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范文使用对比

2024-05-18

新闻导语范文使用对比(共7篇)

篇1:新闻导语范文使用对比

英汉网络新闻标题中缩略词使用对比研究

本文以英汉网络新闻标题中的缩略词为语料,依据它们的构词特点,分别对英汉语的缩略词进行了分类,把英语缩略词划分为五类,把汉语缩略词划分为六类,又按照它们在构成方式上的.近似程度,进而将它们分别归纳为两大类和三大类.文章以语言的经济原则为指导,通过对英汉各类缩略词的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造成它们在使用率方面异同的原因.

作 者:王瑞昀 Wang Ruiyun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83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年,卷(期):2005“”(1)分类号:H08关键词:缩略词 英汉网络新闻标题 对比研究

篇2:新闻导语范文使用对比

(一)导语的处理

新闻稿件的导语,是指每一条新闻的第一句话或者是第一个自然段,揭示了新闻的要点,突出新闻的精华。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受众收听或收看新闻的全部内容,提起受众想了解新闻详细内容的兴趣。所以,对新闻导语部分的处理要得当,以免造成受众的流失。

对新闻稿件导语的处理,要注意的是重音的处理以及语势的起伏。语句的重音切忌太多,因为太多的重音选择反而没有了重点,一定要精选重音,找准声音的着力点,使整个语句的走势有起伏变化,引起听众、观众的兴趣,切忌语势僵直。

新华社香港5月7日电(记者李凯)香港苏富比今天在此间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一件清朝雍正年制的粉彩蝠桃“福寿”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价格成交,创清朝瓷器拍卖价格世界最高纪录。

据介绍,同时期这类花瓶多以青花设计,粉彩设计花瓶尚属首次发现。橄榄瓶表面点缀着象征福寿的桃与蝙蝠,做工精致、细密。优雅的瓶体上繁花硕果的设计体现了粉彩作品的魅力。

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执行董事司徒河伟介绍说,这件瓷器在美国及亚洲地区展览时已受到收藏家的青睐。拍卖一开始价格即迅速脱升,以致很多收藏家都没有机会投标。

全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导语,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清朝时期的一个花瓶以4150万港元被拍卖,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这五个新闻要素组成。时间是5月7号,地点是在香港,新闻事件的人物就是一家叫做“苏富比”的拍卖公司,事件就是苏富比拍卖公司以4150万港元的高价拍卖成交了一件清朝雍正年制的粉彩蝠桃“福寿”橄榄瓶,结果是拍卖的价格创世界最高纪录。那么在处理导语的时候,就要注意重音的选择,一定要少要精,比如这篇新闻的导语只需在播讲得时候强调“4150万港元”和“最高”就行了,然后将“苏富比”以及橄榄瓶作为次重音也是可以的。

另外,语势上,第一句话平起,慢慢地形成一个向上走的趋势,到“4150万港元”的时候形成第一个小高潮。然后又平走最后在:最高纪录“的时候达到最高潮,然后再稳中结束。这一导语语势就呈波浪形,起伏有变化。反之如果直地架起,就不能引起听众观众收听收看的兴趣了。

对主体内部层次的处理要注意层次内部的集中,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意要“抱团”,加强句与句之间的关联,少停多连。另外,还要注意,层次间语气的转换和衔接,避免平直无变化。

对不重要的内容往往加快速度放平语势,在清楚表达的前提下一带而过;对重要的内容,就要放慢速度扬起语势,加重语气,说透说清,给受众造成一种“反差”以引起他们的关注。

(二)对主体部分的处理

新闻的主体部分,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是对导语中所提出的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作进一步的阐述,使观众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完整具体的认识。因此,要处理好主体内部的层次和主次,才能把主体部分叙述清楚,让听众、观众能清楚地了解新闻事实,达到宣传的目的。新华社4月13日电 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测定,我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不是一些国家所视为的“非市场经济国家”,2001年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为69%。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做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日前完成。这项研究从我国经济现实出发,同时考虑指标的国际可比性,以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数合理化等作为测度体系,认为2001年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为6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外在推动,市场化程度在2002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所长李小西说,60%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为市场经济国家的临界水平,中国达到69%的市场经济水平,无疑是市场经济国家。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说,是否为市场经济,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一个重要的概念。目前。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已成为我国在应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这项成果对继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谋求公平公正的贸易地位将产生积极影响。

这条新闻是由四个自然段构成的。第一自然段为新闻的导语,第二、三自然段为新闻的主体,第四自然段是由新闻的主体加结尾构成的。下面来对这篇新闻稿件的主体部分进行层次的划分,然后找出主次。

主体是由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构成。主要介绍了这项研究成果的研究程序及其原因。主体的第一层次就是第二自然段,它主要对导语中的“何人”,即什么人做的研究,什么人得出的这个结论进行了阐述,并且详细叙述了研究的步骤。主体的第二层次是第三自然段,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李小西的话,介绍了“结论”得出的依据是什么。主体的第三层次是稿件的第四自然段。通过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的话对导语中没有涉及的“什么原因”进行了介绍。在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由谁研究的这个项目和第二个层次即研究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和为什么。要找出它的依据来比较而言,应该说,为什么要找出它的依据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主要层次应该是第四自然段,次要层次是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

那么我们在处理这样一篇新闻稿件的主体时,首先要让每一个层次内的语意抱团,比如,第二自然段也就是第二个层次,只有两句话,分别又是第二个层次内部的两个小层次,那么在表达的时候,就要让两个层次相对的作为新闻稿件中的具体情节处理对主体内部层次的处理要注意层次内部的集中,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意要“抱团”,加强句与句之间的关联,少停多连。另外,还要注意,层次间语气的转换和衔接,避免平直无变化。

(三)新闻稿件中具体情节的处理

对具体情节的处理,把握“感而不入”的境界。

“感”:在新闻播报中,把握新闻稿件新闻点的基础上,要切身去感受,有了真实的感受而形成播讲的愿望,才能播讲清楚。

“不入”:要有真切的感受,但不要陷进去,否则将影响对稿件的整体把握,而没有客观性。练习:《四川江油蒙面歹徒挟人质抢银行》 记者黄志富成都报道 前日下午5时10分左右,一名身份不明的劫匪身绑炸药,外穿雨衣,头用肉色丝袜套住,劫持一名年轻女子突然闯入江油市金轮干道解放碑附近的建设银行企图抢劫。江油警方与劫匪相持两个小时后,劫匪被击毙,人质安然无恙。

据当时在该行取款的一位杨姓男子介绍,当时是下午5时10分左右,他和一些人正在办理取存款业务,突然从门外闯进来一个头部用肉色丝袜套住、穿着一件雨衣的小个子男子和一个吓得浑身发抖的年轻女子,那个大约1.5米多高的男子,看样子有30多岁,他一手抓住那个年轻女子,一边凶狠地对营业厅里的顾客吆喝道:“出去,出去。”随后又对银行柜台里的几个营业员喊道:“快把钱拿出来!不然我就拉响炸药,同归于尽!”杨氏男子说,他在往门外跑的时候,隐约看见那个满脸凶光的歹徒腰上捆着炸药包,那件雨衣有些小,穿在身上紧巴巴的。在警戒

线边,记者看见两个中年男女正在门外街上痛哭,打听得知,他们就是被劫持的女青年的父母。事发前,他们一家正从太白公园外经过,冷不防被劫匪抓走女儿,后又挟持着进了营业大厅。

接到报警,江油市公安局立即调集各警种赶到了现场。与此同时警方开始与歹徒周旋对话,解救人质。在一个多小时的僵持中,劫匪的态度一直很狂妄。

下午6时40分,现场民警在应急小组的布置下,为了保证人质和现场上万名围观群众的安全,最后一次要求歹徒释放人质,走出营业厅投降。在劝说无效后,随着一声枪响,狙击手一枪击中劫匪的太阳穴,劫匪当场毙命,人质安然无恙。7时,现场公安人员开始陆续撤离现场。

目前,江油市警方正在对此案进行深入调查。

这篇新闻稿件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来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的,而且描写的篇幅相对要多一些,较为详细。稍不留意,就会过多地去渲染这些细节,使消息类的播报偏向了通讯的播报,就显得整体不协调,节奏混乱。主要的还是让人们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所以在播报时,就要把握住“感而不入”的境界,不要陷入特有的情节里不能自拔,感情控制不自如,应该把语气控制在概述的样式中。

篇3:新闻导语范文使用对比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变得更频繁。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一些文化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其中一个表现是汉语中融入了大量非汉字符号,最典型的就是字母词。字母词的出现和使用,引起语言学界甚至全社会范围内的一场大论战。这些词语是否应该使用及如何使用,是这场大论战的核心问题。

2010年3月 ,广电总局下令禁用英文缩略词。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同年12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 夹带使用 英文单词 或字母缩 写等外国 语言文字 。2012年6月1日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的出版 ,又引发了一场“血战”,百余学者甚至联名举报商务印书馆违法收录239个字母词,认为这是对汉语纯洁度的玷污。

那么,经历了上述几件大事,字母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呢?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使用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媒体,而新闻是各个节目中最具权威性的节目,其字母词使用情况是怎样的呢? 为此,笔者针对有声媒体语言中的字母词使用情况做了调查, 主要是对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使用字母词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为字母词的使用情况和规范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239个字母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因为《现代汉语词典》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量最大,也是最具权威性的词典之一,选取其收录的239个字母词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语料的选取

本次调查选取的语料来自有声媒体语言资源网的有声媒体语言文本语料库, 选取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有声媒体语料,共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和天津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三个地方电视台的《北京您早》、《广视新闻》、《北京新闻》、《直播北京》、《今日报道》、《新闻晚高峰》、《特别关注》、《财经视界》、《广州电视新闻》九个新闻类栏目。 其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语料共计1802个文本,15258602字;三个地方电视台的九个新闻类栏目语料共计3395个文本,13677430字。《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新闻节目,其在使用字母词情况上应该算是最严谨的,与地方电视台的使用情况应该有所差别,希望通过调查,提出规范使用字母词的合理建议。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定量分析和对比的研究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 使用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的有声媒体语言文本语料库检索系统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239个字母词依次进行检索,分别检索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三个地方电视台的九个新闻类栏目的字母词使用情况,并进行对比。

其次,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排查。

1.有的字母词是另一个字母词的一部分 , 这类情况应该去掉。如在检索DV一词时,检索结果中会有DVD一词,那么应该将出现DVD的检索结果全部排除。

2.有的字母词在检索语料中 , 只是以对象语言的身份出现的。如,NG一词,在检索结果中,是在讲《爱情不NG》这一名称时引用的,这类情况在统计时不应该将其排除,但是在分析时应该标明。

3.有 的字母词 ,一个形式表示多种意义 , 相当于同形词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严格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

释义进行统计,不同于此释义的情况就将其排除掉。如,GB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释义为:“国家标准。中国国家标准的代号。”那么应该将其作为量词如“16GB”的情况全部排除掉。

五、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对比

对239个字母词在语料中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数据显示,《新闻联播》中关于字母词的使用情况比较少,这论证了前面的假设,即《新闻联播》在字母词的使用情况类型科技生活机构上较谨慎、系统 经济其他专。首先,这与《新闻联播》的社会地位有关,作为央视数最量重要的也6是8最权威的5电8视节目, 一38定要把握好47使用字母词28的度,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其次,这也许和2010年广电总局下令禁用外文缩略词有关, 索然这一指令不可能使字母词在电视荧屏上瞬间消失,但是,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节目,《新闻联类播型》必须遵照这科技一指令,尽生量活少用字机母构词、系,然统而这一经指济令显其然他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贯彻力度不如中央电视台。

2.分类对类型比

方电视台对的《现代词汉种语词典》(第六9版5 )中的239个字1母23词进行分类33 35 19 20 1闻统类节计目,根据其意义内容将其分为科技、生活、机构系统、经济、其他专有名词词次五类1277 2995,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类型《新闻联播》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收录的字母词,科CP技I词类种数量最多,生活950类第二,经济类12第3经三济,机构、系统类词次1277 2995类第型四C类C。T型由V此可见,字母《词新闻新闻节目科技生活一8联4般播出》现在科地技方、电机构、系统生机视经构活台济 、系经统其济他和专机名构系统名词称种领域。95科12技3

《新类闻型联播L》ED科技2 7生活2 3 79机构、系1统6经济16科技那么词 ,次这些领域 的字母1词27在7《新闻联播 》和2地99 5方其他电专视1名3台的数量BBC 68 58 46 38 47机构、系统地方新电闻视台类的 节目中的 使用情况 又是如何 呢 ? 统计结果2如8表3所示:33 35 19 20 16新闻类节目F1 35其他专名

GDP 255经济《新闻联播由》表3可见2,7不管是《新2闻3联播》还是16地方电视台16的新闻类节目,其涉及C的PI领域和不同领域90字母词使用情况经济基本相同。方电视台的

3.使用频词次目33 CCTV最高的前十35个词字次84母词对1比9目机

我们把调GD查P结果使用频次25排5名前十位的字经济母词列出来进行对比LED 79 ,以便C发PI现它们之间的区90别。具体统计结科经济果技见表4、表5。

通过分析表4、表5的数据,两表中共有的字母词有3个,分LED86科技别是GDP、CPI和LED。其中GDP、CPI都是经济类的字母词,而CEO85经济LED是科技类的字母词 ,由此可见 ,在新闻类节目中 ,经济类、科技类的字母词是被频繁使用的。NBA84摇摇摇类型经济生活科技机构、系统

我目们把表4和表5中的数据再进行整合,得到表6:

由表6可以看出,《新闻联播》使用较多的是机构、系统类的字母词, 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使用较多的是经济类字母词,这和节目所涉及的内容有很大关系。《新闻联播》涉及的主题一般是比较宏观的,不仅要掌控全国各个动向,还要涉及国际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所以对于国内外的一些机构、组织、系统类字母词使用较多,如BBC、CCTV在《新闻联播》中使用频繁,但是地方电视台却很少使用这些词。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要关注国内,关注民生问题,所以对于经济类字母词的使用较多,如“A股”,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使用频次为143次,而在《新闻联播》中只使用22次。

4.对调查结果中的一些个案的分析

这部分主要针对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差异较大并存在问题的字母词进行分析。 (1)在前面讲到的机构、系统类字母词中,系统类字母词使用率非常低, 这是因为系统类字母词主要包括军事类系统(如C3I系统)和科技类系统(CIMS),这类词语我们平时不常用也不常涉及。

(2)有一类词语 ,在《新闻联播》中没有使用或只使用过一两次,且是当做“对象语言”使用的,但是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中却出现很多次。如SOHO一词,其对应的汉语形式是“小型家居办公室”,在《新闻联播》中只是作为 “对象语言”出现一次,而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中却出现15次。

(3)“γ射线”射线一词原形式在语料中使用频次为零 ,但《新闻联播》使用了4次其中文形式“伽马射线”,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使用了1次其中文形式“伽马射线”,而含有“α”、“β”之类含有希腊字母的字母词在语料中的使用频次都是零。首先,这与其属于科技类字母词,我们一般使用不到有关,其次也与其书写形式比较特别、输入和输出及辨认都比较困难有关。

(4) 生活类字母词中有一类是考试名称 , 如GRE、GMAT、EMBA、HSK,这类词在语料中也几乎没有使用过。这是因为这类词的汉语形式“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汉语水平考试”比字母词本身较容易交流和理解。

六、结语

在对以上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给出以下建议:

1.字母词作为一种特殊的外来词 ,与阿拉伯数字一样 ,应该在汉语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重要,字母词的使用方便我们在一些事件、问题上更好地交流,与时俱进。如果一味地扼制字母词的使用,最终就只会导致与国际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重演闭关锁国的悲剧。有声媒体适当地使用字母词,可以推动字母词的发展。

2. 有声媒体在使 用字母词 时 , 不应该全 盘吸收 , 平等对待。对于不同类型的字母词,应该持有不同的观点,尤其是新闻类的节目,在使用字母词时应该更谨慎、小心,在不影响我们与时俱进的前提下,使用字母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 对于前面 讲到的考 试、学习 类的字母 词 , 如GRE、GMAT、EMBA、HSK,其使用范围较窄 ,使用频率不高 ,而且有对应的较容易理解的汉语形式。对于这类词语,媒体应该尽量拒绝使用。

(2) 对于那些使用频率较高 , 而且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其有对应的词形较短的汉语形式的字母词,如UFO、EMS、SOHO等 ,有声媒体在使用时应该尽量摒弃字母格式 ,使用汉语形式。

(3) 对于那些使用频度较高 , 而且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其汉语形式复杂难懂,不利于交际的字母词,如CT、DNA、PM2.5等,目前只能使用字母形式 ,但应该致力于找到可以代替这些字母形式的对应的简短易懂的汉语形式, 并最终将这类字母词全部替换。如“PM2.5”最近就有了它的中文名字“细颗粒物”。相信在以后的有声媒体中 ,我们会越来越少地听到“PM2.5”的使用。

(4)对于那些专有名词、机构、系统的名称 ,还有一些科技产品、行业术语之类的字母词, 在有声媒体中也占据较大份额。因为这类字母词基本都是国际通用的,而且确实可以促进交流,所以我们只能使用其字母形式,但提倡在词典中将其解释一下,或者在使用时用中文将其解释一下,如WHO(世界卫生组织)。

篇4:精美新闻导语欣赏

1、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不但全国人民关注,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

2、本报武汉专电 3月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发生一起液氨泄漏事故,造成数十人不同程度受伤。(2003年4月5日《湖南日报》)

这条导语只有一句话,31个字,它把新闻事实中的时间、事件、结果三要素十分清楚地作了交待,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让人一目了然,明白无误。可谓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3、今天下午,记者终开见到了陆蓓英。撩开门帘进来的,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妇女。她一头披耳短发,遮住了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2002年7月8日《文汇报》)

这条导语用“身材瘦小”,“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来描写被拐卖妇女陆蓓英的外在形象是最富有特色的,因而让人读之便欲罢不能。

4、新华社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200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这则导语构思奇特,打破了追悼会消息的传统格式。追悼会消息的导语,过去往往是“某月某日某人追悼会在某地召开”,几乎是千篇 一律,刻板至极。这条导语则一反常规,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鲜花、翠柏丛中”,“金山同志的遗像”,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耳目一新。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篇5: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部 郭伟东

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者赫伯特.黑德这样说。一个好的导语,意味着一篇新闻报道已成功了一半。

在日常改稿、编稿的过程中,我发现,编辑的工作大部分用在了修改导语上。因为新闻事实已经清楚,最多也就是改改错别字,调整句式、段落,使之顺畅贯通而已。但在导语上,编辑上往往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总想用更新鲜的方式,更简洁的语言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吸引读者。下面,我结合日常工作简单谈一下新闻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作用

1、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

导语高度概括着新闻事件的面貌,集中表现着新闻的核心内容,快速传递事件的最新动态,它反映着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一般来说,导语中已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新闻事实的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所以说导语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披露了新闻的实质内容。

2、吸引读者

忖语就像是一篇文章的导读部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看下去,导语对他们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关键。有的新闻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读者拿过一张报纸,往往是处于“无意注意”的状态,也就是没有明确的意图去寻找特定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篇新闻的导语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就人过去时一步阅读下去,此时,“无意注意”就开始变为“有意注意”。可见,导语是否能吸引读者对于一篇新闻能否传播还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3、确定了新闻主体写作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

一个好的导语,实际上就已确定了新闻主体写作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因为在导语的写作过程中,你会对全部的新闻事实进行思考、判断,从而确认你想最先告诉读者的内容,同时确定你讲述这些内容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对新闻事件要素的选择、结构及关系等都已经完成。可以说,写出了一个好的导语,你就已找到了整篇新闻的思路与方法。

二、导语的分类与写作

导语的分类与写作,各种新闻业务书籍中已讲得很细,光分类就大概能分出十多种,诸如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评论式等等,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我感觉到,导语其实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式导语,一类是间接式导语。

1、直接式导语

也可以叫概括式导语,或者更通俗一些,就是硬新闻导语。它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集中交代新闻事件的主题,在第一个自然段就把构成新闻的何人、何事、何地、为何、结果这些最重要的内容告诉了读者。

直接式导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它不事渲染,不设悬念,完全用新闻事实的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事实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去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我们报纸的新闻(消息)一般多采用这种导语,通讯员来稿这种导语也较多。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种导语写作、编辑过程中,一定要有所选择,也就是要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有的通讯员来稿,虽然采用的是这种直接式导语,但不会选择,不知道交代哪些新闻事实,所以恨不得把相关的事实全都概括出来写在导语中。这样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导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做下面新闻主体每一自然段的一个小标题。这种写法,就说明作者不会选择、不会提炼。特别是在反映增运增收、安全生产这类稿件中,总是把取得的效果一条条全写出来,把安全措施一项一项列出来。编辑在修改这类稿件时,就要注意让最重要的一个新闻事实在导语中出现就可以了,至于更详尽的内容,读者可以在新闻主体中获取。这就要求编辑一定要具备选择、判断的能力,要根据新闻价值的标准,准确果断地对新闻要素进行取舍。不要在导语中追求展示信息的全面,只需披露信息的核心与要点。

直接式导语包含的要素通常有:事件的主角、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结局如何,是何原因以及信息的来源。

2、间接式导语

间接式导语也可以称为软导语、特写导语,它最突出的特征是不在最开始的时候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是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断激发起读者的兴趣、疑问、好奇心,借此带领读者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

这种方式通常不在报道突发性新闻、重大新闻、时效性强的新闻中采用,而是通常用于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新闻、新闻特稿的写作。

现在我们报纸这种导语方式也在增多,如新闻部王好生主任曾写过一篇反映我局环保方面的消息,导语先从最近热映的一部韩国影片《汉江怪物》写起,点明因环境污染而致使汉江出现怪物,自然过渡到了环保的话题,然后才写我局为环保采报了什么措施,作出了哪些贡献。这样写,有趣,吸引读者。还有我本人曾写过一篇《三封部转表扬信彰显我局服务新风尚》这样一篇消息。当时只是拿到了三封领导批转的表扬信,我就思考如何写,更准确的说,思考如何不写成简单地好人好事。我分析了三封信的内容,每一封的角度都不一样,着眼点都不一样,基本上可以涵盖为旅客服务的各个层面。为此,我决定以三封信为点,把主题定在全局服务质量的提升上。顺着这个思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个间接式的导语,先是说大环境,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迎奥运树新风在全国展开,我局也开展了活动,特别在第六次提速后狠抓服务质量,然后引到消息主体,三封部转表扬信再次彰显出我局新风尚。这样一个导语,可以说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深度,不再是简单的好人好事,而是有了背景,更突出了主题。

但在这类导语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间接”的过分,也就是不能离主题太远,写了好几百字,读者还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这不行,间接式导语虽然间接,但最后还是要扣上主题。二是间接式导语虽然可以描写场面、刻画人物、述评议论等,但切记,无论写什么,都是新闻的一部分,新闻讲究事实,讲究凝炼,切不可生编硬造,或过分渲染,喧宾夺主。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间接式导语最好不要滥用,像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不宜用这种导语。现在通讯员来稿中,有这种苗头,无论什么样的新闻,都先在开头讲个故事,描写个场景,然后再写新闻主体,便细看新闻主体,与导语联系并不紧密,只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这很不好。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那就是关于导语的长度问题。

导语必须简洁,但简洁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多少字就算是简洁呢,似乎没有一个绝对一长度标准。

美联社是这样划定导语的界限的:当一条导语的句子超过了25个单词时,记者就要进行调整。因为据美国新闻界研究发现,超出25个单词的句子,记者就很难把句子表述的全部内容一次读懂。

当然,这不是个绝对标准,但具体到我们的报纸而言,根据我们刊载消息的数量与种类,我个人认为,一条导语最好能控制在七八十个字左右,而且尽量要用短句,让人读起来有节奏感,能充分接受你所传达的信息。

篇6: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人民日报》曾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当《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时,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 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光明日报》曾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湖南日报》曾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0.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曾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 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曾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3.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 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4.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当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时,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5.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6.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 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8.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19.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篇7:新闻导语范文使用对比

1 话语标记语的界定与分类

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又因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也不相同, 因此文献中对话语标记语的定义也没有一致的说法。对其定义也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的称之为语义连接词、语用标记语, 还有的称之为话语小品词或者话语策略语, 由此对话语标记语的分类也有分歧。

1.1 话语标记语的定义

Schiffrin (1987) 把话语标记语定义为, 即“标记话语单元序列关系的独立的语言成分”[1];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 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 也是一些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 从句法结构上看它们似乎是冗余的, 但从语篇建构和功能表达来看是不可缺少的。话语标记语本身没有意义或很少负载意义, 在交际中只有通过语境或情境线索才能被人们理解, 或通过依附在它们身上的常规语用意义而得到理解[2]。从结构上话语标记语不仅限于单词, 还包括部分连词、副词、介词、感叹词以及一些短语和小句 (even though, you know, I think) , 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 只是为了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 其作用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 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3]。

本研究中话语标记语定义以王立非和祝卫华的研究为基础, 指新闻中出现的用于衔接语篇, 传达语篇信息, 引导话语理解的标记词、短语或者小句。

1.2 话语标记语的分类

因为研究者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 所以分类也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Faster (1990) , Schiffrin (1997) , Lenk (1998) , Pauk (1998) Philip (1995) , 王立非和祝卫华 (2005) 等的分类都不相同。本研究以王立非和祝卫华 (2005) 的分类为基础, 采用逻辑连接标记语和填充标记语二分法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 并对具体的分类条目依据新闻语料自身特点进行局部调整 (见表1) 。

逻辑连接标记语分为13类, 是指以逻辑关系将语篇连接起来的连词、介词或副词;填充标记语是不传达信息内容、只是用来充当话语停顿的标记使话语保持更流畅自然, 它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填充标记语分为两类, 一类有语义意义, 另一类无语义意义, 只有交际意义[4]。该文通过研究以上分类中的15类话语标记语 (127个具体话语标记语) , 研究新疆英语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本研究具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从整体上与BBC英语新闻有何异同?

2)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的话语标记语在类型上与BBC英语新闻有何异同?

2.2 对英语新闻语料的描述

本研究采用两个自建新闻语料库:1) 新疆英语新闻语料库;2) BBC-Home News语料库。新疆英语新闻是对有关新疆境内发生大大小小事的一个全方位的报道,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法律、环保、娱乐等方面, 是一个较有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新闻报道, 所以笔者选择BBC-home News (报道的是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的地方新闻) 与之进行对比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选取两类英语新闻语料, 其中新疆英语新闻词符为60897, BBC-home News词符为60867, 对两者新闻语料的变量严格控制后, 两者新闻语料大小内容基本一致, 且BBC-home News作为对比参照语料。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 3.2.1, 主要运用单词列表 (Wordlist) 和词汇检索 (Concordance) 两个功能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软件检索, 然后人工剔除非话语标记语的部分, 最后统计两个语料库中话语标记语的频率和类型, 希望发现两者之间话语标记语使用的特点。

3 结果和讨论

3.1 总频率

表2为两者新闻语篇中话语标记语的总频数及其各分类的整体情况, 并且列出了两者新闻每万词符中话语标记语的数量。结果显示,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话语标记语共3853个, 涉及四级分类86类。BBC-home News使用话语标记语3649个, 涉及四级分类109类。新疆英语新闻在使用话语标记语数量上比BBC-home News多, 这一结果和之前国内外学者们对有关话语标记语各个领域研究得出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其主要体现在:话语标记语在总量上多于本族语, 打破了以前从总量上少于本族语的这一特点。但在其三级、四级分类上却比BBC-home News少, 尤其是在四级分类方面, BBC-home News在话语标记语使用的种类上体现出了多样性。

3.2 话语标记语的类型及其各频率的分布

为研究两者英语新闻中是否使用同样的话语标记语来建构新闻语篇, 或者表达语义关系。笔者基于表一对话语标记语的分类标准分析了两者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语义功能。结果显示, 不同语义功能的话语标记语的分布在两者新闻中没有显著差异, 但各类型的出现频率却有所不同, 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新疆英语新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从整体数量和种类上与BBC-home News并无太大差别, 即,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话语标记语13类共3853个, BBC-home News使用话语标记语15类共3649个, 其总量分别占整个语料的6.327%, 5.999%。其中, 新疆英语新闻共计逻辑连接标记语3822个, 填充标记语31个, 分别占话语标记语总量的99.19%, 0.81%。BBC-home News共计逻辑连接标记语3489个, 填充标记语160个, 分别占话语标记语总量的95.61%, 4.43%。

如上所述, 两类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虽然在整体数量和分类上没有较大差异。但是在三级分类的频率方面话语标记分配不均匀, 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尤其是附加性、对比性、重复性、因果性、让步性、强调性、资格性、选择性、和有明确含义的填充语9类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 新疆英语新闻明显过多使用了一类话语标记语:即, 附加性话语标记语, 而其它类别的话语标记语则使用明显较少 (参考精确Sig.值) 。下一节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高频词中使用过度、过少的话语标记语的类型和频率。

3.3 高频词中使用过度/过少的话语标记语

通过对两者英语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对比研究发现, 新疆英语新闻在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时候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通过分析两者英语新闻中前十个高频的话语标记语, 结果发现, 前十个高频话语标记语有七个 (and, also, now, after, or, very, but) 在两者英语新闻语篇中同时出现, 其中新疆英语新闻涉及5类, BBC-home News涉及7类 (见表4) 。其次, 在使用附加性标记语时, 两类新闻都使用了高频词and, also, 在使用时间性话语标记语时,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now频数最多, after since, till次之, 而BBC-home News则使用after频数最多, when now次之。然而, 在使用对比性标记语时, but的频数在两个语料库中相差甚远。除此之外, 还有些诸如选择性、强调性标记语详情如表4所示。表5和表6分别是新疆英语新闻高频中使用过度、过少的话语标记语, 通过数据SPSS检验, 发现新疆英语新闻高频词中使用过度的标记语有and, also, now, 高频中使用过少的标记语有or, very, but。

4 结论

本研究有两个重要发现, 首先新疆英语新闻和BBC-home News在表达新闻类语篇时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不同。与BBC-home News相比, 新疆英语新闻在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数量方面较多而类型方面较少, 这个结果与其他学者们之前所作的语料库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其次, 新疆英语新闻对少数附加性和时间性标记语如and, also, now使用过度, 同时也过少使用了某些选择性、强调性、和对比性标记语如or, very, but, 对总结性标记语和无明确含义填充语没有使用。

本研究有助于新疆英语新闻工作继续开展, 并且向新疆英语新闻工作者提出几点建议。首先, 让新疆英语新闻工作者注意运用多种话语标记语来丰富语篇整体结构。其次, 建议他们尽量借鉴和使用本族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以求接近或达到本族语者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标准和效度, 希望今后新疆英语新闻工作者从使用话语标记语小处着手, 从语篇生成能力和人际意义角度两方面继续加强以求更好。

摘要:该文以新疆英语新闻为语料, 以BBC-home News作为参照, 旨在探究新疆英语新闻语篇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第一, 新疆英语新闻和BBC-home News在新闻语篇中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不同, 与BBC-home News相比, 新疆英语新闻在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数量方面较多, 种类方面较少。第二, 新疆英语新闻对少数附加性和时间性标记语使用过度, 对某些选择性、强调性、和对比性标记语如or, very, but使用过少, 对总结性标记语和无明确含义填充语没有使用。该研究对新疆英语新闻工作者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英语新闻,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席建国.英汉语用标记语意义和功能认知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11.

[2]何自然,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149-157.

[3]何自然,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 .

[4]王立非, 祝卫华.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J].外语研究, 2005 (3) .

[5]王海鹏.英语专业学生话语标记使用情况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6]黄大岗.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 2001 (1) :5-12.

[7]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 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闻导语范文使用对比】相关文章:

英文新闻导语范文05-18

英语新闻导语05-25

新闻导语的写作06-14

好新闻导语的例子04-12

导语写作下电视新闻论文04-15

小故事导语的新闻例子03-24

主考官导语范文05-22

心灵的独白导语范文06-18

中西新闻对比范文06-05

导语论文04-18

上一篇:钢材运输工作职责下一篇:班级烧烤活动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