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图书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采访工作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再次背景下,积极创新图书采访的思路和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高校社科类图书采访为例,就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和改进提出了一些措施,以供参考。关键词:网络环境;社科类;图书采访所谓图书采访,本质上是馆员为了保证馆藏资源完整、系统而充实文献单元的手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科类图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科类图书管理论文 篇1:

关于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 要: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馆藏资源丰富,通过对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宣传和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促进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总体提升,有利于公众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当下,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书籍存在展示途径单一、推广方式不足、书籍借阅率低等问题。通过加强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图书采购时的交流合作,强化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推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的效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图书推广工作

公共图书馆是全社会的文献资源中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像是一艘承载着社会文化的帆船,它的任务是畅通无阻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其所需的各式各样的文字、图像以及信息,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自学备考以及学术研究等所需要的良好的软硬条件。作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标,公共图书馆将出版发行的各类书籍采购补充到馆藏资源当中,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类书籍,这些人文社科类书籍的采购,不但让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大大丰富,而且可以让社会公众随时了解人文社科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相关研究的学术动态。受制于当前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利用率,除文学类以外,总体偏低,个别类别像社会学类甚至于养在深闺待人识,难以发挥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因此,做好人文社科类的图书推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所谓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是指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把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给广大读者,帮助读者较为详细地了解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馆藏资源和分布,及时借阅相关图书,从而发挥人文社科类图书的价值,满足广大社会公众精神生活和人文社科研究的需要。

一、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内涵及意义

人文社科类图书是人文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图书的总称。人文科学类图书涵盖了文学知识、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其中,人文精神的传承,文化、价值与观念的输出问题是人文科学图书里面主要的关注点。社会科学类主要的研究是各类的社会现象,比如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宗教等领域,社会科学类图书主要承担着传播社会科学知识、传承人文精神、提升公众认知能力等职能。因此,人文社科类图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一些人沉迷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导致一些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观念乘虚而入,侵蚀了人们的思想,毒害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无疑凸显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的必要性。人文社科类图书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转型和变革中产生的种种疑虑和困扰答疑解惑;同时,也能够提高人民群众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提高人们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防止腐朽落后思想、虚假错误观念的乘虚而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因此,在新时代知识结构与读者需求双重变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利用率,提升人文社科類图书的使用效果,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促进人文社科文化知识传播与普及是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荐工作的困境

较长时间以来,由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重理轻文”社会观念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的馆藏以及开发利用相对薄弱。近些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疏远了公共图书馆。加之近两年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更多人趋向于新媒体阅读,本就弱势的公共图书馆半停半就,有些公共图书馆无人问津渐成常态,大环境下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很多公共图书馆被迫将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抗击新冠疫情上去,影响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缺乏专职专岗和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文社科类图书采买和推广人员,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制约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效果的重要原因,所以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不仅如此,纵观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馆藏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展现的内容大多是长篇大论型,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语言形式主义严重且图书装帧设计缺乏美感,从而导致部分读者觉之乏味,失去阅读兴趣。因此,如何把握住近几年来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版内容的学术大众化趋势,如何采购内容优质、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人文社科类图书,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并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共鸣,从而提高图书的借阅率和使用率,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做好人文社科类图书采购和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图书馆在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肩负的责任。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荐更多的是停留在传统的书架推荐、简单地利用馆方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推广,推广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推广活动缺乏吸引力。

三、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荐工作的优化

1.加强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近几年来,公共图书馆也意识到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的重要性,在现有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但收效不大。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到位,缺乏专岗专职人员。

时代在变,公共图书馆的传统岗位设置也要有所改变,专岗专职人员的设立,可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读者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读者对于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爱好和需求,使得图书推广有的放矢,有利于开展切实有效的人文社科类图书的推广活动,架起人文社科类图书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从而规范推广活动形式,有序开展活动,及时获取各方反馈信息,归纳总结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推进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活动的开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有效开展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活动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营销团队,除了决策者,还应该包含文案、美工、网络技术、外联等相关人员。应加强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的专业队伍建设,选拔培养出拥有优秀道德素养、专业技艺精湛、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从事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

同时,要建立一支热衷于人文社科图书推广的志愿者队伍,形成遍及人文社科类各个领域的图书推广人才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的人才库,规范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创新意识。

2.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增加采买的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借阅对象主要是普通读者。要使人文社科类图书真正为群众所借阅和喜爱,就要深入研究人文社科知识普及的内在规律。面对新媒体阅读的飞速发展和读图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纸媒阅读受到了严峻挑战。要以时代特点和读者需求为导向,作为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的有效切入点。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者凭借自身专业素质,在认真分析研究当前读者所需要的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基础上,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合作。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采买时,积极介入与反复沟通,要求供应商提供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具有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使图书的内容通俗易懂;多提供图文并茂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这里的图文并茂指的不仅仅只是图书中有大量的图片,而是图片与文字信息实现最优化的配置,把书本内容以最优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形式表现出来,拉进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强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可读性。公共图书馆要采买高质量、通俗易懂的人文社科类普及读物,将抽象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把“讲政治”与“讲故事”相结合,使人文社科类知识转化为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图书产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人们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强化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

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事业,公众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社科素养的提高更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公共图书馆开展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其实就是将现有馆藏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推广,需要的是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为了使人文社科类图书的推广活动有效开展,除了馆内合作,也需要我们走出去,与社会上其他部门进行协调合作。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要加强各方组织协调,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力量较为单薄,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人文社科类图书的推广工作中来,加强各类人文社科组织资源的整合,把各学会和学术团体组织起来,把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发挥好各自的比较优势,努力形成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共同体。

首先,可以整合公共图书馆的辖区学校及社區设立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联合会,以便于组织协调和开展经常性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

第二,将本地的人文社科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省级、市级)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各类基地开展各类宣传,普及推广人文社科类图书。

第三,定期召开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的联席会议,集合社科联、大中专院校图书馆以及当地的其他图书馆,总结交流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的现实情况,协调解决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工作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效运转,资源有效整合。

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求合作,谋发展。为人文社科类图书的推广创设更多的平台。

4.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推荐活动

公共图书馆开展人文社科类图书推荐活动不能仅仅利用现有图书馆场地资源和传统推广方式,而是应该在传统和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媒介,积极谋求创新和发展,开展有特色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活动。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服务看作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过去等待读者上门式的被动化服务逐渐转向主动化服务。通过便捷性、趣味性的主动服务,将现有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信息传播给读者。在现有的讲座、报告、沙龙等传统读者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的形式,如:馆员“沉浸式”荐书、课本剧、人文社科素养知识竞赛等。公共图书馆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七进”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阅读服务,将一批批优秀的人文社科类出版物源源不断送到人民群众手中。在已建立的各类人文社科基地,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红色经典文献资源开发活动。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媒体力量,定期发布人文社科类图书借阅数据、人文社科类图书借阅排行榜单、宣传公共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活动;与主流媒体、本土名家强强联合,共办有特色的“访谈”“专访”等宣传栏目,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宣传和阐述人文社科知识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升人文社科类图书的服务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促进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的更深入进行,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实时联动进行推广活动。例如开展线上读书会,定期策划线下读书沙龙等,通过社群招募,引领读者一起阅读,在阅读中分享、交流,促进读者对书籍的理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加深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读者将阅读心得体会写成文字在网络上发表,吸引更多的爱好者,活动结束后可以赠送相关图书,用于吸粉引流,增加读者对人文社科类图书的认知,让读者对人文社科类图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5.推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阅读对传统纸媒阅读是一种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在“十三五”图书馆事业规划中已提出了建立“数字图书馆”的要求。因此,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不能再以传统的纸质文献为主,应做到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并重。同时,大力构建新型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平台,除了原有的线下人文社科讲坛、人文社科合作基地等传统平台推广外,也要充分利用流行的各类新媒体平台。比如各类短视频APP、公交车移动电视、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知乎、问答社区等新媒体,开展多种类型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宣传,积极号召不同兴趣的人文社科爱好者组建社群运营,进一步拓展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阵地,使人文社科类知识为更多人所熟知、掌握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人文社科类图书推广时一定要制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案,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和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全面提升公众素养,全面提升公众的文明觉悟、文明素质和形象,扎实推进书香城市和文明城市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星星,郭荣梅.阅读推广馆员职业能力与素养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

[2]施 勇.社科类图书产品线运营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书系为例[J].中国编辑,2021

[3]任 环.人文社科类图书选题策划研究[J].才智,2020

[4]王雅丽.公共图书馆有声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

[5]蔡迎春.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进展及热点聚焦[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

[6]张 帅,张秋琴.全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策略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

(作者单位:厦门市图书馆)

作者:林腾希

社科类图书管理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高校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的创新策略

摘 要: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采访工作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再次背景下,积极创新图书采访的思路和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高校社科类图书采访为例,就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和改进提出了一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社科类;图书采访

所谓图书采访,本质上是馆员为了保证馆藏资源完整、系统而充实文献单元的手段。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虽然馆员相对学校师生对馆藏资源有着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但如果一味依靠人工手段进行图书采访,仍然难以跟上学校学科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难以为学校师生提供更为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而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许多新的工具、渠道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高校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的特点

社科类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是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要辅助的,因此被称为“文献倚赖型学科”,而与此同时,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大量相关文献资源辅助自己的学习。 因此,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人文社科类专业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的高校而言,积极做好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图书采访工作对于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虽然高校图书馆大多已经有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但相对于专业教学与科研发展速度日渐加快的社科类专业而言,现有的馆藏资源显然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与此同时,学生们对图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如果不及时引进更新颖、更丰富的馆藏资源,则不足以为学生们的专业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支撑。面对日渐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馆舍面积,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适应网络化环境,利用信息化工具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重构,并采取电子资源+纸质资源相结合的文献引进模式,同时积极创新图书管理思路和方法,不断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为社科类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2 高校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的创新策略

2.1 制定图书采访规划

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的重要性,转变理念。首先要对图书馆的社科类图书馆藏情况、社科类专业设置以及社科类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了解到的社科类专业的科研状态和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其现阶段和未来发展需求的采访工作计划,合理设置社科类各专业的图书配置比例,并且针对现阶段的图书使用频率合理设置图书复本的数量,在有序的组织下推动文献采访工作制度化。在当今网络化的大环境下,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制度化还应有效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统计等相关技术,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圖书采访系统。

2.2强化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在当今网络化大环境下,大数据采集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如今已经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领域,极大的方便的我们的生活。对于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来说,要加强此背景下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移动网络终端、网络数据库系统技术建成采、藏、借、阅一体化的综合云服务平台。让广大师生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平台接入云服务平台进行资源的获取,并结合后台大数据统计不断深入了解师生对于图书资源的确切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网络资源系统。同时,针对每个图书网络资源系统使用者的使用习惯进行精准的图书推荐,让整个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服务更加便利化和人性化。

2.3 采用读者决策采访模式

在目前的社科类图书采访活动中,学校师生的参与度较低,这常常导致引进的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不能很好的迎合读者的需求,进而导致资源浪费和借阅率偏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要时刻以读者的需求为基础,不断进行完善。针对高校自身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特点,补充馆藏资源,不断提升读者的满意度。利用搭建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对其使用者开展读者意见反馈活动,根据反馈实施资源扩充,从以书为中心向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转变。具体措施如下:高校图书馆与配套供应商、出版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形成共享的书目清单,图书馆根据借阅和购买统计数据及时更新图书资源,保证满足读者需求;通过各种有效网络途径进行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联合配套供应商和出版社举行相关读者喜爱图书评选活动,了解最新的读者对于图书的需求,并及时将所需图书输入图书馆;开通读者直采,读者可以直接去供应商实体书店进行选购,并可以在其手中借阅一个月,到期后归还图书馆供其他人借阅。以上措施都可以极大的促进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工作效率,提高采访效果。

2.4提升馆员信息素养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大背景下,随着高校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搭建和不断完善,网络技术将帮助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系统不断进化。因此就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网络知识背景并熟悉网络技术的社科专业馆员,利用网络技术对社科类图书资源进行采集、整理、采访,能够针对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读者需求信息不断完善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服务,推动网络环境下的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3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社科类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图书资源的支持,因此高校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环境下,高校社科类图书采访工作面临着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渠道、工具,在此背景下,我们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现代智能设备等实现更为便捷、高效的图书采访工作,为社科类专业教师、学生们提供更为全面的图书资源辅助。

参考文献:

[1] 袁芳.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的变革[J].图书情报工作.2015(18):91-94.

[2] 段峰、曹南灵.馆藏图书老化实证分析与应用——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4):67-69.

[3] 刘晓梦.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采访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6,29(5):90-92.

[4] 廖宇峰.基于用户数据挖掘的图书馆图书采购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2017(4):31-34.

[5] 经渊,陈雅 .“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采访一场自救的变革[J].现代情报.2016(10):88-91.

作者:林美岚

社科类图书管理论文 篇3:

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的问题与对策

在我国所引进的图书版权中,社科类图书的比例高达42%,是我国图书版权引进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据我国文化教育部门统计,1980年,全国出版单位引进社科类图书版权仅0.71万种,而2010年竟达到3.42万种,且每年以约25%的速度递增。社科类图书版权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化产业,而且还促进了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进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状况不容乐观,有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作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版权意识淡薄社科类图书一般都比较好卖,也成为盗版的“重灾区”。一些出版单位无视我国《著作权法》的法律规定,在未经外方授权的情况下,盗用他人的版权,违法引进书籍,严重损害了版权所有者的权益,也违背了诚信的宗旨,必将损害与外方版权所有者的长远合作。

2.不顾及市场信息的盲目引进针对社科类图书比较好卖的情况,有些出版单位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急功近利地大量引进外版图书。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出版单位在图书版权引进之前,没有很好地对图书市场进行深入调研,没有对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甚至在“领导意志”的作用下,盲目选定与市场严重脱节的版权图书,贸然投资,其结果可想而知;有的出版社没有对自身的资金实力、营销实力作出正确的判断,盲目跟风,引进一些所谓的“热门”图书,由于自身缺乏成熟的图书运作模式,投入市场后很快被“边缘化”。因此,盲目的版权引进,对自身的品牌建立和经济收益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徒劳无益。

3.缺乏整体运作意识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涵盖翻译、出版、营销等过程,每个过程都要认真对待,细心布置。社科类图书往往内容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多,需要认真组织翻译,但有些出版单位在获得较好的图书版权时,为了快速推出,抢占市场,便急不可待地随便翻译一下了事,完全不顾及翻译的质量;有的出版社对出版把关不严,错印、乱印比比皆是;还有的出版社对营销工作投入不够,导致销售不理想,在营销方面,我国出版单位的教训最多,也最深刻。因此,引进版图书在诸如以上提到的缺乏整体规划以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的情况下运作,其销售结果和市场反响就可想而知了。

4.图书版权的引进方式比较单一。且多为买方承担风险目前,社科类图书版权的引进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版税提成和版权买断两种。所谓的版税提成,是版权所有方对引进方限定一个最低目标销量,并根据销量和单本价抽取一定的分红。当实际销量递增时,提成也随之增加;当实际销量小于最低目标销量时,所有损失由买方承担,且版权方还要抽取按照最低目标销量制定的提成。版权买断则干脆直接,完全由买方负责后续经营,但投入较大,一旦引进的图书无法在市场中取得比较理想的份额,所担负的损失将无法估量。总之,目前的两种引进模式,都是将风险转嫁给了买方,无疑增加了买方的压力,以致出版单位不敢大胆引进,也制约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二、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工作良性发展的对策

1.要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侵权和盗版行为是目前版权保护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侵权和盗版直接损害了作品权利人的利益,影响了作者对文化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因此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成为目前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版权保护涵盖“保护”和“打击”两点:首先,强化公众尊重知识、保护版权的意识。1991年6月1日,我国《著作权法》颁布实施,使我国的版权保护有了法律的武器,为我国的版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薄弱,滋长了盗版等违法行为的横行。因此,要在公众中加大宣传,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尊重创造、尊重文化的氛围,让公众明白“制贩”“默许”和“购买”盗版,将最终损害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让公众成为抵制盗版的中坚力量。其次,强化执法力度,严打盗版侵权行为。对于侵权和盗版,本着保护知识、保护人才和捍卫文明的高度,绝不手软地予以打击。据我国的文化监管部门统计,在2000-2010年,全国共没收非法盗版制品3.51亿件,销毁2.77亿起,受理侵权案件4.13万起,有效地打击盗版等违法活动,维护了中外版权所有者的权益。但随着我国图书版权引进速度的加快,对侵权和盗版的打击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歇。

2.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身特点和条件。实行重点引进与优势引进策略在面向市场的时候,出版单位要努力发掘自身潜力,做好翻译、出版、销售基本功,并找准市场热点,依据自身实力,选择内容好、题材俱佳的社科类图书进行引进,然后再细心翻译、细致出版并细微营销,不遗余力地籽所引进的社科类图书打造成广受读者欢迎的知名书籍。例如:人民出版社引进的《社会心理动机》等国外品牌书后,由于翻译水平高,出版质量好,销售手段佳,一经投放市场,立即成为畅销书。在国内畅销的社科类图书还有吉林文史出版社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信出版社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些依靠引进版权的社科类图书可读性强,而投资并不大,但见效决。主要因为这些出版单位,摸清了市场的脉搏,并依据自身的实力,精心制作,巧妙营销,再加上自己的品牌意识,才取得这么好的佳绩。

3.借鉴国外经验。打造中国特色的版权管理模式我国要依据自身的国情,借鉴国外好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版权管理模式。例如美国是通过专利保护组织进行版权管理。他们通过收集相关版权资料,出具分析报告,及时提供建议,积极维护文化产业利益。整个管理过程科学有序,值得我们借鉴。目前,针对版权引进管理,在宏观上,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便于国内外出版单位之间的信息搜索、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在微观上,建立行业规范制度,制定规范的操作章程,强调合作机制,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并定时自检、自查,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4.寻求双方(引进方和版权方)风险共担的版权引进模式在寻求双方(引进方和版权方)风险共担的版权引进模式方面,中国和平出版社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中国和平出版社计划从G E Eaglern。Ss出版公司引进《发现之旅》,与外方达成协议内容如下:中方负责外文翻译、编辑校对、版面规划、出版发行等,主要是人力和物力投入,而所需的资本投入主要由外方负责。由此,中方的引进风险大大降低。外方表面看前期投入大,但随着销量的增加,最终收益肯定能够较高。这种引进方式有以下两点好处:

(1)引进方和版权方便于长期合作。社科类图书出版周期较长,发行周期为七个月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长期合作项目。该书一旦投放成功,必将带来长远的效益。另外,双方的长期合作,必将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为建立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基础。

(2)最为重要的是,投资风险共同承担。双方共同投入,既降低了单方面投入的资金压力,也分担了市场风险,让双方一起为了引进图书的成功共同努力。这对于降低版权引进风险,特别是对于大型社科类图书版权的引进,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目前在社科类图书引进版权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出版人理性地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版权维护制度日趋完善、逐步深入人心,图书市场对社科类外版图书进行有序而合理的培养,广大读者对外版图书形成清醒的认识,那么我国图书市场上的引进版权的社科类图书必然会朝着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作者单位系群众出版社)

作者:张晔

上一篇:旅行社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化厂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