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思想转化工作

2024-05-06

学困生思想转化工作(精选十篇)

学困生思想转化工作 篇1

一、学困生的思想成因

(一) 生源和师资原因

目前,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 留守儿童、“跨读生”剧增, 这些学生的加入, 使教学工作在深度、广度上受到影响, 加大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工作难度;再加上各校招收生源不一,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智力高低各异, 又为教学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这样, 学习有困难学生, 思想松懈, 从而影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此为其一;其二, 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造成学校忽视对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的考核, 使教师在教学中滋长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学习有困难学生成为包袱而受到冷落, 失去信心, 破罐子破摔, 自甘落后;其三, 个别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 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 产生成绩本位意识, 工作中往往出现歧视、体罚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现象。如有的教师单凭成绩评价学生, 喜优弃劣, 一锤定音, 给学习有困难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压力, 使他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 失去自信心, 自甘落后;甚至个别教师, 以为棍棒之下出秀才, 方法粗暴, 其结果, 使一些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的学生出现怯懦, 丧失前进动力, 成为品德和成绩低下的双差生;而另外一些性格倔强, 但基础差的学生, 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使他们品格差下, 处处与老师“顶牛”, 学习上不求上进。

(二) 家庭因素

目前, 因独生子女增多,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致使一些学生行为放纵, 不易接受集体行为规范的约束, 组织纪律性差, 学习不认真, 上课不专心;还有个别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 易产生高人一等的自我优越感, 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低;虚荣心强, 集体观念差, 从而在学习上出现惰性, 在校抄作业, 考试作弊, 成为他们的绝招, 从而成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机不良、成绩差下的学习有困难学生;再加上农村因个别家长出外打工, 子女寄养在外婆家或其他亲戚家, 长期无人看管, 导致思想落后, 成绩差下;再加上个别家长文化素质差、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 对学生漠不关心, 各方面不闻不问, 以为学好学坏一个样, 尤其对学习从不问津, 久而久之, 学生渐渐地涣散起来, 最终也难免戴上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帽子。

(三) 社会环境影响

由于社会上一些格调不良的影视片、言情、武侠小说等的侵蚀, 使一些学生思想品德不良, 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屡发生, 在校不安心学习, 校外赌博、打游戏机, 看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影视片, 唱不健康歌曲等等, 并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少年来往, 沾染一些坏毛病;还有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和“现代生活”诱惑, 不甘于辛苦、枯燥的学习生活, “身在曹营心在汉”, 夜夜做发财梦, 天天寻思发财门等, 上述种种, 再次造成了一批品德低下、成绩差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 转化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思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必对他们进行具体分析和正确定位, 采取以下措施, 进行转化:

(一) 转变观念, 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指出: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目前来讲, 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比较良好, 但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例如单凭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工作。对此, 改变观念是一项艰苦的历程, 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政府要重视素质教育, 社会要关心、支持素质教育, 学校要义不容辞地认真实施素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 充分发挥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特长和才能, 变“苦学”为“乐学”, 使他们感到自身在进步, 看到自身的价值,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成为“后来居上”的学生。

(二) 改变考核制度和方法,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需做许多工作。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其要点是改革不合理、不科学的考核制度。目前学校仍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运转, 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教师教得死板、机械、艰难, 学生学得机械、辛苦、吃力。因此, 教师考测要以基础知识为主, 以“书本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大面积提高。为此, 必须从以下方面加以改革:

1. 在课堂上要多提问后进生, 使其树立“我也能学好”的自

信心, 并针对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定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 逐步增加要求和知识的深难度, 促使他们进步。

2. 课后辅导中可采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让学习有困难学生容易接受, 便于消化, 逐步进步起来。

3. 作为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利用班会, 让优等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 使学习有困难学生针对自身各方面情况, 探讨个人学习方法, 定出计划, 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进行“1+1”助学活动, 即一个优等生帮助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4. 班主任要有的放矢地与家长经常联系, 做好家访工作。家

中做到学生在场, 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给学生一定的讲话机会, 使学生面对家长、教师讲出自己的思想情况、意见、要求;了解家长对教育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互相配合, 共同教育。

5. 有些学生, 内心深处有难以启齿的心理包袱, 教师尤其是

班主任应积极、主动地多接触他们, 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 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爱好及在班内的地位、作用等, 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 解下包袱, 选择适当时间个别谈话, 因势利导, 让他们轻松愉快、自由发展。

6.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

中, 使各种活动相互联系, 使学习有困难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长才干、开阔视野, 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 提倡激励教育,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篇2

——泰和县万合二中学困生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校充分重视学生分化现象,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力争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取得了明显收效。

一、基 本 情 况

我校位于泰和县的边缘地区,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灵通,再加上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都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年级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时期沦为“学困生”。我校学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比较大,如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他们将在学业上及品行上越滑越远。

二、形 成 原 因

要转化学困生,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力,首先必须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针对成因,采取措施,治病救人。心理学家经研究认为,正常人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人不超过3%,可见,学困生并非其本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其中外因包括: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由于我校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父母或在外营点,或忙于生计。因此,家庭教育不容乐观。部分家长或隔代监护人(祖父祖母等)溺爱子孙,对其言听计从、放任自流;部分家长的管教方法简单粗暴,习惯于用怒吼和巴掌解决问题。还有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没有自己的事了,完全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的偏差。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也是有责任的,素质教育已提了多年,但升学率仍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相应地,教师也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沉重的课业负担,枯燥的学习过程,严厉的老师批评,共同把学生推向厌学的深渊。很多学生由厌学进而把精力用在打架滋事上,走上违纪违法之路。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泛滥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许多青少年沉迷于吃穿娱乐活动中,不思进取,无心学习。特别是目前各种媒体如电视、电影、杂志都有一些过于开放的镜头或画面,有些甚至宣扬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如黑社会江湖义气,个人英雄主义,这些对于还不能明辨是非的中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和教唆力,部分学生就是模仿电视镜头,热衷于哥们义气,才成为学习成绩落后、道德品质不良的学困生。

当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困生的形成,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学习不努力、懒惰、自控力差、心理脆弱等。总之学困生的产生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外因的教育影响与学业的身心发展需要产生矛盾冲突而没有实现调和一致的结果。

三、解 决 办 法

通过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困生并非是无药可救的,只要运用一定方法解决外因(特别是教师)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使二者协调一致,那么就消除了学困生产生的条件,当然也就实现了学困生的转化。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学校教育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在此方面,我们学校在长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我校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辖区学生家长在外营点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以我校初三某班为例,全班10%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在外务工的学生占70%,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学生占70%。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我校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为防止学困生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2、创办家长学校,定期请专家为家长讲课,帮助家长掌握基本教育规律和方法。

3、举办“家长座谈会”,为家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使家长能了解到更多具体的方法。以上做法,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的同时,也使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得到了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转化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第二、努力做教师工作,加强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有教育界专家认为,学困生的产生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所致。因此,我们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最重视发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转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转化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加强了教师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1、统一认识,更新观念。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建议。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对学困生只要管住不出事、不添乱、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达到了目的。这些观点上的偏差使得有些教师不可能真正从学困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和身心特点出发,开展教育转化工作,而是简单地对学困生实行“高压政策”和强制手段,结果是管住了人,管不住心,甚至激起其逆反心理,大大弱化了转化工作的效力。针对上述错误倾向,我校多次在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例会、年组教师会上强调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并制定了《学困生转化工作方案》,对学校教育转化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对教师的转化工作作了明确要求,并把转化学困生与培养优等生(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的奖励办法等同起来,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教育转化学困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考虑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我校特别注重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把学困生转化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量化管理评分标准》的重要内容,要求班主任将其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2、加强指导,提高水平。无疑,学困生的形成非一日之事,学困生的转化也非易事。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转化工作水平,学校德育处牵头开办了“学困生转化工作培训班”,帮助教师从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确立新的工作思路,即变岐视为热爱,变“管、卡、压”为“教、启、导”。

3、加强管理,更新方法。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教师提出了班级教育“七个一”的硬性要求,包括:每周班主任或责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每科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

第三、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我们均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训导课举办社会公德知识讲座;不定期以班为单位举行“社会热点”讨论会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我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第四、利用学困生的心理矛盾,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困生真正转化。

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普遍具有复杂矛盾的心理。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结合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化解他们的内心矛盾,使他们真正从外表到内心得以转化。一方面,学困生既自尊又自卑。学困生常有的一种心态是破罐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伤,导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自卑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部分学困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称王称霸,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一种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现。因此,我们做转化工作时,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讥讽、不挖苦、不训斥,不打驾、不体罚他们,以免把他们愈推愈远。其次要为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尊心能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满足。

另一方面,学困生既有上进心,又有惰性。我们的老师在转化工作中常有这样的经历:与学困生谈话后,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苦心,从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犯毛病了。因此,有的老师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对其丧失了信心。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学困生也渴望上进,做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长期懒惰散漫的坏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学困生转化中保持相当的耐心,常对他们加以鼓励,帮助他们发展上进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终使其上进心战胜惰性,取得转化工作的成功。

四、注 意 事 项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学困生的心理脆弱而敏感。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以下值得注意的地方。

1、注重引导学困生自我教育,不要动辄请家长,向家长告状

2、注重对学困生的内心思想的转化,不要使转差工作停留在层面上(如要求学困生上课坐好,却不管其是否真正在听讲)。

3、注重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投入到学困生转化工作,不要光靠班主任孤军作战。

4、注重开发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不要指望多补课、多布置作业提高其学习成绩。

5、注意灵活处理学困生违纪事件,不要滥用“写检查”、“处分”等手段。教育转化学困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以上所谈,只是一点粗略的想法,仅供参考。我们将在总结以往工作得失的基础上,向各兄弟学校学习,寻找新的切入点,使该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们深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持之以恒,学困生也能变成“四有人才”。

初中思想政治转化学困生的点滴心得 篇3

学困生就是未能充分发挥学习方面的潜能或是不适应常规学习,而导致学业的“暂时性”落伍从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这一群体是变化的、不稳定的。本人从教十几年,每年都要面对学困生问题,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多少有点体会,写一写仅供大家参考。

解决学困生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关爱学生,维护自尊,树立自信

要想赢得师生的尊重,维护好自己的尊严,作为学生来讲成绩是无比重要的,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对自己充满自信,缺乏自信是学困生的通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细心规划。

二、提高学困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兴趣

学困生之所以政治学科成绩不好,根本原因就是对政治学科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成绩。我們应该怎样提高学困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对政治课存在偏见,认为政治课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学了没用;(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造成学生有畏难情绪。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我们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1)巧设导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2)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3)选用奇闻逸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4)营造氛围,让学困生主动参与探究。(5)现代化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是判断学生是否是学困生的主要标准,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学习方法重要,学习习惯也不可小觑,习惯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好的习惯养成将受益终生,如专心听讲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等。

面对应试教育的副作用,我们必须施行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施行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任何一名学困生的转化,我们绝不会放弃。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行动研究》+2014YB0885。

谈中职学困生的思想转化 篇4

摘要:面对后进生, 班主任怎样把她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 压服训斥学生, 还是坚持表扬, 以情以成功教育唤醒他们, 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 我们只有用真情和热情去填补, 去修补因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 自我意识的泯灭, 去点燃她们胸中的希望, 升起理想之帆。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后进生,思想转化

参考文献

[1]王云.谈职业教育中班主任工作体会.邢台市长征职业中学.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武正林, 金洪钦.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 篇5

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玫瑰心语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笔我依据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多年的实践,谈谈做好学困生工作的几点体会: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二、和谐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决定了育人的职责,教师时刻应以组织、教育和管理学生为己任,因此,对学困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掌握学困生的心态、心理障碍、思想负担、精神压力,以及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荣辱牵动着老师的心理,老师的得失同样成为他们脸上“阴晴变化的招牌”,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人格上与优等生平等相待,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找准切合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三、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变化。“学生这个内因只有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发生变化。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切中火候,对症下药。例如:利用班会课时间,举办故事演讲会,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故事,登台演讲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困生也登台表演,即使表演得不那么形象生动,至少应对学困生能登台表演的这一勇气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总结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劳动价值,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凡是生活中的美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四、加强辅导,铸就自信的天地教师要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解人意,除了献给他们一片爱心外,还要替他们排扰解难。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进步迟缓,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莫过于基础差,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丧失学习信心,遇到难题自己难以解决而觉得孤立无援,陷入无可奈何之中。我针对学困生这种心理,作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找准突破口。如举古今中外名人成长的范例:司马迁身受宫刑而不屈,写成《史记》;华罗庚少年时代家境贫寒而未读完小学,后来凭借锲而不舍的毅力在做工期间挤时间自学,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是我国把数学研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拓荒者和奠基人;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国际工人运动,数十年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于榨取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并写成了《资本论》;爱迪生儿童时代被老师称为低能儿而拒之学校门外,后来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反复实验,在科学领域有1000多项新发明,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通过这些例子的启发教育,让学困生从思想和心理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减轻学困生精神上的压力。然后采取引导比较、归纳总结,抓住知识中点与面的辩证关系,针对学困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耐心分析、辅导讲解,在讲解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特别是经教师讲解后学生作业中仍出现的错误,集中力量反复讲解,并要求学生重新纠正作业中的错题。从学生健康身心出发,从严要求,从严训练,鼓励他们结合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难题,把素质教育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教育方式上本着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判的原则,引导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学习中多动脑、多练习、多复习、多运用,使后进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五、创设情境,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困生除了加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外,教师教学中还应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练习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阅读法、思考法、比较归纳法、识记法、回忆重现法、分析法、观察实践法等。实践证明,学困生与优等生不是一成不变的。给学困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都可能使学困生从思想品行到学习技能上与优等生相媲美。六、耐心克制,创设进取的转化环境教师的耐心和克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自觉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消极情绪的一种意志品质。它是教师转化学困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品质。对于顽皮淘气、不守纪律且学习基础差,又总是赶不上队的学生和对学生中间产生的有损班集体荣誉、而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因素误入歧途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的耐心和克制,在这些现象面前就会无法自觉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会显得冲动、甚至予以严重的体罚。这就会激怒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使学生对教师形成鄙视态度,不接受批评意见。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便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应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而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盛气凌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给学生以亲近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生、生活,并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七、宽容忍让,塑造美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是指教师能客观认识与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宽容不是迁就,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态度是使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感情基础。学困生是发展的,并在发展中成长,不可能没有缺点,不可能没有过失,有的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横眉怒目、厉声训斥,或反唇相讥、挖苦嘲弄。简而言之,就是难以宽容学生的过失。有的学困生尽管在教师的批评、体罚下,口头检查了自己的错误,但从根本上讲没有得到教育,反而对教师或敬而远之,或退避三舍,有时甚至嫉恨教师。因此对学生缺乏宽容忍让的教师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真正情感关系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一定的宽容忍让比直接训斥更能感化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即令是学生当面顶撞或表现出一些有辱自己身份的行为,也应不失长者风度,仍心平气和去说服教育,这样才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内疚感和自责感,从而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接受教师的批评与教育。总之,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形成、学习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关心和呵护,而对后进生的转化,更应倾注教师不懈的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我知道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尽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此,我根据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现对本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总结如下:一、分析学困生特点:我班的学困生存在的主要毛病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作业拖拖拉拉,上交不及时,没有家长监控,而且书写太乱。心理方面也存在有以下三个特点:(1)自尊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2)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3)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矛盾。二、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剖析学困生工思想特点,以爱心来做好思想鼓动工作。1、了解学困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爱护后进的学生。这是做好学困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爱护学困生是打开后生的心扉的金钥匙。学困生更需要温暖、信任和热爱,所以教育要讲究艺术,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耐心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不能把他们当作后进生看待,任何一个后进身上都可以找到闪光点,对他们的缺点要树立本性可移的信念,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2、重视课内课外的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富有新意的课初开端。每堂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初开端主要任务是使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方法是富有新意、不拘一格、时间长短适当。3、优化课堂,激发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地主动,提高效率。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这样学困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一学期下来,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能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4、列计划,定目标。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列出学习计划。由于他们基础较差,课后也及时的督促他们进行复习和巩固。学困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让他们经常达到自己

学困生转化工作浅谈 篇6

在实际生活中,学困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把学困生转变好了,就能促进整个班集体的共同进步,有利于整个教学工作,也利于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

一、要关心爱护学困生

在转变学困生的过程中,其他学生的作用也不小,教师不仅自己关心,爱护学困生,更要发动同学去团结、帮助学困生,不孤立学困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转变过程中受到挫折时,更需要同学的关心、爱护、帮助,使学困生充分体会到老师和同学们在帮助我,他们是真心的,同时我的明天也是美好的,因为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

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找出内在原因,结合实际情况,从思想上开导他们,使他们看到自己也有长处,只是在某些方面还赶不上别人。别人的轻视、不理解,无关紧要,关键是自己要能自尊,自信和自强,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能扬长避短,知错就改,就能通过努力赶上和超过别人,同样能做一个让大家喜爱的好学生。

三、让学困生自找不足

学困生,只要树立了自尊、自爱和自强之心,就有了上进的动力,就会想法努力学习,追求上进,用事实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这就要求帮助他们找到身上存在着的一些不足,找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鼓励帮助的同时,适时的指出他们的不足,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他们能正确地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缺点,刻苦努力,力求上进,争取赶上好的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刷去别人眼里心中的“学困生”一词。

四、使学困生识别美与丑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多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能够向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学习,向那些留名千古的革命先烈学习,向那些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学习。这些人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在人民的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他们才是值得学习和敬佩的人,他们的追求和行为才是高尚的。

五、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各种不同特长,找出优点,鼓励并支持他们发挥其长处,并使他们知道,一个群体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争光,只要能用自己的才能为班上争荣誉,就是一个好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一个人光有特长爱好还不够,要有相当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特长,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读书期间只能是很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否则再美好的理想也不能实现。

六、了解学困生的心态

教师为了使学生在学校里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不仅要掌握传授知识的技巧,还要有教育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不倦地教诲学生,还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予及时的纠正,指导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还不能正确辨别现实社会中的对与错,是与非。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航人,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关心、爱护、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学习较差,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

在当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国家大力提倡为学生减负的情况下,更不允许教师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与管理。教师要竭尽全力地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才能、有理想的未来劳动者,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单位:①贵州六盘水市盘县红果亦资中学

学困生思想转化工作 篇7

1.学困生往往缺乏理想的激励, 学习消极被动, 疲于应付初中多门学科的学习任务, 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 在不知所措或破罐子破摔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理想观念淡薄, 缺乏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再加上刚入初中时, 基于小学传统观念认为语文、数学才是最重要的, 对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与智、博与专、知与行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 能否学好它往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直接的反映, 只有学好了思想品德课, 才能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把握航向, 并为以后专业性发展奠定基础) , 只当它为“副科”, 没有明确的学习要求, 几经检测下来, 学分不高, 找不到成就感, 只有挫败感, 进而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与动力, 造成了学习困难。

2.教师教不得方, 对传统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久抱不放且缺乏博爱之心, 致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找不到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 老同志居多, 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保守, 对深入已久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消化不良或拒绝吸收, 课堂教学中往往突出以师为本, 忽视对学生的研究, 教法单一呆板, 课堂气氛沉闷严肃, 教师讲得过多, 学生练习巩固较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参与少, 对理论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易感枯燥乏味, 倍感难懂难学, 致使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学习出现了困难。甚至部分老师存在看重优生、忽视中等生、排斥学困生的大众化心态, 这不仅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导致师生沟通少, 没有大爱就没有厚生, 出现学困生就不言而喻了。

3.学生学不得法, 缺乏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运用。思想品德学困生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上课随便听听, 懒于动手做笔记;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作业也是抄抄写写应付了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比较、归纳、分析, 要么死记硬背, 要么泛泛自我理解, 缺少对学科知识要点的深思熟虑和综合运用。

二、转化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要用绝招, 要讲策略

1.老师要帮助学困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明确学习意义, 培养学习兴趣。人生需要理想。理想像灯塔, 它不仅可以引领人生航向, 还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学困生虽然在某个学科上成绩不好, 但我们老师应该帮助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树立一个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合自己的理想。因为只有有理想, 才会有学习内在的动力, 有了动力, 才能激发出学困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动机, 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 我们老师就可以与他们一起制定一些阶段性的短期目标, 在其实现过程中, 学困生哪怕取得一点点进步 (如考分提高一分, 作业是独立完成的, 错题少了一些等) , 我们老师就要不遗余力地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表扬, 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 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获得成就感。

2.教师要树立新课改理念, 创新课堂, 改进教法, 为学困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勇于、敢于打破一些陈旧的“坛坛罐罐” (如传统单纯的讲授教法) , 轻装上阵, 在不断学习中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其次, 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共享”这个平台,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将活动式、提问式、体验式、演讲式等教法导入课堂, 让学困生在乐学的情境中尽情演绎。只有不断翻新的课堂教学, 才会让学困生体会到上课不是一种疲惫, 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学习兴趣有了, 学业成绩将自然得以提升。

3.创新学法, 让学困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水到渠成,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困生学业成绩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引, 学习效率低。因此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积极加强对学困生心理、思想和学法指导, 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设计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这样不仅让其能正确认识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而且有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创新学法 (如课前带题预习、课中积极参与且善于做好笔记, 课后学会反思与运用等等) , 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 循序渐进, 学困生的学业成绩自然就能取得水到渠成的提升。

4.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是学困生热爱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尽管如此, 也很难吸引学困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作为教师, 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喜好, 讲解课程, 亘古不变的板书教学已远远不能吸引学困生的学习注意力, 这时教师就应该了解现代教学技术信息, 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借助形、影、声的共同作用吸引着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困生学生而言, 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鲜活的事例、完美的图片以及真实的声音展现给学困生, 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总之, 要让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转化成功, 教师不仅要挖掘学困生生成的深层次原因, 对症下药, 创新教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帮助学困生更新学习观念、改变传统单纯的学习方法, 积极发展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 从而让其找到开启学习的钥匙, 提升学业成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新课标的践行实施, 倡导以人为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新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 这为搞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但凡原因种种, 学科中仍存在一定的学困生 (是指那些智力正常, 但学习上有明显困难, 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教学要求水平的学生) , 势必影响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因此, 转化学科学困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必须攻克的一个课题, 势在必行。而转化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学困生也不例外。

学困生思想转化工作 篇8

一、课堂教学时注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某门功课产生了兴趣, 即使老师不去讲, 学生也会主动去学。 在课堂教学中, 我会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活跃课堂的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 切勿脱离实际, 如通过课前演讲、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歌朗诵、播放歌曲、多媒体、视频片断、即兴演讲、即兴歌唱等, 激发兴趣,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中注重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没有自信心, 就很难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综观各班级的学困生, 尽管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 但有不少是因为自卑和缺少自信。 所以, 我每节课都想方设法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首先,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 设计一些比较简单而又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问题, 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自己看书而不需借助小组或他人的帮助, 给他们树立 “思想品德学科不难学”的观念, 提高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实行“特惠政策”。 如优先检查学困生的自学笔记、提问时优先让学困生回答、优先让他们板演、优先检查他们的课堂练习、优先询问本节课还有哪些没学会的问题等。 为给学困生一些优先权, 我事先做通了学优生及中等生的思想工作, 避免了各个层次学生心理不平衡的现象。

最后, 在课堂教学中, 我还“夸大”了对学困生的鼓励,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实现成功。 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看待批评与指责的, 但表扬与鼓励却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在表扬与鼓励中能激发自信, 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 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 进而树立自信, 逐步实现成功。 在课堂中, 只要学困生取得一点成绩, 我就大力或“夸张”地鼓励他们, 给他们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热情。 这样做换来了正面影响, 如当其他学困生看到与自己相仿的同学受到表扬时, 心灵也会产生震动:为什么他 (她) 能受到表扬与鼓励, 而我却不能? 从而, 激活了自尊、自强、竞争的心态, 促使所有的学困生不断走上争取成功的奋斗之路。

三、关注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听课习惯和学习态度

谁都有被关注的渴望, 学困生也不例外。 如果发现学困生们课堂听课习惯及学习态度不够正确, 我就会用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 或一句指责兼鼓励的话, 不断暗示或提醒他们注意听课习惯和学习态度, 或者来点“惩罚性”的要求。 用这些方法, 就是让学困生感到老师在关注他们, 进而调整状态, 主动学习。

四、养成良好的整理笔记习惯

“文科类科目要取得好的成绩, 离不开认真而全面的课堂笔记。 ”这一观点, 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会跟班级的所有学生提及。 但是具体到学生个人身上, 笔记的完成程度参差不齐, 良莠各异, 各有千秋, 尤其是学困生的课堂笔记更是乱画一通, 分不清段落和层次, 分不清问题和答案, 可想而知, 考试时肯定会找不准答题方向, 也不会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针对学困生的课堂笔记, 我每节新课时都会利用行间巡视的机会或课间几分钟检查学困生的课堂笔记, 如遇不全或没跟上笔记的, 则会心平气和地指导他们怎么记笔记, 在哪儿记笔记, 如何整理笔记或让他们主动找笔记优秀者帮助整理。 时间一长, 学困生慢慢地学会和养成了即学即整理笔记的习惯。

五、努力尝试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

学困生转化的成功与否跟授课教师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借鉴和使用了本县其他思想品德教师行之有效的“六步环节、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 即: 创设情境———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质疑、反馈交流———课堂小结———检测评价,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1.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注重对学困生兴趣的培养, 情境的创设可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但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体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 围绕教学目标把相关的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 (可用多媒体、 内容少时用小黑板、内容多时打印成课堂自主学习案或自主学习提纲) 投放或发放给学生, 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感知教材知识点及相互联系[2]。

3.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第一步, 让全体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此时教师行间巡视, 指导学困生如何整理笔记, 如何找准答案, 如何分析答案;同时检查督促其他学生的学习笔记, 纠正所有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

第二步, 合作探究。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合作探究时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具有典型性, 要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服务。 解决的方式是先结对子互助交流, 相邻的两个人是互帮互助对子, 再四人互助群学解决此问题。 此过程, 重点帮助学困生理解问题, 掌握知识点, 促使学困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4.质疑释疑讲解 (反馈交流) 。

这是一个小组互动的过程。 “小组互动”是该环节的核心, 要师生、生生、组与组之间实现互动, 避免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单边互动现象。 在此环节中, 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潜力, 先不急于讲解与释疑, 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只有当学生的交流发生争执或不清楚该如何回答和解决问题时, 老师再进入学生中间充当讲解员的角色, 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分析。

5.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由学生进行, 也可由教师进行。 无论哪种形式, 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好课堂小结的语言, 并及时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提升,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 关于课堂小结时的板书设计, 不一定非得罗列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也可将这些知识要点设计成简单的知识树, 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内在联系。

六、给予学困生正确的评价

衡量学困生是否进步, 不能让他们简单地与优等生或中等生相比, 如果这样, 会让学困生感到高不可及, 难达到他们的标准, 进而产生自卑甚至仇视的消极心理[3]。 长此以往, 班级就会两极分化严重, 不利于学困生的教育与管理。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不要对他们过高要求, 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 今天与昨天比, 这次成绩与上次成绩比, 只要比过去有提高就算进步。 例如满分为100分时, 上次测试得了30分, 这次得了35分, 就算进步, 就应该得到鼓励与好评。

有这样一个孩子, 七年级二班, 金某某, 表面看着很朴实也不笨, 对老师和同学很有礼貌, 但却是所有科目的学困生。 我想, 思品科开卷考试, 初中的内容也不难, 如果让这样的孩子这么早就被放弃实在可惜。 于是, 我下课时找他谈话, 问他选择题一道也不对的原因, 让他改错后我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 我说:“咱学得比较慢, 记得也不全面, 导致做题的准确率不高, 但这不要紧, 老师给你定个标准, 就是你能今后每次都比之前少错一道题, 老师就向你的班主任报喜, 在班级中表扬你, 给你树立良好形象增强你的自信, 可以吗?”他笑了, 笑得很开心、很自信。这次谈话对他有了影响, 作业的准确率比之前提高了, 我在每次的作业后面都写上“你的准确率比原先有进步了, 再加油!”。结果在七年级末的考试中, 思品课得了70分。 转化金某某, 我成功了。 由此可见, 给学困生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与要求, 他们也会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

转化学困生需要反复的努力与不懈的坚持, 相信在老师们的正确方法的指导下, 思想品德学困生的转化一定会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邱艳艳.学困生问题表现及成因浅析.延边教育学会论文集, 2009:92.

[2]王金福.六步环节、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尝试[J].中小学校长, 2010 (8) .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篇9

一、帮助“学困生”克服对数学的畏惧心理

作为落后于学习主流的一个群体,“学困生”的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由于经常面对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在家中往往缺乏父母对他们的爱,在学校里又难赢得教师的关爱,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有无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消除“学困生”的这种畏惧心理,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关爱“学困生”,多和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当师生情感处于和谐的状态,学生就会感受到上数学课是一种“欢乐”和“享受”。其次,教师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帮助“学困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能流露出任何不耐烦的情绪,更不能挖苦、批评、指责学生,而应该给予他们最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引导他们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学困生”才会不畏惧数学,进而慢慢爱上数学。

二、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造成“学困生”学习落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就是缺乏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教育必须从多方面抓起。一是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获取一些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如,在复习旧知识时,要从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提起,让“学困生”也有可回答的问题;二是在教学新知识时,根据“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把速度放慢,在他们基本掌握了新知识以后,引导他们总结方法,并做相关的练习题。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困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三是在布置作业时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积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是微小的、瞬间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与肯定;四是在引导学习时,要善于激励,进而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之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教育。

三、加强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当“学困生”克服了畏惧心理,并对学习数学有了自信时,教师就应及时对他们加强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渗透。实践证明,在课后对“学困生”加强辅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单靠教师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是这样做的:在班内成立六人学习小组,展开“能者为师”的互教互学活动。每组选两名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科代表,负责辅导本组学生的学习数学以及当天作业的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学困生”的作业差错,并引导他们改正。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还有错误的,再进行个别辅导,尽快使错误信息在“学困生”头脑中消失;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科代表可向他们讲解,如果科代表都无法解决的,由教师指导解决。由于科代表肩负着辅导“学困生”的辅导任务,所以他们会有一个责任感促使他们不断钻研,而“学困生”不懂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辅导纠正,又能从科代表的讲解中得到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教学,可掀起一个互教互学的热潮,进而有效促进“学困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学困生转化工作浅谈 篇10

那么, 如何转化学困生?一句话, 那就是爱———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 如细雨无声, 润物和风一般。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 我认为学困生的转化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潜心洞察, 大爱厚生

正如全国优秀教师高万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爱, 爱就是教育”。学困生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冷漠, 产生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无药可救, 矮他人一截, 低他人一头, 故多产生厌学、拒学情绪。身为班主任, 要多一份心思, 多一双慧眼, 要认真分析、观察这些学困生的日常表现, 言行举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潜心洞察, 于细微处见精神, 用爱心浇灌, 对症下药。

记得去年我刚接到一个二年级的生班, 一个叫谢芳妮的同学, 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 怯怯懦懦, 课间也不愿和孩子们玩耍, 常常一个人待在角落处, 而且成绩特差, 学生总是歧视她。于是, 我主动找她聊天、谈心, 课间同她一道跳绳, 打乒乓球。并主动上门家访, 方知她是个留守儿童,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由爷奶照管, 家里很穷。一次上课, 我让学生以“我的愿望”为主题演讲, 她战战兢兢地站起来说:“我…… 我的愿望是…… 是有一个心爱的文具盒……”同学们哄堂大笑,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是啊, 这么小的要求, 可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多么难啊!事后, 我为她买了一个粉红色的文具盒, 她如获似宝, 当她手捧文具盒时, 两眼含着泪花, 半天迸出一句话:“老师, 我很爱你———”是啊, 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化, 一种情感的升华啊!慢慢地, 她变得开朗多了, 愿意和师生交流了, 加之我的努力开导, 认真呵护, 学习一下子赶上来了。

二.尊重信任, 因材施教

信任, 是对学困生更好的鼓励, 而鼓励则是启迪学困生自信心的金钥匙。尊重个体, 尊重差异, 允许孩子们的缺点和错误, 尽量不要无故的挫伤他们烂漫的童心啊。在教学中, 有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学生成绩, 不顾学生个性发展, 个体差异, 尤其对学困生歧视、体罚, 戴上“有色眼镜”看人, 甚至脏话大骂一通, 或拳脚相加。这样, 大大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羞愧与耻辱。”所以, 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师益友,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个学生, 经常和他们沟通、谈心, 与学生打成一片, 哪怕是一个赞赏的微笑, 一个鼓励的目光, 一次小小的拉钩, 或许会唤醒一位沉睡的巨人。

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只有尊重信任, 因材施教, 才会使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挺起脊梁做人。

三.激发兴趣, 润物无声

学困生因其各方面表现较差, 对学习普遍缺乏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闪光点, 用欣赏的目光, 宽容的目光, 厚待的目光, 哪怕只是一丁点儿进步, 都随时给予鼓励。正如高万祥所说:“赞扬、欣赏、鼓励, 是照在孩子们心灵上的阳光。”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 社团活动, 合作交流, 让其在趣中求学, 学中求进, 进中求乐。

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学生, 成绩很差, 可我发现他的美术画得不错, 于是我经常鼓励他, 并以他为组长, 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 他一下子好像变了个人, 融入到班级的大熔炉, 其余各科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精心呵护, 静待花开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转化, 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必须持之以恒, 精心呵护。要始终相信, 每一朵花儿都有她的花期, 只是迟早而已, 她们是经不起任何狂风暴雨的洗礼的, 要相信种子, 静待花开啊!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总之,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只要每一位教师坚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润物细无声。相信, 这朵迟开的花儿必将绽放她最灿烂的笑脸!

摘要:本文提出了对学困生要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 潜心洞察、大爱厚生, 尊重信任、因材施教, 激发兴趣、润物无声, 精心呵护、静待花开等有效转化策略。

上一篇:三期动态扫描下一篇:春季防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