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2024-05-02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精选八篇)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篇1

一、全面了解学生,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 担负着两重的责任:既要做好班主任, 还要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身份的特殊性, 使得班主任工作做起来, 就格外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那么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 首先要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才能对症下药, 用合适的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多问、交谈、多观察、家访等。

1. 多问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问学生, 问问他们对班级的管理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自己有什么思想认识;可以找几个班级里比较诚实可靠, 又非常热心的同学, 通过他们了解其他同学的情况, 及时掌握班级里每个同学的爱好、成绩及性格等基本情况;还可以通过家长询问孩子在家里是否听话、学习是否积极、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及时通过其他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遵守纪律等情况, 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 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或方式, 还可以为与学生交朋友提供方便。比如, 我就通过问其他学生, 了解到班级里张小燕同学家庭困难, 爸爸还是残疾人, 所以我就发动学生为张小燕搞了一次募捐活动, 既给张小燕解决了一点经济困难, 又通过这次活动团结了大家, 使大家都有了帮助别人的美德体验, 提高了思想境界。

2. 交谈

交谈是一种了解别人, 获得别人信任的有效方式。班主任和学生谈话一定要找准突破口, 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 就像朋友一样, 态度和蔼可亲, 让学生解除顾虑, 打开心扉, 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班主任教师。小学生就是这样, 有很多内心小秘密都不愿意告诉父母, 而班主任只要工作到位, 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 使学生愿意把心里的“故事”告诉你。做到这一步, 班主任的工作就会非常顺利。

3. 善于观察

班主任要长有一双敏锐的善于观察的眼睛, 及时观察班内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对一些事情早一点发现苗头, 早一些处理, 就能使问题提前得到解决。不要等到事情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或者已经发生再去处理, 否则就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或者使问题无法进行处理。这要从学生的细微表现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变化, 及时予以帮助,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 我就时常和学生在一起玩一玩、聊一聊, 借此了解分析学生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捕捉他们的心理动态, 掌握他们的思想观念, 并及时加以引导。

4. 家访

做家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了解学生动态的方式, 还可以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为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增添许多的机会。同时通过家访所了解的情况, 比从其他渠道得来的信息更为准确, 对问题的处理也就更加准确合适。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的支持与信任。比如, 我们班张小华同学, 连续三天迟到, 而且上课也没有精神, 不是打盹就是睡觉。通过家访和别的同学反映, 我了解到原来是张小华偷偷到网吧玩游戏, 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了解到情况后, 我及时通知家长, 共同对其进行教育和监督, 经过一个月的教育和监督, 终于使他戒掉了网瘾, 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来。家长高兴地说:“要不是老师发现得早, 我们的孩子就真的完了!”从这个实际例子当中可以看出, 做家访确实非常有效, 对班主任工作的进行也非常有利。

二、用爱心去温暖学生, 让学生理解教师爱的伟大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母爱是无私的, 不求任何回报的, 但是母爱有时难免有失正确, 就有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 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甜蜜生活, 养成孩子娇生惯养, 不懂得与别人相处的方法。可是教师的爱就不能这样, 它是一种和母爱有较大区别的爱。教师的爱首先要做到公正无私, 对于班集体当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一样, 不能只喜欢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而对于调皮、成绩落后的学生就不管不问, 甚至厌烦。如果这样做, 那只会加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对班集体的管理非常不利。其次教师的爱要真诚, 教师爱学生不能弄虚作假, 只做表面功夫, 而要做到实处, 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只有学生信任教师, 才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 才会愿意把自己的心声告诉教师。

关爱学生不仅仅是在学生生病时端水喂药, 而是要让学生在感情上真正接受教师, 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平时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 在学生快乐的时候, 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取得好成绩时, 由衷地为他们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在他们有不快乐时, 及时予以帮助, 排解忧愁。只要教师的爱是真诚的、细致的, 就会拉近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 从而使学生相信教师, 对解决班级里的问题, 非常有益处。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 做到奖罚分明

只要是人都有自尊心, 都有人格尊严, 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也有权利和尊严, 也有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 更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要想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就要尊重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一样, 奖罚分明。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 对学生进行严厉地批评或者讥讽挖苦,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甚至会恨上教师, 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厌烦教师所教的课。这样的教育是极其错误的, 严重与我们的教育理念相悖的。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篇2

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

有人把教师比作“托起明天太阳的人”。这个比喻很恰当。“托”,不是像母鸡一样“护”着小鸡;也不是像马戏团那样“驯”着动物。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投入我们全部的爱心来阐释这“托”的含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不可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更不可能使我们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有了爱心的依托,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养的队伍,一支属于21世纪的队伍。

古今中外,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无声地向我们诉说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每一位学生,我们才能打开每一位学生心灵的窗户,才能教育好他们。作为教师,也许大家对魏书生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任校长、书记,省内外社会兼职达38项之多,他没改过一篇作文,没考过一次试,以1988年魏书生所教的两个毕业班为例:暑假升学考试135名学生都达到了升学分数线; 全市14所中学,超过600分的考生共30名,魏书生班占了10名;全市总分第一、二、三名及语文、政治、数学、化学、英语、生物的学科第一名都是魏书生班的学生。”当我看到这一段文字时,我被深深的震动了,同样是一名老师,我多么想像他一样啊。

毋庸质疑,魏书生的教学当然好,可是只有书教的好是不行的,有很多老师,书教的也不错,但效果不一定有他好,为什么?那就是缺少了成绩获得的另一个海量资料分享

重要基石,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

他的尊重是真尊重,不虚情假意,点到为止。他对学生的尊重,就如成人之间的你我关系。从我自身看,毋庸置疑,我也是爱自己的学生的.课下,我也会对学生摸摸头,开开玩笑;学生病了,我也会嘘寒问暖,带他们去医院;每逢过节,我也会把住宿的学生叫到家里。但是,骨子里,我还是我,学生还是学生,当他们犯了错,我还是会站在老师的立场,会批评他们;当他们顶撞了自己,我也会觉得他们冒犯了老师的尊严.所以,学生对我只有一时的感动,而不是心甘情愿的折服。所以当我从教室里出来,有些被强迫的学生就不愿学习了,这就是根本。

可是朋友不是,朋友托办的事,一定要办好,因为你怕辜负他。魏书生的课堂,应该就是这样,学生是魏老师尊重的朋友,魏老师是学生尊敬的朋友,交换的条件是,老师给学生最好的民主,学生给老师最好的成绩。因为魏书生放弃了高大,所以他收获了亲近和成功。

假如每个老师都如魏老师那样实行民主,真正的从骨子里去爱学生,把老师的角色扮演的卑微一点,学生的角色强大一点,那么,不仅有分数的成功,也会有社会道德的成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新生代。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不轻信,不盲从,他们更不会迷信老师的权威,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如严父慈母一样,用我们的全部爱心去感动他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座的同行们,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如同对待我们心爱的孩子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成功!我坚信,今天用爱心托起的太阳,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篇3

一、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

在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我们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作为班主任要洞察学生的心理,不要急于评判抹杀。要想多了解学生,那就要具备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学会沟通。所谓的沟通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的平等的,并不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去质问,那样的沟通是不平等的。学生也不会向你打开心扉,和你说实话。

作为班主任,已经见惯了学生垂头丧气的站在办公室门口,也习惯了学生沮丧的站在教室前面聆听教师的斥责。老师滔滔不绝的讲着大道理,学生并不以为然,有时老师情绪失控甚至会打骂他们。这样教育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有一天,我走进教室,就感觉教室里面气氛压抑,同学们的表现和往常大不相同。有几名同学在那窃窃私语。我当时感觉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但我没有冒昧的去问他们,而是仔细的观察,因为我知道在这种场合下即便是我问了,学生们也不会说的,反而会对我更加戒备,等到下课的时候,我把一名上课时一直低头的同学请到办公室,在走楼梯的时候,我就问他:“今天老师讲的课你都听懂了吗?”他说:“听懂了”。我又说:“老师看你课堂上没太注意听讲,是不是感冒了,你的脸那么红?”他当时并没有回答我,一直和我走到办公室。我又说:“你有什么事要和我说吗?”只见这名同学低下了头,想了半天,终于开口说话了。原来中午他和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矛盾,在走廊和我们班的另一名同学发生了肢体冲突。在他叙述整件事情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委屈,但更多的是害怕,害怕我对他的斥责。等他说完了,我就直接问他:“你的脸还疼吗?还有别的地方受伤吗?”这时他抬起头,看着我说:“老师你不会要把我交给政教处,然后不要我吧?”我说:“不会的,虽然你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你可以主动的和我说清楚。等问题解决了,老师会原谅你的。你还是先把脸擦一擦吧。”说着我就递给了他一块毛巾。他说:“老师你放心吧,我知道错了,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处理好的。”过了一会我把打人的学生也叫了过来,我首先说明了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你们是同学,一定会原谅对方的。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你们到办公室外面自己去解决,好吗?俩人走了,当他们在返回来的时候,我们都笑了。打人的同学主动道歉,被打的同学也大方的接受道歉,并原谅了他。后来打架的学生私下里和我说:“幸亏老师那天帮了我一把,要不然我可能被学校开除了。”我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

可以看出一名学生对老师的感念,往往不是因为曾经快乐的在一起,而是因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某些养分,如老师尊重过,并温暖的給予过。这些养分就是一种催化剂,是催生学生向积极方面进步的催化剂!

二、作为班主任,我们的教育应尊重学生的行为规律

俗话说:“水易疏不宜堵”当我们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状况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冷静,千万别还没清楚状况,劈头盖脸一顿训斥。然后想当然的认为在你的震慑下学生一定不敢再犯了。可事实却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同样的事情又出现了。这令班主任们头疼不已,就想当然的认为这个学生无药可救了,给他加以更严厉的责罚。其实这样是不会达到教育目的的,你的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学生走向另一端。

在我们班级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都出去打比赛了,为此我们班的体育课也就不得不暂停。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失望极了,其实我也挺失望的,因为我还得看自习,但是没办法。这时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得知了这件事,就拿着卷子到我办公室说:“李老师这节体育课我上吧!我给同学们补一节课,你就不用去了。”我心想:“好事呀,同学们既学了知识,我还不用看自习,两全其美。”便满口答应了。不想,没过多长时间,数学老师就非常气愤的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李老师,还是你去吧,同学们不同意我上课。”说完便走了。我当时也不理解学生们的做法,上不成体育课上数学课有什么不好呢?我便急匆匆的走出办公室,来到教室。学生们这时也意识到他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班级里静悄悄的。我走上讲台“狠狠的”教育了他们,并要求他们去向数学老师道歉。我原本以为这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但是两天之后又是体育课。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看自习,让我未曾预料的是班级里除了一个病了的学生,其他的学生都不见了。问了才知道,都去上体育课了。我想前几天对他们的“教育”算是白费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才意识到我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们应该很清楚体育课是我们的学生最爱上的课,他们想上体育课的心情作为班主任是应该理解的。如果我当时学会换位思考的话事情就不会无果而终。而我也失去了一个能了解学生的机会。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用学生的大脑思考问题、用学生的兴趣添补自己的兴趣、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情感、把学生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等途径了解学生,这样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三、作为班主任,我们的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现在有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学生的分数,越来越多的时间被作业侵占,很多学科不同程度的被淡化或被取消。有些学生就失去了快乐学习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的应该怎么做呢?我想首先应该正确定位学生的成绩。其次是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优点,多多鼓励,让他们在鼓励中快乐的成长。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就给我们讲过他的一个亲身经历。他是这样描述的:“王老师教语文,也是班主任。 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篇4

一、夯实课内阅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可见指导好学生朗读好课文, 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想象读、体会读、表演读等,通过读,学生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情感;通过读,学生感受着作品的美感,体验着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通过读,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就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课堂上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语文还需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的重点词句比比皆是,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才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如有老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等关键词,抓住“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等关键语句读,从而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特别之处,了解了引号“引用”的作用, 并通过去掉“极了”“透了”比较不同, 体会出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效果。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感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读中再现情景,更真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感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习得了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读通文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如: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有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文时,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绿色的盖被等。在学生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大力促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三、四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入手,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内,在班上建立了一个“班级图书角”,书是由同学们在家里带来的,学生看书之前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然后填借书卡,规定一周之内看完,看不完的续借。这样一来,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证学生看书的时间和兴趣,我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在静静的读书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我最开心的时候是看到学生有空便很自然地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读,甚至还不时地往本子上记录着什么。课堂上,学生最开心的时候是收到老师奖励的读书达标卡。开展阅读交流展示课也是班级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有的同学展示“我为图书写简介”,即对书的主要内容或者精彩部分作叙述,还要写上推荐指数,还有的同学写“阅读记录册”, 摘抄精彩的句段,记录自己读书的体会等。阅读交流展示,既促进了孩子的积累感悟,又锻炼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这样以优促好,带动全班,通过人人都展示的阅读交流,逐渐形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一种习惯和乐趣。

打开心灵的窗户 篇5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我有许多次失望,考试有时没考好,值日同学们也不听我指挥,比赛有时也发挥不好,这一切都有可能让我失望。

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做好一件事情。

但是,我依然会面对失败,不气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有一次,在一个学校举办的跳绳比赛中,我已经在家里练过许多次了,到了操场,我静静地看着其他同学们跳绳,他们个个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看着他们跳得那么快,那么好,我心里也有一些紧张。

到我们这组了,我的心里“扑通,扑通”的跳着,哨声一响,我迅速地跳着,不一会儿,卡了一下绳,我的心里又紧张了几分。

接二连三的,又一次卡了,再一次卡了,我的.心里紧张得不得了,怎么办,就这样放弃了?不行,我还要继续跳,即使是最差的一个,我也要完成这次跳绳比赛!心想着,哨声一响,我已经知道结束了,便走回了教室。

在得知我前10没进时,我毫不气馁,依然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其实,生活中的不如意,非常不值得我们去气馁、去悲伤、去失望。

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态度,换一种角度看世界。

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请别用带颜色的目光看我【2】

请别用带颜色的目光看我,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都有尊严,不是吗?当然啦,这种带颜色的目光,是一种不善的、不好的目光。

哪怕身份卑微、地位低下,我们都应该相互尊重;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我们都有自由和民主。

我不喜欢别人藐视我,我也不喜欢藐视别人。

我们通常都会看到,很多人都喜欢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谈生意,交朋友,因为他们不喜欢和比他们弱的人交往,比他们弱的人,那么看他们的眼光就会相对的不一样,或鄙视,或不屑一顾。

就像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一样,满脑子装的都是好奇,眼里闪现出来的都是无知,很多人都会鄙视,用带颜色的目光对待她。

我想,乡下人进城时,城里的许多东西都不太了解,社会生活交际方面也完全不同乡下了。

一举一动,在别人看来都是一个十足的乡巴佬,什么都不懂。

我觉得,这是人性。

可我想,又有谁每一个方面都优秀呢,又有谁一出生就高人一等呢?没有。

也许你现在高人一等了,你去嘲笑别人、鄙视别人,可你想想,当初“刚刚进城”的你,难道就没有受到别人的鄙视吗?别人的那种 带有颜色的目光,着实会让人受不了,你知道那一种感受,可为何又要那么对待别人呢?尤其是没有你优秀、还在社会底层打拼的人呢。

如果总是瞧不起比自己弱的人,那么有一天,那些曾经被自己用带颜色的目光扫过的人事业有成了,混的风生水起,甚至比自己强上数倍。

那么,你会后悔自己当时的态度吗?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你便去称赞他、讨好他,并且想尽一切办法与之搭上点关系。

同样,这种带有功利性、带有颜色的目光有时不好的。

我们去向他学习,去欣赏他,那是很棒的。

老师,父母教我们怎么为人处世,为人处世是很重要的。

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不要总带着有色眼镜对人对事,不该随意侮辱他人。

总之,比我们弱的人,我们可以教他们我们懂的东西。

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别人用带着颜色的目光看我们,那么别人呢?可想而知。

请记得: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对待他人,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别人带着有色眼镜与我们交流。

我不喜欢别人用带有颜色的目光看我,我也不喜欢用带有颜色的目光对待别人。

伤感的秋天【3】

有些伤痕,划在手上,愈合后就成了往事。

有些伤痕,划在心上,哪怕化的很轻,也会留驻于心。

有些人,近在咫尺,却是一生无缘。

生命中,总有一些精美的情感瓷器在我们身边跌碎,然而那裂痕却留在了岁暮回首时的刹那。

谁都有这样的时刻:夜深人静,情感的伤口又在人世的雨天隐隐作痛,心在回忆中挂满泪滴。

提醒我们在那样的岁月里,我们怎样地被爱神的手臂抚摸,又怎样地被爱神冷漠的目光所作。

独自一个人背负行囊在情感的荒原流浪。

或许我们应以一种平静如水的心情来追忆,温馨的往事,浪漫的情怀,出人意、天意的离别。

但真的能做到平静如水吗?一切就是这样,最初的情感最真最美,却往往最脆弱、最单薄。

迷茫和忏悔,幽怨和心痛是跌落在昨日的珠帘里,每一颗珠子都印满青春的痕迹。

渴望打开心灵的窗户 篇6

不论摆在你面前的是什么,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或者一句话,往往都像一盏茶,需要用心品读。

有些人,走到人生的黄昏,才感叹自己错过了许多,也许还会谴责老天不公,为什么那个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没有砸在自己脑袋上。可你错过的只是机会吗?不!试问,如果那个苹果真的降临在你的头上,你会吃了它还是把它踢得老远?这也许无从解答。当机会来临时,有些人灵光一闪,打开了心灵之眼,及时把握机会,才获得了成功。

机会来得悄无声息,一次又一次地擦肩而过,常常要耗费你多年的时光。但当你已经在尘世中磨砺多年,你的心灵之眼就会在不经意间打开。就像曹操,多年征战的磨砺之后,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心灵的眼睛让他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做事也更有谋略。后来他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抒发了他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曹操面对有限的人生,却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常人不具备的英雄气概,是他在艰辛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

面对同一个事物,一人用眼观看,一人用心体会,结果自然不同。夕阳西下,山色更显秀美,当看到鸟儿成群结队归巢时,有些人觉得美,但看过了便烟消云散。而著名诗人陶渊明却从看似简单的事物中,领略到人生真谛,并将这优雅的“无我之境”描摹于纸上,因而深入了人们的心灵。美好的事物令人愉快,高尚的思想永驻人心,当你在欣赏美景的时候,不妨用心灵之眼去解读其中的真意,那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哩!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篇7

假如你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能体会到最强烈、最深刻、最丰富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这种爱不同于一般的“母爱”“父爱”, 也不同于普通的“情爱”“友爱”。这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师爱。师爱是一种自觉而理智、纯洁而全面、普遍而持久的爱, 是一种无私、高尚、伟大的爱。

一、师爱是自觉的爱, 是教师高度责任感的反映

它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高级情感, 是出自教师对特定社会目标的期望和追求, 而不是人的自然天性的本能表现。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他把教育对象看成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兴旺、人类的希望的时候, 他就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所有的精力、知识和才能都倾注在学生身上。所以, 师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师爱是理智的爱, 是升华了的母爱

教师爱学生, 不只是停留在用慈祥、关注的态度来庇护孩子, 不仅仅在生活上关怀备至, 更主要的是在思想上、心理上关怀爱护孩子。教师爱学生, 关心、尊重学生, 不是一味迁就、盲目顺从、无原则地偏袒学生, 师爱不同于溺爱和宠爱, 是一种理智的爱、冷静的爱。教师要通过爱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自觉地成为自尊自强的人。

三、师爱是纯洁的爱, 是不要任何回报的爱

教师从事的职业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事业, 教师的职责就是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精神财富传授给年轻的一代, 教师辛勤地备课, 又不厌其烦给学生讲解、指导, 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数百年、数千年的知识和思想学到手。所以每个学生微小的进步, 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四、师爱是全面的爱, 是更为集中地反映社会的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全面的, 德、智、体、美、劳等都要关心。不仅要关心学习, 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成长、身体健康和心理卫生, 甚至是课余生活和家庭生活。不仅要教书育人, 管教管导, 还要在生活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贴心人,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 使他们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所以教师的爱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专的学科和课内, 还要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全部领域, 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五、师爱是普遍的爱, 是高尚、无私的爱

师爱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公正。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 无论是听话的还是倔强的, 无论是富有的还是穷苦的, 教师都必须用同样的爱来对待他们, 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与引导, 达到转化、成长的目的。

六、师爱是持久的爱, 是恒长、隽永的爱

师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良好师德和心理素质的教师都知道:任何情况下都不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带给学生。另外由于教育周期长, 学生成长过程复杂, 认识过程有反复, 特别是转化后进生, 改变学生的不良品行, 更需要教师持久的爱心, 做深入细致耐心艰苦的思想工作, 而且一定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持之以恒, 才能达到效果。

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需要爱, 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 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

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篇8

一、尊重学生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观念和形式上的民主、平等、開放,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为主体发展提供了个性展示的舞台。它可以促进课堂的开放、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而,探究学习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㈠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㈡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爱好和特长,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等,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㈢ 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自由表达;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可以大胆质问、怀疑、批判教师的观点或教材的观点及其他权威,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不完善的见解等也受到保护。

二、自主学习的原则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历史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㈠ 要采用必要的策略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精心设置问题情景。②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只是要求教师的精讲要“精”和“当”,教师的精讲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③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习的合作意识与技能。④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

㈡ 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①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发展、设计问题。备课时,教师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认识的新台阶。设计问题,既要注意覆盖每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还要遵循启发性、兴趣性、量力性、循序渐进等原则。②注重师生关系与情感交流的协调性,实现教学民主化。“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成为参谋者,而不是独裁者;成为指导者,而不是评判者。要充分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平等公允地善待每一位学生,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情感的辐射,在愉快的反馈交流中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通过阅读思考,最后达到“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的标准。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三、鼓励质疑的原则

㈠ 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

①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②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③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老师易于知晓。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㈡ 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①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应当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②指导学生方法。不要求学生个个训练有素,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③创设问题情景。教师要不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勇气和习惯。

上一篇:冒名贷款下一篇:对中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