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语文课导语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设计语文课导语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设计,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好的导入语,能展示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体现教师语文教学的个人魅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揭示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导语设计上精心准备。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常用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列举如下: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回顾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强化,从而熟练地掌握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享受成功的幸福,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导语: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因为我们七年级已经学过他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还五言律诗《望岳》和《春望》。(教师领着学生齐背《望岳》和《春望》)我们知道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出示目标导入法。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语文教科书的灵魂,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每一篇课文的灵魂;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对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教学活动总是围绕每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结构繁杂的课文,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出示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从阅读感受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与技能:

3、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

4、熟悉鲁迅及其作品。

5、识记理解文中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6、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7、品析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思想的方法。

8、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提炼主题导入法。 主题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一篇课文,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运用充满哲理的议论语言,揭示所要教的课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品味文章的表现手法,深入把握课文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如教学《巨人和孩子》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荆棘,自得小伤。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读完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诗人王尔德《巨人和孩子》这童话,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四、设置疑问导入法。

1 在课堂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纷乱中平静下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读课文前,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沁园春。雪》,就可以用悬念法设计导语: 同学们,一说起雪,我们就会想到寒冷的冬天,想到和小朋友一起堆雪人,想到那“千树万树梨花开”柔美,想到愁云惨淡、山川失色的压抑和惆怅,想到寒风凛冽如刀割,想到被困居室不得舒展而游满井,想到冬天过去,春天如此令人神往……毛主席笔下的雪景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毛主席又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毛主席的磅礴气势与高远眼界吧!

学生们听了老师的问题后,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原本喧嚣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

五、感情共鸣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抒情美文。这些文章因其挚爱深情而历久弥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仅凭空洞的说教和冷静的评析,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作品的情感内化为学生本人的切身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领略到作品的精髓。

我在教学《永久的悔》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 录音机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

伴随着婉转的旋律,我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诵道:有人说,家就是房子,其实,有房子的人不一定有家。真正的家是爸爸慈祥的目光,是妈妈温暖的怀抱,是爷爷手中缓缓挥动的蒲扇,是奶奶讲述的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真正的家是村头那棵苍虬的老槐,是家门口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是房顶的一缕炊烟,是火炉旁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家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牵挂……。

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怅然动容,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蕴涵的情感之中了。

六、积累名句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体现人生志趣与选择的诗文很多,在教读《鱼我所欲也》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设计导语: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选择了坚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选择了隐逸;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选择了洒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选择了忠诚;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选择了奉献。抚今追昔,你我不也站在抉择的路口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又是作何选择的。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多种多样,教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恰当选择。总之,导语设计要能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之我见

有的语文老师也许会觉得,语文导入实属细枝末节,不值得尽心准备。而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能否顺畅进行,导语的作用不可小觑。

那么,怎样才能让开场白精彩起来呢?首先应明确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样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异彩纷呈的导语。我认为,好的开场白应达到三性。

1、新奇性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2、艺术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知识性

导语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就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1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导语呢?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才会无穷尽。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

一、分析题目,点明重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就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生命‛,学生立即嚷道:‚老师,您少写了一个‘生命’‛。我则反问一句:‚用一个‘生命’就能表达意思,作者为什么用两个呢?这样岂不是重复啰嗦了?‛。‚不是重复啰嗦!‛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生命 生命’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明白生命的意义。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哪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在百草园开心玩耍,在三味书屋认真读书。分析出来后就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词概括。‛这样通过释题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探索教材的中心内容。

二、设臵疑问,引发思考

在导语中有意的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

2

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就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先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我在教《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露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追求的目标。今天,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这地球的最南端。可你知道吗,设立在南纬90度的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呢?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为学生深入深入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温习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3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说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 我们刚刚朗读的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了吗?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这大好春光。‛这段导语通过温习以前所学的关于春的诗句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另外我在讲《范进中举》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孔乙己》,知道了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生答):‘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爱害者,他迂腐、穷困而麻木不仁,被人当作笑料,遭到了丁举人的毒打,最后默默地死去。’那么,发生在孔乙己身上的悲剧是不是个别现象呢?不是!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所写的范进,也是一个受封建制度毒害的典型,范进是怎样一个人,他的遭遇又如何呢?今天我们阅读《范进中举》一文,它会给我们新的启示‛。这样既利于学生温习旧知识进而领悟新知识,又可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四、创设情境,调动激情

只有激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去获取知识,才能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羚羊木雕》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同学们要过一条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桥只能承载4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着: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呢?(学生自由发言)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她‛丢弃的是什么?‛学生们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致投入到了文本学习中去。

又如在上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时,我的开场白是:‚同学们小时候甚至现在都喜欢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那为什么你们喜欢去外婆家呢?(生答)你们是

4

这样,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家在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 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五、利用教具,直观形象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幻灯片、音乐、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代科学表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如导入《天净沙 秋思》时,我就在课堂上展示那幅游子漂泊图,让学生对着图中的景物来描绘色彩,整体感受一下这首曲子的基调,体会漂泊者的愁绪。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学生就能更真切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掌握诗歌的内涵。

在教《归园田居》时,我先播放了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歌曲中所诠释的乡间生活那种悠闲自在的氛围正好把学生的情绪带到诗中去,让他们更好的从诗中了解陶渊明的生活,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

另外在讲《斑羚飞渡》时,我首先播放了FLASH动画,用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配上专业的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自己的心随着斑羚的命运而起伏。这样学生就非常渴望从文本中找到斑羚命运变化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教具‛那就是学生本身。让学生表演,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教小说《皇帝的新装》时可先找几个学生表演文章的高潮部分‚皇帝‘展新装’‛,其余学生谈观后感。学生表演更适用于戏剧课的导入。中学课本选编了不少剧本,如果先让学生表演其中一片断,学生意犹未尽,必然会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关心剧情的发展。

5

教具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运用哪种教具,由教学内容和当地教学设施所决定。教师在运用教具时,不能忽视其引导作用,不然学生会迷失方向。此外,还要注意教具运用的适度,做到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此外还有猜猜谜语,激发兴趣;讲述故事,增加趣味;调动知识,增进理解等等。 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各具特色的导语,忌千篇一律、缺少新意。

通过实践我感到,讲课如何引入,如何开头,并没有定规成法。但导语的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也必须从课文的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否则,设计出来的‚导语‛就会成为花架子。

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它如同通向成功课堂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在教与学之中架起的第一道桥梁。好的导语如同缓缓拉开的帷幕,使学生很快看到优美的场景,又似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第三篇: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外,课前导语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成功的导语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顺利地达到最佳教学态势。正如柏拉图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新课导语设计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为了激发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在一开始就显得生动活泼,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以及涉及到课文中人物的轶闻趣事,教师则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讲述小故事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首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的夏天,洪水泛滥在中华大地,在洪峰中,一对夫妻抓住了一棵树,他们紧紧的抓住,后来水越来越猛,树渐渐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孩子们还在等着你,多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丈夫明白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紧抓住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面对危险,妻子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她认为她丈夫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的。这是人类的真情绝唱,那么在动物界中也有出乎意料的壮举让人震憾。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

1 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有了生动感人的故事引路,学生很快进入了文章情境,其情感也随着文中故事波澜起伏。正如赞查夫研究表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够发挥高度行效的作用。”而引用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以情为动力,顺利导入新课,为进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法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情激情,使学生进入情境。每篇文章情感基调不同,或喜或悲,或深沉或激昂,或抑郁或兴奋,设计导语时,应因文而导,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首先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然后顺势利导:“同学们,恰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获取丰富的教益。”同样,学习散文、诗歌,我们可以自制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收到“入境

2 始与亲”的效果。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设置矛盾,巧布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的导入方法。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师:“同学们,服饰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尤其在当今它已经衍化为一种个性审美追求的展示。穿衣的目的除去御寒保暖,还在于蔽体遮羞,那世界上是否会有看不见的衣服呢?”生答没有。师:“假设有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那么穿上这样衣服的人会怎么样?”生答赤裸着身体。师:“有人愿意穿这样的衣服吗?”生答没有。师:“可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就有一位穿‘看不见的衣服’的人,他是谁呢?”生答皇帝。师:“皇帝穿‘看不见的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悬念导入,就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沟通,还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突破口,自然流畅地引入新课的教学。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是这样启发示谈话的:“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那位读起书来摇头晃脑的老先生叫什么名字吗?(寿镜吾)今天,我们将通过鲁

3 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他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以上引入既可巩固旧知识,又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导入还可采用背诵已学的课文,做复习练习等多种形式。

五、概述导入法

概述导入法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概括地叙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点明其重、难点,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意境的方法。如《旅鼠之谜》一文的导入:“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这‘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同时也想一想旅鼠的行为给我们人类有什么启示?”通过这种导入,就可提示内容,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交代难点,点睛显旨,让学生初步明白这节课应掌握的内容。

六、学科迁移法

语文俗称“百科之母”,这说明语文学科是其余学科的基础,与其余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借助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作导语,进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在学习说明文《死海不死》一文时,可利用物理中的密度知识,采用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开课时,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盛满纯净水的玻璃瓶里放入一个鸡蛋,问:“同学们,此刻鸡蛋怎样了?”,学生说:“鸡蛋沉入了瓶底。”接着,不断向瓶里加食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鸡蛋浮起来了。”我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只是好奇地睁大眼睛望着我。我说:“答案不写在我的脸上,而在我们今天学的《死海不死》一文中。”这样一来,既导入了新课,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七、引用名言法

议论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引用名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的名言既精炼,又深刻,选用与课文有关的名言作导语,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想和做》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所以不论学习、工作,我们都要学会

5 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而怎样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胡绳的《想和做》一文会告诉我们答案。”这样的导语言简意赅,既直接指出文章的重点,又不蔓不枝,明确文章指向。

总而言之,新课导入的方法远不只上面几种,导语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不拘一格,灵活多变。需要补充的是,使用导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要准确恰当,具有概括性;(2)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3)内容要有趣味性,引人入胜;(4)教师口语表达要讲究技巧,注意语气;(5)所用导语必须与所上内容相吻合,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第四篇: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资料:如何妙用导语

上海教师考试网(sh.zgjsks.com/)

上海中公教育(sh.offcn.com/)联合制作

妙用导语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妙用导语呢。

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在教学《绝版的周庄》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哪位同学能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自古江南出美女,自古江南美如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番江南古镇周庄的诗情画意。

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学习本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不仅生活在和平时代,而且还身处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育、社会的关注,让你们象茁壮的幼苗一样健康地成长。可是即便是这样,有的同学还口口声声地说,我们是很不幸的。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享受幸福?今天让我们从《提醒幸福》中去寻求答案。"这样,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因为利用所学知识导入新课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能使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海教师资格笔试群:371175465强化备考微信号:shjsksw 2014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sh.zgjsks.com/html/jszg/kstk/lxt/

第五篇:一节语文课的专题导语

专题导语

我们应当看到,在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承担了太多的教学理念,甚至处在被教育理念压迫之中,我们在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了40分钟概念,没有了过程概念,我们忽视的最多了,是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

教育教学从程序上来说,是复杂的。但就一节课来说,我们应该是简单的,我们要简化我们的目标,思考一节课40分钟,我们能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交流什么,学生在这个交流和探讨过程中,在他的语言构建和思维构建领域,我们给他提供了什么。我们是不是让他面对文本,感悟到了“这个”特定的语言风格,和体现在文本语言组织过程中,作者的思维进程。

今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过多纠缠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中,老师不厌其烦地在学生理解的层面花大量的时间,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只能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没有感悟和体验到这些内容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来组织的。这种纠缠于文本内容理解的课堂,没有体现语文课程的功能要求,也就不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

我们还应看到,语文教学理念的乱象,干扰着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作为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语文的课堂教学而不是别的。

希望我的讲座,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上一篇:如何设置局域网共享下一篇:如何提升企业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