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

2024-05-20

武侠小说(精选十篇)

武侠小说 篇1

在语文课本里看到武侠小说, 感觉十分新奇。担任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 已有十来年时间, 还是第一次在语文教学中接触武侠小说, 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机会, 于是, 我在开学初便布置了任务,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金庸或古龙的武侠小说一部, 还设计了一些问题, 如 (1) 在现实生活中, 你有没有过义气行事或是为了朋友而不惜两肋插刀? (2) 看武侠小说对你性格有些什么样的影响? (3) 看武侠小说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影响? (4) 你看过哪些武侠小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作者是谁?请简略写出你为什么最喜欢看这部武侠小说?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准备课堂上讨论。

两个礼拜很快就过去了, 当我和同学们一起打开《天龙八部》 (节选) 这篇课文时,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 我发现不少学生都看过小说原著或改编的电视剧, 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十分熟悉,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究竟该如何看待中职学生阅读武侠小说呢?我认为, 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武侠小说, 在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顾名思义, 肯定有很多的拳脚动作, 武功, 行侠仗义, 锄奸铲恶的情节, 也有一些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对于学生阅读武侠小说, 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他们认为武侠小说内容千篇一律, 尽讲一些恩恩怨怨、打打杀杀, 还有-些儿女私情之类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东西, 读了能有什么用呢?只能是浪费时间罢了。但学生们仍然喜欢读武侠小说, 家长和老师的反对并没有让他们停止阅读, 不过由公开转入地下。这表明, 对于学生读武侠小说一概用“堵”的办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况且, 现代传媒如此发达,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读到武侠小说, 一味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的学生大多已十七、八岁, 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学会用“疏”的办法, 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我个人认为, 一部成功的武侠小说, 必须有它自己的内涵、思想、寓意, 甚至是某个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所以, 我认为,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待武侠小说进入中职教材的益处:

1.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思维方式。

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 金庸先生把江湖传奇与历史风云、侠义柔情与绝世武功、人生哲学与民族文化传统熔为一炉, 开辟了武侠小说的崭新境界, 使武侠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化品位都得到提升。金庸的作品深受莘莘学子的喜爱, 而其中的精髓更是涉及地理、历史、宗教、音乐等方方面面。武侠小说中更不乏才气横溢的诗词, 入木三分的人性,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厚重的历史底蕴, 对熏陶学生的文化修养深有裨益。武侠小说里的文化知识也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例如, 五岳指的是哪里?“九州”原来是什么意思?二十八星宿是怎么回事?天干地支、十二时辰的知识等等。

诚然, 语文课本确实需要经典的作品,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我们翻开教材就仅仅是鲁迅茅盾毛泽东, 巴金冰心沈从文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要进步, 教材当然也要与时俱进。面对已被广泛接受和很受欢迎的武侠小说, 教材岂可再置若罔闻?文学艺术是一个丰富的殿堂, 中学生应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博采众家之长, 不必要“谈武色变”。另外, 武侠小说因其“另类”, 也有利于拓宽年轻人的思维方式。

2. 激发学生的行侠仗义、助人为乐的精神。

武侠小说里面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同时, 侠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阳刚之气, 正是中国文化深处的梦想, 对国民的人格形成会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崇尚“勇为达德”, 武侠文化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优秀的武侠作品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其中的侠义精神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正如金庸先生本人所希望的, 他希望年轻人看他的小说, 原因就是他认为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总是追求物质, 没有崇高的理想, 而目前社会上缺乏就是一种侠义精神, 而他的小说正是让人们行侠仗义、助人为乐。他的小说里面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 全是些打打杀杀, 也有挺身而出、除暴安良和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这些精神有时也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也是应该弘扬的。大师的小说都是提倡侠义的, 小说里面有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很多英雄也都是目前很多成功人士的楷模, 作为目前的中职生看武侠小说也很正常, 因为小说里面有很多故事情节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可以借鉴的。

3. 武侠小说中也有对我们语文学习有益的地方, 比如对学生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武侠小说严格的说就是浪漫小说, 而且用的还是通俗的语言, 情节和风格却是吸引人和浪漫的, 很容易激发学生们热爱生活, 只要教师正确鼓励引导阅读学习, 对学生们不是坏事情。

再如说文中场景的描写, 或悲凉, 或凄惨, 或宏伟, 让你身临其境;心情方面, 或紧张, 或快乐, 或悲伤, 让你心有同感;衣食方面, 或华丽, 或秀美, 或丰富, 让你大开眼界;另外, 还有作者把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楚分明的种种写作技巧。这些对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都能有所帮助。

4.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 他们受考试失败的打击, 一部份同学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不高, 加之课业负担不重, 很多孩子课余频繁出入网吧、游戏机室甚至棋牌室等娱乐场所, 家长、教师心急如焚, 如果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书本上来, 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将丰富起来。

我也不得不承认, 有些武侠小说有暴力倾向, 有些武侠小说涉“情”太多, 更有一些不法书商, 为利益所驱动, 出版大量错别字连篇、语句混乱不堪的盗版图书, 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有害的, 但是, 正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 武侠小说也是优点和缺点同时存在的, 我们应该领会鲁迅先生所说的意思, 任何书都可以读,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剔除糟粕弃之一旁。

摘要:中职教材中出现武侠小说节选,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如何看待?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武侠小说推荐 篇2

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

飞凤潜龙、武林天骄

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广陵剑

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牧野流星

古龙:

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武林外史、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欢乐英雄、流星·蝴蝶·剑、边城浪子、陆小凤传奇、天涯·明月·刀

温瑞安:

四大名捕系列、杀楚系列(杀楚、破阵)、白衣方振眉系列 《破阵》、《傲骨》、《静飞》、《惊梦》,再加上杀楚

萧逸 甘十九妹

卧龙生 绛雪玄霜

陈青云 鬼堡

诸葛青云 紫电青霜

唐代的武侠小说 篇3

唐代武侠小说的繁荣,首先表现在作品的数量众多上。虽然,唐代武侠小说在数量上不及神怪、爱情题材的小说,盛行也较晚,但就现在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也不下四五十篇,比之前代,不可同日而语。再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有通过侠客的行侠仗义表现人们对封建专制的不屈反抗和英勇斗争的,有涉及家庭生活和爱情婚姻上的悲欢离合的,有反映封建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以及各地方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还有宣传统治阶级思想来教化人民的,也有炫耀剑术及表现宗教意识的。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侠士与封建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相当深刻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情况。

唐代武侠小说得以繁荣,且盛行于中、晚唐,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唐代任侠风气的盛行;第二,对历史上侠义文学的继承以及唐代诗歌、散文中有关侠义的描写的推动;第三,唐代盛行的宗教对其产生的影响。

唐代是任侠风气盛行的时代。《唐语林》卷四云:“天宝以前,多刺客报恩。”小说《潘将军》中也说:“尝闻京师多任侠之徒。”唐代正史中也有任侠风气的记载。任侠风气的盛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历史上任侠风气的继承和发展。从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可以看出,自春秋战国以来,任侠风气一直盛行不衰。其二,任侠与商业发展有关。唐代商业经济较前有所发展,较有规模的城镇形成,而产生于间里市井的侠也得到发展。城镇是侠活动的阵地,通商使侠倍受重视,他们在物质利益上和商贾互为依存,或保护行商安全,或劫去商人财货。交通工具的原始落后,路途上的人身财产安全等,使侠与商关系密切。《谢小娥传》中就提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唐武侠小说多侠盗描写的原因。其三,任侠与藩镇割据有关。中、晚唐,武将擅兵,藩镇跋息,你争我夺。藩镇大量私蓄勇士,致使暗杀成风。其四,任侠风气与民族风俗有关。从魏晋至隋唐,北方民族不断向中原地区迁徙,至唐,还实行了很开放的政策,安顿和内迁大量归附的少数民族,致使胡汉混居融化。一方面北部民族被文明的华夏文化“同化”,另一方面南方汉人也受到北方风尚习性的影响。北方雄杰剽悍的风尚一旦深人内地,其尚武好勇的精神势必使任侠风气更炽。其五,任侠与社会心理有关。唐代是一个时势造英雄、英雄促风气的时代,历任皇帝都崇尚事功,务求实用。尤其到了唐中晚期,内有藩镇隐患,外有部落觊觎,尚武好勇、任用人才更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思潮,许多身份较低贱者都凭文韬武略跻身于朝堂之上,如郭子仪、郭元振等。刘■《隋唐嘉话》卷(上)有一段话更能说明问题:“英公尝言:‘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这种社会思潮决定了用人标准,而用人标准又影响及时代的人伦风范,使人们推崇武功。另外,安史之乱后,社会不安宁,人们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产生恐惧,希望有侠士为他们锄暴安良,平定战乱,解除生活困顿。唐代任侠风气的盛行,在社会上形成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反映生活的文学。

从文学继承看,文学上出现侠,在先秦就有了。如《庄子》中的《说剑》篇,《吴越春秋》里的“越女剑术”,《左传》、《战国策》里的义侠故事等。《史记》更创造了栩栩如生的游侠、刺客。魏晋诗歌中也有写侠的,如《秦女休行》就是写女侠复仇的,对唐代武侠复仇题材的小说有一定影响。魏晋小说中《三王墓》、《比邱尼》等侠士的怪异描写,更是对唐代武侠小说中剑术描写的启发。唐代诗歌散文里都有侠的内容,如盧照邻《咏史》、骆宾王《畴昔篇》、陈子昂《感遇》、王昌龄《杂兴》、李白《侠客行》等,崔蠡的散文《义激》与小说《崔慎思》、《贾人妻》的情节极相似。这些都使唐代武侠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得以大大地丰富。

宗教意识的影响也是唐代武侠小说繁荣的重要原因。唐代佛教、道教都很盛行,宗教的教义和传说很自然地渗人到通俗性的小说中去,而以写冒险经历和超人能力为主的武侠小说,更会从宗教中汲取所需成分。从唐代小说家来看,唐代武侠小说的作者大多迷信宗教。杜光庭入天台山为道士,裴■喜记神仙诡谲故事,段成式“尤深于佛书”。从唐代武侠小说的内容来看,谢小娥报仇事毕便立志出家寻求精神寄托,红线功成圆满即还女为男,这是在宣扬劝人为善的佛家轮回因果报应说。韦自东喝了烧丹水就“更有少容”,聂隐娘服药一粒即身轻如风,古生用起死回生药救活无双,红线盗盒前“额上书太乙神名”,虬髯客相信望气之谈,卢生会道家“乘■” 之术,以及京西店老人施展剑术时出现风雷电光等,皆与道教有关。若就艺术手法而论,则神出鬼没的剑术描写当与佛经的大量输人、传播及道教各种神通有关。沈曾植《海日楼札丛》里有这样一段话:“《妙吉祥最胜最本大教王经》有成就剑法,云:‘持明者用华铁作剑,长三十二指,巧妙利刃。持明者执此剑往山顶上,如前依法作大供养,及随力作护摩。以手执剑,持诵大明,至剑出光明,行人得持明天,剑有烟焰,得隐身法。剑若暖热,得降龙法,寿命一百岁。若法得成,能杀魔冤,能破军阵,能杀千人。于法生疑,定不成就。’又有圣剑成就法。又云‘若欲成就剑法,及人阿苏罗窟,当作众宝像,身高八指’云云。按唐小说记剑侠诸事,大抵在肃、代、德、宪之世,其时密宗方昌,颇疑是其支别。如此经剑法,及他诸神通,以摄彼小说奇迹,固无不尽也。”

道教的神通更有“变易形貌,吞刀吐火,坐在立亡,兴云起雾,召致虫蛇,合聚鱼鳌,三十六石,立化为水,消至为怡,溃金为浆,人渊不沽,蹴刃不伤,幻化之事,九百有余”(葛洪《抱朴子·对俗篇》)。且剑器本身就是道士降妖捉怪的法器。宗教的影响必然使唐代武侠小说中的剑术的神化得以加强。

纵观唐人小说,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写实性的历史小说,反抗性的爱情小说,讽喻性的志怪小说和理想性的武侠小说。唐代武侠小说无论在数量上,抑或质量上,都是唐代小说中重要的一支,是唐代小说艺苑中一朵夺目的鲜花,也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上至为重要的一环。中国的武侠小说有三个里程碑:唐代武侠小说、明代《水浒传》、晚清的武侠小说。在这三个里程碑中,唐代武侠小说奠定了这类题材小说的基础,为武侠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唐代武侠小说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题材因袭看,宋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所录107种宋人话本名目中,就有《西山聂隐娘》,此话本虽佚,但从题名可知必以裴■《传奇》为蓝本。清尤侗所作戏曲《黑白卫》传奇,完全脱胎于本篇故事。晚清以后的神怪武侠小说也经常蹈袭此篇。以《昆仑奴》为本事的有元代杨景言《磨勒盗红绡》杂剧和戏文,明代梅鼎柞的《昆仑奴剑侠成仙》杂剧和梁辰鱼的《红绡妓手语传情》杂剧。宋代洪迈《侠妇人》情节上与《崔慎思》、《贾人妻》相似,明传奇《旗亭记》、《犀佩记》及蒲松龄文言小说《侠女》都是根据这类故事写成的。《虬髯客传》、《谢小娥传》、《义侠》、《嘉兴绳技》等题材都为后代小说、戏曲所因袭,如此甚多,难以备述。

从武侠小说发展看,唐以前尽管有武侠小说,但所写之侠都不是以武功技击或神奇剑术著称,即使有“武”也不高明。唐代小说《管万敌》、《张季弘逢新妇》诸篇已有融武功于侠义的趋势,至于《聂隐娘》、《红线》、《昆仑奴》、《京西店老人》等篇更将神奇剑术浓笔重描,创造了宗教气极浓、于后世影响极大的剑侠派小说。这类剑侠小说到了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笔下,更是大扬其波,玄乎其玄。

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文精神 篇4

一、人性的描写

人性指的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分别从道家的追求、佛家的追求和儒家的追求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 道家的追求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逍遥、大气、厚德载物, 其追求的是至情至性, 实现自我。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独孤求败。他壮年以后天下无敌, 于是埋剑于冢。从“剑冢”可以得知他的一生用剑分为利剑、软剑、重剑、木剑和无剑。当他达到无剑境界的时候就是放弃手中的剑的时候, 这时他才做到了收放自如、随心所欲。老子主张“塞其兑, 闭其门”, 强调的是意识的回收, 是因为道家确信人的主观精神力量是无穷的, 放纵自己的性情, 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说“无剑”于人于事是不再执著的方式。独孤求败埋剑葬剑, 正是体现了道家收放自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二) 佛家的追求

佛家思想强调勘破、放下、普度众生, 其对生命的追求是无欲、无求、无人、无我。金庸武侠小说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萧峰。

正如《天龙八部》文本中写的那样, “尘归尘, 土归土”。萧峰说, 他是被父亲从这雁门绝壁下扔回人世的, 现在又回到这里了, 这就是宿命。这种循环不能说不是佛家落叶归根的体现。与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气质相似的是, 萧峰在世间历经了大荣大辱, 感受了爱恨情仇, 他在雁门关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选择了用生命平息民族战乱, 挽救苍天下百姓。这样的选择使其达到了“佛”的境界, 达到了真正的无我之境。

(三) 儒家的追求

儒家思想强调担当、承载、自强不息。传统的责任担当、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 都是儒家思想和家、天下结合的结果。可以说, 儒家追求的是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大气概, 大侠郭靖就是金庸先生为我们塑造的一位成功的儒侠。

在《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襄阳大战中, 郭靖攘臂大呼:“兄弟们, 今日叫鞑子大汗亲眼瞧瞧咱们大宋好男儿的身手!”三十年, 郭靖大半生的心血都交给了襄阳, 交给了大宋。郭靖几乎从未替自己考虑过, 他本可以携爱妻隐居桃花岛, 但是“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他, 所以郭靖终其一生都在驻守襄阳, 城在人存, 城破人亡。

二、历史的必然性

理性指的是对真理的追求, 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在金庸的小说中体现为其作品反映的历史必然性。下面, 我们来看被很多读者认为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的《笑傲江湖》。

东方不败在位时的壮景和历代王朝皇帝即位时的景象大同小异, 当权者绝对权力和不容侵犯的尊严显露无遗。而后, 他又不问教务, 甚至将教务交给了杨莲亭。杨莲亭既似历史上的专权宦官, 又像褒姒、妲己那样的妖妃, 他残害忠良, 玩弄权术, 将日月神教弄得乌烟瘴气, 怨声载道。而此时的任我行则是隐忍多时, 他不仅加强练功, 总结思考怎样统领日月神教, 还对日后神教复兴做了一系列的部署, 可谓是卧薪尝胆, 韬光养晦。这和历代封建王朝中的“逆臣贼子”谋取皇位的情景如出一辙。任我行第一次想到自己的独女任盈盈时, 感慨道:“唉, 此刻我女儿若在我身边, 咱们多了一个人, 也不致如此势孤力弱了。”他对自己女儿的惦记不是十几年来对盈盈的甘苦冷暖, 而是政治局势的优势劣势, 女儿在他心中充当的只是政治筹码。

同样, 当任我行夺取了日月神教的政权后, 他的统治手段无非落入了另一种极端———残暴。书中也通过令狐冲的心里话说出了人们对封建专治君主的讽刺和不满。《笑傲江湖》中从任我行到东方不败再回到任我行可以说是封建皇权在历史上不断更迭现象的再现。

三、民族的超越性

金庸小说中民族的超越性是不断发展的, 从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问世到《鹿鼎记》结束, 无不体现出作者对民族问题的深深思索。

《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是被作者丑化了的, 他不仅对乾隆的功绩绝口不提, 还将其塑造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伪君子。文本中的乾隆被定位成一个汉人, 当他知道自己的汉人身份时, 曾想过复汉, 但是后来由于阻挠便放弃了, 做了一个伪满人。他欺骗香香公主, 承诺只要香香公主嫁给他, 他就放过香香公主的族人、陈家洛以及红花会, 但是乾隆的食言逼得香香公主自尽。书中乾隆想要保住秘密, 坐稳皇位, 派人去暗杀自己的亲弟弟陈家洛以及红花会诸兄弟。当他得知雍正在雍和宫留下遗诏, 如果乾隆复汉就废其帝位的时候, 他千方百计地用计火烧雍和宫, 并杀尽了太后的亲信。他做的几乎没有一件好事儿, 他的行为甚至让人不齿。

待到《碧血剑》问世,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作者对异族观念的转变, 袁承志刺杀皇太极时的心理活动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袁承志听了这些话, 只觉句句入耳动心, 浑忘了此来是要刺死此人, 内心隐隐似盼多听一会, 但听他四人商议如何整饬军纪、清兵入关之后, 决计不可残杀百姓, 务须严禁劫掠。”这都充分地说明金庸对异族的态度有所转变, 承认了皇太极的治国主张。

其后又经过了几部作品, 《倚天屠龙记》中真正对张无忌好的女子小昭、赵敏都是异族人, 《天龙八部》中的大英雄萧峰是契丹人, 这样的转变一直持续到最后的《鹿鼎记》。在《鹿鼎记》中, 我们可以发现康熙被塑造成了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君主, 也无怪乎很多研究者认为康熙才是该作品真正的主人公了。该书中的康熙帝, 其大智, 削平三番, 巩固统一;其大勇, 16岁就擒鳌拜;其大仁, 韦小宝为康熙的臣子的同时却是天地会的香主, 康熙下旨赦免其所有罪过, 并在暗暗地寻访他;其大义, 打退沙俄入侵, 稳固疆土。这部作品中康熙的生活意义表现在稳固皇权和疆土, 维护民族的统一和团结上了。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 金庸的小说体现的是从汉族独尊到民族平等的转变。

综上,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庸作为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 为东方文明留下了令人咀嚼回味不已的人文精神。

摘要: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的产物, 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感染着大众。金庸先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 其文本中也表现出浓郁的文人精神。本文从金庸作品中人性的描写、历史的必然性、民族的超越性三个方面对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武侠小说经典语录 篇5

2. 一个人若是迷失了自己,那么除了他自己外还有谁能找到他呢?

3. 一个人如果要做一件事,最好就不要问它的结局。只该问这件事,是不是应该去做。是不是值得去做。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能够让别人快乐,自己振奋!因为生命只不过是一段过程而已。 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他的生命就是快乐的了,他的这一生也可以算设有白活的。

4. “相思”已经令人缠绵入骨,黯然销魂;“不敢相思”又是种什么滋味?多情自古空余恨,如果你已不能多情,也不敢多情,纵然情深入骨,也只有将那一份情埋在骨里,让这一份情烂在骨里,死在骨里。那又是种什么滋味?

5. 一代名侠,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他的烦恼和不幸,只不过这些事都已被他耀目的光辉所掩。人们只能看到他的光彩,却忘了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

6. 男人都认为女人是弱者,都认为自己可以主宰女人的命运,却不知大多数男人的命运都是被女人捏在手里。 她们可以令你的生活幸福如天堂,也可以令你的生活艰苦如地域。

7. 情人虽是新的好,但朋友总是老的好。

8. 起初我是很恨他,但后来我想开了。

9. “再见”这两个字是两个非常简单的字,其中的意思却往往很复杂,有时是说:“很想再见面”。有时是说:“很快就要再见面”,有时也可能说:“永远不要再见面”了。

10. 女孩子是种很奇怪的动物,就算她以前对你并没有真的感情,但她若已被你得到,她就是你的。

11. 茶如果是热的,不会太难喝,女人只要是年轻的,不会太难看。

12. 路本是同样的路,就看你怎么走。

13. 一个人若想别人对他生出好感,最好的法子就是先让别人知道他很喜欢自己。

14. 越有趣的事越不能做得太多,否则就会变成很无趣了。

15. 雪千寻,亡者已矣,昨日之是不可留。

16. 往事如烟,旧梦难寻,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做错的已经做错了,一个人已经应该从其中得到教训,以何必再去想?再想又有什么用?

17. 问题并不在有几成机会,而在于你能把握机会。若是真的能完全把握机会,一成机会也已足够。

18. 我是一个大魔头,我的路我一个人走。

19. 笨蛋才不想活呢!活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是那么逍遥自在。

武侠小说教会我的 篇6

中国有句老话:“胜者王侯败者寇。”很多人把它当成人生信条,这说明中国人很在乎结果。还有一句名言:“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取胜,没人会记得你。这是中国和美国价值观的另一大区别。在美国,迈克尔·乔丹和查尔斯·巴克利都是英雄,虽然巴克利从未赢得年终总冠军。

有一本武侠小说帮了我—— 金庸的《笑傲江湖》。我喜欢书中英雄的处世方式。他们行事非常有原则,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他们并非不苟言笑,常开玩笑,很放松。如果我能够期望和追求一件事,那就是当我身处困境时,也能像书中的英雄那样放松。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第二点是主人公的功夫——我对武功背后的哲学感兴趣。正如所有门派的打斗,你准备进攻和防守前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站位。如果我想击你的脸部,开始时会握紧拳头,在你面前高高举起。但如果我什么动作都不做,你就猜不出我要打击的部位了。对手不知道该如何反击,是由于无法揣摩出我的意图。

我就这样打篮球,出击的时候我不先出手,我要让你猜我将会做什么。对手如何反应会向我透露一些关于他的信息,他一定会显示他的强项,然后我就能据此设法回应。

试图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很有意思,就像去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探险,每件事都那么新鲜,令人激动,不管结果怎样都能学到很多。

我无惧失败。

当前网络武侠小说的心理能量学思考 篇7

一、网络武侠小说的心理能量学本质

“心理能量”概念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 他认为心理能量是来自人格系统内部并驱使和操纵人格系统的能量。国内有研究者将这一概念修正为“心理能量是人的心理系统中操纵和支配其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生物化学能量或生物信息能量, 它来自人类种族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和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认识与实践体验”[1], 并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在作家 (原创作者) 和读者的转向攻击下以文艺作品文本为中介的能量的循环过程。笔者接受了这一观点, 并认为从心理能量视角看, 网络武侠小说是作者为缓解其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势能, 选择“武侠”这一文化元素作为转向攻击方向而进行的心理能量的艺术化宣泄方式。

二、网络武侠小说的心理能量学基础

最早的“侠”, 可见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一般认为, 武侠小说的源头有两个, 一个是汉初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 其对游侠的评价是:“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如专诸、荆轲的故事传颂千古, 至今不衰;另一个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此后, 经过唐传奇、宋元话本及明清白话的发展和沉淀, 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模式已经确定下来。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现了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等四大派武侠小说流派。后来, 随着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 古龙又推动武侠走向了世界华人文化圈。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 温瑞安带着“四大名捕系列”给人以短暂的惊喜, 武侠小说的创作便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 黄易《寻秦记》的问世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网络的出现, 改变了武侠小说创作、传播与欣赏的方式, 大约是在2001年后涌现出大批年轻的武侠小说作家 (如赤军、阿飞、真髓、燕垒生、小椴、时未寒、方白羽、杨叛、狼小京、优客李伶、沧月、沈璎璎、凤歌、步非烟、宋别离和随波逐流等) 和优秀作品 (如赤军的《尘劫录》、阿飞的《三国游侠传》、真髓的《真髓》、燕垒生的《天行健》、随波逐流的《一代军师》和《神龙传奇》等) ……

可见,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类型, 已经拥有长期的文化积淀, 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网络武侠小说写手, 还是网民读者, 都积蓄了大量与武侠文化相关的心理能量, 并形成了强烈的武侠文化心理能量场。根据心理能量学理论, 当人的心理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往往就形成强大的心理势能, 迫使人寻求一种转向攻击方式来宣泄。而武侠小说这种艺术方式, 就成为最好的选择之一。这也是网络武侠小说的心理能量学基础。

三、网络武侠小说创作的心理能量学思考

当前, 中国社会处于商品经济转型时代, 激烈的物欲竞争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 迷茫、焦躁、道德沦丧和价值失范等社会心理问题随之纷纷出现, 消极与反抗因素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隐约可见, 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势能。网络武侠写手出于缓解这种心理势能的需要, 适时把目光游离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选择从自己亲手虚构的武侠世界中获取力量, 寻找自我寄托和自尊自信的支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生活, 总是源源不断地为网络武侠写手提供着激发创作情感和欲望的原动力;他们依靠情绪、情感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通过转向攻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幻想的武侠艺术世界, 塑造出一系列英雄或侠客形象, 以强者的能力来维护社会公正, 保护弱者, 惩治恶者, 来满足其心理平衡的需要。如燕垒生的《天行健》系列是是一部奇幻武侠小说, 他架空了一个人类与蛇人的战争时代, 不论是残酷血腥的战场还是勾心斗角的官场, 刻划得都非常细致;描写了主人公楚休红从一个低级战士成长为帝国中坚的过程, 整部作品凝聚了浓浓的反战情结。

四、网络武侠小说欣赏的心理能量学思考

众所周知, 网络武侠小说的蓬勃发展不是偶然的。作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武侠小说本就是中国市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契合了大众的社会心理, 也顺应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心理。特别是网络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重新唤起了民族道德意识, 对规范现有价值观念、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及尊严感和培养国民的勇武精神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网络武侠小说中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对贪官污吏的反抗, 都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读者通过对网络武侠小说的阅读, 不仅能够满足其追求强者的渴望及对懦弱身心的补偿, 还间接宣泄了心理势能。如随波逐流的《一代军师》, 描写了一个由分裂而统一的战争时代, 主要塑造了主人公江哲这个才华横溢、命运多舛、计安天下、风流儒雅的极品军师形象。在大雍朝庭里, 江哲是宁国长乐公主的丈夫 (大雍女婿) , 现任皇帝李贽和齐王李显共同的妹夫, 此二人又对其绝对信任, 言听计从;现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中, 石彧、管休、董志、苟廉均与其交情非浅, 军中第一猛将荆迟、大雍水师主帅姜海涛都是江哲弟子;江哲拥有举世无双的智慧和撼动大雍政局的巨大潜在势力, 又不贪恋权势, 以功成身退的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这一形象彰显了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文人人格, 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已达到了顶点。

参考文献

[1]、武侠小说, 百度百科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9.html

[2]、百里清风, 《心理能量视角下的文学艺术》, 渤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2期。

[3]、秦宇慧, 《试论网络传媒中的武侠小说》,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3期。

[4]、李军辉, 《论20世纪中国武侠文学热的内在动因》,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5期。

武侠小说 篇8

关键词:武侠小说,《秋声传》,创新,写作方法

《秋声传》是2014年8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像一枝带露的红杏绽放在文坛,其中的创新元素给人一些惊喜。据了解,作者狐疑是一位刚刚跨进小说创作行列的青年,这是他的处女作。他不追风,没有采用大师们常用的浪漫主义,而选择了现实主义;用对比烘托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刻画出有一定深度的人物形象;创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对联做回目标题,用古体诗词暗示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传承古代文学名著的艺术风格;融入侦探推理、心理描写等多种外来文化元素营养,创新了武侠小说创作方法。

一、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秋声传》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青年作者立志从事金庸、古龙等老前辈苦心经营的武侠小说创作,并且有心发扬光大,但绝非生搬硬套,机械模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创作道路。

金、古前辈习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主人翁必须德才兼备,武林名宿都会把自己的绝世武功传授给他,而且被众多美女追捧。《秋声传》描写了在金钱至上的时代,绝世武功必须花费重金购买,主人翁并不完美,武功全靠自己刻苦磨练,因为出身卑微,纵然才华出众,却没有美女追捧,以至于独来独往,其人生态度是客观冷静地面对现实。

作者利用文学的形式,诠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花好月圆的结局,是中国传统小说和戏剧的主流倾向,如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独一无二的采用这种模式,整齐划一,未免单调呆板,让人读其开头就能料到结尾,怎么谈得上引人入胜!《秋声传》运用细节善意地幽默地批评了这种太过古板的作法。比如,在石安县城侦破戚老爷被杀的案子之后,石娟与裴孝君准备婚宴,邀请刘梦琳喝喜酒,刘梦琳见戚如月未有婚配,便叫吕绍雄留下来与她凑数,也来个花好月圆。又在廖云卿查案追踪回来,聊到躲进石室时,刘梦琳抢过话题,说什么英雄遇美女,美女救英雄,嘲笑程式化的俗套。

在情节安排上,作者重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辜仁恪满腹经纶,不显山不露水,却去追求一个齐园的草芥不如的舞女苏倩儿,真有点出人意料,仔细一想,世态炎凉,便是合情合理。

泰英帮小头目魏明在品剑大会上大言不惭,炫耀自己如何武功创新,公然侮辱昆仑派,被昆仑派弟子贺庭强用最古老的打法打得满地找牙。这个细节嘲笑了泰英帮夜郎自大,不学无术,全盘否定几代人积累下来的武功精髓的错误倾向,严肃地批评了不愿苦练基本功,不求真务实的懒散作风,讽刺了片面追求花架子,只求外表形式美,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说是“追风”的投机取巧的心理。这些情节反映了作者哲理思辨的严密和思想认识的深刻。

二、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秋声传》的人物刻画有一定深度,形象多样化,逼真而不落俗套。美貌如仙的杨韵馨,看似超尘脱俗,冰清玉洁,其实骨子里有不少那个时代的庸脂俗粉,看重权势与金钱,有着强烈的虚荣心,事事追求完美。她的生日宴会,变成了郑庭东、宋望海、周振华、戴丽华等一伙少爷公子哥们、贵族小姐们比豪、比阔、比挥霍、比心计的附庸风雅、攀附权贵的竞技场,刘梦琳只想到买长寿面祝贺生日,辜仁恪贵有自知之明,避而远之,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上演了自己的个性,因而有了横向比较,也有了立体感。

中原第一剑客周振华,在品剑大会上三度夺冠,因为他出身豪门,有钱有势;他虽武功高强,但并非天才,其显赫名声都是用金钱换来的,少有自己的奋斗;他外表富丽堂皇,但眼睛却无光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遇事束手无策,只知道沾花惹草,挥霍无度,浑身散发出阵阵铜臭,原来不过是个令众多美女追捧的花花公子而已。

孤儿出身,长在山野的刘梦琳,看似一个没有教养的野丫头,表面上单纯得什么都不懂,嘻嘻哈哈,口无遮拦,其实她才是原生态的没有被那个龌龊社会所污染的真正活泼可爱的少女,除了剑术、轻功、医术、易容术出类拔萃之外,比别人更聪明、更清醒,比别人看得更高远、更深刻,她能独立思考,从不盲目追风,看到帝都的繁华和灯红酒绿想到了巧取豪夺的肮脏和百姓的苦难。

即使是顶级杀手秦觅秋,早已看破红尘,但是她与刁庭刚相处的时间虽然短暂,那可是情与仇、爱与恨、血与泪、生与死交织在一起的一段人间真情,其身世、其境遇使她灵魂深处仍然闪烁着那份真实的人性的光辉,读来催人泪下。

三、以古体诗词抒情言志

《秋声传》为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穿插若干古体诗词。其中,作者创作了古体诗词21首,引用历代名篇8首。在自己创作的古体诗词中,有诗经体(四言古诗)一首,骚体诗一首,“临江仙”词一首,七律两首、七绝四首、七言古风两首、五言古风七首(含柏梁体)、杂言古风两首,这些诗词不仅符合旧体诗词的规制,而且思想深邃,意境灵动,旨趣悠远,与章节内容水乳交融。或者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暗示人物的个性命运,或者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抒发英雄的壮志豪情,清词丽句,婉转流畅,抒情言志,文采飞扬。

如“苦雨凄凄数百竿,凌云一片历孤寒。廿年始得成新竹,空为牡丹作栅栏。”暗示情节的发展,郑庭东苦练十年练成江湖上不为人知的“六合一气小周天”,但在品剑大会上只能作为贵族公子周振华的陪衬,因为郑庭东出身并非豪门。又如“群艳争春百径红,凡花无份笑东风。仙胎不种黄金土,玉洁冰清句句空。”暗示周振华将在品剑大会上夺魁,同时也揭示了他表里不一的个性特征。再看“茫茫长江水,随遇可自安?朝为巴山雪,暮作东去澜。当时离别苦,何日相见欢?漂泊无定数,逐流任春残。江湖处处家,西风夜夜寒。常恨中秋月,岁岁假团圆。”诉说江湖恩怨与杨韵馨的身世,写她遭遇浩劫之后的孤独,漂泊江湖的惆怅与无奈。

古体诗词在我国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作品浩如烟海。根据内容需要,作者引用了8首古体诗,包括诗经的情歌《蒹葭》,唐代王维的边塞诗“单车欲问边”、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罗邺的怀古诗《洛阳春望》等,有的用来映衬武林儿女的悲欢离合,有的用来渲染古战场的苍凉悲壮,有的用来烘托古帝都的繁华沧桑,各尽其妙。古体诗词的功能,是散文无法替代的。

同时,《秋声传》的回目标题全部是工整的对联,对得精巧别致,不仅仅是内容的诗化的概括,而且富有文化底蕴,显得含蓄凝重,创造出一种意境,很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气派与作风。如“苦心人苦设连环计,妙龄女妙解无门斋”“计中计眼中障眼计,人外人局外解局人”,就有《红楼梦》的遗风。又如“伤别离鸳梦成虚话,惊邂逅绝壁锁柔情”“闹酒楼五戏无赖汉,访朱门二逢有情郎”,不无《三国演义》的余韵。

我国传统的诗词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红楼梦》《三国演义》都离不开它们,使非常有限的篇幅把浩瀚的艺术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融入于长篇巨制的有机整体。《秋声传》以深厚的古文功底,用多种诗体的实践,继承并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武侠小说 篇9

一、《射雕英雄传》结构之特点

金庸所写的武侠小说与其他人创作的武侠小说相比,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小说有一条人生主线,就是故事的构成,同时它也是小说结构的主线。在金庸创作的众多武侠小说中,《射雕英雄传》的创作体现着作者在各个方面走向了成熟,作为金庸小说人生故事创作模式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这部小说结合了前几部小说的优点,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对主人公郭靖的人生历程的描写作为全书的叙述主题,这样使得整部小说思路清晰,脉络明确。作者始终以主人公为叙事视点,以主人公的具体经历和遭遇而展开故事叙述,这也使得小说的内容精彩丰富而又不杂乱无章,结构既庞大又紧凑,情节曲折离奇而又不失灵巧,一气呵成,神奇充沛。

《射雕英雄传》中所体现的具体结构的方法是以历史的发展潮流作为人物命运的背景,从而让人物与历史发生关系,参与到历史发展的大事件中。

作者将英雄传记与人生故事合二为一,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构造具体的英雄人物的人生故事。小说中,郭靖的父亲郭啸天祖籍是在山东省,后因战争的残害,淮河以北地区被金兵占领了,而山东省便沦为异族的统治下,这才被迫隐居到江南临安城外的牛家村,这正体现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物历史命运,但同时也使这故事的场景延伸了。因此,小说中的人物故事便顺其自然地与历史发展的格局相结合了。

可大可小,可长可短的人生故事,并以人生经历作为故事的主线,这便促使小说故事具有完整性;而宽阔的历史视野,既可以是一定空间的拓展,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持续,可以说正是有鲜明生动的人生故事与宏伟广阔的历史视野的完美结合,才促使小说形成这样一个既完整又宏大的故事结构。

二、《射雕英雄传》之情节技巧

金庸创作的小说最让人着迷的是他的武侠小说,看到开头了,便不知不觉地吸引着你继续往下阅读,因为他的小说无法通过开头就能猜透结尾,往往最后给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而且金庸所创作的小说里,就情节技巧方面而言,很少了相似的地方,这也是能吸引广大读者喜爱的魅力所在。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情节设计的合理而又新奇,情节组织的严密而又曲折。

第一,打破模式,别出心裁。武侠小说一般有固定的模式构架,在人物设计上,分成两类:一类是正义化身的英雄,刚正不阿,充满着正义感;另一类是邪恶化身的坏人,狡猾奸诈,人人对之深恶痛绝。而最后的结局是“邪不压正”,邪恶的势力总是要被正义的力量所消灭。然而金庸却打破这一框架,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另一小说模式,使其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升华了主题思想。

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复仇模式”、“抢宝模式”、“抗暴模式”等。而金庸在创作这小说时并不单用某种模式,他跳出模式,推陈出新,在这几种模式中交替着使用,把武侠小说中的不同模式结合在一起,《射雕英雄传》正是不同模式相结合而著成的作品。

第二,小说在情节上的另一突出的特点是“出乎意料”而又“在人意中”,不仅体现了构思的大胆新奇,小说情节还有根有据,入情入理。“《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练功练到最后竟然一切都颠倒过来,倒立着用手走路,内气逆转运行,神智错乱,面对着自己的影子却害怕之极,大叫‘别追我,别追我!’这样的结局非常独特,谁能料想得到,然而回味过来以后,又会觉得欧阳锋落到如此下场很合情理,因为太急于在武林称王称霸,不择手段地按颠倒了的《九阴真经》练功,终于走火入魔,不久于人世。”金庸小说的许多情节,就是这样既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在人意中。

从总体来看,小说情节紧张、热闹而又曲折、合理,这就是金庸小说的一大成就,也是其他武侠小说家难以企及的典范。

三、《射雕英雄传》之语言艺术

我们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戏曲、戏剧、散文的创作都是语言的艺术,同样小说的创作也是语言的艺术,用不一样的语言风格来描述同一件事,便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在《射雕英雄传》中体现了金庸小说语言两方面的艺术特点:

一方面,小说中的叙事语言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它也是金庸小说语言里最突出的特点,在雅俗之间,金庸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来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展现写景、叙事、状物等小说内容,并且两者在小说的语言形式及叙述过程中又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射雕英雄传》的开头,作者以张十五说书的表演引出正文内容,这样将说书人、听众等自由结合在一起的说书技巧,借鉴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创设灵活灵现的场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把握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激发读者欣赏小说的兴趣。在小说中,雅俗的完美使用,既为小说内容增添了许多韵味,也丰富了小说的语言特色。

另一方面,在小说语言中体现了情景结合的艺术特点。

王国维先生曾这样表述词、曲语言的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出其口。”而武侠小说主要是以叙事为主,但在整部小说中,除了有叙事部分,在其叙事过程中,也要有写景、抒情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从写景、抒情之中,看出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功底,而且可以“情语”与“景语”之中,看出小说语言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力。

小说的叙事语言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景语与情语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情语是景语,景语也是情语。金庸对于造景与写情都非常擅长,并且更善于描写情景交融的故事场景。他的语言的表现力和再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这也就构成了语言的艺术特色。

总而言之,金庸小说语言吸取了中国新文学和传统小说的精华,文字既通俗易懂而又简练利落,语言既华美流畅而又传神生动。

四、《射雕英雄传》之“武”的艺术描写

在众多武侠作品中对其武功部分的描写最为尽心认真地作家是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他花了大部分的精力来描写武打场景,并且将其写得精彩万分、美妙绝伦,千姿百态。在《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许多武功打斗的场面,但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说对“武”的成功描写,也使得小说风靡于人间。

小说中,作者对“武”的艺术描写具体表现在:

其一:金庸在小说中描写的武功各式各样,这并不是他自己会武功,恰恰相反,他一点也不会武功,而是得利于作者的文功,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描写武功。可读却不可练。

小说中的武打世界之所以这样异彩丰富,使人欲罢不能,是由于作者把对“武”的描写当成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艺术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可以想象的艺术,通过采用艺术通感的原则,将琴、棋、书、画,诗、舞、乐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及其美感融入到小说的武打之中,充分利用自己艺术想象的才华,使其产生一种神奇而又千变万化的美学境界和艺术效果。《射雕英雄传》中,作者写道黄蓉的武功,便是有艺术的韵味,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兰花佛穴手”看到这武功的名称,马上便能让人想到像一种舞蹈的姿势,“落英掌”也使人联想到落花般飞舞的俏曼身姿。还有在洪七公教黄蓉学“逍遥游掌法”时,小说是这样描写的:“两人并肩,一个左起,一个右始,回旋往复,真似一只玉燕、一只大雁翩翩飞舞一般。”这样一套流水般动作与现代双人舞毫无违和感。同样,在描写黄药师吹箫,欧阳锋弹筝,在大家看来,这是一种音乐体验,但把它放到武打场景中来,却是一种神奇的,被作者所独创的武打技巧,它不仅仅是一种纯音乐的演奏和交响,同时也是一种内力的斗争,如此乐与武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金庸所独创的。

其二,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创造出适合武功打斗的场景,并牢牢扣住武技较量的具体特定环境,从而使得对武功的描写具有立体化和情景化的艺术效果。武侠小说里的武功打斗并不是单纯指双方在拼命比武打斗,而是在这个特定的具体环境中,包括人们的体力、心理、智慧等多方面的综合较量。

像金庸这样创作经验丰富的小说家,将武功打斗置于具体的特定情境中,不但描写出打斗双方所使得武功招式及武技发挥的情况,而且还有双方在武打过程中随时产生变化的情感波动、心理描写,以及包括旁观者在内的各方面因素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像在欣赏活人比武打斗,具有真实性,富于灵活灵现的画面感。

其三,金庸笔下“武”的描写另一特征是小说中的习武打斗往往与人物的刻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对武功的描写具有趣味性、形象性、性格化和具体化的特点。小说中,作者所描写的武功,常采用因人而制,因地取材的方法,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独特的人生历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人公郭靖是个憨厚、淳朴、忠厚、木讷刚毅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性格要想通过习武成才,堪比登天难,但作者独辟蹊径,打破常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让他练习“降龙十八掌”这种光明磊落、刚柔并济的武功,这种武功想要学精透,就必须付出比寻常武功更多的努力,拿出勤学苦练的劲头,正是作者这种将主人公性格与武功相统一的艺术技巧,才得以将郭靖这一“大侠”的形象塑造的伟岸而富有特色。在小说中,对“武”描写得绘声绘色,算是武打中的黄蓉,在写到她与候通海武打较量中,全程觉得生动有趣,颇有幽默感,这是因为作者紧抓住了黄蓉聪明灵秀、任性刁蛮的性格,在小说第十回关于黄蓉与候通海的武打场景是这样描写的:“黄蓉仗着身子灵便,东一躲,西一闪,侯通海哪里抓得到她头发?……反过手臂将蛾眉钢刺从脑后插入了头髻,探头出来叫道:“我在这里!”侯通海大喜,一把往她头顶抓去,叫道:“这可抓住了你这臭小……”黄蓉这样不一样的打斗路数和她的性格有很大的关联,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人物的神情、心理状态、动作在武打之中一一展现出来了,这为小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在小说界,有真正的小说家和冒牌的小说家之分,真正的小说家用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去创造人物和描写武功,而冒牌的小说家只按照他现实生活中固有的途径去创造固定的人物,武侠小说家也是这样的,当我们熟读金庸小说后,不难发现他当属于真正的小说家行列,在武侠世界里,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的境界。

摘要:《射雕英雄传》又名《大漠英雄传》,是金庸中期武侠小说创作的代表著作,是“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下接《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大众的捧爱,同时它的发表也奠定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这部小说在武侠世界里堪称经典,无论是从它的创作特色,还是它在小说中体现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情怀,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射雕英雄传》,结构,情节,语言,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出版社,2002.

[2]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武侠小说 篇10

关键词:武侠小说,翻译难点,特有词汇,翻译策略

武侠文化, 立足于我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中国功夫, 以武功来扶善除恶、扶危济困、打抱不平, 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武侠小说作为我国通俗小说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语言运用的丰富程度、武打场面的精彩程度和侠文化内涵的深刻性深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群。而要想为更多的西方读者打开了解中国独特的武侠文化的大门, 必须借由翻译这条道路。中国武侠小说的翻译, 其目的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学交流, 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也是对武侠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加了解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体裁和文化传统。

1 武侠小说的翻译难点

翻译, 简而言之, 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不仅涉及到语言角度上的音、形、义、语法等, 还涉及到文化角度上的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甚大, 想要既能将中国丰富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播到西方去又使他们易于接受, 对于武侠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作品形式, 其翻译难度远远要大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

鉴于武侠小说自身的特点, 笔者认为翻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和内容。武侠小说, 首先以“武”为中心, 大段武打场面的描述以及带有恩怨情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些武侠词汇和武学理论的阐述, 在翻译过程中都会造成语言上的理解障碍;再加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中国古代的佛学、道学、儒学、医学、星相、占卜、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内容繁复, 包罗万象, 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虚幻的武侠世界。武侠小说, 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包含了其他文学作品可能包含的文化因素, 而且还具有其独特的武侠文化特征, 如中国古典神话、英雄传说、炼丹、求道、江湖帮派、绿林豪侠等等。以上这些, 都对译者在武侠小说翻译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社会历史背景。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多为古代, 其政治制度、社会习俗、思想意识等均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别, 这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武侠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金庸先生,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置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当中, 且大都选择民族矛盾、国家矛盾和社会内各阶层矛盾突出的朝代, 即所谓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家国天下的豪情壮义。因而, 综合考虑时代特征和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疑又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更大的难度。

3) 语言层面。既然故事背景发生在古代, 涉及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些特定词汇, 比如武功秘籍之类便多用文言写就。由古代的文言文发展到半文言文, 再到白话文, 其中更伴随着语言和文字的演变过程, 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的方言, 单是这些语言的翻译对译者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不乏大量的武侠文化语汇, 各种江湖行语, 如“内功”、“经脉”、“暗青子”等;还有天马行空的武功招式, 稀奇古怪的兵器, 如“无极乾坤剑法”、“凌波微步”、“倚天剑”等。所以要翻译这样一个中国本土色彩浓重的“语言大杂烩”, 对译者在语言把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语境及语言风格。武侠小说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江湖氛围”, 这也是其最大的魅力和精髓所在, 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将这种氛围在译文中保留下来, 甚至是大量缺失, 则是译者在翻译工作中的重大失误。因此, 译者在武侠文学的翻译实践中, 要充分将语言和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2 武侠小说中特有词汇的内涵及其英译

2.1“江湖”一词的翻译

“江湖”作为武侠文化中的核心概念, 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何翻译“江湖”一词并将其代表的江湖文化成功输出, 被文化他者广泛接受和理解, 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议题, 下面就“江湖”一词的几种译法作一简单的归纳小结。

2.1.1 直译

奈达提出, 直译可以最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要素和民族特征, 如果一个形式对应的译文在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上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就不需要改变形式。例如Minford在《鹿鼎记》的英译本中将几乎所有的“江湖”都直译为River and Lake, 如原文:这“陈近南”三字, 是江湖上所用。译文:But Chen Jinnan is only the name I am known by on River and Lake.译者本意是想把武侠作品中的这一文化概念原汁原味地介绍给英文读者, 但是西方读者读过译文仍就对“江湖”所暗含的奇幻浪漫主义风格和侠义精神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仅表达了地理概念上的“江湖”, 所以直译的方法很难在联想意义上达到等效。

2.1.2 音译

采用音译法处理“江湖”在翻译中也较为常见, 如《倚天屠龙记》里:殷野王的名声, 这二十年来在江湖上着实响亮。译文:Yin Yewang’s reputation was indeed loud and clear throughout the Jianghu for the last twenty years.对于武侠作品中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概念名词, 采用音译法, 无疑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古老中国的神韵和武侠文化的独特风格。如果“Jianghu”能够被更多的西方人理解且广泛流行起来, 正如Kung Fu, Yin Yang和Tai Chi等词, 那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不过, 要使那些不熟悉武侠文化的西方读者真正领会其中的实质内涵, 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此之前, 拼音只是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出现。

2.1.3 意译

意译, 即强调首要保持原文内容和深层含义、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字面含义。例如《鹿鼎记》原文:那丐帮由来已久, 自宋朝以来, 便是江湖上的一个大帮。译文中:Ever since that time they have been a part of the outlaw world.“江湖”被译成了outlaw world。在《雪山飞狐》中更是将“江湖”译为outlawry和Martial Brotherhood。可见意译不仅可以用流畅的语言将原文内涵和思想体现出来, 更能保持一种“功能上的对等”。但是改变原文形式, 有可能导致源语语言韵味的缺失。

2.2 有关“侠”“义”精神的词汇翻译

中国译者对“侠”的翻译相对笼统、模糊。以Olivia Mok翻译的《雪山飞狐》译本为例, 对“义气”一词, 通篇基本上都译为integrity, high principles and heroic spirits of the Martial Brotherhood。跟侠义有关的其他搭配也没有根据语境给出不同的解释, 都笼统译为knight, chivalry和righteousness这三个词及其派生词。如胡一刀对平阿四的“恩义”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援助 (favour) ;而胡斐当时不忍心刀劈苗人凤表现出来的“侠烈重义”, 更多的是对苗若兰的友谊 (friendship) , 译本中都用的是chivalric, 并没有做出进一步区分。

相反, 外国译者在对“侠”“义”等词进行阐述的时候就比较具体、明确。Minford在《鹿鼎记》中仅“义气”一词就给出了honor, duty, noble, brotherly concern, friendship, obligation等多种不同的译法。

3 结束语

上一篇:人才管理的三个转型下一篇:议论文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