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2024-04-08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精选12篇)

篇1: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

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

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

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

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相关的文章。

简易晴雨表的制作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晴雨表,以显示睛、阴、雨天湿度变化及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材料:

长约50cm,直径2.5cm木棍一根,直径20cm,厚1.5cm圆木盘一块,直径约为2cm的螺丝钉一颗,有机玻璃直尺,半圆尺各一把,一个百事可乐易拉罐,铁钉数颗,白纸一张,铁螺帽、脱脂棉、线、食盐。

工具:小锤一把,胶水一瓶,小钉锤一把,螺丝刀一把。

步骤:

1.用浓盐水浸泡脱脂棉,并烘干。

2.在木棍一端切一宽6mm,深4cm的小槽。

3.在有机玻璃直尺正中和两端分别用烧红的铁钉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小孔。用剪刀从易拉罐上剪下一根长5cm的指针固定在直尺中间。

4.在开槽的木棍一头,垂直于小槽横面,钻一小孔,把直尺放入小槽内并用螺丝钉固定,但直尺能灵活转动。

5.把量角器背面用胶水贴上一张同样大小(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的白纸待干后,用胶水固定在直尺后面的一半木棍上,当刻度盘。

6.把木棍的另一头用钉子牢固地固定在底部圆木盘上。

7.把小铁螺帽和烘干的棉球分别用线挂在直尺两端孔中,并调试平衡,使指针指到90°,这样简易晴雨表就做好了。

8.然后放在通风避雨处,观察几周,在刻度盘读出晴、阴、雨的范围。

原理:

盐类物质极易潮解,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重量增加,指针向右偏。相反,水分蒸发,重量减少,指针向左偏。

实验观测:

结果分析:

1.大致在90°附近5°以内为晴天。

2.大致在95°—100°之间为多云天气

3.大致在100°—120°范围内为阴天

4.大致在120°以上为雨天

5.通过看指针位置及变化,即可粗略预报天气情况。

城市天气预报图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相关的文章。

篇2: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

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

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

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

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日期

篇3: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一、认真学习教材, 把握复习定位

统一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复习《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整理的:先找出要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点, 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再找些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 加以巩固和理解;最后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

二、梳理知识网络, 突出重点难点

(一) 天气和气候

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是易变的 (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是稳定的 (特点: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

2.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常用天气符号的图标都很形象, 很容易记, 多看电视天气预报、多看地图册) 。

注意区别多云和阴天, 中雨、雷雨和大雨, 小雪、中雪和大雪的符号, 明白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

3. 读懂简单的天气图。

天气图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读简单的“天气图”, 应记住常用的符号, 并注意区别多云和阴天, 中雨、雷雨和大雨, 小雪、中雪和大雪的符号, 明白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应知:地名 (城市名) 、天气符号和气温等组成。

(1) 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2) 个别城市有两种天气符号的从左到右读做“××转××”。

(3) 气温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当日最低和最高温度。

(4) 左上侧方框的地名和天气状况是播报某城市时为了醒目放大配制的。

(二) 气温和降水

1.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

(2) 同纬度地带, 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 海洋气温高。

(3) 在山地,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约下降0.6℃) 。

2. 气温的变化。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气温的日变化: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 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 (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2) 气温的年变化: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 北半球气温, 大陆上7月最高, 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 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3. 会使用气温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图, 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1) 在右图坐标网络格中, 绘出某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 该市的雨季主要表现在4月至9月, 产生的原因:该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4-9月受来至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降水丰沛。

(三)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 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多, 大陆西岸降水少。

(3) 在温带地区, 大陆内部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

(4) 在山地,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5)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6)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 (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

2.

会使用降水资料,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四)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1.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五) 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2)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3)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从而产生灾害。

三、讲究学习方法, 注重效果效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一切地理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如果我们在复习中找出制约或影响地理要素之间的主导因素, 就能抓住这根主线, 牵着知识的鼻子走, 把与之相关的地理事物串联起来, 这样复习者就好比战场上的将军, 即使有千军万马也能科学驾驭。用因素分析法复习地理有助于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 使之系统化, 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知识的整体概念。在地理备考复习中, 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方法入手、从能力着眼、注重效率, 科学运用复习方法。

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重点和难点, 用“因素分析法”来复习它就能化难为易, 深入浅出。复习步骤如下:

1.找出影响研究地区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分析这几种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研究地区气候的基本要素 (气温、降水、风) 的。

(1) 纬度位置因素:决定研究地区在五个温度带和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

(2) 海陆位置因素:决定研究地区气候是否具有海洋性、大陆性、季风性。

(3) 地形因素:决定研究地区是否有高山气候、地形雨、地形对水汽输送有否阻挡作用。

根据上述因素的分析, 总结概括研究地区的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按照这种复习方法, 学习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都能理解性地分析出来并能科学运用。下面以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及特点为例:

首先根据影响欧洲西部气候的基本因素来分析其对该地区气候要素的作用:

纬度 (35°N—66.5°N) :欧洲西部处于温带, 受西风带和副高控制;

海陆 (西临大西洋、东连欧亚大陆) :沿海具有海洋性、内地具有大陆性;

地形 (平原为主、阿尔卑斯山呈东西走向) :有利于水汽进入大陆内部;

这样就可以推导出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比较均匀, 气温年较差较小;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 夏热;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四、挖掘学生的潜力,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拓展其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这些潜力, 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 内心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地理就像是一道跨不过的门槛。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空间概念, 其难度之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教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欣赏、重视, 就会更加积极, 自信心也在无形中得以增强。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图为中心线索, 学生认真复习教材, 相信更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摘要:统一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复习课不能简单地复习知识点, 一定不能是零散的, 复习课应该以“考试说明”为根据, 以“教材”为准绳, 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 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跟考试说明, 梳理知识网络, 注重与图形结合, 精选习题。

篇4:收听天气预报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 请听天气预报

★ 学生收听空中课堂心得体会

★ 天气预报的经典谚语

★ 中考三天天气预报

★ 英语作文:天气预报

★ 有趣的天气预报开场白

★ 珠海十一国庆天气预报

★ 描写天气预报的英语作文

★ 中考三天天气预报及考场注意事项

篇5:收听天气预报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简易晴雨表的制作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晴雨表,以显示睛、阴、雨天湿度变化及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材料:

长约50cm,直径2.5cm木棍一根,直径20cm,厚1.5cm圆木盘一块,直径约为2cm的螺丝钉一颗,有机玻璃直尺,半圆尺各一把,一个百事可乐易拉罐,铁钉数颗,白纸一张,铁螺帽、脱脂棉、线、食盐。

工具:小锤一把,胶水一瓶,小钉锤一把,螺丝刀一把。

步骤:

1.用浓盐水浸泡脱脂棉,并烘干。

2.在木棍一端切一宽6mm,深4cm的小槽。

3.在有机玻璃直尺正中和两端分别用烧红的铁钉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小孔。用剪刀从易拉罐上剪下一根长5cm的指针固定在直尺中间。

4.在开槽的木棍一头,垂直于小槽横面,钻一小孔,把直尺放入小槽内并用螺丝钉固定,但直尺能灵活转动。

5.把量角器背面用胶水贴上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待干后,用胶水固定在直尺后面的一半木棍上,当刻度盘。

6.把木棍的另一头用钉子牢固地固定在底部圆木盘上。

7.把小铁螺帽和烘干的棉球分别用线挂在直尺两端孔中,并调试平衡,使指针指到90°,这样简易晴雨表就做好了。

8.然后放在通风避雨处,观察几周,在刻度盘读出晴、阴、雨的范围。

原理:

盐类物质极易潮解,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重量增加,指针向右偏。相反,水分蒸发,重量减少,指针向左偏。

实验观测:

结果分析:

1.大致在90°附近5°以内为晴天。

2.大致在95°—100°之间为多云天气

3.大致在100°—120°范围内为阴天

4.大致在120°以上为雨天

篇6: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启发引导】 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 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 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 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 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 卫星云图是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愈浓,云层愈厚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 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在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 三、天气预报图

【展示图片】 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投影片)。

【指图讲述】 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只要认识了这些天气符号,同学们就能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从而就能预知自己想要知道的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

【练习】 教师在图上任意指出某个城市的天气符号,请学生说出它的天气。

因此,认识天气符号,是读天气预报图的关键。

【板书】 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 城市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 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锋、暖锋、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是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评练习情况】

【转折过渡】 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 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 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们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选作复习题,做本节末的第1~3题。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篇7:地理教案:天气和气候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4.学会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

[教学重点] 1.的概念。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 1. 的概念。

2.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3.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具准备] 1.近期的卫星云图录像及自制的天气预报软件。2. 自制天气符号的幻灯片。3. 反映各地气候差异的幻灯片。4. 扫描课文中8幅图例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 学法指导

导入 新课:放一组运动着的地球影片(包括自转和公转)及打出4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所看到的景象。教师配合朗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

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一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这风云变幻之中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板书)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教师讲述:

提问:

1. 厦门这二天的天气特点?

总结回答:(视当天的天气情况而定)厦门的气候特点?

总结回答:长夏无冬,秋春相连。2. 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板书)第一节

(板书)

一、天气

在屏幕中打出课文中清晨上学所碰到的四种天气情况不同感受。老师提问:每天清晨,当你背上书包走出家时,你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天气状况。教师总结天气的概念。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特点:多变。什么是气候呢?

(板书)

二、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稳定性。提问: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较为稳定,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巩固练习:根据对的理解,分辨以下几句话中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的。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a.天气 b.气候

2.昆明四季如春。()a.天气 b.气候 3.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a.天气 b.气候

4.在未来24小时,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偏北风。()a.天气 b.气候

5.请同学大家讨论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又如何来影响天气的?

提问:这两天厦门的气候什么样?这种问法对吗? 教师总结:不对,天气是指短时间,气候是指长时间的。

导入 :同学们,我们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查阅资料,电脑上网等等,但如果我们要了解某个地区具体某天的天气状况,就必须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板书)

三、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等。1.卫星云图(板书)

播放近期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前的卫星云图。提问:谁会看卫星云图?强调: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云层越厚,降水强度就愈大。

(过渡)学会看卫星云图后,要学会看天气预报图,要想看懂天气预报图,必须学会识别天气符号。2.天气符号(板书)

打开幻灯片,显示常用的符号。强调识别:

(1)阳、阴,多云,降雨,台风、降雪、霜冻、(2)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暴

(3)风力的表示:1)风杆,风尾,风旗的认识;2)风的来向就是风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如 表示东风,表示北风。3)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东北风力6级,东南风力8级。(边讲边画图)

3、天气预报图(板书)

用电脑打出天气预报图,请学生抢答几个城市的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记忆。

练习:(1)完成课文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相宜,用制作的幻灯片让学生抢答。

总结:播放幻灯片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 :(1)阅读课文57页的大气环境监测报告收看当晚厦视二套9:20的厦门大气环境监测报告做好记录。

(2)巩固练习:结合今天上课内容收看当晚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学会看懂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并粗略看懂天气预报图。

启发式导入 法

设问推进法

返回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教学过程 】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11年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29日 20时 天气现象 温度(0c)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开罗 晴 晴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阴 小雨 17 10 <3 <3(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总结板书)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板书设计 】

篇8:多变的天气地理课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知识,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也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天气与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本节出现较多的概念,都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不要求学生掌握。本节内容实践性强,抽象概念较多,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讨论探究等灵活变通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知识化难为易。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便将抽象问题形象好、枯燥知识生动化,利于学生掌握。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比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知识。考虑到学生们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⑵学会运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地理知识。

⑶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⑷在小组游戏及学做播报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团体意识及表达能力。

⒉过程和方法

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们息息相关,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进入网络和生活,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通过课下从多渠道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通过课上展示,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实践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⑶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⑷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重点

⑴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⑵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学会看天气预报。

⒉难点

篇9: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的教案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1天气》教案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篇10: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多变的天气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以天气的定义及其影响为主,说明天气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教会学生怎么样知道明天天气的情况。本节也为学习下面的小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会描述天气,并感受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对天气的特征的认识

(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天气符号,并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2.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图,析图等方法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来分析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防风,防雷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为什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2、学会识别“天气符号”

3、掌握识别卫星云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天气的基本特征

2、学会运用符号“风”

3、掌握“卫星云图的识别”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动画片《海尔兄弟》片断导入新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是什么动画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学生看后,从他们的回答中找到关键词“天气”,趁机导入:今天我们就从谈天气开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2、新课讲授

过渡语:请同学们看到ppt中展示的几张图片,你们知道他们分别代表那些天气现象吗?

(1)怎样描述天气: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一阵讨论之后,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出自己的答

篇11: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http://

教学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5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12: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知道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类型的主要气候特征和差异。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概况。4.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类型的主要气候特征和差异。2.各类气候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的内容。

讲授新课

1、气候的地区差异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2)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3)地形因素: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气候的形成因子(1)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2)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1>三圈环流 <2>季风(3)下垫面

<1>海陆位置——沿海和大陆内部 <2>地形——海拔;迎风坡和背风坡 <3>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地面状况——裸地和植被覆盖地;冰面反射

2、世界气候分布图

【1】世界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气候类型没有特定的纬度区域限制。全球气候可大致划分为11个类型,如图

【2】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气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极地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在大陆边缘地区,冬季长而寒,但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可达10℃,苔藓、地衣是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终年在冰雪覆盖下,最热月平均温也不超过0℃,因此被称为冰原气候。

(11)高山气候可能出现在任何纬度,其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都有垂直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高度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人类出现于地球后的数万年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适应居住环境和相应的气候条件。在此期间,人类并未对环境和气候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气候仍在其基本因子的作用下变化着。但在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地球上人口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表面及大气的自然状态受到破坏。

人类活动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冷暖与干湿,而且对生态环境、经济贸易仍至国际政治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环境与经济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可以说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迄今人类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之一。

(2)世界气象组织主持制定的世界气候影响计划提出了气候对人类影响的十个研究方向:

①人类的健康和工作能力;②住房建筑和新住宅区;③各类农业;④水资源开发和管理;⑤林业资源;⑥渔业和海洋资源;⑦能源的生产和消费;⑧工商业活动;⑨交通和运输;⑩各种公共服务。

其中,由于气侯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农业和粮食的供给、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变化、淡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问题最受关注。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1)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2)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强烈,水汽易于凝结,降水丰富;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盛行,水汽不易凝结,雨水稀少;在信风带气流从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水汽不易凝结,一般少雨。但在大陆东岸,信风从海上吹来,降水机会较多;在大陆西岸,信风从内陆吹来,降水就少。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水汽充沛,降水丰富,越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减少;大陆东岸,西风从内陆吹来,降水较少。一般说来,上升气流和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和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就少。因此,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尤其是降水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加之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的移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海洋与陆地表面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说来,在海洋或近海的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降水比较丰富,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因此,在相同的纬度,处于同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的地区,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气候特征也不同。

五、板书设计

1.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2.世界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3.世界气候主要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高山气候11个类型。

4.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5.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上一篇:庆五一、迎五四文艺晚会主持词下一篇:下帅乡创建广东省卫生镇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