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耕地撂荒情况报告

2022-12-06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关于耕地撂荒情况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关于耕地撂荒情况报告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

——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乡西坪村为例

王树森

(塔里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要:通过实际调查,对干旱山区土地的现状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土地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土地撂荒较为严重,农民在追求更多利益的过程中放弃了部分土地,而且自身也忽略了对农业的投入,生产力低下,产量低,再加之严峻的自然环境使得撂荒在不断地加重,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字:干旱山区;土地流转;撂荒地

Land circulation in arid mountainous area of abandoned land of case study

—In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stability zone XinJiXiang west pi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ShuSen wang

Abstract:In this investigation, surveying the status as well as the use of land and do the statistical. Finding the main problem that the rural land was abandoned is serious, the main problem in: farmers are in the pursuit of more interest to give up the part of the land, and also ignore its own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the rural labor force outflow, which result low productivity, low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low yields, at the same time couple the sever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makes the abandoned rural is increasing. Keywords: arid mountains; land transfer; abandoned land. (tarim university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xinjiang aral 843300)

引言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粮食安全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绝对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土地安全一直是兴国安邦的重要问题,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种地的机会成本的变大,许多农业劳动力不足,农业从事人员年龄偏大等是主要问题使撂荒现象比较严重。

对于“撂荒”概念的界定,暂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黄利民、张安录[1]等对撂荒地定义为:“在现有耕地利用方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社会、经济与自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对现有耕地停止或减少耕耘,从而导致耕地处于一种未知性的荒芜或未充分利用时的状态。”文华成[2]认为耕地撂荒一般是指农民因为某种原因不愿耕种或无法耕种,而是土地出于无人耕种状态,农民外出打工把土地转包或姿托给他人代为种。李诚,董小波[3]通过供求关系将土地撂荒概括为需求不足、供给障碍,区域不平衡等造成的土地撂荒。而且干旱山区,乡村社会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恶劣,土地撂荒现象更为严重。

1.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定西地处黄河中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总耕地面积770.2万亩,农民人均2.9亩。海拔1400~3941米,年降水量为350~600毫米,无霜期140天,年平均气温7℃, 气候比较干燥,干旱少雨,降雨多集中于秋季。水资源欠缺,地貌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零碎,水土流失严重。定西市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在本次的调查过程中,本村中共有260户人家,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988人,在农村的劳动

1 力大约300人。调查时间选在春节,分为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的方式。

全村大概有5000亩地,川地1500亩,梯田1350亩,坡地1100亩,退耕还林800亩。其中有40%的梯田撂荒,坡地全部撂荒,退过退耕还林的800亩所有撂荒地加起来占了实际耕地的44.08%,接受调查的家庭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年龄范围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接近58岁;家庭人口数一般在3~5人,平均家庭人口数3.8人;家庭劳动力人数为1~3人,每个家庭平均劳动力为2人;每个家庭外出打工人员人数有0~4人;25岁以下的青年均为初中及高中学历,每家平均拥有土地20亩,每个家庭每年土地收入约为12000元,每年的土地投入成本约为6900元,每年的土地剩余约为5100元(其中包含隐性工资)。被调查者的总体特征:农业劳动者的年龄普遍高;土地零碎化,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利用率不高;农民的土地投入成本高,收入低。

调查方法,。。。。。

1.1撂荒的基本情况及其土地使用现状

在调查走访的260户人家中,90%的农户都有撂荒地,在撂荒的土地中坡地占主要撂荒面积,占了撂荒地总面积的51%;依次是路程比较远的梯田,占34%;还有少量的平地,占15%。

部分撂荒地撂荒时间在3~4年,这些荒地大部分表现为比较偏远的梯田和坡地。41%的荒地是在最近的1~2年形成的。这说明在干旱山区的撂荒十分普遍,而且将来的撂荒面积还会继续扩大。首先,在种地意愿上人们的观念也正在发生改变,人们不会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种地上来。在25岁以下的受访者的调查中,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再继续耕种土地。25~45岁的人群中有67%的人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打工,种地只是一种作为辅助收入来经营。其次,在调查中得知,有好多偏远地方的农民表示,当孩子毕业找到工作后,会搬家到就近的小城镇中去,而他们的土地一般由邻居或者亲戚代种,一些效益差的农地就会直接弃种而撂荒,并且家还在农村的居民里43%的人都有以后几年里搬家的打算。再次,自然条件十分严酷的干旱山区的土地耕种很不方便,路程远,路况很差,在耕作方式上大部分还是“传统农具+牛耕”的方式。种地很不方便,劳动量很大。还有的劳动者年龄偏大,不会使用小型自动化农具,如微耕机以及三轮车等,甚至在使用中因操作不当而受伤,老一代农民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农业要求。

现在的耕种模式分为代种和兼顾耕种,代种是将土地由亲戚或者同村人代为耕种,以保护土地的墒情和养分,避免撂荒,只收取少量地租或者不收地租,部分搬走的农户常用这种耕作模式。但代种人人力有限,部分土地仍会撂荒。兼顾模式为打工和种地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土地带来的收入远小于外出务工的收入, 而且靠天吃饭的硬性条件的限制下,对土地的投入(如化肥)在一定量以后,这种投入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小。而且在对农作物有影响的几个因素里,化肥、雨水和光照是最主要的因素,农作物生长期间的人工管理是次要因素。这便形成了一种只有播种和收获两个环节的农业劳作模式。从另一角度上说这也是正好解决人力不足的矛盾,大部分人都采用了一种春季耕种,然后外出打工,等农作物成熟时再请假回来收获。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是一种粗放的管理,田间常生杂草,无人管理农田。这种模式是家在农村的农民的普遍模式,同样对于偏远的农地农民也选择撂荒。

调查中,土地承包是1980年,由于当时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多。每个人实际分得土地为2.5亩,而且土地的划分是远近搭配、优略搭配。通常一块平整的土地会分为几个小块,这些小块土地机械无法耕种,只能有更加灵活的老农具和牛耕的原始方法,效率低下。这样的小块土地耽搁人们的许多精力,而产出却很不理想。土地承包制度使得原本就不集中的土地更加分散,土地制度虽解决了当时粮食的自给自足问题,却无法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土地的零碎化,规模经济对土地的投入成本影响很大。规模经济递增使边际成本递减,而规模经济递减时边际成本递增。因此, 当农户形成了规模经济时, 对于土地的需求就会增加; 相反, 如果农户形成不了规模经济时, 就会使需求减少, 造成土地撂荒。所以集中土地,提高使用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才能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2 关于土地流转意愿,在调查中分为3类人调查,学生以及有固定工作者,92%的人都希望土地能以合适的价格出租,4%无所谓,4%不愿意出租,他们普遍表示没有从事农业的意愿;在外出打工的人群里,65.3%的人表示愿意出租土地,15.7%的人无所谓,19%的人不愿意出租土地;在常住在农村的人群调查中,7%的人愿意出租,22%的人无所谓,71%的人不愿意流转。3类人群的比例约为20︰55︰25,加权平均法可知愿意出租土地的人群为:(92%*20+65.3%*55+25*7%)/100=55.76%,同理14.94%无所谓,29.3%不愿意流转。说明超过一半的人愿意土地流转;有一部分人处于观望;一部分人不愿流转土地。 1.2劳动力缺乏导致撂荒

劳动力的缺乏是撂荒地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60户人家中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上了年纪的父母以及还在初中、小学的儿女留在农村。其中74.5%的家庭都有1~2人在外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8岁。而且对青壮年人群的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他们对于种地都有着很强的厌恶感。他们都期望有合适的价格将土地出租,而在外读书的学生中,他们虽然表示土地应该合理利用,但由于以后的工作和就业以及买房子,都打算在城市,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外出务工等形式的劳动力输出,不仅单纯表现在比例上,更重要的是青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的流失。表1是今年的各生产合作社撂荒地、外出人员数、搬迁、以及打工收入、种地收入的各项情况。搬迁户数最多的夏家岔社为14户,搬走了一般的的户数,也是所有生产队里打工收入最高的人口外出以及撂荒面积都是比较多;种地收入相差不大且均远小于打工收入,搬迁在农村也表现的比较普遍。

表1 2014年生产合作社撂荒地、外出人员数、搬迁、以及打工收入、种地收入的情况

张河 赵家川 嘴上 人民庄 夏家岔 樊家区 天上梁 汇总 土地总面积 600 764 520 751 523 621 637 5000 荒地面积 240 363 216 315 350 255 244 2204

外出务工 83 91 79 94 68 87 77 682

搬迁(户) 种地收入 4 9 2 9 14 4 5 53

10100 10090 10090 10290 10100 10170 10100 81140

打工收入 31100 33600 32000 36500 40000 31230 34200 270830 由于数据较少,做简单的相关性的分析,以下是通过Eviews软件对撂荒面积与外出人员数、搬迁、以及打工收入、种地收入做的相关性。

表 2 相关性分析

荒地面积 外出务工 搬迁(户) 种地收入 打工收入

0.6540 0.9151 0.0114 0.7238

通过表2看出与撂荒面积相关性较大的是搬迁户数和打工收入与外出务工数,与种地收入相关性最差。通过检验撂荒面积与搬迁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好。 1.3种地收入薄弱、成本高使得农民放弃了土地

农民的收入我们可以分为:种地收入和打工收入,根据相关数据甘肃全省来看谷物产量3121kg/hm2,换算为亩约为208kg/亩,为西部地区最低,本次调查区域的产量大概在200kg/亩。种地收入可参下文成本计算。近几年农民打工收入的快速增加,随着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种地的机会成本进一步扩大。人们更加理性地选择了能增加更多收入的方式就是外出。我们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民庄社进行分析,外出务工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2010年以后,每天外出务工的工资约为70元,纯收入约为50元,一年外出按250天计算收入为12500。而在2014年打工纯收入可以达到36500。

下面表3和图1是人民庄社1990年到2014年之间五年一个时间段撂荒地和收入及外出人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95~2005年农民收入的变化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增长率比较低。2000

3 年前没有撂荒出现,人们对土地重视。2005年以后,人均打工收入从2005年的5300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2500元,2014比2010年又增长了接近3倍。图1中,撂荒地和打工收入以及外出务工数三条曲线有较好的趋同性,而且在2005年以后都表现出比较大的增长,撂荒地与工资收入的变化最为明显。农民工工资在2010年后猛增,2010年月收入为2000元,2014年可达到3800~4500元,撂荒也是在近5-6年开始大面积出现的,增长十分迅速。

表 3 1990-2014年人民庄的撂荒变化

撂 荒 地 打工收入 外出务工 1990 0 700 10 5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50019901995 0 1200 11

2000 0 2550 19

2005 10 5300 40

2010 183.7 12500 55

2014 454.6 36500 94

图1 1990-2014年人民庄的撂荒变化

撂荒地打工收入/100外出务工19952000200520102014

从成本来说,根据李诚、董小波(2007)的研究,从投入的角度看土地使用的成本函数是: C(L,N,S)=RN+F(N)+S(N)+WL 其中R是地租率、N是土地数量、F是随土地数量变化的物质资料投入、S是土地投入的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随着适度规模经济而减少,W是工资率、L是劳动力数量。以一个有两个劳动力、20亩地的家庭为例,每亩施用3.5袋化肥、每袋化肥160元、地租300、田间劳动天数为100天。土地成本为:

C(L,N,S)=300*20+160*20/3.5+2*100*100=26914

① 从产出角度看 土地收益函数:

R(L,N)=PQ(L,N)=20*200*3=12000

按成本算种地收入是无法弥补成本的,按照理性的选择,农民会将所有土地撂荒,在此公式①中我们也可把WL项看作为种地的机会成本,即每天100元,按劳作100天计算WL=20000。农民在计算成本时常常忽略这一项,只有去掉这一项,或者说农民找不到工作时此项也可以忽略。而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年纪较大的农民认为土地是祖业,是以一种继承者的心态继续从事农业,对于土地成本考虑得不多。(2)农村土地不仅作为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财产和养老的保障。而且农村暂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还得依靠土地,作为保障,农民担心流转了土地可能失去保障;农民进城打工仍然把承包地作为养老的依靠,宁可粗放经营或抛荒土地,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丢失土地的控制权[4]。(3)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农民在播种和秋收时最为忙碌。农作物生长阶段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农作物生长阶段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可

4 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打工能增加收入,减少损失。 1.4出生率的降低,人口的搬迁加重撂荒

从总体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年的数据甘肃省总人口数从2523万增长到2578万,12年增长了55万人,各年的增长都比较平稳,增长幅度比较小。

西坪村的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时期为1965~1973年和1979~1989年,在人口高峰出现之后会增加土地的开垦面积,而增加的土地主要以荒地的形式出现。在两个人口高峰以后土地面积增加了约28%,1985~2005 村集体连续的组织村民修水利设施,平整梯田,优化土地质量,土地规模基本满足了种粮的需要,但人均土地仍然不足。但随着计划生育加强,出生人口在1998年以后骤减。人口减少,人们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资到了家里的孩子身上,1989年以后的孩子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8%。其中76%的孩子读了高中,32%的具有专科以上的学历。而这些孩子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许多家庭的注意力也随着孩子从乡村转移到了其他地方,年轻劳动力的流出使得土地没人继承。而且随着搬迁以及人口的减少,农村的劳动力在不断地减少,撂荒也随着人们搬迁、农村人口减少而加剧。

1.5严酷环境与撂荒

调查中发现地形地貌是沟壑纵横,山地占了大部分面积,山地坡度在20~35度之间,海拔在2000多米以上,土地多成比较窄的条状分布,梯田也是依山向而呈现扭曲,平均每块土地的面积在10亩左右。土地的零星、偏远、分散、瘠薄和管理不便也是导致撂荒的因素。山地一般要走1个小时的山路,山路崎岖陡峭狭窄,农民要赶着牛车去田里劳作,效率低下,劳动特别辛苦,路远以及路上的损耗很多。有些地方连最基本的道路也没有,耕种收获都十分不便。艰苦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也是人们搬迁与外出打工的原因之一,在当地有个口语叫做“苦焦”,就是形容烈日炎炎下农作物受旱、农民在严酷环境中劳作的情形。自然灾害频发,更使得农作物收成不好,由于许多年轻女性也外出务工,留守的青年娶媳妇都困难,这些问题都使得人们有走出去的意愿,撂荒会进一步扩大,所以解决干旱山区的土地流转已经十分迫切。

2.调查结论

2.1撂荒的成因

撂荒地的成因从不同侧面总结为3个方面: 2.1.1经济原因

经济利益是外出务工和种地的主要因素,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分析了撂荒地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成本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近几年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使得种地成本增加,农民种地其实已经入不敷出,对于质量差、路程远的土地有选择的撂荒。人工成本的增长也特别明显,没有人雇佣人力种地,也没有人愿意种植别人的土地,因为土地成本大于收入,撂荒还在扩大。农民的收益主要表现在外出务工的工额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收入,这又挤压了原本就不足够的经营农田的时间,农民有选择的进一步撂荒部分土地。而且粮食生产大部分家庭是作为辅助性的卖掉小部分粮食和不易储存的粮食,剩余的自己食用和养猪、羊等少部分家畜。工资的迅速增长使得人们的选择更倾向于外出务工以及过更好的生活而搬迁。 2.1.2社会原因

从整个社会来看,整个社会对农业的投入还不够,农业基础薄弱,人们从事农业的收益因为个种因素无法保障。也是由于农业产业的自身弱智性,人们在选择时更倾向于其他保障性和收益性较好的行业,而忽视农业或者堆农业的关注度不高使得土地流转不畅以及撂荒等现象。

从农户自身家庭因素看主要是人力相对不足,由于种地无法满足人们的支出需求,人们需要更多地人力去外出挣钱,人们收入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也有人们观念的改变,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对便利的生活有更多的追求,而且进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是一种互相激励机制,人们会将更多的投资投资在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面,甚至家中的一个劳动力会放弃种地和打工的机会去照顾孩

5 子到县城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而且大多数在1989年前后人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中,几乎都没有继续从事农业,这在农业的继承者上出现断代的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地的劳动力的年龄会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会使得撂荒加重。 2.1.3自然原因

连年的干旱、缺水,定西自古就有“陇上苦甲天下”的称号。十年九旱,是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干旱常表现为夏田受旱,而有时秋天会受涝灾,农业收成常常受到影响。自然条件直接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低,生活环境差,影响到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农村环境因搬迁、人员外出等原因对农村的建设不到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比较贫瘠,山大沟深,农业劳动辛苦。自然环境的严酷也是人们放弃土地的重要原因,而且在以后人们的认识中会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2.2土地急待流转

虽然干旱山区的农业产出相对来说比较低,家庭个体生产成本比较高,但撂荒毕竟是资源的浪费,干旱山区不是重要的产粮区,但对于本地区的粮食估计却显的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解决农村土地撂荒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并非是让出去打工的人再回到农村,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对于农业的看法,由于他们普遍厌恶农业,所以更需要人对土地实施统一集约化的管理经营。不仅降低成本,更是农业的后续良好发展的保证。

在外国的相关理论中,费景汉(J.Fei)和拉尼斯(G. Ranis)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工农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一阶段从农业部门转移出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并不会减少农业生产总量。第二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持续不断的减少,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升高,但低于工业劳动工资。因而劳动力继续流向城镇工业部门,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会引起农业总产量的减少,粮食短缺引起价格上涨。第三阶段,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已经完全商业化,非农业部们要吸收农业劳动力,必须付出高于由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工资。因而如何使农村土地集中化管理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的经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是最主要的问题。所以最后土地的利用形式将会形成规模化的管理和生产,而多余的劳动力实现向其他行业的转移。

3.建议

第一,对于干旱山区撂荒地以及土地的综合利用中,要结合干旱山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1)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2)退耕还林还草应与农田改制和农业产业调整紧密结合,要兼顾到环境和经济利益,而且笔者认为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干旱山区来说,应将环境放在首位,经济利益次之。如对于坡地和坡度在20度以上的撂荒地,土地收益很差,可以采用种草、退耕,维护生态,保持水土。对于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使其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环境,而且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5]。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应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否则荒地也会变为废地。

第二,改善农村生存条件,优化农村环境,建设便民设施,加大对农业的补贴以及改善补贴方式。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也是留置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例如前十年的集雨节灌工程初步解决了吃水的问题,近几年的“引洮工程”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使得撂荒有一定的缓解。

第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相结合,笔者发现该地区的特色农作物以及杂粮类的市场前景较好,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当地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发展相关产业。加大投入、改进耕作方式增加单产,并且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业产值,提升农产品价值。因地制宜,将特色发挥出来。

表 4 杂粮的产量、单价、市场潜力

扁豆 土豆 小麦 荞麦 玉米 燕麦 谷类

6 90 亩产kg 单价(元/kg) 6 市场潜力 好

450

2.2 好 140 2.8 一般 140 7 好 360 2 一般 150 6 好 120 4 好

第四,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制定县域土地流转及撂荒的实施意见,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流转要有制度,既要保护土地原来的承包者的权利,又要考虑到土地承租者的利益。

第五,大力提倡免耕法等新型的耕作制度和使用先进的小型农业机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要修好梯田、道路等基础设施,以方便耕作与运输。

参考文献

[1]黄利民,张安录,刘成武.耕地撂荒及其定量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113~116 [2]文华成.四川丘区农村耕地撂荒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18~20. [3]李诚,董小波.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统计教育,2007,(6):61~62 [4]姜保国,刘珊,雷贵等.关于我国土地撂荒现状的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5):52~54 [5]郑度.中国西部地区21世纪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篇[M].新华出版社,2004

第二篇:关于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农委课题组

为深入了解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的情况,摸清耕地质量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论证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着力改善耕地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市人大农委根据年初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了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情况调研。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洪任组长,市人大农委组成人员、专业组代表和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专家学者为成员,在市农委、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农综办等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开展。调研组于 7月18至21日听取了市农委、市水利局、市国土房管局和市农综办的专题汇报,随后,分成三个调研组分赴奉节、开县,石柱、涪陵,长寿、綦江和巴南等区县开展了实地调研并与区县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主要做法及效果 耕地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资源保障条件,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保护耕地,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确保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截止6月30日,全市实有耕地3364.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881.69万亩,分别占市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102.88%、104.78%。在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耕地质量,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十一五”期间,按照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 “314”总体部署,积极创新耕地保护模式,探索拓宽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级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高起点大规模的投入和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了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实施了综合治理以实现建设项目用耕地占补平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得以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改善,为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做到了“三个落实”:一是抓好组织落实。调研中了解到,奉节、石柱、涪陵、长寿、綦江、巴南等区县的农业项目区都成立了以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二是抓好人员落实。在项目实施小组的人员构成上,大部分采取从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国土所等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并从时间、经费和工作条件上给予保障。三是抓好责任落实。区、乡镇街道、村、组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

(二)综合开发治理耕地,提高了中低产田基础地力 全市坚持不懈地实施了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治理中,坚持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生物、科技措施综合配套、着重对项目区水利排灌、机耕道路、生产便道、土壤培肥等进行整理。自1990年立项实施到2010年,已累计改造治理土地81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产业开发和科技配套,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建成了一批高效生态农业、优质稻米、绿色榨菜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比如,调研中了解到,涪陵罗云乡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共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300万元。潼南、铜梁、璧山、武隆等蔬菜重点县和酉阳、巫溪等蔬菜不能自给的边远山区县,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成片打造蔬菜基地,使项目区结构调整得以优化和升级。在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实施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增强了保土、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市里按项目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推广费,对项目区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进行投入,加大对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市级每年还集中部分科技推广费,对全市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予以支持,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农业科技水平。

(三)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保证了耕地粮食生产安全 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狠抓耕地质量建设,着力提高产量显得尤为重要,对稳定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在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库区基本农田建设。投资61244.637万元,建成基本农田62.2万亩,其中

一、二级高标准基本农田21.2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每亩平均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基本农田平均亩产增加70公斤,项目区年人平增收73.6元。二是推进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专项规划》,经国家六部委审定批准,核定项目总投资19.55亿元,建设规模216.4万亩,建设年限2008年至2015年,实施范围包括33个区县的退耕还林区。截止目前,2008年度的建设任务已经全部竣工投入使用,2009年度建设任务完成90%以上,2010年度的建设任务正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退耕还林区人均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确保退耕还林区村民口粮的供给。三是参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2010年的田间工程实施方案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并下达了投资,进入实施阶段。四是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基础能力建设。2010年全市启动了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在合川等31个粮食主产区县的100个粮食生产重点乡镇高产创建示范区实施粮食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国家投资2.2331亿元,建设规模25.4万亩。通过工程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每亩提高150公斤以上,增加农业产值2.25亿元。

(四)实施培肥沃土工程,调控了土壤环境健康质量 为改善土壤质量,全市实施了培肥沃土工程。一是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施肥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水平。重化肥、轻有机肥、偏施氮肥等传统施肥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县从2005年的2个增加到35个,面积从80万亩增加到3275万亩,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近亿亩。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加6%—8%,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经济作物增收效果更为明显,亩节本增效80元以上,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二是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到2010年,已在25个区县实施了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累计投资5000万元,在重点乡镇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恢复种植绿肥面积331万亩,实施区域土壤有机质提高15%,亩节省化肥5-10公斤,亩节肥增收81.8元,调整土壤耕层结构,改善作物品质,减轻不合理施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三是积极探索被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在三峡库区实施了移土培肥工程,组织将三峡库区175米以下的优质耕(园)地耕作层土壤搬迁至182米以上的瘠薄耕(园)地上,同时配套实施了坡改梯等工程,平整土地,增厚土层,改良土质,提高地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开县粮食年产量能稳定在58万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系列的耕地保护和改造措施,厚坝镇的大坝村移土培肥工程就是个例子,这也为我们探索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提供了可行性借鉴。

(五)注重耕地质量调控,防止了耕地过渡开发利用 全市注重耕地质量调控,解决雨养农田季节性干旱问题。重点推广三项技术:一是坡耕地水土和养分流失综合防治与农田养护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坡改梯经济植物篱技术;坡耕地垄作与聚土技术;坡耕地养护与高效利用农作技术。二是雨养农田集雨保水与抗旱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建设蓄水池、沉沙池、贮粪池,以达到补灌抗旱和高效种植为目的的集雨技术;以坡改梯、增厚土层和经济植物篱为主要内容的工程保水技术;以垄作技术、覆盖技术、避旱栽培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艺抗旱保水技术。三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包括退耕坡地林草结合、林药结合和林农结合模式。为防止耕地过渡开发利用,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耕地和基本农田,对高等别耕地和土地整治新增优质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对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在规划布局中予以调出。严格控制减少耕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协调处理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关系,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种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等,鼓励使用劣质土地和未利用地,控制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占用。

(六)坚持实行先补后占,强化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今年共有37个区县参与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并率先在全国实现耕地“先补后占”的创新举措,还独创了新增耕地指标收购制度。截止12月初,全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319个,实施总规模122.6265万亩,完成总投资11.6057亿元,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21.27万亩,占2011年年度目标任务的211.58%,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为了强化补充耕地质量建设,按照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的要求,建立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规定,如《关于规范我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质量检测评价报告的通知》和重庆市地方标准《重庆市新增耕地质量》、《重庆市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及改造质量要求》,部分区县根据上述标准开展了补充耕地质量检测与评价,确认耕地质量。市国土房管局《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渝国土房管发[2005]97号)也明确规定,把农业部门出具的质量检测和评价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要件之一。近年来,验收国土开发整理工程项目225个,涉及补充耕地13.8 万亩,重庆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和部分有资质的区县土肥站化验室承担了质量检测和评价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耕地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土比重大

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是提高耕地生产力的首要条件。虽然全市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因为洪灾而导致的基础设施破坏仍比较严重,加之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耕地质量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农田水利仍然是基础设施中的“短板”。突出表现在: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农业抗灾能力弱。仅2008-2009年,全市损坏水库63座, 损坏灌溉设施6395处, 冲毁塘坝3280座,到2009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008万亩,仅占耕地的30%,全市75%的中小灌区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市耕地中,6度以上旱地占旱地资源量的91.6%。其中11°~25°的坡耕地占旱地的52.3%,全市近25%的坡耕地土层厚度不足30厘米,抗旱能力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加之夏季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5%,而且降雨范围和时段集中,常常引发重大地质灾害,导致耕地冲刷和基础设施受损。由于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加之耕作管理较差,造成了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土。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全市中低产田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其中中产田土占40%,低产田土占31%。重庆基本上属于丘陵地区,虽然市里加大了投入资金的力度,但因历史欠账多,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才能缓解目前耕地质量进一步恶化的态势。

(二)耕地养分亏缺失调,基础地力逐年下降 2005-2008年对重庆市32个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县14.3万个土壤样品分析测试表明,60 %土壤缺乏有机质,71.1%的土壤缺乏速效钾,92.2%的土壤水溶态硼含量极低,导致全市土壤养分失衡。土壤石漠化和酸化也导致耕地养分失调。全市石灰石发育的土壤1112.78万亩,占土壤面积12.1%,其中耕地土壤达513.6万亩,涉及16个区县1000万农业人口。土壤酸化不仅导致肥力水平下降,宜种性变窄,农作物产量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活性提高,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除了自然环境、缺乏培肥管理等因素外,也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钾肥”等不科学的施肥方法。虽然在全市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不合理施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大面积生产上乱施滥施肥料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经营规模小,且文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施肥主要靠自已摸索,盲目性大。普遍重视施用氮、磷化肥,轻视钾肥施用,不平衡施肥和过量施肥直接影响到农作物均衡增产和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污染的风险。加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土地经营者对耕地重用轻养,甚至掠夺式生产,导致耕地耕性变差,土壤结构变劣,土壤越来越板结,养分失衡,肥力下降。

(三)耕地污染日趋加重,农田生态问题突出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很多污染物质的最后归属地。耕地污染成为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全市耕地污染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生活垃圾和污泥污染。城镇生活垃圾、屠宰场废弃物以及城市污泥等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病原菌,将其作为“有机肥料”投入农田,不仅导致土壤污染,也还造成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二是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污染。大量倾倒和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未达标废水给土壤造成了污染。一些地方将工业废渣比如磷石膏等作为“肥料”,将农田作为消纳“三废”的场所。三是农药污染。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禁止使用“六六六”,但时隔30年,土壤以及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作物中依然能够检出“六六六”的残留量。四是重金属污染。据调查,重庆市耕地土壤中重金属比土壤背景值高0.5倍~2倍,特别是库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累积现象。稻田土壤重金属达到警戒级水平,旱地土壤重金属达到轻污染级水平。除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不高导致的人为污染物排放以外,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则是政府缺乏对农用化学品和畜禽养殖的统一有效的管理。农用化学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技术指导和污染防治等分别由工业、技监、供销、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管理,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也分别由农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目标、协调机制不畅,这都使管理的效率低下。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也是污染日趋加重的原因。目前对工业和城市企业事业单位有排污收费制度管理,而对农村的畜禽养殖场基本上没有用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管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营养物质和有害农药成分流失的也没有经济手段约束。

(四)耕地质量年久失查,导致当前家底不清

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摸清耕地质量等级状况,是制定各项土地管理政策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协调管理转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一项综合化、定量化、精确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工作,意味着将因地制宜、分类分级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根据土地调查成果、规划土地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评定土地等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农村经营方式、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城镇建设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带来的耕地数量、地力及其质量的变化很大。虽然部分区县开展了补充耕地质量检测与评价试点,确认耕地质量,但并没有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的划分认定,也未进行全市统一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管理,导致当前耕地质量家底不清。

(五)耕地占补重数轻质,新补的耕地质量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增多,且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郊及平坝地区的良田沃土,而开垦整理的耕地多分布在山区、丘陵或滩涂,肥力低,结构差,致使其在5-10年内难于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据统计,全市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质量一般相差2-3个等级,其生产能力不足被占用耕地的30%。究其原因在于耕地后备资源中,面积大、条件好、易于开发利用的地块已基本被开发利用,剩余的大多是开发条件较差的地块,开发整理的地块面积小而分散,补充优质耕地的难度增大,可持续性也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虽然国家提出农业部门应当参与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抓手,部分区县的评价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

(六)耕地管理法规缺失,急需相应制度保障 目前全国在耕地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界定耕地质量涉及的具体内容、破坏耕地质量追究什么责任、具体处罚条款等等。而重庆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来明确细化耕地质量管理的职责范围,部门分工,以及如何管理等等,市和区县农业部门基本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工作。耕地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康。耕地质量建设涉及农业、财政、国土等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在耕地质量建设上认识不一致,协调困难大。搞好耕地质量建设应该放在农业部门,而现行体制却放在国土部门。例如,改造中低产田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工程、水利、农耕农艺”三大措施配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农业项目政出多门,多头实施。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田建设,这些资金由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财政等部门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缺乏协调,各自为政,工程项目互不配套或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这些建设项目大多各自设计各自建设各自验收,没有按照国务院国发[2004]28号文件关于“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的规定执行。在法治社会背景下,全民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三、几点意见及建议

针对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及建议:

(一)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摸清不同区域耕地质量

前面提到,全市仅对补充耕地质量开展了检测与评价试点,并未进行统一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导致当前耕地质量家底不清。因此,建议根据新修订的重庆市耕地质量标准,组织专家用3-4年的时间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评价,摸清不同区域的耕地地力水平状况、耕地质量及污染状况,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政府列出专项经费,以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实施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工程,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针对中低产田比重大和地力建设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建议用5-10年时间,组织对全市粮食主产区及重点地区的耕地进行质量建设保护,根据全市不同区域的耕地地力水平在各个时期的目标,大力实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退化耕地修复工程。市财政局应当根据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每年从耕地占用费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标准化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并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把握耕地质量动态情况

针对耕地质量保护技术设施方面,建议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报信息系统。一是加强对耕地质量变化进行监测的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密切掌握全市基本农田质量状况。二是建立区域性耕地质量数据库,包括辖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及环境质量指标等监测资料,实现数据的自动处理和高速传递。三是建立相关数据处理初级平台,努力实现耕地质量及其环境自动监控管理,为全市耕地质量预警预报服务。四是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根据全市不同农区生态环境、土壤类型、作物布局、耕作种植利用模式等,进一步优选和增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土壤改良实验监测点和土壤肥力常规监测点,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

(四)推广提高耕地质量关键技术,减少肥料对耕地的污染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应积极推广测土配方和稻草还田等提高耕地质量的关键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协调土壤、肥料、作物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解决稻田有机肥紧缺的问题,应大力推广稻草还田技术。稻草还田是生态有益、经济有效的农民可接受的稻草利用方式。另外,稻草直接还田在分解过程中和作物争肥争营养容易导致作物减产,草虫害加重等问题,因此在实行稻草还田时还必须与其他措施综合配套,如施用腐秆灵以加快稻草腐烂分解,适量增施速效氮肥,以调节土壤碳氮比、缓解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的矛盾,促进水稻前期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另外加大有机无机复混肥推广力度,为稻田增加有机肥源。加强对新开耕地的培肥措施,指导农民对新开耕地,运用测土配方技术多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新开耕地灌溉条件,对养分极缺的土壤鼓励农民种植豆科类作物,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五)建立耕地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严格对耕地质量的监管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尤其重要,建议市政府支持成立由市农委牵头,有国土、财政、水利和环保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耕地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全市耕地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对应用耕地的建设项目,立项、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必须要有农业部门的参与,并根据耕地的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对占用的耕地事先要由农业部门进行质量等级审定,补充或是新开耕地要有农业部门的耕地质量评估意见,方能通过验收,方能拨付工程款。同时,为了加强对全市耕地质量的监管,市农委应建设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基本农田质量管理数据库,实现对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对耕地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土地整理、新开垦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项目中,应加强农业部门的参与,从专业的角度、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对开发区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规划,提高开发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启动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规

由于缺乏耕地保护法规强有力的支撑和有效的保障,导致基层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占补平衡、中低产田改造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验收中,难以对耕地质量把关,对破坏耕地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行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对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立法已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目前,湖南、浙江、甘肃、吉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省颁布了耕地质量管理地方法规。据了解,市农业部门已经开展了耕地质量保护立法的调研与立项论证,2009年市政府安排了专项经费下达给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立法工作。建议加快推进重庆市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立法的工作,市人大农委将积极支持参与论证协调,力争早日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执笔人:张黎)

第三篇:关于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日前,由市政协副主席带队,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对我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全市上下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认真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确保全市570.1791万亩(380119.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广泛宣传,初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首先,市、县(市、区)都成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这两个领导小组分别由市、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加强了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其次,各县(市、区)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违法占用基本农田信访举报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等,使我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始终处于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再次,通过广播、电视、标语、讲座、文艺宣传等各种形式,结合本市实际,向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大张旗鼓地开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2、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据统计,2006年,我市人均耕地1.35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39亩的水平。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我市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2003年至2007年,全市共争文秘杂烩网取国家立项投资的农用地土地整理项目27个,建设规模22015.61公顷(33.0234万亩),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资金35376.15万元,已到位资金23628.8万元,计划新增耕地面积1930.857公顷。其中永新县高市乡、峡江县水边镇、遂川县泉江镇、双桥乡、新干县沂峰圩区4个补助项目已经通过竣工验收。吉州区曲濑乡、泰和县苏溪马市、安福县洲湖镇等2005年以前国家批准下达的14个项目,可在今年年底至2008年元月之间全面竣工。该项工作受到市政府2006年引进资金先进奖励。××县还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国家投资1亿元专项建设资金。二是积极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2002年至2006年,全市自筹资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进行31个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面积2239.7537公顷(33596亩)。2007年以泰和、万安、××、吉水、永丰等5个县为重点,计划完成集中连片土地开发任务5640亩,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3、严格把好耕地占用关,严禁一般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一是在审核非农建设用地报批时,除国家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重点建设项目可以占用基本农田、并及时进行补划外,一般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实行先补后占。2003年至2007年8月份,全市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062.3186公顷,全部实行了占补平衡。二是建设用地能用荒地的,不用耕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2003年至2007年9月,全市工业用地共使用新增建设用地2338.8175公顷,其中耕地483.7177公顷,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0.68%。三是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市中心城区粘土砖厂整治方案》,2006年,及时向各县(市)国土资源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粘土砖生产用地及采矿登记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严禁占用耕地建窑或在耕地上烧砖,禁止向新建、扩建、改建实心粘土生产项目供地等,集约和节约土地,保护耕地。2005年4月,市国土资源局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业务工作。一是根据国务院1998第257号令《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规定,2000年,我市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70.1791万亩(380119.4公顷),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0.37%。二是各县(市、区)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到了具体地块。三是各县(市、区)在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周边明显位置和基本农田连片5000亩以上区段,共设立保护牌951块。四是市、县(市、区)、乡(镇)、村、组层层签订了责

任书,把基本农田落实到了村组和农户。据统计,责任书到村2646份,到组26550份,到户579639份。四是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全市218个乡(镇)都已将基本农田保护资料、图件实地核实后,汇集成图(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落实表)、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建立了档案。为保护基本农田积累

了历史资料。由于工作扎实,2001年6月,安福县国土资源局荣获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市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一些地方的存在认识不到位、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受不正确政绩观因素影响,有些领导仍认为,只有经济增长数量才是看得见的硬任务,因而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二是保护责任没有形成社会化。目前,虽然层层签订了耕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但责任的考核还没有真正落实。三是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目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需要大量的土地需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和基本农田,而我市的人均耕地只有1.35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39亩的水平。四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投入不足。由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广量大,许多工作比如建立保护定位监测点、埋设保护界桩、增设和修复保护标志牌、管理人员培训、档案管理都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各级财政目前仍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经费。五是违法占用、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个别地方仍存在用地不合法,一些农民擅自占用耕地建房及在耕地上植树造林、挖塘养鱼等违法破坏耕地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对确保全市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民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通过新闻媒体、普法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上来。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关系,真正把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

2、落实《××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吉府办发200710号),增强耕地保护责任意识。首先,根据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年度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提出考核指标建议,报市政府批准后下达,作为县(市、区)政府保护责任面积。每年对各县(市、区)认真进行考核,市政府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其次,在市对县、县对乡镇级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基础上,把保护责任进一步落实到村组和农户。通过发放基本农田保护卡等形式,明确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形成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化打下基础。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努力引进一些资金密集、科技密集、劳动密集的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坚决制止土地占有量大,对耕地和基本农田造成严重污染的招商引资项目。另外,各级政府要在人、财、物及技术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大棚蔬菜、西瓜、葡萄等比较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让农民确确实实受到实惠,提高农民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积极性。

4、合理整合、盘活存量,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一是继续抓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中低产改造和土地整理。继续自筹资金,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工作,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二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改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推广施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切实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

5、科学编制规划,切实解决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与发展经济的矛盾。首先要认真开展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摸清土地家底,保护耕地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这项工作做好。其次要编制好农村村庄规划。农民建房一定要按规划执行,逐步引导村民住房建设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一些村庄边、零、散的住户实行动员搬迁的办法,鼓励其向中心村集中,严格控制村盘外延,引导农村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6、加大资金投入,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供经费保障。市、县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包括建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定位监测点、埋设保护界桩、增设和修复保护标志牌、管理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等。特别是已经开展的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关系重大,工作量大,所需资金投入也大,因此要核定调查经费,列入相应的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门确保调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证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7、严格审批手续,坚决查处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现象。严格执行一般建设项目用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对确需占用的基本农田应先补后占、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建设用地能用荒地的,不用耕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从严控制农村建房占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农民建房要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荒地,对新申请宅基地的村民有旧房的不予审批,只能办理拆旧建新,不得新占宅基地。要在乡镇一级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巡查制度,聘请群众监督员,及时发现在基本农田上建房、植树造林、挖塘养鱼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对发现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坚决予以依法查处,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进行公开曝光,并追究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四篇:2021年关于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开展情况汇报

2021年关于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开展情况汇报范文

根据xx省自然资源厅和xx市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xx市迅速行动,倒排工期;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加强督办,明晰纪律,确保如期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各阶段清查整治工作任务。现将当前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

耕地保护是关乎14亿人吃饭的大事。xx市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清查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抓手”来认真对待。为此,市政府于8月xx日成立了全市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市xx个乡镇办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等xx个职能部门各自的工作任务,统一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等各成员单位负责本级本部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的清查整治工作,并指导各乡镇开展相应工作。市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政策指导、统计报告等日常工作。从上到下各级组织层层负责,层层联动,确保了专项清查整治工作有效运转。确保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牢牢守住全市耕地保护红线。

二、聚焦重点要素,全面精准排查。

按照市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清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xx市重点聚集“耕地”和“建房”两个要素,加大清查力度。市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围绕“耕地”和“建房”两个要素,将任务分解到全市各乡镇,逐级压实责任。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对辖区重点区域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排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并形成了各地问题清单,实行台帐管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等职能部门按照方案要求,各司其责,将自身掌握的数据与各乡镇摸排上报的数据进行碰头比对,确保排查工作精准无误。

三、坚持部门联动,强化协调配合。

全市建立了自然资源、住建、城管等行业整治成员单位与纪检、公安等部门联合处置的工作机制,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强化联动协调,共同抓好清查整治工作。

为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的监管责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0年xx月xx日正式启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先后召开了全系统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查工作部署会,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对全市xx个乡镇办基层国土所开展了内外业技术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对201x年以来的耕地进行问题图斑提取;组织xx个检查小组对xx个乡镇办对实地摸排进行检查指导,并按时间节点向xx省自然资源厅报送有关数据及典型案例,确保了层层传递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坚决把排查、整治、整改工作抓紧抓实。

市纪委于2020年xx月xx日下发了《xx市纪委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乱占耕地违规建房问题监督工作的意见》,成立了农村乱占耕地违规建房问题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对专项工作提出了要求,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农田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属地责任,督促全市各职能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坚决整治农村乱占耕地违规建房问题。

与此同时,全市xx个乡镇办人民政府按照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政策、严格执行政策,把政策变成扎实开展清查整治农村乱建耕地建房工作的行动指南。并陆续召开镇级农村乱占耕建房摸排部署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了镇级领导小组,对摸排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安排部署,形成了镇、村两级主要领导“双签字”的负责机制。

四、清查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全市xx个乡镇办根据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违法问题性质、违法发生时间、违法责任主体等内容,综合考虑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按照上级统一要求的数据格式,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外业调查,拍照取证,逐一填写调查表,并完善相关内容。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对历史和新采集的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对变更调查中地类为耕地的地上建筑物进行了逐一排查。目前,正在对自行提取的xxx个图斑进行核查。

市纪委监委对全市xx起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规违纪问题典型案例进行了查处、通报。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外业核查系统不稳定,软件时常出现问题以致无法正常进行外业核查。二是时间紧,任务重、以及经费紧张。下一步xx市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以这次开展的农村乱占耕地专项行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督促检查,压实工作责任,坚持综合治理,着力从制度机制上破解难题,形成一批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工作规范和制度成果。同时搞好资料、图件归档工作,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切实维护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秩序。

第五篇:关于耕地保护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耕地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国耕地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议题,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已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十五”期间我国的GDP年均增速达8.8%,人均GDP达10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的迅速扩张、产业结构的剧烈调整以及政府的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引起了食物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恶化,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所受的压力日益剧增,从而导致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末端治理”和以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不适应未来的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人地系统和谐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如何持续保证有限耕地资源的数量、地力以及环境保护与管理,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无疑更倍受关注。

作为21世纪的新型大学生,我们不应该仅仅从书本、网络中获取知识,更应该投身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实事求是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利用暑假这段空闲时间,到湖北通山县的一个农村村进行实地调查,收益颇丰。总结此次调研活动,我结合文献综述将成果、经验教训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耕地现状分析

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是很大的,约占世界耕地总数的10%,但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巨大的人口数目使得人均占有耕地数十分少,约为世界平均数的1/10,且耕地抛荒滥占耕地仍很严重,耕地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从1996年12月31日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再到2007年的18.26亿亩,耕地一年年地减少,已经迫近18亿亩红线,也迫近我们的心理防线。土地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土地违纪违法的纪录居高难下,2007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查处违规违法案件3.1万件,涉及土地330万亩,全年违法案件查处9.24万件。而与此同时,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粮价不断上涨。 鉴于我国耕地的严峻形势,耕地保护已成为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然而目前我国人与耕地关系却日益恶化,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耕地数量锐减,二是耕地质量日趋衰退。这两个原因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施受到双重威胁,严重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耕地质量下降造成的隐性流失,由于其隐蔽性往往不易被觉察造成很大隐患。因此有必要在追根溯源分析其原因后探寻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在农村中,我们通过向村民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当地的耕地保护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问卷和访谈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 耕地总量逐年减少。根据与村干部的访谈记录,当地十年内耕地面积虽

有几年小幅提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

点:

1、耕地抛荒。由于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皆外出务工,剩下的老弱妇

孺难以从事较重的体力活,是以大多数耕地皆抛荒。

2、房屋建设占用。

受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外出务工赚来的钱皆用于盖房,而土地面

积较少,人们则占用耕地盖房。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当地耕地面积越来

越少。

3、农药污染。村民过多的使用化肥农药,使耕地硬化、盐碱化,不再适于耕作。

4、自然灾害。每年出现的大旱天气使离水源地远的耕地

逐渐沙化,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使山脚下的耕地被碎屑物掩埋,因此耕

地面积逐年减少。

(二) 耕地质量逐年下降。由于村民受教育水平低,耕地保护意识弱,对农药

化肥的使用不加限制,使耕地质量日趋恶化,耕地硬化、盐碱化面积越

来越多。对植被的肆意破坏,使耕地沙化,因此耕地面积总量日渐减少。

(三) 政府支持力度小。虽然当地政府出台过一些耕地保护政策,但执行不力,

相当于一纸空文。另外,政府对耕地保护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也严重

不足,水渠、水坝等基本的水利设施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

耕地收成。

二、应对策略

耕地关系着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也是攸关国家甚至是国际社会的粮食安全问题。而当地耕地形势如此严峻,对耕地加强保护刻不容缓。我们根据调研结果,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力图对当地的耕地保护工作有所促进。具体方案如下:

(一) 针对耕地抛荒问题,主要是由劳动力缺乏引起,鉴于此,我们建议尽快

施行土地流转经营制度,将分散的耕地集中在某个人或某个组织集体手

中,实行规模化生产。这样不仅能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也能提升耕

地产量,还能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给各家带来收益,是极

好的解决方法。

(二) 对于房屋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特别规划出一块区域

供大家建设房屋;也可以将陈旧的危房拆除,在危房基础上建房子。这

样不仅能解决房屋建设的地址问题,规范房屋建设也有利于我国新农村

建设的发展。

(三) 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耕地减少,主要应该修缮水渠等水利设施,合理调

节水源,使各地都有水源灌溉,杜绝因为缺水而引起的耕地沙化、盐碱

化;另外,政府加强植被保护措施,制度严格的树木砍伐制度,杜绝山

体滑坡现象的产生。

(四) 对于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我们认为其根本就是提

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他们的耕地保护意识。只有让他们了解过

多使用化肥农药的后果,再告诉他们如何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村的

耕地质量必将有所回升。具体的措施包括政府开办农业知识学习小组,

让大家积极学习相关的科技知识;图书馆中要多储存一些农业科技方面

的书籍,便于大家随时查阅;也可以情专家下乡巡讲,普及农业科技知

识。

(五)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贯彻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另外还

要加大对耕地保护的物质投入,用于修缮渠道、水坝等相关设施。农业

机械的价格也要宏观调控,必要时可以发放农业补贴。

我们提出的策略只是针对当地的耕地保护问题,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希望某些方面能对我国的耕地保护有所借鉴。

三、经验教训

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去调研地,受到当地村干部的热情接待,本以为可以顺利地进行调研,但与村干部交流时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首先,他们都不会说普通话,当地方言只有一个当地的同学才会讲。连语言都不通,如何能进行详细深入的调研呢?这是我们最初选址的失误。因为我们不能与他们交流,就只好发放问卷收集资料。与村干部交谈的任务就落在那个当地同学身上了。其次,经过交流,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未预料到的问题。由于前年发大水,该村的资料全毁了,关于该村近十年来耕地的详细数据也找不到,只能凭村干部的记忆来分析。再次,我们去村民家中发放问卷时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村中全是老弱妇孺,而且十有八九不识字,我们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念给他们听,再记录下他们的答案;另外,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一些专业术语(如耕地盐碱化、硬化等)他们都不懂,我们只好耐心地解释,效率极为低下。最后,分析调查结果,又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调查地极为偏僻,几乎在深山老林,而不是在什么城乡结合部,当地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根本不存在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而占用耕地等较实际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这个地方不具有典型性,与我们的调研目的不一致,不是合适的调研地方。这是我们当初选址的失误。

虽然调研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实地调研的经验也要吸取。要调研,最关键的是选址,这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首先、要考察调研地的情况是否与我们调研的最初目的一致,去那里调研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第

二、设计问卷时要考虑调研地人的文化水平。若他们水平不是很高,在问卷中最好不要用专业术语,尽量是语言通俗易懂,这样人们在做问卷时才不会有疑惑,效率才能提高。第

三、要考虑调研地的语言情况,我们去调研是否能听得懂他们的语言,是否能与他们交流。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对调研产生阻碍。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社会问题。首先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村中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整个村里都呈现出一种荒凉的气息,让人心中渐感沉重。其次是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现今的中国,城市发展得如火如荼,而乡村却仍是一副建国初期的落后景象。村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破旧,村民文化素质低,甚至还有文盲„„这都是让人心痛的问题,看过之后就难以忘记。

经过一次实地调研,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深切感受到了一些从未触碰过的东西。是的,现今的中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明天会更好,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普及,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制定中,新农村建设已经展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上一篇: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办法下一篇:关于公务车拍卖的请示