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训练机构

2024-05-08

卫生训练机构(精选八篇)

卫生训练机构 篇1

我大队是一所专门为基层部队培养卫生干部和卫生学兵的训练机构, 目前正经历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重大转型。由于这种转型, 使一大批年轻教员走上了教研室主任的领导岗位。缩短教研室主任新老交替的周期, 岗位培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现结合工作实际, 从以下3个方面对如何开展岗位培训进行探讨。

1 厘清教研室主任的岗位职能

教研室也称教学研究室, 是院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管理机构和重要载体, 是承担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学、从事学术科研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 教研室主任扮演着指挥者、管理者和领军人的角色。

1.1 教学一线的指挥者

教研室主任处在院校教学的第一线, 是教研室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1]。作为一名教研室主任, 要扮演好指挥者的角色,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遇事勤于思考, 学会分析判断, 从一般中寻找特殊, 在个性中发现共性, 克服被动应付心理, 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 掌控教学过程, 熟悉教学环节, 加强具体指导; (3) 注重调查研究, 深入教学一线, 坚持跟班听课, 随时掌握教员授课情况, 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 基层教学的管理者

教研室是院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 教研室主任是最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者[2]。作为一名教研室主任, 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过骨干抓管理。凡涉及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活动, 要多与副主任协商, 与老教员沟通, 尽量达成共识, 保持步调统一,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 通过计划强管理。要坚持长规划短安排, 把贯彻学校和教研室建设发展规划与制订详细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管建结合、以管促建。 (3) 通过风气促管理。要敢于对不良风气和消极现象开展面对面批评, 对好人好事和典型事例进行宣扬褒奖, 以此增强教研室的凝聚力。 (4) 通过制度保管理。要坚持用规章制度管理教学, 规范和约束教员的教学行为, 把教研室的一切教学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1.3 教研团队的领军人

教研室是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团队, 教研室主任起着团队带领者和领军人的作用[3]。要扮演好领军人的角色,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注意发挥老教员的作用, 集中广大教员的智慧, 不断增强教研室人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 发扬学术民主, 营造学术氛围, 创造必要条件, 利用教研和科研实践培养骨干, 使教员形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 (3) 面对荣誉学会谦让, 遇到困难敢于担当, 争当团队建设的强者, 不计较个人得失,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教员。

2 把握教研室主任的工作重点

教研室主任的工作重点就是围绕“五抓”开展工作, 即抓人才队伍培养、抓教学过程管理、抓基本制度落实、抓学科专业建设、抓学术研究。可以说, 只要“五抓”工作抓得细、抓得实, 就是一名比较称职的教研室主任。

2.1 抓人才队伍培养

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综合素质较高、结构比较合理、专心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教员队伍, 是教研室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研室主任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 要着力抓好3项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应将年龄在45岁以下、中级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从事专业教学8年以上、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员作为学科带头人进行培养。二是优先培养“双师型”教员。“双师型”教员指同时具备专业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教学能力的教员。主要是将基础医学、军事卫生装备、护理、边防高原军事医学岗位的教员按“双师型”教员的标准精心培养。三是加快“双证型”教员培养。“双证型”教员指同时考取国家医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的教员。要求内外科、专科任职的教员尽快考取“双证”, 要支持鼓励部分不具备“双证”资格的教员考取“双证”。

2.2 抓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理, 包括:接受机关下达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任务分工、填报课程教学实施计划、集体备课、试讲、召开教学联系会、设计第二课堂、组织课程考试、安排监考阅卷、完成课程教学小结10个环节。作为教研室主任, 主要把控好教学任务分工、填报课程教学实施计划、集体备课和试讲四大环节。

2.3 抓教学基本制度落实

所谓教学基本制度就是必须无条件执行和落实的教学规章制度。作为教研室主任, 最重要的是落实好12项基本制度。12项基本制度包括“八项制度、四项会议”, “八项制度”指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教案书写审查制度、互相听课制度、作业批改辅导制度、等级课程申报制度、设备器材管理制度、教学档案建设管理制度;“四项会议”指教学分工会、教学联系会、教学分析会、教学总结会。

2.4 抓学科专业建设

考虑到我单位教研室大都重组, 提出教研室主任近一两年的工作重点是:明确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抓好等级课程申报评比;重视“精品课”建设;搞好教材、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教案和教学课件“五配套”建设;按规定要求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建档工作。

2.5 抓学术研究

大学通常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3个类别。按照这种分类, 像我们这一类培训机构只能属于教学型院校。回顾我大队多年的学术研究, 不论是科研还是教研取得的成绩, 都是通过“软科学研究”而实现的, “软”是指这类研究具有“柔性”的特征, 多强调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 不像大多数医学研究常需要专用设备支持的“刚性”条件。我们向教研室主任提出, 在今后一段时期, 要把卫生学兵培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研究作为研究的重点方向。

3 强化教研室主任的绩效评价

实施教研室主任效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教研室主任能进能退和能上能下的激励竞争机制[4]。教研室主任的绩效评价要结合本单位教研室主任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实际, 只有如此才能发挥这一机制的效能。

3.1 教学建设有进步——评价质量意识

教研室教学建设成效明显, 全部课程实行等级课程管理, 有1~2门校级优秀课程或“精品课”, 重视实验室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及时上传各项数据。

3.2 评比竞赛有名次——评价精品意识

教研室立足岗位, 高度重视各类评比竞赛, 不放弃任何评比机会, 赛前准备工作扎实有效, 备课试讲认真细致, 踊跃参加学校和上级单位组织的教学评比、“精品课”评比和教学比武竞赛活动, 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3.3 学术研究有成果——评价创新意识

结合学校和教研室实际开展学术研究, 定期举办教研室学术活动, 发挥教研室的团队作用, 拓宽课题立项渠道, 争取课题立项机会, 积极承担校级或军区级教研科研课题, 要求高职和中职教员每年在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1篇, 3年内有1项获奖的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秦娜琳, 罗军敏, 汤贤英, 等.医学高校教研室职位设置与职责刍议[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3) :2080.

[2]杨天仁, 闫忠红, 李敬孝.标准化教研室的内涵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 :47-48.

[3]郝书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 :42-44.

卫生训练机构 篇2

关键词: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由此带来的卫生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和环境卫生问题。我国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以先进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的在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方面进行探索,这对于保障人们群众身体健康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将从了解卫生监督的内涵,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如何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等方面作一个综述,从而为规范卫生监督机构,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切实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供科学的参考。现综述如下。

一、卫生监督

卫生监督是指国家授权卫生部门对所辖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国家的卫生法令、条例和标准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以减少危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为根本目的,是政府监管职能的直接体现。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如环境卫生防疫站、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卫生监督相关的行政部门是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卫生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则主要通过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卫生监督检查、行政处罚、控制以及行政奖励等手段进行。[2]

二、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就其体制不断进行改革的同时,国家也在逐步加强宏观调控,卫生监督工作是国家施行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卫生法制建设,保护人们赖以生活的坏境,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权益

首先,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权益。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些餐饮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厂以及食品供应市场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不同品牌的食品,如快速消费品、纯净水、蔬菜、水果以及各种包装食品等涌入市场。[3]人们在对于食品等商品产生多种选择的同时,也逐渐关注食品的健康性和安全性,而卫生监督工作通过行使国家职能,通过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厂以及食品供应市场等的监督检查,能够有效的控制食品的安全性,避免威胁人们健康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又可通过一定的行政处罚和行政控制等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稳定。

(2)改善卫生状况,保护环境

其次,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改善卫生状况、保护环境。国家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保护环境。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的提出,改善卫生,保护环境则成为卫生监督工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4]例如,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化工厂等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社区人们的生活环境,易发生废水、废气不按规定排放的违法事件,而卫生监督机构在对相关的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和检查工作,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权力,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执法,最大程度化降低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可见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3)打击卫生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国家卫生法制的建设

再次,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体现打击卫生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国家卫生法制的建设。近年来,公共卫生问题日益严重,食源性的疾病和传染病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卫生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卫生监督管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摆在了重要的位置。[5]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可加强卫生监督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监督检查的执法能力,打击卫生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卫生安全,促进人们的对于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肯定和满意。

三、如何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1.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的提高

通过规范卫生监督机构分析如何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来看,首先应该提高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能力。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根据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履行国家法律管理职能。因此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是影响卫生监督工作是否高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要提高衛生监督执法能力,首先应该加强卫生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基本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素质,并且要在平时的卫生监督工作中,注意引进人才和重视对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培训。[6]另外,要加强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应设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重视工作考核,以此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再次,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走群众路线,多听取群众的建议和呼声,对违法行为和犯罪活动进行严厉的打击,维护社会稳定,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

2.切实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切实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具体而言,首先,加大对一些无证经营的小诊所、药房以及医院等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医疗机构合法经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等伤害人们群众身体健康利益的违法事件。另外,卫生监督机构和行政部门应该明确职责,做好职业卫生等各项监管工作。严格控制不同职业,如建材、煤炭、冶金以及化工等职业卫生方面的防控和检查,促进对用人企业或单位建立健全相关的卫生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危害因素的监督检查。再次,应该在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的同时,重视发动群众,提倡群众检举和举报,以及建立相关的保护和奖励措施,促进卫生监督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四、讨论与建议

总之,卫生监督工作对于保障人们群众身体健康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法制化建设以及改善社会工作卫生秩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规范卫生监督机构来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强卫生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基本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素质,设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在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继续开展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做好职业卫生等各项监管工作等,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卫生监督管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艳琴,江春明.我国卫生行政执法过程中标准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01)

[2] 陈刚,孙梅,徐艳,孙肖潇,罗灿,曹文妹,李程跃,杨明亮,李章国,俞平,郝模.三年建设前后中国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检查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05)

[3] 刘立群,孙剑寒.浙江省卫生监督优先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02)

[4] 朱宏伸,赵霞,丁卫军.关于卫生行政执法中贯彻《行政强制法》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03)

[5] 朱宏伸,顾宏远,丁卫军.一起过渡期餐饮服务行政许可复议引发的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05)

卫生训练机构 篇3

总后勤部卫生部于2014 年5 月下发《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试行)》[1],要求全军部队卫生机构和机动卫勤分队结合自身救治任务,组织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努力提高应用卫生装备完成救治任务的能力。在检验装备的训练与考核标准中,共设有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酶标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13 种(类)检验装备,现就血细胞分析仪的训练与考核标准进行解读。

1 适用范围与要求

该标准适用范围为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包括师(旅)医院、旅(团)卫生队,也适用于机动卫勤分队/野战医疗所(队)。训练与考核对象为其所属检验科(室)从事检验工作的专门人员,包括检验医/技师、检验士官。训练时间建议安排在每年3 月至7 月的分业训练期间,总学时分配为7 学时,其中讲解演示2 学时,操作练习4 学时,考核验收1 学时。要求军、师级卫生机关和各级卫生机构依据《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试行)》,围绕实际岗位需要、装备配备现状和训练薄弱环节,认真制订专项训练计划,明确训练目标、内容、时间和方法,组织做好检查与考核工作[2,3],并将个人、单位年度考核成绩作为评估卫生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依据。

2 课目设置与要点

血细胞分析仪编设6 个课目,即血细胞分析的基本知识、装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安装与调试、操作使用、实际应用和维护保养,对每个课目训练与考核的条件、内容、标准、考核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2.1 基本知识

该课目设置了血细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于检验人员来说,除了要求熟练使用装备外,必须掌握与检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检验医/技师,不仅能为伤员救治提供准确检验数据,还要有能力协助医生对某些疾病或伤情作出初步诊断或判断。标准要求熟练掌握血细胞种类、形态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各项检测参数(指标)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由于在以往考核中发现部分检验人员对血细胞直方图的认识不够,因此把血细胞直方图作为一项单独列出,要求检验人员熟悉常见各种直方图图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重视血细胞直方图的作用。本课目考核形式以理论考核为主,相关内容参见检验装备考核题库。

2.2 结构与工作原理

目前我军配发的血细胞分析仪种类较多,型号不同、结构不同、工作原理也不同,但具有共性。为适应战时或外出作训要求,多设计为小型便携式,结构较简单,工作原理仍以三分群的电阻抗法[4](库尔特原理)为主。标准要求熟练掌握目前所配装备的基本结构、血细胞计数原理、血红蛋白检测原理,对联合应用多项技术如激光散射法、射频电导法、细胞化学染色法等[4]仅作为了解内容,在理论题库中有所体现。

2.3 安装与调试

由于部队经常携装外训,故安装与调试应作为训练和考核的重点课目。检验人员必须掌握该装备安装的环境要求以及主要的技术参数指标,尽量满足并保障装备正常使用的条件、标准要求。熟练完成电源电路、各液路和管路以及其他附属装置的连接,注意即使野外环境下训练也要连接地线,否则影响结果准确性。装备调试既是训练的难点,也是考核的要点,标准要求检验人员能在任何不利条件下迅速展开装备,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检验人员熟悉控制面板和菜单的操作,能熟练调试装备,掌握装备校准、质控方法,灵活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2.4 操作使用

这一课目设置了从开机到关机的完整操作流程,训练与考核的要点是检测,包括本底/空白检测、末梢血检测、全血检测,标准要求熟练掌握检测的基本操作流程。

2.4.1 本底检测

本底检测受环境条件、试剂质量影响较大,同时这一环节也再次检验装备安装和调试是否正确。目前配发的各型血细胞分析仪通常均设置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4个参数作为本底检测指标,训练中需注意血小板的本底计数受环境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以及样本杯清洁程度影响较大,因此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样本杯、使用无尘软纸擦拭进样针,并设法保持环境适宜。

2.4.2 末梢血检测

要点是末梢血的采集和检测的规范性。从野战需要出发,配发的装备均设置末梢血模式,但平时工作中很少应用末梢血模式检测,本标准中把末梢血采集的操作单独作为一项训练内容,从采血部位、消毒方法、毛细采样管的使用以及如何准确定量采集血样做了严格规范,训练中应予以重视并加强训练。考核时,末梢血检测结果应与全血结果进行比对,不应超出误差允许范围[2]。

2.4.3 全血检测

要点是样本检测前处理、进样方法以及进样针/探针处理办法。因配发装备大多数属半自动化仪器,需人工混匀、手动进样和清洗进样针。因此特别注意检测前应肉眼观察血样是否足量、是否有凝块和溶血;血样应充分混匀后,置于进样针下合适位置准确吸取足量样本;吸样后正确擦拭进样针,保证进样量准确并及时清洁保养,防止对其他样本的污染。

2.5 实际应用

这一课目设置了从装备展开到撤收的全部程序,包括装备的安装与调试、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整理撤收。完全从实战化出发,训练内容靠拢实战、练兵环境贴近实战,模拟战时条件,完成批量伤员样本检测,其要点是考核人装结合的综合保障能力,即合理应用装备完成样本检测、为伤员救治提供保障。在熟练掌握装备安装调试、操作使用流程的基础上,强调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快速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装备保障的实战化水平[3,4,5]。

该标准参照国家行业标准GB/T 20470—2006[6]对各项定量检测指标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不得超过允许范围;另外,对检测时间做了适当限定,即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快速报告结果,以满足平、战时伤员救治的需要。

2.6 维护保养

该课目设置了4 项内容,包括日常保养、定期保养、封存保养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由于不同类型装备的具体方法不同,以实际使用的装备为准。标准要求训练时严格遵照《后勤装备小修保养技术规程》,正确完成日常保养、定期保养和封存保养,尤其封存保养是保证装备保管、携行或运行完好率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重视。除维护保养外,还要求能正确分析常见故障出现的原因并排除故障,理论考核内容参见题库,操作考核可由考评员根据装备型号特点现场设计,要求以操作和口述方式完成[5,6,7]。

3 考核评分标准

考核评分标准是训练对象对训练效果自查和各卫生机构组织考核的依据,也是装备考评员实施考核评估的重要标准。

3.1 考核形式和评定等级

考核形式分为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理论考核为闭卷,操作考核采用实装操作和口述方式,各为100 分。如以单装作为个人或单位的基本考核单元,按理论成绩占30%、操作成绩占70%的计分方式重新合为100 分。成绩评定划分为4 个等级:95 分(含95 分)以上为优秀;85 分(含85 分)~95 分为良好;75 分(含75 分)~85 分为及格;75 分以下为不及格。

3.2 评分表

血细胞分析仪考核评分表[1]设置了5 个考核课目,并对每一考核课目进一步细化考评要点、标准分值、考核方法、扣分标准。在部队卫生装备使用操作与考核标准[8]的基础上,除安装调拭、操作使用、维护保养课目外,增加了实验前准备和整理撤收2 个课目,血细胞分析仪考核评分表见表1。

其考核要点是生物安全意识和个人防护能力,实验前准备除了要求实验用具准备充分以外,还要依据实际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整理撤收的考核要点是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束后对标本、污物以及工作台、环境等的清洁消毒处理,要求考评员尤其注意操作过程中考核对象对随机出现的标本、器材、耗材等相关污染的处理和应对能力[2,8]。考核课目中操作使用所占分值比例最高,其中末梢血、全血测定结果所占分值为30%(30 分),突出了检验结果在装备操作中的重要性,即结果错误扣除30 分后,最多得分70 分,该装备考核成绩为不及格。

在评分表最后的备注中列出根据熟练程度划分熟练、较熟练、一般3 个等级,权重系数依次是1、0.97、0.95,是指操作考核的得分乘以相应权重系数得出最终考核成绩,要求考评员在实际应用中注意把握,也可参照考核对象完成操作时间进行评定。另外,由于配发的血细胞分析仪型号较多,该标准作为各型号的通用标准,未对考核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可酌情确定。

4 结语

针对《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试行)》检验装备中血细胞分析仪训练与考核标准进行解读,在实际训练和考核中应结合不同装备型号特点、人员类别、样本数量、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确定具体课目、内容、时间和方法[3,5],准确把握《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内涵,提高训练质量,以考促训,以考兴训,切实提高装备保障的实战化水平。

摘要:介绍了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血细胞分析仪训练与考核标准,重点解读了该标准的适用范围与要求、课目设置与要点、考核评分标准3个方面,以对各基层部队准确把握标准内涵、提高卫生装备训练质量和实战化保障能力予以一定的指导,切实提高装备保障的实战化水平。

关键词: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血细胞分析仪,训练,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试行)[S].北京:总后勤部卫生部,2014.

[2]崔景辉,薛蓬,李永新.野战医疗队检验装备训练考核标准与方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2014,21(5):470-473.

[3]崔景辉,薛蓬,牛淼.野战医疗队检验装备训练考核[J].解放军医院管理,2014,21(2):155-157.

[4]漆小平,邱广斌,崔景辉.医学检验仪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崔景辉,薛蓬,安荣.某集团军卫生机构野战条件下检验装备使用操作竞赛结果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0):305-309.

[6]GB/T 20470—2006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S].

[7]崔景辉,孙鹏,谢玉兵.AC900+血细胞分析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28-129.

浅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篇4

一、颁布独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颁布前,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执行的是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医院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58 号,以下简称“原制度”)。原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施行以来,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最新的医改方案,今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将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是以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方案为依据,并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实状况,本着“突出基层医疗公益性、体现多渠道补偿机制、适应转变运行机制、强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予以制定。因此,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将产生显著差异:一是成本补偿机制差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安排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而公立医院一般是自收自支,没有类似的成本补偿机制或者财政资金所占比例较低。二是预算管理模式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全面反映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效率和效果的预算会计是其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而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比例较低,相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更应该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三是业务活动内容差异。相对于医院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活动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块业务,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明显低于公立医院。四是内部会计机构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业务单一,会计机构设置简单,会计人员数量少,知识及能力结构有别于公立医院,核算能力较为薄弱,需要简化可行的会计制度。

鉴于上述差异,原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后有关收支核算、加强预算管理和简化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客观要求;为此,财政部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具有通俗易懂、核算简便、易于掌握等显著特点,它不仅考虑了简化核算的需要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而且也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同时也遵循了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由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执行。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1.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普遍可及性和普遍可负担性。所谓普遍可及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很方便地看病就诊,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所谓普遍可负担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看病,也就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2.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支、结余不能用于投资者回报,也不能为其职工变相分配,所有利润和盈余只能投入到机构的再发展中,用于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或向公众提供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3.财政性。财政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在资金领拨、政策法规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4.专用性。专用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具有特定的来源,必须按照指定的用途和列支范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这一特征有利于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营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仍要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即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这十三条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这些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中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中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建设仍要遵循以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在兼顾核算全面完整和简便易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规模小,财务人员数量少,财务机构设置和经济业务都较为简单,再加上国家取消了药品加成的相关政策规定进而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的流程、财务报告的设计和编制等方面尽可能简化。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一贯坚持的指导方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始终贯彻了这一重要原则。新颁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和完善,明确地规范了收入、支出等的种类和范围。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统一了财务报告的格式、编制内容和编制要求,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报告是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支等情况的书面文件。它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均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规范执行为前提,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并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财务报告体系:一方面要求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真实的经营状况,强调了对财务指标与财务信息的运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外部监督,如审计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统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简单地进行经济业务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执行者,对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方面是极其被动的,其只要按照会计法规、准则、制度和管理者的要求,把单位的一套账、一套报表做出来即可,而对于医疗卫生支出的控制、财务预算的编制、投资决策的分析等都与会计人员无关,而创造新的有利于单位经营管理的会计方法和技术更是与财务人员无关,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会计已经超越了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将会计的职能扩展延伸到会计的预测、评价、分析、决策、会计的管理与控制上。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守法意识和会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之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往往想当然的认为会计上面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因此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理业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审计一旦出了问题则以自己不懂会计为理由一推了之,减轻和逃避自己的责任。如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促使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遵纪守法意识,使其更加注重合法、合规经营和管理,也更加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和对法律负责。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对中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会计制度体系,有效地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行为,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它本身还不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中国加快对其进行研究和修订完善的步伐。基层广大会计工作者也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便应运而生。

医疗卫生机构应急能力提升研究 篇5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应急能力,提升,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大,一些小事件由于城市集聚效应,如果应对不当,可能就会放大为社会危机[1]。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越高,安全的脆弱性就越强,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药品不良反应安全事故、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及火灾等的压力就越大,卫生应急工作在应对这些灾害事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中坚作用,如何有力、有序和有效地应对这些新发展、新变化带来的危机,难度很大,任务很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卫生应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位置,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卫生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卫生应急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因此,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对如何创新机制、增加专项投入和建立统一规范的卫生应急职能机构等问题尤其值得研究和思考。

1 当前基层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存在的不足

1.1 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县、乡镇之间的预案体系没有很好衔接,横向不能到边,纵向不能到底,个别乡镇预案编制工作甚至才刚刚启动。预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增强;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1.2 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部分县及大多数乡镇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1.3 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至今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及可利用信息资料的数据库。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监测预警的敏感性、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不高,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有待完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传输基础设施和设备陈旧,应急检测支撑体系不完善。

1.4 应急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

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专家等特殊人才相对缺乏,应急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机制不健全,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培训演练的数量和质量与实战要求还有距离,多局限在小范围、低层次演练,功能性演练与综合演练较少。远程快速联动和不同专业应急队伍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不强。

1.5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采取平战结合管理模式,但装备严重不足,野外通讯、生存、快速检测和救治装备十分落后,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难以适应特大灾难和灾害时的应急需要。

1.6 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

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更新、轮换和补偿政策不健全,品种难以动态调整,没有形成应急物资的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在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上缺乏地域和物资品种的统筹设计,没能做到物资调拨和配送的区域性优化,缺乏对各类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没有建立相关的商业目录。

2 原因分析

2.1 专业人才匮乏

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现有人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据江苏省2005年对县、市级疾控中心调查,在岗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0.84%,本科占27.79%,大专占37.88%,中专占26.55%,中专以下占6.94%。调查分析江苏省公共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学历结构还较低,市级单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县、区级单位,公共卫生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及未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和需要[3]。基层公共卫生专业入才的匮乏,是制约共公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主要瓶颈。

2.2 管理人才不足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仅承担拟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措施、卫生应急预案等工作,还要承担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据2009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通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独立编制的卫生应急工作机构还不足20%,且存在着职责不分等问题。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现有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经验,这些都影响着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置[4]。

2.3 应急队伍装备不足

卫生应急队伍涉及到医疗救援、传染病、各类中毒和放射事故等。只有良好的装备,才能做到科学、及时和有效的处置。应急技术是制约应急能力的核心因素。应急队伍除装备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外,还要装备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器械和快速监测检验等设备。目前基层只有简单的个人防护用品,无快速监测检验设备和试剂。提高现场应急快速监测技能,以高科技手段支持应急技术,对重大公共卫生灾害的早期鉴别、发现和预警也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实现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标。

2.4 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

卫生应急的具体任务在县、乡基层,基层不仅要抓好辖区内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还要承担发现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道关口的职责,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涉及面广,协调性强,但目前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县级虽然成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但基本属于临时组建,受专业水平限制,目前只能应付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5]。

3 思考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争取尽快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全省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应全面设置独立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做到职责明确,运转高效;90%以上乡镇应设立卫生应急领导机构,每个村有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3.2 加强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设

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要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地方政府间实现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辅助决策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建立并完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管理制度、长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系统日常运作的专业化卫生应急人才队伍。

3.3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信息的收集体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与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数据库。在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一网多用的原则,整合现有监测信息资源,完善、拓展网络直报系统功能,建立临床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机制;乡镇卫生院应建立规范的发热伴出疹、呼吸道疾病和肠道疾病等症状哨点监测制度,建立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因病缺课、缺勤监测系统。

3.4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依托现有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拓展应用领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实现监测信息的综合利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预警机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科研支撑体系。建立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机制。

3.5 加强应急物资准备及调用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准备制度,完善县、乡二级应急物资储备。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统一调度和有偿使用的原则,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6]。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事故等所需药品和器械的储备,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药械储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度机制。

3.6 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3.6.1 建立健全县级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急专家库信息系统:

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类设置、分级管理、实时更新和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的应急工作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积极发挥专家的作用。

3.6.2 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平急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突出重点、分级分类组建由应急管理、各类专业技术和技术保障等人员组成的装备合理、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及处置高效的卫生应急队伍。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初步实现各类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专业化、规范化。同时,要重点加强极端条件下卫生应急队伍相关装备、设备配置。建立和完善卫生应急人员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障和高风险补贴。

3.6.3 应急队伍培训:

要加强对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人员、医疗救援、传染病控制和中毒应急处置专业队伍的培训,并对卫生系统应急专业人员实施全员培训。组织实施卫生应急知识宣传与培训,建立各类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3.6.4 卫生应急演练:

制订演练管理办法,按专业分类编制应急演练指南。建立演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预案。县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项演练;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专业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医疗救治或相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演练[7]。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演练,积极推动社区、乡村、企业和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卫生应急演练工作。

参考文献

[1]功壹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566-567.

[2]吴映红,施超,朱方艳.公共卫生人才调查及培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12):50-51.

[3]冯学山,赵新平,范林,等.中西部三省CDC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85-86.

[4]张艳丽,马安宁,张洪才,等.关于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57.

[5]夏侠,罗卫东,何跃中,等.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J].人民军医,2007,5(6):326-327.

[6]李锋,张辉,程苏琴,等.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88-89.

卫生训练机构 篇6

1 材料与方法

调查采用全市普查的方法,通过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督所(原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向全市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发放通知,要求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以电子数据及纸质调查表的形式同时进行上报。调查时间为2013 年7—8 月,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13 年6 月30 日。调查表回收率为100%。为保证调查数据质量,由专人负责逻辑校对,完成资料审核与输入,并通过电话回访核实数据,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为分析监督员结构趋势变化情况,课题组同时收集2004—2012 年上海市卫生监督员历史普查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7 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全市卫生监督员数量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2.1.1全市卫生监督员数量及区域分布情况

全市卫生监督员数量及区域分布情况见表1。全市卫生监督队伍共有1 260人,具有执法资格的卫生监督员有1 145人,其中市所168人、区(县)977人。全市每万常住人口平均拥有0.47名卫生监督员。其中,静安区、黄浦区卫生监督员密度相对较高,浦东新区、宝山区密度较低,每万常住人口尚不足0.30名卫生监督员。全市每百管理相对人平均拥有1.36名卫生监督员。其中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和崇明县每百管理相对人卫生监督员密度较低,小于1。

*:数据来源于2014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上海卫生监督综合业务平台2013年有效监督对象数量

2.1.2近十年卫生监督员数量发展变化情况

近十年卫生监督员数量发展变化情况见表2。结合2004—2013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4—2013年上海市每万常住人口卫生监督员数量情况。由于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职能平移至食药监所,2005年全市卫生监督员人数大幅减少。随后,全市卫生监督队伍从2006年的1 001人增加到2013年的1 145人。但相对于全市常住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卫生监督员数量的增加微乎其微,每万常住人口卫生监督员数从2006年的0.51人降到2013年的0.47人,导致卫生监督员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大。

2.2 全市卫生监督员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2.2.1全市卫生监督员结构情况

全市卫生监督员中男性共545人(占47.60%),女性共600人(占52.40%)。年龄方面,队伍平均年龄为39.10岁,20~35岁年龄段共483人(占42.18%),36~45岁年龄段共381人(占33.28%),46~55岁年龄段共196人(占17.12%),56~60岁年龄段共85人(占7.42%)。学历方面,本科学历人员居多,共922人(占80.52%);其次为专科及以下学历,共137人(占11.97%);研究生学历人员较少,共86人(占7.51%)。职称方面,高级职称84人(占7.34%),中级职称364人(占31.79%),初级职称322人(占28.12%),375人无职称(占32.75%)。职称类别方面,以公卫类和临床类居多,分别为493人(占43.06%)和227人(占19.83%),经济类17人(占1.48%),工程类12人(占1.05%),其它类别21人(占1.83%)。

2.2.2近十年全市卫生监督员结构发展变化情况

近十年全市卫生监督员结构发展变化情况见表3。年龄方面,2004年以来,全市45岁及以下人员比例有所提升,从65.96%提高至75.46%,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增长较为明显,从28.00%提高到目前的88.03%,但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较为缺乏,2013年仅占7.51%。职称方面,具有职称人员比例有所降低,无职称人员从0.00%增加到32.75%。专业方面,在监督所刚成立时,卫生监督员专业背景多与卫生防疫有关,如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毒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监督所成立后,根据监管需求,招录面逐步拓宽,专业背景跳出了医学院校的范围,卫生监督员中有法学专业、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化工专业、统计专业、思想政治专业等专业背景的人员,但其比例仍然偏低,与卫生监督工作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还不相适应。

3 讨论与建议

3.1 全市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的监督员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工作压力较大

本研究表明,全市平均每0.47 名卫生监督员担任着1 万常住人口的卫生监督工作,平均每1.36 名卫生监督员负责100 个管理相对人的监管工作。根据《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 年—2020 年)》中“2015 年每万人口卫生监督员数达到0.60,2020 年达到0.75”的要求,目前上海市卫生监督员数量尚不能达到该标准,部分区(县)如浦东新区、宝山区差距较大。但考虑到2013 年职业卫生监管职能的调整,可能导致卫生监督员需求数量酌情减少。同时,相比2012 年全国调查的数据,全国平均每万常住人口配备0.43 名卫生监督员[2],可以认为,上海市卫生监督员配备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卫生监督的管理对象也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监管对象数量快速增长,监管领域不断扩大,社会要求日益提高,使得卫生监督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大。因此,卫生监督员需要不断提升监管能力,与时俱进,实现卫生监督服务提供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3.2 全市卫生监督员整体素质较高,但结构有待优化

全市卫生监督员平均年龄为39.10 岁,35 岁以下人员占42.1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8.03%,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占39.13%,学历已达到了上海卫生“十二五”规划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5%的标准。

横向来看,相比全国卫生监督机构调查数据[3],2012 年全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平均年龄为41.46 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8.65%,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占37.03%,上海市卫生监督队伍较为年轻,学历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职称水平持平。

纵向来看,全市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深化国际自由贸易区建设、迪斯尼乐园的建设和开园等,卫生监督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上海城市发展定位要求相比,卫生监督队伍年龄结构偏大,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队伍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需要吸引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同时要激励中青年卫生监督员,特别是2006 年起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停止人员职称的评审和聘用后,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卫生监督队伍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激励年轻人员的专业技术发展和进步,为卫生监督队伍保持持续活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296

参考文献

[1]陈刚,崔欣,孙肖潇,等.全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现状研究课题概述与结果简介[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5):406-409.

[2]曹文妹,周保松,解凤民,等.《我国卫生监督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简介[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22(3):210-214.

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选择 篇7

1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

1.1投融资机制

一般而言,投融资机制是投融资管理活动与运行机制的总称,是决定投融资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关关系的一整套规范。投融资机制是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通过机制建设,获得必要的资源,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而获取和利用资源都具有目的性,衡量投融资效果的标准必然是目标的一致性。因此,投融资机制的含义本身包含了目的性的内容。由于管理活动和投融资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不同,也就表现出目标的多样性。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必须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最终将目标指向保持一致性,否则,目标的互相冲突或资金的流动性特点将使该领域的发展成为一句空话。只有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和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协调才能保证可持续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深刻地体会农村公共卫生投融资活动的规律性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多学科命题,涉及到经济的、管理的、卫生的、社会的等学科范围。在多学科交叉的活动领域。由于对各个学科规律性认识不够,常常出现“二律背反”的假象。概括而言,农村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是在遵循多学科规律性的基础上,获取和利用资源,并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保持目标一致性的行为规则,它要解决由谁投融资和如何投融资的问题。

1.2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基于农村卫生服务及投融资活动的特点规定的。由于农村公共卫生公共物品的属性,规定了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投融资中发挥主体作用,也由于政府的可能失灵和能力的有限性,新公共管理提出了利用市场和社会资源的主张,并针对不同公共物品的提供特点,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提供模型。因此,在投融资结构中,政府的投入主体作用是相对利用市场和社会资源而言的。另一方面,由于用于投融资所使用资源权属的清晰性和收益的具体性,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效益描述的模糊性,使投融资活动目标从一开始就可能具有冲突性(包括政府自身资源),在保持投融资活动目标始终指向农民健康过程中只有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而也必然要求在多目标决策的博弈过程中,政府理应成为投融资活动目标的维护者。综合上述分析,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少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投融资主体作用;市场和社会资源利用环境制造者或发起人作用;多目标决策中的规范作用;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作用。当然,还应该注意到,政府自身也是一个多目标决策者,因此,农村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还必须考虑作为公共利益受托者的政府的激励与约束。

1.3私人资本的引进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进私人资本十分必要,这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公共产品提供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引进私人资本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缓解政府投入的不足;二是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效率的可行性选择[1]。引进私人资本的总量确定依据是:将私人资本利润对公共投资利益的损失(可以以卫生领域公共投资的零利润作为标准,把私人资本的利润回报看作是公共投资利益的损失)与没有私人资本的效率损失进行比较,当私人资本利润小于效率损失时,社会总福利增加,私人资本投资规模的边界是私人资本利润=效率损失。

2委托代理关系模型的设计

委托-代理关系的两个关键词是信息不对称与激励约束机制,因此,在一般概念中,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与代理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

2.1医疗卫生服务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人的信息获得

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可以理解为卫生公平)过程中,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和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之间的关系。委托人作为代理人——卫生服务机构具体“游戏规则”的规定者并不直接参与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活动,因此,作为脱离了业务活动的委托人,要及时有效地捕捉到卫生服务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完全信息,并对之进行有效的评价、监督,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卫生服务机构拥有患者需求、卫生服务机构成本、财务状况的私有信息,“理性人”假设的卫生服务机构必定会利用这些私有信息,谋取信息租金。此外,委托人很难判断,卫生服务机构业绩的改善,是卫生服务机构主动努力的结果,还是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运用医患信息不对称谋取的职业权力租金。因此,卫生服务机构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降低成本水平,但它会向委托人找出各种增加补助或提高产品价格的理由,否则卫生服务机构难于生存。如果委托人无法判断真伪,卫生服务机构就会占有部分消费者剩余,委托人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就会被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所冲淡。

那么,委托人应获得哪些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呢?

对于政府而言,卫生服务产品的成本、数量、质量与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状况是判断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状况及满足政府目标程度的关键信息。

获取准确的卫生服务数量与质量依赖于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系统、医疗卫生服务统计信息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系统。

第一,对每一项医疗服务活动,实行财务、统计和居民健康档案并行记录的方法。

第二,规范财务票据管理,实行统一的票据管理办法,并与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记录相一致,如处方、申请单、接种记录、健康教育、服务过程记录、电脑病历(安全)系统等。

对于医疗质量的了解,可以采用服务范围内人群的事后调查系统获得病人的满意度指标,同时,借助专家系统对医疗卫生服务记录进行专家分析。

由于代理人的成本函数是变动的、也是保密的,如果政府需要准确了解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函数,那么政府可以对该类组织投资,作为其股东,政府有权了解医疗服务组织的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这样,知道其准确的成本函数就不是问题。而政府人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控制和影响组织,故并不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这样政府对组织的运作不会产生影响,不会因为政府的入股而降低其效率。

一般而言,现有的承担绝大部分医疗卫生服务的农村卫生机构都有大量的国有资产沉淀。那么可行的是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改革,使其成为市场主体。

2.2激励与约束机制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是以符合代理人利益的手段,对代理人符合委托人利益的业绩加以肯定,而对不符合委托人利益特别与委托人利益相悖的结果加以否定,从而促使代理人的行为朝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方向发展。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私人资本目标明确,效率是其不懈的追求,效率也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福利不断得到改进的前提。因此,在诸多目标的不同甚至相悖的背景下,找出其一致性,并将其统一起来是合理的、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

2.2.1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具体化与责任的界定。虽然在衡量卫生绩效方面有一些报道,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群健康状况为主要指标的卫生系统绩效分析,另一类是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益的绩效分析。前者不能直接用于一定区域内一个时间周期的绩效考察,因为短期内和较小区域内上述指标的改善不会具备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后者没有把政府的公共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寻求一种新的目标体系是必需的。针对当前卫生领域特别是卫生服务机构运行过程中突出问题,笔者认为目标体系必须遵循诚信与合作的关系基础,一方面,私人资本和代理人不能抛开服务质量恶性竞争,代理人不能以经济等非技术原因选择服务对象,应当从整个卫生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特征出发,着眼于三级预防,强调一级干预;另一方面,政府不能以强势身份挤压私人资本合理利润和经营者的合理报酬来转嫁责任。

综上所述,这一目标体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以服务对象的覆盖率、服务方式、服务频率和服务质量为内容的过程指标;二是以服务的直接效果和中长期健康状况改善为内容的结果指标。其中,政府应当承担外部性强的服务项目的费用支付,并确定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该类服务项目的范围,支持代理人实施项目计划,同时对无支付能力的服务对象给予支持。

2.2.2实行分类补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发挥补偿对代理人利润的影响作用调节代理人的行为是补偿机制的激励内涵。当前政府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预防保健的薄弱、医疗费用过高(过度医疗服务)。为此,政府应将主要利润空间即政府补助的项目侧重于预防保健,同时对医疗费用过高应当加以约束,针对过度医疗服务的主要项目缩小其利润空间,促进其推广和使用适宜技术。

第一,确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应当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外部效应明显的疾病治疗如结核、乙肝、性病等;二是居民健康体检与疾病筛查;三是对群体不良生活行为及环境的干预项目,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传染病监测、改水改厕;四是按成本效果原则确定的慢性病、职业病、社会病的预防干预项目,如营养不良、精神障碍、职业病、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预防方面、肿瘤可预防方面和糖尿病可预防方面等[2]。

第二,严格控制药品与大型设备在医疗活动中的利润水平,确定项目的盈亏平衡点后,对因使用适宜技术而控制药品与大型设备的使用导致项目亏损的,按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进行补助,同时医保部门也可以给予奖励,而对于项目盈利水平超过一定标准时,则不仅不予补助,反而采取罚没措施予以约束。

第三,市场竞争约束。政府可以在非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方面开放市场,同时对政府购买项目采取竞争机制,允许其他资本提供该类服务,从而为竞争性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可能。

3重构政府行为效率机制

关于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转变的论述很多,针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而言,应当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3.1统筹支持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发挥政府在承担和分散社会风险方面的职能,将个体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转移给某个具有财务承担的群体,使健康风险最小化,同时社会救助的核心是减少贫困的出现,是政府的无限责任。

3.2坚持政府政策、行为理念的公共价值观,坚持公共利益取向,以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3.3完善卫生法制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营造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健康环境。同时政府应对居民利用卫生服务给予必要的保护。私人进入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加上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客观上形成了居民在利用卫生服务过程中对供给者的质量产生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存在供给者与利用者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也由于居民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所以,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的政府就有必要为他们提供支持和保护。

3.4提高政府预算水平,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与财政能力的协同。政府是否有能力或以合理价格支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决于对项目成本的合理评估以及各级政府对该领域的财政支付限额。

运用项目成本评估进行量化分析,是协同财政能力的依据,一方面可以预算人均成本,即防保机构所覆盖的人群分摊的某个服务项目的总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评估人均累计成本(即按照项目排序,前面各项目的人均成本累加),进而根据地区人口规模、需求程度结合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来确定能够开展的具体项目。

摘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设计新型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是以政府为主导、适度引进私人资本的投融机制,二是以信息获得、责任界定与补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委托-代理关系,三是以强调政府公共价值与预算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行为效率机制。

关键词: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主导作用,私人资本

参考文献

[1]周典,刘心报.PPP模式与卫生科技投融资机制的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07(2):26-29.

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 篇8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为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一些城市的公立医院逐步转型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提出了不同要求, 二者在政策和管理上存在的较大差异, 决定了其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与原来的公立医院有了明显的不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财务管理的重点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简化了会计核算程序, 强化了绩效考核, 突出了预算管理, 加强了预算约束。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地强调收支活动的预算管控。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 有利于贯彻执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 保证财务收支活动有序进行;有利于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 强化财务分析, 防范财务风险, 保证收支平衡, 便于绩效考核,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一、加强预算管理, 要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合理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包括一个自然年度内全部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 在预算编制的实务工作中,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一是为预算而预算。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是单纯为了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 对预算的管理职能认识不足, 没有将预算与其单位管理很好的结合起来, 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的管理职能, 使得预算独立于管理之外, 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二是过分依赖财务数据。即使一些对预算编制相对重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也是仅仅将预算的编制放到财务部门, 由财务部门独立编制, 但由于财务部门掌握信息的局限性, 不可能对所有收支都能做出准确判断, 只能单纯根据上年收支情况进行预算, 大大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管理效率。因此, 预算编制必须由单位负责人组织协调, 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依据单位整体规划及各自发展计划, 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 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编制年度收支预算。

1. 收入预算的编制

准确编制收入预算, 要认真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收入的来源和构成, 根据不同的方法, 逐项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

(1) 医疗收入中门诊收入应参考以前年度收入情况, 结合预算年度服务人群的增减、收费项目及标准改变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要求, 计算出计划门诊人次和计划平均收费水平进行编列;住院收入也应参考以前年度收入情况, 结合预算年度病房的调整、医保政策的要求, 按计划病床占用天数和计划平均收费水平计算后编列。

(2) 财政补助收入, 应按照财政部门核定的人员经费补助、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建设补助、设备购置补助、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以及其他公共经费补助编列。

(3) 上级补助收入, 通过对预算年度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分配此项补助情况综合分析, 合理预计填列。

(4) 其他收入, 可根据具体收入项目和有关业务计划合理预计填列。

2. 支出预算的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支出预算的编制, 既要保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正常开展, 又要厉行节约, 根据预算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财政补助政策和财力可能、人员编制、开支定额和标准、物价因素等, 以预算收入为基础, 安排相应的支出, 保持收支平衡, 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1) 医疗卫生支出中, 人员经费应根据预算年度内平均职工人数、工资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计算编列;耗用的药品及材料成本, 应根据年度业务工作计划、药品材料消耗品平均费用合理计算编列;维修费可根据设备、房屋的运行状况, 并根据当前的维修成本费用计算编列;其他公用经费, 按照年度人均支出水平、平均职工人数、服务量和业务工作计划合理计算编列。

(2) 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 是利用财政补助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和设备支出, 要按照具体项目预算实事求是地编列。

(3) 其他支出的编列, 可参考上年实际支出情况, 考虑预算年度的可能因素合理预计。

二、加强预算管理, 要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 严格预算的执行与分析

重编制轻执行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编制预算时大张旗鼓, 轰轰烈烈, 编制完毕后大功告成, 执行成了走过场。许多单位仅仅把预算的重点放在了数字计划上, 使得预算编制完成以后, 只是一些单纯的数字和表格, 起不到任何管理的作用, 使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

经批复后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是保障其履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职能、衡量有关部门核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收支预算, 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要严格执行预算, 必须强化预算的刚性机制, 坚持预算的分析报告制度。

(1) 预算执行要贯穿于计划年度始终, 将预算按月进行分解, 并逐级进行分解, 落实到具体部门科室或责任人, 然后按月执行、控制、调度。收入预算按种类、月份进行分解, 均衡组织收入;支出预算按月份、项目进行细化, 严控支出规模, 确保均衡支出。这样使每个人都紧紧围绕预算中各自的目标有的放矢, 保质高效完成各自职责任务。

(2) 建立预算分析与报告制度。年度、月度预算制定、批准后, 就成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所依据的基本准则, 在执行预算过程中要做到: (1) 分析与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相关负责人要分别按月度、年度分析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计划值差额比例, 确保使之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遇特殊情况造成月度、年度开支项目或规模远远偏离预算, 则应由相关部门提出预算调整书面申请, 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原批准机构审议、调整通过后实施。 (2) 及时反馈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要求财务部门对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收支情况进行动态监控, 这就要求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密切联系, 各部门间积极进行沟通。根据月度或季度会计资料反映的问题和各业务部门掌握的信息, 及时分析预算项目的执行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及措施。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对各部门、各科室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不断调整执行偏差, 确保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预算管理, 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确保预算管理得以有效落实

强化预算的考核, 有利于提升单位工作水平, 激发内在的活力与动力, 增强服务能力, 从而保障单位预算的顺利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绩效考核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要将预算管理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以保证预算管理真正落实到位。实践中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 与部门收支、基本医疗及公卫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群众的满意度建立联系, 预算结合绩效考评、薪酬发放, 使单位预算执行切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2.

上一篇:水电下一篇:电梯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