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2024-05-14

激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精选七篇)

激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

关键词:身势语,英语教学,作用分析

语言学科有自身的特殊性, 语言实质上是内心想法最直观的表现。而身体语言更是语言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语言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但是在长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难发现, 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对语言的传递和讲解, 忽略了使用其他教学形式。实际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身势语会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补充形式。教师通过体态语来恰当展示和讲解学习内容, 学生一方面可以有效理解课堂教学表达的意思。同时也能保持对英语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确保英语学习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而身势语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教学方式革新, 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展示, 通过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打破传统的语法、理论教学方式, 从而实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身势语的定义及特征简述

1.身势语定义阐述。身势语又被称做“体态语 (bodylanguage) ”、“肢体语言”等, 是人类在最初交际活动中养成的语言形式。从广义角度上看, 常见的身势语主要包括目光注视、手势、动作姿态、音质语调、符号表情等一系列非语言的身体信号形式。人与人之间, 通过使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传递沟通内容。身势语在表达过程中, 往往通过表情、姿势来具体表达感情、和沟通内容, 而很多身势语往往起到语言起不到的具体作用。通过动作表达, 实现信息的合理、全面沟通。交流可以大体上分为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两大类。而非言语交流指的是通过运用除具体表达之外的渠道来实现信息传递、沟通的交流方式。而身势语属于非言语交流的范畴。它是一种用表情、手势和体态动作来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辅助工具。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身势语能够被教学广泛使用, 通过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乐趣。

2.常见身势语表述。在英语教学中, 为了丰富和补充教学形式, 教师往往会结合各种非语言交际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常用的身势语主要有: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教学过程也是沟通过程, 教学过程的情感交流互动更是身势语的应用过程。

3.身势语的特征简述。其特征具体而言, 主要有:首先, 表达直观、形象、具体。通过最直接的肢体语言来阐述所要表达的意思, 不用过多赘述。其次, 有一定的指令性。身势语能够通过内容简洁、重点表达内心情感, 而在展现过程中, 还能对下一步发展有一定指令, 同时也会给人启发。最后, 身势语通过动作展示, 渲染力和感染力强, 整个语言表达过程更容易被人接受。

二、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表述

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授课过程实质上是师生沟通交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能够对学生形成最直接的影响, 和善、鼓励的身势语能够给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环境。教学也离不开师生间有效情感交流和默契沟通,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高效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想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就要充分发挥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英语课堂上, 如果不将语言做修饰, 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比较单调,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身势语辅助教学工作,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在英语教学课堂上, 有效运用身势语与学生交流, 能够让学生在心态舒缓的状态下, 学习知识。正是身势语的有效运用, 确保了整个课堂知识的有效传播。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 通过合理恰当的应用身势语, 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集中精力学习知识, 从而达到高效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

三、结语

通过长期以来的外语教学与实践, 充分证明了外语教学, 更需要准确、恰当的借用身势语来表达教学内容。身势语的使用不仅能够帮助组织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更能简单明了的突出教学重点, 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身势语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必要更加明显, 同时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更应该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但是在身势语的使用过程中, 一方面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动作使用得当。另一方面要准确使用各种肢体动作来表达教学意图。英语教学本身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 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改革教学方法中不适应教学的部分, 更新发展理念, 才能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丽秋.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62-64.

态势语在演讲中的作用 篇2

在演讲中,因为演讲者要面对听众,听众从演讲中接收到的信息,不仅仅是演讲者的声音,还包括演讲者的眼神、表情、手的动作、身体的姿势等。演讲者在台上的举手投足、神情变色都是一种无声语言,都对有声语言起着铺垫、强调等作用,甚至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演讲过程中,如果演讲者只注意到口头语言的表达,而忽视态势语的表达运用,用传经布道似的木然表情一本正经地进行演讲,自然就会降低听众听讲的兴趣,从而就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在演讲过程中,如果演讲者只用语言去感染听众,而不用其它手段来调动听众的情绪,这样的演讲肯定是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所以说,在演讲过程中,态势语和有声语言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是由于态势语在演讲中具有较强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对于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来说,他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掌握较强的态势语的运用能力,使自己的言语表达更加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演讲者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演讲的同时,他还会借助于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态势语来取得最佳的演讲效果,使得听众能够对演讲者表达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刻。

总之,演讲的形象性、情感性特点决定了态势语言在演讲中的效果。高层次的态势语可以让听众产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听众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感触到、领悟到声音和动作和谐配合下产生的美妙的语言表达艺术。

态势语在演讲中的作用二、从观众的态势语言中得到信息,随时调节演讲

态势语不仅是演讲者传递信息的手段,也是演讲者了解听众的思想动态,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依据。在演讲过程中,可能听众没有表现出不愿意听讲的表象,但是熟悉人体语言的演讲者都可以通过观察听众在听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势语,了解听众对演讲的反映,从而及时调整演讲者的表达策略,获得相对完美的演讲效果。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应尽力掌握态势语的表达艺术,使深刻的语言、得体的表情和灵活适当的手势融为一体。虽然态势语是每一个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都必须使用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运用得当,可以使有声语言增色生辉,但态势语运用不当,同样也会削弱或者破坏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所以,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态势语的运用应该讲究技巧,注意方法,不能喧宾夺主,让态势语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满场飞。

教师态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态势语;教师;课堂教学

所谓态势语是一种非口头语言,指通过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的一种言语辅助形式,又称为体态语、无声语言、非语言信息。教师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眼神、姿态以得体的装扮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中能收到激励、强化、交流、暗示等效果,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态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助有声语言,促进课堂教学

态势语在课堂教学上是对有声语言的补充,它与有声语言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符号系统的不同,它是以视觉代码代替了有声语言的听觉代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果能伴之以适当的体态语言,以姿势助说话,以眼神传真情,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课文中的内容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有利于迅速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心情愉快地牢记知识,学生往往喜欢教师在讲课时绘声绘色,就是这个道理。而对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说,靠视觉渠道收取信息总是比从听觉渠道接受的信息印象更强烈。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态势语是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够把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能保障学生对知识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并作出更准确的反应。因此,教师在使用有声语言的同时辅以态势语,可使学生获取的信息更清晰、更精确。

二、传递有效信息,增进师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通过实验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词语+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姑且不谈论这个公式所列的百分比的精确度如何,但它可以说明,面部表情对信息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的态势语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交际双方心理状态和情感的自然而真实的表现。人们可以通过态势语表情达意,也可通过态势语观察、分析,揣摩对方的心理,还可用态势语委婉地表情达意,避免尴尬,达到双方交流、沟通的目的。(1)无声鼓励,增强学生信心。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鼓励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之产生欣慰、幸福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健康、全面发展。语言的鼓励有时可能会带给学生一种莫名的压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巧妙利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的手势等身体语言进行鼓励,能够于无声中给予学生信心与勇气,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因为教师给学生以积极期望,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心理气氛就会比较融洽,学生的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2)委婉批评,维护学生自尊。当学生犯错时,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对学生指指点点,甚至拍桌子、摔东西,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逆反情绪。若能根据其错误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眼神、表情或动作来批评对方,既保留了犯错学生的尊严,让其充满感激,又让其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积极地加以改正,这比直接的言语批评效果更佳。

三、增强自我约束,塑造教师形象

(1)约束言行,缔造榜样。教师的言行常常被学生引以为榜样,扮演着学生灵魂塑造者的角色。教师必须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增强对自身的约束力,正确地运用良好的态势语,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塑造上佳的个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神清气爽、温柔端庄的精神状态出现,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微扬的嘴角,鼓励或激赞的眼神、輕柔的抚慰常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和煦的微笑与慈爱、温柔的眼神是师生关系的桥梁,对开展各项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帮助。(2)得体装扮,注重形象。教师的服饰是体现教师风度与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教师的服饰与其性格特点和审美意识密切相关。服饰能显示人的个性,对服饰不同样式、颜色、整洁度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服饰要整洁高雅、美丽大方、协调自然,不要过艳、过奇、过俏,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要与教师的沉稳性格、文化修养、为人师表的风范相吻合。不能过于样式老化、色调灰暗。服饰是时代的象征,是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把握住这一点,就可以做到高雅、不俗。教师要以细腻的服饰语描写服饰文化,来展示教师的风度。

古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用来表情达意的便是态势语,当其与口头语、书面语等相结合时,则能更为直观、具体地表现出客观现实,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见态势语的艺术蕴含与艺术魅力决不亚于任何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态势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则应重视态势语的正确运用,在加强有声语言修养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无声的态势语交流发挥得自然和谐、准确、适度并富有生气,使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最佳的组合。

参 考 文 献

[1]李峻.《态势语言论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激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4

之所以讨论起语, 因为语言表达中的话题就是语句的起始点, 实际上也是思维的起始点, 认知的参照点,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有利于我们分析人们的认知方式, 理解语篇的连贯性。

典型的起语可以是分句开头的部分, 作为叙述的参照点, 出现在施事性主语前 (有时从表面看, 其余有可能出现在施事性主语之后) , 一个分句的施事性主语前可能有一个起语, 也可能会有多个。 由此可见, 施事性主语并不绝对就是起语, 尤其在非记叙文文体中。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中几篇非记叙文文体文章为例, 我们先看一下这几篇文章中施事性主语和非施事性主语在起语中所占的比例对比: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Premarital Agreements” 这篇文章中起语为施事性主语的句子在整个文章中的比重为53.85%, 而另外三篇文章中起语为施事性主语的句子比重分别为:35%, 38.76%和48.15%。由此可见, 施事性主语在句首充当起语的几率并不大。下面是2008年七月初随机在三个班级期末作文试卷中各抽取了60份试卷进行分析获得的数据:

三个班级中起语为施事性主语的句子在整个文章中的比重分别为67%, 57.03%和60.97%, 明显高于课本示范课文中的比重, 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句式的单调, 影响了语篇的连贯性。

我们知道, 语篇是由许多语句组成的, 随着它们的先行进展将不断为语篇注入新信息, 不断地完善或更新ICM, 补充背景知识, 帮助读者在心智中逐渐整合成一个连贯语篇。语篇中的语义流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之中的, 对其研究也需运用动态的方法。基于这一思想, Langacker于2001年提出了可用“Current Discourse Space (当前语篇空间, 简称CDS) ”来分析语篇。他认为实际语篇中的一个分句对应于心智中的一个视窗, 每个心智视窗代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在特定时刻的行为场景, 这样, 一个实际语篇就是由这种与分句对应的视窗连续构成的。随着实际语篇按线性顺序向下进展, 心智视窗就不断得到更新, 如图:

人们在按照文本的线性顺序逐句向下阅读时, 新的信息不断进入, 添加于已有的信息之上。按照Langacker的观点, 分句对应于心智视窗, 新信息是以分句为单位进入心智之中进行处理加工的, 这样就可以时间经验角度将视窗分为三个, 即三个语篇框架 (Discourse Frames) : 一个为负框 (Minus Frame) , 对应于输入的CDS; 中间一个表示当前的心智视窗, 或称为焦点框 (Focus Frame) 或零点框 (Zero Frames) , 用黑框表示, 正处于被加工和更新过程之中。第三个为正框 (Plus Frame) , 随着语篇的发展, 被加工过的焦点信息就成为已知信息。这样, 连续的话语将不断被更新, 阅读者随着语篇的发展, 就会将负框架中的信息不断插入当前零框架之中, 经过整合储存进入记忆之中。这样, Langacher就在人们对时间的体验认知基础之上, 设计了CDS的流程, 并以其对语篇理解做出了动态性的解释。

按照这样的认知过程, 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后首先收集在头脑中与题目有关的内容, 包括单词、词组和整体的思路, 这是写文章所需要的必要的素材。整理好相应的素材就完成了第一步, 在负框中输入了必要的信息。第二步, 学生把头脑中的信息输入了第二个零点框中, 这个框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学生过去对于句子构成和文章结构的定义, 学生会根据第二个零点框在头脑中的设定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更新。加工和更新好的内容就被放置在第三个正框中, 这些信息就是学生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

学生在起语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出在第二个环节上, 也就是说在向零点框输入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汉语和英语本身的差异, 学生习惯于使用施事性主语作为起语, 这就表现为在零点框设定的句子结构中起语多是施事性主语, 所以输出到正框中的句子就多为施事性主语做起语的句子, 导致文章中句式过于单调, 而语篇也不够流畅。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曾经对一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要求这名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 在头两周只是修改其中的语法错误和词语的准确度, 要求他注意整个篇章的流畅和连贯。两周后学生降低了语法上的错误率并且提高了词语的准确程度, 但语篇的连贯上仍然没有过多的进步, 尤其习惯用施事性主语作为起语在整个文章中使用过多。在此后的三周中把该学期学习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非记叙文文体文章中出现几率较大的句式列出来供学生学习, 强调使用不同形式起语对于非记叙文文体写作的必要性。下面是这名学生在五周中每篇文章里施事性主语的句子在整个文章中的比重:

在前两周没有强调起语和施事性主语之间的关系前, 这名学生的施事性主语的句子在整个文章中的比重分别为56.25%和47.06%, 然而在经过针对性的辅导后, 施事性主语的句子在整个文章中的比重分别降低为40%, 38.89%和26.32%, 在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篇文章针对起语进行分析, 结合语篇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 并利用认知语言学在分析词句层面上所采用的基本认知方式, 来分析起语在英语教学非记叙文文体写作中的作用, 通过调整起语和施事性主语之间的关系加强语篇的流畅和连贯。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幽默语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篇5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独特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语言幽默,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驱除疲劳感,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还会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讲台上已不再需要永远板着脸孔、充满匠气的教师形象。语文教师应该在敞开心扉的交流中,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以适合学生的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笔者就幽默语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能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本身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在认知的同时交织着情感。认知与情感是课堂教学两条鲜明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情感是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幽默也可以说是情感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消除师生间因过于严肃而出现的紧张状况,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师总会使学生形成某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赋予教师的教学以潜在的魅力,亦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如:有一次,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上公开课,已经快上课了,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静心地等待着,课堂气氛显得过于严肃、紧张。这时钱梦龙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打个谜语让你们猜猜,好不好?”经过霎时的惊愕,学生们高兴地回答:“好!”“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场上出奇的静,一会儿,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带来了欢声笑语,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幽默风趣、可亲可敬的老师,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能鞭策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偶然发生一些引起大多数同学注意的、对课堂秩序有较大影响的事件。面对偶发事件,教师切忌急躁冲动,而必须做到幽默机智、超乎常规地加以解决,从而有效地化解教学矛盾。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容易把握不住自己的理智和情绪,就大发其火或轻易地训斥学生,这对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教师自我形象的塑造都是有损害的。如果运用幽默语来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出所料。比如苏联生物学家格列瓦夫讲课时,一个学生在下面学鸡叫,课堂里顿时一片哄笑,这时格列瓦夫镇定自若地看了看自己的挂表,不紧不慢地说:“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本能。”这种“张冠李戴”式的幽默批评,无疑对学生起到某种警策作用。

又如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可以这样讲:“作文选材时千万别‘两个黄鹂鸣翠柳(意即各唱各的调);围绕中心时‘更忌一行白鹭上青天(意即离题万里);选题应当古今中外、五湖四海,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同学们自然能够加深印象了。

三、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既能使自己显得机智、博学、大度、乐观、风趣,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美妙的享受,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智慧得到启迪。如有一位教师,学生问他听到别人议论时怎么办,这位教师笑着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得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祖孙二人骑着毛驴去赶集,路人议论说,两人骑一驴过于残忍吧,于是爷爷下来让孙子骑,路人议论说,孙子不孝,孙子赶紧下来让爷爷上去,路人议论说,爷爷人老心肠太硬,后来两人都不骑了,路人又议论说,放着毛驴不骑太傻。”听着听着,同学们忍俊不禁,教师又说:“大家说说,这祖孙二人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都会心地笑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讲一则小故事,看似“闲话”,学生听得十分轻松而又十分专注,其心境明显处于一种愉悦畅快状态,学生甚至没意识到老师在教导,可他们却实实在在于一阵畅快的笑声中得出老师要讲的答案。

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像“激发剂”,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情绪懈怠时,笔者都会使用一些此类语言,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益,激发起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动口说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动手写的能力。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勤于动口,懒得动手。指出学生某一学习环节中的不足,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监控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幽默的语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一次,学生读背古诗文后,教师一句“君子动口又动手”,学生马上心领神会,高高兴兴地动手默写起来。又如,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有些疲倦,便机智地结合所授内容话锋一转:“好!咱们开始‘幸运搜索,看哪一位幸运者被选中回答问题。”学生们顷刻为之一震,精神振奋。教师把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作了隐性批评,顺利地把形神结合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语言幽默风趣,还可以消除教师和学生的隔阂,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能力。长期受幽默情境熏染的学生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幽默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养成乐观、豁达、善于与人相处的好品格。著名教育家马特尔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的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通过教学幽默最终实现学习者把人生哲学、思想火花、理想追求、真理探寻的完美结合。

激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以古希腊哲学家尤布利德斯为代表的梅加拉学派最早注意到了语言的模糊性, 其后以黑格尔、歌德等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将“语言的模糊性看做自然语言的缺陷”。随着研究的深入, 对模糊语言的研究逐渐上升到专业学科领域, 模糊限制语应运而生。但是, 从研究角度来看, 起初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仅限于从语义学的角度, 随着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法的发展, 更多学者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模糊限制语, 但是对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所构建的角色特征鲜有涉足。本文依据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 探索模糊限制语在尤金 ? 奥尼尔作品《悲悼》中莱维尼亚角色建构中的作用, 扩展模糊限制语人际功能研究的范围, 从更深层次解读、欣赏该作品。

1. 模糊限制语与角色建构

韩礼德把语言的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语篇与人际功能的交叉点之一即为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交际, 也就是语言在塑造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作用。语言构建角色, 语言中蕴含各个角色大量的背景信息, 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显现角色性格特点以及复杂的心理变化, 使人物角色更加丰满真实, 提高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在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交际中, 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浅势”, 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完成。情态系统具有“归一性”, 韩礼德将情态系统描述为正负两极的中间级别, 即为介于“是”与“不是”之间的任何可能性, 并存在不同的量值, 因而情态系统与模糊限制语“表示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定的相容性和重叠性。表达情态的语言手段有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和评价性形容词和副词, 还有表达了解、预知和评价的动词, 如seem、guess、foresee、prove、dislike、believe等, 情态动词是表示英语情态的主要手段。上述词语大部分是模糊限制语。在文学作品中, 分析人物性格, 塑造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艺术形象离不开人物语言, 模糊限制语作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构建人物角色、反应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根据米歇尔 ? 福柯的话语理论, 话语是权利的产物, 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话语输出过程中隐藏着权利的运作, 话语显现、释放并行使着权利, 话语即权利, 话语与权利之间有复杂的互动关系, 因此, 话语选择上的差别反映了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每个人都与周围的人构成一定的关系, 韩礼德把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语言现象, 人际交往过程中, 有时“社会角色”占主导地位, 有时“交际角色”占主导地位。“社会角色”和“交往角色”往往并不一致, 一般来讲, 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角色”在话语选择中会提高情态值, 选择使用高量值情态的must/ought/need/have to/ is to来发布命令或显示其果断坚毅, 而社会地位较低的“社会角色”则倾向于选择中低量值的情态词, 如中情态量值词will/would/shall/should和低情态量值may/might/can/could来表尊重, 或试探性谈话, 而运用低量值情态和中量值情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韩礼德认为, 选择就是意义, 选择低量值, 表明说话者处于守势, 底气不足;选择髙量值, 表现强烈的确定性, 说话者处于攻势, 显得霸气。弱势群体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大大超出强势群体, 由于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模糊限制语也成为女性语言的特征之一。

2. 模糊限制语在莱维尼亚角色建构中的作用

尤金 ?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的奠基人, 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 并于1936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被称为美国的戏剧之父。奥尼尔一生创作剧本50多部, 剧作中涌现出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戏剧人物, 而成就其巅峰地位的是他塑造的极具男性气质的女性形象, 在语言方面,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角色突破传统女性专属的弱势言语, 交流用语随着性格的变化而不同, 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剧中人物的语言变化可以更加准确深刻的理解作品主旨及人物性格。

莱维尼亚是奥尼尔中期代表作《悲悼》中的主人翁, 与奥尼尔塑造的其他女性人物相似, 表面上看, 莱维尼亚霸道、狡猾、冷酷、占有欲强烈, 她左右形式, 支配他人的命运, 是典型的破坏性人物, 被视为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制造者。但是同时, 莱维尼亚也是剧中各方势力角逐的最大受害者, 她羸弱的身躯成为爱与恨、生与死、罪与罚搏击的战场, 在各种冲突相互撞击的过程中, 莱维尼亚的性格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人物形象也更加的丰满灵活, 成为奥尼尔笔下最为出色的女性角色。奥尼尔在塑造莱维尼亚角色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模糊限制语, 真实反映了莱维尼亚在《悲悼三部曲》中的心理变化, 成功刻画人物性格。本文以模糊限制语为视角, 结合莱维尼亚在《悲悼三部曲》中的语言变化, 探究模糊限制语在莱维尼亚角色中的建构作用。

2.1 髙量值的模糊限制语塑造出一个刻板的父权代言人

Lavinia是Ezra和Christine的女儿, 从剧本中对莱维尼亚的头发色泽与眼神特征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她具有内在的孟南家女性特有的自由气息。但是, 作为在父母冲突性格的张力作用下成长起来的后代, 莱维尼亚的性格是双重而相互矛盾的。父亲的训诫植根于她的灵魂深处, 她麻木又自觉地履行家族伦理守卫者的义务, 爱欲及其他一切自然情感都被她视为异端而坚决抵制。在充满浓厚清教气氛家庭中, 莱维尼亚继承了父亲的清教意识, 女性意识在她的性格中慢慢被压制, 取而代之的是清教的男权中心主义。在父亲离家参加南北战争期间, 她认为替父亲守护家族荣耀是她理所应当的责任, 人性中其他特点都被清教主义压抑, 成为一个刻板的父权代言人。由于莱维尼亚充当了父亲角色, 言语选择方面多使用髙

量值的模糊限制语和正负两级的强势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发布命令。此时, 她的作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父权代言人的“交际角色”完全逆转, 性格异化分裂。对倾慕者的求爱, 莱维尼亚冷酷的回绝道:

I can’t marry anyone, peter. I ‘ve got to stay home…

对于母亲, 莱维尼亚充当起丈夫的角色, 她发现母亲行动异常之后尾随监视母亲, 激烈的谴责母亲对父亲的不忠, 并且以法官的口吻对母亲发号施令:

I’ve got to have a talk with you. Mother---before long.

And there comes another end---and you must do your duty again.

对于别人夸赞她与母亲一样美丽, 莱维尼亚毫不犹豫的高喊:

I’m not a bit like her! Everybody knows I take after father!

“not a bit”作为否定级表明莱维尼亚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严重扭曲, 她坚定地站在父亲的立场上, 对母亲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即便是相貌, 她也极力想证明她是父亲的女儿, 与母亲“一点也不”相像。反问句How could you do this to father? How could you? 充满了对母亲另结新欢的愤怒。

“can’t, have got to…, must…”髙量值模糊限制语和正负两级的强势语的频繁出现, 将一个深受清教禁欲主义影响, 心理扭曲的女子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属女性词汇的低量值模糊限制语在莱维尼亚语言中甚少出现, 或者即便有此类词语, 结合语境意义也呈现出较为强势的语气。莱维尼亚在大量髙量值模糊限制语语境下以一个清教卫道士, 父权代言人身份出现在读者视野中。

2.2 低量值的模糊限制语塑造出一个家族罪恶的牺牲者

Lavinia身上贴满了孟南家族的印记, 但是她更像一个矛盾综合体, 自由和爱的光芒不时从她冷酷的外表下流露出来。特别是海岛之行归来后, 她无论外表还是内心都发生了变化, 身份认同越来越趋近母亲, 但是她的弟弟奥林此时却成为另一个孟南家族的父权代言人, 时刻提醒莱维尼亚要维护家族荣誉, 守卫家族秘密, 她不能也没有资格去追求自由的生活。但是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莱维尼亚强烈要求摆脱父权代言人的“社会角色”, 并声称自己是母亲的女儿, 只是“半个孟南人”, 孟南家族的荣誉和罪恶应该随着父辈人的死去而消失, 家族责任不能阻碍她作为一个正常的女性去追求爱和幸福的权利。她追求爱情, 热爱一切纯洁和美好的东西, 享受“海岛”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追求爱与自由的过程中, 她的“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完成了统一, 高量值高姿态的模糊限制语在她追求自由与爱的生活中逐渐消失。由于社会习俗和传统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女性更倾向于使用低量值的模糊限制语, 莱维尼亚“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的统一使她的语言更具女性特点, 低量值的模糊限制语在她的话语中频繁出现。

例如, 在莱维尼亚与彼得谈论爱情和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时, 她充满女性柔情的对彼得这样倾诉:

Oh, I know it must sounds funny hearing me talk like that…

There were something there mysterious and beautiful…

I can’t leave him---until he’s all well again. I’d be afraid---

it sounds/something/would使说话更有礼貌, 含蓄委婉, 呈现出一个陷入热恋的温柔的女孩形象。

面对奥林的压迫和威胁, 莱维尼亚谨慎的回答:

I had to live in constant fear of what you might say…

并建议奥林开始正常的生活:

You can do it when you will to!

建议无果之后, 莱维尼亚小心的哀求:

We might as well start making ourselves useful…

在与奥林的对话中, 莱维尼亚频繁的使用低量值的模糊限制语might/can来进行商讨, 哀求奥林放自己自由, 但奥林顽固的坚持着自己清教卫道士的角色, 莱维尼亚作为家族罪恶牺牲者的命运无法扭转。

2.3 中量值的模糊限制语塑造出一个人性升华者

孟南家族背后隐藏着无法抗拒的力量, 家族的荣耀和罪恶相互纠缠, 左右着孟南家族成员的悲剧命运。对孟南们来讲:“生命就是死的开始。出生就是死去, 死就是生。”与孟南家族相关的人用死亡来逃避承担家族罪恶的责任, 整个家族罪恶得以不断滋生循环, 为了阻止家族罪恶蔓延, 莱维尼亚做出最勇敢的选择, 将自己关在古老的孟宅里, 独自一人和死人们住在一起, 保守孟南家族的秘密, 与孟南家族的鬼魂纠缠, 直到孽债偿清。在莱维尼亚看来, 生活就是一种痛苦的惩罚, 但是她仍然坚持自己生的信念, 并企图在自身内来寻找答案。

此刻, 莱维尼亚已经超越性别的界限, 以客观的态度来审判整个孟南家族的罪恶, 她对孟南家族最后一个成员 --- 莱维尼亚自己的审判结果是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I will never go out orsee anyone! I’ll have the shutters nailed closed so no sunlight can everget in. I’ll live alone with the dead…“will”表明莱维尼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视孟南家族所有的苦难。她所作出的生的选择是对所有怯懦和卑微者的完全超越, 因为这样的悲壮行为是以牺牲自己的人生为条件的。生的选择体现了她的存在价值、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

结语

莱维尼亚是奥尼尔剧作中典型的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丰满, 性格多变, 成长过程曲折复杂。通过研究剧作中莱维尼亚使用的模糊限制语, 莱维尼亚的多重形象更为生动形象, 她在《悲悼三部曲》中的心理变化也跃然纸上, 她的父权代言人、家族罪恶牺牲者和人性升华者的三重角色成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见, 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模糊限制语有助于提高语用能力和从深层次解读文学作品, 模糊限制语是从深层次剖析文学作品的有效工具。

摘要:模糊限制语最早属于语义学的范畴, 随着研究深入, 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广泛进入人们视野。本文依据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 探索模糊限制语在尤金·奥尼尔作品《悲悼》中莱维尼亚角色建构中的作用, 扩展模糊限制语人际功能研究的范围, 从更深层次解读、欣赏该作品。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角色构建,情态量值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周树江.论模糊语言本质及其语用效果[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 (5) .

浅谈身势语在中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7

【关键词】身势语 课堂教学 运用 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倡导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是以课堂为教学阵地,学生以课堂为重要的学习场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好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及学习技巧等等.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则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教师水平,学生智力相差不大的班级里,哪一个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越集中,哪一个学生得到的学习信息就越多,其成绩也就更优于其他同学.在无声语言中,教师的身势语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是一种隐性力量.运用得当可以提高堂效率,反之,就会有负面的影响.下面就身势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一些探讨。

一、身势语的涵义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身势语是指(又叫体态语,如手势、表情、姿势等)教师用目光﹑表情﹑手势﹑姿势等身体动作表达意思的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它能反映说话者的认知程度、心理模式、语言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文化。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型教学法相结合,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需要讲课,更重要的一方面还要与学生交流感情,沟通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控.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身势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表情语

这里所说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

一个人的喜、忧、怒、悲、恐、惊全都可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老师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就可以充分运用身势语: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效果。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二)目光语

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主要工具。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 艺术性地用好眼睛,用眼睛“说话”和“传情”。如教师一走上讲台,不要急于讲课,可停顿片刻,用目光环视教师周围和全体学生,这样可安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不时地环视所有学生,看一看学生的表情,是否在认真听讲,是否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如果发现学生学生时不时无目的地盯着天花板或窗户,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语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里迸发欢乐的闪光,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学生眼神里大有文章。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并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 手势语

手势语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教师竖起大拇指表示“Great!”;教室里学生们情绪骚乱时,教师可用双手下压表示“Be quiet!”;向内招手表示“Come here!”;向上起拇指或做OK手势表示“It’s OK!”等。向外摆手表示“Go back to your seat!”;“ Sit down!”“ Stand up!”……这些,都使学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同时增进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总之,手势在身势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

二 、身势语的作用 

教师课堂身势语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芬·安格斯说“肢体语言一旦缺失,那样人就不会成为正常人。”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身势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维持课堂秩序

教师的身势语是有效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是维持课堂纪律﹑节时﹑节能的有效途径。开始上课时,教师走进课堂,精神振奋,态度严肃,那挺直的身姿与炯炯有神的目光,一下子就能使乱哄哄的课堂安静下来。在教学过程中,对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的学生微笑点头,给予鼓励;而对走神分心,开小差的学生,教师一般不宜直接用言语去公开指责,可以通过突然停止讲课,用目光暗示等方式,达到批评和制止的目的。

(二)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其环境主要是教师来创设的。课堂气氛是活跃还是死寂,主要取决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上课时能恰当地使用身势语,如一个逼真的表情﹑一个准确的手势﹑一个精彩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兴致勃勃,乐于接受和领会,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总之,身势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运用身势语能对教师的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等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手势等让口头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身势语的运用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而且能高效率的完成英语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教师素养与能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

上一篇:外部保障下一篇:三尖瓣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