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的体改方向

2024-05-02

农村信用社的体改方向(精选四篇)

农村信用社的体改方向 篇1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开展, 农村地区的各项事业的建设都有所成效, 但是在金融方面农村地区与城市的金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就是指农村信用社, 目前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管理体制的缺陷会对于农信社个方面机制的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农村地区所有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方面上, 均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城乡发展的统筹, 迫切需要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 然而目前的问题却对农信社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因素, 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 农村金融的资源供给方面呈现资源短缺的状态。根据有关数据表示, 直到2008年, 全国县社的农村地区还有2800个地位尚未设立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历经多年的发展, 其合作的供需主体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在金融机构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农村信用社相关的管理机制还存在漏洞, 这就造成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整合、资金管理、资金调配方面出现较大的问题, 难以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 从而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 农村信用社在资金管理方面却在一定的误差, 不少农村资金流向外地, 导致农村可移动资金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局限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城乡发展的不协调, 使得农村的经济配置方面严重失调, 从而造成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呈现向城市外流的状态。因此, 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三、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要对自身的建设进行全面创新,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管理水平。鉴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理念是为帮助“三农”政策更好地实现, 对此在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要从农村信用社的运行机制上、农村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上、金融风险的控制方面, 以及农村信用社的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依法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管理并促进运行机制的到改善

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是针对农村信用社中的管理弊端进行改革, 例如管理体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的建设, 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该加强立法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 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等方面工作有章可循, 避免出现混乱而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管理, 只有合理有效的对资金进行管理, 才能有效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才能加强金融业务的创新[2]。最后, 要对担保工作进行管理, 保证担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农村信贷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具备有效的担保措施, 才能这样开展信贷活动。管理担保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公信力, 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从而为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管理体制改革要从农村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上进行分析

现阶段,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正在促进农村金融产品以惊人的增长趋势不断适应着多变的新市场, 通常来说, 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要相对较弱, 针对这一特点,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改革要对金融产品进行有效创新, 保证管理好农村金融产品, 并不断的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例如相关的国家金融机构尽可能多地推出适应农民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 并对这些金融产品合理地进行管理, 防止金融产品出现相符重复的内容, 或者相关的理财产品在农民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的开启, 侵犯农民的相关权益, 因此保证对金融产品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还要管理好农民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等制定相应的医疗储蓄和保险储蓄, 并且相对来讲, 期限较长的存款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安全。另外对金融服务进行管理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农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 良好的金融服务对于提升信用社的信誉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金融服务是否真正的为农民服务, 这些不得而知, 只有提高对金融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以“亲民”的方式来对金融服务进行革新, 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的经济效益, 为信用社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

(三) 管理体制改革从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控制方面进行分析

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资金风险问题, 加强对资金流动情况和资金安全的管理工作, 才能保证每一笔资金的合理利用。每一种金融产品都有着不同的风险因素, 金融行业本身就是应风险而存在的机构, 针对这样的问题, 要将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的工作全面落实, 施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责任制, 使金融产品能够最大化降低风险, 切实为信用社降低损失。并且加强与保险、信贷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 积极开发金融衍生品, 将风险有效分散,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环境, 有效保证资金正常的运转。

(四) 管理体制改革可有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资源配置

针对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资源现状, 改革管理体制并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 需要从几个方面开辟路径。首先, 建立健全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农村信用社在未来要继续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促进金融机构最大限度稳定农村的金融市场。其次, 要建立满足发展所需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 加大金融配置资源的优化力度[4]。最后要对农村的金融环境进行不断地改善。良好的金融环境将对提高金融机构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也是促进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我国的农业问题是先阶段解决中最迫切的问题, 农户生活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相关事业的建设, 只有在金融管理体制上改革的情况下, 才能促使农村信用社在运行过程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与活力。实行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推动农村信贷业务的持续完善, 才能缓解农村的经济状态, 改善农村农户的生活环境,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有所提高, “三农”政策的落实, 多种因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之路也要基于服务“三农”进行发展路径的探索。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农村信用社只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才能更好地为自身的建设进行有效创新, 从而寻求出适应当前所需的有效发展路径, 早日实现与商业银行的接轨。本文主要阐述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主要通过研究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 最后得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穆争社.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方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 04:33-38.

[2]穆争社, 蓝虹.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J].金融与经济, 2011, 07:10-16.

[3]蓝虹, 穆争社.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06:74-80.

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的发展方向 篇2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金融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为农信社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现阶段,各基层农信社的小额农贷占比呈下滑趋势。以笔者所在的信用社为例,98年小额农户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6%,XX年为65%,XX年为50%,而XX年未仅占37%。经分析小额农贷业务减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授信金额小。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兴起,最高三万元的小额农户贷款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由于农村大部分农民已退耕还林还草,需要以生产用的种子化肥等为贷款用途的明显减少;且现在提倡农民劳务输出、农民创业。以前几百元就可以满足农民需要的贷款少之又少。以养殖为例,就算给农户评为“优秀”,各社情况不同,也不可能都给授信三万元。三万元连10头牛都买不起。一万元能买几头猪?怎么支持新农村建设?怎么服务“三农”?

2、贷款手续繁琐。现在小额农户贷款和其它类型贷款在手续上基本一样。根本没法体现小额农贷手续简便之处。虽规定上是说营业人员可以办理,但实际上没有几个网点真正做到了用贷款证到营业柜台办理贷款;从放贷款的责任上也没有具体规定说小额农户贷款责任人为本社的小额农贷评定小组。导致网点营业人员没必要为自已不相干的事弄上 一笔责任贷款。

3、评定工作不合理。小额农贷评定工作一年做一次,本来就是错误!评定工作应根据情况随时变动;评定工作多是由村组干部和信贷员一起,影响评定结果的主要是村组干部和农户家庭情况。统一印制的评定表内容太简单,没体现农民现在所经营产业的前景、所需求的资金、农民的人品和有无赖帐事实等。

4、贷款期限不合理。由于小额农贷手续繁琐所以不便“核定余额、随贷随用”,所以期限应根据此贷款用途的生产周期而定。农民对这方面不懂,可信贷员方此类贷款基本上都是期限一年。到时逾期就给贷户增加了经济上负担。

5、贷款利率和结息优惠不明显。小额农户贷款虽说是执行农户贷款利率。但农信社现行的农户贷款利率也比其他银行利率高。而且不排除有些网点根本没给小额农贷执行农户贷款利率。交通不便的农民为按季结息产生的费用也是不小数字。

为了巩固小额农贷在农信社的主导地为,为了使小额农贷在同行中有竞争力,为了让农信社在发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最大化的支持“三农”、真正做成“农民自已的银行”。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小额农贷:

1、授信评级上主要从借款人的人品和要发展的产业前景及需求资金的多少为借款人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授信金额 应灵活机动,不能以申请贷款金额高而否定贷款,也不能申请多审批少。信贷员应对借款人的最佳现金量进行测算所需资金。对于可以放的,权限不够的集中上报。有权机构应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2、贷款期限上信贷员应根据市场动态,算出借款人的现金流量,不能最少要三年才能还清的只定一年。

3、贷款利率是否可以更优惠?可否联系政府部门帮借款人争取贴息贷款。金额小的可以根据借款人实际情况还款方式定为利随清。

4、简化手续上重在评级授信,只要没超出贷款证上余额应该在营业柜台就可办理。贷款责任人应为授信责任人。可以考虑一次立据分次提款,贷款证视为存折一样,做成可留密码形式,核对身份就可以和存折一样取款,向商业银行的可透支的信用卡方向发展。

农村信用社的体改方向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情况;方向

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农村各项事业有序发展,然而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就是农信社,而当前农信社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在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为此,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自2003年来试点工作有序展开,新的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来,然而新的监督管理体制仍然存在配置错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改革复归,就需要调整改革的方向,使其进入正确的轨道。

一、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

(一)省级政府成为管理主体

改革之前,农信社的管理主体是中央政府,而日常的管理则由银监会代劳,农信社的行政管理、监管、行业管理全由银监会实际负责。改革之后,管理主体变更为省级政府,农信社的行政管理、金融风险控制等责任就落在了省级政府肩上。为了促进省级政府履行职责,落实相关责任,相关文件还明确要求要坚持“政企分开”,坚持依法管理农信社,对企业业务、经营活动不得加以干预;农信社的管理权不能下放。在信用社的处理上,在得到省级政府允诺扣划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央行可以给予临时帮助。上述改革成果表明,农信社的管理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省级政府成为最新的管理主体,这也标志着农信社向社区型金融机构的过渡。

(二)金融监管与行政管理职能分离

改革之后,对农信社的管理职能实际上是有所分离的,虽然省级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农信社的管理职责,但是金融监管职责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省级政府掌握的仅仅是行政管理职能、金融风险管理职能。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关于职能分离的改革政策,省级政策执行效果较好,均能有效地对农信社进行依法管理,权力下放的情况鲜有发生。

(三)金融监管与行业管理职能分离

新的农信社管理体制中明确指出,省级政府成为农信社新的管理主体,但是却并未将全部的权力下放。省级政府可以对农信社进行行业管理,但是监管职能仍然掌握在中央政府。为了督促省级政府做好行业管理工作,相关文件规定,省级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信社省级联社或其他省级管理部门的方式来加强对农信社的行业管理。农信社省级管理机构不应该强迫农信社参与,而应该本着自愿、民主的原则,鼓励农信社入股参与,并对参与的农信社以一定的政策、经济扶持以及优先权。省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的是行业自律以及服务,属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二、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设置专门省级金融监管机构

新的农信社管理体制中规定,省级政府作为新的管理主体,负责依法管理、金融风险处置,负有相关责任,农信社的金融监管则由银监会负责。虽然进行了如上布置,但是省级政府的金融风险监测能力不足,难以动态、全面地检测农信社金融风险,难以做到权责对称,配置错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应该将金融监管职能一并转移,这样省级政府就拥有了检测的条件。为了切实发挥省级政府的监管职能,更好地进行金融风险监测,银监会可以将机构中的金融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独立设置成服务于省级政府的监管机构,这样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农信社的金融监管问题,也可以给予省级政府更多的自主权。此外,银监会的监管部门也应该进行职能调整,尽可能为省级政府辖下的监管机构予以帮助和支持。

(二)变行政管理为依法管理

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企业管理上应该坚持“政企分开”原则,依据有关法律进行管理。相较于以往的行政管理,依法管理是通过新的合作机制,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要手段,在尊重农信社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开展的管理。为此,省级政府应该改变以往的行政管理作风,采取依法管理的方式,对省级联社、信用社进行管理。此外,依法管理、行业管理职能在诸多方面差异较大,诸如目标、途径、方式等,为此,这两项职能不能都交给省级联社;为了更好地进行依法管理,省级政府应该将依法管理职能收回。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省级金融服务办在依法管理上有相关经验,适合作为承接部门。

(三)省级联社承担行业管理职能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省级联社的职能集中于行业管理,主要负责督促农信社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更好地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服务性收费,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省级联社改革方向,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自上而下。为了更好地发挥省级联社的控制、指导、服务职能,省级政府应该将将其改制为商业银行。按照这种方向进行改革,下级的农信社的属性就变成了“商业银行”的子公司,这样就促进了全省统一法人体制的建立。省级联社的职能也将集中到法人内部科层中。虽然可以借助产权,将省联社体制弊端有效地解决,但是也使得农信社法人层次提高,规模扩大,这样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上就出现了新问题,农村金融服务职能会弱化,农信社的最初定位也就发生了改变。其二,自下而上。同样将其改制为商业银行,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也开展存贷款等业务,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也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这种改革方向在推进的过程中,经营金融业务收益和行业管理收益难免会发生对比,到底如何抉择就成为省级联社面对的难题。到底是侧重开展经营金融业务,还是优先做好行业管理工作是值得省级联社思考的。如果选择前者,行业管理的职能就很难发挥出来,农村金融需求也就无法有效地满足,这样改革就会面临阻碍。如果选择后者,虽然行业管理职能得以有效履行,但是自身的发展问题却凸显出来。

(四)体制改革目标顺利推进

如果能够实现如上改革调整,农信社的体制改革将回到正确的轨道,改革的目标就会顺利推进。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管理体制权责统一。农信社的定位是社区型金融机构,省级政府是其管理主体。通过改革将全部的管理权交到省级政府受众,提高了省级政府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农信社的具体情况,有效地配置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信社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帮助。掌握全部管理权,省级政府可以更好地进行金融风险控制,做到权责统一。其二,省级政府的管理权将进一步细化,依法管理职能交与省级金融服务办,金融监管职能交与省级金融监管部门,而行业监管交给省级联社。三个部门全部在省级政府的领导下,将职能具体安排给不同的部门,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部门的专业性、集中性,通力合作,促进农信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三,在农信社管理中坚持“政企分开”原则,将不同的职能交与不同的部门负责,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农信社的独立法人地位,消除农信社管理体制过于浓重的行政色彩。此外,通过这样的改革,还能位处下级农信社的稳定,更好地发挥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扩大涉农信贷金额,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总结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省级成为了新的管理主体,但是由于管理权为全部下放,导致了明显的配置错位、权责不统一的状况,这势必会影响到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为此,本文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以期更好地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娄彦晓.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J]. 时代金融, 2013(09).

[2] 穆争社.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方向[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4).

[3] 彭真怀.农村信用社改革调研与思考[J].中国金融,2014(12).

[4] 吴盛光.“省联社”模式制度重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 南方金融,2012(05).

农村信用社的体改方向 篇4

我国的信用社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互济互惠金融组织, 股份制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信用社所需周转资金, 由人民银行各县支行在周转性放款中核放。

在体制改革之前, 信用社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贯彻执行阶级政策, 通过多种形式的运动整顿领导班子, 清理“阶级异己分子”、“脱化变质分子”, 保持阶级队伍的纯洁和中、贫农优势。二是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办社方针, 组织调剂资金帮助解决中、贫农生产生活困难, 与高利贷作斗争, 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金融阵地。

二、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信用社曾有过三次大的折腾。第一次, 1956年农业社由初级进入高级, 有的人认为农村已经由半社会主义, 进入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 信用社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没有存在的必要应改为乡银行。第二次,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 信用社先下放到人民公社, 后又下放到大队, 人权、财权、资金使用权失去了它的独立性, 国家银行也失去了对信用社的有效领导, 信用社成了公社和生产大队的“金库”, 信贷资金当作他们的收入, 用于财政性支出。第三次, 1969年“文革”斗、批、改阶段, 在农村, 贫下中农领导一切,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贫管会”一会多管, 权力不清, 职能不明, 导致信用社业务停顿、财务混乱。

从三次折腾中, 不难发现造成折腾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主义的肤浅认识。因此, 每次折腾后拨乱反正, 又要求国家银行加强对信用社领导, 重新恢复规范化管理。

1979-1996年, 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1996年至今, 农村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2004年, 国务院深化农信社改革, 将试点范围扩大到21个省 (区、市) 。

三、已有的改革经验和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纷纷改建成社区商业银行, 无论名称怎样改变, 都不应该丢掉其合作性质。应当在此基础上适当借鉴已有改革的经验,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改制。

据资料反映, 近几年经人民银行票据对冲和政府财税减免, 信用社已消化“历史包袱”3000亿元, 到2007年底仍有“历史包袱”5000余亿元, 较1973年全国信用社亏损2, 300万元, 34年间亏损增加了21, 739倍, “改革的交易费用极其高昂”。解决信用社的严重亏损, 实现财产保值、增值, 产权明析固然重要, 管理科学,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也刻不容缓。信用社亏损是老问题, 过去也曾有个别“三靠社”, 即:贷款靠拆借, 亏损靠补贴, 福利靠调剂。

1964年开始, 试办信用合作乡联社、区联社, 后扩大到县、地 (市) 联社, 资金调剂范围不断扩大, 搞活了亏损社的业务经营。改革初期, 试行分类指导下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对亏损社实行“亏损包干, 减亏分成, 定额拔补, 限期扭亏为盈”, 减亏分成职工奖励不得超过盈利社职工人均奖励, 长期亏损, 扭亏无望, 信用社降为信用站。这种简单明了易于考核操作的激励机制, 对抑制、消化信用社亏损起到很大作用。

目前, 试行合作制的信用社大体上保持了原信用联社的管理框架, 但仍成在两点欠缺, 一是缺乏全国统一归口, 不适宜开辟国际业务;二是基层社偏好独立, 资金运用灵活性差。因此, 既要坚持改革的刚性, 又要求升创新的理性。过去的管理体制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 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现在的市场经济。

四、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根据目前信用社拟定的公司治理, 法人结构模式, 参考过去的管理作法, 信用社可试行全国统一归口, 系统管理, 多级法人, 独立经营的管理程序。

程序示意如下:

中国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省 (市) 信用合作联社——地 (市) 信用合作联社——县 (市) 信用合作联社——乡镇信用社

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履行管理指挥职能, 省、地、县信用合作联社履行经营、管理双重职能, 乡镇信用社是信用合作制的基础, 重在务实。

在全国统一归口后, 信用社可以利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这一金融载体, 发行“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债券, 通过市场直接融资方式来筹集公司的控股资本。还可以争取在证券市场上发行“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进行直接市场融资, 不断壮大“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金, 把“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

按照这种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 能够迅速提升“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使“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能在较短时间内有充足实力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真正市场主体。此外, “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还可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科学运用, 从事投资银行、农业开发、农业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代理保险、资信担保、农业证券等金融业务,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全方位开放。

摘要:农村信用合作社,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合作金融, 其财产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本文在梳理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基础上, 提出信用社要立足“三农”, 发挥主力军作用, 必须整合支农资源, 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 建设全国统一归口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产权,统一归口

参考文献

[1]《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草案) 》第三章, 1955年

[2]李小云、于乐荣、齐顾波:《200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作用:一个全国和分区域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

[3]卢汉川主编:《中国农村金融历史资料》[M], 1986年10月

上一篇:重度窒息新生儿下一篇:电机学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