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价值分析

2024-05-02

传播价值分析(精选十篇)

传播价值分析 篇1

1 新闻应有的特性

1) 新闻内容的时新性。所谓时新性就是指 :一、最近发生的 ;二、广大群众不了解的。比如新的问题、新观点、新经验、新知识等。通过社会进步 , 信息的快速传播 , 就说明新闻媒体和人类共同发展 , 只有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 才能报道出最具时新性的新闻。

2)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闻报道看重的就是实效, 必须在第一时间报道 , 这也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新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新 , 要是延迟的就是旧闻而不是新闻了。而且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 , 媒体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 新闻的价值随着新闻报道的快慢发生变化 , 实时或者事发之前报道会大大增强群众的了解欲望 , 社会的关注度比较高 , 这时的新闻价值就很高。矛盾之后再有价值的新闻群众的关注度大不如以往。

3) 与群众的接近性。新闻与群众的接近性概括了心里和地理两种的接近 , 群众有在第一时间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知情权 , 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联系。虽然有些事情发生在离自己比较远的地方 , 但在经济、人事、文化上都有密切联系 , 可能引起群众的共鸣 , 使群众关注比较多。宣传工作中加强地方性报道这就是所谓的接近性。

4) 内容显著性。人们所瞩目的好多是名人、胜地、著名单位等。这样的新闻价值比较高。比如名人逝世这估计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2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1)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需要运用各种新闻形式和手段 , 把握好舆论的方向 , 引导到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的方向上来 , 引导到符合广大群众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方向上来。正确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人民与党的关系的好坏 , 直接关系到人心安稳、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新闻媒体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 , 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 , 保持清醒的头脑 , 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 正确引导群众 , 促进国家昌荣。

2) 真实报道 , 扩大群众的知情权。

新闻媒体是反应群众对社会意见和看法的主要媒介 , 更反应出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 群众的知情权可以得到保障 , 群众的利益能被维护 , 促使社会发展更民主 , 使群众的知情权更加深入。在这里面扮演重要角色的是记者。采访权是群众赋予的 , 但如果采访不当 , 也陷入新闻督导误区, 更会造成侵权的问题。2007年发生的“纸包子”事件已经成为了滥用媒体公信力的反面教材。这个事件后 , 当事人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 在社会和业界也名声扫地 , 但是不真实的新闻报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 更严重的侵犯了群众的知情权 , 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引以为戒。

3) 新闻媒体要作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 , 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现在有些媒体为了争夺群众 , 片面强调收视率、发行量 , 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报道和不良广告等 , 误导群众需求 , 传播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 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规范的执行 , 带来了不良影响。2011年10月 , 广电总局“限娱令”正式下发 , 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 , 34个综合频道要对部分节目播出实施合理的调控 , 并要增加新闻类节目的播出 , 避免过度的低俗的娱乐文化倾向 , 为了满足广大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收视要求 , 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新闻媒体应该传播正能量 ,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 弘扬民族精神。

3 新闻传播控制

我国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单的准则命令规定在新闻工作中要客观公正 , 不得带有任何的偏见 , 偏见有可能是媒体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但是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错误的引导人们的需求 , 所以媒体必须拒绝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差异来获得商业利益。新闻工作者必须用无偏见的方式搜集和报道事实。群众有权获得无偏见的、公正的、准确的和平衡的信息。新闻报道中也要做到客观 , 不应带有个人偏见做出判断性的报道 , 更不应该带有传媒倾向和利益动机 , 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这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实际工作中 , 新闻工作者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 , 新闻工作在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集团公司的经济利益。他们的工作压力基本来源于政府、广告商、媒体、有影响力的公司或个人 , 当他们的工作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 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工作原则都会被动摇。在新闻工作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贿赂问题 , 新闻工作人员工作准则中明确指出 , 新闻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任何影响新闻公正客观的诱惑或贿赂。记者更不的索要或接受任何贿赂或者诱惑。新闻工作者往往与自己所在的媒体公司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媒体的拥有者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影响甚至直接干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 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公正客观 , 造成新闻扭曲。由于双方地位的原因 , 媒体公司拥有人很多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 , 会对新闻工作施加影响甚至是横加干涉 , 对违背他利益的记者或者编辑施加压力 , 强制记者违背职业道德 , 迫其就范。

4 新闻传播控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对于媒体还没有设置行政官员 , 这是个比较大的缺陷。在关系国家重要事业发展的问题上 , 政府应该对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有害的生意进行控制 , 假使大众新闻媒体与社会发展方向不一致 , 容易使舆论偏离正确的导向 , 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 扭曲事件真相 , 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 , 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 , 导致价值的沦丧 , 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 引起社会的恐慌。媒体本身要不断的加强自身控制 , 媒体的自我控制是指媒体应有统一的质量控制。在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 要求记者在不同视角观察 , 全方位的观察全貌 , 有不同的记者共同观察 , 然后编辑将所有记者传来的信息综合的写成稿子 , 有现场的记者报道给广大群众。

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 各项事业也稳步提升 , 新闻传播工作一定要以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为工作原则基础。现在对新闻媒体虽然没有强制性的舆论监督 , 但以公开曝光形式为主的监督 , 影响大 , 传播快 , 范围广 , 对新闻媒体和工作者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和威慑力。

摘要:民族的传承和历史的发展是新闻价值的基本体现。社会文化发展环境是新闻价值挖掘发现的基础。如今新闻视野已经比较成熟, 根据我国近百年新闻兴衰的风雨历程, 可以看出新闻在大众中收到的关注重视程度就是新闻的价值体现, 同时新闻在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是新闻价值的另一个体现。

关键词:新闻价值,传播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志立.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J].新闻与写作, 2005 (4) .

[2]颜海燕.新闻舆论监督的双重困境[J].青年记者, 2010 (7) .

知识的价值与传播 篇2

知识的价值在于传播,封闭的知识很难对他人起作用,而传播知识很重要的工具就是书籍。《易经》有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人要培养自己,就必须多了解别人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所谓“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前言往行”已经过去,要了解和掌握它们,就要靠读书。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应是传播知识的“公器”,当然,书籍由人所创造,创造者有其著作权,可以谋利,也是应有之义;但除此之外,是不是也应该还有一些别的考虑呢?例如一个作者的作品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爱读,应是比“钱”和“权”更令人快乐的事。如果只保卫了“钱”和“权”而读者寥寥,不也快乐不起来吗?前几天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消息,令我不免“心有戚戚焉”!

中华读书报10月14日头版报道一位大作家,状告某中学“侵权”,擅将其作品“置于本校网站,供网络用户阅读使用”,网络用户主要是该中学师生。2008年11月,大作家已将该中学告上法庭。当地中级法院判决,由于该中学已规定“该校师生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阅读,限定了使用该作品的人员范围”,目的在于教育而不是牟利,因此不应承担侵权责任,作家败诉。2009年,作者又将该中学告上法庭,声称“一个作家,不仅要为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而战,而且也承担着社会的道义。如果任南这样的错误做法流传,就会败坏社会风气,让劳动者灰心丧气”!让孩子们在网络上读一部可读的作品,真就会“败坏社会风气,让劳动者灰心丧气吗?”二审结果是作家胜诉,理南是按照《著作权法》,对某著作的合理使用,只能限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室、实验室等处所,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回家在网络上自学,虽有用户名和密码的保护,也是“侵权”!然而一厚本小说又如何能在“现场教学”中读完呢?结果只能是取消阅读。这位作家为胜诉而兴高采烈,说道:“我是一个有尊严的劳动者,此案胜诉让我多了一点乐观。”我却瞠然,增加了很多悲观:一位大作家,而且是“有尊严的”,本来就承担着教育的责任,难道除了“钱”和“权”,就不再有别的考虑吗?况且这位作家并不缺钱,据说一次环球旅游就消费了40万元!让学生在网络上无偿阅读,能损失多少钱?在我看来,网络版权当然是一个问题,应该建立很好的法制管理,但我总认为法制不一定是万能的,中国文化传统总是讲究“合理合法”,从不认为“法”能孤立地解决一切问题,而应辅之以“理”,以“礼”,以“情”。

10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有一篇短论,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已取得亩产900公斤,即1800斤的佳绩。袁隆平曾自豪地说,如果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到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每年就可以多养活4亿人!这是多么伟大的成绩!依据《著作权法》,他又应该拿多少钱呢?多事者以此为据,为袁隆平先生算了一笔账,结果是袁隆平先生的“身价”高达1000亿元!可是袁先生却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同是知识分子,精神境界何其相异乃尔?!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价值 篇3

关键词:微信,新媒介,传播价值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其先后经历了Web1.0时代即包括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网络聊天室、论坛在内的互联网社区。这一时期的网络模式是单一的,注重内容的集中传播,例如根据某一个或某一类别的主题把用户聚集在一起。但是,Web1.0社区是虚拟化的,用户以匿名为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随机、模糊的关系,当用户在获取了信息或对特定话题失去兴趣之后就会离开,换句话说,在这种网络社区环境下,用户对社区的黏性很低。而从2005年起,Web2.0社区出现了,网络从大众传播回归到人际传播,最具代表的是“博客圈”的出现,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多起来了。可以说,Web2.0社区试图将网络社区中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户们通过创作、参与、分享的过程,享受与他人的互动与交流。在这种技术条件下,快节奏的现代人为了节省时间开始使用“微博客”,即微博,国外先有“Twitter”,2009年,中国的微博诞生,2010年,微博逐渐被大家认识了解。到了2011年,微博继续高歌猛进快速增长,掀起了全民上下“织围脖”的壮观景象,微博也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的“视线”会受到微博的影响,而我们也利用微博构建自己的世界给别人看。而到了2012年,微信开始后来居上,成为大众首选的即时社交通讯媒介。2012年9月17日,腾讯微信团队发布消息称,微信注册用户已破2亿。2013年1月15日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人。就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那样,媒介本身的一种变动就代表了一种信息。

1 什么是微信

2011年1月21日,腾讯正式推出基于QQ用户的微信,这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使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1)。所以说,微信是一种新兴的移动社交工具,微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相对于短信,微信本身是免费的,它所产生的费用是基于流量的;相对于QQ,微信联系人还能基于手机通讯录,维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强连带人群;当然,微信最为吸引人的是它的“对讲机”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语音信息模式。这些优势使其有了“取代”微博的可能性。

当然,微信自身就形成了一个三维沟通矩阵:X坐标是语音、文字、图片、视频;Y坐标是手机通讯录、智能手机客户端、QQ、微博、邮箱;Z坐标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漂流瓶、摇一摇、二维码识别。纵横交错立体化的社交链,覆盖了工作、生活的多层次需求面,并且在这个三维空间里,各沟通链条完全交叉、各平台互通共享(2)。

微信同微博一样,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衍生品,是一个应用程序,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表现形式;而微信又不同于微博,微博更偏向于大众传播,因为一个微博的粉丝数以千万计,消息的传播受众面是极大的,而微信是一种私人化的通信工具,功能更偏向于人际传播。但随着微信系统的升级改造,微信已不单纯只满足用户的人际沟通需要,更加注重一种“全媒体”的功能体现,不仅交流还能分享和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信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分享的方式,开启了我们的后微博时代。

2 微信的传播价值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新媒介既然一出现就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就证明其拥有其他媒介所没有的一些价值,笔者将以传播学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从Who,What,Which channel,Whom,What effect这5个方面进行微信的传播价值分析。

2.1 传播主体

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繁杂的信息,而人们为了追求效率和舒适,选择避繁就简,逃避做一些繁复、无价值的事,这便是一种“新懒人主义”(3)。时下的很多年轻人都很推崇这种“新懒人主义”,而他们的年龄也多数集中在20~39这个年龄段,同时是我国手机网民的主要构成力量,对于新兴的互联网成果有很高的接受度,依托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微信恰恰是给这类人群的一个很好的应用程序,可以快速便捷地进行远距离沟通,同时还能避免打电话可能造成的不便和尴尬。

另一方面,微信联系人是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的,是传播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社交圈进行了进一步对的筛选,是基于熟人的社交网络,并且需要互为确认才能构成闭合关系,之前使用QQ是从陌生到熟悉,使用微信则是从熟悉到更熟悉,在不断巩固已有的社交关系,并且传播主体只允许自己很熟悉的人进入自己的“微信圈子”,主体本位更易控制,不再是微博那样的非对等的关系而是一对一的对等模式。

2.2 传播内容

微信最为吸引人的功能在于语音信息,所以说微信内容的可听可说性是最有价值的。人类的本质是喜欢听和说,而微信就是这样一种媒介,方便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语音信息相较于文字信息更生动,也更能承载一些非言语信息,更易于传受双方的交流。此外,微信的文字信息也能够添加表情图片等非言语信息,即使缺少语气的助力,也比单纯的文字更丰富。微信传播的多样性符号,更能体现多元化的人际交往。

因为微信本身所具有的关系性社交网络特点,决定了微信内容的私密性。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所具有的私密性不用赘述,即使是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也可以随传播主体的喜好来选择要避开的人群,回复和评论也只能允许共同的好友看见,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像微博那样——只要发布,就是所有人共享。微信打造了一个具有私密性质的“朋友圈”,只有内部的人才能进行的私密分享。当然,除开承载人际交流,微信同时也可以记录与分享,在这一点上同微博是不分伯仲的,同时都具有自媒体性。

另外,微信传播内容同所有新兴的媒介一样具有即时性。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即时性已经不单单是电话的专利。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都能保证只要你“在线”,你就能即时收到朋友的信息。由于微信的一对一性质,这种传播内容的即时性还是精确的,不会向微博信息那样淹没在茫茫的信息流中。

2.3 传播途径

大众媒体中,手机与人的接触度是最高的,尤其是在当代更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微信这种移动社交工具就是依附于智能手机的一款应用程序,并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微信的语音对讲对应的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二维码和图片分享对应的是手机高清摄像头,手写输入对应的是多点触屏,摇一摇对应的是重力感应器,查看附近的人对应的是GPS 定位(4)。微信有针对Symbian、Android、Ios、Windows phone、Black Berry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版本,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智能手机,手机是微信传播内容的媒介,正是因为这种传播终端的可移动性,决定了微信传播的可移动性。微信打破了电信通讯和互联网的界限,我们可以在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不依靠电信运营商而进行语音对话,传递文字图片等信息,是人类通信方式的一次变革。我们只要花费很少的金钱或者可以说是免费(免费无线网络情况下)就能享受到“远距离”“多地点”“实时对讲”的快乐。

微信是腾讯公司所开发,所以能够实现QQ、QQ邮箱、腾讯微博和手机的多平台信息共享,而其所具有的“二维码”扫描功能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媒介融合,可以通过简单的一个扫描动作链接到其他平台或网站,得以在多平台环境下的跳转、切换和分享。

2.4 传播受众

上文中提到微信的联系人是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的,是巩固强关系的,所以说微信的基础是一个社会化的关系网络。同时,微信所具有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功能可以寻找到所处地1000米范围内的所有微信用户(必须开通定位功能服务),同陌生人进行交流,扩大已有的关系网络。另外,微信所具有的“摇一摇”“漂流瓶”功能更能实现超远距离的交友活动,当然,这两项功能都是出于个人意愿才能开通,微信只是提供了一些交友的可能,使得目标受众群可以扩大,但是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传播主体手上。传播主体也可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分别传达不一样的信息,构建不一样的世界。

2.5 传播效果

微信传播效果最突出的就是私密性和精确性。微信构建的是一个熟人交际圈,消除了信息的任意性,实现的是点对点的精准传播,两个人可以进行全方位细致的人际交流,完全不同于微博的大规模关注数,容易错过有用信息的同时会受到无效信息的干扰,精确的微信沟通可以避免这种弊端,实现传播效果的精准性。

微信迄今为止还是一个免费的应用,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语音聊天,所以操作简单的微信具有很多媒介所没有的“零门槛”优势,比短信更为方便,比电话更为省钱,微信用户的快速增长正是基于这些传播效果优势。

随着微信用户的增长和微信本身的自我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共微信账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精确的信息投放可以准确传达一些重要信息,同时提供一些服务信息,而不用担心引发受众反感,因为公共账号的选择是个体的自主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信的传播效果的服务性得以显现。

3 结束语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媒介必然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后微博时代——一个更加注重效率和私人化的时代。微信有着之前的媒介所没有的一些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必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接受时代的检验。

微信虽然可以实现语音聊天但是也必须依靠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在没有网络覆盖或者移动终端关闭的状态下,微信所承载的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传播,同样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馈。技术的产物必然会受制于技术,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某一天又不能使用的话,我们对于生活会不会产生更多的不适应?更多的定位服务和寻找功能暴露更多的私人信息,使得“微信”成为“危信”?不符合伦理道德地运用微信,挑战传统的社会道德底线?

微信确实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微信的进步——在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信可以在维系旧有强关系的同时拥有弹性的交友网络,更多个性化的定制也使得微信能够提供更多精确的信息,方便提供更为方便优质的服务,用户通过微信不单能满足自己的人际交往需求,同时还能够获得信息、分享信息,这种意义上的微信更偏向于一种高于自媒体的全媒体。

诚然,在信息量方面,微信远不及微博的外向型传播优势,用户在微信中也偏向讨论更多私人化和生活化的“小”问题,而不是在微博上的参与公众性事件的讨论。现在看来,说微信取代微博还为时尚早,但是时代在发展,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微信确实是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正如所有的新媒体的发展一样,微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它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发展与结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2]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技导刊.2012(5):219-220.

[3]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J].青年记者,2013(4):95.

[4]高寺东.微信的传播价值探析——基于社交、营销的视角[J].青年记者,2013(9):67-68.

[5]单晓彤.微信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3(2):53-54.

管理中国:聚焦管理,传播价值 篇4

由《中外管理》杂志发起主办的本届评选,从筹划到启动,从启动到揭晓,历时5个月,先后有73家中外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踊跃申报参评!最终,组委会经过认真而严谨地评审,最终优中选优选出了13家获奖企业和企业家。

英雄背后的底蕴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本次评选的13位评委团专家,和3家学术支持单位!

他们都是国内最优秀的商学院院长或对企业管理深有造诣的专家(见图表1)。在夏秋百忙之中,他们为了共同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拨冗进行了严格审评(见图表2),令我们组织者肃然起敬。评委们用自己毕生学识、敏锐眼光、前瞻视角和严谨操守所投下的一票,以及学术支持单位的大力指导,使得本次评选在国内更具有权威性、专业性与前瞻性。

当然,在此,我们还要感谢作为本刊顾问专程赶来为本次评选揭晓典礼颁奖的四位权威领导与资深前辈(见图表3)!他们的到来,不仅见证了中国企业先行者的又一次卓越实践,而且也进一步激励与鞭策着中国企业继续向世界级卓越管理做出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

迈向“企业管理最高奖”!

与时下众多企业评选不同,“管理中国”总评选从2005年创办起,就秉持“管理是实践”的宗旨,以“管理就是竞争力”为信念,以袁老“将一家企业的经验变为全国企业的共同财富”为使命,矢志于关注中国企业在管理领域里的每一个卓有成效的实践与突破,将一家企业的管理智慧提炼出来推广为全国企业的财富。

我们坚信:伟大的公司都赢在管理!管理就是竞争力!而真正的优秀企业都有长远的筹划、平和的心态、务实的管理、创新的文化,和理性的节奏。

管理不是时尚,不是炒作,而是需要用实践去获取、用时间去证明的实实在在的价值。

所以,我们关注那些稳定成长和不断创新的成熟企业,也关注那些持续成长、和谐共赢的成功企业,虽然有些企业目前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也或许不够如雷贯耳,但他们在管理上领先于时代的有益尝试和切实突破,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鼓励,去喝彩。

管理的决定性力量不是资金,而是领导力超群的人。

因此,我们也同样关注那些影响力、凝聚力和决策力超群的企业领导者。他们关注社会责任、和谐双赢和自我修炼,他们的创业精神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有重要影响力,他们不仅通过其言行来影响企业的决策、执行和文化,也影响其周边的人群和企业,更通过其出色表现来影响商业环境和社会生态。

有了对于稳健、成熟的尊敬,有了对于创新、成功的赞许,有了对于关键领导力的彰显,因而当我们举办到第三届时,“管理中国”总评选已被外界高度评价为所有非官方评选中的“中国企业管理最高奖”!管理

执笔:宏 君 杨 光

公交车体广告传播媒介的价值分析 篇5

一、公交车体广告传播特性表现

公交车体广告是以城市公交车身为载体向受众传递广告信息的媒介形式。这一新型的户外媒体正日益引领着各个城市的广告为各城市创造一道新的风景线。

(一) 公交车体广告媒体的流动性和区域性特点, 使信息传播覆盖率高

流动性和区域性特征是公交车体广告的独有特点。城市公交通过在城市各个街区的穿行来展示以公交车体为传播载体而进行的广告产品信息的传递。在信息传递过程中, 公交车的穿行流动使车体广告能最大限度的在目标受众的视线中重复出现, 有利于强化消费者的形象记忆, 潜移默化的引导消费者购买选择, 提升广告产品的知名度, 而不同的公交车在其特定区域反复行驶的特点使公交车体广告能够迅速抢占小众群体, 有利于达到广告投放的目的, 如旅游景区所面对的是群体性、有组织的消费群体, 比起那些离得比较远、个人的消费者, 在旅游地这种区域范围的广告选择车体广告这种方式较为合适。所以, 针对性的投放广告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提高广告的效率。

(二) 公交车体广告的宣传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城市公交行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公交车体广告上的各种信息对于出行在外的消费者们而言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车体上的广告信息是持续发布的, 消费者不管愿不愿意都无法回避车体上的广告信息, 更不可能因为对车体广告的排斥而放弃乘车或路过。公交车体广告虽然具有强制接触性, 但其非内容性特征不会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利益侵害, 甚至有的创意表现好的车体广告还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并产生购买欲望, 如一幅具有创意的麦当劳汉堡公交车体广告, 其创意点选择了车门, 把汉堡和模特儿侧面张嘴欲吃的特写分别放在左右两扇门上, 当车门打开时, 汉堡离人的嘴远了, 而车门合住时, 汉堡虽然离嘴近了, 可仍是吃不到, 让人有一种越想吃到的感觉。这个创意利用车门的一开一合使广告灵活地动起来, 产生具有戏剧性的画面。这样的广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又巧妙地传递了广告主题思想, 这种强制却让人们欣然接受。

(三) 公交车体广告的有效阅读性

户外车体广告有效的可见范围是直观、清晰的阅读广告信息的前提, 依据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公交车型决定了公交车体广告的发布范围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车体广告的刊登, 除了车顶其他部分与人们的视线水平要保持合适的高度, 如此才能使广告信息更容易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消费者也可以方便轻松的阅读广告信息。在MPI (媒体伯乐) 的调查结果中显示, 车体广告的有效可见距离最大为70到75米远, 即使公交车整体车体广告的距离更远, 甚至是在恶劣天气, 其可见度也可达到30米。这充分证明了公交车体广告具有科学的视觉传达特性。

商品的传播频率是商家树立形象并占领消费者市场的重要手段, 是由城市生活的节奏和城市商业物品的种类繁多决定的。商品广告信息的传播频率和资金投入比例是商家在选择哪种传播方式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了受商家喜爱的传播方式。

二、公交车体广告的价值表现

(一) 公交车体广告在现代城市中的文化观念传播

1. 视觉文化的传播

现代城市, 公交车已成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的重要形式, 这使城市公交车体广告也成为展示城市文化最直观的窗口, 并对城市形象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尤其体现在对城市文化视觉上的影响。

公交车体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已成为向人们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渠道, 它通过新颖、多样化的视觉创意来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快感, 刺激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公交车体广告这一移动的视觉景观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他和其他户外广告共同承担了城市视觉文化的表现任务。在现代城市中, 公交车体广告以其自身的特点来传播新的视觉文化, 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丰富、创造新的视觉语言, 引领视觉文化的前沿, 影响着受众的观念和意识。

2. 商业文化的传播

作为商业发展的产物, 广告本身就具有商业性, 商业文化也是广告的基本属性。因而, 公交车广告活动就是一种经济活动, 车体商业广告本身就是一个商业文化的形象表征, 广告必须向受众人群提供真实有效的商业信息。现代的企业和商家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培养, 广告的投放主要以树立品牌形象和产品促销的较多, 希望通过广告来传递企业文化和消费理念等文化层面的信息, 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公交车体广告的反复诉求和长时间展示的特性能充分达到企业和商家对广告的投放目的。所以, 设计良好的公交车体广告不仅能给消费者传递最新的商业信息, 还能对良好的商业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

3. 消费文化的传播

消费文化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是一种消费文化, 现代广告把商品消费变成了符号消费, 消费者日益通过广告所倡导的消费来进行身份认同。现代城市中, 公交车体广告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出现频率高, 覆盖面广泛, 高频次、持续、稳定地向消费者传递着企业及产品的最新信息, 风风雨雨从不懈怠, 长此以往的宣传, 不仅可以促进商品消费, 还会促成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 引领消费群体掀起新的时尚浪潮。还有些公交车体广告从产品概念和定位上引导顾客购买需要的产品, 促使消费者能够正确消费。

4. 城市文化的传播

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 许多城市都依据自身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文化特点来给城市定位, 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并通过有形的传播载体进行宣传。现代城市文化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形象是由城市的人文风俗、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因素构成, 面对世界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交融, 保护和构建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越来越重要。

公交车体广告作为城市的构筑物之一, 反映了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文化内涵, 并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服务。公交车体广告传达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思维传达的过程, 公交车体广告的设计通过具体或抽象的视觉语言, 把城市定位融入其中, 提高城市美誉度;而宣传城市形象和公益活动的车体广告是传递正面信息, 是传递正能量, 有利于促进城市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

(二) 公交车体广告在现代城市中的价值观念传播导向

城市公交车体广告已成为户外广告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为城市环境构成的要素之一, 其在表现形式上和城市发展的良好结合使广告具有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作用。因而, 公交车体广告的价值导向除了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导向外, 还具有审美导向和伦理导向。

1. 审美观的传播导向

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使广告在有效传递信息的同时, 还具有美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作用。公交车体广告是广告中的一种形式, 作为一种艺术语言, 不仅要从公众文化角度为大众服务, 处理好与公众审美情趣的沟通关系;还要适当超前于公众文化, 引导公众的艺术审美情趣。因而, 审美水平也成为体现公交车体广告传播力量的标准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 人们在享受精神审美的同时, 也促成了享受物质的美, 广告以各种新颖创意的视觉艺术语言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让人们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教会了人们如何认识美、审视美, 这使人们对美有了新的认识, 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位。优秀的公交车体广告不仅能有效的传达出产品信息, 还能起到美化城市、提升人们审美眼光的作用。公交车体广告不仅具有审美价值, 也注重广告和人们、城市、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

所以, 重视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审美标准及发展, 不仅能大大提高市民对美的欣赏眼光, 还能做到美化城市的环境, 迅速推进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健康蓬勃发展。

2. 社会伦理和道德观的传播导向

广告中渗透着受众的价值期待, 同时也给受众烙上广告主自己的价值意识和文化意向。广告不仅要注重经济价值, 还要考虑其社会影响。

公交车体广告是一种独特的广告媒体, 其好的表现形式可以非常容易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良好的公交车体广告通过优秀的设计理念向消费者灌输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在广告内容上, 通过选用社会公益广告或“大自然”等设计素材向人们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节约利用资源的理念, 提倡人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理念。

因而, 在公交车体广告中, 把环境伦理道德观念贯穿其中, 对传播健康的社会伦理导向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 城市公交车体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传播媒介, 凭借自身巨大的潜力和鲜明的特色得以快速发展, 并在众多媒体中站稳了脚步, 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专属地位。城市公交车体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不仅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还对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 为了使城市公交成体广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应该对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表现形式和价值导向进行探索, 合理规范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表现内容, 明确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价值导向, 这样才能有利于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公交车体广告发展体系, 促进公交媒体积极向上的发展, 才能为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好的努力和贡献。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 公交车体广告凭借其独有的特性在媒体之战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地位, 成为受商家热衷选择的广告传播媒介。本文以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传播特性为出发点, 对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提出要合理规范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表现内容, 明确城市公交车体广告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公交车体广告,传播,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友江.平面设计基础[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2]王肖生, 姜智彬.现代广告设计[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池顾良.公交车身广告效果调研[J].中国户外广告, 2005 (1) .

[4]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

[5]刘梦溪.城市公交车身广告表现形式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09.

对档案有效利用和传播的价值分析 篇6

关键词:档案利用,档案传播,价值

档案的传播价值就是档案经过媒介传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档案利用和传播价值又有哪些关系呢?怎么样才能实现对档案的有效利用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提出几点看法。

一、档案利用的合理性

美国哲学家L.劳丹认为“二十世纪哲学家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合理性问题。”合理性既是评价范畴也是真理范畴, 之所以说他是评价范畴是因为他的合目的性, 说他是真理范畴是因为他的合规律性。只有这两种范畴合在一起, 才能对档案进行有效地利用。尽管档案利用的合理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但是二者并不是等价齐观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协调处理, 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

二、优化档案利用政策来充分利用

档案利用政策的优化一方面要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档案利用政策, 另一方面要改革不科学不合理的档案利用政策。首先要充分地利用和进行合理的限制。档案充分利用是档案利用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虽然不会造成损失, 但是也是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档案的充分开放作为档案有效利用的前提, 是十分关键的存在。目前我国的档案开放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 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二是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 可以少于30年。三是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向社会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 可以多于30年。所以, 像上面的这种规定就能使档案可以合理地被利用。但是这种规定也有一定局限性, 档案既要利用又要保护, 这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难题。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选取正确的方法来让利用者借阅档案, 更要起到监督、维护档案等职责, 不容马虎。一定避免丢失和损坏的情况发生。

三、档案利用过程的优化

档案利用过程的优化便是档案有效利用的核心。档案利用过程直接决定了档案利用的效果如何, 能否被利用者吸收。因此档案利用过程的优化, 十分的必要。首先可以从档案利用方式上进行优化, 既要提高档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又要防止档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和量的损失。所以档案的利用方式一定要选好。比如, 可以用档案的原件进行传递, 也可以用档案的复制品进行利用和传递, 或者结合档案资料重新编写文档进行传递, 再或者用网络扫描形成电子信息进行传递。每种传递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要因地制宜, 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档案信息。利用者通过正确的利用过程, 对档案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吸收和应用, 最终才能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所以档案的利用并不是单方面的事情, 而是档案和利用者双方面的事情。只有双方面的调节, 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面改造档案的利用率。

四、档案的休闲利用是对档案的新型利用

除了传统的档案利用模式, 档案还有一种新型的利用方式, 那就是休闲利用。档案的休闲利用指的是人们在自由时间, 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查阅档案, 目的是使自己在空余时间得到休息、消遣、满足。利用者不带目的的去查阅档案, 而且利用时间较长, 这就是的档案在被普通的利用之后, 又额外增加了一部分利用率。

档案除了被利用, 还有其他传播价值。档案的休闲利用就可以看做是档案信息资源传播过程的一部分。档案的传播, 首先要以大量的档案资源为依靠来进行的。所以, 资源是档案传播的根本资本。档案的传播是指档案的信息资源借助一种载体或者媒介, 经过一个信息专用的通道最终达到受众, 并向信息源进行整个的信息反馈过程。那么在档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又是什么呢?是档案信息的五个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部门、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以及信息反馈。这五个要素在档案的传播价值中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档案的传播使得档案中的信息资源得以广泛地应用, 为广大的利用者提供了方便并且节省了大部分的实践, 这样也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档案的传播就像是媒体传播, 需要媒介, 媒体传播也是档案传播的一种媒介。

档案的利用和传播, 在本质上都是档案被利用者利用, 只是途径和形式不相同而已。两种方式都能实现对档案信息的传播利用价值。档案信息的价值也就是在于被利用者吸收利用。我们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 利用这种关系, 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永生.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议文集, 2005.

[2][美]L.劳丹.《进步及其问题》, 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第116页.

传播价值分析 篇7

1. 微电影广告概述

1.1 微电影

何为微电影?微电影的概念很多, 众说纷纭。但是大致意思都是一样的。简单来说, 微电影就是在媒体平台上可以播放的短周期制作、小投入成本且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

1.2 微电影广告

微电影广告就是通过微电影的方式来达到宣传目的的一种新颖的广告形式。微电影广告有很多种性质:公益、商业、娱乐。

公益性质的微电影广告是以公益宣传为目的而拍摄的。它的性质和公益广告是一样的, 只不过它的情节设置、故事效果、宣传手法等方面更胜一筹。在微博和微信上转发的公益微电影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泰国的公益微电影, 网友纷纷因其落泪感动。

商业性质的微电影广告是一种以宣传企业产品为目的而投资制作的微电影短片。这种类型在目前的微电影市场是最广泛的, 因为它不同于公益和娱乐的一点, 就是它的投资虽然更多, 但是回报价值更高。在2012年, 全国知名的冰淇淋品牌可爱多推出了微电影《这一刻, 爱吧!》, 这部微电影的反响极大, 可爱多冰淇淋成了青年男女夏日必备的良品, 销量呈现几何上涨。

娱乐性质的微电影广告在某种意义上不能称之为“广告”, 因为它只是用来娱乐大众, 并不具备要达到教育、营销的目的。总之, 区别这些微电影的性质主要是根据其目的来判断的。下文重点介绍商业广告。

1.3 微电影广告的现状

目前在国内, 微电影广告涵盖了多种行业:有汽车、食品、生活用品、家居用品、电器、药物保健品、电子产品等有形产品和旅游、金融、服务等无形产品。不过其中汽车类和电子产品中的手机类的微电影广告是最多的, 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行业的产物相比于其他更能融入微电影的剧本之中, 营销方面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 现在越来越多的当地的政府机关、协会组织等非企业机构也纷纷加入制作微电影广告大军中。有为当地的特产或特色景点制作的, 更多的是城市的宣传片, 在展示当地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城市招揽更多的游客。因此, 微电影的制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

2.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方式

微电影广告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要想达到预想的期望值, 就必须吸引眼球, 获得广泛的关注, 这不仅要求作品的品质, 还要有良好的传播手段, 才能让更多的人知晓。

企业为了达到营销的目的, 在拍摄好微电影后, 需要运用合适的传播方式来为微电影创造通道。

2.1 植入式的传播方式

何为植入式广告?它是指在影视剧情中刻意插入商家的产品或服务,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微电影植入式的传播方式分别有显性植入、隐性植入和定制剧三种新型的植入广告方式, 表现空间也十分宽广, 在微电影中都可以找到诸多适合的植入物和植入方式, 常见的广告植入物有:产品、标识、VI、CI、产品名称和企业吉祥物等。常见的植入方式有:台词描述、角色扮演、演员道具、场景提供以及演员服饰等, 这些都或显性或隐性植入到微电影中。定制剧也是企业常用的一种广告方式, 根据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与价值观, 特地为企业量身定制微电影剧本, 投资拍摄并投放在各种新媒体中, 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2.2 病毒式的传播方式

众所周知, 病毒的传播十分迅速, 它呈现的传播速度是几何倍数的上涨。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实现惊人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传播者通过发布到一些社交、娱乐网站等, 品质良好的微电影就会在人群中形成口碑传播。因此这种方式也被定义为“网络口碑传播”。根据六度分割理论, 每个人的周围都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群。用户在转发分享此电影时, 转发量的增加不但使看到的人群更多, 而且可以让微电影上升到热点的讨论中。热点就像头条, 不知道的人也会看到。这样一来, 这部微电影就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同时植入微电影的广告也就被大众所熟悉。而且, 微电影的呈现方式是视频短片,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播者的随意更改, 避免误读或者误解等造成的差错。

2.3“O2O”的方式

O2O即Online To Offline, 就是线上线下同时运作的方式, 这种模式在电商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 这种方式也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具体来说, 它的运作方式是线上运用网络媒介来宣传推广, 比如微博、论坛等;线下的各种体验或者活动, 线上线下相结合, 更好地来达到传播微电影。

现在的微电影广告一般都会请很有名气或者跟产品气质很合的明星来做代言。而这些明星在微电影上映之前会在自己的微博发布一系列的关于自己作品的消息。明星的庞大粉丝相继转发, 在线上起到一个广泛传播推广的作用。在线下, 微电影上映之初, 明星和相关负责人在影片发布会或产品销售点举行活动, 吸引众多的民众, 因此线下的传播会将其推向另一个热度的高潮。

线上线下的结合, 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记忆和满足感, 并且线下模式面对面的沟通有利于增加产品的亲切度和可信度, 消费者和卖家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有利于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理念, 比起单一的网络宣传, 这更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4 建立媒体平台的合作

媒体平台有着更好的影响力和互动性, 因此, 利用媒体平台来传播微电影广告有着很好的效果。将制作完成的微电影广告放置于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中转发转播, 此外, 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电影院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很好地保障了微电影广告的有效到达率, 因为在网络上的微电影广告, 比如微博, 一般是人们主动去点击获取的。另外, 观众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中可以和陌生人或者好友留言、交流自己的观点。此外, 在一些高端的餐厅、咖啡馆、娱乐会所, 建立与其合作, 根据产品的目标市场——高端人士, 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3. 微电影广告价值分析

微电影广告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内部优势创造了惊人的营销价值。各种方式、手段的推广和传播最终都是为了创造实际的价值, 而微电影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用事实和数据来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优势。当下国内的微电影广告规模和投资日益加大, 投资回报也是节节高升。

3.1 成本低和周期短

微电影的制作费用投资成本是比较低廉的, 少则几千, 多则几十万人民币就能完成。而且传到网上的过程是免费的, 在版权价值明显的微电影广告投放中还可以增加收入。这比传统的广告省了较多的广告费用成本。在拍摄周期方面, 时间也是较短的, 一般来说不会超过几个星期的时间, 短则几天就可完成。制作成本的低廉和周期的短促很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 且保障了投资利润的回报率。

3.2 感染力强

微电影广告的拍摄一般采用完整的故事叙述的手法去感染观众来达到营销目的。其中的广告分量被淡化, 品牌很自然地出现在故事情节中。

被称为国内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中, 采用动作和飙车的警匪类题材, 高潮迭起, 扣人心弦。同时, 凯迪拉克的各方面性能在情节设计中很完美地展露, 并没有广告成分的突兀感。此外还有很多微电影广告会采用感人的主题, 让观者十分动容, 比如支付宝推出的诚信主题的来自于真实故事的微电影广告——《郑棒棒的故事》。而搞笑类型的微电影广告相对较少。微电影一般都是放映观众喜爱的, 并将这份喜爱放大, 深入人心。因此, 观众在融入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熟悉产品, 从而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3.3 定位明确

微电影广告肯定是有一个确定的主题的, 这个主题也是为想要宣传的某种产品服务或者展开的。所以每个微电影广告有其明确的定位, 除了主题方面, 还体现在情节的设置、制作等以及在完成后的传播方式上, 都是特定的。比如冰淇淋的主要客户群是小孩子或者青年男女, 所以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采用爱情的题材。

此外, 正是因为微电影广告明确的定位, 目标客户群体就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到企业要宣传品牌的价值、理念等, 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发生购买行为。

3.4 贴近实际

微电影广告都是贴近平民化的实际生活的, 有时候不管是素材、剧本, 甚至导演、演员都不是有名气的, 而是来源于普通的生活中。而恰恰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故事, 会有引人深思的共鸣。贴近生活会使品牌增加亲切度, 观者可以从中找到那份归属感。

在导演和演员方面, 很多小成本的微电影广告都是聘用学生、社会人员、农民等社会大众, 让微电影更加的真实, 贴近人们的生活。

3.5 多种投放平台

观众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站观看微电影。因此可以把微电影投放在网站上。还有些口碑好的微电影还可以在爱奇艺、优酷等客户端设立会员方可观看。人们在购物间隙、餐厅、咖啡馆等随时随地地用平板电脑、手机、电视、商场LED屏等等观看。播放平台的丰富多样让微电影广告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漫长的等待期才能上线。保障发行的及时性, 在空间上也是没有限制的。

结语

2010年, 中国第一部微电影出现。而2016的如今, 微电影广告极其普遍。短短的几年时间微电影广告发展如此迅速和它的价值是分不开的。微电影广告产业结合了传统文化的优点和当代信息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商业魅力蓬勃发展, 并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及审美的提高不断地进步更新。

综上所述, 微电影广告就是信息时代和微时代的产物, 是影像艺术和商业营销的完美结合体, 脱离了单一无味洗脑式的营销模式, 让民众在无意识中被企业的文化熏陶, 在扩大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购买欲望。在这种氛围的带领下, 企业也就愈加看重微电影的宣传力度、对品牌的塑造力。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在企业文化宣传或者品牌战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微电影广告的出现就是印证了广告将不再是传统的模板, 打破了阻止创新的枷锁和束缚, 为今后的创新型广告和广告方式的多元化做出了自己的表率。

摘要: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 多种多样的新事物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信息的发展造就了微时代的到来, 而微时代造就了多样的微产物和文化。它们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这种背景下, 微电影广告的出现使其在广告界和营销界大放异彩。微电影广告十分符合观众的口味, 巧妙地将其品牌理念与价值观融合起来, 给人们以情感上的享受。毫无疑问, 其独特且新颖的角度、植入式和病毒式的传播手段, 为其创造了极大的商业价值, 引起社会关注。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植入式,传播方式,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志平.微电影广告的价值分析及发展策略[J].新闻知识, 2015, (3) :46-48.

[2]陈晓伟.微电影的传播价值解析[J].新闻爱好者, 2014, (8) :19-21, 22.

[3]刘明.动画微电影在现代影视广告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 2014, (3) :48-50.

[4]舒心.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优势研究[J].商, 2014, (16) :118-118.

传播价值分析 篇8

公交移动电视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平台安装的数字电视。移动电视首先在新加坡得以应用, 我国内地目前已有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上海文广集团在我国率先开展移动电视业务, 已完成4000多辆公交车上的显示屏的安装。移动电视公司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北京地区唯一一家运营地面移动数字电视的机构, 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DVB-T数字电视技术, 利用北京DS-48单频网发射无线数字信号、实现地面数字设备时时接收电视节目。日前已在中央电视塔、京广中心和名人广场, 建设了3个数字发射机站, 形成覆盖北京市区六环内, 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数字单频网。吉林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已在长春市完成移动数字电视频道的播放系统建设, 与长春公交集团以及其他终端主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公关车辆、轻轨车辆和其他户外场所安装移动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目前吉林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已完成至少2000辆公交车的终端覆盖任务。广州移动电视是广州市唯一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由广州电视台辖下的广州珠江移动多媒体信息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的新型媒体, 无线覆盖的广州移动电视网络已广达城区各个角落和周边地区。

二、常州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 常州地区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加速发展, 交通运能日益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大, 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 运能运量得到新的提升。2008年完成投资60.8亿元, 较上年增长5%, 完成公路客运量18330万人, 比上年增长14.9%。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 7 7 9辆, 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数25973万人次, 年末实有出租汽车2142辆, 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15.23台。

常州市政府大力推行公交优先, 市区公交资源一体化整合全面结束, 新辟线路18条, 优化线网36条, 245辆全新空调公交车投入运营, 全市公交运营线路达到116条, 公交运营车辆1779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量2.6亿人次。

(二) 常州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 常州公交实施了公交优先发展“六大举措”:降低票价、优惠市民, 增加车辆、提高档次, 科学规划、优化线网, 专道提速、确保准点, 市区城乡、公交一体, 创新管理、优化服务。通过完成市区公交一体化、开通运营快速公交一号线、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等措施, 有效缓解了城市拥堵, 方便了市民出行, 改善了人居环境, 促进了常州和谐社会建设。

常州公交移动电视从2008年9月20日开始试播。全市现有1200辆公交车安装并开通了移动电视接受装置。节目传送方式为单一数字信号发送, 终端统一接收播放, 由无线数字电视发射。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为15英寸液晶电视。据统计, 常州公交移动电视受众人数每周达5 0 0万人次, 受众平均每人每周接触公交移动电视14次, 每次接触时间为14分钟, 而且目前数量还在逐步增加。

三、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

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 可以作为企业发布广告信息的重要平台, 而且它有很明显的优势。

(一) 媒体的性价比高, 广告投放成本低

广告投放在公交移动电视上的费用比投放有线电视上低很多。以常州电视台广告套播刊例和移动电视广告套播刊例为例 (见表一和表二) , 常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套播1次/周/30秒价为4800元, 1次/周/60秒为8000元, 而移动电视广告同档期的套播价仅为889元。从千人成本来计算比较, 常州地区的总人数500万左右 (包括100多万外来人口) , 如果按到达率10%计, 每周 (7天计) 总受众人数约350万人, 则常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套播的千人成本约1.429元;常州公交系统每周的乘客量约500万人次, 按到达率50%计 (据调查, 公交移动电视的实际到达率超过50%) , 总受众人数为250万人,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千人成本是0.356元。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绝对和相对成本都比有线电视广告要低很多。

(二) 受众人群范围广

基于公交人口分析, 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到达率超过电视, 其总体到达率在95%左右。从收看公交移动电视的频率来看, 基本上超过50%的公交人口已经养成了观看公交移动电视的习惯。据对常州地区调查, 乘车人群年龄比例中10—18岁的乘客占总乘客的20%;19—30岁的乘客占乘客总数的30%;31—40岁的乘客占乘客总数的30%;41—80岁的乘客占乘客总数的20%。公交移动电视受众以高中以上学历为主和上班族为主, 大多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收入者。

(三) 强制性传播, 信息到达率高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属于强制性传播, 只要是乘坐公交的人, 都有机会看到所播放的广告, 没有选择其他电视频道的余地, 广告主选择将广告投放在公交移动电视上, 充分利用顾客乘车时的无聊时间进行广告传播, 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有着极高的信息到达率。有些乘客表示每天上班都要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 以前总觉得很漫长时间, 现在公交有移动电视了, 可以坐着看电视, 不知不觉就到了站。

在常州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中, 商业广告占85%, 公益广告占15%。广告类型包括散播广告和栏目广告。散播广告目的明确, 宣传产品或者促销;栏目广告带有节目性质, 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做相应的宣传, 广告较有隐蔽性。以302路公交车为例, 起点站中华恐龙园到终点站大学新村菜场一共一小时零六分钟的车程, 在这期间公交移动电视会播放中国新闻、影视风云榜、中国城市报道等时间为3-6分钟的短节目, 每个短节目之间会插播广告, 而广告播放时间为4分钟左右, 短时间的节目与广告互相交叉播放, 可以有效地避免乘客产生视觉疲劳。每台公交车播放相同的节目也有自身的好处, 转车的乘客可以在转乘的下辆车上继续观看在前一辆公交车上没看完的节目。

(四) 公交移动电视能填补传统电视在时空上的空隙

市民在进行户外活动时, 接触到电视讯息的机会很少, 因此, 公交移动电视和其他户外广告一样, 填补了传统电视传播在时空上的空隙, 充分利用乘客的闲暇时间进行适度的广告宣传。同时, 由于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往往没有太多的信息干扰, 因此公交移动电视的被关注度相对会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

四、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一) 公交移动电视存在的不足

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 因此也必然存在诸多不足。

1、技术不成熟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

由于移动电视技术本身还不成熟, 在选择接收设备时更多地注重了收看质量, 忽视了接收设备在某些环境中的抗震的问题。在遇到信号不好的时候, 车载电视画面就会出现马赛克, 声音断续, 跟不上画面节奏, 甚至有时画面和声音都没有。因此, 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出现故障的比较多, 在画面的稳定性以及接收的可靠性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

2、环境因素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

在一个相对比较混乱的环境里, 移动电视广告的有效到达率不容乐观。由于公交车内的环境是公共环境, 所以一般公交移动电视的音量都较低, 车厢里的报站声、谈话声、乘客在上下车时的声响以及公交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等都会影响到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同时, 在车内比较拥挤的情况下, 电视屏幕常常会被站在那里的乘客给遮住, 使得后面或坐在那里的乘客看不到电视, 更没办法听清楚。节目内容听不清楚是影响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的最大弊病所在。乘客要是想知道电视中说了什么, 往往只能看屏幕下方打出的字幕。此外公交车内一般只安装一台电视, 其安装位置在驾驶员背后上方, 也就是车身偏左的位置, 由于公交车身较长, 坐在后面的乘客是很难看到节目的。

3、节目编排缺乏差异性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

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内容多为体育类、新闻类、娱乐类、生活类, 而这些节目基本上都来自于其他电视台的直接转播。电视节目内容缺乏新意, 不能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同时, 在公交移动电视上发布的广告普遍采用家庭电视上播放的广告版本, 广告内容等方面都是对传统家庭电视广告的全部移植, 与家庭电视广告并无差别。由于公交移动电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家庭电视传播模式上, 没有和家庭电视形成有效互补, 形成差异化。

(二) 相关建议

公交移动电视是充分利用乘客的闲置注意力资源, 通过公交移动电视发布广告, 会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因此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 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改进移动传播技术。

为了解决车后乘客收看问题, 车身中间可以再安装一台电视且位置应偏右, 后门附近, 为的是不让站着的乘客挡住后面乘客的视线。信号方面, 电视设备应具备抗震功能。从乘客利益出发, 对于每一位乘客, 可以给予看与不看的选择权。公交车内可以配备一种无线耳机, 乘客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选择是否戴上耳机收看电视节目。至于耳机保管, 第一种方法可以用结实的链子把耳机固定在座位与扶把上, 以防遗失, 另外也可以在车门处安装一种类似超市门口的电子条码识别器, 如果有些人别有用心想要带走耳机, 则走到车门, 便会有警报声响起, 这样可以防止有关设备被盗。这样既保护了乘客的利益, 又避免了噪音电视发出的声音可能会让在车上听电话的或是互相交谈的乘客对公交移动电视产生的不好的印象。较为安静的车厢会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更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文明的乘车环境。

2、创新内容形成特色。

公交移动电视采取的强制性收视令一些乘客颇为不满, 电视节目缺乏新意也是影响收视率的一个原因, 因此可以创办以轻松、实用为特征, 符合自身媒体特征的新闻类、资讯类节目, 增加部分常识性, 老少皆宜的电视节目, 提起乘客观看公交移动电视的兴趣, 这样, 即便中间插播广告也不会引起反感, 相反还会达到产品的广告宣传的效果。

在进行新闻类节目内容选择时, 除转播新闻外, 应开创符合移动媒体特征的新闻节目。如开创“一句话新闻”节目, 在电视新闻的基础上将信息加以提炼, 进行有效传播。同时, 乘客对市政服务类信息需求量大, 作为地域性强的媒体, 移动电视可制作向市民提供市政服务方面的内容, 如便民服务、咨询等实用、短小的新闻节目。在资讯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 应将乘客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作为考虑因素, 从乘客的兴趣出发编制节目。同时编排一定量的公益广告, 来提高公交移动电视的品牌形象。

3、创建专门网站与乘客互动。

公交移动电视缺乏互动性, 这使媒体本身少了亲和力, 成为媒体发展的一大弊端。移动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网络, 建立专门网站, 发布节目内容预告和精彩视频;创建论坛, 及时从受众那里得到反馈信息, 提出有意义的看法以及节目播出时存在的不足, 同时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更可以作为信息收集的渠道, 让群众把自己拍到的视频或者看到的奇闻趣事发布到网站上去。如果群众看到自己提出的意见建议被采纳或者上传的视频讯息被用作看点, 一定会对公交移动电视更加感兴趣, 相信公交移动电视的关注度会因此大大提高。

4. 加强整合传播提高传播效果。

乘坐公交车的受众一般都是被动地接收广告, 由于车厢环境嘈杂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 大部分广告并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在乘车高峰期, 车内更是拥挤不堪。在这种情况下, 大家都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随身物品以及座位上。因此, 有进行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的同时, 要加强整合传播, 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将公交移动广告与车内广告、车身广告、座位靠背广告、候车亭广告等进行有效整合, 从多角度展现产品, 达到多点传播, 连续传播, 强化记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征.转型时代的媒体变革[J].媒体变革三亚峰会, 2009 (1) .

[2]、巫云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共融发展[J].中国广告聚合网, 2010.

[3]、恽东玉.常州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4]、天一.传统电视价格上涨公交移动电视或将迎来发展新机[J].中国网, 2009

[5]、http://www.sh360.net/media/jiangsu/8787.html

电视媒体网络传播价值凸显 篇9

就新闻栏目而言,在新闻栏目传播大战中,不管是中央级卫视的新闻栏目,还是省级卫视的新闻栏目,在2013年均较往年有更为突出的表现。新闻栏目品质的提升不仅刺激了网媒的关注,也提升了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品牌形象及其传播效果,而且优秀的新闻栏目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议。在互联网受众碎片化的时间中,新闻栏目亦获得了很高的关注、点击和消费,支撑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和繁荣。

就综艺栏目而言,近一两年,中国综艺栏目市场出现了一些亮点、热点,这对中国电视市场的繁荣,以及对整个中国电视节目品质的提升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综艺栏目的网民关注也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景象,6亿网民在互联网上“肆意”挥洒他们的注意力和关注力,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市场和影响力。几乎每档优秀的综艺栏目,大片化的节目形态,在网络上都有相当强烈的反映。从视频点击量来看,6亿网民的视频点击,与在中国家庭客厅市场上13亿传统电视观众所形成的庞大、壮观的收视运动形成呼应。在互联网上,6亿网民掀起的网络声浪也同样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娱乐热点,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

传播价值分析 篇10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元杂剧形成于宋代末年,繁盛于元代大德年间,是用北曲演唱的汉族戏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之所以在后世实现对外传播,与其独特的艺术性紧密相关。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成熟的叙事艺术,是元杂剧区别于唐诗、宋词的重要标志。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却在宋元时期。此后,戏曲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杂剧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元杂剧熔唱、念、做、打于一炉,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表演方式都映射出了中国文化。结构上,“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形式,以及北曲唱腔、身段科介都可谓凤毛麟角,是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重要部分。内容上,元杂剧“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2]例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阐释中华民族“道”和“义”的理念;《窦娥冤》弘扬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汉宫秋》讲述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这些经典剧目均映照着中国历史及文化观念。

二、元杂剧对外传播的价值

20世纪的中国,有近一半的时间处于战火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剧烈碰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文化扩张和渗透的外来威胁与中国文化存在的内部问题的相互交错和共同作用,造成了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安全危机。软实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处于被西方文化主导的格局中。[3]如何在开放的世界中,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性,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4]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是保护与推广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戏曲中蕴含的中国元素对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真正的文化自觉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20世纪,伴随着政治独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占据主流地位,儒家思想逐渐被压制。中国发展至今,思想日趋多元化,制作属于中国文化的名片已成为迫切的任务。毋庸置疑,传统文化能够担此重任。而戏曲作为独特的艺术样式有其完整的发展体系,便顺理成章地充当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使者。元杂剧的地位即与戏曲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定位相当。从整体上观照元杂剧,它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态势、完备的规模体系等特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元代社会面貌的折射,亦是中国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审美情趣的反映。元杂剧一面呈现戏曲样态,一面蕴含文化取向,这一双重身份使其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拥有独特的历史规定性。

三、元杂剧对外传播的现状及障碍

《赵氏孤儿》是最早传至欧洲的元杂剧作品。它阐发了中国文化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准确反映了中国的悲剧文化精神。1732年,法国传教士约瑟夫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他将剧中的唱词和念白全部省去,只留下了故事情节,题名《赵氏孤儿:中国的悲剧》,并采用舞台剧形式进行表演。由此引来了欧美各国翻译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热潮。1748年,意大利作家梅塔斯塔齐奥翻译《赵氏孤儿》(名《中国英雄》);法国伏尔泰于1753~1755年将《赵氏孤儿》改编成新剧本(名《中国孤儿》),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1783年,歌德将《赵氏孤儿》译为德文(名《埃尔佩诺》);1870年,又出现了朱利安译为法语的《赵氏孤儿》;还有俄文版本的《赵氏孤儿》。

在众多的译本和改编版本中,虽然保留了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框架,但对于“舍生取义”的中华民族大义却没有明确阐释。例如,在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将原著中的角色进行了彻底的更换,剧情也完全翻新,将中国传统的仁义思想进行了修改,改为了在欧洲君主制度下,人们对自由与平等精神的追求。这种将欧洲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固然有其精妙之处,但对于中国古典戏曲元杂剧的传播却是无益的。它只限于告知西方观众“元杂剧”这一词的概念,实际上并没有把元杂剧的思想内涵以及表演形式呈现给西方观众。

元杂剧《西厢记》《汉宫秋》《窦娥冤》现都已有多种译本,译者们根据自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或遵循原著精神,或有新的解读。然而,这些海外演出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5]例如,如何将元杂剧的精髓传达给西方观众,如何使西方观众接受并乐于欣赏元杂剧这一戏曲形式等。

此外,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元杂剧也面临着一些传播困境。例如,传播媒介过于单一、传播内容过于浅显、传播受众缺乏分析、缺乏元杂剧对外传播方面的人才、异质文化使西方观众难以接受等问题。[6]元杂剧作为戏曲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单就元杂剧来说,将艺术形式的本质置于传播视角下进行分析研究,或许能为其解决发展困境提供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1.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3.

[3]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

[4]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6-39.

[5]徐翠.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从“比较文化学”到“跨文化传播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4):77-80.

上一篇:云计算和大数据下一篇:网络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