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感于英语教学

2024-05-09

融情感于英语教学(精选十篇)

融情感于英语教学 篇1

一、用歌曲创造历史情境导入新课

深厚而庄严的歌声能够帮助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新课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 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的时候, 可以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 随着优美动听、催人泪下的音乐响起, 把学生带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苦难岁月。一幅幅画面仿佛重新浮现在学生面前, 它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随着歌曲的结束, 老师开始讲解“九一八事件”, 让学生懂得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老师可在历史课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运用一首首动听优美的歌曲, 既可以松弛神经, 化解疲劳, 又能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升华主题。

二、用现代教学手段, 发挥仿真性优势, 创设历史情境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神奇的仿真性, 在创设历史情境中, 图文声像多媒体内容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同时应用, 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内容形象逼真, 能够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多渠道积极获得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

(1) 设计动态地图, 创造历史情境。

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教师, 在历史教学中, 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 指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其中有用的信息, 以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动态地图直观教具形象生动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情趣。

(2) 载入影视资料, 再现历史情境。

诸如战争场面、文学艺术成就等。如讲解“三大战役”时载入电影《大决战》, 讲解“南京大屠杀”时载入《南京大屠杀》在现历史场面, 其动态效果形象逼真, 教学内容极具感染力。

(3) 设计自制教具, 再现历史情境。

设计自制教具可以引导学生动手能力, 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讲张衡发明地动仪, 可以指导学生自制地动仪, 讲指南针时自制指南针, 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 为自己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骄傲。

三、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 以教师人格力量感染和影响学生

(1) 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 以自己的学说、水平、人格和爱心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使学生尊师、信道。

在中学阶段课程设置中, 历史始终是副课, 每周两节课, 每周师生见两次面, 常常是学生几乎忘了上节课的内容时才上第二节课, 因而在学生的心目中, 历史课可有可无。处于这种境地的历史教师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更应该具备一个教师应拥有的素质, 如广博的学识, 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奉献精神, 幽默诙谐的语言, 优美、漂亮的字体, 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豁达宽广的胸襟, 等等, 并使这些优秀的素质在每周90分钟或课余时间一览无余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觉得历史教师既是一座知识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是一位每堂课都令他们难以忘怀的好老师, 真正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在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条件,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信任, 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特别是那些想学, 但由于基础差学不好, 自尊心强, 精神压力大的同学更需要教师以满腔热情去关心、帮助他们, 呼唤其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鼓励他们以坚强意志战胜学习中的困难, 帮助其走出困境。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闪光点及时表扬, 让学生时时获得成功体验。另外, 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学生中间, 参与他们的活动, 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了解学生对历史课的教学需求, 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教学计划中来,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体现学生自我价值。由于教师真正做到理解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把学生当作历史知识探究者, 学生也会把老师看成是自己值得信赖、尊重和可交往的朋友, 全心全意投入历史学习中来。

(2)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感的投入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 这时的学生特别注意老师情绪的变化, 可以说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力的活动, 没有积极乐观向上的高昂情绪, 教学功能无法发挥, 教师就难以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活动。情绪良好时, 万事称心如意;情绪不好时, 处处不顺心, 教师的情绪就会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和教学的态度。同时, 因为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情绪变化也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

教师健康乐观的情绪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化剂。因此教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才能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四、优化课题设计, 激趣引思

根据大纲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详略有别, 补充对比。在授课的时候插入奇闻趣事、名人逸事, 如甘地生平事迹、拿破仑的军事生涯、林肯与肯尼迪的被刺等, 使单调的历史变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同时安排学生想做、喜欢做的事, 如制图、做卡片, 互相讨论历史话题, 五分钟历史知识强记, 历史知识抢答或辩论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和竞争能力, 让学生在愉快、新奇的氛围中接受历史。教学是知、情、意相结合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授给学生知识, 而且应激起学生内心感情体验, 以达到动情入理的境地。

目前历史教材呆板的政治说教有余, 润物无声的感情渗透不足。所以教师要适当补充材料, 以创造生动的问题情境, 像对岳飞、唐太宗、杨贵妃、林则徐等历史人物评价时可补充生动的材料, 通过史实, 让学生自己去思索, 把对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即教学要善于“留白”, 让学生善于“补白”。

摘要: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 积极情感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灵魂”, 是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动力的前提。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积极的情感教育可沟通学生与教师、师生与历史人物间的情感, 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内化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情操,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师,学生,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3]杨孟萍主编.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融情感教育于英语课堂的论文 篇2

师生情感融洽对于当前的英语交际教学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英语交际课堂中,交际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英语课堂教学既是语言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是情感与内容的统一。在课堂中,师生之间进行的是面对面的内容信息和感情信息的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用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我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而组成的,包括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等基本要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今后,学生学习将更注重自主的学习方式,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应该重新设计,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应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们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些共同目标。学生在相互了解和平等的价值观中共同学习,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学会与他人同心协作,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感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开展合作学习。

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顽强执著地去思索创新。我认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课堂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机。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的趣味,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我坚持不懈的追求。

1.让学生表演

尽管平时忙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我仍坚持采用表演的课堂形式。在处理一些情景生动的阅读课、对话课时,我常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活化教材。例如:译林版module 6 unit 1 project the invisible bench就是极好的剧本。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以后,几个大组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扮演。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能把隐形板凳的滑稽表演到位,观看的学生也发出开心的笑声。看着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作为教师也被感染,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学生都精神饱满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课堂中挤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表演。他们拥有难以置信的想象力,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表演,如有趣的小品、绕口令、猜谜等等。课间在教室的角落、教室外的走廊,我总能看到分成小组的学生面带微笑,投入课堂表演的准备中,都能自主地去尝试,参与到活动学习中。

2.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融情感教育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尝试 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教材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也怦然心动的情怀。”我们的教育,要重“教”更要重“育”,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审视当下高中历史课堂,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浓,这与我们教师只重结果,将生动的历史演化成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意义的集合,变成了干瘪的条条框框系有着莫大关系。这样的教学导致历史教学被抽去了精神和情感,丧失了人文性和趣味性。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如何融入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借助教材内容实施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思想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在历史长河中,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如创作《离骚》、《天问》的大文学家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继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染志士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材呈现了人类社会的思想进化史和科技发展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尚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学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传世名帖感受中国书法美。介绍宋代书法家米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南通狼山的山门题词“第一山”,这三个题字分别被形象地形容为“美女梳头”、“乌龙出海”、“老僧坐禅”,让学生感受米芾的书法艺术,受到美的熏陶。

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命运抗争史,无论是于个人还是国家。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其间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最终胜利。教师通过总结,让学生了解到:没有什么事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由此培养了学生耐挫情感。

二、发掘乡土资源实施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历史资源因为多种因素很少提及,而这些资源如果能充分发掘,那么对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三余是革命老区,曾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三余中学的创始人陆自成是一名革命烈士,三余中学首任名誉董事长梁灵光是抗战时期南通县(现在的通州区)首任县长,三余中学校园内主干道被命名为自成路和灵光路便是对两位革命先烈的追思。每天,当莘莘学子走在大道上,了解大道命名的历史,心中怎能不接受情感教育呢?三余镇流传着不少抗战故事,如“智捉矮翻译”、“六把轻机枪的故事”,三余境内还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三余烈士陵园内的三战三捷纪念碑,位于二窎和北兴桥交界处的谢家渡革命纪念碑等。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师生祭扫烈士陵园,便是一次零距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余镇是苏中名镇之一,三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许多历史名人有着密切联系。早在宋代,名臣范仲淹就在这里这里筑堤围海造田,范公堤保存至今;三余地区煮盐历史悠久,“三余”的得名便于这段历史有关。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在三余创办了大有晋余公司,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特来克这里规划建设建闸修桥,改变了三余频遭海潮浸蚀的历史,他设计修筑的遥望港水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三余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有名的产棉区,周恩来总理曾经寄来美国的岱字1号棉种供三余人民试验。这些乡土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必修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内容时是最鲜活、最生动的。从家乡的历史、社会发展看到祖国的巨大变化,自豪之情会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底涌动。

三、剖析时事政治实施情感教育

时事政治聚焦当下,关乎历史,着眼未来。不少时事政治都有历史渊源,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为教学所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大家非常关心的钓鱼岛问题,中国始终认为日本政府所谓的购岛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闹剧,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肆意践踏,这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教师可以结合永乐元年《顺风相送》记载历史一直到光绪五年清日谈判琉球归属,对钓鱼岛属于清朝没有疑议,到二战时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让学生通过历史明白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如,针对南海问题,教师可以从秦朝对南海的统治一直讲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以及现在越南、菲律宾等国对南海岛屿、资源的掠夺,让学生知道历史的来龙去脉,知道中国政府坚定立场的依据。这种活生生的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立竿见影的,对培养具有五洲视野,富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乔芳.在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

[2]刘碧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江西教育.2011(6).

[3]豁长青.高中历史教學应注重情感思想教育.成才之路.2008(9).

融情感教育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尝试 篇4

一、借助教材内容实施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思想性强,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在历史长河中, 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如创作《离骚》、《天问》的大文学家屈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 “精忠报国”的岳飞, 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继光,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等,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染志士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材呈现了人类社会的思想进化史和科技发展史, 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形成尚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学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传世名帖感受中国书法美。介绍宋代书法家米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南通狼山的山门题词“第一山”, 这三个题字分别被形象地形容为“美女梳头”、“乌龙出海”、“老僧坐禅”, 让学生感受米芾的书法艺术, 受到美的熏陶。

纵观人类历史, 就是一部命运抗争史, 无论是于个人还是国家。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 其间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最终胜利。教师通过总结, 让学生了解到:没有什么事能随随便便成功, 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 由此培养了学生耐挫情感。

二、发掘乡土资源实施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 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历史资源因为多种因素很少提及, 而这些资源如果能充分发掘, 那么对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三余是革命老区, 曾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三余中学的创始人陆自成是一名革命烈士, 三余中学首任名誉董事长梁灵光是抗战时期南通县 (现在的通州区) 首任县长, 三余中学校园内主干道被命名为自成路和灵光路便是对两位革命先烈的追思。每天, 当莘莘学子走在大道上, 了解大道命名的历史, 心中怎能不接受情感教育呢?三余镇流传着不少抗战故事, 如“智捉矮翻译”、“六把轻机枪的故事”, 三余境内还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三余烈士陵园内的三战三捷纪念碑, 位于二窎和北兴桥交界处的谢家渡革命纪念碑等。每年, 学校都要组织师生祭扫烈士陵园, 便是一次零距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余镇是苏中名镇之一, 三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许多历史名人有着密切联系。早在宋代, 名臣范仲淹就在这里这里筑堤围海造田, 范公堤保存至今;三余地区煮盐历史悠久, “三余”的得名便于这段历史有关。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在三余创办了大有晋余公司, 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特来克这里规划建设建闸修桥, 改变了三余频遭海潮浸蚀的历史, 他设计修筑的遥望港水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后, 三余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有名的产棉区, 周恩来总理曾经寄来美国的岱字1号棉种供三余人民试验。这些乡土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必修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内容时是最鲜活、最生动的。从家乡的历史、社会发展看到祖国的巨大变化, 自豪之情会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底涌动。

三、剖析时事政治实施情感教育

时事政治聚焦当下, 关乎历史, 着眼未来。不少时事政治都有历史渊源, 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掘其中的情感因素, 为教学所用, 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大家非常关心的钓鱼岛问题, 中国始终认为日本政府所谓的购岛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闹剧, 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肆意践踏, 这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教师可以结合永乐元年《顺风相送》记载历史一直到光绪五年清日谈判琉球归属, 对钓鱼岛属于清朝没有疑议, 到二战时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让学生通过历史明白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如, 针对南海问题, 教师可以从秦朝对南海的统治一直讲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以及现在越南、菲律宾等国对南海岛屿、资源的掠夺, 让学生知道历史的来龙去脉, 知道中国政府坚定立场的依据。这种活生生的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立竿见影的, 对培养具有五洲视野, 富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情感教育的现状, 我提出了借助教材内容实施情感教育, 发掘乡土资源实施情感教育, 剖析时事政治实施情感教育等措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教材

参考文献

[1]乔芳.在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7) .

[2]刘碧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江西教育.2011 (6) .

融美育教学于音乐课堂之中 篇5

融美育教学于音乐课堂之中

作者/ 郭凤金

摘 要:所谓“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音乐作为一门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魅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高中音乐;意境;歌词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因此,音乐教育就本质上来说就是情感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独特的,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首先,在意境欣赏中进行美育。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其中包含的中心思想,体会歌曲中的美。例如,在教学《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时,在聆听“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时,我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中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志强,体会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使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感受获得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其次,在歌词鉴赏中开展美育。一首歌的完成包括作词、作曲、演唱等多个部分,作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现今,在一些地区的语文教材版本中,像周杰伦《听妈妈的话》《上海1943》等歌曲都被纳入了教材,还有一部分考试题目借着《青花瓷》歌词,考查中国瓷器的历史。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歌词的过程中,感悟歌曲中蕴含的美。例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在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时,这是一首西北民歌,为了让学生在歌词中体会感受西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让学生在歌词的理解中感受苍茫辽阔的草原景象,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音乐中汲取精华,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审美能力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唐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J]。攀枝花学院学报,(06)。

融挫折教育于语文教学 篇6

一、利用作文,缓解挫折压力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虽然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精神,尽情地释放人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但结合挫折教育来看,这也是让学生释放压力的很好的渠道。

金××同学是班里的优等生,在老师、同学看来,他热爱学习,敢于承受学习压力,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不”字,但在那次题为“少年心事”的作文竞赛中,他所诉说的心声让人震惊。他在文中曾这样写道:“谁说成绩好就意味着老师的夸奖、家长的笑颜?成绩好的学生就像登上高高的梯子,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得很惨。我似乎是在走一条窄窄的单行道,只能规规矩矩地走,稍不留神就会偏离‘好学生’之路”。没想到这样一个让人放心的好学生也会有厌学情绪,他的心理也会承受不住学习的压力而产生挫折感。读到这里,我们都没有了主意,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和开导他。没想到,在文章的结尾,他一下子释怀了:“在这里,我诉说了我的心事,虽然有些老师或许会对我另眼相看,但我如释重负后,我又有了面对挑战的新的力量。此刻,我在这里满腹牢骚,下一刻,我将继续在题海中奋战”。教师应多给学生创立一个平台,让他们尽情诉说,在诉说中走出困惑,学会承受挫折,写作便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学生在作文中诉说心事,抒写心灵独白。有助于他们改变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心理。而教者也通过作文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挫折教育提供有益的线索。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敏锐捕捉学生的异常心理,抓住写作契机,巧妙设置写作的话题,给孩子一个尽情诉说的空间,缓解挫折压力。

二、融入教材,培养抗挫能力

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展露。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热爱生命》让学生目睹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他”战胜恶劣环境和病狼的过程,感受到生存的美好;《享受生活》让学生看到一个多重残疾的人战胜疾病、享受生活的方式,感受到海伦凯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生命与和平相爱》让学生了解犹太民族战胜磨难,重新站立起来的精神支柱,感受到一个民族强大的生命力,面对挫折,他们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反而折射出顽强的生命力,更好地谱写出自己的人生精彩。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学会了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更加珍惜生命。在此基础上,具有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坚强意志。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树立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正确的挫折观,让学生具备了各方面的才能,心理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关注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在人生中“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三、通过实践,制造挫折障碍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4-2-1”的模式,一个孩子拥有6位长辈的宠爱。所以很多孩子都没有受过挫折,导致他们的精神层面比较低,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这种孩子习惯了“呼风唤雨”的顺境生活,一旦遭到挫折,便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机会,设置挫折障碍,让他们去经历、去承受、去感悟。

在一次“与××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考虑到设置挫折障碍适度和适量的原则,笔者特意给学生安排了“与校长对话”的任务。这样,既存在一定的难度,能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不会让孩子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在选拨中,学生很自然地选出了四位学习毫无障碍、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刚接到任务,那四位学生一副高傲自满的表情。随着任务的展开,他们的“对话”活动渐入“险境”。首先,在时间的选择方面总是不能如他们所愿,最后,只能忍痛放弃自己喜爱的兴趣课来进行这次采访。好不容易约到校长,大家坐下来开始“对话”,校长对他们提出的话题又是不甚满意。这时,他们原本自信满满的内心开始变得烦躁、沮丧起来。这个小团队中陆续发出了相互埋怨和指责的声音,对话似乎就此止步。后来,笔者用孟子的经典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启发他们,这四位同学重拾信心,通过请教老师,设计了符合学习动态和学校形势的话题,终于在规定期限内给大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那以后,这些孩子的性格变得坚忍,学习变得更加勤奋,成了班里真正的学习榜样。如果没有这一次的障碍设置和挫折教育,他们不会领悟得那么早。

我国著名记者、作家邹韬奋曾说过:“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永远无法经受这般磨练和考验,他们缺少了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所以,对于没有遭受过挫折的孩子,我们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其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让他们遭受挫折的洗礼,告别温室里的“花朵”,提高对逆境的忍受能力,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向青少年灌输振作精神理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适时渗透挫折教育,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我们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能独立地笑傲人生、迎接生活的风霜雪雨,从而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反过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你把“润物细无声”的挫折教育,随语文教学潜入孩子的心田时,你会发现,一切都值得。

融文化教育于英语教学 篇7

外语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 语言行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还能使学生培养起全新的文化意识, 多侧面, 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世界, 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文化。英语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追捧。但大多数人忽略了外语的整体培养功能, 只是把英语当成是一种工具而已。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文化相对应。学习外语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过程。两者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学生普遍对英美文化缺乏了解。在我国, 许多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 甚至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英语, 英语水平较高, 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在课文, 或者阅读文章中出现具有文化负载作用的词语或短语, 以及一些文化现象感到迷惑甚至是误解, 严重妨碍理解。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缺乏对英美文化常识的了解而产生的, 也大大影响了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乐趣。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 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和典故, 不熟悉这一切就会影响理解和交流。因此, 学好英语必需具备良好的文化理解能力, 才会有较强的交际能力,

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 词汇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的体现也最为突出。比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走运!英美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他们爱狗, 把各种宠物当成家人。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英美人表达“下大雨”的说法, 用上了英语初学者莫名其妙的“猫”和“狗”。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认同“狗”。汉语的成语和俗语中有“走狗”, “狗仗人势”, “狗眼看人低”等等, 都是贬义的说辞。

2.成语谚语。成语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往往带有浓厚民族色彩。如, “说曹操, 曹操到”, “草船借箭”,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等等, 都是汉民族文化的产物, 都有历史典故。而“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等则是来自神话传说。英语谚语富有形象和比喻, 是英语的精华。学习英语谚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人生哲理, 丰富知识, 扩大视野。

英语惯用语 (成语) 是英语词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多数从未考虑过英语谚语的来龙去脉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天涯何处无芳草”, 英语中有相近的谚语, “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 中文的意思是“草”, 英文的意思是“鱼”。再比如, 以上所说的“说曹操, 曹操到”, 英语中对应的谚语是“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come.”或者是“ Speak of the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这两句谚语中的devil和angels分别是“魔鬼”和“天使”, 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这一正一反的词汇表达意思基本相同。正说的谚语语气轻快亲切, 反说的谚语带有诙谐和讥讽之意。词的选择取决于说话的对象及说话时的场合和地点, 应尽量避免引起误解和不愉快。

3.通过名胜古迹或者地标性建筑了解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外研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 第一单元“Nice People, Nice Places”的”Warming up”部分, 让学生找出一些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其中,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和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埃菲尔铁塔于1889年建成, 得名于它的设计者, 著名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埃菲尔也是自由女神像的骨架的设计者。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于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礼物。自由女神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通过这样的介绍和了解, 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

4.通过中西方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等等, 比较和了解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以及差异所在。比如年轻人最热衷的“情人节”“圣诞节”, 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和热词, 如, 与情人节有关的巧克力, 玫瑰花, 与圣诞节有关的耶稣生日, 平安夜, 乃至学唱圣诞歌曲等等, 还可以让学生在12月24日这一晚去教堂亲自感受一下基督徒的庆祝仪式。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有人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圣诞节也是西方人一家团聚的重大节日。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同样也是团圆的日子, 且每个节日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饮食风俗。

5.通过了解思维习惯学习英语。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语言在结构层面上的不同, 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在写作上, 西方人通常会用明确和直接的方法组织和表达这些思想。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落, 或者在段落的第一个句子就点明重点。因此, 教师不比较文化差异就无法教好外语。同样道理, 学生不了解文化差异就学不好外语, 从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外国文化要有好奇和包容的客观态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文化积累,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外国文化, 并做出评价, 学人之长, 补己之短。不能盲目跟风模仿, 崇洋媚外。

2.要有较强的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青年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思维活跃期, 通过影视, 互联网等媒体可获取大量的外国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在欣赏好莱坞各种大片的同时, 也应注意到好莱坞日益增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风。比如, 卡通电影“功夫熊猫”和“花木兰”展现了中国文化, 应该另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 并且要加以保护和传承。

3.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 适当地实施文化教学, 提高文化素养。不可为了文化知识花费大量的时间, 反而忽略了语言教学。特别是在基础教学阶段, 更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 与实际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联, 不可牵强附会。

4 . 要讲究实用性和趣味性。中学生有很强的求新求知欲, 但又有年龄上的限制, 容易产生厌倦, 如果内容风趣又和他们的胃口, 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极大地被激发和调动起来, 自然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5.在内容方面, 文化的表层部分, 既日常交际必需的部分应是重点, 诸如礼貌用语, 肢体语言, 风俗习惯, 体育活动, 节假日等等。而文化的深层部分, 如社会结构, 思维习惯, 思想意识, 社会价值观, 宗教习俗等, 学生也应有较多的了解。这一部分的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 学生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吸收。

三、结语

由此可见,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我们有必要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文化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另一门语言的乐趣, 增强学生日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莹.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职业时空, 2012 (02) .

[2]黄凤琴.中职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11 (04) .

[3]陆振洪.中职英语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的定位和设计[J].中等职业教育, 2011 (08) .

融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8

一、充分利用数学史的文化价值, 渗透德育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文化, 教材在编写时为了着力凸显数学的文化价值, 专门开辟了“你知道吗”这一栏目, 用以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 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些数学史料作为数学研究活动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一种真实记录与浓缩, 在某种意义上蕴含了数学研究者们特有的价值观念、态度与行为方式, 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非常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后, 我适时呈现了《周髀算经》中关于“周三径一”的史料, 并结合圆的内接正六边形, 还原了数学史上“周三径一”的真实来源, 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尤其是, 对于古代数学家巧妙的研究智慧, 学生更是有了真切的体验。同样, 对于祖冲之的研究成果, 我并没有“一说了之”, 而是沿着“周三径一”的研究路线, 借助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逐层还原了当时的数学家们如何不满足于已经得出的结论, 如何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历史真实。此时,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不只是一个生活在历史深处的遥不可及的数学家, 那份蕴含在圆周率探索进程中的, 让现代人都为之振奋、为之自豪的古代数学家们的研究态度、精神, 浸润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二、联系生活实际, 精心设计练习, 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摄取有关德育信息, 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德育内涵的习题,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教育。

在教学统计时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要求学生统计2008、2009、2010和2011这四年的压岁钱情况。在完成了统计表和统计图后, 我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研究:

(1) 如果把这四年的压岁钱全部购买3年期的市政建设债券 (免利息税) , 年利率3%, 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的利息?

(2) 算一算你平均每年有多少的压岁钱?

(3) 贫困山区家庭年平均收入大约为2500元, 请同学们算一下, 你的压岁钱是这些家庭的年收入的几倍?

这时, 屏幕上出现不同的背景:山区的农民、大凉山的孩子们、城市里孩子们吃饭时的浪费等现象……

学生一边计算一边露出惊讶的表情, “贫困地区和我们的反差竟有这么大!”。计算这几道题之后, 我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省下你的压岁钱!由于题目来源于学生, 回到学生当中, 学生兴趣很浓, 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枯燥, 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数学课里渗透德育, 不要讲大道理, 只要有意准备, 点到为止, 意在其中, 让数据说话就够了。

可见, 在每一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时, 确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环节。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都可以渗透到教学中, 通过数学教学传递给学生这些方面的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寻求结合点, 进行有机渗透, 使学生明确这些有关社会人文的理念, 使学生初步感受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协调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 传载德育教育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 能形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观念, 有利于学生碰撞思维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 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 做到人人参与、互助启发, 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谦让、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通过合作学习传载德育教育, 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 我在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 要求学生找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由于多数学生缺少抽象的空间观念, 对这道题难以解答, 我合理组建四人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画、剪、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取长补短。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但能自己探究、解答, 而且能帮助其他同学, 指出其操作中的问题, 让优等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给他们以当“小老师”的锻炼空间。数学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 能从对方的操作练习中发现优点, 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差距, 从中受到启发, 得到提高。同学们在互帮互学中, 既得到了数学思维的训练, 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小组学习任务完成的顺利与否, 依赖于每一个成员的进展情况, 这就使每一个学生产生一种“体现价值”的集体归属感, 由此也就树立起了团队意识。在总结交流的时候,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 倾听他人的发言, 合理评判他人的观点, 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促使学生逐步学会“换位思考”, 在互相尊重与理解中, 学会宽容。

融乡村元素于“线描画”教学 篇9

一、关注乡村景观,感受线描画魅力

作为绘画三大艺术元素的点、线、面,贯穿在线描画的方方面面。经过绘画者的处理、组合、变化,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既能表现自然景物,又能表达绘画者的不同情感。

(一)说点、画点

点作为绘画艺术中的最小视觉元素和语言元素,它不是纯粹的圆点,是有面积、有形状、有颜色、有具体形象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点,利用农村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如动物身上的斑点、天上落下的雨点、海滩上的沙粒等。教师再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点的存在。在了解的基础上,试着让学生画一画、练一练,进一步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二)说线、画线

线描画中,线条是最有生命力的因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代绘画、书法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线条,帮助他们了解线条的丰富的变化与强大的表现力,感受线条的美感,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作的激情。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收集等方式说说日常生活中的线,如人的头发、毛线、电线、蜘蛛网、树桩的年轮、水的漩涡、柳条、面条、五线谱、铁轨、弹簧……通过说线,让学生意识到“线”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同时还要求学生留心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线,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接着让学生将画好的简单图形用几种不同形态的线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丰富的构成效果,去体会造型不同、疏密不同的线组合在一起,起到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依靠直观知觉进行写生,让他们顺利度过绘画困难期,使学生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造型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三)说面、画面

生活中各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形体表面都可以成为绘画的素材。在绘画中,点、线、面是相对的,面是相对比点大、比线宽的形状,包括各种行为和物象的轮廓。在我们的视觉中,面有各种形态,能给人不同的感觉。如方形给人以坚实、稳定的感觉;圆形则有圆滑、活泼的感觉;而像树叶、卵石等这些有机形状的面又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教师只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触碰生活中的各种面,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轻松地体验和感悟中寻找绘画艺术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描绘出流畅、质朴、纯真的线描画。

二、融入乡村元素,创设线描情境课堂

(一)投影直观创设情境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不广,教师教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中应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增加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美丽的蝴蝶》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蝴蝶的不同姿态,先用课件出示用不同的圆形拼成的蝴蝶的基本形状,然后不断地变换蝴蝶的翅膀,作出各种动态,接着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接拼出与老师、书中不一样的图形来。学生就会依据自己的想法先用线勾画出基本动态,再用线条丰富里边的细节,不断修整,不断完善。

(二)讲述故事创设情境

孩子最喜欢听故事,教师可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启发诱导他们讲述,让学生大胆表达对客观对象的细节观察及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学生讲得越丰富、越详尽,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的能力就越容易得到锻炼,也就越容易用线条去表现。可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编一段情节或故事,也可让学生相互之间讲故事,相互记录下对方所表达的主题。这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一个大好机会。如可对美术教材中的《三只蝴蝶》故事进行续编与绘画。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最富于想象和创造。在线描绘画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先让学生说一说对整幅画的构想,再指导学生怎样来安排画面。可以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进行想象。比如教学《公鸡》一课前,让学生先回家观察公鸡的生活习性。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会画正面的公鸡外,还让他们回忆自己观察到的公鸡还会做哪些动作。接着问:“你们可以画公鸡在干什么呢?”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画公鸡吃食,有的说画公鸡打鸣,有的说画公鸡扑翅膀。顺着这个线索,教师启发他们画出公鸡在哪里吃食,怎么打鸣,怎样扑翅膀,等等。这样,学生的画面充实了,充满童趣和创意。在展览学生的线描作品时,教师也要着重于那些画面丰富、描绘大胆、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甚至可以是画得不太像的,只要学生能表达出他画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情节就行。

三、结合乡土元素,开展多样性线描画

(一)随意画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随意画是儿童画涂鸦的显著特征。表现出的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法。当学生知道了可以用线条去表现自己的想法时,会逐渐加上线描的形式、原理、方法等,画出一些无规则、无循序、凌乱的线条……如蜘蛛网、树桩的年轮、水的漩涡等,虽无序却体现他们眼、脑、手逐渐协调的活动感知线描的特点。例如,在校园植物画树的线描教学活动中,笔者先在画纸上随意地画了树的外形,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让树变漂亮?讨论结果:进行装饰,添加枝叶,添加花果……于是笔者先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各种自己喜爱的树,并提问:这些树,你能用线画出树不同的花纹吗?学生将自己所知道的不同线条一一道出,波浪线、横线、竖线等,接着笔者请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出想象的花纹。展示中,发现学生创作的树都各不相同。笔者还从中抽取了几幅线条有疏有密的树让他们去比较,让他们在线描学习的萌芽期初步理解线的组合。然后,笔者又拿笔在一个学生的画作上添上部分线条,学生马上发现自己的画变漂亮了,这样的示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思考线条的组合,又拿起笔在自己的画上画起来。在绘画与思考的实践中,逐渐明白线条之间的疏与密、粗与细、轻重与黑白等。同时,他们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进行绘画活动的,树立一份信心,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心境。

(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物体都是有形状的,用线条塑造形体之前,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所要表现的物体的形状,如树影、山形、云态等,学生观察越细致,描述就越清楚,塑造就越容易,也越准确。通过不断观察和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学生即便不能准确地用线描绘物体,也能把对象的大概感觉表现出来。如画身边的事物———花瓶,笔者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家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瓶并且收集喜欢的花瓶的图片。作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花瓶外形特征、材质特点、瓶身花纹,进而仔细观察花纹间的排列组合、交叉重叠、阴影遮掩等。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积累感性认识,能够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自我表达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训练捕捉美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学生有了创造线条的能力,有了线条对比的观念,有了塑造形体的方法之后,教师可引导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线条表现在画面上,并鼓励他们大胆对物体进行创作,用不同的线排列组合,学会对物体进行装饰,使画面在造型上、构图上、情节上都体现艺术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如在“我的梦,中国梦”主题创作中,先让学生想象并述说“自己的梦”,根据初步的描述,加上线条装饰的经验,学生不仅尝试用线条勾勒美丽的梦,设计神奇的梦境,更用线条修饰刻画细节。在作画过程中,笔者看到一个学生的画比较特别,不禁问:“你画的是什么呀?房子为什么是这样的?”学生:“我家的房子边上就有许多花,我现在画的是花朵房子,我是用花瓣线画房子的。”多么丰富的想象,日常看到房子的外墙就是多种颜色的,也有几何体组成的,而他却拥有独到的创新,用自创的花瓣形线条装饰房子,并给线条取了好听的名字———花瓣线条。

融“逗”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10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所以,课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上课前,我发现班上学生个个没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上课,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师傅5小时加工80个零件,李师傅5小时加工60个零件。”问:“哪位同学能给这道题提一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王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有的说:“李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也有的说:“王师傅每小时比李师傅多加工多少个零件?”我说:“这些问题都没有错,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想要得到的。”此时,学生都感到很茫然:到底提什么样的问题才符合老师的要求呢?于是我又说:“我要提的问题比你们提的难多了,谁能告诉我,王师傅和李师傅,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我这一“逗”,教室里立刻沸腾了起来。有的学生说,因为在同样的时间里,王师傅加工的零件多,老师傅做得快,所以王师傅是老师傅,李师傅是小师傅;有的说不一定,老师傅年龄大了,做得比较慢,而小师傅精力旺盛做得快,所以李师傅是老师傅,王师傅是小师傅。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我的目的已达到,就说:“同学们,你们回答得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只有王师傅和李师傅知道,我们大家都不知道。”通过上面这一番“逗”,调节了学生的心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有了了解,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与学上产生共鸣。一次我到外地借班上课,上课前,觉得这班学生都很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圆满上好这节课,上课前我先跟学生“逗”了一番。我说:“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上课前,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会笑吗?”对于这个既简单又滑稽的问题,学生都感到诧异、可笑,他们齐声说:“会笑!”我又追问一句:“能不能笑给我看看?”听了这话,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一笑,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感到我这位老师很和蔼也很幽默,便轻轻松松地上起了课。

二、逗”在课始

课始,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逗”的方法,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要给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说要猜谜,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谜语一出,学生就众说纷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时老师拿出一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对学生说:“同学们看一下,刚才谜面上的‘哥哥’是不是这根长针,‘弟弟’是不是这根短针?那么‘哥哥’、‘弟弟’在钟面上叫什么呢?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这样一“逗”,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三、“逗”在课中

一节课四十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课中充分发挥“逗”的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涌起和保持下去。如“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我没有把“(长+宽)×2”这个公式列出来,而是举出三个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即:(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然后讨论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比较简便。我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觉得这三种方法中,除了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外,其他两种解法都较简便。但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再集中起来,于是我这样问道:“同学们,这三种解法中你们喜欢哪种解法?”只有两个学生说喜欢第一种方法,其他学生都喜欢第二种或第三种解法。又问:“喜欢后两种方法的同学,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有的说喜欢第二种,有的说喜欢第三种,各持己见。这时,我首先对这两种方法给予肯定,接着说:“你们都有了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杨老师最喜欢哪种方法?”我说出这句话后,学生又议论起来了。我微微一笑,装作很神秘的样子说:“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种解法。”刚才说喜欢第三种解法的学生都高兴了起来,把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高潮。接下来,把自己喜欢第三种解法的原因作一补充说明。这样处理,既起了导向的作用,突出了教材的意图,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逗”在课尾

一堂课临近“尾声”时,学生注意力较分散,心神不够宁静。此时,教师的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不管是相声中的“逗”,还是课堂教学中的“逗”,“逗”的艺术实际就是语言的艺术。借“逗”来激发兴趣,让兴趣为学生在课上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样的课,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摘要:相声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项基本技艺。许多人之所以爱听相声,是因为相声能逗大家乐,使人们在乐的氛围中得到娱乐和某种启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也能融入相声中“逗”的艺术,就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三种价值论的交集下一篇:系统分析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