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

2024-05-09

北京市大学生(精选十篇)

北京市大学生 篇1

关键词:吸烟,饮酒,烟草烟污染,学生

吸烟与过度饮酒不但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是一些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解北京大学生有关吸烟、饮酒现状以及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开展大学生吸烟、饮酒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于2008年4-5月对北京的4所不同类型大学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北京市某名牌大学、某重点大学、某普通大学、某市属大学,共4所不同类型学校,在每所大学中,按年级、性别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共抽取大一到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2 014名,其中男生991名,女生1 023名;低年级学生(大一、大二)822名,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791名,研究生401名。平均年龄为(21.2±2.4)岁。

1.2 方法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在班级和学生宿舍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回收,问卷不记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025份,回收合格问卷2 014份,有效回收率为99.5%。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吸烟饮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4个方面。尝试吸烟、现在吸烟、每日吸烟、偶尔吸烟、经常吸烟等定义参照WHO关于未成年人吸烟标准[1];曾经饮酒、现在饮酒、重度饮酒、醉酒等定义参照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中的标准[2]。

1.3 质量控制

问卷经过预调查后实施。问卷中设置质量控制题,根据质量控制题剔除不合格问卷。对调查员进行系统培训。调查过程中现场质控,抽取6%的问卷复查,录入信息的准确率在99.0%以上。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吸烟、饮酒现状

2.1.1 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

表1结果显示,大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2.2%;大学生现在吸烟者、每天吸烟者、偶尔吸烟者的比率分别为19.5%,6.7%和11.6%,在经常吸烟者中吸烟成瘾比例为45.1%;被动吸烟率为40.9%。除偶尔吸烟率在不同学校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吸烟率、被动吸烟率、吸烟成瘾比例在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1.2 饮酒率和醉酒率

表1显示,大学生曾经饮酒率、现在饮酒率、重度饮酒率分别是82.3%,42.9%和13.0%,有26.9%的学生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过醉酒。曾经饮酒率只有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在饮酒率在性别、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饮酒率在性别、学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醉酒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学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吸烟、饮酒原因分析

2.2.1 吸烟原因

表2结果显示,现在吸烟者和其他吸烟者共同的原因有摆脱烦恼、消遣、社交需要等。解乏提神和学习压力大等是经常吸烟者更加重要的原因,而好奇因素对其他吸烟者更重要。

2.2.2 饮酒原因

表3结果显示,经常饮酒和其他饮酒组学生饮酒原因最多都是社会交往需要和心情好;在所有学生中饮酒原因是父母家庭的影响、觉得潇洒和媒体影响的比较少;与现在饮酒的学生比较,在其他饮酒的学生中饮酒原因是解闷消愁、个人喜好的较少。

注:被动吸烟指不吸烟者与吸烟者处于同一封闭空间,被动吸入吸烟者吐出来的烟雾每天15 min以上[3]。

注:每人可同时有几个选项;其他吸烟者为曾经吸烟但现在不吸烟和偶尔吸烟的大学生;()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每人可同时有几个选项;其他饮酒者为曾经饮酒但现在不饮酒的学生;()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调查的吸烟率略高于李佳萌等[4]报道的天津市大学生吸烟率,但是低于薛茜等[6]调查的新疆大学生吸烟率[5];大学生现在饮酒率低于王青梅等 调查的青岛大学生和印爱平等[7]调查的湖北大学生的水平。吸烟饮酒率各地区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文化环境不同有关。吸烟率、饮酒率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学校类型间存在差异,与其他研究的结果[7,8]一致;因此,针对重点人群(非重点大学高年级男生)进行干预与健康教育对于减少大学生吸烟、饮酒很有意义。

摆脱烦恼、解乏提神、消遣、社交需要等心理和社会原因是大学生吸烟的主要原因,与王泉海[9]研究结果相似。“社会交往需要”、“同学的影响”、“心情好”、“个人喜好”是大学生饮酒的主要原因,与刘东宁等[10]研究结果一致,社会环境和烟酒文化是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将经常吸烟者与其他吸烟者的吸烟原因进行对比发现,经常吸烟者吸烟原因较复杂,是由较多项原因组成;现在饮酒者与其他饮酒者的饮酒原因对比,也发现此现象。可能与吸烟饮酒原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随着吸烟饮酒原因或影响因素的积累,吸烟饮酒行为的程度也随之加深有关。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降低大学生吸烟率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大学生吸烟饮酒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对于控制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WHO.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obacco smoking surveys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report.Geneva:WHO,1982.

[2]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17.

[3]刘琳,刘小梅,宋光.综合院校大学生吸烟及认知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616-617.

[4]李佳萌,王伟.天津市大学生吸烟因素多水平模型分析.中华流行病杂志,2006,27(6):494-498.

[5]薛茜,张顺杰,陈学玲.新疆大学生吸烟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0):1176-1177.

[6]王青梅,汪韶洁,周跃进.大学生饮酒状况及相关问题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506-507.

[7]印爱平,张晓方,贺尚荣,等.大学生饮酒状况及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7,2(25):23-24.

[8]印爱平,张晓方,贺尚荣,等.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中国实用医药,2007,2(22):47-49.

[9]王泉海.豫北地区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08-409.

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章程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是由市教委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承办的宗旨在提高北京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群众性的比赛活动。

第二条赛事宗旨:听说领先,全面提高,重在参与,力争上游。

第三条赛事目的:引导北京市大学生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外语听说技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条赛事安排: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级,预赛由参赛单位自行组织,复赛和决赛由组委会统一组织。每年举办一次。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设立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组委会,负责比赛的全部组织工作。组委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委员若干名。组委会成员由“承办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领导小组”聘任的相关专家构成。

第六条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组委会下设评委会,设评委会主任1人,委员若干人,负责比赛评比工作。

第八条组委会下设比赛监督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委员若干人,负责对比赛过程、工作程序公正、公平性的监察工作。

第三章 组委会职责

第九条审定比赛章程,确定比赛实施办法。

第十条组建评委会,担任、推荐、审定复赛、决赛评委。

第十一条组建比赛监督委员会,推荐、确定监委。第十二条处理、解决赛事争议,对无法解决的争议,上报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管委会。

第十三条 指导组委会办公室工作。

第十四条 处理其他相关事项。

第十五条 组委会成员如不能正常履职,将做相应变动。

第四章 评委会职责

第十六条 评委由组委会成员提名产生。

第十七条 评委会主任委员负责召集委员,组织、协调现场比赛工作。

第十八条 同一单位评委限1人。

第十九条 复赛评委不少于5人,决赛评委不少于9人。第二十条 评委一旦确认一般不得更改。评委更替由组委会决定。

第二十一条 评委会以评分方式确定复赛名单和决赛获奖名单并上报组委会。

第二十二条 评委会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讲评和其它活动,所有活动均不得影响评分结果。

第二十三条 接受比赛监督委员会监督。

第五章 比赛监督委员会职责

第二十四条 审查比赛程序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第二十五条 监督比赛全部工作流程,对比赛做出客观评估。

第二十六条 接受选手或参赛单位异议申诉并转告评委

会。

第六章 选手参赛资格

第二十七条 选手为在校具有中国国籍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

第二十八条 预赛选手参赛由所在学校统一审核资格。第二十九条 复赛选手每校限1人,应为学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预赛一等奖获得者,由所在学校统一审核资格并提交组委会办公室。

第七章 经费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一条 预赛各项经费由参赛单位自行承担。第三十二条 复赛、决赛各项经费由主办和承办单位负担。

第三十三条 比赛经费为专项经费,用于与比赛有关的设备购置、宣传、场地、设施使用、印刷、劳务等方面。

第三十四条 经费使用严格遵守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八章 奖励

第三十五条 预赛设校级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其中一等奖1名,一、二等奖总数不得超过5名。其它奖项和奖励方式由学校自行确定。

第三十六条 决赛共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6个,三等奖若干名,三等奖由评委会根据复赛成绩确定。

第三十七条 预赛、决赛获奖选手可获得组委会颁发的相应奖励等级证书。

第三十八条 组委会根据各校预赛情况颁发组织奖。

第九章 其他事项

第三十九条 承办方可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第四十条 比赛全程录像。参加复赛、决赛选手应与组委会签订《授权书》,允许组委会和承办方使用现场录像及其他资料用于教学及其他非营利活动。

北京市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分析 篇3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现状

1.费用来源单一化,消费呈现两极分化

根据调查显示,九成学生月生活费来源于父母,生活费主要在400元~1,200元的范围内。产生消费金额最多的项目是在校的伙食费。其他的主要消费有学习方面的支出(如买参考书)、手机通讯费和娱乐方面的支出。大学生消费出现两极分化,主要体现在城市与乡镇生源和农村生源的消费差异上。月生活费在800元以上的学生有54%的城市生源和46%的乡镇生源,农村生源仅占9%;其中17%的城市生源月生活费在1,200元以上,但在乡镇生源和农村生源中这一比例仅占6%和4%,这种差异主要与经济状况有关,与我国的经济条件也有一定的必然联系。

2.消费缺乏计划,渐有理财意识

大学生的消费被感性与理性左右着,对于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消费情景,大学生很容易在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间变换。在对消费习惯进行调查时发现,有38%的学生选择“钱多时想花就花,手头紧就先计划再花”, 13%的学生选择“不在乎,想花就花”,这两项比例就超过了半数,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消费时比较缺乏计划,由于对金钱的概念和个人需求不明确,更多的是随意性消费。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有32%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习惯选择“做好计划再花钱”,另外,在调查大学生生活费是否“月光”时,约有46%的学生有剩余,且有8%的调查者表示会将剩余的钱做理财投资,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慢慢有了一定的理财意识。这一点与现在的年轻人表现基本一致,只是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基本是父母给予,譬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会依据孩子每月必要消费项目的支出额,给孩子“正好”的生活费用,使得学生较难留有剩余。

3.人情消费成为必然

调查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随着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日益增多,产生的人情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情消费主要在同班级、同宿舍或是好朋友这类“小圈子”中存在,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维护师生关系等方面产生一些花销。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每月都会参加不同频率的聚会,其中21%的学生更是超过每周一次。这种趋于社会化的交际活动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正常的一部分,并且占着不小的比例。虽然适当的人情消费有助于大学生增加个人社交圈、增进友谊,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消费方法和消费限度,要量力而行,避免由于过于注重“脸面”和缺乏理财意识及能力,使自己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给自己和家庭增添了负担。

4.电子产品成为必备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提高,各种电子设备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有些产品几乎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品。调查数据显示,98%的学生拥有手机,89%的学生拥有电脑,拥有MP3/4和电子词典的比例也分别超过60%和40%。

另外,由电子产品的使用所带来的费用如手机话费、上网费等,也成为学生一项很大的支出。据调查显示,每月的手机通讯费在2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1%,20元~50元的占45%,50元~100元的占30%,100元~200元的占10%,还有4%的大学生每月手机通讯费在200元以上。整体来看,大学生手机费用支出比较合理,20元~50元在各通信品牌的月租费中属于较低价位的。恋爱通讯、学生干部发送通知、外地学生给老家打电话产生的长途费等因素都会导致手机通讯费的大幅度蹿升。总体看来,大学生的手机通讯费控制在生活费的1/10以内还算是比较合理的。只是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高通话量,收发短信才是大学生使用的主要业务。其原因也很简单,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上课,受课堂要求限制,不允许也不方便接听电话;联系同学朋友,不清楚其是否在上课,也不能冒失地打电话过去,所以短信息的“无声交流”优势就被大学生格外青睐。

5.持信用卡消费逐渐增长

信用卡办理有段时间曾在高校中大量普及,虽然很多学生没有工作收入,但每个月仍然可以提前预支数千元的巨大诱惑使很多学生不考虑还款压力而申请信用卡。银监会在2009年7月中旬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提高了大学生申请银行信用卡的门槛,但并没有影响已经持卡的大学生正常使用信用卡。现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刷卡消费没有固定的频率,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超过6%的大学生每个月都会刷一次。在回答“为您信用卡还款的人是谁”的问题时,有近40%学生选择“家人”,这无疑为学生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而一旦没有及时还款,学生的个人信用将可能受到质疑,对其日后工作中所产生的信贷关系将产生巨大影响。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建议及措施

1.增强独立意识,合理规划消费

调查发现,有50%的大学生月生活费有剩余。生活费有剩余并不能简单认为是由于学生消费支出十分合理所致,但起码说明了大学生在消费上是有所节制的。根据调查结果,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不足两成。一个人有记账习惯不能说明其消费是合理的,但能肯定的是其正在对自己的消费进行监控。记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录生活费用的详细去向,更重要的是在记录中分析已产生消费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进行消费的把控与调整,最终以更合理的方式规划并支配生活费。因此,应鼓励大学生在消费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记录,定期检查与优化自己的消费习惯,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另外,在月生活费有剩余的大学生中有近17%进行了理财投资。由于国家文化差异,人们对待理财的认识也就不同,一些发达国家很重视从小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而我国的大学生却很少接触到理财方面的知识。学生对理财与投资方面知识的认识与了解,不仅对目前的大学阶段有益,更是对其未来工作有着长远的好处。

2.提倡理性消费,避免盲目攀比

调查显示,在面对“当您看到一件您现在并不需要的物品时您会不会因一些诱因(如打折、促销等)而去购买”的问题时,选择“会”与“不会”的大学生各占一半。进行计划消费的大学生没能逃脱诱因去购买目前并不需要的商品,这就是大学生感性消费行为最有力的表现,也证明了大学生的消费存在着理性与感性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更要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

此外,由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来源于家庭,以及当代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一贯保护和溺爱,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缺乏独立的金钱观与价值观,加之日益增长的人情消费,攀比的风气在大学生中愈演愈烈。这不仅为学生家庭增加巨大压力,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可能在高校中带来更多不良风气。作为大学生,对于超前消费或不合理的人情消费,要坚决说“不”,量力而行。

3.学校与家庭正确引导,建设良好风气

大多数高校将如何消费视为学生自己生活上或其家庭的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其实不仅学生家庭有义务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高校也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握学生的消费现状,关注学生消费态度,研究其消费心理、行为、特征,端正其消费观念,针对学生的超前消费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及理财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与风气。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

北京市大学生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首先在北京88所高校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所高校,每所高校在各年级分别随机抽取2个班级(20人作为1个班级单位),抽中班级所有学生均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5份,有效回收率为90.5%。其中男生392名,占43.31%,女生513名,占56.69%。医学类学生303名,占33.85%,文科类学生361名,占40.34%,理科类学生231名,占25.81%。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500名,占55.43%,高年级(三年级及以上)学生402名,占44.57%。城市学生474名,占52.55%,城镇学生228名,占25.28%,农村学生200名,占22.17%。年龄15~26岁,平均19.82岁。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问卷统一发放,统一回收,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回收并核对。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以及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等。健康知识共34道题目,每道题答对为1分,答错为0分,所有分数相加即为健康知识得分;得分超过21(百分制的60分)分者所占的比例即为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技能共7个题目,每道题答对为1分,答错为0分,所有分数相加即为健康技能得分,把健康技能得分转化成百分制;≥80分定义为掌握健康技能,≤80分定义为未掌握健康技能。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2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双录入比较,使用SAS 9.1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得分情况

大学生对大部分健康相关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平均得分为(24.3±5.9)分。根据健康知识知晓率的计算方法,得到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6.5%。有87.2%的学生知道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86.8%知道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治病;75.0%的学生知道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正确回答被动吸烟导致哪些疾病的人仅占22.4%,而仅有16.24%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四害”分别传播哪些疾病。见表1。

2.2 健康技能掌握情况

本次调查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健康技能涉及了7个方面,其中“认识OTC标志”和“认识易燃易爆标志”2个方面技能掌握情况较差。根据健康技能掌握率的计算方法,得到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率为68.95%。见表2。

由表3可知,医学专业学生健康技能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χ2=34.91,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理科、文科专业学生与医学专业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73,26.54,P值均<0.01),但文科专业学生与理科专业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48)。低年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好于高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修过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健康技能水平高于未选修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17)。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内数字为掌握率/%。

2.3 健康技能影响因素分析

以健康技能为因变量(未掌握=0,掌握=1),性别(男=0,女=1)、年级(低年级=1,高年级=0)、专业(理工科=1 0,文科=0 1,医学=0 0)、学生来源地(城镇=1,农村=0)及是否选修过健康方面的课程(否=0,是=1)以及健康知识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健康技能的因素主要是专业和健康知识得分。见表4。

2.4 健康知识获取途径

参加过学校健康相关选修课程的学生有416名(46.22%),其中选修时间为1个学期及以下的有367名,占选修课程人数的88.43%;选修时间为1个学期以上的有48名,占11.57%。

目前,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依次为互联网(75.1%)、电视(74.9%)、学校健康教育课程(42.5%);同时,在大学生希望的获取健康知识途径方面,前3位依次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64.0%)、互联网(56.5%)、健康讲座(53.7%)。

3 讨论

本次调查问卷参考全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部分内容,调查对象年龄在15~26岁之间,与全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对象(15~25岁年龄组)具有一定的可比性[8]。结果显示,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68.95%)高于全国调查城市居民的结果(31.96%)[8,9,10,11]。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46.22%的调查对象参加过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但超过1个学期的比例很低,说明学校提供的健康教育在数量上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因素分析表明,专业对健康技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医学专业学生不论专业课还是选修课的设置,都会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健康相关知识,说明学校健康教育对健康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是进行健康教育最理想的场所,大学阶段正是观念和行为形成和稳固发展的阶段,在高校开展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健康观念和行为技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形成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大学生当前获取健康知识、技能的途径与希望获取途径不一致,说明学校当前提供的健康教育与学生需求脱节。大学生远离家庭,获得健康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渠道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另一方面是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所提供的自我教育机会。大学生当前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我教育(上网等)的方式来实现,学校教育存在缺位的情况;自我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但在另一方面其知识来源的可靠性值得商榷,且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全面性。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当前健康知识水平和技能特点及学生具体需求开展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

此外,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次调查显示,无论是大学生目前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还是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互联网都居前3位。有关研究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12]。因此,学校应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在重视正规途径的同时,可以利用校园网、QQ群等更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相关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新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85-388.

[2]李珊,李志新.自贡市素养基本知识技能基本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4):306-308.

[3]NUTBEAM D.Health literacy as a public health goal:A challengefor contemporary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tothe 21st century[J].Health Promot Int,2000,15(3):259-267.

[4]ANDREW P,SHYAMA K.A tale of two health literacies:Publichealth and clinical approaches to health literacy[J].Health PromotInt,2008,23(2):152-159.

[5]LENOX D.What is health literacy?[EB/OL].[2008-08-10].http://www.chcs.org.

[6]王萍.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98-302.

[7]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8]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EB/OL].[2009-12-27].http://www.moh.gov.cn.

[9]卫生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EB/OL].[2009-10-25].http://www.moh.gov.cn.

[10]佟丽,胡俊峰,侯培森.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4):293-295.

[11]肖砾,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61-364.

北京市大学生 篇5

根据市教委《关于印发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的通知》(京教高办〔2008〕2号)精神,我委委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承办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竞赛方案如下:

一、大赛目的举办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为了引导北京大学生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外语听说技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赛事安排

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级,预赛由参赛单位自行组织,复赛和决赛由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组委会统一组织。

预赛方式、时间、地点由参赛学校组织、安排。

各校限报1人参加复赛,包括定题演讲和抽题即兴演讲。复赛前10名进入决赛,包括抽题即兴演讲和问答。

三、比赛主题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Globalized Age

(全球化时代北京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四、比赛日程

(一)预赛

1.2010年7月2日前各参赛学校上报预赛安排。

2.2010年9月5日至9月30日各校举行预赛。组委会安排巡视。

3.2010年10月8日前各参赛校上报预赛获奖名单(不

超过5名)和并从中产生推荐选手(1名)名单。

4.上报预赛资料

照片JPG格式(文件名称为:竞赛名称+内容介绍+学校名称),要求经过筛选,能较好反映筹备、宣传、组织、竞赛等环节工作。

录像MPEG格式(文件名称为:竞赛名称+内容介绍+学校名称),要求经过初步剪辑,能较好反映本竞赛特点、参赛学生风貌等。

(二)复赛及决赛

2010年10月12日,举行复赛分组抽签,公布复赛题目、地点。

2010年11月13日上午8:30至12:00举行复赛。2010年11月13日下午14:00至18:00举行决赛。决赛地点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楼3层国际会议厅。

五、报名与参赛

(一)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在京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科大学生。

(二)复赛报名

复赛报名由各高校统一组织,每校限报1人。复赛人选应在学校预赛一等奖中产生。报名表见附件。报名表经参赛校教务处签章后报送比赛组委会办公室,并将电子版发至组委会办公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jwcbgs@uibe.edu.cn

六、奖励

(一)预赛设校级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其中一等奖1名,一、二等奖总数不得超过5名。其它奖项和奖励方式由学校自行确定。

(二)决赛共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

(三)预赛、决赛获奖选手可获得比赛组委会颁发的相应奖励等级证书。

(四)组委会根据各校预赛情况颁发组织奖。

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 张瑾 联系电话:64492180 传真:64492180

北京市中小学生评价的变化和发展 篇6

一、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评价的发展变化

变化一:对学生发展内涵的认识发生改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所追求的学生发展不是所有学生都达到同等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学生的所有方面整齐划一的发展,学习成绩更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衡量指标。从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学生的发展是基于原有水平上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的渐进过程,学生发展过程及其结果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要将学生发展的视野聚焦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即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各个时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和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

变化二:强调发展性评价理论的指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评价强调发展性,具体实施中采用发展性评价理论作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重视学生发展过程的记录和资料收集,吸引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过程中,通过与其他评价者的沟通、协商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要分析出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发展表现,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明确自己发展的现状和努力方向,以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行为,逐步实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变化三:评价内容全面,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学生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导致学校教育严重偏离素质教育目标和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囊括了学生发展的各领域,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基础指标,以及个性发展特长、有新意的劳动和活动成果等发展指标。本方案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符合素质教育精神,较好地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变化四:评价方法多样,强调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改进传统考试和测验方法之外,学校还注重学生评价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学生评价方法趋于多样,包括成长记录、专题评价工具、实践操作法、情景测验法、观察记录法、作业分析法等,以便于真实、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的表现,追求评价方法科学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评价方法要简易、方便,增强可操作性。一方面,学校主要采用北京市研制的《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和《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作为主要载体来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进步状况,同时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发和使用各种评价记录表作为补充。另一方面,学校依据阶段发展重点研制使用各种评价工具。同时,教师会结合教育教学内容有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评价方法。

另外,通过课题研究开发,形成了一系列的学生评价工具,其广泛应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包括“小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应用水平评价工具表”、“小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应用水平评价工具表”、“小学生信息能力评价量表”、“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量表”、“小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评价量表”、“小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小学生人际关系评价量表”、“小学生卫生、保健评价量表”等。

变化五:评价主体趋于多元,重视学生的自评

中小学生评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局面,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以及和学生成长过程有关的社会机构和人员参与学生评价,使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从多个角度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表现,为学生的客观定位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同时,激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通过自评结果主动规划和调节自己的发展目标,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变化六: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评价改革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强调不同评价主体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随时记录,尤其是典型事迹的记录和关键行为描述,通过学生发展过程中点滴表现和及时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发展过程,调整下一步学习目标和计划,在不断设立目标——信息反馈——调整行为——设立新目标——信息反馈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学生逐步向发展目标迈进。

变化七:尝试借助数字网络开展中小学生评价改革

除了用文本形式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之外,快捷、方便、具有个性的网络平台受到很多学校的青睐,很多学校尝试结合学校网站的建设加大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力度,并通过学生评价改革带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北京市正在尝试研制、开发小学生和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数字平台,期望通过数字平台的形式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评价活动,让不同评价主体有一个及时沟通和交流的便捷途径,给学生开创一个能够自我展示、相互学习的空间。

在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在追求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发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并通过阶段自我评价和透过教师、同学和家长等的眼光了解到自己的成长状况及存在的不足,对自己的认识及未来发展的定位趋于客观。(2)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学会利用形成性评价结果。利用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吸取前一阶段行为的经验和教训,适当调整发展目标或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和采取的措施更加合理、有效。(3)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明确要追求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能够有意识地设计、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通过行为记录、及时评价等方式监控发展过程,将自我发展过程变成一个自觉、主动的行为。

二、学生评价面临的考验及未来的前进方向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过程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小学生评价实践改革推动过程中面临的现实状况,关系着今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顺利开展。包括:(1)部分教师尚没有完全掌握科学评价学生的方法和技能,缺乏可以借鉴的、成熟的评价工具和策略。(2)如何实现现有学生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便捷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时效性。(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如何结合社会发展不断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4)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学生评价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关系等问题。

以上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深入推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时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进一步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小学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通过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中小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的背景、意义、目的和举措等,引导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人员正确理解教育质量、学生评价理念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切实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2)加强总结、梳理工作,对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区县和学校开展的中小学生评价改革实践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在深入分析研究和理论提升的基础上形成一批优质的学生评价资源,通过行政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网络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推广,进一步指导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践。(3)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及时补充、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体现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汲取奥运教育和学生志愿者的成功经验,把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等。(4)注重学生评价相关技术的创新,利用数字网络方式记录、保存学生发展足迹信息和开展学生评价的同时,加强学生评价数字模型研究,逐步建立符合实际需求、基于数字系统平台的描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系列模型,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5)学校要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和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让学生评价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是游离于学校工作之外的,附加于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额外负担,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和激励功能。□

北京市大学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市某高校2007年入学新生482人, 其中男生204人, 女生278人;城镇生源196人, 乡村生源286人;2008年入学新生580人, 其中男生162人, 女生418人;城镇生源245人, 乡村生源335人。

1.2 方法

结核病防治所提供PPD试验制剂并派专业人员负责注射;于48~72 h (后) 由结核病防治所专业人员检查注射部位反应, 测量硬结的横径和纵径, 得出平均直径= (横径+纵径) /2;组织学生配合PPD普查试验。PPD试验结果判断:直径≤4 mm为阴性, 5~9 mm为弱阳性, 10~19 mm为阳性, ≥20 mm或虽<20 mm但局部出现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反应[2]。

1.3 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PD试验结果

2007年共有482人参加PPD普查试验, 其中阳性189人, 阳性率为39.21%;2008年580人参加PPD普查试验, 其中阳性205人, 阳性率为35.35%, 见表1。

2.2 男女生PPD试验阳性率比较

2007年PPD试验阳性率男生为30.88%, 低于女生45.33% (χ2=10.295, P=0.001,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年PPD试验阳性率男生为24.07%, 低于女生39.71% (χ2=12.495, P=0.000,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3 城乡学生PPD试验阳性率比较

2007城镇生源大学生PPD试验阳性率为45.92%, 高于乡村学生34.62% (χ2=6.233, P=0.013,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年城镇生源大学生PPD试验阳性率为42.85%, 高于乡村学生29.84% (χ2=10.475, P=0.001,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PPD试验在发现新病例、诊断结核病、预测结核病流行及监测卡介苗预防接种方面, 具有简便快捷、敏感准确的特点, 能较准确地反映卡介苗的接种情况和结核菌的感染情况。配合结核病防治机构做好高校新生PPD普查工作, 对掌握高校结核感染和结核易感人群情况, 以及制订结核预防、治疗措施非常有益。

北京市某高校学生来源于城镇和乡村, 卡介苗接种率不足半数;入学后学生多为集体寄宿制生活, 加之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 器官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特别是受内分泌系统波动变化的影响, 免疫系统功能也会出现变化, 受结核菌侵袭的危险性增大。

通过对2007—2008年结核病防治机构在北京市某高校进行的新生PPD筛查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结果显示:女生阳性率明显高于男生, 提示女生被结核杆菌感染的机会多于男生。城镇学生阳性率明显高于乡村生源。经分析认为, 女生整体的身体素质较男生差;城镇虽然经济收入、住房条件优越于乡村, 但学生在交通、娱乐、购物及就学等诸环节存在高密集活动状况和机会, 特别是城镇不能正常接受结核病防治的流动人口多、人员混杂, 人群中疫源多, 因而导致城镇生源结核杆菌感染机会增加。

近两年我们对北京市某高PPD阳性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追踪, 未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通过这两年对我们对新入学大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的总结和分析, 使结核病防治工作针对性更强, 有效预防了结核病在高校的流行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3-45.

北京市大学生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于 2013 年 6 月方便抽取北京 3 所综合性

大学,在选修课课堂及自习室对19 ~ 24岁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募集学生480名,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共收回有效问卷465份,其中男生228名,女生237名; 平均年龄( 21. 87±2. 42) 岁。

1. 2方法参考“中国慢性病监测问卷”“儿童膳食和体力活动习惯情况调查”和“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 大学生) ”等问卷[12],自行设计结构问卷。主要测量的指标包括大学生对于体力活动的态度、体力活动行为、健康相关行为、饮食行为、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期待获取体力活动的知识及途径。

身高体重以最近一次测量数据为标准,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体重/身高2( kg /m2) ,按照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肥胖的判定标准: BMI≤23. 9 kg /m2为体重正常,BMI >24. 0 kg / m2为超重或肥胖[13]。

按照体力活动达标标准[14],过去7 d及平时1周,全天体力活动时间累计达到60 min及以上为体力活动达标; 按照1周内达标的天数是否达到5 d,将研究对象分为达标组( 45人) 和未达标组( 420人) 。

通过问卷调查每周锻炼肌肉、骨骼的天数,锻炼肌肉的体育项目包括举重、仰卧起坐、伸展运动、引体向上等,锻炼骨骼的体育项目包括蹦跳运动、球类等。利用刻度尺( 0 ~ 10) 对“增加体力活动重要性”“变得活泼好动的自信心”进行测量,得分中位数≥6,分别代表“我认为体力活动很重要”“我相信自己可以活泼好动”。

1. 3质量控制在问卷调查阶段,调查完毕现场查漏补缺; 调查员要确保调查对象的依从性,保证资料的完整性,降低失访率;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采用逻辑检错,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 4统计分析应用EpiD ata 3. 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检错; 利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体力活动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的基本情况、促进与阻碍体力 活动因素 的分布差 异,非参数检 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达标组与未达标组对体力活动的态度;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基本人口学特征体力活动达标的人数为45人,占9. 7% ; 过去7 d锻炼肌肉的天数 > 3 d的人数为97人,占20. 9% ; 过去7 d锻炼骨骼的天数 > 3 d的人数为105人,占22. 6% ; 闲暇时,每日静坐时间少于2 h的人数为72人,占15. 5% 。体力活动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学生的性别、年级、民族、父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以上、在学校住宿、成绩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未达标组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以上的人数比例高于达标组( P < 0. 05) 。

大学生平均体质量指数为( 20. 82±2. 73) kg /m2,体力活动达标组为( 21. 95±3. 30) kg /m2,未达标组为( 20. 70±2. 64) kg /m2,达标组的肥胖率高于未达标组( P < 0. 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 * 为报告率 /% 。

2. 2 体力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2. 2. 1 体力活动态度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增加体力活动很重要以及有信心让自己变得活泼好动( 得分中位数分别为8,8) 。达标组关于“增加体力活动重要性”和“自己变得活泼好动的自信心”得分中位数( 9,9) 高于未达标组 ( 8,8) ( Z值分别为 - 2. 344,- 3. 523,P值均 < 0. 05) 。认为增加体力活动很重要( 得分≥6) 的有387人( 83. 6% ) ,相信自己可以活泼好动( 得分≥6) 的有357人( 76. 8% ) 。达标组相信自己可以活泼好动的人数比例( 88. 9% ) 高于未达标组( 75. 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 101,P = 0.043) 。

2. 2. 2 感知体力活动的促进及阻碍因素学生感知的体力活动的 主要促进 因素有“体育 锻炼兴趣”( 56. 8%) “体育课程考核”( 35. 0%) “同学影响”( 33. 7% ) 等。针对各促进因素对两组学生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对达标组的促进作用均高于未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 而体育课程考核对于未达标组的影响高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64. 4% 的学生认为“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是体育锻炼主要阻碍因素。针对各阻碍因素对两组学生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各阻碍因素对两组的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达标率仅为9. 7% ,与2010年中国成人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 18岁及以上 居民经常 锻炼的比 例为11. 9% )[7]。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平均1周“每日体力活动时间超过60 min”的天数仅为2 d,远低于国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h”的要求[11]。本次调查大学生每日平均闲暇静坐时间为4 h。静坐时间过长会减少能量的消耗,造成体重增加[15],减少静坐的时间可以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16,17,18]。大学生静坐时间过长的现象值得关注。

在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方面,本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增加体力活动很重要,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变得活泼好动; 大学生对体力活动重要性的认识、选择活跃生活方式的自信心、运动的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体力活动行为达标的促进因素。提示对于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19]。

本研究也发现,体育课程考核对提高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不具备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学生。Gustat等[20]的研究也发现,政策对体力活动有一定促进作用。

在体力活动的阻碍因素方面,本研究显示,“文化学习任务重,觉得没时间”“缺少同伴”“懒惰怕苦”和“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学生报告最多的原因。健康生态学模型认为,个体水平、人际水平、机构水平、社区水平、公共政策将影响个体行为[21]。本研究提示,体力活动干预项目要考虑政策和环境改善在内的多水平的因素。

北京市大学生 篇9

在现代社会, 合格的人才不但要有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健康的躯体和健全的人格[1]。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如果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 不仅会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阻碍个人的发展, 还可能给他人带来伤害。教育部1994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 开展学校健康教育; 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 对影响学校人群健康的有害因素实施医务监督[2]。”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3,4,5]。为此, 笔者对北京10所高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探讨目前大学生常见健康问题及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 为有效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北京市10所高校 ( 理工类院校6所, 文科类院校4所) 学生, 在教室、图书馆、餐厅及校园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每个学校根据学生总人数的多少发放600~1 000份问卷, 共发放问卷8 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 637份。其中上过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学生1 869名, 未上过的5 768名; 男生3 725名, 女生3 912名; 年龄为16~27岁; 大一、大二的学生占70%以上。

1.2方法参照有关文献,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目前主要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的需求与重要性的认识, 以及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等内容。由各学校的校医院负责对各个学院学生随机发放问卷, 主要是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问卷由学生自行匿名填写, 之后立刻回收。

1.3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间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2 结果

2.1大学生日常存在的健康问题从表1可见,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存在的健康问题居前3位的是乏力没精神、上火、眼睛疼, 其次是胃疼、头疼、颈椎疼等, 而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仅占11.1%。男生认为自己有健康问题的比例低于女生, 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健康问题的比例高于女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2大学生存在健康问题的原因由表2可见, 学生认为自己产生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作息不规律、缺乏锻炼、熬夜, 报告率均在50%以上; 男生认为作息不规律是造成健康问题的首要原因, 女生则认为缺乏锻炼是首要原因。除不了解健康知识、不知道保健方法外, 其他原因女生与男生的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3 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的需求与重要性的认识由表3可见, 有48.8%的学生认为疾病离自己很近, 女生选择此项的比例高于男生; 67.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重要, 上过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很重要的占33.7%, 高于未上过课的学生 ( 24.8%) ; 对于大学是否应该开展健康教育课、是否愿意参加大学生健康教育课, 上过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学生选择“是”的比例分别为75.6%, 69.9%, 均高于未上过课学生的62.9%, 56.8%。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4 大学生认为获得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表4可见, 在上课方式的选择上, 上过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学生选择必修课方式的比例高于未上过课的15.3%, 选择“讲座”形式上课的比例低于未上过课的学生。大学生认为在日常获取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前5位的依次是: 网络、看电视、看书、听别人说、卫生宣传; 而上过健康教育课的学生在选择获取健康知识途径时有38.0%选择了“上健康教育课”, 高于未上过课的10.7%。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研究可见, 大学生存在的多数健康问题是与自身日常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 现在学生由于面临较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 无法保证充足的休息, 加之饮食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知道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均使学生群体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尚未有统一的示范性大纲, 高校校医院应主动承担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任, 在传授健康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7]。

由本次研究可知, 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护等的需求较大。目前, 很多高校和中学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或讲座。调查显示, 有2/ 3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重要的; 而选修过健康教育课的学生对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说明通过对健康知识的学习, 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疾病预防等健康保健的认识更近一步。

在教学方式上, 学生倾向于选择既没有过多学业负担, 又能获得健康知识选修课方式。从调查结果和教学效果来看, 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时不能将教学内容统一化, 应设立必修和选修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觉参与意识, 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真正达到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 网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首选渠道, 然而网络上内容繁多, 准确性和真实性也很难保证, 因此互联网是学生查询和获取健康知识最方便却不是最好的渠道。应该把健康教育课的讲授和网络结合起来使教学网络化, 既能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健康知识, 又能保证知识的准确性[8]。另外, 应加强学校卫生宣传栏建设、向学生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建立校园专题网络并开设相关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9]等。有研究显示, 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10]。

北京市大学生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在充分考虑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于2012年从北京市88所高校中抽取5所,涵盖以文、理科为主,同时包括体育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学校,然后从每所高校抽取2个系,每个系抽取2个班级(二年级及以上),累积共抽取2 005人作为研究对象。以7个已知人群和性别作为关键变量,以上问题均不缺失的问卷为有效问卷,最终纳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共1 776人。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3 个方面: ( 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2) 调查对象认识已知人群和未知人群的数量,其中对于已知人群的7个问题用于估计网络规模C,对未知人群的问题用于估计其人群规模的大小,本研究中指的是毒品使用人群; ( 3) 调查对象对已知人群和未知人群所持的态度,用于校正由于每个人的态度偏差所导致认识事件人群的偏差。

1.2 概念界定

1.2.1已知人群

规模大小已知的人群。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规模统计数据,本次研究选取“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学生”“山东学生”“河南学生”“留学生”“中共党员”和“过去1 a发生意外事故的学生”7个人群作为已知人群。

1.2.2认识

表示个体看到另一方或另一方的名字、昵称时能辨识对方,最近2 a内与其有过面对面的接触,或对既往见过面的人在最近2 a内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有过联系,不包括素未谋面的网友。

1.3基本理论

网络规模迭加法最初由Bernard等[7]提出,被用于估计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中死亡的人数。是一种基于社会结构理论形成的用于估计难以计数人群的方法,主要基于这样的假设: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交网络分布,反应了各种子人群在这个社会里的分布状况。也就是说,一个人所认识的人的数量分布,平均代表了其生活范围内人群的分布。网络规模叠加法估计人群规模步骤可分为以下3步。

1.3.1估计社交网络规模

C(Social network size,C)基于极大似然法估计调查对象的社交网络规模,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是第i个被调查者社交网络规模的大小,mij是第i个被调查者认识的属于已知人群j的人数,ej是已知人群j的规模,L表示已知人群规模的数量,总人群的规模用N表示。

1.3.2校正社交网络规模C

每个调查对象对不同人群的态度不同,为了校正态度偏差对结果的影响,本次研究对社交网络规模C进行以下校正:(1)逆估计。每次从已知人群中去除一个人群,利用剩余已知人群估计C值,反推被去除的人群规模。以逆估计值与实际值的比值在0.2~6.0之间作为是否保留该已知人群的依据。(2)异常值剔除。剔除社交网络规模C为0的值,对C值进行对数转换后利用箱式图剔除异常值。

1.3.3未知人群规模估计

将C代入公式2计算未知人群的规模e。

其中,Ci是第i个个体网络规模的估计值,mij是第i个个体认识的属于第j个人群的人数,是人群j规模的估计值,N是总人群的规模。实际调查中mij是需要通过收集数据得到的,Ci通过搜集数据计算得到,N则是人口统计的数据。

1.4 网络规模叠加法的偏倚及其调整

1.4.1偏倚类型

在实际工作中,网络规模迭加法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偏移[13,14,15]:(1)传播效应。指某人处于某个人群的事实没被等同的传播给其所认识的每个人,导致被调查者给出关于网络成员的错误答案。(2)屏障效应。指由于空间或社会等因素而使某些被调查者不能认识某类人群或是比普通人认识更多这类人群。屏障效应存在时,虽然被调查者给出关于事件人群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不全面。(3)回忆偏倚。调查对象不能准确回忆起他们所认识的人分别属于哪类人群,或是不能准确回忆起其所认识的属于某种类型人群的具体数目,从而造成回忆偏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4)涟漪效应。指调查对象所认识的人中也包括调查对象所认识的人所认识的人,造成m值的高估。

1.4.2权重系数校正法

网络规模迭加法公式需要的4个值(N、e、C、m)中,N是从其他统计数据中得到的值,e为所求值,所以应当注意易产生偏倚的C值和m值。社交网络规模C值偏倚的控制主要通过C值的检验进行,而这里的偏倚纠正主要是针对m值,即人们所回答的认识的事件群体人数,也就是纠正人们在反馈时所带有的传播效应、屏蔽效应、不真实回答等问题。

权重系数校正法假设的前提: 对事件人群认可度越低,其认识的事件人群的人数越少; 偏差较小的是被调查者对事件人群认可态度是中等的,即调查对象对某人群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其认识该人群的规模。因此,以不同认可度水平调查对象社交网络规模均值除以中等认可度水平社交网络规模均值所得到的系数作为权重对数据进行校正。如你对某人群的评价:A非常低,B低,C一般,D高,E很高。可利用公式3计算权重系数:

Wjk是调查对象对人群j的态度为k( k = 1,2,3,4,5) 的权数系数;是在第k个水平调查对象认识人群j人数的均数;是在k = 3 的认可水平上调查对象认识的人群j人数的均数。

1.5统计方法

利用Epi Data 3.1软件作数据双录入,建立数据集。采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均数和率对网络规模及人群规模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初始纳入1 776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最终纳入1 761人进行分析。其中男生764名,女生997名;大二学生668名,大三学生642名,大四及以上学生451名;专业分布为医学生376名,理工生374名,艺术生323名,文科生338名,体育生350名。

2.2 C值的估计与校正

(1)基于7个已知人群代入公式1,得到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社交网络规模的均值为98人。(2)最终用于分析的已知人群的选择以逆估计值和实际值比值介于0.2~6.0作为依据。首先剔除第1个已知人群,利用剩余6个已知人群进行计算,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社交网络规模Ci1; Ci1代表剔除第1 个已知人群后利用第2 ~ 7 个已知人群计算得到的个体i的社交网络规模,j = 2 ~ 7 代表其他6 个已知人群,代表个体 i 认识的已知人群 j 的人数之和,代表第 2 ~ 7 个已知人群的实际规模之和,N代表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规模。

其次利用公式

计算估算的第1 个已知人群规模e1,j = 1 代表第一个已知人群,j = 2 ~ 7 分别代表其余的6 个已知人群,代表估计的第一个已知人群的规模,i = 1 -1 776分别代表1 776 个个体,mj代表被个体i认识的已知人群j的人数,ci1代表利用第2 ~ 7 个已知人群计算得到的个体i的社交网络规模,N代表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依此类推,可以计算认识除去第j个已知人群后估算的社交网络规模ci1和已知人群规模ej( i= 1-1 776,j = 1,2,3,4,5,6,7) ,将估算的已知人群规模与实际已知人群规模相比,得到其相应比值,其中第7 个已知人群的估计规模与实际规模之比为97.97,超出标准,因此排除该已知人群。( 3) 利用最终的6 个已知人群,代入公式1 计算社交网络规模,发现C值呈偏态分布,对C值进行对数转换后利用箱线图( Box-plot) 作异常点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剔除异常点,最终保留1 761 人作为研究对象。( 4) 基于6 个已知人群1 761 名调查对象计算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规模,其均值为97 人。

2.3 未知人群规模的估计和校正

2.3.1估计未知人群规模

基于以上计算得到C值,代入公式2可以计算得到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中,“使用毒品”的人群规模为2 152人,占在校大学生的0.26%。

2.3.2校正未知人群规模

本研究设置5个选项来研究调查对象对每个人群的态度,1~5分别表示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和一般同学一样、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以第一个人群为例,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回答非常喜欢的有52人,此态度基础上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均数是23.04人;回答比较喜欢的有141人,此态度基础上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均数是9.83人;回答像一般同学一样的有1 565人,此态度基础上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均数是8.61人;回答不太喜欢的有61人,此态度基础上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均数是6.15人;回答非常不喜欢的有7人,此态度基础上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均数是20.57人;某位被调查者对这个人群的态度选择了非常喜欢,这位被调查者对第一个已知人群的态度权重系数W11=23.04/8.61=2.68,这位被调查者回答认识在校大学生中的少数民族为9人,经过态度校正之后认识的人数为9×W11=24.12人。不同人群态度的校正系数见表1。

基于校正系数重新带入公式1 和公式2,再次估计北京市高校中“使用过毒品的学生”的规模和比例。结果显示,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中,使用过毒品的大学生为3 447 人,占大学生总体的0.42%。

3 讨论

研究表明,运用网络规模叠加法逆估计得到的已知人群规模与实际规模基本相符。同时,本研究计算得到的大学生中吸毒人群规模为3 447 人,占大学生总人数的0.42%,与2011 年海淀区哨点监测的数据统计结果基本相似(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最近1 a使用成瘾性毒品的报告率为0.30%)[16],说明运用网络规模叠加法估计大学生中吸毒人群规模具有可信性和合理性。

选择已知人群是网络规模叠加法的基础,特定对象的社交网络规模和未知人群规模的计算均以其为基础。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已知人群的选择要尤为慎重,尽量避免传播效应、屏障效应和回忆偏倚的影响,尽可能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继而产生更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上一篇:钳工下一篇:发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