以择业效能感各因子为自变量对总体就业压力做预测,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发现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进入回归方程, 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164, F值为12.38, 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8, -0.222 (p<.01) , 即择业效能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对就业压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本次对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结果, 符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发展并不高, 处于成熟和不成熟之间的中等水平, 且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特点。这可能与当前大学生自身的职业成熟度降低有关, 今年高校大规模扩招,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 大学生整体数量急剧增加, 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素质, 也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具体来说, 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各因子的发展不平衡, 其中目标设定、职业信息收集发展相对较低,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在目标设定和职业信息方面更需要帮助。当代大学生追求张扬个性, 但对职业目标的取向和准备有所下降, 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目标定位不清晰, 甚至脱离现实。另外, 高校毕业生对职业信息的了解较低, 如职业道德规范、规章制度, 对求职人员的职业潜在要求 (服饰、礼仪等) , 对自身要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度不够, 许多学生不能主动去了解一个职业和一个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一般还是以专业为基础, 被动就业。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 应提供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 树立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素质。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因子的得分较高, 但综合以上分析, 恰恰说明了大学生有盲目反映和了解自己的倾向。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从压力各维度的波动来看, 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素质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最大。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素质评价可以算是内在的就业压力, 这说明引起学生就业压力多是个人内在原因, 这需要引起就业指导部门的注意。因此, 高校毕业生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职业观, 不能由“大众化教育”的门进入了大学, 却要求以“精英教育”的标准进入社会就业,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遵循现实性原则, 摆正自己的位置, 明确自己的优劣势, 为可能的或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尽早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以尽快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同时, 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善于调整就业期望值, 当求职遇到挫折时, 要仔细分析原因, 到底是自己的职业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 还是其他原因, 据此调整职业目标, 争取更好的机会。

缓解就业压力 篇9

社区就业潜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区就业占社会就业的比重也将会大幅度上升, 有利于缓解我国城镇再就业压力。带着社区就业及其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这一研究课题, 我们对江苏省宿迁市区4个街道的9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根据对社区就业者的特点设计了问卷, 涉及收购、擦鞋、安装、装修、修理、运输、搬运、建筑、家政近20个行业。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400份, 直接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所想所需, 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的部分结果与分析

1.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小学103人, 占25.8%;初中205人, 占51.2%;高中或中专68人, 占17%;未回答者24人, 占6.0%。

2. 被调查者以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主。

在回答“从事非固定工作之前所在单位”时, 务农164人, 占41%;企业工人114人, 占28.5%;没有工作过64人, 占16%;其他38人, 占9.5%;20人未回答, 占5%。

3. 单位性质和职业分布情况:

被调查者所在单位的性质:国有和集体占9.3%, 私营占37.8%, 个体占34.6%, 其他占9.4%, 9.0%的人未回答。这些社区就业者在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比例相当高。

4. 工作变换情况:

调查显示, 换过1次~2次工作的占26.8%, 换过3次~5次工作的占34.7%, 换过5次以上工作的占29.8%, 没有换过工作的占7.7%。

二、我国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 不难发现我国社区就业的潜力十分巨大,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 目前的社区就业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全国的社区在解决就业方面都存在的通病。具体来说主要有:

1. 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保护

在法律方面,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就业方式的劳动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在很多方面都不适用于这种就业情况。如固定工时的规定并不能适应社区就业的实际情况, 工作时间对于在社区劳动组织中就业的人员, 特别是那些从事餐饮, 美容美发类的人员来说无法按现存劳动法律规定执行。根据我们抽样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 他们中有6 2.8%是每周工作七天, 有7 4.7%是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另外用人单位雇用人员时“必须签订书面合同”, 对于这些流动性很大的群体也难以实现, 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就业人员只有2 8.3%签订了劳动合同。

2. 缺乏有效的就业服务机制

推广社区就业手段乏力、开发就业岗位不足。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强调和考虑正规就业的因素较多, 而发展社区就业的手段不力。尽管社区劳动组织已经容纳了不少就业岗位, 但很多是下岗工人、失业工人自己开发的, 政府在开发就业岗位上还明显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一般在2 0%~3 0%, 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在1 2%~1 8%左右, 而我国却只有3.9%, 如果按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计算, 我国社区就业份额由3.9%提高到12%, 就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另外, 就业培训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大多数社区就业群体都没有接受过政府或社区的再就业培训, 甚至有些人不知道有培训。

3. 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无论是开发就业岗位还是加强社区的各种培训、开发就业基地以及建设劳动力市场, 每一项都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 资金是这些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保证。如2007年, 宿迁市宿城区政府将再就业资金由2006年的5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补贴, 企业吸纳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岗位、保险补贴, 市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保险补贴, 再就业基地兑现奖励, 免费培训, 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对有就业愿望、创业能力的“无就业家庭”, 失业人员的资金帮扶等, 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但这600万仅占当年可以支配财力的1.8%, 只能从皮毛上解决问题, 治标不治本。

三、我国社区就业中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社区就业工作,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劳动者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建立扶持社区就业组织的政策和法律平台

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社区就业者权益。首先, 要在法律上确认它的地位和作用, 着手制定其相关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把对社区就业形式的重视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其次, 要对现有劳动和保障法律法规中不适合社区就业生存发展的规定进行修改和调整。尽快设计出一套符合其特点的劳动关系制度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如在劳动关系制度方面, 应从制度上确认多重劳动关系的合理性, 另外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比正规部门劳动合同更为简化和灵活。另一方面, 加大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执行力度。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把在社区就业形式作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在制定有关政策时要认真考虑该群体的情况, 想方设法提供优惠, 并一定要实事求是, 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 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以便得到中低层群体的普遍认同。同时各部门之间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要把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要确保政策的落实, 就需要工作人员上门宣传, 遇到政策不落实的事情要主动帮助解决。

2. 拓宽社区就业岗位,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首先, 要形成促进社区就业岗位开发的有效机制, 许多街道和社区可通过物业管理网络, 直接深入居民家中, 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大量的岗位需求信息, 尤其是短期、临时、灵活的社区服务就业岗位的信息。同时, 街道居委会还有最小一级“政府”的优势, 通过建立与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共建理事会等形式, 能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其次, 要因地制宜开发就业岗位, 积极创办社区就业实体;结合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需要, 开发托老托幼、修理维护、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岗位;结合企事业单位剥离社会职能的需要, 开发物业管理、卫生保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开发社区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等公益性岗位。最后, 社区主动邀请市、区劳动就业部门及有关用人单位来社区举办劳务集市, 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送岗位”活动, 有关用人单位现场招聘, 社区要组织好下岗、失业人员到现场参加报名、登记、求职、咨询。

3. 加强职业培训, 整合社区劳动力资源

如何有效地提高社区就业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适应能力是贯穿整个社区就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方面。因此, 政府和社区劳动组织提供的就业培训在内容上应以实用为主, 在培训的形式上应突出多样性。鉴于劳动者各自不同的情况, 就业服务应采取分类培训的方式, 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进行职业培训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讲求实用性。所谓针对性, 就是要考虑到社区就业群体的构成, 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劣势群体的实际, 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和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等方面。注重实用性, 要求社区就业培训主要应该围绕开发社区服务业就业岗位、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进行, 重点应是家政服务类。例如通过培训的分类进行人员的分流、把接受培训和就业指导与享受优惠政策结合以及搭建社区就业信息平台与网络体系等。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完整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和较强的职业培训能力。例如, 把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居委会, 把职业指导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开办到街道居委会。

4.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解决资金问题。

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对社区的资金投入可以设立一个基金或者为每年应划拨的资金设定一个科学的比例, 量入而出, 专款专用, 加快资金市场化步伐, 多方筹措社区就业扶持资金。第一、政府资金的扶持重点应为公益性服务岗位。这些公益性岗位, 如保洁、保绿、保安等无法盈利, 但又不可或缺, 因此应由公益性组织承担, 费用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解决。第二, 对非公益性社区就业组织应以提供税收优惠为主, 对他们的资金扶持可以通过简化开办手续, 在符合条件的范围内减免场地费或税收等方法。事实上, 政府每年用于社区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都是由当年实际情况决定的, 具有随机性。为了能更有效率的利用资金, 政府应该设定一定的比例或者基金。这些就需要多方面机构, 包括社会保障部门、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等共同商议, 结合本社区实际有针对性地落实国家的政策, 为社区就业步入正轨铺路, 为社区促进就业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冯进峰:对我国社区就业的再认识.合作经济与科技[J], 2005[1]:6-7

[2]高洁肖云:胡同泽.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障碍与对策研究.统计与决策[J]2007[5]:128-130

[3]周军:社区再就业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2003年9月

智慧环保缓解环境压力 篇10

在湘潭市环保局的监控大厅内,屏幕上显示着各监测仪器实时传来的数据和图像,这都是现代物联网设备传回的实时资料,就算没有工作人员到场,也能够做到耳聪、目明。目前湘潭全市超过80%的污染源企业已经纳入到湘潭市环保局的监控当中,并在不断扩大范围。

据湘潭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潭是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全市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的五成以上,其中产值比重占规模工业的五分之一的冶金产业耗电占全部工业用电的80%以上,单位能耗居长株潭首位。

湘潭市未来较长时期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突出,能源、土地等要素供应更为偏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因此,智慧环保应用系统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不能满足城市运行和管理的需要,还不能与新型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城市管理信息化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相对滞后;城市运行管理缺乏统一的平台和智慧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缺乏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能支持部门间的业务协同。

基于此,湘潭市将智慧环保工程作为智慧湘潭整体框架下的一个重点应用工程,智慧环保也在进行优先升级。2013年6月这一工作开始建设,至2013年年底部分一期项目(包括内外网门户、O A系统、中心机房升级改造等)基本完成了任务。后面的重头戏将落在GIS、数据中心、主要业务系统等项目中。在设计之初,湘潭市智慧环保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污染源在线监控。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出现超标立即报警并自动启动现场执法工作流程。以总量控制为目标,以污染源在线监测为核心,以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管理与应用为主要建设内容,实现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废气、废水)、高危污染源排放情况及污染治理设施、监测设施运行状况24小时自动在线监控。

环境量在线监控。建设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站,采用传感设备等物联网技术手段获取各种实时水质与污染、空气与污染信息,实现水质、空气数据自动采集、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信息查询、空气和水质特征值分析、环境级别评价与查询等。

移动执法系统。实现手机端的现场监察业务管理、在线监控业务管理、应急业务管理,同时强调现场执法的公正、公平。系统实现现场监察工作指派,到达现场后的现场执法笔录,执法单蓝牙打印,用户签字电子扫描棒扫描回传,全程现场取样、取证、录音、录像,以实现高效准确执行。

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包括风险源管理子系统、GPS车辆智惠子系统、无线视频监控子系统、应急指挥地理信息子系统、现场指挥调度子系统、污染扩散模型分析子系统。完善日常重点风险源信息、危险品信息和应急专家库建设。

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应用,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情况变化趋势、环境管理情况的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和GIS系统中的模块结合,将模型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预警相结合,为领导决策服务。

按照规划,这些关键业务系统将在2014年陆续落实。但环保工作对于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对污染源的监控一刻也不能放松。在关键业务系统开发阶段,原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西安长天开发的,由环保部统一配发)与数字环保已经实现对接,能够保证实时数据的传输。

而移动执法系统是由湖南省环保厅统一开发的,目前长沙、株洲、湘潭和省厅四家单位已经参与其中,并与湘潭市的数据环保项目实现数据对接,从内网门户可以直接进入该系统。

上一篇:运输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下一篇:街头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