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治疗性变态

2024-05-06

认识和治疗性变态(精选三篇)

认识和治疗性变态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MRI摄片确诊, 且已经接受3个月以上严格保守治疗但是效果欠佳, 患者及其家属在了解研究过程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接受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对照组、接受动态中和系统治疗的观察组, 每组各59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2例, 女27例, 年龄41~77岁, 平均 (59.32±8.05) 岁, 病程7~67个月, 平均 (28.13±4.62) 个月;对照组患者中, 男31例, 女28例, 年龄43~78岁, 平均 (57.69±9.11) 岁, 病程6~64个月, 平均 (29.04±4.33) 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间融合术, 具体如下:全麻俯卧位, 植入椎弓根螺钉后, 安装连接棒并适当撑宽椎间隙, 充分减压后, 清除椎体终板表面软骨, 椎间隙植入碎骨, 选择合适Cage填充碎骨并将其打入椎间隙, 适当加压后置入引流管并关闭切口。观察组患者接受动态中和系统治疗, 具体如下:患者全麻后俯卧位, 取后正中入路, 病变椎间隙上下植入Dynesys椎弓根钛钉, 常规切除增厚黄韧带、扩大侧隐窝并松解神经根, 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明显者摘除椎间盘, 不明显者保留椎间盘;纵韧带钙化者摘除部分纵韧带;关节突肥大突出椎管者行部分切除。彻底减压后, 策略腰椎前凸和轻度分离位下椎弓根螺钉间距离, 将聚酯索植入圆柱形弹性套管和椎弓根钉螺钉头, 最后锁紧聚酯索。最后置管引流后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相关指标

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

1.3.2 腰椎功能指标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进行评价, 具体包括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功能、旅行等10个部分, 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50 (最高可能得分) ×100%, 分值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

1.3.3 腰椎活动度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前后, 观察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 ROM) 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所得结果均按P<0.05判断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接受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腰椎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腰椎间盘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的腰椎间盘功能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2.3 腰椎活动度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治疗节段及邻近节段RO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疗节段ROM值较治疗前降低, 但是仍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 邻近节段治疗后ROM值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但是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腰椎退行性变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腰椎疾病, 病变腰椎节段的异常滑动及应力传导方式的改变被认为是引发其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但是保守治疗不能根治疾病、远期疗效不佳、患者易复发[2]。开放手术中椎间融合术是标准术式, 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重建脊柱稳定性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是椎间融合术改变了人体正常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 使得手术节段活动度丧失, 脊柱整体活动受限, 同时邻近节段活动度代偿性增加, 最终导致患者椎间盘、关节突出节段负荷增大[3]。

动态中和系统 (Dynesys) 是目前新兴的一类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 其通过相关装置的牵引力限制病变节段的前屈活动, 同时对抗后伸纵向压缩负荷, 总体设计理念为在保留腰椎固定节段活动度的同时, 预防邻近节段的退变, CHOUDHRI的研究[4]显示, Dynesys固定后相应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内压力可大幅降低, 进而维持相应节段的椎体稳定性。目前我国已经有少部分三甲医院开始应用Dynesys, 但是相关临床研究报告仍较少, 不利于该系统在整个医疗系统的推广。故本次研究选择在本院就诊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与常规椎间融合术之间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

手术损伤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首先对手术过程中的创伤程度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Dynesys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由此明确了Dynesys系统治疗相对于常规椎体融合术, 具有便利、损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有报道显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出现退变的概率高达50%以上[5], 这是由于坚强固定破坏人体脊柱正常活动度, 进而导致治疗节段周围的邻近节段代偿性退变, 患者的整体腰椎功能并未得到显著改善。上述研究中笔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均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均有所改善, 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高 (P<0.05) 。由此可见Dynesys通过改变应力传导的方式, 有限限制而不融合节段脊柱使得患者的腰椎更符合生理稳定, 最终改善患者的病变腰椎功能[6]。

腰椎活动度是腰椎功能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在以往接受腰椎融合术的患者中, 术后腰椎活动受限是影响其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碍。腰椎融合术限制了病变节段的活动, 同时代偿性增加了邻近节段的异常活动, 随着时间延长邻近节段将发生解剖性异常改变甚至可产生神经症状, 严重降低手术效果。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病变节段及邻近节段ROM值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病变节段ROM值较术前降低, 但是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Dynesys限制了病变腰椎的部分活动度, 但是相对于融合手术的完全制约腰椎活动而言, Dynesys很好的保留了病变腰椎的部分活动能力[7]。观察组患者的病变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在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 但是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可见Dynesys系统对于病变邻近腰椎的损伤较小, 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患者的腰椎生理弯曲度。

综上所述, 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用于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治疗, 具有较少的手术创伤, 且在治疗后腰椎功能及活动度上近期具有明显优势, 远期疗效对比有待观察, 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兴彪, 张曦, 高俊.Semi-rigid动态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J].江苏医药, 2011, 37 (20) :2414-2416.[1]WU XB, ZHANG X, GAO J.Analysis of efficacy of semi-rigid lumbar dynamic fixation for spondylolisthesis[J].Jiangsu Med J, 2011, 37 (20) :2414-2416.Chinese

[2]李斌, 牛光峰, 孙建民.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1) :961-963.[2]LI B, NIU GF, SUN JM.Early effect of posterior dynamic lumbar stabilization in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J].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2012, 20 (11) :961-963.Chinese

[3]陈志光, 梁伟国, 周子强.单节段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系统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5) :1238-1240.[3]CHEN ZG, LIANG WG, ZHOU ZQ.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with Coflex interspinous implant versus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prospectively comparative study[J].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2011, 19 (15) :1238-1240.Chinese

[4]CHOUDHRI TF, SHARAN A, WANG JC, et al.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fusion procedures for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lumbar spine.Part 17:bone growth stimulators as an adjunct for lumbar fusion[J].J Neurosurg Spine, 2014, 21 (1) :133-139.

[5]杨兵, 江庭彪.动态中和系统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动态中和系统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 27 (2) :140-142.[5]YANG B, JIANG TB.Comparative study of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reating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3, 27 (2) :140-142.Chinese

[6]CIENCIALA J, CHALOUPKA R, REPKO M, et al.Dynamic neutralization using the Dynesys system for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of the lumbar spine[J].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 2010, 77 (3) :203-208.

认识和治疗性变态 篇2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5l例门诊病人。表现为突然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鼻痒, 阵发性打喷嚏, 流清水样涕, 鼻塞。症状有时很快消失, 或持续1小时左右。常伴有嗅觉减退、头闷头胀、空痛、四肢困倦乏力、嗜睡等症状。

2诊断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2.1常年变应性鼻炎

有明确吸入物质致敏源线索。

2.2花粉症

季节性发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 且与致敏花粉播粉期符合。

3治疗方法

3.1依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 辨证均为虚证。治疗分急性期和缓解期, 急性期以祛邪止涕通窍为主;缓解期以益气补肺, 健脾温肾为主。

3.2主要治疗手法一指禅推双侧手阳明大肠经 (表现为一侧鼻腔症状严重时, 重点推健侧的手阳明大肠经) 。每次的治疗时间以鼻腔症状缓解为标准。

3.3兼症的治疗若有脾肾阳虚的症状, 一指禅推揉足三里、太溪;若有头闷头胀、空痛、嗜睡的症状, 拿头顶五经。

4疗效评定标准—症状分析

4.1症状分析记分 (表1)

4.2评定公式依据治疗前后症状评分, 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4.3评定方法≥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4.4评定结果显效为20%;有效为50%;无效为30%。

5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丰富, 变应性鼻炎日渐增多。原则上不宜手术治疗, 目前仍以抗组胺及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治疗为主。我院推拿科门诊2007年始与耳鼻喉科合作, 尝试使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属祖国医学“鼻鼽”范畴。系因外感风寒, 侵犯肺窍所致。肺主气而司呼吸, 开窍于鼻, 故鼻为肺之门户。风寒外袭, 鼻首当其冲。风为阳邪, 善行数变;寒为阴邪, 易于凝滞。风邪挟寒, 侵袭肺系, 清窍为之闭塞, 而鼻痒喷嚏以生。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受阻, 停积为涕。本病正气虚亏为本, 风寒外感为因, 鼻涕喷嚏等水气症候为标。传统推拿治疗变应性鼻炎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辨证论治, 并结合经络穴位的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经, 在治疗上有互通作用, 表里两经的穴位均可治疗两经的疾病。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的桡侧起止于鼻翼旁, 依据“经之所过, 治之所及”, 故一指禅推手阳明大肠经可以治疗鼻的疾患。在治疗中采取顶着经络运行的方向推, 具有补益的功能。所以, 一指禅推手阳明大肠经, 具有升清阳以和窍, 轻扬走表托邪, 补益卫阳的作用, 符合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病机的认识。同样, 具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认识和治疗性变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治疗90例安脱达变应原皮肤点刺阳性患者, 其中男56例, 女34例, 年龄8~56岁, 平均35岁, 病史均超过10个月, 最长者达19年, 既往患者均接受不同种类的方法治疗, 但效果不佳, 患者普遍症状是鼻痒、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等过敏症状, 常见的合并症状:失眠;鼻窦炎, 即鼻窦的感染;中耳炎, 即中耳受到感染;鼻出血。变应性鼻炎具有鼻黏膜反应性增高的临床特点, 但鼻黏膜反应性增高并不一定都是变应性鼻炎。只有根据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方能得出正确诊断, 符合诊断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

1.2 脱敏治疗

在进行脱敏之前首先应作过敏原试验, 也就是把常见的过敏原制成浸液, 为患者进行皮内注射, 15~20 min后观察局部反应。±:有红晕, 范围小于0.5 cm;+:风团0.5 cm大小伴有中度红晕;++:风团0.5~1.0 cm, 无假足;+++:风团大于110 cm, 出现假足。然后按常规脱敏与维持脱敏两个步骤进行分别制定脱敏方案, 治疗原则从低浓度开始, 每进入一个新的疗程, 药物要增大10倍, 直到增至1:100后则不再增大, 进行维持治疗。常用起始治疗浓度按皮试强度, (+) 用1:106, (++) 用1:108, (+++) 用1:1010;蒿属及豚草花粉 (+) 用1:108, (++) 用1:1010, (+++) 用1:1012。

1.2.1 常规脱敏疗法

将已确定的变应原按所需浓度配制在溶媒中, 一疗程为10次, 每周规则注射2次, 从0.1 ml开始, 每次递增0.1 ml, 直至1 ml。

1.2.2 维持脱敏疗法

当脱敏注射液最高浓度为l:100开始维持脱敏治疗。方法是每周皮下注射2次, 每次0.5 ml, 病情稳定后可酌情减少注射次数, 直至停止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文献确定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连续治疗4周以后, 打喷嚏、流清涕、鼻痒及鼻塞症状消失, 且治疗期间不再发病, 不需要用抗过敏药, 改善率>95%;显效:连续治疗6周后打喷嚏、流清涕、鼻痒及鼻塞症状明显减轻, 基本不需要用抗过敏药, 改善率﹥50%;有效:7周治疗完成后打喷嚏、流清涕、鼻痒及鼻塞症状减轻, 仍有发病, 但发病次数明显减轻, 用少量抗过敏药即可控制, 改善率为21%~50%;无效:经治疗7周后, 症状无明显改善, 改善率﹤20%, 仍需要对症用药者且中断治疗判定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中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其中显著改善者23例, 有效53例, 无效12例, 总体效果指数86%。

3 讨论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 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变态反应又分为四种类型: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性疾病涉及多个临床科室, 包括皮肤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过敏性鼻炎属于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同时与副交感神经亢进有关, 可引起鼻甲肥大、鼻黏膜充血水肿肥厚、鼻窦炎、鼻息肉等[3]。目前, 过敏性鼻炎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源、免疫疗法、药物疗法、激光、电烧和手术等方法[4]。对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有以下因素:遗传因素;过敏原;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及精神因素;吸烟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季节因素等, 其中过敏原是诸多因素中影响最大的, 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因素, 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了吸入性过敏原、接触性过敏原、感染因素等。变态反应性鼻炎是由IgE所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 全球发病率在10%~25%左右, 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 以鼻黏膜局部的异常免疫反应为主, 其临床症状与鼻腔的植物神经支配和神经反射密切相关。鼻腔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鼻丘、中鼻甲和下鼻甲前部[5], 下鼻甲尤其是前端黏膜层存在特异性着色的胆碱能神经节细胞聚集而成的微神经节, 其节后纤维分布在黏膜下构成副交感神经丛, 并环绕在腺体周围, 鼻丘黏膜层为浆液腺高密度区, 由含有副交感纤维成分的筛前神经鼻内支分布, 是鼻腔反射和喷嚏反射弧感受器的主要部位和过敏性鼻炎的扳机点[6]。

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表现: (1) 鼻痒, 大多数为鼻内发痒, 鼻涕多, 大量清水涕, 如存在感染时为脓涕; (2) 鼻塞, 呈间歇性或持续性, 单侧或双侧, 轻重程度不一, 伴有耳闷; (3) 打喷嚏, 每天数次, 呈阵发性发作, 每次多于三个, 有时比较剧烈。检查:发现鼻黏膜苍白, 双下甲水肿, 总鼻道及鼻底可见清涕或粘涕[7]。

脱敏疗法 (Desensitization) 又称为特异性免疫治疗 (Specific immunotherapy) 或减敏疗法 (Hyposensitization) 。1997年WHO根据多年来对特异性免疫治疗机制的了解和临床疗效, 提出了新的术语即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 (specific allergy vaccination, SAV) 。SAV是在临床上确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后, 将该变应原制成变应原提取液并配制成各种不同浓度的制剂, 经反复注射或通过其他给药途径与患者反复接触, 剂量由小到大, 浓度由低到高, 从而提高患者对该种变应原的耐受性, 当再次接触此种变应原时, 不再产生过敏现象或过敏现象得以减轻[8]。脱敏治疗是一项必须坚持, 不能随意中断的治疗。如果中途治疗被任何原因影响而中断, 治疗将失败, 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配制脱敏原溶液时要严格控制浓度, 浓度过高和过低, 均达不到理想的治疗的效果, 如果浓度过高, 则患者注射部位将发生, 红肿、疼痛, 甚至水泡等。

自我调节及心理疏导, 变应性鼻炎患者常有阵发性喷嚏 (数个到数十个不等) 、大量清水样涕、鼻塞 (间接性或持续性) 、嗅觉减退甚或头闷痛等表现, 严重者可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学童记忆力。给社交、娱乐带来麻烦[9], 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 需要自己的调节或给予心理疏导。本院开展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则需要3年的时间, 因而诊治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过程中应注意其精神心理的变化, 尽可能消除其心理障碍, 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提高患者依从性, 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

每次给患者注射前要严格遵守“三查七对”, 观察注射剂型的颜色、透明度及沉着物。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要备好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药物及器械, 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对于年龄偏小的患者, 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反应的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说明发生情况的原由, 并对局部进行物理治疗。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宣教, 使患者增强继续治疗的信心, 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指导患者尽量避免大剂量的接触已知过敏原或容易引发的过敏的场所[11]。

上一篇:人性化健康教育下一篇:网络出版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