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

2024-05-13

中国高技术产业(精选十篇)

中国高技术产业 篇1

自成立以来, 高促会始终围绕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 技术需求与成果转化, 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等主题, 结合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需求, 通过各种组织形式, 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近年来, 高促会工作重点已从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为特点的软科学研究和相关咨询活动, 逐步发展为以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信息平台,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技术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与供给、高技术创新与创业、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消费热点与新经济增长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知识管理等重大问题研究, 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培训与境外实地考察, 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和地区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我国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高促会现任理事长穆荣平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副理事长有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 、李建聪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 、李平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王昌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志华 (本会专职副理事长) 、张京芳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

2009年以来, 高促会创立会刊《科技促进发展》杂志。杂志社由穆荣平副理事长担任杂志社社长, 张志华副理事长担任主编, 并在其组织下召开了编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 杨柏龄理事长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 潘教峰、邓麦村、穆荣平、汪同三等著名专家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该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高促会共同主办,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一本集公共政策、管理创新、产业经济和知识产权产业研究于一体的综合经济类双月刊。近年来, 《科技促进发展》杂志报道了一批专业领域的重大创新成就, 凝聚了一批远见卓识的科技高管和专家学者, 也积累了自己的读者群。

2011年以来, 高促会与《科技促进发展》杂志建立了“信息中心”, 围绕全球科技政策和公共政策创新、科学技术和科技产业创新主题, 以及由“第四产业——知识产权产业革命”引发的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竞争、科技产业供应链竞争、金融资本竞争等主题, 结合我国综合改革的战略需求, 开展数据自动识别、自动抓取、智能分析、专家分析, 通过《科技促进发展理事会内参》 (内部读物) , 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和地区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我国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获得了政府部门和专家的较为一致的认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科院基础园区思源楼 邮编:100190

电话:010-82610523, 010-62551163传真:010-82611210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篇2

10月15日下午,由亚洲制造业协会组织召开的中国3D打印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分别就“3D打印技术的现状与前景展望”、“3D打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结合”,“我国3D打印技术与国际差距”,“3D打印技术的技术障碍和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杨健等相关政府主管机构负责人出席并就我国相关产业政策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在研讨会上,通过了《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章程》,选举产生了组织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王华明教授被推举为首任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被推举为第一副理事长,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湖南华曙高科有限公司总裁许晓曙,南京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总裁连宁被推举为副理事长,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被推举为首席顾问,武汉滨湖机电科技公司、中航激光公司、无锡飞而康快速制造公司,杭州铭展网络公司、昆山永年先进制造公司、以色列objet公司被推举为创始会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3D打印技术作为制造业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已经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等军事领域和大型复杂构件的一次成型制造,是传统制造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当前,我国在3D打印技术的核心领域已经与美国3D公司,以色列objet公司等国际巨头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在材料和软件开发,装备等方面,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在重大技术专项等方面给予扶持。

3D打印技术实质是“快速成型技术”,也被称为“增量技术”、“增材技术”,将带动工业设计、新材料、精益制造等多个领域颠覆性的改变。

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世界第二 篇3

据悉,今年10月的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还将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签署一系列文件,共同探索缓解高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途径。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集中力量启动实施集成电路和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音视频等九大专项工程,并安排约60亿元资金组织建设海洋科考船等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8亿元支持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三期工程,20亿元实施自主创新专项支持,重点是支持建设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完善50个左右的国家工程中心,以及建设300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在各界普遍关心的TFT-LCD产业链上游环节建设方面,张晓强表示,国家发改委积极支持中国企业通过企业间联合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加速实现向高水平的平板显示产业的转化。除了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三家的整合外,TCL以及深圳的一些企业正在探讨共同联合,以及与国外潜在合作者合资建立7.5代或者8代液晶屏生产线的可能性,发改委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不过,张晓强同时表示,中国高技术产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核心知识产权缺失等问题。今后,政府将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扩大国际合作”的原则,继续推动高技术产业由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实证探究 篇4

一、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我国目前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 也叫列举法。《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下列产业: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 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 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 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 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 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 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 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 其他的新工艺、新技术。从这些产业可以看出, 高技术产业是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 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对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而言, 我国学者姚林香等指出,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是指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 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市场份额, 提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 获得最佳收益的能力。也有的学者认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部企业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及服务能力的总和, 是由产业整体盈利状况和核心企业竞争优势支撑起来的产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鉴于国内外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按照产品最初阶段的研发与创新、中间环节的生产以及最后的市场销售过程, 这里认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创新竞争力、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创新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是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创新竞争力越高, 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 发展空间也就越大。影响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创新投入用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人年) 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强度 (%) 两个指标评价;创新成果包括拥有发明专利数 (个) 和新产品销售率 (%) 。

生产竞争力:生产是产品诞生的关键环节, 没有生产就不会有走向市场的产品, 它是连接产品研发与销售的桥梁, 生产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竞争实力。影响生产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益。生产设备方面包括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 (%) 和年末固定资产原价 (万元) ;技术竞争力包括技改投资完成率 (%) 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 (%) ;效益竞争力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和工业增加值率 (%) 。

市场竞争力:衡量一个产业是否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最终体现在其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 是否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国内市场竞争力和国外市场竞争力。国内市场竞争力包括国内市场占有率 (%) 和市场优势指数;国外市场竞争力用国际市场占有率 (%) 和新产品出口率 (%) 两个指标评价。

三、我国各省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1. 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的确定。

这里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ε, 其中, X= (X1, X2, …, Xp) T为可观测的评价指标;A= (aij) p×m为因子载荷矩阵, aij为因子载荷, 是第i个原始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F= (F1, F2, …Fm) T为公共因子;ε为特殊因子, 它与公共因子Fi彼此独立。

2. 综合评价过程及处理结果。

(1) 根据《2008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中2007年的数据计算我国3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14个具体指标数值。

(2) KMO和Bartlett检验。借助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s检验。KMO抽样适度测定值统计量为0.628, 大于0.5, 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为345.818, 且其相应的P值 (Sig.=0.000) <0.05, 因此, 所选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 模型计算。运用SPSS16.0软件对14个指标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相关系数矩阵的因子载荷估计, 得到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再根据特征值大于1确定主因子的原则, 发现有4个主因子。从旋转后的主因子负荷矩阵分析出, 第一个主因子F1在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拥有发明专利数、年末固定资产原价、国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有较高负载, 其方差贡献率为34.247%。第二个主因子F2在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工业增加值率、市场优势指数上有较高负载, 方差贡献率为14.385%。第三个主因子F3在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出口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上负荷较高, 方差贡献率为12.889%。第四个主因子F4在技改投资完成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负荷上较高, 方差贡献率为10.926%。然后, 采用回归方法估计四个主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再以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这样就可以得到四个主因子在各地区的得分、综合得分F以及排序情况 (见表1, 注:R代表位次) 。

中国高技术产业 篇5

28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9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2 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5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7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8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1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3包头稀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4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6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7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9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0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55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6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8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9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61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2上海市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

64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65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7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8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0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1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3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4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6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7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9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0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2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3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5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6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8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9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危矣!缺乏技术脊梁的中国彩电产业 篇6

有人认为,中国彩电产业是经过最激烈的市场竞争磨砺出来的、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是拿中国彩电制造业跟其他制造业作比较,而没有在国别的彩电产业之间进行产业链条上的纵向比较。

如果作比较就会发现,中国彩电产业因为落后的竞争方式带来的技术落后,和落后发展战略带来的落后产业局面,已经让我们的产业掉进了一种难以忍受的煎熬之中。

2005年,家电业界称之为“平板电视年”。根据有关市场调查公司对全国200个城市的彩电销售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平板电视(液晶LCD和等离子PDP)的零售额比例逐月上升,到2005年5月,以零售额计算的市场份额达到53%,超过CRT电视。

可是,从模拟转向数字,从传统CRT转向平板,这一切都来得太快,令人始料不及。从上游到下游,我们整个产业都准备不足。一片“虚假繁荣”,是国内彩电制造企业以不盈利甚至亏损的代价拼来的,而这繁荣的背后,是中国平板彩电产业“缺心少魂”的严峻现实。

事实上,中国彩电企业在平板电视产业上根本无戏可唱。平板电视的利润在迅速下降,大家发现中国平板电视已经又陷入了CRT时代老套路的泥沼中了。不到2年时间,行业利润已经骤降至3%以下。中国彩电产业已经相当危险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看到,平板电视是新的高科技的电视产品。但是,这种产品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而是发生在海外企业身上。技术的进步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上,也就是创造产品的过程上,而我们看到支撑平板电视的仍然是集成电路以及新式显示屏,这些让CRT电视改头换面的东西基本上与中国彩电企业的创新行为丝毫不沾边。

中国无疑是世界的制造工厂。但仔细分析发现,上游高技术器件几乎全部进口,高端部件加工设备也依赖进口,我们所从事的都是“树梢”、“树叶”工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树根”和“树干”工业。中国彩电企业实质上已经演变成跨国彩电企业关键部件的分销商,并且随着彩电技术进步的加快,这种蜕化的迹象更为明显。价格战已经把我们的彩电组装业控制起来了,这种价格的比拼并不显示谁比谁更有产业实力,其实质是在争夺中国市场最后的彩电分销资格,仅此而已。

在CRT彩电时代没有获得成长能力,在平板时代又徘徊旁观,中国电视产业已经经历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在流逝的时间声中,我们的追赶目标看上去更像一句空话。任何一个产业在每一个时代的产业节奏是不一样的,这对追赶者来说需要付出的追赶成本也不一样。平板电视产业在产业形态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时间产业状态”,比如说像显示屏幕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更新间隔越来越短,领先的企业通过近乎垄断的非联盟性的联盟控制了行业的核心技术以及技术标准,之后这些企业又不间断地更新技术,这就让追赶型的企业被隔离在这些技术之外。

正是因为中国的彩电企业没有获得这些先进技术,所以,现在再追赶的成本无疑是加大了。我们必须清醒中国没有彩电产业只有彩电的组装业。虽然这个产业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国别化的分化,但是,真正主导这个产业只能是拥有关键技术的关键企业。实际上从目前的国际竞争格局看,全球只有一个彩电产业,要在这个彩电产业中具备竞争优势,必须选择核心的产业环节。中国在全球彩电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始终处在一种被动选择的处境之中,在平板电视时代也没有丝毫的改变。

想依靠彩电制造业的利润积累获得资本,去支撑技术创新而成长的路径是不可行的,因为在今天的彩电产业中,制造环节的利润已经成了搬运工人工资式的利润,而高新技术研发又非常昂贵,因此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未來中国彩电产业的真正脊梁,是那些建立了完整产业链优势、综合实力强大、品牌深入人心、市场主导地位明显的企业,我们称这样的企业为“中国彩电脊梁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支撑起中国彩电产业的大局,才能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彩电大国”。

中国高技术产业 篇7

一研究技术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作用的文献回顾

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新古典经理理论将知识、技术等要素作为内生变量用来解释国际贸易。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技术创新作为外生变量解释其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此后, 罗默、格罗斯曼、赫尔普曼等将技术内生化并建立了基于R&D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既强调技术创新和知识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同时也注意到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对比较优势的动态影响。

在实证研究方面, 国外最早进行研究的是基辛 (D.Kees ing) 、格鲁伯 (W.Gruber) 、麦塔 (D.Melta) 和维农 (Vernon) 等人的研究得出, 美国的出口贸易与美国工业研发活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D强度越高, 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越强。H.J.Engel Brecht (1991) 研究了澳大利亚R&D同产业出口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澳大利亚R&D密集部门具有竞争劣势, 但R&D对进出口都有促进作用。Wakelin (1998) 采用R&D投入和专利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 考察其对9个OECD国家的双边贸易的影响, 结果显示,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不同的行业存在差异。

我国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周淑莲、王伟光 (2003) 分析了我国17个高新技术行业的出口能力状况, 把影响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类, 即所有制结构因素、企业规模因素和技术创新因素。实证结果发现, 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有显著影响的技术创新因素主要是政府的R&D资金和专利申请。魏龙、李丽娟 (2005) 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05年的数据, 以R&D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人员的比重、从业人员人均拥有专利申请数量、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为解释变量, 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为被解释变量, 考察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创新产出要素显著性水平最高, 研发的人员和经费投入影响不显著, 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为负影响。姚利民等 (2007) 以R&D投入量与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人力资本投入为变量就中国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有显著正效应。俞林、徐立青 (2010) 以1995~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品数据为依据, 选取了市场占有率 (Y1)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Y2) 、竞争优势指数 (Y3) 、贸易专业化指数 (Y4) 作为四个应变量, 以R&D投入强度 (R&D经费/工业增加值) , 人力资本强度 (R&D活动人数/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 , 技术创新产出率 (专利申请数/R&D活动人数) 和新产品开发强度 (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其结果显示, 中国高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显性比较优势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双对数关系。

二模型建立及实证检验

1. 模型设立

现有的研究创新与区域或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模型, 一般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在研究技术创新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时, 将采用多个国际竞争力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分别于创新变量和其他变量进行回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用某一单一竞争力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所带来的可能的偏差, 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Wakelin (1998) 在研究OECD国家双边贸易中研究了资本、劳动力成本和创新变量对出口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重点强调了创新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借鉴以上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到中国国内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工资率大致相同, 本文剔除劳动力成本这一变量, 建立模型如下:

国际市场竞争力方程:

利润率方程:

其中, EI、Pr、RD、K、PAT分别表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出口、产业利润率、研发投入、资本投入和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ε, μ为随机误差项, 包含了模型中未纳入的其他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α, δ为常数项;β1~β3和γ1~γ3的数值大小与正负分别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技术创新活动中R&D投入强度 (R&D经费内部支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 、发明专利拥有数量、固定资产投入强度 (新增固定资产/高技术产业总产值) 作为自变量, 以出口交货值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利润率为国际竞争力指标作为因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本文数据均来源于1995~2010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本文中的创新活动数据根据统计年鉴由主要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活动加总所得。研究的对象为中国除西藏、新疆、青海外的28个省或地区的高技术产业, 具体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行业。

3. 实证结果

第一, 分地区检验结果。由于样本性质的差异, Panel数据模型有固定效应 (FE) 和随机效应 (RE) 之分, 各自使用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地区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地区间的这种差异会影响到模型的结果。因此, 有必要对高技术产业实力强弱不同的地区分类进行模型的检验。本文在统计年鉴对东中西地区的分类基础上, 根据高技术产业实力的强弱进行部分调整, 选取东中西部部分省份进行模型的检验。其中,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九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吉林、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宁夏七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黑龙江、河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七个省区。检验结果见表1。

注:*、**、***分别表示自变量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第二, 样本总体回归结果。代入 (1) 式和 (2) 式, 结果如下:

三结果分析

第一, 地区出口国际竞争力模型中, 从纵向上看, 东部地区中研发投入系数最高, 专利和资本的作用依次减弱。在西部地区中研发的系数依然最高, 资本投入系数次之, 而专利的作用显示负效应。这表明在产业不发达的情况下专利作用并不显著。从横向来看, 资本投入的作用依东中西的次序逐渐增强, 研发投入的作用相对减弱。这表明资本在产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作用很大, 而创新的作用则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日益增强。对于我国东中部地区来说, 创新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发明专利产出与研发对出口有着同样的效用, 但程度没有前者强, 这说明拥有专利对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并不大。一方面, 这和专利的保护程度有关;另一方面, 这和专利的技术水平有关。

第二, 总体出口国际竞争力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小, 这可能是因为出口影响因素较多, 创新和资本的投入解释程度不够。资本、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对出口强度的影响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 资本投入系数出现负值, 说明我国高技术行业已经从资本驱动阶段过渡到创新驱动阶段。研发强度作用比发明专利产出的作用更大, 表明发明专利的成果与世界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因此不能在国际上取得显著的领先优势, 而研发投入等范围更广泛的科技研发更加具有时效性。

第三, 地区利润国际竞争力模型中, 从纵向上看, 各地区研发投入对于利润的提高作用最强, 资本的作用次之, 专利的作用最弱。这表明研发投入在利润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模型中资本作用于其在出口国际竞争力模型中的不同, 对利润起到比较大的促进作用。从横向来看, 资本对于利润率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最弱, 西部地区最强。研发投入的作用则随东中西依次递减。这再一次验证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 创新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的结论。发明专利的作用依然不是十分的确定。

第四, 总体利润国际竞争力模型显示资本和研发投入对利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与出口模型的结果不一致。资本对利润有显著作用而对出口无显著作用表明, 固定资产的投入导致国内市场的销售增长而对国外市场没有多大作用。国内市场的扩大会带来规模效应, 使成本降低和生产率提高, 从而使得利润率提高。发明专利的结果在此模型中并不显著, 这可能与专利的市场转化效率低有关。因为技术只有转化为消费者接受的产品才能帮助企业获得利润。

综合以上模型的结果可以发现, 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由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的作用随着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而增强。而资本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创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对出口的影响次于研发投入, 而对利润的影响不显著, 表明我国专利的技术水平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或者发明专利没能实现有效的市场化。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预测专利的作用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L.Soete,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the evidence reconsidered[J].Research Policy, 1987 (16)

[2]K.Wakelin,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bilateral OECD trade performance[J].Applied Economics, 1998 (30)

[3]Hans-Jurgen Engel Brecht.Australia’s industrial R&D and foreign trade[J].Applied Economics, 1992 (24)

[4]Dipietro W.R&Anoruo, E.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6 (28)

[5]魏龙、李丽娟.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12)

[6]王国顺、谢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 2005 (3)

[7]沈亚军、王宁.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企业经济, 2006 (5)

[8]姚利民、方妙杰.技术创新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 2007 (3)

[9]俞林、徐立青.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5)

中国高技术产业 篇8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从资源竞争、资本竞争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代表的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也是推动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主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落脚点,是经济社会中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开放市场下更加严峻的挑战。

目前,关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文献相对较为丰富。高怡冰,林平凡(2007)对沿海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五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1]。李金生(2011)以内源性视角为切入点,从技术创新水平和内在生态位两个维度,来剖析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机理,构建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生演化模型[2]。梅强,范茜(2011)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基础,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性,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3]。韩震,范厚明(2009)讨论了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联问题,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梯度创新模式[4]。王巍,赵宏(2011)从关税政策的角度,以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实证,提出了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税政策调整措施[5]。张贵,李俊林(2011)基于产业链视角,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6]。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大多以某个省份为例进行分析或者仅仅是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缺少对全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因此,本次以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为例,构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说明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都不可能全面的对其进行衡量,因此,要从整体上衡量一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应选取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及环境支撑三个角度,选择23个指标,构成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二)方法选择

对于多指标系统的评价,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但层次分析法在各指标的权重确定上存在主观性,易导致结果失真,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通过投影的方法,实现数据的降维,在损失较少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有代表意义的综合指标,既消除了指标间的共线性,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排除原始数据不同量纲的影响,公式为:

表示原始数据,i表示地区,j表示各个指标,x軃ij为平均值。

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以各公因子贡献率占选取公因子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公式为:

其中,Xi表示第i个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wk为权重,λk为第k个主因子的贡献率,fik为第i个地区第k个主成分得分。

三、实证分析

(一)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

根据以上思路,利用中国2009年各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为判断是否适用因子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649,介于0.5~1.0之间,且Bartlett球体检验相应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表明选取的23个指标适合采用因子分析。

(二)计算各地区得分

对2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前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7.39%,说明5个主成分已涵盖了23个指标87.39%的信息。将每个主成分值分别除以开方后的对应的特征根,得到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各地区总得分,具体见表3:

(四)测算结果分析

1.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以各因子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各变量的因子载荷,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X1)、R&D经费内部支出额(X3)、R&D经费内部支出额占GDP比重(X4)、高技术新产品开发经费额(X5)、R&D活动的企业数(X6)、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X8)、高技术产业总产值(X10)、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X11)、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X12)这9个变量因子载荷较大,占全部因子载荷的比重为64.73%,说明这9个变量构成了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变量。其中,X1变量属于人力资源指标,X3、X4、X5变量属于财力资源指标,X6和X8两个变量属于设施资源指标,X10、X11、X12三个变量属于高技术产业成果指标,这说明各地区对高技术产业在人力、财力、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技术产业自身的产出规模是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2.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区域,能够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投入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同时,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必然能够促进高技术产业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采用顺序相关系数来反映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顺序相关系数是将两个要素的样本值按数值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次代替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R代表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程度,n为比较地区的个数,Ki代表第i地区两个要素位次之差。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R=0.594,当置信度α=0.01,查表可得R0.01=0.459,由于R=0.594>R0.01=0.459,所以在1%的置信水平上,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是显著相关的。

3. 各省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表3显示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为正值,表明该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负值则表示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处于均值以上的地区只有8个,分别为广东(2.284)、江苏(1.414)、北京(0.983)、浙江(0.858)、上海(0.667)、山东(0.329)、福建(0.258)和天津(0.099)。其他23个地区都处于均值以下,综合得分排名后十位的地区是:青海(-0.726)、内蒙古(-0.622)、甘肃(-0.526)、吉林(-0.519)、新疆(-0.452)、江西(-0.427)、云南(-0.408)、广西(-0.400)、黑龙江(-0.325)和贵州(-0.299),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异较大。

4.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从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表4)。东部地区第1、3、4主成分分值都是最高的,综合得分为0.474,中部地区第5主成分分值最高,综合得分为-0.286,西部地区第2主成分分值最高,综合得分最低为-0.312。

四、结论

本文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人力、财力、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技术产业自身的产出规模是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处于全国均值以上的地区只有8个,全部为东部沿海省份,而其他23个省份都处于全国平均值以下;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来看,与中国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由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在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的产业效率偏低、地区发展失衡等诸多问题。从区域均衡发展角度而言,中西部地区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应当打破条块分割,进一步清除限制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因素;另一方面,加强高技术产业资源跨区域优化整合[7],地方政府对具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可通过创新税收、金融等政策鼓励其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效率,而对于不具有优势的一些高技术产业,则应与具有优势的其他地区进行跨区域合作发展,促进产业资源省际间的转移与整合。同时,落后地区政府应当进一步增加对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不断流入,从而加快落后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怡冰,林平凡.沿海五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机制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3.

[2]李金生.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生演化模型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5-95.

[3]梅强,范茜.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1-4.

[4]韩震,范厚明,冯琳,等.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梯度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243-245.

[5]王巍,赵宏,朱春红,等.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税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120-123.

[6]张贵,李俊林,韩彦清,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1):72-79.

中国高技术产业 篇9

只是, 中国清洁技术产业在经过突飞猛进之后,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整个行业进入了“深寒期”。2012年, 在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清洁技术产业在中国发展可称历经“劫难”。曾经一度被称为“城市名片”的新兴产业而今却遭遇“末日式”危机:美欧双反、债务庞大、持续亏损、高管纷纷出走, 更有甚者, 随着清洁技术被投资行业披上光鲜的外衣, “泡沫”一词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 整个行业也在此大环境下显得扑朔迷离, 2013年的中国清洁技术产业市场到底是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的红海, 还是商机无限尚待开发的蓝海, 一时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把脉”2012清洁技术产业

2012年, 由于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上半年经济增速在近3年首次降到8%以下, 很多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发展困难。清洁技术领域也同样遇到了投资放缓、需求平稳、补贴下降、资金面偏紧的不利形势, 再加上欧盟和美国的“双返”, 国际不利面的加强, 整个投资增速骤然下降。

中国清洁技术产业为何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呈现出“过山车”式的发展?首先, 一些领域现阶段主要依靠海外市场, 本土市场尚待挖掘。以光伏产业为例,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 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地区, 2011年底, 美国对中国晶硅光伏电池发起“双反” (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调查, 并于2012年5月初步裁定中国涉案企业适用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海外市场的贸易摩擦, 使得我国企业发展面临被动形势。

其次, 市场化程度较低, 对政策依赖度高, 某业内资深人士认为, 国内很多清洁技术细分领域尚不能形成市场化的发展格局, 主要原因既包括产品处于市场初期, 服务成本高, 也包括为产品和服务买单的对象不明确等, 因此产业发展高度依赖扶植政策, 行业内生存力量尚显不足。

更为关键的是, 目前国内清洁技术产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 这对清洁技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另一方面, 如果清洁技术缺乏市场资金的推动, 技术与市场出现很大的脱节, 也将无法吸引到投资。

另外, 当前政府依然是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主体。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过度介入清洁技术市场, 其实, 这些方式是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给投资者带来更大风险。当政府对行业缺乏清晰的判断并且没有制定出一定的标准时, 资源的浪费和盲目的竞争就会出现。同时, 政府对清洁技术产业的投资, 对各类技术的选择, 难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 势必破坏市场对技术选择的机制。

对于更多的对清洁技术领域不熟悉的民间投资来说, 政府政策的导向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这样一来, 民间投资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 也就变相增加了民间投资的风险性, 政府的政策一旦出现失误, 因为市场的调节力量薄弱, 投资环境就会恶化。

2013清洁技术产业不畏“严寒”

从2006年清洁技术概念被提出至2011年, 中国清洁技术发展可谓一路飘红。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清洁技术投资金额达到26.5亿美元, 2012年, 虽然面临宏观经济形势和各种因素的影响, 清洁技术产业投资案例数量有所回落, 但是随着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以及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 中国清洁技术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势头。

如果将目光锁定到国内更为具体的清洁技术产业的话, 不难发现智能电网、页岩气开发等相关技术在2013年具有一定的投资潜力。

首先, 智能电网, 从发电站到电网、到变电站、再到用户, 通过智能网关构成的智能电网将形成一条价值链。观察目前的发展态势, 智能电表和二次设备将成为这条价值链中最早受益的环节, 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智能电表配置被提到了发展的第一步。据悉, 中国也计划在2013年新增1.19亿只智能电表, 而国家电网近期也已经开始对智能电表招标。

此外, 国家电网目前已经累计安排了287项试点项目, 其中建成投产的项目达到243项, 投资约750亿元。根据国家电网的规划, “十二五”期间将在智能化建设方面投资人民币2860亿元, 预计将带动社会总产出增加约11400亿元, 建设17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3座充换电站和910台交流充电桩、1329座智能变电站, 改造智能变电站132座, 在26个省级公司推广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 建设8个省级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推广应用3700万只智能电表, 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 届时必将有更大的市场投资机会。

然后是与页岩气相关的技术, 当前美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据悉, 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超过1379亿立方米, 占全国天然气年总产量的23%, 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中国作为页岩气储量大国, 除了需要具有雄厚资金和技术的国有企业对页岩气进行开采外, 页岩气的开发还需与之相关的技术, 因此在一些关键环节和技术上还有很多潜在的投资机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篇10

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在蒸蒸日上,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还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生产的相关要求。而且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技术涌进, 使得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中资金、人员以及设备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增强。不过, 从当前我国电子信息采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实际情况来看, 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导致电子信息采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了十分的缓慢, 其中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1.1 综合经济实力比较薄弱

从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技术创新和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导致这样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是我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并不重视, 进而使得其投入的比例不够, 这就导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不够。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在, 我国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其创新活力比较差, 使得信息技术的创新的绝对量和国外的一些大型企业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1.2 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足

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资金的供应情况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对其融资渠道进行探索。但是从当前我国, 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们在对其电子信息技术风险投资方面来说并不完善, 其信息体系也不健全, 这就导致我国的现象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市场会出现创新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 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1.3 技术创新人才结构性缺失

中国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普通劳动力过剩, 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具有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能力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以及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此外,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职业培训能力较弱, 职业培训市场有待完善, 产业发展所需的蓝领工人严重缺乏。

1.4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来把技术创新放在了一定的战略高度上, 逐年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其中的R&D经费内部支出从1997年的25.0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5.67亿元, 增加了4.4倍, 又如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2002年是1997年的1.5倍。与此同时, 该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也较为乐观, 从1998年到2003年专利中请数增长了十倍, 专利授权数也增长了7.3倍。但DEA分析的结果却显示:中国的技术创新效率不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最直接来讲, 是中国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产品与服务投入市场, 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过低。

1.5 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不够成熟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历来都受到政府的诸多保护和引导, 但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都是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摸索, 这使得中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还有不少尚待摸索的地方, 同时, 政府过多地干预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2 提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2.1 发挥产业集聚效用, 加快核心产业的发展

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所作的努力不容否认, 存在的问题同样也不能忽视,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 进一步缩小差距。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应该在区位上和产品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布局, 这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推进结构调整,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靠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靠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作为, 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扶持。

2.2 加强对外技术合作, 提高创新管理能力

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 中国应该把吸引外资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合作方面。充分发挥我们熟悉客户需求的优势, 引进核心技术,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 重点开发一些应用技术和核心部件,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和新增长点。在具体的技术合作上, 我们应该不拘一格, 采取各种有效的合作机制。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模式是建立企业技术联盟, 即建立一个通过合作旨在获得具体的研究和技术发展的独立的企业组织, 它是为了适应当代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型组织。企业技术联盟是具有互补性技术资源的各成员之间采取的一种非资本控制型国际合作方式, 要求各成员提供其它任何成员都无法独立提供的资源, 以协商产生的契约或协定为基础形成一种合作关系。

2.3 推进风险投资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积累的不足和融资渠道的堵塞, 导致其历年来技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对此我们应该对症下药, 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措施缓解资金问题,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结束语

由此可见,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十分的突出, 这就不仅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严重影响, 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因此我们就要对这些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采用相应的对策来对其进行处理, 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飞.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分析[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7.

上一篇:保护性开发下一篇:工程量清单招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