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法基本理论问题论文

2022-04-15

[摘要]电子商务法的地位是电子商务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利于科学构建电子商务法学,指导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与司法。电子商务法是独立的部门法,属于民事特别法,其调整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军事法基本理论问题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军事法基本理论问题论文 篇1:

政治学视角下军事法研究径路的文献综述

摘要:基础理论的薄弱一直是制约军事法学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学者加强了对军事法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径路的重视,一些学者力图从政治学的角度来探讨军事法学基础理论,并尝试解决军事法学研究中的价值冲突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军事法学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将对这些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定位 研究径路 首要价值

一、问题缘起:军事法的学科定位

军事法学科定位問题上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军事法属于军事学的分支学科,还是法学的分支学科。在军事法研究的早期阶段,军内主流观点认为军事法学属于军事学。1987年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编著的《国家军制学》和1993年中央军委法制局主编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法分册》都将军事法列为军制学(或军事学)的分支学科。

随着军事法学发展不断深入,学术界开始探讨军事法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部门法。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当数量的军事法律、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军事学者开始大力呼吁承认军事法的部门法地位。但2011年颁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中,这些法律大多被列入了行政法的范围内,国防法则属于宪法相关法。可以推测出在官方的法律体系中,军事法尚未成为独立的部门法。在这一问题上学者存在分歧,但这一分歧至少承认了一个基本前提,即已将对存在的诸多军事法规范进行的研究定性为法学学科的任务。周健在《军事法原理》一书中认为,虽然军事法学是军事学科与法学学科派生的交叉学科,但任何交叉学科总属于一定的学科门类,军事法学以军事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最终归属于法学学科。

军事法学的学科定位,直接关系到其研究方法和进路。早期著作中提出的军事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传统法学研究方法的移植和挪用。尽管这些研究方法上的宏观提示对军事法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并未涉及到军事法学科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也有学者尝试提出不同于普通法学的研究方法,如“军事法学的研究要反映中国的国情军情,体现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实际和需要”、“以多种科学方法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多层次多侧面地呈现军事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等,但可操作性不强,未涉及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二、政治学视野下的追问

曾志平在《论军事权》中提出,当前中国军事法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彻底厘清军事法的核心概念、军事法的调整范围,确定军事法究竟更应该遵循军事活动的规律,还是法的规律;二是揭示对各种军事法问题进行逻辑追问的方向、线索和追问的指导思想。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分别侧重于军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军事权问题作为军事现象与法律现象交合的节点,能成为军事法学的逻辑起点。但在他后续的研究中更多采用的是法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对军事学、政治学研究方法涉猎很少。

现有的对军事法研究径路进行追问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这些成果主要从军事法现象的逻辑上游——政治学和法学的角度对军事法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追问和反思。部分学者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质疑军事法学作为法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倡导将政治学和军事学的方法作为军事法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有学者批评了这种观点,形成了一定的争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者大多强调军事法学是军事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但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进行涉及军事学的研究时,多关注军队国家暴力机器的性质,将军队管理类比于政府管理,进而采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早在2003年,杨韧就开始尝试用政治学的视角来批判性地分析军事法学的现实研究状况,他先后发表了三篇相关论文,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其观点主要包括:

1.杨韧、李剑将军事法学定义为关于军事的法学,并认为其研究对象是军事法律关系,其间充斥着大量的法学范畴,所以军事法学不仅仅是法学或军事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介于法学与军事学之间且具有独立地位和特征的交叉学科。

2.杨韧认为军事法研究的前提是重述军事学与法学的关系,法学和军事学在军事法中更多地体现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不是目的与目的的冲突和调和的关系。军事法学是借用法学理论来规范军事行为的社会科学,决定军事法学价值取向的应当是军事需要,法学只充当方法论的角色。法的价值不能过多地深入军事法之中,法的要素在军事法体系中只是次要的、辅助的或者起着技术性的指导和材料上的支持作用。杨韧甚至提出军事法中引入法学的价值取向是被动的、不自愿的,军事法必须与法律保持距离,否则就无法获得正当性。

3.杨韧的论述并非无懈可击。在《军事法的政治哲学论析与反思——基于政治自由主义的考量》一文中,他认为我国现有的军事法中缺少契约意义上的军事法,至今尚未有一部法律对军人的基本权利及限制做出详细的规定;而且调整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核心军事法”都被视作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和实质上的军事纪律。但如果仔细考量何为“契约意义上的军事法”,即可得出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军事法中可以存在诸如自由、平等的法律基本价值,而且只有符合这些基本价值的法律才是作者认同的实质意义上的军事法。这与作者一贯的论述是相违背的,因为作者在相关论文中多次提到军事与法治是相冲突的。

王伟贤、刘柬良在《政治现实主义视野中的军事法》一文中,提出政治现实主义路径是军事法研究的特殊层面。他们从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法律在现实政治背景下的任务出发,通过分析军事社会结构与市民社会结构的本质区别,即军事社会是一种指令性模式的社会结构,而市民社会则是一种竞争性模式的社会结构,进而提出军事法的研究应当以政治现实主义为根本的视野,在研究径路上应当采取“战争——军队——军事制度——军事法律”的模式,为军事法寻找坚实的根基。

三、军事法价值层面的辩护

军事法研究径路的分歧也导致了军事法学主导价值的不一致。赞同从政治学和军事学的角度来研究军事法学的学者,多将维护军事利益作为军事法的首要价值追求。杨韧、李剑就认为法治的基本理论是民主、平等、公开,这与军事法“高度集中统一原则”相悖,军事组织的内部法制必须体现自上而下的层次属性,法学的公平、正义、平等及其他价值追求都不能充分引入。他们不认为军事法学的研究中存在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因为军事利益必须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

王伟贤、刘柬良对军事法的基本价值进行了比较,并认为在政治现实主义的视野中,个人与集体的互构被打破,国防和军事利益拥有不容置疑的地位。他们的结论是:相对于人权维护,军事利益保护优先;相对于自由,军事秩序优先;相对于公正,效益优先。

周健《军事法理学》一书中认为,军事法的价值体现或外化为一般法的价值:自由、平等、安全、秩序、正义、效益,而且其中对安全、秩序和正义的追求居于首要地位。

在诸多军事法学者看来,上述观点中法律工具论色彩过于浓厚,但这种看法似乎与军事法学在军队建设中的尴尬作用相吻合。依法治军提出已有二十多年,但是在很多文件和报告中,依法治军一般只是作为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部分被提及。尽管军事法律、军事法规数量逐年增多,但军队建设只能说初步实现“法制化”,而不是“法治化”。

总体来讲,政治学视野下的军事法研究更强调军事法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军事法为打赢战争服务的,军事利益的维护应该是军事法学的核心价值。他们并非完全排斥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但这些理念被当作下位的价值。上述几篇论文进行的学术探讨为军事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中研究方法的创新向广大军事法研究者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国家军制学[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2]中央军委法制局.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法分册[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3]周健.军事法原理[M].海潮出版社,2008.

[4]俞正山.创新:21世纪初期的中国军事法学[N].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6).

[5]曾志平.论军事权[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楊韧,李剑.军事法研究进路的批判性建设[N].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1).

[7]杨韧.军事法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N].武警学院学报,2003(5).

[8]杨韧.军事法的政治哲学论析与反思——基于政治自由主义的考量[N].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3).

[9]王伟贤,刘柬良.政治现实主义视野中的军事法[N].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5).

[10]陈伟,崔家生.论军事法研究中社会学方法的引入——也谈军事法学研究方法的重构[N].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4).

作者:侯嘉斌

军事法基本理论问题论文 篇2:

论电子商务法的地位与学科体系

[摘 要]电子商务法的地位是电子商务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利于科学构建电子商务法学,指导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与司法。电子商务法是独立的部门法,属于民事特别法,其调整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活动。电子商务法的学科体系由电子商务法原理和具体制度两部分组成,具体制度包括电子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知识产权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法;部门法;调整对象;学科体系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电子商务法的具体制度方面,而对研究电子商务法不可回避的基本理论问题——电子商务法的地位与体系涉及较少。电子商务法的地位,是指电子商务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即电子商务法是从属于法律体系中的某一个法律部门,还是作为—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电子商务法学的学科体系是指建陶电子商务法学的主体内容。

一、部门法划分标准的确定

要明确电子商务法是否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首先应明确一个历久弥新的理论问题——部门法的划分标准。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要求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只能是在同一标准下才能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事物分类的标准可能有多个,例如,依照性别标准可以将人划分为男人和女人;依照年龄标准可以将人划分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分类后产生的结果应该是——对应的,而依照性别标准划分出的男人无法对应依照年龄标准划分出的成年人。部门法的划分也是如此,如果在划分部门法时交叉使用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等不同标准,就会使划分出来的各个部门法的外延相互交叉、界限不清,不能使划分出来的各部门法产生一一对应关系。就法的调整对象问题,恩格斯从经济的角度作了如下概括:“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1](P538-539)法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它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使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所设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创制法律的目的——构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因此,人们的行为既是法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法运行过程本身,同时还是法运行过程的中介与结果[2](P27)。法并不直接作用于社会关系,而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其社会关系调节器的功能。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某一类法律规范与他类法律规范的区别表现在主体权利义务的设定方式、法律后果和责任形式等不同,即主体的行为规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主体的行为不同。主体的行为不同,行为规则当然不同。可以说,社会关系是法的一般调整对象,是抽象的;人们的行为是法的具体调整对象。笔者主张,应该以行为作为部门法划分的标准。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们的行为也日趋专业化,如专业从事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军事活动、文教活动等。因此,各国立法者顺应这种趋势,将传统行政法、民法和刑法乃至程序法的规范规定在同一部法律规范之中,从而达到对某一社会领域或具有某种相同内容的社会活动加以统一调整的目的。德国调整网络的《多媒体法》就是显例。这不仅方便司法,也有利于人们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其活动领域内的法律。部门法的划分相对于立法来说是第二性的,因此,部门法的划分应当最大程度地“回归”立法实践[3](P159)。法律体系的内部结构不是立法者和法学家任意架设的结果,而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的反映[4](P72)。因而任何法律部门的形成都是社会运动的结果,它需要由社会环境造就出具有某种特殊性的人类活动的领域,这是法律部门形成的基础。当客观上出现了某种新的社会活动领域或具有新内容的社会活动,以至国家法律按照一定的宗旨对由该活动进行统一调整的时候,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结合体,就形成新的“法律部门”[3](P156)

二、电子商务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电子商务法调整的行为符合特定性和独立性的要求,能够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相互区分。所谓特定性是指作为具体调整对象的行为是确定的;所谓独立性是指作为具体调整对象的行为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相区别。

(一)特定性

电子商务法调整的电子商务行为具有法律上要求的特定性。电子商务法的具体调整对象,是人们通过电子手段实施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人们已经熟知的电子商务。目前,对于电子商务有不同的理解。世界技术信息与服务联盟认为,电子商务是指以数据化手段提供货物、服务或信息的任何商业性交易,或任何帮助上述交易实现的数据化中介职能。经合组织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商业交易,它包括组织与个人基于文本、声音、可视化图像在内的数字化数据传输与处理方面的商业活动。国际商会1997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电子商务会议”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世界贸易组织认为,电子商务是以电子的方式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市场营销、销售或支付。可以看出,各国际组织和企业界所称的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子手段来进行的商务活动,其核心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这种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法律体系中的概念并无——对应关系,它不仅包括能够纳入民商法体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民商事行为,也包括一些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企业内部行为。尽管电子商务是一个跨学科的经济学概念,但这并不影响电子商务在法学学科上的特定内涵。我国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是指运用各种电子通讯手段所进行的商事法律行为,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电子合同行为[5](P12)。这是狭义的电子商务法的主张。笔者主张在法律体系内建立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从技术角度出发,电子商务采用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l)、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从行为的内容来看,包括但不限于商事活动。商事活动是以赢利为目的、具有营业性的民事行为,而电子商务中的“商务”并非名副其实,它不仅包括商事行为,而且也包括非商事行为,例如自然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如果将电子商务理解为通过电子手段所进行的商事行为,将会造成对非商事主体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民事活动的遗漏。综上所述,电子商务是指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活动。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区别于其他的部门法的调整对象。电子商务法调整的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活动有自己的特征,同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既不交叉,又不重叠。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以网络为媒介所实施的行为,而不包括非以网络为媒介的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的活动,更不包括非平等主体之间的活动。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使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区别于民商法以外的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

互联网的兴起,使人类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人们借以相互交流的新的空间——网络空间(Cyberspace)。所谓网络空间,就是用比特——0—1数字方式去代码(表达和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又具有实在性的数字化的社会空间[6](P148)。网络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中的国界,是一个由电脑屏幕和密码划分的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的形成使人类活动的领域由物理空间延伸到了无形的虚拟空间。电子商务是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人类活动,是传统民商事活动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发展,其与传统民商事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它不同于传统的发生在物理空间中的民商事活动。电子商务与传统民商事活动相比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独立性也就是它不同于传统民商事活动的特征。

1.主体存在方式的虚拟性。与传统的民商事活动相比,电子商务的主体具有明显的虚拟性。传统民商事活动中,当事人双方无论是面对面地协商,还是通过信函进行远距离的订约洽谈,各方均能清楚地感受到对方的实际存在。在网络空间,主体表现为一个比特信息,一个虚拟的存在。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以比特方式生成的数据或字符。甚至,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特定的自动信息系统也可以代表“当事人”发出要约,做出承诺,并实际履行合同。

2.信息传递的无纸化。罗马法以来,法律主要调整通过纸张和声音进行信息传递的民商事活动。电子商务的目的恰恰是使民商事活动脱离纸张的束缚,当事人通过发送或接收电子信息来实施民商事行为。电子计算机记录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合同、凭证、票据等纸面文件,整个过程实现了无纸化,

3.规则的国际性。网络空间是一个无领域疆界(territorially based boundaries)的空间[6](P14),在网络空间中,地理上的国界已经消失。因此,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传统的地缘、国界不复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亿用户联系在一起。用户只要将其电脑连接到一个 Web站点,就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敲击一下键盘或点击一下鼠标就可轻松地“出国”。网络的国际性使得电子商务活动往往具有涉外因素,在Internet上,电子商务规则“天然”是国际规则。

三、电子商务法的性质

目前,在涉及电子商务法性质的论述中较多的论点认为电子商务法具有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性质。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法调整的对象是一种私法上的关系,从总体上应属于私法范畴,但其规范体系中又包含一些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规范,因此电子商务法应属公、私法之融合[5](P25);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法中的电子交易法体现了交易主体的意思自治,电子商务法中的电子商务安全法是以国家的必要干预来实现交易安全的。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既有强制性的,又有任意性的。违反电子商务法的法律责任既有民事责任,又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因此电子商务法具有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性质。”[7](P43)笔者认为,凡调整不平等主体之间,以公共利益为本位,采取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等强制性调整方法的法律部门,属于公法;凡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以私人利益为本位、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法律部门,则属私法。电子商务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虽然包含一些必要的公法规范,渗入了一些公力干预的因子,但这些公法规范都是以保护电子商务法主体的个体利益为出发点的,私法的核心原则——平等、意思自治其仍贯彻,例如电子商务法的中立原则是由民法的平等原则演进和嬗变而来的。因此公法规范的渗人并不能改变电子商务法的本质属性,其仍属于私法的范畴。

电子商务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活动,是传统民商事活动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因此电子商务法并未脱离民商法的范畴,属于民事特别法。民事特别法是指适用于特殊领域、特殊主体、特别的民事活动和特别事项或适用时间上有限制的民事法律法规[8](P11)。电子商务法仅适用于发生在网络空间、当事人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实施的民商事行为,因此,电子商务法是一种民事特别法。电子商务法虽是一种民事特别法,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独立的部门法的存在,原因在于其有独特的调整对象。

四、电子商务法学的学科体系

(一)电子商务法学的概念与地位

电子商务法的发展实践,导致电子商务法学的迅速诞生。电子商务法学,是以电子商务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美国,哈佛、伯克利分校等著名法学院均已式开设电子商务法课程。

法学是专门以法律现实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从认识论的角度,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电子商务法学是对电子商务法这一法律部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学科,因此,电子商务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属于应用法学。

有人认为网络法学和信息法学是电子商务法学的不同称谓。笔者认为,网络法是调整与网络有关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美国称为 cyberlaw,包括网络宪法规范、网络刑法规范、网络行政法规范和电子商务法规范等,因此以网络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网络法学与电子商务法学之间是属种关系,网络法学是电子商务法学的上位概念。信息法是调整信息保密、公开、处理等方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典型立法为1995年俄罗斯颁布的《俄罗斯联邦信息法》,其调整所有电子信息的生成、存储、处理与访问活动[5](P58)。电子商务法,英国称为electronic commercial law,其主要调整利用电子信息进行的商务活动,与信息法存在着交叉,例如个人信息保护均为二者的组成部分,但二者并不等同。

(二)电子商务法学的研究对象

电子商务法学以电子商务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研究大量的电子商务法现象,去透视和揭示电子商务法的规律。电子商务法学研究电子商务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电子商务法的概念、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以及电子商务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等问题;同时,还要研究电子商务法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电子商务法的发展状况,并对各国的电子商务法加以比较研究;另外,电子商务法学不仅要研究电子商务法方面的理论问题,而且也要研究电子商务法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电子商务给传统法律部门的理论与实践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以及如何建立新的法学理论等等问题。

(三)电子商务法的体系

电子商务法的体系,是指电子商务法学的结构,也就是内部各组成部分的逻辑顺序以及主要内容。科学的电子商务法学体系对电子商务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教育、对外学术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学界对电子商务法的体系认识不一。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法应由数据电讯法律制度、电子合同的订立、电子信息交易、电子签名和认证以及电子支付等法律制度构成[5](P27);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法应由网络服务和网络管制立法、电子商务主体立法和市场管制立法、电子商务交易法、在线支付立法、网上商业行为(包括广告、拍卖和证券等)的规制、电子商务税收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客户资料利用规范与个人隐私的保护立法以及电子商务争议解决机制等法律制度构成[9](P23-24);还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法应该包括电子商务合同中的相关法律问题、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保护问题、网上活动管制、法律适用、计算机犯罪以及国际私法等法律问题[10](P7-13)。第一种观点是狭义电子商务法学说的主张,是以电子合同法律制度为核心而构筑的电子商务法的具体制度,其体系的构建来源于联合国贸法会《电子商务示范法》。这种观点范围过于狭窄,不能涵盖消费者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基本法律制度。第二、第三种观点是德国1997年《多媒体法》的体现,其虽然克服了狭义说的缺陷,但其将电子商务税收、网络证券交易、网络广告以及计算机犯罪等制度纳入电子商务法体系,范围过于宽泛。现有的证券法学、广告法学、刑法学已形成制度精巧、结构严谨的学科体系,如果将这些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内容纳入电子商务法学,则不仅有打乱现有学科体系之虞,还会使电子商务法学的内容过于庞杂,并会造成电子商务法学体系上的混乱和立法上的困难。电子商务法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电子商务法学的研究对象为基础,对电子商务法学的各组成部分及其逻辑顺序予以科学界定。

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法学的体系应以电子商务法原理为统帅,以电子合同法律制度、电子签名法律制度、电子支付法律制度、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网络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核心内容。

1.电子商务法基本原理。电子商务法基本原理是电子商务法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是各种电子商务法现象的普遍规律。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的原理,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征,电子商务法的概念、特征、作用、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性质、地位以及电子商务法的主体等。

2.电子商务法的具体制度。电子商务法的这些具体制度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原理、体系以及具体的规定,对于这些具体制度的研究,可以形成电子商务法学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1)电子合同法。主要包括电子意思表示的定义、法律效力、归属、发出和生效的时间与地点、收讫确认和电子形式的书面性的要求,以及电子代理人制度、电子合同的订立与效力和电子错误等法律制度。

(2)电子签名法。主要包括电子签名的效力、安全电子签名的要求、认证机构的设立条件、认证机构和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责任等。

(3)电子支付法。主要包括电子支付与电子支付体系的界定、电子货币的性质、电子支付的安全程序与风险分担、电子支付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电子支付的完成和基础义务的履行等内容。

(4)个人信息保护法。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信息的定义与性质,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基础,个人信息本人权利与处理者义务,个人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利用的法律要件和侵害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等。

5.网络知识产权法。主要包括网络传播权、数据库的法律保护,域名的法律保护,软件、电子商务商业方法的专利问题,超链接的侵权责任等。

一门学科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建立。电子商务法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学学科的诞生。电子商务法学的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其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完善还有赖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姚建宗.思考与补正:论法的调整对象[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4).

[3]史际春.经济法研究:第1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郭春发.论教育法地位的独立性[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5]张楚.电子商务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齐爱民,刘颖.网络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田文英,宋亚明,王晓燕.电子商务法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8]余能斌,马俊驹.现代民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9]杨坚争,高富平,方有明.电子商务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梅绍祖,范小华,黎希宁.电子商务法律规范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戴庆瑄]

作者:齐爱民 崔聪聪

军事法基本理论问题论文 篇3:

任务驱动“两化”法

[摘要] 任务驱动“两化”法是《语言学与情报语言分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理论基础,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阶段的任务体现,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形成师生互动。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教学内容专题化和学习效果作品化。三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的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关键词] 任务驱动“两化”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专题化作品化

一、引言

《语言学与情报语言分析》是我系军事情报学硕士专业“语言学与情报语言研究”研究方向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将语言学理论和军事情报理论相结合,研究各类情报语言的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为培养学员运用语言学理论进行军事情报语言分析、提高军事情报的研判水平和情报信息处理能力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已开设三期。在这三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任务驱动“两化”法教学效果最为显著。

二、任务驱动“两化”法的理论基础

所谓任务驱动“两化”法就是将所教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研究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学习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进步。《语言学与情报语言分析》教学采用的任务驱动“两化”法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阶段的任务体现,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创设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它强调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研究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来驱动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在应用中学习,在应用中构建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结构,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

三、任务驱动“两化”法的实施方法

任务驱动“两化”法教学的出发点是,抓住军事情报学科特点,以语言学理论为主线,以军事情报语言为对象,以教学内容专题化为形式,以学习效果作品化为驱动,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中掌握理论,学会方法,形成能力,创造成果,提高素质。培养研究生获取、处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开展任务驱动“两化”法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的实施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内容专题化

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从整体上确定专题的结构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是“1+ X + 1”,即1(一个核心理论)+X(该理论在不同情报主题的运用)+1(一次模拟情报平台的拓展应用:专题报告、虚拟台情、模拟台情)。“1个核心理论”包括语言学、语言哲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军事主题相关理论。专题内容以西方现代语言学四大流派为主线,将语言学与军事情报语言的融合点、创新点和生长点设计成专题。如从洪特堡的语言民族性理论看情报语言的民族性,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看情报语言的符号性质和特点,从布拉格学派的句子功能观看情报信息“表述核心”等,使教学重点隐含在每个专题之中。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将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困难或问题的发现;(2)确定和限定问题;(3)收集一些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证据;(4)提出关于问题答案的假设;(5)检验假设。基于该理论,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即以语言学与军事情报语言融合点、创新点、生长点为重点,在设计任务驱动“两化”法教学模式时,首先提炼和研究重要语言学理论,保证研究生理论知识的架构;然后引导研究生寻找、思考和发现该理论在军事情报语言分析中的应用——要么以研究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要么根据研究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由此巧妙地把每一个语言学流派的重要内容设计成专题。

在布置专题过程中,把“教学重点问题化”当作首要环节。首先把重要理论提炼出来,对于重要理论,在师生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由两个研究生作为小教员讲解重要理论:一个讲流派基本理论,一个讲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教员做补充,重点讲解该理论在军事情报中的拓展应用如案例分析。然后采用讨论、随议等方式引导研究生发现、思考、寻找该理论在军事情报语言分析中的应用问题。确定专题重点后,全班围绕专题重点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准备专题报告或撰写论文。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的指导、思维能力的训练、重点难点的突破,综合素质的培养。师生互动的方法包括兴趣驱动、现实驱动、案例驱动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个体化指导,帮助学生将问题深化,不给学生现成答案,只给学生指思路,教给其思维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发现“美国空军白皮书”中陈述句多,介词有动词的含义,“中国”出现频率高,任课教员及时给她找到2008年11月27日“南方周末”的一篇论文:“中共党代会报告30年的词汇变迁”,建议她好好阅读并参考该论文的统计方法统计“美国空军白皮书”中有关“中国”的词汇,之后给全班复印该论文,让他们思考分析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实践证明,专题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任务、创设以激发研究生完成任务和探究新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环境。研究生通过提出、分析和讨论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撰写论文,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2.学习效果作品化

《语言学与情报语言分析》课程中“学习效果作品化”的目的是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中感受自主探索的喜悦。研究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

(1)论文报告会。对于课内的每个重要理论我们都要求学生写出论文并举行论文报告。每个学生的论文选题各异,报告的多媒体课件各有特色,运用的技巧个性显著。通过撰写论文、报告论文,学生不仅掌握了重要理论,而且从中探索出了该理论应用的一般方法。这种方式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研究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搜集大量的资料并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撰写成论文或做作品报告时,会将头脑中的这些零散的、无序的知识和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再通过全班交流、协作学习,最终达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的系统化、有序化目的。

(2)优秀论文展示。任课教员对每一篇论文,都进行评价。对于优秀论文则公开展示,让全班学生关注优秀论文作者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进展以及做学问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使他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样既有利于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促使研究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

(3)登台讲课。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注重激励效应。为调动学习积极性,我们精心设计了授课内容,把适合研究生将的部分提炼出来,让他们“登台讲课”。目的是确保他们在完成讲课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自身价值,并从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中体验学习成就和快乐,从而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

《语言学与情报语言分析》的任务驱动“两化”法对研究生的每次讲课、每件作品都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评价中既考虑到研究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付出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创新意识,又及时总结获取知识的经验和教训。一旦发现有创新的作品和思想,就积极加以表扬,从而激励研究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都予以高度重视,鼓励点滴进步。如请课代表用数码相机拍摄每位学生的发言,目的在于多维激励,给研究生创造品尝学习效果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又督促了较弱学生,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学。这样既符合目标要求,又有利于研究生个性的发展。

四、任务驱动“两化”法的实际效果

任务驱动“两化”法作为一种具体实用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在反复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而构建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真正体现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运用“两化”法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课三年来,本课程的研究生已在国际学术会议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际学术会议7篇、核心期刊6篇。研究生对任课教员的满意度为100%,认为该课程是本专业最好的课程之一。学员反映课程学习中承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讲课、写论文、做专题报告对他们的自学能力、情报意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

任务驱动“两化”法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创造性地实践了寓情报意识、能力培养于任务驱动“两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理念。该课程的办学思路和实践符合军事情报外语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科学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要求,是一个观念先进、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课程,目标、手段和条件相互统一,课程和专业协调发展,是一个培养具有一流复合型军事情报人才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何可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5]蒋红星.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巴班斯基著.吴文凯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6,(2).

作者:孔翔兰 张菊荣 张 艳 高 阳

上一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与工程制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