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不同侧孔引流管胸腔引流效果观察的研究

2022-12-10

2011年10月—2013年1月该院对300例患者用3种不同侧孔引流管进行了胸腔闭式引流术, 比较不同侧孔的引流管的引流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患者30 0例, 男246例, 女54例;年龄16~79岁, 平均年龄52岁。切除肺叶98例;37例为食管癌切除术;2例为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2例为食管憩室手术;7例纵膈肿瘤;49例自发性气胸 (其中单纯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7例) ;105例胸部创伤。术中采取罗哌卡因封闭肋间神经, 术后麻醉完全清醒6h后, 半卧位行常规雾化吸入, 叩背协助排痰。对胸引管不使用挤压方法进行护理, 全组患者均治愈, 无一例临床死亡。术后并发症:引流管堵塞16例;顶压肺脏限制肺完全膨胀10例;出现侧孔外露或侧孔脱至胸壁8例;出现包裹性液气胸22例。

A组10 0例患者, 男91例, 女9例。肺叶切除31例;食管癌切除1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纵膈肿瘤3例;胸部创伤33例;自发性气胸21例。全组患者均采用FR32单侧孔胸引管, 引流管效果及并发症见表1。

B组10 0例患者, 男79例, 女21例。27例肺叶切除;15例食管癌切除;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食管憩室;4例纵膈肿瘤切除;16例自发性气胸;胸部创伤36例。全组患者均采用FR32双侧孔胸引管, 引流管效果及并发症见表2。

C组100例患者, 男76例, 女24例。肺叶切除40例;食管癌切除11例;食管憩室1例;胸部创伤36例;自发性气胸12例。全组患者均采用FR32三侧孔胸引管, 引流管效果及并发症见表3。

1.2 方法及观察指标

A组用FR32单侧孔引流管, B组用FR32双侧孔引流管, C组用FR32三侧孔引流管。手术患者在腋中线第7肋间位置置管。未手术自发性气胸患者在锁中线第2肋间位置置管。第3个侧孔距离壁层胸膜约3.0 cm左右。单侧孔引流管胸腔内长度大约8.0 cm左右, 双侧孔引流管胸腔内长度大概10.0 cm, 三侧孔引流管胸腔内长度约为12.0 cm;切除肺上叶第7肋间上、下胸腔内分别置入引流管1枚;将引流管用7号丝线缝合胸壁结扎固定。术后每天观察引流量, 引流液的性状, 引流管有无堵塞, 侧孔是否有外露或脱至胸壁内。术后48 h以及拔管前拍摄床头片观察引流管是否有顶压肺脏限制肺的膨胀, 是否有包裹性液气胸。

每组患者的引流效果及引流情况见表1, 表2, 表3。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资料分析应用χ2检验和wilcoxom秩和检验。

2 结果

(1) 3组引流管带管时间比较采用wilcoxom秩和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82, P>0.05) 。

(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1) 包裹性液气胸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B、PA-C<0.05) , 单侧孔胸引管组发生包裹性液气胸高于双侧孔和三测孔组。

(2) 引流管侧孔外露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C<0.05) , 单侧孔发生侧孔外露要低于三侧孔组。

(3) 引流管堵塞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B<0.05) , 单侧孔发生率高于双侧孔组。

(4) 顶压肺脏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C<0.05) , 单侧孔发生率低于三侧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B-C<0.05) , 双侧孔发生率低于三侧孔组。

3 讨论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科治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技术, 主要用于气胸、血胸、脓胸及开胸手术患者, 如果操作和处理不当, 也能引起严重后果。国内外报道了许多关于胸腔闭式引流失误的原因, 包括技术不熟练, 引流管安置位置不合适, 引流管固定不可靠以及引流管材质不合格及没有挤压引流管等各种因素, 但引流管侧孔对引流效果的影响目前报道不多[1,2,3,4,5]。有报道认为挤压引流管导致引流量增加, 或者能造成肺组织塞入胸腔引流管的侧孔而导致挫伤以及循环系统的不稳定等[3,4]。所以, 该次研究不采用挤压引流管的方法进行护理。

该组30 0例患者, 单侧孔并发症发生率为2 0%;双侧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三侧孔并发症发生率为23%。发生引流管堵塞单侧孔发生率为9%;双侧孔发生率为3%;三侧孔发生率为5%。单侧孔高于双侧孔和三侧孔, 多由纤维条索样物质阻塞引流管, 纤维样物质从引流管口进入管内先堵塞管口进一步增多堵塞侧孔。纤维样物质的形成可能与开胸术后局部渗血渗液及各种组织碎屑等机化有关[2]。17例发生引流管堵塞者拔出引流管时, 纤维样物质从管口进入管内已经全部阻塞引流管管口以及侧孔。部分未产生引流管阻塞者拔管时管口已经阻塞或者侧孔已经有部分阻塞, 但还没有影响到引流的效果, 表明侧孔多引流管不容易导致堵塞。顶压肺脏单侧孔组的发生率为0;双侧孔组的发生率为2%;三侧孔组的发生率为7%。胸片和肺CT检查发现引流管顶压肺脏, 被肺组织包围, 肺的膨胀部分受到限制。侧孔外露或者侧孔脱至胸壁, 单侧孔组的发生率为0;双侧孔组的发生率为2%;三侧孔组的发生率为6%, 三侧孔组的发生率比单侧孔组和双侧孔组要高。主要因为侧孔脱至皮下导致的广泛皮下气肿。有1例侧孔外露, 引起开放性气胸。该情况多发生于老年气胸患者, 胸壁肌肉以及皮下组织松弛, 胸腔内的压力增高, 肺复张后而顶压引流管向外脱出。术后产生包裹性液气胸患者, 单侧孔组发生率为13%;双侧孔组发生率为3%;三侧孔组发生率为5%, 单侧孔组明显增高, 与单侧孔组引流管易阻塞相符。包裹性液气胸患者21例重新置管5例, 在胸片、CT和B超引导下行胸膜腔穿刺治愈16例。

综上所述, 单侧孔发生引流管堵塞的并发症明显增高, 说明侧孔过少对胸腔引流有一定的影响。侧孔多可以延缓引流管阻塞时间, 但胸腔内引流管的长度明显增加, 易顶压肺脏限制肺的膨胀, 且引流管侧孔易脱至皮下或外露, 引起广泛的皮下气肿或开放性气胸。因此, 我们认为双侧引流管较合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但对自发性气胸患者锁中线第二肋间置管单侧孔引流管较好,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肺上叶切除患者上胸腔引流, 由于肺上叶已切除, 空腔较大, 可以用三侧孔引流管。以上结果, 由于统计数量有限, 仅供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侧孔的胸引管对胸腔闭式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 选用一致型号 (FR32) 对3组采取不同侧孔引流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A组用单侧孔引流管;B组用双侧孔引流管;C组用三侧孔引流管;术后观察引流时间, 引流量, 引流液性状, 引流管顶压肺脏, 引流管阻塞, 引流管侧孔外露或侧孔脱至胸壁内, 是否有包裹性液气胸。结果 3组引流管带管时间和引流量比较采用wilcoxom秩和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82, P>0.0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①包裹性液气胸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B、PA-C<0.05) , 单侧孔胸引管组发生包裹性液气胸高于双侧孔和三测孔组。②引流管侧孔外露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C<0.05) , 单侧孔发生侧孔外露要低于三侧孔组。③引流管堵塞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B<0.05) , 单侧孔发生率高于双侧孔组。④顶压肺脏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C<0.05) , 单侧孔发生率低于三侧孔组。结论 双侧孔引流管并发症少, 适合常规术后闭式引流术;而自发性气胸锁中线第二肋间闭式引流用单侧孔较好, 并发症较少;肺上叶切除上胸腔引流用三侧孔管较合适。

关键词:3种不同侧孔,闭式引流,引流效果

参考文献

[1] 智尼思.现代胸外科治疗学[M].陈克能, 张伟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万志渝, 殷启太, 何东权, 等.不同内径胸腔引流管行胸腔引流的效果比较[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0, 17 (6) :530.

[3] Shozo Fujino, Shubei Inone, Norialci, et al.physical development of Surgicl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primary spontaneons preumothorax[J].chest, 1999, 116 (4) :899-902.

[4] Sullivan B.Nurs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 chest dtain[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2008, 17 (6) :388-393.

[5] 袁静泊, 黄岩玫.三种引流管在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经验[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 (2) :201-203.

上一篇: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自主学习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