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美学与“讲演”的美学——宗白华、李泽厚美学思想表现形式探析

2022-09-10

宗白华和李泽厚是我国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美学大家,分别引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美学研究的主流和趋势。通过比较二人美学思想的整体表达形式,可以得出一些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有益内容,因此对其美学思想表现形式的探析是很有必要的。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大师,他将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在1959年发表的《美学散步》中,宗白华提出了自己研究美学思想的独特形式——“散步”式美学。他指出:“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为”、“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支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1]大量研究表明,“散步”的表达形式融会贯通在宗白华先生美学研究的整个体系中,较为全面的概括了其美学研究态度和美学思想特色。相较之而言,李泽厚先生虽未明确提出自己的思想表现形态,但从其美学研究之路中也可找出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因素,在这里笔者暂且将其归纳为“讲演”的美学。讲演是李泽厚先生美学思想提出和传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式,他的《美学四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正如“散步”对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形态表述,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性,“讲演”对于李泽厚先生也是一样,讲演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与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是有着内在关联性的。笔者认为,在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对美学大家的思想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新的角度,将有益于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探索中国美学思想。

一、“散步”与“讲演”体现的哲学思维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可以看作是“哲学之子”,它最初脱胎于哲学,并且未曾真正脱离母体,因此哲学的思辨模式始终贯串于美学研究中。很多美学大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宗白华和李泽厚最初也是从研究哲学开始的。他们的美学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包含着他们深刻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外观的整体形态,这种哲学思想又主要体现为一种哲学思维。“散步”往往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状态下缓步前行,在漫步徘徊中关照自我,这个过程中可以“偶尔折一支鲜花或拾一块燕石”。“讲演”通常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中面向大众,自信、开放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尽量表达得有条有理、论据充分以便更多人注意或接受。宗白华和李泽厚的美学思想背后的哲学思维正体现着这样的特征。宗白华先生融会了德国古典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而回归到中国哲学中的“万物皆有灵”的生命哲学,更多地汲取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内省的、静谧的、自由的哲学思维,因而他的美学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是无拘无束的,是将艺术、美落实在宇宙的生命本体之上。[2]李泽厚先生当然也是熟谙中西哲学,但他的美学思想更多的是在马克思那里找到了“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根基。它向外开放,与物质文明相连接,内向凝聚,成为精神文明[3],是外向的、辩证的、活动的哲学思维。诚然,两者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如此单一的,这里只是就他们主要的美学思想所反映出的哲学思维做一个概括,正如我们说宗白华先生遵从静观的哲学思维,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忽视运动,恰恰相反,他也十分强调艺术美的“气韵生动”。

二、“散步”与“讲演”呈现的思想特色

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1921年)到《论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1934年),再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修改稿)(1944年),我们可以看到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而李泽厚先生的这种发展变化似乎更加明显,从1957年《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到1979年《批判哲学的批判》,再到1984年的《美感谈》,一步步地提出了“社会性实践”、“主体性实践”、“情本体”等具有深入发展联系的美学范畴。那么,同样处于发展状态中的思想演变,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笔者认为回归到“散步”和“讲演”来谈这样的思想特色是很可以说明问题的。就我们的亲身体验来说,散步时总是会沿着一条路慢慢地走下去,其中或许会遇到个别转弯,但毕竟是在同一条路上;而讲演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跨越式地在几个不同的地点进行,讲演的主题、中心可以不变,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有一些新的变化。这样的情况与二者的美学思想特色是很吻合的。李泽厚曾这样评价:“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白华先生独特地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白华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4]这种特色具有像散步状态下的那种同一性和延续性。而李泽厚先生的美学思想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类似讲演时的变化发展,在所有“讲演”中“自然的人化”作为核心灵魂而贯穿其中。

同时,二者美学思想的表达形态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学术环境密切相关。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时期的中国美学刚刚具有了自己的现代性自觉意识,一批学者在古典知识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思想而形成各自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发展。美学处于初创的状态,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美学思想,因而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散步”式的自由。与此不同的是,李泽厚先生的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确立起来的,在讨论中他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见解,这样的背景决定了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势必要走“讲演”的道路,因为众多学者参与的讨论必须是面向大众的,立论者本身必须具备强有力的论点论据才能确立起自己的学说,因而李泽厚先生的美学思想在表达时更多地呈现出“外向的、有理有据”的讲演形态。虽然这里所做的类比难免会有机械对应的嫌疑,但作为对二者美学研究所存在的客观事实的一种合理联想,笔者以为也是可以的。

三、“散步”与“讲演”彰显的美学本质

熟读宗先生美学文集的人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先生的论文读来美不胜收,与那些为了追求学术规范因而艰深晦涩的研究论文想比,让人倍感亲切。同样是研究美学,宗白华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不刻意地去探讨美的本质,也从不牵强附会地去用“唯物”、“唯心”划分艺术的种类和价值,而是发自内心的去热爱那些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艺术。他始终认为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来自于人的生命体验,简而言之,即历代大家所指的“人生艺术化”,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极具东方特色的理论形态。因此,宗先生总是直接从艺术品本身或古代作家的论述中提炼出美学结论和批评,这种形式是一种完全自由、感性的状态,正如同散步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舒适和自在。李泽厚先生的美学思想是在蔡仪和朱光潜相互论证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身就带有较强的理性思维,他在承继“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在第一次全国性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敏锐地捕捉到“如何令人信服地解释自然美成了检验各种哲学理论的试金石”,主张用马克思“自然的人化”来解释美学问题,认为“美的本质”离不开人,人类的实践是美的根源。[5] 这种理解巧妙地整合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康德“形式论”美学思想、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使得它不仅呈现出现代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激发了后来的研究者对于艺术与审美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也从另一方面契合了本文所提出的“讲演”形式的基本特征。

四、结论

在对宗白华和李泽厚两位大家的美学思想表现形式进行探析之后,不难发现,哲学思想始终贯穿于美学的研究过程中。李泽厚先生在《美学的对象与范围》一文中也曾这样指出:“经常有年轻人问我,如何学习或如何学好美学?我总以为应该好好念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6]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哲学思想并从中解析出一定的见解,才能在美学领域找到探究的入口,亦即我们所说的“入门之道”。同时,在把握了两位美学大家思想的整体形态之后,也应当看到美学学科的独到性,它是一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学科,我们只有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去探索生命之美的普遍意义,才能把握美学真正的生命力,这也是像笔者一样的年轻学者所应追求的学术自信和学术理想。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美学思想家中,宗白华和李泽厚是较为典型的代表,研究其美学思想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受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的启发,通过对比宗白华和李泽厚美学思想在表达时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提炼出“散步”的美学和“讲演”的美学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并着重分析这两种表现形式所体现的哲学思维和思想特色,以期深入了解二者美学思想的独到之处,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美学理论打下基础。

关键词:美学,散步,讲演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 林同华.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 王生平.李泽厚美学思想研究[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 贾怀鹏.从务虚到务实——美学研究方法刍议[J].河北学刊,2010(01).

上一篇: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谐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下一篇:人工智能时代下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