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2022-07-03

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外城市立体绿化的现状,本文提出城市建设要注重城市生态绿化的景观效应,使立体绿化与城市人工建筑艺术地结合,实现宜居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从而使立体绿化与公共艺术结合,建造城市标志性的、具有美学功能的城市生态景观,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篇1:

高校立体构成基础教学刍议

摘 要:文章通过对目前立体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立体构成教学中的一些改革的方法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立体教学课程提高。

关键词:构成主义;基础教学

德国包豪斯构成主义教育思想的从80年代初引入中国高校,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起到极大影响。她所提倡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将现代造型规律与新技术、新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使设计和生产符合时代的变化。目前,立体构成教学在我国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赋予其新的教学模式,融合現代艺术教育的新理念、新思维,融入具有时代感的手段和技术,以便使立体构成教学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立体构成在专业设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如何做好基础性和技术性的课程铺垫。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重新强化其有别于平面二维的创造性构成课程,是将造型元素通过三维立体的手法以及相应材料,结合视觉设计美学原理与法则,以力学为依据塑造造型的课程。在诸如工业造型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切涉及立体造型的设计艺术学科中,立体构成已经是专业学习前期必修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塑造符合规律性且具有视觉美感和视觉张力的立体空间造型形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立体构成随着院校专业的发展,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以及教学实践要求,在院校中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在此,笔者在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做一些探讨性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立体构成课程目前存在问题

1.轻视理论的学习

作为设计基础课,通常面临课时紧张的问题,教师尽量压缩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依赖教学课件讲解和作品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和作业安排来体现出来,形式美法则理论强化不够,对形态的相对较少,只有在作业布置上体现出来。

2.侧重手工制作

立体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重点在于立体造型的设计与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与创新思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造型与空间的想象力比较缺乏,在设计上循规蹈矩,不敢创新突破,作品缺少形式美感,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对不同空间形态造型的关注度较低,缺乏空间意识和立体观念,形态塑造比较简单。

学生在4-5周的课程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集中学习和作业训练来提高学生水平,难以达到思维意识和动手制作水平的提高。通过长期观察,学生往往对这一课程刚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基本掌握,课程就结束了,甚至有部分学生很难把握住该课程的精髓。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较好的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些教学探索;

(1)首先要强化学生思维意识水平的提高。在开课初期,开列一些关于立体和形态构成的书目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一定量的国内外的建筑、抽象雕塑、公共艺术、工业设计、民间艺术产品等优秀作品资料。另一方面,课堂上充分讲解和展示一定数量优秀的立体构成图片和资料,促进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和拓展思维广度。

(2)思维观念转化方面的训练。面对在长期经过高考训练学生的美术考生,思维的模式化训练对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但对空间三维物体的认识和表现,即在通过一定形式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和认识到三维空间的重要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观看和欣赏立体构成作品,了解立体构成元素不同领域的运用,通过确定空间的相对尺度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让学生能够直接感性认识到立体构成的广泛意义。

二、形式美法则审美意识的训练方面

在教学过程当中,“强调审美和发现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通过对优秀教学范作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构成要素进行形式美法则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领略构成美的形式要素,掌握作品中对比、均衡、比例、节奏的不同所产生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在教学中适当举例分析,引入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欣赏,分析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对人情绪的调节,让学生感受到听觉因素对情绪的影响,通感出艺术设计作品中的美的构成形式法则。通过对唐诗宋词的朗诵和解读,让同学体会不同抑扬顿挫和节奏的魅力。

三、对自然的认识和发现是灵感源泉

自然是设计生发的灵感源泉。通过对自然物像的观察,对大自然物态进行审美发现。构成形态的创造,作为设计的导入课专业设计过渡,要求更多是设计思维和设计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训练中,强调第一个层次;在教学初期,在技术训练中,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的发现。比如:在半立体训练中,雪天带领学生到空旷的雪地里,每人划定一定的区域,让学生在限定的区域中采用不同的(手印、脚印、扫帚等)制作各种的半立体和肌理纹样,强调浮雕的层次感、不同纹理产生的节奏和韵律、点的疏密排列、线条的舒缓和慷慨激越产生的美。春暖花开,课下带领学生观察不同树皮、枝条、叶脉的不同肌理和形态构成,让学生对司空见惯的自然形态产生审美发现。

教学中期:课堂进行对各种材料性能的介绍,将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寻找各种“废弃”材料,强调发现,强调“环保理念下”的审美发现,挖掘这些“废弃材料”的运用可能性,比如说,运用就旧键盘进行胶粘重组成各种形态,运用废弃的管材进行切割,构成含有一定寓意和具有形式美感的空间造型形态。

在教学中后期,设计好调查表,安排学生考察的重点,分析那些家居产品是采用点、线、面那种形态构成?构成产品是采用的是那些材质?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到家居市场调查,并对材质的进行分类,从调查表的设计中,让同学们发现各种家居产品采用什么是那种材质组合和构成形式运用,分析构成发现构成形式在现代家居中运用,各种抽象和具象的家具、灯具的造型元素产生效果。和目前的学生,在初期半立体构成的教学中,通常引入的纸材的作业训练,学生通过对简单的素材,创作处丰富的造型形态,应用强化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认识和挖掘“利用废弃”观念的引入,创造性思维的保护和引导,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

四、学生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包豪斯设计学院所推行的实践式教学模式,学院开设了许多工厂,学生必须参见工厂的劳动,学生有机会了解并亲自体验材料的性能和技术要求,再运用所学的造型规律,设计并制作出产品。

(1)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院校开设有多样的实习实训室和材料工作室,拥有实木工作台和各种小型工具。但是在综合院校中,不能满足学生使用,大多在教室上课,建议学校具有建立多功能实验室或工艺实训室,让学生在教师、实验师的指导下,掌握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并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完成作业练习。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将一些电动工具设备搬进教室,比如:电钻、角磨机和小型砂轮机、各种胶枪和锡焊枪等,指导学生在教室中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达到对不同材料运用不同工具来完成的可能性。

(2)申请课程部分耗材作为学生制作作品的成本补贴;譬如:模型石膏粉、各种规格铁丝、电线套管、锯条、砂纸、自喷漆等、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理解,说明构成作品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商品属性,通过对作品材料的解构和重构设计,实现材料价值的提升。

(3)工艺方法。建立良好评价标准:在短期内创作性完成一件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实属不易,对自己的心智和体力都是个挑战。如何建立良好的价值评价标准和通过作品的观摩点评中提高教学质量,通常我们完成一作品,就对该件作品进行集中点评,分析作品的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祝帅.包豪斯运动九十年.美术观察,2009.05

[2]龚晓芸.立体形态构成的材料.立体形态构成,2010.07

作者:程红璞

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篇2:

营造城市整体艺术景观:论公共艺术与城市绿化的作用

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外城市立体绿化的现状,本文提出城市建设要注重城市生态绿化的景观效应,使立体绿化与城市人工建筑艺术地结合,实现宜居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从而使立体绿化与公共艺术结合,建造城市标志性的、具有美学功能的城市生态景观,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公共艺术;立体绿化;城市景观;城市形象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

如今,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迫使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进行冷静的审视,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和人居品质的建设,城市建筑也走向生态、节能、低碳的环保之路,世界各国掀起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的热潮,城市绿化率成为评价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立体绿化突破城市绿化地面有限的制约,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日趋恶化而城市绿化用地却日趋紧张的矛盾,世界各国纷纷开拓空中绿地资源,立体绿化现已成为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缓解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设计朗香教堂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经提出要把绿化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浪潮中,立体绿化可以使寸土寸金的城市在有限的空间中扩大绿化面积,充分利用城市上空及建筑物的一切可利用空间对城市缺失大自然进行甚至是成倍的补偿。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建筑与环境要成为一个有机体的理念,其中立体绿化就是一个重要指标。它们很早就将城市绿化的视线转向空中,设立了一些有效的鼓励机制,开始在建筑物顶部进行绿化实验,在城市中建造“生态墙”,而不是水泥墙或砖墙。德国1958年开始在屋顶铺设草坪和修建花园,如今,德国对屋顶绿化有一整套支持政策,现拥有世界先进的屋顶绿化技术,其屋顶绿化率已达到80%以上;1959年,美国一位建筑师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的凯泽中心楼顶上建造了一个景色秀丽的小型空中花园,被视为建筑艺术与绿化艺术完美结合的奇葩,正式开创了屋顶绿化的先河,芝加哥市政府正推动一项屋顶花园工程来为城市降温,每年节省下夏季四千万美元降温费的开销用于建造建筑的屋顶花园;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的居民楼每户阳台、楼梯及转弯平台上布满藤蔓植物和各种鲜花,使其成为繁花似锦的花之城市。在亚洲,同样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立体绿化让建筑物淹没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之中。

从世界各国优秀的绿化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密集的城市建筑群的屋顶、立面墙体以及内部空间开拓绿化空间,进一步开发城市空中土地潜力,不仅加倍偿还了建筑物、道路和各种设施所占用的地面绿化面积,而且同样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改善城市生态、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建筑节能效果、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创造适合人类的居住环境,同时这些城市立体生态可以美化僵硬的城市人工环境、给人们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场所。因此,城市绿化从地面转向建筑物立体空间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世界建设未来生态城市的最新潮流。

立体绿化是为了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绿化用地却日趋紧张的矛盾,充分利用城市人工構筑物的一切可利用空间——楼房的屋顶、阳台、立面的墙壁和斜坡、桥梁的柱墩和两缘、室内外凌空的悬挂和藤架等进行的生态绿化。立体绿化又称空中绿化,有些地方也称垂直绿化,在这里我们将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并列为立体绿化或空中绿化的两个方面,分别指地面以外的城市立向空间和平向空间的绿化。

据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建造苏州城墙时,就将藤本植物遍植城墙之下,这应该就是我国有意识进行“立体绿化”的最早先例。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将屋顶绿化列入城市规划建设中,近年来,很多大中城市高度重视空中绿化建设,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建筑师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在建筑设计时考虑立体绿化的因素,随着立体绿化技术的提高,绿化种类和形式也大为丰富,很多城市立体空间都披上了绿衣,城市绿化率大大提高。近年来,一些中小城市也意识到了立体绿化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意义,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开始重视城市立体空间的绿化开发,中国的立体绿化即将迎来新的高潮。

但是,根据目前城市立体绿化的现状,我国的立体绿化普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立体绿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公众不能广泛参与。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立体绿化起步较晚,虽然上海、北京、杭州、重庆等城市已经制定了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但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执行力度也很小,另外,频繁的市政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使已有的绿化成果遭到破坏,导致绿化土地更加紧张,这些情况也反向造成了人们对立体绿化的误解和信心的缺失。不仅如此,由于目前这些政策法规基本上处于一种形式上的需要,并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在公众中宣传立体绿化对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意义,难以调动公众参与配合的积极性。

2.立体绿化技术不够成熟,行业品质管理不够规范。立体绿化工程涉及建筑学、美学、植物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如果技术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排水不畅、屋顶渗漏、超载严重、养护困难等问题,反而埋下许多安全隐患。而且立体绿化的生态学应用层次浅,尚未对空中绿地植物群落进一步优化,加之立体绿化的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绿化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行业技术标准不能明确,导致立体绿化总体施工质量不能保证,盲目追求绿化短期效果,城市绿地重建设轻养护等问题,原本以环保、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立体绿化最后却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环境。①

3.绿化植物选择片面求奇,本末倒置。有些城市和地区刻意选取一些名贵、珍奇却不适合本地域生长的植物,耗资大、养护难度高,失败率也高,例如,一些中北部城市千里迢迢从海南运来的特有植物往往是栽前绿栽后枯,首先其过程就不低碳,植物本来在原生地长势良好,却又被一棵棵运来遭受枯死的命运,这样的“绿化”,其目的已经不是绿化了。

4.不同绿化板块间缺乏和谐。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不能相互呼应、局部绿化未考虑周边景观要素的合理配置,也未很好地顾及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结构配置合理性及和谐程度。由于缺乏景观的整体意识,极易造成绿色补丁的视觉效果,城市空间的气韵不能通达,绿地景观之间缺乏和谐,只有“绿”而缺乏“意”,城市整体环境景观依然十分尴尬。

5.绿化部门不能独行其事为绿化而绿化。或者说很多城市为追求绿化率数值而绿化,由于缺乏与城市建设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没有结合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作出长远计划,我们的城市绿化和立体绿化常常是建了拆,拆了建,极其被动。

6.现有的城市立体绿化缺乏创意、缺乏人文内涵。立体绿化所形成的城市空中绿化系统对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不可估量。目前我国的立体绿化景观和文化功能还不强,许多绿地格调单一、缺乏创意,与世界城市生态美学的要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在城市中建设一些有创新意识的绿化亮点,强调绿化的美学功能,与建筑共同构建和谐、艺术、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城市景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的观念转变为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世界各国正努力利用立体绿化手段改变城市原有的绿化现状和城市生态,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虽然我国的立体绿化已经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知道,城市建设一旦启动,就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与城市建设关系密切的立体绿化不能仅是追逐潮流,更不是仅追求一些冷漠的数值成绩,其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我们一定要尽快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立体绿化的各项技术、规范其行业技术标准,端正城市立体绿化的态度,最终使之与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建设有创意的、宜居的、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城市立体绿化景观。

提倡生态、环保、节能、低碳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现状、实现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愿景,而展现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魅力则需要经典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我们知道,构成城市的主要部分是建筑,而建筑设置的场域无疑是开放性的公共空间。我们常常期望人类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城市之中,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与构成城市主体的建筑合而为一,共同创造一个新的、标志性的公共空间,建筑师开始在建筑中追求艺术、浪漫与激情,一改现代主义摒弃一切装饰的建筑形式,使建筑设计越来越趋向于艺术化,表现出公共艺术的特质,它融汇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城市建筑物以灵魂和生命,使之成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公共艺术景观。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能够决定城市的未来,它可以让曾经辉煌的城市再度复兴,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城市闻名世界,它不仅让居住其中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带来的舒适和惬意,还会召唤无数的旅行者来此驻足,体味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魅力,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环境的保护、经济的繁荣以及财政收入带来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利益。例如,昔日埃菲尔铁塔堪称法国巴黎的象征,如今,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则成为巴黎新的地标,它使用特殊的玻璃材质制成金字塔形的屋顶,巧妙地在卢浮宫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将光线和人们引入地下宫殿,与周围三个小金字塔形的喷泉水池一起组成一个璀璨的公共艺术景观映衬着这座迷人的宫殿,使古老的卢浮宫和巴黎城又一次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城市正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前进,居住于城市中的居民更加关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例如城市的环境是否舒适、宜人,景观是否陶冶性情。自然,在城市美学意义上,公共艺术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内涵,从而使人、城市、艺术、自然达到圆融与和谐,构建丰富的城市文化形态,营造标志性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缔造不朽的城市灵魂。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立体绿化在城市空间形态中,亦是企图与城市建筑等人工构筑物相互交融,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和谐美好及舒适宜居。然而如上所述,立体绿化如果仅仅是一种功能、材料和技术上复制式的使用,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所谓先进和典范的吹嘘,那它只会让本来已被功能、材料和技术同化了的城市建筑更加缺乏创意、缺乏个性和特色,这样普通、雷同的城市文化及城市景观恐怕很难谈得上独特的魅力和对世界的吸引力。伦佐·皮亚诺就曾呼吁:“技术不应该破坏自然,而是应该帮助我们生存;空间不应该统治一切,而是应该令所有在里面工作的人感到愉悦。”

因此,既然公共艺术具备让城市复兴和再生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借助于公共艺术使立体绿化在城市空间中蔓延的同时,使之再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形象,改变单体无数次乏味的重复,公共艺术、建筑、立体绿化相互交融,共同打造城市富有地域文化、艺术鲜明特色、富有无穷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的城市艺术景观,做到生态、艺术“两全齐美”,使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生活更美好,使城市未来更具发展潜力。我们必须打破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共艺术及生态绿化等各门类、各部门之间的隔阂。随着现代人们对人居环境的普遍认同,在当下城市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中,借着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立体绿化必须结合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一起共同构建城市景观,让公共艺术随生态绿化向城市空间立体延伸,让公共艺术带起一片绿化、带起一片建筑、带起一片街区,甚至带起一个城市,使之具有个性、魅力和灵魂。

注重城市生态绿化的景观效应,使立体绿化与城市人工建筑艺术地结合,实现宜居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使立体绿化与公共艺术结合,建造城市标志性的、具有美学功能的城市生态景观。一个有魅力的城市除了要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和久远的城市历史痕迹,还要在城市外观上拥有符合时代特色的、有创意的建筑景观,在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潮流中,立体绿化与建筑景观完美结合的城市生态景观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处于公共环境之中的立体绿化,应该从公共艺术的视角、结合城市人文背景和城市的长远规划进行城市形象和意境美的整体塑造,营造城市标志性的立体绿化景观。因此,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立体绿化应融入城市整体艺术景观,公共艺术将随生态绿化向城市空间立体延伸。

①郑翔、郑瑞杰、高荣海《我国屋顶绿化现状及发展建议》,《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年第10期。

作者:初旖

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篇3:

七巧板图式的立体化设计

摘要:文章以《盛世莲花》的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七巧板参数化的抽象造型语言来表现城市公共艺术,文章从立体七巧板设计的缘起、到等腰直角三角形引发的造型系统探索,从教学实践到设计实践,在对七巧板元素进行提取和公共艺术的关系研究中,将文化元素有逻辑地转化到公共艺术中,力图将作品表现为“城市的年轮”。

关键词:七巧板 立体化设计 公共艺术 盛世莲花

前言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七巧板的来历有如下一段简短的介绍,“七巧板由宋代的燕(宴)几图演变而来。黄伯思撰《燕几图》。明代严澄著《蝶几谱》将方形案几改为三角形,用13张三角形的案几合为蝶翅形,称为蝶翅几,也可拼出各种图形。清初始有七巧板。嘉庆(1796-1820)养拙居士著《七巧板》刊行,使之流传”。18世纪,七巧板流传到国外,被称为“唐图”。

七巧板的完整图案为一正方形,由下面七块板组成: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一块中三角形和两块大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

七巧板作为一种智力玩具,主要用于消遣、休闲,但也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在演示数学定理、幼儿教育、智力测验、传递信息等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设计的缘起

七巧板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但说起立体七巧板,就很少人知道了。

(一)有关立体七巧板

关于立体七巧板的起源,在我国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据谈详柏先生在《数学百草园》中介绍,它也是我国民间玩具,不知何时传到欧洲,在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国家相当流行。在国外,立体七巧板被叫作“Soma Cube”,是一个丹麦人皮特·哈恩(Piet Hein)发明的。比较一下哈恩发明的“Soma Cube”和谈详柏先生给出的立体七巧板,我们发现是一样的,由此判断哈恩发明的Soma即是中国的传统民间玩具七巧板。

用立体七巧板可以拼出许多复杂而有趣的结构来,可惜在中国——立体七巧板的家乡却很难查找到相关资料。

(二)七巧板美学特征与活化价值

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七巧板由七块形状板组成,通过随意搭配可以拼出十二生肖、阿拉伯数字、26个字母,还可以拼出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交通工具等。

操作七巧板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当下的七巧板主要作为益智玩具存在:通过七巧板这种媒介,可以教导小朋友辨认颜色,提升色彩认知;从建筑构建学的衍生角度来看,可以通过高低、大小、长短的识别和排列组合等方式提高小朋友的空间认知;七巧板中的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形状认知;引导小朋友领悟图形的分割与合成,玩得好的小朋友,甚至可以用七巧板说故事,将七巧板图片连成一幅幅的连贯图画,这对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七巧板不仅具有娱乐的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如我国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就有七巧板的学习内容。

但对于七巧板的运用,仅仅把它定义为“益智玩具”就显得过于狭隘,在当代的设计应用上,也主要应用在平面设计上,作为七巧板的故乡,在立体七巧板上的研究微乎其微,在公共艺术上的表现更是接近空白。

公共艺术是用空间形体语言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讲述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历史文脉、生活期待、城市特征及城市主张,这种空间形体语言与七巧板参数化的抽象造型语言正好契合。

对七巧板的立体化研究,既有七巧板本身所具备的美学语言与魅力,也有国家提倡“民族化”与“地域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重塑大国文化自信的需求。

二、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引发的造型系统探索

立体七巧板由七个组件构成,其中只有一个是由3个小立方体组成,其他6个都是由4个小立方体组成,正好是1个“三连方”和6个“四连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构成的小立方体。

在构思阶段,我们希望设计的七巧板作品有别于传统的公共艺术作品,又要体现中国审美特征。在对七巧板元素进行提取和公共艺术的关系研究中,如何将七巧板参数化的抽象造型语言有逻辑地转化到公共艺术作品中,是本设计的一大挑战,也是本设计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

(一)教学实践——从“玩”中得真知

文章作者在担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代造型语言》的课程导师中,就将立体七巧板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带入到课堂中,支持学生在课程中运用“玩”的心态,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体”所引发出来的单体和复合体,经过组合(复制、重复、并列、陈列)产生对称与非对称,在对称中形成装饰对称、左右对称、平动对称与转动对称(罗螺对称),非对称产生均衡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重点关注文学、美学、材料学、社会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对作品的影响,直至作品落成,还必须关注市民的参与与反馈。

在这个阶段,学生须完成10个以上的单体组合,如2-11、2-24个的单元组合(如图1),以白色厚卡纸折叠拼接进行造型,再根据设计需求进行后期的上色组合等(如图2、3、4)。

从2013年至今,在课程教学上对七巧板的立体化语言进行了各种可能性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作品。2015年10月所申報的《七巧图式立体化造型之应用领域研究》(项目编号20160403)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立项,并开始尝试应用在实际项目上。

(二)《盛世莲花》的设计实践

2017年,公共艺术作品《盛世莲花》作为特邀作品参加广州国际灯光节(如图5)。

广州国际灯光节作为与法国里昂、澳大利亚悉尼灯光节齐名的“世界三大灯光节”之一,是代表广州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盛世莲花》组雕是一组系列的抽象光雕塑,在灯光节展出的是一个单体公共艺术作品。作品以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为基础形体,经过复制、重复、并列、陈列等组合方式,形成荷花含苞待放和盛开的不同形态,材料上采用不锈钢与炫彩玻璃的组合,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产生强烈的色彩变化,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点都可以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也很好地诠释了公共艺术作品中所强调的“公共性”要求,即强调作品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趣味互动性;同时作品透明的材质与城市空间、人、环境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判断城市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我们试图通过《盛世莲花》这个公共艺术作品来讲述广州这一座城市的历史、现状、未来、产业取向和对人的关爱。

《盛世莲花》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对祖国的一种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中国文人坚持自己的精神操守的气节与情怀。作品充分采用跨界元素,运用新观念、新形式、新技术、新材料等,以艺术的手法营造公共空间,呈现给观众正能量的气场。

整个设计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使用源自中国的、民族的抽象艺术语言与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相结合,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之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

(三)设计的工艺过程与创新

《盛世莲花》作为灯光节的主体雕塑,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其中除了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元素突出以外,造型语言新颖、材料与结构的创新也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1.《盛世莲花》的材料

作品的主要材料是不锈钢与幻彩变色玻璃,炫彩玻璃是一种具有变色效果的玻璃,在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角度,可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不但在夜晚中,在灯光的照耀下会产生奇幻的色彩效果,白天中不同时辰反射太阳光的色彩都不一样,同时即使发生意外破碎时,也不会造成碎片伤人,具有安全、环保,绿色、透明的特点。

幻彩玻璃的材料特点让《盛世莲花》不但在夜晚的灯光下大放异彩,在白天也可产生强烈的光线变化,这在灯光节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它最为吸引入的地方之一。

2.《盛世莲花》的工艺难度

《盛世莲花》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多的试验,其主要工艺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玻璃与不锈钢的连接和作品在公众场合下的安全性。

(1)玻璃与不锈钢的连接是工艺的难点之一。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连接:

一种是机械连接,如铆接或者非固定式的镶嵌;

另外一种是黏结剂连接。一般结构比较薄的玻璃钢件与金属件连接采用黏结剂连接,这也是本次作品主要的连接方式,为了做出一款视觉效果更为流畅的创新设计,我们在连接结构设计、界面处理及胶黏剂的选择经历了多次的试验,尝试了不同的黏结位置以及组合方式,最终运用模块化处理的方式成功地将成型工艺很好地运用到作品的生产中,实现了制作的稳定(如图6)。

(2)作品在公众场合下的安全性

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作品的“公共性”与“艺术性”同等重要,“公共性”可理解为互动性,表现为作品、艺术家、公众之间良性的相互交流、沟通、选择、影响。评价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结论是开放的,社会公众才是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评判者,只有在互动中,在与观众的接触中,作品的意义和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后完成。

出于对“公共性”的重视,在设计与成品制作阶段,作品是完全开放的设置,参观者可以进入到作品中间与作品进行互动,所以作品在公众场合下的安全性是我们重点考虑的,体现在結构上就是保证作品的稳定性,因此在结构上我们几易其稿,最终选择体形更加稳定的设计稿最为终稿(如图7)。

灯光节正式开幕以后,由于参观人数远远超过预期(据统计,到现场参观人数累计超过400万人),出于安全考虑,作品周围临时加上铁栏杆,作品的交互效果有所影响,但很多参观者还是跨过栏杆,与作品进行亲密的互动,主力方在对公众进行的后期调研中,很多参观者对《盛世莲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结语

在中国,公共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所体现的就是城市的形象,我们将它称之为“城市的年轮”。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城市面貌和地域文化的建设,放眼中国,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就是一片钢筋水泥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多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营造,作为城市递交给观者的一张名片,而这种文化视觉随着时光的推移,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

市场需要更多的公共艺术创新设计,应从中国本土文化着手,有效地赋予作品以中国化视觉特征,形成具有中国现代公共艺术特色的作品。

《盛世莲花》就是将七巧板参数化的抽象造型语言有逻辑地转化到公共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赋予作品情感特征及文化价值,有效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成为“城市的年轮”中地标性的作品。

《盛世莲花》只是一个开始,在将中国本土文化发扬光大的路上,我们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吕绍藩

上一篇:资产负债表审计质量论文下一篇: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