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制度

2024-04-27

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制度(通用12篇)

篇1: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制度

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制度

一、安全生产资金按程序审批后,财务资金部门要在预算额度内直接支付。

对不符合规定和程序的支出,财务资金部门有权拒付。

二、收到批准文件后,财务资金部门要在两个工作日内或按约定的付款日期

办理付款手续。

三、对审批后纳入预算的劳动防护用品资金、安全教育培训资金和安全技术措施经费,财务资金部门应给予保障,并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账户,按一定比例提取专项基金,用于保障安全生产的资金应用。

四、各单位不应以任何理由,擅自动用划拨给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资金,此笔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篇2: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制度

安全经费保障制度

1、经费保障制度是学校为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确保安全工作各项措施贯彻落实的安全管理制度。

2、后勤在年终做好下年安全经费预算并报学校,学校根据情况在年初做好全年安全经费预算,并保障安全改造经费的落实。

3、学校每学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安全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安全隐患整治、安全知识宣传、事故应急救援、先进个人的奖励等。

4、安全工作集体奖分配中,出现安全事故的责任人或拒不完成学校布置安全任务的教职工,不得分配安全工作集体奖,未按时完成学校布置安全工作任务或完成情况不好的将扣除部分奖。

5、学校对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安全工作专项奖。

6、学校应尽力保证安全工作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和投入。

拾万镇中心小学校

篇3: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

1 电子文件原件和电子文件证据资格相关问题

按照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 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数据电文才能被视为电子文件原件。这样的数据电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 能够有效的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第二, 能够可靠的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 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 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1]。

电子文件如何成为可靠的证据还存在这一些问题。第一, 从法理上说, 一切反映客观情况的事实都应该可以作为证据, 但是由于对公平、公正等不同的理解和执行, 各国对可接受的证据类型的规定各不相同;第二, 学者界的观点也不相同。有的学者根据电子文件的表现形式, 主张将其归入视听资料类型, 但有的学者就提出了质疑, 认为其在被鉴定之前不宜归入视听资料。但是, 对电子文件进行鉴定, 似乎又不太经济, 缺乏效率;第三, 电子文件如何才能适应诉讼程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诉讼程序不同于一般应用部门的业务程序, 在诉讼程序中, 审判人员要求面前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必须是具有可理解性的东西, 毕竟对案情做出判断的是人而不是机器人[2];第四, 电子文件作为证据的提交形式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问题。因为目前各国的做法不一, 各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五, 电子文件做为证据的证据力如何还值得我们研究。因为证据发挥证明力的大小, 在于起实质内容的客观性及其与待证事实的相关性[3]。

面对这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它们并不是不能解决的。第一, 虽然各国在法理上的理解不一样, 但是如果将电子文件归入书面证据是符合电子文件的特点和国际规范的。因为电子文件可以用打印或显示等输出方式表达, 可代表电子文件的本质内容, 而且我国合同法已经将传统的书面合同形式扩大到电子文件形式。第二, 虽然学者界观点不同, 但是笔者认为, 电子文件如果是能够有效的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查取用, 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 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 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的都应当能够作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据。第三, 要解决电子文件如何才能适应诉讼程序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方法是将各种电子文件转化为能够被人理解和识别的材料, 只有这样, 法院才会认可电子文件作为证据并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第四, 解决电子文件的提交形式问题, 目前各国的做法还没有得到统一, 笔者认为, 单独的电子记录也许不能被法庭接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 必须请求电子公证机关的帮助, 以公证书的辅助电子文件证据事实。第五, 要解决电子文件作为证据的证据力问题, 我们应该从发挥咱电子记录的审查规则入手, 为电子商务提供帮助。

2 电子签名技术对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的挑战和对策

电子签名技术对电子交易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 电子签名技术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所谓的数字签名是通过一个单向函数对要传送的电子文件进行处理得到的用以认证电子文件来源并核实电子文件是否发生变化的一个字母数字串。该技术在具体工作时, 首先发送方对信息施以数学变换, 所得的信息与原信息唯一对应;在接受方进行逆变换, 得到原始信息, 只要数学变换方法优良, 交换后的信息在传输中就具有很强的安全性, 很难被破译和篡改。这个过程被称为加密, 对应的反变换过程称为解密。现在有两种不同的加密技术, 一类是对称加密, 双方具有共同的密匙, 只有在双方都知道密匙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另一类是非对称加密, 也称为公开密匙加密, 密匙是由公开密匙和私有密匙组成的密匙对[4]。现在, 实现数字签名有很多方法, 目前数字签名采用较多的是公匙加密技术, 其采用的是非对称加密算法。

尽管有了以上等技术的支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子签名就天衣无缝, 笔者认为其可能面临的下面挑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首先, 数学的飞跃式进展直接威胁着现在我们使用的公匙加密技术。其次, 新的计算机理论正在不断被提出, 按照这样的状况, 基于密码体制的电子签名技术也将面临信任危机, 现在被认为是难以破解的电子签名密码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很轻易的破解, 而这必将动摇整个电子签名安全性的基础。面对这样的局面, 我们该如何应付才能使与电子签名有关的法律不被技术的发展所淘汰?这就是我们广大法律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 我们并不是毫无办法的。笔者认为, 第一, 要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的经验交流。如果新技术确实能提高电子签名的安全性, 再在世界电子商务过程中进行推广和普及[6];第二, 由于电子签名保障技术的特殊性, 我们不应该将已经写如电子签名有关法律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视为不能变更的东西, 而应不断对法律承认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进行更新升级[7];第三, 对于交易金额较大的电子交易, 应该不仅仅采用数字签名作为保障, 而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对电子签名进行有效的保障[8];第四, 可以由交易双方约定在交易过程中, 每隔特定的时间更换一次密匙等。总之,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我们一定不能因循守旧, 而要对电子签名保障技术和保障电子签名安全性的方法、程序等方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而且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工作是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的。

3结论

本文对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并对其需要完善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电子签名有关法律制度, 才能使我国电子商务更加规范, 从根本上保护电子商务交易者的利益。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 新的问题一定会不断出现, 因此, 这需要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 我国的电子签名法相关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电子商务交易者的合法权益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五条, 2005.

[2]黄建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3]杨坚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释义[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4]史伟奇.基于PKI技术的电子签名法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6 (6) .

[5]李强.公匙基础设施PKI技术与应用发展[J].www.newy.net/Article/ShowArticle.asp.

[6]姚钟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全攻略[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7]姜旭平.电子商务实用全书[M].上海: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1.

篇4:武警经费保障模式探究

关键词:武警经费;地方保障性经费;保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74—02

武警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以及防卫作战、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等任务[1]。武警经费是武警部队运行的血液,要确保武警部队在新的形势下圆满履行职能任务,必须加强武警经费的保障力度,提高武警经费的使用效率。武警经费的保障现状为经费主要由中央直接供给,部队驻地政府及用兵单位给予武警部队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当前经费保障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使武警经费在部队建设过程中发挥更高的效率,笔者试图在分析当前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构想。

一、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武警部队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中央依据国家战略及每年度武警部队根据自身发展所做的经费预算对武警部队实施经费供给。地方保障性经费是武警部队从地方政府和用兵单位取得的经费。地方保障性经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警经费的供需矛盾,在武警部队的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武警经费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能够进入预算的经费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作用。然而在经费保障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中央财政保障经费忽视地区物价水平差异

中央通过预算供给武警部队,在各地区制定年度预算时依据相同的财务标准规定,在规定中除了体现部队任务性质差异和驻地自然条件差异外,无法体现各地消费水平差异。因此,假定两个部队执行的任务性质和驻地自然条件相同,他们在制定预算时的区别就是实力不同导致的差异,如果实力也相同,他们的经费供给量就是相同的,但是部队驻地物价水平的差异却会使得其中一支部队的实际经费购买力相对较小。最明显的体现是在部队人员的工资水平上,相同级别和职位的干部,除去额外的补助(如边远、特殊地区津贴、地方福利等),他们的工资在数额上是相同的,但是相同的工资水平在不同的城市体现的生活水平可能天差地别,比如一个在西北地区,一个在沿海城市。

(二)地方保障性经费保障不稳定

地方政府和用兵单位提供的地方保障性经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具体的规定。该项经费的依据文件对地方政府和用兵单位的义务规定得非常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地方保障性经费所依据的文件相当于规定武警部队和地方政府作为缔约的双方,但是这个契约是不完全的,因为在文件中没有规定地方政府应该支持的规模和方式(贾来喜,2007)[3]。因此,部队获取地方保障性经费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部队能否争取到地方保障性经费以及能争取到多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4]。二是在该项经费的供给过程中存在寻租的空间。从地方官员的角度看,提供地方保障性经费的决定权掌握在他们手中,存在寻利机会;在部队干部看来,目前能不能有效使用争取到的经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以便以后能够较容易地争取到资金,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用争取到的经费贿赂地方官员。三是地方保障性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驻地地方政府当年财政状况和地方政府对武警部队的理解支持程度。

(三)中央财政保障经费与地方保障性经费缺乏统筹规划

中央财政拨款与地方保障性经费在供给上是完全分离的两条线,在经费的收支上缺乏统筹,这就导致以下问题:一是部队苦乐不均。由于地方保障性经费受驻地经济条件和部队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总队与总队、总队与机动师、支队与支队之间获得的地方保障性经费存在很大差异。中央财政拨款不会因此对各部队差别供给。二是经费申请存在重复申请现象。中央财政拨款依据部队每年的预算申请,地方政府拨款依据也是部队的经费申请,在没有整体规划的情况下,部队能够同时向两边申请同一项经费,这在基建上表现得较明显。以基层修建营房设施为例,部队可以以修建营房为由制定预算,经费申请下来后,部队干部向地方政府争取经费时同样可以以此为由。

二、武警经费保障模式探索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经费保障模式入手解决经费供给。现行的武警经费保障模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国社会经济和武警部队建设的发展要求我们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探索新的经费保障模式,以实现武警经费合理的供给、规范化的管理、高效的使用。

(一)改革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前提

1.公共品理论是经费保障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从公共品理论的角度看,武警部队为社会提供的是“维稳”这种公共品。武警维稳公共品既具有纯公共品的属性又具有某些俱乐部产品的属性。武警维稳公共品一旦生产出来,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纯公共品。但是考虑到武警部队的某些具体任务,某些维稳产品又具有俱乐部产品的属性。因此,可以说武警维稳公共品是一种混合公共品,既不同于典型的纯公共品,也不完全是俱乐部型准公共品,而是纯公共品和俱乐部型准公共品的混合。武警维稳公共品兼具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公共品的双重特性[5]。因此武警经费应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武警经费的提供可以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用兵单位对公共品的购买,这是完善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2.体现公平原则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是经费保障模式改革的現实要求。经费分配不均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拨款由于物价水平差异导致的不均;二是地方保障性经费由于地方财政状况和地方政府意愿影响导致的不均。以上两个影响经费分配的因素相互影响,其产生的作用在有的地区相互抵消,使得不平均程度降低;而有的地区则相互加强,导致不均等程度进一步扩大。在一个物价水平较低的地区,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则扩大不均等程度,反之则降低。在总的效应上,也许武警经费的不均程度不比单独考虑时高,但决定总效用的因素不为部队所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部队的稳定发展。

(二)改革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构想

武警部队在分布上具有线长、面广、点多的特点,驻地遍布全国,因此部队建设受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较大。基于这样的特点提出武警经费保障新模式——“分区分类、共同负担”。在经费供给上,武警经费实行分类供给,根据地方财政状况、各类经费的特点及规模,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确定各项经费的供给方,或者各方应该承担的比例。具体构想如下:

1.划分经济区域。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为地区经济实力及安全形势,目的在于确定地方政府在武警经费分担中承担经费的能力。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支状况、地方安全形势等因素,通过科学的理论与数据论证,以省为单位将全国划分为几类经费保障区。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地区人均GDP为指标,财政收支状况利用地方政府年度财政收支内部结构相关指标衡量,地方安全形势可将该地区发生并需动用武警部队的事故、案件、事件次数作为衡量标准。利用经验数据分析和借鉴等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最终根据因素分析得出各地区的综合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全国各省市的评价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三类经济保障区—— 一类区、二类区及三类区。一类区保障能力最强、二类区次之、三类区相对最弱。

2.区分经费类别。经费分类目的是为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的比例,经费类别不同,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的比例不同。以各项经费的性质和用途为标准,以能够确定经费如何分担为原则,将经费分为中央全额保障经费、比例分担经费和地方政府保障经费三类。如将生活費、公用经费、基建费等经费划分为比例分担经费,将各类装备、被装、统筹物资器材购置费、行政办公费等经费确定为中央全额保障经费等。

3.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各项经费上的分担比例。分担比例的确定主要是针对经费类别中的比例分担类经费而言,在具体的确定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该类经费进一步细化分类。中央和地方经费分担比例取决于地方财政实力、经费类别以及经费分担的依据。在不同类别的经济保障区,依据该类经济保障区平均财政状况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经费承担比例。如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地方政府在生活费保障中的分担比例确定为:一类区20%,二类区15%,三类区10%。

4.完善武警经费保障相关法规制度。要使武警经费能够实现有效地供给,必须从法规制度上予以规范。完善武警经费保障法规制度,首先要根据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改变对已有法规制度进行调整,明确保障模式改变后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变化;其次建立新的法规制度填补已有法制存在的空白,保证在武警经费保障的整个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三、结束语

探索新的武警经费保障模式是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不能仅仅从管理层次寻求解决武警经费分配和管理等问题的措施,必须依靠顶层制度设计完善保障模式,从经费保障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分区分类、共同负担”模式在充分考虑武警部队的性质以及武警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购买力和地方资助部队经费的不稳定性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全国划区、经费分类、比例保障等措施,为武警经费保障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第2条[Z].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

[2]程茶.武警部队地方保障性经费研究[Z],2008.

[3]贾来喜.非常不完备契约及其完善——基于武警地方保障性经费案例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4):84-87.

[4]王建民.浅谈地方保障性经费、物资的管理[C].武警财务研究文集,2008:96-103.

[5]叶川.武警维稳公共品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8,(6).

篇5:安全保卫工作经费保障制度

为了贯彻各级关于安全保卫工作“有钱办事,有人办事”以及“不发生因经费不能保障而发生重大事故”的指示精神,确保我校各项安全保卫工作均能顺利实施,真正实现上级提出的学校“发案少,秩序好,内部安全稳定,群众满意” 的目标,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对安全保卫工作在谋求发展的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1、坚持及时地组织学习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件,全面领会和贯彻其精神。

2、切实做到安全工作“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事事落实“一岗双责”。

3、“生命不存,何谈教育;稳定不存,何谈发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员重视安全保卫工作。

二、学校每学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安全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安全工作隐患整治,安全知识宣传,事故应急救援,先进个人的奖励等。

三、依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安全保卫工作运作经费的预算额度。

篇6: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制度

为了贯彻各级关于安全保卫工作“有钱办事,有人办事”以及“不发生因经费不能保障而发生重大事故”的指示精神,确保我校各项安全保卫工作均能顺利实施,真正实现上级提出的学校“发案少,秩序好,内部安全稳定,群众满意” 的目标,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对安全保卫工作在“三项推进”的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1、坚持及时地组织学习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件,全面领会和贯彻其精神。

2、切实做到安全工作“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事事落实“一岗双责”。

3、“生命不存,何谈教育;稳定不存,何谈发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员重视安全保卫工作。

二、依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安全保卫工作运作经费的预算额度。

三、按照“一保安全,二保稳定,三保发展”的原则,学校切实保证随时能调动最大财力,集中处理突发的重大意外安全责任事故。

四、本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经费预算如下:

1、财务室、校长室安装报警器:1500元

2、校车维修保养:30000元

3、新增灭火器:500元

4、门卫监控: 3000元

5、围墙改建: 2500元

篇7:学校经费保障制度

为有效管理学校教育经费和正确使用经费,避免盲目浪费教育经费,做到合理合法。经学校教代会全体成员一致讨论通过,特制定以下经费管理制度。

一、学校的预算内外经费均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后勤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要求做到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总务处负责加强对财务人员得管理和业务学习指导。

二、由教导主任王转红分管财务工作,经费收支实行审批制度。

需要使用经费的必须逐层请示汇报到主管领导。一百元以下的由分管校长负责审批,一百到五千元以下的由校长审批,5000元以上由学校教代会讨论审批。

三、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本着“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计划报经学校教代会批准后,财务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计划圆满完成。

四、各项支出的原始凭证,经会计主管审核,内容真实合法,符合财务制度规定,并有经办人、验收人和有关负责人签字,最后校长经签字后方可办理支出,否则财会人员不准予报销。

五、严格遵守物价部门核准的范围和标准进行亮证公开收费,根据上级规定,各项收入使用财政统一规定收费票据,收费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

禁止任何部门和个人以任何名义向学生乱收费;严禁非财务部门和个人私自收取、存放资金,私设“小钱柜”。

六、出纳、会计要独立分管经费和帐目,分工明确,尽职尽责。

提款数额较大(10000元以上)的经费需要有2人以上财务人员协助,保证资金安全,切实管好用好各项经费。

七、凡是学校预算内、外资金的全部存入学校的公家户头,凡属于教育经费的一律不得挪做他用,各项专用基金严格按规定提取,分别核算管理,专款专用。

八、严格控制借款,因公借款,需以书面形式汇报所需的开支数额及相关说明,并经校长批准后方可借支,并按规定时间及时结算。

九、严格执行本条规定;

禁止动用教育经费变相或乱发奖金、实物、补贴等等。

篇8:完善民主党派经费保障机制

一、党派经费保障现状

按照部门预算的分类,党派经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支出,即党派机关维护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定额公用经费、汽车定额等;二是专项经费,或称项目支出,主要是党派履行职能和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经费,具体包括:(1)参政议政经费,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开展考察调研及相关支出。(2)自身建设经费,用于党派自身建设经费的统称,包括党建费、兼职领导费用、党员活动经费、老党员专项经费等。(3)其它项目经费,包括部分党派专有的经费,如对台工作经费和党派换届、党派成立周年庆等一次性专项支出。参政议政经费和自身建设经费是党派项目经费的主体,这两方面经费也是党派经费保障、管理、支出的重点。目前党派经费保障现状如下:

首先,各地党派经费保障呈不均衡的状况。党派省级以下地方组织经费状况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贫困型”,即人员经费能正常保障,公用经费使用困难,只有较少经费投入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二是“温饱型”,即基本支出能满足需要,参政议政有一定经费保障,自身建设只是少量投入。三是“小康型”,即基本支出和参政议政经费保障程度较高,并有一定经费投入自身建设。从党派市(地)级组织来看,大部分是第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也存在,而第三种情况所占比例则较低。以上也表明,各地经费状况的主要区别除了部分地区因人员编制少,公用经费特别少之外,其余主要体现为专项经费的差异。

这种不均衡还体现在人均经费保障上的地区差别。如一些新设立党派组织的地区,经费保障总额不大,但与党派组织建立时间长、成员人数较多地区相比,其用于党派成员的人均经费相对较高。

其次,党派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比较薄弱。基层组织经费由党派地方组织拨付、党员交纳党费、有关部门拨款等组成,目前总体处于较少状况。从数额看,除少部分基层组织年经费在万元以上外,大部分基层组织年经费规模都是几千元甚至更少,年人均普遍在100至300元左右。高校党派组织和党派直属基层组织,除党派地方组织拨给经费外,由于行政隶属原因,它们没有纳入所在市辖区财政的直接拨付范围,高校拨给党派的经费又缺乏统一规定,所以经费又少于其它基层组织,这也是当前它们工作开展受较多制约的重要原因。由于经费有限,许多基层组织每年举办一、二次活动就“捉襟见肘”,一些拟开展的工作或组织的活动囿于经费紧缺而搁浅。经费困难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

二、完善党派经费保障的必要性

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通过规范经费保障来推进多党合作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我国政党制度的长远发展。党派机关是公务员机关,制定党派经费保障有关规定,以此来规范和促进党派经费使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是全面加强行政机关财务管理、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一)专项经费保障的范围不太明确。

当前党派经费特别是专项经费的保障,主要是如何合理、规范保障的问题。中发[2005]5号文件规定,“要把民主党派机关的办公经费和考察调研、教育培训等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是当前党派经费保障的主要精神,它包括以下涵义:党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为财政拨付党派经费提供了有力依据;党派经费保障项目包括机关办公经费和考察调研、教育培训经费等,这对党派经费保障项目的规定是不全面的,还留下了需明确的“空白”。这里的“办公经费”是一种通俗说法,其规定含义应指党派机关运行经费。该规定关于党派其它经费项目不够具体,除机关运行经费,党派目前实际的经费项目主体是参政议政经费和自身建设经费,考察调研经费只是参政议政经费的重要项目,并不是全部;教育培训经费只是自身建设经费的项目之一;实践中,财政保障党派自身建设方面的经费已经不只教育培训经费项目;虽然规定中列举项目后有“等”字,但各方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完全统一,由于没有相关具体规定进行明确,实际工作有时不好操作。

(二)党派经费保障正常增长机制不明显。

党派经费保障范围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一是党派经费正常增长方式缺乏。因为党派经费特别是专项经费保障的较大改变主要是依靠各地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重视等办法来实现的,虽然这种重视经常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是非制度化。二是自身建设经费有时慢于参政议政经费增长。目前各方对参政议政经费特别是调研经费的保障认识比较一致,但由于自身建设方面的经费项目较杂,拨付标准不统一,如何满足实际需要有时还有不同意见。

自身建设经费保障到什么程度和范围,日益成为具体工作中讨论的议题。目前讨论较多的需增加的经费项目有:党派骨干工作津贴、基层支委费用补贴、党派专委会工作经费等。特别是基层支委费用补贴,党派基层呼声较多,有的认为基层骨干大都牺牲休息时间来从事党派工作,领取一些通讯等方面的费用补贴也在情理之中。一些高校已将党派基层骨干的工作津贴和通讯补贴等视同学校行政职务统一考虑,但总体上不是很普遍。

(三)党派经费的规范管理受制约。

经费保障是使用的源头,由于依据不明确、规定不具体,也影响了党派经费管理。目前党派经费项目名称层次不清晰,缺乏系统考虑,上下级部门对经费项目管理内容有时不一致,部分经费项目的使用存在争议,这让党派实际使用时不好把握,如关于宣传经费,有的列为专门项目,而有的特指党派参政议政方面的宣传费用,这样经费口径差别就较大;在拨付党派专项经费时,有时出现内容相同的经费项目、名称却不太一致的情况,如参政议政支出实际中就有调研、课题等诸多名称,明细项目多而乱;还有的把党派用于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两种不同类型的经费项目统在一起管理。这些造成预算批复与实际执行有差异,经费开支实际口径不一致,也影响了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由于口径不一致造成一些统计数据参考意义有缺失,这是党派经费统计的普遍现象。

三、完善党派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

近年党派经费规模呈现扩大之势,党派经费保障、管理、使用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当前应针对需要抓紧制定党派经费保障规定,对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进行具体化,明确保障项目、范围和原则、拨付依据、正常增长的措施等,形成规范化的操作意见。

(一)制定经费保障规定。

建议制定党派经费保障规定,或党派专项经费保障和管理规定。将党派保障与管理统一规定,也可改变目前经费规定分散在不同文件中的现状,提高党派经费管理的水平。

(二)规范党派经费项目。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财政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在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在民主党派及工商联事务款下设置了参政议政项目,是我国预算管理第一次对党派经费专项工作项目做出具体规定,这是党派经费项目规范化的重要开始。制定经费保障规定时,应从总体上将党派经费划分为参政议政经费、自身建设经费和其它项目等大类,并对此再进一步细分,将参政议政经费再分为考察调研、宣传等,自身建设经费可分出党员活动经费、兼职领导经费等。关于党派经费具体项目,应参照党派理论表述和实际工作概念,并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确定。

(三)加大党派自身建设经费保障。

自身建设日益成为当前党派工作中的重点,没有自身建设方面的投入,党派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就只是一句空话。首先,应提高对保障党派自身建设经费的认识,加大保障力度。其次,应针对党派工作现状采取合理的保障办法。从一些经验来看,可实行基本数加具体项目数的办法,先定一个基本保障数,在这个基础上再按项目人员、数量、经费标准等依据拨付。此外,应规范自身建设经费中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如党员活动经费、兼职领导费用,也建议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实行党派基层主委电话补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培训经费有时成为难题。目前党派组织举办的集中培训可以从财政安排党派经费中支出,但党派成员单独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经费有时就没有着落。按照文件规定,党派成员参加培训的经费由党员所在单位负责报销,但这对于相当多党派成员所在单位是较难做到的,而党派组织承担成员参加培训的经费也有困难。对此,应按照“谁组织、谁承担费用”的原则,明确党派成员培训经费的承担办法。党派选送成员参加培训经费的主体部分应由各级社院或其它组织培训单位承担,而选送培训人员的党派组织只承担路费等往返费用。

(四)对党派机关运行经费给予特别处理。

对于党派机关定额经费,目前普遍按编制数拨给,党派机关由于人员少、总量小,所以使用困难。建议对党派机关按编制数的一定倍数(如5人以下按2倍;6-10人按1.5倍;11至20人按1.2倍)拨付定额公用经费。党派有的固定开展的工作缺乏相对固定的经费支持,如党派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经费,建议规定党派的专项经费使用若有结余可以投入党派社会服务工作。

(五)理顺高校党派组织经费保障。

篇9:经费保障制度

1、经费预算。党小组要在年初根据年内要开展的党建活动所需要的经费编制具体的预算,将开支的具体项目和所需资金逐一列出,经集体研究确定。

2、经费来源。党建经费主要由同级行政单位解决,确保党建活动的正常开展。

3、经费管理。建立帐目,做到资金来源清楚,支出项目有时间、有用途、有金额。

4、经费审批。经费使用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由集体研究以后,负责人签字审批,经办人签字,经费方可支出。

5、经费使用范围。(1)培训党员;

(2)订阅或购买直接用于开展党员教育的报刊、资料和设备;

篇10: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增强党建经费的保障性及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1、服务基层、立足支部。党建经费要用于各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特别是保障基层党支部能正常开展活动。

2、统筹安排、适当倾斜。党建经费应根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并适当向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和其他财力相对困难的基层党组织倾斜。

3、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留用为辅。基层党建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并与财政同步增长,财政拨款和党费一起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4、专款专用、规范使用。党建经费必须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占用。

三、使用范围

本规定所指党建经费是党建活动经费,必须用于党的活动,其具体使用范围包括:

1、培训和教育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党务干部等;

2、订阅或购买用于开展党员教育宣传的报刊、资料、音像制品和设备;

3、表彰和奖励先进的基层党组织、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 者;

4、联系群众,走访慰问和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

5、补助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党员和修缮因灾受损的基层党员教育设施;

6、召开党内会议,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主题活动和专项活动;

7、党建理论的研究、党建工作调研和学习考察;

8、确保基层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和活动;

9、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

10、其他与党建相关的活动。

四、核算标准

各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原则上按照党员年人均50元标准核算。村、居民区、“两新”党组织党建经费核算标准具体如下:

(一)村、居民区党组织

党组织建制的党员人数在100人(含)以下的按不少于10000元/年标准;党员人数在100人(含)以上的按不少于15000元/年标准外,每增加一名在册党员,相应增加50元/年的经费。

(二)“两新”组织党组织

按照每个党支部不低于2000元/年,“两新”组织党员缴纳的党费全额返还,用于开展党建工作;每个党支部负责人的工作补贴200元/月。

五、工作要求

1、党建经费由各单位的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具体管理工作由组织部门承担党员教育管理职能的内设机构承办,具体财务工作由组织部门内设的财务机构或者同级党委的财务机构代办。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会计、出纳分设,并建立专用账簿。党建经费应当单独设立 2 银行账户。

2、党建经费使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细化年初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实行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确保合理有效使用。党建经费的使用和下拨,必须集体讨论决定,并按照《会计法》和行政单位财务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经费审批程序。

3、各单位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党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于每年1月底之前以书面报告形式向区委组织部报告党建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并接受区委组织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的检查,或委托第三方进行的审计。基层党组织每年要向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报告党建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党员监督。

4、党建经费使用情况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考核范围。

6、本规定与以前文件规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7、本规定由火花街道办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起试行。

中共南充市嘉陵区火花街道工作委员会

篇11:职业卫生服务经费保障制度

为了保证维护、更新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检测、实验仪器设备,提高职业病危害评价服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培训等均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制定本制度。

1、2、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投入资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职业病危害评价经费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0号)第十五条所列直接相关的费用列支。

3、投入费用的使用范围:

(1)实验室检测设备维护及更新费用、实验室试剂费用支出;

(2)现场采样设备维护、更新费用支出;

(3)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费的支出;

(4)职业病危害评价直接相关的支出;

4、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费用的提取及使用由总经理负责,如因职业病危害评价费用投入不足或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投入资金的使用不当造成一切损失,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投入要有计划,确定项目,落实责任及责任人,循序渐进。

篇12: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关键词: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美国,温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呼唤社区教育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温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 (下简称《纲要》) 指出要着力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 社区教育覆盖面达100%, 到2020年, 所辖县均达到省级示范县的标准, 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截止到2014年末, 温州市乡镇 (街道) 社区学校覆盖面已达到100%。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实验区3个, 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学校3所。温州市社区教育在全市初步实现市、县 (市、区) 、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但是, 这与《纲要》的要求仍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有必要对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经费机制进行研究。本文从美国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入手, 提出温州市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几点意见。

一、美国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的经验

20世纪初, 美国开始创办公立社区教育学院。美国社区学院承担的是高中阶段之后的职业教育任务, 其最初是靠当地居民筹款创办, 经费也基本上由当地社区承担, 但随着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的发展, 其经费来源渠道也向多元化发展, 社区学生学费、地方税收和政府拨款, 社会捐赠, 辅助收入等都是美国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具体经费保障实施经验如下。

(一) 联邦政府的拨款

自1942年开始, 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参与社区学院的办学工作, 并在经费上予以资助。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由于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 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长期没有增长, 因此对社区教育的拨款有限且增长缓慢。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拨款站社区学院办学经费的比例基本上稳定在6%左右。联邦政府通过联邦教育部直接拨款来完成对社区学院的资助, 这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经费的保障。

(二) 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资助

长期以来,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是社区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各州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来确保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社区学院经费来源中地方政府的投入比例稳步增长, 而且地方政府投入的比重会比其他公立高等学校比重要高;另外, 社区学院虽纳入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系统, 并在经费上予以资助, 但是它们由地方管理, 办学经费主要虽从社区学院所在地筹措,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经费的保障机制“取于社区, 用于社区”的特点。在美国, 各州对社区教育的经费保障规定各有不同, 有的指定某一种或几种税收用于社区教育, 有的从总的税收收入中按比例提取部分经费用于社区教育经费, 从而解决教育经费问题。

(三) 社区学院自筹经费

社区学院自筹经费包括学员的学费收入、辅助收入、接收捐赠等。虽说美国社区学院学生的学杂费远低于其他公立学院的费用,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中学员的学费收入比例超过了地方政府的拨款比例, 且逐年增加递增。辅助服务收入是学院自身为当地社区开展各种有偿服务来创造的收入。辅助收入包括向学员、教工、社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考试服务、技术支持和提供便利服务。美国社区学院会根据当地社区委员会的要求, 在充分了解当地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有偿的培训服务和业务咨询等来获取额外的收入。社区学院会有一个由专人负责的慈善机构, 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捐赠收入约占社区学院总收入的1%。虽然比例不高, 但该项工作意义深远, 不仅能缓解了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 而且能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资金来源渠道较多, 形式多样, “取于社区, 用于社区”的特点突出,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助所占比重高;同时积极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 创造收入, 从而为社区学院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温州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及管理现状

(一)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政策

从2003年开始, 国家及省市政府、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及保障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温州市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浙江省《关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 (浙教职成〔2003〕220号) 指出要将在社区建设资金一定比例投入到社区教育中。拓展社区教育经费渠道:形成“政府投入、部门分担、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承担一部分”的经费保障机制, 妥善解决好社区教育办学经费。

《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温委办发〔2005〕128号规定, 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县 (市、区) 政府经常性财政开支, 每年至少不低于人均1元。

《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温委发〔2008〕24号中规定:“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经费要实行财政单列。”2010年8月25日教育部出台《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 (试行) 》, 规定区 (县、市) 财政对社区教育的培训经费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经济发达地区,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

(二)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情况

1.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与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协调

2014年温州市各县 (区) 人均社区教育经费投入3.11元, 最高的文成县人均经费投入6.57元, 最低的平阳县人均投入1.17元, 所有县 (区) 经费均已超过人均1元的标准, 其中7个县区人均投入超过2元, 4个县 (区) 的人均投入不足2元 (包括个别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 , 具体见表1。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温州市城镇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浙江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4年末温州市城镇人口比重为67.2%,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 居全省第3位, 列杭州 (75.1%) 、宁波 (70.3%) 之后。但是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在全省的排名却未在前三位。由此可见, 温州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与经费社会发展不匹配。

2. 市级奖补专项资金政策的变化, 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

2013年市社区教育工作考核对象为各社区学校 (学院、分校) , 奖补资金落实在单位专款专用, 激励效果良好。2014年市社区教育工作考核对象为各县 (市、区) 教育局, 奖补资金由经由各县 (市、区) 财政部门统筹适用。由于奖补资金分配办法的改变, 影响了部分社区学校 (学院、分校) 工作积极性, 奖励机制受到限制。根据有关规定, 2015年市级层面取消了社区教育奖补专项资金, 这一政策的改变对社区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利。

3.财政经费保障力度有限, 经费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温州市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以财政保障为主, 渠道比较单一。自2008年开始投入至2014年, 累计投入2728.50万元 (见表2) 。社区教育经费在2011年得以较大增加, 以后各年经费保障相对比较稳定, 但是从2014年开始经费投入有所减少, 社区教育经费多元化筹集呼之欲出。

4.经费总量有限, 不能满足办学需求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过程中, 由于经费总量有限, 社区教育工作经费主要用于社区教育扩面提质、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发动、日常管理、队伍培训、内涵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社区专项资金投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上非常有限, 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办学需求。

三、加强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的建议

(一) 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的范围

社区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和支持社区教育工作, 将社区教育列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通过评估、考核来促进社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优化社区教育奖补资金分配方案

继续做好社区教育的考核工作, 发挥奖补资金的激励作用, 提高创建单位积极性。对在终身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三) 稳定或加大财政投入,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根据各地财政经费投入参差不齐的情况, 经济发达地区人均投入不足2元的地区应加大经费投入;在其他地区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稳定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各地区、部门和单位应做好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 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优化。

(四) 多渠道筹集社区教育经费

社区教育资金除了财政投入之外, 还应积极拓展其他的经费渠道。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如可参考《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规定企业和相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专门用于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专款专用, 并可以依法在税前扣除, 其中用于一线职工的职工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高于60%。监督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 各类企业要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 并由企业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教育经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 效益好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2.5%提取。学习美国社区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 开展各类有偿的社区培训, 争取捐赠, 扩展社区教育经费筹集渠道。

(五)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可以让分散的经费投入产生集聚效应, 减少了重复和浪费, 实现社区教育效益最大化。如整合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宫、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文化礼堂等社会公共资源, 为市民提供学习的场所,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 满足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另外, 也可对社区的各类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把社区中可共享的人力资源、硬件设施设备等进行统计, 成立面向社区的讲师团、演出团等。

四、结语

社区教育办学实体需摒弃原有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为主的思想, 坚持以政府投入、部门分担、学员承担、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的经费筹集方式和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类硬件设施、人力资源来解决社区教育经费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艳娥.构建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研究.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J], 2012, (4) .

[2]李艳娥.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建设探究[J].教育导刊, 2013, (10) .

[3]宋亦芳.社区教育政府经费的使用效益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 .

上一篇: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作文300字下一篇:优秀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