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

2024-04-20

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精选7篇)

篇1: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艺术作品的美决定于它所被灌注的生命力是否流畅,和生命力是否被观赏者所感受到而产生共鸣。维纳斯雕像之所以会被人们认为是美丽的,是因为它身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顺滑流畅,没有一丝的滞涩,给人的是一种自然的共鸣。也就是维纳斯雕像的创作者所赋予维纳斯雕像的是一股流畅的生命力,并且使这股生命力深深地蕴藏在维纳斯雕像这一件作品当中,并且让观赏的人也感受到这股力量与情感的流动。一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也是因为创作者的灵感行云流水,以体会一种生命力的流畅感为动力,并没有加以任何的修饰,所寻求的是生命的协调。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杭州市建新小学

篇2: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

08级中师2班刘玲20084021075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一说到美学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些反感,认为它枯燥难懂,但是在《美学散步》这本书里不会有此感,宗白华一生著书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读这本书就好像和作者在一起散步闲聊,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很轻松自在,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美学的精髓,细细品味便会令人有回味无穷的飘然之感。

文中作者的举例信手拈来,虽看似朴实无华,一旦细细探究便会发现实则生动有趣,令人不得不惊叹他那大师级的水平。其实本文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宗先生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等我们跟随作者散步归来,会发现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都得到了净化。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也不重逻辑的考察,而是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更不是对一些形而上学的本质方面的空谈,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和艺术中的生命美、境界美。所以那些着重逻辑统一性的人可能会藐视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称为“散步学派”,由此可知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所以即使它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我们也不应该一概的否定它在美学领域的成就。

一段音乐之所以动听,是因为创作者的灵感行云流水,是因为歌唱者的真情实感。一个环境之所以令人有所触感,是因为它出现的恰合时宜。一篇文章之所以感人,也恰恰是由于它那流动的生命力感染了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共鸣。

宗白华对美的态度既超俗又入世。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作者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篇3: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 一方不离实用, 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 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 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 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 对于欣赏者来说, 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 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 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 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 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 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 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 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 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 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 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 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 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 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 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 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 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 “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 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 赏游于大自然之中, 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 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建筑也有心灵的“窗”, 建筑中窗的设计, 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 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 与大自然相沟通, 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 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 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 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 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 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 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 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 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 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 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 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 讲究虚实, 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 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 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 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 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 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 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 《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 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 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 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 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 建筑要融于自然, 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 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 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 不要为设计而设计, 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 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 要融于其中, 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 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 远见卓识, 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3]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朱永春.宗白华建筑美学思想初探[J].建筑学报, 2002 (11) .

篇4:宗白华的散步美学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艺术;意境1宗白华的意境理论

意境理论是宗白华美学思想当中的核心,其中包含了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最深入思考。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艺术三境界》《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一系列文章中,宗白华以其涵盖古今中外的宏阔学识眼光,以及对艺术实践和理论的精熟把握,将中国传统美学、诗学理论当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发挥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中,“意境”称得上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美学范畴,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中国艺术感力量的根本所在,是意境之美的表现。它不仅是中国人创造、欣赏、诠释艺术的标准,也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坛确立自身独特地位的价值所在。”[1]近代美学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意境(境界),使意境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国维明确地使用了“境界”概念来论诗,并把境界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美学范畴。“境界”一词本为佛家用语,在王国维这里主要指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性特征。他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2]早在 40 年代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中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在晚年反思自己的学术生涯时,宗白华又曾经这样总结道:“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足见其对艺境思虑之深、用力之切。

2散步美学中的老庄精神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艺术精神”这一话题并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徐复观先生,然徐先生所阐释的“中国艺术精神”,大部分内容却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宗白华深受老庄艺术精神的滋养,从他对中国艺术的精彩评点和精深的美学言论中可以看到老庄艺术精神的隐现闪烁。宗白华的美学文章中,老庄智慧如散金碎玉播撒其中,与其美学思想混化一体,不着痕迹。他在《我和诗》中回忆自己年轻时对哲學的喜爱,“庄子、康德、叔本华、歌德相继地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出现,每一个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其学生刘小枫曾说:“《少年中国》时代的宗白华对儒道哲学的尖锐抨击,在宗白华成熟后的思想中已销声匿迹,此后看到的大多是对孔、庄人格的赞美。”由此可见,宗白华是深受庄子影响的。宗白华对此种悟道方式推崇至极,并把自己的美学命名为“散步”美学,无不是对庄子自由之艺术精神的深心契合。“意境”是对于各类艺术最高精神的一种描述,其内涵会随着不同的艺术门类而呈现不同的偏重。如果说绘画、山水诗、雕塑是以“再现”为特色的艺术,重“见”,重“虚实”,可以“目击道存”,其艺术意境尤钟情于“空白”,以从有限中见无限;那么音乐、抒情诗、舞蹈、书法则是以“表现”为特色的艺术,重“感”,重“节奏”,需要“兴发感动”,其艺术意境尤钟情于“舞”,以从韵律中见气势与力量。中国传统意境历来把“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看作首要因素,可以说是山水诗、山水画的艺术结晶,而宗白华却力图综合所有的艺术门类,提炼出一个所有艺术都可以共享的艺术意境: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美学双峰的并峙与局限性

朱光潜与宗白华都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思想,却又吸收并运用了西方思想。他们本着一己之改造社会与人生之心,投身美学研究。尽管朱光潜与宗白华一生中都涉及众多学科,但到自己进行学术研究并形成的学术方法时,却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是在功利与超功利的论域中展开的,强调快感与美感的区别,追求艺人合一,所实现的仍然是现世人生,但这个现世人生具有了艺术的情趣与雅致。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是在小我与大我的论域中展开的,强调的是超世,认为人应当与宇宙规律合一,追求天人合一,实现的是宇宙人生,人的生命的宇宙化,是人获得的最高提升与最终提升。朱光潜与宗白华都是向个体自身之外寻求改造的力量,一个是培养情趣,一个是遵循宇宙规律。比较而言,朱光潜与宗白华都缺乏马尔库塞的批判性与否定性,他们的思想或与“礼”的“序”有关,或与“道”的“柔”有关,这都会消解冲突。朱光潜与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保守性一面,缺乏充沛的反抗意识,因而看起来,他们都是强调生命的飞跃的,蓬勃的,却往往是向着个人的修养说的,或者是向着自然与宇宙说的,而不是向着社会说的。朱光潜与宗白华也是争自由的,但其主导方式是通过逃避社会来争个人的自由,这很合中国人的一句老生常谈,“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的自由意识很难转化成社会自由的思想资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此。马尔库塞则充满了批判性,他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认为它彻底葬送了人的自由。他从人的自身寻求改造社会的力量,也就是相信人应获得自由;而人要获得自由,就得与人所处身的这个社会进行战斗,因而,他仍然体现了西方式的自由精神。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西方的自由即幸福的观念与中国从儒道那里形成的和谐即幸福的观念,到现代也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并制约了各自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艺术化的认知特征与建构特征。

4总结

宗白华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的选择是惟一的,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中国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跳出来又扎进去,这猛子才扎得深。也正是在宗白华的文章里,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也许在他之前也曾有人发掘过,但都不可能像他那样贯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他曾深究过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宇宙生命在传统哲学看来是气的大化流行,艺术不是反映自然,而是介于反映和表现之间的体悟气的大化流行,美就蕴含在这种生的态势当中。这是宗白华生命美学的原生点。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实现了美的研究和个体美的生活的统一。在个体学养当中他创发性地吸纳了辩证精神,为其学问人生之美的旅途的内在的涵容性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和方法的支持,最终达成了以美为中轴线的学问和人生的内在结合。参考文献:

[1] 王德胜.意境的建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2004(3):49.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 林同华.宗白华全集1、2、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 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7] 王德胜.宗白华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彭锋.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M].北京大学学报,2000(2).

篇5: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想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

篇6: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

本文试图从对“虚与实”的剖析入手,逐步深入,进而解读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人物风格和美学内涵。

一、“实”与“虚”

宗先生认为,“实”是指艺术家创造的形象,“虚”是指艺术形象对欣赏者而言的主观映像。他指出“虚与实”终究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而在这点上,儒道两家观点相左,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但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与实”的结合,这点上他们观点一致。接着,宗先生又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话“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看似先生更倾向儒家,但又言“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可见先生所认同的还是儒道相融的观点。

二、“空灵”与“充实”

宗先生在书中又提到“空灵与充实”这样一组概念,认为这两者不同于“虚与实”。“空灵”与“充实”是从美感的角度去划分,任何一个美术作品可以既有虚又有实,却不能既空灵又充实。

老庄由虚入“实”,用力于“虚”,着意于“实”,于“空灵”之处生传神之妙,美学思想重“空灵”;孔孟由“实”入“虚”,用力于“实”,着意于“虚”,由“充实”之理化意会之神,美学思想重“充实”。至于“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则是指审美侧重点由“重实”转向“重虚”,由重“神似”转向重“形似”,即是由“重充实”向“重空灵”的转变。

再者,宗先生认为“虚”、“实”、“有”、“无”是孕育万物的基本元素。“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宗先生所欣赏的是“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见有限”的“回旋往复的意趣”,而这也正好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三个步骤,即“写实”-“传神”-“妙悟”。

他强调画境是一种“灵的空间”,更侧重于“虚”,也就是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并令欣赏者体会其中的美感,即空灵的美。而画中具体的事物,用笔墨描绘出的物象,便是将画境抟“虚”为“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而“虚空”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

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画中物象与物象间的有意留白,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所形成的“空”,便是含纳万象的“虚空”;空白融入万象内部,与万象之“道”相一致,但“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的‘充实’,有‘心远’接近到‘真意’。”因此,中国宋元的山水画被宗先生视为最写实的作品。

此外,雕塑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空白本不存在于雕塑中,但光与影的奇妙搭配却将“虚”的表现力衬托了出来。“离形得似的方法,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说到书法,宗先生则认为空白也同线条一样包含于其形象之中,也正是这样的空白使虚灵能够达到“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的境界。

三、“舞”与“道”

何谓“舞”?宗先生认为“舞”是理性和生命结合后所达到的最高理想状态。“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放的收敛而为韵律。”,舞蹈通过动作的延伸,将其带给欣赏者的审美观照融合而成的审美空间的“虚灵”特性以及“气韵”的飞舞生动展示出来。“舞”象征着宇宙的创化,是静照中“道”的具体化,这也反映了中国哲学中“道器不分”,“体用不二”的思想。

何谓“道”?《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交融作用生成万物。宗先生认为,一个生命体在万物和阴阳中的运动是有节奏的,“气韵生动”便是中国艺术所想达到的理想状态。“道”既不是可见可感的实体,也不是无凭无据的虚体。它作为审美客体的本质所在,就存身于包罗万象的“艺”中,“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正所谓虚实同源,道的玄奥便存在于日常万物中,而美的本质则呈现于这大千世界。“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并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灵魂,凸现一个审美客体。

《美学散步》都是先生在散步中偶然的回眸,闲闲的碎语,可却字字珠玑。他说 :“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有了诗意和诗境,人在浮生一世中,就能够葆有一颗纯真并善于感悟美的诗心,不被利欲熏染,待我们散步归来,思想与心灵便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纵览全书,宗先生以他那抒情的笔调、审美的心灵引领读者于茫茫天地之间,不断寻觅“虚”与“实”的奥妙,体味中西方伟大艺术家的心灵,树立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谓将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

摘要: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其中不少涉及“虚与实”的问题,也有不少关于他对诗文、绘画、戏剧、书法、雕塑赏鉴的内容。本文试从对“虚与实”的剖析入手,逐步深入,解读宗白华《美学散步》中人物风格和美学的思想内涵。

篇7: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

关键词:宗白华;建筑美学;生命本质;空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建筑要融于自然,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要融于其中,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远见卓识,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朱永春.宗白华建筑美学思想初探[J].建筑学报,2002(11).

上一篇:确定困难党员会议记录下一篇:述职报告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