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真善美

2024-05-03

作文教学与真善美(精选八篇)

作文教学与真善美 篇1

一、选材要真(写什么)

选材要真即作文要抒写真情实感,抒写真实的生活世界,抒写真实的心灵世界。当然不排斥艺术真实(艺术真实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像一盆塑料花卉,缺乏生命的活力。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说假话、空话、套话,甚至背诵作文选中的范文,用这种登峰造极的造假方式应付考试,如此的语文教学如何不误尽“苍生”。

选材要真还有中国文化方面的原因。我们环顾四周就可以知道,“假”就像中国文化的艾滋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令人深恶痛绝。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说:“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在乎忠奸、善恶、曲直、利益、贪廉、朴奢、祸福、凶吉、安危、成败、尊卑、荣辱、兴亡,却极少在乎真假。所有的历史血泪,人间悲剧,几乎都在真假的基点上出了毛病……”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百岁作家巴金,他的遗言是三个字:说真话。德高望重的台湾星云大师说中国大陆的主要问题是一个字:假。这些文化人如此惊人的共识,不能不刺激我们教师的神经,向中国文化骨子里的“虚假”、“欺”、“瞒”进行最猛烈的抨击,在文化上“打假”应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那么,如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理话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性化作文。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真实就必须个性化,没有个性化就没有创意,就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应试教育追求统一标准,学生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想象力遭到扼杀,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打开学生作文本,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克隆之作随处可见,大家都是同样的色彩,同样的步调,同样的行为,真是太寂寞了,太可笑了,太可悲了!世界是因差异而美丽,文化因多元而丰富,因此,必须引领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真切体验。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写作空间,放开种种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放飞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拓展思维时空,多写放胆文,让学生把紧锁的心灵窗户完全打开,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洒脱自由,推心置腹,口无遮拦地写出来,让生命的本色得以伸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如此才会自然、感人、有新意。

第二、生活化作文。新课改强调学生写作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获取个性化的独特体验。现代研究也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每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独特的大书。为师的需要引导学生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发自肺腑,亲身体验的内容写出来,写出真话、实话、心理话。然而,不少学生却对生活这座材料资源的宝库熟视无睹,过宝山而空手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多读书,更要多读生活这部“大书”。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险,从而发现生活三味。在此基础上,多做小练笔,积累生活材料,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使笔下流出潺潺的清泉。

综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课改要求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

二、立意要善(为什么写)

立意要善即文章的主旨要符合普世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传递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精神;渗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相谐和的理念。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性善的张扬和升华,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美好的心灵。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尊重学生的独特立意同时,应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之趋向“善”的境界。

立意要善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纵向看,几千年“宗法制、家天下”的深刻烙印,使中国文化历来不关注公共的善,不关注社会公德,关注的是朝廷和家庭,讲的是忠和孝。却对广大公共生活领域缺乏论述,显得很无知,很陌生。公共理性未得到广泛的讨论与践行,对公共社会文明的游戏规则——法制,也历来缺乏应有的尊重。如一个闯红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学生,很可能是一位在家敬爱父母,在校尽职尽责的学生干部。横向看,在全球化、信息化,道德滑坡、精神信仰虚无化,金、权至上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生活方式急剧转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自我意识凸显,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做敢写,这应给予鼓励。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生活中又充满了科学与愚昧,崇高与卑劣,正义与邪恶,诚信与伪善,纯洁与无耻,专制与民主,真理与谬误……再说,即使是真实的,也可能是丑陋的、邪恶的。要求学生对所有问题都判断清楚明白是不现实的。君不见,青少年作文中,崇尚游戏搞笑,战争打斗,复仇冒险,嫉妒内讧,金钱幻情的内容日渐增多,而人文关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自由人权,诚实守信,生态环保,自尊尊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主题却难觅踪迹。正因如此,在作文教学中,在珍重自由表达同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富有人情味和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以平等的对话循循善诱,教育感化,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表达要美(怎么写)

真的题材,善的立意,需要通过美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要美即作文要写的形象、生动、典型,具备一定技法。叙述要清晰跌宕;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挚隽永;议论要深刻严密;说明要科学明晰。但是翻阅学生作文本,普遍存在空泛乏味,平淡无奇,言之无文,言之无序的问题,就像一杯温吞水,缺乏感染力。可以说老师是第一位读者,可能也是最后一位读者。究其原因,除了生活和语言的积淀不够以外,还存在表达技能的欠缺。那么如何使学生作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渐趋美的境界呢?笔者以为有以下途径。

第一、具体感性的细节描写。它是把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特写式描写。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李敖曾说:“具体的中文是最好的中文。”具体而又感性的细节描写,能够绘形绘色绘声,传情传意传神。

譬如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一段描写:

秋色下的湖光多么祥和醇美!人类在大地上劳作,又像在春天里闪着金光。看啊,每一片树叶,每一根虬枝,每一粒圆石和每一张蛛网在午后闪着光芒。犹如春天的清晨缀满露珠一样。每划一下桨或每一只小虫的飞舞和爬动都能闪出一道光辉,而欸乃一声,又荡起何等精妙甜美的山水清音!

作者精细而又灵巧得扣击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声一光等大自然的琴键,弹奏着一曲人与自然谐和无间的醇美之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声一光的精微之处与作者心灵和情感的震颤有机联系,纤毫毕现,显示出作者人性的本真,体现了“谁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达到一致与和谐,谁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哲理。通过对飞虫蛛网,沙石枝叶,山光水影,沉浸在自然中的人迹的质朴而细腻的描绘,还隐约渗透了作者的一种生活情趣:一种抛别名利,回归本心,亲近自然,与世无争和宁静致远的简朴生活。可以说精细而又感性的细节描写使作品达到一种人性的、本质的深刻。

第二、借用绘画技巧。文章与绘画都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只是技法不同而已,他山之石或许可以攻玉。

譬如,素有“诗中有画”之评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别离图”的背景图:清晨,渭城经过一阵小雨的润泽,洗去了尘土,天空更加爽朗,驿道更加洁净,客舍边的青青柳树愈发清翠。作者描摹环境,渲染气氛,“客舍”、“柳树”都抹上了浓郁的别离色调。诗的后两句一下从清新明净的背景图跳跃到画面主体,饯行宴的煞尾。诗人把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锤炼浓缩成一个富有情感特征的动作——劝君更尽一杯酒。紧接着用“西出阳关无故人”对此动作做了真挚而又坦率的解说。掩卷默思,画面主体在背景图的烘托渲染下,充满离情别绪的挚友之间分别图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仿佛人物在说话,生活在进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三、通过辞格的运用来美化作文。如果说学生的作文是一片贫瘠的海滩,那么运用精准的比喻、通感、比拟等辞格就像是沙滩中璀璨夺目的珍珠。

譬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把游子比作小草,把母爱喻为“三春晖”,母爱就像春天温煦的阳光,滋养着小草茁壮成长,小草又何以报答阳光的养育之恩呢?既礼赞了母爱的温暖伟大与无私,又抒发了对母亲真挚的感恩和敬爱。意境高远,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的审美效果,堪称抒写母爱这个永恒主题的经典之作。

与真善美有关的作文 篇2

为了奉献核事业的科学家林俊德;坚持背生病母亲上下班的孝子榜样陈斌强;为让学生躲开大客车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因病去世不忘捐献器官的12岁女孩何sィ坏乖诟谖簧系暮娇沼⒛B扪……

或许你会说这离我们太远了,但是——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也无处不在!

瞧!报纸上有位叔叔利用导报感谢一名青年为他拾回钱包,赞扬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真,真诚,这位青年人难道不是一位“真诚使者”吗?看!那儿小朋友摔倒了,一位阿姨小跑过去,顺手从口袋拿出了一片创口贴帮他贴上.还关心地问着:“小朋友,痛不痛,要不要去医院?”善,善良,这位阿姨不正是一位“善良贴士”吗?瞧!“城市美容师”清洁工们,起早贪黑地打扫路面,只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优美的环境!他们美化环境不正是美化了我们的心灵?美,心灵美,这些清洁工们不就是一位位“美化心灵师”吗?

作文教学与真善美 篇3

求真的维度

在课堂授课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选取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修养内容进行对比讲解。儒家学派关于道德修养内容有:天地之间人为贵———主体道德修养地位;仁者人也———主体道德修养核心;人皆可为尧舜——主体道德修养目标;任 (责任) 、清 (清正) 、和 (和谐) ———主体处世态度;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主体道德修养方法;知行合一———联系实际, 回归生活世界。道家学派关于道德修养内容有:万物与我为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生辩证理解———主体对待人生的态度;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

从真的维度进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 就是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道德传统的背景、内涵、作用等, 理解和掌握传统道德知识, 让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做到真知、真信、真行。

真知, 就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信赖感和心理充实感, 即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认知需要———获得知识。《基础课》教材主要概括了六个方面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⑴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⑵推崇“仁爱”原则, 追求人际和谐;⑶讲求谦敬礼让, 强调克骄克矜;⑷倡导言行一致, 强调恪守诚信;⑸追求精神境界, 重视道德需要;⑹强调道德修养, 塑造理想人格。[1]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从四个层次分析, 首先, 第一条反映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系, 并强调了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态度;其次, 第二条到第四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该秉持的准则;再次, 第五条反映了道德理想对人自身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身心关系;最后, 第六条反映了实践在人的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无论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还是对他人, 以及人自身, 都需要回归到实践中去, 通过人的言行反映其道德修养水平。

真信, 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知识的理性认识, 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对未来的价值取向, 成为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逻辑起点。真信是以真知为基础的, 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容、精神、价值内涵等理解越透彻, 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在国家、民族、社会、人际关系、人自身等多层面的生命活动之中展开, 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其丰富内容和深邃内涵, 达到真信。

真行, 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实践这些道德传统,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这也是《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教学体系向生活实践转变的必然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能真行, 就不是真知和真信。一个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却言行不符的人, 即使自称有“学问”, 却称不上道德修养水平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并非仅是外铄性的行为规范, 而是涵盖了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 因此最终要回归生活世界, 使真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条现实之途。

崇善的维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善的追求是无限的, 如果剔除其封建历史内容, 并对其基本精神加以翻新改造, 对于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善的维度进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授课, 要达到两个目标:

其一, 充分发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 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和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作为一种精神成果,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学生在对先贤创造的灿烂文化自豪、骄傲之余, 还会产生与传统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结合, 一方面, 它将充实学生的头脑,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 它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 “即具有为人们贡献自己知识的愿望、勤劳以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感”[2], 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求善, 还要维护和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结构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从这个角度出发, 作为教育者“,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作为受教育者, 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关系都有其结构、秩序及现实性, 作为整体的学生也有其利益、追求和需要, 而善的维度不仅要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和要求, 更要通过“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濡化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互动、对话的师生关系。用善的维度来衡量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让学生深刻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 明白这种关系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之所在, 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尚美的维度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下的美是在真和善基础上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 是主体的一种超越了功利需要的满足和自由, 是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 它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4]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实践中, 尚美是一种状态, 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达到统一与和谐。尚美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本身之美和《基础课》教学实践之美两个方面。

1.“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本身之美。“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这是道德传统本身的魅力所在。从美学角度看, 美的事物既要满足人的鉴赏价值, 还要满足人的实用价值, 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成果也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可鉴赏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理想人格, 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实生物”、“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等, 学生在感受先贤的伟大理想中不断得到洗礼;实用的道德传统, 主要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道德经验、道德习惯和道德习俗, 如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 要让学生真正践履。“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鉴赏和实用之美, 真正彰显了道德传统的魅力, 展现了道德传统本身之美, 在教学中要将这两种美展现给学生。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之美。可以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呈现。

首先,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过程之美。教学的源动力在学生的“学”, 学生有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求知的欲望, 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机, 进而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产生兴趣, 随着掌握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理解的不断加深, 就会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产生稳定的情感, 当学生达到真知、真信的阶段, 学生就已经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外化出来。因此, 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形成一种交互式的交往关系。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知识体系,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教材体系为导向,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有所思, 有所得。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了解, 而要深入探索“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涵和要求, 尤其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当代价值。这样, 学生有求知, 教师有解答, 教师有讲授, 学生有反馈……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局面, 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教学过程之美。

其次,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方法之美。

其一, 对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用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内容进行比较。两者都重视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儒家“天地之间人为贵”、“三才者, 天地人”等论述, 将人置于与天地相同的地位;道家“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则通过“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对尘世的态度。儒家强调“入世”, 要求主体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俗世的活动中, 学而优则仕,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强化个人道德修养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准备;道家强调“避世”, 所追求的是“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 因而两学派对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就不同。

其二,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中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进行推陈出新。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观点, 要结合学生实际, 在现代语境中重新解读, 并赋予其时代特征。“仁”, 要求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与人为善, 同学关系融洽, 人际关系和谐;“义”, 要求学生面对坏人坏事要见义勇为, 并摆正“义”和“利”的关系, 重义轻利;“礼”, 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说话办事礼让为先;“智”, 要求学生努力学习, 为追求真理而奉献一生;“信”, 要求学生诚实守信, 建立个人良好信用。这种方法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是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使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第97-100页。

[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4卷)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第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 第60页。

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 篇4

情真

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实际,这是教学激情的“真”,唯有其真,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增强课堂艺术的感染力,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情绪。

章延桦的《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每一次读,心情都是激动的。全文文字优美,情节感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可爱的鸟儿顿生敬佩之情。作者在文中把天鹅赋予了人的情感。在他眼中,这些天鹅已不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具有灵性的天使。对于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描写更是震撼人的心灵。老天鹅勇敢、果断的牺牲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不屈。最令人感动的是天鹅齐心协力攻破坚冰的壮观画面,它们不怕疼痛,不怕牺牲,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连续不断地扑打冰面。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情导入,抓住情感震撼点披情入文,教师要把这种感悟传递给学生,要让此情充满课堂。而做作的情感,一味虚伪的亲切,只会让文章失去本身的教育意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文立三老师曾说:每一节语文课都要让学生有一些看得见的收获,记几个字,写几个词,背几个精彩段落,获得一种学习方法……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语文课可以休矣。所以在挖掘文本的时候,一定深刻地来体会文章的情感。这才是“真”的情感流露。

意善

掌握好分寸,减少课堂教学的浮躁、烦厌和无益的劳作,增加悠然、快乐和学养,这是教学情感的“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用兴奋的情绪去激励人,用主动意识去唤醒人,用生气勃勃的精神鼓舞人。很难想象,那种冷淡或厌恶,没有抑扬跌宕、平铺直叙的教学情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保的记叙文。作者描写了巴西著名的景观塞特凯达斯瀑布由雄伟壮观到日渐枯竭的过程,以及人们失望、震惊、痛心、反思的表现。教师应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有层次的读中感悟,有效地朗读指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比较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情形,体会到破坏环境给大自然与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而不是像欣赏课一样,欣赏世界各国的大瀑布,让大量的视频图片占据课堂的宝贵时间。

学生的读本可以丰厚,而课堂则需要简约。一堂成功的课,需如一颗炮弹,击中学生的心灵。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在于字里行间,在于读中有情,悟中有感。教师只有通过有效、有层次的朗读训练,才能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言美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产生强烈的情感撞击,体现出撼人心魄的审美力量,这是教学情感的“美”。教学语言带给学生的审美愉悦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呆板、枯燥、僵硬、晦涩、含混不清,那么,这样的课堂将难有好的教学效果。语言的缺陷带来的也将是沉闷而缺少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也将在这样一潭死水似的氛围中如坐针毡,当然也就谈不上开启思维,领略学习的无限风光了。

如《掌声》一文,作者用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篇文章从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人性之美。于是在课堂上,当学生沉浸于浓浓的爱意中,教师应把感动写在脸上,溶进声音里。语言真诚而动情,盈盈的泪光中让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价值,在情感的共鸣中走进文本。

在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它或是在理性思考中折射出睿智,或是在感动的描述中表现出生动。而抑扬有致、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常常能创造出富有激情的优美和谐的课堂氛围。

作文教学与真善美 篇5

景观设计就如同人性的塑造, 应该处处体现人性的真善美, 从而反作用于人, 达到人与景观、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共同营造出整个社会的真善美。总的来说, 景观设计应该从尊重人、关怀人和引导人三个方面来体现, 以实现人性真善美和景观真善美的融合, 从而使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古代人在自然中追求着真善美, 近代人在自然的基础之上追求着自身的完善。

1 景观设计的第一境界“真”———对人的尊重

自尊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以自我尊重为内在根据, 以追求别人尊重自己为直接表现的精神追求和倾向, 是人的精神属性。

任何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都要明确目标, 明白自己在为一群什么样的人设计, 怎样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环境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享受。例如住宅区, 首先要了解它的特性, 设计师要与居住者认真地沟通和交流, 尊重居住者的需要和意愿, 而不是自己想象应该怎样设计。一要注重设计的各种要素, 体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 能够以此唤起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二要了解人的基本需求, 包括对视觉、触觉及行为尺度等方面的需求, 还要充分考虑到人们习惯靠右走以及从众心理等行为习性[1];最后, 就是在设计中倾注情感, 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包括要考虑到地域特色, 在设计中营造意境, 给人们以归属感。人是最具感情的动物, 所以景观在人的眼里往往也变成了有情感的景象, 人性化的设计, 更应该将设计者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并与居住者引起共鸣。

1.1 亲水人性化设计

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水的内涵, 体现中国理水文化, 营造出人们观水、亲水、近水、戏水的空间场所。亲水空间设计应把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利用静态水景的“静”营造宁静、温馨的沉思空间, 利用动态水景的“动”势姿态、声音和色彩营造喜气、活跃的趣味活动空间, 进一步增加景观空间的活力和动感, 从而让人们在现代都市中也能体会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1.2 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小品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美观大方的造型和五彩缤纷的颜色在绿地环境中发挥着点缀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重要作用。各式各样的环境小品, 一方面作为物资载体来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 使居民感到自己是处于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场所, 加强居民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作为形态空间要素反映了社会文化及艺术观念的发展, 实现对居民的教化与熏陶。良好的环境小品设计与布局, 能极大地激发居民进行户外活动, 提高中心绿地的使用率, 创造出高质量的户外交流空间, 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与人们塑造的景观相互融合的亲切感。

1.3 夜景照明的人性化设计

无论是住宅区或者是公园等休闲场所, 夜景的照明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存在应该就是让人感到安全、温暖, 减少黑夜带给人们的恐惧, 所以照明设计一定要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使人们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不会感到害怕。对不同的对象, 如道路、绿地、水景、石组、景观环境小品等, 应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 以强有力地表现环境视觉效果, 塑造整体空间的形和色, 展示事物的材料、质感和色彩, 使之因为光的效应而更加美观[2];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黑夜的魅力, 它不是使人惧怕的, 也能通过人们对它的装饰而感到更加亲切, 更加真实。

1.4 道路的人性化设计

在人的本性里, 总是喜欢采用最省能量的方式达到目的。设计师在设计步行路的时候, 要抓住人走捷径的天性, 将硬质景观设计在人们需要的路径上, 才能避免这个情况。这些简单的规则也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北方的冬天, 人们更愿意在街道阳光充足地方或者能够避开寒风的地方行走;而在南方的夏季, 人们更愿意在建筑的阴影里行走[3]。这几个因素都需要设计师统一考虑, 选择出最能够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方法, 同时能够减少对景观环境的破环。

2 景观设计第二境界“美”———对人的引导

人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动物。在美好的环境中, 人们体会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心也会为之动容, 人们的心灵也会受到环境的净化。所以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 景观设计更应该提醒其自身具备的引导价值, 阻止人的欲望膨胀, 让人们心灵回归纯净, 让城市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蓬勃发展。在北京八大处某景点外两边刻着二十四孝图, 这些图刻得非常精致, 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 人物的动态, 相信也会深深地刻在每个游人的心里, 他们也许会在与父母争执的时候想到这些画面, 于是主动认错, 相合甚欢。他们也许在许久没有回家的时候想到这样的画面, 于是决定动身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才几岁的儿童在一处公园中见到这样一个雕塑, “一个还没有垃圾箱高的小孩正捡起地上的垃圾, 努力投进垃圾箱中, 旁边他的父母正微笑着望着他”这样的画面, 纯真的小孩子一定会为之动容并且照做的, 不管他是真的在学习还是渴望父母那种夸赞的爱的目光,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所以说, 人的优秀品质也是需要景观的引导的, 这也是景观最美丽的部分。

3 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善”———对人的关怀

需要作为人的内在本质, 必然会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这就是人的属性[4]。人需要关怀。

艺术与道德的理念中, “善”是最高一层的理念。在真、善、美视界中, 善表达人类世界的价值取向, 关乎社会是否公正、合理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等问题。善在景观设计中, 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

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该随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需要与其他人交流, 需要与环境交流。所以了解了人的心理,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住宅区设置一个木质的座椅, 一个简单的棋盘桌, 给居住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虽然看似不经意, 但是却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居住者的关怀, 生理上的关怀往往可以让使用者化为心理上的感动。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性的大问题, 也应在景观设计中有所体现。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到了大城市打工, 是社会的最底层人民, 他们有时候可能对家的概念都有些遗忘了, 为了生存, 他们只能心理与身体同时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是可怕的, 是不尊重人的。而从哪里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一些归属呢?笔者认为, 现代都市中无论是大型的公园、街道、绿地或是广场等, 都应该为他们这些人做一些服务。比如建立很多的亲子园, 让他们疲惫的眼光撇过的时候, 想起在家的孩子, 从而感到一丝丝的幸福, 让他们更有拼下去的勇气和热情。政府大力投资建设一些免费的游乐场所, 专门为农民工的孩子建设的, 让他们也能将自己的孩子带到都市中陪他们玩乐一番, 痛痛快快地享受天伦之乐, 而不用担心费用的问题。让这些孩子更多地接触他们的父母, 还他们一个健全的心理。

4 结语

人在景观环境中的行为是景观环境和人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包括人对环境的感受、认知、反应这一连续过程。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联系:一方面, 人的行为影响着环境, 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不仅是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 甚至改变着景观环境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 环境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乃至观念。良好的公共空间促成人们的交往, 丰富人们的户外生活, 减少人的欲望, 增加了人的快乐并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回归。而回归就是一种真、善、美的传统和谐。

参考文献

[1]许景.居住区中的“桃花源”——人性化之于居住区景观设计, 艺术与设计

[2]章菁, 罗志远“.人性化”交往空间——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设计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3]金旭阳, 王磊.道路景观设计人性化浅谈北方交通.2010-02-0043-03

作文教学与真善美 篇6

关键词:真善美,油画创作,佛教思想文化,相关性

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真善美”理论触及了艺术本身的自律性, 与艺术相通、相融。之于本土油画艺术更是如此。当代许多本土油画家们都十分重视画面对正能量的弘扬, 即对真善美的歌颂, 抵制低俗、庸俗, 使画面富有佛理、禅意及深邃的思想精神性。因此, 油画创作与佛教思想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有着相似甚至相通之处。

一、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真善美

佛教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不段继承发扬, 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本身的思想文化中存在着有益于社会人民的诸多方面, 这些思想文化的精髓至今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个人的精神世界, 其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推崇与油画艺术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佛文化中主张“一切皆空”, 又怎么会有真善美之说呢?首先, 佛教的教义是教人弃恶从善的, 告诉众生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宣传因果报应丝毫不差, 劝人多做善事, 这便是“善”说;同时佛教思想文化中常常把善恶、苦乐、美丑的概念混合运用, 从佛教经典上便可找到证据。这正是在反美学中构建美学, 但并非绝口不言及美学, 只是美的意义常常是与真善混同的, 偶尔会稍有差异。例如, 佛经中对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就十分唯美。“极乐世界所有众生完美之极:客色微妙, 超世稀有……生活欢乐之极:尘劳垢土, 自然不起, 风出其身, 安和调适;穿着更是美不胜收:复有众生妙衣, 冠带璎珞, 无量光明, 百千妙色……”同时佛家把最高层次的美定为涅磐之美与净土之美。另外, 许多佛经故事、佛教经典在阐述其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本体论和方法论时, 又不自觉地透露出丰富的美学意韵, 胚生出许多光芒耀眼的美学思想。而善与美往往相随相伴, 大善即大美, 大美即大真。那么, 何为“真”?佛家对无我境界的向往与诚心追求既是“真”。正如《唯识论》中所言:“真为真实, 显非虚妄;如谓如常, 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 常如其性, 故曰真如。”上面所叙述的便是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真善美。同时, 作为宗教, 佛教本身又与艺术渊源甚深。众多佛教壁画、雕塑艺术也是对真善美的解释与再现。如《鹿王本生图》, 表现了人性的美与丑, 揭示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佛教思想文化中所蕴藏的对真善美的推崇。

二、油画创作对真善美的推崇

中国油画经过上百年的中土成长, 已经硕果累累, 已经本土化了的中国油画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一派欣欣向荣。而油画本土化的完成恰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碰撞, 又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但再怎么吸收借鉴西方的文化遗产, 东方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又无不影响着自己的油画创作。佛教的思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元素之一, 也必然同儒道两家等文化元素一起部分或整体地在中国油画艺术中体现出来。自油画刚入中国大门时, 艺术家就开始了油画中国化的研究, 实践也证明了只有立足本土,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画出的油画才具有生命力。而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 本身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 思想文学艺术方面丰富绚丽, 如唐诗、宋词、元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 皆硕果累累。这些丰富的文明成果等待着油画艺术创作者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 人们对本土思想文化的认识便进一步深化与痴迷, 文化修养也逐步得到提升, 研究者也必然将民族传统文化给予他们的影响与启发潜移默化到绘画之中, 把油画艺术的思想精神性向更高层次发展。因而, 许多艺术家们走遍祖国的名山大河、佛寺名塔。经年累月之后, 艺术精神、审美理念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些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文化精髓的确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启发, 从而促使他们创作出一批批艺术性较高的具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精神特色的油画作品来, 而这些作品恰恰是对真善美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与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真善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 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们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 借助一定的审美力和技巧, 在精神与物质材料, 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 充满激情与活力创造性劳动。”艺术有着其一定的社会功用, 即审美。它不仅仅是人类创造出的一种简单的只供娱乐的方式。它在给人们提供一种赏心悦目的形式的同时, 还执行着另一个崇高的使命, 这就是从精神上、情操上陶冶人、提高人, 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培养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个性。油画艺术自然也是如此。“人们通过对油画艺术品的欣赏, 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 还学得了真, 习得了善与美, 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强了趋向真善美的意愿, 陶冶和提高了人的情操, 从而使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可见佛教推崇的真善美与油画艺术中的真善美的确有相似、相通之妙。二者同样都是让人弃恶从善, 提升个人修养、情操, 教人知书懂理、宁静致远, 从而逐步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只是形式上不同。佛教是通过布道和佛画的形式来宣传正气, 把苦难看的平淡, 使人获得真知,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油画艺术则以绘画的形式来达对真善美的推崇。不论写实、夸张还是纯抽象的油画艺术, 都是有意味的形式, 其中蕴藏着真善美, 给人美感享受的同时, 给予一定的教化。油画作品《血衣》是对真善美的完美表达, 在对罪恶控诉的同时, 表达了人们对真诚、善良、正义、理想的执着追求, 其中所要宣扬的就是真善美。

大善大美、大美大真,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从未停止。油画作为世界性的艺术品类, 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但人类终极的精神追求从未改变, 即对真善美的渴求。儒道释思想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华夏儿女, 促使他们创作出具有东方精神文化特质的油画作品来。希望中国的油画艺术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更大范围的世界性认可, 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志祥.佛教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作文教学与真善美 篇7

一种课程理合

努力追求“真、善、美”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课程理念。

从根本上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陶行知先生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培育真善美的大活人”,“真善美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具有“真善美”的素养是一个现代人和谐发展的标志。我校把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与生命教育理念相融合,将生命教育理念诠释为:追求一种认识真实自我,与自然、人、社会、心灵为善,品生命、心灵之美的天人物我和谐发展的“真善美”的教育。

两大共存世界

积极建构课程中的生命科学世界和生活意义世界。

生命教育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学习人生技能、反省与平衡自己的经验、了解自己的潜能和限制、寻找自己在不同群体中的角色、懂得与他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道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中着力为学生建构共存共生的两大世界:一是为学生建构生命科学世界,帮助学生明确为何而活,建立生命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最基本的生命学科知识,并进一步探究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二是为学生建构生活意义世界,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塑造良好的人格,完善内在的道德情操。

三个维度架构

不断完善课程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的框架体系。

(一)确立生命教育的四个向度

1. 生命与自我:认识自己,欣赏并尊重自己,发挥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2. 生命与他人:关怀他人,与人和谐共处。

3. 生命与社会:适应社会。

4. 生命与自然:建立生命共同体,促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凸显“认知、感悟、提升”三个层次目标

围绕生命教育的总目标——培育“真善美”的人,首先我们把生命教育在纵向上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即认知、感悟、提升。

真:对个体真实自我的认知,形成健康和谐的生存观,身体强健、心灵愉悦。

善:对个体生存价值的感悟,形成安身立命的价值观,激励学生与自然为善、与社会为善、与人为善、与心灵为善。

美:生命质量的提升和完善,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观,引领学生品生命之美、养道德之美、展心灵之美。

在进行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时,基于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和四个向度,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段,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方式加以组织,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认识、体验到感悟,进而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觉行为,形成了由低到高、各年段前后衔接、逐步递进、全面系统的初高中有机衔接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开发了四大模块的课程实施途径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主张的源泉、中心与依据,蕴含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生命教育是基于生活实践的教育,在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中,我们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媒介和载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从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入手,开发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家校联动课程等四个模块的生命教育课程,促进了生命教育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命教育课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1. 基础课程融入

学校注重学科生命教育的探索。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做有心人,积极挖掘利用学科教学本身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将生命教育贯穿、渗透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触与感动,夯实学生提高自我生命质量的根基。如语文学科开发的“静读真意”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名家名篇的阅读中感受生命的美丽,加深对生命的认知;地理学科开发的“风云变幻”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领悟宇宙与人、物与我的关系;生物学科开发的“草木间的情趣”等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自然界的花草生命的美好和情趣。

2. 活动课程体验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设生命教育活动课程,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如,初中少先队开展系列“陶子文化活动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和谐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高中阶段通过开设“行知实验中学党团课”,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又如学校的仪式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以分层递进的方式来实施:预备年级的“新生入学仪式”,初一年级的“换戴大号红领巾仪式”,初二年级的“入团仪式”,初三年级的“离队仪式”,高一年级的“扬起青春风帆仪式”,高二年级的“团旗向着党旗飘仪式”,高三年级的“成人仪式”。整个仪式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唤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再以我们的实践拓展活动课程为例,高中设计了军训学农、“东方绿舟”国防教育、南京爱国主义教育考察等社会实践课程,初中设计了民防教育、“四立”教育、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懂得珍爱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学校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了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如: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模拟法庭审判的“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邀请大华派出所警官定期到我校开设“法制交通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与大场镇教委共同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宣传活动、“让笑容更灿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我们还开发了《青春期读本》《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烂漫校园》《法制教育读本》等校本教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压力,探讨关爱他人、保护自己的途径与方法。

3. 隐性课程渗透

学校的规章制度、集体生活、环境和气氛对学生能起到熏陶和影响作用,学校的规范、课堂纪律等也折射出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这些隐性课程的渗透,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如,我校开发的行为规范校本课程“真人教育德育校本课程”,就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着道德规范和塑造的作用。

4. 家校课程联动

作文教学与真善美 篇8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德育的主阵地,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音乐艺术的美感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它不同于空洞的说教, 也有别于生硬的灌输, 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结合在一起, 来开启学生美好的心灵, 使学生得到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能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 领会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掌握丰富的音乐常识, 进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同时, 教师也可通过指导、启发, 使学生的思想情感融进于音乐艺术之中, 与音乐作品内涵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使学生的思想精神方面也得以美的享受。

在歌曲欣赏中, 《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等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每当唱起这些歌, 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了。如儿童歌曲《卖报歌》中的小报童是真人真事, 当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学生们的气氛很活跃。在学生们的好奇中, 教师进一步介绍了作者聂耳在霞飞路遇到小毛头卖报而创作了这首歌曲, 强调了旧社会像小毛头这样小小年龄在大风大雨中卖报的儿童还有许多。接着, 教师让学生们欣赏了曲目之后, 再问:“要是现在小毛头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他要不要去卖报呢?”最后, 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 进行了新旧社会的对比, 学生油然而产生了对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爱, 对优越的学习环境的珍惜。

又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 教师先介绍了冼星海的生平及这部作品的背景, 让学生首先在作曲家的伟大情操和强烈的爱国激情中受到震撼, 然后再结合每个乐章, 请学生欣赏。学生在紧张激烈的《黄河船夫曲》中感受到船夫们团结拼搏的力量, 在气势磅礴的《黄河颂》中领略到伟大祖国的雄伟壮阔, 在哀怨凄凉的《黄河怨》中体会到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人民所受到的蹂躏……八个乐章, 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的欣赏十分投入。在多变的音乐声中, 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远胜于空洞的说教。课后, 教师布置学生写听后感, 许多同学有感而发, 立意深远。有的同学赞颂危难时刻, 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有的同学通过对作品的赞美, 歌颂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更有同学抒发内心的激情, 立志为中华的强大繁荣奋发进取, 为祖国的明天贡献一切力量!

在器乐作品欣赏中,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 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 描述了梁祝二人真挚的爱情,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 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二段时, 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 被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 “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 使学生体会一种淳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 “一双彩蝶, 翩翩起舞, 飞向远天……”, 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这样,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聆听者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后, 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 能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 因此,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方式合适, 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 我们更加能够深刻感受到, 恰当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大学生素质下一篇:新鲜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