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多媒体教学误区谈

2024-05-12

化学多媒体教学误区谈(精选十篇)

化学多媒体教学误区谈 篇1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代替传统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诸多弊端, 但是毕竟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后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多媒体虽然现代化但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而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模式。如果为了一味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 总是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 这些奢华的现代产品最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让孩子记住了奢华的表面, 而非知识本身。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使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是把那些抽象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概念以直观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或者是把课堂实验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多媒体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单单用大屏幕取代黑板板书, 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在遵守孩子现有的知识认知和经验记忆规律, 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这样才能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这个新兴的课堂教学涉及了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 四个要素要有机地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 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成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 而不应该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要主动学习知识, 而不应该靠外界影响而成为被动学习的对象;教材中提供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而不能靠教师硬逼来学习;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的认知工具, 而不能成为老师灌输知识的武器。

四、制作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此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是为了帮助教师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 刻意追求三维动画势必会形成奢华课堂。这样过于追求奢华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现在大多数人们认为, 多媒体课件使用三维动画是高科技, 如果课件中没有使用高科技展示, 就会被同行认为水平不高, 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理解。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个工具, 是教师用来讲授内容的工具, 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果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不免显得舍本逐末, 况且三维动画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模型。

化学多媒体教学误区谈 篇2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

笔者近两年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讲课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研究进行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现在很多地方要求老师实行无纸备课,即要电子备课。如果想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要输入文字、制作动画等则需花二、三天才能备好一节课。而且不是每个老师都懂得制作电脑动画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想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找,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这样变成自己的课件,可大大加快老师的备课速度和质量。

例如,我备《氨气》这一节课时,从网上下载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模拟动画、氨气分子结构模拟动画、氨气与酸反应的实验模拟动画。然后把这些组件插到我的课件中,充实了我的课件,使我的课件有内容,又生动。最主要还是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提高课前研究的质量。

二、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化学的新课,不容置疑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创设情景

情景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基础版化学《氮和氮的化合物》这一部分有句彦语“雷雨发庄稼”,怎样解释这彦语呢?要做实验是不可能的,我从网上清华同方资源库中找到了“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这动画形象、生动,用在教学上,使学生很容易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这就是为什么有“雷雨发庄稼”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真是一举两得。再如甲醇、一氧化碳的中毒现象及原理等许多新课教学都可以利用开发软件制作成如意的教学情景。

2、剖析机理

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的机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了最充分的认知。利用flash动画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示出来。起初的钠原子、氯原子自动相遇后在一定条件下,钠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层电子层上,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同时显示出负电性,此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同时显示出正电性,在静电作用下,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多媒体使许多通常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如HCl的形成过程、金刚石和石墨结构的差异、红磷和白磷的结构区别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随教学过程而同步 控制。多媒体信息量大而快,增大了知识的密度,加快了教学的节凑,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3、解剖难点

氧化汞热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这个内容是为了给学生建立原子的概念,单就书上内容、图示、讲解,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原子概念确有一定的难度,把这个内容开发成课件,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较好地理解了原子概念,使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4、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实验,借助电教媒体,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可以优化化学实验。

(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演示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反应在大烧杯中进行,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盛有滴加酚酞的水,然后加入金属钠,学生在投影屏幕上能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

中学课本中有些实验,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计算机多媒体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4)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及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如,高二有机化学中羧酸和醇的反应,羧酸是提供氢还是提供羟基?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容易把中和反应跟酯化反应类比,认为酯化反应中,羧酸提供氢而醇提供羟基,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利用电教媒体模拟含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的酯这一反应历程,证明羧酸提供羟基而醇提供氢。

5、演示整合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前后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多媒体能很好的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的比较、总结,以上内容,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知识有了结构和系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让他们知道化学反应不是孤立的,学习化学知识也不能单一学习。

6、提高可视度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对于学生来说,注意是感知的基础,是良好学习质量的必要条件。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初中化学实验许多是在试管中进行。看清反应现象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面的学生只是陪客而矣,很难看见试管中发生的情形,哪里来什么观察,又怎么引起注意。利用现代媒体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的可视度,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三、多媒体辅助学习总结

复习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复习课一般应将该章知识的内在关系、外在异同和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差别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及差别。传统的复习课是老师一边讲一边将这些联系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往往耽误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不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将知识结构事先用软件输入到计算机中,复习时一边讲,一边逐步把知识结构显示出来。及时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四、多媒体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搞好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贮量大、速率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老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劲优势,在于它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

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而恰当应用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然而,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计算机多媒体。可是纵观实际工作中,诸多同行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和设计存在科学性和必要性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阻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结合笔者个人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我们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节时,可设计NaCl、CsCl、CO2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设计积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儿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笔者曾见到一个胶体的课件,其中演示胶体的电泳实验中粒子移动的动画时,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完全地从阳极流向阴极,从阳极到U形管的中间部分的溶液全部变为无色,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主多媒体简单地代替都是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都是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五、编制多媒体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作用及误区 篇3

一、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只有在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准备、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教学内容和信息,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教学。

(二)优化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创设情景

情景是使人人胜的好途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

2.剖析机理

计算机软件可以将书本上的这些呆板的、静态的、微观的模型用动画形式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模拟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

3.模拟实验

实验是理、化、生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一些学校要么苦于资金匮乏没有标准的实验室,要么学生人数太多,很多演示实验,老师只能在讲台上演示,这样,只有讲台前面几排的学生才看得清楚实验现象,后面很多学生都看不清楚,也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或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在课堂上都不能很好地演示,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的,这一点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小学阶段,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从属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有“三个不宜”:

(一)不宜替代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老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老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老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期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老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老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二)不宜顾此失彼

计算机等媒体辅助教学应和老师的教学有机结合,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可由其他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我们知道任何好的课件都无法预测课堂的变化,它也无法进行课堂秩序的调节,然而有的老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多媒体教学应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及各种媒体的特殊性质,才能根据需要选择和有效应用媒体。

(三)不宜照搬别人

多媒体教学要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千万不能图省事,照搬不误,最好是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制作课件,杜绝“空架子”、“花架子”现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恰似一把双刃剑,教师能否站在“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育高度,是导致师生是否沦为多媒体的“奴隶”的关键所在,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求知心理,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恰当的形式、以最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启迪学生思维的困惑,从而在疑问、思考与恍然大悟中感悟科学的趣妙,体验茅塞顿开的快乐与畅然,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慎重思考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作用及误区 篇4

一、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只有在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 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准备、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 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教学内容和信息, 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教学.

(二) 优化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 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 在化学教学中, 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 使之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同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 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 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使课堂生动形象, 学生普遍感兴趣, 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知识接受快, 课堂效益好.

1.创设情景

情景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 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 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种刺激, 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

2.剖析机理

计算机软件可以将书本上的这些呆板的、静态的、微观的模型用动画形式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模拟出来, 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

3.模拟实验

实验是理、化、生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 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一些学校要么苦于资金匮乏没有标准的实验室, 要么学生人数太多, 很多演示实验, 老师只能在讲台上演示.这样, 只有讲台前面几排的学生才看得清楚实验现象, 后面很多学生都看不清楚.也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或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 在课堂上都不能很好地演示.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辅助教学的, 这一点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小学阶段,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从属的, 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有“三个不宜”:

(一) 不宜替代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老师对学生的灌输, 也不能让学生脱离老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老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期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 即用电脑取代老师、黑板、粉笔, 产生了“电脑万能观”, 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 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 可谓十分丰富.老师成了“放映员”, 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 学生成了“观众”, 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二) 不宜顾此失彼

计算机等媒体辅助教学应和老师的教学有机结合.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 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可由其他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我们知道任何好的课件都无法预测课堂的变化, 它也无法进行课堂秩序的调节.然而有的老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抛弃优势方面, 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 顾此失彼, 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多媒体教学应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及各种媒体的特殊性质, 才能根据需要选择和有效应用媒体.

(三) 不宜照搬别人

多媒体教学要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 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 有所选择和加工, 注重择优, 千万不能图省事, 照搬不误.最好是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制作课件, 杜绝“空架子”、“花架子”现象.

化学多媒体教学误区谈 篇5

王宏彦(临夏回民中学甘肃临夏731100)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应从传统课堂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的指导者,多媒体如教学中的“葵花宝典”,如何不“自宫”而获得高超的教学艺术,发挥多媒体的正能量,扬长避短,打造精品课堂。下面我从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正能量及误区两个方面淡谈1.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正能量1.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运用媒体技术,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响动画,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使其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将新课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的展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1.2运用多媒体的正能量使教师由“粉笔匠”变成“导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教学密度。上化学计算课时写例题、画图例的时间较多,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就可以将例题、解题过程、图例等用几秒钟就可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这样,教师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相关的内容和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该知识点,并可以对该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拓展,还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反馈练习,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教学活动更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给学生较多自由时间复习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感觉当“导师”真好。1.3运用多媒体使学习由“深奥”变成“简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处理上具有高超的能力,利用这一特殊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宏观模拟化,把宏观场景微观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易于开展。例如,高一化学《离子键》这一节,要阐明微观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内容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讲述时描述也很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理解很吃力。若通过媒体技术运用三维动画,可生动、形象、直观地模拟氯化纳的形成过程,从而揭示离子键的形成,从而化解这一难点。设计课件时,首选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纳原子、氢原子结构示意图,这样可直观看出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同时,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开始闪烁,纳原子开始失去最外层电子到氢原子最外层上,同时配上声音及移动箭头,然后保留上图,在下面相应显示出纳离子,氢离子结构示意图,最后纳离子、氯离子同时移动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达到了平衡,此时稳定下来,阴阳离子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健,形成氯化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了直观效果。学生不仅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而且能较好地理解离子健的形成,使学生明白“渠清如许”的原因。2.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误区2.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华而不实,使“乐学”变成“苦学”有的化学教师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课堂效率。一节好课应该是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2.2“导师”角色互换,使教师变成“键盘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其重点在“辅助”二字,它和黑板、幻灯机、实物投影一样,属于教具。但实际教学中,常出现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错位的现象,一些教师从组织教学到新授,从练习巩固到作业,从导入到评价,都由电脑包揽,对黑板、幻灯机等传统媒体不屑一顾。很多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上课的思路、步骤,上课时,电脑设计到的内容必须讲,电脑上未涉及的内容不能讲,全然不顾学生主体性及学生差异。教师变成操作员、解说员,只要敲敲键盘、动动鼠标,一节课就可流水作业似的完成。计算机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强化了教师的主导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2.3重视多媒体,忽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部分教师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认为这样成功率高,节约时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取代的。用多媒体来实验,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没有使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弱化部分实验功效,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等等。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化学实验都要通过多媒体演示,一味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剥夺了学生的亲自实践。特别是化学实验,尽管这种模拟是真实的反映,但它仍同实际探究有区别,决不能用模拟代替学生的亲自实验,忽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总之,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确定,不能一味追求计算机、电视、录像等手段,而忽视教师的讲授、板书、幻灯等常规的教学媒体。教学活动应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正能量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建议 篇6

1、先进背后的“换汤不换药”

有一些教师认为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方便教学,也会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但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下,却进行着传统教学,教师依然讲解得津津有味,学生依然是被填鸭的对象,教师灌输学生之风固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生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和素质培养统一起来。

2、“视听代替朗读”,教学变的不完整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就有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课堂上充分运用,这样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呈日薄西山之势。殊不知,语文不读,如何能提高写作等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师生双方教学相互活动,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项,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3、绚烂的音画限制了想象和创新

语文是语言文学,重在朗读领悟,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整堂课是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朗读和优美的画面,学生的朗读几乎没有,思考体会也被剥夺了。记得一次公开课,课题《雨霖铃》,先是配乐朗读,然后是一连串的画面,解读诗句的情景,有“长亭送别”、“孤舟远去”等的画面,最后是歌曲欣赏。初看起来可谓精彩,教师感情丰富,学生的热情高涨,只是没有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把诗歌的味道、诗歌的特点消失殆尽,学生的创造力也被夺去了。可有的老师用多媒体图解诗文,让学生一览无余,将含蓄美的诗歌变成一杯白开水。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不断缩小。

4、大容量传授导致“消化不良”

多媒体教学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有的教师为追求这一结果,利用现代机器扫描似的一个个画面展示在课堂上,教师成了“真正”的“知识传授者”。现代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大量的知识传授固然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如过眼云烟,看过就忘。教学中应有的师生互动的环节简化了,课堂效果也被简化,学生在“花花世界”里晕头转向,不知学到什么。

5、固定模式阻隔“情感交流”

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演示员”、“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产生隔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对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1、把握好“度”,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多媒体教学能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但任其如何变化,它还是一种辅助教学。因此,必须考虑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协调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处理教材重点、难点,实现两种教学相得益彰。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教师准备的时间、精力不济,而且会导致教学的简单化、表面化、庸俗化。堆砌声色图像,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也形成不了“亮点”。因此教师应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度”,让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2、设境应基于课文,尊重课文的品味

多媒体设境应基于课文,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和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所以朗读必不可少而且还需要加强。追溯中国古代的国文传授传统,我们发现古人乃至近人更注重对文字及文意(道)的体味与鉴赏,从诸葛孔明“好为梁父吟”的“吟”,到苏轼的“味摩诘之诗”的“味”,再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书时的入神朗诵,我们可以体会到“吟、味、悟、诵”这些原本为传统教学精华,却被不少今人忽视甚至漠视了。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应留有时间让师生“吟、味、悟、诵”以及联想和想象。要运用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已有的成果,联系学生实际去研究教材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处理,精心设计,以发挥其表现力。

3、演示与引导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多媒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观察。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多媒体技术以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进入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刺激。此时,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观察,学生很容易被表面形式所吸引,而忽略知识的本质。因此,在演示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同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最本质的方面。惟有如此,才能让现代化教学技术给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无限活力,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4、以课堂教学效果来评价,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趋客观

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应该更趋科学、更客观,不能只看教师怎么演示、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什么方法,如何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文章的。此外,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也应当是一门立体式艺术,只有合理适度地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才能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5、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不仅仅囿于书本的知识内容,要在接触更多知识信息的实践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没有绝对锋利的矛,也没有绝对坚固的盾。扬长避短,矛盾相长。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说:“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因此,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需要给欣赏者留想象的余地。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语文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盲目迷信,只有克服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长,才会起到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配合,相得益彰。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多媒体很难企及的;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不是考虑怎样运到极至,而是应该考虑怎样实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完美地配合。

浅谈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7

一、对电化教学起的作用认识不高

现代化的电化教育手段是一项新事物, 许多教师对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深, 看法有误。例如, 有的教师认为, 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花架子, 华而不实, 不用也能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懒于运用多种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特别是懒于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嫌电化教学手段使用起来麻烦又要搬硬件, 有得找软件等, 导致媒体单一, 手段落后, 效益不高。

二、使用不当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不了解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使用规律, 使用不当, 违背了教学规律, 降低了教学效率。如有的教师进行配乐朗读时, 播放的音乐音量过大, 喧宾夺主;有的教师将几百字的课文内容全部抄在投影片上, 投影片完全取代课本, 上课使学生“只看片不看书”;有的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将现成的课文录像带反复播放, 造成“只见音像不见文, 只见电视不见人”的怪现象。还有的教师认为, 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用得越多越好, 于是在课堂上, 特别是在各种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评优课上, 各种电化教学手段轮番上阵, 教师操作得手忙脚乱, 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很少,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软件不足, 硬件闲置

一些教育部门只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硬件建设, 忽视软件建设;有些教师过于依赖现成的电教软件, 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软件的开发建设;有的根本就不会自创教学软件并不想学习这方面知识, 这样导致现代化教学软件不足, 软件不足又直接导致硬件设备的使用率不高, 大量的、昂贵的、现代化的电教硬件闲置, 难以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以上误区导致了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难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要想使其充分发挥其效用, 首先, 要做的是必须提高全体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作用和功能的认识, 改变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其次, 教师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以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性:

1.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要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

现代化的电教手段, 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功效,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的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适时的运用。

2.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小学阶段,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而现代化的电教手段, 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 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它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 因而,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由于学生观察到的山水与课文中的描述差距太大, 感到陌生。绝大部分学生又没有实地观察的条件。教学中只靠教师的语言难以描述的清楚明白。而采用实景录像, 再现漓江水是那样静, 那样清, 那样绿, 如同翡翠。望之一眼, 令人心旷神怡;再现桂林的山是那么奇, 那么秀, 那么险, 再加上青山秀水的映衬, 红花绿树的点缀, 给人以美的享受, 把学生引入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境界。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要有利于加大教学密度

一堂课要想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师必须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 提高教学效率, 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块黑板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而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 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例如, 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教师讲完了一篇课文准备小结时, 在黑板上板书时间时很紧张的, 这时, 教师运用课前制好的投影片, 边投影边小结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如数学课上进行巩固练习时, 量大题多, 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写, 不光老师的时间不够用, 加重老师的负担, 也不便于学生确认和识记,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利用投影教学, 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运用电化教学, 还可以提高课堂反馈的速度。

4.使用电化教学, 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录音、投影、录像、电脑都可以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在出示画面观察、思考时, 有助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投影打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时, 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抽象思维的能力。而这两种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5.要做好现代化电教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各种教学手段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不可能是全能的, 也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不能过分、片面地强调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作用, 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目前教师的讲解、指导、示范、板书等仍然是基本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只是辅助手段。所以, 教师应加强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性作用, 研究和扩大它的使用范围, 使教学手段逐步走向现代化。

6.要做好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

各种媒体各有各的优势,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考虑使用何种媒体更有效, 在教学中根据各种媒体的优势, 将它们加以优化组合, 发挥多媒体的整体功能。要做到多媒体优化组合, 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两点:一是教学信息传递对媒体的需要;二是各种媒体的使用适用于何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总而言之, 我们要走出电化教学的误区, 树立正确的观念, 提高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的目的性、实效性, 这样才能使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从而推进现代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摘要:由于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产生, 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使用上的误区, 不能发挥出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因此, 笔者对多媒体在教学中存在的三点误区及如何走出这些误区, 并从六个方面对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探讨。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原则 篇8

●多媒体教学误区

1.拿来主义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 因特网上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有些教师常常利用网络下载一些现成的课件, 不做任何修改, 就直接用于自己的课堂, 顺着别人的思路来进行自己的教学, 对教材不作深入研究, 形成教学上惰于思考的习惯, 这与抄袭没有两样。

2.过于花哨

在设计教学课件时, 有的教师为了尽可能地用不同的媒体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课件内容繁多, 图片、声音、文字的色彩不停变幻, 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虽说注意是知识的门户, 但是往往学生注意的并不是教学内容本身, 导致原本设计的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在45分钟内无法完成, 更谈不上高效了。

3.过分依赖

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少说少写, 很多教师对此过分依赖, 不管是比赛课、教研课还是平时上课, 几乎都要用到多媒体, 如果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 有的教师甚至会束手无策。

●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面对这样的误区, 怎样才能优化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效果达到高效呢?笔者认为, 要做到三适:适时、适量、适当。

1.适时

“适时”就是找准切入点, 相机而用。如课前需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感画面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特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一节课不同时间出示多媒体教学效果是不同的, 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出示由《背影》改编的电视小品《背影》, 教师最后讲解课文;而另一位教师一上课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 然后, 让学生自读课文, 最后教师讲解。同样一节课, 出示的先后顺序不同, 产生差别较大的教学效果。后一位教师的应用显然高明得多。多媒体用在该用的时间事半功倍, 用在不该用的时候则画蛇添足事倍功半。

2.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要做到适量, 过分依赖多媒体会适得其反。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其价值应是为师生所用,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帮助。而什么时候需要这种帮助, 要看是不是不用就不行。要当用则用, 不用则弃, 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每一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 防止内容过多, 形式过多, 看而无用的现象发生, 引起学生疲劳, 影响学生效果。

3.适当

“适当”就是指多媒体用在“精彩”之处, 用在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全部是多媒体展示, 屏幕占据了黑板所在的位置, 计算机代替了教师。我们应该明确, 多媒体应该用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地方, 如生物学科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地理学科中天体的变化等, 这些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在课堂中用一张张幻灯片把课文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 就破坏了文学的意境美、想象美。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误区 篇9

1. 语文教学视听欣赏取代语言感悟

文质兼美的文章, 语言优美、形象丰满、哲理深邃、意趣横生, 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 不是任何语言文本的任何教学环节都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然而现在不少教师却不问是否必要, 一味简单地用屏幕画面诠释或演绎文本内容, 致使原本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意味隽永的语言文本变成了呆板肤浅的声像展示, 粗暴地侵占了学生的再创造空间, 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语文, 而是影视和音响。其实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对抽象思维的训练, 学生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而养成思维的惰性。那么, 创新思维从何而来?

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 千万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 要认真指导学生“感受语言, 触发语感;品味语言, 领悟语感;积累语言, 积淀语感;运用语言, 习得语感”, 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语言的实践活动。

2. 因“热闹”冲淡教学效果

由于多媒体“热”, 不少教师一哄而上, 用多媒体上课, 全然不顾教学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媒体都会有干扰因素, 信息越多, 干扰因素越多。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左右, 感官刺激太多反而抑制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 如果刻意追求表面上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美妙的音乐、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录像应有尽有, 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 让学生大开了眼界, 实际上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本质提高。

语文本来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的, 如果教师淡化语言教学而强化多媒体的声光影像, 这就不是什么语文课, 而是音乐、美术欣赏课了。

3. 为公开课而使用多媒体

一堂完美的公开课, 计算机是肯定要用的。于是, 为了这一节课, 执教者使出浑身解数, 动用许多教师的力量围绕这一节课转。帮他绞尽脑汁设计脚本, 帮他夜以继日地泡在电脑房, 苦战多日甚至是多月, 才“磨”出一个课件, 多么不容易啊!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 (下转第178页) (上接第177页) 完成许多日常工作, 哪有这么多时间来“磨”?不是为了上面检查, 不是为了上公开课, 谁还愿意去费这么大的力气呢?

如果现代媒体技术成了公开课的“专利”, 是为了公开课而特意准备的“礼物”, 那么, 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顶多不过像我们家客厅里的摆设。这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悲哀吗?

4. 为了应付检查而牵强使用

在很多时候, 我们的教学也被某些检查逼迫着使用多媒体, 比如说有些检查是检查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的 (为了防止多媒体教室闲置) , 我们的教师平时可能不愿意在里面上课, 但是领导说了, 多媒体的开课率要达到多少多少, 你一月最少在里面上几节课等等, 我们的老师没办法, 只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这样上的课, 最多把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当小黑板使用。试想, 如果把多媒体当小黑板使用, 它收到的效果还不如小黑板。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要的只是小黑板的效应, 为什么还去多媒体教室上课劳民伤财又伤神呢。只有我们的老师认为我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是必要的, 才能全身心准备教学内容和合理利用多媒体展示它, 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多媒体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使用, 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多媒体教学误区谈 篇10

一、图片或影片展示代替了阅读想象与联想

不少老师在进行教学课件设计时, 喜欢将文中作者的描写用图片的形式在投影中展现出来, 给学生直观清晰的认识。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 将文中各种云的形态用图片在投影中展现出来, 这有利于对课文描写各类云的语言文字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种图片展示是客观科学而有效的。

但在另一些课文中, 作者的描写是不宜用图片来定格的。比如《天上的街市》, 作者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过程中, 通篇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手法, 这些联想与想象如果也用图片定格, 就显得单一而不灵动了, 进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会陷入片面化程式化。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课件设计就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 认为图片有助于理解课文, 就恨不得将课文都用图片展现, 事实上这并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除非特别需要, 一般不应出现一切包办的图片, 这不利于引导学生直接理解语言文字,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由语言文字进行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最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单纯抄写笔记代替了边听边记笔记

使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很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 (可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用投影展现出来, 并可以用各种序号、各种颜色、各种标记、各种字体区别展现) , 课堂容量大、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听课更容易把握要点, 书写正确。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学生在现实中听话能力降低了, 往往依赖于书面材料, 作文中的遣词造句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细一深究, 这实际与学生的听记能力有关。传统的授课, 学生记笔记往往是根据老师授课语言的轻重缓急重复突出或板书的提示去记笔记。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听话能力得到了锻炼, 并且记笔记时还在思考, 是对知识的再加工。这当中有主观的取舍, 有用字用词的选择, 而且书写要达到一定的速度, 潜移默化中, 学生的听记能力上去了。

三、无限拓展与多种展示形式代替了文本阅读本身

随着各种多媒体软件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变得丰富多样。课堂也易于由这些精彩的课件的带动而变得灵动活跃, 各类教学内容的展示轻松快捷, 进而使得课堂容量增大。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随之而来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课件中影视动画文件代替了文本阅读, MP3音频文件代替了课文朗读, 各种拓展活动充塞课堂, 而真正的主角课本却闲置在一旁。一些课堂对文本本身的研读只占课堂的三分之一, 甚至五分之一或者更少, 更有甚者只有授课题目与文本相关。课堂容量是大了, 课堂形式丰富多样,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学生高高兴兴不亦乐乎。但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语文知识?提高了哪些语文能力?究竟这是一堂语文课还是社会实践课?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千万不要忘了文本阅读本身。课件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阅读理解文本, 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四、单一规范的概括代替了开放自主的阅读探究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预先设计好的, 课堂演示时如果想修改非常麻烦, 这就使得课件对授课内容的展示不能因课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大家都有这样的教学体会:一份相同的教案, 在不同的班级授课, 其过程与效果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也不足为怪, 因为学习的主体其个性的发展与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 至于课堂偶发事件那就更不必谈了。

由于事先设计好了课件, 不少老师在授课时就死拉硬拽, 将学生向课件拉拢以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不能向课件靠拢时, 一些老师就表现出一种焦虑, 甚至还会埋怨学生太笨。殊不知教学的备课环节只是为了授课而做的准备, 它不是教学的唯一或者范本。这也要求我们能够有预见地完成课件的设计。一般情况下, 课件越简单, 机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或者多设计几个备用超级链接以应对多变的课堂。

上一篇:美术的审美特征下一篇:经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