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手术

2024-05-07

血管介入手术(精选十篇)

血管介入手术 篇1

1 临床表现与主要发生机制

1.1 临床表现

心脏介入手术术中或术后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恶心、呕吐、血压骤降[血压<9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和心动过缓 (心率≤50次/min) 等, 多发生在以股动脉为手术入路的患者拔鞘管时或拔鞘管后。

1.2 主要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因素 (疼痛、恐惧等) 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加, 引起内脏及肌肉内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1]。

2 原因分析

2.1 精神因素

由于对心脏介入治疗知识的缺乏, 患者精神过度紧张, 导致睡眠差、心率快, 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释放, 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 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导致迷走反射。

2.2 保留鞘管固定不妥善

鞘管尖头部持续刺激血管壁引起疼痛不适而使迷走神经兴奋。

2.3 血容量不足

患者因术前禁食, 血容量减少, 加上介入术中出血量达50~100 m L, 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发生迷走反射。另外, 冠脉扩张及支架术后均应用硝酸甘油扩张血管亦可使血压下降, 促使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2.4 拔管综合征

由于拔管者操作欠熟练, 手法及按压部位、力量欠妥, 未行局部麻醉或局部麻醉不充分易发生迷走反射。拔管时, 伤口本身的疼痛, 加之鞘管牵拉刺激股动脉内皮, 使股动脉收缩, 术者压迫止血时用力过度, 影响了肢体血液循环, 使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加剧, 造成一过性血压升高, 使心脏或血管壁受到机械性牵张, 心肺感受器发生兴奋, 也使心脏迷走紧张性加强, 反射性引起心动过缓, 心输出量下降, 外周血管阻力减低, 动脉血压下降。

2.5 空腔脏器过度回缩

术前禁食可使胃肠道回缩, 术后一次性大量饮水, 可使胃肠道突然扩张, 而空腔脏器压力的改变, 可使压力感受器的兴奋性增高 (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走行于迷走神经) , 继而导致血管迷走反射[2]。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对介入治疗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责任护士应从手术的必要性、疗效及一些成功的病例等进行宣教, 并将此项手术的经过通过描述及图片等方法做详细的讲解, 使患者进一步了解手术过程, 减轻恐惧感;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增加患者信心, 使其较平静地进入导管室。

3.1.2 休息

术前晚口服地西泮5~10 mg, 以保证患者充分睡眠,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地西泮10 mg或氯丙嗪及异丙嗪各25 mg, 以稳定患者情绪。

3.1.3 饮食护理

手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 尤其是接台手术。禁食<4 h, 禁水<2 h.

3.2 术中护理

手术中轻柔操作, 严密监护。术者在介入术中要充分局部麻醉, 尽可能减少导管对血管的刺激, 压迫动静脉穿刺点时, 要注意手指压力适度, 过分用力易造成疼痛刺激而诱发血管迷走反射。术中时刻注意患者对介入术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静脉通路, 适当补液。

3.3 术后护理

3.3.1 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进入CCU病房, 给予氧气吸入,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疼痛、渗血, 绷带包扎是否过紧,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下肢血运是否良好。尽早发现迷走反射先兆, 如患者打哈欠或诉胸闷、恶心, 伴有面色苍白、呕吐及大汗时, 或心率进行性减慢, 血压下降应立即通知医师, 并备齐急救用物如吸引器、除颤仪、阿托品、多巴胺等并积极协助抢救[3]。

3.3.2 拔除鞘管的护理

行冠脉扩张及支架术的患者, 术后均须保留鞘管4 h~6 h, 而拔除鞘管时极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所以拔管的护理很重要。应在心电监护, 护士守护, 静脉通路通畅, 备齐抢救药品、物品的基础上拔管。 (1) 首先向患者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嘱其放松, 消除其紧张心理。 (2) 疼痛明显者可给予利多卡因局麻后拔管。拔鞘管时动作宜轻柔, 幅度不宜过大。 (3) 拔管时床边看护30 min,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出汗等情况, 同时注意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不适, 以便及时发现血管迷走反射的先兆。 (4) 做到正确压迫, 压迫程度以保持足背动脉搏动为宜, 压迫时间为30 min, 压迫完毕予以加压包扎并检查同侧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5) 拔管前将抢救用药依次摆放于急救车台面上并配上注射器, 多巴胺静脉注射时需要稀释, 最好将稀释液抽至注射器以内备用;了解患者体重并计算好静脉输液泵内多巴胺浓度;准备微量泵接好电源, 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4]。

3.3.3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进食, 可少量多次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利造影剂排出, 每次不超过200 m L, 可避免因饥饿导致血容量不足、空腔脏器过度充盈等引起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3.3.4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特别的关心与呵护, 表扬患者的积极配合, 并询问其手术过程中的感受, 协助其喝水及盖被等, 使患者从心理上感到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

综上所述, 血管迷走反射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过度压迫、血容量不足等密切相关。通过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治和护理措施, 可以防止和减少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454.

[2]胡春华, 陈芳.心脏介入性诊疗术后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改良抢救配合[J].护理研究, 2004, 18 (9B) :1657-1658.

[3]黄红, 陈娟, 周秋红, 等.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 :184-185.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篇2

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床位不少于40张。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 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四)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2.由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六)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神经血管介入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3年以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神经外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内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适应证。

(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由至少2名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1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30例。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6%,死亡率应当低于3%;治疗例数不足100例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的死亡病例数不得超过3例。

(七)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 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12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血管介入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收治病种应当包括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脊柱脊髓血管性病变等。3.有至少3名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1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50例;或者医疗机构持续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10年以上,累计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00例;至少有1名医师近3年来每年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10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5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4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2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2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或者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5-10年,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0例。

5.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血管介入手术 篇3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59-01

在循证护理中护理人员分析出现问题同时寻找实证,进而针对患者运用具有科学依据方法护理,同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和护理人员经验对护理措施进行调整,使得患者能够获得科学、完善的护理[1]。为对循证护理应用效果进行明确,本文选择我院收治248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248例接受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包括140例患者,其中63例女、76例男;患者年龄范围41~77岁,平均年龄为(50.4±5.6)岁。对照组包括108例患者,其中42例女、66例男;患者年龄范围42~77岁,平均年龄为(50.9±5.2)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循证护理首先对护理中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常包括实践问题、理论问题。依据相应问题进行期刊、互联网、资料库查询,获得实证资料,在检索过程中应当确保资料真实可信。然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开展具体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术前健康知识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将手术方法告知患者,使其掌握手术后能够达到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手术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进行介绍,使患者形成对该种治疗方法的全面认识。针对存在负面心理和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积极进行交流沟通,以实现对不良情绪和心理的有效疏导。若患者术前非常紧张,则应当在术前30分钟进行安定肌注。术后引导患者平卧12小时,手术侧肢体应当连续制动6小时以上[2]。②术前饮食护理:患者在术前应当进食较软或半流质食物,预防低血糖情况的出现。手术结束后也应当使用较软或半流质食物,并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同时还应当保证患者饮水量,但每次饮水量应当在200毫升以内,术后早期不可使用甜度高、豆浆、牛奶等食物,避免患者体内有过多气体产生。③术后出血和血中护理:在术后3天患者容易出现血肿,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和伤口敷料,必要时采用沙袋压迫加压。针对已经出现血肿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用笔标准较小血肿部位,对于较大血肿则需要观察其颜色、张力、温度变化,并运用硫酸镁湿热敷。通常情况下患者凝血系统在术后6小时回复正常,此时可拔出动脉鞘管,在6小时候患者可在床上做适当活动。④术后低血压护理:造影剂会产生高渗作用,进而引起尿量增加、血压下降。为了尽快排出造影剂,减少肾脏因此而受到危害,护理人员应当引导患者多饮水,并采取相应的补液措施。通常在术后4小时出现低血压,所以在术后4小时内应完成一天内1/3输液量,以避免低血压的出现。在血压下降初期,患者通常会感到恶心和呕吐,所以应当让患者适当进食,进而增加胃部蠕动,防止胃部突然出现扩张。

1.3观察指标 运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满意度,包括的内容有6项,总分为6分。满意:得分大于等于4分;基本满意:得分为3分;不满意:得分小于等于2分。进行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整合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运用χ2检验,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140例患者中1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6%;对照组108例患者中4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8.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对比 观察组140例患者中69例患者为满意,68例患者为基本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7.9%。对照组108例患者中45例患者为满意,36例患者为基本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心血管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经常会出现并发症,所以在围手术期开展有效的临床护理,对于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价值[3]。相关研究认为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介入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于患者康复痊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8.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可见,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患者中开展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4]。

参考文献:

[1]刘叶.循证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分析[J].饮食保健,2016,3(15):102-103.

[2]左玉姣.分析循证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476-477.

[3]江丽.循证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7):108-110.

血管介入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出现剧烈头痛、恶心、畏光等a SAH或颅内血肿刺激症状且无神智障碍, 并经CT、CTA、DSA检查确诊。纳入标准:确诊为多发动脉瘤、符合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排除标准:手术治疗中仅行包裹术、复发动脉瘤、病历资料不全、行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联合治疗。40例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 男性17例, 女性23例。年龄37~49岁, 平均年龄 (45.3±4.8) 岁。动脉瘤分布:前交通动脉瘤19例, 后交通动脉瘤13例, 大脑前动脉瘤5例, 大脑中动脉瘤3例。合并症:高血压15例, 2型糖尿病10例, 脑血管畸形3例, 腹主动脉闭塞1例。45例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男性19例, 女性26例。年龄38~51岁, 平均年龄 (4 5.7±5.2) 岁。动脉瘤分布:前交通动脉瘤21例, 后交通动脉瘤15例, 大脑前动脉瘤5例, 大脑中动脉瘤4例。合并症:高血压16例, 2型糖尿病10例, 脑血管畸形4例, 腹主动脉闭塞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分布及合并症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夹闭治疗

仰卧位安置患者, 固定头部、抬高同侧肩, 对侧微转并向下倾斜, 使颧弓位于最高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术区消毒铺巾后Yasargil翼点入路开颅, 切皮自颧弓上耳屏前1cm发际内弧形切口至中线, 分离皮瓣。于冠缝与颞上线相交处钻孔, 去除骨瓣、磨平蝶骨脊, 暴露颅底。依次固定脑膜、切开硬膜、打开裂池、开放颈内动脉池、降低颅内压后, 明确血管解剖关系, 并暴露并分离瘤颈, 使用动脉瘤硫夹夹闭动脉瘤, 根据动脉瘤调整瘤夹位置或增加瘤夹数量, 确保完全夹闭动脉瘤。夹闭动脉瘤后依次进行止血、缝合脑膜, 轻度水肿患者复位骨瓣, 重度水肿患者接受去骨瓣减压, 再逐层缝合头皮。术后接受抗感染治疗抗血管痉挛、降低颅内压、扩管、抗癫痫等治疗, 观察神智和生命体征, 定期接受头颅CT、CTA或DSA检查。

1.2.2 血管内介入治疗

局部麻醉下使用Seldinger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置入4F动脉鞘后行脑血管造影, 观察主动脉弓血管走向、颅内动脉瘤位置、大小等情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患者器官插管后全身麻醉, 术区消毒铺巾, 将6F动脉鞘和6F-Envoy导引导管置入责任动脉, 根据靶血管直径和病变长度植入支架, 32例使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 13例使用Leo支架。根据造影显示路径将塑形微导管前端置入动脉瘤, 根据动脉瘤情况选择最佳弹簧圈填塞, 填塞后检查弹簧圈是否固定, 并造影确认填致密性和载瘤动脉是否通畅, 直至栓塞致密。使用Onyx胶栓塞患者, 将塑形微导管前端置入动脉瘤,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将DMSO缓慢注入导管内, 再抽取Onyx 18胶缓慢注入动脉瘤强, 返流后停止注射, 造影检查确认是否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抗血管痉挛, 对症治疗颅内高压, 使用沙袋压迫止血。

1.3 观察指标

使用改良Rankin量表 (MRS) 评估患者的预后状况,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和平均治疗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Rankin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预后良好:MRI≤2分。预后不良:MRIS>2分。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

见表1。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及预后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手术夹闭组和血管内介入组发生动脉瘤再破、感染、脑积水、血管痉挛和腰椎穿刺术不良反应的几率差异较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比较

手术夹闭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高于血管内介入组, 医疗费用低于血管内介入组, 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开颅术夹闭治疗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两种常用方式, 手术夹闭术于1938年首次临床用于治疗动脉瘤患者, 随着手术技术发展, 尤其在显微镜用于手术后, 手术夹闭治技术更加完善, 临床治疗效果也显著提升[3]。相比于手术夹闭治疗,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相对安全、创伤小。并且随着新型栓塞材料不断出现以及介入栓塞操作技术不断完善, 介入栓塞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作用越来越大, 该术式也被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和患者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可用于不适用手术夹闭治疗患者, 如复杂型和窄颈患者、不耐受手术及高龄患者[4],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为首选。但是弹簧圈栓塞栓塞不在规则可引起血流紊乱, 加重而组织学缺陷, 导致动脉瘤复发。另外放置弹簧圈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5]。而且手术夹闭具有外科手术的优点, 如早期血肿清除率高、血管痉挛发生率低、患者可接受后续治疗等。尤其对于前循环动脉瘤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患者, 手术夹闭治疗为首先方案[6]。

本文对8 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40例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 45例采用血管内植入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血管内植入支架可以改变动脉内和瘤颈处血流动力学, 放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降低动脉瘤复发几率, 也不容易造成脑神经受损。本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夹闭组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差异不显著, 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 治疗费用更少, 与手术夹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之处可能与样本容量较小、样本存在较大误差有关, 因而还需要扩大样本数量, 再进行进一步研究。

不良反应方面, 本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主要为血管痉挛, 符合其它研究报道结果[7]。对于血管痉挛患者, 临床主要采用术中尽量清除血肿, 包括冲洗蛛网膜下腔、术中脑室外引流、术后腰椎穿刺腰大池置管间断引流脑脊液、应用白蛋白等[8], 减少血性脑脊液残留以及药物防治。颅内动脉瘤治疗后出现动脉瘤再破、感染、脑积水的几率较高, 术中动脉瘤破裂几率为18%~51%[9,10], 主要原因在于脑组织肿胀导致脑池血性脑脊液聚集。

摘要: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 40例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 4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ADL和NIHSS评分、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和平均治疗时间。结果:手术夹闭组预后良好率85%, 预后不良15%;血管内介入组预后良好率88.9%, 预后不良11.1%, 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及预后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夹闭组和血管内介入组发生动脉瘤再破、感染、脑积水、血管痉挛和腰椎穿刺术不良反应的几率差异较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夹闭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高于血管内介入组, 医疗费用低于血管内介入组, 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都较好, 血管内植入支架和栓塞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前循环动脉瘤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患者可首选手术夹闭治疗, 复杂型和窄颈患者、不耐受手术及高龄患者可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

关键词: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颅内动脉瘤

参考文献

[1]呼铁民, 田甜, 王昆鹏, 等.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的比较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3 (7) :81-84.

[2]王志刚, 丁璇, 曲春城, 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11) :840-843.

[3]朱勇军.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3 (2) :352-353.

[4]许晶廷, 程洋, 田园园.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1) :114-115.

[5]曹飞鹏, 杨媛媛, 黄文辉.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 2015, 29 (3) :157.

[6]刘宏毅, 马骏, 常义, 等.血管内介入辅助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相关问题探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4 (3) :97-99.

[7]张敬, 蔺玉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与手术夹闭治疗比较研究新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0, 9 (2) :190-192.

[8]孙德举, 苏美.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 (7) :195-197, 205.

[9]吴忠宝, 王宏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4) :125-128.

血管介入手术 篇5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指颅内血管和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血管病理因素,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

随着医学科技诊断的不断发展,以往无法进行诊断的部位现在可以轻松诊断,通过在DSA下行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的患病部位可以直观的在显影下呈现,对后期准确对症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其他如CT,磁共振在内的一切检查无与伦比的精确优势。

2.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用X线来探查中风的原因、动脉瘤的位置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相对创伤较大,需要全麻,手术中有时要阻断脑血流,再发生狭窄时不能重复施行,而且此类手术在我国开展得不够普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约为60%,再狭窄率为7~15%,甚至更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许多缺陷,如创伤大,禁忌症严格等,疗效有较强的术者依赖性。采用神经介入疗法对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微小、适应症宽、再狭窄(或复发)率低(约5%)和可重复施行的优势,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不仅能够通过对狭窄的直接治疗使脑血流增加,脑缺血改善,而且能够预防或降低卒中的再次发作。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脑部动脉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疗效可靠,手术最安全,创伤最小。

4.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后确诊脑血管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X线透视下,将球囊送至病变血管处,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处扩张,从而改变血管供血,缓解症状。病变处扩张后,需用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植入支架是为了减少斑块破裂后血管塌陷,急性闭塞,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再狭窄。

5.为什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需要行脑血管造影?

血管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颅内外血管狭窄既可直接造成脑缺血,又可继发血栓形成造成脑缺血,还可因狭窄处的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造成脑缺血。所以脑血管造影是明确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所在的重要诊断手段。只有明确了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才能针对发病的源头进行根本的治疗。

6.什么样的血管狭窄需要行支架治疗?

血管内支架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动脉血管狭窄≥70%,不论有无症状,都需要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以消除狭窄,预防中风的发作;血管狭窄<70%,只要有该血管病变引起的症状,就应该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如果无症状,可以严密观察;血管狭窄<30%,有溃疡性斑块,不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行血管内支架治疗。

7.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机理是什么?

血管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由于动脉狭窄,脑供血量不足,使一部分脑细胞长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毗邻死亡边沿,一旦出现血压的剧烈波动或者意外的打击而造成脑血流量的进一步下降,这部分细胞就会发生坏死,而一旦血管狭窄消除,脑血流量增加,这部分细胞的功能就得到了挽救;②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不稳定的时候可以脱落,顺血流到达血管远端,而造成远端血管的闭塞。支架置入术后,通过支架的压迫作用,可以将不稳定的斑块压住,从而阻止了脱落;③对于溃疡性斑块,由于血流在溃疡内形成涡流,极易形成血栓,通过支架的压迫作用,使溃疡性斑块消失。

8.手术前如何准备?

手术前病人应由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术前夜根据医嘱用药并充分休息,手术当天早晨应禁食,术前要排空尿液。9.术中感觉怎样?

造影过程中打造影剂时病人会感到头部或颈部发热等不适,但持续时间仅1-2秒钟,极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感。进行治疗(支架成形术)时可能有类似心绞痛发作的颈痛或胸痛感,这些是正常的,但一有这些感觉就应立即向医生说明。

10.术后应注意什么?

术后病人应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尽量勿移动做手术的腿并自己注意观察穿刺压迫的地方有无血液渗出。术后务必遵医嘱服药,出院后根据医生的要求回院随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区直、市直职工医疗及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定点医院,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等称号。已成为区内外影响力较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思路,竭诚为广大病友提供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

特色科室:

重点专科:

神经内科一区是广西民族医院的重点专科之一,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头痛病、眩晕病、颅内感染疾病(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叠加征、多发性硬化、癫痫、酒精性脑病、周围神经病、神经变性病、肌肉疾病及神经遗传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中风诊断及治疗中,形成了规范的诊疗体系,把神经康复、介入及急诊与临床紧密结合,使脑卒中病人致残率明显降低。在脑血肿穿刺术、脑脊液置换术、脑梗塞超早期的静脉溶栓、脑梗塞超早期的动脉溶栓等方面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成熟开展脑DSA及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通过系统规范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科室现有病床70张,设单人间、两人间、三人间、六人间,可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每间病房均配备有电视、电话、中央空调、冷暖气,环境整洁,是您养病治病的最佳场所。

血管介入手术 篇6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肝动脉超选。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06-0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占位病变,占良性病变的41.6%,传统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介入放射学迅速发展,介入治疗是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我科与2002年1月—2013年9月共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20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41—62岁,平均53岁。全部病例均经B超、CT、临床资料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肿瘤较大者腹部可触及肿块,血查AFP均为阴性,肿瘤位于肝右叶12列,肝左叶6例,左右肝叶同时发现2例,直径6~20cm。共进行治疗42次,其中6例治疗1次,8列治疗2次,4例治疗3次,2例治疗4次。

2、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有股动脉;穿刺成功将5F鞘置入股动脉,将4F~5F肝管(或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固有动脉。做动脉造影,了解肿瘤大小、形态、血供情况,进一步明确诊断。再将导管超选如肿瘤的直接供血动脉内,在X线透视监护下经导管将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缓慢推入病变进行栓塞。术毕拔管,局部压迫、包扎、病人送回病房。

3、 药物选择:栓塞药物,平阳霉素8~24mg、栓塞剂、超液化碘油5—10ml。乳剂配制方法,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2~10ml溶解平阳霉素8~24mg,按1︰1~1︰3比例,加入到相当量超液化碘油中,经反复抽吸,制成充分乳化的栓塞剂。

结果

1、 血管造影表现:本组病例表现为,11例病人供血动脉轻度增粗,例病人供血动脉明显增粗,周围血管受压移位。动脉早期血都显影,表现点状、团装造影剂浓染,环状分布,呈“树挂果征”。血窦长常与注射造影剂1—2S出现染色体,8—10S内显影最清,19S后显影渐渐消失,表现出血管瘤特有“早出晚归”征象。

2、 临床表现:所有病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T复诊病变缩小80%4例,病变缩小50%以上12例,缩小50%~30%3例,病变缩小30%以下1例。术后1—7天内病人不同程度的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对症治疗均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讨论

1、 海绵状血管瘤多认为起源于肝内的胚胎性血管错钩牙,由于某种因素作用,引起肿瘤样增生而形成的,组织学上可见由大片相互吻合,大小不一的薄壁窦构成,血流速度缓慢,内膜衬衣单层幼稚血管内皮,管壁缺乏肌层及弹力层,缺乏神经调节,属于肝内门静脉畸形。肝海绵状血管瘤根究异常血窦腔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高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均一细小异常血管窦钩秤瘤体,CT增强扫描,快速强化;低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由腔径较大的异常血管窦构成瘤体,CT增强扫描,双期向上常见不到明显强化;中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腔径大小不一的异常血管窦构成瘤体,CT增强扫描,出现由瘤体边缘向中心的进行性强化,认真分析CT增强动态扫描,有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和介入治疗的选择。本组病变均为肝动脉供血,经肝动脉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有扩张的血窦构成,具有正常血管功能,如仅用碘油栓塞,碘油随时间延长而慢慢走远。因此我们采用平阳霉素加超液化碘油乳剂做栓塞剂,碘油既便于透视下栓塞释放及影像随访,同时作为载体将平阳霉素带入并聚集在肿瘤内,引起瘤腔持久栓塞,达到治愈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本组病例经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根据我们工作中经验和有关临床报告,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严格掌握适应症:一般病变较小,(小于4cm)趋于稳定者不必行介入治疗;病变巨大(大于5cm)并有继续增大趋势者和病变破坏裂引起腹腔出血者或病变位于肝包膜下有出血可能者,可行介入治疗本组病例直径大于6cm。

3.2介入治疗时,导管尽量超选入靶动脉,避免对正常肝脏组织损坏,导管选择尽量较小,一般多为4F导管,必要时采用SP导管,尽量做到每支供血动脉单独栓塞。

3.3严格掌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用量或推进速度,平阳霉素碘油乳剂一般控制在3~10ml,推注速度緩慢,并在透视下监视进行,避免误栓。对较大的病变(10cm以上)分次进行治疗,治疗间隔时间最好3个月以上,碘油总量已10ml为好,这样可尽量减少栓塞后综合征,防治并发症出现。

3.4仔细分析肝动脉造影,分析病变血管造影征象,观察是否符合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造影特点,以除外肝癌等其他肝占位病变。CT检查是肝血管瘤价差重要方法之一,增加扫描对诊断具有较强特异性,平扫可做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重要方法之一,增加扫描对诊断具有较强特异性,平扫可作为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疗效最简单评价方法,一般2~3月检查一次,观察6~18个月。

总之,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严格掌握适应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彦豪、曾庆乐、陈勇,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1,59~61。

血管介入手术 篇7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喉罩,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

心血管内科手术患者的麻醉, 对肌肉松弛程度没有特殊要求, 但需要患者处于良好的麻醉状态, 且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清醒, 这就对麻醉医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1]。喉罩作为一种通气形式, 介于气管插管和面罩之间, 由于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高等优点,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脏内科疾病手术患儿进行分析, 以期探讨喉罩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1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患儿52 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6 例。纳入标准: (1) 根据《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 患儿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2) 患儿资料完整、符合手术指征; (3)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合并严重肝、脑、肾功能不全者; (2) 认知障碍, 不能配合本研究进行; (3) 具有药物禁忌证。试验组中, 男13 例 (50.0%) , 女13 例 (50.0%) ;年龄8 个月~9 岁, 平均 (5.8±1.4) 岁;体重6.0~25.4 kg, 平均 (16.1±2.7) kg;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8 例, 房间隔缺损7 例, 动脉导管未闭9 例, 其他2 例;ASA分级:Ⅰ级12 例, Ⅱ级12 例, Ⅲ级2 例;对照组中, 男15 例 (57.7%) , 女11 例 (42.3%) , 年龄6 个月~10 岁, 平均 (6.2±1.1) 岁; 体重6.1~27.0 kg, 平均 (16.5±3.1) kg;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10 例, 房间隔缺损6 例, 动脉导管未闭7 例, 其他3 例;ASA分级:Ⅰ级14 例, Ⅱ级11 例, Ⅲ级1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ASA分级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术前操作所有患儿术前禁食6 h、禁饮4 h, 建立静脉通道。进入手术室后于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 剂量按照0.02 mg/kg计算, 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并做准确记录。

1.2.2麻醉操作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分别应用氯胺酮、咪达唑仑、丙泊酚, 剂量分别为1 mg/kg、0.1 mg/kg、1 mg/kg, 使用面罩进行通气支持。当患儿意识消失后, 试验组置入喉罩, 将气囊充气后和患儿的呼吸回路相连接, 保留自主呼吸。对照组注射顺式阿曲库铵 (0.1 mg/kg) , 然后实施气管插管, 和呼吸回路相连接, 控制患儿的呼吸情况。在手术过程中, 两组患儿持续泵入丙泊酚 (1 mg/kg) , 并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 浓度控制在1.5%左右。

1.2.3 移除操作试验组患儿封堵完成后, 将静脉导管拔除停止用药, 进行压迫止血时可以将喉罩拔除。对照组患儿在封堵操作前5 min停药, 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后, 拔除气管插管。然后将患儿送入复苏室, 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待完全清醒后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并监测患儿围麻醉期 (T1~T4 期, 其中T1:麻醉前, T2:置入喉罩或插管后, T3:拔除喉罩或拔管后, T4:清醒后) HR、MAP、Sp 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2) 记录并比较患儿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4]; (3) 观察并记录患儿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T1 时刻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在T2、T3、T4 时刻的HR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12, P=0.031;t=4.537, P=0.001;t=2.057, P=0.044) , 且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556, P=0.001;t=3.032, P=0.004;t=4.123, P=0.001) , 而两组各时刻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比较试验组患儿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两组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患儿共出现躁动、咽痛、喉痉挛不良反应3例, 总发生率为11.5%;对照组共出现不良反应10例, 总发生率为38.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在先天性因素的影响下, 心脏内科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其发生率在0.4%~1% 之间[5], 主要是心脏、血管异常发育导致解剖结构改变, 或者本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没有正常闭合。该疾病病种多, 临床症状表现差异大, 轻度患儿可能终身没有明显症状, 重症患儿出生后就可能出现缺氧、休克、夭折现象[6]。因此, 大多数患儿都需要采用手术矫正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以介入手术为主,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良好的优点, 且得到患儿和家长的认可。由于患儿在疾病的影响下, 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大, 导致手术和麻醉耐受程度低[7]。另外, 在临床操作中, 动静脉穿刺、导管建立带来的疼痛与造影检查、机械刺激引起的患儿咳嗽、恶心、呼吸急促, 这些都会为手术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临床上对麻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 镇静、镇痛效果强, 能够稳定患儿的呼吸及循环功能;另一方面, 麻醉操作简单易行, 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麻醉或清醒的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8]。

一般情况下, 静脉麻醉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 且手术中不容易发现, 增加了手术风险。采用气管插管麻醉, 有利于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控制, 手术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误吸、反流等现象[9]。但是, 考虑到患儿年龄小, 呼吸道发育不完善, 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 在插管操作上存在难度[10]。王晓亮等[11]的研究中报道, 患儿黏膜组织娇嫩, 插管后容易发生声门水肿, 增强了心血管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采取深麻醉措施或加用肌松药, 结果延迟了苏醒时间, 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且对动静脉穿刺的止血造成困难。相比之下, 喉罩通气能够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 不需要使用肌松药, 手术完成后即可拔除, 清醒时间短, 而且不会造成呛咳、声门水肿等反应。相关研究中指出, 在浅麻醉状态下, 喉罩的耐受性更高, 不仅气管痉挛发生率低, 而且能够保持良好的通气[12]。当然, 该方案的缺陷是要确保喉罩对喉口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 否则可能会发生误吸、反流。

根据临床实践并结合本次手术操作,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第一, 加强术前访视。考虑到患儿术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要求在术前进行心肺功能检测, 将其调整到稳定状态。另一方面, 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和患儿、家长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增强信任感和治疗信心, 疏导不良情绪或心理, 促使手术操流程顺利进行。调查发现, 头大、颈短、上呼吸道狭窄患儿, 呼吸道阻塞的发生风险大, 而且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低, 可能与这些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多、肺部氧气储存量少有关[13]。第二, 注重麻醉药物的选择。氯胺酮在麻醉药物中比较特殊, 因为在麻醉作用的同时, 还能够产生镇静镇痛功效, 因其器官毒副作用小的特性尤其适用于小儿[14]。但如果药物剂量高、注射速度快, 也会引起呼吸抑制、喉痉挛、术后发生胃肠道反应、精神异常等症状。七氟醚的特点是诱导时间短, 达到麻醉和清醒状态较快, 而且容易控制麻醉深度, 不良反应发生少。因此在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有利于手术的进行。第三, 提高手术质量。在心血管内科手术过程中, 手术成功的保证是麻醉医师、手术医师的密切配合, 严格遵循手术流程。术中患者如果发生心律失常, 要及时对症处理, 必要时可以暂停手术以减轻刺激;对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封堵器侵入等操作时, 要保证麻醉深度。另外, 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最好可以对患者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 以便掌握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尤其是存在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等症状的患者或病情危重患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血流动力学指标上, 患儿置入喉罩后、拔除喉罩后、清醒后的心率、血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患儿的生命体征趋于更加稳定的状态。26 例试验组患儿平均拔管时间为 (1.5±0.8) min, 清醒时间为 (14.6±2.5) min,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苏醒期间, 试验组出现躁动、咽痛、喉痉挛各1 例, 总发生率为11.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汪丽娜等[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喉罩麻醉安全性更高。

血管介入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介入手术的30例患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 其中观察组男5例, 女10例, 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 (34.2±4.6) 岁, 体质量 (52.3±8.4) kg, 麻醉时间 (80.5±18.4) min;对照组男6例, 女9例, 年龄29~65岁, 平均年龄 (35.0±4.2) 岁, 体质量 (52.6±8.2) kg, 麻醉时间 (83.2±20.2) min。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 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首先采用GE监测仪对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心电图进行监测, 开放静脉通道并注射乳酸钠林格氏液, 剂量为8~10 mL/ (kg·h) 。患者在麻醉前诱导静脉注射0.5mg的盐酸戊乙奎醚, 面罩着吸氧下, 缓慢静脉注射力月西、福尔利、芬太尼、仙林, 剂量分别为0.05mg/kg、0.3mg/kg、6μg/kg、0.1mg/kg。观察组在患者肌松完善后插入喉罩, 对照组插入气管插管, 均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潮气量和频率设置为8mL/kg、10次/min, 同时持续注射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维持麻醉, 术中再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调试输注速度, 从而适当的保持麻醉程度, 手术完成时暂停输液, 根据患者情况可应用适当的肌松剂。两组患者在拔管之后则可送入麻醉复苏室, 再次检查患者的氧饱和度、血压、心率, 待患者完全清醒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休息。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两组患者的在麻醉诱导前以及喉罩和气管置入前的SpO2、MAP、HR的比值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观察组在置入后、拔出时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喉管置入后、拔出时的MAP、HR至于诱导前和插入时的差异不明显 (P>0.05) , 对照组插管后和拔管时的MAP、HR值高于诱导前和插管前, 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如表1所示。观察组的完全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 (12.1±2.4) min、 (1.5±0.4) min, 对照组为 (13.5±5.8) min、 (8.4±1.8) min, 所以,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所以, 治疗组麻醉血流动力学比治疗组更加稳定。

3 讨论

在介入手术麻醉中喉罩是一种新型的通气道, 其耐受能力超过临床常用的气管插管[2]。由于喉罩在术中的位置变化较小, 所以管理呼吸道比较安全、方便, 因此比较适合在喉罩通气下进行手术治疗[3]。非插管静脉麻醉极易增加患者呼吸道梗阻发生率, 且在手术中不易察觉, 让患者处于危险境地。使用喉罩通气不仅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同时还可以控制呼吸。喉罩通气患者在手术进行时可保留自主呼吸, 不适用肌松药, 手术结束后即可拔管, 且缩短了患者完全清醒的时间。喉罩不插入声门, 拔管时也不会发生呛咳, 也不会引起声门及声门下水肿;认真妥善的固定喉罩, 可防止其移位造成的气道梗阻或者不完全梗阻。

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喉管置入后、拔出时的MAP、HR至于诱导前和插入时的差异不明显 (P>0.05) , 但对照组却存在明显差异, 这说明喉罩的耐受比气管导管强, 因此在诱导前和拔出导管时应当采取一些方法预防这种不良情况。

摘要:目的 研究38例喉罩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介入手术的30例患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行喉罩置入, 对照组行气管插管,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在麻醉诱导前以及喉罩和气管置入前、置入后、拔出时的SpO2、MAP、HR值, 同时记录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在喉罩和气管置入后、拔出时的MAP、HR值均优于对照组, 且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麻醉中采用喉罩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安全有效。

关键词:喉罩,麻醉,心血管内科

参考文献

[1]汪丽娜, 张溪英, 朱诗利, 等.喉罩在小儿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2, 20 (6) :331-333.

[2]蒋燕, 龙勤, 雷晓峰, 等.Supreme喉罩和气管插管在全身麻醉应用中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29) :3061-3063.

血管介入手术 篇9

关键词:显微手术,介入栓塞,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并发症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 且处理难度大,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层,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为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 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86例该病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4:19, 年龄41~65岁, 平均 (53.15±9.36) 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5:18, 年龄41~64岁, 平均 (52.04±8.78) 岁。Hunt-Hess分级:Ⅰ级20例, Ⅱ级25例, Ⅲ级32例, Ⅳ级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 全麻下经翼点或者部分纵裂入路, 手术期间开放颈动脉池和侧裂池, 使得脑脊液得以释放, 然后顺着颈内动脉实施逆解剖, 行钝性分离方法将动脉颈瘤分离并夹闭。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全麻后于股动脉的一侧实施穿刺, 按照动脉瘤的直径选择适合的弹簧圈。

观察评定标准:两组术后均进行0.5年随访, 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予以评估, 分为痊愈、偏瘫、植物状态、死亡[2]。同时密切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包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恢复良好36例, 偏瘫3例, 对照组分别为30例、9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83.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 偏瘫发生率6.9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93%,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植物状态、死亡均为2例、1例,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93%, 略低于对照组的30.2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不仅起病急, 而且病死率较高, 因此尽早发现并及时予以治疗是主要原则。当前血管内介入栓塞与血管外显微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后者虽是该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案, 但前者无须采用开颅, 很大程度上降低动脉瘤的二次破裂风险, 因此不同医院在选择术式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3]。为此, 本研究针对已选定好的86例该病患者分别采用上述2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发现, 观察组恢复良好率83.72%比对照组的69.77%高, 且偏瘫发生率6.98%比对照组的20.93%低, 但是两组植物状态、死亡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血管内介入栓塞与血管外显微手术均可取的良好效果, 且并发症均较少, 都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案。

血管外显微镜术式具术野清楚等特点, 其不仅可清楚地将动脉瘤具体位置显露出来, 而且一次夹闭的几率也较高, 预后效果既稳定又持久, 对于分级相对较低的颈内动脉瘤和动脉瘤患者而言, 该术式可作为治疗该病患者的理想方法[4]。此外, 对瘤体直径<3 mm、颅内存在水肿的动脉瘤患者, 同样需考虑首选血管外显微术式作为首选治疗方案。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无须开刀, 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二次破裂的风险, 比较适合病情严重的患者, 而对于分级较高和手术的耐受性较差的患者而言, 血管内介入栓塞为治疗的理想方案[5]。关于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2种术式联合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 血管外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2种术式在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中, 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且并发症较少, 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治疗方案。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苏永永.血管外和血管内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对比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1 (21) :3457-3459.

[2]于建刚.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8 (15) :1-3.

[3]刘保国.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显微手术治疗经验[J].中国医师杂志, 2012, 3 (14) :353-355.

[4]陈建良.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2:118-121.

血管介入手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 随机抽取110例, 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男38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为 (36.2±1.1) 岁, 有4例患者进行了先天性心脏封堵术, 39例患者进行了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12例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对照组患者男36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为 (44.8±1.3) 岁, 有5例患者进行了先天性心脏封堵术, 40例患者进行了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10例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术。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对观察组患者介入微创临床路径护理: (1) 制定微创表。主管医生、护士成立护理小组, 采集入院后患者各种临床信息, 并对患者病情特征进行总结, 以治疗、检查等信息的获得为纵轴, 以时间为横轴, 制定微创路径表。 (2) 护理方法。严格根据微创路径表中的要求操作, 第一步要由主管护士详细为患者介绍科室具体情况, 让患者能够明白路径表的作用与内容, 尽量保证患者与家属能够配合护理与治疗;为患者简单地介绍心血管病治疗流程, 让患者可以明确在特定时间内需要怎样做, 以便及时完成身体检查, 准备微创手术介入治疗;主管护士与医生依照路径表具体内容, 评估患者每天健康状况, 以做相应治疗, 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及时纠正对患者病情治疗不利的问题与行为;出院前, 评估患者疾病治疗效果, 对比路径表预期疗效, 若两者相差悬殊, 就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以丰富临床经验。对2组患者对心血管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1.3 疗效标准

1.3.1 患者治疗效果判定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相关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影像检查显示正常, 病情无复发现象, 判断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 影像检查显示部分异常, 判断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至有恶化现象, 影像检查显示无改善, 为无效。

1.3.2 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我科自制问卷评估2组患者对心血管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总分为100分, 80~100分为优, 60~79分为良, 60分以下为差。

1.3.3 患者护理满意度判定

成立护理满意度调查小组, 患者出院前填写或口述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主动性、工作能力、关爱与沟通、病区管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91%, 85.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例 (%)

2.2 2组患者的护理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所谓临床路径, 就是院内专家依照某种病情及治疗方法, 并根据相关医学理论, 以患者为中心而制定的一种临床疾病治疗方式。行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心血管病的患者比较多, 所以, 我院根据微创护理理论, 并结合临床护理模式, 将其融于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中, 可以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3,4]。本研究中, 采用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及相关护理后, 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91%, 85.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以明显看出, 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中, 微创临床路径具有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为患者详细的讲解影响心血管因素, 治疗注意事项等)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检查时间、手术治疗时间) 以及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多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与沟通) 等优势, 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本文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一致[5]。

综上所述, 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 实施临床路径护理, 更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同时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有效性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在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并实施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10例, 并将其分成2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临床路径护理。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91%, 85.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 实施临床路径护理, 更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同时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微创手术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护理

参考文献

[1]杨茹, 周彤, 于继英, 等.微创临床路径用于心血管介入患者护理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3) :112-113.

[2]胡东芳.1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引起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3, 27 (18) :1918-1919.

[3]杨传举.80例心血管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0) :67-68.

[4]卢蓉, 李雪, 王明菊, 等.介入术中严重心血管并发症1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8) :68-70.

上一篇:动态数值模拟下一篇:青年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