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制度

2024-05-06

安全保障制度(精选十篇)

安全保障制度 篇1

1 电子文件原件和电子文件证据资格相关问题

按照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 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数据电文才能被视为电子文件原件。这样的数据电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 能够有效的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第二, 能够可靠的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 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 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1]。

电子文件如何成为可靠的证据还存在这一些问题。第一, 从法理上说, 一切反映客观情况的事实都应该可以作为证据, 但是由于对公平、公正等不同的理解和执行, 各国对可接受的证据类型的规定各不相同;第二, 学者界的观点也不相同。有的学者根据电子文件的表现形式, 主张将其归入视听资料类型, 但有的学者就提出了质疑, 认为其在被鉴定之前不宜归入视听资料。但是, 对电子文件进行鉴定, 似乎又不太经济, 缺乏效率;第三, 电子文件如何才能适应诉讼程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诉讼程序不同于一般应用部门的业务程序, 在诉讼程序中, 审判人员要求面前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必须是具有可理解性的东西, 毕竟对案情做出判断的是人而不是机器人[2];第四, 电子文件作为证据的提交形式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问题。因为目前各国的做法不一, 各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五, 电子文件做为证据的证据力如何还值得我们研究。因为证据发挥证明力的大小, 在于起实质内容的客观性及其与待证事实的相关性[3]。

面对这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它们并不是不能解决的。第一, 虽然各国在法理上的理解不一样, 但是如果将电子文件归入书面证据是符合电子文件的特点和国际规范的。因为电子文件可以用打印或显示等输出方式表达, 可代表电子文件的本质内容, 而且我国合同法已经将传统的书面合同形式扩大到电子文件形式。第二, 虽然学者界观点不同, 但是笔者认为, 电子文件如果是能够有效的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查取用, 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 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 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的都应当能够作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据。第三, 要解决电子文件如何才能适应诉讼程序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方法是将各种电子文件转化为能够被人理解和识别的材料, 只有这样, 法院才会认可电子文件作为证据并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第四, 解决电子文件的提交形式问题, 目前各国的做法还没有得到统一, 笔者认为, 单独的电子记录也许不能被法庭接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 必须请求电子公证机关的帮助, 以公证书的辅助电子文件证据事实。第五, 要解决电子文件作为证据的证据力问题, 我们应该从发挥咱电子记录的审查规则入手, 为电子商务提供帮助。

2 电子签名技术对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的挑战和对策

电子签名技术对电子交易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 电子签名技术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所谓的数字签名是通过一个单向函数对要传送的电子文件进行处理得到的用以认证电子文件来源并核实电子文件是否发生变化的一个字母数字串。该技术在具体工作时, 首先发送方对信息施以数学变换, 所得的信息与原信息唯一对应;在接受方进行逆变换, 得到原始信息, 只要数学变换方法优良, 交换后的信息在传输中就具有很强的安全性, 很难被破译和篡改。这个过程被称为加密, 对应的反变换过程称为解密。现在有两种不同的加密技术, 一类是对称加密, 双方具有共同的密匙, 只有在双方都知道密匙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另一类是非对称加密, 也称为公开密匙加密, 密匙是由公开密匙和私有密匙组成的密匙对[4]。现在, 实现数字签名有很多方法, 目前数字签名采用较多的是公匙加密技术, 其采用的是非对称加密算法。

尽管有了以上等技术的支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子签名就天衣无缝, 笔者认为其可能面临的下面挑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首先, 数学的飞跃式进展直接威胁着现在我们使用的公匙加密技术。其次, 新的计算机理论正在不断被提出, 按照这样的状况, 基于密码体制的电子签名技术也将面临信任危机, 现在被认为是难以破解的电子签名密码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很轻易的破解, 而这必将动摇整个电子签名安全性的基础。面对这样的局面, 我们该如何应付才能使与电子签名有关的法律不被技术的发展所淘汰?这就是我们广大法律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 我们并不是毫无办法的。笔者认为, 第一, 要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的经验交流。如果新技术确实能提高电子签名的安全性, 再在世界电子商务过程中进行推广和普及[6];第二, 由于电子签名保障技术的特殊性, 我们不应该将已经写如电子签名有关法律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视为不能变更的东西, 而应不断对法律承认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进行更新升级[7];第三, 对于交易金额较大的电子交易, 应该不仅仅采用数字签名作为保障, 而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对电子签名进行有效的保障[8];第四, 可以由交易双方约定在交易过程中, 每隔特定的时间更换一次密匙等。总之,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我们一定不能因循守旧, 而要对电子签名保障技术和保障电子签名安全性的方法、程序等方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而且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工作是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的。

3结论

本文对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并对其需要完善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电子签名有关法律制度, 才能使我国电子商务更加规范, 从根本上保护电子商务交易者的利益。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 新的问题一定会不断出现, 因此, 这需要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 我国的电子签名法相关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电子商务交易者的合法权益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五条, 2005.

[2]黄建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3]杨坚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释义[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4]史伟奇.基于PKI技术的电子签名法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6 (6) .

[5]李强.公匙基础设施PKI技术与应用发展[J].www.newy.net/Article/ShowArticle.asp.

[6]姚钟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全攻略[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7]姜旭平.电子商务实用全书[M].上海: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1.

安全经费保障制度 篇2

安全经费保障制度

1、经费保障制度是学校为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确保安全工作各项措施贯彻落实的安全管理制度。

2、后勤在年终做好下年安全经费预算并报学校,学校根据情况在年初做好全年安全经费预算,并保障安全改造经费的落实。

3、学校每学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安全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安全隐患整治、安全知识宣传、事故应急救援、先进个人的奖励等。

4、安全工作集体奖分配中,出现安全事故的责任人或拒不完成学校布置安全任务的教职工,不得分配安全工作集体奖,未按时完成学校布置安全工作任务或完成情况不好的将扣除部分奖。

5、学校对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安全工作专项奖。

6、学校应尽力保证安全工作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和投入。

拾万镇中心小学校

安全保障制度 篇3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制度;销售制度;质量安全

1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以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2 实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1)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2)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3)收获、屠宰或捕捞的日期;

(4)出售农产品的品种、数量、时间、流向。

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2年,禁止伪造和涂改农产品生产记录。

3 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要求生产农产品

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和当地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要求与操作规程生产农产品,农业生产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体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的,应当由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批准的品种、范围、安全管理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生产安全管理情况和产品流向的报告。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检测设备、检验人员或委托具备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检测合格的,应当附具检测合格证明并标注农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单位和生产日期;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不得销售。

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生产单位,应当配备质量安全检查员,以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4 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要求包装标识农产品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包装标识制度,用于销售的下列农产品必须包装:(1)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但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2)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农产品。

农产品包装应当符合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和保障安全的要求,要便于拆卸和搬运;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物质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包装农产品应当防止机械损伤和二次污染。

对于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有分级标准或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添加剂名称;对于未包装的农产品,应当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农产品的品名、生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等内容。

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应当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禁止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载明农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称;有特殊销售范围要求的还应当载明销售范围,并在指定范围内销售;畜禽及其产品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农产品生产者必须向农产品销售企业提供农产品检测合格证明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等有关证明;列入农产品产地准出名录的农产品生产者、收购者,应当在列入产地准出名录的农产品上附具产地证明、质量认证标识或者产地检测合格证明,然后方可将其运出产地;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还应当附具检疫合格标志或者检疫合格证明。

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农产品销售企业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经查验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不得销售。

6 实行索证、索票制度

质量安全证明即生产者出具的用于证明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符合相应要求的标志、证书或报告,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产地质量检测合格报告。农产品经销企业在进货时,首先应当索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证明,有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证明方可进货销售,否则,必须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才可进货销售。入境农产品应当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出具有效的出入境手续和检疫检验证明,经现场检测符合我国强制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方可进货销售。

7 验明包装标识

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对购进农产品进行查验时,应当验明包装标识,对于包装标识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农产品,不得进货销售。

8 建立购销台账

农产品经销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并建立农产品进货台账,对进入本单位销售的农产品如实记录农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对取得经具有认证资质机构认证的农产品,还应记录其商标名称、产品标志、批准产量、认证证书编号、认证日期和发证机构,然后将所登记的内容与进货票据、认证证书复印件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报告一并备案。从事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还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产品品种、规格、数量等内容,并详细记录销售去向,主要包括经销公司、超市、加工企业和饭店、食堂等单位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以及进货产品名称、数量和来源。农产品批发商批发给农贸市场经销农产品的个体户,应记录其所在的农贸市场名称、地址、摊位号和市场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9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向所在地市级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收到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析保障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中的缺憾 篇4

1 立法技术存在的问题,造成现行法律可执行性差

学者周旺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法之不行或难行的根源,首先是存在于立法环节,是立法环节的种种症状造成了法的先天不足,使法难以实行,甚至无法实行。”“现今中国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些法既不是良法也不是恶法;而是富有特色的笨法或劣法。这些法缺少科学的理论学说作为支撑,技术含量很差,其原则、规范和概念中都存在许多明显的毛病,实际上它们只有法的名分而并不像法,因而难以实行。”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难以有效执行的首要原因是立法环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造成出台的法律难以执行。其表现为多种形式。以商务部审议通过的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为例。出台这部法规无疑是为了加强流通领域内食品管理,其内容有不少新思路。但其立法技术上就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在职能分工方面不具体、不明晰。其中第四条规定“商务部负责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负责指导、督促市场建立保障食品流通安全的管理制度。”但这个管理办法没有划分出具体负责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责任,没有具体规定商务部门负责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与工商、食药监、卫生等部门的职责衔接问题,这将会陷入谁都管,谁都没有责任,形成多头管理又管不好的怪圈。第二,在此《管理办法》中,商务部以行业管理定位,行业管理的具体定位是什么?行业管理显然不是行政执法,然而颁发《管理办法》的形式,是要按行政执法来运行的。另外《管理办法》中多数内容在现实中已经由工商等部门执行,经营者就同一事项要应对多个部门的管理和检查,经营者会无所适从的。第三,该《管理办法》第一条从目的上讲是为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加强食品流通的行业管理,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保障食品消费安全而制定,可以说表述非常模糊,没有与上位法相关性的说明,不利于我国法的渊源和法律体系中各项法律法规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第四,一些规定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比如第六条规定市场应当设立负责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或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控本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这项规定把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置于什么地位?是承认还是需要再建立新的执法机构和增加执法人员(或部门)呢?以上这些问题使得此《管理办法》虽然公布出来,但是显然不容易操作和执行,这进一步加深了法律虽多但不起作用的问题。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王锡锌批评说:“中国虽有众多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但系统性和协调性差。很多法规和政策都是不同部门追逐利益的产物,并未合力构造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规则系统。”因此造成各部门的法规要么都空乏无力而无法执行,要么相互矛盾,给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2 法律繁杂,过分依赖政府监管,执行力不足

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提到最多的是要求继续制定、完善法律法规。而实际出台较多的为行政管理法规,其执行有赖于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于是把法律的贯彻执行仅仅看成了一种政府行为。2008年,由于三聚氰胺事件,敦促酝酿已久的食品安全法尽快出台。该《草案》从我国实际情况需要出发,提出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案中提到,要求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相关制度,并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查验记录制度、标签制度、索票索证制度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于责任追究改变传统的补偿性民事赔偿为惩罚性赔偿,食品违法可罚货值20倍,还制定假一赔十的新标准激励民众参与发现和打击伪劣食品。无疑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举措仍然是一个外在的管理行为,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一个法律的有效执行是全社会的事情,特别首先应是企业自身的事情。

我们国家对食品有着非常复杂的政府监管体制。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地提出,食品监管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由此出现工商、卫生、海关、公安、质量监督、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7个部门监管食品安全,负责食品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相关部门都颁布了不少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据统计,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而且还在不断地修订和颁布。比如2008年6月1日卫生部新修订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然而相关主管部门仍然在叫喊法律不够,标准不足。但是仔细审视各种问题的发生,很多情况下都有众多的管理者,繁复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相关批准手续,但是却没有产生执法的追求结果,这是值得反思的。

再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要担负庞大的“执法”任务,而行政机关本身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人员少、经费少以及检测手段不足等问题,这种监管和管理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法律的制定不仅仅是防堵,还应营造一个保护企业利益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抵制伤害其长远目标的行为,加强企业的自律,自觉地成为执行法律的主体。

3 司法救济措施不足,消费者执法成本高,缺乏执法动力

要实现食品安全,使食品安全的法规得到有效执行,还需要发动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主体——民众,使民众和媒体真正成为监督的主体。在“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由于举证责任、侵权的数额、诉讼成本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均选择了沉默。对于类似涉及广大消费者的侵权事件,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索赔权益,一直是困扰中国消费者的难题。在消费者群体性的侵权案件中,救济手段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我国只有行政主导的事后问责制度,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问责,而没有民众对官员的问责;没有公益诉讼制度,没有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集体诉讼在公正及有效性方面优越于其他任何方法,是社会功用最大的救济方式。通过集体诉讼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剥夺不法厂商的不当得利,可以使经营者意识到对众多消费者造成微小损害的行为不再有利可图,甚至可能使多年的拼搏毁于一旦,对其他经营者也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由于集体诉讼制度直接对众多的受害者提供赔偿,在解决具体争端时比所有其他可以适用的制度都更快速、妥适。

司法的救济手段不足,还表现在一些法律的具体规定上难以落实,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虽然规定,消费者受到欺诈可获得双倍赔偿,这个双倍赔偿,实践中也很难操作。双倍赔偿事实上一般很少实现。同时举证的困难也使消费者诉讼望而却步,诉讼索赔存在着巨大的举证责任和时间成本,然而收益却很微小,这些都导致普通消费者缺少监督和诉讼的动力。这种情况无形中放纵了企业的不负责任。企业会在改进产品安全增加的成本和赔偿消费者的成本之间考量,如果发现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只会产生微不足道的赔偿的话,企业也就没有动力为提高安全标准付出额外成本。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监督和救济机制,这个监督机制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监督,也需要法律救济的监督。建议放开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建立民众主导的事前共同治理制度,让潜在受害人进行监督;鼓励集体索赔、诉讼,建立事前监督而非只是事后问责的机制。

总之,立法上的粗疏和不可操作性,体制上对监管的过分依赖,缺乏有效的公众司法救济措施,这些都使法治不彰,法律失灵,从而无法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只有进行改革,开拓保障食品安全新思路、新方法,使我们的法律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摘要:国家相关部门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在社会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断出现,行业潜规则大行其道,法律在保障食品安全的执行中呈现出了某种无力感。究其根源,首先源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定上的技术性偏差,其次法律执行局限于传统思维定式,再次司法救济手段不足。建议开拓保障食品安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彰显法治力量。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法治

参考文献

[1]周旺生.法理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52.

安全资金保障制度 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确保公司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使用及时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根据有关规定,公司用于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按产值的6‰比例提取,专户储存。其中: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为30% 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为30%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保障资金为40% 第三条公司对工程项目需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项目工程的项目经理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正确使用,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第四条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用于购置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安全知识的参考书刊物、宣传画、标语及教育光盘等;建立与贯彻有关安全生产规程制度的措施。第五条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用于购买、管理劳动保护用品,物品采购时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采购程序进行,劳保产品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年限和使用范围,对安全性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项目部应及时向安全部提出报废或降载处理。对违反采购规定的行为,除按奖罚条例处罚外,必须退货,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由购买者和批准人承担责任。第六条加强对施工现场上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的监督管理,要对安全劳保用品、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或对其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发现不合格的用具或技术指标、安全性能不能满足施工安全需要的设备等应立即停止使用。

一、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管理制度总则 为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维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要求,决定对在建项目试行安全生产措施费用单列的制度;

二、安全施工措施费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生产必要投入而单独设立的专项费用。安全生产措施费专用于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安全生产措施费暂按工程造价的1%计取列入项目成本,统一由公司管理。安全生产施措施费的使用必须立项,原则上由公司具体掌握。工程项目开工初期,项目部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和实用的原则制定出安全生产措施、方案,以及措施费的支出计划,报所属承包部审核,再经公司综合管理部复审,送公司总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安排资金支付,所列费用方可计入安全生产措施费。各种安全技术设备,由各承包部安排专业人员购买、验收、管理,用于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等。安全生产措施费用主要包括的范围如下: 1.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施工标志的购置及宣传栏的设置(包括报刊、宣传书籍、标语的购置)费用; 2.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 3.“三宝”、“四口”及临边防护的费用; 4.施工安全用电的费用,包括: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措施等; 5.安全防护设施(含警示标志)费用及卸料平台的临边防护等设施费用; 6.施工机具防护棚及其围栏的安全保护设施费用; 7.水上、水下作业的救生设备、器材及临边防护、警示设施费用; 8.抢险应急措施; 9.交通疏导、警示设施费用; 10.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及保健急救措施费用; 11.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的购置费用;

四、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要做好此项专用资金提取、使用的监督检查,此项将作为安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对安全技术措施费使用的及时、到位,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并依据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运用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订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如下:

一、公司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管理。安全生产措施费专用于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安全生产措施费暂按工程造价的1.4%计取列入项目成本,统一由公司管理。安全生产施措施费的使用必须立项,原则上由公司具体掌握。工程项目开工初期,项目部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和实用的原则制定出安全生产措施、方案,以及措施费的支出计划,报所属承包部审核,再经公司综合管理部复审,送公司总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安排资金支付,所列费用方可计入安全生产措施费。各种安全技术设备,由各承包部安排专业人员购买、验收、管理,用于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等。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根据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发布《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总名称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制订,其包括的范围如下: 1.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施工标志的购置及宣传栏的设置(包括报刊、宣传书籍、标语的购置)费用; 2.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 3.“三宝”、“四口”及临边防护的费用; 4.施工安全用电的费用,包括: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措施等; 5.起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含井架、龙门架)及外用电梯的安全防护设施(含警示标志)费用及卸料平台的临边防护、层间安全门、防护棚等设施费用; 6.施工机具防护棚及其围栏的安全保护设施费用; 7.水上、水下作业的救生设备、器材及临边防护、警示设施费用; 8.抢险应急措施; 9.交通疏导、警示设施费用; 10.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及保健急救措施费用; 11.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的购置费用; 12.按国家、施工所在省、市规定的其它安全生产措施所涉及的费用。上述费用中,1、2、7、8、10项由公司专项列支,其他由项目部列支并按季统计上报。

三、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对于中标工程,中标合同中有相关单列约定的,项目部应严格按照相关约定执行,中标合同中安全生产措施费未进行约定的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按照当地地方政府参考费率标准采用差额定率累进计费方式计取;

四、公司对施工经营项目需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施工经营项目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正确使用,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五、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支出由公司安全总监批准,项目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支出由该项目安全员批准。

六、对不按规定使用措施费或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项目部,公司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处罚,罚款数额由公司安全总监核定,罚款的收入,应如数上缴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统一调配使用。发生伤亡事故,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应首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项目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在工程结束时的结余,因全额上缴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不得挪用。

八、公司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成绩优异的项目部、班组、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不使用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一、企业建立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保护用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更明确地规定: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施工单位对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用以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保障安全资金有计划、有步骤、有监控地投入到位。从而,不仅在资金上保障安全生产,而且还会使安全资金得到优化、合理使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安全资金的收益性。

二、企业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来源保障,并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要求明确提取比例。

2、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应当专项用于下列安全生产事项,不得挪作他用:

(1)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建设;

(2)安全设备、设施的更新和维护;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4)劳动防护用品配备;

(5)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事项。

3、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计划、支取、使用、效果验证以及投入资金数量的统计等的审批或操作流程。

4、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同时要根据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计划、支取、使用、效果验证以及投入资金数量的统计等的审批或操作流程规定一系列相关人员在安全资金保障、落实等各环节上的权利和责任。

5、企业安全资金保障不落实的责任追究程序和处罚规定。

篇四:

为了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有效投入,以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和身体健康,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公路施工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公司财务应单独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科目,使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

2.各项目部须将公路工程造价款的0.5%~2.5%作为专项资金,安装、装饰工程按造价0.5%~1.0%作为专项资金,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编制安全生产资金计划,上报公司财务、安全部门及分管领导审批,专项资金根据不同阶段对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要求,实行分阶段使用,原则上由项目部按计划进行支配使用,项目部安全员提出申请,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3.专项资金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含租赁设备费用)

1)“三宝”,即: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

2)“四口”,即:指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3)“临边”,即阳台周边、楼层周边、层面周边、基坑周边、接料平台的两侧等。

4)施工用电,即: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设施。

5)施工机械与用具,即新增的安全设备、器材、装备、设备检验检测、维修保养、安全检测工具、仪器、仪表等。

(2)劳动保护用品的费用

按省有关规定通知执行,其发生的费用列入劳动保护用品费用。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费用

1)安全生产宣传标语牌、横幅等宣传用品费用。

2)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操作证培训、复训,经常性教育培训等费用。

3)现场警戒警示标志等其他安全防护费用。

4)应急预案措施费、演练费。

4.项目部在编制安全生产资金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安全生产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挖掘潜力,讲究实效,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与工程进度同步,避免安全生产资金脱节现象。

5.属于专项资金范围内费用的使用与报销,按财务规定要求,经项目部经理审核签字确认后,方可向财务部门报销,公司财务部根据项目部使用情况每季度予以汇总,并同项目部对账,发现差错,及时整改。

6.公司财务部与项目部每季度出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报表:

(1)公司财务部出《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使用汇总表》。

(2)项目部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使用明细表》。

7.公司对财务与项目部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情况,由公司分管领导、安全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检查项目部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使用的台账、报表等。

(2)实物与账册是否相符。

(3)报销手续是否齐全,报销凭证是否有效。

(4)财务设置科目与列入科目、记帐是否符合要求。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人及时予以调整整改,如屡次违反,公司将对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8.项目部编制的专项资金不足有缺额时,应及时追加投入资金额,新增的计划仍按上述审批的要求执行;项目部在工程竣工后,其专项资金尚有盈余,由项目部以福利、奖励等形式予以分配,或累计到下一个承接工程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的积累。

“产品家”的制度保障 篇6

第一,男性朋友,你最喜欢的手表品牌是什么?

第二,女性朋友,你最喜欢的化妆品品牌是什么?

第三,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什么?

对于事业有成、尊显荣耀的男性而言,宝玑(Breguet)、宝珀(Blancpain)、格拉苏蒂(Glashutte Original)等顶级腕表品牌备受推崇;对于高薪阶层、内外兼修的男士而言,欧米茄(OMEGA)或许是最具吸引力的奢华品牌;对于中产阶层中的体面人而言,浪琴(Longines)、雷达(Rado)等豪华品牌腕表拥有很高知名度;对于普通爱表人而言,天梭(Tissot)、美度(MIDO)等亲民品牌可以成为首选。再或者,你可以选择Calvin Klein、斯沃琪(Swatch)等时尚腕表品牌。

我对腕表一知半解,却对瑞士斯沃琪集团(Swatch)很感兴趣。除以上之外,斯沃琪集团还拥有十余个手表品牌。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不同价格、不同销售渠道、不同消费者群体、不同佩戴选择……斯沃琪集团的多数手表能够赢得消费者青睐,它是如何在不同细分市场做到产品差异化和有序的品牌管理?如何做到行业“通吃”?

运用多品牌策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在化妆品行业里,法国欧莱雅集团(L'Oréal)旗下拥有兰蔻(Lancome)、赫莲娜(Helena Rubinstein)、碧欧泉(Biotherm)、巴黎欧莱雅(L’Oreal Paris)、美宝莲(Maybelline)、卡尼尔(Garnier)、羽西和薇姿(Vichy)等众多涵盖各类美容美发领域和各层级市场的化妆品品牌。在汽车制造业,德国大众集团旗下拥有宾利(BENTLEY)、布加迪(Bugatti)、保时捷(PORSCHE)、兰博基尼(LAMBORGHINI)、奥迪(Audi)、大众(Volkswagen)、斯柯达(SKODA)、西亚特(SEAT)、斯堪尼亚(SCANIA)等知名汽车品牌。在动漫领域,美国迪士尼公司创建了米老鼠(MickeyMouse)、唐老鸭(DonaldDuck)、高飞(Goofy)、维尼熊(Winnie Pooh)、小鹿斑比(Bambi)、小飞侠(Peter Pan)、辛巴(Simba)、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小鱼尼莫(Nemo)、闪电麦昆(Lightning McQueen)、机器人瓦力(WALL·E)等上百个卡通形象,有的历经几十年仍为观众喜爱。

从手表到汽车,从化妆品到卡通人物,以上罗列的众多知名品牌及其明星产品能否算得上“我眼中的好产品”和“产品家”?在商业日趋流俗的时代,依靠各种手段、不惜成本地在短期内打造一个明星产品并不难,但要想赢得消费者发自内心的喜爱并成功打造一个备受赞赏的商业品牌却并非一日之功。斯沃琪集团、欧莱雅、大众汽车和迪士尼创造或持久赋予了众多知名品牌的生命力,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些成就也表明,我们对“产品家”的观察不应仅仅停留在狭义概念中的某一产品层面,更应关注企业机理及其创造和管理优秀产品的思路和方法等广义层面。

我对产品家的理解分为了三个层次。我对中国企业的判断是,优秀的中国企业目前处于第一层次,即懂得借助市场研究、销售分析等手段了解消费者,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取悦消费者则是中国企业的一个强项。因此,中国企业善于创造流星式好产品。

因为缺乏对产业链,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的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能力,中国企业还不具备打造世界级品牌的能力,像彩电、手机等行业一样,每一次技术革新时都是牺牲品,而之后又能够快速成为国内市场或全球低端市场的领跑者。未来,对于任何类型的中国企业而言,产业价值链的构造方式和掌控能力是其创造卓越产品的重要挑战。

第三层面的问题看似务虚,其实考验了整体商业环境的成熟度和文化整合能力。很多中国企业可以借助海外并购的方式收购一个好品牌,但要想管理好它,却需要在企业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付出巨大的艰辛。因此,梳理人和人的关系是创新力的保障,也是打造卓越“产品家”的保障。

我认为,广义层面的“产品家”应在建立如下三层关系基础之上。

企业与消费者:敏锐感知消费者需求与变化

尼古拉斯·哈耶克(Nicolas G·Hayek)在1985年收购瑞士钟表总公司(ASUAG)和瑞士钟表工业公司(SSIH)后重组成立了斯沃琪集团。那时,瑞士钟表业遭受日本电子表的巨大冲击而陷入绝境,许多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瑞士机械钟表品牌也因行业变革而沦为平庸。例如,原本是瑞士钟表工业公司核心品牌的欧米茄险些卖给了日本企业。

哈耶克对市场调查分析后发现,传统瑞士钟表业的危机不在于数字手表的冲击,根源不在于技术进步,而且瑞士钟表业以往的成功也不是来自于技术,而是来自工艺、品牌、精美的图案、期望、合作、信任及消费者对瑞士钟表的领悟,依靠产业链上的不同参与者协同作战,这种模式自瑞士钟表行业诞生以来基本如此。日本企业改变了传统瑞士手工作坊合作模式的制表方法,以现代化手段、借助数字技术生产工业化手表,样式更加丰富,价格更加便宜。

哈耶克强调,斯沃琪集团要在世界钟表行业立足,就必须能够充分感知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这比掌握生产技术更为重要。因此,瑞士钟表业要抛弃“工艺就是一切”、“工艺就是目的”的思想,要以现代的方式生产能够迎合并持续引导消费者需求的手表。哈耶克将斯沃琪集团收购的众多腕表品牌划分为若干消费档次,利用ETA工厂为多数自有品牌提供廉价且高性能的配件(机芯),同时承担基础研发和技术革命的重任。这样做,实现的规模经济效应既保证了瑞士手表业的技术优势,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售价。哈耶克注重通过营销来塑造斯沃琪手表的市场形象,力求使自己的手表品牌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他强调说,为了使消费者的需求持续下去,斯沃琪必须像流行文化那样不断地发展。

nlc202309040913

哈耶克振兴瑞士钟表的方法不是在某一个品牌或某一款手表上下功夫,他改变了瑞士钟表业的传统思维,重构了斯沃琪集团的业务模式,建立了不同手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新关系,这些做法使斯沃琪集团—而不仅仅是斯沃琪手表—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和消费潮流的引领者。哈耶克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卓越产品的背后是公司运营系统的进步,其首要任务是确立差异化的企业(产品和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而企业管理的目标也是通过不断地创新,在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持续的联系。当企业找到并时刻掌握与消费者的沟通秘籍时,它就有可能借助营销等外化的手段将优秀产品转变成明星产品,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家”。

企业与产业链:系统进步带动企业和行业进步

斯沃琪集团的案例还说明,卓越品牌或明星产品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效的企业管理能力和持续的创新力要比任何专利、知识产权、品牌等都具商业保护力和竞争力。这样的道理早在100年前被亨利·福特(Henry Ford)更加宽泛和细致地证明过。

福特并不是汽车的发明者,在他介入这个行业时,汽车在美国还是个新玩意,遭到了很多人的抵制。《北美评论》(North American Review)在1906年6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忠告百万富翁》(An Appeal to Our Millionaires)的文章中谴责道,富豪们喜欢购买那种几乎能把狭窄的街道或公路完全占据的大型车,然后开着它们逛遍大街小巷,那种危险的速度威胁到途中每一个行人的安全。有车一族的骄横已经堪比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贵族统治阶级的傲慢。亨利·福特同样痛恨那些特权感膨胀的驾车者,但他清楚汽车业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废除汽车,而是改变只有富人才能拥有汽车的现状。

1908年,福特汽车推出T型车,这款“大中型汽车”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极低的价格,还在于它的耐用性、易操作性和维护简单。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在《福特传》(Wheel for the World)中评价说,从长远意义上说,亨利·福特和他的公司不仅仅是制造T型车,还在播撒培育美国中产阶级的种子。其行动背后的策略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销售方案:用一种实用的、高质量的、曾被视为奢侈品的产品来创造无处不在的需求。

在提供廉价T型车激发需求的同时,福特汽车公司首创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则大大提升了供给能力。从诞生到此后十几年时间里,T型车没有太多的革新,但生产T型车的流水线却在不断地革新,其生产方法从未停止变化。布林克利评价说:“当生产开始。执行官们也开始寻找通过进一步机械化来节省时间、资金和人力的方式。这是一种通过永不停止的改进来促进公司发展的思想,而从本质上说,这一管理上的不变信条就是人们所说的福特主义,一种将在此后15年内席卷工业化世界而且至今仍被尊为商业规范的理念。”

福特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产品本身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进步,但产品背后的系统必须进步,而且必须不断地进步。在产业分工和强调整合式创新的年代,系统进步意味着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进步,行业中领导型企业的系统进步必须能够带领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系统进步,否则“领先”的概念将大打折扣。例如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如果物流环节拖沓低效,将会大大降低用户体验,这样即使电商平台技术如何领先也无法在竞争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如同T型车那样,系统进步会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供给能力,由于它往往产生于企业内部流程之间或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通常不易被察觉,也更加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与超越。未来,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卓越“产品家”的第二层次竞争力将集中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能力,这既包括运营管理信息,也包括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整合以创造出无比强悍的供给能力。

人与人:卓越的人才管理创造卓越“产品家”

卓越“产品家”有一个共同特征,与闪光灯下的明星产品相比,企业的持续进步与不断创新更为重要。这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也包括企业之于社会的价值。这样的思考引导我们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产品家”的内涵和外延—企业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究竟来自哪里?

《财富》杂志在题为《大企业:人类最伟大的创新》的文章中指出,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意义最重大的创新不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变化的新产品。有一项创新不太容易被人们记起,而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创造了大部分产品奇迹,这就是现代的大公司。大企业懂得如何调动和配置资源,如何组织和利用人的聪明才智,在面对各种商业与社会环境时能够随机应变,并能应付在全球范围生产、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方面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任何称得上是业界翘楚的大公司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对公司人力与资源的管理达到了高超的水准。

Google公司并不是搜索技术的始创者,也不是竞价排名和网络广告业务的发明者。Google能够在互联网行业取得如今的成就,除了拥有出色的技术创新能力之外,Google备受称赞的一面在于其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重新定义。Google式办公环境、广泛受众的激励机制、鼓励内部创新等举措被许多知识创新型公司借鉴使用。在经历了一段蛰伏之后,“谷歌实验室”再次引起了市场的浓厚兴趣,这背后其实是Google对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又一个成就体现。

卓越“产品家”的第三层次竞争力体现在对人和人的定义层面。在共识价值观面前,人才的创新力会得到充分激发。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人才团队有助于挖掘市场中潜藏的各类需求,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创新方法整合外部资源以创造卓越供给,这样的企业因此充满竞争力和持续创新力。相反,不注重价值认同和人才管理的企业往往缺乏持续创新力,难以成就卓越“产品家”。

安全保障制度 篇7

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从而正式设立了我国的施工图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实施十四年的实践证明, 施工图审查是对勘察设计质量实施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是监督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关要求在勘察设计中落实到位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规范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环节中行为活动的重要途径。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很好地履行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众安全的社会职责。

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由来

据了解, 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设立之初, 当时的建设部曾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 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地区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及实施情况, 掌握了我国勘察设计质量当时的情况及问题所在,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通过审查工作试点, 总结试点经验, 制定相关文件, 有序推动了施工图审查制度在我国的设立和实施。

(一) 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施工图审查制度。

在发达国家,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监管普遍实行设计审查制度, 施工图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阶段。美国是由市政府主管城市建设的建筑管理部门 (Building Department) 进行审查, 该部门保有相当数量的审查工程师;德国则是由各州的评价与结算服务处 (BVS) 统一收费, 由审核单位或审核工程师对具体工程实施审查;而香港特区根据项目投资的性质不同, 分别由公务员编制的屋宇署、建筑署和房屋署进行审查, 各署均有庞大的技术队伍;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均有类似做法。各国审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虽略有不同, 但都是政府规定的一项强制性审查制度, 均有较为完善的做法, 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美国的加州更是有上百年的设计审查历史。

(二) 我国施工图审查管理历史情况。

我国也曾有过施工图审查的管理, 据《上海勘察设计志》记载, 解放前,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工务处负责对租界内建筑工程的施工图 (建筑图、结构图) 进行审核、发照工作, 华界上海特别市政府及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工务局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图审核、发照, 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三) 设立施工图审查制度当时的国内背景情况。

20世纪末, 恶性工程质量事故频发, 其中不少也是由于勘察设计质量引起的。分析其原因, 一是随着建设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投资者以牺牲工程质量和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大量出现, 而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质量行为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的左右。二是为满足基本建设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 勘察设计队伍日益庞大, 地区间和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一些企业的勘察设计质量保证能力较弱。三是受利益驱使勘察设计挂靠现象严重, 无证设计、地下设计挂靠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受资质限制购买挂靠注册执业人员, 造成勘察设计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混乱, 岗位职责难以履行。四是受勘察设计周期过短及勘察设计收费过低的影响, 勘察设计成果粗糙, 内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 从时间和成本上难以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五是建设单位和一些部门重方案设计轻施工图设计, 造成施工图设计单位地位低下, 收益降低, 从而影响了勘察设计企业的进步和施工图设计的精细程度。六是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是投资主体, 设计院是事业单位, 承担着国家对投资和工程质量把关的重任, 政府对勘察设计的质量管理集中在指导设计单位的内部质量管理、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 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 设计院角色转变后, 勘察设计阶段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督手段。

工程质量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勘察设计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根本。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后, 社会各界更为关注工程质量, 涉及勘察设计质量的投诉和纠纷不断增多, 在社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工程质量问题做出批示。

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国内多地试点的基础上, 国务院在2000年1月3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设立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设立弥补了政府监督在勘察设计环节的空白。

二、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的发展进程

施工图审查制度是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79号)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93号)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 不得使用。”

建设部于2000年2月17日发布了《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 (建设[2000]41号) , “建设[2000]41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开始在我国实施。经过四年的实践, 建设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 于2004年8月23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34号) , “建设部令第134号”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基础已经稳固, 说明施工图审查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又经过近九年的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全国施工图审查工作现状、发展趋势、监管效果、运行机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活动, 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建设事业及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增强施工图审查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性, 进一步明确相关各方责任, 对“建设部令第134号”进行了修订, 于2013年4月27日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 , “住建部令第13号”的发布标志着施工图审查制度得到稳步发展。

三、施工图审查的内容、性质及职责

“住建部令第13号”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审查机构条件, 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规模, 确定相应数量的审查机构。审查机构是专门从事施工图审查业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施工图审查是指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对施工图审查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

施工图审查内容分为程序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

程序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审查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环节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是否符合批准文件规定的要求;审查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是否年检通过、勘察设计人员是否按规定执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程序性审查内容。

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否符合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其它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规定的其它技术性审查内容。

从施工图审查内容表明:施工图审查既是对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 也是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行为活动的监督, 是我国基本建设程序的一个环节, 是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必要手段。

施工图审查机构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授权,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 履行对相关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职责, 负相应的质量监督责任;对相关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中的行为活动履行监督职责, 对涉及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注册执业设计人员, 按规定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涉及违法、违规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施工图审查机构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图审查工作负责, 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勘察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其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所负的责任并不因施工图审查而减轻。

四、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情况及作用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011年至2013年, 全国三年共完成施工图审查项目总数为1, 258, 155个;三年一次审查合格项目总数为540, 098个;三年平均一次审查合格率为42.9%;三年违反强条数总和为914, 930条次;三年平均每100个项目违反强条数为73条次。全国三年共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的总建筑面积达151.17亿平方米, 建安投资总额约达30多万亿元。

全国三年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统计:建设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 125个, 建设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1, 379条次;勘察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30, 171个, 勘察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40, 396条次;设计单位三年涉及的项目总数为115, 852个, 设计单位三年不良记录条次总数为340, 755条次。

据统计, 2004年施工图审查在全国已经达到100%全覆盖。2013年全国共有施工图审查机构865家, 涉及勘察、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 其中一类审查机构515家、二类审查机构350家;全国审查机构从业人员共32, 193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共21, 794人。

通过统计情况表明:施工图审查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成效显著, 施工图审查起到了对建设工程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及时发现并纠正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以及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安全隐患, 有效地避免了建设过程中质量事故的发生和返工造成的浪费, 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公众安全。

(二) 提高了建设单位及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的质量意识, 避免了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企业恶意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的发生。

(三) 为建设工程的施工、监理以及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提供了依据。

(四) 为推动建设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使得国家及地方有关生态、节能、绿色等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等在施工图设计中落实到位。

(五) 通过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个人在勘察设计环节的行为活动的有效监督, 进一步规范了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同时也为勘察设计企业诚信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在勘察设计市场中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了机会,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 加强了工程建设各管理环节间的衔接, 检查规划、交通、绿化、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无障碍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审批得以落实, 实现审批执行情况的后续监管。

(七) 各地结合审查工作, 对设计中一些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汇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培训活动, 通过审查与设计、审查与审查、区域内及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培训, 提升了全国整体勘察设计水平, 为技术较弱较低地区和单位的勘察设计水平大幅度提升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八) 通过施工图审查信息上报, 使得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当地整体的建设情况、项目的建设情况、勘察设计的质量情况及勘察设计企业的从业情况和设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五、不断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 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力度的不断加大, 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 施工图审查应更加严格履行监督职责, 以保证勘察设计质量, 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推动勘察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作用、意义以及施工图审查工作的内容、性质、职责, 增强社会对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了解、认识, 化解监管与被监管的矛盾, 强化共同目标, 构建和谐的施工图审查社会环境, 提高审查机构的监督责任意识, 强化施工图审查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

(二) 进一步明确施工图审查的工作性质、责任, 理顺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 建立良性的责任机制, 把施工图审查健康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 适应政府简政放权及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 梳理好政府确定机构和审查委托方式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健康运行机制, 取消施工图审查市场化运作模式, 消除因市场化运作给施工图审查行业地位及权威性、严肃性带来的影响。

(四) 审查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改善审查人员从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提高施工图审查的从业吸引度, 完善审查人员准入及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审查水平, 为保证施工图审查质量提供管理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保障。

(五) 不断完善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管机制, 实现对审查机构监管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 建立、健全审查机构进入退出机制, 优胜劣汰。

(六) 健全科学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诚信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施工图审查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行为活动, 按照规定要求如实上报施工图审查相关信息, 为实现政府部门对勘察设计市场的科学监管提供相关依据。

(七) 随着勘察设计市场开放的不断扩大, 施工图审查工作应不断适应市场放活的需要, 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确定应对措施, 依据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实现对勘察设计市场有效监管的及时到位。

安全保障制度 篇8

从1965年开始制定, 到现在我们使用的《调规》已经是经过六次修订后的第七版了。第二版是在第一版实施7年后修订的, 第三版和第二版间隔了11年, 第四版和第三版间隔时间最长达17年, 后面三版间隔时间依次递减为5年、2年和1年。从以上《调规》的修订间隔时间来看, 最长的17年, 最短的只有1年, 我们发现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也就是说《调规》的修改是随着某些事件的发生而随机进行的。规章长时间不做修改, 对于使用者来说有利的一面是便于其掌握和执行。但规章所规范的内容不可能长时间不变, 现场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就会与规章所作的规范逐渐脱节, 规章对现场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会淡化, 规章的权威性就会下降, 现场执行规章的严肃性也会降低, 这对安全生产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分析、比较一下2008年12月第七版《调规》和2007年4月第六版《调规》的主要区别。为便于分析我们将其章节目录完整列出, 第七版《调规》由:总则、第一章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第二章调度基本工作制度、第三章车流调整、第四章调度日 (班) 计划、第五章日常运输工作组织、第六章调度安全工作、第七章调度基础和调度分析工作、第八章调度工作设备及图表、第九章车站作业计划与考核、第十章客运调度工作、第十一章附则和附件 (有五个:1.十八点待卸大点车报告 (运货8) 、2.常用行车调度命令用语、3.常用运行揭示调度命令基本用语、4.铁路局间分界口能力利用率报告 (运调18) 5.调度工作图表名称及代码) 等十三个部分, 115条组成。我们再看第六版《调规》, 它由:总则、第一章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第二章调度基本工作制度、第三章车流调整、第四章调度日 (班) 计划、第五章日常运输工作组织与监督、第六章调度基础和调度分析工作、第七章调度工作设备及图表、第八章车站作业计划与考核、第九章客运调度工作、第十章附则和附件 (有四个:1.十八点大点车待卸报告 (运货8) 、2.常用行车调度命令用语、3.铁路局间分界口能力利用率报告 (运调18) 4.调度工作图表名称及代码) 等十二个部分, 124条组成。两版《调规》修改的间隔时间只有一年零八个月, 这在《调规》修改历史上是最短的。规章修改间隔时间太短, 内容变动过于频繁, 不利于使用者熟悉和掌握, 也不利于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执行。管理者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修改《调规》呢?我们从两版《调规》的完整目录可以看出, 第七版《调规》主要增加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增加了调度安全工作一章, 二是增加了一个附件:常用运行揭示调度命令基本用语。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调度命令特别是施工调度命令管理办法的, 它由第六版《调规》其它章节中有关调度安全工作的条文和铁道部发布的《关于印发〈施工日计划运行揭示调度命令施工调度命令管理办法〉的通知》 (铁运[2008]76号) 文中的内容组成。在2005年6月发布第五版《调规》不到两年后, 在2007年4月修改形成第六版《调规》, 紧接着又在2008年12月增加上述内容后发布第七版《调规》。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对《调规》进行如此密集的修改, 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其它专业同档次的规章也是及其少见的。一是表明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二是说明其时间的紧迫性。第七版《调规》修改的背景就是2008年4月28日胶济线发生的北京至青岛T195次旅客列车与烟台至徐州5034次旅客列车相撞的特别重大事故。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 其中有关单位对施工文件、调度命令管理混乱, 以文件代替临时限速命令等一系列与调度命令相关的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设想如果事先有部门设专人对《调规》的执行过程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 并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及时对《调规》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改, 也许第七版《调规》增补的内容早就被前面版本的《调规》吸收进来了, 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对这部分内容已经充分掌握了, 这样上述事故或许就可以避免了。同样其它大多数规章基本也是这样。

为了更好地发挥规章的应有作用, 我们建议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 负责各类规章的日常维护和定期修改。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规章修改制度, 根据各类不同规章的特点, 对每类规章研究制定一个合理的日常维护和定期修改周期。使规章相对于现场实际情况的变化有一定的前瞻性, 能够更好地体现对现场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使我们安全保障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规章的制定要系统和全面, 但具体涉及到每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人员的规章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并不是越多越好, 也不应该是越长越安全。针对每个工作岗位把规章进行细化和分类, 哪些是必须时时刻刻都要记住的, 哪些是需要掌握的, 哪些是需要了解的。使工作人员集中精力把规章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实际工作中, 通俗地说就是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每一项作业、每一个操作都能够严格按规章的规定完成, 每一个岗位、每一个部门都能够保证安全作业, 那么我们的整个运输生产就有了安全保障。

总之, 安全生产重在预防, 贵在坚持。从规章的管理入手, 开展对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 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 防范和减少各类事故的重要举措。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定、维护、修改制度, 让规章在运输生产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 使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是我们每一个铁路职工的责任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6年.北京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分析 篇9

关键词:住房保障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

序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住房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住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也受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不可否认, 市场经济调节住房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 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 这种无形的调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住房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不公。结果是有钱的人住高档别墅, 没钱的人只有穷居陋室甚至露宿街头。住房保障制度就是为了解决住房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合理分配而产生的, 它是政府保障人民行使居住权的有效手段, 也是解决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住房保障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 在理论上指导上很正确,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借鉴其他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先进经验, 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现状

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居者有其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 也体现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协调发展观。自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以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 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福利分房到如今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 都体现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 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制度

经济适用住房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在经历了福利分房、安居工程及住房商品化等探索之后, 产生的一种房屋所有形式, 是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确立的住房供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住房供应制度是从美国引进的, 当时大家都觉得美国的住房政策很合理。

1.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含义。

根据2002年国家计委、建设部发布的《经济适用房价格管理办法》规定, 经济适用房, 是指纳入政府经济住房建设计划, 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 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供应的普通居民住房。经济适用房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 使城市中低收入者能够得到适合人居且价格便宜的房屋。这样的目标决定了经济适用房制度定位于社会住房保障体系。它与商品房不同, 后者完全以市场方式运作, 而经济适用房是国家给予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福利。

2. 我国经济适用房的特点。

首先是经济性。经济性是指住房价格相对市场价而言, 是适中的, 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其次是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 而不是降低建筑标准。再次是政府扶持、干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可以划拨;政府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持;政府减免土地拆迁、安置, 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招标、质量监督等方面的20余项税费;价格实行政府审批, 有最高限价;其利润率严格控制在3%以内等。并且出售给特定对象经济适用房出售主要面对中低收入阶层 (年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下) ;对购买资格实行审批、地理位置相对来说较为偏僻, 一般都建在城市的外环线附近;对于划拨土地上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再出售时, 实行上市交易审批, 需补交土地出让金。

(二) 我国的廉租房制度

我国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建立廉租房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想。1999年建设部出台《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 2004年3月我国在《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修改并正式颁布实施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目前, 包括上海、北京、广州等在内的多个城市的廉租房制度试点工作正在进行, 出台了适合各地情况的廉租房管理试行办法。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廉租房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体系中的进展仍然较为缓慢。

1. 廉租房制度的含义。

廉租房制度, 是指政府 (单位) 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 保障的对象是城市中低收入家庭, 即对具有本市非农业常住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保障的特殊家庭, 提供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普通住宅, 保证其住房达到社会最低生活标准。建立廉租房制度的目的是, 构建面向住房弱势群体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2. 我国廉租房的特点。

(1) 供应对象明确。只有符合各地方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 才可以申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 (2) 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 以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 (3) 具有社会保障性特点, 是政府主导性社会福利制度; (4) 廉租房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 专项用于租赁住房补贴的发放、廉租房的购建、维修和物业管理等; (5) 廉租住房制度是具有严格资格条件限制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具有公开公平的准入机制、轮候机制和退出机制。

(三)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1.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含义。

住房公积金是指各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实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的原则。住房公积金的存、贷2012年第3期中旬刊 (总第474期) Times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经征求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 报国务院批准。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设区的市 (地、州、盟) 设立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 作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决策机构, 并设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2. 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特点。

(1) 普遍性。住房公积金的普遍性体现在它覆盖了城镇所有在职职工, 包括行政机关的干部、职员和各类企业职工, 只要是居住在城镇的在职职工无论其工作单位的性质如何, 无论其家庭收入的高低, 无论其是否已有住房, 都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 (2) 强制性。职工住房公积金是每个单位和职工都必须交纳的住房建设基金, 具有强制性。这是由住房公积金的保障性和互助性所决定的。住房公积金是用于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互助性基金, 它区别于其他基金和储蓄资金, 在利率上低存低贷, 从职工个人的经济效益来看, 显然不如银行储蓄和其他各类的投资, 如果按照市场的原则, 则有相当多的职工不愿意缴存住房公积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法规来强制实行。 (3) 专用性。住房公积金是专门用于职工个人住房建设的基金,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专款专用”。《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职工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修、大修自住住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着他用。” (4) 福利性。住房公积金是相互性的基金, 具有明显的职工福利性。这种福利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工个人公积金除职工个人缴存一定金额外职工所在单位也要缴存一定的金额, 两者都归职工个人所有, 也就是说, 职工单位为职工提供了福利补贴;二是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具有明显的福利性,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职工的经济负担。 (5) 返还性。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属于职工个人所有。职工离休、退休, 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或户口迁出以及出境定居, 可以支取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资金余额;职工死亡或者宣告死亡的, 职工的继承人, 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年的存款余额。也就是说, 在一定的条件下, 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将返还给职工个人。

二、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一)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与其他国家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比较

1. 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制度。

经济适用住房是中国进行房改过程中, 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 由政府推出的新型房产种类, 是适合于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房。目前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平价房、安居房、解困房等。简言之, 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扶持的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社会保障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是中国政府现阶段解决国民住有所居的主要手段之—, 是现在唯一可以使消费者买得起房的住房供应模式。按照政策, 经济适用住房用地由国家划拨, 利润率必须控制在3%以内, 各方面的税费也要减免。零地价、微利性和低税费, 构成了经济适用住房的三大基本属性。

2. 美国的经济适用房制度。

我国的经济适用房是在20世纪末借鉴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实践经验的产物。美国是20%的高收入者自行购买商品房, 62%的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由政府供应并实行优惠政策, 但对户型和造价有较严格的控制, 剩下18%的低收入家庭, 采取廉租房政策。美国的空房率达10%左右, 主要采取政府补贴租金做法, 各城市标准不同。

3. 日本的经济适用房制度。

二战结束时, 日本因为住宅短缺, 政府决定设立住宅金融公库, 面向准备建造或购买住宅的家庭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住宅金融公库 (以下简称“公库”) 的性质属于政府全额出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 公库用于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向政府财政投融资的借款和已经回收的贷款。每年政府在财政投融资计划中决定当年的贷款额和预定贷款户数。由于公库以低于财政投融资借款的利率进行贷款, 中央财政还为公库提供相当于利率差额的补助金。

公库的贷款对象主要包括:建造或购置私有住宅的个人、建造租赁用住宅的个人 (或法人) 以及地方住宅供给公社、建造出售用住宅的地方住宅供给公社或民间开发商和从事旧城改造的企业等。其中以第一类为主要的业务内容。从到2001年年末为止的贷款实绩来看, 这一类贷款在贷款总额中占84%, 在住宅套数中占75%。

从公库对个人申请贷款的审查标准来看, 公库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中等收入阶层。公库要求申请贷款者的月收入应在月还款额的5倍以上。公库可为购房者提供占房款总额60%的贷款。贷款的偿还期最长可达35年, 借款人可选择等额本息分期还款方式或等额本金分期还款方式。

在贷款利率的设定方面, 日本政府于1996年为加强公库的政策性引导作用而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对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的、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的住宅和节能住宅等实行优惠利率。自2000年度开始, 又增加了对耐久性符合一定标准的住宅的利率优惠, 以及在住房价格昂贵的大城市地区对首次购建住房者提供利率优惠。另外, 所有优惠条件仅限于贷款后的前10年, 以及住宅建筑面积在175平方米以下者。接受贷款者前一年的收入如果超过1200万日元, 也不能享受利率优惠。

(二) 我国廉租房制度与其他国家廉租房制度的比较

1. 我国的廉租房制度。

相比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建设一度处于相对迟缓的状态。廉租房作为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救命稻草”, 目前很难发挥保障、“救命”作用, 而“僧多粥少”则是当前廉租房建设的客观现状。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力度不够更使得廉租房建设“雪上加霜”。一些地方已建成的廉租房甚至如同“花瓶”成了摆设, 丧失了其应有的保障作用。对此,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 资金匮乏仅是廉租房建设迟缓的托辞,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推动不力才是主因, 而制度建设缺失则是廉租房政策落实难的根本症结。

2. 美国的廉租房制度。

美国在住房保障方面美国最具特色的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为了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和贫民窟问题, 先后通过了《住房法》《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住宅与城市发展法》等, 对住房保障作了相应的规定。《住房法》规定, 政府必须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住房, 其租金一般不到私有住房租金的一半。

美国的“廉租房”可以是集中建设在城市的某一区域内, 被称为“公共建筑”用房;也可以是分散在不同的普通租房户中, 为户主所有, 但接受政府租房补贴。这两种形式的“廉租房”户型多样, 可以满足不同大小家庭的需要。其房屋保养程度、居住标准等都与普通出租住宅相同, 所以, “廉租房”并不一定就是贫民窟的代名词。

凡能够证明处在低收入线的美国个人和家庭, 只需拿出其全部收入的30%支付租房和水电费用, 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

3. 日本的廉租房制度。

日本的“廉租房”首先照顾单亲母亲、残障人和老年人的需要。不同的是, 房租并不按收入多寡收取, 而是按房子的造价和条件设施收, 所以,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廉租房”, 而是更符合日本语所说的“公营住宅”。

日本有超过220万公共“廉租房”, 占全部住宅的4.7%, 另有大批供中产阶级居住和购买的房子。还有一个特点是, 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 集中了日本50%以上“廉租房”。

在这些廉租房政策实施的背后, 日本政府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住房金融公库法》 (1950年) 、《公营住宅法》 (1951年) 、《日本住宅公团法》 (1955年) 、《城市住房计划法》 (1966年) 等40多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 用以健全住房保障的法律体系, 将廉租房制度更好的实施。

(三)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与其他国家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比较

1. 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基本安全完整, 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对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根据建金管[2005]5号第三条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工资基数, 原则上不应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倍或3倍, 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职工月平均工资应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辽宁省省直住房公积金的每月缴存基数为上年月平均工资, 缴存比例从2005年3月17日起调整为20%, 其中单位为10%, 个人为10%。

截至2007年末, 全国累计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超过1.1亿人, 缴存总额达16000亿元, 缴存余额9600亿元, 通过提取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 累计帮助4700万职工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

同时, 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单位不缴、欠缴、少缴、超标准缴存住房公积金, 以及骗提、骗贷住房公积金等损害职工权益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住房公积金的内控制度、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健全, 决策、监督工作不到位, 违规发放贷款、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仍然存在。三是部分公积金管理机构服务意识不强, 手续繁杂, 提取难、贷款难等现象还比较普遍。

2. 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 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 以解决雇员退休生活保障问题。1968年, 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问题, 允许动用公积金存款的部分作为首期付款之用, 不足之数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这项规定使低收入者既能购房又不影响生活,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低收入者购房的积极性。该项规定最初只针对最低收入家庭, 1975年后政府才对中等收入家庭放开了限制。公积金制度成为新加坡国民储蓄的主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也成为东南亚地区解决住宅问题的典范。

根据收入情况分级确定住房保证水平。分级提供公有住宅补贴要求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宅消费保障水平。在住宅短缺时期政府规定只有月收入不超过800新元的家庭才有资格租住公用住宅。政府对购房补贴也采用分级的办法。

三、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和以上几个住房保障制度相对成熟国家的比较, 可以看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购买对象界定不准, 涵盖面过广。

购买对象的界定不明是目前经济适用房政策中最大问题与障碍, 它使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不能真正发挥。而目前, 就整个社会来说, 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判定家庭的收入标准, 也没有完善的个人收入金融管理机制, 个人经济收入的多少很难确定, 高、中、低收入的标准也很难统一, 在执行中就留下了明显的政策漏洞:无法限制高收入者购买这类住房。经济适用房政策的适用面较为宽泛, 基本涵盖了居住困难户、中低收入的公务员、企业职工、教师、退伍军人、合作建房者、拆迁安置户等。而在其他国家以日本的住房金融共库制度为例, 公库的贷款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建造或购置私有住宅的个人, 二是建造租赁用住宅的个人 (或法人) 以及地方住宅供给公社, 三是建造出售用住宅的地方住宅供给公社或民间开发商, 四是从事旧城改造的企业等。虽然该制度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在执行方式中有所区别, 但其对享受对象的准确界定是者值得我们借鉴的。

2. 投资比重下降, 供求矛盾尖锐化。

建设部曾明文规定要求各地住宅建设70%至80%应建经济适用房 (1) , 但《2008年房地产蓝皮书》显示, 2007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在房地产开发总投资中的比重继续下降, 由2006年的7.13%下降至5.61%显然, 经济适用房现有供应水平, 既无法平抑住房价格, 也远满足不了城市现有政策对象的需求。另外, 严格限定3%的利润, 导致开发商投资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不高, 开发商为了尽可能增加实际利润, 采取虚增成本、扩大面积、打擦边球等, 导致了经济适用房政策不能很好落实。

3. 监管无序、审核不力, 导致腐败、分配不公。

经济适用房最为世人诟病的问题还在于立项、开发建设、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缺乏严格控制和有效的监管, 特别是在销售过程中, 无法识别真正的政策对象, 无法保证开发商按规定审核对象, 也难保资源分配方式、手段的合理性。尽管政策规定必须对购买对象进行资格审核, 采取多种分配方式, 但由于政府在资格审查制度上未能正视我国社会个人收入不透明、社会信用制度缺失、权力监督不力和收入审查不力的现实, 难以保证审核的有效性、分配的公平性。

(二) 廉租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1. 政府对廉租房重视不足, 导致廉租房发展迟缓。

目前, 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小, 且实施面小, 在已开展廉租住房的城市, 其覆盖面在1%左右, 且这些廉租房大部分都建于比较偏僻、交通极不方便的郊区。而反观其他国家, 仅以日本为例, 日本共有廉租房超过220万座, 超过全国住房总数的4.7%, 不光如此, 这些廉租房大部分还坐落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这三大城市中, 其政府对廉租房制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 缺少统一的制度, 导致各地差异较大。

由于经济发展、居住水平的差异, 各地政府对最低收入家庭规定不同, 导致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也各不相同, 并且在执行过程中难以确定廉租主体对象的收入 (水平) 线。

在发展廉租房制度的同时, 制度建设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同样运用廉租房制度的国家中,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为了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和贫民窟问题, 先后通过了《住房法》《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住宅与城市发展法》等, 对住房保障作了相应的规定;日本廉租房政策实施的背后, 日本政府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住房金融公库法》 (1950年) 、《公营住宅法》 (1951年) 、《日本住宅公团法》 (1955年) 、《城市住房计划法》 (1966年) 等40多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 用以健全住房保障的法律体系, 将廉租房制度更好的实施。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

3. 资金来源不稳定。

按照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 以财政公共预算资金为主, 但只有少数城市建立了制度性财政资金供应计划, 多数城市依靠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和公房售房款的余额部分作为其资金来源主渠道。这部分资金比较灵活, 但后续资金没有保证, 许多城市推行不了租金补贴保障方式, 只能是筹措一次资金, 建设或购买一批廉租住房, 资金供应没有长效保障机制。

(三) 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低, 融资渠道狭窄。

在一些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公积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但全国仍有相当一部分省市的公积金覆盖率不到50%, 约4000万职工还未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总体覆盖率较低使公积金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另外, 其来源仅为城镇在职职工, 尚未建立自愿式住宅储蓄制度作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补充, 也没有公积金贷款的证券化机制, 公积金筹集渠道过于狭窄。而在新加坡, 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于首期付款之用, 不足之数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 这一措施大大调动了低收入者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积极性。

2. 住房公积金缴存率偏低且缴存率单一。

据不完全统计, 居民住房消费占家庭收入比例约为12%而我国目前各地实施的10%的公积金缴存率明显低于居民住房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 较低的缴存率使得公积金的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舒瓦贝尔法则, 不同阶层其收入中用于住房消费的比例也应不同。而我国并没有考虑这一差别, 每个城市均采用单一的缴存率, 既不利于公积金筹集规模的扩大, 也不利于最大限度满足不同阶层对住房公积金贷款需求。而在新加坡, 政府首先根据收入情况分级确定住房保证水平, 其次在对购房补贴也采用分级的办法。例如, 一室一套的, 政府补贴1/3;三室一套的, 政府只补贴5%四室一套的, 政府不仅没有补贴, 而且按成本价加5%的利润;五室一套的, 政府按成本价加15%的利润。并且在新加坡, 住房公积金还可以用于首期付款之用, 不足之数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

3. 住房公积金监督机制缺乏, 处罚力度不够。

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 违规使用、挪用公积金的现象屡有发生, 对查出的违规行为处罚较轻甚至不做处罚, 抑制了公积金作用的正常发挥。

四、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

(一)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改革措施

1. 完善相关经济适用房保障制度, 明确购买对象及覆盖范围。

根据现实情况, 经济适用房应作为低收入者的主要保障和社会福利, 而不应成为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享受的福利。所以, 国家应对政策的受益群体进行明确定义, 使经济适用房的覆盖范围明确为低收入者。

2. 改变政府补贴方式, 提高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效率, 减缓供需矛盾。

从世界各国的住房补贴制度来看, 只有在住房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才实行“砖头补贴”, 即开发商从政府得到价格优惠的土地, 再销售给特定人群。目前流行的方式是“人头补贴”, 即由政府出面认真核实统计, 给真正的低收入者发放补贴, 然后通过市场体系来解决住房问题。

3. 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与供给监管力度, 建立有效审核机制。

经济适用房是由政府补贴, 开发商开发、销售。作为经营者的开发商, 其目标是实现利润, 不宜作为资格审核者。必须专设部门, 连同买房人所在的单位或街道, 一起充当审核者的角色。对于满足低收入购房条件的, 可以在其户籍所在地进行公告, 促使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严格限制经济适用房的流通, 打击经济适用房投机行为。对于那些随收入增加, 而不再居住经济适用房的居民, 其经济适用房可以由政府委托的房地产企业收购, 并按经济适用房出售或以廉租房形式出租。要避免家庭收入审核的“失灵”实现准确而高效的审核, 有赖于我国个人收入申报制和个人唯一信用账户的实施。

(二)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改革措施

1. 强化政府在廉租住房建设中的责任, 保证廉租房供应。

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廉租住房建设是社会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 具有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多方面的性质, 地方政府应会同社会保障部门, 尽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从制度上对其建设进行保障。拓展廉租房来源, 扩大廉租住房对象覆盖面。消化空置商品房可以盘活住房市场, 使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引导住宅市场走向成熟合理。国家通过设立隶属于政府的廉租房房地产管理机构对空置商品房进行收购, 并按照廉租房标准进行如内部分隔的必要改建。这样的投入远远小于出资新建, 而且改造技术难度也不大, 具有可操作性。

2. 应尽快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廉租房保障制度, 明确廉租房主体的收入水平线。

这一措施主要是使廉租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难问题。

3. 拓宽廉租房建设资金融资渠道, 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政府提出了财政拨款、住房公积金增值资金、直管公房出售一定比例的归集资金、社会捐赠等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机制。在以上资金真正落实到位的基础上, 鼓励民营房地产企业建设廉租住房。房地产企业参与公共住房的建设, 在法国等房地产较为成熟的地区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 其公共房屋建设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有民营企业参与, 其收益率在10%左右。

(三)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措施

1. 加强对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行的监管力度。

以新加坡的经验来看, 新加坡实行的是强制储蓄制度, 就大大提高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率。

2. 提高公积金存、贷款额。

从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来看, 其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已从10%提高到40%, 占据了居民收入的相当一部分, 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还是10%必须提高缴存比例才能更好地满足贷款需求。如采取累进缴存比例制, 即在规定底线的基础上, 按收入增长比逐级增加一定百分比, 可以依据行业部门的平均水平确定, 实际收入增长大于标准收入的1%但小2%时, 公积金的缴存的增加额按照1%的比例缴存。对于高收入群体, 在自愿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制定灵活的缴交底线或是缴交比例来提高缴存额。

3. 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监督体系。

(1) 把财政监督的职能落到实处, 统一核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费用标准。财政部门应当真正负起监督职责, 对住房公积金的收益进行核实, 统一上缴财政部门, 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费用标准, 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监督使用; (2)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透明度。规定统一的信息报告和报表格式, 定期向社会公布公积金的利息收支、投资收益的分配、保值增值情况及其重大事项, 接受社会监督; (3) 运用先进科技手段, 对公积金实行网络化管理。对城市范围内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受托银行的资金账户实行上下级之间、同级中心与银行之间的联网, 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从而使住房公积金实现良性循环; (4) 建立住房公积金外部审计制, 每年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结息、贷款、投资等进行全面审计, 重点审计运用是否合规, 是否有挪用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

参考文献

[1]陈文殊.国外住房保障制度比较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 (10)

[2]刘春华.国外住房制度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林业企业.2001, (02)

[3]罗广, 刘红军.住房制度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 (01)

[4]王晖.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实施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04)

[5]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安全保障制度 篇10

一、西班牙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

目前,西班牙拥有人口4645万,居欧盟第五位。单个妇女平均育儿数为1.27,生育率为欧盟倒数第二。人口预期寿命为83.2岁,仅次于日本,死亡率非常低。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8.5%,老龄化程度很高。

随着各项社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丰富,西班牙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了缴费型、非缴费型和补充型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实行现收现付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统筹、国家出资和其他来源组成。社会保险费率中雇员为10.95%,雇主为52.7%,其余为国家筹资(含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率)。基本社保缴纳年限为15年,但也在改革之中。

缴费型保障的主要内容是替代工资收入、进行职业保障,依据缴费多少确定保障水平。该保障是强制性保障,要求应保尽保。划分为普通制度和专项制度两类。前者涵盖16岁以上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所有从业人员。后者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的自雇人员、海上工作者和煤矿工人。主要社保利益涵盖的内容有:退休金、永久和临时残障福利金、亡故和遗属抚恤、父母养育福利、妊娠期和哺乳期风险应对福利、癌症和其他严重疾病照料福利、永久工伤致残补偿福利、在校保险等。

非缴费型社保主要是满足国民收入基本需求、保障基本福利,依据资金积累确定具体保障水平。主要保障无收入来源的公民,资金由国家拨款,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公共管理。保障的主要内容有健康照料和药品福利、退休金和伤残抚恤、家庭福利金、失业补贴、非缴费型孕育补贴、社会服务、困难补贴、福利养老金等。目前,西班牙非缴费型社会保障人员享受社保标准平均为每月900欧元,标准相对较高。同时,动态调整社保标准,按照消费指数调整,每年上升0.25%。

补充型保障属于自愿性质,可自由约定或确定。如实行补偿性退休储蓄、部分大公司实行企业年金等措施。

西班牙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一个险种,该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个支柱,但以现收现付制的第一支柱为主,雇主与雇员共同缴费及其他方式为补充。缴费水平会根据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整。西班牙养老金的显著特征是每年6月和12月可以领取双倍的养老金额。这是该国传统,也提高了保障程度。在医疗保障方面,西班牙特色更加鲜明。自1978年西班牙宪法规定全民享有免费医疗保健后,西班牙人自出生至死亡,都无条件享受免费医疗保障。所需经费大部分由国家通过税收筹集,少部分来自社会保险缴费和部分患者少量缴纳。

二、西班牙社会保障改革的主要内容

西班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加强社保制度改革,为持续有效地促进社保制度的完善做出了巨大努力。

(一)“托莱多协定”的制定和执行

1995年,西班牙政府、各大政党、两大工会组织协商签订了著名的“托莱多协定”,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障改革应在政党之间、政府和工会之间进行广泛讨论,确保改革能够保证公共保障制度的连续性。“托莱多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社保资金的可持续性和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协定确认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分离,非缴费型养老金由一般税收支付,缴费型养老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其余由政府补贴。决定创建储备基金,提高社保资金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弹性退休制度。提高缴费和待遇水平,保持和提高养老金的购买力。同时,建立托莱多协定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持续跟踪评估社保改革,积极提出改革建议并监督执行,努力促进社保改革符合实际要求。到目前为止,该委员会已经提出了22项改革建议,并逐一得到了落实。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该委员会逐年提出改革建议,不断完善“托莱多协定”,努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

(二)养老金支出的协调和预测

为了应对日益凸显的财务支付挑战,根据欧盟要求,西班牙采取养老金长期预测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老龄化相关的财政支出预测。养老金预测包含养老金总支出、福利比率和总体平均替代率、养老金领取人数、缴费收入和缴费人数、新型养老金(收入挂钩)支出解析数据等方面的年度数据。在实践中引入可持续性指标来估测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如运用短期风险指标来及早发现财政压力,运用中期风险指标来预测负债超出限度的风险,运用长期风险来估测由于老龄化人口预算成本而产生的风险。基于科学预测产生的结果对预防和化解养老金支付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应对老龄化的改革

2007年西班牙议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修订案,主要是巩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能力,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适合现代化的需要。将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结合起来,采取积极的劳动力政策,努力让有劳动能力的人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规定1967年以后的参保者,提前退休者领取退休养老金的最低年龄限制从60岁延长到61岁,最低缴费年限也从15年延长到30年。通过调整养老金发放的不同标准,使得计划参与者在不同缴费年限下退休所获得的替代率具有明显的不同,从而起到鼓励计划参与者推迟退休的作用。鼓励劳动者推迟退休年龄,到65岁之后退休的,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正常退休者每延长工作一年或多年,如果缴费满15年以上,养老金增加2%;缴费满40年以上,每年另增3%。目前,西班牙退休人员平均退休年龄为61.4岁。同时,修订待遇给付计发方式,使代际公平原则不至于受到伤害。从2002年开始,西班牙将部分社会保障盈余拿出来建立了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目前该基金只能投资于欧元区政府的国债,由于良好的运行管理,基金始终处于盈利状态,专门用于资助缴费养老金和关联费用。在社会保障制度管理过程中,西班牙建立了运转良好的信息化经办系统,对于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起到了明显作用。西班牙社会保障支付水平相对较高,养老金替代率达90%以上。

同时,西班牙将持续推进社保制度改革。计划将在未来14年内把养老金领取者的退休年龄由65岁提高到67岁;将退休者的养老金领取基数由退休前最后15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改成退休前最后25年的平均工资水平;将在2027年对西班牙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届时将根据西班牙的人口情况、平均寿命、赡养比、物价水平以及平均收入情况等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条款进行重新修改。

(四)积极控制养老金的开支

通过多种方式严格控制养老金的过多开支,以确保基金的可支付性和可持续性。比如,严格控制和审核提前退休,努力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开创了一些延长工作年龄的鼓励措施。将女性养老金领取年龄提高至与男性相当的年龄等等。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1997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老龄化程度加大,挑战严峻。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达到了1.3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06%。老年抚养系数上升较快,2014年达到13.7%。

(一)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快,老年抚养系数(赡养比)逐步上升

预计到2040年前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到2050年将达到20%-24%。老年人口抚养系数(赡养比)将会达到47%,这意味着将近两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供养一位老年人口,代际压力巨大。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人口结构老化迅速

受到第二次人口生育高潮惯性作用,1985-1991年左右形成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潮,将在2045-2050年前后进入老年期,从而导致老年人口和老龄化水平在未来的30-40年内达到峰值。

(三)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加速上涨

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5.43岁,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经由建国初的23.7岁增加到目前的37.0岁。预计在未来30-40年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将提升到2050年82.5岁左右,老年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失能老人增多

2014年我国2.1亿左右的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智)、半失能(智)的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将会进一步增多。

(五)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布变化显著,西部地区后来居上

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地区高龄化发展趋势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后来居上,重庆、四川等省市的人口高龄化程度位居前列。

总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将在2030年左右接近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且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的老龄化程度,将在劳动投入、经济成本、资本投入、技术进步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降低经济发展潜力,给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四、西班牙社会保障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实,应借鉴西班牙等欧盟国家经验,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养老保障体系,尽早采取适合国情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措施,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切实防范老龄化社会风险。

(一)逐步简化归并社保类型

西班牙社保制度统一,体系简洁,分类较少,脉络清晰,便于操作执行。特别是对所有居住在西班牙国内的人群执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区分各种身份,执行一个社会保障制度值得借鉴。同时,西班牙也不区分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统一归并为社会保障,执行同样标准,减少了社保制度的碎片化,维护了制度的完整和统一,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要从我国实际出发,继续完善基本社保制度。借鉴西班牙等国制度统一和精简的特点,努力简化我国社保制度多层次、多制度安排特点,努力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逐步归并于社会保险制度之中,促使社保制度更加统一规范和便于操作实施。

(二)积极完善全民缴费的社保制度

纵观西班牙社保制度,缴费型社保制度是主体,非缴费型社保比例很小,其基本原则是只要享受社保都实行全民缴费制度,非缴费型社保也要求受益人根据其经济能力缴纳适当费用,确实无力缴费的人员才给予例外免除。借鉴西班牙的缴费制度,结合我国人口较多的实际,建议深入研究全民参保缴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实行全民缴费参保的具体路径和方案,进一步减少企业缴费比例,适当提高国家和个人缴费比例,促进社保资金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化操作系统

西班牙社保登记、变更、缴费、支付等经办程序全部采用计算机化和自动化,确保了社保体系的自由灵活运转,提高了速度和质量,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工作量,对社保管理机构和受益人都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取得了最大效益。特别是西班牙2008年2月开始运行的直接支付系统,具有自我结算体系,简化了清算,对企业和个人的有效数据直接征缴和支付,减轻了企业负担,便于多方面监督,企业员工容易了解自己的缴费情况,体现了简便性和透明性,值得研究和学习。借鉴西班牙等欧盟国家信息化操作技术和直接支付系统,提高社保的数字化和便利化,减少社保成本,促进社保登记、支付等数据化运用,应是我国社保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社保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各省自成体系,建设步伐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当前社保建设需要。建议尽快制定我国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和实施计划,加快建设经办系统和支付系统,积极推进社保制度改革。

(四)尽快出台鼓励延迟退休的养老金制度

从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实际出发,世界各国大多支持更多的人选择延退。建议我国实行渐进延迟退休制度,积极主动利用市场的办法而不是行政措施,激励更多人员选择延退后拿到更多的养老金。通过好的延迟退休制度设计,使参保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好处和最大利益。比如法国工作人员要退休,就要年龄高于62周岁。要获得全额养老金,就要年龄高于67周岁,或者工龄超过43年。法国计划从2019年开始,将会有新的优惠措施鼓励延迟退休:如果将退休延迟两年,则有1年养老金可获得10%的奖励。

(五)支持老年人继续工作

西班牙老年服务工作做得很好,鼓励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同时积极开发老年服务产业,增加老年人员就业机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开发我国老年人力资源,补充劳动力供给,努力变养老为用老,强化老有所用,支持老年人在合适的岗位上继续工作。推动工作单位和劳动力市场的高度灵活性,支持和允许老年工作者转移到更适合他们实际和强度的工作岗位。

(六)加强基金监测和监管

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借鉴西班牙社保基金管理经验,兼顾基金安全和效益,加强基金经营运作和监管。建立预测、监督和调整机制,确保养老保障体系实现智慧型、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加强老龄化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预测,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定期评估监测和检查,逐步完善动态调整政策。

摘要:西班牙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托莱多协定”的不断完善、加强养老金支出的协调和预测、推迟退休年龄、控制养老金开支、完善经办管理系统等。本文在介绍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西班牙,社会保障,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河南省出台下一篇:幸福着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