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仔猪腹泻病

2024-05-12

防控仔猪腹泻病(精选十篇)

防控仔猪腹泻病 篇1

1 细菌性因素引起的腹泻病

猪只生长发育的过程始终存在着猪只与微生物及体内外环境的制约平衡, 当这种平衡因为管理疏漏、冷热不定、断奶等各种应激因素被打破时, 猪只抵抗力下降, 有害菌大量繁殖占据统治地位, 进而使猪只表现出病症。像引起仔猪黄白痢的大肠杆菌、引起副伤寒的沙门氏菌都属于条件性致病菌, 他们引起仔猪犯病就是在菌群失调后趁虚而入的。下面对比了这三种病:

黄痢:1~7日龄多发, 死亡率高, 仔猪突然下痢, 排泄物清亮, 颜色不一, 多呈黄色水样, 腥臭;胃肠卡他, 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胃黏黏膜红肿、胃底腺区黏膜红色至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

白痢:10~30日龄, 死亡率低, 体温正常、排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粥状稀便, 胃肠卡他, 胃内有多量凝乳块,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

副伤寒:1~4月龄, 哺乳仔猪少发, 死亡率高。慢性病例仔猪持续性、黏液出血性或水样黄色下痢。慢性病例大肠黏膜呈典型的扣状坏死和溃疡, 或黏膜呈弥漫性坏死, 肠壁变厚;肝、肾、淋巴结等干酪样坏死, 肝有小坏死点。

2 防控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给猪只提供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

2.2 依据猪场实际情况, 做好免疫

仔猪黄白痢的预防, 在母猪怀孕后期进行预防接种。可供选取的疫苗种类有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以及基因工程苗, 可依据本场实际合理选用。副伤寒的预防在仔猪断奶前免疫疫苗, 市面上可供选取的疫苗, 有肌肉注射的也有口服的, 建议使用后者。副伤寒的免疫副反应较大, 免疫后做好对猪群的观察。

通过以上的免疫, 降低了仔猪对疾病的易感性。

2.3 减少仔猪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

2.3.1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一周的保健工作:

该阶段通过配伍使用“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利高霉素、泰妙菌素+金霉素”等各种广谱抗生素, 不但有效防治了母猪产后“三联症”的发生, 而且阻断了病原菌通过乳汁传染给仔猪的途径, 进而保证了奶水的高品质, 减少了黄白痢的发生, 促进了仔猪健康成长。

2.3.2 彻底冲洗产床, 及时清除产床上的粪便:

因为大肠杆菌通过粪便向外散播, 仔猪在抵抗力较差时接触粪便就可能感染病原菌, 所以如下几方面要下足功夫:上批猪只转走后, 对产房彻底清洁、冲洗、消毒、空舍 (5~7天) ;怀孕母猪在产前两周进行一次彻底驱虫 (或按4+1模式进行) ;上产床前用清水冲洗干净母猪体表 (注意保温) 并喷洒消毒药;临产时用消毒药水擦洗母猪乳房、外阴以及床位, 挤出每个奶头的头几把奶;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的好坏, 对这三种病的发生、流行有重大影响, 因此必须搞好卫生, 及时清除产床上的粪便。

2.3.3 坚持带猪消毒:

每周坚持用广谱的消毒药消毒两次, 减少猪舍中随尘埃漂浮在空中的病原菌的数量。消毒药选取以气味小或没有刺激性气味的能广泛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为宜, 这一点对防治呼吸道疾病尤为重要。

2.3.4

及时隔离、淘汰发病猪只, 特别是确诊为副伤寒的猪只。

2.4 仔猪保健

利用长效土霉素或头孢类等广谱长效抗生素, 在仔猪的3、7、21、28、42天分别进行保健, 在哺乳仔猪阶段建议能口服用药的不选择肌肉注射。

针对于转群等应激较大的生长阶段, 有目的的选取药物进行预防, 并注意脉冲式给药, 以提高疗效。

2.5

产房、保育舍严格做到全进全出

2.6 补充微生态制剂

仔猪阶段的菌种主要以乳酸菌、酵母菌为主, 乳菌宝 (大北农集团研发、生产) 用在仔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防治细菌性腹泻有确切疗效, 可饮水、可拌料使用方便, 并且不存在耐药性的说法。

2.7 治疗

大肠杆菌较易产生耐药性, 因此在治疗时最好做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这一点对于经营多年环境较差的猪场更显重要。

2.7.1 腹泻的过程是猪只借肠道蠕动加快, 排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过程, 是猪只防卫功能的体现。因此不主张看见猪只腹泻便立即使用有立竿见影疗效的但副作用大的针剂, 要查明腹泻的原因, 因症施治。

2.7.2 治疗时要始终坚持“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的观念, 在治疗的同时, 一定要进一步强化护理的举措。

2.7.3 多项并举:依据猪只腹泻的程度和药物的吸收途径, 采取肌肉注射、后海穴注射、灌服、补液等措施。蒽诺沙星、诺氟沙星、粘杆菌素等药物对仔猪腹泻效果确切。

3 病毒性腹泻

虽然部分细菌性腹泻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但是与病毒性腹泻病比较而言其传播速度慢、多散发、对管理的依赖性大, 即使发病用药及时、准确的话也能有效治疗, 病毒性腹泻病与之相反、必须更加重视。

3.1 做好基础免疫是降低危害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对于疫情稳定的场, 建议在每年的10月份前后用腹泻二联苗的灭活苗对猪群实行一刀切制的免疫;对于受疫情威胁的场和受危害严重的场建议使用弱毒苗进行全群免疫。猪轮状病毒也可依据实际选取疫苗。

除此之外, 做好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等相关疾病免疫。

3.2 慎重引种, 严格隔离检疫

3.3 认真落实生物安全与消毒制度

3.4 采用SEW

SEW (早期隔离断奶技术) , 通俗的讲就是在仔猪的母源抗体没有消失前将母子分离, 并将仔猪移入较远的无病原菌的环境中, 进而减少疾病水平传播的生产方式。一般是在14~18日龄隔离开, 该技术能有效控制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的发病率。但是该技术对管理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本病一旦发生最好的办法是让整个猪群尽快感染病毒, 缩短病毒在猪群间持续的时间, 方法可以采用紧急免疫接种腹泻二联弱毒苗或给猪群饲喂患病仔猪的粪便及小肠, 一般7天左右猪群就平稳下来, 母猪也产生了坚强的免疫力。

如果腹泻首先出现在育肥猪只, 要隔离发病舍, 产房派专人管理, 避免其内的母猪、仔猪发生感染, 并尽早使其他母猪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以保护仔猪。

注:在给怀孕母猪紧急接种时, 离分娩还有两周的母猪不要接种。受威胁时的办法是隔离这类猪群。

仔猪病毒性腹泻防控 篇2

去冬今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仔猪腹泻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情况,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严防我县仔猪腹泻疫情的暴发流行,保障我县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在此提醒广大养殖户注意防护。

一、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能是去冬今春仔猪腹泻疫情的主要病原,也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两种或三种病原混合感染致病可能。

二、流行病学与主要发病特征

冬春季是仔猪腹泻疫情的高发季节,我县主要集中在1-4月份,传播迅速、病程较短,哺乳和断奶仔猪易感。发病仔猪表现出呕吐、腹泻、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肛门松弛、持续排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稀便等症状,脱水消瘦迅速,体温可达39℃以上,于1周内衰竭、死亡,仔猪死亡率50%以上,哺乳仔猪可达100%,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总体较差。病死仔猪剖检肠壁变薄,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淋巴结肿胀,其他未发现特征性病变。母猪、种公猪和育肥猪腹泻多为一过性感染,症状较轻。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疫苗免疫。可在母猪产前4周左右注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或三联疫苗。同时做好猪伪狂犬、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猪舍冬季保暖,合理饲养密度,合理搭配仔猪断奶前后饲料,防止仔猪发生消化不良或饲料霉变而引起腹泻。

3、完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要加强种猪引进和仔猪调运的监督管理,提倡自繁自养,确需引种的要保证仔猪来源健康,严格隔离、淘汰和有效处理发病仔猪。要严格落实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措施,做好场内人员净化工作,严禁场外人员进入猪舍,加强对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进出口等关键地点管理。加强车辆进出管理,杜绝传染源,减少传播途径。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及防控要点 篇3

关键词:仔猪腹泻;饲养管理;免疫接种;环境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8-0032-02

仔猪腹泻一直是生猪生产中的常见问题,规模养殖场和中小养殖户均有发生,呈一定的季节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自2011年起,以哺乳仔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点的猪腹泻性疾病在全国范围暴发,造成巨大损失。尽管已确定病原主要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但病毒感染只是引起仔猪腹泻的诸多因素的一种。这些因素可以归为饲养管理因素和传染病因素两个大类,生产上如不加以区分,分别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很难有效控制仔猪腹泻的难题。对仔猪腹泻的原因和防控要点进行了介绍。

1 仔猪腹泻的原因

1.1 饲养管理

1.1.1 温度 当舍内环境温度较低,相对湿度大时,会使仔猪增加寒冷感,进而引起腹泻。另外,有时虽保证了舍内温度,但地面若潮湿,地面的温差会使仔猪腹部受凉,肠道因受冷刺激蠕动加强,肠道内水分吸收不完全而导致腹泻。

1.1.2 饲料霉变 怀孕母猪食用霉变饲料中毒,毒素可通过胎盘传给仔猪造成仔猪消化系统病变,或霉菌毒素中毒引起母猪乳汁分泌障碍,导致仔猪体重下降,抗病力降低引起哺乳仔猪腹泻。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过期失效、微量元素超标、含有毒物质等都有可能引发仔猪腹泻。

1.1.3 断奶仔猪消化不良 仔猪断奶后,食物由母乳向饲料转换,此时仔猪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导致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下,特别是在饲料粗蛋白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1.1.4 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 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仔猪生长与代谢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B2、维生素B5等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将会导致消化不良,引起仔猪腹泻。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仔猪腹泻,如铁和铜的缺乏会引起仔猪贫血,增强机体对大肠杆菌的敏感性,继发引起腹泻。

1.1.5 卫生消毒制度 未实行严格的消毒和“全进全出”制度的猪场的仔猪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规范消毒的猪场。猪舍、产房消毒不彻底,不设置空舍期,会导致猪场长期持续发生腹泻病。饲槽等设施设备残留的饲料、粪污等得不到及时的清理,滋生细菌或霉菌,也易引起腹泻。

1.2 病原性因素

引起仔猪腹泻的常见病原主要有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球虫等。近年腹泻性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是病毒性腹泻与细菌性腹泻交替发生,病毒性腹泻以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为主,细菌性腹泻以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主要病原。

1.2.1 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或混合感染 生产上很难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对两者进行区分,两种病混合感染更是常见。乳猪发生该病后,死亡率最高可达100%。病猪主要发生水样腹泻呈喷射状,仔猪迅速脱水、衰竭死亡。

1.2.2 伪狂犬病 哺乳仔猪对伪狂犬病最为敏感,在各日龄猪只中死亡率最高,表现为最急性型时,仔猪病程不超过72 h,死亡率100%。伪狂犬病的症状除腹泻外,还表现出严重的神经症状,可以此特征与其他病原引起的腹泻区别。

1.2.3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初生仔猪感染率高,发病严重。10~20日龄仔猪症状轻,当环境温度下降和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和死亡率增高,近年发现存在与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的情况。症状表现为仔猪吃奶后迅速发生呕吐及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暗黑色。

1.2.4 大肠杆菌感染 大肠杆菌感染主要引起3~10日龄的仔猪黄痢和10日龄以后的白痢。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产肠毒性大肠杆菌致病性较强,可产生毒素导致仔猪腹泻,而一些非产肠毒性大肠杆菌也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腹泻。

1.2.5 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主要引起仔猪副伤寒,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流行期长,急性型死亡率较高。

1.2.6 魏氏梭菌感染 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仔猪红痢,多发于7日龄以内仔猪,导致初生仔猪坏死性肠炎,死亡率极高。症状表现为出血性下痢,肠坏死。

1.2.7 球虫病 仔猪由于接触环境中的球虫孵囊而感染,母猪粪便中的卵囊也可引起仔猪感染,该病多发于7~15日龄的哺乳仔猪,发病初期仅少数仔猪腹泻,排黄色、黄白色或棕褐色粪便,以黄色粪便为主,个别患猪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呈奶油状、粥样或水样,身上粘满液状粪便。当细菌继发感染时,病情加重。

2 仔猪腹泻综合防控措施

2.1 饲养管理措施

2.1.1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①保证妊娠母猪的体况良好和营养均衡,保证胎儿和产后母乳的质量,冬季气温低,适量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②产前一周应由妊娠料过渡到哺乳料,产前2~3 d饲喂量逐渐减少,产后逐渐增加。③保证母猪料新鲜、无发霉、变质。④在哺乳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母猪乳头。

2.1.2 新生仔猪的饲养管理 ①新生仔猪应加强护理,注意固定乳头,及早吃足初乳,做好防寒保温工作。②注意补铁。初生仔猪体内铁的储存量不足以满足生长要求,缺铁性贫血往往会诱发仔猪白痢。对初生仔猪补铁可注射右旋糖酐铁或右旋糖酐铁钴合剂。③及早补料可以保证仔猪正常生长,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早期发育,7日龄即可开始对仔猪补料。

2.2 免疫接种

2.2.1 母猪疫苗接种 母猪首先需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再根据猪场的实际需要进行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具体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与伪狂犬疫苗一年免疫3次,猪瘟一年免疫2次,大肠杆菌疫苗在产前40 d、20 d各免疫1次;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疫苗在每年10月份首免,11月二免,产前1月再免疫1次,仔猪可经吃初乳后获得母源抗体保护。

2.2.2 仔猪疫苗接种 仔猪需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的免疫。有猪瘟感染的猪场仔猪猪瘟苗实施超前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苗在2~3周龄时接种,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缺失苗2日龄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在仔猪吃初乳前接种。

2.3 环境控制

2.3.1 温度与湿度 新生仔猪对环境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分娩舍:20~24 ℃,保温箱:仔猪1~7日龄32~34 ℃、8~14日龄30~32 ℃、15~30日龄28 ℃。猪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80%。

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控思考 篇4

1 病因分析

1.1 饲料因素

主要包括饲料霉变,饲料中植物蛋白含量过高能量不足,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饲料中缺乏烟酸和VB2等营养因子。

1.2 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温差过大,仔猪转群、换料和断奶等应激,饮用水不洁净。

1.3 病原因素

主要分为病毒和细菌两方面:病毒有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伪狂犬病毒等,细菌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另外还有球虫和蛔虫等寄生虫因素。

该病的病因多,发病情况复杂,很多情况下是混合感染造成。但主要的病原是流行性腹泻病毒(在对发病猪场取样检测中占60%以上)。

2 该病对养猪业造成巨大危害

各种年龄的猪均能感染该病,尤其对仔猪的危害最大。本病除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夏季也有发生,季节性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当温度变化,湿度增加,各种应激的情况下增加本病的发生。

在发病猪场,一般是从育肥猪和后备猪先感染,继而传染到产房和保育舍,造成仔猪不同程度死亡,死亡率可达100%,严重猪场损失仔猪可达全年30~50%。流行性腹泻也可导致怀孕母猪的流产;育肥猪的掉膘,生长期的延长,饲料报酬降低;同时造成猪场的药费开支增加,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加大,严重影响猪场生产计划。

3 近年来该病发生新的特点和特征

该病的症状是发病猪呈水样腹泻,黄色或灰黄色,粪便带有恶臭气味,体温基本正常,少数病猪出现体温升高1~2℃。仔猪发病日龄小,出生后2~4d就因脱水死亡,死亡率高,幼龄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本病在猪场持续时间长,可长达数月,最长可达半年。另外本病容易复发,间隔20d后再次发生,有的猪场反复4次以上。常规疫苗免疫、反饲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本病在温度很高的7~8月份依然发生。剖检变化常发现小肠扩张,肠壁菲薄,内充满黄色泡沫状液体。病理特征是肠绒毛显著缩短。

4 防治策略的思考

传染病的发生需要3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阻止传染病的流行。

(1)流行性腹泻的传染源是带毒母猪及发病康复猪等健康猪群,猪群可以长期带毒,并在康复后30~65d内持续排毒。清除传染源是非常困难的,母猪隐性感染,难于分辨,并且猪场做不到检出淘汰。

(2)流行性腹泻的传播途径有水平传播和母乳传播。由于目前环境感染压力巨大,仔猪一般采取21日龄断奶,切断传播途径不可行。

(3)本病的易感动物有新生/哺乳仔猪、保育猪、育成猪和母猪。如果给予新生仔猪被动免疫,给予保育、育肥猪主动免疫,使之成为非易感猪群,就能够保护仔猪和育肥猪。给予新生仔猪被动免疫,就要求哺乳母猪要有高水平的抗体。把易感猪群变成非易感猪群的方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5 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控

目前该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农业部2012年11月13日发布《生猪腹泻疫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试行)》(农医发[2012]23号)明确指出:采用经国家批准使用的“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和仔猪进行免疫接种。所以对于流行性腹泻要把加强疫苗免疫放在首位,配合其他的措施,进行综合性的防控。

(1)使用PED抗原含量高的病毒性腹泻二联灭活苗(成都天邦)进行免疫,加强免疫密度。建议免疫程序,生产母猪:9月和10月普免2次(4ml/次),11月份后产前35~42d跟胎接种1次(4ml/次),产前20d再接种1次(4ml/次)。生产公猪:9月和10月普免2次(4ml/次)后备猪:配种前普免2次(4ml/次)。仔猪:8月份开始对断奶前的仔猪初免(1ml/次),3周后2免(1ml/次)。免疫部位为后海穴。

(2)猪场最好自繁自养,引种时应避免从疫区引猪,并对引进的种猪检疫隔离后方可合群。

(3)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粪便要定期清理,猪舍内外环境要定期消毒。尤其注意,装运不同批次的生猪之间对卡车/拖车进行冲洗、消毒和干燥仍然是黄金标准。

(4)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通过母源抗体保护仔猪。仔猪一旦发病,应提高产房温度1~2℃,并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可通过腹腔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加入适量抗生素,防治仔猪因脱水造成酸中毒和细菌感染死亡。如哺乳母猪无乳时,可用代乳料饲喂仔猪。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危害、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特征、防控策略等的综合分析判断与归纳总结,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了该病的发生。

浅谈牛腹泻病的病因与防控措施 篇5

【关键词】牛;腹泻;病因;防控措施;对策

腹泻是圈养牛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排粪次数增加和粪便不成型。据资料统计显示:腹泻病的病例数占总发病数50%以上,急性腹泻多见,危害最突出。因此,要切实做好腹泻病的防控。为了有效防治本病,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针对牛腹泻病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1 病因

1.1 采食不良、饮水不洁

采食不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采食霉败的干草,冷冻腐烂的草根、青草和青贮,或采食受农药或化学物质污染的草料,或采食夹有多量泥土、砂石的饲料等。冬季青草缺乏,需要投喂干草补充,而干草硬,过度使用易引起消化不良,如过度采食苜蓿草(蛋白质含量高)会引起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目前大多数农村养牛户,缺乏科学的饮水设备,牛使用石槽和水泥槽盛水让牛自由饮用饮水时常常将头甚至腿伸进水中,黏有大小便的牛蹄污染了水源。

1.2 使用药物不当

长期使用一种药,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在用药过程中,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多数是口服抗生素所致。目前常用药物主要有利福平、氨苄西林、林可霉素、沙星类药物等。

1.3 细菌、病毒继发感染

各种常见传染病均易继发感染。近年来,徐州地区养牛户由于防疫工作到位,除偶见条件性致病菌引起的腹泻外,通常不发生恶性传染病。但每当气候骤变、牛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经常出现两种或多种病菌混合感染引起发病,具体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拉水样稀粪、反刍次数减少或停止。该病对牛造成的危害很大,应当引起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牛户的高度重视。

1.4 寄生虫性因素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圈养条件下,主要是由于牛采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虫卵的饲料而感染,引起牛腹泻的寄生虫种类较多,临床症状上表现为消瘦,贫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能有血液和炎性分泌物,有时还混有寄生虫虫体和虫卵。

1.5 其他应激因素

气候骤变、环境变差、长途运输等因素均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牛功能性腹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拉稀,粪便没有血液和黏液、呈水样。

2 防控措施

2.1 预防

在饲养管理中,要坚持预防为主,要切实把好防疫关。坚持定期对圈舍环境、器具等进行消毒,保证圈舍内通风透光、环境整洁卫生,饲料、饮水清洁安全。对于新购买的牛要隔离检疫,确保牛健康方可与其他牛混养。发现牛发病后,要及时隔离治疗,做好圈舍内外环境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并无害化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要加強牛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建立健全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定期注射疫苗。

2.2 治疗

不同品种牛的腹泻治疗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即了解病史、病因,对症与对因治疗相结合。一旦发热、粪便带有黏液或血液,先考虑运用抗生素治疗,用药前做药敏试验,以静脉注射为主,尽量不口服,以避免损伤胃肠道微生物。腹泻严重的病牛,要及时补液。如单纯腹泻,不急于用抗生素,可使用助消化的药物和微生物制剂,以重建肠道有益菌群。

3 小结与体会

3.1 引起牛腹泻的原因非常复杂

对腹泻情况要综合分析,不滥用抗生素。当前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致使耐药菌株增多,引发继发性肠炎等。所以说,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基层兽医面临的首要问题。

3.2诊断和治疗设备不完善

相对于圈养牛而言,散养牛在发病初期往往是难于观察的,再加上乡村兽医诊断设备简陋、缺少快速诊断法,兽医仅凭从医经验作出诊断,然而一些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非常相似,很难进行鉴别诊断,易造成误诊,从而贻误治疗时机,有待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加以改善,从而提高诊疗水平。

3.3 混合感染严重

近年来,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流行规律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往往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因此,养牛户应注重混合感染的防治,尤其是散养户。

3.4 综合防治为主

防控仔猪腹泻病 篇6

1病因复杂, 症状病变相似

仔猪传染性腹泻按病源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腹泻, 可单独发生, 也常混合感染或继发。

1.1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仔猪轮状病毒感染。

1.1.1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多发生于冬季和初春季节, 以仔猪出现呕吐、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常继发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能发病, 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高, 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低。仔猪表现为突然呕吐, 接着呈水样腹泻, 粪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腹泻仔猪明显脱水、消瘦、被毛干枯无光, 常于1~2日内死亡。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底粘膜充血;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充满含有泡沫的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1.1.2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传染病, 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能发病, 年龄越小, 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 主要表现呕吐和水样腹泻, 粪便呈腥臭味, 病死率低于猪传染性胃肠炎。剖检病变局限于小肠, 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发亮, 肠腔内充满黄色水样液体,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1.1.3仔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仔猪爆发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 仔猪感染主要发生于1~8周龄, 特征是萎顿、厌食、呕吐、腹泻和脱水。常与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冠状病毒等混合感染, 甚至误诊为仔猪黄病、仔猪白病, 值得注意。粪便呈暗黑或黄白色, 剖检病变主要局限于胃肠道, 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大小肠粘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 肠壁变薄, 胀满, 半透明, 内容物液状、灰色或灰黑色。

1.2仔猪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主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 (仔猪梭菌性肠炎) 、仔猪副伤寒和猪痢疾等。

1.2.1仔猪黄痢。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经消化道感染发病, 发生于1周以内的仔猪, 1~3日龄最常见。以剧烈腹泻, 粪便黄色水样, 含有凝乳块, 在捕捉时, 由于挣扎和叫鸣, 常由肛门冒出稀粪为特征。发病急, 突然拉稀, 迅速脱水, 衰弱, 粪呈黄色水样, 腥臭, 最后严重脱水昏迷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随日龄增大, 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病变主要为卡他性肠炎, 肠壁变薄、充气, 肠粘膜肿胀、充血或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1.2.2仔猪白痢。多发生于断奶前后7~30日龄的仔猪, 以7~14日龄最常见, 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体质衰弱、肠道菌群失调是本病的重要病因, 发病率高, 病程与阴雨潮湿、气候剧变、母猪乳汁过浓、过稀或圈舍污秽等诱因有关。若及时改善饲养管理、正确治疗、无继发感染则致死率低。病程较长而恢复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 甚至成为僵猪。剖检病变不明显, 部分病猪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1.2.3猪梭菌性肠炎 (仔猪红痢)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红痢、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所引起, 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以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 粪便中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和气泡为特征, 多因脱水而衰竭死亡, 病程短, 病死率高。剖检主要病变集中于小肠, 内有大量气体, 肠粘膜红肿、出血和坏死。

1.2.4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杆菌引起, 也称猪沙门氏菌病。2~4月龄仔猪多发, 急性型为败血症, 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 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病率高。急性型多见于断奶前后仔猪, 体温升高41℃以上, 拒食, 很快死亡, 耳根、胸前、腹下等处皮肤可见淤血紫斑, 耳尖干性坏疸。后期见下痢、呼吸困难、咳嗽、跛行等。

1.2.5猪痢疾。猪痢疾又叫猪血痢,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 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 断奶后的仔猪多发。正常条件下带菌猪不发病, 当遇抵抗力下降、饲养管理不善、维生素缺乏和应激等因素时, 便可引起发病, 常通过猪群调动和买卖猪只而传播。急性型排软便或稀便, 继则粪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的粘液、呈胶冻状, 多数粪便含有血液或呈咖啡色、黑红色脱落的粘膜组织碎片, 食欲减退、口渴, 腹痛、消瘦。亚急性和慢性以粘液性腹泻为主。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1.3寄生虫性腹泻

包括猪球虫病和线虫病等。

1.3.1猪球虫病。猪的球虫病由艾美耳属和等孢子属球虫引起, 常发生于7~21日龄仔猪, 病猪出现肠黏膜出血性炎症和腹泻等症状。饲养于阴暗、潮湿、卫生不良、粪便蓄积猪舍中的仔猪, 发生率较高。感染的日龄越小, 病情越严重, 1~3周龄的仔猪感染后出现水样腹泻, 经2~3 d后变成黄色糊状粪便。病猪精神沉郁, 吮乳减少, 增重缓慢, 生长受阻以至死亡。主要病理变化是空肠及回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 有的整个粘膜呈严重的坏死性肠炎, 常有异物覆盖, 肠上皮坏死脱落。若要确诊本病, 应做虫卵检查。

1.3.2猪线虫病。寄生于猪消化道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 主要侵害仔猪, 可引起腹痛、腹泻、粘液性或血性下痢等。

2合理免疫, 提高抗病能力

根据当地及本场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 一方面选用经国家批准的合格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 为所产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另一方面选用合格的正规优质疫苗, 按程序对仔猪进行免疫注射, 确保猪群获得坚实的抗病能力。

2.1病毒性腹泻的免疫

2.1.1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 每年10月、12月各普免一次, 产前1个月再强化免疫1次。仔猪于断奶后一周内进行免疫。

2.1.2猪轮状病毒病用轮状病毒灭活苗或弱毒双价苗对母猪及仔猪进行预防注射。灭活苗于怀孕母猪产前30d肌内注射, 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弱毒苗于母猪产前5周和2周分别肌内注射1次。

2.2细菌性腹泻的免疫

可根据疫病流行状况并结合本场实际, 选用适合的菌苗进行免疫。

2.2.1预防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 应选用与本场所发疫病对应的敏感血清型疫苗接种。通常于母猪分娩前1个月免疫1次, 也可于产前5~6周及2~3周分两次免疫。

2.2.2发生仔猪红痢的猪场, 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猪红痢菌苗1次, 使仔猪吃到初乳, 以获得免疫保护。

2.2.3猪副伤寒非疫区的仔猪, 断奶后接种副伤寒C500弱毒冻干苗;疫区的仔猪, 在20~30日龄时用副伤寒甲醛苗首免, 间隔5~8 d再免疫1次。

2.3寄生虫性腹泻的预防

仔猪球虫病常在7日龄左右发生, 于发病前2~3 d对全窝仔猪预先投药, 在仔猪饮水中加入抗球虫药或与铁制剂合并使用,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仔猪和成猪分群饲养, 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 同时注意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圈舍清洁。对线虫病的防治应注意猪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干燥, 猪粪及时清扫, 集中堆积发酵。猪场应有计划地定期驱虫, 药物使用丙硫咪唑、左咪唑或伊维菌素等。

3改善营养, 强化饲养管理

3.1加强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加强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增加母猪采食量, 促进泌乳, 以提高仔猪成活率。一是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在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同时, 注重能量和氨基酸平衡;二是改进饲料的适口性, 选择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原料, 避免使用霉变饲料;三是采用适宜的饲喂方式, 结合本场实际, 采取自由采食或少喂勤添等方式;四是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减少噪音和环境应激。

3.2注重仔猪的饲养管理

一是防寒保暖, 新生仔猪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全, 抗寒能力弱, 猪舍冬季要保持干燥, 产圈内应有保温室设施, 可悬挂红外灯泡增温;二是固定乳头, 在保证每头仔猪及时吃到初乳的前提下, 训练固定乳头, 可先让仔猪自行选择, 再按体重大小强弱适当调整, 使弱小仔猪吃中、前部乳头, 强壮仔猪吃后部乳头, 是保证仔猪均衡生长、提高仔猪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三是早吃初乳, 早吃初乳, 吃足初乳, 是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四是适时补料, 早补料能促进消化道和消化腺体的发育, 避免仔猪乱啃杂物, 可减少下痢病患, 降低死亡率, 仔猪出生6~7 d开始诱导补料, 10 d后逐渐补充高能量、高蛋白、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全价混合料;五是补充铁盐, 新生仔猪出生后2~3日龄在仔猪颈部肌注100mg铁复合制剂, 以防止仔猪因贫血引起下痢;六是科学断奶, 仔猪断奶日龄一般都在21~28 d, 不可过早过迟。

4综合防控, 保障养殖安全

4.1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采取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 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 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粪便、污物。分娩舍、保育舍遵守“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间歇1周”的原则, 在猪舍清空后, 应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 空栏5~7 d, 才能转入新的猪群。

4.2严格实施引种隔离

有条件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确需从外地引种的, 必须从有资质的猪场引种, 并按规定实施严格检疫。引进的种猪须隔离饲养45 d后, 再次按规定进行检测, 无主要疫病病原感染, 确认健康安全的猪只方可混群。

4.3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的处置要严格坚持“四不准一处理”的原则, 即按照“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 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规范实施无害化处理, 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

4.4统筹安排, 定期驱虫

根据本场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抗寄生虫药物, 有计划地定期驱虫, 杀灭体内外寄生虫, 提高猪群的抗病力。平时要注意观察, 发现染病猪只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4.5鉴别诊断, 合理治疗

仔猪传染性腹泻的致病因素复杂, 且时常发生几种疫病混合感染、因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当而导致继发感染的情况, 临床上应做好鉴别诊断, 发现病猪, 应立即隔离, 防止疫病传播漫延。确诊后, 应选用敏感药物结合对症疗法及时治疗, 提高治愈率。同时, 坚持药物治疗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 个体治疗和群体防治相结合, 综合运用抗菌、补液、收敛、母仔兼治的原则, 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航.断奶仔猪腹泻预防与治疗探究.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361-363.

[2]杜春仙, 屈培成, 窦婕香.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0 (07) :13-14.

[3]罗贤芬.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畜禽业, 2010 (11) :67-68.

[5]崔文明, 王铁军, 张明远.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03) :112.

[6]王亚南, 杨元.猪传染性腹泻疾病特点与防制.畜禽业, 2011 (05) :10-12.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控策略 篇7

1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1.1 断奶应激

早期断奶是应激性的, 断奶后, 仔猪不仅要面对与母猪分离和断奶后环境变化带来的应激, 还要适应由温热的液体母乳转变成冷而干燥的固体颗粒料。研究表明, 这个阶段的仔猪是一生当中应激最为严重的时期, 来自失去母亲、由奶改为饲料、接种疫苗、更换圈舍、阉割、惊吓等各个方面的应激, 应接不暇, 使本身很脆弱的仔猪受到了极大地伤害, 造成免疫力低下, 胃肠道紊乱, 引起仔猪腹泻。

1.2 生理缺陷

断奶期间的仔猪存在着三种生理缺陷, 造成仔猪腹泻的发生和难以治愈。首先, 断奶期间的仔猪由奶液过度到饲料的过程中, 肠绒毛自然变短, 导致肠道不能充分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其次, 断奶期间的仔猪胃酸和消化液分泌不足, 致使一些营养成分不能充分的消化, 引起消化不良性的腹泻。第三, 这个阶段的仔猪胃肠内益生菌未占有优势力量, 或者由于不科学的保健用药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充分的消化及吸收, 造成腹泻。

1.3 饲料原因

仔猪由吃奶转化成吃料需要一个过程, 仔猪越早接触饲料, 断奶腹泻的发生几率就越小。正常情况下仔猪在出生7 d后就可以诱导叫槽了, 到28 d断奶时, 每天可以采食200 g的饲料, 体重6 kg以上可以达到断奶的标准;但是一般农村的饲养户仔猪开口的时间都在20 d后, 肠道的结构还不够完善, 仔猪胃肠重量较轻、体积小, 运动机能微弱, 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有密切关系的小肠绒毛长度、小肠上皮凹陷深度、绒毛面积和淋巴细胞等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小肠绒毛很容易被病菌和正常的断奶措施所破坏而缩小小肠对养分的吸收面积, 引起腹泻。另外刚断奶的仔猪所喂的饲料蛋白不要过高, 以免引起水肿病, 造成死亡。

1.4 环境原因

正常的断奶首先把母猪赶走, 仔猪留在原圈, 而绝大部分的农户都把仔猪赶走, 母猪留在了原圈。这使刚断奶的仔猪在新的环境空间变大, 气温变低, 又没有做好三点定位工作, 更有甚者仔猪圈里存有大量的积水, 加大了仔猪腹泻的发生机率。

1.5 温度原因

温度是引起仔猪腹泻的最关键因素, 一般猪舍内的温度要达到25℃才能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这里除了环境的温度以外我们往往都忽略了仔猪趴着位置的温度。如果仔猪趴在冰凉的水泥地面上, 那么地面会把仔猪腹部大量体温带走, 造成仔猪受凉, 引起仔猪腹泻。

1.6 疾病

仔猪断奶前后容易感染的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猪瘟、圆环病毒引起的仔猪断奶多系统综合症、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等, 目前这些疾病通常都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 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 临床症状

断奶的当天或第2天, 仔猪精神状态较好, 采食正常或增加, 个别仔猪腹泻, 腹泻物以黑色或黄色为主, 掺杂大量未消化的饲料。随着病情的加剧, 仔猪腹泻物呈水样, 黄色、大量未消化的饲料。仔猪越来越瘦, 饮水增加, 后期由于脱水造成死亡, 或混感其他疾病造成死亡。

2.1 混感圆环病毒

混感圆环病毒又称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仔猪短时间迅速消瘦, 出现皮包骨的症状, 呼吸困难, 皮肤苍白, 体表淋巴结肿大, 黄疸和腹泻。

2.2 混感伪狂犬

仔猪腹泻呈黄色粥状, 呕吐, 皮里肉外有米粒大的出血点, 有神经症状, 死亡快, 一窝一窝的死亡, 死亡后嘴角有大量的白沫。

2.3 混感猪瘟

仔猪呈现黄绿色的腹泻, 同圈仔猪拉干粪或干粪稀粪交替出现, 仔猪毛根有出血点, 体温高, 不食, 后期全身呈败血症变化。

2.4 混感副猪嗜血杆菌

仔猪除腹泻外, 体温41℃, 四肢关节肿大, 行动不便, 咳嗽, 喘, 眼皮、脖子、后腿内侧水肿, 后期全身发紫, 死亡。

3 治疗

治疗原则本着科丰公司“腹泻先护膜”的治疗理念用药, 以灌服给药和饮水给药相结合的方法, 避免应用针剂治疗腹泻, 以降低僵猪的发病机率。

3.1 灌服利科惠健或常杆普安, 按0.3 g/kg, 一般2次即可治愈。

3.2 混感圆环病毒的病例, 灌服利科惠健或常杆

普安的同时, 在50 kg饲料中加入护肾宝200 g和金免核苷100 g, 提高免疫力, 解除免疫抑制, 通肾解毒。

3.3 混感伪狂犬的病例, 灌服利科惠健或常杆普

安, 肌注转移肽和伪狂犬基因缺失苗。50 kg饲料中加入金免核苷100 g加金倍素100 g。

3.4 混感猪瘟病例, 采取“免疫与治疗同时进行”

的治疗理念, 50 kg饲料中加入青蓝黄明散100 g加护肾宝200 g加欣科普康100 g, 连用5 d。肌注转移肽稀释猪瘟疫苗15倍量, 进行紧急接种。

3.5 混感副猪嗜血杆菌的病例, 上午肌注重感先

锋加黄芪毒清加炎菌迪, 下午肌注重感先锋加黄芪毒清加呋噻米。50 kg饲料中加入青蓝黄明散100 g加菌炎宁100 g加护肾宝200 g加益科欣泰100 g加呋噻米片400片, 均匀混合后饲喂, 连用1周。

4 预防

4.1 减少应激, 断奶前后1周在饮水中添加维生

素C、电解多维。断奶时将母猪赶出圈舍, 仔猪在原圈把疫苗、换料、阉割等工作完成后, 在没有出现腹泻的情况下转圈。

4.2 在出生后7 d开始叫槽, 在叫槽的饲料中加

入金倍素, 可以增加肠道内有益菌以及有益菌群的数量。金倍素p H值呈弱酸性, 有助于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同时具有保护胃肠粘膜, 提高仔猪自身免疫力的功效。

4.3 饲料要选择熟化、全价、优质的乳猪饲料, 切

记不要随意增加饲料中的蛋白, 以防造成水肿病。4.4改善饲养环境, 粪便要及时清理, 至少每周消毒一次, 在转到新圈后及时做好“三点定位”工作。提高猪舍的环境温度, 降低昼夜温差过大的弊端。

4.5 在仔猪经常趴着的地方, 垫干草、木板等, 隔

凉垫料。有条件的可以采用仔猪电热板, 效果更佳。4.6做好各项防疫工作, 想让仔猪不得病, 首选要做好母猪的防疫保健工作。伪狂犬疫苗每年做四次, 每三个月一次。猪瘟在产后21 d母仔同免, 细小病毒在母猪空怀期做两次, 间隔一个月。母猪全程应用金倍素, 提高1.1%的产子率, 大大降低了母猪产前产后拉干粪的症状。在产前5 d和产后5 d, 在饲料中加入欣科替宁每天10 g, 可以有效的预防母猪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产后感染、产后不食等母猪疾病, 另外可以减少出生仔猪腹泻。

4.7 仔猪断奶前后在50 kg饲料中加入护肾宝

200 g、欣科普康100 g、菌炎宁100 g, 可以有效的预防仔猪细菌性的腹泻、肺炎、圆环病毒引起的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和皮炎肾病综合症。

5 小结

冬季仔猪腹泻原因及防控 篇8

1 发育性因素

1.1 病因

仔猪消化机能或神经调节机能不健全可引发腹泻, 初生仔猪消化功能不完善, 胃内仅有凝乳酶, 分泌的盐酸也少, 其易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1.2 防控

为避免仔猪因发育原因而腹泻, 可在饲料中添加必要的活菌发酵制剂, 如益生素, 以降低仔猪胃肠道p H值, 提高消化酶活性, 调控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为避免腹泻, 断奶时仔猪应留在原圈饲养一周, 更换饲料应逐渐过渡。

2 营养性因素

2.1 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缺乏

2.1.1 病因

仔猪缺乏维生素 (如叶酸、烟酸、泛酸) 、矿物质或其他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如锌、硒、铁) 时, 会出现腹泻。能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为VB1、VB2、烟酸和泛酸缺乏。

2.1.2 防控

仔猪出生3 d内补硒、补铁可防发生营养性贫血和缺铁性腹泻, 间隔7 d后应再次补硒、铁。仔猪出生后及时吸食初乳, 断奶前后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 (以1.5%~2%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为好) 、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

2.2 饲料霉变

2.2.1 病因

粗硬、带大量泥沙、霜冻、腐败的饲料及饲料加工不当 (如仔猪断奶前吃的饲料没有完全熟化) 等均可造成仔猪腹泻, 误食有毒物质和不洁的饮水会引起消化不良, 并加重腹泻症状。

2.2.2防控

加强饲养管理, 供给仔猪的饲料应营养全价, 配方合理, 禁喂霉烂变质、品质不佳、有毒有害的饲料, 应供给仔猪清洁饮水, 搞好猪舍卫生, 并定时、定量饲喂。

2.3 营养过敏

2.3.1 病因

能引起仔猪过敏的抗原物质有大豆球蛋白、大豆半球蛋白等。这些物质可造成肠道绒毛高度降低、绒毛萎缩脱落及消化酶的活性与浓度降低, 进而导致仔猪腹泻。此外, 由于营养过敏导致仔猪肠道组织损伤, 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 并加重腹泻症状。

2.3.2 防控

仔猪断奶前7 d开始喂给全价颗粒料, 诱食补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膨化豆粕, 使仔猪对大豆蛋白产生适应性。对饲料进行适当加工, 以减少抗原物质。可在仔猪日粮中添加活菌微生态制剂或中药制剂, 以改善腹泻症状。

3 应激性因素

3.1 病因

仔猪适应能力较差, 其对气候变化、贼风入侵、母仔分离、食物变化、湿度变化等非常敏感, 这些因素可引发仔猪腹泻。

3.2 防控

圈舍保持干燥、卫生、温暖、空气新鲜。圈舍温度、湿度严格控制, 分娩舍温度保持在20~24℃, 仔猪1~7日龄保温箱温度为32~34℃, 8~14日龄为28~30℃, 15~30日龄为25~28℃, 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80%。

4 病原性因素

4.1 病毒性因素

4.1.1 症状

冬季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病毒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

4.1.1.1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 病猪症状是呕吐、腹泻、脱水和食欲下降。一周以内仔猪腹泻后2~4 d多因脱水而亡, 断奶仔猪、育肥猪的发病症状较轻, 其腹泻可持续4~7 d, 成年猪仅发生厌食和呕吐。临床表现健康的猪仍可能检测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幼龄猪。

4.1.1.2猪传染性胃肠炎多发生在冬季, 其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 多呈地方性流行, 并常与流行性腹泻交叉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10日龄内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5周龄以上仔猪发病死亡率较低, 但其多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泌乳母猪发病表现为高度体衰、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严重腹泻, 妊娠母猪的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发病症状。

4.1.1.3轮状病毒病只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 以10~28日龄仔猪最易感, 其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病仔猪精神萎顿、食欲减退, 呕吐, 并迅速发生腹泻, 其粪便为水样或糊状, 呈黄白色或暗黑色。轮状病毒病的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但相对缓和。

4.1.2 防控

对仔猪病毒性腹泻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进行预防接种加以防制, 母猪产前6周和2周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 能使仔猪获得免疫保护。猪轮状病毒病等主要通过给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灭活苗而使仔猪获得免疫力, 母猪免疫时配合使用黄芪多糖有助于母源抗体的形成, 可有效提高对仔猪的保护。

4.2 细菌性因素

4.2.1 症状

冬季引起仔猪腹泻的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C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可引起仔猪白痢、黄痢, 沙门氏菌可引起仔猪副伤寒, 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可引起仔猪红痢。

4.2.1.1黄痢多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 病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的水样粪便, 严重病猪失禁, 全身脱水, 并很快消瘦, 死亡。

4.2.1.2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 病猪排灰白色的腥臭糊状稀粪, 粪内含凝乳小片, 下痢严重时, 病猪后肢被粪液沾污。病猪脱水、消瘦, 呈急性或者亚急性经过。

4.2.1.3红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 其病程短、死亡率高, 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病猪突然排血痢或红褐色稀便, 偶有呕吐, 其体质虚弱, 很快死亡。

4.2.1.4副伤寒主要侵害2~4月龄仔猪, 尤其是断奶不久的仔猪, 成年猪及哺乳猪很少发病。本病无明显季节性, 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 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导致本病的诱因。急性病猪先便秘后腹泻, 其粪便恶臭, 耳、腹部及四肢皮肤发绀, 慢性病猪反复下痢, 粪便为粥样或水样, 呈黄褐色、灰绿色或黑褐色, 其味恶臭, 有的病例胸腹部出现丘疹。

4.2.2 防控

妊娠母猪产前40 d和15 d接种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可预防仔猪红痢、黄痢, 仔猪哺乳前每千克体重口服8万国际单位青霉素钾可防红痢发生。

病猪腹泻可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液, 有呕吐症状时可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2~3 mg, 有感染的配合使用抗生素。若腹泻严重, 可用止泻剂鞣酸蛋白、次硝酸铋各5~10 g, 每天内服2次。病猪清肠后, 粪便不恶臭时, 可应用健胃剂, 如食母生或大黄苏打片2~10片内服, 还可用乳酶生、胃蛋白酶各2~5 g加水适量混于饲料中喂给, 每天2次。

4.3 球虫因素

4.3.1 症状

仔猪易感染的球虫为艾美耳球虫属和等孢子虫属的球虫, 球虫病多发于8~15日龄的仔猪, 仔猪感染后出现典型的腹泻症状, 病猪粪便颜色从白色到黄色不等, 形状从粥样到水样不等, 其逐渐消瘦, 生长受到影响, 继发细菌感染时, 病猪病情加重。

4.3.2 防控

哺乳仔猪腹泻的防控对策 篇9

1 临床症状

仔猪初生2 d后开始发病, 刚开始黄、白色腹泻, 很快就变成水样腹泻, 仔猪迅速脱水, 很快仔猪表现骨瘦如柴, 眼窝塌陷, 耳朵紫, 鼻镜紫, 蹄尖紫, 随后死亡。从发病到死亡一般2~3 d, 死亡率80%~100%。应用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不能止泻, 没有明显效果。

2 剖检

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整个小肠气性膨胀, 肠管扩张, 内容物稀簿, 呈黄色泡沫状, 肠壁菲薄呈透明状, 弛缓而缺乏弹性。部分病例肠道充血、胃底粘膜潮红充血、小点状或斑状出血并有粘液覆盖。

3 治疗措施

3.1 原则:腹泻先护膜。

3.2 方案:利科惠健Ⅱ (抗菌药与微生态、低聚糖复合制剂, 抗菌的同时, 保护肠道粘膜。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改善胃肠功能, 补充营养, 电解质和维生素, 恢复体能。益生菌、抗生素双重抑制病原菌, 迅速治疗腹泻, 疗效显著, 当日见效, 次日治愈, 三日用药巩固。) +常利康 (病毒性腹泻专用药) 0.2 g/kg体重灌服, 2次/d, 连用3 d。

3.3 灌服百立丰, 调整肠道菌群, 一次3 m L, 1次/d。

3.4 补液:0.9%生理盐水150 m L, 5%葡萄糖100 m L, 5%碳酸氢钠30 m L, 加热到38℃腹腔补液, 1次/d。

3.5 保持圈舍温度:新生仔猪一定要把保温箱温度控制在30℃以上, 可以加电热板, 红外线灯泡, 都可以, 保证环境温度可以提高治愈率。

4 预防

4.1 预防本病要从母猪入手, 母猪妊娠60 d和90 d, 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免核苷500 g, 护肾宝1 000 g。

4.2 母猪饲料中全程饲喂金倍素, 怀孕80 d后每吨饲料中加入2.5 kg, 直到产仔。

4.3 仔猪出生后未吃奶前灌服百立丰 (微生态口服液) 3 m L, 第3天补铁时再灌服5 m L, 可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

4.4 猪场用惠农金典 (微生态消毒剂) 消毒, 可控制本病的蔓延。

5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使用强效广谱抗菌药杀灭肠道中的细菌而治腹泻, 不仅杀灭了致病菌, 也无情地杀灭了无辜的有益菌。所以这种治疗方法得不偿失, 我们不仅要杀灭有害菌, 也要增加有益菌, 有益菌群多了, 和谐了, 有害菌就没有机会发病了。

5.2 杀菌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毒素, 引起久治不愈腹泻的根源就是毒素。病原消灭了, 已经分泌出的毒素仍然还在起作用。科丰人研究证明:使用有毒素、无菌的肉汤一样可以复制腹泻。腹泻的根是毒素, 消除毒素、吸附毒素、排除毒素才能彻底的把腹泻治愈。

仔猪球虫病不只引起腹泻 篇10

仔猪在出生后最初几天里,肠道对其获得充足数量的初乳和乳汁以保持正常生长和建立充分的免疫能力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的肠道对生长仔猪获取较好生活和维持正常生长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并可防止继发感染,而后者能使疑染早期的仔猪健康状况复杂化。

断奶前的肠道健康情况也可能会影响断奶后的健康情况。

1 等孢球虫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等孢球虫能引起纤维素性肠炎,主要影响空肠中段和后段,常造成绒毛坏死和萎缩。

不同的科学家都已证实球虫病可对猪肠道的绒毛和黏膜造成严重破坏。

这可以被认为是猪在暴发球虫病期间经常发生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最近在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母猪场进行了一项仔猪感染等孢球虫试验,仔猪在产后6小时后实验性感染等孢球虫。

试验组仔猪在产后18小时进行球虫病治疗,而对照组不进行治疗。

结果发现,对照组仔猪在产后14天中因坏死性肠炎,出现了37.5%的死亡率,而试验组因进行了球虫病治疗而显著降低了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

本实验研究证实,球虫病触发了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的感染,并由此造成了较高死亡率,其原因是由于肠道绒毛被严重破坏所致。

在电子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到隆起的肠道黏膜受到了继发感染。

球虫病还可以与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隙病毒和沙门氏菌感染并发。

球虫病对肠道健康的主要作用是肠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诱因。'

虽然球虫病本身不会导致动物死亡,但它受继发感染影响使病况进一步恶化,其结果导致死亡率增高。

即使是亚临床状态,球虫病所造成的肠道黏膜损坏和功能下降仍可导致患病动物增重减少和生长迟缓,带来负面经济效益。'

鉴于该病的特点,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猪等孢球虫在感染动物后的潜伏期已经破坏了肠道绒毛,所以在生命开始后的关键时段预防球虫病对提高肠道健康更有意义。

2 治疗性预防法(梅塔免疫疗法)的

建议使用长效的细胞内抗球虫药“妥曲珠利”(5%百球清口服混悬液)来预防球虫病,3~5日龄猪推荐的一次性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0毫克。考虑猪等孢球虫存在不同的体内,细胞内发育阶段(裂体生殖、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广谱、长效和能在胞内发挥作用的百球清可有效控制球虫病。

在Mundt等(2007)完成的一项实验研究中,使3日龄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卵囊,一组仔猪在感染后2天用5%百球清(20毫克/千克BW)进行一次性地药物治疗,另一组仔猪在感染后两2、3和4天给予磺胺二甲嘧啶(200毫克/千克BW)治疗,第3组仔猪于感染后2天和3天给予地克珠利(2毫克/千克BW)治疗。

结果表明,5%百球清比另两种药物能更好地保护肠黏膜的绒毛,且使仔猪在感染后25天时获得最高的增重(与另外两组相比,增重百分比约高150%)。

此研究表明,百球净的治疗兼预防作用在控制球虫病和增进肠道健康方面非常有效。

3 德国的试验情况

在德国的一个母猪场,由于存在A型产气荚膜梭菌和球虫混合感染,仔猪在出生后头6天中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对此在仔猪1日龄时服用5%百球清以抑制猪等孢球虫的早期发育(潜伏期),同时以此提高仔猪的肠道健康。预防性给予5%百球清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坏死性肠炎)达64%,并至断奶时(28日龄)仔猪的平均个体体重提高了326克。

在出生后的头6天内以及至断奶时,仔猪的腹泻发生情况也明显减少。该研究证实,在仔猪出生后会立即受到产气荚膜梭菌和球虫混合感染的猪场中,用5%百球清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能有效改善动物的提高肠道健康,同时能提高生产性能。

4 经济效益

在比利时,将4窝存在亚临床球虫病的猪群分成二组,一组仔猪在3~5日龄时服用5%百球清(每千克体重服用20毫克妥曲珠利),另一组仔猪不服用药物。记录从治疗开始时直到断奶结束期间的死亡率和日增重。

与不服用药物的对照组仔猪相比,预防性给予5%百球清的治疗组仔猪日增重明显提高。预防性给予5%百球清的治疗组仔猪至断奶时日增重达到260克/天,而不服用药物的对照组仔猪至断奶时日增重为235克/天,两组相比差异显著。该研究证实,即使亚临床球虫感染也能损害仔猪的肠道健康,并可导致其日增重不足。

在意大利,Sca等(2009)分析了分别用百球清和磺胺+甲氧苄啶控制仔猪球虫病的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百球清治疗组的仔猪断奶体重比磺胺+甲氧苄啶治疗组仔猪高出1.07千克,比对照组仔猪高出670克。

在投入回报率上,百球清治疗组为+8.6%,磺胺+甲氧苄啶治疗组为-11.9%。

Driesen等也指出,在用5%百球清进行球虫病预防性治疗后,抗生素使用量显著降低。这表明对球虫病的预防性治疗能减少仔猪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为了研究用5%百球清进行球虫病预防性治疗对断奶后饲料转化率的影响,研究人员特在西班牙进行了一项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抗球虫治疗能保护肠道黏膜,改善仔猪的肠道健康和饲料转化率。

同对照组相比,用5%百球清进行预防性治疗,能显著降低56~105日龄猪的包内劳森氏菌的血清阳性率,表明用5%百球清进行预防性治疗能改善猪的肠道健康。

5 结论

仔猪肠道的健康对其生长性能,继发性细菌感染及饲料利用率会产生终身影响。

保护哺乳仔猪的肠道黏膜免受球虫病的危害,对防止因断奶前和断奶后发生肠道感染而导致生长迟缓和造成经济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控制球虫病的原理是基于预防潜伏期和发病期猪肠道黏膜绒毛受到损害,由此改善仔猪肠道健康。

仔猪和生长猪用5%百球清进行球虫病预防性治疗可有效提高肠道健康,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讲,百球清能有效控制球虫病;可控制因腹泻造成的死亡;可减少因继发感染造成的死亡,如产气荚膜梭菌+猪等孢球虫继发感染;可改善断奶后的饲料转化率;可减少包内劳森氏菌感染;能提高日增重,并增加投资回报;可保护肠道黏膜免受球虫病破坏;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

原题名:Does piglet coccidiosis cause diarrhoea only?

原作者:Abdulkerim deniz博士(Bayer Animal Health GmbH,Leverkusen,Germany);

养牛之道

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

上一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下一篇:石油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