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系统

2024-06-10

临床检验系统(精选十篇)

临床检验系统 篇1

室内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室中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监测实验过程,以评价检验结果是否可靠,以及排除所有影响质量环节或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因素[1,2,3]。传统的手工整理质控测试数据,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用于统计和描绘质控图。借助于计算机的自动绘图和数据分析,检验人员可以方便地存储和管理质控数据[4,9]。单纯的实验室质量控制软件,一般只停留于手工录入数据、绘制质控图和打印质控报告,而LIS(实验室信息系统)中的结果数据管理不受其约束,因此检验报告的管理过程是在人的自觉性行为下以比较宽松的方式进行。为此,我们在LIS应用环境下设计与开发了室内质量控制子系统,主要利用Westgard多规则原理分析测定数据,并将质控评价结果作为控制条件作用于电子化工作流程,以帮助临床实验室有效地实施质量控制。质控图是监测质控系统状态的一种直观的手段,本文的设计采用了leveyJennings控制图和Z分数图[5],按照Westgard多规则评价数据。

1 Levey-Jennings控制图和Westgard多规则[6,7]

Levey Jennings控制图中,X轴方向表示时间变化,Y轴方向表示质控品测定值,并画有多条水平线划分测定值点的高低位置,水平线之间的距离则以标准差(SD)为单位,测定值大小因此经常表述为“超过2SD线”、“在2SD线以内”等等。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CV,又称离散系数)是质控统计的三个重要指标,可用以下公式求得:X

为了增强质控的有效性,对同一测量指标增加测量水平(如高值、低值等)。Z分数图是具有多个浓度水平的曲线图,其值可通过算式(测定值)/SD得到。绘制Z分数图和Levey-Jennings图所采用的方法相同,都需要将数值转化到以SD为单位的坐标中。X

Westgard多规则判定常用于临床检验的质控数据分析,判断过程如图1所示。

各判断的含义是:

(1)12S:有一个测量值在质控图上的位置超过了±2SD控制线,为警示状态,若不是则状态正常;

(2)13S:有一个测量值超过3SD控制线,状态出控,否则进一步判断;

(3)22S:有连续两个测量值在同方向超出2SD限制,状态出控,否则进一步判断;

(4)R4S:有两个测量值差超过4个SD,状态出控,否则进一步判断;

(5)41S:有连接4次结果均同方向超出+1SD或-1SD线,状态出控,否则进一步判断。

(6)10X:有连续10次在线的一侧,状态出控,若不是则为可接受状态。

2 LIS质量控制系统结构

LIS质量控制系统由分析仪器、仪器通讯、报告管理、质量控制、纠正处理和数据库等组成,如图2所示。仪器通讯和报告管理分别用于从仪器获取测定数据和录入、修改、审核及发布检验报告。当质量控制监测发现异常时产生警告,检验人员或临床工程人员采取调整仪器或其它影响因素,限制报告管理部分在失控状态下发布检验报告。经过纠正处理后,重新进行质控品测试,以检查最新的状态。

3 室内质量控制程序设计

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建立在LIS应用环境基础上,允许检验人员对多个实验室的众多仪器进行质量控制,软件使用Delphi7.0开发。程序组成如图3所示,主要有质控品测定值获取、质控参数维护、测定值存储、质控数据分析、质控图绘制和检验报告管理等几部分。

3.1 质控品测定值获取

质控品测定值可通过手工或从仪器接收方式输入系统。质控品测试完成后,仪器通过RS-232或Ethernet接口将结果数据发送至LIS数据处理工作站,LIS数据处理工作站根据标准的或非标准的表示协议从原始数据中提取项目测定值,然后存入LIS数据库临时表。需要时,质量控制程序以质控品批号或质控品标本编号进行匹配,从临时表正确获取数据,然后转入质控结果数据表等待分析。

3.2 质控参数维护

质控图绘制需要预定靶值、标准差和质控品测定值这三个要素。质控参数维护部分用于质控的新建、增加、修改和删除等,质控水平的预定靶值和标准差,以及维护质控品的信息。绘图靶值和标准差的获得有两种途径:(1)采用质控品提供者所建议的靶值和标准差;(2)统计质控品一个时间段内的测定值,得到靶值和标准差。为了便于管理数据和查看质控结果,将实验仪器、质控、水平和测定值等概念的范围进行明确化。医院会有若干个临床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则有一台或多台实验仪器,进行一个阶段的质控,会同时使用一个或多个水平,一个水平包含有若干个测定值。程序使用树形控件来显示以上概念中的对象。质控监测开始时对应仪器创建新质控并命名,接着在该质控下添加若干个水平,为每个水平设置质控批号、测试样本编号和预定参数。

3.3 质控图绘制

可根据操作者选定观测日期范围,绘制一个阶段质控的单一水平(Levey-Jennings)或多水平(Z分数)质量控制图。当有新的数据加入或对数据修改、删除后,立即重新绘制质控图。质控图上,横坐标表示日期,按顺序等间隔排列;纵坐标位置与测定值大小成正比,绘制时是通过测定值与标准差SD比较后获取坐标位置。对于定量测定值,纵坐标Y=(测定值-靶值)*每个SD在纵坐标跨度/SD。对于定性测定值,其结果一般是阴性(-)、弱阳性(+-)、阳性(+或++、+++……),-和+-、+-和+之间定为相差2SD,其它两个相邻值之间定为相差1SD,于是可以求出测定值与SD的比值,最后得到Y。例如,靶值=“+”,测定值=“-”,则Y=-4SD*(每个SD占纵坐标的长度)/SD=-4*(每个SD在纵坐标跨度)。图4为质控工作界面,其曲线图是描绘好的质控图。

质控图使用Delphi的TImage.Canvas对象描绘点线图[8]。根据TImage对象在窗口中的大小,事先自动按固定版式画好网格,并从数据库获取绘图靶值、标准差。质控图的点、线描绘算法表示如下:

3.4 质控数据分析

利用Westgard多规则分析质控数据,取代了传统的人眼观测和评价质控图,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纠正建议,同时分析结果也影响检验报告的发布。当测定值较多时可选择时间段的一部分进行图形绘制和数据分析。对于有的实验,如生化和发光免疫,如果实验室希望通过对以往测试的统计来获取预定靶值和标准差,则可使用公式(1)、(2)计算获取,获得新的测试结果后,重新计算参数。此外,质控数据分析还需要统计本次质控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统,以便进行总体评价。程序中,将待分析数据事先放入数组data,依次与SD进行比较后取商的整数部分放入数组aState,aState[i]表示了测定值对应的点在质控图中的位置。对于定量值,a State[i]=trunk(Data[i]/SD);对于定性值,其值为枚举型,可通过查找表获取aState,方法和确定质控图Y轴位置类似。分析处理依据Westgard判定流程,通过对数组aState的判断来实现。当0≤|aState[i]|≤1时,表示测定值在靶值线与1SD(-1SD)线之间;当1<|aState[i]|≤2时,表示测定值在1SD与2SD(-1SD与-2SD)线之间;当|aState[i]|>3SD时,表示测定值已超出3SD(-3SD)线。下面以22s和10x为例说明算法:

3.5 检验报告管理

系统中为每个检验项目设置末次质控日期、质控批号和在控状态等属性,每日质控操作刷新这些属性,并与在报告管理等形成了一个质量控制回路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评价和结果报告的自动化,优化了实验过程管理,避免失控状态下的误发检验报告,确保已发布检验结果数据的可靠性。此外,软件建立的实验室、仪器、质控、水平和测定值树形关系模型,支持自由时间段内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多水平查询和分析,可满足仪器日益增多的临床实验室实施质量控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金明.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1):1053-1056.

[2]林云,汪仙桃.临床化学室内质量控制的具体实践[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475-2477.

[3]范婷婷,陈涛,刘忠民,等.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对检测流程的管理[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5-156.

[4]赖泽仁.Excel结合Westgard多规则在临床化学室内质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3):310-312.

[5]王治国,王薇,李小鹏,等.应用操作过程规范图设计临床检验室内质控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5):292-295.

[6]Levey S,Jennings ER.The Use of control charts in the clinicallaboratory[J].Am J Clin Pathlo,1950,20:1059-1066.

[7]Jame O.Westgard.A Multi-Rule Shewhart Chart for Quality Control in Clinical Chemistry[J].Clinical Chemistry,1981,27(3):493-501.

[8]刘骏.Delphi数字图像处理及高级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临床检验系统 篇2

戴丽荣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樟树

331211)

【关键词】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 分析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伴随着各种高端科技在检验医学中的不断运用,有力地确保了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有效性。为患者疾病的迅速诊断、快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以及患者保健意识的提高,对医学检验也提出了更高、更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检验工作的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加强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该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1.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医生要准确无误地填写申请单,字迹要清晰可读,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以至于不能根据患者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1]。

1.2.患者准备: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当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患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当采集患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1.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2]。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该阶段就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维护仪器: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经强化仪器的维护。检

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3]。

2.2.准备试剂:检测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箱中,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剂,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2.3.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录,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4]。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任是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环套一环,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与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3.2.建立报告单签收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便复查和核对。

3.3.结果分析和解释: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的情况,检验人员应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找准症结,摸清情况。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病情和病因,所以,会经常性让检验人员对自己的检验结果做出有关解释,检验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检验结果对病情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工作实

参考文献:

[l]屈引婷,王全会,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清中ph、Ca测定的影响[J].现在医学检验杂志,2005,20(3):39.[2]章晋林,张小鹏.标本的保存条件与保存时间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6):9.[3]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9(3):276.[4]万本愿,吴茂红.医学检验前后质量控制的剖析[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1999,17(3):169.戴丽荣: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联系电话:***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设备科

主管药师

联系电话:***

检验科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与管理对策

戴丽荣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樟树 331211)

【摘要】 血细胞分析仪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血细胞分析仪,我们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1)首先应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2)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严密组织,检验前阶段是检验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检验过程中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我们认为非常重要;(3)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要认真仔细,我们建议要尽快完成检测结果,以免造成误差;(4)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要复检核对,我们建议每个科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工作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复检标准,并做好对仪器进行保养与维护,做到每日清洗、每周清洗、每月清洗和每万次维护清洗。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交流,检验工作和临床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工作是需要双方有效合作,通过有效合作可以对检验前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应用于临床。笔者对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 检验科 血细胞分析仪 管理对策

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医疗仪器设备不仅是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的必备条件,而且是提高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大量运用于医学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仪最近几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中。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工作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2005年以来我们检验科陆续购买了三台血细胞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坚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认真做好质量控制和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使用效果非常满意。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血细胞分析仪,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此,下面谈一点我们粗浅的见解。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

纵观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核心问题就是质量管理的问题,质量管理是医学检验之本,没有检验结果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的高水平,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作为依据,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就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且检验质量又是检验科的核心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也得不到可信任的结果[1]。围绕检验质量这一核心工作,首先,我们的因素和环节都要处于受控的状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协调统一,确保实验结果真实可靠[2],我们把这一过程划分为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和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

检验前阶段是检验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检验过程中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包括从临床医师开出的检验申请单开始,检验单的填写,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运送直至接收等几个具体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由医生和护士等在实验室外部完成的,我们需要与其加强沟通,协作并监督他们完成这一过程的工作,针对每个环节的质量保证,要求的具体做法如下。

2.1 检验申请的内容要求

清晰准确,并有准确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有条件的话我们建议使用ID号,申请人姓名、明确的检验项目,标本采集时间、采集的部位等内容,并要求检验工作人员审查确保其完整。

2.2 患者的准备

患者的准备很重要,由于患者自身的差异以及在诊疗过程中的动态影响,必须要求其规范标本采集前的一切行为,我们的要求是:患者在标本采集前应处于情绪稳定的平静状态,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及紧张、恐惧心理,并主张在清晨固定的时间采集,最好空腹采血,匆忙起床等情况下应嘱其先休息后再采集,采血前应该禁烟、禁酒等,最好禁食。

2.3 正确采集标本

首先确保采集管的干燥清洁,并有EDTA-K2抗凝剂,1ml血液要求10~15μl抗凝剂,建议统一采用坐姿采血,并保证采血过程合乎规范,标本采集结束后轻轻混匀,有相关文献报道,在大量静脉滴注的患者存在血液稀释使某些项目结果较真实值偏低[3],应避免在输血输液部位采集,尽可能在输血输液等操作之前或有效休息后采集,尽可能排除可能造成标本溶血的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术,确保操作合乎规范,例如穿刺次数、时间等因素,采集完成后要在标本管上标记采样时间及患者信息。

2.4 标本的储存、运送及接收

标本采集后应该存放于专用密闭容器内,由专人立即送至检验科,接收标本时要严格观察标本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标本类型与申请类型统一,标本外观完好情况,病人信息完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标本采集完成后,要尽快进行检测,对异常结果要进行复查,文献报道室温状态下,细胞形态在2小时后可能发生形态变化[4],我们建议要尽快完成检测结果,以免造成误差。

3.1 仪器与试剂准备

血液分析仪器要有专人管理,切实做好仪器保养、维护、清洁工作,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3.2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仪器操作人员要求经过培训,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培养其职业素质,规范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3.3 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3.3.1 室内质控的目的

是要控制标本检测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改变情况,提高检测结果一致性,要求有一批质量控制的技术骨干,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培训提高,并按严格规范进行质控操作,仪器定期用配套校准物进行校准,实验室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定值质控物和非定值质控物,要求质控物要与患者标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测定,严格按照质控物说明书要求进行保存,并在保质期内使用,并认真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

3.3.2 积极参与室间质评,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

积极参与各级室间质评活动,对于失控的检验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力争所有项目达到合格直至优秀,我们在工作中发现PLT、MCHC、MCH三个参数容易出现失控现象,必须进行严格控制。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 4.1 血细胞分析仪

虽然大大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但是这类仪器在鉴别细胞形态方面还不够完善[5],如果完全依靠仪器检测结果,不加分析,势必有一定的误差甚至错误报告,因此,应根据仪器的警示信号和细胞直方图,对异常结果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等,复检后才能发出报告。

4.1.1 确定要复检的标本

建议每个科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工作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复检标准,如有警示

PLT<80×109且没有历史数据作为对照的标本、有聚集信号的标本等。

4.1.2 镜检方法

要求能熟练操作并且对细胞形态充分认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细胞染色和分布情况,再用油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类情况,如无异常可认可仪器结果,如存在异常,应根据复查结果进行修正,并记录异常情况。

4.2 一份完整的检验结果

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医院名称、报告项目名称、患者个人信息、申请医生信息、标本类型、采集时间、接收时间,各个检测项目结果及分析结果等,在检测完成后要核对病人信息和检验结果信息,保证检验结果无误后发出。

4.3 结果备份及标本处理

检验结果要进行备份以备日后查询比较,做动态查询之用,并根据检验项目及感染控制要求储存和妥善处理标本。

4.4 仪器的管理、维护和保养 4.4.1 仪器操作人员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仪器的性能,严格遵守仪器的操作规程,熟练地进行操作。仪器与仪器资料不分离,便于随时查阅。仪器室内应有简明操作规程,并建立仪器档案,检查、登记入账。仪器报损也应按医院规定手续办理。

4.4.2 仪器管理

仪器实行专人专机,操作中若发现异常或故障,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不能擅自乱**修,按照正常渠道进行检修。使用后须检查仪器并恢复原位,清理好试剂、操作台,并做好使用、维修记录。

4.4.3 其他人员管理

进修实习人员原则上不能独立使用本仪器,必要时,应在指导老师严格指导、监督下进行操作,并由指导老师负全部责任。做好仪器室的安全、清洁工作、严禁在仪器室内吸烟、进食或接待客人。外来参观人员须经医院或科领导同意方可接待。

4.4.4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

掌握仪器校准状态,每天了解仪器的运转情况、试剂的使用情况;检查仪器的整洁、安全、水源、电源情况,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检验科主任应经常了解、检验仪器室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带有微机配置的仪器,不得运行与本机工作无关的软件,不得在电脑上玩游戏。4.4.6 保养与维护 4.4.6.1 每日清洗

正确进行开关机程序,可以进行管道日常清洗操作。4.4.6.2 每周清洗

清洗SRV托盘,每周清洗WBC流槽和反应室:(1)清洁旋转阀盘。(2)清洁废液杯(工作达到600次以上)。

4.4.6.3 每月清洗

每月清洗进样口,在提示CLEAN THE ORIFICE 信息时取下进样管,用清洁工具清洗:(1)清洁空气过滤器(工作5500次以上)。(2)清洗白细胞或红细胞换能器。

4.4.6.4 每万次维护清洗

清洁样本旋转阀SRV(或工作7500次)。5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交流

检验工作和临床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工作是需要双方有效合作,通过有效合作可以对检验前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应用于临床,我们建议作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互相配合。第二,在临床医护人员中进行检验知识培训,有效督促其标本采集等检验前工作合理进行,使其对影响因素进行关注,如清楚剧烈运动、药物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病人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前期工作无误。第三,提高临床医护人员标本采集技术,了解标本容器质量,抗凝剂种类以及操作对结果的影响,保证标本合格。总之,加强与临床交流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检验工作质量取决于标本留取送检,到报告发出每个细节,严格遵守以上环节,构筑一个完整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为病患的治疗提供有效诊疗依据。医学检验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整个检验过程,从申请单开出到报告单发出,是一个多人参与的过程,影响因素较多,严格遵守检验工作流程是确保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建议使用条形码管理,通过条形码管理标本以减少人为误差,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6]。(1)抗凝剂使用,EDTA-K2,1ml血液需要加10~15μl抗凝剂。(2)标本采集操作,坐姿采集标本,并严格保证采集时间限制。(3)标本有效存放时间标本采集后,尽可能快的在1h内检测完毕,时间越短越好。(4)试剂的质量,保证试剂特别是

溶血剂的使用很重要,建议使用进口配套试剂。(5)仪器的校准,仪器使用后必须进行校准,建议使用进口配套校准物定期校准。(6)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的分析,持每天质量控制的结果进行,出现失控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积极参与室间质评活动,对失控的项目要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纠正。(7)仪器检测后,对检测结果有异常信息警示的,要进行手工镜检复查。

【参考文献】

[1] 张美和,宋文琪.应重视与临床交流.中华检验杂志,2004;27:880.[2]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控对策.中华检验杂志,2004;27:483.[3] 林昕宝.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干扰.国外医学·生化检验分册,1983;5(2):41.[4] 杨萍,陈美珠.健康人静脉血血细胞各项参数调查分析.职业与健康,2005;21(4):535.[5] 朱晓辉,何菊英.应用血液分析仪分析后复查血片内容及程序.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85-787.[6] 丛玉隆.现代医学实验室管理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2-125;181-210

戴丽荣: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联系电话:***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设备科

主管药师

临床检验系统 篇3

关键词:条码化 LIS检验信息系统 临床检验 应用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18-02

以数据的后期处理为主要任务的LIS系统已经在我国各级医院检验科广泛应用,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无缝连接,实现医嘱信息共享,条形码技术在检验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2]。我院西院检验科于2010年开始使用检验信息系统(LIS),于2011年开始使用条形码标签,在LIS系统与HIS系统无缝连接的基础上,应用条形码技术,简化了检验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事故,现将条码化检验信息系统在检验工作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计算机,医院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条形码扫描仪,条形码打印机。

1.2 方法。

1.2.1 门诊医生站申请单的流程。门诊医生开具电子检验申请单-门诊病人交费-打出发票的同时打印检验项目的条码单-据指引单的提示留样本-检验窗口扫描指引单打印条码(两份)-标本接收中心根据条码扫描出样本的基本信息-各检验部门进行仪器检测-检验者审核确认发出报告-病人凭借条码在自助报告单机上打印检验结果。

1.2.2 病区医生站申请单流程。病区医生开出电子检验申请单-病区护士批量打印出检验条码-护士凭借条码采集标本[3]-在系统上进行标本确认-标本发送给检验科-检验科接收标本并在系统内确认-各检验部门对标本进行仪器检测。

2 结果

2.1 手工检验。对标本进行核对与编号,在LIS系统中选择所属的检验组别,对每一编号的标本逐一扫描条形码,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完成患者信息、标本编号、检验项目等信息的录入,最后将检测结果审核无误填入后打印报告。如胸水、腹水、白带、粪便、等标本的常规检测,使手工检验程序大大简化。

2.2 仪器单向数据传输。使用专用仪器进行检测,标本扫描、编号与手工法相同,标本编号与仪器编号保持一致,检测结果自动传输到LIS系统,审核无误后打印报告。此检验模式适用于血液分析、尿液常规分析等检测项目固定不变的专用仪器,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为差错的发生。

2.3 仪器双向数据传输。标本扫描与编号同手工法,条形码信息从LIS系统中自动获取,检测仪器根据条码信息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在LIS系统中自动生成检测结果,如生化项目、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等,适用于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仪器,方便医生即时查询检验结果。

3 讨论

3.1 条形码的工作原理。黑色条码之间在光学上的信号形成反差,这种反差转变成电信号,通过条形码阅读器来快速识别条形码内的信息。本科室所使用的条形码是黑白即时打印的条形码,在医生开出电子检验申请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诊断、检验项目、收费、开单医生、条形码打印时间等详细信息即在条形码内包含了,这种全面反映患者信息的方式被称为“伞信息条码标签”。这种条形码在检验系统中的引入,大大缩短了手工输单时间,使检验科操作向自动化操作迈进了一大步,并且提高了检验各环节操作的准确性。

3.2 条码化信息系统的优势。

3.2.1 条码化信息系统使电子检验申请单代替了原来的手工开单,规范了检验开单流程,减少了患者信息手工录入出现误差的机会,自动核算出相应的检验费用,避免漏收、错收。

3.2.2 条形码标签共有两联,一联贴在试管上,检验时通过条码扫描读取患者信息,同时完成检验信息在HIS系统中的传递[4];另一联患者留存,检验结果出来后,医生在医生工作站可即时查阅检验结果;门诊患者凭条形码标签可在自助打印机上即时打印检验报告,这样即可保护患者隐私又缩短了查询时间。

3.2.3 检验科配备條码扫描器,能迅速准确读取条形码内信息。条形码是标本的唯一识别码,在HIS系统和LIS系统内,通过条形码可快速调出检验项目及患者的详细信息,缩短了患者基本信息录入的时间,且能提高基础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另外住院患者还能同时完成收费。

3.2.4 某些大型仪器具有双向通讯功能,主机发送临床患者的检验信息后,检验仪器对各个项目进行组合及检测,避免各项目检测结果通过手工在仪器上输入,大大减少人为输入差错,精简了操作步骤,使自动化分析变成现实。

3.2.5 一份检验报告能否顺利送达患者手中,涉及到医生、护士及检验人员各环节,条码化检验信息系统的使用,可对检验各环节进行监控,随时发现某一环节出现的差错,避免科室间的摩擦,保证检验质量,提高患者在诊疗过程的整体水平。

3.2.6 检验结果在电脑内保存,由于条形码技术的介入,使结果具有唯一性,可随时查询该患者在不同时期所做的所有结果,并能对某一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避免手工抄写结果耗时、不易查找的缺点。

总之,临床检验工作中应用条码化检验信息系统,可规范检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对提高检验管理水平,保证临床检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春龙,沈波,陈凌平.不同类型条形码标签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4):52—53

[2]秦丽,赵书平,孟光源等.Lis结合条形码技术在检验科自动化分析仪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1):72—73

[3]黄顺,马学革,王瑞兰.护理床旁移动信息系统简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9

临床检验系统 篇4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大量临床检验信息系统数据信息的女性生化指标进行数据挖掘, 寻找有高度相关关系的变量群, 定量分析各属性之间的关系, 找出描述系统本质特征因素, 为女性预防保健和评价女性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的方法

1.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变量分组, 使组内变量间的相关性较高, 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从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中找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 每个因子代表原始变量间相互依赖的一种作用。这些彼此不相关的因子代替原来较多高度相关的原始随机变量, 同时这些主要因子尽可能多的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4]。

1.2 研究数据

本文收集了淮北矿工总医院2010年1-6月期间, 19-97岁1159例健康女性的生化数据。采用日历7800和7600-02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选取女性生化指标中的总蛋白 (total protein, TP) , 白蛋白 (albumin, ALB) , 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 葡萄糖 (glucose, GLU) , 尿酸 (uria acid, UA) , 总胆固醇 (cholesterol, CHOL) , 甘油三酯 (triglycried, TG) , 钙 (calciumand, Ca) 及女性年龄9个指标, 采用DPS7.05软件进行处理。

1.3因子分析过程

(1) 因子分析检验;因子分析的前提是要求原变量之间应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否则就不能运用因子分析法。本文检验方法采用Bartlett球度和KMO检验[5]。Bartlett球度检验是假设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阵, 如果统计量值比较大, 且其相对应的概率值小于用户指定的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认为适合作因子分析。反之, 接受原假设, 不适合作因子分析。本例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909.8453, p=0.0001<0.01, 拒绝原假设, 适合做因子分析。K M O是通过比较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评估样本量是否充足, 其取值范围0-1, 其取值越大越好, 取值越小 (<0.6) , 说明不适合做因子分析。一般KMO>0.8时效果最好, 本例KMO=0.6511, 可进行因子分析。

(2) 相关系数矩阵

设原始数据矩阵为Y:

n为样本数, p为观测变量数,

本文n=552, p=9。本文中变换还包括定性数据的量

化:令女性=2, 男性=1。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

设相关矩阵为

其中:

(3) 求特征值, 确定主因子数;设特征值为

用雅可比方法求特征方程

的p个非负的特征值, 按照累计贡献率的要求, 根据公式 (3) 所选公因子的信息量之和占总体信息量的85%确定主因子数m[5], 得到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1所示。

提取6个公因子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85.413%, 因而可以认为这6个因子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用6个公因子代替原来的9个指标, 既消除了指标间的相关性, 又减少了变量的维数, 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

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因子中与变量TP、ALB、UA、CHOL、TG、Ca联系较为紧密, 第一因子中的一些指标与第二因子的有些为正有些为负, 且载荷较大, 其余因子也是如此。如果有较多的变量在多个因子上的载荷超过0.2, 则不利于因子的解释, 需要对因子进行旋转[4]。由于这6个因子实际意义不明显, 故对因子进行旋转。

(4) 因子正交旋转;因子分析的目的不仅是找出主因子, 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 这种旋转法的目的是使因子载荷矩阵的元素尽可能地向两极分化, 即少数元素尽可能大, 而其它元素尽可能接近零[1]。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2、结果分析

表3是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旋转结果明显将因子载荷向1和0两极方向分化, 使每个原始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这样便于实际意义解释[1]。由表3得出:

TP和ALB在因子1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这两个变量所反映的信息量几乎占总体信息量的19.74% (表1) , 主要反映了女性的肝脏合成功能和个体营养状态。同时还注意到Age和ALP的相关系数为负, 表明随着年龄增加女性的TP和ALB有下降趋势。

Age和CHOL在因子2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这两个变量所反映的信息量几乎占总体信息量的14.3% (表1) , 主要反映了女性类脂代谢情况, 表明女性年龄与总胆固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总胆固醇出现增龄上升趋势。

G L U在因子3上有较高的相关性, 它所反映的信息量几乎占总体信息量的11.43% (表1) , 主要反映了女性糖代谢情况;A L P在因子4上有较高的相关性, 它所反映的信息量几乎占总体信息量的11.39% (表1) , 主要反映了女性骨代谢情况;U A在因子5上有较高的相关性, 它所反映的信息量几乎占总体信息量的11.37% (表1) , 主要反映了女性尿酸代谢功能;TG在因子6上有较高的相关性, 它所反映的信息量几乎占总体信息量的11.11% (表1) , 与因子2同样反映了女性脂肪代谢情况。

3、结论和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6个因素占到总信息量的85.413%, 而每组因素中的属性都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用6个因素来描述女性生化代谢指标所表征的功能代谢是合理的。

通过因子分析和旋转, 我们对生化指标所反映的女性健康因素认识更加清晰, 而且依据对人体功能代谢描述的贡献, 对影响因素的主次进行了量化排序, 明确知道这些指标依次反映了女性的肝脏合成功能和个体营养状态情况、胆固醇代谢、糖代谢、骨代谢、尿酸代谢、甘油三酯代谢。这对我们进一步女性健康评价或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依据。并且运用因子分析的结果, 我们还可以为灰色预测模型做前期分析。

研究过程中, 数据挖掘结果有一定误差, 分析原因如下:

(1) 因子分析依赖于原始变量, 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 所以原始变量的选择很重要。进行因子分析时应选择具有较强相关性的数据, 数据相关性越强, 分析效果越好。

(2) 样本有限, 本文对因子分析的效果考察仅限于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人, 如果能够扩大考察人群, 做出健康检测和保健效果的意义会更大。

综上所述, 生化指标的变化是相关联的, 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共同支配因子, 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影响女性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的主要因素, 可以为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和评价女性保健措施效果提供一定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190-206.

[2]刘丹.女性更年期生化指标初步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7) :1092

[3]陈一文, 秦明照, 任洁.75岁以上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 (6) :506-508.

[4]李静萍, 谢帮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周延, 郭建林.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寿险公司财务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83-87.

[7]唐启义, 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8]侯旭宏, 贾伟平, 包玉倩, 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正交因子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29 (3) :297-301.

临床检验手册 篇5

目录:

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

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2.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

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3.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 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

⑴病毒感染性疾病;

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 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1.血小板减少见于:

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⑷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2.血小板增多见于:

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

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见于:

⑴各种急、慢性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细菌性炎症;慢性感染,如结核病,非感染性炎症,如风湿热; ⑵组织损伤及坏死,如大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⑶恶性肿瘤时因肿瘤组织坏死、贫血、继发感染等因素致血沉增快,可随手术切除、有效化放疗而渐正常,如肿瘤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

⑷其他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2.红细胞沉降率减慢见于:

①红细胞数明显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意义

1.红细胞比容增高见于:

①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致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显著增高。

2.红细胞比容减低见于:

①各种贫血。因贫血的类型不同,红细胞数及体积大小也不同。②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输液过多所致的血液稀释。

四、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2.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

3.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1.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等。2.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2.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意义本试验对轻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检出敏感,也见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

3.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意义

1.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在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明显纠正,加ATP后溶血明显纠正。2.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G6PD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正常或溶血稍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部分纠正,加ATP后溶血部分纠正。

3.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I型(PK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不能纠正,加ATP后溶血明显纠正。

四、红细胞内酶缺陷的检查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意义当红细胞G6PD活性正常时,还原率>75%;如G6PD缺陷,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速度远较正常红细胞慢,还原率显著降低。本试验是反映红细胞对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能力,特异性较低,可用作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2.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意义当G6PD缺乏时变性珠蛋白小体易于检出,变性珠蛋白小体增多可见于某些药物中毒、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

3.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意义G6PD缺乏时,常延迟出现或不出现荧光点,可作G6PD较特异的筛选试验。进一步可用紫外线分光光度测量法,对G6PD活性作定量测定。

4.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测定意义丙酮酸激酶缺乏时,常延迟消失或达60min仍不消失,可作丙酮酸激酶较特异的筛选试验。进一步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测量法,对丙酮酸激酶活性作定量测定。

五、珠蛋白合成异常的试验

1.血红蛋白电泳意义

1.如HbA、HbA2、HbF减少,见于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如HbA减少,HbF明显增加,见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3.缺铁性贫血时HbA2常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A2可增高; 4.若出现新的区带则可能为异常血红蛋白,应进一步检查。

2.胎儿血红蛋白(HbF)测定 1.抗碱血红蛋白测定意义

⑴抗碱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见于: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度增高除见于: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外,也见于正常孕妇、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

2.HbF酸洗脱意义同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3.HbH包涵体染色意义明显增高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α海洋性贫血),HbH病、某些血红蛋白病时可见轻度增高。

4.红细胞镰变试验意义出现镰形红细胞的多少与HbS含量有关,除HbS病外,某些血红蛋白病也可出现镰形红细胞。

5.不稳定血红蛋白检查

1.异丙醇沉淀试验意义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加入异丙醇溶剂在5min后即可发生沉淀,20min可成絮状。HbH、HbF或高铁血红蛋白升高时也可出现阳性。

2.热变性试验意义同异丙醇沉淀试验。

六、免疫性溶血的检查

1.抗人球蛋白试验意义 1.直接试验阳性见于:

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除原发AIHA外,也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某些感染、临床检验手册

药物等引起的AIHA; ②新生儿溶血病

③少数冷抗体型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间接试验慢性见于Rh和ABO血型妊娠免疫性溶血,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

2.酸溶血试验意义本试验阳性,支持PNH的诊断。严重的AIHA、明显的球形细胞增多症偶可阳性。

3.蔗糖水溶血试验意义本试验在PNH患者常呈阳性,且较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不强。再生障碍性贫

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呈轻度阳性反应。

4.冷热溶血试验意义本试验阳性支持PCH的诊断。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

偶可见阳性。

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⑹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的观察。缺铁性贫血RDW值增大,当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值可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再逐渐降到正常。

o血小板比容(PCT)意义

1.血小板比容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血小板比容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等。

o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意义

1.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

血病、巨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2.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化疗后等。

o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

1.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血小板综合征及血栓性疾病等

3.有核红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0%~25%,原幼<1%,早幼红<5%,中、晚幼红约各占10%,细胞形态学正常。4.淋巴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型。6.巨核细胞易见,多为成熟型,以产血小板型居多。

7.可见少量的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8.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1.胞核异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2.胞质异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

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ö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

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3.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

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良性增生

1.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

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有三种类型: 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

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癜、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3.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

1.浆细胞恶性增生: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2.浆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

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

1.恶性增生: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2.反应性增多: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十、骨髓内特殊病理细胞和病原体

1.癌细胞: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

2.其他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等。

3.寄生虫:骨髓中发现疟原虫、黑热病小体、蚴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

临床检验手册

十一、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况:

1.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2.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3.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骨髓象变化不明显。

5.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查,有助对细胞类型的认定。

十二、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

1.肯定性诊断: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

2.符合性诊断: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

3.提示性诊断: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4.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3.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4.鉴别某些细胞类型:如巨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等。

七、铁染色意义

1.鉴别缺铁性与非缺铁性贫血

2.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2.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

三、血块退缩(RT)试验意义

1.血块退缩不良或血块退缩率<40%,见于: ⑴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 ⑵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⑶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减低; ⑷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XⅢ因子缺乏症及严重贫血等。

四、血小板

1.凝血酶原消耗不佳见于:

⑴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如因子Ⅷ、Ⅸ、Ⅺ、Ⅻ减少及因子V严重缺乏; ⑵血小板

2.Ⅷ:CAg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甲和血管性假血友病。按Ⅷ:C和Ⅷ:CAg测定结果可将血友病甲分为两型,一型为Ⅷ:C和Ⅷ:CAg均减低;;另一型为Ⅷ:C减低,Ⅷ:CAg含量正常。

十五、凝血因子IX:Ag测定意义用于血友病乙分型。如IX:C和IX:Ag均减低,表示因子IX合成障碍;如IX:C减低而IX:Ag含量正常,表示因子IX分子结构异常。

十六、凝血因子Ⅱ:Ag测定意义结合Ⅱ:C测定也可将因子Ⅱ减低分为两型。如Ⅱ:C和Ⅱ:Ag均减低,表示因子Ⅱ合成障碍;如Ⅱ:C减低而Ⅱ:Ag正常,表示因子Ⅱ分子结构异常。

2.DIC发生继发性纤溶时呈阳性反应,但到晚期或肝素治疗后可呈阴性;

3.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或局部有纤溶时可呈阳性;

4.溶栓治疗时,阳性反应表示药物治疗有效。

七、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免疫学检查意义

增高时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见于血栓性疾病、DIC继发纤溶亢进。D二聚体测定是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重要指标,原发性纤溶症时正常,继发性纤溶症则显著增高。

4.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5.菌尿和脓尿:见于各种泌尿系统感染。

6.乳糜尿:见于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三、尿气味意义

1.氨臭味:多见于尿潴留、慢性膀胱炎等。

2.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四、尿酸碱度意义

1.酸度增高:见于酸中毒、肾炎、糖尿病、痛风、严重腹泻及服用氯化钙、氯化胺等药物。

2.碱度增高:见于碱中毒、膀胱炎、肾盂肾炎、持续呕吐、胃扩张及服用碳酸氢钠、硫酸镁等药物。

五、尿比重意义

1.比重减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尿毒症、恶性高血压、使用利尿剂等。

2.比重增高:见于脱水、高热、急性肾炎、心功能不全、休克、使用造影剂等。

六、尿渗量浓度意义

1.低渗尿: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尿路阻塞性肾病、尿酸性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患、肾浓缩功能严重受损等。

2.高渗尿:见于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不良、肾淤血等。

2.大圆上皮细胞:来自膀胱上皮表层和阴道上皮中层。偶见于正常尿,膀胱炎时成片脱落。

3.小圆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急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性肾炎时最为多见,成堆出现时表示肾小管坏死性病变。

4.尾形上皮细胞:来自肾盂,也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炎症可成片脱落。

四、尿管型意义

1.透明管型:多见于急性肾小球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恶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见于发热性疾病、麻醉后、剧烈运动后。

2.颗粒管型: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动脉硬化、严重感染等。

3.细胞管型:

①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充血、肾出血、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反应、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②白细胞管型:多见于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 ③上皮细胞管型:偶见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高热、重金属中毒、子痫等; ④混合型管型:见于肾炎后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症等。

4.脂肪管型:多见于类脂性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中毒、亚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5.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

6.细菌管型:多见于尿路感染。

五、尿结晶意义

1.酸性尿液中结晶:

①尿酸结晶:正常尿中可见,大量出现并伴细胞、上皮细胞等可提示有膀胱或肾结石,或为机体尿酸代谢障碍; ②磺胺药物结晶:服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此结晶;

③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见于重症肝炎、急性肝萎缩、肝硬化、急性磷和氯仿中毒、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 ④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硬化、肝癌等; ⑤胆固醇结晶:见于肾炎、肾变性及泌尿系统肿瘤等。

2.碱性尿液中结晶:

①磷酸钙结晶:见于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盂肾炎、尿滞留等; ②尿酸胺结晶:新鲜尿出现此种结晶,提示膀胱有细菌感染。

痢疾等。

四、粪气味意义正常粪便具特殊臭味。胰腺疾病、慢性肠炎、肠道吸收不良、肠癌溃烂时,粪便有腐败恶臭味;脂肪或糖类消化吸收不良可产生酸臭味;阿米巴肠炎粪便有鱼腥臭味。

五、粪粘液意义正常粪便无或少量粘液。大量粘液提示肠道炎症或有过敏反应。

六、粪血意义正常粪便无血液。鲜血便多为小肠下段或结肠上段出血;血液附于粪便表面多见于肛裂、痔疮出血;溃疡性肠炎或结肠癌常为粘液血便。

1.滤出液:见于静脉栓塞、肿瘤压迫、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营养不良等。2.渗出液:脓性渗出液: ⑴多见于各种细菌感染的化脓性炎症;

⑵血性渗出液:见于自发性气胸、肿瘤、结核等的积液,也可因穿刺创伤所致; ⑶乳糜性渗出液:见于丝虫感染,胸导管阻塞、破裂、淋巴结核、胸腹部创伤等;

⑷浆液性渗出液:常见于结核性胸、腹膜炎,化脓性胸、腹膜炎,结缔组织疾病,癌转移等; ⑸胆汁性渗出液:多见于胆汁性腹膜炎的腹水。

用于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二、脑脊液梅毒试验意义 阴性(凝集法)。阳性见于中枢神经梅毒感染。

三、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意义

1.IgG增加见于多发性硬化症、亚急性硬化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舞蹈病等; 2.IgA增加见于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神经性梅毒、肿瘤等; 3.IgM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

四、脑脊液谷氨酸酰胺测定意义

肝硬化、肝昏迷时明显增加;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可轻度增加。

五、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测定意义

多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白血病、脑肿瘤等患者脑脊液中LDH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六、脑脊液色氨酸测定意义

外观无色透明的脑脊液色氨酸测定阳性,多为结核性脑膜炎。

七、脑脊液鲎试验意义

阳性反应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革兰阳性菌感染、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及脑膜白血病等呈阴性反应。

十一、胃液细胞检查

㈠、红细胞意义正常胃液无红细胞。红细胞出现提示有胃溃疡、糜烂、炎症、肿瘤或其他损伤。

㈡、白细胞意义正常胃液含少量白细胞。明显增多见于胃粘膜各种炎症,吞入痰或鼻涕,也可见于胰腺、胆道炎症。㈢、上皮细胞正常胃液可见少数鳞状上皮细胞。胃炎时出现大量胃柱状上皮细胞。㈣、癌细胞正常胃液无癌细胞。见于胃部肿瘤。

十二、胃液细菌检查意义

1.化脓性球菌:伴多量柱状上皮细胞出现时提示化脓性炎症。2.幽门弯曲菌:其出现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有密切关系。3.抗酸杆菌:多见于空洞型肺结核,系患者将痰咽入胃内。

炎症时蛋白可增高(α

2、γ球蛋白增加较为明显)。

二、关节腔液葡萄糖意义 炎症时多降低。

三、关节腔液透明质酸盐意义 炎症时降低。

四、关节腔液类风湿因子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时可呈阳性。

12.放线菌:见于肺放线菌感染患者。

二、痰液涂片染色后检查意义

1.巴氏或HE染色:用于查找痰中各型脱落癌细胞。

2.革兰染色:用于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杆菌等细胞检验。3.抗酸染色:多用于结核杆菌检查。

4.银染色法:用于卡氏肺囊虫检查(多见于艾滋病患者)。

五、前列腺液癌细胞意义 见于前列腺癌。

第十五章羊水检验

第一节一般检查第二节:反映胎儿成熟度的检查 第一节:一般检查

一、羊水外观意义

正常羊水妊娠前半期呈无色透明或淡黄色,后半期呈乳白色。黄绿色为混有胎粪,提示胎儿窘迫现象;棕黄色为羊水胆红素过多,可能是母儿血型不合;粘稠黄色多为过期妊娠或胎盘功能不良;棕红色提示可能为死胎;混浊脓性伴臭味表示有宫内感染。

二、羊水吸光值测定

A650≤0.05表示胎儿不成熟。

三、羊水中蛋白质、葡萄糖、胆固醇等营养成分测定意义

妊娠后期各成分含量多下降;病理情况下也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第二节:反映胎儿成熟度的检查

一、羊水卵磷脂与鞘磷脂比值意义

比值≥2提示胎儿肺已成熟;<2提示肺发育不全或未成熟,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羊水肌酐意义

羊水肌酐≤131.7μmol/L提示胎儿肾未成熟;132.6175.9μmol/L为可疑。

三、羊水胆红素意义

A450>0.04提示胎儿肝脏未成熟;0.020.04为可疑。

四、羊水淀粉酶意义

羊水淀粉酶<30提示胎儿唾液腺未成熟。

五、羊水甲胎蛋白测定意义

胎儿存在开放性神经管缺陷时,可比正常值高10倍以上。

第十六章阴道分泌物及其他分泌物检查

第一节:阴道分泌物检查第二节:尿道分泌物检查 第一节:阴道分泌物检查

一、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检查意义 ⅢⅣ级为异常,多为阴道炎。

二、阴道分泌物滴虫检查意义 阳性见于滴虫性阴道炎。

三、阴道分泌物霉菌检查意义 阳性见于霉菌性阴道炎。

四、阴道分泌物其他病原体检查意义

阴道分泌物其他病原体检查包括嗜血杆菌、阿米巴滋养体等。阳性分别见于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及阿米巴性阴道炎。

第二节:尿道分泌物检查

临床检验系统 篇6

【关键词】 处理;采集;标本;临床检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51-01

把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提供给临床作为诊断依据,这就是临床检验的目的所在。临床医生能否正确的判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案将直接受到检验结果的正确程度的影响。

1 临床检验标本受采集时间的影响

餐饮前采集:饮食影响某些血液成分的因素较大。晨起空腹采血做血糖效果最好。24小时不能吃高脂肪饮食,并且禁食12小时,头天晚上不许大量饮酒,进行空腹采血,这是血脂化验采血前的要求;48小时不允许饮茶和咖啡,吃水果,尤其是禁止吃茄子和香蕉,并且在抽血前需要静卧1小时,这是儿茶酚胺试验前的要求。病人连续2日不能吃肌酐,而且要求每天摄入少于40g的蛋白质量,不运行吃肉类食物,这是采集内生肌酐清除率标本血样所需要做的准备;吃的食物如果含有较高的蛋白或高核酸,就会增高血液中的尿素或尿酸含量;而营养摄入较少,就会降低血中总胆固醇浓度。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根据治疗的需要,随时采集急危重病人的血样,但在做检验结果分析时,需要把饮食影响因素排除。

特定时间采集:晨起首次排出的中段尿,这是尿液标本的要求,因为它具有较稳定的各种成分,较低的pH值,易于对有形成分的完整保持,便于对阳性结果的检出。肥达氏反应凝集素呈现规律性,抽血需5-7日1次,依次增高效价,有利于诊断伤寒。

采集标本最佳时期:在用药以前,采集细菌培养或找病原体的血样是最好的;通常情况下,清晨空腹采集血液生化检查的血样,但有些情况例外;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前采集做酶学检查的血样最佳,在这一时间内,CK开始增高。

2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方法的影响

2.1 采集尿液标本的要求 清洁干燥是对收集尿标本的容器要求,最好是一次性的。尿标本绝对避免人体其他的排泄物的混入。收集的尿标本,必须及时送检,这是为了防止化学成分分解和细菌作用。如果加入防腐剂,保存效果会更好。采用导尿术,或者患者在清洗外阴后,用灭菌的容器收集中段尿,这是细菌学检查标本的检验要求。

2.2 采集粪便标本的要求 需要新鲜,含有黏液和脓血等,如果在外观上没有异常,则需要进行多处取材,这是粪便检验的要求。盛器必须洁净,最好带有一次性的。采集后的标本需要在1小时内完成各种检查,防止由于PH和消化酶的作用,使有形成分分解。

2.3 采集脑脊液的要求 防止混入和凝固血液,这是脑脊液标本的要求。

2.4 采集浆膜腔积液的要求 当浆膜发生病变时,就会在浆膜腔内积聚增多的浆膜腔积液,称为浆膜腔积液。而为了对浆膜腔积液的性质和病因进行掌握,需要对其进行检测。

3 输液及药物对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

患者在输液时不应该取血。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病人在把维生素C大量输入后,维生素C和色原物质都会与过氧化氢结合,导致发生抑制反应,降低血糖值;测定结果出现负偏差,也应该考虑到谷胱甘肽和左旋多巴的因素,因为这两个因素具有引发负偏差的功能;如果在病人输液过程中需要进行急救检验,如在输入葡萄糖和氯化钾的状况下,采集血样进行血糖和血钾测量,假性异常就会出现。在测定双缩脲法蛋白质时,右旋糖酐可造成测定管混浊,时结果受到影响。运用碱性苦味酸法肌酐对血中蛋白质和维生素C以及葡萄糖进行测定,则会由于测定的干扰,产生偏高的结果,结果异常的情况,还可考虑磺胺类和庆大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的因素,因为它们具有引发功能。运用磷钨酸法和尿酸对维生素C和葡萄糖进行测定,会造成假性偏高的结果,而糖皮质激素和双香豆素则会造成假性降低的结果。用尿素酶法尿素氮测定,由于青霉素对尿素酶具有抑制作用,会造成较低的结果,磺胺类则会增高结果。胆红素测定,增高结果的因素包括水杨酸类和红霉素,以及利福平和消炎痛等。在淀粉酶测定中,增高结果的因素包括糖皮质激素町和杜冷丁,以及吗啡和利尿药。

4 检验标本的存放、传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立即送检这是对血标本采集的要求,到如果具有特殊情况,送检不及时,需要4摄氏度冰箱中暂放。标本放置时间太长,会由于放射造影剂和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及γ-GT右旋糖酐的影响作用,造成增高尿比密的结果;久置,会造成释出红细胞内磷酸酯,血清中磷酸酶就会与其进行水解,升高血磷。标本放置时间长了,红细胞内氯、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变化,造成偏高的结果。在室温放置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就会出现轻度升高的情况。

5 结 论

综上所述,要对采集及处理标本的各种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正确认识。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共同密切配合,是确保规范化采集标本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桂婵.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07).

[2] 任秀慧.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

[3] 张丛书.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9).

[4] 侯進军,史文斌.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拒收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厂矿医学,2009(06).

临床检验系统 篇7

1 数字化检验信息系统(LIS0)的介绍

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是现代医院信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医院管理,尤其是检验科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目前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而数字化检验信息系统(LIS)由于带有智能辅助功能,可处理大量的信息,不仅能够自动接收检验数据、打印报告,成为系统保存数据的一个可靠工具,而且还能够根据实验室工作的需要,实现智能化的辅助,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操作模式,提高了检验科处理数据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检验信息系统(LIS)对硬软件系统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在网络硬件配置上,工作站的计算机系统配置为惠普PRO 3330,内存为2GB,CPU为G460,硬盘为500GSATALL,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系统。而在服务器配置方面,为惠普Proliant DL388 Gen8,CPU为2颗E5-2620,内存为64GN,硬盘为2TB,网卡为集成4端口千兆以太网,其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3 Server Enterprise[2]。硬件的网络配置采用的是接入—汇聚—核心的结构层次,这一结构层次至桌面的铜缆为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其中,接入层交换机为华为3600系列交换机,背板宽带可达50Gbps,而包转发率为77.5mpps,适用于数据包流量小,且工作需求多的系统。同时,各个接入层交换机,可经多模或单模光缆与两台汇聚交换机(双机热备形式)相连接,而其中两台汇聚交换机的连接,采用的是华为5600,这就保证了业务数据的高速转发。将检验信息系统置于光纤网络中,通过光纤卡与SAN存储交换机华为5600相连接,实现交换机与存储之间的连接[3]。在软件方面,系统为怡捷检验信息系统,而数据库则采用美国Microsoft公司研制开发的大型高性能数据库SQLserver2008。此外,为了能够保证数字化检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尚需实现检验科设备的联机。由于医院检验科的生化、微生物和临床检验等设备均配置了RS-232串口通讯接口,所以可实现工作站与通讯接口的连接,实现实时接收仪器检验数据的目的。

2 数字化检验系统(LIS)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2.1 LIS在门诊流程中的应用

第一,门诊室工作人员利用“门诊医生站”开立电子检验申请单;第二,收费员根据电子检验申请单,将电子申请单录入HIS门诊收费系统中;第三,患者提交申请单、发票或者诊疗卡,由采集人员按照患者诊疗号从HIS系统中调出患者的缴费信息,并根据系统中项目后颜色提示,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第四,采集人员根据已扫描的条码试管,采集患者的样本;第五,由临床技师负责接收样本,并从试管或容器条形码上读取样本信息,并再次核对收费情况,无误后接受;第六,对接受的样本进行分析,并根据试验数据录入分析的结果;第七,完成分析,且录入分析结果后,系统便可按照检验数据,自动审核结果是否正确和合理,并由技师检查确认无误后将检验结果从LIS发回HIS门诊系统中;第八,患者可以去自助打印机打印检验报告,或者也可由门诊医生打印检验报告。其中,如果检验中采用的是部分双向通讯仪器,可由计算机预先下传信息,然后再开始检验,并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减少技师的工作量,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LIS在患者住院流程中的应用

患者的住院流程主要包括:申请与采样准备→病房采样→实验室核收→实验室审核→实验室发布。在这一系列环节中,LIS系统均有着重要的应用。

第一,在病房申请与采样准备中,由工作人员录入检验医嘱申请,将申请单信息录入到HIS住院系统中,护理人员根据系统的提示,调出患者申请项目信息,并根据系统中项目后颜色提示,取出标本试管,并扫描试管或容器上的条形码,然后与计算机上的进行对应。完成上述工作后,由护理人员将与患者对应的试管放入患者专用的盒子或者袋子中,这也就是做好了血液样本的准备工作。第二,病房采样: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历,取出相应条形码容器进行样本的采集。第三,实验室核收:由技师负责样本的接受,并扫描条形码,读取申请单信息,并检查是否争取。第四,实验室检查:从仪器自动接收或按检验数据录入结果,对部分双向通讯仪器,由计算机预先下传项目信息,并交由仪器检验,在工作中可减少技师的工作量,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第五,实验室审核:检查并确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无误后将检验结果自动返回HIS住院系统。第六,实验室发布:自动审核检验结果,无误后可由检验科打印检验报告,并统一转交[4]。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检验信息系统(LIS),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检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减少了重复数据的录入,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尤其是对急诊患者的处理,可第一时间得到报告,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实现了数据的贡献,为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同时,数字化检验信息系统(LIS)还提高了检验审核报告的准确性,可允许检验人员将新数据和检验结果进行重新审核,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并及时处理一些危险情况。此外,数字化检验信息系统(LIS)的应用,还提高了检验课室的管理水平,实现了体检系统的无纸化,也提高了对检验仪器设备的控制质量,方便门诊患者取报告单。

3 检验信息系统(LIS)与HIS系统整合分析

检验信息系统(LIS)作为独立数据处理、查询和存储系统,实现与HIS系统的完美连接,可更好发挥系统本身的功能。实现HIS系统与LIS系统对接后,患者的性别、姓名、申请和收费等基本信息,便可从HIS系统中调取出来,减少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动录入患者基本信息工作量,同时还能确认患者申请与收费信息,并在完成检验、生成检验报告后,将减压结果自动返回HIS住院系统中。在系统中,临床主治医生可自动看到检验报告,并分析患者的既往病史数据,提高工作质量与诊断的准确率。

实现HIS系统与LIS系统的整合后,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降低检验科检验标本的遗失率;第二,防止在检验项目中出现漏收费和乱收费现象。同时,患者在检验报告自动取出时,通过就诊卡便可获取检验报告,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了患者等候报告的时间。

临床检验系统 篇8

1 流水线模块

1.1 仪器特点

Versa Cell X3微型检验流水线是西门子公司近期上市的一款实验室系统,其区别于大型轨道式流水线,仅借助Versa Cell X3模块作为衔接,操作简便,故障率低,能较好完成中小医院检验科工作需求,提升实验室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1.2 硬件信息

我院Versa Cell X3微型检验流水线仅占地约25平米,包括1台ADVIA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Versa Cell X3中控系统、1台ADVIA Centaur XP免疫分析仪、2台接口轮模块。Versa Cell X3中控系统共预留三台仪器端口(“╩”型),后期可选择性添加仪器。Versa Cell X3标本缓冲区具有4个标本架(200个标本位)和1个急诊架(8个急诊位),与各仪器衔接的接口轮模块各设有12个标本缓冲位。

1.3 软件信息

Versa Cell X3(软件版本4.2)中控显示器上可同步显示各分机状态,如标本进度、报警信息、试剂耗材等情况,所接分析仪可在不影响样本处理的情况补充试剂耗材、仪器清洗维护等。我院LIS系统为上海科华生物Lab5.0版本,使用后置打印条码(Code 128条码码制),与医院HIS系统无缝连接。

2 流水线应用探索

2.1 系统升级方案

我院检验科LIS于2008年启用,流水线使用初期发现LIS滞后,暂时独立使用ADVIA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ADVIA Centaur XP免疫分析仪,仅体检中心标本通过Versa Cell X3模块操作,与往常工作无明显改进。为真正实现一管血检测,检验科联合信息科、厂家工程师共同合作对LIS系统进行为期2个月的升级优化,期间赴多家医院参观学习,最终采取项目并管方案,使得流水线相关项目可任意组合,如生化全全套+性激素六项、肾功能+肿瘤全套+HBs Ag、心肌酶谱+心梗三联等,通过系统可查找未完成项目标本,进一步减少了漏做的几率,充分发挥了Versa Cell X3流水线的功能。

2.2 系统实现功能

系统可精确统计各检测项目用血量,在LIS后台对应设置各检测项目用血体积,超出单管血量自动打印下一张条码,保证了标本检测及复查的需求;精确统计检测项目所包含的分项数量,超出化验单(A5纸)容纳量自动打印下一张条码,使得单个标本的所有检测数据在一张报告单上查阅审核。

检验科标本检测分线上和线下两种方法,线上可检测生化32项、免疫27项,线下分杯检测42项,各线下检测组从LIS软件打出清单取走标本,由专人负责监管线下分杯,务必做到三查七对。这意味着一管血为临床提供了很大选择项目余地,为患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机器设定自动开机清洗,早班人员将急诊标本(系统设定为红色盖头)优先离心等待上机,基本避免了送检高峰期间急诊位紧张的情况。晚班人员除处理急诊标本外,核对登记临床危急值处理情况,若大屏幕上有未处理的危急值,及时电话联系临床。最后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认真完成一天的收尾工作。

检验结果可根据需要统一上传至医院官网,患者可自主查询,并像体检报告一样附上初步诊疗意见,另外患者可登陆医院微信公共账号和相关医生取得联系,进行相关咨询,这对距离较远的病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实现此功能我们注意做好网络安全,保障信息安全。

3 流水线应用成效

3.1 节约人力

LIS优化配合Versa Cell X3后,生化免疫由7名工作人员缩减为4人,大致分工为1人负责质量控制、仪器维护、试剂耗材的加载,1人负责条码录入、异常标本的备注、实习生的带教,2人负责报告的审核发送以及线下标本的分杯监管。

3.2 检验标本量增加,周转时间降低

优化后检验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0%,与标本相关的人为误差降低约60%,实验室标本周转时间(TAT)从3.5小时降低为1.5小时,上午11:00完成标本量由原来的50%增加至80%。

3.3 误差及劳动强度降低

生化免疫人员工作时间由原来50h/每周降低至35h/每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结果校正和审核,并对仪器做好充分保养,各方面差错明显减少,使得临床相关纠纷/投诉从全年平均6次降低至2次。

3.4 临床和患者满意度提高

系统升级后人为造成的仪器故障率明显下降,实验室自动化程度及检验结果可靠性提高,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明显优化,临床和患者满意度得到显著改善。

4 流水线应用注意事项

1)Versa Cell X3微型检验流水线对实验室仍有较多的要求,包括科室收支平衡、场地规划、标本量、信息化程度等等,因此引进前需要做好评估,并安排好备用机器的使用工作,以免影响实验室的正常工作[3]。2)Versa Cell X3微型检验流水线各仪器之间没有固定连接,各模块由工程师调试后锁定底部滑轮,因此日常工作中严禁私自移动位置。如果Versa Cell X3系统遇到硬件问题或者在维护中,可使用“旁路”模式来维持与LIS通信。3)检验流水线做为实验室主要的仪器,后期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大LIS系统的开发及维护,尽量多的配合其日常使用,这也间接为实验室其他仪器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真正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提高仪器工作效率[4,5]。另外流水线对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应尽量使用高配置电脑设备,以免死机带来LIS数据丢失。4)检验科中心实验室除如流水线外还包括多台仪器,因此夏季空调必须24小时长开,以确保仪器安全正常使用。另外众多仪器和试验操作均需要去离子水,日常工作中要密切关注水机的工作情况,有能力的话应尽量配置反渗透的中央纯水系统,如水质较硬还需配置前处理设备[6]。5)Versa Cell X3微型检验流水线属于较复杂的自动化试验系统,全英文界操作面,工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另外仪器清洗保养液多达十余种,需指定专人进行维护保养,相关容器做好标注。

5 讨论

目前国内LAS系统使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LIS系统的协调配合,因此对LIS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是提升实验室系统工作效率最佳的方法[7]。本科室Versa Cell X3微型检验流水线做为微型LAS系统,最初应用没有达到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也是LIS系统的滞后,没能很好的配合实验仪器的使用。LIS系统发挥出作用才能实现高效率运转,实现实验室系统流程的规范和优化[8]。进而减轻检验技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时间,也使人为原因导致的医疗事故降到最低[9]。

Versa Cell X3微型检验流水线作为检验科发展为TLA的一个桥梁,能提高基层医院检验科自动化程度。虽然在自动化水平和标本处理能力上与大型轨道式全自动流水线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缺少标本前/后处理等模块,远程监控处理系统的应用等[10,11],但其较适合国内基层医院的发展。据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3月底,我国三级医院1933家,二级医院6908家,一级医院7129家。可见中小医院仍是中国医疗的主力军,提高中小医院的整体实力是非常必要的。

就检验角度浅谈临床与检验的关系 篇9

近年来, 医学检验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快速发展, 基本实现了“四化”, 即检查方法标准化、试剂多样化、实验室工作自动化和床边检查快速化。不断为临床提供新的有价值的诊疗数据。使用流式细胞术[1]对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类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 PCR[2]技术实现了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检测和鉴定微生物, 基因技术[3]在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肿瘤等领域的诊断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检验工作中, 极大地保证了检测数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为临床诊疗和预防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检验分析前阶段 (又称检验前过程) 按时间顺序, 该阶段始于来自临床医师的申请, 包括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 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这一阶段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在于所提供检验信息对于临床医生进行患者诊断、治疗时的有效性、可靠性。检验前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 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它包括保证检验项目申请的科学、合理性;根据临床医生的检验要求、患者的病情正确准备;原始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4]。加强临床与检验的沟通有利于收集合格的标本以保证检验前质量控制, 更好地判断、解释和应用检测结果, 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笔者从检验角度就二者的交流合作作了初步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医院管理者 (如医务部、护理部领导) 应重视临床与检验之间的交流合作, 摒弃陈旧观念

认为检验数据的误差责任在检验科, 与临床及患者的配合无直接关系。可通过下发通知或办讲座等形式宣传检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和运用情况, 并组织相关人员 (如护士和护工) 规范培训和学习各类标本采集要求与注意事项、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和预防措施、标本保存和运送要求、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等, 以提高检验分析前质量。这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 促进双方的合作。

2 临床医生应及时通报急需检验科开展的相关检测项目

这有利于新项目的开展, 做到有的放矢, 合理调配人力和设备资源,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共同发展。

3 加强临床与检验人员的相互学习

临床医生 (特别是住院医生) 应定期到检验科轮转, 了解所开展的检测项目、如何正确填写检验申请单及临床相关信息、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检验流程、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检测项目的最佳组合、检测时机和各项目的收费标准等。同样, 检验人员也可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甚至查房, 积极参与到临床疾病的诊疗工作中, 提出有助于明确诊断的进一步检测手段;同时学习临床知识, 也有助于对检验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和解释[5]。

4 加强临床护理与检验的沟通与合作

据报道, 检验分析前期错误中有65%出自护理工作[6]。随着检测项目日趋增加, 许多标本的采集方法、要求和影响因素从教科书上无法查阅。对一些影响标本质量可导致错误结果的因素, 如生理因素、生活因素等, 采集、运送标本的护士和护工不完全知道, 仅凭经验和印象进行操作, 而检验人员又不能控制这些因素, 就会造成工作脱节、管理失控, 出现错误的检测数据。

5 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

少数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 可能会造成医疗纠纷, 一旦出现纠纷, 便相互抱怨、推卸责任。工作中, 临床医生常写错住院号, 造成检验科记错账;字迹过于潦草, 无法识别而使检验人员输错资料;骨髓申请单未填写关键的病情资料而造成阅片后分析困难;部分分属不同实验室的检验项目合开一张申请单 (如脑脊液常规+抗酸染色、革兰染色, 前者属于临检室, 后者属于微生物室检测) 等。护理方面, 由于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 抽血管不作标记, 导致标本张冠李戴, 结果弄错。对于部分生化项目如血糖 (空腹、餐后半小时、1 h) 和24 h尿蛋白的测定, 必须在相应申请单和标本管上注明标本种类、24 h尿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报告数据。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

6 加强对实习 (进修) 人员的指导

标本采集不合格是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有部分工作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的, 如骨髓穿刺必须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取材不佳, 影响分析结果;脑脊液穿刺应防止创伤性血液的渗入;血培养标本应在患者寒战或发热早期、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取;动脉血标本应隔绝空气;心肌肌钙蛋白在发病后4 h~6 h采样较好;病毒性感染抗体的检测, 在急性期及恢复期采取双份血清检查对诊断意义较大;痰液标本应从深部气管咳出、防止唾液混入并用不吸水器具送检;尿液标本应留取新鲜中段尿;大便标本应留取含脓、血、黏液的部分送检;输液患者输液完毕至少1 h方可采集血液标本送检等。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每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

7 加强对急诊标本送检和领取检验报告人员的指导

部分急诊项目标本应由开单医生或护士、科内护工直接送到检验科并领取报告单的, 但常常医、护人员由于处理患者脱不了身, 护工一时忙于取药等其他事而吩咐实习、进修学生或家属代劳。本该及时送检的标本由于他们对检验科位置不熟悉而耽误送检时间, 甚至将血标本弄溶血而使检验结果受影响或将尿标本弄到化验单上造成污染等。由于部分检验申请单书写潦草, 他们极可能识别错误而将别人的报告单领走, 或虽准确领取却未及时交给医生造成报告单不能及时到位而延误病情。

8 加强对急诊检验单的规范申请

部分医生心中没有“急”诊概念, 或没搞清楚哪些项目可作急诊, 而有些项目 (如骨髓分析、细菌培养等) 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出检验结果的。凡是新入院患者, 所有检验项目全套开化验单, 造成检验科值班人员应接不暇, 由于平诊项目的检测占用了真正属于急诊项目的检测时间而造成“急诊急不了”, 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9 加强对导医人员的指导

部分医院为了方便患者就诊, 特设了门诊导医岗, 但人员由行政后勤或刚参加工作的新同志组成。由于他们不熟悉检验项目及各个相关环节, 甚至连检验科所在位置都可能不知道, 仅凭印象给患者咨询 (如误导患者将门诊检测项目拿到住院部检测, 明明需要3 d以上才可能培养出细菌得到检验报告的说成一会儿取报告等等) 而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 0 加强双方信息交流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搜集检验工作中的疏忽环节, 及时反馈给检验科, 通过检验人员的努力来不断满足临床需求, 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 临床与检验的双向沟通交流直接影响检验分析前质量, 二者密切配合, 有利于新技术、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和运用, 有利于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对疾病的及时、准确诊疗带来极大帮助, 可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盈华.流式细胞仪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1997, 20 (4) :203~204

[2]何蕴韵.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和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1999, 22 (3) :133~134

[3]张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6 (12) :735~736

[4]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9

[5]丛玉隆, 秦小玲.检验科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11) :649~651

论临床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篇10

1.1 理念的转变

现阶段检验医学已成为患者疾病化验和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因素, 这与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检验密不可分。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过程主要是理念发生的转变, 医学检验在较早时期只是起到了检验标本的作用, 其中心是以实验为主, 检验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能与临床治疗相结合, 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检验医学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以疾病和治疗为目的, 这就由被动检验转向了主动治疗。

1.2 检验医学名称的转变

检验医学名称早在80年代初期就被国际医疗组织所认可, 我国也是从2000年开始由《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的更名才转变了医学检验的名称, 这也是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才得以完善的, 名称的转变意味着医学检验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发生了质的转变, 这标志着我国的检验医学正与国标检验医学接轨, 不仅是检验医学的定位, 更是检验医学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2 检验医学人员和技术的发展

2.1 检验医学人员素质的变化

我国的检验医学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 在医疗发展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就医疗人员来说目前大多数医学检验人员已经达到了专科以上学历, 而医疗单位对检验医学人员的培养也十分重视, 各医疗大学、医疗单位、医疗组织分别的建立了检验医学人员的储备库, 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检验医学人员, 并在检验医学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检验技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检验技术已经从过去了手工操作转变为了计算机自动化操作, 检验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手工工作模式转变为现代自动化工作模式, 实验室的现代化设备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更为技术的发展空间提供条件。检验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疾病的临床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还为相关的技术学科提供了非常宝贵技术资料, 例如: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免疫学等。

3 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医学的推动

医学实验室的作用是以标本检验的结果作为证据, 为临床疾病提供科学的数据, 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也是把病人疾病的真实情况反应给医生, 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1 检验医学对医学实验室的认可

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 这为检验医学的管理和实验室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帮助, 同时也是对检验医学发展的一种认可。《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的明确定义为:以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 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的实验室。从定义不难看出, 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医学研究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意义。

3.2 实验室检验人员的要求

从实验室技术的发展来看, 检验过程中不仅要按着《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进行检验, 还要充分的考虑到技术人员的因素。实验室技术的完备要求检验设备的完善, 同时也要求检验人员的高素质, 2003年10月我国的医师协会就正式的成立了检验医师分会, 这对我国医疗实验室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医疗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检验人员、检验设备已经与国标接轨。检验人员是检验科与临床科沟通的桥梁, 检验人员要具备临床经验和检验经验, 这也是今后检验人员的发展趋势。

3.3 实验室技术和仪器的应用

医学实验室的技术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新的检验技术。现代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工作已经形成了全实验室的自动化, 这种自动化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医院临床检验的效率,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也大大的节省了主治医师和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实验室技术和仪器的应用较广泛, 近年来医学实验室已经不局限于医疗单位临床疾病的检验, 有的实验室已向着分子生物学、生物芯片、生物工程的方向发展, 这为实验室技术和仪器的应用,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临床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不仅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为准确、可靠的诊断信息, 更为临床实验方法和诊断治疗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可以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更可以为检验医学领域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活动提供理论帮助, 同时实验室的标准化和规范性, 使检验医学的发展更为客观严谨。

参考文献

[1]曹秀华, 王成英, 刘克莉, 等.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J].检验医学, 2004, 19 (6) :566~568.

[2]谭红军.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 2006, 13 (4) :566~567.

上一篇:新田煤矿下一篇:普外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