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提琴作品

2024-05-07

巴赫无伴奏提琴作品(精选三篇)

巴赫无伴奏提琴作品 篇1

巴洛克时期的乐器和作曲的倾向都和今天的审美和习惯不太一样, 但是为何生活在那个时期的巴赫还能够创造出这样闻名遐迩的著作呢, 需要先探寻一下巴洛克时期的曲目和乐器的相关内容。在巴洛克时期, 所使用的乐器具有一定局限性。巴洛克时段的小提琴比今天的提琴的指板更短, 并且高把位演奏的方式基本不被采用。巴洛克弓在弓头上和现代的提琴有非常大的区别, 另外还是马尾库和弓杆弧度。巴洛克时期的弓和现代的小提琴弓有其不同的优缺点, 在和弦的演奏方面, 巴洛克式的弓有更多的优势, 可以轻松地演奏不同的和弦, 但在一个长音保持和连贯性要求上, 巴洛克式的弓就不如现代弓了。巴赫的作品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所以性能的影响对大和声音乐表演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音乐以多种多样的变化, 反映了更多的放松发音, 尽量少用揉弦, 而且体会节奏的重要。

巴赫的这一首,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一共有6首, BWVl001-1006, 大约在1720年的时候, 创作于德国克滕。在这6首奏鸣曲, 以及相关作品中, 巴赫用尽心思, 设计出了小提琴表达所能表现的所有和弦, 使用及高难度的对位技巧, 这些片段织体以及动机, 就构成了巴赫小提琴组曲表达的巅峰。在巴赫的作品之后, 在这类型作品中很少有人能够产生优秀的作品, 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高峰。

现在如果从发音的控制, 旋律的走向, 还有声部表现等方面, 结合巴洛克那个时期的节奏特点, 来看这首作品在演奏的出现情况。这6首无伴奏的小提琴奏鸣曲及其组曲, 被很多世界顶极著名小提琴的演奏家表现过。海飞兹的演奏上显得单声的技巧无懈可击, 他的速度也是偏快的, 企鹅唱片评价他的演奏道:“这是一次完美, 激情演奏, 喜欢他的思想, 还有运送弓的方法。声音总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在如d小调套曲'阿勒曼德“和”吉格”, 以及著名的恰空舞曲“中特别有表现力的细节, 力度不减。这让人都非常震撼。”另外, SZERYNG的演奏更加具有韵味, 更加富含高贵而富学者气质, 不仅仅技巧表达的自如, 而且更加富于内涵, 他能够较为深入巴赫的神髓中, MILSTEIN、GRUMIAUX、MENUHIN等名家的演奏作品的录音也非常具有价值。

巴赫就像一个音乐的工程师一样, 来创作音乐, 对乐曲走向精心的布置, 为以后创造了一个伟大的音乐殿堂, 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后, 发现如果希望演奏好曲目, 就要深刻理解作品并亲自进入表演中去, 能够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在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一开始的1小节, 用一组小和弦将那暗淡忧伤, 分层次的吧表现出来, 钻进心底, 那样的悲壮而肃穆, 然后小提琴奏出歌唱般的流畅的旋律, 主动机在每一个声部间出现。音乐看似平淡, 担饱含深情, 充满了深切的悼念。每次听到这首曲子, 皆让人感到震撼, 手指会情不自禁的跟着主旋律的演奏跳动, 乐曲的感染力极大。

巴赫虽然终身没有走出过国门, 但它是欧洲音乐艺术的里程碑, 对将近三百年的德国的音乐文化, 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与组曲的录音是不错版本, 因为此版本使用一种战后发明的新乐器:巴赫弓。巴赫弓在技术做出了巨大的突破, 使小提琴同时演奏三到四和弦的技术成为可能, 但巴赫弓的录音仍寥寥无几, 巴赫这套作品演奏的方式上依然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在著名的论作《为巴哈而生》一文中, 作者提及过这一问题。尽管巴赫这套无伴奏的组曲受到可管风琴演奏的影响, 但是却无证据能够表明巴赫时期的小提琴是可以同时演奏两根以上弦的音, 这一点在某个侧面上还是展现了巴赫的组曲流传的正义和流行具有其一定社会历史的原因。所以通过体会巴赫这部作品, 能够对于音乐之父做出多层面的体会。

摘要: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的德国著名的伟大作曲家, 他在欧洲音乐的发展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巴赫也被世人誉为现代“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的创作是建立在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的, 《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是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中的典范之作, 本文对这系列的组曲做的解析和研究, 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系列作品对于了解巴赫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巴赫,小提琴,奏鸣曲,巴洛克

参考文献

[1][英]John Eliot.为巴赫而生.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

[2][德]达维松.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3.

[3]彭志敏.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到g小调第一奏鸣曲的探究, 为纪念伟大的巴赫.2010.

巴赫无伴奏提琴作品 篇2

关键词:吉格舞曲 恰空舞曲 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音乐史上一名伟大的音乐家“西方音乐之父”。一位多产的艺术家,除了歌剧以外,巴赫创作了当时一切体裁的音乐作品。写有大量的钢琴、管风琴、康塔塔音乐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此类作品有200多首)。另外,还有很多不朽的杰作,如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两部弦乐组曲、六首大提琴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册、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三首奏鸣曲与三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等等。本文所分析的两首乐曲就是来自于三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其中第二组d小调(BWV1004)的最后两首。

《吉格舞曲》、《恰空舞曲》两首作品创作于1720年的克腾,这一年也是巴赫的第一任妻子去世的一年,陷入极度痛苦的他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在他生前都没有被人们尊重与认可,而是在他过世60多年以后,被人们在圣彼得堡的一家奶油店发现。由德国著名演奏家约瑟夫·约阿西木首演并推广,流传至今。今天这两首曲目甚至成为小提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近来,在笔者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笔者演奏了这两首乐曲后,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一、创作手法

小提琴是以主调音乐为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单旋律。多声部的演奏对小提琴的演奏难度很大。而巴赫恰恰在创作《恰空舞曲》的时候运用了多声部的创作手法,推广了小提琴复调演奏法。这不仅需要作曲技术理论功底,更需要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熟悉掌握,在这首作品中,巴赫借鉴了管风琴、室内乐的创作技法,在这方面充分显露出巴赫的才能。他创造了一种和声的对位织体的幻觉,通过要求演奏者同时按下几根弦,暗示了独立声部之间的互动。《吉格舞曲》同巴赫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方法,全曲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典型的三拍子舞曲风格。在简单的单旋律线条上隐含着多声部的进行,可谓精妙绝伦。

二、曲式结构

巴赫的组曲一般是四个乐章,而d小调第二组曲却出其不意的设计了五个乐章,可见这一组曲在巴赫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吉格舞曲》的结构采用了古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连续的八分音符构成,乐句划分不明显,为一气呵成的一句一段式,主题乐思单一,运用了统一的速度与织体,具有流畅性。调性上比较保守,第一部分由主调转到属调,在第二部分的最后回归主调。《恰空舞曲》是一首变奏曲,整首乐曲的结构式固定和声进行中不断演变而来的。主题乐思既有横向歌唱的旋律感又有纵向和弦的丰满感。全曲共变奏30次,规模之宏大。

三、演奏方法

《恰空舞曲》难度很高,在演奏方法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和弦的进行中,如何巧妙把握主要声部与次要声部的力度区分。这需要演奏者具有多声部织体的意识。演奏时尽量区分声部进行,让旋律具有层次感。另外,对于其他更多精湛的创作技法,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吉格舞曲》的演奏最重要的是在力度与音色上的区分,只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更好的诠释巴赫的音乐内涵。正如曾经一封来自一位旅行的音乐家对巴赫的评论。“如果他不因过分追求艺术性而使其作品中的美黯然失色,这位伟人将会受到所有国家思维钦佩。由于他是按照自己的手指来进行评判的,所以他的作品演奏起来十分困难。”①

四、风格的把握

巴赫的音乐融合了许多意大利风格和法国风格。风格的把握,尤其是巴赫风格是我们经常会提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演奏巴赫的乐曲会有不同的风格,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对乐句的划分与力度掌握都有所不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演奏风格,这是小提琴演奏艺术领域里相当自然的问题。尤其是巴赫的《恰空舞曲》手稿没有标明任何的速度、力度、表情记号。因此,想要正确理解他的风格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巴赫这位音乐史上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可以用埋葬与复活来形容,因为当时他的音乐作品是不被人接受,不被人喜欢与尊重的,而且他死后也很快被人忘记。虽然他的作品没有被人们接受,但是他的复调思维却完美的呈现给所有人。他创作的领域之宽广,也是我们所有人值得学习的。尤其是这两首小提琴音乐作品,流传至今。《恰空舞曲》甚至成为国内外小提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这两首舞曲性质的作品,深深吸引了笔者,让笔者增强了对巴赫研究的信心。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感受巴赫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张毅.概述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J].广东艺术,2003,(04).

[2]劉昭.巴赫和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J].黄河之声,1996,(01).

[3]洛秦.主编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注释:

巴赫无伴奏提琴作品 篇3

关键词: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新古典主义演奏风格,浪漫主义演奏风格,当代综合演奏风格

社会环境和文化风气对于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虽然浪漫主义演奏风格和古典时期的演奏风格都力求表达特定的情感, 但前者更注重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下面将从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特点、代表人物举例、利弊来逐一分析。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席卷欧洲, 浪漫主义演奏风格是在这种文艺思潮的背景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巴赫的这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最初是由约阿希姆以无伴奏的形式开始推广的, 但约阿希姆处于浪漫主义的极盛时期, 所以对这部作品的处理不可避免的会打上浪漫主义的烙印。

虽然浪漫主义时期结束了但浪漫主义的演奏风格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浪漫主义演奏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时期美学观念的影响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风格也不尽相同, 如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演奏风格”和“当代浪漫主义演奏风格”以及后来的“新浪漫主义演奏风格”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由于受到“自由、平等”文化思潮的影响而追求自我的主观感受, 演奏的作品中带有很强烈的自我主观感情色彩, 强调以表演为中心, 要求发挥演奏者的主观个性, 反对拘泥于原著的表演形式。音乐中大量存在的表情术语便于情感的交流和直观的表达如:espressivo (有表情地) 、dolce (甜美地) 、grazioso (优雅地) 等。这种浪漫主义的美学观点也带到了巴赫这部作品的诠释当中。例如在卡尔·弗莱什版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中增加了许多表情、力度记号和表情术语等便于感情的直观表达。

浪漫主义演奏风格在当代的发展与早期的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相比逐渐趋于理性化, 摈弃了对于作品处理的那种随意性的态度和脱离音乐本身的炫技成分, 对于个人主观感情的加入也是基于原作风格的基础之上, 但对于乐曲的速度、力度、色彩的处理仍是较为灵活和自由, 仍然把对于音色和技巧的追求放于突出的位置上。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倡导者认为只有辉煌绚烂的的技巧才称得上是美的音乐表演。他们在演奏这部作品时, 把里面的每个技巧点都诠释得十分到位并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部无伴奏作品对于现代的小提琴学习者来说在演奏连续的和弦进行时提供了很大的技术难度挑战。

下面将举一个当代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代表人物的例子来论述。

克莱斯勒师从法比学派的小提琴家马萨尔, 法比学派兴起之时正是浪漫主义演奏风格大发展的时期, 因此该学派的演奏风格遵循了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美学观念。克莱斯勒深受马萨尔的影响, 他所诠释的这部作品的演奏版本是属于比较较典型的浪漫主义演奏风格。

1.感性的巴赫

克莱斯勒作为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代表人物, 将浪漫主义的演奏风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他所演奏的作品中, 无不带有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 为了追求美的音色和内心情感的宣泄, 为巴赫的这部作品的表达加入了许多对速度、力度、渐强减弱的处理。例如在他所演奏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的柔板时, 许多表情滑音和强弱力度的对比, 充分体现了情感的细腻变化。

克莱斯勒的演奏风格优美典雅, 充分挖掘了小提琴歌唱性的特点, 持续不断的揉指是他充分发挥这一特点的重要手段。在巴赫的这部作品中, 他的这一风格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无论是快速的经过句还是一些小的装饰音, 他都会赋予每个音符以鲜活的生命力, 都洋溢着丰富的情感。克莱斯勒的演奏是集感性与性感于一身的, 为富有理性精神和思辨色彩的巴赫音乐披上了感性的外衣。

2.夸张的巴赫

克莱斯勒的演奏带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色彩, 他的演奏感情充沛富有歌唱性,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把主观感情的宣泄与表达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主张音乐应随着演奏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对于巴洛克时期严谨、雄伟、理性的音乐风格来说, 克莱斯勒的诠释给予太多细腻、感性的情感成分, 哪怕是一个细小的装饰音和经过句都不放过。巴赫的音乐是质朴、朴素的, 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 而克莱斯勒对于巴赫音乐的诠释加入了过多夸张的情感宣泄和华丽的装饰, 与巴赫乐曲原有的风格相左。

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特点, 使得这部经典的小提琴作品的诠释个性突出、充满了戏剧性的表演和强烈的情感表现, 所传达的音乐形象鲜明, 给人一种很强烈的画面感, 增强了该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舞台魅力。同时该演奏风格注重展示和发挥音乐作品中的技巧, 把小提琴音乐表演的技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义演奏风格注重追求歌唱性和美的音色的追求, 充分挖掘了蕴含在巴赫音乐当中的旋律性的特点。

然而从另一角度说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 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音乐风格。巴赫的音乐作品风格与其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音乐历史上的巴洛克时期是充满着矛盾和动荡的时期, 这就铸就了巴赫的音乐深刻质朴少有华丽, 能引人深入到听众的内心深处, 有着极其强烈的理性情感和严谨性、富有思辨色彩, 这与浪漫主义演奏风格所倡导的华丽的音乐风格和主观即兴的特点相左。虽然以克莱斯勒为代表的当代浪漫主义演奏风格要比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演奏风格那种随意性的态度有所改变, 但对于速度、色彩、力度的处理仍是相当自由的。

作为20世纪上半叶重要流派之一的新古典主义, 在演奏风格和音乐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张和观点, 它力图复兴古典主义甚至包括古典主义以前的音乐风格。新古典主义的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 人们的梦想被严酷的现实所粉碎, 随之人们的音乐观念和要求也发生变化。20世纪初, 在西方兴起了一股重客观性的文艺思潮, 倡导一种自然、实用、淳朴的艺术倾向, 在建筑和文学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体现, 同时在斯特拉文斯基和兴德米特等人的某一阶段的音乐创作当中也有所体现。这股文艺思潮对于当时的音乐表演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的音乐演奏风格应运而生, 并且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

新古典主义演奏风格的倡导者们强调音乐表演要严格按照作曲家的原版乐谱来进行, 包括乐谱上所表明的速度、力度和表情术语等, 要充分尊重原作, 主张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理性分析, 反对只凭主观臆想来表演作品, 体现了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演奏风格上, 受到客观性文艺思潮的影响, 追求适度的、朴素自然的、有控制和理智的情感表达, 意图达到理智和情感的高度平衡。反对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过分随意和夸张的情感表现, 采取对原作谦虚和忠诚的态度, 正如史纳贝尔所说:“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永远好的无法再改进的, 因为他总是高于演奏者”。

重视大型音乐作品的表演如协奏曲、奏鸣曲等, 强调音乐表演的严肃性。要求音乐整体的均衡和稳定, 对发音十分的考究, 不借助音乐以外的形式, 使听众集中于音乐本身。这些风格特点在演奏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谢林格版的巴赫使人们体会到不同于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特点的、较为纯正的巴赫。

作为卡尔·弗莱什的得意门生谢林格, 他所演奏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充分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谢林格在演奏巴赫这部作品时各声部线条十分的清晰, 在发音上也十分的讲究, 声音纯正、技法严谨, 十分具有理性的风格气息。他在演奏中采用的揉弦很少, 力度的对比并不像浪漫主义演奏风格那样强烈和富于戏剧性, 较为符合巴赫时代的演奏风格, 体现了对于巴赫原作的虔诚与忠实。在演奏中谢林格十分注重个人分寸感的把握, 较为恰当的融入了自己对于巴赫的理解与想象, 力求达到作曲家的意图, 而不像原样主义演奏风格那样过分的拘泥于乐谱和演出的形式、服装等。

但是谢林格的演奏过于理智和考究, 对于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并不能让观众激动人心, 情感的投入也会因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理性的思维所限制和拘束, 少了些许时代的气息。同时谢林格在音乐表演中表情和形式过于严肃和拘谨, 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

新古典主义演奏家们对于这部作品的演奏声音考究、纯正、结构严谨。音乐作品是以乐谱为形式的, 这与作曲家头脑中生动地乐思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且巴赫所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中所表明的演奏指示记号少而又少, 甚至连速度和连线都没有标明, 这就给后人的学习与演奏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新古典主义的演奏者们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 并对其各种版本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搜集当时巴赫流传下来的资料包括书信、传记等, 努力从多方面了解巴赫所处的时代及其音乐作品的风格, 这对于音乐作品的诠释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一种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 同时也体现了对巴赫原作的尊重, 使观众能够体会到巴赫作品的原貌。新古典主义演奏风格所倡导的演奏风格对于如今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时代来说是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 同时对于介绍和宣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对于当今的观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这一点应是给予肯定的。

新古典主义演奏者们信奉的宗旨是:“一首伟大的作品是永远好的无法再改进的, 因为它总是高于演奏者 (史纳贝尔语) 。”对以乐谱记录下来的的音乐作品过于的谦虚和忠实, 以实现作曲家的意图为目标, 从而忽视了音乐表演时代性的特征。《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对于现代的演奏者来说, 离巴赫所处的时代有近三百年之久, 两个时代已不能完全等同, 受时代影响的演奏风格必然会发生许多变化。所以现代演奏家对于巴赫作品的诠释必然会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要充实音乐的内涵和意义并给历史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 使之富有新的时代气息, 只有这样才会使巴赫作品永葆生机。

20世纪70年代后, 各种音乐表演风格层出不穷, 音乐的样式和种类也开始多元化, 使得音乐表演的美学观念也有所变化, 人们重新认识到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积极方面, 并与新古典主义演奏风格的积极因素在更高层次上加以综合, 产生了当代综合演奏风格, 并且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

20世纪是一个科技革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特别是70年代以后, 微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 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 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许多音乐流派应运而生 (像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序列音乐等等) , 丰富了音乐的表演风格, 使得人们的音乐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20世纪的音乐以流派众多、倾向不一和追求语言的标新立异为特征, 不断寻求新的音源, 有力的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当代综合演奏风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在音乐表演的美学观念上, 强调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 追求演奏者和作曲家之间的协调统一。这种新的美学观念为巴赫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血液, 焕发出新的光彩, 同时也较为真实地体现了巴赫作品的风格和情感。

当代综合演奏风格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力求表演的严肃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灵活多样。它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演奏风格所倡导的朴素、自然、有节制的美学观念, 加入了当代人新的理解, 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在速度、力度和音色的追求上, 更加规范化。把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控制在一个合理保险的范围之内, 并且把这种变化隐藏的较为自然。例如, 把渐慢渐快、渐强渐弱的范围拉大, 避免唐突, 同时根据乐曲的情感变化配合千变万化的揉弦, 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当然这种表现力是在遵循原作风格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

其实在早期的音乐大师中就有一些表现出综合演奏风格的倾向, 小提琴大师海菲兹就是其中之一。

海菲兹出生于音乐世家, 从小习琴的他就表现出了很高的音乐天赋, 父亲是他的第一位导师, 后师从小提琴大师奥尔, 并成为其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作为20世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提琴大师之一, 他的音乐表演风格深受其老师奥尔和20世纪时代风格的影响, 带有浓厚的当代综合音乐表演风格的色彩, 这种风格特点也带到了巴赫作品的演奏当中。

海菲兹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音乐家, 一生几乎涉猎了所有的小提琴作品, 铸就了他炉火纯青的演奏技巧, 同时也为巴赫作品的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演奏的巴赫气势宏大、情感深邃, 情感与理智地结合恰到好处, 技巧更是无懈可击, 与巴赫音乐质朴、深邃的风格特点达到完美的结合。海菲兹的演奏体现了忠实巴赫原作, 但又不拘泥于原样的机械演奏, 而是让自己的情感抒发遵循巴赫这一条主线, 二者结合的自然而又融洽, 这正是他深厚功底和深入研究巴赫音乐的结果。同时这与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释义学所倡导的“视界合一”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

海菲兹的演奏与其他演奏家最为醒目的区别之一就是速度偏快, 但速度的加快并没有影响到作品的诠释与情感的表达, 琴中的巴赫依旧是那么耐人寻味和富有灵感, 他精湛的运功产生出比巴赫时代更加变化多端的音色和微妙的力度变化。例如他演奏的巴赫的E大调第三组曲的前奏曲, 发音干净利落、清晰、渐强渐弱的力度对比、声音错落有致、有张有弛, 把原本看似机械的一堆十六分音符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小精灵, 为巴赫音乐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活力与清新, 这与他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是密切相关的。

当代综合演奏风格综合上述两种风格的优点于一身, 在遵循原作精神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显示自己的个性。既不偏离原著的主体精神, 同时又赋予了其时代特征, 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要求, 是时代向前发展的产物, 也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和赞赏。实现了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符合现代科学的音乐表演美学的原则。充分尊重了巴赫作品的历史个性同时又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辉。

正如美国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威次认为:“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 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 同时二者缺一不可, 必须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但是这种“中庸”的演奏风格并不像浪漫主义演奏风格那样有自己很突出的特点和个性, 而对于演奏者而言作品的真实性 (忠实音乐原作) 和创造性 (发挥主观个性) 这两个方面是很难去把握和拿捏的, 两者的关系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这对于表演者诠释音乐作品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练琴中不仅要刻苦努力的学习专业的技能技巧, 还要从作品的历史风格和时代性方面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 不光要从乐谱本身去把握音乐的内涵还要从音乐之外更广阔的时代、社会背

艺术歌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音乐分析

张成康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杜鸣心于1956年根据著名诗人艾青先生的一首速写短诗而创作的艺术歌曲。这是一首精致而具欣赏价值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 歌曲的旋律带有叙事性的质朴纯美, 音乐形象感人至深。多年以来, 一直是我国歌唱家所演唱和声乐教学选用的经典曲目之一, 现已被列入各种声乐教学曲目选集之中。

关键词:杜鸣心;艺术歌曲;音乐分析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 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 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从百年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来看, 中国艺术歌曲始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产生到新时期创作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 都充分地体现出作曲家们从借鉴、模仿到融会、贯通, 从探索、总结到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一、作者简介

杜鸣心 (1928——) 作曲家, 湖北潜江人。1939年入重庆育才学校学习钢琴、小提琴及理论作曲。1954年赴苏联留学, 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 师从楚拉基教授。回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历任教授、系主任, 并为中国音协常务理事, 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他与吴祖强合作, 为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鱼美人》谱曲, 1964年与吴祖强、施万春等人合作, 为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音乐, 两部作品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成为中国舞剧音乐的代表作。钢琴协奏曲《春之祭》是他于80年代创作的一部优秀管弦乐作品。大型四幕中国芭蕾舞剧《玄凤》, 在1997中国戏剧节荣获音乐创作优秀奖。此外, 他还创作了《青年交响曲》《交响曲“长城”》、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交响幻想曲《洛神》及《小提琴协奏曲》、等大量作品。杜鸣心的音乐作品功力雄厚,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配器精美结构严谨, 手法冼炼, 感人至深。

二、作品背景

1954年7月17日著名诗人艾青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停留期间, 因对这个城市黑人区的贫困情况有所感触, 而创作了这首速写式短诗, 表达了作者对这不公道世界的揭露和控诉, 特别是对不人道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揭露和谴责。作曲家杜鸣心1956年在苏联留学时, 根据此诗创作了这首非常富有诗意的艺术歌曲。

景等各方面去全方位的把握, 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这绝非易事。

作品通过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时的动人情景, 歌颂了贫苦人们纯朴、真诚而乐观的内心感情。歌词亲切感人, 颇有含泪而笑之情。音乐朴实真挚, 富有感染力, 恰当好处的变化音和巧妙的转调, 更加丰富了这首歌曲的感情。全曲音乐的篇幅较长, 但材料十分集中。全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温和安谧, 像是一首摇篮曲:第二部分采用新的调性, 使音乐焕然一新, 像是一段叙述, 亲切动人;第三部分又回到原调, 但更加充满了激情, 像是在尽情地抒怀。在第三部分末尾处乐曲又趋向平静, 并以弱声的“嗯”唱结束全曲。

三、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中国艺术歌曲, 已被选入多种声乐曲选集之中。带叙事性的质朴纯美的旋律, 表达了感人的音乐形象。歌曲严谨的曲式结构、合理的调性布局、精心的和声设计以及技术手段与音乐内容的密切结合, 说明了作者完整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作曲技法。

1. 作品结构:

该歌曲结构为带引子与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两小节的引子预示了全曲最基本的和声语汇。第一段结构方整, 有四个乐句, 每个乐句四小节, 均以“2+2”构成。四个乐句的终止式各不相同:a句是变格终止;b句是Ⅲ级小调正格终止;c句是属和弦半终止;d句是变格终止。四个终止式的安排与“起、承、转、合”正好相符。第一段从旋律、结构到织体等带有很强的陈述性。中段利用第一段的材料进行展开, 但规模只有第一段的一半。主要对比在调性及织体写法方面, 情绪较前暗淡。第三段是动力再现, 规模与第一段差不多, 但旋律、和声、织体比第一段有所发展, 情绪激动达到高潮。最后是五小节尾声, 音乐在轻柔的琶音伴奏下安静地结束。

2. 和声运用:

上一篇:市场增长率下一篇:舍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