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的的历史背景

2022-11-18

J、S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1720年完成的, 是用为单旋律的大提琴而创作的著名作品, 是空前绝后的, 这组《组曲》也成为所有大提琴家和大提琴爱好者们喜爱的演奏曲目。但在19世纪并没有得到被普及的演奏。在没有前例作品的情况下问世的。当时大提琴还没有被确认为是独奏乐器, 大提琴乐器的本身还没有完全的形成、正处在发展进行中的特殊时期。本文对J、S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历史背景和演奏情况、出版和对此《组曲》的演奏作出贡献的大提琴演奏家作了简单的介绍, 希望对《组曲》有一定的了解, 共同促进我国大提琴事业能更快、更好的得到发展。

1 十八世纪的记录

1720年完成的《组曲》, 最初在1754年米拉-Lorenz Christoph Mizler von Kolof (1711—1778) 年的《音乐文库》中有所记载。“巴哈并不满足2、3、4声部的原则, 运用此原则在单部乐曲方面上的广泛尝试的成果。表明他完全掌握和了解小提琴族乐器的性能的可能性”。

1802年的《巴哈传》中对巴哈的《组曲》记述到“无伴奏小提琴组曲是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们为培养成熟的小提琴学习者的, 大提琴组曲也是这样在共同的基点上有同样的价值”。

在英国为J、S巴哈《组曲》的复活作出决定性作用的是克鲁曼August Friedrich Cheistoph Kollmann (1756—1829) 在1779年的《试论实用的作曲法》中的第二章的独奏乐器的奏鸣曲的的栏目里“J、S巴哈的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优秀的作品, 比它以上珍贵的作品是不可想象的”强调了无伴奏作品的独自性, 给人们留下了只要提到无伴奏的作品, 马上就能想到J、S巴哈, 已成为最普通的常识。

2 19世纪用于练习曲的 (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用于独奏乐器的作品。在17、18世纪里大都是这个乐器的老师、名演奏家、为了个人的练习或是为向弟子们传授演奏技术而创作的情况非常多, 真正作曲家的作品一直很少, 维也纳的乐谱出售商都列库在1799年的贩卖目录里带伴奏的同不带伴奏的乐谱是分开来的, 除了巴哈的作品外还有Johann Baptist Baumgartner (1723—1784) 的3个作品, 到了19世纪并没有改变无伴奏的作品等于练习曲的模式。1900年至1960年之间大提琴有了150个曲目, 同18世纪相比数量上有了急速的增长、慢慢的从小品的形式倾向于奏鸣曲、组曲、协奏曲的方向。

1850年C、L、Hilgenfeldt在《纪念J、S巴哈一百周年的简介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用充分熟悉的乐器演奏法来写的, 是最高的优秀艺术、教育作品, 反映出特别是对左手的训练和用来培养技术、技巧来演奏的最合适的作品。”隆扎洛夫的出版序文中“1905年卡扎鲁斯第一次到俄罗斯的访问演奏会上, 演奏了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引来了当时把此组曲当作练习曲的俄罗斯人的大笑。”1926年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Louis Feuillard的大提琴班上、要求把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为练习曲和音阶、琶音同时的来练习 (托特里艾自传) 。非常遗憾的是基本上此《组曲》在公开的场合下没有怎么作为独奏曲目来演奏过。

3 20世纪把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当作艺术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1 9世纪里主要是当作练习曲的《组曲》, 从1900年卡扎鲁斯把完整的一个组曲全部在演奏会上演奏后, 使人们渐渐地认识到了它的艺术价值, 进入到1910年大提琴家们演奏《组曲》的次数有了急速的增长, 除卡扎鲁斯以外有、从前世纪末开始到本世纪初大提琴代表人物的:古列贝鲁、贝卡、和年轻一代的古留玛等大提琴家的出现, 在新的大提琴演奏法的浸透下, 成为演奏会上的有名曲目。

1920年迎来了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二次出版, 1918年至1929年约10年间共有八次被出版。Ernst Kurth (1886—1 94 6) 的著作《C ru n d la g e n d e s lin e a re n K o n tra p u n k ts》也起到了很大影响, 进入19 30年后象;费衣阿曼、比阿弟苟鲁斯基等、完全新的一代大提琴家们的、活跃的演奏会里都把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为演奏的曲目。再有30年代末卡扎鲁斯把组曲的全曲作了录音, 这对世界中的音乐界和大提琴界起到了重大的影响。19世纪里众多的大提琴演奏家们开始在演奏会里演奏《组曲》, 但是从进入20世纪以来演奏次数渐渐地增多, 主要是演奏《组曲》中的一个完整的组曲。卡扎鲁斯是1902年开始演奏《组曲》的 (1905年1月在柏林也是在德国第一次的演奏, ) 1910年《J、S巴哈年鉴》里的巴哈作品演奏记录特集中卡扎鲁斯是突出多的一人。Maurice Mare`chal (1892—1964) 为《组曲》中的第2、第6组曲在同一场演奏会上作了演奏, 在当时是非常稀有的事情。

4 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乐谱

J、S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手稿现在保管在德国西柏林的文化财团国立图书馆里, 是Anna Magdalena Bach (1701—1760) 的手稿谱, 她是同J、S巴哈在172 1年里第二次结婚的妻子, 1727年秋开始到1731年之间里6/Suites a/Violoncello Solo/s e n z a/B a s s o|、/c o m p o s e`e s/p a r/S、J、S、Bach、/Maitre de Chapelle、各组曲的结束里都有“Fine”的字样, 在第六组曲的最后有“La Fine des Suixffes”, 代笔者是J、S巴哈最近的人物安娜玛库它列那他的妻子, 也有这是J、S巴哈的自笔、或是她参与了的等等一些说法。她的手稿谱除大提琴组曲这之外还有同时期的小提琴无伴奏组曲, 也收藏在同一图书馆里 (Mus、ms、Bach、P 26 8) 。到了1 8世纪末维也纳的乐谱出版商:都列库把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乐谱、用手稿版的形式出版了, 这是最初的印刷谱的出版, 是从作品诞生开始经过了100年以上的1825年。

J、S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从1825年最初的出版到现在大约出版了50余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乐谱中作了把位性、强弱对比、艺术形象化、节奏上等有了很多的演奏指示, 第5组曲采用了普通的调弦法, 还有卡扎鲁斯为此《组曲》的演奏后的强烈印象, 同成为大提琴演奏会的曲目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J、S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历史背景和演奏情况、出版和对此《组曲》的演奏作出贡献的大提琴演奏家作了具体的介绍, 以促进我国大提琴事业能更快、更好的得到发展。

关键词:J、S巴哈,历史背景,演奏,出版,促进发展

上一篇:新型林业育苗技术和管理方法探析下一篇:刍议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