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2024-05-09

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精选8篇)

篇1: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淑利

摘要:当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力度存在一定差距,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遏制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社会现实性因素,也存在主观的个人素质原因,本文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总结,提出相应措施,建议加大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创建尊重教师的和谐管理氛围。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对策

一、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成因

1.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支持力度却没有同步增长,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因素,增大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导致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等现象的发生。从心理学角度讲,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

2.家长期望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家长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幼儿园和老师就有责任把孩子照顾好,但幼儿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有些地方他们都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有时候就是会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哪里碰着磕着了,这时候家长就会过来质问老师,你是怎么看孩子的,我把小孩子放在这里,你就有责任把他看好,碰到一些素质不好的家长可能会当场破口大骂。这时老师也只能够把委屈往肚子里面咽,毕竟孩子出现了问题那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家长有时候就是不体谅老师。

3.个体差异性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在如今的社会,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女性,在幼儿园里,她们是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还要处理好幼儿之间的一些问题。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天天都在重复繁琐的看似低水平的教育工作,但是天天都面临新的考验,她们一方面为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着想,另一方面又要为幼儿园的发展着想,同时面对园长与家长的有形和无形的管理和考评,二、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建议

1.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内在激励

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不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岗与爱心精神,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为幼教事业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实施方方面面的精神激励措施,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公平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幼儿园领导要设法满足教师积极上进的需要,及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与此同时,幼儿园特别是园长必须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设法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

2.关心幼儿教师工作学习

幼儿园园长应该及时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与业务工作交流,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与工作疾苦,帮助每一个幼儿园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与不足,尽可能促进各种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轻看幼儿园领导关心普通教师的任务,这关系到教师的生活激情与工作积极性,幼儿园教师是极其平凡的人,她们大多同时伴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多重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作为园长,要更加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处处为青年教师着想,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排除他们的精神困扰,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3.调动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多年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幼儿园加强实施人本管理已成定局,其关键核心是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遴选的管理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大量事实表明,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职业道德建设,解除心理压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每一位中年幼儿教师的优势,让她们尽可能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把幼儿园中年教师的工作潜能有效地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让中年教师成为推动幼儿园总体工作进展的主力军。

4.保障生存发展的物质激励

幼儿园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无论从生活角度还是工作角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同时,唯有得到相应的对等待遇,才能坚持发展下去。延续生存发展的单纯的衣食住行,其它物质生活需要,都应该有劳动报酬来补给。对于幼儿园教师,为更加有效的从事学前教育辅导工作,必须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做后盾,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压力,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公正合理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实现教师生活工作的基本物质保障与供给。

5.提供公平晋升发展机会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教师聘任以及晋升制度改革,是持久的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策略。各基层幼儿园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岗位竞争的同时,要尽量为聘任者提供有利于晋升的机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幼儿园在选拔人才时,既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学历和文凭,更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把幼儿园教师的奉献精神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和目标,为那些乐于奉献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在幼儿园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

结束语:幼儿教师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才能深化,教育发展才有希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并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从而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激励效果,全面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和科学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重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l

[2]苏碧洋.幼儿教师健康心理初探[J].早期教育,2003(9).

[3]孙铭钟.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对策[J].应用心理学,2003(1)

篇2: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王俊锋左欣

一、引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 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绝大多数毕业生存在焦虑、压抑等就业心理压力。压力过大会妨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发生抑郁、失眠等症状。可见,积极帮助大学生调节和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意义重大。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根源

“心理压力”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而形成的持续紧张的综合心理状态,它的产生取决于压力源及个体意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是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困境时产生的持续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压力的产生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自1999 高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01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114 万,2005 年有338 万,2010 年则达到630 万,10 年增加了516 万。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给人才需求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此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设置专业及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具体的要求,既浪费了资源,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2.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乐观自信,都历经“十几年寒窗苦”的磨炼,对未来满怀憧憬,都怀有很高的期望。而面对“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现实,大学生的高期望与现实社会的低接纳容易产生矛盾,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同时,每个大学生都肩负着家庭的期望。但是,很多家长并不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现实,还盲目乐观地希望子女考上公务员、当“高级白领”等。大学生要实现家长的期望显然难度大。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期盼,与残酷的现实在内心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造成了毕业生莫名的心理压力。

3.毕业生就业观念过于狭隘,追求的就业目标也过于集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随之变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转变需要大学生及时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没有与时俱进,片面追求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城市环境,更多地看好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却不愿到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去。这样导致在大城市、大企业的人才过剩,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基层却人才不足,也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加大。

4.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现在一些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反映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做点什么、能做好什么,有的大学生对工作缺少热情和责任心。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相对不充足,造成部分学生素质下降。大学生并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的精力没有完全放在考虑未来职业规划上。其实,提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需要大学四年的艰辛努力,尤其要参加实践性学习。尽管不少院校都三年尽量完成四年的学习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到大四都忙着找工作,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性技能培养训练,导致实际就业能力培养不足。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起源于各种因素,但是压力的产生关键在于大学生本身如何认知压力来源。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学家塞里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

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大学生想要减轻就业心理压力,就必须靠自身不懈努力改变对当前就业困境的认知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学生要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抓住机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就业制度由“统招统分”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毕业生的就业实质上就是一场工作岗位的激烈竞争过程。抓住机遇需要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若过高估计自己,会错失良机。大学生要冷静面对现实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安心踏实工作。同时也要看到地区间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当代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选择未来的就业环境,避免只看眼前利益而产生盲目恐慌心理。调整好就业心态,积极主动争取各种机会,乐观又谨慎地抓住机会,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我。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大学生个人努力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勇于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把祖国的需要和个人的追求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培养合理恰当的就业期望值,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将大学生本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的社会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冷静分析就业形势及个人的优势和劣势,转变传统的就业地域化和部门化限制,调整好就业心态到中小城市、农村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第三,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毕业生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定位就业,从最基本的自己能干点什么来确定自己的选择。将个人就业目标及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确保提高就业成功几率。

3.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大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客观清楚地分析环境,正确选择未来职业,积极采取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难障碍,最终实现美好的理想。美国职业指导师埃德加·H·施恩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依据自身的天资、动机、能力、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确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所以,大学四年是学生不断地探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机。大一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可以让大一的学生参观实习基地,更加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寻找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也可以邀请知名专家作关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讲座。在大

二、大三阶段,学生关注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可以借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聆听各个行业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对未来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大四时,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充分做好各种就业准备,积累实习实践的经验,学习和掌握各种求职技巧。大学生要创造和利用一切机会全面了解社会和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认识自我,明确目标,刻苦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就业的挑战性,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正视自己的劳动者身份,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环境。大学生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平和放松的心态从容面对就业。大学生也要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断历练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乐观自信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篇3: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及缓解方式

(二)适宜的评价

评价方式在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方面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他们更多依赖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对其健康行为养成的情况应以积极评价为主。改变评价方式关键是转变评价观念,把积极、多元、客观作为评价的基本观念。若学前儿童达到了健康行为的要求,教师则将其归因于学前儿童的能力与努力,从而使其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1.把握评价时机。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长期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是不闻不问,常常会使学前儿童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易导致其自我效能感低下。为了让使幼儿的点滴成功成为推动他继续努力的动力,教师要在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的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时,及时给予评价(7)。学前儿童会从中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对他的健康行为养成点滴进步的关注,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增强。

2.采用纵向评价,坚持鼓励性评价。

对学前儿童在健康行为养成方面的评价,应着眼于每一名幼儿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变化。比如,在吃饭中,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评价:“天天(不爱吃蔬菜的)今天把蔬菜都吃掉了,老师表扬他!”“今天妈妈走的时候媛媛没有哭,媛媛进步了!”

3.准确评价,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和评价。如何看待成败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在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归因,将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自我发挥。

如果学前儿童能将身体健康归因到日常点点滴滴的健康行为,将疾病、身体不适归因到某些不健康行为,其自我效能感就将大大提高。通过教师的干预学前儿童把不利于提高动机水平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提高动机水平的因素是归因训练的最终目的,即让学前儿童保持积极的情感和期望。因此,指导学前儿童进行正确的归因对成人十分重要。为了让学前儿童从自身寻找身体健康的因素,成人应引导其对健康行为的养成作内在的可控的归因,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以根据表现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积极的归因训练,可使学前儿童从小就形成身体健康是坚持健康行为的结果的信念。

(三)合理的期望

教师对“低期望”学前儿童鼓励少,批评多;对“高期望”的学前儿童则相反(8)。罗森塔尔1968年提出的期望效应早已为许多教师熟知,这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着儿童对健康行为的态度。只有经过学前儿童的“内化”,成人的期望才能起作用。一般来说,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威信高,庭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沉重。调查表明:91.9%的教师认为该职是有压力的,其中有62.7%的教师认为很有压力或者极有压力。在自我总体压力感方面,14.2%教师处于极有压力状态,77.3%的教师处于很有压力状态。

一、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1. 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是应激的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这一特点学前儿童就易接受教师期望的正面影响,则健康行为易取得预期的效果;反之则不起作用,甚至会让学前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了解每名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每名学前儿童都寄予全面的积极的期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平等地看待健康行为现状好或不好的每个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使教师的期望成为促进每位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的强劲动力。

注释:

(1)班杜拉著,谬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52.

(2)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M].心理学评论,1977:191.

(3)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8-89.

(4)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17.

(5)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1.

(6)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3.

(7)康丽颖.没有坏孩子[J].少年儿童研究,1997,(5):8-9.

(8)宋广文,王立军.影响中小学教师期望的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1998,(1).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班杜拉著,谬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励琪.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再定位[J].学前教育研究,2001,(5).

[8]祈功.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J].教育导航·幼儿教育,2000,(1).

谈谈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

马得宝

(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小学,甘肃白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流动人群持续加大,成为我国20世纪末人口现象中蔚为壮观的一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的“单身外出”逐渐转为“举家迁徙”,出现了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至今,许多大城市都已出现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现象,而且这一态势仍在继续发展中。

人口流动家庭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具有特殊而基础性的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教师最大的需要是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然而他们付出的劳动和他们得到的回报往往是不平衡的。尤其是班主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面对着问题较多的新一代学生,他们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教育,然而,长时间的苦心教育时常会受到校外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使他们产生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另外教师工作超负荷,工作时间长,“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备课、批改、辅导……无休无止,教师身心疲惫,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2. 提高自身素质的压力

教师提高学历是一种趋势,除工作外,教师还要通过培训、进修、读研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通过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否则不但影响职称的评聘,而且有下岗的可能。另外要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等,教师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因此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职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晋升职称对教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晋升职称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再加上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许多不正之风(如论资排辈、滥用职权等)及指标紧缺等,致使教师晋升职称难上加难。

3. 个人生活和工作冲突的压力

教师也是普通人,要处理生活琐事。青年教师要恋爱、交友,中年教师负担更重,既要照顾父母又要教育子女。他们工作的性质是铃声就是命令,不管心情如何,都必须精神饱满地讲课,满怀热情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而不良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发泄,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教师心理压力的不良反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适度焦虑和紧张感,使人反应速度加快,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但是,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导致有机体内活动失衡,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因而活动效率降低,甚至导致活动失败。长期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研究表明,有48%的教师有心理问题,比其他行业高出23%。主要表现为:(1)焦虑,其主要特征是恐惧、紧张、忧虑、抑郁。(2)情绪暴躁,表现为过分激动、愤怒、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3)习得性失助,表现为软弱、消极、被动、无可奈何和态度冷漠。(4)自我评价降低,丧失进取的信心和勇气。长期处于沉重压力的状况下,在生理上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经性头通、头晕、失眠、多梦、四肢乏力、胃肠不适、心悸、心慌等。

三、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措施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可知采取各种策略减少教师的职业

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流动性强,在流入地就学的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低,居住的社区环境比较复杂等,因此,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尽管流动人口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样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足,对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清;多数不懂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压力对于教师自身和学生都有好处。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 善于理解、善于宽容、善于换位。

正如《论语》所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武断专横、又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教师要接纳学生,横加指责或许维护了师道的“威严”,却以牺牲自身的威信为代价。要善于宽容,宽容之中蕴含的了解、信任、等待,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诚挚的热爱。而心理换位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心理位置体验、认识和思考,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2. 磨炼意志,增强抗压性。

首先,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其次,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为此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再次,要加强意志坚定性的培养。教师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部困难和干扰,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最后,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3. 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

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就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因此,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放松训练、转移注意等方法。

4. 与人交流。

教师因为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协作有限和自我封闭。因此,当教师出现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援、痛苦。与人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把积郁在心里的能量及时释放出来,而且可以使教师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1]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2.

[2]钱名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篇4: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教师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重担,相比其他本科院校教师来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所担当的特殊角色,使其在工作中承受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缓解心理压力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压力;分析;对策;青年教师

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里,教育的功能日益扩大,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面临着工作、生活多方面的矛盾,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职业的心理压力多于社会上其它行业的人,堪称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扶持,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攀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也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不仅影响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进行研究,提出缓解心理压力的对策,对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1 个人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是具有较高智商和广博知识的大学生, 在现在这样的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他们所接触、掌握的科术知识也日益增多,对外界事物认知的速度也在加快,这种情况下使得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无形中也增加了青年教师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的经验尚浅,如果教育方式收不到良好效果,很容易使青年教师产生心理压力与挫折感。同时,大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中小学生不同,大学生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会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有时候对同一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也使得青年教师感到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令一些教师发出了“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的感叹。

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任务。现代的大学生多是“80后”和“90后”,他们身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独立意识增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重视自我,不喜欢受他人束缚。而且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但心理未完全成熟的年龄阶段,思想上既开放又容易受挫折,心理需求出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和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青年教师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给青年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增加了许多压力和负担。高校青年教师刚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踌躇满志,对成才和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期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蓝图。在对美好理想追求下,青年教师孜孜不倦,在工作上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并希望得到学校和领导对自己的肯定。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有时候会变成一把双刃剑,在鼓励青年教师努力奋进的同时也使其承受着超乎常人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一旦某些预期目标实现不了,就会使得青年教师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出现心理失落、情绪波动的现象,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问题严重。

1.2 学校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也有一系列的职业要求和规范。高职院校为了增加本校的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各年级成立督导团。每学期随机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意见、由学生匿名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这些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不好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严格要求学生,放松管理,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也成为教师的一大压力。

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工作评价制度让青年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例如职称评定就给青年教师带来巨大的科研压力,职称评定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工资都有直接联系,而在高校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方面,都对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发表论文的档次与数量有明确的硬性指标,例如要求在核心期刊发展文章或是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之类。职称评定所需要的课题、论文、著作、研究成果等条件还需要在一定年限内完成,这对平时教学任务多、科研课题少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

高职院校的收入分配制度也给青年教师带来较大压力。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专业人才,这种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性质明显,有的教师因为所教授的专业是热门专业,课时多、课酬高,同时热门专业教师在社会上有兼职,总收入高;有的教师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低,课时少、课酬低,其收入也低,教师之间会出现经济收入差距悬殊,这给教学经验浅、课时量少、社会交际范围小的青年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1.3 社会方面

社会上普遍把教师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社会赞美教师有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家庭、学生、学校和社会等都从自身角度出发,对高校青年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 不仅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求青年教师成为优秀的表率、知识的传授者、学术的引路人、社会的楷模、学生的心理调适者等等,期望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道德的模范先锋。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更高,希望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成为学生吸取知识的宝库;希望教师公正严明,成为纪律的维护者,管教好每一个学生;希望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成为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知心人。社会对青年教师的这些期望中,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却忽视了教师的需要和获得,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缓解心理压力的对策研究

2.1 青年教师要结合实际积极自我调适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青年教师勇敢面对各种压力,学会在压力中自我调适自我缓解。青年教师要意识到心理健康主要靠自己调适,要懂得在工作生活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要调节好情绪,保持心理平稳,面对压力或遇到挫折,出现消极情绪时, 懂得通过购物、听音乐、小型聚会、外出旅游、体育锻炼这类方式合理宣泄、释放消极情绪。同时要积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工作能力,在教学工作中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不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教学工作中要懂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增强自己创新教育的能力。

另外青年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校的各种奖励评比机制,例如先进、模范、优秀、职称、提拔的评比,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力而为,能得到奖励当然最好,要是暂时没有评上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使得自己心胸开阔,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

2.2 高职院校要创造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环境

在学院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环境, 引导青年教师增强思想道德素养,从思想上关心他们,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增强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在学院的管理过程中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改变以往对于青年教师的模版式管理,在注重教学成果和科研水平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青年教师的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除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外,还应该包括道德修养、政治素养、心理健康等,评价标准应该结合本校实际,采取多方面因素相结合。除了改变评价体系,还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制定适合教师发展的奖励机制,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减轻教师的工作、生活压力,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在创建良好工作环境的同时,还应该创建教师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工会要发挥作用,组织教职工集体活动, 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通过组织活动,为青年教师扩大交际面,增加和其他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加强教师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另外,学院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教师与学院领导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应该扩大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参与权,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学院的建设和管理中,增强青年教师对学院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在工作生活中,学院领导对教师应该多关心多理解,尽可能支持教师,关心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聘请校外的一些心理学专家及时为教师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年教师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2.3 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社会风气

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应把属于社会的责任全部都强加于学校和教师,全社会要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一直以来政府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未给与同样的重视,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例如,组织心理健康培训, 成立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使得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疏导,促进心理健康。

国家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教育,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对教师职业给予良好的信任与尊敬,给予教师强烈、正面的情感支持,使教师增加职业的荣誉感,在教育工作中体验到为人师表的愉快和成就, 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此外,通过增加教育投入,从实际中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和科研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收入水平,解除高校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增强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化青报.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成因与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21).

[2]任登波,王光琼.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3]陈玉焕.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及其管理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7).

[4]刘宏毅.论教师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篇5:教师如何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一)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对心理健康的科学认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竞争已深入各行各业,紧张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心理危机、心理障碍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此同时,心理学界对心理健 康问题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有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书籍。我们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来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有效的评定,也可以通过查 阅有关书籍对心理健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不妨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抽出一些时间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站在科学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心理,重视自身心理的发展变 化,理性地思考因果与对策,将心理健康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态度与工作学习中,时刻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保证自身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二)学会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心理健康与人的主观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站在同样的位置,一个人看到了阳光,另一 个人看到了阴影。心理健康的人习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相反。因此,教师不妨换一个角度对待工作压力:“没有狼群,鹿迟早 是要灭绝的”,“人没有压力,成就不了事业”。有关研究发现,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免疫力,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只要我们能够愉快地接受压力,承受压力,压力是有益无害的,它能够挖掘出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斯宾诺莎说:“不悲哀,不嘲笑,不怨天尤人,而只是理解。”这是我们对付生活压 力的一付良药。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回避竞争、抱怨竞争不但与事无补,反而使自己心理状况变得更糟糕,所以,转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以一种坦然、理解的积极态度来面对一切,压力也可以变为动力。

(三)学会调节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职业压力的过大使得教师的情绪总处于紧张状态,研究发现,紧张情绪会使人的 免疫系统弱化,各种疾病往往乘虚而入,因此教师应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警惕,用理智驾驭情绪,不做情绪的俘虏。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公式:情绪指数:实现值-期待 值,当实现值超过期待值时,情绪指数大于,人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当实现值小于期待值时,情绪指数小于,人的情绪就出现压抑状态,而且指数越小,情绪就 越紧张焦虑。所以,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确定合适的期待值,不要期待太高,凡事不必尽善尽美,时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心理 的平衡。

(四)运用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A、美好想象解压法。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表明,美好事物想象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富有感情的美好想象,不但可以使人忘掉烦恼,而且对心率、血压、呼吸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对健康十分有利。

B、运动解压法。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忧郁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半球,而愉快情绪则发自右半脑。人们在进行运动时,左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右半球则取得支配地位。因此,通过参加一些劳动、体育锻炼、娱乐活动可解除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

C、谈话聊天解压法。教师应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当压力过大、情绪紧张时,可以通过谈话聊天,得到亲人、朋友的理解安慰,解除内心的压力。

篇6:为了引导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

为了引导、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给教师提供一个适当释放心理压力的空间,让毕业班教师通过解压活动给来年工作奠定基础,再创辉煌,学校决定组织高三初三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本次学习同一地点分两次进行。第一批,6月25日到28日;第二批,6月29日到7月2日。本次活动只允许教师本人参加,不允许带家属小孩,不允许顶替,不去者也不发放补助。因高考填报志愿,高三班主任一律安排在第二批,其他教师可以调换批次,但必须在出发前一日向组织者说明。

第一批教师名单:领队——张永恭李奋山42人

王琴琴徐国锦唐辉郭先妮郑棋瑞张治军张继宗张敏丽刘国燕宋萍王玉莲徐桂珍李建学宋怀义 闫丽霞锁正壁沈建设董慧君王元忠杨丽娜 徐 辉 王靖国雒喜彪马彦军冯顺民马顺义张永恭李奋山佟永峰王贵芙白春彩李 峰何爱文武永花张启茂胡凤菊白有国魏家芸沈海燕贾龙梅陈爱斌 张富平

第二批教师名单:领队——张双十刘相补35人

篇7: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程洪奎

摘 要: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先分析了后进生的含义和概况,接着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探讨了后进生的心理成因,然后论述了后进生心理辅导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

关键词:后进生、心理成因、转化对策

学校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校表现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特别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这不仅使原有的学习困难学生改善不了学业,而且在不断制造新的学习困难学生。就学校而言,只要学校教育继续存在,就必然会有相对而言的后进生或落后生存在。①研究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对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培养其自信心,提高其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后进生概述 1.界定

“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常谈的话题。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后进生呢?很多专家与学者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后进生是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②有的认为:“后进生”、“问题生”等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习和行为表现上落后或过错较多的学生,③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我认为,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及它们的融合方面存在着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教学检测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都有后进生存在,虽然这类学生在班集体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但影响却甚大。教师若不及时教育或者方法用得不得当,会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 ①②③ 张萍.数学学习中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及其转化策略.数学教学与研究,2008,42:96-97

肖锦沂.初中后进生心理探因.科教文汇,2008,4(下旬刊):63

张超.“后进生”心理特点及疏导方法探析.社科纵横,2008,23:266-267 的不良后果。所以,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意义重大。2.现状

在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中,教学质量老是提不高,原因之一是后进生大量涌现,老师很少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很多班级里,普遍存在大量后进生:有的班级里后进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有的班里占五分之二。这些后进生每次考试成绩总在十几分甚至几分。在不准留级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后进生被逼迫升级,所有后进生本来无法接受学习任务,连升六级读完小学,上到初中后,终因基础差而不能接受课程,从而导致厌学并最终辍学,„„ 3.案例分析

在每一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后进生,各个班级后进生的类型大概有如下几种:①.学力障碍型

例如:学生A,男,12岁。该生平时上课时爱插嘴,但教师提问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教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也不会写。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

分析诊断: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该生学习存在障碍,而不是家长认为的不懂事、懒惰,因为该生与老师交往时,很有礼貌;与同学能很和睦相处,从不发生矛盾;做卫生时态度积极,就是一接触学习,与其他孩子就不一样了。

②.不和谐家庭影响型

例如:学生B,女,11岁。她小时候生活的家庭相当和谐,人长得很漂亮,也很听话,大家都觉得她很可爱,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到她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不久又都重新组建了家庭,父母都没有时间再去管她的学习,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经常不做功课,老师一检查她的作业,她就撒慌,不是说她的爷爷生病,就是她的妈妈生病,还爱虚荣,她的朋友很少,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她。

分析诊断:儿童在十岁以内是“分离、个体化”阶段,能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总要亲人以确定这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这样的人格 往往会过分寻求别人的赞扬和注意,常不切实际地夸大个人的成就,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控制力不佳,对别人没有深刻的了解,无法容忍焦虑等。三岁开始,儿童进入稳定阶段,对自我表现和别人的认知逐渐稳定,能更完全地了解自己和别人是分开的,儿童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落自己的个体感。

学生B的情况正是这样,父母离异对她打击很大,她怕大家看不起自己,就爱起了虚荣。成长阶段的必经之地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和缺失,加上父母对孩子缺少细致的关注和呵护,最终导致了孩子心理上的焦虑和人格上的偏离。

③.自控缺陷型

例如:学生C,男,11岁,是我班新转学来的学生,刚进班时他与别的学生是那么不同:一刻不停地动,眼光游离,看来他在班级是个特殊人物。果不出我所料,一周后,我几乎天天能收到他违反纪律的举报:上课喝水吃零食、手里总摆弄着东西,晃动椅子,回头、拿人东西,下课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好搞“恶作剧”,甚至打架,作业经常不能完成。虽经耐心教育,他的表现时有好转,但像所有的后进生一样,他的表现是时有反复的,特别是一次他因为和别的班的同学打架,被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之后,他旧病复发,很长一段时间各方面的表现同刚开始别无二致,成绩也一落千丈。

分析诊断: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有自控缺陷的一些表现。如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手里经常摆弄着东西,精力特别旺盛,活动过度等。据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反映,该生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学习时,有时比一般同学接受得还快,就是因为自控力弱而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下。受到老师批评或暗示只能认真听几分钟,然后又开始他的“活动”。他喜欢画画,折纸,看电视,在画画和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坐得住一两个小时。

2、后进生的心理成因

后进生通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社会因素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农村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如黄色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的影响,加上社会上其它的一些不正 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小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不幸型,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早逝,父母离婚,父母关系紧张或家庭生活困难等诸情况。这一方面会使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的良好的引导和启发,很可能成为差生。这种差生一般心里脆弱、敏感、孤独、生活自理能力强,有忍耐性,但学习散漫,有疑难问题也不求教老师或其他同学,成绩自然较差。另一种是家庭教育不当型,表现为父母亲友不良的嗜好习惯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及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期望不当带来的反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① 3.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压力下,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分好坏。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后虽已不再提倡,但以前的教育观念还根深蒂固,遗留问题现在还得去解决,这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现在90后的一代正好赶上素质教育的推广,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些改观,但是在具体落实上还不时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使得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存在。4.自身因素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不足方面是形成后进生的自身因素。比如有的学生对行为的意义、性质、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单凭主观上的兴趣、欲望、好奇行事;有的学生难以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极易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有的学生本身性格有缺陷,构成人格障碍,逆反心理严重,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智力低下,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后进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他们这种生理、身体上的成熟后峰,决定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水平处 ① 张良才,唐爱民.后进生的情感特征及培养.山东教育科研,1994,3:7-10 于迅速向成熟而又未完成熟发展的状态。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时,往往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得。这些障碍的产生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四维立体结构的能动系统。

3、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教育工作中最难最苦的“差事”可能就是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了。①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名言,深深地启发了我: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真正关注后进生,以心换心。

1.用偏爱之心,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②后进生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2.用真诚之心,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保护了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③因此,在农村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3.用严父之心,培养后进生的责任心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但决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后进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 ①② 肖锦沂.初中后进生心理探因.科教文汇,2008,4(下旬刊):6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5 ③ 赵绍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50 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增强他们做“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责任心,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后进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4.用友爱之心,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品行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要满腔热忱,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

作为开展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转化后进生工作势在必行!我们要学会爱学生,欣赏学生,才能建立起师生间深厚的感情。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很长的时间才会有一点点改变。教师一定要细心、耐心、有爱心,才能苦心经营好学生这块苗圃。只有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才能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8: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原因较为复杂, 但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主要表现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有些滞后, 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 以及大学生难以准确获取就业信息等;另外, 高校专业设置较为偏窄, 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距离, 以及高校缺乏完备的就业指导机构等。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期望值过高, 以及自身素质欠佳等。其中, 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根源。现就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进行一些分析。

(一) 功利化倾向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扭曲, 使得他们的求职择业呈现功利化的倾向。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为了他们的就业标准;进机关, “官本位”成了他们的就业目标;东南沿海、大城市成了他们的就业方向。大学生就业功利化倾向, 很容易与国家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发生冲突, 而使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

(二) 期望值过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出身, 他们身体健康、思维活跃、乐观自信、富有个性, 都经受过“十年寒窗”的磨练, 对自己都较为自信, 对未来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在“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过程中, 他们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容易出现一些不一致, 而让他们产生心理压力。

(三) 实践能力弱

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佼佼者, 因为他们是从广大的高中生中脱颖而出。经过中学学习, 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完成专业学习, 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大多显得相对薄弱, 这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因为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尽管我国高等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实,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实践能力的薄弱, 平添了大学生太多的就业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对策

(一) 内在———逐步调整与完善

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反应, 不难看出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和冲突时, 有的焦虑急躁, 有的自备怯懦, 有的退让逃避, 甚至走向极端———憎恨人生和社会。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 他们对目前的就业市场、就业环境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 既不利于就业, 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甚至影响整个人生。作为在就业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需要积极调整思路, 转变认识观念, 全方位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 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 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找到如愿的工作。

1. 客观评价自我,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要注意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 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同时, 要做好角色转变, 树立起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应具有发展的眼光和对未来的预见性, 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 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 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 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 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做好全面的准备, 积极增进职业适应, 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 正确对待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 切不可因此而自卑。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 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 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 有的人心情烦躁, 精神不振, 甚至产生自卑感, 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 逆境中更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支撑。面对求职失败, 应该认真反思, 吸取经验教训, 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3. 科学建构知识, 逐步增强应变能力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努力培养塑造自己,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增强应变性, 提高竞争力, 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 外在———积极辅助与支持

1. 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和教育

一方面, 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另一方面, 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具体做法包括: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改变不良心态, 消除心理问题, 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创新力、主动参与竞争意识、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加强个性塑造, 克服自负、自卑、焦虑和依赖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 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面前, 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 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 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 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缓和紧张, 释放压力, 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 也需要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或教育实习, 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 减少不合适、不正确的就业选择, 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

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

目前, 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或类似的机构, 对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但事实上由于一些原因,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完善, 在用人单位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因此,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服务范围从集中毕业生扩展到面向全校学生, 逐步建立起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拓宽与外界的联络, 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就业前的各项准备。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 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树立远大的理想, 培养良好的品质, 磨练坚强的意志, 多方面体验社会生活,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 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 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 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走出就业误区, 顺利就业, 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

摘要: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愈演愈烈。如何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并为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 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董文强, 谭初春.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玩转CSS3色彩网页设计下一篇:校本培训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