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分析及预报

2024-05-12

天气分析及预报(精选十篇)

天气分析及预报 篇1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日益提高, 然而,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一般公众、决策者与气象专业用户对气象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气象服务工作实践中, 我们发现, 多数气象用户不能正确理解天气预报误差, 这将对其正确决策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将在分析天气预报误差的基础上, 引导气象用户正确理解并学习如何应用气象信息做出正确决策, 进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天气预报误差发生的原因

1) 大气理论误差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很多, 除了遵循能量、质量守恒等守恒定律外, 主要有:动力因素 (地球引力、气压梯度力、磨擦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等) 、热力因素 (太阳、地球表面和地球大气之间的的热量或能量传输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和流体力学因素 (流动性、黏滞性、湍流性、连续性等) 。还有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冰雪圈等对大气圈的影响, 以及太阳、月亮等星体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这些影响因素的非线性与复杂性导致了大气科学理论存在误差。

2) 大气观测误差主要是观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不够, 每天只有两次完整的立体式观测 (从地面到万米高空) :早晨8时和傍晚20时, 空间间隔400km左右;另外, 在海洋及高原无人区的观测记录极少, 而典型的雷雨过程往往发生在200km范围内的短时间 (1h) 之内。其次是数据自身存在误差。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气象雷达等现代化设备弥补了人工观测的不足, 观测覆盖率比从前增大许多, 但这些新增数据在转为统一的定量数据过程中, 还带有一定的误差。

3) 预报方法误差

(1) 数值预报误差:数值预报是现在最先进、基础性的确定论预报方法, 它用非线性的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方程组来描写天气演变过程, 然后用高精度 (每秒上亿次计算) 计算机求出定解, 来预报未来天气。其误差主要来源于模式和计算方案的简化以及初始误差随时间的积累等。

(2) 天气学预报误差:天气学预报是最传统的方法, 根据空中和地面实况, 预报员分析总结其物理机制和变化规律, 即找出大气运动和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以此去外推天气演变的可能方向。这是人脑的定性计算, 其误差主要来源于预报员的推理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完全、不合理因素。

(3) 统计预报误差:统计预报是用统计方法建立预报对象和众多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包括概率统计、回归定量、相似选择等确定性或概率性预报规则。可借助电脑处理大批量数据, 应用非常广泛, 其误差主要与统计方法或规则有关。

(4) 云图预报误差:卫星云图是大气动力、热力和流体力学变化现象的反映。其误差主要来源于中、低云混合识别误差和云图本身的表象性、非动力特征。

(5) 雷达预报误差:雷达预报是用人工制造电磁波主动探测大气中的云体, 得到大云滴、雨滴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等数据。其误差主要源于雷达杂波、距离折叠和速度退模糊等硬、软件设计误差。

(6) 经验预报误差:在实践过程中, 预报员能动地总结出一些有用的、直观的天气演变规律, 经过系统性分析后将其上升为理论知识, 这在特定场合会起很好的作用。其误差来源于经验自身的缺陷, 即特定性、定性性和积累性等。

2 短期预报发生误差的几种具体情况

1) 出人预料的显着变化:有时候大气内部会发生不明原因的、难以预见的、突然的显著变化, 遇此情况, 往往国家、省、市三级气象台都会出现空、漏报;2) 中小尺度对流天气:短时大风、短时暴雨、冰雹等天气, 由于范围小、持续时间短, 预报员不易把握其具体落区, 从而产生空 (漏) 报;3) 弱天气过程:由于天气系统偏弱, 降水与不降水的概率各半, 容易出现空 (漏) 报;4) 日界时间分割造成的空漏报:预报评分是以20时为日界进行的, 当某天气现象出现于20时前后时, 预报员可能因时间上的判断失误而导致空 (漏) 报;5) 灾害性天气不易把握:比如, 对于暴雨的预报, 只有当降雨量达到50mm以上时, 才算报对, 这里对降水量的预测就成了关键问题。因此, 对天气强度的过高 (过低) 估计, 同样产生空 (漏) 报;

3 正确应用气象预报的前提

1) 认可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经统计, 唐山市气象台24h晴雨 (有无降水) 预报准确率平均在84%以上, 24h最高、最低温度准确率在75%以上, 比10年前有了质的提高;2) 正确理解气象用语气象台在发布天气预报时, 尽管已经考虑了用户的易懂易用性, 但一些专业用语是不可避免的, 用户要想正确使用气象预报信息, 必须多学习相关知识。

应用天气预报的决策方法通过天气预报的误差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预报中的不确定性是天气预报的固有属性, 完全准确地预报未来天气的变化在科学上是不可能的[3]。那么, 作为气象预报的用户该如何使用天气预报来做决策?目前3d以内 (特别是24h) 的短期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84%以上, 所以, 可根据自身对气象条件的依赖程度来选择最佳决策结果。于此, 举例介绍一个简单的二元决策方法。例如:某农家有温室小拱棚用来种菜卖菜, 气象台上午发布大风降温消息, 预报夜间到明天白天将有大风 (大风指阵风≥8级或全天平均风力≥6级) 、小雪天气, 并降温6℃。那么, 是否采取防护加固措施?假设防护加固要花费500元, 不采取防护出现灾害天气的直接损失为5 000元, 一般的温室小拱棚是抵抗不住阵风7级的;积雪又会对塑料产生压力, 根据雪压公式P=h×ρ (注:P为雪压, h为雪深, ρ为密度, ρ=120kg/m3) , 厚2cm的积雪, 每平方米有2.4kg的雪压;降温6℃时, 被大风掀开的温室棚内的蔬菜会被冻坏, 因此, 当气象台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时, 应当采取防护措施, 因不防护的最大损失费远高于防护费, 这样就把风险降到最低, 而获利最大。这正是我们气象工作者最想看到的结果。

4 结论

近些年, 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 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因此, 人们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天气预报误差原因, 介绍了正确应用气象预报信息的简单决策方法, 这对于用户正确理解天气预报误差, 从而做出正确的生产生活决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摘要: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自然条件复杂, 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重, 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为了帮助用户正确理解天气预报误差、做出正确的生产生活决策, 总结天气预报发生误差的多种原因, 列举了几种误差发生的具体情况, 指出用户正确应用天气预报的前提及决策方法。

关键词:预报误差,应用气象,决策方法

参考文献

[1]杜鹏, 李世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J].气象学报, 1997 (1) .

[2]丑纪范.大气科学中的非线性与复杂性[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2.

阳泉市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 篇2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阳泉的强对流天气的历史个例分析,得出其天气分型,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条件分析以及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应用,得出一些强对流天气预报指标,为做好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作 者:李素敏 张瑞兰 李亚军 高雅芳 Li Sumin Zhang Ruilan Li Yajun Gao Yafang 作者单位:李素敏,Li Sumin(山西省阳泉市气象局,山西,阳泉,045000)

张瑞兰,Zhang Ruilan(山西省气象局,山西,太原,030002)

李亚军,Li Yajun(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高雅芳,Gao Yafang(山西省祁县气象局,山西,祁县,030900)

天气分析及预报 篇3

关键词 天气预报;农业生产;服务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68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86

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整体农业生产过程。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学、高效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和防灾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时间尚短,因而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针对农业生产中天气预报服务中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服务现状

1.1 服务范围小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处于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各地区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对天气预报服务的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蔬菜种植、渔业养殖、畜牧等[1]。但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生产的天气预报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油料、粮食和棉花生产环节,对于渔业、农副业、林业、畜牧业等其他农业相关生产活动提供的服务很少。尤其是农时季节、作物病虫害、农业设施等方面的天气预报服务没有形成专业化和统一化体系。农业气象服务格局小,类型少,涵盖面过窄,服务业务空白区多,推出的服务产品无法满足实际农业生产需要。

1.2 科技含量低

近年来,我国各领域科学技术研发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推动了各生产行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目前,各地区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虽然在预测本地区的气候变化中应用了一些先进的系统软件,但在应用先进技术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地域性因素,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技术问题频繁出现,也严重制约了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效率,使农业天气预报服务的技术含量大大降低。科技含量低、转化率差,使气象部门提供的农业天气预报服务不够客观可靠。这显然不利于对天气预报服务要求较高,如园艺、果树、林业、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活动,生产业务的拓展和产量的提升。

1.3 供需差距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政府一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每年都在加大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2]。但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绝大多数农民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渠道依然通过广播和电视这来两种传统渠道。获取信息的方式过于单一,造成信息流通受到较大限制。加之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网络基础建设几乎为零,使农业天气预报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受到影响,这是造成当前农业天气预报服务需求与供给关系失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 改进措施

2.1 完善服务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农业生产,因而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体系的构建。农业天气预报服务能够为规避和防范农业生产活动中因自然气候引起的损失和灾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完善着眼全局,从整体出发,明确服务对象是农村、农业和农民,优化升级服务业务和产品,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天气预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各地区气象部门可因地制宜地推出符合地区农业生产活动规律和特点的专项服务。例如,向设施农业推出专项定制天气预报服务,提供更精确的气象预测信息给传统农业。此外,还应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不仅应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事前气象信息服务,还应对生产过程以及问题解决提供相关服务。

2.2 提高科技转换率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业气象服务整体科技投入和水平偏低。提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首先应加大科技投入,在天气预报中引进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服务科技含量,优化业务能力和产品质量。在业务和产品的研发推广方面要朝着多元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农业气象服务还应充分发挥出交叉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学习和吸收与气象预测相关专业的优点,以此为前提,探索和创新预测技术[3]。各地区气象部门还应加快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加大开发新业务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构建一个具备决策、预警、灾害监测、评估和天气预报等功能的信息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例如,传统的农业气息信息是以定性和统计为主,通过运用GIS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构建新型的动态农业气象信息模型,提高预测信息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3 加强队伍素质

随着气象预测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工作相关条件、环境、设备和操作技术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针对这一情况,各地区气象服务部门单位应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围绕新设备、新技术、新规范展开培训,提高天气预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因人员业务水平不合格,造成的服务质量下降。农业气象服务部位单位还应明确责任划分机制,采用绩效评估方式,增强预报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逐步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团队。

2.4 加大宣传力度

技术、人员等方面是影响农业气象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宣传手段也是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虽然这些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但大部分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之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新媒体传播渠道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宣传作用实际不如传统媒体渠道[4]。因而,各地区需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落实宣传工作,加大天氣预报信息传播范围,让农民群众可以及时接收信息。例如,可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实时更新天气预报信息。

3 结语

农业天气预报服务还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我国社会科技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天气预报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庆.现代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15(2):278-282,288.

[2]贺玲.天气预报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刍议[J].天津科技,2014(1):51-53.

[3]刘德.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及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4(1):189.

[4]黄治国,杨树涛.探讨天气预报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J].科技风,2016(1):198.

天气分析及预报 篇4

1 天气实况对比分析

2010年1月18—20日 (简称1·18过程) 寒潮过程前期, 博州地区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3.3~5.2℃。寒潮暴发后, 各站最低气温下降8.9~15.7℃ (表1) , 博乐、温泉地区, 最低气温降至-31.0、-30.0℃, 为2010年入冬以来的最低值。期间博州普遍出现了5~6级西北阵风, 阿拉山口最大风力达12级, 各地风力均如此之大, 这在1月的气象历史上也是很少出现的, 这次寒潮天气有降温明显、降雪小、风力强的特点。

2011年1月1—3日 (简称1·1过程) 的寒潮过程前期, 博州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1.6~4.3℃, 寒潮暴发后, 各站最低气温下降8.5~14.2℃ (表1) , 这次寒潮天气使博州地区进入40年不遇的持续低温天气。此次冷空气活动主要表现为降温幅度大, 降雪小, 低温持续时间长。

2 环流形势的对比分析

由逐日的500h Pa高空实况图分析:1·18过程寒潮暴发前期, 高压脊在北欧地区建立, 西西伯利亚地区为低涡, 低涡中心配合有-44℃的冷中心。在北纬45°以北环流呈倒Ω型, 中纬地区多弱的短波槽。随着欧洲地区高压脊的发展东移, 极地冷空气沿北风带南下至乌拉尔地区, 西西伯利亚低涡减弱东北收, 但低涡外围的横槽东移南压, 与之配合的冷中心增强到-52℃, 2010年1月18日8:00 (图1) , 低涡外围的横槽转竖, 北风带东移南压, 博州地区500 h Pa高空风速达到40 m/s。2010年1月18日20:00转竖的横槽东移冷空气开始入侵博州。1·1过程寒潮暴发前期, 里黑海北部为一浅脊, 新地岛—乌拉尔山为短波槽, 随着里黑海脊的东移加强, 新地岛—乌拉尔山地区的短波槽也东移加深并切涡, 涡的中心位于萨彦岭地区, 博州位于低涡的底部, 500 h Pa高空风速达到24 m/s。2011年1月1日8:00 (图2) , 东移至乌拉尔地区的脊东南垮, 低涡逆时针旋转南压, 中心强度为-44℃的冷空气随低涡的旋转进入博州, 寒潮天气暴发。

上述分析表明, 2次寒潮天气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 1·18过程的环流是倒Ω型, 低涡外围的横槽转竖导致冷空气南下入侵博州, 造成博州的寒潮天气;1·1过程的环流则是典型的小槽发展型。冷空气的强度也不同, 1·18过程配合低涡的冷空气最强达-52℃, 1·1过程冷中心的中心强度只有-44℃。另外, 高空风场的强度也不同, 在500 h Pa高空风场上, 1·18过程博州上空的风速达到40 m/s, 而1·1过程的风速只有24 m/s, 这是寒潮暴发时1·18过程的风速强于1·1过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2次寒潮天气过程中, 博州都没有明显降水的主要原因是高低空都没有西南气流, 可见西南气流是博州冬季降水的重要输送带。

3 地面形势图对比分析

在逐日地面图上:1·18过程寒潮暴发前, 有一中心强度为1 025 hPa冷高压稳定维持在里黑海以北地区。随着高空槽的南压, 虽然高压中心位置变化不大, 但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强、增大。2010年1月18日, 冷高压中心东移, 并在巴尔喀什湖北部堆积增强, 博州各地温度明显下降;1月20日8:00冷高压东移至阿勒泰山至萨彦岭地区并继续增强, 此时中心值已增至1 080 h Pa, 为历史罕见, 博州位于此冷高压的后部, 受冷空气回流的影响, 21日博乐地区最低气温达-31℃, 为2010年的极值。

1·1过程寒潮暴发前, 在新地岛以西就有一中心强度为1 035 h Pa的冷高压缓慢东移南下, 随着高空槽的不断加深发展, 地面高压也不断发展增强, 2010年12月31日高压移至乌拉尔山地区, 强度增强到1 055 hPa, 并和中心位于贝加尔湖以北的蒙古高压打通。2011年1月1日随着高空冷涡逆时针旋转南压的带动, 冷高压也东移南压, 与贝加尔湖以北的高压中心合并成一个中心, 中心位于北纬60°~70°、东经80°~100°地区, 高压轴向也由原来的南北向转为西南—东北向, 博州的寒潮天气暴发。这个大的冷高压一直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增强, 最强时中心强度达到了1 075 hPa, 而博州一直处于这个大的冷高底部, 受其影响, 博州地区出现了40年不遇的持续低温天气。

由地面形势 (图3、4) 对比分析表明:2次寒潮天气过程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均为西北路径, 冷空气的源地都在新地岛以西洋面, 冷空气都进入了新疆寒潮的关键区———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不同之处表现为:1·18过程冷高压主体先在里黑海以北地区增强, 随着高压的不断增强, 高压前部东移南下到巴湖地区, 博州位于锋面上等压线密集带里, 有利于大风天气的产生, 之后随着高空横槽的转竖, 高压整体东移南下;1·1过程冷高压是在高空槽发展东移的带动下, 不断增强东移南下, 在东移南下至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后, 与贝加尔湖以北的高压合并, 形成一个大的高压带, 博州受这个高压带的控制。

4 物理诊断分析

4.1 高空温度平流

在700 hPa温度平流场上, 1·18过程前期整个新疆地区受暖平流控制, 在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为冷平流区, 中心强度为-20℃/s。随着高空横槽南压, 冷平流也增强东移南压, 中心分别位于博州西部和阿勒泰地区, 强度分别为-30、-40℃/s。850 hPa的温度平流场基本和700 hPa一致, 只是850 hPa的冷平流中心位于塔城地区, 中心强度为-40℃/s。1·1过程前期博州一直受弱暖平流控制, 由于高空低涡的东移南压, 中心强度为-20℃/s的冷平流也东移南压控制整个北疆地区。由以上分析可知, 冷空气都是以西北路径移动, 但1·18过程的冷空气明显强于1·1过程, 且1·18过程的前期升温也比1·1过程更为明显。

4.2 流场

分析1·18过程的500 hPa实况流场, 2010年1月16日8:00在东经60°~90°、北纬45°~55°有一急流带, 中心最大风速44 m/s, 随着高空横槽的东移南压并转竖, 急流带也东移南压, 博州上空的风速也由16日8:00的20 m/s增强到38 m/s (图5) 。而700 hPa博州上空的风速也达到了26 m/s, 高空急流带的增强势必会引起高空向下传输的动量增强, 促使地面风速加强。

分析1·1过程的500 hPa实况流场, 过程前期咸海至巴尔喀什湖以北有北风带建立, 但风速都不大, 随着高空低涡的东移南压, 北风带也东移南压, 博州上空的风速也由16 m/s (2010年1月31日) 增强到32 m/s (图6) 。700 hPa博州上空的风速也由10 m/s增强到20 m/s。

通过500 hPa高空流场的分析可以看出, 1·18过程的风速明显强于1·1过程的风速, 由此可见, 虽然垂直速度场表现一样, 但高空风场的风速大小, 对地面风速大小也具有直接影响。

5 博州冬季寒潮天气预报着眼点

从500 hPa高空锋区、700 hPa冷平流中心强度、地面冷高压的强度及其前沿的气压梯度可以初步判断出冷空气的强度。地面冷高压进入关键区是判断冷空气能否影响博州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高空环流形势的演变则进一步揭示了冷空气移动路径及具体的影响时间。这2次寒潮过程, 数值预报产品对高度场、地面气压场及850 hPa温度场的形势演变预报都较为准确, 但是量值的预报都相对偏小。因此, 根据这2次过程的预报经验, 在今后冬季寒潮预报中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寒潮前气温回升是博州寒潮预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强冷空气入侵前, 如果气温没有明显的回暖, 即使有较强冷空气入侵, 降温幅度也不易达到寒潮指标。

(2) 强冷空气在咸海至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堆积是博州寒潮暴发的必要条件, 而地面冷高压的强度及其前沿的气压梯度是冷空气强度的主要判据, 而且通过700 hPa冷平流强度指标可以进一步判定冷空气的强度。

(3) 根据500 hPa低槽强度和演变、移动情况, 确定未来博州地区是否有强冷空气活动。

(4) 对博州寒潮天气的预报, 还可通过观察500 hPa温度场有无≤-32℃的冷中心, 地面气压场有无≥1 045 hPa的冷高压。

(5) 冬季高低空是否有西南气流的配合是博州有无明显降水天气的重要指标。数值预报产品中的其他各要素预报参考指标对进一步确定冷空气的强度变化、移动路径和影响时间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7.

[2]张家宝.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

[3]古丽巴哈.伊米提.乌鲁木齐两次寒潮天气的对比分析及预报着眼点[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7 (26) :12619-12621, 12663.

[4]张林梅, 庄晓翠, 胡磊.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干旱气象, 2010, 28 (1) :71-75.

[5]牛若芸, 乔林, 陈涛, 等.2008年12月2-6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 2009, 35 (12) :75-82.

天气分析及预报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一些生活中基本的天气情况,并能学写有关汉字。

2、激发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有关图片、水彩笔、剪刀、蜡笔、图书。

2、多媒体教学用具。

3、头饰、木偶。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用木偶引起幼儿兴趣,并引出活动主题。

(二)分组活动

1、听�D�D小动物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2、说�D�D小动物天气预报员

3、读�D�D图书《下雨的时候》

4、写�D�D看图写字或看字画图

5、美工�D�D制作天气预报角

6、字词联想�D�D有关特殊天气的用具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玩的情况,重点指导“听”。要求幼儿仔细地听小动物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三)分享交流

1、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木偶小猫说“喵、喵,小朋友快来和我说说心里话!”

2、重点讲评:“你听到有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怎样预报天气预报的?”

(四)提示与建议

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选择重点指导内容或随机进行调整。

活动反思

“天气预报”还是天气娱报 篇6

创新这词可落不到广东台身上,从日韩及台湾等地兴起的“WeatherGirl”天气女郎团,今年刮到了广东台公共频道,换了个名为“Pin-KoPie”(苹果派)的天气女耶团,每天早上8时至晚上11时,逢整点在《美丽星气象》栏目靓丽现身。既然算不上是创新,为何费这么大工夫进行这么大的改造?组建这支女耶团的节目监制张迈说了:“本土台一向予人太正的感觉,能否有一点新鲜血液,让频道形象年轻化、亮眼一点?Pin-KoPie女耶团就在这个构思下诞生。”

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或者说什么是“刻板与活跃”,给所有的电视人提出了一个挺敏感的话题。同时也给电视观众递去了一个挺亲切的询问:我们到底希望在天气预报中看到什么?其实脑瓜没进水的人都会这样回答:看“天气预报”就是看天气预报。您就是把它改成《美丽星气象》,它也不是星气象而是天象。有位观众说了真话:“公共频道的天气预报好给力啊,那些女孩跳着舞报天气,光顾着看舞蹈,完全没留意明天下不下雨!”电视服务类节目的功能性在这里被美人、关腿、美舞给扫得几乎没了踪影。

我们并不反对电视节目特有的视觉芙感和播出形式中的艺术元素,但倘若忽略了节目最基本的实质,而偏偏在与主体关系不大的装饰上费力气,其结果是本末倒置。我们也看到拳击和篮球赛场上每逢休息期间有美女举牌和跳热舞,但那仅是休息期间,丝毫不影响观众的观赛情趣和赛场整体气氛。我们对这样一种安排称之为调整节奏。我们看到电视台《档案》节目里,从石凉的那双白手套和身旁那台放映机,改造成增加了沙盘模型和自行车等道具后,感受到了这些装饰的意义仍然服务于节目内容的主体。我们在娱乐节目中看到主持人短裙美腿,连蹦带跳并不觉得刺眼,同样我们在电视播报的新闻中,看主持人打个两秒钟的哈欠都觉得有失体面。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统一使然。

天气分析及预报 篇7

1 人工影响天气

1.1 概念

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利用飞机、高炮和一些先进的科学手段对部分区域大气产生的化学、物理反应过程给予人工干预而进行的活动,即为人工影响天气,也称之为“人工控制天气”。主要遵循的原理是物理学降水作用云理论[1]。方法是利用飞机、高炮等将化学催化剂散播在云中,达到局部天气的转变,以利于人类在生活及其他活动的需要。利用这种科学措施,可以帮助人们在抗旱、防雹等方面做到提前预知,并做到预防。

1.2 产生和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兴起于20 世纪40 年代,美国是第一个投入研究的国家。我国的人工气象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 年代,针对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气候特点进行了人工干预防旱、防雹等试验。以下以新疆为例,说明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是当地气候的主要特点,常出现的气象灾害以干旱和冰雹为主。因此,1959 年当地的气象部门就开始针对防雹及融冰化雪进行试验研究。于1960 年在当地成立了人工控制委员会,致力于人工控制气象的研究。1983 年,成立管制整个西北区的人工影响办公室,专门进行西北区域抗旱防雹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视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区域都成立独立的办公室,进行当地气象控制工作。

2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

2.1 人工影响天气对天气要素的影响

2.1.1 气象要素的内涵

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降水、日照、蒸发等气象元素,是指构成和反映大气现象与大气状态的基本因素。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通过改变局部的气象要素性质等来实现气象的变化。

2.1.2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人工降雨是人工影响天气中常见的方式之一,气候出现了干旱就可以进行人工降雨来调节。人工降雨的原理实际上就是让天上的水蒸气经过作用下降到地面。人工降雨的实际操作主要有空中和地面作业两种。空中作业是采用飞机散播催化剂到云中。地面作业是采用火箭或者高炮向云中发射碘化银炮弹,随着炮弹在空中的燃烧,火箭就可沿途拉烟在云中散播,使水蒸气附着在颗粒上。这样随着颗粒的不断增大,雨滴就渐渐形成。

人工防雹是另外一种人工影响气象的方式,也是通过人工影响气象要素改变天气。人工防雹主要是指对冰雹云施加人为作用,使其增大,在没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因此要做到冰雹的防范,就向冰雹云中播撒大量的催化剂,让其产生更多的冰晶,造成同雹胚竞争水分的优势,也就抑制了雹块的增长,减少或切断给小雹胚的水分供应。进行人工防雹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将装有碘化银的弹头利用高炮等发射到冰雹云上,随着弹头的爆炸或喷焰使碘化银进行扩散,还可以利用飞机播撒碘化银焰剂在冰雹云云层下部。

以上人工降雨和人工防雹两个方式的例子,可以看到人工影响对气候要素影响是很直接的,可以改变要素的形态,转变成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元素。

2.2 人工影响天气对天气预报的影响

天气预报,往往是分析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并以此为依据,并结合特定地区的地形特点,并以当地群众的经验和数据分析资料为参照,得出的关于天气的综合性结论。

天气的预报工作一般采用分析天气形势和结合局部气象条件相结合的办法,主要是利用高科技的卫星、雷达定位等设备对数据进行收集[3],然后使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再采用一定的规律及计算方法推算得出短期内的天气走势。人工控制天气会影响天气预报的精确度。想要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就要进一步研究更为科学先进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3 结语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天气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就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相信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天气预报精确度影响会逐渐减少,更大程度上影响气象元素,发挥好人工影响气象的重要作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活。

摘要:气象灾害是全球性的不可抗力,属于最严重的人类灾害之一,而我国地处地球板块的亚欧区域,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以及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是出现气候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每年都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因此人为控制气象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能力越来越强。

天气预报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篇8

由于语言的属性, 模糊语言很难界定, 国内外相关语言学家给出的界定, 往往是含糊不清、笼统、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ambiguity, generality, uncertainty and fuzziness) 混合在一起。Ullmann (1962) 认为模糊语言是“words with blurred edges (带有模糊边缘的词) ”。这意味着, 模糊词的边缘是模糊不清, 而核心则是具体明确的。比如“热”和“冷”, 100摄氏度的温度无疑是热的, 0摄氏度则无疑是冷的, 在这种情况下, 热和冷是明确具体的;而热和冷的交界则是模糊不清、无法衡量的。Bolinger认为模糊语言是“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language that no word is even limited to its innumerable senses, but carries within it the qualification of‘something like’” (1965:567) , 说明模糊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 呈现的是一种不精确表达。Channell把“something like”叫做“标签”。这类“标签”可以促使形成一个模糊范畴, 这个范畴的制定与语义和语用有关 (Channell, 1994) 。某个范畴以典型元素为中心而构成, 比如, “下雨”、“多云”就是“类似天气之类的东西”这一模糊范畴的中心成分, 语用者需分析鉴别语用信息以界定语用范畴。Maxblack认为:“词语的模糊性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 但这个有限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Russell (1923) 则从模糊和精确的关系的角度谈模糊性:“Vagueness and precision alike ar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only belong to a representation, of which is an example...Vagueness, clearly, is a matter of degree, depending upon the extent of the possibl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represented by the same represented.Accuracy, on the contrary, is an ideal limit.”

二、结构性模糊语言与模糊限制语

结构型模糊语言是说话者为了语言表达的委婉含蓄而构成的句型, 主要包括模糊型被动结构和模糊型否定结构。按照G.Lakoff (1972:195) 的说法, 模糊限制语是“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 (一些把事物弄得更模糊或不那么模糊的词语) , 他把一些受众无法得到准确信息的词语归为模糊限制语, 如sort of, kind of, technically speaking等。根据句子所含信息的真实程度, 他把句子分为三类:真实、虚假和缺乏真实价值, 但没有说明模糊限制语属于哪一类。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在天气预报中它们有广泛应用。

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顾名思义,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就是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语, 把某一事物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是在有关温度、湿度、长度、高度、宽度等数字时常用的做法, 这时播报者不必说出实际情况与所谈话题的接近程度。下面是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新南威尔士州的天气:

1) S/SW winds 20/30 knots, easing to less than 25 knots Wednesday evening.Sea 2 to 3 metres, abating.E/SE swell 3metres.

2) Tomorrow is forecast to reach something between 25and 34 centigrade degree.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起着对话题范围进行限制的作用。使用变动模糊语是对未来的变化作个预测, 因为天气的变化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子, 目前的预测技术和预测技术都无法作出精确的预测, 预测所出误差在所难免。把风力和温度的预测变化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 给受众一个可以接受的信息。

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大体上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直接缓和语, 它是说话者对话题的直接猜测;第二类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它不指说话者本人的推测或犹疑, 而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 从而间接地表达说话者的态度, 故可称作间接缓和语。如以下英文天气预报:

3) As far as I can tell, wind gusts can be a further 40 percent stronger than the averages given here, and maximum waves may be up to twice the height. (Issued at 4:20 pm EDT on Wednesday 18 February 2009.)

4) Winds probably no longer expected to exceed 25knots.

5) Another mostly cloudy night with perhaps a spot or two of light rain or drizzle, especially later in northwest Scotland.Many places dry though.Some mist later England&Wales. (UK:forecast weather)

6) According to the Bureau of Meterology, a low off the south coast is moving slowly south and should be east of Gabo Island early Thursday morning.The low is forecast to move away to the east during Thursday.

3) 类模糊限制语表明了播报者对播报内容的直接猜测或者评价, 播报者作出陈述, 但是对所陈述的信息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 话语选择行为直接反观播报者对播报内容的态度。4) 和5) 把很可能正确但又不能或者不便明确的话语说得不那么确定, 从而避免了胡说、乱说、瞎猜。6) 类模糊限制语通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 表明了播报者对播报内容的间接猜测或者评价, 类似于Verschueren (1999) 所提到的凭证语。

天气预报是根据一个国家权威的气象预报部门的预报来向公众发布的, 是公众较为关切的, 也是一种新闻, 要求和其他时事新闻一样完全贴近事实不现实, 但要求尽可能贴近事实即未来天气状况是必须做到的, 播报者很少加入自己的主观推测, 表示推测的语气助词 (如may, might等) 和某些表示犹疑的词语 (如probably, as far as l can tell, hard to say, I was wondering等) 一般不用, 所以直接缓和语很少见到, 不像日常交流可以有大量的直接缓和语, 而间接缓和语经常却可以见到。

3. 模糊型被动结构。

天气预报的播报不同于纯文本, 大都以较为口语化的语言向公众传递未来天气状况, 回避了常见于文本的被动结构。在国内和国外BBC、VOA及澳洲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尚未见到语句中有被动结构。

三、天气预报语言的语用分析

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 尤其是对顺应论的阐释, 可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顺应性理论认为:当人们不愿意做到更准确时使用模糊语言, 即故意使用, 如:roughly, approximately, about, around, or so, at least等。这类范围模糊限制语可对事物作出一种不确定的估计, 或提出初步的看法。使用这些模糊限制语的原因, 是说话人不想把话说得太绝对, 以免客观情况发生意外。说话者故意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顺利实现交际意图, 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及心理情感因素。根据顺应性理论, 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模糊语言是说话者进行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的结果, 有一些选择是不自觉的, 而另一些选择可能有强烈的意图。

Verschueren认为, 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商讨性是指语言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 而顺应性则是指语言能够让使用者在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Verschueren对语言的这种划分对分析天气预报中的模糊语言很有帮助。

模糊语言的使用一般基于四个原因:a) 记忆丢失———说话者忘记了准确的词;b) 语言本身没有合适的准确的词, 或说话者不知道它;c) 话题本身不需要准确, 具有接近或表征的词语就可以完成;d) 选择模糊语是为了有意保持某种氛围 (Channell, 2001:8) 。对天气预报语言来说, 由于其特有的敏感性和对受众的关联度, 因此, 在使用时有不同于其它语言的特点。

1. 有意模糊相关信息以规避风险。

语言的变异性说明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天气预报的播报者会从一系列的可用语言中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模糊性语言来使用以规避预报不准确所可能带来的风险。语言的选择和双方的认知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既然是天气预报, 就有可能出错。受众往往忽略绝大多数天气预报准确的时候带来愉悦或有所得的过程, 而记住预报不准给他们造成不愉快的经历。如2008年的某一天, 一位郑州的出租车司机听到河南省天气预报员说当天无雨, 他为了早点出车, 一大早就把被子晾在室外, 结果出车没多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司机气得给广播电台打电话要告省气象台。长期以来, 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 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 报错了尤其是漏报, 人们 (包括领导) 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 很多从事预报的人员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

这种由于预报不准所带来的风险迫使天气预报部门采取一定的对策, Channell把这种策略称之为保护性策略 (2001:178) 。天气预报中选择模糊语言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有意保持某种模糊氛围。如“江南、华南有小到中雨, 部分地区有大雨, 局部地区有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个局部在哪里, 连当天的预报员也不见得说得清楚, 只说肯定在某个地方会出现。而有时确实是可以具体到某几个城市的, 也因为图省事被说成了局部。这些模糊的语言有糊弄观众的嫌疑。央视天气主播宋英杰就举了一个史上最“牛”的例子, 在某天的天气稿件上, 他惊奇地看到这样一个地名:“西北地区东南部中部偏北地区”, 这是他在多年工作中遇到的最绕的区域名称。相信凡是正常的在我们母语环境中长大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个地名———其实这就是宁夏地区, 而所谓“内蒙古东南部偏南地区”就是指内蒙古赤峰市一带。为什么如此简单的地名“宁夏、赤峰”用两个字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 却要用那么多的文字含糊其辞地让观众去猜, 这或许就是气象行业所谓的“潜规则”, 为了规避责任风险, 相关工作者不得不将预报结论作如此表达。 (来源:成都晚报2008-7-24)

7) Tropical storm force wind gusts are possible along the coast, and rainfall totals could be upwards of 2-5 inches.

我们都知道热带风暴形成于大洋, 然后沿着海岸线登陆, 给沿岸带来暴雨, 这是一个常识, 而播报者用了一个模糊词possible来对可能到来的热带风暴信息进行了模糊处理, 规避了可能由于热带风暴发生变化而带来的预测不准的风险。

众所周知, 日常生活中的言谈大部分是比较随意的, 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约略” (approximation) 、“模糊” (fuzziness) 、“笼统” (generality) 、“模棱两可” (ambiguity) 、“含混” (ambivalence) 等语用含糊的现象。使用精确的表达不一定就是表达精确的思想。有时候说话人不愿意或者认为没有必要说得很具体, 或者在其它情况下说话人自己也说不清具体的情况, 这时候使用模糊语就不失为一种语用策略, 使得说话者不必为失语承担责任, 也不用为回避问题而显得不礼貌。气象预报常常会因为拿不准, 而做一些文字上的功夫。比如“局部”本该是一个代表着精确的词, 但说出来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气象部门也往往用“主要 (mainly) ”、“可能 (maybe) ”、“很可能 (probably) ”、“大部分 (majority of) ”、“部分 (part of) ”、“大概 (be likely to) ”等模糊语, 这些模糊语可以有效地回避因预报不准或漏报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2. 现有的预测技术无法做到完全准确无误, 适当地运用模糊语不失为一种上佳选择。

语言具有非物质形态的和非直观的朦胧特性。语言的模糊性信息作为非定量模糊集合的要素得到了使用者和接受者的普遍认可。Zadeh (1965) 更深刻地指出模糊语言的本质:“人的大部分知觉过程和思维过程都浸透着模糊性。语言描写就其本质而言是模糊的, 因为这种描写通常是对复杂情况的概括的描写。”天气是指瞬时或一段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天气变化, 不仅受大气环流影响, 还受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性天气出现的频率愈加频繁, 飓风、干旱、暴雨、暴雪和龙卷风等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灾害频发, 在现有天气预测技术尤其是对短时天气信息预测技术还不具备或不成熟的情况下, 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极高”等这些预警性模糊语言就有利于人们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可能的火灾。中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气候变暖也是导致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破坏程度越来越强, 影响越来越广, 应对难度越来越大。一些急剧变化的天气尤其是强对流天气最难预测, 以中国新闻网2009年3月28日的报道为例:

中新社广州三月二十八日电, 二十八日下午五点左右, 广州突遭今年以来最强雷暴雨袭击, 万余名周末前来登山的市民被困风景区白云山, 当时天空昏天黑地, 头上惊雷滚滚, 民众仓皇失措, 景区管理部门动员电瓶车紧急将游客运送下山, 场面一度混乱。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 二十八日广州白天以阴天为主, 很可能有中雷雨, 并没有说一定会有雨, 由于正值周末, 连日阴雨的广州当天中午竟露出难得的阳光, 所以不少市民以为天气这么好, 纷纷举家出游, 不少选择到著名风景区白云山踏青, 谁知时到傍晚, 竟遭遇这么强的雷暴雨袭击。

从该新闻可以看出, 公众一定会对气象部门作出的错误的或遗漏的雷暴雨预报不满意, 从而降低对气象部门的社会评价。而气象部门用了“以阴天为主, 很可能有中雷雨”这些模糊语透露的是一种不确定、含混、亦此亦彼的天气状况, 这些不该出现的模糊语反映了天气预报的难度是很大, 所以出现像“晴转多云, 部分地区阴有小到中雨, 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这类发生什么天气都有可能的预报就不奇怪了。

3. 机动灵活。

模糊语言的顺应具有动态性, 即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有动态顺应。动态顺应保证了语言的机动灵活。由于受特定技术和语境的影响, 播报者无法准确地说出天气变化的时间、雨雪的数量、风力的强度等, 不能把话说得太绝致使自己毫无回旋的余地, 这时常常用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实现播报的目的。例如上面所列举的间接缓和语3) —6) 例句, 播报者通过语言选择交代出信息来源, 强化或者弱化命题内容的断言程度。这样, 即使播报的天气预报与后来的天气状况不符甚至严重不符, 播报者及其相关部门也有灵活机动的解释空间。

四、结语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 播报者在涉及学科领域的预测时, 往往不是像人们希望的那样把问题讲得十分肯定, 相反, 出自探求的态度, 或基于自己的推断, 或出于自我保护, 或出于现有预报技术的限制, 他们往往大量使用各种模糊语言。因此, 从一个角度看, 模糊语言在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口中, 又往往成为他们展示业务或学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些人在遇到预测不定, 或者因遭受过挫折而对话题感到把握不大, 再加上碍于身份而不得不发表见解时, 为了体面, 往往设法应付过去, 模糊语言也正是他们最得力的言语手段。其实, 有不少天气预报从业者对天气预报语言的模糊性感到很无奈, 很自省, 宋英杰就认为:“预报的确是不完美的, 但我们需要强烈的自省精神、科学态度和服务意识, 因为大家需要尽可能准确尽可能清晰,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习惯性地在文字上遮遮掩掩, 天气预报毕竟不是朦胧诗。”

摘要:模糊语言的语用在很多方面被很多人研究过, 但在天气预报方面的语用尚无人研究。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 本文对天气预报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的原因、句子结构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天气预报中的结构性模糊语言与模糊限制语。

关键词:天气预报,模糊语言,语用分析

参考文献

[1]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4.

[2]Lakoff, 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

[3]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Zadeh, L.A.Fuzzy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5]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Chinese/Travel/Australia/AU_Weather.html.

[6]中国新闻网, 2009.3.28.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分析 篇9

1 提高多种探测资料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市级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探测资料有加密自动雨量站、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及多通道卫星等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并结合天气系统模型和数值预报技术,对天气系统结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增强数值预报产品与卫星、自动站和雷达等综合探测资料的应用水平和分析应用能力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可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为加强短时强降水、雷暴、冰雹、龙卷风等突发性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应强化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高频率输出产品和短期集合预报产品及探测资料的快速融合产品,开展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及其发生概率的潜势预报业务,逐步建立以提取雷达产品参数自动识别、报警及定量估测为应用手段的强对流临近预报预警系统。

2 加强天气会商

加强天气会商是培养建立预报员实践总结分析提炼能力的有效手段。遇天气有大的变化时,主班预报员应根据预报需要通知台长和相关人员进行会商,预报员和雷达值班员都要与会并做好会商记录。2009年6月27至29日,绵阳市出现了入汛后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强降雨致使多处道路损毁、庄稼被淹等灾情,甚至出现了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事故,为加强天气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防灾救灾能力,绵阳市气象台与省气象台开展会商十余次,组织涪江片区联防局会商一次,和各县局会商二十余次;会商后的所有预警预报、重要天气预报、天气情况通报均送至市主要领导,传真至市委、市政府及市级各有关部门,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市、县、乡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由于预报准确、部署周密,地震重灾区和全市范围内均未再出现明显灾情。

3 加强数值预报和基础理论研究

应加强检验和评估主要数值预报业务模式.通过分析同一模式对目标系统预报的稳定性和不同模式的差别、倾向性等问题,逐渐形成模式评估业务指导产品;组织开发数值预报产品解释方法,建立不同类型天气的动力预报模式.加强数值预报订正研究,建立与上级指导预报产品对应的订正方法,预报员将日常经验固化和完善后应用于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并减少或消除订正预报的主观随意性,逐步摆脱半主观、半经验的定性描述为主的天气预报制作方,突破基础理论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率。

4 加强中尺度研究

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开展气象业务的生命线,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则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环节。在长期气象预报工作中总结出,几乎所有的灾害性天气都是中尺度的天气现象,只有加强中尺度天气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天气的定点、定时、定量和定强度预测预报,做到气候的精细化研究分析。中尺度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变化具有很明显的局地性,应根据此类天气形势下的天气预报误差,通过对该地区气候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掌握本地区内气候概况及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加强中尺度气象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利用其资料对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尤其是灾害性天气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区分并掌握不同类型的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概率和演变过程,做好不同类型天气系统影响的气象要素探测、预报方法及订正指标,全力应对中尺度天气系统下天气变化预报预测服务。

5 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提高预报员整体素质和技能

充分发挥预报员的核心作用、决定性作用及主人翁作用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实现自动气象站后,降低了预报员的劳动强度,但所担负的工作门类较以往增加很多,且对预报员的整体素质也有了更高要求。因此,预报员面临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不足,为此气象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学习目标和培训计划,以加强预报员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前提,改进和完善预报员相关政策,针对观测系统发展的关键领域,强化预报员岗位培训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强高层次预报员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预报员内外交流活动,提高预报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6 结语

大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很多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都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天气预报的制作是将地面观测站、卫星观测、雷达观测等数据通过通信系统汇总后传输至大型计算机再进行预算形成各种图表,经过预报员分析研究,根据大气未来的运动变化和本地天气状况作出的不同时段的具体的天气预测预报。近些年来,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天气预报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本身的不完善和计算数据的有限,致使天气预报难以避免出现偏差,而且大气运动变化数据是无限的,更增加了人类对天气预测预报不能达到100%准确的误差性,因此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应成为气象工作者坚持不懈的长期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玉蓉,李日豪,黄佑华.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一些思考[J].大科技,2010(08).

唐山市雾的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 篇10

1 唐山市雾的气候概况

对1991~2000年10年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有如下特征:唐山市全年内均可有雾出现,辐射雾日数较多,单纯的平流雾较少。而辐射加平流共同影响所形成的雾最为浓厚难消,持续时间长,影响也最大。雾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季最少。1991-2000年年平均雾日为14次,其中11、12月最多,每月各占21%;3-6月最少,每月不足5%,由于这期间唐山市气候干燥少雨,多风沙,蒸发强。随着日射增强,下垫面变暖,加上春季天气多变,系统移速快,近地面层不易形成稳定的层结,不利于形成雾。根据唐山市气象局观测站近三十年气象资料分析,秋冬季雾的次数占了全年的将近80%,而且由于这期间日照时间短,低空出现逆温层的频率高,因而雾的持续时间也长,有时可以连续几天大雾不散或消散几小时又复出。所以下面着重研究秋冬季雾的预报。

2 秋冬季(9月~次年2月)雾的天气学特征

2.1 700hPa高空形势场特征

分析1991~2000年10年秋冬季700hPa08时高空天气图,得到如下几种类型雾的高空形势场:

1)本市受弱脊或弱脊前偏北气流控制:

本市700hPa高空风速一般≤12m/s,这种形势占雾日的44%,如果弱脊持续,可连续几日有雾。

2)本市处于中纬度平直西风气流中,此类型占雾日的22.6%,可造成本市持续几日有雾。

3)本市处于河套浅槽前的西南气流中,或有低涡影响。此型多有雨(雪)天气与雾相伴,因而常常会因考虑降水而忽视雾的预报。此型占雾日的23.3%,

4)还有10%的个例是本市处于强脊前偏北气流形势下,地面处于冷锋前部,由于锋前降水天气,湿度很大,在偏北风加大前而出现了短暂晴天时,可出现短时雾。

2.2 雾的地面形势场特征

分析1991~2000年10年秋冬季14时地面天气图,得到如下几种类型雾的地面形势场:

1)本市处于均压场或鞍形场中,占雾日的23.4%。

2)本市处于弱华北干槽中,占雾日的17.9%。

3)本市处于弱高气压场中,高压中心偏离本市,高压中心与本市之间最多有2条等压线穿国,占雾日的29.1%。

4)本市处于低压带中,一般处于弱冷锋面前后,气团变性或雨雪天气后产生雾,占雾日的22.1%。

5)回流降水型:由于偏东风输送水汽,常注意预报雨雪天气,当雨雪量不大时,可伴有雾,这种个例仅占雾日的7.5%,容易漏报。

3 雾的主要预报因子

在逐日反查天气图后发现,符合上述形势场的个例,至少是有雾日的2~3倍,需要大量地消空。根据雾形成的物理条件———风速小、湿度条件适合、影响系统较弱等,选取雾日前一天本站地面14时的相对湿度、温度露点差、风速,还有能定量表征天气系统强弱、移速快慢的24小时变压,以及表示高空动量下传与否的08时五台山700hPa高空风速共5个预报因子,各因子的量化标准如表1:

说明:

1)对于当天14时相对湿度较小的个例,预报第2天有雾,要求具备很快增湿的条件,本市多吹偏南风或偏东风,以平流输送水汽。

2)对于700hPa高空风速≥12m/s的个例,高空或者为平直西风气流,或者为槽后脊前强西北气流中,由于锋面降水后,14时本站相对湿度大于50%,在地面气团变性前而出现的短时雾。

3)对于14时地面风速≥3m/s的个例,风向多为偏东—偏南风,一般形成平流雾(或锋面雾)。

4 预报流程检验

应用上述预报流程,对2001-2002年9月-次年2月的雾日进行试报,结果如下:

选取14时相对湿度≥30%的个例为样本,2001年9月-2002年2月,样本数为106个,雾日为8次,经预报流程试报,1次漏报,1次空报,预报准确率为6/8,即75%,对2002年9月-2003年2月的133个样本,雾日实况为17次,试报结果空报1次,漏报2次,准确率为14/17,即82%,可见,该预报流程是基本可行的。

5 结语

以上雾的预报流程,仅仅考虑了雾的出现与否,从服务角度讲,还需做出最小能见度及雾的持续时间等的预报,2004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的观测规范增加了最小能见度的观测,必将会给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

摘要:通过普查1991-2000年高空、地面天气图, 统计雾日气象要素, 归纳了唐山市雾的高空、地面形势场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了5个较好的预报因子, 建立了雾的预报方程。

关键词:雾,天气特征,预报方程

参考文献

[1]顾庭敏, 华北平原气候[M].气象出版社, 1991.

[2]康锡言等, 河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J].河北气象, 1996.

上一篇:肛周脓肿并糖尿病下一篇: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