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学术期刊

2024-05-01

社科类学术期刊(精选十篇)

社科类学术期刊 篇1

1社科类学术期刊数字化优先出版的意义

社科类学术期刊是一种精神产品,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社科类学术期刊在出版时不仅要注重其所具有的政治属性,同时也要对商品属性加以重视,这就出现了一定的发展困境,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只有时刻与市场的走向相一致,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社科类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这也成为发展社科类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重要意义。这是反映我国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载体, 在建设学科、培养人才以及促进科技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传承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具备了深厚的生存基础,可以将知识进一步地创新、传播以及积累,所以说,社科类学术期刊需要这样一个平台进行传播,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的。

在现有期刊的出版模式中,主要是以印刷结合数字出版为主,需要经历的时间很长,学术期刊的出版时间则至少需要在3个月以上,那么期刊的滞后时间就达到了半年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将会造成我国的研究成果失去首创性以及创新性,学术期刊的利用价值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小。这就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失去了竞争力,因此,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术界的发展。

作者在投稿时,对刊物的选择主要依靠2点,一点是刊物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另外一点就是刊物是否能够快速进行论文发表。作为学术期刊而言,时间就是金钱,时间越短,文章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相反,如果无限制地延长刊物的发表时间,那么最终受影响的还是作者。在进行数字化优先出版后,通过网络等先进的传播方式可以令文章在短时间内得到出版,传播速度也变得更加快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变化必将会在作者群体中引起极大的共鸣,从稿源上产生一定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学术期刊的发展道路是数字化优先出版的道路, 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经营道路。

2社科类学术期刊数字优先出版的要求

在撰写每一篇论文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承载着作者的心血,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令自己的论文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但是在当下的学术科研相关评估体系中,却存在着“待刊论文”的状况,也就是很多论文在投放出去后,并没有获得过高的关注,更多的情况是没有了音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为了能够提高论文发表的概率,往往会向多家期刊社投放自己的稿件,希望可以将命中率进一步提高。认为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发表论文的机会,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展现出来。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种一稿多投的现象是不正当的,刊物也反对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屡禁不止也就是因为刊物出版的时间过长,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论文发表出去。数字优先出版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可以令学术期刊自身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稿多投的问题,最大化地缩短稿件的刊登时间,对稿源的吸引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具体来说,数字化优先出版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是将文章的初审时间以及外审周期都大大缩短。过去要想出版学术期刊,至少要经历一个月以上的审核时间,在优先数字出版的环境下,审核周期变短了,出版流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简化,因此,文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初审,进而在进行外审时可以将时间限定在一周时间内,有些情况下甚至会更短。很多文章经历了初审以及外审后,基本上就已经通过了审核,又向数字化优先出版迈出了一大步。

其次,要想加快数字优先出版的速度,编辑对稿件的甄别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数字化优先出版的过程中,编辑人员的素质是一项极大的挑战,要想实现数字化优先出版的目标,就应该对编辑人员自身的能力予以严格的把关,重视在字、词、句等方面的修改能力, 同时也能对常识性的错误进行纠正。更重要的,还要成为自己所涉猎的栏目和学科的专家,能够迅速对来稿进行甄别,缩短审稿的时滞。因此,要求编辑具有高度的学术敏感性、较好的学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能够了解学术的最新发展状态,站在专业学科的前沿,在大量的来稿中迅速甄别优劣,对来稿进行筛选、过滤、编辑, 为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优质稿件开拓优先出版的道路。

第三,建立稿件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如何保证数字优先出版的论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数字出版与纸质印刷出版的文本变动不大,这就要求除了编辑具备扎实的功底之外,还需要编辑部针对新的出版模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优先出版稿件编校质量控制体系,以适应新的编校模式。总之,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将形成一波新的浪潮, 来稿刊发的时滞迅速缩短,知识传播和更新的速度将大大提高,这些都对学术期刊的编辑部组织构成、人力资源以及编辑的学术素养、工作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术期刊将面临转型时期的重大挑战。

3结论

综上所述,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数字优先出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各个期刊社也已经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必然性,只有占据市场,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期刊行业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实现数字化优先出版可以说是历史的推动力量,也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重点对实现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出版提出了几点要求,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快实现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王明亮,汪新红.探索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传媒,2010(11):21-22.

[2]陈华,巩倩.医学期刊文献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中国出版,2010(20):69-71.

[3]范雨昕.传统出版业应该怎样应对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传媒科技,2014(2).

人文社科类期刊投稿建议 篇2

1、核心期刊,只要是那些比较正规的刊物,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它们的审稿体系一般都是非常完善的,稿件审理都会按照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步骤进行,时间为一个半到三个月之间,部分积压过多的刊物可能达到四个月或者半年,而且很多核心期刊的编辑并非天天上班,往往一星期的某一天去上班,所以你投稿的时机也会决定审稿的时间。另外你的论文是否有新意,是否正对本刊物的口味,国内审稿专家是否广泛,你的论文的审稿专家是否与该编辑部有联系,都会影响审稿时间。看到很多同学投稿一两个星期,就着急的要命,就恨不得立即收到用稿通知,这其实不是好现象。

2、投稿后两三天,可以给核心期刊编辑部的老师打一个电话,礼貌的询问老师收到稿件没有,如果没有收到可以重新发送一份,要在邮箱的主标题框内说明作者,学校,投稿主题,以便编辑老师明确你的投稿方向,另外在内容中最好说一些话,以200字左右为例,主要为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向编辑老师问候语等。另外投稿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后千万不要催编辑部老师审稿,因为这个时候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直接退稿,核心期刊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审稿期限,再期间催稿,有逼迫的嫌疑,最好不做。

3、核心期刊投稿两个半月后,如果没有消息,那就可以直接打电话问编辑部老师的审稿情况了。很多核心期刊因为论文太多,即使你的论文外审有了结果,也不会及时通知你,所以你就要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主动询问进展情况,千万不要不管不问,很多粗心的编辑部就算是录稿了,也不会告诉你结果。

4、当然有些核心期刊也相当不负责任,有些使用网上投稿系统的编辑部,投稿后,一直显示初审状态,其实编辑们往往一个月,甚至数个月根本就不会去看一眼,这种情况下,作者最好十天内看到仍然是未收稿状态,直接给编辑部打电话,询问到底是通过邮箱投稿,还是网上系统投稿,给予提醒。

5、论文结构与框架,选题固然重要,但是论文格式也异常重要。很多核心期刊编辑每天面对上百稿件,基本直接刷掉那些不符合格式的,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就算是你写的再好,也是没用的。形式与面子有时候起到关键作用,一篇符合本刊物格式的论文,给编辑老师清新,不烦躁的感觉,所以写论文既然浪费那么长时间了,再花些时间规范一下格式也是应该的。

6、关于核心期刊收费。我感觉,除非到了万不得己的地步,最好不要发那些金额超过4000的刊物,因为多数同学都是穷学生,没有那么多钱发核心,用这么多钱发核心直接损失了生活费,其实价格在1000到3000之间还是比较合适的,毕竟不收费的刊物很少,而且发的比较慢,但是版面费太多,也压力很大。

7、不要轻信网上的中介,各种期刊助理系统,很多这样的中介其实都是骗子,他们没有能力帮你发核心,即使有,也会收取高额费用,而且很多网上中介的手机号,QQ号,联系地址都是假的,他们的邮箱也都是模仿编辑部的邮箱,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错误,现实上被网上中介骗取钱财的同学不胜枚举,发论文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疾病乱投医。一般情况,用QQ联系,直接汇款到个人银行账号网上中介都不可靠,同学们一定要当心。

8、关于普刊。我从来没有看不起普刊,普刊也是刊物,也有很多好文章,只是在现行的制度下对刊物进行了划分。以我发普刊的经验来看,普刊的编辑老师都非常热情,不但不收版面费,而且往往有一定数额的稿费,在数百元之间。其实,我感觉,如果自己的写作能力比较强,真的没有必要每一篇都发核心,这也是不现实的,发普刊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社科类学术期刊 篇3

[关键词] 社科类学术期刊 引文著录 引文评价 学术风气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44-05

当前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是最重要的指标。无论是国外的SCI、EI,还是国内的核心期刊、CSSCI,都是如此。很多作者都以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为荣,一些科研单位更是直接以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来决定给作者科研奖励的多少。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现在常用的是两年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可以看出,决定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因素是期刊刊发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其次是刊发的文章数量。一般说来,学术期刊的页码是固定的,所刊发文章数大致也是确定的,因而“引文”就成了“重中之重”,“期刊评价”也就逐渐成为“引文评价”。

然而,“引文”是复杂的。不久前,《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质疑即将施行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认为该指标体系以纯量化与通适性为特点,对学术期刊评价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就引用情况而言,“表面的数据不能反映引文的实质(比如正面引用、负面引用、中性引用、复杂引用、伪引用、歪曲引用等)”[1]。“表面的数据”并不能反映“引文的实质”,那么,这“表面的数据”本身是否可靠,其规范性与准确性又如何呢?本文就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引文著录情况做了一些调查。

1 调查对象、范围及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社科类学术期刊,选择的样本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综合性社会科学”和“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排名前三位的学术期刊,它们分别是《北京社会科学》《东疆学刊》《东南学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选择排名前列的学术期刊是考虑调查对象的权威性——它们是社科类学术期刊中的佼佼者,选择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为了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它们能够较好地囊括大部分学科及更广泛的学者群。

样本范围为以上六种期刊2012年第4期刊发文章里的所有中文期刊类引文。之所以选择中文期刊类引文,是因为比较而言,外文引文及其他中文引文(书籍、报纸等)查证的难度更大,数据不易收集。不过,窥一斑而知全豹,中文期刊类引文的情况应该能反映整体引文的状况。引文查验的根据是国内三大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考虑到并非所有的期刊论文都能在这三大数据库中查到,本次调查数据分为6项:引文总数、可查证数、不可查证数、正确数、错误数、错误率。引文著录错误分为两类:重大错误与轻微错误。重大错误包括:第一作者的姓名、题名、刊名、出版年及刊期中重要字词的疏漏或错误;轻微错误包括共同作者的姓名、题名及刊名中较不重要的字词的疏漏或错误。错误率的计算方法是:引文的错误数/引文的可查证数。

2 调查结果

2.1 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样引文417条,其中无法查证的有108条,在可查证的309条中,核查正确的有230条,核查错误的有79条,错误率25.6%。引文无法查证主要是因为国内三大数据库未收录,限于条件,又无法获取样刊,譬如新中国建立前或建立初期的刊物、台港澳地区的刊物、海外华文刊物等。

六种期刊引文著录错误率分别为39.3%(《北京社会科学》)、32.0%(《东疆学刊》)、28.0%(《东南学术》)、15.0%(《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5.0%(《北方论丛》)。其中最高的是综合类社科期刊中排名第一的《北京社会科学》(39.3%),近2/5的引文著录有错误;最低的是高校综合性学报中排名第一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0%)。可以看出,综合类社科期刊中排名前三位的期刊引文著录错误率(平均为33.1%)明显高于高校综合性学报中排名前三位的期刊(平均为18.7%)。具体情况见表1。

2.2 错误类型

引文著录错误视其对原文的损害及对读者的误导程度,分为轻微错误与重大错误两类。本次调查共收集到引文著录错误79条,其中33条为轻微错误,46条为重大错误。轻微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共同作者姓名疏漏;(2)题名中不重要的字词疏漏;(3)刊名中不重要的字词疏漏。重大错误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作者错误;(2)题名中重要字词错误;(3)刊名错误;(4)出版年错误;(5)刊期错误;(6)引用期刊及该作者均无此文。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轻微错误数为33,占比41.8%;重大错误数为46,占比58.2%,重大错误比例超过轻微错误。在具体错误类型中,“题名中不重要的字词疏漏”占比最高,达26.6%;其次为“刊期错误”,占比20.3%;第三是“题名中重要字词错误”,占比17.7%。处在中游的为“共同作者姓名疏漏”“刊名错误”“刊名中不重要的字词疏漏”,占比分别为7.6%、10.1%、7.6%。出错相对较少的是“出版年错误”“作者错误”“引用期刊及该作者均无此文”,占比分别为5.1%、2.5%、2.5%。

nlc202309021043

以下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题名中不重要的字词疏漏

【例】陈文忠.论文学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440。(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P485)

题名“论文学意义”应该是“论文学意义——‘意义整体’的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

(2)共同作者姓名疏漏

【例】邱嘉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相关部门影响分析》,《经济学动态》2009 年第5期。(来源:《东南学术》,2012年第4期,P71)

作者“邱嘉锋”应该是“邱嘉锋,王珊珊”。

(3)刊名中不重要的字词疏漏

【例】武琳晗:《现代汉语中“小心X”的生成机制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来源:《东疆学刊》,2012年第4期,P21)

刊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应该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题名中重要字词错误

【例】杜玲.林语堂在雨丝时期的思想倾向[J].史学月刊,2005,( 11)。(来源:《北方论丛》,2012年第4期,P97)

题名中“雨丝”应该是“《语丝》”。

(5)刊名错误

【例】胡菊英.高校后勤基层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9 (1)。(来源:《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P48)

刊名“高校后勤研究”应该是“成功(教育)”。

(6)作者错误

【例】来小康:《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依据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 9 期。(来源:《东南学术》,2012年第4期,P110)

作者“来小康”应该是“薛漫天,李广众”。

(7)出版年错误

【例】孙曼均:《当前语言文字舆情特点与走势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P86)

出版年“2010”应该是“2011”。

(8)刊期错误

【例】曹禧修:《修辞学:文学批评新思维》,《东疆学刊》,2002年第6期。(来源:《东疆学刊》,2012年第4期,P29)

刊期“第6期”应该是“第2期”。

(9)引用期刊及该作者均无此文

【例】庄少明.社会化进程中的中国高校后勤[J].高校后勤研究,2005 ( 4)。(来源:《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P48)

期刊《高校后勤研究》2005(4)中无此文,作者“庄少明”也无此文。

3 分析与思考

调查结果显然是怵目惊心的——社科类学术期刊中的佼佼者,其中文期刊类引文的著录错误率竟然高达25.6%。如果考虑到外文类引文或其他类中文引文(书籍、报纸等)相对中文期刊类引文更难查证与核验的话,全部的引文著录错误率只会更高。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源自何因?责任在谁?影响有多大?笔者略述浅见。

3.1 期刊之忧——编辑的有限责任

3.2 学术之忧:作者浮躁的科研作风

引文著录错误的产生,追根溯源还是作者的问题,是作者浮躁的科研作风造成的。这种浮躁的科研作风和当前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有关,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量化考核制度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和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素养、学术品德有关。当前浮躁的科研作风主要源自于以下几种心态。一是急功近利。学术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苦,十年磨一剑很平常,而现在很多科研工作者恨不得一年磨十剑,因此大量引用二手资料,无暇顾及查对原文,以至于以讹传讹而不自知。二是粗疏大意。对待学术研究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丢三落四,敷衍了事。譬如调查中发现的“共同作者缺失”“副标题缺失”“将出版月份当刊期”等错误就是如此。三是蒙混过关。这类人本身并不做学问,但又需要科研成果来装门脸,因此不惜抄袭拼凑,胡编乱造,以至于张冠李戴,贻笑大方。以上调查中,《东南学术》杂志中一篇关于“港口与经济发展”的文章,不但引文未在文中一一标注,而且19篇中文期刊类引文著录中就有10条在作者、题名、刊名、刊期等处存有错误,错误率超过50%,实在是愧对作者的身份(其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为博士生导师)。

引文著录对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既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信性,又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与传承,同时还能为读者的查询及后人的研究提供线索与帮助。一个严谨的学者不但文中字句要反复斟酌,引文、注释更要经得住多方考证。在如此高水平的期刊上,而且绝大部分作者都是博士或有高级职称,作为学术科研界的中坚力量,文章中出现这么大量的引文著录错误,只能说明当前浮躁的科研作风已经相当普遍。而且,这种浮躁的科研作风不但没受打击,反而很有市场,因为这些人更善于学术之外的功夫,譬如通过公关,能轻松地拿到课题;有了课题就有了经费,有了经费就可以多交版面费,差文章照样可以发表在核心期刊、来源期刊上,从而顺利结题,继续拿新的课题。“在科研项目课题制下,献身于真学术的学者很难得到鼓励,学术研究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局面在所难免”[4]。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曾发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然而学术失范现象屡禁不止,2009年教育部又不得不再次发文《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力求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学风文风,反映着一代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关乎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科技创新,如此状况,着实堪忧。

3.3 评价之忧:“引文数据”的不能承受之重

nlc202309021043

当今是个盛行量化考核的时代。量化考核最大的好处是“简便易行”,因此深受管理部门青睐。当科研管理部门用“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上”来决定你的科研津贴的发放,或是决定你是否有资格申报高一级的职称时,“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便成了学者们追捧的对象,也成了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指挥棒。“核心期刊”“来源期刊”遴选的关键指标是“影响因子”,而决定“影响因子”的便是“引文”。从引文到影响因子,到核心期刊、来源期刊,再到科研津贴、课题申报、职称评定,一个建立在“引文”基础之上的金字塔就此告成,“引文数据”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

“引文”在得到空前重视的同时,也在遭受巨大的压力,原本的作用逐渐被扭曲。一些学术期刊为了提高期刊的被引率,不是想着提高文章的学术水平,而是在数据上大做文章。一种办法是通过作者或刊物,直接增加引文数量。开始时做“自引”——在自己的期刊上引用自己的文章(有时是不经作者同意强行加入);当“自引”太多被评价机构排除后,又开始“互引”——和别的期刊编辑部互相引用;后来又发明了“机构引”——号召、动员本单位的职工在外发表文章时引用该刊;或是对在该刊刊发文章的作者提出条件,要求在别处某类期刊上发表文章时引用该刊。另一种办法是通过调整刊物的刊发内容,提高引文数据。譬如,增加引用概率高的政治、管理等学科的论文数量,减少引用概率低的语言、历史等学科的论文数量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是这些对“引文”的人为干预,已经严重损害了“引文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加剧了学科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塔基已坏,塔楼还能坚持多久?如果仍然奉“引文评价”为学术期刊评价的圭臬,必然损害评价本身的公信力,学术评价公信力的丧失必然导致整个学术风气的败坏,学术风气的败坏又会反过来影响引文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如此恶性循环,必然贻害无穷。“目前中国人文社科学者的引文行为和动机多种多样,不能高估引文评价的作用,只有与学者评价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评价效果”[5]。只有让“引文评价”回到它原本的位置,重新确立以学者为中心的学术生产、传播与评价机制,才能最终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

注 释

[1]朱剑.量化指标:学术期刊不能承受之轻——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19

[2]李士金.从引文错误看“编辑”责任的失落[J].编辑学刊,2007(3):63-66

[3]张燕.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7-140

[4]周怀峰.科研项目课题制、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J].学术界,2012(7):154-161

[5]叶继元.学者评价期刊与引文评价期刊异同之思考:以史学学术期刊评价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23-28

论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 篇4

1 编辑应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社科研究既具有科学学术性, 也具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导向性。对于社科期刊编辑来说, 其工作既是专业性, 学术性很强的工作, 也是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工作。众所周知, 社科类期刊内容涉及诸多学术领域, 涵盖社会科学各个方面, 各类学术知识浩如烟海, 并且当今社会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相互交叉交融, 因此社科期刊编辑收到的稿件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领域难以想象, 无论是政治, 经济, 文化, 历史, 语言, 还是民风民俗, 编辑首先要能正确区别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 及时发现并解决稿件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期刊的政治舆论导向正确。在事关大是大非的问题上, 要立场坚定, 旗帜鲜明, 坚持原则, 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以及涉及民族, 宗教等现实的政治问题, 要认真审核, 积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推进我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和文明建设。

2 编辑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理想追求

编辑必须具备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的品德, 多付出劳动, 不索取回报, 任劳任怨, 默默奉献。作为展现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成果的掌门人, 编辑在幕后辛勤的挖掘优秀的稿件, 案头字字斟酌着即将要发表的论文, 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当一期期展现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期刊印刷发表出来的时候, 编辑是欣慰的, 雀跃的, 而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和汗水, 并不被人知道, 也不要求回报。这正是编辑的工作职责, 更是编辑职业道德与修养的集中体现。

从编辑工作的职责来看, 编辑承担着挖掘和推荐优秀学术成果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传播和推进学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重要责任。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而称职的编辑, 一是要坚持公正办事的高尚品质, 当下学术期刊的来稿量巨大, 编辑作为审编稿件的把关人, 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 充分认识到手中的权利更是责任, 有义务弘扬科学精神, 尊重客观实际和学术规律, 坚守职业道德, 做到稿件质量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在众多稿件中择优而取, 抵制关系, 人情及其他方面的干扰诱惑;二是要有较高的理想追求, 有个别编辑认为编辑工作只是文字的加工匠, 不能出名, 因而在工作中往往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缺乏激情。其实“有许多中外著名编辑前辈,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有美国编辑元老之称的珀金斯极力主张而且身体力行编辑要自我埋没的哲学”, 还有我国著名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 我会说, 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 第二职业是老师”。对叶圣陶老先生来说, 编辑是一份令他自豪的职业。近年来, 编辑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 尤其是对编辑工作创造性的肯定, 这何尝不是众多有理想有追求的编辑前辈们为我们奠定的基础, 又何尝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

3 编辑应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学术素养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讨论编辑学者化的问题,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是“专家”还是“杂家”。我认为, 这个问题不应泛泛而谈, 要基于学术期刊的定位而定。对于出版范围较广的学术期刊来讲, 专家的优势只能体现在某一些领域, 并不是提高学术期刊水平的充分条件。反而杂家即对各种领域都有涉猎的编辑, 可以再发展自己在某一领域有深度的研究, 从而成为杂家并某一领域的专家, 即将杂家的博与学者的专统一起来, 例如学术期刊内每位编辑都应具备或自学不同的专业背景或专业方向, 这样所有编辑的专业背景能够基本覆盖本期刊的主要研究领域, 有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水平。同时, 作为编辑的基本功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是要加强的, 阅读各种文学方面的书籍杂志, 例如《咬文嚼字》、《现代汉语》等等, 都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编辑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更好地运用辩证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次, 编辑应该对新知识保持敏感, 关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的同时, 也要涉及新媒体下的各种内容, 以开放审视的态度, 吸收接纳新鲜事物, 做到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潮流。最后,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该多出去走走, 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习班, 从而获得资源, 开发资源, 为自己的编辑工作创造更多的可能。

4 编辑应具备创新性和超前性的意识

创新是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前, 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数字式互动传播已经成为常态, 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交锋日益激烈, 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如何能够提高期刊的竞争力, 满足学术界对期刊的期望值, 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 编辑应该在选题、策划、栏目设定, 与读者、作者沟通等方面激发创新思维, 以应对当前学术期刊之间的激烈竞争。同时, 编辑思维也要跟着转变, 要从以前的被动的主体, 等着作者上门来送稿件, 只对送上门的作品进行审核加工, 转变为走出去, 成为学术活动的策划者, 组织者和联络者, 根据所在地和所在高校专业的优势, 通过自己对学术前沿问题的了解和与学术带头人的沟通, 从而发掘特色题材。通过自己的策划, 组织, 编辑加工来实现对某一有重大影响力的探讨, 创建特色栏目, 树立期刊自己的特点, 展现相对优势, 宣扬刊物的特色, 整合利用资源, 抓住人文社科研究的视野, 引导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

因此, 提高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 应该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提升自身文化底蕴和学术素养, 具备创新性和超前性的意识这几个方面做起。

摘要:高校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展现高校学术水平的最前沿, 其发展与之编辑的素质有着直接关系。从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较高的理想追求, 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学术素养, 以及具备创新性和超前意识谈起, 从而提高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

关键词: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聂勇.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与提高学报质量的思考[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1, 20 (3) :229-230.

[2]李太淼.新时期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辑所应具备的八大素质[J].学术交流, 2011, 210 (9) :203-203.

[3]丁立.编辑团队及其素质在学术期刊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 2006, 12 (18) :138-139.

[4]王艳.编辑从业者基本素质研究[J].中国报业, 2015, (2) :48-49.

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推荐) 篇5

(以汉语拼音为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财贸研究(安徽财经大学)长白学刊(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亚论坛(吉林大学)东疆学刊(延边大学)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华东政法大学)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广东商学院学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湖南商学院学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华东经济管理(安徽行政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经济管理与研究(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理论探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旅游科学(上海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齐鲁学刊(曲阜师范大学)求实(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汕头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史学集刊(吉林大学)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审计与经济研究(南京审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唐都学刊(西安文理学院)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中学刊(黄淮学院)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统计与信息论坛(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武陵学刊(湖南文理学院)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现代法学(西南政法大学)现代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孝感学院学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视野(北京行政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许昌学院学报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殷都学刊(安阳师范学院)云梦学刊(湖南理工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政法学刊(广东警官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流通经济(北京物资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社科类学术期刊 篇6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动态评估模型 中国高等教育期刊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3-0041-05

[Abstract] A dynamic model tha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cademic level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through introducing new parameters and adjusting the dynamically numeric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academic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developed by He Xuefeng et al.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12 kinds of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s as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Beijing University and CSSCI source journals was performed by use of the dynamic model. The data used in the analysis originated in China Citation Database (CCD) and Annual Report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Impact Factors (Social Sciences) from 2008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 model. developed by us could promote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to observe themselves dynamically and make the assessment of journal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fair.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期刊出版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方便地获得关于期刊的各种数据。那么,这些数据之间存在哪些相关性?除了被用作评价机构的期刊遴选排名,还能揭示哪些内容?这就是本文关注的一个新课题,即传统评价机构的评价数据能否反映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变化。这一思考源于何学峰等人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1],其研究成果发表后,先后有多位研究者尝试应用和验证,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引文达100多次,在科技期刊界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基于社科学术期刊与科技期刊在内容特点方面的一些区别,本文通过引入一些新的参数尝试对何学峰等人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进行修正,提出针对社科期刊学术水准的动态评估模型,并将2008—2011年中国引文数据库(CCD)的数据统计源和2008—2011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用于该数值模型,对同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中的12种高等教育“双核心”期刊进行实证分析,期望为社科期刊学术水准评估提供一种动态评估的新方法,促进社科期刊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学术质量,使期刊管理部门的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公正、全面。

1 社科期刊学术水准评估指标的引入与动态数值模型

参考《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中对期刊质量指标“学术水准”的规定,以及部分学者提出的关于人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估应增补“五年影响因子”“转摘率”“高影响力论文率”等[2]指标的观点,借鉴何学锋等人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指标设置方法,根据社科期刊学术水准的内涵,本文提出评估社科学术期刊学术水准的指标,见表1。

本文之所以将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模型指标改为社科期刊的学术水准指标,除了对应《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中的相应指标外,更多地是考虑到学术水准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内涵的概念,而学术影响力是即时的、静态的、外在的概念,学术水准比学术影响力更能体现期刊内在的学术质量。因此,将何学锋等人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移植于评估社科期刊的学术水准时,本文选取的模型数值参数不完全相同,在保留其基本指标载文量、总被引频次等的前提下,本模型新增加了反映社科期刊历史办刊质量的累加平均影响因子Gy-i(社科期刊每年影响因子累加的平均值)和评估高影响力论文率的相对Hy-i指数H/A(对载文量的校正采用H指数与载文量的比值后为相对Hy-I指数),舍弃了反映科技期刊信息反映速度的即年指标,同时由于统计源没有公开各刊文摘率数据,故暂不列入。

2.3.2 动态模型评估计算结果

运用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模型公式(1)、(2)进行计算,得出12种“双核心”高等教育期刊2008—2011年度学术水准的计算结果(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计算得出的某种社科期刊的学术水准I值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通过除以一个修正参数进行简化可突出其直观性。在本研究中,将12种高等教育期刊的学术水准I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修正参数,由此获得12种高等教育期刊各自的相对学术水准评估分值IR,并以此对这12种高等教育“双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准进行比较和排序。另外,将某一期刊最近一年的Iy-i除以某年限的综合I值后再减去1,便可获得该期刊的学术水准在最近一年的增长率,表3给出了2011年各刊的学术水准增长率。

nlc202309030559

3 分析与讨论

3.1 数值模型重在动态评估,符合期刊成长规律

根据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模型的数值计算,得出12种“双核心”期刊的排序。其中综合学术水准排名前四的期刊分别是《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和《中国高等教育》,其相对学术水准数值都在1.8以上,《高等教育研究》达到3.71,遥遥领先,显示了该刊在高等教育界的权威地位,数值计算与学界和读者的口碑完全一致。《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经过2009—2010年的繁荣发展后,面对其他期刊的激烈竞争,动态影响指数在2011年略有下降。本文认为,专业期刊从最初的快速上升期进入成熟的平台期,其学术水准出现10%以内的波动属于正常范围。因为社会科学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比自然科学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在时间上往往会滞后几年,因此出现统计年结果的负增长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出现较大比例的负增长,就应当引起重视,应及时分析原因,改进编辑工作。

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数值模型的特点在动态评估,即对期刊在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累计评估,体现在增加了累加影响因子在评估模型中的权重,因此其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期刊的成长进程。如12种“双核心”期刊在2008年时,各项指标都处于较低的起步阶段,2009—2010年多数期刊的数值指标开始快速爬升,但到2011年进入平台期,有一半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这些数据揭示的现象与媒介经济学中对期刊成长规律的分析不谋而合,说明任何期刊的成长过程都不会是一条直线,而会呈现起伏的螺旋式发展过程。随时通过动态评估模型找差距,期刊的学术水准就可以螺旋式上升,如果迷失方向,陶醉在过去的光环中,期刊的学术水准也可能螺旋式下降。

3.2 数值评估模型与专业机构评价各有优势

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数值模型是根据社会科学期刊的特点在科技期刊动态评估模型的基础上修正而成的,综合了7项反映社科学术期刊学术水准的评估因子,并在对12种高等教育“双核心”期刊的评估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从学术水准因子排序结果可以看出,12种期刊的学术水准存在差异,其中学术水准因子在1.8以上的期刊有4种,这4种期刊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深受作者和读者的好评。其他期刊的学术水准依次递减,其原因是7项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评估不能仅看影响因子一项,而目前某些专业机构每年发布的期刊排行榜是完全按照当年期刊影响因子排序的,用于评估期刊的学术水准就会有失偏颇。对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不能盲目追求高影响因子,反映高质量学术论文的H指数和基金论文比,还有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能力等,也是人文社科期刊应重视的因素。比较而言,专业评价机构倾向于静态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选刊参考的评价结果,本动态评估模型既为读者、作者提供选刊参考,也为办刊人提供自我评估的工具,了解自己的成长足迹,了解同行的发展态势,取长补短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3.3 数值模型有利于出版质量管理的科学化

社科期刊学术水准动态评估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各级期刊管理部门以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估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而不局限于用单一的方法或数据去评判高低,尤其是对编辑出版部门自身而言,科学评估可以作为科学管理的依据。从对高等教育12种“双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准动态模型数值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1年,各刊面对市场经济改革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冲击,学术水准指标都有所波动,有的呈现正V字变化,有的出现负V字变化,个别期刊一些指标出现明显的下滑。尽管12种期刊都是“双核心”期刊,但由于办刊历史、办刊风格、编辑策略各异,学术水准也不一样。有的一直有事业单位充足的办刊经费,所以不收版面费,始终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办刊原则;有的要自筹部分经费,会收取较高的版面费,学术质量难免会打折扣。当网络信息技术进入Web3.0时代,编辑出版工作要适应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如果编辑工作思路仍墨守成规,也会影响期刊的学术水准。就以网络传播因子的篇均下载率来看,除了《高等教育研究》,其他各刊的篇均下载率普遍不高,增长态势也不明显,这就是说,对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应用还没有得到各刊的普遍重视。据笔者统计,高等教育类期刊参加中国知网“优先出版”的还不是很多,使用在线编辑审稿平台的期刊比起科技期刊来说也很少,参加手机出版和自主开放OA期刊的更少。在这样一个信息资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大传播时代,如果不考虑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和速度,一味坚守低数量、低速度,那么即使是高质量的论文也难以被受众获取和接受。所以,各期刊管理部门如果能够通过这一动态评估模型对期刊进行科学评价,也不失为一种管理策略。

本研究只选取了被两家评价机构同时收录的12家高等教育类期刊进行动态模型的实证分析,结论也许会有失准确,笔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该模型本身也还有待在各类社科期刊评估中不断验证和完善。在大数据时代,与其凭感官直觉来判断客观事物的真相,不如通过可测量、可计算、可验证的大数据来呈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各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至于数据背后的各种原因,各期刊的办刊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解释,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是希望给期刊管理部门、专业编辑、专业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注 释

[1][3]何学锋,彭超群.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J].编辑学报,2002,14(4):238-240

[2]张积玉.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的特点:指标体系及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传播,2011(10):43-50

[4]陈燕,杨丽.《中国高等教育》(2008—2012年)学术影响力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30-34

(收稿日期:2013-10-17)

社科类学术期刊 篇7

3.培养模式上, 要积极探索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可能在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育活动中大量涌现出来, 不可能在过分重体系、重知识、重课堂、重记忆的教学活动中大量涌现出来, 不可能在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象牙塔中大量涌现出来。因此, 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模式上, 实行优才优育模式、大类培养模式、跨专业交叉复合模式、本硕博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等, 让各类优秀人才的潜能都得到较好的开发。在教学组织模式上, 要拓展出更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讲授与探究、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的新课型 (如研讨课、双语课、前沿概论课、综合课程、项目课程、设计课程等) , 实现向研究型教学转变。在实践环节、活动模式上, 要加强基础技能训练、专题研究训练、工程项目训练、综合设计 (论文) 训练;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读书活动及研究活动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鼓励开展讨论班、读书会、俱乐部、沙龙、社团等活动, 使课内外教学活动都能成为学生探求新知、提高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

4.培养平台上, 要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向优秀学生优先配置的机制, 全面提升教学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现代化水平

硬件平台包括校内的教学实验室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培养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软件平台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制度机制和校园文化平台。当前在重视建设先进的教学硬件的同时, 应该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和提升, 确立学术创新价值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环境。要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考察, 加强对学生研究型学习表现及成果的考核, 加强对学生学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评价[3]。

总之,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急迫要求, 创新教育认识要深化, 教学培养模式要改革, 管理评价机制要更新, 唯有不断深入推进教育创新, 自觉坚持实践创新教育,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 (第三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 (第二辑)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社科类学术期刊 篇8

一、开放存取及其主要特征

开放存取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其目的在于利用互联网的自由传播打破商业出版者对科学研究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 推动学术成果免费自由的运用, 从而彻底改善日益严重的“学术期刊危机”。在这种出版模式下, 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 平等免费地获取和使用学术成果。

按照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中的定义, 开放存取是指某文献在Internet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 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 并为之建立索引, 用于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 而只需在存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 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 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准确接受和引用。

在2003年具有开发学术资源里程碑意义的“柏林宣言”及国际图联 (IFLA) 也对开放存取做了较详细的界定:一是作者及著作所有权人应授权所有的使用者拥有免费、永久、全球的存取权利, 只要标注作者及著作所有权人的姓名, 就同意其使用者复制、使用、传播、表演、展示其作品;第二, 如果是为了研究目的, 可以以任何数字媒体改编和传播改编后的作品, 可以制作少量复本供个人使用;第三, 作品出版后即应以标准的电子格式存储于至少一个由单位支撑的在线典藏, 包括附件及前述的授权声明, 以便无限制地开放存取, 不受限制地传播、互操作和长期开放存档。

从以上两种权威定义中可以得出开放存取这种出版模式所具有的主要特征。首先, 所有资源以标准电子格式存储在网络数据库中, 通过互联网传播, 这是开放存取的前提;其次, 所有用户可以免费地获取、使用资源, 不存在财务、法律、技术的限制;最后, 作者拥有其资源的所有版权。

二、我国开放存取发展概述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和学术信息交流方式, 一经产生就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英、美等一些国家的政府和科研机构积极推动由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的成果加入开放存取计划, 供全社会共享和免费利用, 甚至还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来加以保护。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简称NIH) 的公共存取的实现, 就是在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提议下制定并强制性实施的政策, 要求受NIH资助而产出的成果在发表后12个月内提供免费在线检索和利用。在政府推动与政策扶持下, 西方国家涌现了诸如开放存取期刊列表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科学公共图书馆Plo S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High-Wire Press等大型开放存取网站、数据库、科技期刊等。

开放存取运动进入我国后也发展迅速, 早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签署了《柏林宣言》与“国家合作与信息共享武汉宣言”, 通过了包括布达佩斯的OBAI在内的多项原则, 旨在推动全球科技信息资源共享。2009年我国已经实施开放存取的中文期刊有757种, 占当时全部期刊 (6082) 的12.45%。2010年10月, 在北京举行了“第八届开放存取柏林国际会议”, 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来自世界16个国家、52家学术机构组织、100多名国际专家与来自国内百余家研究、教育机构、图书馆界的18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我国“开放存取”运动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平台 (CAS-OAJ) 、中国科技在线 (http://www.paper.edu.dn) 、奇迹文库 (Qiji.CN/Eprint)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http://www.prep.istic.accn/eprint) 等多个开放存储式门户, 为我国的开放存取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三、2014年北大核心目录广西期刊开放存取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以2014年北大核心目录中广西的9种期刊作为对象, 依靠开放存取的主要特征制定相关标准, 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开放存取的主要特征可知, 开放存取期刊的互联网传播、免费获取和版权归属作者是期刊开放存取程度的评价标准。而开放存取的前提是互联网传播, 所以首先要调查期刊的网络化程度, 然后再分析其开放存取状况。基于以上考虑, 对每种期刊都进行网址链接, 对未提供网址的期刊也借助多种搜索引擎进行相关搜索。截至2014年11月, 得到表1与表2的结果:

从以上两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 广西社科类学术期刊网络化程度较低。在网络时代, 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 投稿、审稿、退稿、加载、发行等环节都应纳入数据库的掌控之中。期刊是否建有网络主页, 是实现期刊网络化的基础。在所有调查对象中, 89%的期刊拥有自己的网络主页, 但只有《广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两家期刊是编辑部独立建立网站。其余都是托靠模式建立网页。一类是依托主办单位上网, 属于主办单位网站的子模块, 大约占57%;另一类是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建立网页, 有独立频道链接, 这类占30%左右。有55%的期刊提供了期刊目录功能, 30%的期刊具有论文摘要信息。这说明大部分期刊建立网站的目的是用于刊物信息的传播和为用户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询, 而不在于学术资源的开放。在线投稿和在线评审所占比例分别为22%与11%, 表明目前学术期刊在线投稿和在线评审仅仅处于开发和摸索阶段, 只是作为传统的纸质文本邮寄投稿和电子邮件投稿的补充手段。另外, 只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一家刊物提供稿件查询服务, 但并不提供查询后的全文链接与下载功能。在新型社交媒体的运用上, 只有《出版广角》和《社会科学家》建立了自己的期刊官方博客或官方微博, 但内容相对较为简单, 尚未产生真正的影响力, 其他刊物都没有运用新媒体平台。这说明广西社科学术期刊缺乏“作者本位”思想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没有利用新兴社交媒体与作者、读者进行及时的反馈、互动, 这使得学术期刊无法满足读者与作者的需求, 影响刊物质量的提升和学术影响力的增强。

第二, 新闻类传播类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功能相当不够完备。只有《出版广角》《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家》三种期刊提供全文阅读与下载服务, 但它们提供的下载服务全部都是通过链接形式转到中国知网, 由中国知网提供付费下载, 没有真正实现免费、及时的全文下载服务。此外, 全部9种期刊在投稿指南或准则中都要求作者转让论文版权, 论文发表后版权由期刊所有, 并获得修改、摘编、转载等权利。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广西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开放存取方面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存取刊物, 并且有相当多的刊物连自己的网络主页都不具备, 更别奢谈开放存取功能的实现了。而拥有自己主页的刊物, 基本功能都局限于刊物基本信息介绍, 诸如“刊物简介、所获荣誉、投稿指南、征订公告”等, 没有实现“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在线审稿、编辑功能, 也没有免费、及时提供全文下载的期刊, 即使是提供付费下载的期刊, 时滞相当严重。这些都充分说明广西社科类学术期刊距离真正的开放存取还有很长的距离, 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四、广西社科类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路径选择

如果按照原新闻出版总署在2012年7月发布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学术期刊的改革方向所做的部署, 学术期刊的出版以出版商为主导, 那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的推进就相对困难。出版商为追求商业利润, 显然没有开放存取的动力。这样一来, 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 这个文件的实施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学术界、出版界对此方法都充满争议。从目前来看, 我国学术期刊对开放存取基本上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既没有很强的动力, 为追求学术影响力而推进, 也没有商业利润的刺激去反对。但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是大势所趋, 应该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

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出版者的出版动机、编辑部的运作机制、期刊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 还有经济环境、文化背景、政府政策、技术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外部环境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出版模式与实现路径。特别是广西属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 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与外界沟通不够, 学术圈较为封闭。因此广西社科类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应全面、综合地考察各种影响因素, 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路径。综合上文对2014年北大核心目录中广西社科学术期刊实施开放存取的简单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以为目前最为适合的开放存取的路径是建立托靠式开放存取模式, 然后逐步向搭建统一的开放存取网络平台演进。

根据上述现状分析, 广西社科学术期刊网络化程度低, 开放存取相当不完备, 造成自身影响力小, 访问量少。建立托靠式模式后, 期刊把每期发表的论文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供给期刊的集成商, 由期刊集成商将期刊的内容发布在平台上, 供读者索引和检索。这种模式便于读者查询, 扩大了期刊的读者群与显示度, 提升了期刊开放度与知名度。中国知网、万方、龙源和维普等中间商都提供这种期刊集成的业务。这种托靠式开放存取, 读者可以免费浏览题名和内容摘要, 但想查看或下载全文还需付费完成。对于目前还没有建立主页的期刊可以借助这种方式来避免网站建设运营与维护成本, 节约开支。目前, 很多社科学术期刊都采用了依靠式开放存取模式, 这种方式已经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利用。这种收费的开放存取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逐步减低价格直至实现免费。比如在广西等经济相对薄弱地区, 政府和各级机构要大力支持期刊的开放存取, 在经济上给予期刊一定的财政补贴;另外期刊集成商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税收政策减免、允许多种经营;期刊出版商将合法合理收取的审稿费、版面费等进行转移支付, 使用选择性开放存取等多种手段逐步实现完全的开放存取。在这一步, 可以先选择具有相当声誉的核心期刊进行试验。因为核心期刊一般都具有比较固定的核心作者群, 期刊可以利用原有的影响力对他们进行开放存取模式的宣传, 使他们逐步接受这一新的出版方式。等作者群基本接受后, 再推进下一步的期刊完全开放存取模式。

完成第一步建立托靠式开放存取后, 还应逐步搭建起开放存取的网络平台。目前, 广西的社科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工作还是散落在各个主办单位网站和编辑部网站中, 各自为政。这对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所以在广西搭建一个专门的社科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 可以实现广西所有社科学术期刊资源的共享, 将分散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期刊, 集中到同一网络平台上, 不但可以保证网站网页的统一性和网络传输速率的稳定性, 甚至可以添加RSS推送服务和邮件订阅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作者、编者、读者的互动交流, 而且有利于广西学术文献资源的传播, 把控论文质量, 提升开放存取期刊学术水平。

五、结语

开放存取目前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政策缺失、经费有限、意识淡薄、期刊态度暧昧等因素都导致目前实行开放存取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但开放存取这种资源整合方式的优势及前景毋庸置疑, 是学术期刊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与世界接轨的需求。它提高了最新科研成果传播的时效性, 降低了纸质出版的成本, 符合大势所趋的数字化出版模式, 具有巨大的价值。所以广西社科学术期刊应在考虑自身条件和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模式, 从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 以推动开放存取的快速发展。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化的新型出版模式, 开放存取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分析2014年北大核心目录中的广西社科学术期刊, 可以发现目前广西社科学术期刊存在网络化程度低、开放存取极不完备的特征, 大大落后于我国平均水平。根据这种实际情况, 广西社科学术期刊应结合自身地域、经济、科技发展特点, 采取首先建立托靠式开放存取模式, 然后逐步向搭建开放存取网络平台演进的路径, 以尽快适应我国学术期刊改革、改制的目标。

关键词:广西期刊,社科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馨.中国非医学期刊开放存取现状[J].出版广角, 2014 (8) .

[2]董颖, 张世平, 刘胜, 那春光.开放存取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情报论坛, 2006 (4) .

[3]王静, 阎雅娜, 权金华.国外开放存取发展现状浅析[J].图书情报论坛, 2006 (1) .

山西省举办第十期社科期刊岗位培训 篇9

【本刊讯:记者米浪、付豪报道】最近,山西省第十期社科期刊岗位培训班在省府太原如期开班。参加此次的学员主要是:《山西青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政府法制》、《黄河之声》等49家社科期刊的社长、主任、主编、编辑144人。培训工作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新闻出版局主办并付诸实施。培训期间所邀请的授课讲师均为省内新闻行业的专家、学者。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报刊的党性原则,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计策、方针、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期刊出版及编排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其他等相关知识。此次培训在认真、谨慎、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此次培训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更加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使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科类学术期刊 篇10

1995年—2010年间,国内个别学者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相关问题曾进行研究,如刘彦庆的《‘十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计量学研究》、范全青、凤元杰的《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统计分析》等。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就项目数量与类型、学科分布、单位地域分布、立项项目预期成果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而国家项目背景下的学术发展力(主要包括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成果与项目的契合度、回应性以及新知识贡献方面鲜有涉及。为此,本文以2004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CNKI数据库、CSSCI数据库及cietespace软件,就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契合度等问题进行计量分析,以为国家及教育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利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查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启动以来的所有项目的立项情况、结项时间、成果形式 等基本信 息,时间跨度 为1997年—2013年。论文产出 (学术生产 力)和被引用(学术影响力)数据检索于CNKI数据库和CSSCI数据库。在检索项目论文产出情况时,采用项目批准号和项目名称两种方式检索,然后合并重复项,最终统计出相对客观的数据资料。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资料,1997年,我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3项,1998年—2003年中断,故本文以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为弱化立项时间对发文量的影响,在就项目主要负责人立项后的论文产出情况进行统计时,均以立项的次年即2005年为起始点进行统计。下文表格中的数据也来自上述各数据库及官网,查询时间为2014年8月。

(二)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本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库的数据显示,1996年—2013年间,我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共立968项。其中,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共立35个,截止到2014年8月,已明确标明结项的项目28个,结项率为80%。在35项重大项目中,除“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由两个单位共同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项目由同一单位的两位学者共同负责,其他项目均由一个单位的一位学者独立负责。

2004年国家社 科基金重 大项目分 布于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21项,浙江省2项,湖北省2项,江苏省2项,立项单位以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为主,呈现地区偏向[2]。该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集中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机 构。其中,中国社会 科学院10项,约占项目总量的28.6%;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各有2项重大课题,约占总项目数的22.9%。

国家社科基金共覆盖25个学科,2004年3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覆盖了党史·党建、国际问题研究等14个学科,是年学科覆盖率为56%。在14个学科中,马列·科社学科所占的重大项目最多,共11项;其次是经济学5项;社会学3项。该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特别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关系国民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3]。

二、重大项目背景下的学术生产力

学术生产力代表学术个体的科研能力,主要以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获批专利等为衡量标准。本部分主要以发表论文为基础数据,从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两个层次,就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学术生产力的总量、立项前后学术生产力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比较。

(一)项目负责人项下学术生产力

截止到2014年8月,2004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37位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攻关期间共发表项下CNKI论文142篇,负责人项下发表量最多者达54篇;项目负责 人项下共 发表CSSCI论文102篇,个别负责人项下发表CSSCI论文多达48篇,拥有极高的学术研究热情与学术创造力,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作出努力,但项目间学术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别。

从项目负责人发表的项下CNKI论文和CSSCI论文情况来看,负责人发表的项下CSSCI论文占CNKI论文的60% 以上,项下CSSCI论文和CNKI论文的发文量一致,一部分项目负责人在量和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另外,由表1可知,项下论文高产作者主要集中在“985”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表明这两类机构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及研究能力,在理论研究、知识创新、回应社会重大需求方面拥有相当的优势。

项目负责人立项后9年间(2005年—2013年)共发表CNKI论文729篇,年人均7.36篇;CSSCI论文407篇,年人均4.11篇,体现出较高的学术生产力,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能够促进项目负责人的科研产出并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

单位:篇

(二)项下总学术生产力

项下总学术生产力指某一项目下课题组成员以项目的名义所发论文总量,本文以标注项目批准号或项目名称为准(二者只要满足其一,便认定为项下所发论文),就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各重大项目下的发文情况及人均发文量进行统计。2004年35个国家重 大项目共 有286位署名作 者,发表CNKI论文440篇,人均1.54篇。其中CSSCI论文297篇,人均1.04篇。项下CNKI总发文最多的三个项 目为“04&ZD018” (102篇 )、“04&ZD016”(75篇)、“04&ZD031”(57篇),项下人均CNKI发文最多 的三个项 目分别是“04&ZD015”(2.8篇)、“04&ZD018”(2.43篇)、“04&ZD016”(2.21篇)。人均CNKI发文量达到1篇及以上的项目共14项,占总项目数的40%;发表CSSCI论文最多的三个项目为“04&ZD031”(58篇)、“04&ZD016”(47篇)、“04&ZD018”(47篇);人均CSSCI论文数量 最多的三 个项目是“04&ZD015”(2.6篇 )、“04&ZD007”(2篇 )、“04&ZD031”(1.87篇);人均CSSCI论文达到1篇及以上的项目共10项,占总项目数的28.57%。

研究表明,2004年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成规模参差不齐,项目组成员规模对项下的论文产出具有一定影响,项目组规模偏小,项下论文产出总量和 人均论文 产出呈现 偏低现象。“04&ZD012”、“04&ZD016”、“04&ZD018”等项目负责人也是本项目的多产作者,说明项目负责人是整个项目实施的重要学术支柱,其研究能力、研究热情及发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的进展和完成质量。

另外,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还反映出,由于学科属性不同,不同学科重大项目的发文量存在差异。从CNKI论文数来看,经济学发文量最多(156篇),其次是政治学(75篇),马列·科社虽项目较多,但发文量居中;从CSSCI论文数来看,经济学发文量依然最多(93篇),哲学位居第二(58篇),政治学第四(47篇);经济学项均论文量最多(31篇),其次是哲学和政治学;哲学CSSCI发文项均最多(29篇),其次是语言学和经济学,体育学等学科项目学术生产力偏低。

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学术影响力

高被引论文是评价论文质量、知识创新程度的重要依据,是评价项目负责人科研能力、学术创新力的重要指标。论文的被引情况不仅可以反映学者的科研水平、对重大理论创新需求及社会需要的回应程度,也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项目完成质量。因此,通过分析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产出的高被引论文情况可以了解项目负责人学术创新程度及学术影响力。

(一)项目负责人项下学术影响力

通过对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项下论文被引情况进行多维度统计,可以分析项目负责人及其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如前所述,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共37位负责人,在项目攻关阶段共发表项下CNKI论文142篇,总被引2086次,篇均被引14.69次。“04&ZD012”项目负责人CNKI论文总被引频次最高(1017次),“04&ZD018”项目负责 人次之 (324次 );“04&ZD004”项目负责 人CNKI篇均被引 最高(38.75次)。总体看,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的项下学术影响力较高,在基金激励下,创造出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但个体间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距,部分负责人研究成果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CSSCI来源期刊论文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公认的具有较高品质论文,就项目负责人项下所发表的CSSCI论文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衡量学者的学术创新程度及学术影响力。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7位负责人项下共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2篇,总被引1814次,篇均被引次17.78次。项目负责人个体项下CSSCI论文被引最高达893次,其次是232次;篇均被引最高38.75次,最低4次。由此可知,无论是CNKI论文还是CSSCI论文,无论是总被引量还是篇均被引量,个体间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者的发文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项下成果整体学术影响力

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4&ZD012”项目下的CNKI论文总被 引高达1958次,篇均被引39.16次;CSSCI论文的总被引频次1771次,篇均被引42.17次,表明该项目下的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回应了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当然,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无论是总被引量还是篇均被引量,差异较大,项目间的论文创新程度差异显著,部分项目发文量少,知识创新程度有待提高。

就学科而言,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下的CNKI论文总被 引频次经 济学最高 (2594次),其次为马列·科社(587次);CSSCI论文总被引频次同样以经济学(2138次)和马列·科社(508次)最高,无论是CNKI论文还是CSSCI论文,学科间的引用频次差距均十分显著。项下的CNKI论文中,以党史·党建和经济学项下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最高,分别为20次、16.52次,特别是经济学论文在高产的基础上篇均被引频次超过15次,在经济学项下的CSSCI论文中,篇均被引高达23.24次,十分突出。

从项下论文单篇被引情况看,不少项目都有被引量相对较高的论文,部分论文单篇被引 频次过百。其中“04&ZD012”项目CNKI论文单篇被引高达144次,其次是“04&ZD004”项目被引105次。由于项下拥有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升了整个项目的研究质量。

从项下论文总篇均被引情况看,“04&ZD012”项下的CSSCI论文篇均被引超过40次,各项目下的CNKI论文和CSSCI论文的篇均被引量总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各项目间 的项下CNKI和CSSC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差异明显。

四、研究成果与项目的契合度

契合度是考察一个项目的成果与其项目本身的关联性,主要通过对比项目成果关键词与项目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未分解出关键词,所以本文根据项目名称将项目主题分解为若干关键词。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出项目成果所包含的所有关键词及其频次,再将两者的关键词进行匹配。项目成果与项目主题的匹配率越高,越契合项目主题,说明项目成果与其项目的关联性也越强,项目的完成质量越高。如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政治文明建设研究”(04&ZD016),该项目的关键词可分解为“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而由软件析出的高频关键词也主要集中于“民主”、“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政治发展”、“渐进式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等,其中“民主”、“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渐进式政治发展”与项目关系密切,说明项目成果与项目本身高度匹配、契合,研究人员能够围绕项目主题开展研究活动。

注:由于项目论文较多,故取前20个高频关键词分析其成果的契合度,“前 20 个 高 频 关 键 词”以 CITESPACE 的 运 行 结 果 为准,按照频次降序排列,统一截止到第20个关键词。如成果较少,关键词不足20个,则按实际频次计数。

由表2可以看出,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其成果的匹配率普遍较高。其中,“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04&ZD0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基本 原理及创 新问题研 究(04&ZD008)”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政治文明建设研究(04&ZD016)”,三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前20个高频关键词与项目分解后关键词的匹配率均超过80%,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政治文明建设研究”(04&ZD016)一项,其项下研究成果的匹配率高达95.65%。一些项目成果虽然较少,但是由于研究比较切题,因此表现出高契合性,如“我国发 展文化产 业的理论 与实践研 究(04&ZD013)”,项目的关键词与其成果的关键词完全匹配,契合性达到100%。

五、结论

上一篇:企业关键性无形资源下一篇:区域创新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