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操训练模式研究

2024-05-21

大学体操训练模式研究(精选五篇)

大学体操训练模式研究 篇1

1 目前各类体操训练模式简介

1.1“多元整合”模式。

指在一定教学思想、目标指导下, 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操教学过程的特点, 针对一定的教学环境, 进行一系列多元整合的体操训练。

1.2“三段五步六法”模式。

具体说就是, 将体操训练课划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开始、课程进行和课程结束, 并对应激趣、探究、练习、归纳、扩展五步程序, 同时,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经常使用六种方法:边听边思索、过学边想象、边练习边品味、边讲边示范、边做边讨论、边思边归纳。

1.3“双主互动”模式。就是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训练。

1.4“体验-同化”模式。以学生的已知结构为出发点, 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以提高体操训练的效果。

1.5“分层”模式。充分尊重认识不同学生的素质情况、认识能力和掌握接受能力, 在选练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不搞一刀切。

此外, 还包括“目标-主体-发展”模式、“主体性”模式和“DIY”模式等。

2 各类体操训练模式简要分析评价

可以说, 目前我国高校体操教学与训练正在逐步适应教学改革、学生身心特点和科学的体操训练趋势, 渐趋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体操训练模式, 而且在具体内容上, 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具体而言:

2.1 从学生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没有自主权, 成为教师输罐的机器,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 更没有创造力。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自身的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对于大学体操教学与训练而言, 新模式提倡以“放”为主, 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充分激发学生训练兴趣的基础上, 促进他们有效掌握体操技术技能。例如:“多元整合”教学模式, 力求每个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完成训练任务的喜悦,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技术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与完善;“三段五步六法”模式主要由教师设计, 整个流程既有教师的活动, 又有学生的活动, 体现师生双方共同参与、配合和协作进行体操训练;主体性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在训练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 同时创造良好的便于主体参与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围中较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思想和行为, 使大部分学生达到预期的体操训练效果;“体验-同化”与“分层”模式, 要求学生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身体条件, 在训练时不能盲目地求新、求难,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选练手段和方法, 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相应的学习目标, 不可过于急躁。

2.2 从教师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在学校教学中, 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离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也就是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例如:多元整合模式的实施要以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特征为基础, 需要教师要及时反馈训练的具体进程与效果, 从而确定指导下一阶段的训练;“三段五步六法”模式中, 每个步骤和环节都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 认真进行观察与体验, 从学生实际的训练出发, 耐心解答学生在训练中提出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双主互动”模式要求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者即时互动, 相辅相成。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与训练“放开”, 以学生的自觉主动选练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体操技能为重心, 坚持教学民主, 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课堂训练气氛活跃, 激发学生练习动作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练习动作技术的能力;在“体验-同化”模式中以及“分层”模式中, 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技能掌握情况, 从而即使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 以更好地实施下一步的训练教学。

3 促进大学体操训练的最优化

3.1 改善体操训练的条件

现代教学实践证明, 各种教学模式要达到最优化效果, 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可或缺。具体到体操训练方面, 虽然构建并实施了多种训练模式, 但是体操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必须辅助相应的训练设备、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常备资料等, 才能充分发挥出各种训练模式的最佳效果。在保证训练过程最优化的基础上, 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受伤也非常重要, 因此, 还必须配备相关的训练方式设施设备、伤病防治设备, 确保全体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受伤病困扰, 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化条件。拥有专业训练条件、轻松的训练氛围, 再加之教师的适时指导, 学生在训练时不至于紧张、恐慌, 从而能顺利完成规定的体操训练动作。同时,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善教学条件。

3.2 激发学生练习体操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大学体操训练的优化过程中, 要强调教师对教学训练活动的要求, 因为教师是激发学生练习体操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动力, 也是训练过程最优化的核心要素。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体操训练课训练的全部任务, 努力探索体操各项基本技术、技能的最合理的学习和训练方式, 随时检查学生对达到训练目标而表现出的信心, 同时严格地检查学生掌握体操基本技术与技能的程度。在教师灵活、认真、耐心、细致的指导下, 学生被激发出来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训练过程的最优化。

3.3 把握跟踪体操训练的发展趋势

大学体操训练模式研究 篇2

1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因此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关键词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同时也为作为体育专业主干课程的体操教学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

自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家A.JeanAyres博士于1972年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并据此研发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的感统训练方法以来,感统理论及其训练方法就被广泛地运用到国际儿童教育领域。而在我国,感统训练教育模式则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儿童教育活动。

1.2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根据感统训练方法、手段与特点,我国体育界有专家学者为此展开研究并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进行融入感统训练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一个问题由此产生,即:当前这些研究多是专家学者的个人研究兴趣,如何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认识、接受、吸收感统训练并运用到常规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来?简而言之,感统训练如何在更大范围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得以实施?

“在教育领域中,行动研究不囿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种理论知识,而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践者、实际工作者对实践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及经验”2]。该研究则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所做的一次体操教学行动研究,同时该研究也旨在融合跨学科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体育专业体操教学内容的内涵化发展,由此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2.1实施对象

此次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对象为温州大学体育学院、、级入学新生,6个体操教学班,共120人。

2.2前期准备

(1)凝练相关感统理论:感统理论包括感觉统合基本知识(概念、内涵、发生机制等)、感统失调(表现、成因等)、感统训练(操作手段、遵循原则等),感觉统合理论涉及脑的功能发展、学习和学习障碍的`矫正3个层面[3]。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并非是对爱尔丝博士庞大感统理论的深入细致学习,而是抽取其教育理论之精华,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行动中。人体有视、听、嗅、味、触、前庭与本体7种主要感官,在体操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利用并有效发展的是后种,即: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的行动研究理论假设为:通过体操教育可以有效刺激人体触觉、前庭觉与本体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2)购置感统训练器材:感统训练有专门训练各种感官的教学器材,通过这些器材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输入较强的感觉刺激,诱发顺应性反应,由此增强和改善大脑接受与输出信息的整合功能。根据此次教学行动研究,有计划性地购置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包括万象组合、大滑梯、小滑板、独角凳、过河石、触觉球、大陀螺、A字架组合(含横、竖抱筒)、1/4圆、平衡板、跳条、17件体能训练组合、8件触觉平衡板等专用器材。

2.3实施过程

(1)理论导入:该部分以理论课的形式,对学生分别讲授了感统训练相关理论、感统训练器材介绍、体操教育与感统训练的相关性等,使学生充分了解感统训练融入体操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等,为随后的教学行动研究奠定理论上的基础。

(2)感统训练器材的学习与使用:该部分主要集中在体操课堂教学前半部分(约15min),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训练器材的功能(如万象组合可以训练本体觉并强化精细动作策划能力、大滑梯小滑板组合可以刺激前庭觉与本体觉发展、触觉球可以有效发展触觉与前庭觉等)、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如大陀螺的转速控制、大滑梯小滑板组合的保护手法等)。体操教学时段为一学年共128课时,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实验班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的使用方法。

(3)运用体操技术动作拓展感统训练方法:该部分主要集中在熟练掌握某个体操动作或技术之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某个体操动作和技术如何促进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体操器材如体操垫、双杠、单杠、平衡木、肋木、跳箱、山羊、跳马等发展其他感统训练形式与方法,使感统训练与体操教学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与目的。如通过讨论,研发出“双杠两杠间四肢轮换攀爬”(有效发展前庭觉与本体觉以及手眼脚的协调)“单杠悬垂波浪摆动”(有效发展本体觉与前庭觉)“双杠横向滚动”(可以有效发展触觉、前庭觉与本体觉)等体操融合感统训练的练习形式,在丰富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精神。

(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问题:该部分主要运用在体操教学考核环节,以课后作业形式,采取分组讨论、集体创编、成果展示的模式。通过该环节,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集思广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教学活动。由于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与“小家庭“生活模式的形成,青少儿户外活动空间的锐减以及剖腹产儿童的增多,诸如“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空间结构与知觉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碍”等问题日益增多,有效解决当前青少儿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感觉统合教育重要解决的热点。通过前期学习与训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知识以此解决这些当下问题,无疑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操教育价值并赋予学校体操教学的新视角与新途径。

3教学行动研究的成效分析

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的教学行动研究历时3年,涉及体操教学6个班级,参与实验学生人数达到120人。通过系统学习,参与实验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感统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体操动作与技术解决当前青少年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在解决“身体运动协调障碍”问题上,融合感统训练的体操练习方法,较之传统的感统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学生于该学年(?)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的3所学校(初中)的体育课堂中,所有参与此次教学行动研究的学生,均能有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练习方法,创设出各种身体锻炼形式,在枯燥的体操动作学习中注入丰富的练习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任课班级学生练习体操的积极性,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有实习生为有严重“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的个别学生,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感统训练方案,获得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4结语

针对当前体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有学者指出需要“树立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课程新理念,把‘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体操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4]。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意义,不仅丰富了当前体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而且进一步促使体操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当以矫治“问题儿童“为宗旨的感统训练,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感统教育活动时,当感统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存在教育价值的契合点时,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吸纳感统训练理论的精华,这既是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一种扩充,也是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教体艺[]7号,2003.6.19.

[2]宋虎平.行动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11.

[3]AyresAJ.Sensoryintegrationandlearningdisorders[M].LosAngels:WesternPsychologicalServices,1972.

业余体操训练模式研究 篇3

一、传统业余体操培养模式

所谓传统的业余体操训练模式是指三级训练模式:业余体校—省队—国家队这三个中的业余体校部分, 业余体校作为竞技体操的基础和源头为我国竞技体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我国竞技体操的梯队建设输入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其中世界闻名的仙桃李小双体操学校作为传统业余体操学校的优秀代表之一, 被确定为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更是被誉为体操冠军的摇篮, 为我国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 更培养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4位奥运冠军, 为我国竞技体操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在所有业余体校的发展中都遇到同样的问题, 如教练员运动员的流失, 先进运动器械、辅助器械得不到及时更新, 训练经费得不到满足等都阻碍了我国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传统的业余体校仍作为我国业余体操训练的主体, 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国体操事业的发展, 如何正确积极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着我国竞技体操事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俱乐部式的业余体操培养式

俱乐部式的业余体操培养模式作为新型业余体操训练模式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对传统业余体操训练模式有一定的冲击, 但多元化的业余体操训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业余体操的发展。俱乐部式业余体操训练模式的开展也带动了我国业余体操向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俱乐部式的业余体操培养模式主要是目标培养, 增加孩子对业余体操的兴趣,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业余体操训练中, 将较为优秀的、有天赋的孩子输送到高层次的运动队, 以便获得更专业的业余体操训练。佛山李宁体操学校是俱乐部式业余体操培养模式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宗旨是“快乐体操”, 让孩子能在愉悦的氛围里, 快乐的进行业余体操学习。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 开设不同层次的业余体操训练班, 循序渐进, 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优秀的体操运动员, 也为我国体操事业做出了贡献。

俱乐部式的业余体操训练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首先, 优秀的教练员是体操俱乐部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 一个优秀的业余体操教练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业余体操训练经验, 合理的运动选材等;其次, 俱乐部式的业余体操训练模式无法大面积开展, 很多经验不足,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必要的运营经验和管理经验, 而现阶段的俱乐部形式大多数是根据国外的俱乐部形式模仿过来的, 这些模仿过来的经验也难以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地情况来特殊处理。最后, 俱乐部式的业余体操训练所用的训练经费都是学员所缴纳的训练费, 这些训练费是无法满足业余体操训练中所需要的各项支出, 如优秀教练员工资支出, 运动器械、辅助器械等软硬件支出。

三、体育院系式的业余体操训练模式

体育院系式的业余体操训练模式主要是指有能力的体育院系在学校内部开设专业的业余体操训练班, 这种业余体操训练班的定位在业余体校和省队之间, 把传统的三级训练模式:业余体校—省队—国家队, 变为四级训练模式:业余体校—体育院系—省队—国家队。这种新型的训练模式承上启下, 能避免“慢热”型运动人才的浪费。武汉体育学院体操基地作为体育院系式的业余体操训练代表之一, 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先后培养出了杨威、程菲等世界闻名的优秀体操运动员。这种体育院系式的业余体操训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就业的问题。一方面, 在体育院系这样一个多项目的大平台下, 如果一个运动员在业余体操的训练中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 可以将多年业余体操训练的基础作为跳板, 向其他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转型;另一方面, 体育院系作为高等院校, 能为更多运动员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让运动员不至于退役之后处于无事可做的尴尬境地。然而这种比较优秀的业余体操训练模式在推广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使得这种训练模式只能在少部分体育高校开展, 也只有小部分从事业余体操训练的爱好者能享受到这种条件。如果能在各个省市高校, 有能力、有条件的大学体育院系中开展这种业余体操训练模式, 将会对我国业余体操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国, 刘希佳, 刘雪岩等.发挥高等院校和竞技体育系统的优势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J].体育学刊, 2004 (0l) :124-126.

[2]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2) .

艺术体操训练计划 篇4

艺术体操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有效的把艺术体操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我们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这学期新组建了艺术体操训练队,学生对此也有很大的兴趣。对于新型项目学生怎样去接受它,我作为老师来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贯彻各种教学原则,还要采用多种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了解艺术体操再到学习艺术体操。

在艺术体操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必须让学生初步知道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运动的形成会经历三个大的阶段:

(一)泛化阶段:这个阶段只能是使学生对动作有初步的了解,取得感性认识,粗略地掌握动作。教学方法则采用讲解,示范以及分解练习和诱导练习。尤其是面向小学生,示范尤为重要,在她们这个年龄模仿动作是最重要的!

(二)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钻研动作,深入分析动作的各个细节,强化正确动作,抑制动作不正确的部分,提高动作的质量。教学方法则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有时还要做重点示范,以及反复练习的方法。

(三)建立动力定型阶段:采用练习法,即组合成套练习,变换条件练习:重复练习。不过在改进动作某一技术细节时,还应注意采用示范,讲解,录相,电影等直观教具,以利运动能进一步提高。

按部位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单个动作到联合动作,循序渐进的系统地教学是使学生较快建立动作概念,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为提高技术水平打下牢固基础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教学与训练中臂与腿的练习先解决腿部的动作再加以上肢动作的配合,这样可减少学习时间,促进动作的更快掌握。艺术体操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三月份:

1、基本训练:压腿(前、旁、后)、压胯 腰的练习

1、把杆上下腰、后弯腰

2、地面卷腰 四月份:

1、艺术体操器械--彩带基本图形的动作练习

2、开肩、开胯 五月份:

1、彩带基本图形的巩固与提高,完成第一段教学

2、基本动作训练:前滚翻、下叉 六月份:

1、学习彩带的四个组合动作,配合身体完成每个动作.七月份:

大学体操训练模式研究 篇5

体能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训练是体能训练的基础。体能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对于竞技体操,它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向群。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

2 大学生竞技体操训练水平存在的现状

竞技体操简称体操,是一项在规定的器械和项目上,完成复杂、协调的动作技术。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竞技体操训练存在着一些问题。

据了解到,目前甘肃省市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体能训练的时间安排方面比较缺乏,虽然教练能够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但因为经费和缺乏专业知识等,导致大学生在竞技体操训练中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合理导致运动性疲劳,或运动性损伤,或者大学生在体能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体能训练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训练水平、身体素质和健康状态等来确定不同训练时期的身体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及其运动量的安排。在体操训练中安排要突出个人特点,腰腹力量差的应重点加强此部位的练习,柔韧性好而力量较差的就应多进行力量性练习。这一原则是根据体操专项的特点及其身体素质的要求。为此,当今体操训练中十分强调专项身体训练,该原则在训练实践中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

先导性原则:现代竞技体操训练中,往往不是通过学习某一技术动作来发展运动员哪方面素质还很欠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而是在学习某一难度动作之前就预先确定该动作技术,要求运动员应具备哪些素质、达到何种程度,并将运动员的现有素质状态与之进行对比,明确身体训练的内容和目标,从而在学习难度之前进行针对性的专门身体训练,预先发展所必需的身体素质并达到相应的指标,为动作技术的学习做好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准备。这就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运动员进行快速的踺子后手翻或踺子后手翻后空翻练习,进行大量的腿部爆发力的练习,如跳深练习、负重跳越多级障碍、原地团身后空翻以及弹网练习等以训练其空间感觉。

循序渐进性原则:在身体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手段、运动量安排都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这样才能使身体训练水平逐步提高,并避免大的损伤事故的发生。例如,在体操速度力量训练采取从易到难的方法。选择练习手段时要与运动员实际水平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水平的提高,身体训练的水平逐步提高。

功能性原则:身体训练不仅直接为掌握技术动作服务,而且还要为促进运动员身体的正常发育、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并使运动员从伤病中尽快恢复服务。这就需要注意遵守功能性原则。如腿部受伤多日,需从加强腿部的肌肉训练开始,可做静止的肌肉收缩,放松。恢复训练的运动量及进度要十分慎重地掌握,并与伤病的的检查、监督密切配合,以免因训练过急而使伤病加重。

4 体能训练在竞技体操中的作用分析

体能训练时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在竞技体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竞技体操分为男子六项,女子四项。而在调查中,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是学习单杠、双杠、跳马、自由体操,而对于鞍马、吊环、高低杠、平衡木不太重视。无论是单杠还是双杠都需要对上肢、肩带、腹背力量进行身体练习,对控制身体的能力和协调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跳马必须首先抓好基本技术训练,特别是助跑、上板、踏跳、推手、和落地的训练,因此,要加强支撑跳跃素质训练。对于竞技体操中的自由体操都需要加强专项耐力的训练。因此,对运动员负担越来越重,体力消耗大,需更高的专项耐力。

要想练好竞技体操,必须加强体能训练中的身体形态训练,加强专项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练好体操的前提基础。

4.1 身体形态训练对大学生竞技体操训练水平的作用

身体形态不仅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具有其自身的独特功能,它是培养体操美感的重要手段,形体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在原始原材的基础上把形体练的更加健壮与均匀,把动作姿态表现的更加美感与韵味。形体训练的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运动员正确、优美的姿态。

(2)培养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动作的节奏感和关节的灵活性。

(3)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艺术表现力及美的意识。

(4) 学习基本的体操,舞蹈动作,为学习自由体操打好基础。

身体形态的训练不仅对自由体操起着重要作用,对体操跳跃转体或其它项目都是不可或缺的,十分的重要。

4.2 身体机能训练对大学生竞技体操训练水平的作用

技能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等的作用和活动能力。它是身体活动的基础,某一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运动所需的某一方面能力。运动训练中正常涉及到的身体机能指标有:呼吸平率、血压、血红蛋白、心电图等;呼吸系统中的肺活量、呼吁频率、最大摄氧量等;肌肉结构中的肌纤维数量、长度、类型等;感官功能中的视觉、听觉、平衡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等。

竞技体操运动专项身体机能是指:竞技运动员满足于体操运动需要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结构、感官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竞技体操运动具有较高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准确灵敏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本体感觉。

4.3 身体素质训练对大学生竞技体操训练水平的作用

下面对体能训练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进行分析。

竞技体操分为男子六项,女子四项。男六项分别为单杠、双杠、跳马、鞍马、吊环、自由体操,女子四项分别为高低杠、自由体操、平衡木、跳马。而在调查中,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是学习单杠、双杠、跳马、自由体操,而对于鞍马、吊环、高低杠、平衡木不太重视。无论是单杠还是双杠都需要对上肢、肩带、腹背力量进行身体练习,对控制身体的能力和协调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跳马必须首先抓好基本技术训练,特别是助跑、上板、踏跳、推手、和落地的训练。有人说支撑跳跃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身体素质训练,这说明支撑跳跃技术训练对身体素质训练的依赖性,要特别重视运动员弹跳力、推撑力及快速奔跑能力的训练。对于竞技体操中的自由体操都需要加强专项耐力的训练。随着体操技术的迅速发展,自由体操中的技巧翻腾动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长串技巧联合动作越来越多。因此,对运动员负担越来越重,体力消耗大,需更高的专项耐力。对于大学生学习竞技体操来说专项耐力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

5 结语与建议

5.1 结论

要想提高大学生竞技体操,首先要加强他们的体能训练。因为体能是竞技体操训练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体能训练中,教练员或老师要加强体能训练措施,做好恢复措施,才能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学习竞技体育的动向和达到最终目标。专项体能训练应该在现有的竞技体操训练内容方法基础之上的,扬长避短,结合项目的技术特点,运用体育科学知识进一步丰富和补充现有体系。

5.2 建议

要做好在竞技体操体能训练的恢复措施。在竞技体操体能训练中,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因此,要做好体能训练在竞技体操中的疲劳恢复。下面有两种方法:(1)营养的补充,它是消除疲劳的关键因素,但要有针对性,在体能训练后要合理膳食,进行比例适当的营养补充和必要的营养补剂服用,以维持机体和训练对各种营养的需要和平衡,这样有助于消除疲劳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产生疲劳的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疲劳消除的方面也要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原因相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从而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2)重视心理疲劳的预防: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相比,一旦产生,则不那么容易恢复。所以,我们应该防范于未然,尽量做到预防心理疲劳。

在竞技体操体能训练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合理借鉴竞技体操训练学方法手段来提高竞技体操体能训练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现代竞技体操也飞速发展。因此,对体能训练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以相关的体能和体能基础理论、竞技体操体能训练的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方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学习竞技体操的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体能对提高大学生竞技体操训练水平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其研究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竞技体操训练水平。

上一篇:网络建构图下一篇:中药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