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数据统计

2024-05-09

就业数据统计(精选十篇)

就业数据统计 篇1

一、主要指标的统计口径

1. 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口径。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是就业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等于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员数减去自然减员人数。城镇累计新就业人员数是反映报告期就业工作过程的指标, 是指报告期内城镇各类单位 (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 、私营个体经济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累计新就业的人数, 以及通过各种灵活就业形式新就业的人数总和。自然减员人数是指报告期内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办理正式退休手续人员和因伤亡减员的人数, 包括城镇各类单位、私营个体经济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及灵活就业人员中的离退休人数及在职人员伤亡减员人数。城镇净增就业人员是反映报告期就业工作最终结果的指标, 是指报告期末城镇就业人数与报告期初城镇就业人数之差。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是指报告期内本地城镇区域内具有城镇户籍的各类新就业人员。主要涵盖城镇各类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新创建新录用人员,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形式就业人员。既包括初次就业的各类人员, 也包括实现再就业的失业人员, 但不包括从其他单位调入的人员。其数据来源主要依靠本区域内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历年统计年鉴, 按照报告期末人数减报告期初人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测算城镇累计新就业人员数可采用分别测算、相加汇总的办法。基层劳动保障机构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实名调查统计, 城镇就业人员年末数根据劳动力调查数据结合本辖区劳动力人口数推算出整个乡镇办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总数。进而按照报告期末人数减报告期初人数的方法测算城镇净增就业人员数。季度就业人员享受政策情况表, 根据上季表中合计数作为本期城镇新就业人员情况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期末数减期初数求出本期净增数, 然后再加上本期因自然减员、中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等原因减少的人员数求得。其中, 本期因自然减员、中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等原因减少的人员数可根据上年年报的数据进行分解测算。本期新就业人数可在原有私营个体组织新就业人数的基础上, 加上在本期新开业的私营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就业人数求得。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涉及面广, 人员呈动态变化, 统计中极为困难。公益性岗位安置和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享受社保补贴人员的统计工作做的十分详细, 全部采用实名制建立台账, 数据库, 人社部门依据基础台账数据汇总上报。但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和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人员流动量大,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摸底调查以及工商管理部门对接过程中存在工作量大、数据滞后、不精确等问题。

2. 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统计口径。

在实际工作中, 灵活就业人员中城镇大龄就业困难享受社保补贴人员和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较为详实, 一律采用实名制, 建立数据库, 由个人主动申报登记, 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逐一入户调查, 定期跟踪回访, 本着谁回访谁受理谁负责的原则, 实行动态管理。因这两类人员切实享受到国家优惠补贴政策, 所以很主动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的调查和服务, 并且相关纸式资料都按要求上报, 由劳动保障机构层层把关, 集中上报汇总。

3. 城镇新增就业统计中的特殊情况。

对于一名劳动者在一年内多次就业而有可能被重复统计的情况, 各辖区在测算新就业人数时, 应根据本辖区实际, 按照一定比例剔除重复就业的人数。以每人身份证号为准, 一个报告期内只能统计一次, 不得重复上报。

4. 自然减员统计口径。

主要依据企业养老保险局、工伤保险中心等业务口报告期内办理退休人数和死亡、工伤人数进行推算汇总上报。各乡镇办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上报数据漏报和重复上报时有发生, 因为各单位退休人员都由单位直接上报, 乡镇办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不参与次项工作的调查和服务, 无法进行动态跟踪服务, 乡镇办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数据都是由社区入户摸底调查汇总上报所得。建议自然减员统计口径由统计部门, 公安户籍处, 劳动部门集体上报汇总。

5. 城镇从业人数的统计口径、数据采集方法以及采集频率。

一是城镇失业人员的统计口径, 在实际工作中包含在本地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数据来源主要依据《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失业登记人数。二是城镇失业人员可以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三是关于城镇从业人数的统计口径、数据采集方法以及采集频率。城镇从业人数是以各乡镇办选取代表性社区入户登记, 进而推算出各乡镇办数据。常住人口为统计依据, 数据来源以当地派出所统计的数据为基础, 采集频率一般定期是一年一次, 每季以电话回访变更相结合上报。

6. 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口径。

各县区人才中心按照报告期内办理档案转移手续、开取报到证明、办理《就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作为统计依据, 今年11月按照省厅通知, 才把教育部下发的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信息合并统计, 并逐一电话回访, 进行实名登记。而现在在宛的外地高校毕业生, 如果不到人才中心登记或者存档, 就无法进行统计。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1. 缺乏对就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些就业统计工作人员在就业统计数据准确性和客观性上认识不足, 随意调整相关的就业统计数据, 有的甚至只关心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这严重影响到就业统计信息的准确程度和参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有关就业政策的制定。

2. 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尽管我市已经开始使用就业软件, 进行就业信息时时监测。但是, 上线运行的版块单一, 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技能培训等工作尚没有录入数据, 就业信息统计工作缺乏实效性和准确性。

3. 统计基础较为薄弱。

基层就业统计人员常常存在流动性大等特点。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自身的统计分析能力相对薄弱, 指标的含义和统计范围不清, 尤其是在一些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 其就业信息统计平台软硬件设施略显滞后, 很多就业信息数据都是人工完成的, 就业信息统计的实效性以及全面性受到影响。

三、建议

1. 不断加强就业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

制度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能够有效保证就业统计工作质量。一方面, 要构建完善的常规就业报表制度。信息经过严格审核后逐层上报, 并经准确核查之后向社会进行结果发布。另一方面, 要构建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 根据相关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拟定相应的就业服务指标。还要构建数据比对制度以及考核评定制度。对就业统计报表数据、监测数据以及失业动态数据等进行有效比对, 确保呈报的就业信息数据准确、客观。

2. 加强对就业监测信息的实时分析。

大力推进就业信息监测工作, 及时、高效地掌握各地的就业形势变化情况。另外, 在此基础上, 还要不断加大就业形势的调研分析工作。借助抽样调查等方法对当地的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3. 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以及系统软硬件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信息统计工作质量提升, 要不断加大就业信息统计平台的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 以及基层统计分析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系统应用和就业统计分析能力。

4.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沟通。

统计学就业 篇2

近年来,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统计学自身的发展领域不仅更宽广,而且统计学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与之有力结合,共同发展。

1、计算机是统计学的基础工具

对于统计学来说,我们应该看到,计算机与数学一样,是统计学的基础工具。计算机的发展使得比较复杂的数据计算变得简便快捷,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当今,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英特网的使用,使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变革,使信息传递的质和量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统计学的发展不能离开计算机。毫无疑问,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这将包括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程序语言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程序设计等等。我们也应该扩展我们的课程计划,它应该包括当前的计算机定向数据分析方法,它们大部分是在统计学科之外发展起来的。如此一来,无疑会大大丰富统计学专业的就业范围。

2、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统计学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数据挖掘是与统计学息息相关的,应当是统计学的一部分。数据挖掘是揭示存在于数据里的模式及数据间的关系的学科,它强调对大量观测到的数据库的处理。它是涉及数据库管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及数据可视化等学科的边缘学科。用统计的观点看,它可以看成是通过计算机对大量的复杂数据集的自动探索性分析。数据挖掘既然也是数据处理,统计学也就应该积极借鉴。在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数据处理相关领域发展的新方法被忽略了。比如,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图形模型,数据可视化等等都是在统计科学中出现萌芽,但随后绝大部分又被统计学忽略的方法领域。而这些方法领域又是当今世界高尖端科技的领域,统计学对它们的忽略是痛心疾首的。因此,既然统计学可以在数据挖掘科学中发挥作用,统计学就应该和数据挖掘合作,而不是将它甩给计算机科学家,从而又失去一次自我增值的机会。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统计学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将与数据挖掘紧密合作,以全新的形式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据统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高达90%,随着统计学的发展,这个份额必将被统计学专业人才所瓜分。因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大都缺少必要的数据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而时代又对数据的精度与可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现代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人才无疑是更加吃香的。

3、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学科的结合

由于数据处理及数据采集挖掘的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化,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不断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交易制度及金融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更加重要。就拿统计学与金融工程来说,金融工程属于交叉性学科,包括以下3个领域:(1)投资分析;(2)风险管理;(3)期货交易。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领域直接涉及到统计数据描述及推测统计学,期货交易部分主要是与数学有关的应用概率过程,应用概率微分方程式的研究领域,有时被称为数理金融。无论哪个领域,金融工程与统计学都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分析离不开统计。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在中国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只有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CFA对数量技术要求很高,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统计的知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都要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据报道,中国本土金融分析师(CFA)几乎为零,但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对CFA的需求量又很大,这势必造成一个巨大的就业空间。因此,统计学与金融工程的结合,也是统计学发展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空间。

4、统计学自身的发展

统计学不仅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统计学自身在统计原理、统计技术、统计方法等领域也要谋求创新和突破。正如本文一开始就提到,我国过去乃至目前,都还是偏重在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研究。数理统计学、数据挖掘是统计学的一部分,这已经为很多统计学家、统计学者所认同。因而,统计学就得把它们纳入发展范围,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原本属于自身的东西再次抛弃。数理统计学、数据挖掘给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不仅有利于统计学研究范畴的扩大,也利于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

5、再谈统计就业

众所周知,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是我国统计工作领域的三大巨头。一直以来,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在统计学生的就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完善,随着中国全球化贸易的发展,民间统计越来越热。民间统计是政府统计之外的涉及市场调研、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等内容的一系列统计活动,包括各类统计调查公司、统计信息咨询中心、统计师事务所、统计研究所,以及把统计方法运用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是介于市场和企业、居民之间的一个桥梁,主要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市场微观信息。民间统计机构,由于其服务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目前在我国获得大幅度的发展,已经逐渐为广大统计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随着民间统计机构的持续发展,笔者相信,民间统计机构必将成为统计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浅见

统计学是一们相对比较专业的学科,因此,就业面比较窄一点,2004年4月和7月至10月间在深圳待了三四个月,下面是我找工作中间对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的一点体会:

1、东泰实业推广部

//经理助理//

主要工作:策划生产数据统计,工作生产流程优化,推动绩效改进小组工作

要求资历:商业数据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或以上,五年以上厂务背景,能轻松阅读及处理英文文件,熟识WORD/Excel操作,能应用其他数据库更佳。

2、华润万家

//品类分析员//

要求:(1)大本学历,经济、统计或理工类专业;(2)良好数字分析能力;(3)良好逻辑判断能力,数字敏感度强;(4)良好适应性和承受压力能力;(5)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电脑操作熟练,英语优秀优先。

//数据控制专员//

主要工作:(1)日常门店销售数据收集整理;(2)预算制作;(3)财务损益表分析;(4)日常报表制作;

资历要求:(1)大专以上学历;(2)很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数据分析、处理能力;(3)能熟练使用MS办公软件;(4)工作有耐心,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能承受工作压力;(5)英语优秀者优先考虑。

3、广州

//市场调查员//

主要工作:调查竞争对手商品价格;监控当地市场商品价格;分析重点监控商品价格,提出调整意见;

资历要求:(1)大本,统计/市营专业,一年工作经历;(2)良好数据分析能力,熟练运用MS软件;(3)承受工作压力;(4)熟悉商品,有零售工作经验优先考虑。

4、华为

//统计工程师//

要求:统计、数学专业,懂SQL编程,Foxpro、Oracel或其他关系型数据库。

5、百佳超市

//市场主任//

要求:本科以上,负责市场及消费者调研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建议;二年以上市场调研公司工作经验,熟悉国内零售市场;对数字敏感,逻辑性强,分析能力佳;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乐于接受挑战;英文流利,电脑熟。

6、中原地产深圳物业顾问有限公司

//研究部研究员//

要求:大本,一年以上深圳房地产行业调研工作经验;热爱研究工作,可独立撰写研究报告;文笔流畅,逻辑思维能力强;熟深圳商业市场,对南山、宝安市场熟者优先;普通话,粤语流利。

7、赤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商务信息专员//

要求:统计分析、市营、航运相关专业,英语六级以上。

8、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深圳发行站

//企划部 数据分析员//

要求:数据分析、统计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熟练掌握办公软件;

9、富通地产

//市场分析师//

要求:大专以上,30岁以下,两年以上房地产前期调研工作经验,能独立完成市场调研报告。

10、堡狮龙中国

//货品数据分析员//

要求:22-28,大学学历,主修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专业;较强数据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强;较好的沟通能力,对服装潮流有敏锐触觉,熟Excel等电脑操作。

11、世联地产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数据分析员

要求:大专以上,市研、统计、信管、档案、建筑房地产相关专业;有志于房地产信息研究,擅长市场调研、数据搜集整理和钻研;善于沟通表达。

12、泛斯泰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分析员//

要求:数学、统计相关专业毕业;MS Access软件熟,查询、制报表、建库;能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进行排序,找规律分析原因;对电子组件生产过程有一定了解。

13、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

//KA文员//

要求:统计或管理专业;具设计、分析报表能力;良好的档案管理能力。

14、东莞艺美达电子

//QA统计分析工程师//

主要工作:电子元器件缺陷分析

要求:熟SPSS、MINITAB和Statistics软件。

15、深圳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

//统计分析专员//

要求:统计相关专业,具备统计分析方面相关知识、方法。

16、康佳集团

//市场调研、市场推广、产品管理//

要求;统计学硕士毕业

//SPC统计数据分析员//

要求:懂SPC统计技术,产品制造管理、生产及品质数据的分析及技术统计。

17、奇利田高尔夫用品(深圳)有限公司

//企划部 储干//

要求:管理或统计专业,熟AUTO CAD等制图软件

就业数据统计 篇3

关键词:SQL Server数据库;高校学生就业;数据统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SQL Server Useing in Database Stat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Yang Xuelin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uining629000,China)

Abstract: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s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employment report submitted to the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y-level schools,the need for some employment data,statistical analysis,the use of traditional VF9.0 statistics operation is very inconvenient,but more appropriate to use the SQL Server database employment statistics in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SQL Server database statistics i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se of employment data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e SQL Server database on the employment statistics i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se of in-depth discussion,with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SQL Server database;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Data statistics;Useing

一、前言

目前教育部要求高校报送的学生就业报表众多,高校办学层次众多,需要进行一些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传统的VF9.0数据统计操作非常不方便,而SQL Server数据库是Microsoft推出新一代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是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端到端的数据解决方案,比较适合用于高校学生就业数据统计。因此,SQL Server数据库在高校学生就业数据统计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SQL Server数据库的特点

SQL 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 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 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在Windows NT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在SQL Server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将SQL Server移植到Windows 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 Server的Windows NT版本。Sybase则较专注于SQL Server在UNIX操作系统上的应SQL Server安装界面用。

SQL Server数据库的特点如下:

(一)高可用性

SQL Server的失败转移集群和数据库镜像技术确保企业向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交高度可靠和可用的应用系统。

(二)管理工具

SQL Server引进了一套集成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应用编程接口,以提供易用性、可管理性、及对大型SQL Server配置的支持。

(三)安全性增强

SQL Server旨在通过数据库加密、更加安全的默认设置、加强的密码政策和细化许可控制、及加强的安全模型等特性,为企业数据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性。

(四)可伸缩性

SQL Server可伸缩性的先进性包括表格分区、复制能力的增强和64位支持。

三、SQL Server数据库在高校学生就业数据统计中的运用

(一)分析服务

SQL SERVER分析服务迈入了高校学生就业统计数据实时分析的领域。从对可升级性性能的增强、到与微软Office软件的深度融合,SQL SERVER将帮助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将数据库智能扩展到每一个层次。

同时,SQL Server数据库还能统计列及数据对称信息以产生更精确的分析。如一个表有a字段的索引,其中a共有两种值1和0,共10000条记录,为0的记录有10条,为1的记录有9990条,这时如果没有进行列数据不对称的统计信息,那么oracle对a=0及a=1条件查询都会进行索引,但实际应用对a=0的索引性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而a=1的索引反而使性能下降。所以说索引特征值分析信息对应用索引产生重大影响,精确的信息使SQL Server数据库不会使用不应该用的索引。

(二)数据传输服务(DTS)

DTS数据传输服务是一套绘图工具和可编程的对象,您可以用这些工具和对象,对从截然不同来源而来的数据进行摘录、传输和加载,同时将其转送到单独或多个目的地。

(三)数据挖掘

引进四个新的数据挖掘运算法,改进的工具和精灵,它们会使数据挖掘,对于数据量较大的高校学生就业数据统计而言,都变得简单起来。

(四)报表

Reporting Services将Microsoft Business Intelligence平台的用户群体延伸至那些需要使用分析功能的用户。它通过web服务进行报表嵌入和管理,可以用大量的交互和打印选项,以各种不同的格式个性化设置和提交报告。通过将报告以数据源的形式分发至下游商务智能,复杂分析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

参考文献:

[1]金英,孟洲平,成秉辉.在VB中实现格式文本输出的方法[J].农机化研究,2003,03

[2]李玮,董军,姚顺忠,陈榆生.基于VB的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S1

就业数据统计 篇4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于1957年由著名力学家钱令希院士和唐立民教授领导创建, 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设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7年计算力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6年首批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工程力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力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过去50多年中,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力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此, 我们统计分析了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2011-2015年大学毕业生 (包括本科生437名和研究生566名) 就业去向数据, 分析规律、探讨原因, 并针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建议。

一、近五年就业总体状况

表1为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生2011-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其中就业去向分为六类: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协议就业、指令性就业、灵活就业、出国升学和待就业。从就业率来看,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很高, 直到2014年开始才有所下降 (92%) , 与此同时待就业率明显升高,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未完成三方签约、留学申请中等原因造成的未最后“落位”, 另一方面可能是近两年本科生改变了常规的就业观念, 更多人坚持自己的理念而选择自主创业或谋求求职储备。指令性就业和灵活就业在本科毕业生中2015年才出现, 虽然所占比重很小, 但展露出本科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的开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自2014年始本科毕业生出现了待就业人数且比例高于研究生。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皆高于95%, 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更是一直保持在100%。这说明, 社会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在2012和2013年略有下降, 分别为95.35%和96%, 其他年份则是在98%浮动, 2011年则达到了100%。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直到2011年才摆脱, 并且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经济拉动快速平稳, 资金投入量大, 相对而言有利于毕业生就业。2012年始国家重工业产业出现回落, 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 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相对减少, 但从统计结果看, 对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未产生大的影响。由于国家和相关单位每年的指令性政策不同, 每年指令性就业的研究生人数也会不同, 博士研究生基数小, 所以指令性政策就业对博士研究生的统计比率影响较大, 在2011和2013年指令性就业分别达到了22.2%和26.6%的相对较高比例, 2012年为13.3%, 其他都在4%以下。灵活就业在毕业研究生中也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硕士毕业生, 灵活就业每年都占到了一定比例, 博士毕业生只在2013年出现。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是“待就业”的状态 (< 5%) , 这可能是就业难易程度, 择业观念、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情况特殊、个人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此外, 近五年的数据显示并没有暂不就业的毕业生, 说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积极性并无问题。

从表1的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协议就业率看, 本科毕业生协议就业所占比重远低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全民受教育条件和教育素质综合提升使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意识到追求更高等教育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更优选择, 因此本科毕业生协议就业率逐年下降, 由2011年的43.30%降至2015年的18.20%。表2还表明, 本科毕业生每年升学或出国出境的人数占据毕业生大半人数, 除2011年出国升学率为56.70%, 至今一直维持在60%以上。研究生的协议签约就业每年都占了较大的比重, 都在60%以上, 说明这是当前研究生就业的主流形式。在协议签约就业的比例中, 硕士研究生普遍低于博士研究生的原因是除2011年外 (9.6%) 每年都有大约20%-30%的硕士研究生选择升学或出国留学深造。2011年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良好, 同年选择出国留学的研究生比率也大幅下降。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已经司空见惯, 说明在经济、社会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化的现状下, 国外教育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对博士毕业研究生来说, 近五年无海外就业的先例, 一方面可能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内的就业环境已能为博士毕业生提供理想的发展平台, 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由于语言、培养模式等的差异, 国内毕业生在国外直接求职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分布

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受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4】“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而就业地域的流向和就业单位的性质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这种自主性、多样性、甚至毕业生的质量, 为此我们将就业毕业生按这两种典型的衡量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一) 按就业地域划分, 以一线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辽宁省内和其他地区为依据

如表2所示, 因为本科生的就业人员中很大比例是升学, 而留在本校读研的学生占了相当的比重, 所以辽宁省内就业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别是2013年以前都在60%以上。2014和2015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 这是因为受国家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改革的影响。应届本科生只要获得推免资格, 就不再区分保送校内还是校外, 部分获得推免资格的本科生选择去外校读研。相应的, 其他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也由30%左右上升到50%左右。本科毕业生协议签约就业率偏低也直接导致了一线城市的就业率较低, 近五年都在8%以下。对研究生来说, 留学出国人员除外, 通过对比一线城市和辽宁省内就业人数发现, 辽宁省内就业人数较多, 每年都在30%以上。东北三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具有综合的工业体系和一定的基础设施, 而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开放门户,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集中了较多家科研院所与重工企业的大连和沈阳, 每年会吸纳大量的毕业研究生。此外, 部分硕士毕业生选择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另一方面原因。就一线城市的就业率看, 研究生明显高于本科生, 在2013年甚至达到20%。经济的转型使人才的流通更为通畅, 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而研究生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 按工作单位性质划分, 以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党政机关、部队、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为依据

对本科生毕业生来说, 很大比例选择继续求学, 造成高等教育单位接受人数比例高。除继续升学外, 大型国有企业 (如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 成为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选择, 选择三资企业, 进入党政机关、科研设计单位、部队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毕业生寥寥可数。

与本科毕业生升学读研一家独大不同, 研究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有企业 (包括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等) 成为研究生就业的主战场, 就业人数占30%-40%, 其次是高等教育单位 (如大连理工大学) 和科研设计单位 (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设计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所) 。但科研设计单位的占有率下降趋势明显;其他企业占有率相比之前有所下降。近三年毕业研究生的新流向是党政机关、部队和三资企业, 这种就业单位新流向的出现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素质人才具有更广阔的社会需求。

除大学生总体就业单位性质的分布, 女大学生就业也是个热点问题。如图1所示, 对女本科毕业生来说继续攻读研究生是她们的主要选择, 只有少部分选择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或其他企业等企业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党政机关、部队和其他事业单位近五年未有录用女本科毕业生的记录。2015年, 更是出现了女生全部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情况。对于女研究生而言, 更多倾向于国有企业和高等教育单位, 在科研设计单位的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导师在培养过程中通常鼓励男生选择有发展前景、有竞争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女生则被建议选择稳定或相对安逸的工作, “性别化的研究生培养” 削弱了女研究生的职业竞争力。【5】劳动力市场的性别秩序和男性偏好, 使得社会更应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劳动力市场, 女研究生【6】自身也应发挥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忍耐力的优势, 规划职业生涯并合理定位自我, 以减少求职中的盲目性, 理性就业。

显然,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就业分布按地域划分时有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 “就近”原则, 即高校所在地区辐射范围, 二是“经济水平”原则, 虽然单纯的追求经济待遇并不是就业的核心要义, 但不可否认这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就业分布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时, 也能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特点。很大一部分本科生选择升学作为毕业出路造成本科生高等教育单位占有率较高, 而毕业研究生除了高等教育单位外, 科研设计单位的择业率明显高于本科毕业生。

三、专业特点对就业领域的影响

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程序设计等, 因而毕业生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实验能力, 能在各种工程领域中 (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 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近年来, 力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开始在高新技术领域 (如信息科学、新型材料等) 就职和寻求新的发展空间。2011-2015年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毕业生按就业领域统计结果见表4, 不包括出国升学、待就业、灵活性就和指令性就业 (相关统计数据见表1, 这里不做重复表述) 。可见, 尽管就业领域体现出多元化态势, 但传统的机械和土建领域仍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领域, 对研究生而言, 机械、航空和教职是其主要就业领域。研究生在航空领域中就业人数比例异军突起, 可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在计算力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声望, 另一方面是因为力学系的教职工很多从事与航空航天相关的科研工作, 研究生在校学习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从事教职工作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 这可能是受各大高校对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要求不断提高的影响的结果。

四、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就业, 可以反映一个文明社会的发展态度, 人才的多样化更是标志着其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用人单位日趋综合化的人才需求趋势, 使得应聘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诚实守信的品格和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外, 还需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从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 到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 积极拓宽其培养渠道, 为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创造条件, 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具有针对性的建立适于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势所趋。对大学生来讲, 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牢固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注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增强自身就业竞争优势以更好地适应社会。【7】【8】【9】

基于对工程力学专业近五年大学生毕业生统计数据的分析, 提出如下建议: (1) 完善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高校除了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外, 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求职准备, 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水平。因此, 高校应开设职业规划的相关的课程, 及时、准确的将社会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2) 强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相应的, 高校应强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供优良、规范的职业规划教育奠定基础。 (3) 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立以培训为目的工作站, 培养大学生除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之外的实践能力和处理工程问题的专业和统筹规划能力, 提升大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能力。 (4) 选派一定数量、有业余精力的学生在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挂职锻炼, 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包括人际关系等适应工作软环境的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相应地也会增加就业机会。 (5) 以因材施教的分类培养模式改革高校教育制度, 开设企业实践基地的现场教学课程, 总结出具有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课程教学是关键环节, 既可加深学生对生产现场的认知度, 又可缩短学校温室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6) 大学生自身应勤奋学习,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培养创新能力, 形成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团队合作意识, 关心集体爱护他人, 学会合作与奉献。

研究生的就业与本科生的就业又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除了2015年, 研究生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和待就业率之和都高于本科生 (见表2) 。其中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从市场需求看, 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需要的是高能“技工”, 对研究生等高职生的需求量有限;从毕业生角度看, 由于个体观念、担心发展空间小和用人单位用人标准不规范等原因, 也使得研究生选择中小企业就业顾虑重重。为进一步拓宽就业领域, 提高研究生就业率, 高校应以“社会可用的高水平人才”为培养标准, 不应过分强调研究生理论研究水平, 忽略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而言, 在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需要适当调整求职心态, 正确认识自我, 准确定位, 理性调整职业期待值。

需要指出的是,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涉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业满意程度、二次再就业率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内涵。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的就业环境、就业形势、就业制度的变迁以及个体就业观念、就业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必然不断涌现出新的趋势和思潮, 带来新的研究内容和视角, 因此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必然又是一个实时的、动态的、持续更新的过程。本文主要以统计的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近五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基础, 进行解读, 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片段性, 仅供参考。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教育价值实现中的关键。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近五年大学生 (含本科生、研究生, 不含专科生) 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提取出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分布状况 (依据就业地域和就业单位性质划分) 等数据。结果表明, 毕业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而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就近”和“经济水平”成为两个重要准则。最后, 针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程力学,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分布

参考文献

[1]王鉴棋.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与成功就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4) :94-95.

[2]喻名峰, 陈成文, 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 (2001-2011) [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2) :79-86.

[3]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20) :43-46.

[4]陈鹏.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分析及对策探讨-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25) :128-129.

[5]许艳丽.透过性别的棱镜看女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 (1) :23-28.

[6]王素梅.女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2012.

[7]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11) :69-70.

[8]钟震颖, 雷五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5) :83-85.

民航统计就业前景 篇5

据统计,航空公司每年增加客机30余架,一般一架150座左右的客机,从空乘人员到地面配套管理、服务人员至少需150人;300座以上的超大型飞机,需要的员工更多,“空姐”就需72名,加上飞行员、空勤、地面服务、航空机务各配套岗位120余人,整架飞机需200余人的班子。统计下来,目前对人才需求接近50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航空人才都将处于短缺状态。

人才缺,到哪里找人才?

按照传统,航空公司的第一选择是各对口学校。相比于其他行业,民航业的人才引进是相对独立,甚至是闭塞的。以往,90%的人才通过定点培养、定向就业,行业外人士很难参与。毕业生就业率近100%。直到今天,这个比例依然不低。在大学生甚至硕士生找工作难的年代,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接近100%。

目前,各个学院的各家合作单位每年同时到学校“抢购”毕业生,连一些还没毕业的学生都被几大航空公司、机场集团早早预定。且遇不菲,前景看好,据了解,国内航空公司的薪酬待遇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常来讲,有经验的空乘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机务维修、航务签派的月收入则在4000元左右;即便是应届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也有3000元左右。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成为“空姐”“空保”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其实,“空姐”是对民航职位的狭隘理解。民航业的职位远远不止这些,紧缺的岗位多达数十种,对各类服务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都有需求。仅航空公司和机场,就需要空中乘务、国际客运、国内客运、航空物流、飞机维修、安检、航空服务、载重平衡、生产调度、市场营销等各类岗位分得极细,仅技术商务类岗位就多达70几种。

就业数据统计 篇6

关键词: 就业问卷 数据库 设计与管理

1.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问卷调查成为各类问卷调查的一个重要调查手段。传统问卷调查采用纸质模式,调查人员带纸质问卷走访被调查人员,收集已经填好的问卷采用人工模式进行问卷结果的汇总,问卷的整理和调查结果的统计费时费力。在线问卷调查系统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纸质问卷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线问卷调查系统越来越普及。学校采用在线就业问卷调查系统可以便捷地掌握学生的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质量问卷调查系统的开发,具有减轻工作量,提高准确度,费用较低等优点。

2.数据库设计

2.1需求分析

就业问卷调查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就业办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实现信息的科学统计、问卷的规范管理。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可以获取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有用信息,科学掌握学生的就业现状,调研形式快捷、简单,调研数据真实有效、准确度高。学生在问卷填写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有网络和浏览器即可。

该系统要求学生在线填写问卷,就业办人员通过后台管理功能查看问卷填写情况,系统能给出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

2.2系统的设计目标

系统前台学生只需要在浏览器中输入地址,可以在线填写问卷并将问卷提交,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系统给予提示,如果有错误不允许提交,直到修改正确方可将数据上传。

系统后台可实现管理功能,管理员登录后台管理系统,可以上传学生基本信息,对学生信息按毕业年份、系别、专业、工专班培养模式、班级分类别进行浏览、修改、删除,在问卷分析模块也可按照毕业年份、系别、专业、工专班培养模式、班级分类别查看数据填报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班级辅导员为普通用户,登录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查看本班级问卷填写情况,督促学生填写问卷。

2.3系统功能结构

就业问卷调查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

2.4数据表的创建

SQL Server是一个可扩展的、高性能的、为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所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基于事务的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方案。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

本系统核心表格有:

3.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就业问卷调查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认证模式为SQL认证模式,登录数据库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数据库应做好备份工作,防止因为人为或者计算机故障等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基于B/S架构的工学专班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8).

就业数据统计 篇7

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正式提出“采取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提倡自主就业”以来, 灵活就业很快成为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一种就业常态。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在《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研究报告》中首次将灵活就业定义为“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 (至少一方面) 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该定义成为灵活就业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定义而被广泛引用。2005年, 该所进一步对中国灵活就业概念、发展演变及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 厘清灵活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等的区别和联系。[1]在国家政策层面,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办法, 凡“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没有在任何组织中就业, 也没有领取个体工商经营执照, 在社区内从事家政服务、自行车修理、修鞋、配钥匙、再生资源回收、服装织补、早点、学生小饭桌等其他社区性服务工作”, [2]城镇女性灵活就业的类型划分和群体属性、[3]灵活就业对女性就业的影响、[4]女性灵活就业群体面临的发展障碍等。[5][6]在实际工作层面, 各地妇联组织积极推动女性灵活就业工作, 形成了广州的“大嫂”工作站、苏州的“绣娘”作坊、成都的女性“居家灵活就业基地”等, 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灵活就业模式。从已有研究和政策层面对女性灵活就业的定位来看, 所指灵活就业多为就业市场上处于明显弱势的低端女性灵活就业, 具有明显的被动型灵活就业特征, 灵活就业群体以下岗女工、进城女性民工、新增女性劳动力等为主, 具有明显的生计脆弱性特点。本文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成都市为例, 通过对成都市低端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的问卷数据分析, 客观描述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生态, 分析女性灵活就业群体就业实现机制, 提出促进女性低端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启示。

二、成都市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生态特征

1.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特征描述

与文献定义的灵活就业概念和政策概念所指不同, 本文所指灵活就业是指就业时间、收入和就业场地灵活且劳动关系不稳定 (未签订劳动合同或合同期限在半年以下) 的多种从业形态, 包括受雇于微型企业的临时工、季节工、小时工等, 从事独立服务业的个体商贩与家政保洁人员, 现代农业园区内的临时工, 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的社区服务人员, 其他打零工者。因而, 本文界定的灵活就业概念小于文献界定, 但大于政策补贴概念。

据此, 本文调查对象是具有成都市户籍的城乡女性劳动力, 包括从事家庭作坊的劳动者、社区服务人员、个体商贩、企业 (含农业园区) 临时工和季节工、家政保洁员等;从业地点涉及到家庭内部、城镇社区、农村集中居住区、农业园区、社区市场、农村市场等。本次共发放问卷528份, 回收问卷511份。其中, 城镇问卷233份, 农村问卷268份, 基本反应了成都市城乡人口的结构特征。[7]从市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而言, 每个劳动力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市场竞争, 供需关系的外在因素和个人能力的内部因素共同决定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处于被动转变中的女性灵活就业群体, 个人因素与市场因素的结合, 促成在低端的二级市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 这就是“适当的位置放置适当的人”, 放错位置是双重浪费和损失。

2.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家庭角色定位与家务劳动机会成本的共同作用促成女性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妇女是家务劳动的主体, 仅四川省城乡女性每天无酬劳动时间就比男性多2小时14分, 无酬劳动参与率高达95% (比男性高31个百分点) 。南京市多数女性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在1~2小时, 多数男性家务劳动时间少于1小时。[8]尽管女性不断地加入到劳动力大军行列, 且中国女性就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去性别化”倾向, 但市场化就业中, 传统文化和女性角色定位的回归, 女性仍被定位于“应付家庭责任的一方、情感护士和管家”, 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照顾家庭、照顾孩子的责任。据调查, 中国每7个成年女性中, 就有1人是“料理家务”的“家庭妇女”, 家庭妇女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成为家庭服务的概率更高, 这也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女性人口现象之一。[9]大家都明白, 女性家务劳动不挣钱, 但另雇他人做家务活却是要付费的, 所付费用无疑是女性“料理家务”的机会成本。当女性家务成本远小于社会劳动报酬时, 或者说女性的工资收入足以支付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成本时, 就业抉择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当两者持平或略低于就业工资时, 女性就业抉择是自做家务劳动。事实上, 女性在家务劳动的取舍上还受到许多心理因素、传统因素、孩子教育等多因素影响。此外, 从事灵活就业的女性缺乏竞争高收入职位的能力, 社会劳动所得报酬较低, 兼顾家庭与社会就业成为这部分女性的最佳选择。在众多的社会就业方式上, 灵活就业、阶段性就业, 可以很好地平衡女性的家庭角色定位、机会成本以及就业权益以及提高女性的就业参与水平。

3.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与人力资本提升的高成本共同促成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的低成本择业

进入低端灵活就业领域的女性群体在年龄、文化、技能上均不具备竞争正规就业岗位与稳定雇佣关系的优势, 她们所具有的仅仅是一般型人力资本, 可适应所熟悉的生产资料和生计方式, 一旦所熟知的生计方式和生计手段发生变化而被动加入劳动就业市场, 要获得一级市场乃至于二级市场中体面的就业方式, 她们是不具备这种就业竞争的人力资本层次。而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和层次性源于它的积累的有序性, 即由低到高不断累积而成。要实现正规就业形式的人力资本配置, 必须再积累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培训是积累人类资本最主要的手段, 这就是政府目前提倡的再就业培训, 但这种培训恰恰忽略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有序性特点, 其结果是投入大、效果差, 再就业人员培训而依然不合格。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女红培训为例, 培训后接单者仅占培训总数的10%左右。 (3) 另一方面, 人力资本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到某一特定年龄时, 其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成本增加、收益递减—人力资本边际净收益递减的特征。由于女性灵活就业群体所具有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 年龄较大, 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在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后逐渐遗忘, 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在接受技能培训、积累人力资本的能力减弱, 且受制于“料理家务”的时间限制, 提升这部分人的人力资本的成本更高。因而, 在择业上, 往往希望就业于涉及面广、覆盖行业多、女性性别特征明显的行业和岗位, 如社区服务、商贸、手工、家政服务、临时工、季节工等。

四、政策启示

1.保留社会弱势群体就业所依存的产业及其发展空间, 以实现弱势群体的就业生存需求

在区域与城市的产业配置和空间配置上, 依据城市与区域的特征, 配置、规划出适合社会弱势群体就业的产业与发展空间, 保留一些劳动密集、资源性的传统产业及其发展的空间, 并对传统产业加以现代元素, 成为一个区域的特色。成都市女性灵活就业基地依存的蜀绣、棕编、草编、女工等, 这些都是成都市群众基础较好、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 稍加改造就业成为现代创意文化产业。此外, 保留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传统服务业以及传统服务业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变种, 对流动占道经营、流动沿街、拾荒、废品回收等加以规范化管理, 以鼓励弱势群体自己寻找就业岗位、实现自主就业自谋职业。

2.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实用性培训, 提升就业技能

灵活就业以灵活性、产业包容性, 就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强、岗位稳定性较弱。就业流动是促进社会分层流动的重要手段, 一个流动的社会才能是和谐的社会。在调查中, 也有许多灵活就业妇女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和就业转型的实例, 尤其是对一些缺少非农技能的土地已流转妇女、失地妇女, 给予适应城镇生活的相关培训, 如保洁培训等, 可有效促成女性的就业转型。在总结经验基础上, 提供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强的培训, 真正提高女性的就业能力。结合灵活就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配置规划, 开展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工作, 为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3.针对低端灵活就业的需求, 提供常态化的就业服务指导

重点是建立就业政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公开发布各类就业政策信息和就业扶持信息, 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城乡社区宣传讲解就业扶持政策和劳动者权益, 提高就业扶持政策的公开透明度;依托妇联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引导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的自组织行为, 建立适合灵活就业群体需要的相关劳动者协会或社区工会, 提高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要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劳动经济权益保障与实现情况的监督检查, 依法查处和纠正侵犯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 维护灵活就业群体的正当权益。

4.加强灵活就业宣传, 营造良好的灵活就业发展氛围

充分宣传灵活就业的就业常态地位、作用以及灵活就业所独有的优势和特点, 组织社会讨论, 转变观念, 正确看待灵活就业并形成“灵活就业既是体面的就业, 也是光荣的就业”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尤其是劳动保障部门在灵活就业中的引导作用, 通过政府部门的不断宣传和引导, 提高政府部门、企业雇主以及社会公众对灵活就业的认同度;废止不利于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文件, 强化舆论力量, 为灵活就业及时正名, 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灵活就业的格局。

摘要:本文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成都市为例, 通过对511份问卷数据的分析, 客观描述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生态现状, 分析女性灵活就业群体就业实现的驱动机制, 提出促进女性低端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女性灵活就业,就业生态,就业实现机制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灵活就业基本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45) .

[2]李秋芳.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与妇女利益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 2001, (05) .

[3]胡荣华, 李晓燕, 谢女曼等.广东城镇女性灵活就业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 2003年 (增) 56.

[4]吕学静.灵活就业形式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与经济, 2005, (04) .

[5]章国曙.女性灵活就业——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史志, 2008, (15) .

[6]陈秋红, 冯尚春等.妇女非正规就业的局限性及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

[7]赵频, 李晓玉.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研究[J].理论月刊, 2008, (09) .

[8]黄春晓著.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体育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分析 篇8

一、体育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包括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在内的河北省10所高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 参与调查的学生总共500名。

(二)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展开对500名体育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492份, 回收率为98.4%, 有效问卷共489份, 有效率为97.8%。问卷内容主要包含了“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两部分, 问题形式为不定项选择。所有问卷结果通过spass软件及exelce工具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结果

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及统计结果, 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此次体育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在此次调查过程中, 我们对不同就业意向分成了9个层次, 从调查结果来看, 不同就业意向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1) 毕业时的期望:其中毕业之后具有就业意向的占55.15%, 升学意向的占34.85%, 创业意向的占8.79%, 其他占1.21%;

2) 实现就业的方式:其中自主寻访方式占43.64%, 通过人才市场就业的占35.76%, 学校推荐意向的占12.43%, 家长或亲友推荐的占8.48%;

3) 专业对口与否, 不对口意向的占55.45%, 对口的占18.79, 而无所谓是否对口的占25.76%;

4) 期望职业岗位类型:经营管理意向的占35.15%, 专业技术意向的占34.24%, 行政辅助意向的占13.03%, 营销类意向的占5.76%, 其它占11.81%;

5) 期望的就业单位性质:政府机关意向的占35.76%, 外企意向的占30.30%, 国企意向的占16.06%, 私企意向的占13.51%, 创业意向的占8.79%;

6) 可能的就业地点:沿海发达城市意向占81.21%, 乡镇农村意向占16.06%, 西部落后地区的占2.73%;

7) 能够接受的最低月薪 (元) :期望月薪最低为1000~1500的占20.61%, 期望月薪最低为1500~2000的占36.67%, 期望月薪最低为2000~3000的占24.24% , 期望月薪最 低为3000~4000的占11.52%, 期望月薪最低为4000以上的占6.97%;

8) 首次就业持续时间:一年意向的占14.85%, 三年意向的占56.97%, 五年意向的占17.58%, 十年意向的占5.15%, 终生从事首次就业岗位意向的人数占5.45%;

9) 期望事业获得成功的年龄:希望能够在25~28岁获得事业成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00%, 希望能够在28~35岁获得事业成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5.45%, 希望能够在35~45岁获得事业成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33%, 希望只要在45岁以上获得事业成功就可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1%。

(二) 调查统计分析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项结论:

1) 体育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就业的压力, 他们开始试图从升学的角度来缓解就业, 升学意向的占34.85%, 而就业意向的占55.15%, 两者之间仅仅相差10几个百分点, 远远高于其他毕业意向;

2) 体育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主动性已明显增加, 自主寻访和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求职已经成为求职的主要方式, 分别占到了43.64%和35.76%, 两者相加已近80%, 也就是已经有五分之四的体育大学生愿意主动求职;

3) 专业对口的观念已不占主导, 不对口意向的占55.45%, 无所谓是否对口的占25.76%, 两者相加已经超过了80%, 是对口意向的4倍。但是从理由一栏上的反馈信息来看, 学生之所以对口观念弱化主要是认为职业应符合兴趣爱好并要应时而变, 而这并不符合专业思想教育理念;

4) 体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已有一定的基础, 毕业后希望能够自主创业的体育大学生占到了8.79%;

5) 体育大学生目前几乎不再受到“一次就业, 决定终身”的观念的影响, 终生从事首次就业岗位意向的人数仅占5.45%;

6) 体育大学生力求通过短期的努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期望很高, 希望能够在35岁以前获得事业成功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85.45%;

7) 在就业地点上, 期望在沿海城市的占绝对优势, 去乡镇农村的比重较少, 说明体育大学生并没有准确的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 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

8) 在能接受的最低月薪上, 希望月薪不低于1500元的人数占40.31%, 平均值为2155.14元, 这已经超出了沿海地区各单位的平均水平。

三、结论

文章主要对10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9个层次的具体统计分析, 得出了当前体育大学生就业意向选择中的一些好的发展方向与不可取的就业思想, 望能够为体育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指导, 为高校就业率的提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伟娜.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分析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2]黎清旦, 曾洪鑫.珠三角地区普通高校2013届体育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就业数据统计 篇9

一、服务业就业弹性的比较分析

就业弹性就是指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它是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拉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所表达的就是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增长每次变化一个百分点, 就业增长率所发生的变化。就业弹性越大, 表明一单位的经济增长就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其拉动就业效应的效应就越强。服务业就业弹性的公式如下:其中, L表示服务业就业人数, △L为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值, Y表示GDP, △Y表示经济增长部分即GDP增加部分。就业弹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表现不一样。

从图1可见, 进入21世纪以后, 与其他产业相比, 相对而言, S省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是比较高的, 且整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服务业弹性从2000年的0.082上升到2003年的0.817, 之后又逐年下降, 到近两年又呈上升趋势。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就业弹性最主要的因素是科技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就业弹性下降, 另一方面又使经济规模扩大, 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见2000年以后, 技术进步的综合作用带来了各行业就业弹性的波动。首先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就业弹性急剧下降, 之后震荡回升, 2008年突破零点变为正值, 说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大量劳动力先是从农业中被大量“挤出”, 而随着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爆发, 大量民工开始回乡自主就业;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的就业弹性近两年也呈现下探趋势, 已经突破零点成为负值, 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出现了“挤出效应”。由于第二产业下降趋势线和第一产业回升趋势线正好交叉在2008年, 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大量外出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 不得不返乡自谋就业出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 服务业就业弹性出现上扬趋势, 表明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渐加强。

二、服务业结构偏离度的比较分析

就业结构的偏离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与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之差,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如果就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 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 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 产业内部就业接近于饱和, 存在着劳动力向外流动的可能;而如果就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 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 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 产业内部就业存在着空余, 有吸收更多劳动力的能力;如果就业结构偏离度等于零, 则说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相等, 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相等, 劳动力停止流动。

结合S省服务业的结构偏离度来看, 由图2可见, 该省服务业的结构偏离度多年来一直为负值, 并呈负偏离逐渐缩小的状态。整体来说, 2000年至2003年的三年间, 服务业的结构偏离度处在-11.6之上, 负偏离度比较高, 说明这三年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增加, 近些年来负偏离度降低, 说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相比之下, 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为正, 且从较高的正偏离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且逐渐下降, 近年有上升趋势。这表明第一产业开始存在着较强劲的就业人口转出趋势, 随后这种转出趋势慢慢减弱, 就业逐渐变得稳定;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存在着较强劲的转入趋势, 那是大量吸收了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随后这种趋势也将慢慢减弱, 就业也向平稳趋势发展。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劳动力会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中转出, 进入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各行业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 就业逐步达到稳定状态。但对该省来说, 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吸纳了更多的就业劳动力, 这一点比国内其他发达省市的表现较为突出。2007年, 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40.1%, 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为32.4%, 结构偏离度为-7.7%, 该省服务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仅约为-3%, 就业吸纳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该省服务业就业结构负偏离度有加大的趋势, 表明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但是存在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三、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效率的分析

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之比, 与结构偏离度成反比。其比值大于1, 即该服务部门的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 表明该服务部门的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相反, 其比值小于1, 即该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 表明该服务部门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

由图3可知, 总的来看, 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比值都大于1, 表明目前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度较低, 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进一步扩大规模可以带来就业的增长。进入21世纪之后, 服务业就业的增长速度要逐渐快于其增加值的增长速度, 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度较低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这是由于S省服务业吸收了大量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 而表现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趋势是由于起初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农业更高, 农业在劳动力大量转出之后, 其劳动生产率最终将趋于上升, 而服务业在劳动力大量转入之后, 其劳动生产率趋于下降, 最后, 两者的劳动生产率会趋于一致, 就业则达到稳定。

四、发展服务业, 促进就业的具体建议

我们把S省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综合分析可知, 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 该省服务业具有较大吸纳就业人口的潜能, 将成为吸引就业的主要渠道。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重视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发达省市比较, S省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产值比重都是比较低的;从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这势必制约服务业的就业能力。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呈上扬趋势, 表明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 但是就业结构负偏离度越来越小, 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负偏离度越来越大, 说明第二产业比服务业吸纳了更多劳动力, 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服务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不足, 受旧文化、传统观念以及资源大省的影响, S省过分重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尽管近年来该省工业增加值居全国之首, 经济总量也在快速增长, 但对服务业的“冷落”已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与国内外发达地区产生了不小的差距。此外, 许多人对服务业各部门的认知不够全面, 也缺乏必要的服务创新观念, 这些都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 要促进服务业就业, 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重视发展服务业, 改变过去一直偏重制造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发展的做法,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居民转变“为人服务、低人一等”, 不愿从事服务业的落后守旧的观念。

(二) 继续挖掘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潜力, 转移富余劳动力

由于S省的人口基数大, 劳动力供给丰富但是整体素质不高, 大部分属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 还有一部分是城市下岗工人, 过去这部分劳动力有一大部分转移到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中去;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落后的产能逐渐被淘汰, 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 大量农民工被迫回到农村。经济复苏后, 农村富余劳动力势必还要从农村再转移出来。这时由于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逐渐调整和优化升级, 吸纳这部分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了, 因此将转向传统服务业领域就业。随着各项刺激内需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 农民的购买力逐渐提高, 消费需求逐渐被调动起来, 届时农村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与邮政业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前景, 将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由于传统服务业自身发展的空间有限, 过度依赖传统服务业吸纳就业, 不仅难以解决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 而且不利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 不利于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不仅其本身发展需要吸纳劳动力从而带动就业的增长, 而且具有传统服务业无法比拟的产业扩散效应, 强有力地带动了就业。因此, 应在继续挖掘传统服务业发展潜力并进行制度创新、发挥其吸纳就业的骨干行业作用的同时, 将工作重点转向增量扩大, 更加着力扶持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把技术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行业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

(四) 合理开发人力资源, 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带动就业增长

目前S省的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矛盾问题, 即低素质就业人口过多, 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又明显缺乏。针对这种矛盾, 可以通过加大对城市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措施来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但同时也要看到服务业内部各行各业对低素质劳动者的淘汰压力与日俱增。因此, 除了挖掘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潜力之外, 还应该注重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优化就业结构。

(五) 发展民营经济, 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吸纳就业

服务业内部的行业多种多样、类别繁多, 大多都是以中小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服务, 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实际中, 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投资回报率相对稳定的领域, 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依然存在, 市场准入不公平, 比如银行、证券、邮政、通讯等行业, 民营资本很难进入;还有一些项目和行业虽然名义上对民营企业开放, 但行业审批程序复杂, 进入条件较多, 致使民营资本进入产业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相对集中在餐饮、商贸流通等较为狭窄的行业;服务业税率比较高也是遏制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二手房营业税率5.5%, 等等。总之, 民营投资区域受到限制, 势必制约就业的增长容量;民营融资渠道不够通畅, 势必抑制就业机会的创造。当前, 国内一些发达省市的政策调整速度较快, 如上海对民营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这一点S省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突破制度和行政障碍, 完善各项法制建设, 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鼓励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 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带动就业。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S省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比较, 以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劳动生产率为主要量化指标, 分析服务业对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以及变化趋势, 探讨服务业发展与就业促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就业数据统计 篇10

关键词:高校,就业统计,非合作博弈

目前, 一些地区出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初衷, 简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与招生计划、学科建设等涉及高校发展的核心利益直接挂钩, 无意中引发了高校追求最高就业率的利益冲动空前膨胀, 个别高校向就业数据里“注水”的做法已经出现扩大化的苗头, 高校就业统计的公信力因而正在逐渐丧失。正是由于高校存在这种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冲动, 高校与教育主管机构、高校与高校在就业统计上必然存在冲突, 而有冲突就会有博弈。虽然合作博弈是社会各方所希望发生的, 但是在开展高校就业统计的实际案例中, 更多发生的却是非合作博弈, 即高校更趋向在就业统计活动中造假。造假必然导致就业统计公信力的丧失, 进而丧失为政府宏观决策、高校内部管理、社会科学研究等提供依据的意义, 丧失为公众了解和参与高校专业报考、学业攻读、就业选择等提供参考的价值。因此, 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维护高校信用、政府形象和公众利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就业统计造假行为的博弈数学分析

假设存在理性的高校M、N及其主管机构T, M和N在整个就业统计活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合作 (即造假) 或合作 (即不造假) 。当M和N都选择造假或不造假时, 他们从政府、社会和考生方面得到的利益是均等的, 即效用分别为C或G。而当M或N选择单方面不造假时, 该方因不造假而利益受损, 其效用为W;选择单方面造假时, 该方因造假而获得额外利益, 其效用为B。为了研究上的方便, 可以将高校效用函数表示为:

式中:U———预期总效用;

U0———固定效用;

Uf———弹性效用;

Km、Kn———M、N的统计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值。

上式中, 由于U关于km、kn的一阶、二阶偏导将小于0, 而其二阶混合偏导则大于0, 效用函数故而在所有点上均为凹。当博弈在高校M和N之间进行时 (如表1所示) , 因为效用函数相同, 则很容易推导出:B≥G≥C≥W。即当对方高校选择不造假时, 己方高校选择造假, 从而通过搭便车的形式来获取个体收益, 这种收益对高校个体来说显然是最大的。换言之, 当对方高校选择造假, 己方高校选择不造假时, 则对方高校通过搭便车获取了个体最大效用, 而己方却因选择不造假而使个体效用变得最小。同时, 也可推导出:2G≥W+B (1) 。即对高校集体而言, 单方面造假或不造假都不是最佳策略, 高校集体效用只有在双方都选择不造假时最大, 这与个体效用最大所需要的博弈策略是矛盾的。

进一步分析, 如果博弈只进行一个回合, 那么选择合作而不造假便是绝对的劣策略, 唯一的均衡是参与的双方都选择背叛, 即统计造假;如果博弈进行有限的几个回合, 子博弈完美必然要求参与的双方在最后一个回合选择统计造假, 按照逆向归纳法进行推算, 那么唯一的均衡还是参与的双方在每一个回合都选择造假。参与者在选择个体行动时, 出于自身利益最大的考虑, 优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护个体利益, 因此必然会选择造假。但因为博弈的存在, 一方选择造假的同时, 另一方也会选择造假, 因此个体实际效用会严重受损。这正好反映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说, 尽管相互合作而不造假对高校集体和个体都是有利的, 但在每一个回合的博弈中, 高校间的博弈仍然陷入“囚徒困境”。

就业统计造假的博弈影响因素

开展就业统计的目的在于对大学生就业数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 按照“定性→定量→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认识过程, 从数量关系上认识并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然而, 由于获取利益最大化冲动的存在, 就业统计中出现了造假行为, 并伴随有非合作博弈现象发生。影响博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国家政策法规如果说高校不断追求的目标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则高校必然希望个体效用越大越好;而教育主管机构T则希望M、N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即希望高等教育整体总效用越大越好。显然, 利益过于偏向任何一方, 都会带来另一方或几方的不满, 进而影响博弈。因此, 从利益公平角度来说, 政策法规制约必不可少。统计政策法规是高校提供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的重要保证, 可以有效调整统计标准、范围、内容和时效。但是, 政策法规不是绝对有效的, 其在设计、执行、修正等一系列环节都影响博弈。譬如政策法规设计上宏观多于微观、形式多于内容, 容易造成统计操作性差、数据可信度弱等。同时, 源自教育系统内部的制约也缺乏应有的力度, 上级对下级的“自己人”制约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加之对统计造假行为打击力度不大、处罚不够, 更容易影响博弈的激烈程度。一旦政策法规设计存在厚此薄彼、政策法规执行存在操作不公等现象时, “被薄”或“不公”的一方势必会采取行动, 不合作博弈自然就有可能重新发生, 甚至进一步发展。

教育主管机构决策偏好由于政府教育主管机构T和高校M、N之间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 T在涉及M、N的核心利益时往往乐于以“就业数字论英雄”, 即过于注重高校在统计上的就业数字, 或者简单地将就业率作为制订高校招生计划的关键依据, 对就业率指标高、增长快的高校给予扩招待遇, 至少给予各种政府荣誉和社会名声;而就业率指标低、增长慢的高校则被要求减招, 甚至面临淘汰出局的厄运, 这也就意味着这类高校可能会“关门”, 教师会“失业”。这样, 在利益的驱动下, 就业率造假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整体规划和科学决策上的缺失, 极易造成行动与目标的脱离, 进而导致博弈程度的加剧, 或新的博弈产生。作为决策者,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决策失误, 这些失误往往都是在不自觉中做出的。究其原因, 客观上多是因决策者获取决策信息不充分, 主观上则多是因决策者决策时的偏好, 譬如私心偏袒、好大喜功等。当战略决策目标与多数高校的意愿相背离的时候, 譬如个体预期效用设定低、合作行为奖励少、搭便车行为惩罚轻等, 各种反对、不满的意见出现是必然的, 博弈自然不可避免。

统计主体分工运作情况就业统计主体一般包括政府专职统计机关、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社会统计咨询机构三方。其中, 政府专职统计机关负责在全国或特定地区开展统计调查, 统计指标包括总就业率以及分地区、学历、专业、性别和年龄等的就业率;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在本校范围内开展统计调查, 统计指标除总就业率和分项目就业率外, 还应包括就业途径、单位性质、薪金水平、工作条件、岗位稳定性、与专业相关度等;而社会统计咨询机构则是对政府专职统计机关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有效补充, 并将统计调查指标作为评价高校水平的重要依据, 从而指导学生入学、报考学校、选择专业等提供专业服务。这三者之间不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且还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政府专职统计机关或社会统计咨询机构在就业统计中缺位时, 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统计行为制约势必缺失。如果单纯以高校就业统计报表汇总数据为依据, 即来自于政府和社会的统计信息均由高校自身完成, 则高校在开展就业统计过程中将有可能变得无所顾忌。而在高就业率的现实利益诱惑下, 造假可能首先从一所或几所高校开始, 进而在相关因素下促成不同形式的非合作博弈发生。

高校个体价值取向差异政府教育主管机构T对于高校办学业绩的标准很多, 就业统计数据是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 考核高校办学业绩实际上是考核高校领导的政绩。因此, 如果高校领导缺少正确的价值观, 就业数据的客观性就会弱化, 数字出政绩、数字出领导的现象就会泛滥, 统计造假行为自然也会随之增长。同时, 高校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及治学理念也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其价值取向差异总是客观存在。在层次相当的高校之间,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个体层面博弈的激烈程度, 差异越大, 往往博弈就越激烈, 反之亦然。同时, 如果与M同层次的高校数量为m, 与N同层次的高校数量为n, 则m、n值差异大小一般是与博弈的激烈程度呈负相关趋势, 即m、n值越接近, 博弈越激烈;m、n值越悬殊, 博弈通常相对温和。

治理就业统计造假行为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 高校在就业统计中的博弈本身不可能绝对避免, 但博弈的激烈程度却可控制。博弈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高校个体或其所属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这与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希望实现社会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存在冲突。因此, 如何平衡社会集体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和调节, 重新审视和谋划相关政策措施显得格外必要。

提高就业统计监管水平从上述博弈分析可以发现, 脱离监管的统计活动必然会出现漏洞, 从而影响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统计公信。因此, 有必要提高监管者的监管水平,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 使高校违规的收益降低、风险增加, 从而降低高校统计造假行为发生的概率。同时, 激励也不可少, 惩罚喜欢搭便车的不合作高校, 激励愿意工作的合作高校, 这不仅是教育发展中公平原则的体现, 更是调节博弈激烈程度的有效手段。博弈中, 通过惩罚和激励等绩效管理措施的介入, 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可以提高高校对于合作的预期收益和不合作的预期损失, 将有利于有效博弈均衡的形成和维持。

改善政府统计调查方法通过定期统计报表形式获取高校就业统计信息, 虽然是简单易行的全面调查方法, 但由于数据均来源于高校或政府教育主管机构, 该方法无法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 政府专职统计机关在进行全面调查的同时, 科学选择其他调查方法作为补充十分必要, 譬如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通过这些非全面调查方法, 对高校就业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 不仅速度快、成本低、应用范围广, 更重要的是调查结果可以对全面调查的数据进行修正, 进一步确保就业统计信息真实和可靠, 从而在技术上降低高校就业统计沦为高校“形象工程”的可能性。

细化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目前, 简单以“就业率”指标来考核高校的教育质量, 并且把它同招生计划直接挂钩, 其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操作上的简单挂钩却往往容易诱发统计造假行为。因此, 在开展就业统计时, 应尽量避免进行单纯的就业数量统计, 而要与一系列相关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统计评估, 以真实反映劳动力市场接纳高校毕业生的程度, 如就业途径、就业层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工作薪酬以及企业满意度等。甚至可以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建立更为科学、客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数体系, 包括就业数量指数、就业缺口指数、就业质量指数、主动不就业指数和就业满意度指数等。当然, 如何设计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 还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引入第三方独立统计目前, 由于高校出于对可能发生连带利益纠葛的考虑, 通常会丧失统计上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的公信力受到质疑不可避免。因此, 在高校统计和政府专职统计机关统计之外, 引入社会统计咨询机构等第三方独立统计参与高校就业统计显得十分必要。社会统计咨询机构可以独立于高校和教育主管机构之外, 实现与可能发生的连带利益纠葛脱钩, 故能尽可能不受干扰地独立提供统计信息。当然, 社会统计咨询机构不可能参与到就业全面统计之中, 但其却可以通过各种非全面调查方法, 为社会各界提供宏观或某些微观数据, 并对高校及政府统计专职机关汇总的数据形成印证, 从而进一步减少就业统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真正确保就业统计信息的客观和公正。

参考文献

[1]赵广信, 刘总理.我国统计公信力影响因素与提高对策[J].统计与决策, 2005, (15) .

[2]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 (第1卷) [M].王小卫, 钱勇,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新商业环境下一篇:地方行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