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班会

2024-05-03

系列班会(精选五篇)

系列班会 篇1

班会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情操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各种教育的主要阵地, 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 一般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一周一节主题班会课, 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全部问题。另外, 这一周发生的事情如果拖延到下周解决, 在时效性上也大打折扣。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 更需要教育的及时性, 否则就有可能错过教育的“最佳关键期”。

从社会来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更趋向于选择那些易于吸收、便于选择、短小精悍的文化形式满足学习与工作的需求, 于是各类打着“微”字旗号的文化现象迅速发展起来并影响着我们, 如“微小说”“微电影”“微课”等。在此启示下, 笔者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了一周多次、每次用时5~10分钟的微型班会。微班会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及时性、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微班会系列化的设计思路是:依据《鄞州中学德育工作实施纲要》, 结合高一新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 对微班会作整体性的设计与规划, 解决班级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从而促进班级有序发展。这样, 既可避免班会内容的随意性和无效性, 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与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其主题共分四大系列:养成教育系列、学法指导系列、情商培养系列、规划高中系列。

一、养成教育系列

新学期开始, 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涌入同一个班级。由于家庭、学校的不同导致高一新生很难管理, 纪律差、卫生差, 班主任很是头痛。因此, 在高一学生刚进校的时候, 就要抓住学生对高中生活的期待心理,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开学第一周微班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辉煌历史、规章制度。首先, 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鄞州中学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办法》等。然后, 由班长组织策划《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微班会, 以巩固学习成效。由于高一新生年龄不大, 思想、行为不成熟, 日常行为不可能完全吻合规章制度的要求, 难免会犯错误, 暴露一些陋习。所以, 接下来微班会的素材来源主要靠“亲跟紧盯”:勤到学生中去, 自习课乃至其他学科的上课时间, 多到教室外面观察学生有什么情况、有没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并加以记录, 然后利用晚自习课下课前的5~10分钟时间召开微班会, 点评、总结班级一天下来的运转情况 (哪些方面表现还不错, 哪些方面有待改进, 不点名批评表现不良的行为, 点名表扬表现较好的学生) , 使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朝着合乎规范的方向发展。笔者将此微班会称为“每日播报”。此外, 笔者还辅之以“播种习惯、收获命运”“班规制订”等微班会, 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促使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学法指导系列

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相比, 无论在教育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教师应帮助新入学的学生调整好心态并完成两个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开学一星期之后, 学生对高中学业的特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时候笔者会安排“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微班会, 使学生明确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 学习负担、压力也明显加大, 不能再依靠初中阶段被动式、突击式的学习方式, 而是要制订学习计划, 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整理错题”等系列微班会, 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开学一个月后, 学生会在学习上遇到不少大大小小的问题, 部分学生已感觉跟不上教学进度。此时, 笔者让学习委员调研班上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需要哪些帮助, 并进行整理归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通常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和朋友的意见。鉴于此, 笔者邀请高二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召开“学习疑难问题解析”微班会, 并呈现他们的课堂笔记和错题本, 为学生现身说法、答疑解惑。

期中考试是高一新生入校以来的第一次大型考试, 学生难免会有些紧张。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结合网络资源及自身的经验, 在每门课开考前, 召开“答题注意事项”微班会。这有助于学生避免无谓失误, 提升学习的自信心。期中考试之后, 班上优秀的学生涌现出来, 这些学生在班级里有公信力、说服力。鉴于此, 笔者还邀请每门学科的“状元”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系列微班会, 每次1~2门学科。

三、情商培养系列

与“70后”“80后”学生相比, “90后”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深入、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 他们的在情商方面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情绪控制能力低下、人际关系敏感、缺乏抗压受挫能力。所以, 针对高中生开展情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情商培养是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 不可能只用一两天或一两次班会就能做好。笔者主要设计了如下系列微班会活动。 (1) 感知情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商、情商有何重要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考察过40余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发现他们的智商绝大部分是中等或中等偏上, 他们的成长和成就主要凭借后天的非智力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 即智商水平的高低, 其余80%都依赖于非智力因素, 而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情商。 (2) 构筑自信。让学生列举自己大大小小的成功, 找一个年龄相仿的比较成功的同学作为比较对象, 认识到比较成功的同学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 增强自信心。 (3) 善于沟通。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白金法则、钻石法则, 掌握沟通的要点, 认识到人际交往中所需要的共同品质:理解、尊重、赞美。 (4) 控制情绪。介绍理性情绪疗法, 让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不是事件, 而是自身对事件的看法,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尝试用合理的想法取代不合理的想法, 从而正确应对高中阶段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件。 (5) 认知他人。引导学生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 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 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主要探讨以下班级里经常出现的现象:夜自习时, 当你与其他同学热烈地讨论问题时, 你有没有想过周围专心致志做作业同学的感受?晚上就寝时, 当你与室友畅聊白天的趣事时, 你是否想起因学习疲惫睡意正浓的其他室友?当你看见课代表抱着五十多本作业本, 不方便开门时, 你是否举起过你的双手为他开一下门?

四、规划高中系列

班会系列化 篇2

班会课的定位:

班会作为课表上独立的一门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指令性教育计划”的形式发挥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职能所提供的教育时段。指令性强调了其不可更改性、不可忽略性的地位,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做不可。班会课的地位与作用:

从地位上来说班会课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其课时安排是最少的,一周只有一节;其课堂内容量又应是最大的。从常规班会课来说,其至少应该由常规教育、上周反馈、下周安排三部分内容组成。从班会课的系统性来说,其承担着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生活、生存技能,以及班级班风班貌塑造形成等事宜,可谓时间少责任重。班会课的现状分析:

1、临时性

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及常规事务繁多,因此班会课的设计与安排总是滞后一步,往往没有教案便已走上讲台,自然内容也便多为临时性安排了。这样的班会课往往无目标、无流程、无方法、无形式,自然也就没有多少的教育效果了。

2、随意性

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安排班会的内容,往往在班会课中东拉一句,西扯一件,前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出现随意改变班会课的内容,上成阅读课、作业课等其它学科类的班会。

3、撒手性

以“自主班会”为题,将班会课假手学生,但又没有核心内容的提点与流程设计的指导,好不好完全由学生说了算,自然效果也便大打折扣。系列班会课程化的构想:

1、课程资源实现共享,减轻教师负担

工作繁多,又不想增加负担,最好的办法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一名教师贡献一节特点鲜明而又具有教育内涵、有教育实效的班会主题课,将会形成一个教育资源库,变无课件可用为提前预选化地运用。

2、形成系列课程体系,丰富课堂内容 班会课不应只是常规的批评、表扬与说教教育,它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样就涉及到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生存技能、传统文化渗透等各个方面,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注入相应的知识储备甚至是相应的技能学习。

3、顺应学生成长特点,阶段递进落实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认知特点不同,因此各种形式的教育应分层设置,梯度推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最大化地接受与消化度。

4、结合学校育人理念,培养家国意识

灌输学校育人理念,努力打造具有“新希望气质”的优秀孩子,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国家大事,从小树立家国情怀,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发展。1+3+1班会课时的构成:

1指10分钟。

第一个10分钟为班会必备环节:调座位、检查“四不带”、上周反馈; 第二个30分钟为班会主题教育时间;

第三个10分钟为班主任总结及下周工作安排时间。班会课的内容构成: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规律,按照不同时段要求分别予以不同主题设计,以体现班会课的实效性及持续性: 一年级四讲主题:

衔接学校核心教育主题:四讲美德。说清四讲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四讲?四讲与生活有哪些衔接与体现?如何进行四讲的评价?四讲的每一项又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二年级节目专题:

关注传统文化,延伸四讲内涵。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父母亲节及学雷锋日和国防教育日都应成为关注点,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传统故事中去发现美德,学习美德并践行美德。三年级安全专题: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在原先告诉学生不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思考为什么不能,以及如何做更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生存技能类的实用技能学习。如校车安全、校园暴力、寒暑假防溺水、防爆竹教育、自然灾害安全以及法制专题教育。在进行教育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实用性的生存技能。如地震自救、摔伤互救等基础救护常识。四年级健康专题:

身心双健康方为真正健康。如何做到双健康就要思考并学习关于健康的知识。如:如何预防疾病(个人防护与群体防护)、如何正确喝药、如何健康饮食、如何健康运动、青春期专题教育及关注心理(抗挫折等)专题教育。五年级环境专题:

在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周边环境周边事件,建立家国意识。从环境方面去着眼考虑:雾霾、沙尘暴、白色污染、化学污染、土地沙漠化、节假日环境污染以及与之相关的植树节、地球日等相应保护措施节日。六年级学期教育专题:

自主班会在六年级应该成为一种体现学生责任意识及自主能力的场所,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班级、关注学校、关注各项活动。如开学班会、期中后班会、散学前班会、运动会前、六一节前、毕业专题等,均可以针对具体的活动及时间段进行具体的班会内容组织。

班会课的形式构成:

学生能够听得懂的才会有教育的作用,学生愿意参与的才会扩大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会课的形式构成与手段使用要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

低段的孩子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其教育就应多从感观、视觉形象入手去强化学生的认识及记忆。如大量使用音视频、讲给学生事关四讲的故事等。

中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成长及对学校的进一步了解,可以在先前视、听感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思考力及实践力。可以在老师主导的情况下,针对所受教育内容进行案例的分析、观点的表述及技能的实际操作等。

高段的孩子则帮助学生进行自主课堂的设计。在老师的帮扶下,进行专题班会的设计,学生的参与便可成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可以说一说、论一论,也可以演一演,甚至联系观后感。班会设计征集要求:

1、按年级进行主题分项规划,保证课题不重复;

2、各课题设计目标要明确,特别对于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及技能学习的达标;

3、课堂教学流程要明晰;

4、音、视频、PPT的制作要精致、全面,能够对主题班会起到辅助教育作用;

主题班会系列活动设计的层级建构 篇3

关键词:主题班会;系列大项目;系列小活动;层级

作者简介:李伟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博士

基于“民主型班级”建设理论提出的系列主题活动设计的层级建构,强调不能孤立地举行主题班会,而是将主题班会的前期策划准备和后续的总结延伸等开发成系列“小活动”,并将它们整合为班会活动的一个“大项目”,同时着眼于一个学期或学年的班级整体发展,开发系列“大项目”。[1]由此激发学生通过一个个“大项目”来踏上一级级成长阶梯,实现一个学期或学年的整体健康发展。这样一个“两层系列活动”设计的新思路[2],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建构。

一、提炼有价值的班会主题

在组织学生开展班会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形:其一,“跟随潮流”,即跟随节日、上级安排、社会风尚、其他班级;其二,“就事论事”,即针对班级生活现象或具体问题直接展开教育活动。在这两种情形中,也许活动不少,内容常新,但没有透过学生表现,提炼出更有价值的班会主题的班会活动,难有其应有的深度,前后活动也会缺乏连贯性,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力是很有限的。[3]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提炼有价值的班会主题,在制定班会活动计划时,有意识地选择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班级发展的主题。在这方面,可以考虑如下三个操作步骤。

(一)从“学生表现”中发现“发展问题”

学生表现是我们凭着感官可以直接了解到的学生言行,尤其是在班级生活中的表现。同样的言行表现,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由此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对于学生课间的吵闹,有人看到“规范很差、纪律不好”的问题,有人看到“行为合格、但不够文明”的问题,也有人看到“充满活力、但活动水平不高”的问题。但我们需要辨析“学生表现”中的各种表象及其背后的相关因素,进一步从中发现“发展问题”。在这里,“发展问题”就是立足于对学生的真切了解、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的行为表现中透视出来的、符合一个班级学生实际的教育问题。例如,由课间吵闹看到的三个问题,究竟哪一个更符合本班的实际?显然,简单“跟风”“应景”或“就事论事”,就会遮蔽了探索空间,很难有真正的发现。

(二)透过“发展问题”看到“发展需要”

“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发我们,如果我们自身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不能看懂学生的内心需要,更不会透过“发展问题”看到学生更高的“发展需要”。在这里,学生的内心发展需要不能够被简单地等同于学生外显的“要求”“愿望”或“缺点”,而应被看作学生在生命成长更为积极的内在需要。[4]据此,我们主张超越对“缺失性需要”即“因发展低于正常标准而引起的弥补缺陷或消除麻烦”的需要和“维持性需要”即“按照正常标准维持正常状态”的需要的关注,敞开由“成长性需要”即“超越常规标准的更高境界”的追求所代表的希望空间。

(三)从“发展需要”中提炼“发展主题”

在经过上述努力之后,就可考虑如何让全班同学都向往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此时,从已经呈现出来的更高“发展需要”中进一步提炼出整个班级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发展主题”,成为组织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一个清晰的线索。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这三个步骤,可以逐步实现,也可以同时实现,因为专业智慧型的班主任,能够更高效地透视更复杂的场景。当他(她)在提炼班级发展主题时,能够扎根于学生的真实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到时尚潮流、上级部署。

二、依据主题策划“系列大项目”

这里所说的“大项目”,相当于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单元”或“模块”。如果确实如我们所说的那样,着眼于学生在一个班级中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中的整体长远发展来规划主题班会活动,那么,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来策划系列“大项目”,就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在这里,可以将经过前述三个步骤提炼出来的班级发展主题进一步拓展。在发动学生参与策划的基础上,形成系列活动主题,然后据此策划“系列大项目”。如一位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发现学生学习成绩整体不够理想,经历文理分班后思想有波动,普遍表现出疑虑、戒备、观望的心态。面对这样的学生表现,班主任敏锐地将“超越现状,悦纳自我,成就自己”作为“发展问题”,由此激发出新的“发展需要”,利用学生自我意识更加明显所带来的潜力,让他们在互动交往中赢得荣耀、树立信心。最后,他和学生一起将“内圣外王,惜时善学”立为整个学期的发展目标,将“养浩然正气、做最好自己”作为相应的学期发展主题。沿着这个方向,在这一学期里,这个班级每个月聚焦一个活动主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系列大项目”整体构想。

有了像这位班主任这样的整体构想之后,就可以初步设计每个“大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分工安排,协调沟通各个“大项目”之间的联系,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有弹性的总体方案。这个有弹性的总体方案,是整个班级“一个学期的发展计划”的最重要的部分。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的王剑平老师在2009年提交的一份研修作品中,就形成了如下表所示的整体设计。其中,小方框中的内容就是下面将要论述的每个“大项目”中的系列“小活动”。(见下表)

经过这样的层级策划,班会活动就有可能发挥如下作用:其一,让前期从“学生表现”开始逐步展开的思考聚焦班会活动主题,随之进入具体的现实“大项目”中的系列“小活动”的层级设计来切实促进学生发展;其二,让丰富的活动资源得以整合,从而产生效率更高、境界更高的教育效果。

三、结合具体问题策划“系列小活动”

这里所说一个“大项目”中的系列“小活动”,相当于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单元”或“模块”中的若干课时的教学活动。换言之,策划“系列小活动”,其实就是对“一个大项目”的整体设计。此时,可以选择这样的工作思路。

(一)制定“大项目”活动方案

在带领学生共同制定的“大项目”活动方案中,就有对“系列小活动”的具体设计。与其他的“小活动”相比,现场举行的“主题班会”促成班级成员面对面的沟通,使同学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直接、真实、充分;由此生成的资源在真实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等方面有更独特的优势;现场活动有时间限制,促使师生更为关注汇集和整合各种相关资源,追求更加明确的目标、促进后续的发展。因此,现场举行的,作为系列“小活动”之一的主题班会,可以成为一个“大项目”中的关键节点,让其他“小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大的提升,这是很值得开发的一种设计思路。

(二)具体实施“系列小活动”

在根据“大项目”活动方案实施 “系列小活动”方面,许多班主任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如:将“深化体验”与“拓展视野”结合;将“个体创造”与“群体合作”结合;让“自觉辨析”与“主动选择”结合。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小活动”中的具体细节要生动、具体,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体现学生的智慧;每次“小活动”、特别是“主题班会”的内容要有逐步推进的活动结构,如同学科教学中一节课要有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三)及时开展后续活动

及时开展后续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化和升华成长体验。学生共同完成一系列活动之后,他们的成长体验仍然在延续,如果善加利用,这就会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生活品质的宝贵资源。这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努力:其一,沿着活动主题,继续深化体验。可以结合活动中被激发和进一步提升出来的成长感受,让学生在展望今后的学习、发展时,继续深化体验;其二,反思主题活动,提炼新的体验,甚至开发出新的活动资源。

多年探索,尤其是许多班主任参与的实践研究表明,由“系列大项目”和每个“大项目”中的“系列小活动”建构而成的主题班会系列活动的层级,可以有效地提升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成为主题班会系列活动设计模式的一种新选择。

参考文献:

[1][2]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97.

[3] 袁文娟.不同类型班主任策划组织班队活动分析[J].班主任,2008(3):37-39.

[4]李晓文.三探学生的“成长需要”[J] .基础教育,2006(3):18-20.

责任编辑/李书华

系列班会 篇4

一、“超级宝贝”的特点

19世纪末, 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还是注意到了独生子女群体, 第一次把他们作为一个对象加以研究。之后, 德国的小儿科医生E·内特尔, 日本的山下俊郎也都对这一群体进行了研究, 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特点, 并提出了对独生子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当然, 即便是非独生子女, 他们也在家庭对后代教育和成长极其重视的社会大背景下成了“超级宝贝”。目前, 中国独身子女群体的特异性已很快引起西方心理学家的重视。

因“超级宝贝”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遗传体质特点上看,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异, 遵循同样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特殊性 (“小皇帝”一词道出了很多独身子女在家庭中的生活状态) , 缺乏兄弟姐妹介入的儿童社会化过程 (没有分享、谦让等观念和习惯的家庭形成氛围, 过多接触成人世界) , 其优点是:智力发育好, 创造性强;但是不容忽视的缺点是:娇气任性、唯我独尊、自私、妒忌心强、逆反心理等[1], 另外独生子女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与自理能力远不及非独生子女[2]。

在调查中, 笔者看到不少小学生“超级宝贝”们常常陷入负面情绪, 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育。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故事和其教育理念 (在这里, 笔者希望暂时撇开特殊性, 就共通性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 以期栏目能服务于更大范围的受众) 。虽然每个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屋檐之下, 但“六对一” (四个老人, 一对夫妻, 一个孩子) 模式的家长宠爱现象是相近的;现代家庭, 慈父严母的角色分饰是类似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心是一致的。孩子们呢, 与之对应地则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面对层出不穷的补习班;面对电视、电脑的极大诱惑;面对与同伴相处不能事事如愿的不适应;面对校园生活不能唯我独尊的状况;面对竞争中的挫败;面对毅力缺乏造成的无力感;面对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带来的困扰;面对各种信息观念冲击带来的内心失衡等。2011年“六一”节前夕, 笔者所住的小区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少女从七楼跳下, 结束了她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半个多世纪前, 心理学家荣格就指出, 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3]。孩子自残或者伤害他人的事例屡见不鲜, 一方面有其他方面的社会原因等, 但另一方面就孩子自身而言心理健康系统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二、营造少儿心理类广播栏目《开心班会》开放的“超级宝贝”交流氛围

(一) 节目主题——贴近“超级宝贝”生活实际

1989年11月20日, 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其中第13条明确指出, 要维护儿童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因此, 儿童广播作为儿童的发言人理应担负起维护儿童权利的重任。给儿童建立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畅谈自己想法、吐露自己心声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和平、平等的平台上能够不受束缚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并且得到合理科学的帮助[4]。因此, 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超级宝贝”成长问题, 《开心班会》为孩子们设计了“成长的秘密”、“自己管理自己”、“做时间的主人”、“提升自制力”、“和谐课堂, 从我做起”、“逆风飞扬, 战胜挫折”、“拥抱好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 “我们会玩耍吗?”、“增强判断力, 接受积极有益的影响”、“我们的偶像”、“悦纳自己”等主题, 而这所有的主题灵感都来源于笔者在和小听友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当然,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独生子女型“超级宝贝”所特有, 但独生子女潜意识中尤其渴望和同龄人进行生活困扰问题的交流。孩子处在小学阶段, 尤其是中低年级年龄段, 还没有形成主动和同伴交流心事的习惯, 需要为他们度身打造的班会环境。通常一期班会录制时间为两节课, 往往在班会结束后, 孩子们还会热切要求“第三节课也留下来吧!继续聊聊吧!”显然, 交流探讨贴近孩子生活的主题让孩子内心的感受得以倾诉, 压抑得以释放, 困惑得以梳理。

(二) 节目切入——针对性的“超级宝贝”游戏带来体验, 主题感受内心再现

尼尔·波兹曼为“童年的消逝”扼腕痛心, 他追问“为什么成人要剥夺儿童自由自在、不拘礼节以及自发游戏的欢乐?为什么要儿童经受职业训练、集训、紧张、媒体大肆宣传所带来的种种辛苦?传统上有关儿童独特性的假定正在迅速消亡。”[5]尼尔·波兹曼对儿童的现状心痛。对此, 笔者深有同感。“超级宝贝”, 校园中学习紧张, 压力大;回到家, 大多没有兄弟姐妹等同龄伙伴, 与成人交往多, 在想法上与成人有着日益融合的趋势, 如对娱乐节目的欣赏趣味、语言表达、服装选择等。

虽然, 少儿广播节目在这方面的改善作用微乎其微, 但《开心班会》却始终没有放弃还孩子轻松, 给孩子快乐的宗旨, 让他们在节目中还原童真。游戏参与性强, 能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 帮助人们思考、反应、谈话, 寓教于乐!当运用游戏来阐释或说明一个主要论点时, 收效最为明显[6]。每期班会都会特别设置1到2个以上的没有门槛、参与面广、简单的趣味游戏, 如“我是雕像”、“坐下站起三十次”、“锤子剪刀布升级进化”、“盲人过街”等。游戏中, 孩子们发出了“我来!我来!”、“好累。”、“唉, 怎么又输了!”、“哇, 我赢了!”、“我坚持不住了!”等呼声, 这一过程的思考空间是开放的, 娱乐之余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再现了平时生活中有过的一些想法:有些同学在游戏中能比我保持不动姿势的时间更长;我很辛苦了还能继续站起、坐下的行动到最后;这一会儿输一会儿赢, 心情好紧张……, 游戏和生活事件的联系通过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建立起了联系, 为节目主题深入展开奠定了基础。

(三) 节目展开——借助社会认同原理帮助孩子转换视角

心理学家艾伯特·班德拉曾经成功地用社会认同原理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心理。他挑选了一些怕狗的孩子, 让他们每天花20分钟观看一个小男孩高兴地和狗玩耍的情景。四天之后, 百分之六十七的孩子愿意钻进狗的围栏, 与小狗玩耍。一个月之后, 研究人员发现, 他们比以前更喜欢和狗玩耍了[7]。

设计对孩子们成长有意义的班会主题, 《开心班会》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勇敢地开口, 真诚地表达, 这一过程让孩子们有机会了解同伴们的思想、生活。在“拥抱好情绪”这期节目中, 笔者问孩子, “你快乐吗?通常什么事情会让你快乐, 什么事情会让你不快乐。”孩子踊跃回答, 更有动情的孩子说到不快乐事件还委屈地要掉眼泪。总结下来, 涉及到的不快乐事件是:第一, 别人都在玩的时候, 我却要去上课外班;第二, 别人的爸爸妈妈都给他们配了手机, 我却没有;第三, 家人老是逼我要多吃饭多吃菜;第四, 爸爸妈妈答应了带自己去玩, 结果失约了;第五, 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现象摆出来后, 孩子们首先发现不少问题是共性的。这里社会认同原理主要体现出很多问题不是个别现象, 经过轻松讨论, 大家一起谈出了缓解不良情绪的方式 (如唱歌、吃香蕉、运动等) , 找出了正确看待问题的视角, 并提出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可以和父母交流, 更多理解家长的同时也试着让家长理解自己等, 某些已经做到的同学就成为大家的榜样, 由此孩子们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正向的调整。正因为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的生活实际及想法类比参考, 因此容易进入封闭性的而非建设性的自我防御体系中, 在班会中, 大家都敞开心扉营造了平和交流的氛围, 对今后班级同学间的良性互动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果。

社会认同是一把双刃剑。沃尔特·李普曼曾说, 当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时, 没有谁会想得太认真[8]。因此, 在《开心班会》中, 笔者总是会特别鼓励孩子们尊重自己内心的个性化观点, 这里笔者突出的是尊重内心的个性化, 而不是为个性化而个性化。对“超级宝贝”能在多元化的思想中进行建设性的自我防御,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学教授程立国提出过参照系思想, 即认为人们在同一件事中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 他们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样, 进而作出的行为反应也不同。这一理论有别于社会认同之说, 但不论是何种理论, 他们都肯定了接触更多观点, 从而进行积极自我调节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四) 节目深入——权威试验故事及专家观点为“超级宝贝”揭示心灵活动秘密

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从栏目创办之初, 就定位在心灵服务上, 以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模式帮助当事人, 同时启迪节目观众。心理专家身份的权威性和相关的心理知识是给当事人的支持力量, 同时也成为栏目的力量之一。

《开心班会》也特别注重节目的知识性, 从权威的心理实验故事到心理学专业硕士的观点分享。在“逆风飞扬, 战胜挫折”班会上, 笔者引用了一个证明习得性无助的“小白鼠实验”分享给“超级宝贝”们,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小白鼠不断遭受电击而无法从关闭的笼子中出去, 第二阶段, 笼子门开了小白鼠因为之前尝试逃出的失败经验而放弃了逃跑。孩子们在感觉不可思议的惊叹之后, 也开始正视自身的类似问题, 他们当场分享了许多类似的经历:因为练琴没有进步就放弃、因为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自己的能力、因为游泳多次呛水就害怕泳池、因为偶尔家务做不好被父母指责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家务……, 上文提到的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更多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的真实性是带给“超级宝贝”产生强烈震撼的重要因素, 从而也打开了他们的心门, 正视问题并愿意主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哥哥姐姐们参与班会也是孩子们特别期待的, 节目中孩子们学到了“情绪ABC理论, 自制力缺乏的表现类型, 价值澄清法”等专业的知识。

(五) 目中有人, 心中有情, 灵活机动地跟随孩子们的思维制造火花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沈力集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目中有人, 心中有情”[9]。在班会节目中, 我们始终把对孩子的观察放在第一位, 首先通过目光传递自己的真诚, 其次是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从而对节目环节及总体进程动态把握。

上文提到独生子女智力发育好, 这在班会中多次得以体现。仓山小学“观察点亮生活”班会安排了“脸上彩绘跟我画”环节。这个游戏的做法是, 主持人用食指沾了颜料, 然后换做中指按在脸上, 请“超级宝贝”跟着做, 接着主持人说“一、二、三, 大家同时把手移开”。在笔者看到过的游戏结果记录文字中, 孩子们脸上大都有了颜料色, 而组织者脸上却没有。可仓山小学的孩子们中, 只有两个孩子没有观察到主持人把食指换成了中指, 因此大部分孩子的脸上是没有颜料点的。在对孩子们进行肯定后, 主持人现场临时调整游戏玩法, 多次快速把手指按在脸上, 有时候没换手指, 有时候换了, 最后和大家一起来数脸上的颜料点。游戏情境中, 主持人模糊了成人和孩子的界限, 完全融入互动, 脸上的颜料点就是证明之一。游戏结束后的谈论中, 孩子们得出的观察结论是非预设非常态 (平时要细心观察, 才不会出错等) 的, 他们主动说出了观察可以以游戏心态参与, 每一次都给自己一个评价;享受观察的过程, 视野开阔了, 心胸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宽广了, 孩子们说得特别好。社会心理学家“吸引的回报理论”显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相关的人[10]。主持人的真诚亲和在孩子们心中是被喜欢的, 跟随孩子们的思维行成良性互动后, 这样的火花才能产生。

三、结语

心理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是一个越来越凸显的问题, 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超级宝贝”们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必将引发较大的社会问题。福州电台《晚安宝贝》栏目一直致力于对孩子情商教育的辅助工作, 经过调查及实践摸索, 于2010年推出了少儿心理类子栏目《开心班会》, 旨在更直接有效地介入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帮扶工作, 无愧于国家广电总局少儿广播精品栏目的荣誉称号。笔者在《开心宝贝》节目的策划、主持及制作过程中都大量运用了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目前该栏目还在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加细致、更加系统地将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问题进行科学分类, 从而树立其品牌, 成为更加专业的少儿心理类广播栏目。期待不久的将来, 广播中也能出现更多服务于青少年“超级宝贝”心理问题的栏目, 发挥出少儿心理健康卫士的超凡价值!

参考文献

[1]栗静.摇篮网[EB/OL].[2000-10-10].http://www.yaolan.com/edu/article2007_457572818469.shtml.[1]栗静.摇篮网[EB/OL].[2000-10-10].http://www.yaolan.com/edu/article2007_457572818469.shtml.

[2]崔依薇, 高文华, 王桂英.中国学校卫生: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出版, 1994 (4) :244-246.[2]崔依薇, 高文华, 王桂英.中国学校卫生: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出版, 1994 (4) :244-246.

[3]张玲, 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1-2.[3]张玲, 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1-2.

[4]小雨.儿童广播现状.研究.发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8:4-5.[4]小雨.儿童广播现状.研究.发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8:4-5.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81-282.[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81-282.

[6]爱德华.斯坎奈尔, 约翰.纽斯特洛姆.游戏比你会说话[M].吉晓倩, 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4-5.[6]爱德华.斯坎奈尔, 约翰.纽斯特洛姆.游戏比你会说话[M].吉晓倩, 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4-5.

[7][8]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M].陈叙,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53-154, 147-148.[7][8]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M].陈叙,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53-154, 147-148.

[9]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231-232.[9]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231-232.

成长励志系列主题班会 篇5

一、班会主题

成长〃励志——本次班会旨在引导同学树立职业目标,做好成长规划,对于已经树立大学目标的同学,可以帮助其调整,对于尚未树立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其尽快尽早地树立目标。进而,根据自己的成长目标和规划,加入到相应的成长部落中。

二、开展时间

4月14日——26日

三、内容参考

(一)职业定位,行业分析:使同学们了解本专业就业方向,可从事的.岗位及其内容、要求和特点

(二)自我分析:可参照一些心理、性格测试,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三)社会及家庭环境分析:分析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及行业发展对自身发展影响

(四)目标确立及调整:根据自己职业目标确定大学成长目标并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同学们不要盲从

四、班会要求

(一)主题班会要根据同学们的实际需要,以丰富的、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切实开展,并注重活动效果。

(二)班会自拟主题,可结合团日共同开展。

(三)鼓励班会或团日邀请辅导员老师、班导师参加。

(四)鼓励活动形式多样化,尤其是在校园户外,不要局限于教室中。

(五)要做好活动记录和总结,并于4月27日10:00前,将活动总结和照片以班级为单位发到班长QQ群里,同时提交成长方向名单(见附件)。在开展过程中,注重引导同学们,根据树立的目标,尽快融入到成长部落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系列班会】相关文章:

爱国系列主题班会06-22

孝德系列主题班会07-20

系列讲话04-07

系列开发05-07

系列研究05-08

系列海报文案04-08

系列图书范文05-17

《鼎系列一》03-07

福柯系列讲座04-12

好新闻(系列)04-13

上一篇:新旅游法规下一篇:高职非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